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特稿】80後辦另類旅遊 參觀墳場 懷舊酒廊 (2012年07月31日)
1 :
GS(14)@2012-07-31 10:43:48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4708&d=1809
鍾振傑不諱言,運作初期的模式較鬆散,團種亦很隨意,「試過十幾人去西九野餐。」至今年2月,他倆決定全職投入,現時共有墳場遊、文化遊、維多利亞建築秘遊、威尼斯遊、懷舊遊、邊境遊及鄉村遊7款團種;但因這盤「生意」屬小本經營,每團最多只有20人,故每位收費約需500至900元。
鍾指,「香港秘遊」是要讓團友對自己所在的地方有更深入認識和了解,但並非「齋講歷史」。而他倆能夠成功舉辦非一般的團種,參觀非一般的景點,亦全靠二人的誠意與毅力,「好似要俾大澳嘅居民感覺,我哋真係好想聽佢哋嘅故事,想介紹個地方俾其他人認識」。
以遊覽大澳的威尼斯遊為例,他們便是以誠意打動村民,讓團友參觀製作鹹蛋和蝦乾的廠房,以及學做缽仔糕,甚至認識建造橫水橋的村民。而邊境遊則因為認識「村長個仔」,故不但可從村民的角度介紹沙頭角,更可品嘗傳統客家菜。至於維多利亞建築秘遊,則是與一間建築師工作室合作,從建築角度解構香港的建築物設計及歷史。
墳場遊則是帶團友到香港各個不同宗教及民族的墳場,認識「香港可以包容唔同宗教同民族,可以和平共處。」例如回教墳場毗鄰天主教墳場,猶太墳場旁邊是一所佛教學校,墳場入口位置有一條佛教橋,「唔單止中西薈萃咁簡單,係見到好多唔同地方國籍嘅人士一齊創造香港。」就連「團餐」,也是到前港督的御廚所開設之餐廳,「總之想做到俾參加者覺得係一個體驗。」
【am人物】蘋果CEO庫克︰I’m loving it (2012年08月10日)
1 :
GS(14)@2012-08-10 10:12:32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6440&d=1817
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形象不如已故教主喬布斯鮮明——沒有黑色高領衫、沒有藍色牛仔褲、沒有無框圓形眼鏡等招牌打扮,一頭特別濃密、梳得份外整齊的銀髮,勉強算是他的標記。被欽點成為繼任人以來,庫克總被人拿來與喬布斯比較,說他欠個人魅力,但在蘋果默默耕耘十多年的他揚言「我就是我」,從無壓力要當另一個喬布斯。蘋果在庫克掌舵下已泛起變化,他彷彿在引用某快餐連鎖店口號般,以「loving it」表明統領蘋果的感受,新一代iPhone及迷你iPad料最快下月推出,且看他能否延續蘋果傳奇。
庫克早前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旗下科技網站All Things Digital邀請,到其年度大會出席專訪形式的研討會,是他歷來接受的最深入一次專訪。主持人開門見山,提到外界最為好奇的問題——蘋果在庫克管治下是怎樣的?庫克自信地以「loving it」來形容這段日子,「在蘋果的時間真的好得叫人難以置信,我熱愛與它的每一分鐘,我覺得蘋果每一位員工都有著同樣的熱情,大家的想法靈感如泉湧」,他除了把iPhone及iPad的驕人成績娓娓道來,更預告將會推出一些不可思議的新產品。
喬布斯叮囑別模仿他
喬布斯去世至今,蘋果未出過亂子,iPhone 4S及新iPad照樣大賣,儘管剛公布的季度業績遜於分析師預期,但外界對失去喬布斯等同蘋果末日的憂慮,似乎漸漸消退,「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或覺得有壓力要做喬布斯,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人生目標。我就是我,我會專注在這,成為出色的CEO。」做回自己,或許才是庫克的成功之道,亦是喬布斯對他的寄語。庫克憶述喬布斯生前邀他到家中作客,請他出任行政總裁,「那時他告訴我:『我曾見證迪士尼在創辦人華納去世時所發生的事』,他說華納高層在開會時,都想著華納若仍在,他會怎樣做、怎麼想。喬布斯用他獨有的銳利眼神望著我,叫我千萬不要這樣做,別去問到底他會做甚麼,而要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庫克提到當初加入蘋果的原因,在1998年,當時庫克在另一間科技公司Compaq工作,喬布斯聘請了一間獵頭公司尋找管理人才,「他們找到了我,一直打電話來,最後我只能說:『好吧,我們談談吧!』,我周五漏夜起飛,預備一朝早與喬布斯見面。接下來的事,我發誓是真的,我只花了5分鐘便決定加入蘋果,就連自己亦感震驚。」當時喬布斯把藍圖大計及獨特的市場策略告訴庫克,正好與他不隨波逐流的想法不謀而合,「之後他又介紹一款現在被命名為iMac的產品,我當時覺得真的很棒,我看得出眼前這個人不是為錢……當初令我猶豫不決的原因都已拋諸腦後,馬上回去辭工了。」
蘋果迷心態︰邊罵邊光顧
庫克被蘋果的魅力所吸引,「你問我當時有沒有見到iPad及iPhone般大熱的產品?沒有,但我看到的是唯一即使有時候會令用戶不爽,但用戶仍會繼續買其產品的公司,當人們不滿Compaq,會轉去買Dell;不滿Dell時便轉買IBM,但蘋果用戶與別不同,我看到這間公司大有作為。」
兩人惺惺相惜,這十多個年頭令一度跌落谷底的蘋果,搖身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帝國。庫克與喬布斯同樣擁有追求完美的執著,「在我們這行業,擁有產品的關鍵技術很重要,喬布斯超級關注這方面的事。做事要盡善盡美,不接受『好』或『很好』,而是要求『最好』,蘋果擁有追求『最優秀』的文化,在我看來是獨一無二的、特別的,我不想見到或容許這改變。」
「喜悅藏於過程中」
這位工作上的戰友,亦成為他的人生導師,「從喬布斯身上,我學會成功的關鍵是專注,不只是說營運一間公司,亦包括個人生活,即是你可以把很多事做好,但同時需要把其餘一切放低……他又教我,喜悅藏於過程中,這是對我很大的啟示,他教曉我們全部人生命都很脆弱,誰也不能保證有明天,因此今天全力以赴。」
「喬布斯去世時,是我人生中最傷心的日子之一,你可能預計過這一天很快會降臨,但我從沒有這樣想過。」提到喬布斯的死,庫克哽咽起來,「直至去年底某天,有人搖醒我,跟我說是時候走下去,那種哀傷因而被強烈決心取代,去繼續旅程,來到今天。」
「我愛博物館,但我不想住進去,喬布斯經常叫我們不要緬懷過去,而是要專注未來。」今天,蘋果在庫克帶領下已出現變化,例如喬布斯一向甚少涉足慈善事業,蘋果現卻設立慈善捐款計劃,還有在喬布斯時代,蘋果從未試過派息,但庫克年初卻決定回饋股東。除了向新的方向走,庫克亦有跟從喬布斯一些規律,如把保密文化發揚光大,對產品加倍保密。放低過去的包袱,展望將來,這一格言似乎已深深烙在庫克腦海中,成為他振作向前的動力。
文:國際組
[AM人物] 巴士逃票剋星 港第一代女售票員 (2013年04月29日)
1 :
GS(14)@2013-04-29 22:36:21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2426&d=2030
【am730訊】「我專向惡勢力挑戰,嗰陣啲人叫我做女殺手!」她雖沒有一身好武功,卻憑著一副穩固的馬步,以及一眼關七的觀察力,成功令不少蓄意逃票的巴士乘客「聞風喪膽」。服務九巴47年的梁美芬(芬姐),是七十年代首批招募的女巴士售票員,當年全港僅得22人。
記者:賴銘傑
出身新界圍村家庭,女性出外工作本來已非易事,何況是「六七暴動」的非常時期。芬姐憶述,由寄信應徵到受訓一刻,無不瞞著家人,以圖先斬後奏,「靜雞雞走咗去囉………話成班圍村姊妹出去買衫、行吓街趁吓墟睇吓嘢」,連入職所需的100元「制服錢」及100元「票袋錢」(抵押金),亦是向左鄰右里逐少逐少商借回來,「當時做警察都係三百零蚊一個月,呢200蚊好好用㗎喇」。但紙再厚也包不住火,芬姐出外打工的大計,因她把制服帶回家洗滌而終被家人發現。幸而,芬姐當肉販的父親亦屬明理之人,「老竇話『你橫豎都係冇心喺屋企㗎喇,出去闖吓啦!』」
難忘逃票乘客扮家屬
七十年代初,本港經濟雖然開始起飛,但每天想盡辦法逃票的乘客仍然不計其數。而最令芬姐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名女子假冒家屬登車,「佢一上車就話『家屬』,仲講咗我先生個冧巴(員工號碼)出嚟,我問佢係邊位,佢答我係佢太太,我即刻反問話『咁我係邊個?』」女子見事敗不敢久留,多坐兩個站即下車。芬姐續稱,有乘客更會發動「銀彈攻勢」,「十個人俾一堆斗零你,數得嚟佢哋都落咗車啦!」芬姐急中生智,著司機在迴旋處多轉幾圈,直至乘客付足車資始「放行」。
對付蓄意逃票的乘客,芬姐更是「軟硬兼施」。她稱:「啲紗廠工人成日唔買飛,佢哋三、兩個站就撳鐘落車,我咪(敲鐘)叮叮兩吓(飛站),送多兩個站俾佢,等佢行番轉頭都好呀………好多(逃票的)人都唔敢再搭我車」。性格正直的芬姐,甚至將一名「喊打喊殺」的逃票乘客,連人帶車載到警署門口,「佢為咗慳5毫子車錢,俾人罰咗成150蚊」。芬姐自此「一夜成名」,被冠上「女殺手」等逃票剋星稱號。
時代進步,人手售票亦被錢箱取代,芬姐驟然失去崗位,獲安排轉職為車務調查員,處理班次等問題,並輾轉調到文職崗位。年屆退休之齡的芬姐,現時雖不用再與逃票乘客鬥智鬥力,但每當看見車廠內的古董巴士,昔日的一幕幕彷彿重現眼前。
入職需默書兼摸到車頂
九巴當年的招聘廣告列明,應徵者需具備中學程度。在夜校僅讀到小學五、六年班的芬姐,為通過學歷審查,一度瞞稱「屋企水浸唔見咗證書」。她又指,當年需即場默寫26個英文字母,確保應徵者有足夠書寫能力,記錄售票情況。同時,應徵者身高須達5呎3吋,即可用手觸碰到車頂,以便乘客下車時可「敲鐘」通知司機。

【AM人物】關注「佔中」武力清場 翟紹唐:警民缺互信 (2013年04月30日)
1 :
GS(14)@2013-05-01 16:48:34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2567&d=2031
【am730訊】【AM人物】美國國務院早前發表周年人權報告,關注本港警方採取「進取策略」對付遊行,妨礙集會自由。警務處長曾偉雄表明不認同報告批評,同被報告點名的監警會主席翟紹唐首度開腔回應,強調無發現警方以政治理由打壓遊行,但他形容遊行人士與警方欠缺互信,屢爆衝突,並關注警方在「佔領中環」行動中,以武力清場的力度。
記者:賴銘傑
近年每逢「七一」、「十一」等大型遊行,示威者與警方多以衝突收場,翟紹唐接受本報訪問時認為,主因雙方「完全冇互信」,「如果警方擺個鐵馬喺度,你一定要出嚟,你點唔期望警方下一次唔擺個水馬出嚟呢?或者唔擺你遠啲呢?」他續稱:「依家最大問題唔係主辦機構唔聽我哋講嘢,係參與『打游擊』嗰啲唔聽吖嘛」,他直言要識別這班『打游擊』的示威者,就像英國識別搞事球迷一樣困難。
引案例證警權無過大
每當衝突過後,警權過大的指控往往成全城焦點。本身是資深大律師的翟紹唐稱,「警權從來都喺度,終審庭案例都冇話警權過大,只係最多一、兩次話警方搞錯咗法律」。他認為,社會近年不時質疑警權過大,是因市民對自身權利認知提高所致,但他不諱言受到社會政治環境影響,市民亦「多咗怨氣」。
至於監警會去年「七一」開始,先後兩次派人實地觀察遊行,翟紹唐形容是一個新嘗試,但坦言在資源調配上有困難,必須「睇餸食飯」;而觀察員可否兼具證人角色,他指亦是監警會重點討論的地方,「當日at the scene(現場)有咩爭拗,我哋唔可以即場做一個球證」,以免影響監警會的獨立性。針對警方與主辦單位,經常在事後因「不反對通知書」內容出現「口同鼻拗」,該會正研究派員出席會面。
抬走示威者屬武力一種
對於近期鬧得熱烘烘的「佔領中環」行動,屆時已卸任監警會主席的翟紹唐強調,該會的關注點不在事件本身,而是過程中如何避免產生投訴,但他指計劃「十劃未有一撇」,難作評論。對於曾偉雄稱「不排除使用武力」,翟紹唐認為「一哥」說法合情理,但會密切留意武力使用情況,「咁你啲人佔領中環,個個坐喺度放火,咁點可以排除用武力啫,就算佢話和平,坐喺度唔肯郁,咁你都要抬走佢㗎,抬走都係武力。」
而一度引起白色恐怖的警察隨身攝錄機,翟紹唐安撫市民毋須過分擔心,因一旦產生投訴,錄影片段亦是證據之一。對於片段一般只儲存30日,而市民法定投訴期限為兩年,或出現「無片為證」的情況,翟紹唐認為市民若有需要投訴,應盡早向投訴警察課提出。

[am偵查] 兩億資助難民疑遭剝削 坪輋住豬欄 分半份食物 (2013年07月10日)
1 :
GS(14)@2013-07-11 01:15:08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2649&d=2101
香港每年約有近5,000名聲稱為了逃避政治迫害而來港的難民,入境處可批准他們暫准留港,並須等候少則2年長至8年的漫長歲月,才得以把他們確認難民身份移送其他收容國。社署每年雖撥款逾2億多元援助生活,但有立法會議員發現,在巨額資助的背後,部分居住在新界的難民多年來屈住豬欄、吃不飽、穿不暖,長期兩個人分一份食物;援助難民組織亦質疑,難民與援助機構簽訂的實物援助合約與事實不相符,擔心難民援助被剝削,影響香港聲譽。
文:胡靄玲、葉兆臻 圖:林振東
社署資料顯示,滯留在港並申請酷刑聲請的難民,現時有4,700人。留港期間不得工作,亦不能上學,但等候審批往往需時逾7年,日常生活全依靠社署每年撥款予非牟利機構的2.03億元「照顧費」,費用如斯龐大,他們居港生活卻又是另一回事,有援助難民機構曾透露,留港難民的居所非常惡劣,本報記者昨日親到其中一個位於坪輋、約有20名「難民」的聚居地了解,發現他們是居住在鋪上鐵皮上蓋的豬欄、以木板和水泥分隔出數十呎的「劏房」:一張床、一把風扇,床頭一牆之隔,就是爐灶和踎廁並列的「廚廁房」。
走進公共「浴室」,屋頂掛著一圈一圈清潔用的膠水喉,生銹鐵架放著過去裝潲水的水桶,不難想像昔日養豬的情景,而難民沖涼地方,只有一個水龍頭,並且沒有熱水供應。戶外空地更要與影印機回收工場及芽菜廠共用,一地的芽菜和滲出銹漬的影印機,發出陣陣中人欲嘔的臭味。全力協助居於坪輋難民的Vision First行政總監Cosmo Beatson表示,以他所知,為這班難民提供援助的香港國際
社會服務社(ISS),單是去年便收取了政府至少1.43億元提供服務,但有難民向他們反映,ISS要求他們每人只可選擇其中一種資助:床位或食物,令難民被迫共睡一個床位,及分享一份食物援助;而實際上,每名難民與ISS簽署的合約,內容則是詳列整套服務,包括1,200元租金、食物援助、交通費及提供衣物等日用品。
已在坪輋居住5年的孟加拉難民Mdjahangir Hossain覺得,香港政府當他們像豬一樣,要住豬欄,只有填肚的食物,每次出門去聯合國秘書處,都要乞求車資;他說,業主明知他們不能工作,但仍每個月要求他們繳交一、二百元電費,他們只能靠朋友接濟,最希望政府容許他們工作,改善基本生活。
雙方痛苦 盼縮短等候期
關注在港難民的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憶述,見到滯港難民在豬欄居住時,驚訝不已,「一班想逃避迫害而到港的難民,竟然生活如此不堪。佢哋無嘢可以做,連義工都唔得,細路無得讀書,其實係浪費生命。」他解釋,來港的難民會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申請難民身份,過程最長3年,得到確認,再要等待加拿大、美國等收容國收留,又要3年。若身份未得確認,他們會向入境處申請為「酷刑聲請人」,致滯留時間可長達6至8年。既然政府耗費公帑長期接濟,不如縮短審核時間,等佢哋盡快去收容國,或者遣返原居地。」
張超雄認為,香港作為國際社會一員,應以人道立場,向受政治、文化和宗教迫害人士,給予人道援助。當局應改善其居住環境,允許到非政府組織或資助機構做義工,「並非要投入市場爭飯碗,加上香港並非收容港,大批難民湧入的機會不高,最多只會視香港為中轉站。」負責庇護者實物援助計劃的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發言人Adrielle Panares則重申,該中心從無要求受助者只能任擇其一受助服務,每名受助者皆有
社工評估他們的需要而提供獨立服務。自08年起,有受助者選擇到坪輋居住,該社約見單位業主,協商居所環境及衛生問題,社工並每月定期到場視察,根據紀錄,今年5月及6月,曾有兩名居住在坪輋的受助者投訴不滿意他們的居住環境,而該社正處理他們的要求,她並建議聲稱被剝削人士應盡快與中心聯絡。
自92年起,聯合國有關禁止酷刑的公約在港適用,根據公約,如有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國家將遭受酷刑,則不得將其驅逐或遣返至該國。本港的酷刑聲請,由入境處負責審批。

2 :
hh0610(1603)@2013-07-11 01:58:33難民有錢住重X大廈, 仲可以滿足獸慾.
[am偵查]公院醫生挺身轟 醫管局如判上判 2013年10月28日
1 :
GS(14)@2013-10-29 01:00:39http://www.am730.com.hk/article-178525
以醫院管理局為龍頭的本港公共醫療系統近年常被形容為「白色超級巨塔」,為人詬病的「山頭主義」更猶如聯網的毒瘤,損害病人的福祉。一批在前線日夜為病人付出心力的公立醫院醫生,對目前的情況已忍無可忍,並感到憤怒,要「踢爆」醫管局的種種不公情況,更有醫生挺身直指政府與醫管局的關係猶如外判商,「判咗出去,就判上判上判都得」。
文:簡淑敏、圖:林振東
今年獲政府撥款約400億元的醫管局,管理7個醫院聯網,包括全港所有公立醫院及醫療機構,但資源分配不均,就連提供藥物、基本手術輪候時間及治療方法,不同的醫院便存在明顯的差異,病人入院接受治療的成效自然受影響。
「自以為控制成本有功」
醫管局雖有中央的藥物名冊,但並非每間醫院均有相同的藥物可提供。有知情人士指,除了港島西聯網外,其餘六大聯網用在藥物方面的資源均有餘額,「總部每年根據人口去批錢俾各聯網,如果照住指引去開藥,啱條件就開咩藥,根本就無可能會有錢剩,咁係因為醫院嘅管理層勒緊褲頭,唔准前線醫生隨便開藥,覺得有錢剩,即係控制成本有功,自己覺得好光榮。」
有任職二線醫院、不願公開姓名的心臟科醫生承認,此情況確實存在,有部分心臟科、療效較好的藥物,如抗凝血藥等,需要病人自費,或建議病人自行到社區藥房購買,否則就繼續用傳統藥物。不過,他亦承認,可能因為二線醫院需要這些藥物的病人較少,「喺咩都講成本效益嘅情況下,咪唔入呢啲藥囉!」對此他感到無奈,更有點憤怒:「病人唔應該有唔同等級嘅治療,因為二線醫院、聯網唔同,就有唔同嘅治療藥物咩?」
除了藥物分配不均外,連手術輪候時間亦有高低之分。有離開公立醫院不久的醫生直指,以前各聯網引入新儀器需由中央統籌委員會負責,但其後委員會的職能逐漸被削弱,由各聯網自行決定以巨額購入新儀器;同時亦不惜將大部分手術室時間及人手,投放於提供新技術的手術團隊,不過,就同時犧牲了那批佔大部分、等待接受毋須使用新儀器、最基本非緊急手術的病人的輪候時間,「小腸氣等兩年、割包皮咪等6年囉!」
專注發展新技術忽略基本需要
本身是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的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會長陳沛然直言,公立醫院確實存在這些情況,部分聯網或醫院專注發展先進科技的手術,以致最基本、最簡單的手術的輪候時間相對延長,幾乎每個專科都有這個現象,例如泌尿科、心臟科、眼科、腸胃科等。
他舉例近年引入的各式內窺鏡與最簡單的照胃鏡服務情況,每個照胃鏡個案只需一名醫生的10至15分鐘功夫,推算一小時可做4至6位病人,一個早上便可服務12至16位病人;不過小腸鏡則需要2名醫生進行,每宗個案需時3小時,「可想而之,服務時間明顯長咗,輪候時間咪一樣延長咗囉!因為呢啲唔係緊急手術嘛!」他更透露,即使明知某聯網有醫院引入了某種新儀器,但其他聯網的醫生申請跨醫院接受培訓亦不獲批准,「只係想跟住學都唔得,咪只可以再批另一嚿錢,派人去外國學囉!」,可見香港的醫療技術頗為「獨食」。
「外判商」監管不了
對於以上種種情況,陳沛然憤慨地表示,醫管局現時的情況猶如外判商,「政府係大判、醫管局係二判、聯網係三判、醫院係四判,仲要再落去部門主管、每個專科,根本就係五、六、七判。政府判咗出去,俾咗錢就咩都唔理,或根本理唔到,完全係監管問題。」
為更深入瞭解目前醫療系統的實況,本報曾向醫管局查詢各聯網過去3年的藥物撥款金額及盈餘及多種非緊急手術的輪候時間與服務宗數,結果醫管局只回覆,過去3年的用藥總開支,並強調醫管局藥物名冊涵蓋逾1,200種藥物,聯網會根據服務發展及運作需要,庫存所需藥物,醫生亦會根據病人的臨床情況,處方合適的藥物。至於非緊急手術的查詢,則只回覆一句「主診醫生亦會根據臨床需要而為病人安排最適當的時間進行手術」。
對於醫管局的回覆,陳沛然直言:「我哋前線都想知」,他亦質疑,「政府大判每年加咁多錢俾二判,究竟錢係點花?二判扣起一啲行政費後,分給7個三判,錢又花咗去邊?點解政府同納稅人無權過問?」
[am偵查]改建百年立會圖則曝光 囚犯秘道嘆息橋早被毀 2013年12月09日
1 :
GS(14)@2013-12-09 23:55:48http://www.am730.com.hk/article-185304
前立法會大樓屹立香港逾百年,前年遷出後由建築署接手,將於2015年改建為終審法院新大樓。但籌備工程時當局始發現,這座一級法定古蹟早在84年改建為「立法局」時,竟將兩條專供囚犯步入法庭的「嘆息橋」拆毀,只餘一截遺址,該橋精髓本是仿傚威尼斯16世紀建造的嘆息橋設計,建築署是次斥資近5億改建,其中包括要還原嘆息橋原貌。有古蹟專家慨嘆,本港早年的文物保育政策「相當求其」,令不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內部已變得面目全非。
位於中環昃臣道8號的前立法會大樓於1912年建成,初期是「最高法院」,至1983年改建為立法局大樓。隨著立法會2011年遷往添馬艦,該處再度改建為終審法院。改建工程正如火如荼之際,建築署向本報證實,大樓內部兩條用以運送囚犯、稱為「嘆息橋」的通道已被拆卸。
建築署承認,在舊法院年代,有兩條嘆息橋分別連接囚室和兩個大小法庭。至80年代,嘆息橋更被完全拆卸;小法庭亦只餘下閣樓至一樓的一截通道,地下至閣樓一段則已被拆除,還用假天花遮蓋了該截殘跡。建築署發現嘆息橋早在1912年的平面圖內已出現,但當年並無「嘆息橋」這名稱,相信是後來才加,該署決定根據古蹟辦指引,復修遺址,日後公開讓市民參觀。
一名60年代加入港英政府的退休紀律部隊人員透露,以前由監獄署(懲教署前身)人員負責押解疑犯到法庭,疑犯由囚車送到最高法院後,就會在監獄署人員押解經由一條長長的秘密通道,直達候審室和法庭內的犯人欄。為防止劫獄,該通道「與世隔絕」,確保疑犯不能與外人接觸。疑犯被判罪成,又會走回原路上囚車。而他憶述的該通道位置,正是現時復建的嘆息橋所在。
該「橋」的設計與意大利威尼斯公爵府側面的一座嘆息橋意念相同,密封式建築,只能通過橋上小窗往外望,橋兩端連接法院與監獄,死囚行刑前經過,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而得名。而前立法會大樓百年前建造時,正是標榜糅合歐洲及遠東的建築特色,呈現新古典主義,嘆息橋估計亦是古典特色之一。
該古蹟卻在卅年前改建時,決絕地被截斷了嘆息橋,遺址被假天花及冷氣機槽遮蓋,很多人已不知其存在。一名在舊立法會大樓工作超過15年的職員透露,每名新同事入職時,洋人上司都會半說笑的說:「如非必要,唔好加班,呢度有鬼。所以有時加班夜走,都會有心理作用,格外覺得陰森。」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法院典型設計會有3條獨立通道,分別讓法官、疑犯及公眾人士進入。而「嘆息橋」正是疑犯的通道。他稱,上世紀80年代,本港對文物保育政策並不完善,導致很多古蹟受破壞,拆毀嘆息橋絕非罕見,「大樓變做立法局嗰陣,好多嘢都換曬,最少七成建築都並非原貌,好似會議廳,成個空間、地板、牆身都係典型80年代設計。」
曾在最高法院打過官司的資深大狀湯家驊憶述,法院內確有一條專供疑犯進入法庭的通道,「大樓地下有一條上法庭嘅樓梯,就係疑犯通道。不過後期已封咗,外表睇唔出,好多人亦唔知嗰度有條通道。」
[am專訪]吳康民倡重推國民教育 2014年11月28日
1 :
GS(14)@2014-11-30 02:55:47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38235
以年輕學生為主導的佔領運動,爆發至今已持續兩個月,教育界及左派重量級人物、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認為,佔領運動源於年輕人對現實的不滿及反建制,在政改爭議中爆發,凸顯社會內部深層次矛盾,他認為針對這個問題需正本清源,建議重推國民教育科,從教育方面打好基礎,讓港人認識國情及強化民族觀和歷史觀。他又說,「佔中」持續令公眾厭倦政治爭拗,反令政改有得傾的機會大增,他對政改方案獲通過的機會亦由悲觀轉為「五五波」。
記者:鄭秀韻 攝影:林振東
吳康民將佔領運動描述為「騷亂」,他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隨著警方連日在旺角清場,相信短期內會告一段落,但並非完結,「長達兩個月嘅『騷亂』能夠持續咁耐,反映香港社會內部矛盾相當嚴重。」他認為這些深層次原因未有因清場結束而解除,「如果過一個期間有新嘅苗頭,可能捲土重來,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他指今次「騷亂」並非單純因政改問題,「佢哋嘅訴求同口號實際好『立雜』,表面要取消人大常委會831決定,一陣又話叫梁振英落台」,他指這些要求全是不切實際,全港市民都知道不可能達到,「點解佢哋一路拖、一路搞?我覺得參加『騷動』嘅青年人係不滿現實嘅爆發。」他舉例說,年輕人的不滿可能源自置業困難、社會貧富懸殊、及大學畢業後未獲理想職業和待遇等,藉政改爭議契機一下子爆發,造成今次的群眾運動。
民心未回歸因國教未到位
他認為根治之道是解決內部深層次矛盾,特別是青年關心的社會問題,長遠政策方面,則要推行國民教育。香港回歸17年,但至今「民心未回歸」,他歸因於國民教育未到位,港人對國情缺乏了解,加上傳媒報憂不報喜,他語帶無奈說,「教育同傳媒都有反中情緒,有乜辦法?好似覺得大陸對唔住我哋咁,呢種情緒形成唔係一朝一夕!」
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吳康民認為,香港教育存在太多問題,包括擱置國民教育及取消中史為必修科,令年輕人對中國歷史所知不多,他以自己為例,唸小學時已懂得全國各省的簡稱,對歷史演變亦如數家珍,「受過歷史教育,有中國人根底,依家香港人(這些認識)愈嚟愈差。」他認為,認識國情可以「打個樁」,做好基礎,「民族觀念、歷史觀強化啲,對(身為)中國人有多啲自豪感,依家中國人有幾自豪,你知唔知?」
至於推行方法,他強調並非針對意識型態方面作整頓,而是要潛移默化,不能「洗腦式」強硬灌輸,「要軟性,唔可以硬來,教育係細水長流,後生仔用強制方法反而有反作用,要慢慢做……」
兩年前的反國教風波,迫使梁振英政府撤回國民教育科,吳康民無直接評價梁振英的表現和能力,但他坦言,「政府弱點可以數一大堆,現政府凝聚力唔夠,政府唔係強而有力嘅領導,亦係社會矛盾眾多原因。」他指政府施政應急市民所急,但協助基層上樓及解決交通擠塞等問題,至今未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呢兩年幾政府可能好多內耗俾人掣肘,(施政)一籌莫展,唔見得呢兩年有咩建樹。」
民意反佔中
政改有得傾機會大增
身為老左派的吳康民,退休後一直專注讀書和寫作,亦關心時局發展,定期在報章撰文月旦政事,問他對政改方案獲通過是否樂觀,他形容是「五五波」,他坦言早前曾一度感到悲觀,「(學生要求)公民提名、否決831決定、要梁振英下台,叫價咁高,大家傾唔埋……」但他指經歷「佔中」後,「有得傾嘅機會大咗。」他解釋,「佔中可能對群眾亦係教育,民意一面倒反對佔中激烈行動,對激進民主派反感,可能理性上升……」他指即使沒有普選,「天不會塌下來,地球一樣轉,但如果原地踏步,公眾好失望,民主派亦冇著數。」他認為,若泛民否決政改方案,下屆立法會選舉未必可增加選票,反會流失選票。
他又說,在人大普選框架下,仍有很多討論空間,包括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及比例,亦可探討擴大選民基礎及訂下較寬鬆的入閘門檻等,他強調,如果接受「袋住先」,2017年方案並非終極普選,日後可循序漸進進一步完善。
從政改談到2017年特首人選,他指坊間提出的黑馬包括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和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馬時亨等,他認為他們都各有千秋,「林鄭月娥呢幾年一路做前線,但佢可能做第二把手合適啲,做第一把手要考驗,佢硬朗,好夠魄力,但可能得罪人多。」
爆曾鈺成有興趣選特首
至於其愛徒、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吳康民直言知道曾鈺成對參選特首亦感興趣,但其紅色背景或令他打折扣,吳康民以梁振英為例說,「梁振英老竇係駐守總督府警長,佢喺英國留學,仔女喺英國,佢同英國關係密切,但仍俾人話係共產黨,咁有英國背景嘅人都俾人抹紅,曾鈺成喺培僑廿幾年,更俾人抹紅,所以我諗中央唔想太『紅』嘅人出,會俾人話冚崩冷共產黨霸晒,唔會同意,加上佢年紀,我都唔贊成佢選。」
(政改之爭相關新聞見A.4 - A.12)
[am獨家專訪]曾蔭權談房屋困局 最大樽頸土地開發 2016年09月07日
1 :
GS(14)@2016-09-09 04:45:39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28531
前特首曾蔭權2012年中卸任後,鮮有公開露面及發言,他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暢談任內施政及近日社會熱門話題,今次是他退休4年後首次接受本地傳媒訪問,本報今日起一連3日刊出訪問內容。
現任特首梁振英一直主打視為「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大興土木狂谷供應,但樓價未見回落,公屋3年「上樓」的承諾亦落空,梁班子將供求失衡責任歸咎於土地問題,矛頭直指向上屆政府。上任特首曾蔭權首次開腔,他回應表示欣然接受各方批評,但指亦要考量客觀環境,回想當年因應市況停止定期賣地後,也許應繼續開發新地皮,但他不諱言,開發新地皮面對不少困難,不能「移山填海」,同時要爭取地區及環保人士的支持,他形容「真係好艱難去搵新地!」
採訪:馮振超 鄭秀韻
攝影:黃文山 鍾式明 陳奕釗
由2005年2012年,曾蔭權管治香港7年,有批評者認為香港目前上樓艱難,樓價只升不跌的情況,是他任內劇減房屋供應的政策所造成。他日前接受本報專訪,當記者提出這話題,他並沒有任何不悅神色,從容地表示,「任何批評都係出於誠意,都係公平嘅!」他認為大家亦需看當時客觀環境。
金融風暴後樓價跌七成
曾蔭權曾形容房屋是一直折騰香港人的問題,他回顧97回歸後香港的經歷,99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面臨困境,當時房地產特別是中型住宅樓價下跌六至七成,500萬元的單位狂跌至200萬元,「啲人好驚,如果房地產仲係猛谷拍(賣)地出去,都唔知會變咗咩樣,當時市民亦唔會支持。」
事後回想應更積極開發新地皮
政府當時為挽救樓市而施「重藥」,包括停止定期賣地及停建居屋。曾蔭權說,當時並非完全不供應土地,只是改用勾地制度,「當時用呢種方法,當時我覺得係準確。」他事後回想,每個政策都可以做得更好,「只係當時我哋冇做到一樣嘢,就係雖然我哋唔賣地,依家回想嚟睇,都要積極、積極開發新嘅地皮。」
但他坦言,最艱難工作是開發新地皮,「如果你問吓當時做房屋署嘅局長,或者問返(林)鄭月娥都係,佢做發展嘅,都係好艱難嘅事幹,去搵新地………」同時亦面對來自各方的阻力,「要各方支持你好艱難,有環保人士,有地區人士,個別嘅既有利益,當你去發展新土地嘅時候係好困難………」
移山又唔准 填海又唔准
「你睇番轉頭,唔係話你做咗幾多嘢,每年公營、私營房屋出產量有幾多嘅時候,你發覺都係差唔多,直到目前為止都唔會高好多………」他認為,「原因就係最大樽頸係喺土地開發」,這亦是至今仍面對的最大挑戰,「移山又唔准,填海又唔准,所有綠化土地又唔准,加高亦都唔准,點算呢?同埋密度又唔能夠增加,所以係好大挑戰!」
他多番強調,「我自己覺得可以做多啲,即係停止賣地,但開發土地亦積極去做」,但他補充,「你咁做嘅時候亦有人會鬧你,『唓,啲地都賣唔去,積極起咁多(做乜呢?)』,所以將精力放喺經濟復甦嗰度。」他不無感慨說,「回想起嚟,每個政策都有好處、有壞處,人哋嘅批評你都要接受,有啲係啱,有啲冇咁準繩都未定,但市民批評你要接受!」
每個特首都面對挑戰
梁振英上台4年,民怨大、爭議多,市民對現狀不滿,不期然出現「懷念」兩名前特首董治及曾治時期的情緒,曾蔭權對此顯得淡然,「依家年紀大咗,啲嘢睇闊咗,好多嘢灰色嘅,而且環境又唔同,每個特首都面對不同挑戰,唔會感覺上因為我做就唔同,根本掌握唔到所有資料,你都唔知人哋做得對抑或唔對。」不過,他相信任何人出任高級職位亦全心全意做事。
不過,他亦自言「好彩」,與太太外出時,總會有市民主動前來握手表示支持,「尤其係知道我有啲苦況,(他們說)我都支持你呀!」對於市民的支持,他說:「我自己好感動,仲係好感恩!」他亦提及市民懷念前特首董建華,指對方為香港做了很多事,對過渡安排亦作出很大貢獻,「我好相信呢啲係好自然現象,不過都好感恩,做到高職位,係風險高、回報高,但都要付出代價,相對都好高。」
(另有訪問內容見A4)
2 :
GS(14)@2016-09-09 04:45:52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28532
前政務司長許仕仁因新地案而繫獄,與他相交多年的曾蔭權,曾為許仕仁撰寫求情信,面對已成階下囚的摯友,曾蔭權不禁黯然神傷,他重提對方當年合力擊退「大鱷」的貢獻,並形容許仕仁是其終生的好朋友,現時每天均會為對方祈禱。
許仕仁因收受賄款,2年前被判囚7年半。曾蔭權接受本報專訪,提及正在獄中服刑的許仕仁時,先輕揉鼻子,然後語帶哽咽,自言為對方做了頗例外的事情,「當時陪審團判佢(許仕仁)有罪時,我寫咗封信俾法官,封信講出我所有內心,對呢位老朋友嘅心境。」
獲扶持打「鱷」 功勞不可滅
曾蔭權說,「當然有好多矛盾,當(案件)審判時我先知道一啲新嘅事實,但係對於佢(許仕仁)對香港嘅貢獻真係唔少。」他重提當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彼此聯手打「大鱷」,「唔係靠佢(許仕仁)同埋任志剛兩個人嘅扶持,我自己做財政司長時好艱難做出一個、我覺得係極之困苦嘅決定,而經過一個幾辛苦嘅過程,先克服到當時嘅危機,呢個功勞佢係不可滅嘅。」
他續說,「我依家只有每日每日都為佢祈禱,我覺得佢都係我終生一個好好嘅朋友。」
亞洲金融風暴於97年7月爆發,並迅即蔓延至香港,當時財金系統「鐵三角」,即時任財政司長的曾蔭權,與當時的財經事務局長許仕仁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合力聯手對付炒家,並於翌年破天荒動用逾千億元公帑入市,與炒家背水一戰,最終成功擊退「大鱷」。曾蔭權05年接任特首後,力邀合作無間的許仕仁出山,出任位居政府第二把交椅的政務司長一職。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