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淵子:與愛股共富貴 非共患難
1 :
GS(14)@2017-04-25 23:43:44【明報專訊】龍淵子的愛股ASM太平洋(0522)宣布業績,好到離譜。2017財年第一季度業績,盈利同比飈升312%、毛利率49.9%創近5年高位,CEO李偉光在發布會上多次表示「對這個成績表滿意」。李偉光表示,無論是對公司的業績還是全行業的發展來說肯定會再添一把火。
對於未來的發展前景,肯定是上升周期,中國市場有強大的半導體需求,半導體一年進口金額還高過石油,內地政府正大力推動半導體工業,全行業都會有不錯的發展前景。而且公司今年智能手機上將有很多創新科技公布,如雙鏡頭的採納、3D感應器等,相信未來有很多商機。汽車方面,無人駕駛的逐步推廣,將會不斷改善用戶體驗以及汽車安全性等,無人駕駛汽車的不斷完善,對公司未來的發展也是一大機遇。像這種高增速愛股就可以同富貴,哪怕它靜態PE在30倍以上。
愛股ASM業績好到離譜
人要有感情,沒感情的人是很恐怖的,龍淵子平時與朋友交往中,對於那些連自己父母家人都感情淡如水,或者一說起家裏某人就咬牙切齒的,龍淵子都敬而遠之。乖乖,連家裏人都可以沒有愛,何况朋友!交友還是找那些有愛的人。
做人,我們可以與所愛的人同患難,共富貴;感情會愈來愈深,日子會愈來愈甜蜜。但是投資,尤其是股票投資,多數的時候卻只可與愛股共富貴,千萬不可同患難;千萬不要喜歡上所投資的公司,一旦其業績下行的時候,迅速的拋棄、遠遠的避開為妙。共患難的話,過程會很痛苦,投資很難感受到甜蜜的氣息。
估值低 不代表有投資價值
為什麼這麼說呢?多數人都知道,判斷一家公司估值高低的兩個最基本的標準是PE和PB。
靜態的看,通常認為具備更低的PB和PE的公司的估值更低。但是估值低並不一定代表就有投資價值,股價就會上升。因為市場判斷股票的價格趨勢在表象上更多時候類似一種預測的遊戲; 為什麼市場/投資者願意給某些公司很高的市盈率/市淨率,顯然是因為投資者對公司的前景愈加看好,願意給予比同行業其他公司更高的估值水平。
騰訊中聯同是龍頭 估值差天共地
這裏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騰訊控股(0700)和阿里,他們的市盈率長期超過30多倍,要知道像這種市值過萬億的巨無霸公司,多數時候給的市盈率是很難超過15倍的。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業績可以常年保持高速的增長,就算現在盈利增速還可以維持在40%、50%。一旦一個被認為有高預期增長的公司實現不了這種增長,股價很可能迅速的回落,例如中聯重科(1157),作為工程機械行業的領頭羊,前些年隨着內陸大搞基建而迅速崛起,業績大增;但隨着基建投資趨緩、行業產能增加及競爭激烈而需求不足導致全行業逐步陷入困境,股價也一落千丈。當然現在的中聯重科業務增長又重現生機。 同樣是各自行業內的領頭羊,騰訊享有超過10倍以上的PB,中聯卻只有不足0.7倍的水平,差距巨大,同人不同命。市場上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只不過騰訊和中聯是兩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但正是有兩種如此極端的差異,才能更好的說明與投資的公司共患難是何等的痛苦。
騰訊增長倘放緩 就應講拜拜
共患難的「患難」不一定是指公司業績虧損,而更大程度上是預期的高增長不能實現、業績增長放緩甚至下跌、虧損這樣的一種反轉的趨勢。而富貴,也不一定是指公司要賺多少錢,市場上能比銀行賺錢的公司能有幾個?但銀行股估值卻是大部分行業中最差的一個。事實上現在大家雖然還是深愛騰訊,當某一天,騰訊的業績增長趨於平緩時,比如盈利增速從現在的40%下降到10%、20%時,這就是我們跟騰訊說再見的時候,哪怕曾經愛得有多深。
投資時,我們最好要記住,不要輕易喜歡上一家公司,不要和股票談戀愛,只能與它同富貴而不可共患難。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543&issue=20170424
龍淵子:印度崛起的幻想
1 :
GS(14)@2017-05-18 00:58:07【明報專訊】龍淵子雖是金融從業人員,可平時最喜愛的研究卻是環球政經,以及各國歷史文化。龍淵子平時可以沉醉在地圖中一兩小時,思考世界地理歷史。為何說這個,不是拋書包,而是上星期有件世界金融股票界大事,那就是巴菲特一年一度的投資者分享會,環球投資者朝聖日,龍淵子不少朋友都有去。
事實上,龍淵子以前不會,現在不會,未來也不會去參加這種朝聖會,龍淵子有個疑問,出席這種朝聖會有用嗎?難道我們看李光耀回憶錄,我們就會變成政治巨人嗎?
朝聖巴菲特分享會 也成不了「股神」
事實上,頂級的人就因為他們有脫俗的思考方式,世界變幻原是永恒,你用美國的經驗來思考中國,管用嗎?事實上用美國經驗來分析,現在的中國最大的可能就是土崩瓦解,那你還投資個啥?巴菲特是美國人,你不是?巴菲特最強就是他有顆孩童般純真的心,熱愛自己的國家,相信自己的國家,大家呢?已移民或者忙着辦移民的是大多數吧!就算你說,那我跟巴菲特一樣愛美國,也沒用,因為巴菲特經歷的是美國最黃金的時代,而你不是!各有前因莫羨人,你可以崇拜巴菲特,可是應該沒法學到太多。
巴菲特是神人,可是巴菲特在分享會,說他覺得印度超棒,印度崛起是下一個讓他願意立即跳上飛機去尋找的大機遇。他認為很多印度正在經歷的變革都是好的,印度的潛力無與倫比。
天時地利人和均缺 難成大器
龍淵子同意歐美比較接受印度,畢竟印度人是雅利安人種,又深受英國殖民教化。可是龍淵子卻是一點都瞧不上印度這個國家,印度命中注定就是最多二等強國,歐美不排擠你是因為他們看到印度的命門,印度是成不了氣候的。為何?
(1)印度雖大,人口14億,可是印度根本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真實的印度是碎况的,印度的種姓制度是無法破解的,中央政府根本無力量;
(2)印度缺乏基本能源和礦產,油氣資源基本沒有,煤也沒啥,瓶頸明顯,國內基建極度缺乏,印度無法成長成為工業大國;
(3)印度人雖然聰明,也就是幫歐美人打工,一旦印度在科技方面真正跟歐美形成競爭,那就是跟老闆爭飯碗,你看看到時歐美怎樣對他。
(4)印度沒經濟腹地,印度是南亞國家,可你如果看看印度周邊,你就知道什麼叫四面敵人,北部巴基斯坦,世仇,血敵!阿富汗,也是敵人!東邊的中國,最強對手,外加喜馬拉雅山橫着,南部西部都是大海,幾乎沒有大的經濟體接壤,南部隔海有個斯里蘭卡,又是對手,東南孟加拉,世界數一數二的窮國,東南、緬甸,也是對手。這情况慘烈過中國。最少與中國接壤的都有一定經濟實力。也就是說,印度能成長到什麼程度?最多就是印度人的印度,為世界創造一些有錢人,印度連整合南亞都無能為力,那請問,誰為印度的崛起讓出市場?印度的高科技產品能打入到歐美,還是非洲?
(5)最根本,印度軍事實力太差,印度人不愛戰,也不善戰,印度如果真想成為世界巨頭,哈哈!能搶誰的,現在,中國崛起,已經無比困難地從歐美日嘴裏爭食,印度崛起,餅就這麼大,能搶誰的,又不是工業強國,搞高科技,難道印度能搶歐美日的嘴裏肉?世界大國的真正崛起無一不靠軍事實力崛起的,看看印度歷史,印度軍事表現記錄應該亮瞎人。
印度,這個國家聽聽就算了,我要是美國人我也愛死印度,這麼多的人,又聰明,天生就是幫我打工的好材料,而且還一定崛不起了,還想入非非,我不愛你愛誰?不捧你捧誰?巴菲特就是這麼愛國,貫徹始終,當然「印度好嘢」,加油!你敢信嗎?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161&issue=20170515
龍淵子:無處可去的台灣
1 :
GS(14)@2017-06-21 07:45:11【明報專訊】上星期一長城汽車(2333)大屠殺空頭,股價漲了21%,成交了52億元,長城市值才300億元左右。作為汽車股大好友,龍淵子感覺很暢快,爽!朋友們,世界變了,以前在香港股市,只要老外不爽你個行業,不爽你個公司,你就算跪下也沒用。一班香蕉人就曉得逢迎……當時的日子真可悲!現在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還不知道,那就更可悲了!長城現在還有5億多股沽空盤,龍淵子為他們祈禱!
最近龍淵子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台灣政治經濟,答案是「謝謝民進黨的朋友們,你們為中國的統一做出了不可抹滅的巨大貢獻」。台灣在1990年代,真是富得流油,當時台灣的高科技、台灣的企業如台積電和聯電、台灣的文教事業多是世界級的,連軍事力量也是相當不錯的。20年過去,今時今日的台灣已經淪為一個完全不入流的地方,首先,台灣除了半導體,已經再無任何拿得出手的行業,當然台灣吃的還是價廉物美的,為何這麼廉,就是經濟太差,台灣大學畢業生月薪5000港幣不到。以前的聯電也沒了,老曹也變成新加坡人了,悲催。
第二,台灣在全球經濟體系內無比孤立,自我沉淪。台灣心儀美日,可惜台灣現在完全經濟孤立,基本重要經濟組織都沒份,包括亞投行,一帶一路。台灣企業外流嚴重,現在是加速流到美國,如鴻海、台塑,對美國,台灣是屁都不敢放,就等着不停出血。
向南走死路 經濟受孤立
台灣現在的南向政策是白癡,南向,你不外乎越南、印尼、菲律賓,可問題是大陸是這些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還是前幾名投資者,你說這些國家敢招惹你蔡英文?沒有國家的支撐,台商真是如砧板上的肉,台塑一家在越南就被罰了四五億美元,哼都不敢哼,民進黨根本就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你以為現在你乾爹日本能幹嘛?反正中日也已經全面攤牌,沒有美國,日本還不如擔心自己,還有空管你台灣和民進黨。
年輕人視野小 不願拚
最麻煩的是台灣年輕人變得視野很小,缺乏奮鬥心。台灣現在已經完全政治化,就是無日無之的藍綠對立和被壓迫幻想症,追求小確幸,完全不想拚,今天龍淵子看台灣三立電視台的政治評論節目,節目嘉賓一名大學教授在侃侃而談,也算頭頭是道,節目主持人和另一年輕嘉賓不停插嘴,當教授說大陸輸出高鐵外交,美女主持尖叫「大陸高鐵技術難道會比台灣好嗎?」當教授說大家手機廠商如華為,Oppo橫掃非洲……美女主持驚訝,這是什麼小公司?最後教授都無語了。台灣前幾年搞垮國民黨的「太陽花運動」,三個主要人物,一個大學無法畢業,一個被控性騷擾,一個淪為「私鐘妹」,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再過10年 經濟與大馬看齊
台灣這是無法破的局,民進黨是無能為力,背後一群如李登輝,辜寬敏之流的綁架,這群人根本不是台灣人,都是日本人,所以台灣死活他們根本不在乎。民進黨再執政10年,台灣經濟應該跟馬來西亞看齊了!作為中國人,謝謝民進黨朋友們的貢獻,你們辛苦了!
台灣的情况,香港人就看着吧!好在,香港還沒法完全自把自為!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321&issue=20170619
龍淵子﹕BAT巨頭的焦慮
1 :
GS(14)@2017-07-03 22:49:24【明報專訊】執筆當天是香港回歸20周年大日子,習大大現身香港,一眾官員、建制派、中資單位、無數港漂、香港本土愛國人士都相當激動,歡心喜悅!可也有不少香港人毫無感覺,甚至反感!昨天看到中學同學facebook貼出:「我們是在香港呀?」龍淵子對這種慶典素來麻木,可對同學的反諷也覺得很不以為然,就回了個:「香港有什麼特別嗎?」同學回了個「現在沒有」,龍淵子不忍心回他「事實上一直都沒有,除了一小段時間,可那也是中國特殊時期形成的,並不是你所謂努力可以得到的」。
打個比喻,你無意中買了隻仙股暴漲,賺了不少錢,然後你就以為自己是股神了嗎?香港人第一要檢討自己的競爭力低下,現在不少年輕人確實無知、無能兼無膽,還牙嚓嚓!不少人還美其言,香港未來是他們的!幼稚,憑什麼是他們的?香港本來就是移民社會。第二,不爭的事實,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你不注重一國,你就不會有兩制,說民主,你以前有過嗎?你如果覺得英國這麼好,移民咯!不做中國人是個人自由。一國兩制是相輔相成的,別故作調皮狀,really naive!
龍淵子對香港倒不悲觀,香港還是香港,還是很不錯的,不過現在又是大洗牌的時候,有人歡喜有人悲,可歷史的車輪不會因你改變!可憐活在焦慮中的香港人。
說回經濟和股票,有趣些!
上星期很罕見,李彥宏竟然開口主動提了馬雲,更罕見的是,馬雲竟然當場回應了!很有趣!BAT三巨頭,一直都是王不見王的架勢,有什麼恩怨要麼私底下解決,要麼是隔空掐架。結果到了「人工智能」這裏,讓3位大佬一改往日「和諧」場景,直接當着媒體,毫不掩飾的「對掐」!
百度要靠技術轉危為安
別說香港人,他們的反常,也是暴露出他們急切的焦慮!不止百度的焦慮,騰訊和阿里也一樣。
百度的焦慮毋須多言,最近頻頻出現的「BAT巨頭換掉B」的說法不是沒有原因,李彥宏對2017年的百度和2005年的百度,在滿意度上肯定不一樣。否則,他也不會在魏則西事件後,說出「失去對價值觀的堅守,百度離破產就真的只有30天」,這種話更像任正非的風格。他更退居二線,空降陸奇,嚴懲反腐。李彥宏的焦慮,大家都看得到!BAT裏面,百度的技術基因更強,這或將成為轉危為安的機會!所以這一仗,只能贏,不能輸!必須抓住技術這根救命稻草!
跟李彥宏相比,馬雲貌似不應該焦慮,阿里現在是春風得意。阿里已經顛覆了中國整個零售生態,一枝獨秀,可它缺的就是技術!馬雲曾在多個場合提出,未來是屬於能夠用好互聯網技術的人。不過,在人工智能這個當下最火熱的科技領域,阿里巴巴幾乎失聲。雖然他們並不是沒有投入,但相比其他巨頭,似乎只是小兒科,並沒有亮眼的產品。更何况,正如他自己所說,未來大家的敵人並不局限於國內。阿里巴巴最直接的對手亞馬遜,雲計算是絕對的全球No.1,人工智能上去年就推出了家庭助手類的硬件產品Echo,評價還不錯。在人工智能方面,阿里已經慢了。推出啟動NASA計劃,就是在試圖補充這個短處!
外界很多觀點一直認為,對於可能會顛覆內容、應用分發及交互方式的技術,騰訊習慣了躺着賺錢的姿態,缺少了對技術的敬畏與危機感,這一點馬化騰亦已意識到了!前段時間,他明確表示騰訊最大的焦慮來自於技術發展。「掌握技術才能保證戰略制高點,否則當一個浪潮來了的時候,為什麼有的能做到,有的做不到?技術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東西。」相比阿里,騰訊技術基因會更明顯,一直習慣了靠社交連接一切的騰訊,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是一次大考!就像功能機時代的巨頭,如果不能迅速反應,就只能淪為昨日黃花。緊靠AI,試圖突圍,是馬化騰的策略!
馬化騰緊靠AI 試圖突圍
說實話,沒有獨霸一方的資源和實力,現在要撼動BAT的位置太難了!同時,這些巨頭比任何一家企業都害怕死亡,害怕失去他們所締造的龐大帝國。所以,愈爭執,說明他們愈焦慮!互聯網巨頭的存活法則,其實一直都是:這是一個隨時都能洗牌的時代!想想以前的Sony、東芝、諾基亞、摩托羅拉、聯想、IBM、微軟……科技更新,也太殘忍了!能不焦慮嗎?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571&issue=20170703
龍淵子﹕阿里可變萬億美元巨企
1 :
GS(14)@2017-08-29 01:26:27【明報專訊】上星期聊過騰訊(0700)的增長前景,今天聊聊阿里。龍淵子認為阿里的增長會在下面幾個方面,幫助阿里的市值在未來5年達到萬億美元的規模。
(1)阿里雲業務。當初京東上市前,許多人認為京東就是中國的亞馬遜。但是今天我們發現,真正像亞馬遜的是阿里。亞馬遜的業務線很全,不僅是一個everything store,阿里也是。亞馬遜有強大的雲業務AWS,阿里雲在中國也基本上達到了統治地位。根據Gartner數據,阿里雲已經和亞馬遜的AWS、微軟、谷歌成為全球四大雲服務龍頭公司,這也是阿里雲連續兩年進入全球雲存儲魔力象限圖。而且今年排名,阿里和谷歌的差距已經很小。同時根據IDC的市場調研數據,阿里雲2016年在中國IaaS市場的份額達到40.67%,超過第2到第10名的規模總和。
新零售雲業務 兩大增長引擎
從商業模式看,電商巨頭順理成章走向雲服務,因為計算資源本身就存在共享基礎。雙11最高峰所需要的計算資源平時都是限制的。亞馬遜的AWS也驗證了這條道路。此外,阿里和別的雲服務不同的是,阿里有海量用戶數據,這些數據疊加雲服務會成為價值極大的業務。從企業基因上說,阿里B2B的能力很強,B2B業務起家就是面向中小企業。所以看未來,整個阿里雲將保持非常快的增長,在這個贏家通吃的時代,阿里會繼續提高自己的市場份額,保持比行業增速更快的節奏。
(2)新零售帶來的電商滲透率繼續提高。去年下半年,馬雲就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後伴隨着的是阿里開始了線下佈局,最具代表的是生鮮超市盒馬鮮生,以及阿里巴巴私有化了銀泰百貨。無論線上的電商還是線下實體零售,平台型商家獲取用戶的核心價值在於價格,商品種類,以及購買的便捷度。電商由於打破中間環節,獲客成本更低,以及無限商品展示,在性價比和種類上完勝線下,導致實體零售百貨的節節敗退。無論是國內的阿里巴巴,美國的亞馬遜,其市值都已經超過了大部分實體零售企業的市值總和。
(3)整個電商開始從標準化商品向相對不標準的商品進入。同時在流量成本中,我們看到了線下流量已經比線上更廉宜的情况。新零售就是通過線下實體店獲取新的更廉價的流量,並且以線下作為載體,提供服務。比如盒馬,因為提供了廉價的海鮮烹飪餐飲,獲取大量年輕人和中年人流量。這些數據的價值很大,能更精確地營銷用戶。在這個過程制訂遊戲規則的效率更高,創新精神更強的互聯網企業。實體線下零售商通過和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拿到未來零售業的門票,在這種實體零售店明顯產能過剩時代,線下如果不融入線上,在未來幾年可能遭遇滅頂之災。從這個角度看,未來整個大電商還將繼續提高滲透率,阿里電商的天花板遠遠沒到。
金融去實體 過程慢屬大趨勢
(4)金融去實體化。雖然面臨一定的監管和牌照風險,但金融去實體化是一個必然趨勢。目前無論是銀行,券商的實體網點效率都不夠高,用戶體驗也不好。特別是銀行的實體網點,過去我們取錢跨行還要收手續費,這時候網點愈多,銀行優勢愈大。然而今天,阿里通過支付寶某種意義上破解了銀行網點優勢。大家將整個存款管理完全在阿里體系中完成。甚至用戶之間的資金轉帳、支付、理財等都可以在阿里平台完成。
這點和電商去實體化邏輯類似。不同的是,由於金融有牌照需求和較強監管,金融行業的去實體化速度相對零售慢。但依然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大趨勢。掌握整個互聯網金融核心的阿里,有可能會逐漸吃掉實體金融的份額。阿里對金融的滲透和變革遠遠沒有結束。過去傳統實體金融的網點優勢,將逐漸成為負擔,甚至已經看到渠道變化帶來的衝擊。不少用戶已經不去實體網點了,互聯網成了新的理財產品渠道,愈來愈多用戶通過互聯網新渠道了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這也是為什麼今天依然大量用戶沉澱在餘額寶上,雖然已經有其他產品收益率高過餘額寶。金融渠道變革,將帶來非常恐怖的效應。
政府強監管 成最大風險
阿里和騰訊的「絕代雙驕」會如何打破?龍淵子認為會類似當年標準石油壟斷打破、卡內基對於鐵路壟斷打破等。監管可能是威脅兩者唯一的因素。今天龍淵子就看到新聞說中國政府可能想建立政府中央支付平台,如果是,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大有影響。如果沒政府橫手,騰訊阿里雙驕四五年成長為萬億美元企業真不是夢!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52&issue=20170828
龍淵子﹕騰訊阿里絕代雙驕
1 :
GS(14)@2017-08-29 01:52:24【明報專訊】龍淵子今年一直強調中國十大新財閥崛起的故事,其中包括了騰訊(0700)、阿里,平保(2318)、恒大(3333)、百度、復星(0656)等……其中尤以阿里和騰訊這對「絕代雙驕」最出色,相信將是前無古人,後未必有來者。這兩家公司可能是百年來中國最好的公司。不投資簡直走寶。
沒有任何一個階段,有兩家如此巨大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各自領域同時壟斷市場,並保持如此高的增速。
打破中間環節 形成新生態
移動互聯網一開始是打破中間環節,去渠道化。騰訊打破的是信息和社交的中間環節。過去信息的交換不通暢,我們獲取信息來源還是傳統的媒體和雜誌。但是騰訊的微信打破原有信息渠道,通過移動端的社交大幅度提高人與人每天觸達的次數和廣度,信息傳遞效率大幅度提高。微信本身呈現的自媒體內容也將信息傳遞去媒介化。於是,微信成為了大家社交和獲取信息的新渠道。同樣,阿里打破的是商品交易的中間環節。
移動互聯網 體量愈大增長愈快
比如騰訊對於社交信息的壟斷之後推出的手遊王者榮耀就成為了全民遊戲。這遊戲不僅製作精良,還加入大量社交信息。這導致其他手遊即使再出色,也很難被消費者挖掘出來。同樣的道理在阿里身上發生,當淘寶和天貓壟斷電商渠道後,其他電商幾乎活不下去。這就是阿里和騰訊新渠道的壟斷。
和傳統行業不同,我們發現移動互聯網體量愈大,增長愈快。今天騰訊和阿里已經比小體量的時候,增速還要快。互聯網的特徵是加速某種趨勢的聚集,然而迅速打開規模效應,這種規模效應會比傳統行業更強。比如社交,因為所有人的好友都在微信上,今天再出一款同類產品幾乎不會有人用。傳統行業的規模效應更多體現在成本端,還是無法像互聯網這樣完全實現壟斷。比如沃爾瑪當年是全美第一大商超,但依然還有大量其他類型的超市。所以互聯網產生的是絕對壟斷。
長期看,騰訊是一個依靠盈利增長驅動的公司。如果市值能從4000億美元增長到10000億美元,意味着收入利潤也需要差不多體量的增長。2012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騰訊的利潤增長了4倍,收入增長了5倍。未來騰訊還能依靠什麼來增長呢?現有業務看,手遊還沒有到天花板。通過對社交關係的壟斷,以及最大的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騰訊完全有可能再出一款國民手遊。無論是韓國還是日本,最大的流量平台往往會佔據超過一半的排名前十遊戲。同時,隨着手遊重度化趨勢愈來愈明顯,爆款手遊的生命周期會被明顯拉長。5年前我們誰也不會想到《英雄聯盟》的生命周期那麼強。那麼5年後,《王者榮耀》有可能依然是一款排名前五的手遊。所以遊戲還是有增長空間,但是要增長2至3倍的概率也不高。
還有一塊增長點當然是廣告。我們對比facebook的移動端廣告收入,事實上騰訊的移動廣告還遠遠沒有看到天花板。facebook一天可以發7至8條朋友圈廣告,騰訊目前差不多保持了一天一條的節奏。隨着大家朋友圈關注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即使最終到了一天7至8條的朋友圈廣告投放,也不會太傷害用戶體驗。况且,整個移動信息流廣告已是大趨勢。通過大數據對於用戶畫像分析,這些廣告的投放效率會比傳統媒體平台更高。從廣告收入的角度看,未來還有幾倍的增長空間。然而僅僅依靠傳統業務的放量,還是不足以讓騰訊成為一個1萬億美元市值的巨頭。
金融去渠道化 未來最大增長點
龍淵子看到過去5年騰訊業績的爆發式增長主要有新的業務: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將廣義的互聯網市場容量提高了幾個維度。今天騰訊PC遊戲的收入比2012年還高,但又新增加了移動端收入。社交業務也通過傳統PC+移動互聯網出現了快速增長,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廣告業務收入上。龍淵子認為下一個騰訊的大市場在金融。目前以微信支付和雲業務為主的其他業務收入只有75億元,但是保持了224%的同比增長,這一塊的天花板遠遠沒有看到。無論在任何國家,金融佔GDP的比重都是最大的。全世界任何證券市場最大市值的公司裏,都有大量的金融企業。今天,騰訊的微信支付和阿里支付寶已寡頭壟斷了移動支付市場。以微信支付為切入點,騰訊未來將滲透到金融產品的交易。以支付為切入口,微信支付逐漸變成所有人的錢包。無論是阿里和騰訊,未來一個大的增長點是對金融行業的去渠道化。核心還是以互聯網流量為入口,打破信息不對稱,提高雙邊的效率。
礙於篇幅,龍淵子下期再講阿里的增長故事。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280&issue=20170821
龍淵子﹕莫錯過最輝煌的復興時代
1 :
GS(14)@2017-09-10 14:52:53【明報專訊】今年港股、A股漲勢可人,到頭了?龍淵子不覺得,龍淵子是中國經濟大好友,中國今天已經是百分百僅次於美國,總實力也是,現在世界是名副其實的G2。
投資者可能覺得經濟是經濟,可人家美國股市盡是大牛股,大牛市,中國股市就一大賭場,騙人的。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不一樣。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中國股市發展比美國快速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股市前50年也是上下頻繁震動,市場的不完善,監管的不到位,導致市場各種投機的出現,非常著名的股票大作手利佛摩就出現這個時期,這個時期是投資者的盛宴,散戶的夢魘。其次,中國的股指不到30年的時間就到了3000點以上,美國用了將近90年的時間。說明假如只投資股指基金的話,中國人會獲得比美國人更大的財富。這也是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成為全球僅次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相符合的。
優秀企業增長不遜美企
最後,我們看看中國優秀企業在所謂中國股市,中國股票在這個大賭場的表現情况,舉兩個例子:1991年上市以來,萬科股價漲了近340倍;1996年上市以來格力電器股價漲了近140倍。香港上市的騰訊(0700)自2004年上市以來,瘋漲了460倍,美國有嗎?投資者收益這麼高的情况下,你還能稱之為賭場嗎?
相信大家可能現在比較了解我說的,為什麼現在對於我們中國人是最好的時代了。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1世紀則是中國的世紀。中國在過去幾千年裏都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是因為中國人民本身聰明、勤勞、善良。經過上個世紀戰爭的災難後,中國人現在奮起直追,積極地創造財富和幸福地生活。中國人創造財富的熱情和勤勞是其他國家都望其項背的,也必然會推動中國成為最富裕的國家。
20世紀全球戰爭不斷,政治是主旋律;由於現在大國都有核武器,21世紀大國之間基本上不可能發生戰爭,經濟發展將會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中國政府致力於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給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最有營養的土壤。中國有全球最大單一的市場,政治穩定,中國GDP增速已經保持多年全球第一;相反,國外的政治動盪,經濟不穩定,也必然影響當地的發展。中國城市化進程,全面小康社會,一帶一路,在這個時代給中國經濟提供強大的動能,也給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廣闊舞台。
優質中資企業不能錯過
你可以笑龍淵子是大中華膠,可龍淵子真深深相信中國經濟在21世紀會取得比美國在20世紀更大的成功,長期投資中國優秀企業所獲得的回報,也會遠超美國的優秀企業。
我們可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幾十年後,當你回顧,你可能會哭泣自己可能錯過了中國幾百年內最輝煌的復興時代。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209&issue=20170904
龍淵子﹕人民幣單邊大升快完
1 :
GS(14)@2017-09-16 22:29:45【明報專訊】龍淵子是中國大好友,龍淵子最欣賞巴菲特的愛國,一個對自己國家心懷惡意埋怨鄙視的人,就算是億萬富翁,甚至大巨富,哪怕溜到歐美,也只不過喪家之犬,一句話,鄙視!中國的崛起是國運,不是你我能阻止的,所謂中國崛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事實上都不算天大的事,比如南海危機,比如釣魚臺島,比如最近的中印危機,比如地方債,比如房地產危機,還有比如人民幣貶值危機……最後都會逢凶化吉,去年絕大部分人還覺得人民幣完蛋了,每年貶3%至5%正常不過,更甚者有日本券商還預測今年底見9,如果我是該日本券商客戶,我一定問問這個經濟師,還有更離譜的嗎?現在一美元兌6.5人民幣。
9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報6.5032,較上一個交易日上漲237個點子(1萬點子等於1元),連續10日調升,為2011年初以來最長連漲。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累計升值6.5%以上,回想年初市場的貶值預期,這一走勢可說出乎絕大多數人士預料。實際上,人民幣單邊升值是把雙刃劍,壓低了進口商品價格,減少了中國「輸入通脹」的壓力。但同時,伴隨7月份、8月份兩個月人民幣加速升值,中國出口增速連續下調。
面對人民幣的單邊升值,很多出口企業處於尷尬境地,除非不得不結匯,否則都寧願扛着等待美元反彈,不願讓匯率損失來侵蝕稀薄的利潤;遠期結匯更是不願操作,萬一幾個月後美元漲了?一些此前遠期購匯的企業,由於匯價已經脫離套保區間,當前可能會有反向平倉來彌補損失。
一周漲1.6% 今年漲6.5%
當然,也有樂見人民幣升值的觀點認為,既然人民幣穩步升值勢不可當,央行應該適時調降準備金率,以改善當前國內流動性緊縮的局面。不過,龍淵子認為,從長期來看,降準的確有空間。從短期來看,如果央行降準很可能使人民幣升值的勢頭出現大逆轉。所以,目前央行還是應通過SLF、MLF等現有貨幣工具來更好的管理流動性問題,定向為實體經濟注入流動性。而人行昨天也取消存款準備金的限制,事實上也是想阻阻人民幣升勢。
人民幣何去何從
從目前情况來看,人民幣匯率的快速升值,首先得益於美元的走弱。一方面,美國經濟出了點麻煩。美國截至9月2日當周初請失業金人數上升29.8萬,增幅創近兩年半新高,致美元走弱。但需注意此次數據大幅增長主要受哈維颶風襲擊美國得州所致。人民幣已累計升值6.5%以上,在岸、離岸人民幣匯率雙雙衝破了6.5大關。使更多的人寧願持有人民幣,不願意再持有更多的美元資產,資本流出中國的進程也在放緩。人民幣兌美元的持續升值與中國經濟的走勢平穩有關。目前中國經濟處於中速增長,始終維持在6.7%至6.9%這個區間內,同時國內物價指數總體平穩,除了雞蛋價格出現飈升,其他商品物價波動不大。CPI總體控制在2%以內。經濟穩增長,物價低通脹,提振了大家持有人民幣匯率的信心,以及對未來人民幣走勢有了樂觀的預期。
龍淵子不是說人民幣升值有利中國經濟,這麼迅猛的升值最重要是嚴重挫敗了國際資金對中國經濟和人民幣的瘋狂追擊,重創對冲基金。人民幣單邊升值事實上會影響出口,反而對經濟增長帶來掣肘。所以,人民幣應在可控的範圍內小幅升值才對經濟最有利。那麼人民幣在經歷了這輪快速升值後,未來還有多大升值空間呢?
第一,美元指數有超跌反彈的動力和需求。一方面,美國政局動盪情勢出現好轉的迹象,沒差成那樣。周三(9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國會民主黨人達成了一致,同意延長債務上限至12月15日之前,令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危機有所緩解。美國政局趨穩會推升美元超跌反彈。
另一方面,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達了對歐元匯率高企的擔憂,他表示,歐元波動是不確定根源。歐洲央行並不希望歐元大幅升值,這對於歐元區經濟毫無益處。未來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很可能保持中性。
匯率穩中有升才有利出口
第二,中國央行也不可能放任人民幣單邊升值。之前央行曾表示希望人民幣匯率在一個箱體內運行,且穩中有升,則更有利於出口企業。現在很多出口企業表示,人民幣匯率持續上升,害怕利潤被吞沒,遠期合同已不敢再簽。國內眾多出口企業都在等人民幣走穩,美元指數反彈。因為國家需要出口,相信中國央行會出手干預匯市,後續不會再讓人民幣單邊連續升值。
人民幣匯率出現罕見10連升,市場內降準呼聲不斷高漲,也讓出口企業叫苦不迭。實際上人民幣單邊迅猛升值並不利於國內經濟,而只有穩中有升才對出口更有益。未來美元指數將會超跌反彈,而人民幣匯率漲勢趨穩,目前這種匯率單邊大幅上漲的局面很快會到終止。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911&issue=20170911
龍淵子﹕顛覆者——新零售
1 :
GS(14)@2017-09-25 04:08:29【明報專訊】作為香港人,龍淵子也不喜歡外人批評香港,尤其是把香港形容得好像行將就木似的,沒那麼差啦!香港只不過就像美國、英國、日本一樣,缺少新意,社會發展相對停滯,可也不算差,對香港「落後」感受最深的是內地人和包括龍淵子這些頻繁來往兩地的人。今天講的「新零售」就是一個例子。
10多年前,內地人來香港都會感慨香港超市和百貨公司的先進,商品琳瑯滿目。10幾年過去了,不得不承認現在香港相對內地大都市在零售方面某程度是落後了,如線上零售像淘寶,京東這種神物。最近讓龍淵子感受最深的是「盒馬鮮生」,這種零售新業態,集超市、街市、餐廳於一身,簡直方便到極致。
結合線上線下 新零售崛起
盒馬鮮生是馬雲的阿里巴巴新零售的一個具體體現,這一兩年來,線上線下零售結合是一個潮流,可佔主導的是線上往線下的拓展,馬雲提出「新零售」、劉強東提出的「第四次零售革命」。
馬雲認為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10年、20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的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京東的CEO劉強東表示,第四次零售革命即將到來,中國正處於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前夕,智能技術會驅動整個零售系統的資金、商品和信息流動不斷優化,在供應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需求端實現「比你懂你」、「隨處隨想」、「所見即得」的體驗升級。
龍淵子認為,未來的零售,是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將線上、線下以及物流打通,對商品的生產、流通、展示、銷售、售後等全過程進行升級,進而重塑零售業態結構與生態圈。
掌握大數據 精準推送商品
2016年1月,盒馬鮮生首家店在上海開業,經營面積約4500平方米,商品品類涵蓋了肉類、水產、南北貨雜糧、米麵油糧、水果蔬菜、冷藏冷凍、烘焙、熟食、燒烤以及日本料理的刺身等,其特點主要在於從前端體驗店到後庫的裝箱,都是由物流帶來傳送,線上下單到裝箱10分鐘就可完成。最快半個小時就可以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裏。現在全國已經有十幾家,正瘋狂擴張中。其他如永輝的「超級物種」,天虹的生活超市sp@ce,新華都的「海物會」,步步高的「鮮食演義」,大潤發的「優鮮」……
未來如果沒有被納入電商系統的實體零售,會面臨比過去幾年更加嚴峻的衝擊。從企業基因的角度看,互聯網企業能給實體零售帶來更加高效的渠道系統,全平台的流量分發,以及價值愈來愈大的用戶數據管理。傳統實體零售根本無法突破自己的基因。所以新零售在一開始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製訂遊戲規則的依然是效率更高,創新精神更強的互聯網企業。未來看到的新零售店是阿里的線下實體店,京東的線下實體店,網易的線下實體店,小米的線下實體店。這些互聯網企業,將在這兩年大規模推進線下實體店,通過網上和網下同價模式,線下提供服務,線上提供流量來繼續增加他們對於整個零售行業的改造。傳統零售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商家(B)和用戶(C)之間是割裂的。
比如傳統的超市,每天只能提供賣了多少牛肉,多少鱈魚,多少雞蛋,多少可樂等。但是到底誰買了這些產品,他們並不知道。所以傳統零售要提高用戶忠誠度就比較難,要麼是利用物理半徑的優勢,要麼就是價格絕對廉宜。但是今天的阿里巴巴的盒馬生鮮這類新零售就不同。每一個用戶買了什麼,系統都是有數據的。用戶不能支付現金,必須下載App通過支付寶完成支付。最終阿里會有所有的用戶數據,這些數據能讓阿里更準確知道用戶是誰,他們喜歡什麼。最終基於大數據,商家能精準推送用戶喜歡的商品,每一個人看到的商品都是不同的。而且由於超市有區域半徑,不同社區的人群收入,消費層次也不同,最終將導致每一個盒馬生鮮的產品也會不同。不管線上還是線下,新零售用互聯網,從用戶身分到購買行為,完全的數字化了。
阿里京東 遠未見盡頭
B2C之間的割裂打破,將極大提高商家和用戶的效率。用戶走進一個商場,就會自動收到符合他消費習慣商店的商品信息提示。過去我們都希望用戶逛超市,逛商場的時間愈長愈好。未來,互聯網企業希望用戶有最好的體驗。他們能夠迅速找到自己喜歡的商品,然後有更多時間來娛樂。B2C之間的割裂打破,一定是未來最確定的趨勢。新零售最終的結果是實體零售被電商們融入到自己的體系。這會讓阿里,京東們的體量愈來愈大。目前整體電商的滲透率不到20%,未來從10%向50%滲透的過程,一定伴隨着更好的用戶體驗,更高的購物效率,更精準的服務和數據推送。從這點看,阿里巴巴,京東這些新零售巨頭的盡頭似乎還遠遠沒到。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551&issue=20170918
龍淵子﹕經濟新結構非新周期
1 :
GS(14)@2017-10-01 19:18:47【明報專訊】龍淵子這星期在新加坡,見了很多朋友,大家聊了無數話題,可主要還是集中中國經濟和中國跟世界的關係。對新加坡本身,大家共同感覺就是「小李跟老李能力差五級遠,尤其是眼界,本身獨裁味道開始展現,對自己弟妹都不放過,對中國也不友善,新加坡黃金年代應該過了,當然還是比香港好!」
說回中國經濟,最近很多人在聊「新周期」,對中國很樂觀,龍淵子也是中國樂觀派,可是對於中國經濟再重返18歲倒是不敢相信,國家跟人一樣,40歲就是40歲,跟20歲的人還是不一樣。可是現在40歲也很年輕,加強鍛煉、保養、培養優勢就行了。人家美國也已經55歲,日本、歐洲更是70多歲了。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超預期上行,周期品價格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大幅上揚,「新周期」真的到來?龍淵子覺得周期品價格的上漲主要還是由供給收縮帶動,需求端的改善一般。算不上新周期吧!中國的經濟增長中,「新」的因素確實在不斷增加,但主要體現在「結構上」。因此,從當前的中國經濟現狀,單純說中國經濟出現「新周期」並無太大現實意義。為何說「新」體現在結構上?首先,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需要「新經濟」發力。中國的「新經濟」指的是具備可持續增長特徵、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能夠明顯提高產出效率的經濟結構調整。
其次,近幾年來,中國經濟中「新」的元素確實在不斷增加。這一方面表現在2013年以來中國新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顯著提升,另一方面表現在新經濟成分的增速快於其他經濟成分,成為內生增長動力的主要來源。例如,代表新經濟領域的計算機通信與醫藥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明顯高於工業企業整體水平。
消費結構升級 順應全球新技術革命潮
第三,「新」的因素更多體現在結構上,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增加。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當前在一定程度上積極順應全球新技術革命浪潮,結構升級表現明顯。今年第二季度,戰略新興產業增速達10.8%,工業機器人增速甚至達到了52.3%,高技術行業增長13.1%,集成電路增長23.8%,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增速也都達到了20%以上。從消費結構來看,服務型消費增速明顯快於商品型消費。今年上半年食品增長5.6%、衣著增長2.4%、日用品增長6.5%,但教育文化娛樂產業增速高達10%、醫療保健達11.9%、交通通訊達9.6%,同時SUV銷量增長19.7%,新能源汽車也增長迅速。可以看到,消費結構升級明顯,服務型消費比重愈來愈大。
從當前的中國經濟現狀,去討論「新周期」並無太大現實意義。40歲的人體能有可能媲美20歲的年輕人,可是不能說重回20歲!當前的中國經濟處於減速換檔期,是不爭的事實。從這點出發,中國的經濟增速仍處於不斷的下行過程當中,重要的是下行可快可慢,如果是緩慢而內在有改善的話,已經很了不起,也就是如果有優質的6%GDP增長也是驕人的!為了防止過快、過大經濟下滑,帶來的社會不穩定等問題,政府在通過貨幣、財政等政策來對冲、延緩經濟下滑的同時,逐步進行結構調整來鼓勵創新、發展新經濟、提高效率。
捕捉結構調整投資機會
在趨勢性下降的過程中,由於政策力度的大小不同,以及海外經濟形勢的不同,可能階段性出現經濟超預期上行的過程。將這種趨勢性下降過程中的短期上行,定義為「新周期」顯然是不合適的。而且,當前經濟的「周期性」是在逐步減弱的。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的時候,通過貨幣、財政手段刺激經濟企穩;在穩增長壓力較小時,則通過收緊貨幣來調整經濟結構,降低經濟槓桿。在這樣的環境下,經濟的「周期性」明顯較弱。從總量的角度看,整體經濟呈現出一定的「弱周期」特性,經濟增速的變化較小,整體經濟可能處於較低增長、較低利率和較低通脹的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中,需要側重對「結構性」變化的研究。在結構調整階段,經常會發生數據的衝突和背離,比如,「新經濟」包含的計算機通信、醫藥製造等行業的增速上升,代表傳統周期的採礦業卻加速下滑;服務型消費增速明顯快於商品型消費等。在「周期性」趨弱的大背景下,更多需要關注的是結構性調整帶來的投資機會。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137&issue=2017092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