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吸金超300亿 广深高速“空喊”6年不扩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0/1363501.shtml
每经记者 李亚蝉 发自广州
“号称高速公路却难以高速、连个厕所也没有被迫在路上方便、半路坏了的汽车只能在路边维修或等待拖车……”广州律师赵绍华近日一纸申请,将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的广深高速再度推到公众面前。
和车主的抱怨相比,数据显示,这条号称中国最繁忙、最赚钱的广深高速公路日均路费收入935万元,去年路费收入约35亿元,12年路费收入已经超过300亿元,远超投入。
“公路大王”的选择
在广深高速公路背后,隐藏着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公路大王”胡应湘。正是这位香港超级富豪,上世纪80年代在内地建设高速公路还饱受争议时,就率先提出投资修建广深高速公路。
这条当初并不被看好的广深高速公路,随着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私家车的大幅度增加,如今已经成为最好的“赚钱机器”。
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广深高速合计实现了242.48亿元的路费收入,平均每年路费收入28亿元。广深高速公路 的正式通车运营时间是在1997年,虽然目前已经找不到1997年到2002年期间这条公路所收路费的公开数据,但按照业内人士每年15亿元的保守评估计 算,广深高速公路的路费收入已经超过300亿元,并且还将继续收取若干年。
公开信息显示,当年广深高速公路项目的总投资为13.4亿美元和7.04亿元人民币 (包括皇岗口岸工程、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工程和建设期利息)。如此算来,这条公路已经为它的所有者产生了近200亿元的利润。
无怪乎胡应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将投资广深高速公路作为他人生最明智的选择之一。
扩建计划空谈6年?
广深高速公路令胡应湘及其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但这条公路被抱怨“高速公路不高速”、“收费高、服务低”由来已久。最近更有在此高速公路上“遭遇”无处加油的律师将广深高速告上了法庭。
事实上,合和公司也早已意识到广深高速存在的问题了。
早在2004年10月,胡应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有关广深高速扩建工程已与合作伙伴达成共识,计划将六车道扩充至十车道,初步估计投资总额70亿 元,正待政府审批,料扩建工程两年内完成,每年收入为20亿元。2006年8月,该公司董事总经理胡文新又向媒体重复了同样的计划,表示公司有意斥资70 亿元扩建广深高速,由双向六车道拓展至十车道,预计车流量将上升60%。
然而,6年过去,该公司计划为这条“高产公路”做出的支出迟迟没有兑现。
更奇怪的是,尽管按照高速公路标准收费,广深高速公路的设施却很简单——没有服务区、没有加油站、甚至连个厕所也没有。
近日起诉广深高速的律师赵绍华认为 “全国最赚钱的高速公路应当履行它应履行的义务,提供应有的服务设备”。因此,赵绍华于8月5日分别向广东省交通厅和广东省物价局递交 “关于重新评定广深高速公路质量是否合格”及“关于重新审核广深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申请书,要求对广深高速的收费重新听证并降低价格。
但事实上,作为全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广深高速公路的生意并非无人眼馋。
1997年,随着广深高速公路通车,新联南北加油站成为该段路上唯一一个加油站。同时,它被誉为“全国最赚钱的高速公路加油站”,直到2006年9月,常虎高速虎门港支线正式动工,刚好经过了新联加油站所在地,几经博弈,新联加油站终于还是被停止使用。
随后,一家名为东莞市华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盛公司)的私营公司在与广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签完合作协议后,于2007年底开始建设厚街南行服务区。2009年4月,南行服务区基本建 成。不过,直到现在,这座服务区仍然没有开始营业,主要原因据称是由于华盛公司在与后来加入博弈的中石油难以取得利益平衡。
腾讯12周年 马化腾承诺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17/2061315.shtml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100多年前,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下这样的感叹。当腾讯公司迎来12周岁生日之际,腾讯CEO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也发出了类似的感慨:“这不是最坏的时刻,也没有最好的时刻……”
这两句话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揭示了世界上无处不在的二元悖论和矛盾统一。最顺利的时候,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最糟糕的时候,或许也正蕴藏着新生的力量。
这时候,腾讯QQ的注册用户超过10亿,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亿,腾讯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在腾讯的事业走过12个年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史无前例的危机,使马化腾陷入深深的反思,重新去思考腾讯未来的发展道路,寻找“再造腾讯”的新的力量 与智慧。因此,“再过12年,我们将会对这段日子脱帽致礼。”“或许未来有一天,当我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时,要感谢今天的对手给予我们的磨砺。”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任正非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在华为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之时,任正非时刻思考的却是:“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 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同处深圳这块创业的热土,马化腾与任正非以及千千万万的特区人一样,具有那种挥之不去的深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腾讯从 来没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每一个时刻都可能是最危险的时刻。”
客户永远是对的。当马化腾重新审视这一段风波,他想到的不是自身的委曲,而是 “我们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互联网行业是最为开放的行业,用户的选择最为自由。互联网公司必须时时刻刻把用户放在首位, 这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如履薄冰的腾讯,始终担心用户的抛弃。“只有当有一天腾讯丢掉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用户服务的文化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马化腾反思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一些心灵的感悟。度过12周岁的腾讯,将往何处去?腾讯的“未来之门”,将向哪一个方向开启。令人欣慰的是,马化腾给出的答案,是尝试在腾讯未来的发展中注入更多开放、分享的元素。
企业要在生态系统中和谐生存,不仅要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关系。成功的企业,从来都是懂得合作与分享的。一个封闭的企业王国,哪怕是不断创造好的产品与服务,最终也会陷入“华山一条路”:不断地高速扩张,停一秒就会死。
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凡是故步自封的公司,最终都走入了死胡同。自我膨胀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从巅峰快速滑落。只有时刻创新、不断求变、勇于开放的公司, 才是真正的王者。如今,IT界的开放平台,无论是苹果的APPStore还是Facebook的社交网站,都日益彰显出合作的力量与开放的价值。马化腾承 诺,腾讯将更加积极地推动平台开放,关注产业链的和谐。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腾讯的开放平台中来,与腾讯一起开发应用开发中来,与腾讯 一起共赢。
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谦卑之心,马化腾立下誓言: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但愿,未来的又一个12年,腾讯能够用自己的行动作出诠释。(董晖)
2010-12月供指示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4696
第78期月供匯控以$85購入45股,第40期月供領匯以$25.05購入157股,第32期月供中人壽以$35.35購入111股。
通 脹到臨,樓價必升,是不少人的想法,上月尾曹仁超在信報的投資者筆記指出以上關系並非必然,同時,亦指出通脹與食品、黃金、白金價格並非混為一談是美麗誤 會。價格上升,是供不應求的結果,通脹影響供求,但不是唯一因素。通脹必臨,是大眾預期,問題是否引起惡性通脹,另一問題是會否引起經濟衰退,經濟學家眾 說紛紜,小投資者與其買大細,不如做好自已果份工。
既然美國繼續印銀紙,樓價未必一定升,賺錢的中外(業務在非美元區)企業應該成為焦點,因美元貶值而水漲船高,業績有如順水推舟,事半功倍。
過去一個月的新聞中,最令人憂心的是中國九月份用電跌12%,2010年頭三季出現前高後低,是否意味工業生產出現轉勢?另一個數據,10月份中國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報54.7,比市場預期好,無論新訂單、生產、採購量、原材料庫存、產成品庫存等數據均呈上升。綜合兩數據項,加上10月份是傳統出口淡季,可解釋為中國過去半年多出口放緩,至上月國內消費正逐漸彌補國外需求的減少,引至PMI上升,關鍵還是用電量是否配合回升,若果用電回升,可以宏觀地推測產量上升,否則代表單價上升,即通脹加劇中。牛市結束,總要有個理由,一些不為市場注意的數據,可能會找到一點端倪,無論結果如何,動動腦筋也是好事。
恆生指數跌市三周年,2007年10月30日由高位31958.41開始下跌,經過約一年時間,至2008年10月27日跌至低位10676.29,跌幅66.6%(666魔鬼代號?)。之後又經過一年許,至2009年11月17日,恆指升破23000點後喘息,恆指在19000點至23000點間牛皮了幾乎一年,至2010年10月6日又再重返23000點以上。現時是牛幾?
道氏理論中所指的牛市,是指上升趨勢由一系列升浪構成,每一段升浪都持續向上穿越先前的高位,其間夾雜調整,但不會跌穿上一個升浪的低位,情況有如潮漲時海浪在沙灘留下的軌跡。所謂牛一、二、三,是指道氏理論中,在上升趨勢(牛市)的三個checkpoints :
牛一開始:由之前的熊市過度悲觀開始反彈
牛二開始:因企業盈利而增長
牛三開始:與價值背離的價格
如果對號入座,2009年恆指的升幅反映了市場對企業盈利的信心,當時恆指市盈率不到20,不算背離價格,其後證明普遍藍籌股盈利明顯上升,市盈率大幅回落至「合理水平」。一如熊市系列,引道氏理論的目的並非預測前景,而是找出現時身處何方。2010年餘下不足個半月,藍籌股業績預計普遍上升,預測市盈率會向下調整,恆指25000點只是樂觀,市盈率僅僅超過18倍,調整後唔算「價值背離的價格」。有報導指現在是牛三,我並不認同,恆指市盈率仍在歷史範圍之內(大部份時間在12-18倍),因此,我相信現在仍在牛二,靜待牛三。這就是九月初將MPF逐一轉回港股基金的理據。
經濟學是理性分析人類行為,牛三與熊三都由非理性行為組成,以理性分析推測非 理性行為(例如牛市高位與熊市低位),是邏輯茅盾!精力用在這課題是浪費時間。正如有司機醉酒或吸食毒品後駕駛,後果難以預料,理性分析不應花心神去預測 每位司機的最終結果,而是看到有車子左右不定地行駛,便要加倍留神,小心會被波及。
港股九月份平均成交金額由732億,升至十月份的978億,至十一月十七日1079億,貪婪的種子正在成長,指數唔跌穿上個浪的低位(過去年多的低位是五月時兩次跌穿19000點),牛市仍會持續,牛三一到,指數與成交往往都會創新高。
普遍政府嗜以政策以展示其愛民之心,議員亦積極提出種種「收買人心」的政策, 香港近期對樓價的聲音特別多,但均屬舊瓶新酒,只會影響短期供求,港英時代建了多少居屋,按揭由九成變七成,最終還是敵不過供求定律。高地價政策是高效率 稅制(成本比其他稅項低得多),不變為妙,在經濟角度看,政府要做的是控制供應以讓樓價在中高至極高的水平浮動,其餘一概不管,管制代表浪費納稅人金錢, 如限制發水,有無知市民,便有無能政府。張五常曾有篇短文分析街市「稱」現象,有趣!終有一天,會有一間發展商以標榜以實用面積,明碼實價作買點而大受歡迎,之後爭相效法。
身為價值投資見習生,信奉長期投資,但不等同只買不賣,當「看到」價值大幅低於價格時,我仍然願意取回現金。例如領匯派息率跌至不足3%,而人民幣預期年升幅高於3%,加上定期息率,後者是較佳的選擇。
友邦保險抽八得三,順利成為第28位成員。之前Tom.S問及Clear Book內是否太多股票,我的想法是肯定的。28隻股票中,現價比成本價低的有六隻(蝕錢),當中有三隻中國地產股,在等待公司成長,不賣;中蕊國際以前用來警惕自已,現在做事謹慎得多,除時可以賣出;中國電力當初天真地以為是公用股,現在了解深了,中國的公用股隨時成為宏調工具,也可以賣出;貿易通派息穩定,保留。
其餘22位成員,金融類包括中人壽、平保、交銀、中銀、太保、農行、友邦,賭業類澳博、永利澳門、金沙中國,都是喜歡的行業,港鐵及領匯愛不釋手(不斷以股代息),永旺收取的股息早已全數取回原來的投資,俊和是個人的第一次投資,任性一點,作為記念,以上14隻股票都會在Clear Book內長時間。工業股及零售股包括波斯登、重慶機電、中糧包裝、雷士照明、中國聯塑、新疆金風,抽股時已有相當了解,在其業務沒有大變(變壞)下,沒有賣出的理據。最難取捨的是聯通(原為網通)及中國鋁業,與中國電力一樣,為調控工具,當年投資時經驗不足,狠心賣出並無不可。
港交所上年尾為迎接澤西島註冊的俄侶而增加認可司法權區,上月尾,再增加巴西、日本和馬恩島(位於英倫三島中心),自然是為了全球第二大礦業公司淡水河谷來港上市(未知是發新股還是預托證券),據說明年初可成事,「四塊金磚」只欠印度,曾特首訪印度時大賣廣告,何時「印度神油」來港上市?
引用 檢舉 新書選讀(1)──3.1 香港樓市的周期(2010/12/16)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8034
買樓之所以要留意時機,因為樓市的周期性十分明顯,一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咁你可能會問:是不是真的有辦法捉到高低點?不過更多的人,根本就沒有察覺到樓市周期性的存在,好市時佢地會話薪金永遠追唔到樓價升幅,跌市時佢地會話樓 市一如無底洞,送首期比佢地都唔想供,話怕左變負資產。
前面介紹過1965年至2009年的樓價,現在將佢劃成圖。由於早期數字很細,相對上金額波動較細,為反映相同的升跌幅度,下圖用了半對數表(semi-log graph),例如樓價由$100升到$1,000係十倍,由$1,000升到$10,000又係十倍,用相同的長度表示:

李四叔自傳附錄最早的數據是1965年,當年發生銀行擠提潮,連恆生銀行都被擠,因而引發樓價暴跌,到1967年內地文革波及香港,引發暴動,結束了這一回樓市周期。港島區樓價兩年由$51下跌到$41,大約兩成。
自1969年遠東交易所成立,打破香港交易所的獨市,大量資金擁入股市,目前香港各主要地產發展商大都是這時上市,然後在1973年因假股票引發股票暴跌。港島區樓價在六年間由$41升到$220,大約上升五倍;然後用一年時間由$220跌到$176,大約下跌兩成。
樓市之後漸漸恢復,1976年結束文革,1978年中國開放改革,均令到樓市鼓舞起來,股市上出現爭相收購擁有土地公司的熱潮,資金流入樓市造成地產價格上升,卻在1982年出現香港前途問題引發樓價暴跌。港島區樓價七年間由$220升到$,1049,大約上升六倍;然後用三年時間由$1,049下跌到$698,跌幅達三成多。
隨著中英簽署協議,樓價由極低估值回升,雖然經過87股災、89六四事件、91波斯灣戰爭等,樓價均略為下降再創新高,直到97回歸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再加上特區政府大量拋售土地及公營房屋,樓市暴跌,直到03年沙士後見底。港島區樓價在十三年內由$698升到$7,729,升幅達十一倍;然後用了六年時間由$7,729跌到$2,834,下跌六成多。
目前運行的樓市周期,由2003年開始,以2009年計,已運行了六年多,雖經08年金融海嘯的沖撃,仍能在2010年升破高位,向1997年的高點進發。暫時計算是用了七年由$2,834上升到2010年中的$8,078,上升接近三倍。
筆者總結到幾個共通點:
1. 上升的時間長,下跌的時間短:大部份的跌市,都係兩三年內搞掂,除左1997-2003果次,長達五年。不過之前個升浪係十三年,之後的升浪到今日為止已經行左七年。即係可以話,如果跌市係五年,見底之後五年之內其實都係安全期。
2. 上升的幅度大,下跌的幅度細:每一次樓市大升市,升幅都係以倍計,就以2003年至今的升浪,中原指數由最低31.77,升到而家接近90點,差唔多都有三倍。至於以前的大茶飯時代,五倍六倍十一倍都試過。跌幅呢?最甘果次建華八年,樓價下跌達六幾,即係跌剩一半都無,其餘多數都係兩三成。順帶一提,大升市中會有一d小調整,跌幅都係咁上下,例子有89六四事件、波斯灣戰爭、金融海嘯等,都係跌兩三成就收工。
3. 升 市在金融及信心危機下結束:每一次當行到玩串左個金融體系,再加上人們信心崩潰,升市就收工,例如銀行擠提、股市暴跌、香港前途問題、亞洲金融風暴之類。 即使金融海嘯咁大劑野,點解都殺唔死升市呢?筆者認為,當政府有辦法救得生經濟同金融體系,而人們信心未失時,基本因素尚好時,升市仍然行落去;如果基本 因素又唔掂,金融危機解決唔到,信心又唔掂,咁就會玩,科網潮時樓市都曾經升過兩成幾,由於後來證實科網熱潮係流野,政府又大把把咁掟地同掟居屋,咁個跌 市咪繼續囉!
4. 跌 市由極端事件結束:所謂「血濺街頭係入市時機」,聽落去真係好刻薄,命仔都保唔住,仲講乜野入市丫?每次樓市見底,都有震撼人心的事件發生,例如暴動、燈 火管制、移民潮、傳染絕症之類。當人們覺得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脅時,為求自保股票樓掟得就掟,個市就會見底。如果遇到呢類事件,機會就在眼前,不 過人類行為自然會令我地背道而馳,我地到時亦未必有實力入市。
一个实业家的诞生——读巴菲特的信(12)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2493/
企业目标 到了伯克希尔·哈 撒韦时代,巴菲特的目标已经与合伙基金时期有了很大改变。他的目标已经不是简单的超越指数,而是在长期大幅超过美国大型企业的平均回报。指数在长期反映的 是美国大型企业的平均业绩。如果长期大幅超越大型企业的平均回报,自然就会领先于指数。这体现了一个单纯的股票投资者与实业家的不同。在思考问题,评估企 业,投资决策时,巴菲特也已经与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他在评估一个企业时,会思考如果自己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将如何与这个企业竞争。对好的企业(如GEICO)即使股价增长超过内在价值,巴菲特也会长期持有。但是,作为一个彻底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绝对不会以远超内在价值的价格购买股票。 Berkshire’s economic goal remains to produce a long-term rate of return well above the return achieved by the average large American corporation. Our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either partial or total ownership positions in favorably-situated businesses, coupled with reasonable discipline about the prices we are willing to pay, should give us a good chance of achieving our goal. 伯克希尔的经济目标仍然是产生远高于美国大型企业平均水平的长期回报。我们愿意购买全部或部分处于有利地位的公司的所有权,加上我们有愿意支付的价格的合理准则,应该让我们很有可能取得我们的目标。 (1982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Our long-term economic goal (subject to some qualifications mentioned later) is to maximize the average annual rate of gain in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on a per-share basis. We do not measure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r performance of Berkshire by its size; we measure by per-share progress. We are certain that the rate of per-share progress will diminish in the future - a greatly enlarged capital base will see to that. But we will be disappointed if our rate does not exceed that of the average large American corporation. 我 们的长期经济目标(受后面所提的一些情况影响)是最大化每股内在商业价值的年度平均增长率。我们不用规模大小来衡量伯克希尔的经济重要性或者业绩。我们衡 量每股的增长。我们确信每股增长率将在未来降低,一个增大很多的资本基数必然会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的增长率没有超过美国大型企业的平均增长,那么我们 会感到失望。 Our preference would be to reach this goal by directly owning adiversified group of businesses that generate cash and consistently earn above-average returns on capital. Our second choice is to own parts of similar businesses, attained primarily through purchases of marketable common stocks by our insurance subsidiaries. The price and availability of businesses and the need for insurance capital determine any given year’s capital allocation. 我 们偏向于通过直接拥有一个多元化的业务集团而达到这一目标。这一集团产生现金并稳定的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率。我们的第二选择是拥有类似的业务的一 部分,主要通过我们的保险公司购买市场普通股来实现。购买价格及可选的业务,以及对保险资本的需求决定了当年的资本配置。 (1983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One question I always ask myself in appraising a business is how I would like, assuming I had ample capit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to compete with it. I’d rather wrestle grizzlies than compete with Mrs. B and her progeny. They buy brilliantly, they operate at expense ratios competitors don’t even dream about, and they then pass on to their customers much of the savings. It’s the ideal business - one built upon exceptional value to the customer that in turn translates into exceptional economics for its owners. 当我评估一个公司时,我总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有足够的资本和熟练技巧的人员,我将如何与之竞争。我宁愿与灰熊摔跤,也不愿与B夫人及其子孙竞争。他们采购的出色,他们运营的成本率竞争对手连想都不敢想,而且他们把省下来的大部分回馈给了客户。这是理想的生意,基于给客户的优异的价值,这种价值进而转化为对拥有者优异的经济回报。 (1983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However, GEICO’s increase in market value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 has been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the gain in its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impressive as the latter has been. We expected such a favorable variation at some point, as the perception of investors converged with business reality. And we look forward to substantial future gains in underlying business value accompanied by irregular, but eventually full, market recognition of such gains. 虽然GEICO在过去两年的内在价值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市场价值的增长却已经大幅度超越了内在价值的增长。当投资者的认识与商业现实趋同,我们预计有时会有这种有利的偏差。我们预计未来内在商业价值会有重大增长,伴随着不规律,但最终是对此种增长的全面市场认同。 Year-to-year variances, however, cannot consistently be in our favor. Even if our partially-owned businesses continue to perform well in an economic sense, there will be years when they perform poorly in the market. At such times our net worth could shrink significantly. We will not be distressed by such a shrinkage; if the businesses continue to look attractive and we have cash available, we simply will add to our holdings at even more favorable prices. 年度的变化不可能一直对我们有利。即使我们部分拥有的公司继续在经济上表现良好,有些年他们也会在市场上表现糟糕。在这种时候,我们的净资产有可能严重缩水。我们不会被这种缩水困扰。如果业务持续有吸引力,而且我们有可用的现金,我们会以更优惠的价格增加我们持有的股份。 (1982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The market, like the Lor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But, unlike the Lord, the market does not forgive those who know not what they do. For the investor, a too-high purchase price for the stock of an excellent company can undo the effects of a subsequent decade of favorable business developments. 市场,如上帝,帮助那些自助者。但是,与上帝不同,市场不原谅那些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的人。对投资者来说,以一个过高的价格购买优秀公司的股票,这能抵消未来10年的有利的商业发展。 (1982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衡量业绩 由于伯克希尔的控股结构,会计盈利无法真实反映其盈利。因此,巴菲特放弃了ROE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转而采用“经济盈利”的概念,不论控股结构,包括了所有未分配利润。在巴菲特看来,一个公司的存留收益对拥有者的价值取决于这些收益的有效使用,而不是拥有的百分比大小。 Operating earnings of $31.5 million in 1982 amounted to only 9.8% of beginning equity capital (valuing securities at cost), down from 15.2% in 1981 and far below our recent high of 19.4% in 1978. This decline largely resulted from: 1982年的3千1百5十万美元运营利润只相当于年初权益资本(以成本计)的9.8%,从1981年的15.2%有下降,而且远低于最近1978年的19.4%的峰值。这一下降主要是由于: (1)a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in insurance underwriting results; (1)保险承销结果严重恶化。 (2)a considerable expansion of equity capital without a corresponding growth in the businesses we operate directly; and (2)权益资本大幅度增加,但是直接运营的业务没有相应的增长。 (3)a continually-enlarging commitment of our resources to investment in partially-owned, nonoperated businesses; accounting rules dictate that a major part of our pro-rata share of earnings from such businesses must be excluded from Berkshire’s reported earnings. (3)持续增加的资源投入到部分拥有而不直接运营的公司。会计准则要求我们必须把这些部分拥有的公司中我们按股权比例计算的盈利从伯克希尔的汇报盈利中剔出。 It was only a few years ago that we told you that the operating earnings/equity capital percentage, with proper allowance for a few other variable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yardstick of single-year managerial performance. While we still believe this to be the case with the vast majority of companies, we believe its utility in our own case has greatly diminished. You should be suspicious of such anassertion. Yardsticks seldom are discarded while yielding favorable readings. But when results deteriorate, most managers favor disposition of the yardstick rather than disposition of the manager. 仅仅在几年前,我告诉你们运营利润/权 益资本的百分比,辅以适当的一些项目拨备,是衡量单一的一年管理层业绩的最重要尺度。虽然我们仍然相信这对大多数公司是适用的,但我们认为这已经越来越不 适应我们自己的情况。你应该对这样一个论断表示怀疑。在产生良好的读数时,衡量尺度极少被弃用。但当结果恶化时,大多数管理者青睐替换衡量尺度,而不是替 换管理者。 To managers faced with such deterioration, a more flexible measurement system often suggests itself: just shoot the arrow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into a blank canvas and then carefully draw the bullseye around the implanted arrow. We generally believe in pre-set, long-lived and small bullseye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item (3) above, further explained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we believe our abandonment of the operating earnings/equity capital bullseye to be warranted. 对面临业绩恶化的管理者来说,一个更灵活的测量系统常常是不言自明:把业绩的箭射向空白的画布,然后仔细的在其周围画上标志着靶心的牛眼。我们通常相信预先设好的,长期和小的牛眼靶心。但是,由于上面第(3)项的原因(我们在后面有更多的解释),我们相信我们弃用运营利润/权益资本这一牛眼靶心是有正当理由的。 (1982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We prefer a concept of “economic” earnings that includes all undistributed earnings, regardless of ownership percentage. In our view, the value to all owners of the retained earnings of a business enterprise is determined by the effectiveness with which those earnings are used - and not by the size of one’s ownership percentage. 我们更喜欢“经济”盈利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的未分配利润,而不论我们拥有的百分比是多少。在我们看来,一个公司的存留收益对拥有者的价值取决于这些收益的有效使用,而不是拥有的百分比大小。 (1982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We never take the one-year figure very seriously. After all, why should the time required for a planet to circle the sun synchronize precisely with the time required for business actions to pay off? Instead, we recommend not less than a five-year test as a rough yardstick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Red lights should start flashing if the five-year average annual gain falls much below the return on equity earned over the period by American industry in aggregate. (Watch out for our explanation if that occurs as Goethe observed, “When ideas fail, words come in very handy.”) 我 们从来不看重一年的数字。到头来,为什么商业行动产生效果所需的时间必须正好是一个行星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与之相反,我们建议在衡量经济业绩时,以不少 于五年的测试作为粗略的尺度。当五年平均年度收益大大低于同期美国行业的总体股权回报率时,红灯就应该闪烁报警。(如果这发生了,当心我们的解释。Goethe曾经说到“当想法失败,说辞召之即来。”) (1983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We report our progress in terms of book value because in our case(though not, by any means, in all cases) it is a conservative but reasonably adequate proxy for growth in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the measurement that really counts. Book value’s virtue as a score-keeping measure is that it is easy to calculate and doesn’t involve the subjective (but important)judgments employed in calculation of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ever, that the two terms - book value and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 have very different meanings. 我 们报告帐面价值的进展,因为在我们的情况下(虽然肯定不是适合所有情况),帐面价值增长是一个保守但相对足够的内在商业价值增长的近似,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衡量标准。帐面价值作为计分尺度的好处在于其易于计算,而且不涉及在计算内在商业价值中的主观(但是重要的)判断。但是,重要的是理解这两个术语:帐面价 值和内在商业价值的不同含义。 Book value is an accounting concept, recording the accumulated financial input from both contributed capital and retained earnings.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is an economic concept, estimating future cash output discounted to present value. Book value tells you what has been put in;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estimates what can be taken out. 帐面价值是一个会计概念,记录了所积累的财务投入,包括投入的资本和存留的收益。内在商业价值是一个经济概念,估计未来的现金流输出并折现。帐面价值告诉你已经投入了什么,内在商业价值估计能拿出多少。 Ananalogy will suggest the difference. Assume you spend identical amounts putting each of two children through college. The book value(measured by financial input) of each child’s education would be the same. But the present value of the future payoff (the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might vary enormously - from zero to many times the cost of the education. So, also, do businesses having equal financial input end up with wide variations in value. 一 个类比将揭示这两者的区别。假定你在两个孩子身上花费了一样多的钱供他们大学毕业。那么每个孩子教育的帐面价值(用投入的资金衡量)都是一样的。但是,未 来回报的折现值(内在商业价值)可能差异极大,从零到教育成本的很多倍。同理,从事商业,投入同等的资金,最终的价值有可能差异极大。 At Berkshire, at the beginning of fiscal 1965 when the present management took over, the $19.46 per share book value considerably overstated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All of that book value consisted of textile assets that could not earn, on average, anything close to an appropriate rate of return. In the terms of our analogy, the investment in textile assets resembled investment in a largely-wasted education. 在伯克希尔,在1965财年初,当目前的管理层接手时,那时19.46美元一股的帐面价值过分夸大了内在商业价值。那时的帐面价值由纺织资产构成。那些资产平均而言无法获得接近合理的回报率。用我们的类比来说,在纺织资产的投资就像投资于很大程度上被浪费了的教育中。 Now, however, our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considerably exceeds book value. There are two major reasons: 目前,我们的内在价值远超过帐面价值。这有两个主要原因: (1)Standard accounting principles require that common stocks held by our insurance subsidiaries be stated on our books at market value, but that other stocks we own be carried at the lower of aggregate cost or market. At the end of 1983, the market value of this latter group exceeded carrying value by $70 million pre-tax, or about $50 million after tax. This excess belongs in our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but is not includ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book value; (1)标准的会计准则要求我们的保险子公司把持有的普通股按市场价反映在帐面上。但是,我们拥有的其他股票却只能按综合成本和市场价值两者中更低的一个计算。在1983年底,第二类股票的市场价值在税前超过了帐面价值7千万美元,或者税后的5千万美元。这多出来的部分属于我们的内在商业价值,但是却没有在计算帐面价值时包括进去。 (2)More important, we own several businesses that possess economic Goodwill (which is properly includable in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far larger than the accounting Goodwill that is carried on our balance sheet and reflected in book value. (2)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几个具有大量经济商誉(这被适当的归进内在商业价值)的公司。这些商誉远远大于在我们资产负债表上及体现在账面价值的会计商誉。 (1983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商誉的思考 对无形资产和商誉的重新思考,重视具有轻资产但良好持久商誉的公司,这标志着巴菲特从100%格雷厄姆式投资的转型。多年以后,巴菲特终于走出了老师的光环,有了自己独到的投资理念与体系。 Goodwill, both economic and accounting, is an arcane subject and requires more explanation than is appropriate here. The appendix that follows this letter - “Goodwill and its Amortization: The Rules and The Realities” - explains why economic and accounting Goodwill can, and usually do, differ enormously. 商誉,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会计上的,都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话题,需要更多篇幅的解释,超过了这封信所适合覆盖的内容。这封信后面的附件“商誉及其摊销:规定与现实”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和会计商誉通常相差甚远。 You can live a full and rewarding life without ever thinking about Goodwill and its amortization. But students of investment and management should understand the nuances of the subject. My own thinking has changed drastically from 35 years ago when I was taught to favor tangible assets and to shun businesses whose value depended largely upon economic Goodwill. This bias caused me to make many important business mistakes of omission, although relatively few of commission. 你根本不用想商誉和其摊销,也能生活得很充实有益。但是投资和管理的学生们应当理解这个话题的微妙之处。我自己的思考与35年前有了巨大的改变,当时我被教育要重视有形资产,避开主要依赖于经济商誉的公司。这一偏见让我犯了很多严重的商业错误,主要是忽视,虽然也有相对很少的过失。 Keynes identified my problem: “The difficulty lies not in the new ideas but in escaping from the old ones.” My escape was long delayed, in part because most of what I had been taught by the same teacher had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so extraordinarily valuable. Ultimately, business experience, direct and vicarious, produced my present strong preference for businesses that possess large amounts of enduring Goodwill and that utilize a minimum of tangible assets. 凯 恩斯指出了我的问题:“困难不在于新的想法,而在于从老的想法中解脱出来。”我的解脱耽搁了很久。部分原因就在于,这同一个老师教给我的大部分东西曾经是 极为宝贵的(而且未来仍将是极为宝贵的)。最终,商业经验,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让我目前强烈偏好拥有大量持久商誉,却利用最少的有形资产的公司。 (1983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产能过剩行业 在产能过剩的行业,盈利只是昙花一现,除非供应长期紧缺,或者产能需要很长时间建设。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we need to look at some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 levels of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generally. Businesses in industries with both substantial over-capacity and a “commodity” product (undifferentiated in any customer-important way by factors such as performance, appearance, service support, etc.) are prime candidates for profit troubles. 为了理解这一改变,我们需要研究总体上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公司处在同时拥有大量产能过剩和“大宗商品”特性的产品(无法在客户重视的因素上,如性能,外观,服务支持等,进行差异化)的行业,那么这个公司很有可能会有盈利问题。 (1982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In many industries, differentiation simply can’t be made meaningful. A few producers in such industries may consistently do well if they have a cost advantage that is both wide and sustainable. By definition such exceptions are few, and, in many industries, are non-existent. For the great majority of companies selling “commodity” products, a depressing equation of business economics prevails: persistent over-capacity without administered prices (or costs) equals poor profitability. 在 很多行业,根本就无法做到有意义的差异化。在这样的行业,少数生产者如果有广泛而可持续的成本优势,他们有可能持续稳定的取得好的业绩。从定义上讲,这些 特例非常少,而且在很多行业根本不存在。对大部分销售“大宗商品”类产品的公司,一个令人沮丧的商业经济公式是普遍存在的:持续不断的产能过剩而无价格 (或成本)管理,这就等于糟糕的盈利状况。 (1982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What finally determines levels of long-term profitability in such industries is the ratio of supply-tight to supply-ample years. Frequently that ratio is dismal. (It seems as if the most recent supply-tight period in our textile business - it occurred some years back - lasted the better part of a morning.) 最终决定这些行业长期盈利状况的是供应紧缺与供应充足年份的比例。通常这一比率是惨淡的。(似乎在我们的纺织生意,最近一次供应紧缺的时候,是多年前了,持续了将近一个早晨。) In some industries, however, capacity-tight conditions can last a long time. Sometimes actual growth in demand will outrun forecasted growth for an extended period. In other cases, adding capacity requires very long lead times because complicated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must be planned and built. 但是,在一些行业,产能紧张的情况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候,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实际的需求增长会超过预测增长。在其他情况下,增加产能需要极长的时间,因为必须计划和建造复杂的生产设施。 (1982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
1970年12月31日香港股票
今日左丁山先生講, 他講「搵呢啲資料照計唔難,但要花一啲時間」,就係到圖書館搵番當年報紙如《華僑晚報》、《華僑日報》、《星島日 報》等等嘅財經版。但是根本就不用這樣煩,其實香港圖書館早就有一項多媒體資訊系統,可以在網上找到舊日的報紙,翻查舊日的股價。
根據說明,可以找到的報紙如下:
香港工商日報 (1926/04/01 – 1984/11/30)*,
華僑日報 (1947/05/01 – 1991/12/31)*,
香港華字日報 (1895/01/31 – 1940/12/31)*,
香港華字晚報 (1937/01/28 – 1938/01/27)*,
大公報 (1938/08/13 –1991/12/31)*,
天光報 (1933/02/07 - 1940/11/30)*,
遐邇貫珍 (1853/08 – 1856/05)*,
China Mail (1866/01/04 – 1961/12/29)*,
Hong Kong Daily Press (1864/01/04 – 1941/09/30)*,
Hong Kong Sunday Herald (1929/01/06 – 1950/10/29)*,
Hong Kong Telegraph (1881/06/16 – 1951/03/30)* 和
Hong Kong Weekly Press (1895/01/03 – 1909/12/24)*。
例如我抽查1969-1970年的華僑日報,財經版一般都在第17頁。
以下圖是1970年12月31日的股票新聞,上日(1970年12月30日)恆生指數為211.69點,跌0.22點,成交3,251萬美元。當日成交最大者為會德豐,成交超過10萬股,主要是因為停止在新加坡上市,該股收市報14.50元,另匯豐當日價格184元。
當年上市的公司,其實不多,但有部分仍在股票市場交易呢,可以試試找找看。

近期财报分析反思和总结之二(12月3日) 岁寒知松柏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0113111245701/
我简单对比了一下财华网全年财报披露时间表,发现一年中,12月和1月披露的公司数量最少, 而8月是最多的一个月,3、4、11月也有很多,2、5、6、7、9、10月相对少一些。香港不像大陆,会计年度统一为1月1号到12月31号,香港有很 多是截止到3月30号的,还有小部分是其它月份的,所以港股的财报披露时间比大陆要平均得多。我每天会看看美股数据,发现美国的会计年度(会计分期假设) 比香港还要灵活,有些公司的截止日甚至都不是月底。
去年我的港股遭到灭顶之灾,11月中我破产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过得简直是暗无天日, 痛不欲生。我港股12000点入场,却在23000点亏光破产,这与金融危机大盘从3万多点跌到1万多点而破产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惨痛的失败真的让我深切 感受到什么是绝望。很长一段日子,我每天都会独自发呆,我能挺过那段日子真的很庆幸。我很感激很多前辈对我的无私帮忙和教导,感激朋友们对我的鼓励,感激 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有的爱,会让我铭记于心;有些痛,会让我深刻骨髓;而飘荡在脑海中的,是片片回忆。
港股我反思了大半年,期间看了一些书,并同数以百计的前辈交流,向他们学习取经,大约在今年 7月,我觉得自己的投资思路基本已形成体系,于是我在8月出了一些A股,重新汇了一点资金去香港。8、9两个月我大概看了300个公司的财报,然后在9月 份底我写了《近期财报分析反思和总结》,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每天会把A股和港股所有公告全部看一遍(之前我只是看每天的A股公告和美股信息),基本都 要晚上十二点后才能看完,有时甚至一二点,我每天都6:20起床,在报表很多的8月和最近的11月,真的是累得够呛,没办法,只有坚持,我相信天道酬勤, 我天赋不高,只能以勤补绌。
我之所以要每天把全部公告看完,一是因为我对港股不似A股那么清楚,经验太少,总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加上去年惨败让我内心很畏惧这个市场;二是因为我觉得港股比A股有更多的机会。
8、9两个月,我其实是没有盈利的,当时初看财报,可供选择的自选股不多,所以只买了255 龙记和1863思嘉,在8月26号,有朋友让我帮他看看904中国绿色食品,我以为他要买。我把904过去三年的公告和财报,以及公司网站和网上报道全部 看了一遍,觉得这个公司虽然有瑕疵,但远好过682超大现代,我简单看了一下K线,发现几年都没有涨,所以一冲动就买了一些,当时的想法是26号晚出财 报,27就算不涨,也不可能跌多少,因为它本来就很久没有涨了,而且我预计利润同比会增长2成左右。结果26号晚10点公司公告说年报要推迟一天公布,这 个看视毫不重要的公告,27号却让904大跌40%以上,我简直气晕了,几年一遇的事,我一天就碰到,而且我仓位很重,那一天让我市值缩水了2成,几天后 我亏损20%止损出局。重回港股不到一个月,开局就让我损失了一成本金,简直是当头棒喝。后来国庆节,我到福建厦门和泉州,特意去多家超市调查了解904 的产品,还路过了904惠安的基地,本来想下车去实地了解,但因为不方便而放弃了。904给我的教训是,尽量不要去博报表,非常有把握的才能博,并且要控 制仓位,有瑕疵的千万别碰,惊弓之鸟这个词,那真不是虚的。
1225隆成集团我是中报后才决定买入的,买入后就一直上涨,这次运气好,先后碰上同行博士蛙和好孩子上市,到11月初,我获利60%以上止盈出局了。1225让我把904的亏损全部弥补了回来,看来运气总是一时的,老天对人很公平。
3355上海先进半导体,我也是在公布三季度财报后才追入的,我之所以买这个不起眼的小股, 一是因为我看了它过去三年的财报和公告后,发现它极有可能是逆境反转了,二是我觉得季报后,成交量太大了,大量资金进去,股价肯定还会有大涨,本来 3355当时的PE就不到6倍,如果2011年业绩能维持的话,PE会降到4倍以下。3355很快上涨了50%,我获利近4成出局。
11月24日,得朋友指点,我看了444先施表行的数据,翻查了它过去几年的财报和公告,比 对了瑞士法郎对美元的汇率走势,也参照了同行亨得利和东方表行的业绩,我觉得444业绩反转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股价又基本没有动过,风险极小,可能的收益 极大。于是我重新开始博财报,当天晚上444公告业绩,比我预期的区间上限还要好。第二天上午我出差,中午一看,444涨了50%,虽然头天晚上我与朋友 分析到凌晨一点半,认为444值2元,可以番倍,但看到一天涨50%,我还是兴奋的把它全抛了,12点29分成交的。下午444最高涨到80%,第二天涨 了135%,我还是经验不足,不够沉着冷静,我想以后自己多挖掘几次,操作就会好一些的。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位前辈,网名八戒。他在新浪有博客,1225、3355、444我都是 得到他的指点而买的,他虽然是前辈,但年纪仅25岁。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先入者为师。八戒我是网上网下所识之人中,目前我认为操作水平最高的人。与 他同年的王雅媛和汤财,理论水平非常好,并且都非常勤奋,但我觉得实际操作水平应该远不如八戒(王美女是我的Q友,如果看到,希望您不要生气,呵呵)。过 去二年,无论是收益率还是绝对收益额,八戒都远超过其他人(特别注明:他不借钱,基本不做衍生品,不用杠杆,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他港股有8年经验了,过 去8年每天会把全部公告都看一遍,虽然他有名师指点,但我认为主要还是他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收获,他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应得的。有人可 能会质疑复利收益的问题,第一:八戒起步资金只有1万元,是大学时期的奖学金,他在金融危机前获得了700万的收益,但危机让他遭受了巨大损失,不过去年 他很快就创出了新高。第二:我认为1亿以下,获得很高的收益是完全可能的,盈利模式我觉得是多样化的,适合自己就好,当资金达到10亿规模以上时,收益率 会急剧下降,那个时候基本只能选择像老巴那样的方式。所以我估计八戒未来的收益率,会急剧下降。补充一下,八戒的人品是很不错的,勤奋、热情、稳重,可能 有些朋友,觉得他有时讲话不够低调,其实据我与他面谈及平常网上交流来看,八戒是非常谦虚好学的。这个人真的非常不错,真正的有为青年!
我另外还在报表前买入过三个股:57震雄、1170信星集团、684亚伦国际。其中57震雄 我本人去过这个公司,曾经有两位朋友先后任职公司财务经理,买57之前,我同样看过它过去三年的财报和公告,也对比过同行1882海天国际和558力劲科 技,我还提前一个月在网上找了两个57的Q群潜伏了进去,也看过百度贴吧的评论。我觉得1882是好公司,558是问题公司,57是烟蒂股,我博57的财 报,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对它的中报预计比较有把握,我估计短期上涨一二成的概率非常大。1170信星集团我提前2个月买了,在财报前两天它上涨了一二十个 点,但财报后,虽然业绩在我的预期之内,股价却大跌了,我觉得这个票被错杀了,所以目前仍留着它。684亚伦,其实这个公司还是不错的,但业绩没有超预 期,我亏损了几个点出来了。
所以博财报风险还是相当大的,我感觉自己还算是做了些研究分析工作的,但胜算都不是太高,所 以应该尽量不去博财报。要博的话,一要选公司基本面非常好,没有历史问题,没有瑕疵的;二要选报表前没有怎么上涨的,那样的话就算不超预期,也不至于下 跌;三我觉得最好不要选最后几天出财报的公司,行情到了尾声一般都不好;四要控制仓位,不要重仓去博;五要多研究公司的历史资料,特别是上一个半年度的环 比对比;六要在报表前,有每月关注行业产销数据的习惯,并留意对比已出公告的同行数据。七我觉得可以适当参考技术分析,主要是报表后的技术分析,有利有提 高你的短期收益,当然,如果股价走势与基本面完全相反,我是绝对相信基本面的。
8月至今,港股我大概看过900份左右的财报,其中一半以上的垃圾股,我一扫而过。特别提一 下,香港的创业板,完全是垃圾堆,近二百只股里找不到10只好一点的,要不就是常年亏损,要不就是收入利润几百几十万,甚至没有收入。因为上传财报分析, 得编辑文字,比对数据,我太懒了,所以基本上好一点的股,分析我都写在草稿本上,累积多了就更不想码字了。这4个月,港股大约有4成多的收益了,虽然不是 非常理想,教训很多,但开局能这样,我基本满意了。12月是报表淡季,我想以防守为主,拿几个基本面好一点的持股不动,然后再好好挖掘一下报表,为明年4 月的年报潮做准备。
2011年2月12日投資者週記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2/2011212.html
昨晚偷懶無出文章,所以今日出一篇長篇補足,本週正是不平凡的一週,幾乎日日都唔見錢,我相信好多人都會有呢一種感受,問題在於現在是調整時間還是股 災先兆,依我之愚見,此永遠是調整,因為已經說過很多股票都已經是高位了,估值相對於價值已經大部份存在溢價,在此一狀況之下,調整就是必會發生之事,所 以就不足怪了。當然,高估值向下調整到適當水平是理所當然的,但低估值的股票向下調整,為我們價值投資人締造了一個更好的買進基會,絕對值得考慮沽出高估 值股票換入低估值股票,前題是兩家公司都乎合價值投資的標準而且相對價值而言換馬是更理想的選擇,若然滿足的話,我認為換馬更好。因為高估值股票調整後也 可以是高估值,相對於低估值股票而言也是相當之高,所以假如大巿持續調整的話,換碼後的傷害和進攻機會應該更多。不過大部份情況之下,反彈力道最先見的是 高估值的股票,所以基於此一出發點考慮,大部份人都會不捨得賤沽賤換,反而是不斷向下溝貨,我承認沒有那一種方法是最好的,現在是思索自己最成功的是出現 在什麼時間的好機會,因為我自己獲得最豐厚利潤是出現在賤沽賤換的情況,所以此一方法最令我覺得舒服和安心,你也應該考慮一下自己憑什麼而成功。
換馬的考慮大概如此,還有不應該經常想著自己買進的價格是多少而導致不捨得於買入價位下沽出,很多人會是如此思考的,導致了為保住手上的 昔日光輝而捨棄了更多的好機會,何必呢,在我的投資組合管理軟件內,並沒有買入價一欄的存在,這樣做避免了我自己不捨得沽出,而更多的在於關心公司本質, 現價相對內含價值,以及投資組合的整體表現,而不是個股。我認為買進價格唯一值得思考的時間是在買進的時候,買進了以後那個買入價幾乎和你不會有任何關 係,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標示自己的買入價相對於現價的升幅,有什麼意思呢,可能在於個股來看是非常優秀,可是整體而言由於買進力度不足而導致 對整個組合出現幾乎沒有重大變動的升幅,意義又何在呢,這點我不明白。還有關注組合整體表現絕對比個股更重要,假如你自己本身持有10%的股票上升了 100%,可是持有30%的股票下跌了30%,得出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可想而知整體性的重要性絕對大於個股。
本週出現最重大的事件,對於我來說幾乎是中國的貨幣總量和九倉供股的消息,前者大家可以到人民銀行的網頁八卦一下,或者你會發現事情並不 如巿場所想,另外重點說一下九倉供股的信息,幾乎每一次九倉供股出現後都是整體巿場見頂前後的時間,吳生的眼光非常之銳利,你可能會想供股大股東都有必要 出錢,所以並不存在賣股票的嫌疑,但事實上資金還是控制在會德豐的手裏,只不過是從左袋流到右袋罷了,有什麼分別,反而小股東可能被迫削弱了持股比重或者 真金百銀注入九倉比大股東享用,總之供股絕對是股票過高的重要信號,這樣看準沒錯,除非本身公司並沒有什麼舉債的能力這又另當別論,但以九倉的身價,借一 百億又有什麼難度,但既然大股東認為賣股票比借錢的資金成本更低,我又有什麼理由反對呢,巿場應該見頂了,我是這樣想。還有恆隆之前也配股了,事實證明陳 生的眼光也是非常厲害的,即使現在透過恆隆集團在場內增持旗艦都有數圍。
三月份會是業績潮,到時候期望大巿會有一度回暖的跡象,我更期望我的持股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情況公報吧,但觀乎最近的業績,我認為要有大驚 喜比較難,除非增加派息,否則股價都難以有進一步突破。未來之路將是非常嚴厲和無情的,尤其中國存款利率比很多股票更吸引之時,很難想象巿場會有什麼好表 現,除非群眾又發揮多一次瘋狂的想法吧,否則我並不看好。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