優秀的創業者,大多是既能說,又能幹,或者“說”是為了“幹”的人。
本文由Spenser(微信ID: spenserandhk)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常和合作夥伴們聊,說,有很多技能,掌握之後都有可能改變命運。當然,我指的是寫作、樂器、編程、理財這些通過訓練可以提升的行動力,而不是隔空取物這種常人很難獲得的念力。
如果新的一年里,你有機會選擇一項可習得的技能,並不斷加持,你會希望是什麽?
我自己的選擇是:演講力。
雖然我也算有過在幾百上千人面前聊天的經歷,但現在通過網絡直播,這個幾百上千又會放大到幾萬,十幾萬,壓力也當然會隨之增大。
尤其這個月18號我會在李笑來老師【一塊聽聽】的平臺上和你們做線上的自品牌塑造分享,這個時候我發覺:當眾+即興+演講,確實是一件非常有用也非常有挑戰性的技能。能做好這件事太特麽炫也太特麽難了。難怪名嘴奧普拉可以憑借這種技能,就登上福布斯名人榜的榜首。
1 為什麽說演講力是一項非常重要,但可能被我們低估了的技能?
雖然演講力成就了太多的名人,不管是商界還是政界,但也有不少人對於演講的認知是有誤區的。
就好像我們評價一個作者“文筆好”,不少人會習慣性覺得這個作者語句通暢、辭藻華美。但是實際上,沒有靈動的思想和豐滿的內容,是無論如何也撐不起一篇好文章的。拼筆力拼到最後,真正在拼的都是眼界、思考和積澱。
演講力也同樣如此。我們聽聞一個人 “口才”好,都會聯想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好像這種技能是天生的,一張嘴就會打開閥門呈自然噴射狀。因為“誇誇其談”這些比較負面的詞匯的存在,不少人對於“口才好”甚至有種莫名的抵觸,覺得“會說”和“能幹”一定是彼此矛盾的。從而不重視。
實際上,會說話只是演講力的一個表象。如果你將演講力進行拆分,會發現它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冰山一角,在下面支撐著的,必然是他豐富的閱歷,海量的涉獵,堅定的三觀,有序的組織,以及自律的練習。
“演講”和空談截然不同。用力的煽情和空洞的忽悠只是低級的演講,而高級的演講力,絕對能夠對有效的執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是有效執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如所有大戰之前,都少不了一場精彩的演說,清楚傳遞“為何而戰”的策略,甚至會比“如何而戰”的戰術,更能決定最終的成敗。
2 為什麽說演講力可以改變人的命運?
語言是人類產生誤會和隔閡的根源。
不管是職場還是家庭中,如果溝通不充分,表達不到位,我們都會在各種不必要的揣測、爭吵和解釋中浪費掉無數腦細胞和口水。
看電視劇時,戲里的男女主人公由於誤會而導致的爭吵和分離,是一個常用的梗,戲外的我們為之扼腕也應因此反思:多簡單的一個誤會啊,不就一句話的事兒嗎?
是啊,當局者迷,很多時候正是一句話的事兒,卻因為這句話說得不好,導致了需要更多的話去解釋和彌補。
而演講力正是告訴我們:這句關鍵的話到底應該怎麽說。用一個豁然開朗的視角,讓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難題迎刃而解。
擁有了出色的表達能力,會讓我們在各種目標傳達、團隊協作、競爭談判中無往不勝,為自己和他人節省大量寶貴時間。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創業者都是出色的演講者,並不是他們要忽悠、要畫餅、要給團隊打雞血,而是因為演講力實在是一個優秀leader的必備技能之一。例如在創業初期,“清楚地向合夥人和投資人描述自己想做什麽”這件事就是一個最基本要求,這件事做的好,項目的冷啟動就成功了一大半。
優秀的創業者,大多是既能說,又能幹,或者“說”是為了“幹”的人。其中比較典型的一位,在我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有提到過,是對我本人影響非常大的羅永浩老師。
羅永浩身上有多重標簽:老師,商人,網紅,創業者,玩電影,做手機,各種跨界各種折騰。其中的一些身份很招粉,也有些身份會招黑。我個人最喜歡他的身份,是身為演講者的羅老師。不少羅黑會噴他拍的電影不好看,他做的錘子不好用,但是卻極少有人質疑他的演講水平不高超。
就像有人評價過的:脫口秀大師羅永浩明明靠一張嘴就可以登錄納斯達克,卻非要做手機。
就像他自己說過的:有些談不下來的人才、搞不定的投資者,我都會邀請來參加演講或發布會,然後,基本就妥了。
我曾有幸聽過羅老師的現場演講,他對著整個體育館幾千名學生狂侃兩小時,談青春的理想和沖動,也說現實的操蛋和殘酷。他不遺余力地批判別人,也毫不留情地自我剖析。
他的演講,不是在粉飾這個世界有多美,也不會騙你通過個人的努力就一定會改變整個世界。他會通過自己真實的經歷告訴你,你不能選擇你所處的環境有多爛,但你可以選擇逃避或抵抗,抑或做出一點反擊,這會決定周圍的世界是否會因為你而變得好一點點,還是變得更加爛。
是盲目無腦的“煽”,還是理性批判的“燃”,這是羅永浩與很多低級演講者的極大區別。
這就是為什麽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巨大的爭議和嘲諷終究會歸於沈寂,而頑強發出聲音成為經典語錄,比如他說:“通過幹幹凈凈賺錢讓人相信幹幹凈凈賺錢是可能的;通過理想實現讓人相信實現理想是可能的;通過改變世界讓人相信改變世界是可能的,即使是在中國。”
沒有什麽比言行合一更能令人信服,他自己正是這些語錄的執著的踐行者,也因此影響了無數的年輕人。這也正是高級演講力的魅力所在:它不但可以改變演說者自身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很多其他人的命運。
優秀的創業者,大多是既能說,又能幹,或者“說”是為了“幹”的人。
本文由Spenser(微信ID: spenserandhk)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常和合作夥伴們聊,說,有很多技能,掌握之後都有可能改變命運。當然,我指的是寫作、樂器、編程、理財這些通過訓練可以提升的行動力,而不是隔空取物這種常人很難獲得的念力。
如果新的一年里,你有機會選擇一項可習得的技能,並不斷加持,你會希望是什麽?
我自己的選擇是:演講力。
雖然我也算有過在幾百上千人面前聊天的經歷,但現在通過網絡直播,這個幾百上千又會放大到幾萬,十幾萬,壓力也當然會隨之增大。
尤其這個月18號我會在李笑來老師【一塊聽聽】的平臺上和你們做線上的自品牌塑造分享,這個時候我發覺:當眾+即興+演講,確實是一件非常有用也非常有挑戰性的技能。能做好這件事太特麽炫也太特麽難了。難怪名嘴奧普拉可以憑借這種技能,就登上福布斯名人榜的榜首。
1 為什麽說演講力是一項非常重要,但可能被我們低估了的技能?
雖然演講力成就了太多的名人,不管是商界還是政界,但也有不少人對於演講的認知是有誤區的。
就好像我們評價一個作者“文筆好”,不少人會習慣性覺得這個作者語句通暢、辭藻華美。但是實際上,沒有靈動的思想和豐滿的內容,是無論如何也撐不起一篇好文章的。拼筆力拼到最後,真正在拼的都是眼界、思考和積澱。
演講力也同樣如此。我們聽聞一個人 “口才”好,都會聯想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好像這種技能是天生的,一張嘴就會打開閥門呈自然噴射狀。因為“誇誇其談”這些比較負面的詞匯的存在,不少人對於“口才好”甚至有種莫名的抵觸,覺得“會說”和“能幹”一定是彼此矛盾的。從而不重視。
實際上,會說話只是演講力的一個表象。如果你將演講力進行拆分,會發現它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冰山一角,在下面支撐著的,必然是他豐富的閱歷,海量的涉獵,堅定的三觀,有序的組織,以及自律的練習。
“演講”和空談截然不同。用力的煽情和空洞的忽悠只是低級的演講,而高級的演講力,絕對能夠對有效的執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是有效執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如所有大戰之前,都少不了一場精彩的演說,清楚傳遞“為何而戰”的策略,甚至會比“如何而戰”的戰術,更能決定最終的成敗。
2 為什麽說演講力可以改變人的命運?
語言是人類產生誤會和隔閡的根源。
不管是職場還是家庭中,如果溝通不充分,表達不到位,我們都會在各種不必要的揣測、爭吵和解釋中浪費掉無數腦細胞和口水。
看電視劇時,戲里的男女主人公由於誤會而導致的爭吵和分離,是一個常用的梗,戲外的我們為之扼腕也應因此反思:多簡單的一個誤會啊,不就一句話的事兒嗎?
是啊,當局者迷,很多時候正是一句話的事兒,卻因為這句話說得不好,導致了需要更多的話去解釋和彌補。
而演講力正是告訴我們:這句關鍵的話到底應該怎麽說。用一個豁然開朗的視角,讓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難題迎刃而解。
擁有了出色的表達能力,會讓我們在各種目標傳達、團隊協作、競爭談判中無往不勝,為自己和他人節省大量寶貴時間。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創業者都是出色的演講者,並不是他們要忽悠、要畫餅、要給團隊打雞血,而是因為演講力實在是一個優秀leader的必備技能之一。例如在創業初期,“清楚地向合夥人和投資人描述自己想做什麽”這件事就是一個最基本要求,這件事做的好,項目的冷啟動就成功了一大半。
優秀的創業者,大多是既能說,又能幹,或者“說”是為了“幹”的人。其中比較典型的一位,在我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有提到過,是對我本人影響非常大的羅永浩老師。
羅永浩身上有多重標簽:老師,商人,網紅,創業者,玩電影,做手機,各種跨界各種折騰。其中的一些身份很招粉,也有些身份會招黑。我個人最喜歡他的身份,是身為演講者的羅老師。不少羅黑會噴他拍的電影不好看,他做的錘子不好用,但是卻極少有人質疑他的演講水平不高超。
就像有人評價過的:脫口秀大師羅永浩明明靠一張嘴就可以登錄納斯達克,卻非要做手機。
就像他自己說過的:有些談不下來的人才、搞不定的投資者,我都會邀請來參加演講或發布會,然後,基本就妥了。
我曾有幸聽過羅老師的現場演講,他對著整個體育館幾千名學生狂侃兩小時,談青春的理想和沖動,也說現實的操蛋和殘酷。他不遺余力地批判別人,也毫不留情地自我剖析。
他的演講,不是在粉飾這個世界有多美,也不會騙你通過個人的努力就一定會改變整個世界。他會通過自己真實的經歷告訴你,你不能選擇你所處的環境有多爛,但你可以選擇逃避或抵抗,抑或做出一點反擊,這會決定周圍的世界是否會因為你而變得好一點點,還是變得更加爛。
是盲目無腦的“煽”,還是理性批判的“燃”,這是羅永浩與很多低級演講者的極大區別。
這就是為什麽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巨大的爭議和嘲諷終究會歸於沈寂,而頑強發出聲音成為經典語錄,比如他說:“通過幹幹凈凈賺錢讓人相信幹幹凈凈賺錢是可能的;通過理想實現讓人相信實現理想是可能的;通過改變世界讓人相信改變世界是可能的,即使是在中國。”
沒有什麽比言行合一更能令人信服,他自己正是這些語錄的執著的踐行者,也因此影響了無數的年輕人。這也正是高級演講力的魅力所在:它不但可以改變演說者自身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很多其他人的命運。
當新媒體還沈浸唱衰紙媒的快感中時,其實下一代革命者早已磨刀霍霍。
本文由尋找中國創客(微信ID:xjbmaker)授權i黑馬發布,記者王鵬
近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一個座談會上對未來的媒體形態進行了展望,他明確指出,要密切關註5G傳輸、全息投影、增強現實、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前沿技術發展動態,積極謀劃和布局未來移動傳播終端。
這向科技界和媒體圈都傳達了一個很有趣的信息,未來幾年的“媒體融合”絕不僅僅是我們現在講的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而是一系列新技術在所有媒體上的綜合運用。
站在2017年的時間點上看,5G傳輸、全息投影、增強現實、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新興技術都已初露崢嶸,也許某一項技術帶來傳媒顛覆的時刻尚未到來,但是當多項技術疊加運用在媒體上時,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大爆炸”效果。
那麽,我們不妨一起開個腦洞,五年後的媒體會是什麽樣子?
立體沈浸感是新聞界標配
當新媒體還沈浸唱衰紙媒的快感中時,其實下一代革命者早已磨刀霍霍。
目前來看,VR、AR毫無懸念將會是下一代“新媒體”,按照目前VR、AR技術的發展速度,五年後,新聞的呈現形式應該會有較大變化,絕不會再僅僅以平面的形式存在,聲音和圖像都會變得“立體”。
具體怎麽實現立體化?業界普遍認為會有兩種形式:一種以全息投影技術直接呈現到觀眾面前,簡單而言,就是在空氣或者特殊的立體鏡片上形成立體的影像,區別於現在的電視或者電影中的“立體感”或者3D感覺,全息投影可以從360°的任何角度觀看影像的不同側面。
從應用場景來看,這種技術應該會成為家庭、學校、博物館、科技館等地最為常見的新聞展現形式,因為觀眾在觀看時不需要佩戴任何設備,可以正常從事其它活動,比較“自由”。
另一種形式則是在觀眾的眼前私密展現,這會基於VR、AR技術。理論上,五年時間還無法做到不需要佩戴頭盔的地步,但是,五年時間完全足夠將VR、AR頭盔做到眼鏡大小。
因為需要佩戴眼鏡或者頭盔,所以這種形態的新聞形態更為私密,相較於AR和全息投影而言,VR技術更是以第一視角去看待,更多了一份沈浸感。
舉個例子,美國總統競選這種新聞可以用全息投影看,陳思誠出軌這種新聞就可以用VR看。
采編流程將被全盤顛覆
如果說對於觀眾而言,未來只是換了一種姿勢看新聞,那麽對於我們這些幸福(KU~BI~)的新聞工作者而言,簡直是回爐重造,只為了伺候好觀眾老爺。
未來,如果VR、AR成為未來重要的傳播介質,閱讀習慣恐怕也會發生改變,那麽對於新聞機構或者自媒體等內容生產者而言,視頻、圖像類的內容產品將取代文字成為主流。
從角色定位上,新聞記者將不再是新聞素材的加工者,而是一個“引路人”,甚至成為一個新聞主播,記者去到現場更多的幫助觀眾完成360度全景素材的獲取,具體怎麽看待這個新聞,用什麽姿勢看,則全部由觀眾自己決定,每一個觀眾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視角去看新聞。
此外,如果說現在的新媒體有一定的交互性,那麽在VR中,則可以把互動性拉上一個新的臺階。未來的新聞一定是互動式新聞,所有的讀者將成為記者身後的記者團,一起去關註某個新聞或者事件,每一個觀眾都如在現場,不再會被記者“牽著鼻子走”了。
而對於後期制作類的新聞或者節目,可能會涉及到制作方式的變革。在前期拍攝上需要360度全場景拍攝,不管從設備、腳本、導演、制作規則上都和現在的制播體系有著天壤之別。
這意味著現在的這一套沿襲了近百年的新聞法則都將被打破,所有人才都需要重新培訓上崗,甚至由誰來完成培訓這個事,現在都不好說。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自媒體,人人都可以當主播的傳播環境下,記者這個崗位消失也說不定。
2017年1月,來自路透社的一篇由機器人完成的調查報道獲得英國新聞獎(British Journalism Prize)的年度最佳調查報道獎,讓全球新聞業為之一振。新聞界甚至感受到了來自人工智能技術的“深深惡意”。
時空限制將被雙雙打破
我知道,很多人是創客的忠實粉絲,我也聽說,很多人是重度新聞用戶。但是在今天的世界,你們接受新聞時還是受到很嚴重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
在時間維度上,我們看新聞或節目還是局限在有WIFI的環境中,在3G\4G網絡下,要麽網速不夠給力,要麽時間太長燒錢心疼;而在空間維度上,則受限於手機、ipad、電腦等電子屏幕的有限性,使得我們對於資訊的接觸難以做到隨時隨地。
世界那麽精彩,局限在一口信息的深井之中,難免有些可惜。有幸的是,近幾年5G網絡和物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打破這一局面提供了可能。
2016年,AT&T已經開始測試新的5G技術,一個多月前,華為主導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5G網的落地似乎有點“指日可待”的味道。按歐盟的計劃,5G將於2020年推出,按照4G網絡的覆蓋速度,不出一年,5G網絡將成為這個世界的標配。
5G與4G有多大差別?5G網絡速度是4G的100倍,由此可以想象,這將給整個雲網絡帶來基礎性的變革。
另外一個可以打破空間局限的利器叫做“物聯網”,簡單而言,物聯網最終希望形成的是一個“泛在網絡”,能夠實現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任何網絡與任何人與物的信息交換。
物聯網技術的顛覆性其實是全行業的,具體到新聞行業,物聯網主要改變了兩個層面,第一,信息采集工作可以實時進行,而且可以采集到許多以前采集不到的信息,這對於新聞的全景展現具體重要意義,比如能實時搜集到公園的“百鳥齊鳴”,也可以實時搜集到跨年夜時代廣場的人流量。
第二,在萬物互聯的世界,新聞展現必須按照明確的使用場景出發,這對於戶外媒體的傳播形式和內容都具有極大顛覆。未來,在不同場景下的互動推送將日趨精準,比如在超市的貨架上,你可能看到的就是關於食品安全的新聞,在公園的長椅上你看到的就是健身保健的新聞。
當然,這是我們基於這五種技術現在的水平和發展速度做出的判斷,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任何一項小的科技突破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也不排除某一些技術因為價格、供應鏈等問題而胎死腹中的可能。
最後,我們還是相信,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傳播還是需要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新聞從業者依然是這個時代不可缺席的守望者。上面那個獲得新聞獎的機器人,盡管展現出了優秀的數據收集、分析和文本寫作能力,但背後依然離不開人類新聞工作者完成的主題設定、文稿潤色等工作。
1月18日上午10點,百度大廈一間以“青玉案”命名的會議室里,身穿藍白花色相間的 T 恤的李彥宏和襯衫、牛仔褲打扮的陸奇先後走了進來。
辛棄疾的《青玉案》中有一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對於今年49歲的李彥宏來說,已經認識了近20年的老友陸奇正是他一直苦苦尋找的“左膀右臂”。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李彥宏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這樣評價坐在左側的陸奇。這時,陸奇的臉上露出了有些內向的笑容。
從雅虎到微軟再到百度,李彥宏給了這位被外界稱作“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史上最大的權力——包括向海龍、張亞勤、朱光、王勁以及吳恩達等在內的百度現有各業務群組及負責人都將直接向陸奇匯報工作,陸奇向百度集團CEO李彥宏直接匯報。
與陸奇有過諸多交集的李開複曾評價,陸奇是“頂尖的戰略家兼執行者”。而百度引入陸奇背後的雙重意味在於:一方面,伴隨著百度組織架構的進一步調整和陸奇在管理上對百度的助力,讓百度組織效率更加高效,李彥宏能夠抽身並站在更高的戰略層面把握百度未來;另一方面,百度的戰略目標更加聚焦,彰顯出百度轉型人工智能的決心 。
“世界有很大的兩個波浪,一個是信息工業的崛起,一個是中國的崛起,如果有機會和一個公司一起參與這兩個波浪是件很重要的事情。”陸奇這樣對記者說。
不過,擺在陸奇面前的挑戰並不少:首先,作為“空降”高管,陸奇在一眾百度管理層中如何服眾?其次,過去一年風波不斷、與阿里騰訊拉大市值差距的百度如何穩定軍心找未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在科技巨頭紛紛挖角人工智能人才的今天,包括百度在內也面臨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陸奇如何通過管理與激勵機制更好地留住人才?
李彥宏:我對人工智能了解不及陸奇十分之一
1月17日,陸奇入職百度的第一天,百度高管們為他舉行了一場歡迎午宴。參加了這場歡迎宴的百度副總裁王路對第一財經記者評價,“他(陸奇)很聰明。”
在王路看來,百度是一家已經有16年歷史的公司,難免有一些既有的思維定勢,而陸奇則提供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角度。在百度複雜的局面下,陸奇與眾不同的風格,將給百度帶來更大的助力。
一個細節是,在午宴上,陸奇曾和百度高官們聊起自己在微軟時一次騎自行車意外受傷的經歷。也正是因為這次經歷,讓陸奇走向了事業的另一個“拐點”。
那輛自行車的特殊之處是需要“倒騎”,你必須忘掉之前騎自行車的方法,經過7、8個月的時間訓練才能學會。陸奇把這稱作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雖然摔倒在地很痛,但學過就不會忘記。在騎行這種高難度的自行車的過程中,身上穿戴著上百個傳感器陸奇的腿部受傷,並因此做了兩次手術。
在因傷休息的幾個月里,陸奇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該怎麽走。
此後,坊間一度傳出他將出任Uber CTO的消息,不僅如此,馬雲、騰訊、滴滴也曾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李彥宏透露,陸奇決定加入百度是最近一個月定下來的,“陸奇離職震動蠻大的,很多公司都在找他,在我們這個圈子也有過討論,相互之間的信任還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相互之間的溝通交談,障礙並不大。”
李彥宏和陸奇相識於90年代末的矽谷,當時李在infoseek做搜索,陸在IBM做研究,後來互聯網大潮風起雲湧,一個回到中國創業做百度,一個進了雅虎。
而最近幾年,每年夏天李彥宏和陸奇等朋友都會在美國找一家酒店封閉交流技術的趨勢和產業的發展路徑,從陸奇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李彥宏舉例,在2016年的時候,有一次自己在內部一個比較大規模的會議上講到一個理念,就是 “ Data Is New resource code”,這句話其實就是陸奇說的。
李彥宏甚至說,在人工智能領域,自己懂的連陸奇的十分之一都沒有。有陸奇助力,相信百度的人工智能平臺將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而陸奇則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關鍵詞來描述自己加入百度的原因。“世界有很大的兩個波浪,一個是信息工業的崛起,一個是中國的崛起,如果有機會和一個公司一起參與這兩個波浪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史上最大權力背後:放權、挑戰與人才
加入百度後,陸奇將負責百度的技術、產品、銷售及市場運營。
一位百度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評價,陸奇之於李彥宏,如同逍遙子張勇之於馬雲,劉熾平之於馬化騰,充當了“左膀右臂”的角色。李彥宏也評價,以陸奇的能力完全能承擔百度的管理、運營各個層面,未來百度主要業務基本上都交到陸奇手中,自己則抽身並把精力放在公司戰略、企業文化、人才培養和吸引上。
李彥宏稱自己的管理風格一向比較放權。“如果我和下屬有不同意見,先按他的意思辦,如果辦對了是領導有方,如果沒辦對那就按我的意思再辦一遍。所以百度從來不存在放不放權的問題。”
不過看上去,李彥宏的“放權”還不夠徹底,相對於張勇作為阿里巴巴集團 CEO 的職位,目前陸奇的在百度的職位是百度集團總裁和 COO。
畢竟李彥宏還並沒有“退休”。談到這個話題,他說自己仍然很向往退休後花時間去做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植物園,並拿馬雲舉例,“馬雲退休之後比沒退休時候更忙。”
對陸奇而言,現在的情形和他當年加盟微軟“臨危受命”的局面類似,在過去一年里,百度的經歷挑戰並不算小——從遭遇百度貼吧、魏則西風波,到百度兩名副總裁王湛、李明遠相繼離職,再到從業績上經歷了連續兩個季度的凈利下滑,營收在 Q3出現近年以來首次下降。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曾經的 BAT 三巨頭中,百度的市值與騰訊、阿里的距離正在拉大。
而從人才角度來看,從吳恩達到陸奇,百度在延攬了一批人工智能頂尖人才的同時,也經歷了不少的人才流失。過去幾年時間里,包括百度IDL副院長余凱、百度“少帥”顧嘉唯、百度IDL主任架構師黃暢,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前負責人倪凱等重要人才或被挖角,或自己創業人工智能公司。如何在吸引高級人才加入的同時留住人才,也是擺在百度面前的挑戰。
李彥宏坦言,其實在陸奇正式宣布加盟百度前,二人曾整整討論了兩天,目前百度面臨的top 10的挑戰。但他並未對記者透露這些挑戰的具體內容。
李彥宏稱,創業17年公司“起起伏伏很正常”,他對記者回憶,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2007年,此前自己很理想化地認為公司上市後就可以退休了,只要管好CTO、 CFO、COO 三個人就行。但2007年左右,當時的三個高管由於各種原因都離開了。“我們也會犯錯誤,會學習過去不知道的東西,但只要百度還有一批有能力的人,長期來講我非常有信心。”
談到過去一年百度經歷的挑戰,陸奇對記者表示,自己此前有過一定程度的了解。“任何一個公司都是一個長久的過程,有時候可能會犯一些錯誤,最重要的是,趕快把這個錯誤里面最最重要的東西學習、總結經驗,不斷地執著追求,推動創新,時間長了以後,一定會對社會有很強大的貢獻。”
而按照李彥宏的設想,自己先把日常事務從自己的肩上放下,交給陸奇,未來的精力除了聚焦戰略、文化、人才外,也希望多花一點時間在投資上。
例如去年下半年,百度針對投資業務進行拆分,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用來投資和公司業務比較緊密的項目,二是投資早期的人工智能相關項目的Baidu Venture,三是類似PE的Baidu Capital,投一些相對已有規模的企業。
李彥宏坦言,投資雖然不是百度的核心業務,但是對百度的核心業務有很大影響,未來甚至影響會更大。“我們的投資最主要還是希望能夠跟合作夥伴,跟上下遊共建一個好的生態。”他說。
陸奇如何 ALL in?
今年56歲的陸奇是有名的“工作狂”——早上4點起床回郵件、跑步,6點已經開始工作。一位接觸過陸奇多位好友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陸奇最令他朋友佩服的地方在於:“常年堅持不懈的自律。”
而陸奇對此說法是,“我個人一直想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在各個年齡之間找到有效的工作方式。”
他說,現在李彥宏交給自己的工作任務範圍比較廣泛,自己做事的特點就是“All in” 找一樣自己鐘愛的事情百分之百的精力統統投入,不光要自己工作有效,更重要是團隊一起。
“這個工作有兩個特點:第一,能發揮我的經驗和能力;第二,是對工業和社會的貢獻可以盡可能起到最大作用。在人工智能推動整個大環境下,百度所處的位置整體來講是最加權的。”陸奇說。
李彥宏也稱,外界常常談起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是人工智能,但人們可能不一定意識到,百度搜索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人工智能的機器。“ 如果沒有人工智能的話,可能今天百度所有的產品都要被淘汰掉了。”
陸奇還對記者透露,其實自己做博士論文時,研究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操作系統。但他一直興趣廣泛,最早曾做過語音識別系統,進入IBM做視覺,在雅虎開始做搜索引擎後他發現,要把搜索做好,需要去充分理解文字、語音和圖片,以及去理解人,需要不斷獲取新的知識。這些其實都與人工智能相關。
他認為,大公司轉型最關鍵的是文化,人工智能的開發形式和工程師的文化一定要做到兩點:一是要做很大規模的基礎性建設;二是對數據的敏感性以及重視度,在企業文化中需要有這樣一種傳統。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自己過去的工作經歷最大的體會是:“一家公司要做到真正強大,既要保持文化的核心,也要勇於探索和改進。 ”對於剛剛入職百度第二天的陸奇而言,一切才剛剛開始。
AI將是解決勞動力危機的方法,而不是創造它。
經歷了2016年的飛躍,現在我們更為關心的是,在2017年,人工智能還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它是否將超越人類的智慧,取代我們的職業?美國媒體Datamation在最新的報道中,走訪了十余位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和創始人,由他們對未來的AI和機器人發展趨勢,做出了預測。
來源 | Datamation.com
編譯 | 黑智
在2016年,人工智能在某些領域已經產生了戲劇性的飛躍。機器人和自動設備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在短短的幾年內,我們已經從Roomba自動吸塵器升級到了智能駕駛汽車。
在這樣的增長速度下,預測AI和機器人的未來這件事變得既容易又困難。說它容易,是因為你可以看到什麽正在向我們走來;說它很難,是因為變化正以驚人的速度發生,甚至超出我們的理解。出於這個原因,我們詢問了一組AI專家,AI和機器人將在今年和以後的時間里的發展趨勢。
助力人類工作而非取代
人們當下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主要恐懼之一,就是認為它將奪走人類的工作。考慮到自動化對制造業帶來的影響,這並不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懼。但是專家們仍舊認為,AI會幫助工人,而不是取代他們。
“在未來的十年中,人工智能的主要貢獻將是實現複雜和重複的任務自動化,助力我們發現數據中的新見解。”數據分析和咨詢公司Tessella的數據科學家Matt Jones說。“這聽起來可能遠比機器人殺手更令人興奮。深入挖掘它們,意味著將真正改變世界。一些令人興奮的事情正在醫療保健領域發生,比如IBM的Watson已經證明自己能夠診斷疾病比許多醫生更準確,它不僅將影響全球人類健康,也將改變已不堪重負的衛生服務經濟現狀。”
這也有助於優化能源電網。“2017年,我們可以看到AI解決更複雜的問題,”通用動力首席數字官Ganesh Bell說,“無論是通過風力渦輪機的數據,找到一條自動增加可再生能源輸出的方法,或用於在偏遠地區的電力基礎設施無人機檢查試點,AI的進一步應用有可能幫助能源產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
Michael Schmidt是大數據分析公司Nutonian首席技術官和創始人,這家公司能夠幫助企業、科研人員看懂、理解、預測數據,提供參考輔助作用。作為預測分析軟件的開發者,他認為,未來新的AI應用將影響每一個企業用戶。“人工智能和數據建模將不再只是數據科學家和管理層的工具,還將影響每一個層面上的運營者和決策者。公司們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影響來優化詳細的業務操作,“他說。
速度將不再重要
我們采訪的不少人認為,未來企業發展對速度的要求將減少,而對精度的需求將增加。
“企業基礎設施的未來發展不是依靠速度和資源的提供,而是智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存儲解決方案提供商Nimble Storage副總裁Rod Bagg預測,“而且,在2017年,這個區別將幫助那些存儲公司幸存下來。”他認為,預測分析和人工智能將使企業大幅減少停機時間,確保最佳的應用性能。
“在2017年,智能能力將超過速度成為技術衡量標準。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們一直在同速度賽跑,意圖建造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而下一代超級計算機巨決戰的不是高峰計算能力,而是人工智能能力。AI是超級計算機的新工具。”INVIDIA副總裁Ian Buck說。
AI創造AI
AI從事創造性工作的嘗試已經開始了,如藝術和音樂領域。 但TUNE的研究員John Koetsier,相信,AI將會繼續嘗試去創造“AI”,雖然並不一定成功。
“在2017年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去設計‘人工智能’,它們會犯錯,會走大量的彎路,但也可能會產生一些驚人的成功。谷歌已經開始向這方向努力了,以及我談過的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正更多地轉向這個讓智能叠代越來越快的方法,結果必然是智能將超越我們自己,不僅僅是在象棋或圍棋這樣一個狹小的領域內,而是跨越更多的類別,最終,達成一個強AI。”他說。
“十年前,工程師們用JavaScript做重複性的任務。但最後的解決方案不是我們需要更多的JavaScript的工程師,而是一個框架,可以自動執行重複性任務,讓JavaScript更容易發展。同樣的事情也正發生在移動應用上。今天有成千上萬的工具,讓應用程序開發人員的工作更簡單。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AI上:一個軟件相關產業將發展起來,去支撐AI。”Nexla CEO Saket Saurabh如是說。
AI人性化
人工智能將超越“工具”,逐步成為你工作中“共事者”的角色。大多數AI軟件是隱藏技術,以至於我們並沒有感受到它們會改變美國普通工人的日常工作。它們只存在於與人類幾乎沒有接觸的後端。但一些AI公司提供先進的AI與自動化、智能化接口,極大地改變了工人的日常工作流程,例如AI營銷公司Cortex。在2017年,AI和自動化相結合的公司將越來越多地被依賴,向我們“同事”的角色轉變。
“AI將是解決勞動力危機的方法,而不是創造它。”Abdul Razack說,他是印度咨詢和外包服務公司Infosys高級副總裁。“當嬰兒潮一代退休時,許多重要的思想和知識也即將從企業中流失。隨著從業者數量的流失和減少,勞動力將被打上天價標簽,企業將轉向知識管理和機器學習,培訓AI來抓取各種知識和代表性行動。在未來的一年或更長時間,我們將看到企業采用AI不僅是來自技術方面的需要,而且還來自學習現在的企業員工知識的需求。”
AI將會變得更友好,緩和人們對它的恐懼。Ciklum研發工程團隊的高級研究員Anton Popov說:“在全球範圍內,數百個才華橫溢的研發團隊正在為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算法而工作。因此,越來越多的友好的、智能的機器將被創造出來,它們的目的,將是使人類更加健康和快樂。2017和以後的主要AI趨勢之一,將是在人工智能進行生命體征分析基礎上,進行人類狀態檢測-預測和預防。”
人工智能軟件公司Daisy Intelligence 的 CEO Gary Saarenvirta相信,在未來的幾年中,你將看到更多的企業整合AI,進行業務流程和核心業務決策。這些技術革命領先者公司,將把那些拒絕投資人工智能技術的競爭對手甩在身後。
“在零售方面,你會看到AI推動營銷和商品定價,由此拉低商品價格時,那些不肯隨之調整價格的零售商將被置於極大的壓力下。我們預計零售行業將面臨重大顛覆,那些早期就采用AI技術的企業將獲得戰略優勢,並擴大市場份額。”他說。
發力垂直市場
Mark Hammond是AI應用程序開發者平臺Bonsai的聯合創始人和CEO,也是認為人工智能將轉移到特定的垂直市場的人之一。“2017年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系統將在整個工業垂直行業內得到部署,包括制造業、采礦和公用事業等。對這種趨勢,我希望我們能看到模擬訓練智能系統的出現,作為一種可行的選擇。”
Arria NLG的聯合創始人、人工智能專家Matt Gould說,AI也會給金融領域帶來顛覆。Arria NLG的自然語言生成引擎,能夠吸收和分析大型數據集,並用白話撰寫報告。“金融服務包含了大量數字和數據,非常有可能被海量有效數據湮沒。而我們今天使用的金融工具,也只能通過圖表或圖片傳遞數據。而新的自動化平臺,例如自然語言生成,有助於用人類語言挖掘出這些數據里真正的含義,並用人類語言生成的報告中提出。“他說。
(原文鏈接:http://www.datamation.com/applications/where-ai-and-robotics-are-headed-in-2017.html)
歡迎關註黑智,了解更多AI領域動向
江南春曾經是一位詩人,是後來才開始加入廣告業。
本文系金錯刀(微信 ID:ijincuodao)授權i黑馬發布。
“她對我說,你覺得自己跟窮人有區別嗎?”
江南春曾經是一位詩人,是後來才開始加入廣告業。
80年代的中國,還是一個文學為王的時代。 立誌成為詩人或者文藝批評家的江南春,高中開始就大量閱讀《存在與時間》、《西方的沒落》等書籍,他的書單中,不乏斯賓格勒、康德、萊布尼茨等名家的著作。
91年進入大學後,江南春領導了夏雨詩社,作為夏雨詩社社長的江南春,在整個華東高校都有不錯的影響力。如果去舞廳跳舞,詩人的身份總能讓江南春輕松與女生搭話,風光無限。
▲華東師範大學校園,江南春的母校
然而這一切在92年後開始變得完全不同。偉人南巡講話後,時代風向乍變,商業浪潮開始沖擊整個社會,一向遠離社會的校園也難以幸免。
一直作為詩人,備受女生關註的江南春,突然發現自身的吸引力急劇下滑。彼時女生的價值觀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心目中的英雄,從學者變成了容光煥發的個體戶。
在一次邀請女生跳舞的過程中,強調自身詩人身份的江南春,被女生冰冷拒絕,並留下一句話:“你覺得詩人跟窮人有太多區別嗎?”
這句話極大的顛覆了江南春的世界觀,也點醒了他。從此他再也不說自己是詩人,而是開始緊扣時代的潮流,進入廣告專業,學習成為廣告片導演。
“所有環節都是可以把控的,所以我才能賺1.5個億”
憑借著詩人的底子,江南春很快將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才華轉移到廣告行業。在大二時,他幫企業寫一句廣告語,收費已達上千元,而此前江南春寫詩歌,一月只能發表一次,得到的稿費只有30元。
江南春在大學期間就成立了廣告公司,並做到了年收入四五十萬。對細節的極端把控,是江南春能夠大學就完成創業的關鍵。
作為對細節的控制極度著迷的人,江南春認定所有的結果必然是過程導致的,只要控制好過程中的每個節點,就能控制結果。所以他做事極端厭惡不確定性,力求一切盡在控制之中。
以大一他就進行校學生會主席競選為例。被推選為競選代表的江南春,為了確保自己能夠競選成功,先後找了7個老師修改自己的演講稿。擔心自己在演講過程中忘詞,他背誦稿件達上百遍,到了室友都不允許他在寢室背誦的地步。
連演講後的提問,他都提前做好了一個百問百答,把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問題全部準備好,並寫好答案背誦。
事實上,在他演講過後,競爭對手已經不敢拿稿子上臺了。
就算這樣,江南春還是“不知足”。他提前讓13個同系同學準備好最尖銳的問題,提問自己的競爭對手。結果560張投票,江南春得了520票,以壓倒性的優勢,在大學一年級下半學期就當選了當時華東師大的學生會主席。
這些細節的把握,成為江南春“事事盡在把握,always control”的工作特色,並讓江南春在很多方面比其他人先行一步。
十年後的1999年,江南春把自己公司的營業收入,從零做到了1.5個億。
而很快,他的世界觀又將面臨一次巨大的沖擊,這次給他沖擊的人,是日後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大的傳奇之一。
“看陳天橋賺錢,感覺他在開法拉利,我卻在坐公交車。”
先人一步懂得現在創業者經常談的,所謂聚焦的江南春,很早就將公司資源全力鋪向一個領域,那就是IT。96年,江南春把公司資源全力鋪在迅速崛起的IT領域,拿下了華東地區95%的IT廣告,並雄霸了之後好幾年。
在江南春眾多的IT客戶名錄中,有一家名為『盛大網絡』的公司,他的創始人,就是日後的中國首富陳天橋。
1994年畢業於複旦大學經濟學專業的陳天橋,曾先後就職於上海陸家嘴集團和金信證券,1999年,陳天橋以50萬元啟動資金和20名員工為基礎,創立了盛大網絡有限責任公司。
推出了圖形化網絡社區“天堂歸谷”的盛大,很快拿到中華網300萬美元的風投,然而社區遊戲營收的慘淡,讓盛大前途未蔔。
2000年,賬上只剩50萬美金的陳天橋決定一“賭”定生死,以僅剩的30萬美元從韓國ACTOZ公司拿下《傳奇》的代理權。
既是陳天橋客戶,也是他朋友的江南春,認為在國內還沒有網遊產業的當時,這是一個太過冒險的決定,江南春認為:“30萬美金拿出去買版權,剩下20萬美金,漢化完了之後就發不起工資了。”
然而陳天橋堅持這個決定,甚至為此不惜與中華網產生分歧,最終中華網選擇撤資,盛大網絡陷入破產邊緣。
2001年11月,網遊《傳奇》上線,短短2個月後就開始回籠資金。02年,盛大網絡凈利潤達到驚人的1.39億,時至今日,中國仍沒有一款遊戲可以在影響力上超越《傳奇》,他徹底改變了中國網遊,甚至改變了互聯網的進程,陳天橋後來也因此晉升中國首富。
目睹陳天橋代理《傳奇》從短短幾個月沒有收入到單月利潤上千萬,江南春受到巨大的沖擊。
此時的江南春,公司一年收入在1.5個億,在廣告行業已屬前列。“但他一個月利潤比我一年都多!”江南春說道:“就好像他開著法拉利,我在擠公交車。我想想不行,至少我也得開奧迪。“
“我必須走跟別人相反的方向,不然永遠無法爆發。”
開始反思的江南春,認為公司增長緩慢的問題,在於其商業模式本質沒有爆發力。
江南春認為陳天橋的本質,是做與當時所有的主流相反的方向,並賭了一個大家都不敢幹的的事,最終才爆發。“你的商業模式跟別人一樣,再做同質化競爭,那永遠也沒辦法爆發。”
認準要往反方向走的江南春,決定了公司未來兩個方向:
一是不再做行業都在做的大眾傳媒,把用戶分眾。
“所有的受眾將會從大眾到分眾,未來甚至可能會向一對一轉變,這是我對趨勢的一個判斷。”透過細節洞察,江南春認定廣告主對消費者細分化定位的要求越來越細致。
二是不再以內容為王,而是走渠道為王。
所有媒體都在內容為王,但江南春認為航空雜誌才是自己要學習的對象。
“航空雜誌是最賺錢的,你會發現看完什麽內容都不記得,但你記住了廣告,像卡地亞、勞力士、奧米茄...因為在飛機里的時間,你必須在廣告或者無聊中做出選擇。”
他說,把消費者綁定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讓消費者在廣告和無聊做選擇,最終他會選擇廣告的。
在認真的考慮了各種細分廣告領域後,江南春在2003年開辦『分眾傳媒』,全力投入做電梯廣告。最終靠著獨占了主流人群每天必經的公寓樓、辦公樓的電梯,這個特殊的封閉空間,形成了對受眾強制性的廣告到達,贏得廣告主迅速的認同。
僅僅2年後,分眾傳媒便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廣告傳媒第一股。分眾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江南春成為了“第一位受邀按響納斯達克開市鈴的中國企業家”。
▲江南春帶領分眾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輸了5個億,我確定自己真的沒移動互聯網基因。”
2007年,距離分眾上市已經兩年,憑借著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收購,分眾傳媒在當年的11月6日股價收於65美元,市值約為86億美元。
在幾個月前的6月29日,蘋果正式發售iPhone。連作為當時蘋果CEO的史蒂夫·喬布斯也沒意識到,這個從1月份在“MacWorld”大會發布後,便一直被同行嘲笑為“史上最蠢手機”的產品,改變了整個互聯網生態。
憑借著創新的大屏和突破性的交互體驗,iPhone迅速在全球熱賣,互聯網從桌面慢慢覆蓋到指尖,並開始衍生到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9年,在經過幾次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升級換代後,中國開始發放3G牌照,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式到來。
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給江南春帶來了不少的焦慮:“分眾是靠抓住消費者無聊時間起家的。有了手機後他在電梯里會不會不無聊了呢。”江南春說道,五年前他許多次的反問自己,自己的業務場景會不會受到很大的沖擊。
焦慮的江南春認定自己一定要成為手機上的分眾,即使用戶低頭使用手機時,也要離不開分眾。
12年,分眾發布q卡,通過q卡綁定用戶手機,當用戶在電梯看到優惠廣告時,就可以刷q卡索要優惠券,優惠信息會通過短信發送到綁定手機。
同期推出的還有LBS App,機器WiFi等各種業務。分眾希望通過這些方式,實現分眾傳媒線上、線下兩個市場的協同,最終介入廣告終端和消費終端。
然而所有的業務並沒有讓分眾享受到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反而耗費了海量資金。
在砸了整整5個億後,江南春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具備移動互聯網的基因。
“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坑,就是會讓企業家想要去變成移動互聯網公司,然而很多公司根本就不應該是移動互聯網公司”他說。
分眾傳媒開始改變戰略,不再自己做,而開始投資創業公司。
於此同時,開始梳理分眾自身業務的他驚訝的發現,分眾的存量並沒有被真正的動搖,反而有一個重要的增量出現了。
“雖然電梯里不看廣告的人增加了部分,但因為很多電梯沒有信號,或者人多點就擠,所以在電梯里還是不太適合看手機。”
江南春發現,比起其他如報紙、雜誌、地鐵、公交等媒體,電梯媒體是被手機沖擊最小的一個。
電梯內的海報沒影響,社區電梯門一關,大多沒信號。電梯口電視有影響,電梯口原來5%的人看手機 ,現在20%左右的人看手機。但等電梯的時間比較短,並且人等電梯的狀態不太穩定,一會兒進去,一會兒出來。
如果換一個場景,公交車、地鐵或者餐廳等人,狀態穩定,時間也長,一坐上去就是三十分鐘以上,這個時候拿手機是必然的。
所以電梯口這個場景相比其他傳媒形式受到的沖擊不太大。而從廣告主的投放看,過去三年分眾依舊保持著20%左右的增速,並且年營收破百億。
“賭對不變,有時可能是應對巨變的最好方式。”
移動互聯網對個人極大的利好,在於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以任何形式獲取信息。對於個人,這是好事,但對廣告主而言,這是一個災難。
“它(移動互聯網)帶來了兩個影響:一個是信息過載;二是用戶選擇過多。”
信息過載導致用戶看什麽忘什麽,一邊閱讀一邊遺忘;而用戶可觸碰信息過多,導致用戶高度分化,難以集中投放。
“所以用戶沒有選擇才是廣告主最好的選擇,重點是找到那個不可選擇的地方。”江南春說,這就是分眾傳媒的機遇。
資訊雖然開始往手機聚攏,但人被動的生活場景是無法改變的。“你總要上班,總要等電梯的。”江南春說,抓住了消費者必經的生活軌跡,分眾成為少數幾個難以被手機所影響的硬廣凈土。
而新生的技術發展,讓分眾的商業優勢進一步擴大。
奔馳的廣告投放在哪好?POLO廣告投放小區的房價應該是多少?國美蘇寧在入住率多少的小區放廣告合適?家樂福的廣告如何只放在家樂福方園三公里之內的小區?哪些小區對惠氏奶粉搜索率更高?哪些小區對依雲水在電商上購買率更大?
移動互聯網所帶來的去中心化,反而讓分眾更中心化了。而雲計算的突破,物業雲,百度雲,電商雲三雲合一的大數據,讓分眾的投放精準性變得更高。
“賭對不變,來應對巨變。”江南春說:“當面對沖擊時,一定要先盤點自身的存量資產有沒有變化。如果存量資產沒有真正動搖,跟著瞎變,反而容易讓立身的基礎流失掉。”
2015年,隨著分眾傳媒回歸A股,分眾市值破千億。
刀哥點評
以上就是刀哥跟江南春聊了一上午,所聽到的故事。可以看出,江南春能把公司從零做到千億,成長還是很明顯的。
從大學競選就能看出的對細節的極致把控;到看陳天橋做《傳奇》,自己也學習轉型,反著主流來行動;再到面對沖擊,學會“以不變應萬變”的冷靜,都顯示了他作為創業者的一些性格特質。很牛逼,很傳奇。
當然,刀哥知道,對於大家來說,僅僅看江南春的傳奇商業故事是不夠的,自己也要成為傳奇才行啊。
所以刀哥又花了一下午時間請教江南春,讓這個廣告界的超級大咖,講講在現在的環境下,一個創業者,如果想要創業,成就一個品牌,應該怎麽辦?
(以下內容采用問答形式,刀哥問,江南春答,所述內容存在刪減,請知悉。)
碎片化時代品牌打造的核心——引爆力
金錯刀:“對創業公司而言,引爆品牌已經成了生死動作。作為幫助很多公司從不知名到大品牌的大佬,你認為創業者應該怎麽做品牌?”
江南春:“我覺得做品牌,首先要簡單地說出差異化,說出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其次是讓用戶抓住時間窗口做飽和攻擊,把這個差異化打進消費者心理。
當然在碎片化粉塵化的時代,品牌引爆一定是離不開中心化媒體的。例如你針對都市主流人群,就是要找到分眾這樣能集中影響中國2億都市主流人群的中心化媒體。
創新是基礎,讓傳播有穿透的可能性
它可以分成兩類:一是開創新的品類,這是最好的護城河。就像『瓜子二手車』,打的是個人賣給個人的二手車直賣網;還有共享單車,都是開創了全新的品類。
二是開創新的特性,比如飲料那麽多了,王老吉就提自己是預防上火的飲料,紅牛是幫你提神飲料。
你的品牌,等於一個品類或者一個特性,才有引爆的基礎。
飽和攻擊是品牌要在時間窗口內,占據消費者心智
先說說時間窗口,中國創業的特色模式是:同質化不可避免,創新不一定帶來利潤,不是創新者定價,是模仿者定價。
一個創新的東西如果有利潤,馬上會有大量的跟風者像鯊魚聞到了血腥一樣圍過來,跟風者用低價沖掉你的利潤,搶走你的用戶。除非你有不可逆的技術,否則一個領先的商業模式最多為你提供一個3個月、6個月保護期。
而消費者都是先入為主的,大家能記住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升空的宇航員,但大家真的記不住其他宇航員。所以必須在那個非常短暫的時間窗口,搶占那個消費者心智中的某個第一,就像“果凍我就吃喜之郎”,占據得越早,損失越小。
為什麽要飽和攻擊,一是時間窗口的期限,二是因為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世界,大腦被各種各樣的信息碎片化粉塵化的信息充斥。所以你不采用飽和攻擊,沒有足夠的壓強,是沖不進去大腦的。
簡單來說,第一,你要把你的信息變成像一根釘子一樣,足夠尖,能一刀致命;第二,你要拿起一個最強有力的榔頭,用最快的速度把它釘進去。”
如何保持業務增長?
金錯刀:保持業務持續增長,長盛不衰的秘訣是什麽?
江南春:賭對城市化。
電梯是城市化最基礎的設施。分眾把自己的媒體建立在城市化最基礎的設施上,電梯代表主流人樣,必經之路。高頻高達與最低幹擾,這四點是品牌引爆的核心要素。
分眾電梯媒體在120個城市,擁有110萬塊電梯海報,18萬塊電梯電視,日均觸達5億人次城市主流人群,這些人年齡大多在20-45歲、擁有中高等收入。白領、金領、商務人群是引領消費升級的核心人群,願意為品質、品位、創新、潮流付出溢價,並且是品牌消費的口碑人群和意見領袖,是引領消費的風向標。
未來十年誰能集中影響主流風向標人群將是品牌引爆的關鍵。而從這幾年的數據上看,收入上百億的分眾電梯媒體已成為當前新經濟品牌和消費升級品牌引爆最核心的平臺。
品牌跟媒體的大趨勢是什麽?
金錯刀:品牌跟媒體的大趨勢是什麽?你覺得創始人該怎麽轉型和擁抱?
江南春:媒體大趨勢有二面,一是主流人群基本不看電視,主流人群都去看互聯網了,但另一方面是人們在互聯網上很少留意廣告。
中國電視廣告在2015年產生第一次的下跌,大城市,發達城市的人現在很少看電視,真正的收視率集中在甘肅,寧夏,陜西,雲南,貴州等地區。
而以10億電視人口計算,央視索福瑞數據顯示,即使個別衛視前二年最強的4%的節目,覆蓋4000萬人口,其中5000元月收入以上的觀眾也僅占10%左右,約400萬,所以主流人群基本不看電視。
主流人群在互聯網, 微博微信新聞端占據4一5個小時。但消費者主要在看內容而不是看廣告,記住的是社會熱點話題和事件,很少留意廣告,這要求我們在微博微信新聞端上主要做公關做話題,創造可以被傳播的內容。
網絡視頻覆蓋主流人群,一年大概有600多部電視劇在各大平臺上,做視頻貼片必須賭對《太陽的後裔》、《老九門》、《歡樂頌》,只有賭對大片才能有效果,而且現在熱門劇主流用戶往往都買會員,從而去廣告。
所以我認為成長性公司應該抓住移動化和被動化二大趨勢。
移動化在於抓住用戶看手機的五六個小時,創造內容話題植入營銷;被動化在於抓住用戶被動的必經的生活空間如工作生活娛樂空間,例如公寓樓、辦公樓、電影院,把廣告植入到主流人群最基本最低幹擾的生活場景中,從而實現對用戶的有效到達。
讓創業者走的更遠的三個素質
金錯刀:“你覺得創業過程中,有什麽素質可以讓創業者走的更遠?”
江南春:“我認為主要是有三個:
一是要學會協作。
我在競選學生會主席的時候,其他學院有一個我很擔心的對手,他是新加坡亞洲辯論賽首席辯論手,非常厲害,大家都認為他會贏。
但後來他在院內就被淘汰了,因為太優秀,所以大家擔心會陪太子讀書,在一開始就被投票出局了。要成功,不是自己有多才華橫溢,而是要能協作,統合更多力量向一個方向努力才行。
二是要懂得聚焦。
這個我用我兒子來舉例子,現在很多人教育孩子時,德、育、體、美多重發展,什麽都學,我認為什麽都做,就等於什麽都不做。
像我兒子,從7歲開始,我就停掉他所有的卡通,家里只有一個節目,就是馬雲的演講。他每天只能看馬雲演講。
因為我覺得馬雲的戰略思維是全球最頂尖的,極有遠見。我想他從7歲就能不斷聚焦的看這些東西,言傳身教之後,他的視野一定是不一樣的。
三是要有賭性。
我認為往往賭性更強的人,更容易成功,所謂賭性就是你的勇氣,你在一個時間點上,看到時間窗口,傾囊而出的勇氣。創業本來就是九死一生,所有東西都是傾囊下去的勇氣,才會幫助你抓住時間窗口。
孫子兵法的商業價值
金錯刀:“如果讓你推薦一本書給創業者必看,你推薦什麽?”
江南春:“我認為創業者必看的書,應該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講了很重要的五個點,道、天、地、將、法。
天是什麽,天是時間窗口;
地是什麽,地是渠道;
將是什麽,將就是你的團隊;
法是什麽,法就是運營和管理。
其實一個企業天地將法都很重要,為什麽道排在第一位?我覺得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
所有企業的成功都是贏得用戶的心,你怎麽能贏得“人心”,要做差異化的定位,要能調動消費者心智。
真正成功的企業,實質上是在消費者心智中贏得了領先的位置,所以我感覺,贏得用戶的心,贏得在競爭當中取得最優勢的位置,最重要。
面對可能的傾家蕩產,創始人應該如何鼓起勇氣?
金錯刀:“最後一個問題,做廣告分眾前,你已經很有錢了。如果你不改變的話,應該會一直很富。但做了嘗試,反而可能大變蕩,你改變的勇氣來自哪里?”
江南春:“首先,我一直很信的一句話,就是當你努力到無能為力,上帝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做分眾前,我一直對自己說的一句話,就是‘nothing to loss’。
什麽意思?當時我30歲,公司已經一年1.5個億了,我輸了,可能所有的家當都輸進去了。
但我對自己說,我輸了,我就有腐敗的理由了。我可以早九晚五,每天早點下班、去唱k去看電影來放縱自己了。我一直抱著自己失敗就是勝利的想法創業,因為如果我失敗了,就證明自己不是一流人才,我就可以放縱自己,讓自己過上腐敗的生活,這不是更好嗎?
最後我贏了,
我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一批城市空氣質量排名永遠靠前,另一批城市空氣質量排名永遠靠後,這種局面將得到改變。
第一財經記者從環境保護部獲悉,根據最新出臺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變化程度排名方案》,今後的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將按照客觀、公平的原則,以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變化率作為指標進行排名。
環保部介紹,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計算,將首先利用各參與排名城市納入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的所有評價點位數據,計算排名時段(半年、年)及上年同期內各項汙染物濃度(其中,SO2、NO2、PM10、PM2.5為24小時平均濃度,CO為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濃度,O3為日最大8小時平均第90百分位濃度),再根據汙染物濃度計算單項指數,最後計算得出各城市排名時段及上年同期空氣質量綜合指數。
根據上述方案,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變化率,以百分數計,保留1位小數。以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變化率作為變化程度排名指標進行排序,若不同城市綜合指數變化率相同以並列計;若城市當前評價年各項汙染物濃度在排名時段均已經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則不參與城市空氣質量惡化程度排名。
環保部介紹,國家公布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變化程度排名情況內容包括: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程度相對較大的前10個城市名單和惡化程度相對較大的前10個城市名單,當改善或惡化城市數量不足10個時,列出全部改善或惡化城市名單。在公布城市名單時,同時公布各城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及變化率。
對於數據量不滿足數據統計有效性規定的城市,公布其數據缺失情況。
規則or道德,總有一樣需要填補空白。
本文由聯想創投(微信ID: lenovocss)授權i黑馬發布。
春節前夕,很多人的盆友圈都被網約車“打不到車”屠屏了。加價虛高,無車應答,即便不是早晚高峰,有時候都叫不到車,從什麽時候開始,利用網約車出行變得這麽困難了?從前明明很方便的呀!
猶記當年出門打車必掏手機的盛況,也曾因為網約車太過火爆,導致青島的哥集體罷工,讓青島市區交通獲得前所未有的順暢……而現在,網上約車居然成為了難題,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市民的生活,這對曾今如日中天的網約車來說,實在有點難以接受。很多人說,這種情況與去年發布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有關。
網約車要變正規軍
去年7月,交通運輸部等七部委聯合頒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網約車的合法地位,並賦予了各地根據當地實際制定政策的空間。10月,北、上、廣、深及部分二、三線城市陸續出臺網約車政策征求意見稿,各地對駕駛員戶籍、車輛牌照、車型等限制要求不一。11月1日,《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
新政策落地無疑是對魚龍混雜的網約車行業進行的規範和整頓,是讓網約車走上正軌的方式,但其中一些非常符合常理的規定,卻讓一部分不規範的網約車被迫顯形,退出了“搶單舞臺”。網約車在減少,而乘客對網約車的需求卻在持續增加,供需矛盾便凸顯了出來。
除了車輛減少,平臺調度等問題也成為讓乘客寒心的理由。有種觀點認為,由於目前網約車的市場過於集中,部分平臺近乎壟斷,導致可以隨意進行加價,取消訂單的方式也不太合理。高峰期成為網約車平臺漲價的理由,司機選擇性接單成為拒載的另一種形式,讓很多乘客表示難以接受。
網約車自由上路,則約車方便、打車便宜;網約車運營被強制規範,則要面對加價、無車等問題,這似乎是個矛盾的死循環,然而創投君認為,做出取舍的主動方在網約車平臺。國家出臺規範制度沒有錯,乘客希望便宜又便利地打車也沒有錯,那麽如何平衡這個矛盾就需要網約車平臺好好衡量。
網約車可以說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新事物,但城市的道路資源有限,所有人出行都打車肯定不現實,出租車和網約車算起來只能算城市公共交通的補充。交通部發表《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提出的“按照高質量服務、差異化經營的原則有序發展網約車”,和北京市提出“充分發揮運價調節出租汽車運輸市場供求關系的杠桿作用”是合理的。
以這種邏輯來推演,高端網約車漲價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但網約車即便漲價,也應該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實現,不是憑借“高峰期”等理由和玩派單/搶單遊戲的方式暗中實現的。
誰比誰更心酸?
與網約汽車不同,“綠色網約車”——共享單車遭遇了截然不同的悲慘經歷。
作為2016年下半年的絕對主角,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市場火熱得讓人瞠目結舌。共享單車從去年9月份開始集體曝光,北上廣深隨處可見摩拜、 ofo 、小鳴、優拜,基本只是一個月的功夫,這些方便快捷又健康的出行工具就占領了大街小巷。
然而隨著共享單車的推廣,一些十分考驗國民素質的問題也隨之突顯出來。先不說定位智能密碼鎖等高端產品問題,僅車上的普通零件,都慘遭毒手,你來感受下……
各種共享單車堆積成山
直接被“共享”拆成了“殘疾”
落上自家鎖,別人甭想騎
索性一了百了,直接搬家里
面對這些,你還能說什麽呢?亂停亂放、惡意破壞、占為己有等事件頻頻發生,看起來是對市民道德底線的測量,其實也是對每家共享單車公司生命力的考驗,扛不住的公司,用不了多久,可能就從中退出了。
然而與網約汽車不同,共享單車可能不用等很久的時間,就能迎來相關規範指引前路。已有媒體透露,政府部門正在醞釀共享單車行業的全國管理辦法,目前雖還沒有確切消息,但可以預見,政府部門不會放任目前共享單車漫無邊際的發展,一旦提出規範要求,共享單車的混亂局面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做時間的朋友,讓時間幫你做判斷,讓時間讓你成為一個贏家。
本文由經緯創投 (微信ID: matrixpartnerschina)授權i黑馬發布。
今天的文章來自經緯的一次內部創享匯,主講人是瓜子二手車的 CEO 楊浩湧。他從競爭、資本、調整和團隊四個角度出發講述了兩次創業背後的實戰經驗。這其中包括如何有效地推進線下品牌營銷、如何從用戶角度出發做好產品、如何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市場占有率、如何招到牛人並管理團隊等。
他也非常坦誠地分享了兩次創業之間的差異與得失,這里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慘痛的教訓,但無論從哪條路出發,無疑都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思路與啟發。
作為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你需要走出舒適區去不斷提升自我、把握每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和誌同道合之人創造企業文化......這條路需要創始人和團隊一起不斷探索和深挖,因為所有一流的創業者都是成長出來的。
最後有句話,出自浩湧,我們也想分享給大家——做時間的朋友,不要在當下去判斷這個事到底好還是不好。讓時間幫你做判斷,讓時間讓你成為一個贏家。以下,Enjoy:
今天這些思考更多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故事,我講四點:第一,競爭;第二,資本;第三,創始人本人需要做的調整;第四,團隊。
未來的廣闊市場占到 90%,創業者現在和你們的競爭對手拿到的市場份額應該不到 10%。這是什麽意思呢?——在現在階段拿到的領先優勢其實是沒有用的,未來在這個市場誰隨後能勝出,在這 90% 里面你能拿到 50%、60%、70%?
2011 年時,是整個市場的轉折點,2011 年我們跟 58 同城都拿 6000 萬美金融資。在那時 6000 萬美金(是)非常大(的融資金額),現在很多家(創業公司)能拿到這樣的錢。
拿到 6000 萬美金後我們開始打廣告,很多人記得“姚晨騎小毛驢”的廣告,非常經典。我們(當時)打了 3000 多萬的廣告,我們可能也是互聯網里面少有的在線下打廣告的,後來這個經驗被很多家公司學習了。
最近瓜子也打了很多廣告,在目前這個市場上“ App 紅利也沒有、互聯網紅利也沒有、移動紅利也沒有”的時候,通過線下的品牌營銷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在座的各位如果公司收入到了千萬級別,之前也是靠口碑去推廣有獲得一定的流量、有一定的用戶、收入到了千萬,我覺得帳上還有大幾千萬美金是適合(這種方法的)的。
在(當年)6 月份我們打那個廣告的時候,58 就跟進了。這個跟進他們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我們是 2 月份先打的——分類信息每年的旺季在春節,打完以後我們的流量從 100 萬跑到 400 萬。我們可能是少有的打品牌廣告,能把品牌流量能打出來的效果。漲到 400 萬以後 58 當時急了,他們開了董事會。
我跟姚勁波後來有複盤,所有這些事要不是我說的,要不是他和我說的:這個事他們當時很緊張,我 2005 年開始創業,我其實是典型的技術出身的產品經理。我一直認為自己的產品做得很好,趕集的用戶體驗是高於 58 的。我們也一直認為只要用戶體驗做得好一定能夠打敗對手。
雙方開始廣告戰的時候,我做的是產品經理,姚勁波是一個銷售,姚勁波的銷售其實做的是很好的。當時對我來說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公司管 100 多號人已經相當有挑戰了,雙方發現分類信息是需要線下掃街。
我們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招人,我們的增加也非常快。但我沒管過團隊,任何一個技術去管幾十個人、上百號人,當你喊不出這些人名字的時候,這都會變成非常大的挑戰。
姚勁波他是銷售出身,他對於團隊的管理明顯強於我——兩個創始人一個是產品技術出身,一個是銷售出身;當時兩個人現金流不斷補血時他就占了上風。
到 2011 年底我發現我們帳上沒錢了,當時很多投資人在看,說:你的公司是在空轉,你的收入剛剛養活你的人,2000 萬廣告打出去,廣告費不打就什麽都沒有了,只有 6 個月就沒錢了
當時團購已經開始興起了,大家都覺得分類信息跟團購是非常近的一個領域。然後投資人說,浩湧你做團購我就繼續給你投錢,你不做不給你投,所以我們也做了團購。
做了大概 6 個月,58 也做了,所以在資本市場好時會有很多誘惑,我們當時也沒抗住,犯了一個錯誤。
打起仗時眼睛紅了,到 2012 年開始剎車,到資本市場時融資(市場情況)已經不行了。我發現一個特點:開董事會的話,業績好呢一個小時就開完了;業績不好呢早上 9 點鐘開到中午 12 點,投資人說我們叫個盒飯吧,我們繼續討論這塊為什麽花這麽多錢,那塊為什麽花那麽多錢?
2011 到 2012 年大概每年有 3、4 個 VP 離職,不斷有人走有人進來。我們從 2500 人砍到差不多 900 人,撤了上海分公司;VP 不停地換,裁了無數人;2500 到 900 人這個公司基本被裁沒了。然後收縮,一個月從 2000 萬虧損到 1500(萬),到 1000(萬)到 800(萬)我們才活下來。
去融資時整個市場拿不到錢是非常慘的。那年春節我們沒錢打廣告了,58 的市場流量是我的 2 倍,銷售額是我的 3 倍。我把我們這個團隊拉到北京郊區找個酒店住下來,在黑板上寫做一個 SWOT 分析,所有優點在 58 這邊,所有缺點在我們這邊。
唯一還有一個機會,當時 58 要上市了,我們——寫對手不重視我們,就這一個(優勢)。
我再說勢能,競爭里面每個競爭對手要掌握勢能。勢能像在海浪里劃船,有勢能的公司有海浪推著你走,沒有勢能的公司在平靜的海上。
如果你能主動掌握到勢能,就會出現什麽情況?創業公司其實不怕打仗,所有人都說跟他拼了死掐,掐到最後的結果基本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戰爭是這樣的。
如果雙方勢均力敵,要怎麽贏得這個市場,我們可以打巷戰但不要打巷戰。不打巷戰的意思是獲得這個勢能。勢能是什麽?我舉個例子:如果有浪推著你走,你在船上,不要跟對手拼誰胳膊粗,要做到對手劃兩下你劃一下,一樣比他快。
58 流量是我們 2 倍時,當時我們非常痛苦。我們在市場上做調研,我們產品用戶體驗好,為什麽不用趕集用 58 呢?
用戶給了我們兩個答案:第一個答案是我用慣了不願意切換,這個場景在今天非常明顯。
問:為什麽用攜程不用藝龍?答:用習慣了。問:是藝龍的價格比攜程貴嗎?答:不是的。
這就是勢能。
還有一個呢?用戶給我們第二個反饋。第二個反饋,讓我們更無語——因為身邊的人都在用,所以我就用了。
對手是個大雪球你是個小雪球,當你們從同一個山坡往下滾時,他沾的雪比你多,所以你們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這就是我說的勢能,我們倆站在同一個高度一樣去發力,我跑的比你快,沾的雪比你多,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所以我們當時痛苦的是,從廣告效率營銷效率來說沒一個比 58 強的。大家花同樣的錢,拿到對手一半的效果,這就是對手拿到勢能的結果。
後來我們 2012 年開始追,一直追到 2014 年、2015 年沒有追上。最後我們找了差異化競爭,因為在分類信息里我們有 4 個分類,有房產、招聘、二手車、二手物品。藍領招聘是效果最好的,所以我們專註四年之內只打藍領招聘,把藍領招聘超過了 58,然後整體流量也跟他非常接近,我們藍領招聘銷售額占到了 60%——這是差異化競爭的道路。
其實現在很多公司只有一塊業務,沒有這麽好的運氣,在一個跑道里面還能找到差異化的競爭定位,還能去趕超,我們是運氣非常好的。
最關鍵的不單單是差異化定位,58 在 2012 年時選擇了上市,相當於對手暴露在你面前,隨時可以看到(他)下一步要出什麽招,這是給我們最大最大的好處。
我們當時的 SWOT 分析是對的,對手不重視我們,給了我們機會。他選擇上市,所以我們持續 2、3 年的大幅度廣告投入去做這個事情。每次開董事會時我都和董事說大家要做好思想準備,今年投 2 億廣告費只有 1 億效果;對手投 1 億廣告費可能有 1.5 億效果。
作為創業者這是非常幸運的機會,在任何公司如果雙方競爭時,有沒有關註到勢能?勢能是無所不在的。
勢能是在用戶、媒體行業提到行業時,是把對手放在前面還是把你放在前面?如果對手放在前面文章是自傳播的,高端媒體開始傳播大眾媒體開始傳播,當大眾媒體開始傳播時,對手在你前面,用戶搜文章查,用戶會跑到對手網站上。勢能體現在你的 AppStore,不用刷榜,他排在你後面。
一旦掌握勢能,對手即使融跟你同樣的錢,他錢比你少時,你用 1 倍的錢他永遠追不上你,這是我說的勢能。我們當時吃了,很大在勢能上的虧。
反過來第二個故事,張穎一直說浩湧講一講:第一次創業和第二次創業有什麽不一樣?第二次創業我總感覺,每次做事時總是有一些過往的記憶,跟翻篇一樣不停在翻,想上次怎麽回事、這次怎麽回事?這是真心的體驗。
當時我們跟 58 剛剛選擇差異化,雙方都從信息往服務走。所以我們選了二手車,他們選了生活服務到家的業務。
我說趕集好車事先投 1 個億,董事會同意了。我們 8 月份開始,當時才覆蓋十幾個城市。我說給團隊一個月的時間急行軍,我們要覆蓋四十幾個城市,因為我們要打廣告了。
廣告是高空轟炸,因為有電視有視頻,覆蓋不到的城市就浪費了。所以我們在飛速地招人,一個月時間 200 人漲到 800 人。最開始是十幾萬流量,打完廣告漲到一百多萬,打完以後當時流量已經是對手的 2 倍多了。
這個時候用戶在想什麽?剛才說用戶為什麽用58?第一,用慣了;第二,人人都在用。(這個時候)瓜子要出去融資,投資人看兩家公司一家已經覆蓋四十多個城市,另一家是二十多個城市;一家交易量是另外一家 2 倍多。你覺得誰會拿到更多的錢?當然是瓜子。所以我們在那輪拿了 2 億美金,這仗就好打了。
我今天重點說的是勢能這件事情,在競爭的過程中,在創業的過程中不能低頭只看自己做的事情,把頭擡起來看競爭對手,給自己準備充足的子彈。讓你的用戶先知道你,讓你的用戶用你用習慣,讓身邊的人都在用,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以前大家說趕集)一定說浩湧是研發技術出身,是非常好的產品經理;(現在說)瓜子地推團隊在業內能排前三,瓜子這個團隊營銷能力非常強。
任何創始人都是一樣的,我覺得每個人都是在自己所在領域做得非常好,要麽非常懂這個領域,要麽是營銷出身,要麽技術出身,一定是某方面特別強。
但是決定一個公司最後能成或生死的不是長板,長板非常重要,短板一樣重要。
每個創始人都是這樣。很多人說“我是產品經理,我不懂銷售。”我也在做天使投資,每一個創始人都會說我不懂銷售,投資人能不能幫我找一個牛人;或者我不懂研發,幫我找特別牛的產品經理;我不懂市場營銷,有沒有牛的市場營銷的人推薦給我?
但是,你會發現你犯的所有錯誤,最有可能出現的就是你不懂的里邊。
當時趕集跟 58 競爭時,我是好的產品經理,產品研發不用擔心,(大家)天天坐一塊討論,用戶體驗很好,打開比對手快好幾倍。
對手不就是營銷好嗎?幫我找個厲害的人,於是我們開始找人。前後大概找了四任銷售 VP,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都失敗了。後來所有人找不到,(我就說)我們自己來吧,創業小夥伴不懂銷售自己學。我們開始學銷售應該怎麽做?
銷售的管理不僅僅給他們下 KPI 讓他們使勁做,管銷售需要有文化、需要有 KPI、團隊激勵、HR 要跟上,整個團隊才能帶得起來。我們慢慢學時,發現這里有很多東西,於是我們開始成長。
剛才說銷售的本質是對團隊的激勵、人性的把握、組織文化、管理培訓所有這些東西。(當你)根本不懂銷售本質時,你的眼睛是瞎的, 一個(牛)人就在你眼前溜走了。
創始人不能說這個領域我不懂,我就不管了,那十有八九找來的人是不適合的,不適合的概率非常高。這是我想說的,每個創始人不管什麽背景出身,產品也罷、研發也罷,不懂市場不懂銷售;自己去學,不一定自己去做,但自己一定要懂。因為你不懂,牛的人不會認你,你也聽不懂他說什麽,招人就是碰運氣。
最大感受是什麽?如果你不願意改變自己,這個東西早晚會回來狠狠地抽你;這次不抽你,未來的一年也會抽你。
每個創業者剛剛出來絕大部分不是一流的創業者,一流創業者是成長出來的。
我創業十年了,我算了一下我經歷了三個低谷,最近現在這個是第三個,高潮已經有三個了。所以低谷對我來說早就習慣了,融資是什麽樣的?我舉個例子,也是血的教訓。
我們在 2011 年、2012 年跟 58 打仗時,6000 萬美金。當時股東有幾家,其中有一家是谷歌。我們花 1000 多萬美金把谷歌的股份買回來,如果有什麽事可以回頭重新修改,我一定不會再買了。
我們當時完全低估了市場競爭的殘酷性,在市場極度競爭雙方在燒錢時,千萬不要幹這種傻事。
今年年初瓜子融 2 億美金時為什麽拿經緯的錢,我算了一下,跟經緯說過瓜子 2 億美金應該夠。但是在這個寒冬我要保險。
如果說我有什麽心得體會,經緯投我們是非常好的心得,你們進來我就要,這是第二次創業。
如果有什麽改變?剛才勢能(那塊)說到了,我有什麽改變,我做了那樣的工作,這次我有什麽改變;做了同樣的工作,我要這筆錢;對融資來說,敬畏資本。
在狂熱的時候一定要看自己的帳,把帳算清楚,多拿錢。其實我有八個字自己總結的經驗:“將軍趕路,莫追小兔”。
團隊是比較簡單的,第一是招人,第二是培養人,第三是團隊文化。這三件事都非常重要。相信很多人培養人也在做文化,我重點說說說招人的事情。
每個公司招人都非常難,沒有不難的,瓜子到今天每天我最頭疼的就是招人。這些優秀的人在哪兒?除了 VP、總監,每個人都要面試,我對團隊要求總監級別一定要我們能找到最好的。
花很多精力找人時,相信大家都是一樣的,不是說“浩湧現在可以刷臉了,可以招很多人,很多人願意加入你們”。不是這樣的,在不同階段想找的人不一樣。
找人都是很難的,相信很多企業融資後說我們用獵頭,每天看獵頭的簡歷。真正好的人跟好的項目一樣,他一出來在內部就被消化掉,(招聘)這些人一定是花很多精力的。
招人沒有訣竅,你投入多少時間就會有多少結果。好的人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他也許一開始沒來,但在這期間要不斷找他聊給他信心。
所以我們說招人是每個創始人除了投資定戰略以外最最重要的事情。招人要花很多時間,不管是產品還是銷售,要花很多時間跟他聊,其實你跟他聊會有收獲。
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懂的領域更要見大拿,看他們怎麽做的,聊得多了會多一些判斷,找人也會多一些理解。在找人這件事情上沒有訣竅,招不來人是花的時間少。把不好的人招進來,用了 6 個月,然後天天說這人不行,為什麽不招人(的時候)花點功夫呢?
A 類人才,厲害的人甚至能帶團隊過來,而且他做事非常拼,人很正文化很強,而且能帶動整個公司。你看重這樣潛質的人,你是一定不遺余力一定要把他弄過來的。
任何優秀的人不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你才會發現東方不亮西方亮,今天這個人不行明天那個人過來。任何人你感動他他會給你推薦人的,所以不遺余力找人是非常重要的。
培養人也同樣重要。我其實上次創業有非常大的缺點,我相信很多研發產品都是一樣的,不太願意當面說人壞話,老是很客氣,最後出現什麽問題覺得他不行讓他走。他很驚訝,說你怎麽不早說。很多研發都會有這個問題。
任何一個人,他在公司跟著老板一起走,他希望財務有回報,希望做的這件事有意義,希望自己個人有成長。這三件事是每一個員工,包括我做事情時三個最大的動力。在缺少任何一個時,人都會有問題。尤其是當你的現金激勵少,股權又看不清時,後面兩件事更重要,
這件事做得有意義是創始人的情懷,誰也改變不了你;這個人覺得有成長是你給他的。所以發現問題要溝通,要定期跟他聊,告訴他缺陷,幫助他成長,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公司的發展,早期很多人是從外面進來的,越到後來老員工會跟不上,其實老員工跟不上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他們對公司這麽忠誠、這麽努力,可你發現他在這個崗位已經不合適了。其實是很心痛的,他不合適很多程度跟你相關,因為你沒有給他機會帶著他去成長。你除了討論業務沒有討論別的,除了討論業績事情有沒有幹完,幹得好幹得壞,有沒有關註過他的成長?他在管理上需要成長嗎?在團隊建設上需要成長嗎在做文化建設上要成長嗎?
所有這些東西,只要跟他聊,大部分人只要願意努力一定能勝任的。培養人,給他們機會,對公司來說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從(公司有)幾十人(員工)開始,一定要把自己情懷大聲說出來,在每一個場合,公司為什麽做這件事情?創始人為什麽做這件事情?我們所有人在這個公司,我們希望這個公司變成什麽樣,不但自己講,自己的 VP、總監,要找一批也相信這件事的人跟你一起。這點特別特別重要,你的聯合創始人、團隊 VP,如果在別的場合講的不是跟你同樣的話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你的團隊一定是跟你分享共同的情懷,一起做這件事情。這個公司高管非常努力,有任何困難是一起努力闖過去的。
還有是怎麽做文化?打仗。這是我的經驗,打仗是做文化最好的方法。每年 KPI 除了給投資人做的那版,我們有三版 KPI ——我們內部叫“Dream版(挑戰目標)”,這個是特別高的;還有一個“中間版”,(這版是)我們認為如果團隊沒有出現重大失誤應該是能完成的;“投資人版”,(比中間版)還要低一點,扔給他們。
我覺得這是投資人維護關系是很重要的,我們跟投資人關系非常好——除了最慘那一年,我們給的預測從來沒有錯過;每次都是超(額完成)的,相互信任就是這麽建立起來的。
打仗為什麽這麽重要?任何團隊一打仗相當於部隊在做急行軍一樣,所有問題都會暴露出來。如果你說一個任務,本來 6 個月要完成的,通過打仗可能壓縮到 3 個月。你看看團隊會有什麽反應?如果你的員工在公司沒有更好的心情會走吧,抗不住會抱怨;如果技術不行會出現 Bug,會手忙腳亂;如果你的公司的團隊接受不了高壓的壓力,他是個小白兔,小白兔是不行的。
一個公司很容易養小白兔,(尤其是)在公司非常順發展的時候。第二次創業經常腦子放電影回想之前的事情,想 2011 年、2012 年當時趕集第一年年會非常嗨,所有人看見浩湧跟看見神一樣,很厲害帶領我們融了這麽多錢往前沖——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但真正打仗來臨時,這時的員工他們是小白兔,他們覺得留在這個公司有光環,融了很多錢,我們將來可以上市,他在算手上股票可以值多少錢——這個團隊是打不贏的,對手來時會被弄得很慘。真正的團隊,壓到一年只有三天休息時,看他什麽樣的表現,厲害的人在這個團隊一定會成長得非常快。只要一打仗好的人會留下來,不好的人會離開。
當然打仗是非常細致的,打仗需要後面人力資源的支持,跟大家分享怎麽建團隊、怎麽做規劃、HR 的知識,包括相關活動激勵等都要跟上、如何定目標、如何讓大家有儀式感,這些東西都可以去做。
每個人到了年底明年定目標時,一定要定挑戰式目標,目標出來後帶著大家一起討論,帶著大家一起分享,不但是公司業務目標,(還有)財務指標,瓜子明年財務預期跟所有 VP 分享,每個季度開會都把財務拉開給他看:市場花了多少錢?營銷是多少?我們什麽時候盈利?每個月虧多少錢?我們都給他看。
再去打仗所有人能夠團結在一起。當你和他們一塊定目標、一塊激勵時。大家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時,有的人會說我缺人;有的說我團隊偏弱,而且會給 HR 提要求說能不能招人快一點、財務審批能不能不要那麽慢,大家開會效率能不能高一些?
為什麽有些事只有 VP 才能推得動呢?如果你是 VP,很多事情只有 VP 推得動這個公司是有問題的;VP 也是這樣,如果一個部門的事情,部門和部門溝通只有 VP 才能推動,這個部門是有問題的。一打仗所有問題會暴露出來。
因為 HR、行政財務是有抱怨的,原來之前在公司不是發發工資,做做財務預算就完事了嗎? 在戰爭中各個環節中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是相互配合的,才能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整體。對 HR、財務來說,他覺得打仗打贏了跟我相關,是有榮譽感的,這是所有人擰在一起後最好的結果。
張穎對話楊浩湧
Q&A
楊浩湧:張穎怎麽做能把投資做好,能把時間安排好?
張穎:簡單地說把生活和工作每一個細節都想得比較清楚——不妥協,去執行你覺得對的事情。 第一,從時間的管理來說,我幾乎沒有任何的社交,我也不跟同行打交道,也沒有飯局,幾乎也沒有朋友。
講到團隊,2008 年建立經緯到今天將近快 9 年了。我跟浩湧(自我修養進程類似),也是一樣一步一步學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說我不太會管理,大概兩三年之前不再說這樣的話了,我自己也在成長。
很長一段時間,經緯的狀態要比今天更差,但是我們在爬坡的一個階段,我都沒有感覺到這樣的壓力。但是今天有這幾年的快速成長,這個節點我反而極其的焦慮,當然壓力很大。
我想問問浩湧你是怎麽承受壓力的,怎麽承受煎熬?而且這是一波又一波的。創業者承受的壓力是我們的很多倍,我想聽聽你是怎麽去處理,你是怎麽面對?
楊浩湧:第二次的確好一些,因為經歷過很多事情。我創業十年,一般一個公司真的做了十年,基本該經歷都經歷過,三次谷底三次高峰都經歷過。
當時我們四月份拿到錢,六月份就沒錢了;員工不斷離開也經歷過,所有事情都經歷過……也很膨脹過,燒很多錢做很多業務,做團購、做社區、做短租,做了很多業務發現不行。最慘的時候夜里總是醒睡不著覺,我跟我同事說,我說是不是有點輕度憂郁,我才知道那時狀態非常差。
我還是覺得有幾個事讓你一直堅持:第一,這個事有意思。不知道你是不是這個感覺,無論什麽時候睡一覺起來,過著過著慢慢開始享受這個過程。你覺得它對你性格上各種是個磨煉,同時覺得自己飛速成長,那時成長非常快,不學沒辦法,不學得死。
第二,在痛苦過程中,在成長開始享受這個過程。瓜子出來融資,10 月出來融資融得不太順,所有投資人說“這個項目挺好的,但沒創始人,不敢投”,就這麽一個狀態。最後我就說,那好吧我來吧,很自然就轉過來了。
張穎:他自己放了 1 億美金,他不是傻子,他有這樣的決心,在 1 億美金之後他還有好多個億美金,這個公司是他的。這就把很多事情簡單化了。
我一向以來非常自信,而且越來越自信的是對人的判斷對人性的理解,能跟人打交道快速抓住幾個點;把幾個點想清楚;又有合夥人跟專業團隊的配合…所以有些決策看上去草率,我覺得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現場開放提問
Q&A
Q:二手車買賣雙方有天生的矛盾,在中國是否存在雙方都認的體系?
楊浩湧:你這個問題特別像投資人問的問題,希望回答完給我們投點錢,如果我回答得好的話打個賞。
這個模式是這樣的,它是公開的交易市場,跟菜市場白菜賣多少錢一樣。如果賣家足夠多,價格一定是 going 的。用戶在平臺上看比如有 10 輛寶馬車,這個賣 8 萬、那個賣 9 萬;這個 3 年、這個 2 年、那個 1 年,價格自然會出現。
菜市場第一天第二天,同樣菜品價格不會有太大變化,除非天氣有變化,公開市場自然會有定價。你剛才說的第三方 KBB 這種公司的定價,我們也在做。我們價格曲線做得非常準了,現在已經能預測在平臺上賣多少錢,多長時間賣掉的概率,我們能做產品的曲線。
這些都是你將來做金融做保險很重要的數據,這些事情可能國外有中國沒有做平臺就得想辦法。
Q:你覺得現在是資本的低谷嗎?
楊浩湧:還好,前兩次真有一點。一個是 2009 年金融危機時所有人不投了,現在好項目還是會追的,還是會去搶;一個是 2012 年、2013 年,大家又開始很謹慎。低谷、高谷每兩年一次。
張穎:我非常同意每兩年一次的觀點,現在不是資本的低谷,中後期的投資人變得更加理性,不再希望公司大幅補貼增長自己的數據。在這點瓜子沒有過多的補貼,兩家是相對理性在打仗。
中後期的美金投資人現在稍微保守一點點;但是中國的人民幣資金多的可怕,如果當你公司滿足人民幣投資關鍵的一些點,錢真是多的泛濫。
Q:描述一下學習銷售的過程?
楊浩湧:答案就是花時間,沒有其他的。所有創業者都是挺聰明的,對事情的判斷對的錯的,你不懂因為不了解,而不是真的不懂。不了解從外面看好像挺簡單的,招一幫人打電話,在外面跑,但後來慢慢了解銷售需要激勵;需要團隊,需要主管,從好的項目到主管需要培訓;需要文化的激勵,需要 KPI,所有東西是一步一步進來的。
每個總監進來不行都會總結他為什麽不行,當時覺得特別牛(的人),後來發現知道他幹什麽沒用,這些人他對公司不認同把他像機器一樣管沒用。文化很重要,新人來了沒人管,其他公司怎麽走,老人帶新人,主管培訓課程,非常系統,還有考試等等這些東西。
就一點點建,沒有什麽學不會的,很多創始人很牛的,沒學過代碼的,自己寫行程序的我都聽說過。
張穎:還有招銷售合夥人要非常小心,有時請外面大神過來,很自然組他的銷售團隊拉很多人過來。如果這個人不靠譜,他離職會把下面的人連根拔起,花十個月把這個人招過來,花半年打造團隊,之後他走是滅頂之災。
不管浩湧還是經緯,這是一個打怪的過程。隨著一關一關這麽過,自己做一個創始人要變得更加全面要提升,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要刻意補;哪些地方做得好要發力,管理上也要提升。有些人通過直覺通過實戰經驗,像我這樣,很多人看很多書吸收營養,不管怎樣打怪是幾十層的。
這都是一個挑戰,它也是自然淘汰和自然選擇的過程,有些人極其努力最後就是沒有結果,沒有結果就會被淘汰被行業其他人引領。這是非常殘酷的過程,這是多麽兩極的事情,你每天在煎熬,但形容不出來的快樂在堅持做這件事情。
楊浩湧:做時間的朋友,不要在當下去判斷這個事到底好還是不好;讓時間幫你做判斷,讓時間讓你成為一個贏家。
斯諾登事件之後,維基解密再報猛料,3月7日,維基解密公布了據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大範圍使用的黑客工具的相關信息,其中包括針對微軟Windows、安卓、蘋果、OSX和Linux等系統及互聯網路由器等對象的惡意軟件。
這些信息多達8000多頁,含有8700個文件。文件顯示其中一些軟件是CIA自行研發,不過英國國家安全局也提供了幫助,例如助美方打造了對付三星電視的間諜軟件。目前尚沒有消息表明維基解密是如何獲得這些信息的。維基解密稱:“這些文件來自位於弗吉尼亞蘭利市(CIA總部所在地)網絡情報中心的高安全級別的獨立網絡系統。”
如果文件顯示的信息屬實,將令消費者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信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意味著他們所使用的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甚至是智能電視都有可能被監聽。文件從專業技術的角度揭示了如何能把普通的家用智能電視機變成監聽設備,以及CIA特工如何通過破壞美國軟件產品和蘋果、安卓和微軟的智能設備來獲取用戶個人信息。
維基解密稱,消息來源透露了此事的細節,希望這能引起公眾討論,即CIA的黑客能力是否已經超越其權限。CIA的一名發言人Jonathan Liu不願對此做任何評論:“我們不會對所謂的情報資料的真實性或內容作出評價。”英國內政部發言人也拒絕就此發聲。
美聯社報道分析稱,維基解密此次曝光了CIA所采用的高度機密的科技手段,恐將給CIA帶來巨大隱患。因為CIA所監聽的那些目標,一旦獲悉對方的監聽手段,很可能改變自身的一貫做法,這將使CIA的監聽範圍和效果大打折扣。維基解密在一份聲明中表示:“CIA近期已經失去了對很大一部分監聽工具和相關文件的掌控。”
位於弗吉尼亞蘭利市的CIA總部所在地
佐治亞州的一位信息安全專家Jake Williams表示:“毫無疑問現在正在進行一場“消防演習”,接下來可能會有人丟掉工作,有人離開他們現在的崗位,這些都不出奇。”
“通常內部網絡防護是在現有已發現漏洞基礎上進行修補,並結合針對外部攻擊的追蹤和反追蹤技術。因此,要形成行之有效的網絡攻擊,通常是內部人員通過特定環境下的網絡工具所為。就像我們的工控類網絡,熟悉一線控制協議的現場工程人員可以很簡單的去發動攻擊,而且根本看不出是攻擊行為。但是這樣的行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演進,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將來網絡安全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由於現在的黑客工具都是基於特定漏洞和特定環境,通過優化攻擊來實現的。如果采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將會自主建立攻擊模型並不斷學習和優化。一般是先出問題再去防護的,因此網絡安全防護完全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進行的。當然人工智能也可以用來反黑客攻擊。” 楊明稱。
泄露的文件中所提到的CIA一項被描述為“Simple DLL hijacking attempt”(簡易動態鏈接庫劫持嘗試)的惡意軟件是專門用來反測試微軟Windows XP,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操作系統的。這項被稱為“Windows FAX DLL Injection”的技術是使用一種計算機代碼讓黑客進入計算機程序的內存,並允許他們對信息竊取行為進行偽裝。
維基解密還表示,這些文件中的數據包括一個數字間諜技術的“重要資料庫”,這些技術可能來自於俄羅斯等其它國家。前CIA官員Bob Ayers表示,維基解密已經表示會披露更多和CIA有關的信息。“現在已經造成高級別破壞了。”Ayers說,“但是對一些細節的破壞還會在未來的披露中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