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麥當勞財報不及預期,警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影響消費者支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708

週一,麥當勞(McDonald's)公佈的第二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公司的盈利和收入不及預期,並警告全球經濟的疲軟將影響公司下半年銷售。隨後,該公司股價下跌。

麥當勞公佈的財務報告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淨利潤14億美元,每股收益1.38美元;去年同期,該公司淨利潤為13.5億美元,每股收益為1.32美元。市場預期該公司的每股收益為1.40美元。該公司的總收入攀升至70.8億美元,但是仍低於70.9億美元的市場預期。

麥當勞財務報告公佈後,該公司股價下跌2.7%。

去年夏季接任麥當勞CEO的Don Thompson表示,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已經導致許多消費者削減消費支出

Thompson稱:「根據目前的銷售趨勢判斷,我們預計公司今年下半年的銷售仍將受到挑戰。

隨著競爭日益激烈,麥當勞在美國推出了「一美元套餐」,且在歐洲推出了「組合套餐」以吸引消費者。

華爾街的分析師曾預計,隨著食品通脹和其它壓力放緩,麥當勞的業務將於今年中期好轉。

Edward Jones的Jack Russo 稱:「我本來預計麥當勞財務報告的結果會稍微更加樂觀一點。」

此外,競爭對手Burger King和Wendy's已經在新的管理下修改了它們的套餐方案,而Taco Bell已經從新產品中獲得巨額收入。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Mark Kalinowski 稱:「如果Wendy's將Pretzel Bacon Cheeseburger當作它們的永久菜單(這種可能性日益攀升),麥當勞總體的壓力可能會持續至第三季度,或許時間更久。」

麥當勞的全球同店銷售(或開業超過12個月的餐飲連鎖店)僅上升1%。美國銷售增長1%,但是歐洲銷售卻下跌0.1%,其它地區下降0.3%。

高盛表示:「這將影響該公司下半年的良好勢頭。我們預計麥當勞的股價將走低,尤其是在該公司7月份的同店銷售顯著下降的情況下。」

儘管麥當勞的股價年初至今已經累計上漲了13%,但是與一些競爭對手和市場指數相比,該公司股價漲幅仍然偏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85

$Facebook(FB)$ 盤後大漲17%,二季報超預期,移動端貢獻營收將突破50% 李妍

http://xueqiu.com/8689584849/24552531
1)二季度營收及利潤超預期

Facebook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3%,至18.1億美元。不包括一次性項目在內,第二季度利潤為4.88億美元,或每股19美分。根據彭博社統計,分析師平均預計,Facebook第二季度每股利潤為14美分,營收為16.2億美元。

第二季度,Facebook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為3.33億美元,或每股13美分。而去年同期為淨虧損1.57億美元,或每股8美分。

埃伯斯曼表示,由於效率提升以及一些計劃中採購的時機,Facebook將今年的資本支出預期下調至16億美元,低於此前預計的18.8億美元。

2)移動端貢獻營收將突破50%

查看原圖
扎克伯格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移動業務對Facebook總營收的貢獻很快將突破50%。第二季度,Facebook移動業務用戶數同比增長51%,至8.19億。Facebook的用戶總數為11.5億,高於第一季度的11.1億。

  Facebook首席財務官大衛·埃伯斯曼(David Ebersman)表示:「這一季度業績有力地證明,我們正有效地向移動業務轉移。我們所做的所有投資已獲得成效。」

  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預計,Facebook在今年全球移動廣告市場的份額將達到13%,高於去年的5.4%。不過,Facebook仍遠遠落後於谷歌。eMarketer預計谷歌今年在這一市場的份額將達到56%。
 
3)每日活躍用戶數增長

 扎克伯格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61%的Facebook用戶每天都會訪問該網站。儘管Facebook管理層此前預計這一數字將會下降,但實際上仍保持了上升勢頭。

  扎克伯格表示:「隨著我們的增長,一些非科技愛好者加入,我一直預計每日活躍用戶數與每月活躍用戶數的比例將下降。但實際情況剛好相反。」

  第二季度,Facebook來自用戶支付的營收,包括遊戲中虛擬商品銷售收入,達到2.14億美元,同比增長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892

卡特彼勒下調全球經濟預期 查諾斯對中國和卡特彼勒的看法沒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944

當地時間7月24日本週三,卡特彼勒(Caterpillar)公佈了令人失望的第二財季季報。當季卡特彼勒利潤下跌43%,每股收益1.45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1.68美元。

作為全球建築與採礦機械的大型供應商,卡特彼勒的業績被視為判斷全球經濟活動的可靠晴雨表。換句話說,卡特彼勒的壞消息對大家都不是好消息。

季報中,卡特彼勒表示

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我們會下行調整增長預期。雖然預計下半年會有所好轉,但這種改善將不及此前預期。

目前我們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會略高於2%,略低於去年水平。

以下是卡特彼勒的相關預測主要內容:

1、今年上半年,全球半數以上國家表現仍不及經濟衰退前巔峰期,失業率依然高企。這些因素使通脹上升放緩,預計下半年通脹不會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問題。

2、預計增長疲弱、失業率高和低通脹將促使大部分央行繼續採取傾向增長的政策。今年有18家央行降息,短期利率的平均水平已經比2009年低。

預計下半年平均利率仍將接近歷史最低水平。

3、近零利率致使一些央行採取QE政策向金融系統注資,鼓勵借貸,刺激經濟增長。日本最近採取了更激進的政策,顯然對提振經濟有效。預計這樣的成果將激勵其他國家採取類似行動。

 

在卡特彼勒公佈季報前,當日匯豐發佈的中國製造業PMI初值創11個月新低,讓人更加擔憂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今後表現如何。

卡特彼勒對中國和新興市場有如下預測:

1、發展中經濟體上半年增長放緩,短期利率進一步下跌。近來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上調了利率,這可能意味著平均利率接近低點。

預計發展中經濟體今年增長約4.5%,與2012年相同。

2、信貸吃緊成為中國的普遍擔憂。上半年信貸總體增長30%,增速無法持續。但通脹仍然低於政府目標,這應該會使政府延續傾增長政策。

3、在中國,推動建築與商品需求的經濟因素形勢最有利。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4%,新開工建築增長4%,鋼鐵產量增長9%。

4、預計中國經濟今年增長約7.5%,工業生產增長約9%。這些增速雖然比經濟復甦初期低,但應該會帶來建築施工和商品的更多需求。

 

卡特彼勒的形勢預測讓人不禁想到華爾街著名空頭查諾斯(Jim Chanos)的言論。
一週以前,查諾斯在接受CNBC採訪時,做空卡特彼勒是自己今年最棒的投資點子。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查諾斯認為商品超級週期結束了,中國經濟放緩了,卡特彼勒就是

在錯的時間做錯的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15

匯豐面臨16億美元不良MBS罰款,罰款額超此前預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180

匯豐銀行週一表示可能需要向美國監管機構支付16億美元罰款,這意味著一些全球最大的銀行可能需要支付更多罰金了結向兩房出售不良MBS的訴訟。

匯豐在季度財報中披露的文件,該行在與美國聯邦住房金融機構(FHFA)協調處置行動「進展順利」,FHFA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聯邦監管機構。

2011年FHFA對全球18家大銀行提出訴訟,指控他們出售按揭貸款支持證券(MBS)時違反美國證券法,因為這些MBS中支撐貸款不符合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擔保合同。 2008年為防止兩房陷入破產,美國政府全盤接管了兩房。

FHFA在起訴書中支出房地美和房利美總共買入的2000億美元MBS,在房屋所有者出現違約時遭受了巨大損失。

美國監管機構對匯豐的索賠高於預期。匯豐在財報中報告稱:「賠償額可能將高達16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導,此前瑞銀已經與FHFA達成和解協議,同意就出售不良MBS賠償8.85億美元。

FT援引分析師觀點稱按照造成損失的比率看,16億美元罰金意味著匯豐遭到損失賠償比率要高於瑞銀。

如果按照這個較高的比例,那麼像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和RBS這些被告將各自支付70億美元的賠償。

而即便採用較低的賠償比率,那麼這三家銀行仍然需要各自支付超過40億美元賠償。即便是採用這個較低賠償率也超過了此前預期和同類案件的賠償。

自從FHFA提出訴訟以來MBS市場步入復甦期,這有所遏制了兩房的損失。不過美國政府已經贏得了法庭訴訟辯論,充分限制了被告銀行提出的所謂兩房是得到最完整信息提示的投資者,並且在購買MBS時完全意識到風險的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40

興業中報業績遠超預期 處鏡如初

http://xueqiu.com/9226205191/24787178
興業銀行中報股東淨利潤216億元,比預期的222億元少6億元,表面上不達預期。但粗看中報各項指標,大部分指標仍大幅超過預期,只有少部分指標不達預期。
     一、營業收入大幅超過預期。在市場普遍預期6月損失慘重的情況下,第2季度淨利息收入仍比第1季度增收5億元,營業收入仍比第一季度實現環比增長,比本人預測的高出25億元。
  二、超預期的大規模提取撥備是利潤不達預期的原因。上半年提取撥備89.5億元,佔新增貸款8.1%,佔上半年新增資產2.7%,使撥貸比達到2.34%的歷史高水平,已經即將趕上民生銀行的水平。如果撥備按照預測的55億元提取,興業銀行的淨利潤將達到239億元,超出預期17億元,同比增長幅度將達到驚人的39.8%。
  三、總資產仍繼續增長,超出預期1700多億,顯示興業的同業業務仍在逆勢增加。
  四、存款和不良貸款增長超過預期。在其他存款環比減少的影響下,興業銀行的存款僅比1季未增加658億元,今後業績繼續大幅增長的後勁顯得不足。不良貸款76億元,比預期多出6億多,加核銷3.4億元,半年實際增加27億元,增長50.7%,同時,逾期貸款也達到135.77億元,比年初91.05億元,增加44.72億元,增長49.1%。雖然不良率仍處於較低水平、高額提取的撥備足以覆蓋不良貸款,但仍必須時刻關注不良生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97

蘭奇:沒想到宏碁會摔得比預期快

2013-08-19  TCW
 
 

 

八月七日,宏碁公布二○一三年上半年財報,第二季赫然出現虧損,每股虧掉○.一三元。外資預估,宏碁很可能繼二○一一年,連續第三年虧損,股價面臨二十元大關保衛戰。

據國際數據資訊IDC統計,全球PC品牌在歐洲區市占率全面衰退,宏碁更是慘跌四六%,但聯想卻逆勢成長了一六%。

曾經稱霸歐洲區七年、一度踢下戴爾(Dell)、問鼎惠普(HP)全球PC霸主地位的台灣之光,怎麼會不到兩年就把寶座拱手讓給聯想?

關鍵,就在現任聯想歐洲、中東、非洲區(EMEA)總裁:蔣凡可.蘭奇(Gianfranco Lanci)上。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在一場臨時董事會上,擔任宏碁執行長六年、一手把宏碁推向全球第二寶座的蘭奇,在毫無預警狀況下遭到閃電解職。宏碁董事長王振堂的理由是:「蘭奇的策略與公司方向不符,過去的勝利方程式不再管用!」

半年後,蘭奇加入聯想。短短一年,交出一張逆勢成長、營收創新高的超亮眼成績單,對比花了三年改造,至今卻仍深陷虧損泥淖的宏碁,蘭奇用行動證明老東家的選擇是錯的。

八月九日,正在義大利米蘭度假的蘭奇,接受《商業周刊》越洋專訪,針對敏感問題,罕見的一一回答。

對於這個當年提拔他卻又拋棄他,如今還在用官司追殺他的老東家,蘭奇顯然有許多複雜情緒。他直言:「如果不是宏碁一直試圖破壞我的名譽,我不會去聯想!」

以下是採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加入聯想這一年來你做了哪些事?為何能有這麼亮眼的成績?

蘭奇答(以下簡稱答):我做的事情跟過去沒有兩樣,仍然是建立起一套經銷商直接管理模式,差別只是在聯想是一家真正全球化的公司,擁有很好的產品,有國際化的人才,也能充分授權。

問:你的意思是你的勝利方程式不只在宏碁,即使在聯想仍然有效?

答:嗯……你需要創新、了解市場,需要很好的人才、團隊來做搭配。同時你也得要跟經銷商保持很好的關係,製造出客戶導向的產品。聯想早在三、四年前就布局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我的策略剛好能夠發揮出這家公司的優勢。

問:當整個PC產業在衰退,聯想如何逆勢上升?

答: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秘密,只是聯想方向很正確,你只要讓它持續往對的方向走就行了。

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你離開了一手建立起的江山?

答:主要是我與JT(宏碁董事長王振堂)看法不同。我很早就預見了PC市場衰退帶來的危機,想要投入更大的資源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上,這與JT的認知不一致。

與王振堂歧見超過一年「當天董事會前,才知道被解職」

問:在臨時董事會之前一晚你才被告知要被解職?

答:不是前一晚,是當天董事會前。我跟JT有過對話,談的還是策略與公司方向的問題。我們試圖達到共識,但最終無法。

問:你與JT的歧見有多久了?

答:大約十二到十五個月左右吧,從二○一○年就開始了。當時PC產業正在下滑,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崛起。我當時就想盡快布局這兩大產品線,但JT並不認為。

問:宏碁揭露你的離職金,新台幣十二億八千萬元,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紀錄,甚至比惠普前執行長菲奧莉納(Fiorina)還要高,這是怎麼談的?

答:這個數字完全依照歐洲與義大利法規,以及契約保障,與美國的勞動契約規範不同,不能這樣拿來比。

問:你離職前,有寫給董事會一封信,內容是?

答:的確,我認為董事會的決策會害死這家公司(kill this company),當時我預測它們的營收會在一年內跌到一百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五百億元),沒想到它們衰退幅度比我預期的還要快(編按:宏碁二○一二年的營收僅四千三百億元)。

問:你看到宏碁現在的狀況,會有什麼感覺?會覺得悲傷嗎?還是?

答:我從二○○五年接掌這家公司,六年間營收從五、六十億(美元)變成兩百億(美元),把它變成一家全球公司,結果它不到兩年就衰落成這樣,當然我覺得很悲傷,真的很難過。

問:你與JT、宏碁台灣這邊似乎沒有信任基礎,甚至有內部員工認為你試圖奪權,是這樣的嗎?

答:我所做的事情都是站在為公司發展的角度。相較於歐洲,宏碁台灣這邊的人的是比較保守,但商場如戰場,如果你不夠強悍,不去針對情勢變化做快速反應與整合,就會失去市占率,優秀的人才也會因此流失,這對公司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

問:如果可以重來,你會怎麼處理當時宏碁內部人事、權力的問題?

答:我想我那時候擁有的授權不足以讓我帶領公司突破,很多部門,像是採購、研發、供應鏈等,都不在掌握中,並且……(停頓五秒,思考),我想……以前我可能太好說話了(too flexible),因為不想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所以沒有太多的堅持,所以在後端的研發、採購、供應鏈上並沒有去要求太多的權力。如果再從頭,我會更積極的去把這一塊拉回來。然後,更早去push智慧型手機與平板的策略。

問:你在任的時候,大家都說歐洲派與台灣派不和,有這件事嗎?

答:我不覺得有這種派別區分。

拿天價離職金卻投入敵營「不能責怪我,當初我也不想走」

問:你拿了一筆天價離職金,又跑去幫競爭對手,難道不怕被視為叛徒?

答:當初我也不想走啊!離開又不是我自己的決定!不能說我加入了競爭對手的陣營就責怪我。而且,如果我能力不足,又怎麼能站到這個位置上呢?

問:但為什麼選擇去聯想?

答:本來我是不想再回PC產業,但……嗯,宏碁那邊、它們一直、嗯,一直想要,(停頓三秒)它們試著……(停頓、猶豫,接著下定決心),破壞我名譽(destroy my reputation)!這是我無法接受的!

問:宏碁破壞你的名譽?

答:Yes!它們「試圖」(try to)破壞我的名譽。它們認為是我搞砸了這家公司。我在去聯想之前根本不認識任何聯想的人,但聯想它們告訴我:「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PC市占率達到全球第一!」並且,不光是PC,在智慧型手機、平板,甚至電視上,聯想也有這樣的野心,而我的策略可以幫助他們完成。說真的,如果不是它們(宏碁)這樣對我,我也不會去聯想!

問:你可以舉幾個宏碁試圖破壞你名譽的例子嗎?

答:你看看JT對外說的那些話就知道啦,其他的就不多說了。

問:宏碁歐洲的業務體系是你一手建立起來的,現在你也一手把它們摧毀,不會覺得心情複雜?

答:No、No、No,我沒有摧毀任何東西!你不能這麼說!

台灣不懂用外籍人才「要用老外,應該給他們更多權力」

問:但聯想的確從宏碁手中拿下不少市占率啊!

答:No,我們的市占增加不是只從宏碁來的啊!其他品牌也掉很多。宏碁市占率的衰退不能怪我,是他們沒有做對事情,不是因為我!

問:從你在宏碁的經驗,會不會覺得台灣不懂得用外籍人才?

答:如果你要用老外,就應該要給他們更多的權力、更多的機會,公平的對待他們。你要用,就要完全的接納,像聯想就做得很好啊!他們甚至讓老外加入決策委員會,這才是讓公司真正走向全球化的方式。

問:你的意思是當初宏碁並沒有給你足夠的授權?

答:像我就沒辦法掌握供應鏈、採購與研發啊!

問:為什麼宏碁不讓你掌握其他部門?

答:嗯……我心裡有一些意見(opinion),但不方便回答你。

問:你一走,宏碁就垮了,難道在你任職執行長期間,都沒有幫宏碁留下任何東西?

答:過去六年,我在宏碁建立起很好的資訊系統、售後服務、把Acer這個品牌推向全球,我也很驚訝,這家大公司竟然會衰退的這麼快。

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離開後,它們就把過去我所做的事情通通改變掉,例如像通路策略、市場系統等等,很多很優秀、很重要的人才也都因此離開。並非我什麼都沒留下。

問:如果你現在是宏碁的執行長,你會做什麼事情挽救這家公司?

答:呃………(思考五秒),我不知道。因為我現在已經不是了啊!

【延伸閱讀】當年歐洲庫存失控,宏碁:都是蘭奇的錯

對於前執行長蘭奇的發言,宏碁低調表示不願多做回應。至於付出天價離職金官司, 宏碁表示:「官司還沒有結束,現在說誰輸誰贏太早。」

時間, 回到二○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因為連續兩季財測失準,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在台灣召開緊急臨時董事會,會中決議解除蘭奇的執行長職務。

理念不合,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實際上是,蘭奇專斷獨行的領導風格,讓台灣總部無法插手,在宏碁內部造成衝突與壓力。加上,蘭奇擅長用塞貨與讓利換取市占率的強力銷售模式,在整體PC產業下滑的趨勢下,不僅引發經銷商不滿,也讓宏碁獲利下降。

蘭奇離職後,宏碁清點泛歐地區的通路庫存與應收帳款,發現庫存水位超出正常水準至少三倍,一口氣認列了一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三億元)。(文●林俊劭)

【延伸閱讀】曾經是戰友,現在卻成宏碁硈怳j敵人——蘭奇大事紀

1997年:蘭奇加入宏碁,成為義大利區總負責人2000年:擔任宏碁歐洲區總經理2005年:獲得施振榮提拔,擔任宏碁執行長2010年:宏碁市占率衝上全球第22011年4月:被宏碁董事會解職,獲天價新台幣12.8億元離職金2011年9月:出任聯想集團顧問,被宏碁控告違反競業條款,雙方開始法律戰2012年:正式成為聯想EMEA總裁2013年:第2季聯想市占率超越惠普,成世界第一

資料來源:Gartner 整理: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42

第二季表現不如預期 第三季展望疲弱 宸鴻觸控面板之路 難擋低價化潮流

2013-08-19  TWM
 
 

 

就在八月六日宸鴻舉行法說會的前一天,瑞銀、摩根大通、麥格理、里昂四大外資已聯手調降公司目標價;法說會尚未舉行,宸鴻就提前籠罩在烏雲密布的沉悶氣壓。

果然,由於高階智慧型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宸鴻第二季手機出貨下滑一六%;平板電腦也因為新舊產品交替造成訂單下滑,第二季出貨減少七成。宸鴻財務長劉詩亮說,平板電腦投單保守,自五月以後訂單就急速萎縮。

其實,市場早已反映平板電腦訂單縮減的利空,從五月底開始,宸鴻股價便自六百元一路走滑。在法說會舉行的當天,宸鴻股價大跌四%,法說會後隔日再拉出一根跌停板,直接摜破三百元大關。

股價破底之後,投資市場的問題很簡單:宸鴻「台股獲利王」光環,究竟只是一時蒙塵,還是會就此褪色?

中低階產品瓜分高階市場

對於問題的答案,宸鴻總經理孫大明在法說會中以樂觀的態度回應,他預期,占公司營收兩成以上的平板電腦產品,將在九月出現新一波需求;而觸控筆電的新產品則可望在第四季量產出貨。因此他定調,宸鴻的營運表現「復甦在冬季」,意味近期的營運低潮應屬短期現象。

不過,看在外資眼裡,答案則是截然不同的模樣。

法說會後,高盛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林良俊出具報告,預估二○一三到一五年宸鴻的每股稅後純益(EPS)分別為三十四.○三、二○.九五、十七.五三元。若這樣的預估實現,那麼,不僅獲利下滑的趨勢明顯,也同時宣告了宸鴻的超高獲利時代已經結束。

此外,巴克萊科技產業分析師葉婉屏也認為,目前宸鴻面臨了近乎「前後夾殺」的不利處境。在需求端,由於高階產品的市場正被許多中低階產品侵蝕,導致訂單需求不佳;在價格端,則面臨下游廠商要求降價,宸鴻恐難維持過去享有的利潤空間。她預期,至少到明年之前,這樣的夾殺困境不易見到轉機。

其實,在高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觸控筆電宸鴻三大主要產品線中,即使後兩者確如孫大明的樂觀預期,能在九月及第四季出現新增需求;但是占公司營收比重近五成的高階手機,如今看來需求復甦仍難期待,從蘋果(Apple)、三星(Samsung)和宏達電手機品牌廠的財報顯示,目前高階手機需求仍弱。

無論是從需求端、價格端,或者是主要客戶的營運表現來分析宸鴻的困境,其實,造成困境的凶手都是同樣一個:中低階產品崛起。

觸控面板需求旺盛,近一年,投入觸控產業的新進廠商如雨後春筍;如今宸鴻面臨友達、群創等面板廠鎖定中低階產品,低價搶單,面板雙虎以非觸控面板廠之姿,研發低價方案,搶食觸控市場大餅,已帶給專業觸控面板廠壓力。

撙節成本、推低價方案因應不僅如此,來自於中國觸控面板的削價競爭,也是宸鴻的壓力。根據業界人士指出,七吋觸控面板平均價格約下滑到十五美元;甚至中國觸控面板廠歐菲光還祭出十美元搶單,讓七吋觸控面板價格仍快速下滑中。

在這樣的情勢下,宸鴻若要擺脫當前的低潮,重返高獲利的榮景,簡單地說,就是要想方設法打贏這場低價化的戰爭。事實上,宸鴻也並非坐以待斃,自第二季開始,已陸續展開因應低價化的作戰策略。

最立竿見影的動作,就是「節流」。由於第二季平板電腦訂單衰退,觸控面板產能利用率同步下滑,宸鴻對人員控制採取被動的遇缺不補政策,員工人數自首季的五.三二萬人,在第二季降至四.九五萬人,一口氣減少三千七百名員工。

此外,宸鴻也將從控制內部費用著手,除了延續第二季的遇缺不補政策外,宸鴻預估第三季人員數可能進一步減少;再者,由於產能利用率較低,加班費也可順勢減少,同時採取廠區產線集中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減少變動成本。宸鴻預估,第三季營業費用能夠降低至二十七億元,比第二季的二十九億元再減少兩億元。

除了節流,宸鴻也著手強化中低階產品線戰力,將開發低成本製程來布局中低階產品線,推出「低價觸控方案」,迎戰來自中國和面板廠的競爭。

劉詩亮表示,低價觸控方案將採取低成本製程,不僅減少部分製程,也可節省材料成本。他舉例,傳統觸控方案的部分產品往往需要二次強化,觸控模組廠商需要對保護玻璃成形進行加工;但在中低價商品崛起後,現在部分NB客戶會選擇「不再二次強化」,因應需求,宸鴻未來也可提供省掉這道製程的方案。

劉詩亮並強調,雖然低價觸控方案的平均售價較低,但相對成本也較低,因此,宸鴻應可以維持一定的獲利空間。此外,他也強調,宸鴻不會參與殺價競爭,避免壓縮獲利。

從節省人事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到推出低價觸控方案,宸鴻顯然已清楚看到「低價化」這個當前大敵的模樣;至於這場對抗低價趨勢的戰爭,能否在短期之內獲得勝利,外資雖然態度保留,但孫大明在法說會中的態度仍然頗具信心,他以去年失去蘋果iPhone訂單為例,「當時的險惡環境,我們都能迎刃而解,如今當然也會順利過關。」他說。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訂單驟減——宸鴻第二季各項產品觸控面板表現

應用 出貨量

增減幅度(%) 營收

增減幅度(%) 營收占比

(%)

智慧型手機 -16 -12 47 平板電腦 -70 -53 24 觸控筆電 20 10 14 All in One電腦 80 48 9 註:營收占比不足100%的部分為非消費性電子產品項目

資料來源:宸鴻

台股獲利王光環不再

——宸鴻第二季業績表現

項目 實績 與前一季比較營收 382.85億元 -22.6% 毛利率 14.3% 下滑3.46個百分點營益率 6.7% 下滑5.61個百分點稅後純益 31.4億元 -32.4% EPS 9.02元 -36.4%

資料來源:宸鴻

撰文‧李洵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2

光大銀行業績符合預期 處鏡如初

http://xueqiu.com/9226205191/24966697
6月錢荒的始作俑者光大銀行公佈業績,股東淨利潤149.17億元,同比增長15.5%,與預測的150億元幾乎一致;營業收入337.82億元,與預測的338億完全重合。除了個人存款達到3642億元,佔存款比例達到23.4%,比年初22%的比例提高1.4個百分點,顯得有所進步之外。光大銀行更多指標,顯示基本面出明顯的短板。
     一、存款出現環比負增長。6月底存款15547億元,比3月底15576億元減少29億元,存款成本達到2.41%,和平安銀行同樣高企不下,淨息差僅2.23%,負債端薄弱拖累息差可見一斑。
     二、不良生成仍較高。6月底不良貸款餘額88.4億元,加核銷13.5億元,比年初的76.1億元,半年淨增26億元,增長34%。在逾期貸款上,由年初的170億元增加到217億元,逾期不良比達到2.46倍,加核銷,實際增加61億元,增長36%。
     三、撥備提取不足。半的減值撥備金提取僅22.5億元,難抵不良及逾期貸款的生成。撥貸比由年初的2.53%下降到2.34%。
    綜合其營業收入增長11%和股東淨利潤增長15.5%差異情況,可以判斷光大銀行在為其H股上市在報表上所作出的努力,這是預測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附表 光大銀行預測與公佈偏差對照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53

中信銀行中報業績符合預期 處鏡如初

http://xueqiu.com/9226205191/24985336
中信銀行8月27日晚間披露中報,公司上半年營收498.78億元,同比增長12.9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03.91億元,同比增長5.25%,超過預期的197億元7億元。除2季末存款餘額比1季末增加1569億元,半年增加3588億元超過預期:營業收入超過預期13億元使淨利潤超過預期7億元之外。中信銀行中報的其他指標顯示其基本面仍不樂觀:
   一、表外資產佔比偏高的局面仍在維持。儘管中信銀行近年來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但表外資產佔比一直偏高,中報顯示其表外資產高達12225億元,佔表內資產34370億元的35.6%,2011年以來一直維持在35%以上,在監管層清理非標資產的情況下仍末見明顯降低,這一比例估計居上市銀行首位。表外資產佔比偏高降低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使降低了風險的預見性。
   二、不良貸款生成超過預期。繼第一季度不良貸款大幅增加32億元後,第二季度不良貸款增加8億元,加核銷,實際增加40億元,半年實際增加不良貸款60.6%,這一增長幅度甚至超過平安銀行,居目前已披露年報上市銀行的首位。與之相對應的逾期貸款由年初的214.85億元增加到306.85億元,增加92億元,加核銷33.07億元,實際半年增加125億元,增長58%。 在高基數基礎上的繼續高增長,確實引人注目。
    三、不良提取較為不足。半年提取減值準備49億元,雖然超過預期9億元,但由於核銷高達33億元,超過預期23億元,使撥貸比、不良覆蓋率分別降低至
2.06%和224%。
   對公業務突出的中信銀行在利率市場化的趨勢下,還沒有清晰的應對策略,在不良暴發的前景下,目前的低估是這一預期的合理反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90

新興市場暴跌另一原因:企業預期利潤崩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646

美聯儲接近收回QE促使資金從新興市場回撤,引發當地股市,貨幣和債券市場大幅下跌,但有投資者認為除了外部不利因素之外,不能忽視新興市場企業自身盈利能力普遍下降。

Yardeni Research總裁和首席策略師Ed Yardeni說:

最近新興經濟體外匯,債券和股票市場大跌。在對美聯儲收縮QE的預期下,投資者認為新興國家受到的衝擊要大於發達經濟體。

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面。事實上在2011年8月4日,MSCI新興市場綜合指數中企業的盈利展望達到了頂峰,自此之後一路下跌。分析師對2013和2014年盈利預期普遍下降,而在最近幾週這勢頭出現加速。過去30個月中新興市場盈利調整呈現負面趨勢。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自2011年年初以來新興市場的利潤預期的崩潰,預期利潤率從當時的8.5%下跌至目前的6.5%

雖然新興市場企業收入繼續在上漲(包括MSCI EM指數中企業在內),但是2011年以來收入增速相比2009-10年期間的復甦速度也已經顯著放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