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宏观视界】脱离美国货币霸权,"一带一路"的顶层思维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43

来源:财经内参 作者:乔良,著名军事理论家、空军少将

美国之所以称霸全世界,是因为它有两个拳头:一个是军事,一个是货币。这两个拳头打出的组合拳,几乎所向披靡,KO了一个又一个对象。接下来轮到中国上擂台了,但中国打的却是太极,讲究以柔克刚、四两拔千斤……

OK,在好戏上演之前,我们不妨先见招拆招,看看乔良将军如何拆解美国的组合拳,看清他的招数!

一金融帝国崛起

1944年7月,美国为了从大英帝国手中接过货币霸权,由罗斯福总统推动建立了三个世界体系,一个是政治体系——联合国;一个是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也就是后来的WTO;一个是货币金融体系,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按照美国人的愿望,是确立美元的霸权地位。但是实际上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从1944年到1971年,整整27年,却并没有真正让美国人拿到霸权。什么东西阻挡了美元的霸权?就是黄金。

布 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为了确立美元的霸权,美国人曾经对全世界做出承诺,就是要各国的货币锁定美元,而美元锁定黄金。怎么锁定呢?每35美元兑换1盎司 黄金。有了美元对全世界的这个承诺,美国人就不可能为所欲为。说的简单点,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意味着美国人不能随便地滥印美元,你多印35美元,你 的金库里就要多储备1盎司黄金。

美国之所以有底气对全世界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因为它当时手中掌握了全球80%左右的黄金储备。美国人认 为,我有这么多黄金在手,用它去支撑美元的信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情况并不像美国人想的那么简单。美国在二战之后连续愚蠢地卷入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 两场战争使美国耗费巨大,尤其是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差不多打掉了八千亿美元的军费。随着战争花费越来越大,美国有点吃不住劲了。因为按照美国的承 诺,每35美元的流失就意味着1盎司黄金的流失。

到1971年8月,美国人手里的黄金大概还有8800多吨,这时美国人知道有点麻烦了, 与此同时有些人还在给美国人制造新的麻烦。比如说法国总统戴高乐,他不相信美元,他找来法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要他们看一下法国有多少美元储备,得到的 答案是大概有22亿—23亿美元。戴高乐说,一分都不剩全部提出来交给美国人,换成黄金拿回来。法国人对美国人的这一击,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其他 一些外汇盈余的国家纷纷向美国人表示,我们也不要美元,我们要黄金。这样就逼得美国人无路可走。

于是,在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 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开始,也是美国人对世界的一次背信弃义。但是对于整个世界来讲,当时人们还不能 完全理清楚头绪。原来我们相信美元是因为美元背后有黄金,美元成为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已经实行了20多年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美元。

现 在美元突然刹车,它的背后不再有黄金,从理论上讲,它变成了一张纯粹的绿纸,这个时候我们还要使用它吗?你可以不使用它,但在国际间结算时用什么对商品的 价值进行衡量?因为货币是价值尺度,所以如果不使用美元,难道还能信任别的货币?比如人民币和卢布之间,俄罗斯人(当时的苏联人)如果不认人民币,我们不 认卢布的话,就只能继续拿美元做为我们之间的交换介质。

所以,美国人就利用世人的惯性和无奈,在1973年10月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欧 佩克)接受了美国人的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在此之前,全球的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但是从1973年10月以后,一切改变 了,欧佩克宣布,必须用美元对全球的石油交易进行结算。

这样,美国人在使美元与黄金贵金属脱钩之后又与大宗商品石油挂钩。为什么?因为美 国人看的很清楚,你可以不喜欢美元,但你不可以不喜欢能源,你可以不使用美元,但你能不使用石油?任何国家要发展,都要消耗能源,所有国家都需要石油,在 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石油就等于需要美元,这是美国人非常高明的一招。从1973年开始美元与石油挂钩以后,其实是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就 伴随美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整个世界当时并没有几个人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包括很多经济学家、金融专家,他们不能够非常清晰地指出,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别的,不是一战、二战,也不是苏联的解囘体,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是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

从 此之后,人类真正看到了一个金融帝国的出现,而这个金融帝国把整个人类纳入到它的金融体系之中。实际上所谓美元霸权的建立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到今天大约 40年的时间。而从这一天之后,我们进入到一个真正的纸币时代,在美元的背后不再有贵金属,它完全以政府的信用做支撑并从全世界获利。简单地说:美国人可 以用印刷一张绿纸的方式从全世界获得实物财富。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人类历史上获得财富的方式很多,要么用货币交换,你要么黄金或者白银;要 么用战争的方式去掠夺,但是战争的成本非常巨大。而当美元变成一张绿纸出现后,美国获利的成本可以说极其的低廉。

因为美元与黄金脱钩,黄 金不再拖美元的后腿,美国可以随意印刷美元,这时如果大量美元留在美国国内,将造成美国的通胀;如果美元输出去,那就意味着全世界替美国消化通胀,这就是 美元通胀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美国向全球输出美元,也就稀释了它的通胀。但是美元向全球输出之后,美国人手里就没有钱了,这个时候如果美国人继续 印刷货币,美元就不断贬值,这对美国没有好处。所以说美联储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得那样,是一个滥印货币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实际上懂得什么叫克制。从 1913年美联储成立到2013年100年,美联储一共发行了多少美元?大约10万亿。

这样一比较,有人开始指责中国的央行。为什么呢? 我们的央行从1954年发行新货币——新人民币到现在,已经发行了120多万亿人民币。如果按汇率6.2跟美元折算的话,我们大概发行了20万亿美元。但 是这同样并不意味着中国乱印货币,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挣到了大量美元,同时这期间还有大量的美元做为境外投资进入中国。

但由于外汇管 制,美元不能在中国流通,所以央行就必须发行与进入中国的美元及其他外币相应的人民币,然后以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可是国外的投资在中国挣到了钱以后,可能 就撤走了;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拿出大量外汇,从境外够买资源、能源、产品和技术,如此一来,大量的美元走了,人民币留了下来,你又不可能将相应数额的人民 币销毁,只能让人民币留在中国继续流通,所以我国人民币的存量必然大于美元。这也反过来佐证了这30多年中国经济的惊人发展。中国央行承认近年来大概超发 了20多万亿人民币。巨量的超发最后全都留在了中国,这就牵扯到我后面将要谈到的问题——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二美元指数周期律与全球经济的关系

美 国之所以没有通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美元的全球流通。但是美国又不能无节制地发行美元,让美元不断贬值。所以要节制。可节制后手中没有美元了怎么办?美国人 有另外一套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发行国债,通过发行国债又让输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国。但输出去的通过债务资本重新回到美国,美国人开始玩起一手印 钱,一手借债的游戏,印钞能赚钱,借债也能赚钱,以钱生钱,金融经济比实体经济赚钱来得痛快多了,谁还愿意出大力流大汗去干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加工业实体 经济?

1971年8月15日之后,美国人逐渐放弃了实体经济而转向虚拟经济,渐渐变成一个空心化的国家。今天美国的GDP已经达到18万 亿美元,实体经济为其GDP的贡献不超5万亿,剩下的大部分全都是虚拟经济带来的。美国通过发行国债,让大量在海外流通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国,进入美国的三 大市——期货市场、国债市场和证券市场。美国人通过这个方式钱生钱,然后再向海外输出,这样循环往复地生利,美国由此变成一个金融帝国。

美 国把全世界纳入它的金融体系之中。很多人认为在大英帝国衰落之后,殖民的历史基本就结束了。其实不然,因为美国成为金融帝国之后,开始用美元进行隐性的殖 民扩张,通过美元隐蔽地控制各国经济,从而把世界各个国家变成它的金融殖民地。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主权独立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你尽可以有主权、有宪法、有 政府,但是你脱离不开美元,你的一切最后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用美元来表达,并最终让你的实物财富通过与美元的兑换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

这一 点,通过40年来美元指数周期图表,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楚。1971年8月15日美元跟黄金脱钩,意味着美国人摆脱了黄金的束缚,可以随意地印刷美元了, 美元发行量大增,美元指数自然要走低。从1971年特别是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元指数就一直在走低,这就说明美元印多了。如此这般大约持续了近10年 时间。美元指数走低对于世界经济来讲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这意味着美元的供应量增大,也就意味着资本的流量增大,大量的资本不留在美国,要向国外出溢出。 第一次美元指数走低之后,大量美元去了拉丁美洲,给拉丁美洲带去了投资拉动,也带来了繁荣,这就是70年代拉美的经济繁荣。

美元泄洪期大 约持续了近10年左右的时间,直到1979年,美国人决定关掉泄洪闸。美元指数走低相当于美国人开闸放水,而关闸实际上就是减少美元的流动性。1979年 美元指数开始走强,意味着向其他地方输送美元减少。拉丁美洲本来因为获得了大量的美元投资,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突然间投资减少了,流动性枯竭了、资金链 条断裂了,经济能不出现麻烦吗?

马岛海战爆发

遇到麻烦的拉美国家纷纷开始想办法自救。比如阿根廷,阿根廷 的人均GDP一度已经迈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拉美经济危机一出现,阿根廷却率先进入衰退。解决衰退的办法有多种,但不幸的是,当时的阿根廷政囘府是通过 政变上台的军政府,总统是加尔铁里,他完全没有经济头脑。作为军人的加尔铁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战争,他希望通过战争来脱困。他把目光瞄向了离阿根廷600公 里远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把它叫做福克兰群岛。

这个群岛已经被英国人统囘治了100多年,加尔铁里决定把它夺回来。但阿根廷是南美洲 国家,南美一向被视作美国的后院。在美国后院打仗不能不请示美国。于是加尔铁里让人给美国总统里根带话,看看美国的态度。里根明明知道加尔铁里打这一仗, 会导致一场和英国的更大规模战争,但他却轻描淡写地表态说,这是你们与英国之间的事情,与美国无关,我们不持立场,我们保持中立。

加尔铁 里以为这是美国总统对他的默许,便发动了马岛战争,轻松收回了马岛。阿根廷上下一片欢呼,热烈的像过狂欢节。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称绝不接受这个结局, 还逼着美国总统必须表态。这时的里根立刻撕下中立的面具,发表声明强烈谴责阿根廷的侵略行径,坚决站在英国一边。随后,英国派出一支航母特混舰队,劳师远 征8000海里,一举拿下了马岛。

与此同时,美元走势开始走强,国际资本按照美国的意愿回到美国。因为当马岛战争打响后,全球的投资人立 刻判断,拉美的地区性危机出现了,拉美的投资环境恶化了,于是纷纷从拉美撤资。美联储看到时机已到,立刻宣布美元加息,加息后的美元加快了资本撤出拉美的 步伐。拉美的经济一片狼藉。从拉美撤出的资本几乎全到了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市(债市、期市、股市),给美国带来了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的第一个大牛市,让 美国人赚得钵满盆满。

当时美元指数从弱势时的60多点一口气蹿升到120多点,上升了100%。美国人在自己的三大市牛市后并不收手,有趁势拿着赚到的钱,重新回到拉美去购买那些此时价格已跌成地板价的优质资产,狠狠剪了一次拉美经济的羊毛,这是美元指数第一次走强后的情况。

如 果这种事情只发生一次,那它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它反复出现,那它就一定是规律。当第一次“十年美元走弱、六年美元走强”之后,人们并不确定它是不是规 律。从拉美金融危机这个高峰之后,美元指数从1986年又开始一路下跌。其间经历了日本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美元指数仍然在走低,大约走了10 年,10年之后的1997年美元指数再一次走强。美元指数这一次走强之后也是持续了6年。这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看到美元指数差不多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 ——10年的走弱、6年的走强,再一个10年的走弱、接下来又一个6年的走强。

亚洲金融风暴

在1986年 美元指数第二次开始走弱之后,长达10年的时间内,美元又像洪水一样向世界倾泄。这次主要的泄洪区是亚洲。上个世纪80年代最火的是什么概念?“亚洲四小 龙”、“亚洲雁阵”等等。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亚洲的繁荣是由亚洲人的辛勤劳动、亚洲人的聪敏智慧带来的,实际上很大原因是因为亚洲国家获得了充足的美元、获 得了充足的投资。当亚洲的经济欣欣向荣到差不多的时候,美国人觉得又应该到剪羊毛的时候了,于是,1997年,也就是美元指数整整走低10年之后,美国人 通过减少对亚洲的货币供应,使美元指数反转走强,亚洲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和行业遭遇流通性不足,有的甚至干脆资金链条断裂,亚洲出现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 征兆。

这时候一锅水已烧到99度还差1度才能烧开,差哪一度呢,差地区性危机出现。那么是不是也像阿根廷人那样打一仗呢?未必。制造地区 性危机,不一定只有打仗一途。既然制造地区性危机就是为了撵出资本,那么不打仗照样有制造地区性危机的办法?于是我们看到那个名叫索罗斯的金融投机家,带 着他的量子基金和全世界上百家的对冲基金,开始群狼般攻击亚洲经济最弱的国家——泰国,攻击泰国的货币——泰铢。

一个星期左右,然后由此 开始的泰铢危机,立刻产生传导效应,一路向南,陆续传导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然后北上传导中国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一直传导到俄罗斯, 东亚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个时候水已烧开。全球的投资人判断亚洲的投资环境恶化,便纷纷从亚洲撤出自己的资本。而美联储则又一次不失时机地吹响了加息的号 角。跟着号音从亚洲撤出的资本又一次到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市,给美国带来了第二个大牛市。

当美国人挣够了钱以后,仍像在拉丁美洲那样,拿着他们从亚洲金融危机赚到的大把的钱又回到了亚洲,去购买亚洲跌到地板价上的优质资产。此时亚洲经济已经被这次金融危机冲得稀里哗啦,毫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这次唯一的幸囘运者是中国。

三瞄准中国

此 后,如潮汐一样准确,美元指数经过6年的走强,到2002年,再一次开始走弱,然后,又是10年时间,到2012年,美国人又开始为美元指数即将由弱转强 做准备。办法还是老一套:给别人制造地区性危机。于是,我们就先后看到,在中国周边陆续出现天囘安门事件,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几乎全在这一时期密集 出现。但是很不巧,美国在2008年自己玩火玩大了,自己先遭遇了金融危机,结果使美元指数走强的时间被迫向后推延。中菲黄岩岛争端和中日钓鱼岛争端,看 似和美元指数走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真的没有关系吗?为什么恰恰出现在美元指数第三次走弱之后的第10个年头?很少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究,但是这个 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我们承认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确实存在着一个美元指数周期率,那么,根据这个周期率及美国人借机 剪别国羊毛的手法,我们可以断定,现在轮到中国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眼下中国已经成了从全球吸引和获得投资最多的国家,大量国际资本由于看好中国经济进 入中国。从经济规律上讲,不能仅仅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国家。一个中国的经济规模就相当于整个拉美,甚至比拉美的经济总量还要大;和东亚经济比,也可以说中国 经济相当于整个东亚。而过去十年里,大量资本进入中国,使中国的经济总量,以令人垂涎的速度增长到全球第二,如此一来,美国把第三次剪羊毛的目标瞄准中 国,一点不奇怪。

香港占中事件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从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争端之 后,中国周边的事情层出不穷,一直到去年中越“981”钻井平台冲突,再到后来的香港“占中”事件。这些事件还能看成是偶然事件吗?去年5月“占中”行动 正在酝酿中,可能在5月底就会发生。但是5月底没有发生,6月底没有发生,7月还是没有发生,到了8月仍然没有发生。什么原因?这个酝酿的“行动”在等什 么?

让我们对比另一事件的时间表:美联储退出QE时间表。去年年初,美国就说要退出QE(量化宽松),4月、5月、6月、7月、8月,一 直没有退出。只要不退出QE,就意味着美元还在超量发行,美元指数就不能走强,香港的“占中”也就一直没有出现,二者在时间表上完全重合。直到去年9月 底,美联储终于宣布美国退出QE,美元指数开始掉头走强后,10月初,香港“占中”爆发。其实,中日钓鱼岛、中菲黄岩岛、981钻井平台、香港“占中”, 这四个点都是炸点,任何一个点引爆成功,都会引发地区性金融危机,也就意味着中国周边投资环境恶化。从而满足“美元指数走强时,其他地区必须相应出现地区 性危机,使该地区投资环境恶化,迫使投资人大量撤出资本”,这一美元获利模式的基本条件。

但是对美国人来讲很不幸的是,这回它碰到的对手是中国。中国人用打太极的方式,一次次化解了周边危机,结果直到现在,美国人最希望的在99度水温时出现的最后1度,始终没能出现,水,也就一直没有烧开。水没烧开,美联储举着加息的号角就迟迟不能吹响。

看来,美国知道想剪中国的羊毛没那么容易,所以也就没打算就在一棵树上吊死。在推动香港占中的同时,美国多管齐下,在其他地区同时下手,在哪儿?

点评:美国发财的逻辑很简单,这世界上的国家都是美国圈养的一群羊,美国拿着剪刀不断的搜罗着,看到哪个羊的毛长了就去剪一把,剪秃了再把你放回去,然后再去其它羊身上剪羊毛。

乌克兰危机

欧 盟与俄罗斯的接合部。亚努科维奇领导下的乌克兰,当然不是没缝的鸡蛋,所以,才会有让苍蝇下蛆的机会。但美国盯上了乌克兰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只有缝的鸡 蛋,而是它是足以既打击亚努科维奇这个不听话的政客,又阻断欧俄走近,也能造成欧洲投资环境恶化,一桃杀三士的理想目标。于是,一场貌似乌克兰人自发的 “颜色革命”爆发了,美国人的目的以出乎美国人和地球人意料的方式实现了:俄罗斯强人普京趁势借机收回了克里米亚,此举虽不在美国人计划之内,但却正好让 美国人更有理由向欧盟还有日本施压,迫使他们与美国一起制裁俄罗斯,给俄罗斯更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

美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人们往 往容易从地缘政治角度,而不是从资本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乌克兰出现危机之后,欧美与俄罗斯的关系迅速恶化,但整个西方世界一起制裁俄罗斯的结果,却直接 使欧洲的投资环境恶化,导致资本从这里撤出。据有关数据显示,大约有上万亿的资本离开了欧洲。美国人的两手设计得逞了。

这就是:如果不能 让资本从中国撤出去追捧美国的话,那就起码让欧洲的资本撤出来回流美国。这第一步,以戏剧性的乌克兰变局实现了,但第二步,却未能如美国所愿。因为从欧洲 撤出的资本,并没有去美国,另有数据显示,它们大部分来到了香港。这意味着全球投资人仍然不看好美国经济的复苏。而宁愿看好虽已处在经济下行线上,但仍保 持着全球第一增长率的中国。

这是其一。其二,中国政府在去年宣布了要实现“沪港通”,全球的投资人都热切地希望通过“沪港通”,在中国捞 一把。过去西方资本不敢进入中国股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进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宽进严出,你可以随意进来,但是你不能随意出去,所以说他们一般不 敢到中国来投资中国的股市。“沪港通”之后,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在香港投资上海的股市,挣到钱后可以转身就走,于是上万亿的资本滞留在了香港。这就是去年9 月之后,也就是香港“占中”开始直到今天,“占中”势力及其幕后推手始终不肯罢休,总想卷土重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美国人需要制造一次针对中国的地 区性危机,让滞留香港的资本撤出中国,去追捧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为什么这么强烈地需要并依赖国际的资本回流?原因是,从1971年8月 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国经济逐渐放弃实物生产,脱离开实体经济。美国人把实体经济的低端制造业、低附加值产业叫做垃圾产业或者叫做夕阳产业,逐渐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是向中国转移。而美国除了留下所谓高端的产业,IBM、微软等企业外,70%左右的就业人口都陆续转向了金融和金融服务业。

这 时的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产业空心化国家,它已经没有多少实体经济可以为全球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不得不打开另一扇门,就是虚拟经济的 大门。虚拟经济就是它的三大市。它只能通过让国际资本进入三大市的金融池子中,为自己钱生钱。然后,再拿挣到的钱去剪全世界的羊毛,美国人现在只有这么一 个活法了。或者我们称之为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这个方式就是,美国需要大量的资本回流来支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美国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谁阻挡了资本回流美 国,谁就是美国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弄明白想清楚。

四严防欧洲、亚洲一体化

1999年1月1日,欧 元正式诞生。三个月之后科索沃战争爆发。很多人以为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和北约联手打击米洛舍维奇政权,因为米洛舍维奇政权在科索沃地区屠杀阿族人,制造了骇 人听闻的人道主义灾难。战争结束之后,这个谎言迅速戳破,美国人承认这是中情局与西方的媒体联手做的一个局,目的是打击南联盟政权。但是,科索沃战争真的 是为了打击南联盟政权吗?欧洲人开始一边倒地认为就是这个目的,但是打完这场72天的战争之后,欧洲人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为什么?

科索沃战争

欧 元启动之初,欧洲人信心满满。他们给欧元的定价是与美元比值1:1.07。科索沃战争爆发后,欧洲人参与北约行动,全力以赴支持美国攻打科索沃,72天的 狂轰乱炸,米洛舍维奇政权垮台,南联盟屈服。可接下来一盘点,欧洲人发现不对头了,欧元,就在这70天里,居然被这场战争打残了。战争结束时,欧元直线下 跌30%,0.82美元兑换一欧元。这时欧洲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别人把你卖了,你还在替别人数钱。这一来欧洲人才开始醒悟。这就是为什么到后来当美国要 打伊拉克的时候,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盟的轴心国家,坚决反对这场战争。

有人说,西方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到现在为止,西方国家之间,在二 战之后确实没有直接发生过战争,但是不等于没有发生军事战争,不等于他们之间不发生经济战争或金融战争。科索沃战争就是美国人对欧元的间接金融战争,结果 打的是南联盟,疼的是欧元。因为欧元的诞生动了美元的奶酪。在欧元诞生之前全世界的流通货币是美元,美元在全球的结算率一度高达80%左右,即使到现在也 在60%左右。

欧元的出现立刻切走了美国的一大块奶酪!欧盟是一个27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它的出现一下子就盖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北美自贸区(24万亿美元—25万亿美元规模)。做为如此大规模的经济体,欧盟当然不甘心用美元来结算它内部的贸易,于是欧洲人决定推出自己的货币——欧 元。欧元的出现切走了美元三分之一的货币结算量,到现在世界上23%的贸易结算已使用的是欧元而不是美元。美国人在欧洲一开始谈论欧元时对此警惕不足,到 后来发现欧元一出现就对美元的霸权地位构成挑战时,已经有点来不及了。所以,美国要接受这个教训,一方面要摁住欧盟和欧元,另一方面要摁住其他的挑战者。

破坏亚太——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的兴起,让我们成了新的挑战者。2012年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就是美国成功打压挑战者的最新尝试。这两个发生在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事件,虽没能造成资本从中国大量外流,但却起码部分达到了美国人的目标,直接导致两件事情胎死腹中。

2012 年年初,中日韩关于东北亚自贸区的谈判接近成功;4月,中日货币互换和中日之间互相持有对方国债也初步达成协议。但此时,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相继出 现,一下子把东北亚自贸区谈判,中日货币互换一风吹了。几年后的现在,我们才勉强完成了中韩两国的双边自贸区的谈判,这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它和中日韩东 北亚自贸区的意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一旦成功,一定是包括中、日、韩、港、澳、台的整个东北亚自贸区。东北亚自贸区一 经形成就意味着世界规模大约20多万亿美元的第三大经济体出现!

但是,东北亚自贸区一旦出现就不会止步,它会迅速南下与东南亚自贸区整 合,形成东亚自贸区,东亚自贸区的产生意味着30多万亿美元规模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出现,将超越欧盟和北美。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继续推想,东亚自贸区出现, 依然不会止步,它会向西整合印度和南亚,然后向北整合中亚五国,再然后继续向西,整合中东部分的西亚。这样整个亚洲自贸区,规模将超过50万亿美元,将比 欧盟和北美加起来还要大,这么庞大的一个自贸区出现,难道她会愿意用欧元或美元结算他们内部的贸易吗?当然不会。这就意味着亚元可能诞生。

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亚洲自贸区,我们只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让人民币成为亚洲的主导货币,就像美元先成为北美的硬流通货币,再成为全世界的硬流通货一样。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远远不止我们所说的人民币走出去,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等等,它将与美元、欧元一起三分天下。

中 国人能看到这一点,美国人就看不到这一点吗?当美国人宣布战略重心东移,推动日本在钓鱼岛跟中国扯皮、推动菲律宾在黄岩岛跟中国对峙的时候,如果我们还目 光短浅地以为,钓鱼岛争端是日本右翼鼓动“购岛”后与中国的冲突,黄岩岛争端是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昏了头找中国的麻烦。而看不出这是美国人的深谋远虑,是美 国人在阻止人民币成为美元的有一个挑战者,而美国人则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他们一定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出现。 因为东北亚自贸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也就意味着世界货币三分天下成为现实!

想一想看,手中只剩三分之一货币霸权的美元,还叫货币 霸权吗?而今天一个产业空心化的美国,假如再没有了货币霸权,美国还能算世界霸主吗?想明白这点,就知道为什么今天中国遇到的所有麻烦背后,都有美国的影 子。是因为美国比我们想得远,看得深,才为了防中国之“患”于未然,处处给我们制造麻烦。这也就是美国为什么要实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根本原因。它究竟要平 衡什么?它真的要在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菲律宾,中国与其他有争端的国家之间,实现一种微妙平衡,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吗?当然不是,它的目标就是一个,平衡掉 中国今天大国崛起的势头。

五、美军为美元而战!

人们都说,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是由于有三大支柱——货 币、科技、军事。实际上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支撑美国的是货币和军事,而支撑货币的则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全世界所有国家军队的打仗都是烧钱,但美军打仗 虽然也烧钱。但却能一边烧钱,一边为美国挣钱,这一点,其他国家都做不到。只有美国,可以通过打仗获得巨大的利益,尽管美国也有失手的时候。

伊拉克战争

美 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大部分人心里想到的是两个字——石油。美国人真的是为石油而战吗?非也。美国人如果为石油而战的话,那么,美国人在打下伊拉克之 后,为什么不从伊拉克拉走一桶石油?而且,油价从战前的38美元一桶,一路飙升到战后的149美元一桶,美国老百姓并没有因为美军占领了伊拉克这样的产油 国而享受低油价。所以说,美国打伊拉克不是为了石油,而是为了美元。

为什么这么说?道理非常简单。由于为了控制世界,美国需要全世界都使 用美元。为了让全世界都使用美元,美国人在1973年下了一步高明的先手棋:让美元与石油挂钩,通过胁迫欧佩克的主导国家沙特阿拉伯,实现了全球的石油交 易用美元结算。如果你理解了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你就能理解美国人为什么要在产油国打仗。

在产油国打仗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油价飙升, 油价一飙升就意味着美元的需求量也提高了。比如说战争之前,你手里有38美元,理论上讲,你就可以从油商手里买走一桶石油。现在这场战争把油价打高了4倍 多,达到149美元,你手里的38美元就只够买1/4桶石油,剩下3/4桶意味着你还差100多美元。怎么办?你只能去找美国人,拿出自己的产品和资源去 换美国人手中的美元。而这时美国政府就可以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地印美元。这就是通过战争,通过在产油国打仗打高油价,打出美元需求的秘密。

美 国人在伊拉克打仗,还不止是这一个目标。它同时也是在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当年小布什为什么一定要打伊拉克?现在我们已经看的很清楚,萨达姆没有支持恐怖 主义,没有支持基地组织,也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为什么萨达姆却最终走上了绞刑架?因为萨达姆自以为c聪明,想在在大国之间玩火。

1999 年欧元正式启动,萨达姆以为抓住了在美元和欧元,美国和欧盟之间玩火的机会,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宣布伊拉克的石油交易将用欧元结算。这一下惹火了美国人,尤 其是它产生一连串的示范效应,俄罗斯总统普京,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纷纷宣布自己国家的石油出口结算也用欧元结算。这还了得?这不是往美 国人胸口捅刀子么?!

所以说这场伊拉克战争非打不可,有些人认为这么说太牵强了。那么请他看一看,美国人打下伊拉克之后干了些什么?还没 等抓住萨达姆,美国人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伊拉克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发布的第一道法令,就是宣布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从欧元结算改回用美元结算。这就是为什么 说美国人是在为美元作战。

阿富汗战争

也许有人会说,伊拉克战争为美元而战可以理解,阿富汗不是产油国,那 么美国大打阿富汗战争总不会是为了美元吧?何况阿富汗战争是在“9·11”发生之后,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很清楚,美国是为了对基地组织的报复和对支持基地组 织的塔利班的惩罚,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阿富汗战争是在“9·11”之后一个多月打响的,应该说打得很仓促,打到一半时美军就把巡航导 弹打光了,而战争还在继续,美国防部不得不下命令打开核武器库,取出1000枚核巡航导弹,摘下核弹头,换上常规弹头,又打了900多枚才把阿富汗打下 来。这明摆着证明这一场准备得非常不充分,既然如此,美国人为什么硬要仓促上阵呢?

因为美国人已经等不及了,更因为美国人的日子过不下去 了。21世纪初期,美国作为一个产业空心化的国家,每年都大约需要有7000亿美元的净流入,才能过日子。可是“9·11”之后一个月内,全球投资人对美 国的投资环境恶化,表示出了从未有过担心和忧虑:如果强大如美国对自己的安全都不能保证,怎么能够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结果,3000多亿的热钱离开了 美国。这就迫使美国必须尽快打一仗,这一仗不仅是要惩罚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还要给全球投资人一个信心。随着第一枚巡航导弹在喀布尔炸响,道琼斯指数迅速回 升,一天之内回升600点,流出的资本开始回流美国,到年底,大约有4000多亿美元回流美国。这不正说明,阿富汗战争同样是为美元而战,是为资本而战。

全球快速打击系统

不 少人对中国的航母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在航母历史上的作为,也热切地盼望中国有自己的航母,而辽宁号的出现,也确实让我们中国赶上航母的末班车。 虽然航母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大国的标志,但是它更多的就是个标志。因为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被金融化之后的今天,航母的作用将逐渐式微。因为在历史上航母是物流 时代的产物。大英帝国兴盛时,要推动全球贸易,将它的产品推向全球,然后再把资源拿回来,所以它需要强大的海军保证海上通道的畅通。直到后来发展到航母的 出现,都是为了控制海洋,保证海上通道的安全。因为当时是资源和产品“物流为王”的时代,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了全球财富的流动。但是今天世界已是 “资本为王”的时代,成百亿、上千亿乃至上万亿的资本,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只要在电脑上敲几个键,几秒钟之内就能完成,在大洋上航行的航母能跟随 物流的速度,却无法跟上资本流的速度,当然也就无法控制全球资本。

那么今天,有什么办法?可以跟上被互联网支持的全球资本的流向、流量和 流速?美国人正在开发庞大的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用弹道导弹、超音速飞机,5倍甚至十几倍于超音速的巡航导弹,就可以迅速打击任何资本云集的地区。现在美国 号称可以28分钟打遍全球,不管资本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云集,只要美国不想让资本在那个地方落脚,导弹就可以在28分钟后赶到那里。而当导弹落下去的时 候,资本就会乖乖撤出。

这就是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必将取代航母的原因。当然,航母在未来仍会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保障海上通道的海上安全,或者执行人道主义使命等等,因为航母是非常不错的海上平台。但是作为控制未来资本流动的武器,它已经远不如全球快速打击系统。

空海一体战

美 国人在考虑用军事手段应对中国崛起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空海一体战”。但“空海一体战”仍然难解美国的困局。“空海一体战”是2010年美空 军和海军首脑联合提出的针对中国的作战概念。提出“空海一体战”,实际上首先就反映出美军今天正在走弱。美军过去以为,它用空袭可以打击中国,用海军也可 以打击中国。现在美国发现自己的力量无论是空军还是海军单独使用,都不可能对中国构成优势,必须空海联合才能对中国构成一定的优势,这就是空海一体战的来 由。但是空海一体战从2010年年初提出到现在不过4年多一点,突然美国人给它改了个名称,叫做“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

在这个 空海联合行动构想中,美国人认为10年内,中美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因为美国人研究中国今天的军力发展后,认为以美军现有能力,不足以确保抵消中国军队已建 立的一些对美优势。如攻击航母的能力和摧毁太空系统的能力,所以,美国必须再拿出10年时间发展更先进的作战系统,以抵消中国的某种优势。这意味着美国人 可能的战争时刻表拨到了10年后。虽然10年后战争也仍可能不会发生,但我们都必须对此做好准备。中国要想让10年后也不会发生战争,就需要在这10年内 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包括军事和战争的准备。

六、“一带一路”:中国的太极!

让我们看看在美国受人 追捧的运动,第一是篮球、第二是拳击。拳击这项运动典型地反映出了美国人崇尚实力的风格,直来直去,重拳出击,最好KO(击倒获胜)对手,一切都很明确; 而中国人则相反,喜欢模糊,以柔克刚,我也不追求KO你,但我要把你所有的动作都化解掉。中国人喜欢打太极,而太极确实是一门比拳击更高的艺术。

“一 带一路”就反映了这种思路。历史上所有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有围绕它的崛起展开的全球化运动。这意味着全球化不是一个从历史到今天一以贯之的过程,而是 各有各的全球化。罗马帝国有罗马帝国的全球化,大秦帝国有大秦帝国的全球化。每一次全球化都是被每一个崛起的帝国推动的;每一个帝国都有与它相关的一段全 球化,在它的上升期到它的鼎盛期,全球化达到一个巅峰。而这个全球化同时会被它自身的力量所限制,这就是它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和它的交通工具所能到 达的最远点,那也就是它全球化的终点。

所以,无论是古罗马全球化,还是大秦帝国的全球化,今天看来,都只能算是一种帝国扩张的区域化过 程。真正的近现代史上的全球化,是从大英国帝国开始的,大英帝国的全球化是贸易的全球化。美国秉承了大英帝国的衣钵之后延续了一段贸易全球化,而真正具有 美国特色的全球化,是美元的全球化。这也是我们今天正经历的全球化。但我不同意说中国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那等于说是要继续和美 元的全球化接轨,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一带一路”是中国全球化的初始阶段,也就中国的全球化。作为一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必须推 进环绕你展开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应该说是中国迄今为止能提出的最好的大国战略。因为它是跟美国战略东移的一次对冲。有些人会对此提出 疑问,对冲应该是相向而行,你还能有背向而行的对冲吗?对了,“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对美国东移战略的一次背向对冲,我拿背朝向你。你不是压过来了吗?我往 西走,既不是避让你,也不是畏惧你,而是非常巧妙地化解你由东向我压来的这种压力。

“一带一路”并非两线并行战略,而应有主次之分。鉴于 海上力量至今是中国的短板,“一带一路”首先应该选择从陆上完成,也就是说“一路”应该是辅攻方向,而“一带”应该成为主攻方向。“一带”成为主攻方向, 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陆军的作用。有人说中国陆军天下无敌,这话放在在中国的国土范围内说,没错,中国陆军所向无敌,谁也别想再踏上中国的领土来打大规 模的仗,问题是中国陆军有远征能力吗?

美国人选中国作对手,打压中国,是选错了对手、选错了方向。因为未来真正对美国构成挑战的根本不是 中国,是美国自己,美国将自己埋葬自己。因为它没有意识到,一个大时代正在到来,这个时代将会把它所代表的金融资本主义推到最高阶段之际,让美国从巅峰跌 落,因为一方面,美国通过虚拟经济,已经把资本主义的红利吃尽了。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它引以为傲的领先全球的科技创新、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推到了 极致,而这些工具最终将成为埋葬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主义的最主要的推手。

互联网+:斩断美国货币霸权的利剑!

阿 里巴巴在去年“双11”这天,其淘宝网、天猫网的网购销售额一天达到507亿人民币,而在相隔不久的感恩节三天的假期里,美国网上销售和地面上的商场销售 总额才相当于407亿人民币,不及阿里巴巴一家。而中国还没有算上网易、腾讯、京东,更没有算其他商场的营业额。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悄悄到来,而美 国人面对这个时代仍然迟钝。阿里巴巴的交易,全是用支付宝的方式完成的,支付宝意味什么?意味着货币已经退出交易舞台,而美国人的霸权是建立在美元基础上 的。美元是什么?美元是货币。未来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不再使用货币结算的时候,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就将成为无用的东西。当货币成为无用的东西时,建立在货币之 上的帝国还会存在吗?这才是美国人要考虑的问题。

点评:未来资本通过什么流通?正是美国一直倡导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未来资本不再以货币为载体,而是数据流!中国的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社交媒体等信息产业高度独立,且日渐繁荣,中国政府倡导的互联网+,正是斩断美国货币霸权的一把利剑!

除此之外,制造业乃生产力之根基,当美国开始空心化的时候,中国除了提倡互联网+的产业精神,还必须脚踏实地的完成自己的制造业升级!

中国制造2025

毫 无疑问,中国走在了美国的前端!3D打印机同样也代表了一个未来方向,将使人类社会今天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生产方式在改变,交易方式在改变, 世界就必然要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历史证明,真正能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两者的致变,而不是其他因素。

中国从秦末秦二世 时期,开始有人造反,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辛亥革命,2000多年的历史上有发生过多少次起义、造反、战争、革命?解决问题吗?不解决问题,一直是改朝换 代,一直是低水平循环。因为这些来复式运动改变不了农耕社会的本质,既没有改变生产方式又没有改变交易方式,所以只能一直改朝换代。西方也是如此,拿破仑 携法国大革命的雄风,带领一支崭新的被大革命洗礼过的军队横扫欧洲,把一顶顶王冠扫落在地,但等到滑铁卢一仗失败,拿破仑下台,欧洲的帝王们一个个复辟, 立刻重回封建社会。直到英国的蒸汽机来了,工业革命来了,使人类的产能大大的提升,大量剩余产品出现,有了剩余产品才会有剩余价值,然后才会有资本,然后 才会有资本家,然后资本主义社会就到来了。

那么今天当资本有可能随着货币的消失而消失,当生产的方式也将随着3D打印机的出现而改变时, 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社会门槛,这时的中国和美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站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起跑线上。那么这时我们要比的就是谁先迈入这个时 代,而不是谁把谁打压下去。而美国人恰恰在这一点上,显示出惊人的迟钝。因为它太渴望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而从未想过与别的国家分享权力,共同迈过新社会 时代那道今天对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和不确定性的门槛。

点评:我们应该非常欣喜的看到,在世界前五的经济体中,各国都在以本国产业为根基,逐渐逃离美国的货币霸权,中国的互联网+、日本的机器人计划,德国的工业4.0,此谓太极乾卦中的群龙无首,吉。

反对霸权,和而不同,是中国对这个世界的设计和追求。而且多元化、协作化才是世界大势所趋,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现在,中国和美国是被这个时代推倒了擂台上,但是,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真正的对手,都是他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88

SENSE隨筆150610地產霸權 :新馬克思主義的城市研究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10/sense%e9%9a%a8%e7%ad%86150610%e5%9c%b0%e7%94%a2%e9%9c%b8%e6%ac%8a-%ef%bc%9a%e6%96%b0%e9%a6%ac%e5%85%8b%e6%80%9d%e4%b8%bb%e7%be%a9%e7%9a%84%e5%9f%8e%e5%b8%82%e7%a0%94%e7%a9%b6/

SENSE隨筆150610

地產霸權 :新馬克思主義的城市研究

譚復生執筆

 

2011年香港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地產霸權》,書中指出香港的大地產商如何壟斷行業,並以地產業為基礎擴張到經濟領域的各方各面,從而剝削廣大市民。看官你可有想過,這種“地產霸權”的說法在社會學家眼中並不新鮮呢?

 

讀過社會科學的人對書中論調應該似曾相識,這和馬克思主義的說法十分相似。只要把上述主張中的“大地產商”轉換成“資本家”, “地產業”換為“工業”,“市民”換成“工人”,便完全等同於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了。

事實上,「新馬克思主義者」在理解現代都市發展上面的確做了一番功夫。其中以 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卡斯特爾Manuel Castells和 哈維David Harvey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的作者)三位大家為代表人物。

 

首先,列斐伏爾Lefebvre發揮其想像力,無中生有形成洞見:「資本主義的發展主宰了城市的空間佈局。」*****

在此之前,馬克思主義者的社會研究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經濟關係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也就是勞資雙方的角力對社會的影響,即「階級鬥爭論」;另一條是時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也就是「社會發展階段論」。然而,對於資本主義如何行諸空間可謂一片蒼白。

 

在這樣的基礎上,Lefebvre肩負起思考空間的重任,提出了城市的 “空間塑造”為資本主義所主宰的說法,其核心論旨在於空間的用途。在他看來,城市的空間塑造往往有利於資本家的活動,卻犧牲了勞動者的利益。***

舉其大者,城市交通最便利的核心地段往往被大資本家擁有,提供了戰略位置和機會以控制社會其他部門。相比之下,越貧窮的勞動階層就越住在城市邊緣,上班往往要擔心交通擠塞,和社會其他部門的人來往不甚方便,結果造就了勞動階層的社交範圍侷促,更遑論把握社會脈動了。***

 

然而該如何考察社會空間的特徵呢?他提出了三個標準:1. 空間實踐; 2. 空間表徵;  3. 表徵的空間。

空間實踐” 就是人們怎樣使用這片空間。 舉例學生早上八點上課,課室成為學習地點;接著在休息時間變成社交和娛樂的場所; 下午四點左右放學離開, 空間棄置。這就是中學生在課室的空間實踐。從這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城市不同的空間佈局有意無意地規定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空間表徵”就是怎樣把空間佈局化為情報,給人觀察和思考如何進行規劃。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地圖, 要做城市規劃,不可能沒有地圖就能憑空想像吧?

表徵的空間”就是設置地標,這對於當地人有著象徵或者文化意義。就像天安門之於北京,克里姆林宮之於莫斯科, 人們對某個地方的印象,往往源於這類地標。而地標背後隱含的象徵意義,正好反映當初城市規劃師力圖給人的印象。

 

卡斯特爾Castells皓首窮經,繼承了Lefebvre“城市變遷發軔於資本主義社會根本的階級矛盾”的觀點,進而發現技術轉變導致城市空間的本質改變。****

Castells才華橫溢,早歲成名,精通多國語言,掌握多元語言對城市研究的視野起著拓闊作用。他把“城市空間是資本主義制度運行過程中的產物” 這一觀點,透過廣泛的實證研究,落實到市民的工作、生活和消費層面之上。後來他把著力點放在社會運動上,探討社會運動如何反映市民持續而有規律地尋求城市限制的突破。經過深入研究,進一步發現技術深刻地影響著社會運動的性質,最終技術成為他理解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焦點。

 

在Castells看來,技術對城市形態的改變反映在兩方面:第一,技術造就了新的生產和消費; 第二,技術移除空間障礙,擴大人類的活動範圍。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和電車的普及使用正是佳例,造就了人口更加集中在城市,並形成更大的工業生產規模。

 

從這裡前瞻,Castells看到信息技術對世界的影響力。通訊發達促成了信息快速流動,讓跨網絡的人群組織和聯繫上更加方便,同時也弱化了國家的力量。其影響可以從兩方面明顯地看到:「社會運動」和「空間運用」。

在於社會運動上,參與者的動機因為通訊便利而有所轉變。在工業時代,人們參加社會運動的主要目的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並透過工會機構高度組織起來。如今新社會運動更多的是關註參與者之間的身份認同,身份認同往往源於對共同問題的關註。就像最近的「雨傘運動」源於對政府的不滿,參與者的策略和「六七暴動」時的高度組織化和貫徹紀律大為不同,更多地把資源放在宣傳以凝塑身份認同,而非採取激烈行動來迫使政府接受其訴求。

在空間使用上,城市佈局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因為技術革新而大幅改變。新技術主導的新城市不斷湧現,不斷擴張,美國矽谷便是個好例子。在生活方式上,電腦和互聯網的普及造就了 “家居工作”。

 

哈維Harvey多年精研,成功運用馬克思對於商品的概念, 透視城市中階級鬥爭的形式和渠道。商品由兩種價值構成: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可以看成是轉手買賣的時候,中間可以拿到多少利潤;而使用價值,就是用家在消費這個商品的時候覺得值不值這個價錢。

在Harvey看來,土地和房地產也是一種商品。社區重建的時候,業主和開發商之間的衝突,恰好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衝突。業主在意於新物業的長遠使用;而開發商就只管遷拆重建後,轉手賣出時可以拿到多少利潤。這點對香港近年風起雲湧的文物保育大潮給出了有力的解釋。

 

從商品概念分析整個城市體系,Harvey得出了一個結論:城市就是創造利潤的引擎。*** 他總結出城市中三條累積利潤的資本主義迴路:第一條與生產和消費的基本過程相關,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第二條則與城市建築環境相關,例如建築物、道路和交通方式等等,也就是“地產霸權”的發軔之所;第三條就是令資本主義制度更為完善的科學知識, 比爾蓋茨、馬雲、喬布斯等新科技產業商人就是憑藉這條迴路登上社會的頂峰。

 

三位宗師在資本社會和城市發展的勾連上面可謂極具創見,其中以Lefebvre為首,從零開始勾勒出資本主義發展對城市空間佈局和利用的影響,開創了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潮流;而Castells和Harvey承前啟後,進一步拆解資本主義制度下城市發展的動力。Castells展現了技術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關鍵,如何深刻影響城市生活和佈局;而Harvey則運用商品概念洞悉城市中的階級鬥爭,讀罷其說,不勝“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感慨。三位大家中,影響最深的莫過於Lefebvre,他以雄奇的想像力開創以馬克思主義理解城市發展的先河,為後來者提供無數靈感。

 

然而,任何馬克思主義者因為祖師當初定下的分析框架,都無可避免地面對一個缺陷:除了經濟和生產,人類的行為還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例如種族和地方政府。那麼在分析城市發展的起因時,不同的社會力量又該如何定位呢?正因為這樣,其他的理論視野才被需要。

 

 

參考書目:

《城市的世界:對地點的比較分析和歷史分析The World of Cities: Places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2003)  Anthony Oru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93

讀者回信 – 地產霸權及自由行: 香港下世代墜落的根源 by Marie Kwan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9/23/%e8%ae%80%e8%80%85%e5%9b%9e%e4%bf%a1-%e5%9c%b0%e7%94%a2%e9%9c%b8%e6%ac%8a%e5%8f%8a%e8%87%aa%e7%94%b1%e8%a1%8c-%e9%a6%99%e6%b8%af%e4%b8%8b%e4%b8%96%e4%bb%a3%e5%a2%9c%e8%90%bd%e7%9a%84%e6%a0%b9/

讀者回信 – 地產霸權及自由行: 香港下世代墜落的根源

1201092227112403

 

 

看看近月市況,經濟逆轉,人人自危,很多人已慢慢醒覺地產霸權及自由行的劇毒種子已開始在香港開花結果了,香港人一是選擇繼續被吸乾,一是選擇忍受陣痛開刀切除。但己見香港人已中毒太深,大多都會寧願選擇繼續活於comfort zone當中,反正現在大家都只是活在當下,說到底只是下一代埋單受苦而已。那些發展商、大商家等等有關既得利益者這幾年已賺夠可以走資移民外國嘆世界,那會理下一代港人死活。

在香港,地產霸權及自由行多年來不斷悄悄然禍害港人自立能力及生活質素。君不見現在滿街金行藥房海味店及所謂"電子免稅店",而且泰半都是"服務"內地人的奸商騙子,香港真的需要這麼多遊客店嗎? 政府又沒有主動把關執法,導致現在香港旅遊業聲名狼藉。

事實上在香港消費真的是貼錢買難受,租金昂貴令餐廳商店地方異常擠迫,服務態度又日益惡劣,貨品價錢又因租金貴得離譜,滿街都是"服務"內地遊客的老千騙徒,市容每況愈下,計程車司機態度惡劣,拒載頻頻;去過日本旅遊,回到香港完全感受到當中巨大差異。 大多商戶都要謀取"暴利"才足夠交租,但普羅大眾已用大部分工資供/租樓房,根本無力再去消費。 這些所有退步墜落跟民不聊生都是地產霸權跟自由行洐生出來的禍害。香港一年到晚只懂吹噓自己是購物天堂,目的只是想賺盡內地人金錢,完全將旅客體驗跟感受置之不理,連旅遊業都因此弄得一塌糊塗。在地產霸權同自由行這些"容易錢"之下,香港人真的已變得又笨又遲鈍,集我們競爭對手的缺點於一身: 語言差、零創意、高惰性、自欺欺人、大商家壟斷主要行業、貧富越趨懸殊,香港過去賺錢太過容易,引致各行各業不知不覺已落後於人,現在大圍環境逆轉無力轉身,根本完全自甘墮落。

沒有自由行之前香港是否貧窮地區?反而近幾年大家工資雖然上漲不少,但物價卻狂飆,實際上大家購買力反被榨乾,實際上窮了許多,政府只懂用賬面薪金來欺騙平民百姓,胡說回歸之後港人生活改善了多少。事實上,經濟結構同勞動力是會隨大圍環境自動調節,香港人強頂本來就是靈活變通,但現在正正因為自由行跟地產太過暴利,造成今日產業單一化跟勞動力流動性低的困局,做老板只要投資地產就坐定定年年超高回報,開金行藥房海味店保證賺大錢,為什麼要做實業慢慢來?人家星加坡產業均衡,互惠互利,他們一樣沒有資源,更加不像香港有中央支持什麼"通"及什麼貿易協定,但人家人均GDP早已超越我們香港;人家沒有地產霸權,也沒有一年誇張的幾千萬自由行撐住,看看星加坡,大家就知道根本整個劇本就是發展商、大商家這些既得利益者跟港府編出來的大話和催眠: ~~~ 香港一定"需要"高樓價和炒賣資產跟自由行去續命,根本沒有能力開拓其他產業雲雲~~~沒有地產霸權及自由行香港人就只能做漁夫農民~~~。不對…因為地產霸權及自由行,已令香港人失去本來的生存能力,現在港人可能連做漁夫農民資格也沒有了。

香港人不想吃老本,要持續開拓發展高增值行業,現在實在需要強忍痛楚,像戒毒一樣,初期必定很痛很辛苦,但總好過最後按捺不住不斷再吸毒致最後返魂無術。香港不趕快轉型繼續只願吃地產同自由行老本,只會讓星加坡韓國不斷拋離,千萬不要推卸責任到高營商成本,借詞工業已死,星加坡人工貴地也貴,不過人家沒有阿爺照顧,所以祇好多動腦筋用耐性做實業逐步前進,香港過去幾年亳不費力就有自由行下來派錢,所以不復過往靈活多變,刻苦耐勞的優良品質。美國同日本人工成本遠超香港,但近年返而不少工業同工種回流本國生產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6891)。真慨嘆香港人現在只是像一個將會破產的富家子一樣,不捨 easy money ,但又失去了自己生存能力,不知何去何從,但回頭已太難,覆水難收。

Posted in 宏觀經濟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93

讀書劄記151109歐洲霸權之前(一) 世界史 與 香檳集市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1/09/%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1109%e6%ad%90%e6%b4%b2%e9%9c%b8%e6%ac%8a%e4%b9%8b%e5%89%8d%e4%b8%80-%e4%b8%96%e7%95%8c%e5%8f%b2-%e8%88%87-%e9%a6%99%e6%aa%b3%e9%9b%86%e5%b8%82/

讀書劄記151109
歐洲霸權之前(一) 世界史 與 香檳集市
掌門執筆

《歐洲霸權之前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1989) Janet Abu-Lughod
作者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專長「城市社會學」; 後轉向研究「世界史」, 成為該學門的重量級人物. 本書是她的世界史代表作.

〈世界史〉,又稱「全球史」,
作為當代史學熱門學門其興起甚遲. 一般認為1963年 麥尼爾William McNeill出版《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標誌著它的誕生; 1974年 華勒斯坦Wallerstein《近代世界體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為它奠下了理論基石.
華氏提出 「世界體系」此一技術概念, 構築了學門的基本前設.*** 世界體系指涉 跨域的經濟貿易系統, 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思想, 成為 單元域(ie國家) 歷史現象的構成和推動因素.****

如此這般,把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放進跨域的背境脈絡中進行解讀,才算是「世界史」;否則,只考量國家內部或周邊事態者,不算是世界史。***
舉例說:從 “農民暴亂”解釋 “明朝滅亡”不是世界史觀點;但進一步從 “美洲作物引進中國導致人口暴增和生態毀壞,美洲白銀流動衰竭導致貨幣混亂,而兩者合共形成了農民暴亂” 作出解釋,便是世界史觀點了。

這“典範轉移”擴闊了史家的視野, 學界風起雲湧,英材輩出,碩果纍纍.
惟世界史的特徵和難處是 時空過度遼闊, 要處理的資料量龐大至極,非個人力量所能承擔; 而且資訊蕪雜散亂,時而相互矛盾,難以聚焦和爬梳。 世界史家被迫 “理論先於觀察”, 先構築某種「大敘事」,敲訂大格局, 然後在細部上面大量援引同行的研究成果,以綜合手法進行論証. ****

這種工作方法極易流於過度主觀, 在選取參考資料時 “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對逆向論點視而不見,或者矮化棄置.( 更尷尬的是援引同向論點資料時被指責 “削足適履, 移磡就船”.) 於是構築出來的大敘事容易從根本處遭到質疑和動搖. 再者,由於資料廣佈雜陳, 對於同一議題,同行間構築的大敘事有可能出入甚大,於是極易引發大型論戰.**** 世界史論壇打從開始就是硝煙四起之地,專家們非常勞心傷神, 但對我輩業餘讀者來說,卻正好是興味所在.

用來舉証世界史治史優勢的經典案例莫過於13世紀法國的「香檳集市」. 該集市的快速崛興、大盛、急速衰落(前後一百年)與及 一蹶不復振,都無法純粹以國內因素解釋。 反之,如放置在 “東西方遠程貿易” 的背境脈絡中解讀, 則一切皆可了然.
〈香檳集市〉
「香檳」位於 「法蘭德斯」(相當於今日的 比利時) 與 「意大利」之間的垂直貫通道路上面靠北位置. 除了位居交通幹道之外,該地區先天上別無過人之處 (其時並未盛產葡萄酒.), 只是個平凡的農村社會,與法國其他封建領地無甚不同.*** 要害之處不在香檳自身, 而在 法蘭德斯和意大利兩頭.

當其時,法蘭德斯是毛紡工業重鎮, 整個北歐的商業和金融中心; 而 意大利的 熱那亞和威尼斯則是南歐的財貿中心, 尤其重要的是 威尼斯幾乎壟斷了東方貿易. 印尼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瓷器, 無論經由陸上或海上「絲路」, 最終都要在黑海 君士坦丁堡、敘利亞和黎巴嫩口岸城市,或埃及 亞歷山大港和開羅轉運 熱威兩城; 再走陸路穿過 阿爾卑斯山隘口入法國境,取道北上法蘭德斯.
這條十三世紀已然相當成熟的“東西方遠程貿易路綫”, 其北端竟在法蘭德斯,而南端在中國和印尼. 千里之遠的商路上面發生的重大政治變動,最終決定著香檳集市的興衰存亡.

至於香檳郡本身的競爭優勢在於 “軟件” 方面, 數代香檳伯爵都是精明強悍之輩, 頂得著來自王室和教廷的壓力(曾一度被教皇開除全城教籍.), 在江湖上很吃得開. 他收買和恐嚇幹道沿綫諸侯,確保參與集市商旅的安全.
但香檳伯爵真正利害之處卻是他前衛的商業視野.*** 在封建諸侯只懂得壓榨商人,搜刮錢財的時代, 他苦心經營集市,保護過境商旅的人身安全和貿易利益. 他在廣場委派過百位檢查官員(稱號為 “市場保護者”)維持秩序; 設立法庭仲裁紛爭(由兩位首席檢查官出任法官, 團隊執行裁決. ); 設立 公証行、合約登記處、交易所和 中央信貸機構; 其餘道路貨棧等基建設施更不在話下.
到了成熟期, 該檢查系統獨立運作,擁有自身的印章,*** 其職權雖伯爵本人不得幹犯, 這種高度「重商主義」精神在封建時代簡直難以想象!

惟是任憑香檳世家何等英明高效, 只能解釋它 “脫穎而出,獨佔鰲頭”; 卻不能解釋 “其興也勃,其亡也速”. 尤其是它的急速衰落,並非由於自身的腐敗, 而是時移勢易,氣數當盡!
〈應運勃興〉
「十字軍東征」運動是翻天覆地的機運. 1099年攻耶路撒冷城,西歐騎士在巴勒斯坦紮下據點, 建立殖民地,插手遠程商務.( 該年建立的 「聖殿騎士團」迅速發展為龐大的跨國商人銀行集團.)
在此之前,東西方遠程貿易路線的西端止於南歐的意大利, 西北歐貧窮草莽,沒資格大手參與市場. 十字軍運動使西北歐封建騎士藉由戰利品和遠程貿易獲得了財富; 並從東方學得了生活品味和奢侈品消費.**** 於是遠程商路的西端遂伸延至法蘭德斯,香檳集市位於交滙要衝, 得以應運而生,一躍成為法國商業網絡的中心點, 北歐毛紡製品和東方奢侈品的分銷中心.***

1204年威尼斯人主導的「第四次東征」攻陷君士坦丁堡, 建立了「拉丁王國」. 威尼斯因此主宰了東地中海至黑海的「海上高速公路」, 國勢和財富臻於頂峯. 在這個大背境下,意大利與法蘭德斯的貿易益趨蓬勃, 而香檳集市也就同步登天.

然而禍福相倚,盛衰相替. 頂峯的香檳卻忽爾在 “短短”數十年間 “漸漸” 衰落,然後永不超生. 並沒有任何單一因素可以清楚解釋它怎樣
〈隨數氣盡〉.
綜合大局,有六項因素產生作用, 兩項在法國內部,四項在國外.
A法國王室權力擴張,削弱了香檳的區域優勢. 1285年香檳淪為王室直轄區, 市場活動大受打擊和限制.
B法國和法蘭德斯連年戰爭, 阻絕通商.

C意大利自身的工業發展降低了對進口毛紡貨品的需求.
D黑死病席捲歐陸, 人口銳減,經濟蕭條.

但真正關乎運數的是:
E國際政治變動嚴重妨礙了商業運作.***
1258年旭烈兀西征攻陷巴格達, 屠城,中東大亂.
1261年拜占庭人收復君堡, 拉丁帝國滅亡,威尼斯受挫極深.
1291年埃及 馬穆路克王朝攻破十字軍在 巴勒斯坦的最後據點 阿克里, 標誌著十字軍運動的終結,與及歐洲勢力被全面逐出亞洲, 埃及從此扼控了「海上絲路」西端的全部權益.***

中東大局變換, 蒙古人掌控北方陸路,埃及人掌控南方海路, 熱威兩城主導商業的能力喪失殆盡,是歐洲貿易萎縮的主因.***

F 由於熱那亞人革新了船體結構, 1277年大西洋航路開通,**** 東方貨物在熱城裝載,出直布羅陀繞行抵北歐. 當時陸路運輸成本是海路的十倍, 意大利人毋須取道法國國境便可抵達法蘭德斯, 這才是對香檳集市的終極一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59

演說1512歐洲霸權之前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2/05/%e6%bc%94%e8%aa%aa1512%e6%ad%90%e6%b4%b2%e9%9c%b8%e6%ac%8a%e4%b9%8b%e5%89%8d/

演說1512歐洲霸權之前

講者:掌門

 

《歐洲霸權之前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1989) Janet Abu-Lughod

 

〈世界史〉,又稱「全球史」,

作為當代史學熱門學門其興起甚遲. 一般認為1963年 麥尼爾William McNeill出版《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標誌著它的誕生; 1974年 華勒斯坦Wallerstein《近代世界體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為它奠下了理論基石.

華氏提出 「世界體系」此一技術概念, 構築了學門的基本前設. 世界體系指涉 跨域的經濟貿易系統, 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思想, 成為 單元域(ie國家) 歷史現象的構成和推動因素.****

 

如此這般,把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放進跨域的背境脈絡中進行解讀,才算是「世界史」;否則,只考量國家內部或周邊事態者,不算是世界史。***

舉例說:從 “農民暴亂”解釋 “明朝滅亡”不是世界史觀點;但進一步從 “美洲作物引進中國導致人口暴增和生態毀壞,美洲白銀流動衰竭導致貨幣混亂,而兩者合共形成了農民暴亂.” 解釋明亡,便是世界史觀點了。

 

世界史的特徵和難處是 時空過度遼闊, 要處理的資料量龐大至極,非個人所能承擔; 而且資訊蕪雜散亂,時而相互矛盾,難以聚焦和爬梳。 世界史家的工作方法一般來說是先構築某種「大敘事」,敲訂大格局, 然後在細部上面大量援引同行的研究成果,以綜合手法進行論証. ****

這種工作方法易流於主觀, 在選取參考資料時對逆向論點視而不見,或者矮化棄置, 於是構築出來的大敘事容易從根本處遭到質疑和動搖. 再者,由於資料廣布雜陳, 對於同一議題,同行間構築的大敘事有可能出入甚大,於是極易引發大型論戰. 世界史論壇打從開始就是硝煙四起之地,興味十足所在.

 

世界史的永恆主題是「現代世界」何時及如何誕生? 通行的說法是西北歐人的大航海和工業革命催生了全球化和資本主義,形成了今日世界的面貌.《歐洲霸權之前》一書為了便利同行探討這議題,先行廓清前現代的世界狀況. 本演說揀選書中精彩的章回,描述大航海前夕世界的遠程貿易形勢, 與及貿易路線上面的政治變動,如何影響意大利兩個商業城邦 威尼斯和熱那亞的起伏興衰.

 

威尼斯和 熱那亞爭霸東地中海(ie愛琴海)長達三四個世紀之久, 其間數番勝負,直到14世紀末熱城最終敗陣為止.

〈絕代雙驕〉

究其實情,威熱兩城性格上有太多相通之處, 首先,地理上兩者都是意大利半島北部與歐洲其他國家相鄰接的口岸城邦, 分別只在於熱那亞在西而威尼斯居東. 這基本點相當重要, 熱城位置利近大西洋航路; 而威城則緊依傳統的愛琴海—黑海航線. 在於當時,傳統路線靠近遠東貿易,商業價值明顯較高, 可以說 威城得地利而風水較佳.***

其次,文化和制度上兩城都以跨域商業立國, 行貴族共和政制. 由於政商合一,全民皆以海洋貿易維生, 故此行動力和創造力長期維持高水平.*** 兩國的動員能力均極強; 技術革新遠遠領先歐陸; 商業管理和資本累積高度發達; 最重要的是他們無與倫比的冒險精神, 嗜財踰命以致不擇手段.

三者, 國力上兩城都高度整合了 政治組織、航海技能(包括 作業技術、海圖和造船技術.) 和戰略能力, 成為全民皆水手和士兵的商業軍國主義國家.****

不幸的是孿生驕子有兩人,而海洋只得一片, 他們的相通之處正正是相賊的因由.

 

成王敗寇,住昔對威勝熱敗的解釋自然偏重於兩國的內部因素, 本書作者本著「世界史」方法論, 建構出「勝負不在於兩城優劣, 而在於世局推移」的結論.***

 

未說世局,先述兩城.

熱那亞建於公元前5世紀, 是個非常古老的城市, 背靠懸崖,阻隔內陸, 擁有天然良港. 元前2世紀曾毀於戰火,公元4世紀羅馬人將之重建,繞以城牆. 熱那亞從6世紀末開始處於東羅馬有名無實的統治之下, 僅僅是個無足輕重的漁農業城市.

在10世紀,熱城逐漸變身為商業軍事國家, 與北非的穆斯林 法蒂瑪王朝反覆爭持. 1087年熱那亞攻佔敵國首都, 以武力索取得第一張「貿易特許狀」, 成為日後航海活動的典範.*** 熱那亞國力大成,完全獨立, 建立「自治會議compagna」, 由選舉產生六至十名任期三年的執政官所組成. 稱霸西地中海的熱城此際力圖擴展勢力至東地中海.

 

威尼斯建於公元568,是座相當新的城市, 由一群逃避戰亂的內陸居民構築在一個易於防守的潟湖之內. 威尼斯一直牢牢地依附於東羅馬, 作為 黑海—西歐貿易的代理人.

與熱城的成長過程相似, 威尼斯在11世紀也透過與 西西里島的 諾曼王朝反覆爭奪 亞德里亞海一系列口岸城市的宗主權, 磨練成為一個商業軍事國家. 到了該世紀末期,威城終於打通了這條「海上高速公路」, 其商業戰鬥艦隊控制著繞過巴爾幹半島直達黑海咽喉 君士坦丁堡的航路.

1802年東羅馬皇帝頒布「金璽詔書」,授與威尼斯 帝國全境「貿易特許狀」, 並且免除通行費.*** 威城奠定了愛琴海霸主的地位, 壟斷了黑海和黎凡特(現今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沿愛琴海岸地區.)西歐貿易.

 

〈爭霸始末1

威熱兩城原本各據一方, 但是1095年教皇 烏爾班五世號召的「十字軍東征運動」把東西地中海的霸主都捲進其中. 兩城最初是作為競爭運輸十字軍到 巴勒斯坦承包合約的商業對手而碰面. 熱那亞與教皇友善,率先派軍參與聖戰,拔得頭籌, 成為「第一次東征」的大得益者. *** 反之,威尼斯一貫緊靠君士坦丁堡,與羅馬不咬弦, 因而抱持觀望,坐失先機.

 

1100年十字軍攻陷聖城,建立「耶路撒冷王國」, 掌握了海港城市 雅法, 成為撬動東西方遠程貿易的新支點.**** 東征引發了西歐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熱潮, 貧窮落後的西歐騎士國家透過征服和掠奪阿拉伯世界而攫取了財富, 更重要的是習得了品味. 原意為了保護朝聖路線而成立的「聖殿騎士團」迅速蛻變成現代意義的商人銀行, 其滙票可以從西班牙到巴勒斯坦沿線各據點兌現.

 

威尼斯和 熱那亞就在這國際政經大格局中雙雙脫穎而出, 擠身意大利半島四大城邦之列. 兩城憑藉其海上強勢,在外交上甚至與歐陸大國平起平坐. 至於他們的國際商業和金融中心地位更不是歐陸城市所能動搖. 要到四百年後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環球貿易廣場, 阿姆斯特丹和倫敦才能取代威熱兩城的地位.***

 

12世紀末穆斯林反彈,十字軍節節敗退. 1187年埃及 阿尤布王朝開國名君 薩拉丁Salah al-Din收復 耶路撒冷, 基督教世界兩番重組十字軍反撲,但都無功而還. 1202年各路諸侯雲集威尼斯, 啟動了極其戲劇化,兼且惡名昭彰的「第四次東佂」. 這次東征原訂計劃直接進攻阿朝首都 開羅, 卻因諸侯拖沓遲到和經費不足,主導權落到了後勤承包商威尼斯手中. (威城一早按合約準備好船隻和糧草, 但諸侯籌不夠錢交收.) 威城元首扭曲行動的大方向, 以協助被廢黜的東羅馬王子復國為借口,許以重利, 誘使大軍於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 教皇為此將威尼斯全城人開除教籍.) 最後威尼斯索性扶植傀儡政權「拉丁王國」,盤據君城六十年之久.

在這段時期,威尼斯人將熱那亞人徹底逐出愛琴海, 全面壟斷了 黑海和黎凡特對西歐的貿易. 這是威尼斯歷史的顛峰時期, 但熱那亞並未崩潰.

 

〈絲路風雲〉

其時東西遠程貿易主幹道共有三條:在「陸上絲路」,中國貨物經天山南北路入歐亞大草原, 最後在黑海或黎凡特登上商船運往威尼斯.***

而「海上絲路」運的不只是中國貨品, 還包括印度貨品和昂貴的印尼香料.*** 貨船出麻六甲海峽,繞過印度半島之後, 航路分岔為兩條,「北行海路」在波斯灣登陸, 貨銷中東,最終抵達黎凡特,落在威尼斯人手上.

威尼斯掌握了 傳統黑海—愛琴海、陸絲路和北海絲路三大航線的貿易權,自然財源滾滾, 如日中天.

 

但貨物若然鎖定西歐市場,最經濟的必然是「西行海路」.****( 請記著,連關稅,陸路運輸成本比船運高十倍.) 商船直入紅海,貨物在蘇伊士地峽上岸, 途經開羅,在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城市重新裝船,運往意大利、西班牙或出 直布羅陀往北歐.

 

合縱連橫,古今皆然. 短命的阿尤布王朝及繼後的 馬穆路克王朝(ie奴隸王朝) 既然在巴勒斯坦與拉丁王國和威尼斯正面交鋒, 失意愛琴海的熱那亞人當即和埃及穆斯林通力合作東地中海的航運生意. 熱城一面參與西海絲路, 一面把註意力轉移往開發出 直布羅陀, 北上 法蘭德斯(現今比利時) 的大西洋航路, 也就處於能守能攻,靜待時機的戰略位置.

 

〈爭霸始末2

1258年旭烈兀西征摧毀了千古名城 巴格達, 還師伊朗,建立伊兒汗國,其後繼者迅速改宗伊斯蘭教. 蒙古人從此坐斷歐亞經貿交通,大權在握.

1261年東羅馬人在熱那亞人協助下光復君士坦丁堡,滅亡拉丁王國, 威尼斯人頓失所依.

這兩件大事勢如霹靂,兼且影響深遠. 東羅馬人痛恨曾遭威尼斯人出賣,復國後將其徹底驅逐, 熱那亞人順理成章取代空缺.*** 而蒙古人牢牢掌握著陸絲路和北海絲路的貿易權, 「蒙古和平」大幅降低了遠程貿易成本,歐亞貿易因而興旺, 但歐洲人在議價上面卻居於頗為不利的位置. 威城盛世終結; 而熱城則強力反彈.

 

事態持續發展, 1250年馬穆路克王朝取代阿尤布朝, 1260年在巴勒斯坦大敗蒙古軍,奴隸軍團威名震動天下. 1291年攻陷十字軍最後據點 阿克里港, 埋葬了歷時二百年的東征運動.

馬穆路克人將黎凡特所有海岸城市摧毀,封閉了北海絲路的出海口, 驅使西海絲路獨佔市場, 開羅近乎壟斷了整個西歐香料分銷市場.**** 這時期是埃及的盛世,也是穆斯林的盛世. 熱威兩城在東西貿易上面處於被動位置, 但在歐洲分銷方面仍舊包攬瓜分. 這個大格局雖有擾動,但結構穩定, 要到二百年後繞非洲航路開通才遭到動搖.***

 

熱那亞人重領風騷,但威尼斯人也未曾崩潰, 基於合縱連橫原則,成功與埃及王朝建立業務關係. 正在此時死神忽降,天地肅殺.

〈兩城的衰落〉

諷刺的是兩城的成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 黑海西端 克里米亞半島的 卡法港是區域貿易中心,兩城都在此參與大宗商品交易. 1347年帶來瘟疫的蒙古軍隊圍城將破, 威熱兩城商船返航回國,把黑死病帶進歐洲.*** 威城率先受害, 因為高度都市化的緣故又受害最深, 隨後十八個月人口死掉六成; 熱城也在數年內失去四成人口. 黑死病並非一次過事件,其後百餘年間分數波往來清洗歐洲, 加上「百年戰爭」蹂躪法國全境,整個西歐殘破不堪. 根據威尼斯保存的紀錄, 當其時貿易量下降三分之二,船隊規模大幅減縮,海港建設完全停頓.

 

雪上加霜的是全球氣候變冷, 各地生計困難,政局動盪. 「蒙古和平」瓦解,草原陷入長期戰亂, 中國正值元末群雄割據,政經混亂, 於是陸上絲路阻絕不通,貨量萎縮.

相較之下,熱那亞困境更甚於威尼斯, 陸路既絕,北海路為埃及人封塞, 南海路被威尼斯人搶走, 僅餘的大西洋航線又遇到新興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競爭, 真的是氣數當盡!**** 末路窮途,熱城只得訴諸武力, 兩城連年鏖鬥,兩敗俱傷. 1380年基奧賈島雙雄最後決戰, 熱城一敗塗地,壽終正寢.

勝方也好景不長, 鄂圖曼人勃興於東方,掃平六合, 1453年滅了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扼著黑海咽喉, 威尼斯萬事皆休,只得俯首稱臣,討口飯吃.

 

其後海上世局劇變, 1498年達伽瑪成功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不旋踵盤據 臥亞, 1511年進佔馬六甲, 此時甚至鄂圖曼人的咽喉也被葡萄牙人扼著,*** 又遑論威尼斯了.

大航海時代降臨,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諸大洋之首領, 而本來只是歐洲邊陲之地的西葡英荷一躍而為世界貿易的核心國. 威城此後只能憑藉金融業和工業茍延殘喘, 等待拿破崙前來沒收 聖馬可廣場那對國家象徵物的獅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54

讀書劄記151204霸權之前(三) 絲路風雲 與兩城的衰落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2/04/%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1204%e9%9c%b8%e6%ac%8a%e4%b9%8b%e5%89%8d%e4%b8%89-%e7%b5%b2%e8%b7%af%e9%a2%a8%e9%9b%b2-%e8%88%87%e5%85%a9%e5%9f%8e%e7%9a%84%e8%a1%b0%e8%90%bd/

讀書劄記151204

歐洲霸權之前(三) 絲路風雲 與兩城的衰落

掌門執筆

 

《歐洲霸權之前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1989) Janet Abu-Lughod

 

話說1095年「十字軍第一次東征」把東西地中海兩位霸主捲進其中. 熱那亞因和羅馬同聲氣而先拔頭籌; 威尼斯則因靠攏君士坦丁堡而暫失先機. *** 然而世局推移未嘗稍息…..

〈爭霸始末2

12世紀末穆斯林反彈,十字軍節節敗退. 1187年埃及 阿尤布王朝開國名君 薩拉丁Salah al-Din收復 耶路撒冷, 基督教世界兩番重組十字軍反撲,但都無功而還.(包括傳奇英國國王 獅心理查領導的「第三次東征」.)

 

1202年各路諸侯雲集威尼斯, 啟動了極其戲劇化,兼且惡名昭彰的「第四次東佂」. 這次東征原訂計劃直接進攻阿朝首都 開羅, 卻因諸侯拖沓遲到和經費不足,主導權落到了後勤承包商威尼斯手中. (威城一早按合約準備好船隻和糧草, 但諸侯籌不夠錢交收.) 威城元首扭曲行動的大方向, 以協助被廢黜的東羅馬王子復國為借口,許以重利, 誘使大軍於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 教皇為此將威尼斯全城人開除教籍.) 最後威尼斯索性扶植傀儡政權「拉丁王國」,盤據君城六十年之久.

在這段時期,威尼斯人將熱那亞人徹底逐出愛琴海, 百份百壟斷了 黑海和黎凡特(現今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沿愛琴海岸地區.) 對西歐的貿易. 這是威尼斯歷史的顛峰時期, 但熱那亞並未崩潰.

 

〈絲路風雲〉

其時東西遠程貿易主幹道共有三條:在「陸上絲路」,中國貨物經天山南北路入歐亞大草原, 最後在黑海或黎凡特登上商船運往威尼斯.***

而「海上絲路」運的不只是中國貨品, 還包括印度貨品和昂貴的印尼香料.*** 貨船出麻六甲海峽,繞過印度半島之後, 航路分岔為兩條,「北行海路」在波斯灣登陸, 貨銷中東,最終抵達黎凡特,落在威尼斯人手上.

威尼斯掌握了 傳統黑海—愛琴海、陸絲路和北海絲路三大航線的貿易權,自然財源滾滾, 如日中天.

 

但貨物若然鎖定西歐市場,最經濟的必然是「西行海路」.****( 請記著,連關稅,陸路運輸成本比船運高十倍.) 商船直入紅海,貨物在蘇伊士地峽上岸, 途經開羅,在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城市重新裝船,運往意大利、西班牙或出 直布羅陀往北歐.

 

合縱連橫,古今皆然. 短命的阿尤布王朝及繼後的 馬穆路克王朝(ie奴隸王朝) 既然在巴勒斯坦與拉丁王國和威尼斯正面交鋒, 失意愛琴海的熱那亞人當即和埃及穆斯林通力合作東地中海的航運生意.

熱那亞失諸東隅,收諸桑榆,一面參與西海絲路, 一面把註意力轉移往開發出 直布羅陀, 北上 法蘭德斯(現今比利時) 的大西洋航路, 也就處於能守能攻,靜待時機的戰略位置. 而世局推移不作稍息…..

 

〈爭霸始末3

1258年旭烈兀西征摧毀了千古名城 巴格達,處死哈里發, 還師伊朗,建立伊兒汗國,其後繼者迅速改宗伊斯蘭教. 蒙古人從此坐斷歐亞經貿交通,大權在握.

1261年東羅馬人在熱那亞人協助下重整河山,光復君士坦丁堡,滅亡拉丁王國, 威尼斯人頓失所依.

這兩件大事勢如霹靂,兼且影響深遠. 東羅馬人痛恨曾遭威尼斯人出賣,復國後將其徹底驅逐, 熱那亞人順理成章取代空缺.*** 而蒙古人牢牢掌握著陸絲路和北海絲路的貿易權, 歐洲人在議價上面居於頗為不利的位置. 威城盛世終結; 而熱城則強力反彈,既在東方貿易上面收復失地, 又在西線貿易上面處於黎明時期, 形勢一片大好.

 

事態持續發展, 1250年馬穆路克王朝取代阿尤布朝, 1260年在巴勒斯坦大敗蒙古軍,奴隸軍團威名震動天下. 1291年攻陷十字軍最後據點 阿克里港, 埋葬了歷時二百年的東征運動,西歐騎士被徹底逐出巴勒斯坦.

馬穆路克人將黎凡特所有海岸城市摧毀,封閉了北海絲路的出海口, 迫使西海絲路獨佔市場, 開羅近乎壟斷了整個西歐香料分銷市場.**** 這時期是埃及的盛世,也是穆斯林的盛世. 熱威兩城在東西貿易上面處於被動位置, 但在歐洲分銷方面仍舊包攬瓜分. 這個大格局雖有擾動,但結構穩定, 要到二百年後繞非洲航路開通才遭到動搖.***

 

熱那亞人重領風騷,但威尼斯人也未曾崩潰, 基於合縱連橫原則,成功與埃及王朝建立業務關係. 正在此時死神忽降,天地肅殺.

〈兩城的衰落〉

諷刺的是兩城的成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 黑海西端 克里米亞半島的 卡法港是區域貿易中心,兩城都在此參與大宗商品交易. 1347年帶來瘟疫的蒙古軍隊圍城將破, 威熱兩城商船返航回國,把黑死病帶進歐洲.*** 威城率先受害, 因為高度都市化的緣故又受害最深, 隨後十八個月人口死掉六成; 熱城也在數年內失去四成人口.

黑死病並非一次過事件,其後百餘年間分數波往來清洗歐洲, 加上「百年戰爭」蹂躪法國全境,整個西歐殘破不堪. 根據威尼斯保存的紀錄, 當其時貿易量下降三分之二,船隊規模大幅減縮,海港建設完全停頓.

 

雪上加霜的是全球氣候變冷, 各地生計困難,政局動盪. 「蒙古和平」瓦解,草原陷入長期戰亂, 中國正值元末群雄割據,政經混亂, 於是陸上絲路阻絕不通,貨量萎縮.

相較之下,熱那亞困境更甚於威尼斯, 陸路既絕,北海路為埃及人封塞, 南海路被威尼斯人搶走, 僅餘的大西洋航線又遇到新興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競爭, 真的是氣數當盡!**** 末路窮途,熱城只得訴諸武力, 兩城連年鏖鬥,兩敗俱傷. 1380年基奧賈島雙雄最後決戰, 熱城一敗塗地,壽終正寢.

 

勝方也好景不長, 鄂圖曼人勃興於東方,掃平六合, 1453年滅了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扼著黑海咽喉, 威尼斯萬事皆休,只得俯首稱臣,討口飯吃.

此後海上世局劇變, 1498年達伽瑪成功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不旋踵盤據 臥亞, 1511年進佔馬六甲, 此時甚至鄂圖曼人的咽喉也被葡萄牙人扼著, 又遑論威尼斯了.***

 

大航海時代降臨,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諸大洋之首領, 而本來只是歐洲邊陲之地的西葡英荷一躍而為世界貿易的核心國. 威城此後只能憑藉金融業和工業茍延殘喘, 等待拿破崙前來沒收 聖馬可廣場那對國家象徵物的獅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55

讀書劄記151201霸權之前(二) 威尼斯與 熱那亞的 愛琴海爭霸戰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2/0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1201%e9%9c%b8%e6%ac%8a%e4%b9%8b%e5%89%8d%e4%ba%8c-%e5%a8%81%e5%b0%bc%e6%96%af%e8%88%87-%e7%86%b1%e9%82%a3%e4%ba%9e%e7%9a%84-%e6%84%9b%e7%90%b4%e6%b5%b7%e7%88%ad/

讀書劄記151201

歐洲霸權之前(二) 威尼斯與 熱那亞的 愛琴海爭霸戰

掌門執筆

 

《歐洲霸權之前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1989) Janet Abu-Lughod

 

〈絕代雙驕〉

就像 高歡和 宇文化及 激烈碰撞,跌宕起伏的一生那樣; 威尼斯和 熱那亞爭霸東地中海(ie愛琴海)亦數番勝負,有如人生. 分別是兩城爭霸在時間上長達三四個世紀之久, 直到14世紀末熱城最終敗陣為止.

 

究其實情,威熱兩城性格上有太多相通之處, 而與 佛羅倫薩等內陸城邦才貌迥異. 首先, 地理上兩者都是意大利半島北部與歐洲其他國家相鄰接的口岸城邦, 分別只在於熱那亞在西而威尼斯居東. 這基本點相當重要, 熱城位置利近大西洋航路; 而威城則緊依傳統的愛琴海—黑海航線. 在於當時,傳統路線靠近遠東貿易,商業價值明顯較高, 可以說 威城得地利而風水較佳.***

 

其次,文化和制度上兩城都以跨域商業立國, 行貴族共和政制. 由於政商合一,全民皆以海洋貿易維生, 故此行動力和創造力長期維持高水平.*** 兩國的動員能力均極強 (槳帆船艦隊需要嚴密的組織管理.); 技術革新遠遠領先歐陸 (舉例:熱那亞適用於大西洋的嶄新船體設計, 和威尼斯的複式簿記.); 商業管理和資本累積高度發達; 最重要的是他們無與倫比的冒險精神, 達到嗜財踰命,不擇手段的境地.

 

三者, 國力上兩城都高度整合了 政治組織、航海技能(包括 作業技術、海圖和造船技術.) 和戰略能力, 成為全民皆水手士兵的商業軍國主義國家.****

不幸的是孿生驕子有兩人,而海洋只得一片. 一山不容二虎,手足註定相殘, 他們的相通之處正正是相賊的因由.

 

成王敗寇,住昔對威勝熱敗的解釋,自然偏重於兩國的內部因素, 從而得出種種威尼斯在行政制度和人力資源上面優於熱那亞的說法. 現今流行以「世界史」方法論治史,視野拓闊, 作者建構了「勝負不在於兩城優劣, 而在於世局推移」的結論.***

 

未說世局,先述兩城.

〈熱那亞〉

建於公元前5世紀, 是個非常古老的城市(只比羅馬遲約一百年), 背靠懸崖,阻隔內陸, 擁有天然良港. 元前2世紀第二次布匿戰爭之時為 迦太基人毀壞殆盡, 公元4世紀羅馬人將之重建,繞以城牆. 5世紀日耳曼人大入侵, 熱城隨著黑暗時代降臨淪亡蠻族之手. 588年為東羅馬人遠征軍所光復, 其後四百年熱那亞處於君士坦丁堡有名無實的統治之下, 僅僅是個無足輕重的漁農業城市.

 

在整個10世紀,熱城逐漸變身為商業軍事國家, 與北非的穆斯林 法蒂瑪王朝反覆爭持. 1087年熱那亞攻佔法蒂瑪首都, 以武力索取得第一張「貿易特許狀」, 成為日後航海活動的典範.***

此時熱那亞國力大成,完全獨立, 建立「自治會議compagna」, 由選舉產生六至十名任期三年的執政官所組成. 已然稱霸西地中海的熱城力圖擴展勢力至東地中海, 於是積極響應1095年教皇號召的十字軍東征運動, 從此與威尼斯陷入面對面的直接競爭.

 

〈威尼斯〉

建於公元568年, 足足比 熱那亞遲了一千年,是座相當新的城市, 由一群逃避戰亂的內陸居民構築在一個易於防守的潟湖之內. 威尼斯一直牢牢地依附於東羅馬, 作為 黑海—西歐貿易的代理人, 並在其艦隊保護下免受 810年查理曼的侵犯.

 

與熱城的成長過程相似, 威尼斯在11世紀也透過與 西西里島的 諾曼王朝反覆爭奪 亞德里亞海一系列口岸城市的宗主權, 磨練成為一個商業軍事國家. 1080年, 威城終於打通了這條「海上高速公路」, 其商業戰鬥艦隊控制著繞過巴爾幹半島直達黑海咽喉 君士坦丁堡的航路. ***

1802年東羅馬皇帝頒布「金璽詔書」,授與威尼斯 帝國全境「貿易特許狀」, 並且免除通行費.*** 威城奠定了愛琴海霸主的地位, 壟斷了黑海和敘利亞—西歐貿易.

 

直到此刻,威熱兩城止於各據一方, 但是

〈爭霸始末〉上集

1095年教皇 烏爾班五世號召的「十字軍東征運動」把東西地中海的霸主都捲進其中. 兩城最初是作為競爭運輸十字軍到 巴勒斯坦合約的商業對手而碰面. 熱那亞與教皇友善,率先派軍參與聖戰,拔得頭籌, 成為「第一次東征」的大得益者. *** 反之,威尼斯一貫緊靠君士坦丁堡,與羅馬不咬弦, 因而抱持觀望,坐失先機. 直到1100年十字軍勝局初定,威城才派遣艦隊參戰, 於是形勢落在熱城後頭.

 

十字軍東征引發了西歐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熱潮. 貧窮落後的西歐騎士國家透過征服和掠奪阿拉伯世界而攫取了財富, 更重要的是習得了品味. 十字軍在巴勒斯坦建立「耶路撒冷王國」, 掌握海港城市 雅法, 成為撬動東西方遠程貿易的新支點.**** 原意為了保護朝聖路線而成立的「聖殿騎士團」迅速蛻變成現代意義的商人銀行, 其滙票可以從西班牙到巴勒斯坦沿線各據點兌現. 順帶一提,教皇也曾三令五申,嚴禁與異教徒貿易, 並為此將威尼斯全城人開除教籍.

 

威尼斯和 熱那亞就在這國際政經大格局中雙雙脫穎而出, 擠身意大利半島四大城邦之列.(另外兩個是 米蘭和佛羅倫薩.) 兩城憑藉其海上強勢,在外交上面甚至與歐陸大國平起平坐. 至於他們的國際商業和金融中心地位更不是歐陸城市所能動搖. 要到四百年後繞好望角航路開通, 大西洋逐漸取代地中海成為環球貿易廣場, 阿姆斯特丹和倫敦才能取代威尼斯和 熱那亞的國際金融中心位置.***

 

未完待續,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58

易到周航致信馬化騰:微信是否存在霸權心態?

對微信朋友圈這一傳播渠道頗為依賴的專車平臺們似乎沒少和微信“杠上”。

在快的、神州專車、Uber之後,這一次出面的易到。

易到CEO周航今日晚間發出致騰訊CEO馬化騰的題為《弱者也有權利發聲》的公開信。而起因是易到昨晚發布的一個專車比價軟件應用在微信朋友圈遭到了屏蔽,此外,易到稱除滴滴外,易到、Uber、神州等APP的朋友圈分享都被屏蔽了。

周航在信中質問馬化騰:“已經非常強大的微信是否已經存在霸權心態?是否跟你有資本鏈接的才叫共享?”並向其呼籲“請讓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發聲。”

對此,有騰訊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應稱,周航的公開信中對微信方面有所誤解。事實上,從具體操作流程來看,微信平臺在7月13日下午17:01分收到投訴,於17:39分進行回複。而易到的上述小應用被封是因為浮層涉及誘導分享,觸發了朋友圈保護機制,去掉這些內容即可。

上述人士稱,不只是易到,滴滴也曾在6月30日因類似的原因一樣被處理過。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的2015年12月初,Uber各城市微信公眾號遭集體永久封號,涉及上海、廣州等十余個城市。

就此舉動,微信方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年底臨近,微信公眾平臺連續接到用戶舉報,反映部分公眾賬號存在惡意營銷、誘導分享,以及借助收集用戶信息牟利的行為;微信公眾平臺對此類賬號進行了專項清理和整治,對此類賬號陸續進行了封號等不同程度的處罰。

但中國優步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堅稱,其公號沒有任何違規,不存在誘導分享等行為。

而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曾在朋友圈下留言稱:“確實違規營銷被處罰,之後分散多賬號試圖繞過;互聯網交通公號具備較大群體性交通煽動能力,業務主體較大時按平臺管理規則需提交全國性經營ICP許可,否則一旦出事平臺需承擔責任。年底會統一加強整治,滴滴違規一樣處理,過去滴滴違規營銷及紅包也一樣數次被處罰限制轉發。” 馬化騰還表示“平臺會一視同仁”。

此前,支付寶紅包、網易雲音樂和阿里系的蝦米音樂、天天動聽鏈接、快的、微軟小冰等因為未對等開放、版權、惡意營銷、用戶安全等原因而一度遭到“封殺”。

以下為周航公開信全文:

Pony好:

我給你寫這封信不是為了自己,而是代表所有在微信里的弱者發聲!

昨晚,易到做了一個專車比價軟件小應用,目的就是想給用戶方便,給用戶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出行工具,但該應用上傳到微信朋友圈後,不少用戶都發現其被微信朋友圈屏蔽了。我們易到的小朋友也第一時間在微信平臺上進行了申訴,但至今未得到回複。

這個應用在朋友圈的分享本該是一件有利於消費者的事情。我只是想不明白,微信為什麽要屏蔽這個應用。我們的技術人員在自查時發現,並不是單獨的專車比價這個功能被微信屏蔽了,我們發現近期從易到APP分享到朋友圈的任何內容都被屏蔽了。不僅如此,Uber、神州等APP的朋友圈分享也被屏蔽了。只有滴滴是個例外。

聯想到你們去年歲末對優步所有城市的公眾號進行了全面封殺,無法申訴,永久封禁。你們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公眾賬號存在惡意營銷、誘導分享以及借助收集用戶信息牟利的行為。我相信你們給出的理由是公正的。

但你現在屏蔽了易到,卻沒有告訴我原因。

我不太明白此事的內在邏輯是什麽。

我也知道你們屏蔽過很多人,但這次卻沒有屏蔽滴滴,讓滴滴正用著與優步同樣的方式在微信里暢行無阻。

你曾經說過,“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我的理解是微信應該是這樣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平臺。

再聯想到今年3月3日,你作為兩會代表參會時的談話,我就更想不通了。你在提案里說:“面對分享經濟新型商業模式、經營方式等與傳統產業的不同,不能削足適履,強迫新事物符合舊的監管框架,應因地制宜的調整監管策略,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及時清理阻礙發展的不合理規章制度,促進分享經濟發展。”

你曾經說過共享是最好的方向,那現在微信的所作所為是不是違背了這個方向?

當微小的個體匯聚到微信的汪洋大海,為你打造了微信在社會化傳播平臺的霸主地位時,某種程度上,已經非常強大的微信是否已經存在霸權心態?

再聯想到滴滴是微信的“自家人”,同屬企鵝家族,是否跟你有資本鏈接的才叫共享?

互聯網精神倡導開放、平等、協作、分享,但現在微信平臺的一些做法是反互聯網精神的,是背道而馳的。

在互聯網世界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應該得到相應的協助,共同發展,來創造更好的未來。

我相信每個人在互聯網世界里都應該得到公平的對待,每個用戶應該有更多的選擇。易到一直是這樣做的,你和我作為共享經濟的堅定的踐行者,我希望我們能共同為用戶創造價值,真正的把用戶的利益放第一位!

我們會留在微信里,我們不會告別,我們作為中國共享經濟的創行者,一定會堅持共享的思想,讓每一個人在互聯網里的世界里,都得到公平的對待。

在微信眼里,我們是弱者,但在秉承共享經濟的互聯網世界里,就應該沒有強弱之分。尊重每一個人,哪怕是“弱者”。請讓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發聲。

周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591

美元霸權成全球金融治理的老大難

2007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金融治理”(global finance governance)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註。其是指通過規則、制度和機制的建立,對全球貨幣事務和金融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對各種利益關系進行協調。宗旨是通過維護全球貨幣和金融的穩定和公平,推動全球經濟、貿易和投資等各個領域的健康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張禮卿教授認為,盡管這場(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自1929~1933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有很多原因,但從根本上講是因為全球金融治理存在諸多缺陷。對這些缺陷的批評主要涉及美元的霸權地位和貨幣特權,以及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沖擊下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漏洞等。

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以二十國集團(G20)為主要平臺的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球經濟複蘇和金融市場穩定,但總體上,很多基本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張禮卿在文章中直言“如何對全球貨幣和金融體系進行改革,從制度層面進行必要的重構,仍然是當今各國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G20機制誕生於金融危機,從華盛頓到倫敦,再到匹茲堡,G20峰會作出一系列重要決定,協調行動穩定了全球經濟形勢。如今,在全球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的大背景下,G20的首要議題從應對危機向推動增長轉型。新時代的G20峰會將在杭州重新起步,挑戰有增無減。

2016年2月在上海舉行的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

以結構性改革推動增長

作為G20創始成員國,中國一直在G20機制中發揮著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回顧過去10次峰會,從響應配合、提出主張到突出貢獻,再到2016年峰會的主席國,中國正不斷向全球傳遞聲音。

2008年~2009年期間一共舉行了三次G20峰會,即2008年11月的華盛頓峰會、2009年4月的倫敦峰會和11月的匹茲堡峰會。中國積極響應峰會達成的“刺激經濟、恢複增長”這一共識,推出4萬億刺激計劃。同時,中國還成為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成員,參與到這些此前由西方創建並主導的國際經濟治理機構中。但總體看,這三次峰會均為美英發達國家主導。

2010年~2011年期間同樣舉行了三次峰會,即2010年6月的多倫多峰會、9月的首爾峰會和2011年11月的戛納峰會。對於中國提出的增加發展中國家話語權,G20成員在首爾峰會上一致同意提高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份額和投票權比例。2012年的G20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峰會正值歐債危機,中國再次宣布為IMF註資430億美元。

在2013年聖彼得堡峰會、2014年布里斯班峰會以及剛剛結束的安塔利亞峰會上中國不斷突出“中國貢獻”、提出“中國主張”、強調“中國機遇”,並以實際行動牽頭打造更符合國際經濟現實和發展需求的實體機構——金磚國家儲備銀行、亞投行等金融機構,都是在2013年提出並進入籌備階段。

2016年,中國更是搖身一變成為G20峰會主席國。眼下,G20所面臨的挑戰並不亞於金融危機時期:IMF已連續三次調低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值;全球央行的“殺手鐧”——貨幣政策寬松,似乎已經火力耗盡;英國脫歐、恐襲、難民危機等不確定性此起彼伏,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下行風險;全球負收益國債已達10萬億美元;歐洲銀行體系受長期低利率、強監管及經濟波動影響,正搖搖欲墜;意大利銀行業風險、歐洲債務風險仍在引發“歐債危機2.0”的擔憂;美聯儲還在糾結加不加息,新興市場的脆弱性仍然未消……因此,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這也是今年G20的核心議題。

作為2016年中國G20峰會“財經渠道協調人”,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強調,G20的基本任務是促進經濟的複蘇和增長、增加就業,以及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和改革。

在2014年2月於悉尼閉幕的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G20更是將增長目標量化——成員國承諾,爭取在未來五年內將成員國GDP總和提升2萬億美元以上,同時增加數千萬工作崗位。然而,IMF新任副總裁、中國央行前副行長張濤此前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一目標的實現仍存挑戰。”

G20公報重申,各國決心將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政策,以實現我們的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增長的目標。“僅靠貨幣政策不能實現平衡增長。在強調結構性改革發揮關鍵作用的同時,我們正在靈活實施財政政策,並實施更為增長友好型的稅收政策和公共支出,包括優先支持高質量投資,同時增強經濟韌性並確保債務占GDP的比重保持在可持續水平。”

在6月的成都G20財政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結構性改革的推行在全球範圍內都很困難,且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財政政策絕對不能取代結構性改革,“如果中國能夠以財政空間輔助改革,例如中國的過剩產能問題,合理運用財政空間就能幫助過剩產能部門的失業、低技能員工度過過渡期,這是非常重要的。”

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除了增長、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議題,G20在全球金融治理方面仍有許多功課要做,而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則是首要的。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G20倫敦峰會前夕刊發了《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文章,建議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強調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SDR)的作用。此後,G20持續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取得了多項進展,包括成功實現2009年及2012年兩輪IMF補充資源,完成總額為2500億美元的SDR分配,增強了危機救助能力;成功推動IMF 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大幅提高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等。

2011年法國擔任G20主席國後,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作為主推議題,並設立後來被稱為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的工作機制。但是,2011年下半年歐債危機爆發後,國際社會的註意力聚焦於應對危機,G20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也在2014年中斷。

2015年以來,隨著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進程,中國與各主要大國就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同時,主要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出現分化、全球出現了資本流動和匯率的劇烈波動,G20各國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也有強烈的意願加強對國際金融架構問題的討論,推動必要的改革。因此,中國在G20各國的支持下重啟了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各國普遍期待中國在這一重要議題上繼續發揮領導力。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美國被冠以“霸權貨幣”,但是美國的貨幣政策總會優先考慮其國內經濟穩定的需要,不可能以全球經濟穩定為政策出發點,這樣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以及半個多世紀以來全球金融動蕩的頻繁發生,可見美元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並不是一個具有內在穩定性的制度框架。盡管當前我們尚未找到取代美元地位的貨幣,但是通過擴大SDR的作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都將有助於構建多元貨幣體系。

作為本次G20峰會的“賀禮”,世界銀行8月26日發出公告稱,於8月31日在中國銀行間債市簿記建檔發行5億SDR計價債券,期限三年,募集資金凈額將用於發行人的一般運營用途。這也是首只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SDR債券,名為“木蘭債”。

IMF中國磋商代表團團長詹姆斯·丹尼爾(James Daniel)獨家回應《第一財經日報》表示:“IMF對SDR債券的發行表示歡迎,事實上IMF仍在積極探索如何使用SDR來增強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這項工作也正在進行中。”

隨著人民幣進入SDR,人民幣匯改和國際化也將進一步加速。張禮卿表示,只要中國經濟能保持穩步增長、對外貿易繼續擴大、國內金融市場繼續改革和發展,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定,從長遠看,人民幣還是比較有前景的,也可能是美元的最主要挑戰者。

強化宏觀審慎監管

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之一是維護金融穩定,在當下跨境資本流動加劇、全球貨幣政策分化、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背景下,強化宏觀審慎監管也得到了空前的關註。

今年下半年, 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普遍面臨資本外流、匯率大幅波動等問題,英國退歐等帶來長期的不確定性可能加劇金融市場波動,從危機預防角度,對風險的早期識別和預警至關重要。

“新興市場的公司債規模已超過了美國債市的規模,且近一半為國外持有,主要集中在國外五大基金手里,因此一旦風險高度集中、五大基金發生變化,新興市場必將蒙受損失。”IMF前副總裁朱民早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新興市場不可低估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的溢出效應。

值得註意的是,發達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溢出效應正在不斷強化,因此各國間的政策協調也至關重要。例如,美國次貸危機當年迅速釀成全球性金融危機,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和退出對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穩定造成沖擊。不只是美國,中國這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溢出效應也在上升,2015年的“8·11匯改”引發了新興市場匯市的劇烈波動,歐美股市也出現了“恐慌性拋售”,這是前所未見的。

為此,G20承諾不斷完善對資本流動及其風險的應對,並已共同采取措施改善對資本流動的監測,包括加強數據收集、彌補數據缺口等,及早識別資本流動波動帶來的風險。IMF也將總結各國經驗並整合資本流動管理和宏觀審慎政策研究,為各國化解宏觀經濟金融風險提供參考。

作為最重要的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機制,G20也為各國加強政策溝通提供了對話的平臺。眼下,如何繼續有效發揮G20在政策對話方面的積極作用,使之真正成為一個具有約束力的持久的協調機制而非“政治秀場”,這是當前全球金融治理領域面臨的最主要挑戰之一。

中國引領金融外交新常態

作為一個正在迅速上升的新興經濟體,中國應借G20峰會的契機,進一步在全球和區域兩個層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例如,由中國牽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一帶一路”、絲路基金,以及由中國參與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都使得中國在努力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的同時,強化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亞投行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區域性投資銀行的範疇,有望對現有全球金融秩序造成影響。”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亞投行不僅受到區域國家的歡迎,更引發美國盟友的倒戈,反映了國際社會對美元霸權的反感與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熱烈期待,不能不稱之為中國金融外交上的勝利。

IMF總裁拉加德去年初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全球的基建需求巨大,而IMF當前和未來的主要任務都不會是基建融資,因此如亞投行這樣的基建投資機構是受歡迎的,只要它們能夠倡導合作、高效運作。”

同時,多邊開發銀行(MDB)多側重基礎設施投資,在經濟增速乏力、基建缺口大、利率處於歷史低位(借款成本低)的當下,加強基建投資是推動長期增長的不二之選,而這也呼應了G20公報的倡議。

G20公報稱:“為支持我們的共同增長目標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我們重申對推進投資議程的承諾,並將重點關註基礎設施發展,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多邊開發銀行在支持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具有獨特作用……我們已與多邊開發銀行進行了有效溝通,呼籲他們共同采取行動,支持基礎設施投資,並促進私人投資。”

IMF早前便表示,加大基建投資的黃金期已經到來,只要明確識別需求、投資高質量項目,隨之而來的將是產出效應而不提高債務對GDP的比率。“根據對先進經濟體樣本的分析,投資支出對GDP比率每上升 1個百分點,同年的產出水平將提高約0.4%,四年後將提高1.5%。”

不僅是在中國,眾多歐美國家的基建缺口也十分巨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近期也發文稱,“大西洋兩岸都存在未能滿足的巨額公共投資需求。美國基礎設施的老化是出了名的;多年的財政緊縮已讓德國公路與鐵路的惡化狀況超過大部分人的想象。那麽,為什麽不以如此低的利率貸款從事一些急需的維修和改造工程呢?即使不創造就業機會也非常值得這樣做,但事實是,這樣做可以創造就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75

百度的17年產品史——突圍、霸權、迷失、焦慮與變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09/161120.shtml

百度的17年產品史——突圍、霸權、迷失、焦慮與變革
三節課 三節課

百度的17年產品史——突圍、霸權、迷失、焦慮與變革

了解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發展、叠代和演化,會更有助於你理解互聯網,理解產品。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ID: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黃有璨、範曉俊。

我們相信,對於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它的產品發展和演化史,會更忠實地映射出它的發展和成長軌跡。

我們也相信,去了解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發展、叠代和演化,會更有助於你理解互聯網,理解產品。

2天前,李彥宏發布百度2017年內部信,宣布將全力出擊“內容分發”,繞了一圈的百度,終於決定要回歸到“信息分發”這個自己的起家之本。

回顧起來,身為中國互聯網三座大山之一的百度從誕生至今的17年時間,也稱得上是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

今日此文,我們就帶你從“產品”的演化、叠代和發展,來回顧一下百度從誕生至今的17年。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百度都是中國互聯網世界中毋庸置疑的領軍巨頭之一,它也一度曾經是市值最高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然而,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里,百度卻顯得有些風雨飄搖。伴隨著過去一年里包括“血友病吧事件”、“魏則西事件”等等在內的一系列負面新聞,現在在大眾輿論層面提及百度,頗有些群情激憤的感覺。以至於,近年來已經漸漸形成了一種近乎於“黑百度就是政治正確”的論調。

從數據來看,百度也不容樂觀。

2016年10月28日,百度公布了2016財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報。從數據報告看,百度總營收增長繼續放緩,同比下滑0.7%,創歷史新低,並且是自上市以來出現的首次“負增長”。網絡營收占比164.7億元,同比下滑6.7%,同樣首次出現負增長。

百度Q3財報發布後雖然股價上漲,市值達到607.28億美元,但與並稱“BAT”的阿里巴巴方面2606.59億美元和騰訊方面2558.67億美元市值相比,市值已經僅為阿里騰訊的1/4,從市值上看,百度大有可能跌出“BAT”的隊列。

805e44421bcdf65f3e6306fc29b4a5b1

53dd0b60912b0d501423315facf4b8c5

回過頭看,百度從2000年成立至今的17年時間,也頗有些先揚後抑,跌宕起伏的意味——它此前畢竟曾經有過在2005年上市後創下中國公司單日漲幅記錄,以及在2011年憑借460億美元市值一舉超過了騰訊,問鼎中國第一互聯網公司的光輝時刻。

立足於產品層面看,這個過程中,先有搜索、貼吧、知道、百科等明星產品的出現,引領了百度最輝煌的一段時光,而此後,包括有啊、糯米、百度外賣等產品的折戟沈沙和起伏不定,則讓百度開始迷茫和止步不前。

以下,按照三節課一貫更多側重於“產品”和“運營”的觀察視角,我們將立足於“產品”來為你呈現百度這家公司自成立至今17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會試著簡潔明扼要的為你呈現出這整個過程中百度各類產品誕生及發展的邏輯,以及過程。

在結構上,本文將按照時間順序分期來完成敘述,全文分為4個部分。

第一部分關註從百度誕生到初步站穩腳跟這一階段中百度的產品發展;

第二部分重點關註百度與谷歌抗衡時期的一系列產品發展;

第三部分主要關註從2010年谷歌退出中國一直到2015年前後期間百度經歷的一系列產品變化與嘗試;

第四部分則更關註從2016年開始百度嘗試完成的一系列轉型,以及對應的諸多嘗試和實踐。

一、百度的異軍突起

2000-2005年

1.  “百度”的誕生

作為一家公司的百度,成立於21世紀的第一天——2000年1月1日,這個特別的日子,或多或少地寄托著李彥宏對這家公司能夠帶來一些全新變化的期待。

在互聯網世界里,在搜索引擎出現前,先後存在過兩類入口——其一,是瀏覽器,其二,則是門戶。

當然,作為門戶網站的領軍人物,雅虎其實也提供搜索引擎服務,只是早年雅虎的搜索在使用體驗方面做得並不好,始終未能成為主流。

事態的改變是從1999年Google的正式上線開始的,憑借到一套“自動抓取網站信息”的機制以及更合理的網站排名規則,Google的搜索精準度、用戶體驗等都得以顯著提升,人們也由此開始脫離了被動接受信息的模式。自此,互聯網世界的“入口”從導航和門戶網站開始漸漸轉為搜索引擎。

而正是Google的誕生,讓當時已經在美國從事8年搜索技術工作的李彥宏意識到了“搜索引擎”一定會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極大契機,中國互聯網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於是,1999年下半年,李彥宏放棄在矽谷的高薪工作,決定回國創辦中國自己的搜索引擎公司。

彼時,中國互聯網網民數量不過才區區百萬左右,國內用戶對於“搜索”的使用和習慣還遠未普及,加上當時的Google與雅虎也正在瘋狂擴張,國內部分網民即便開始使用搜索,優選也往往是Google和雅虎。可以說,假如事態不發生任何變化,對於作為一家新公司的“百度”,挑戰無疑是巨大的。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變化恰如其分的到來了。

1999年6月,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成立,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多年的方濱興調任該中心副總工程師,此後幾年里,正是在他的領導下,中國互聯網建起了一套聞名天下,被稱為“Great Firewall Of China”的網絡長城,簡稱GFW,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長城防火墻”,將中國的互聯網與世界隔離開來,也一度將Google等網站不由分說的隔離在墻外。

這,對於作為一家“搜索”公司的百度,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2. 百度的發展與突圍

回過頭去看,百度在成立之初,其主要產品其實只是一個“幕後工具”,主要面向各類互聯網網站提供一套搜索技術和工具,而非個人用戶。

ff93e4b414a3846cdfe4f03ce348289b

1999~2001年的百度首頁

2000年5月,百度首次為門戶網站——矽谷動力提供搜索技術服務, 而後又向新浪、搜狐等門戶巨頭開始提供中文網頁信息檢索服務,此後,成立半年的百度迅速占領了中國80%的網站搜索技術服務市場,成為最主要的搜索技術提供商。

那時的百度,通俗講,只是一個向大網站售賣技術與服務的初創企業,就連其在網站上打出的口號都是“Behind your e-success”。而其商業模式則是在仿效美國的一家名為Inktodi的公司——這家公司通過為美國100多個大型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技術來盈利。

然而好景不長,在2000~2001年期間,互聯網迎來第一次“泡沫”和“崩盤”,無數網站被關閉,許多域名都成了“死鏈接”。隨之而來的,就是百度在美國的對標對象Inktodi股價從最高的243美元跌到不足1美元,被雅虎收購。

突如其來的一切,讓李彥宏開始意識到轉型已經迫在眉睫,於是,李決定迅速調整戰略,將業務模型從面向企業提供搜索技術轉為自行經營搜索引擎。同時,在商業模式上也有所變化,百度的仿效對象開始變為了美國的 Overture,也就是發明“競價排名”的鼻祖——所謂“競價排名”,即根據支付費用的多少來決定廣告主在網站中的展示信息排名位置。

百度帝國的商業基石

2001年,百度在國內首創了“競價排名”模式。這一決定直接讓其搜索技術的進步能夠更好轉化為客觀的商業回報,與此同時,百度的盈利收入來源也從此前的主要從面向網站售賣技術服務獲取收入變成了主要面向廣告主售賣廣告而獲取收入。

同年,百度正式推出獨立搜索引擎baidu.com,直接服務C端用戶,業務重心正式開始從“面向企業”轉向為“面向用戶”。

某種意義上,這兩個決策成為了百度此後十多年里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此後百度所有的成功和可能性,幾乎都源自於其“搜索引擎”產品所獲取到的巨大流量,以及其搜索廣告收入的持續穩健增長。

168955357f5e5da70e35fb5127096c3b

2002年的百度首頁

然而,也正是“競價”這一方式,在其為百度帶來源源不斷收入的同時,也給它在此後的時間里帶來了無數非議。

同樣作為搜索引擎,Google在起初並未直接將廣告與用戶的搜索結果進行關聯,而是單獨在搜索結果頁中辟出了一塊獨立的展示位來完成廣告的展現,同時Google也將廣告和實際頁面中展示的內容進行了較為顯著的區分,讓用戶能夠識別出哪些是廣告。此外,Google的廣告展現權重采用的是“關鍵詞點擊價格+廣告質量”雙項指標,並非一味出價最高就能得到最高的展示和點擊的邏輯。

以上這些,無一不是更加站在“用戶”端來考慮完成的設計。

相比之下,百度的規則要粗暴了許多。

首先,百度采用純粹的“競價排名、價高者得”標準,並且在實際顯示結果上將廣告內容和正常搜索結果放在一起。不但如此,還將廣告商的推廣內容置於搜索結果的前幾位,這造成用戶難以對於真正的搜索結果和廣告進行區分,從而在無意中點擊了廣告,給百度制造了利潤。

這樣的設計和邏輯,成為了此後無數非議與詬病的原點。

同期,百度也開始展現出了它“更懂中國用戶”的一面。

百度在2002年前後陸續上線了IE搜索伴侶、百度大富翁遊戲、百度MP3、百度網盟等產品,這些產品每一個都各有其亮點。

所謂“IE搜索伴侶”,其實就是一個可嵌入IE瀏覽器中的搜索插件,對於當時大量完全記不住諸多由英文字母組成的域名的中國網民來說,”IE搜索伴侶”這樣的產品極大降低了用戶的“搜索”使用門檻,只需在瀏覽器的地址欄進行輸入中文關鍵詞,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網頁內容。這款產品當時是作為與其競爭對手3721的正面對標產品而存在的,一度它與3721也分別占據了大多數中國網民們的瀏覽器窗口。

相比起來,Google開始瞄上“瀏覽器”這個大眾級的“入口”並真正開始有所動作,要一直等到2008年前後,Chrome瀏覽器的發布和上線。

而百度MP3搜索則成為了一款早期中國互聯網業內大獲成功的垂直搜索類產品——在早期互聯網中,下載MP3和“聽歌”對於很多網民而言無疑算得上是一個剛需,但查找的過程卻往往無比繁雜,百度MP3搜索的出現無疑幫許多人解決了這一問題。它也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了百度流量增長的支柱之一,曾一度占據百度整體流量的三分之一

至於百度網盟,則基本是對標Google Ads的一款廣告聯盟產品,推出之後也得到了大量合作網站的支持,讓百度除了自身流量的積累外,也漸漸可以把自己的存在感和觸角伸展到無數中小網站和門戶網站中。

超越Google

2002年,對百度而言是其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百度能夠在“搜索之爭”中打敗谷歌贏得中國市場,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02年推出的“閃電計劃”以及這一年中Google開始遭遇經歷的一些小變故。

所謂“閃電計劃”,乃是李彥宏親自發起的一個行動,當時的李,召集了十余名百度核心骨幹,要求他們在9個月內,將百度的日訪問頁面提升10倍,頁面反應速率達到和Google一樣快,內容更新頻率則必須全面超越Google。

同樣是在2002年,年初,Google在中國網民中的市場占有率仍然還大大領先於百度。然而,從這一年開始,前文提到的GFW(長城防火墻)開始初步上線運作,為了防止人們訪問某些被過濾的網站,中國大陸開始采用域名劫持及封鎖大量海外DNS服務器等手段,這直接導致了Google從這一年開始不間斷出現域名被劫持狀態。

其具體表現為:在一段時間內,用戶如果輸入“Google.com”的網址,可能會被自動跳轉到包括百度等在內的其他網站,在長達2個星期的時間內,Google都無法正常使用。

當然,這不是這家搜索引擎巨頭第一次在中國遭遇“域名劫持”,此後數年里,它還會反複面臨這一遭遇。在很多時候,用戶們通過瀏覽器打開Google都可能會看到如下的界面。

9ab70c1bcdae5630036e746b64fa3559

總之,趁著Google面臨大量此類問題的間隙,百度牢牢抓住了機會,再配合其自身以提升用戶體驗為導向的“閃電計劃”,百度的中文搜索體驗開始漸漸超過Google,成為中國網民首選搜索引擎。

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2003年之初,當時的《中國電腦教育報》舉辦了一個名為"Baidu VS Google”對決的萬人公測活動,讓用戶投票選出自己心目中更好用的搜索。最終,55%的人選擇了”百度比Google好用”,而支持Google的僅有35%。也就是從那時開始,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放棄Google使用百度,而百度在中國網民們的心目中,也漸漸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認可。

“流量基座”上長出來的另類社區

如果說“搜索流量+競價排名”成為了百度帝國的基石,那麽03年底推出的百度貼吧,則是在這個紮實的基石上結出的第一枚豐碩果實。

而說起貼吧的誕生與成長,我們一定要談及到兩個在百度產品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俞軍與李明遠。

俞軍被公認為是早期百度產品文化與方法論的奠基者,他曾有過三年極為平淡的職業生涯:先在一家國營企業籌備進口生產項目,又去一家代理公司進口化工原料,還曾在一家網站從事分析儀器資料采編。庸常的工作讓他將全部熱情投註於當時的新生事物“搜索引擎”。1999年,他著魔一般利用所有時間使用和研究搜索引擎,閱讀一切能找到的關於搜索引擎的中英文文章,並去新浪的搜索引擎論壇里發表見解。其中不少關於百度的批評性文章,被當時在百度市場部任職,後來成為百度副總裁的王湛一一轉到技術人員處。

2001年初,俞軍被王湛親自請入百度。他沒有堅持自己過去的“批評者”姿態,而成為了一個“建造者”:他每設計一款產品,即使簡單如用戶界面,也會用大量的數據和事實去解釋自己每一處設定的理由。而其論據,來自於其本人對各種搜索引擎數據的長期監測和分析。據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只靠一個睡袋住在公司。

而在查看搜索日誌時,俞軍發現很多人都在搜索同一關鍵詞。這就引發了一個樸素的好奇:如果把這些有共同興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共同興趣進行交流,豈不是能貢獻更多網頁上沒有的信息?

這成為了“百度貼吧”這一產品的靈感來源。

由此,在俞軍主導下,百度創建了中文互聯網歷史上最大的BBS:任何用戶可以就任何關鍵詞創建貼吧,撰寫相關信息,而其他人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找到它們。而俞軍也成為了“百度貼吧之父”。

6ab2c3340462fd778e556ae57affeb50

2003、2004年前後的百度,正經歷著自己作為一家公司最為美好的時期——那段時間里,百度創新不斷,高速發展,也英雄輩出。

而對於“貼吧”這款產品,除了俞軍之外,另一個必須提及的,就是李明遠。

2004年,當時的李明遠還只是中國傳媒大學廣電編導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當時,他與幾名北大的朋友一起運營了一個叫做“一塌糊塗”的BBS,借由這個BBS,他開始發現互聯網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很多人,開始對於BBS、社區等產品有了一種瘋狂的喜好。

某天,俞軍偶然間在那個叫做“一塌糊塗”的BBS中發現了負責站務的李明遠,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他不能錯過的人。於是,沒有任何寒暄和客套,俞的第一句話說:“你好,我是俞軍,我是百度的。”第二句說:“你知不知道貼吧?”李明遠給出肯定的答案後,俞問:“你有沒有興趣來做貼吧,如果有興趣的話回頭你可以跟我聊一下。”三句話後,俞軍留下名片,就離開了。

而事實也證明,俞軍的判斷極為正確。

2004年,李明遠作為實習生進入百度,和俞軍一起參與搭建了貼吧的整個運營框架,這當中,比如吧主的誕生流程、用戶的互動體系、百度的服務支持,都是在俞軍和李明遠的主持下完成的。

2005年,憑借貼近搜索的新模式與“超級女生”等娛樂事件的運營,貼吧的流量被李明遠帶向頂峰,在百度內部的流量占比方面,貼吧的數據半年內從1%飆升到11%,一躍成為全球最熱門的中文網上社區之一。這個流量數據,在當時的百度內部,已經僅次於搜索和 MP3

在正式從實習生轉正後,李明遠也成為了百度貼吧的第一任產品經理。當時的百度,還是一個產品經理擁有極強話語權的公司。

而毋庸置疑,百度貼吧取得了一場“現象級”的成功,它門檻低(無需登錄即可成貼吧用戶),操作簡單參與人數眾多(每個人都可以用關鍵詞來建立貼吧),在中國影響力極大,漸漸成為了全球流量最大的中文社區。很長時間內,要是論流量和活躍度,國內甚至找不到任何一個興趣社區產品可以與之抗衡。

貼吧由此一舉成為全球最大中文社區,同時也為百度開啟了用戶貢獻內容的web2.0時代

它也成為了李明遠的“成名作”。

如果說百度搜索引擎是在做“分發”,“貼吧”的出現,則讓百度開始探索著嘗試要做一些“聚合”——通過某些特定的主題與場景,把搜索一個關鍵詞的人都聚合起來,通過互動或某些特定機制來共同生產內容,從而再反哺搜索,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

在這一思想主導下,貼吧之後,李明遠還主導設計了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甚為用戶熟知的社區類產品,而“知道”與“百科”在推出過後也迅速借由百度擁有的巨大流量優勢成為了最大的在線互動問答平臺與最大的中文百度網站。

它們與“百度貼吧”一起,共同成為了百度社區知識搜索的“三駕馬車”,造就了百度發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

這一時期的百度,受到無數人的青睞,在用戶端及互聯網業內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而這些,都為百度日後上市奠定了有力的基石。

3. 勢如破竹的百度

從2002年發布mp3搜索,到03年推出圖片搜索新聞搜索Flash搜索以及建立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區“百度貼吧”,再到2004年收購了國內最大的個人上網導航網站hao123、推出文檔搜索及“百度知道”,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百度在進軍“知識搜索”領域這一階段中的成長和發展,可以說是驚人的,幾乎每一年都能獲得用戶數量和流量上的巨大增長。

2005年8月5日,百度又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歷史性時刻:這一年,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同時也創造了中國概念股的美國神話——百度首日股價漲幅就高達354%,成為2005年全球資本市場上最為引人註目的上市公司。

李彥宏與百度迎來了屬於他們的新時代。

縱觀百度初期的成長,你會發現百度的成長與其幾個核心產品線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基於其核心業務搜索引擎和競價排名基礎上,輔以一系列各有特色同時又與“信息”緊密相關的新產品,加上百度強大的商務合作能力,如此種種,把百度打造成為了一個擁有強大“信息分發”能力的入口及內容生態,成就了百度在短短數年內的巨大成功,也令百度一舉躋身了國內的領軍互聯網公司之列。

二、百度的多元化之路

2005-2009年

1. 百度的“多元化”戰略

2005年上市之後,面臨 Google 持續帶來的壓力,百度內部開始實行了“多元化戰略”模式。

自此,百度的產品線開始更加豐富起來。在2005-2009年期間,百度先後出現了21個產品線,其中不僅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等明星產品,還包括百度空間、百度視頻、百度地圖、百度IM軟件“百度HI”等等一系列在“多元化”戰略背景下誕生的新興產物。

而這21個產品線中,擁有過億用戶量的產品就達到了7、8個之多,百度的“流量”能力之強大,可見一斑。

此外,百度還先後針對兩塊極度重要的業務動過心思。這兩件事,一是電商,二是社交。

坎坷的電商之路

2007年,淘寶超越易趣成為中國電商市場的老大。百度內部通過對網民搜索關鍵詞的分析發現,其中與購物信息相關的關鍵詞占了很高比例。延續一貫發現需求、滿足需求的創新思路,李彥宏洞見電商將會是一片巨大的藍海。

按照李的設想,百度想依靠獨有的搜索技術和強大社區資源,建立中文互聯網領域最具規模的網上個人交易平臺。於是,2007年10月,百度高調宣布成立電子商務事業部,正式進軍電子商務領域。

當時的電商事業部旗下有百度有啊百付寶等業務。百度有啊是百度旗下的C2C交易平臺,而百付寶則是今天百度錢包的前身,就是要對標淘寶與支付寶。

而彼時百度電商的領軍人,正是此前一手打造了貼吧、知道等成功產品,百度內部的明星人物,被稱為“太子”的李明遠。以當時來看,百度對於電商的投入和期待,不可謂不大。

然而,百度仍然大大低估了“電商”的難度。

與貼吧、知道這樣的產品不同,“電商”並非是一個純靠海量流量能夠迅速養起來的產品,其中間還涉及到更為複雜的運營和持續資源投入,從供應鏈到商家的服務維系再到營銷,無一不需要“做重”。但百度一貫擅長的,是更輕的“以流量養產品”,而非更重的“以運營帶動產品”,這成為了百度在電商這條路上的阿喀琉斯之踵。

此外,在策略方面,百度也顯現出了自己“門外漢”的一面。

當時的淘寶,在C2C領域內已占據了超過90%以上的份額,並擁有極高的成交量,幾乎不可動搖。邏輯上說,“有啊”如果想要分得一杯羹,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形成差異化,例如大力發展B2C。然而,在產品上,有啊被詬病為“一個山寨的淘寶”,且還花了幾乎一年才上線;而賣家方面,有啊聚集的則是一群夢想發財的小賣家,與淘寶高度重合;至於營銷方面,當時的百度從不擅長營銷,而更擅長廣告的售賣,對比起來,阿里的營銷,可謂是一支“海陸空三軍全齊”的精銳部隊。

如此種種,導致了有啊的失敗。作為電商負責人的李明遠終於也沒能在電商方面延續自己的“天才少年”神話。有啊在苦苦掙紮了幾年後,最終的結局,是在2011年宣布關閉開店、交易等電商功能,逐漸轉型為本地生活信息服務平臺。

百度隨後宣布了跟日本的電商合作,推出“樂酷天”,然而不久也折戟沈沙。此後又進一步推出基於線下商戶的樂生活,同樣慘淡收場。

總之,一旦涉及到線下供應鏈和更重的“運營”環節,百度從未有過一款成功產品,哪怕後來的百度外賣,也是如此。

而“有啊”的失敗,更是導致了李明遠第一次離開百度。2011年,在有啊關閉交易等諸多功能後,李明遠選擇了加入UC,擔任產品副總裁。

從“入口”到“社交”的嘗試

除了對電商之外,百度在這個時期還動念過“社交”。

自07年前後,社交網絡蜂擁而起,人人網、開心網、豆瓣等都掀起了一陣社交狂潮,而百度最大的社交入口貼吧在這一時期也迅速發展。順理成章的,百度開始想要將貼吧作為進軍社交的一個突破口,並有意識的開始引入個人空間、經驗值、粉絲、私聊等功能。

百度貼吧本身的邏輯很簡單——老用戶在貼吧里產生的內容、資源等借由其搜索引擎強大的流量分發能力,又成為吸引新用戶的資源,而負責吧務、整理精品貼、圖冊、資源帖、吧刊、知識庫的吧務委員會無償地充當了“小編”的角色。

邏輯上說,百度相當於沒花一分錢工資建立起了1500多萬個垂直網站,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局域網聯盟”,吧友們則成為了一個個人肉信息整合器。

在這個基礎上,要是百度能夠再圍繞著建立起一套包括關系鏈、經驗、積分、粉絲等等在內的社交體系的話,貼吧的價值將得以倍增。

然而遺憾的是,百度這個算盤打錯了,貼吧的社交化轉型也註定了失敗。

不同於騰訊與阿里,在A和T手中,握有的是大量可追蹤的用戶行為數據信息,而百度賴以起家則是流量生意,雖然有幾億活躍用戶,但除了搜索關鍵詞以外,百度手中幾乎沒有任何基礎的用戶資料和用戶信息。這數億用戶,可謂個個面目模糊。

此外,貼吧的產品架構一度也使得用戶無法跨吧積累經驗值,形成統一的社區關系和影響力。而無法積累起用戶基礎資料、用戶關系鏈等等社交基礎元素的貼吧,在其社交之路上也開始舉步維艱。

最終,貼吧在社交路線上的不利也一一堵死了社會化搜索、增值服務(如QQ空間的黃鉆)、大數據等方向的商業化想象空間,嘗試了2年“社交”卻始終無果的貼吧,最終還是只剩下了“流量變現”這唯一一棵搖錢樹。

因此,從2008年前後開始,百度開始嘗試在貼吧banner投放廣告,開始一去不返的走上了“變現”之路。到如今,你已經能看到推廣廣告已經無孔不入地出現在頂部、貼子流、簽名檔等所有地方。

此外,貼吧的“社交”失利還導致了另一個必然的後果——一個大用戶體量的產品,假使已經沒有更多的發展想象空間,最終一定會走上“變現”之路。但變現最終又會回歸到“效率”二字。

對於貼吧這樣的產品,“賣廣告”這樣環節眾多但收入卻不一定高的方式看起來效率實在算不上高。於是,慢慢在“貼吧”上,又延伸出來了“賣吧”這樣的變現方式。

這為之後的“血友病吧事件”等的爆發而埋下了隱患。

而此後,隨著“封吧”事件層出不窮,水貼稀釋高質量內容,貼吧廣告漫天飛等一系列糟糕的體驗出現,再加上豆瓣、人人、微博的崛起將貼吧的流量瓜分,貼吧由盛轉衰,可謂並不意外,這是後話不表。

這一時期內,除了“貼吧”外,百度在博客(百度空間),實名社交(百度說吧),實時聊天(百度Hi)上做過的嘗試也都不太成功,百度在社交這條路上的嘗試,最後還是無疾而終。 

2. 被人詬病的“百度”

這一時期的百度,在繼續迅猛發展攻城略地的同時,也已經開始顯現出一些負面與隱患。

公眾與輿論界對於百度最大的詬病在於:“競價排名”這種純粹以利益導向的廣告收入模式,是否會造成大量虛假不靠譜的商家通過廣告投入就能夠出現在百度搜索結果的首頁的後果,從而誤導大量普通用戶的選擇。

2008年10月,這一狀態經由長期累積,終於發酵。在這個月里,央視《新聞30分》公開抨擊了百度,稱“百度競價排名的積弊,下降了網民搜索體驗”。身為國家媒體的央視直接開炮,百度的股價應聲大跌。經此一事,百度內部開始對於“競價排名”的機制與邏輯進行了反思。

2009年,百度經由半年醞釀後,正式上線推出“鳳巢”系統,“鳳巢”在原有競價排名規則的基礎上又引入了“質量度”(包括點擊率、創意質量、賬戶表現等),一條投放的條目信息,其投放價格和“質量度”將共同決定其展示排序,這一規則替換了原來的競價排名,全面管理搜索推廣的所有頁面位置。

鳳巢系統的推出算是在百度原有對競價排名上一次高質量的升級,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用戶的搜索體驗,同時為百度的營收帶來了大幅度的增長。

然而,“鳳巢”雖然看似更優化了用戶體驗,但在之後卻再度被CCTV曝光,稱“其本質未變,不透明的競價排名不但無法省下推廣費用,反讓企業陷入了廣告投放方面的’無底洞’”。

而就此問題,百度內部也有不小爭論,以時任百度副總裁俞軍為代表的產品團隊堅持要徹底改變、幹掉一系列“灰色地帶”的廣告客戶,而時任百度COO沈皓瑜為代表的運營團隊則強烈反對。

長期以來,在百度內部,這兩股代表銷售、商業化的力量和代表用戶、產品的力量勢均力敵,他們彼此牽制、相互妥協。一直到09年後,以俞軍、邊江、李健為代表的幾代百度產品總監相繼離職,天平的平衡才逐漸被打破,百度內部的文化與導向開始高度變成了以“商業與收入”為導向。

3. “多元化”背景下的百度及其困擾

正如此前所說,從2005年8月上市後,在短短兩年半時間內,百度已經迅速從單一的搜索引擎擴張到“巨無霸”公司。

期間,百度除了圍繞著搜索陸續推出貼吧、百科、知道、空間等社區產品,還在非搜索領域推出了百度幣等相關的個人消費工具,包括後來的C2C電子商務系統“有啊”,即時通訊工具“百度HI”以及進軍網絡遊戲行業,這些無疑都證實百度希望把自己的觸角伸展到更廣闊的互聯網空間去的野心。

然而,眾多布局下,能夠開花結果的,卻並不多。

無論是百付寶、有啊,還是“百度HI”,乃至當時幾乎人人賺錢的網遊,百度幾乎都是折戟沈沙,一地雞毛。

即便部分產品可以帶來流量的增長,但是如何把流量的增長轉化為看得見的財務收入增長,對於百度,也始終是一個考驗

龐大的百度,營收來源是否可以不僅僅只依賴於“搜索”和“搜索廣告”?

這成為了百度心中的一塊大石,此後7年時間里,整個百度,都在受困於這一問題的答案。

三、動蕩中前行的百度帝國

2010-2016年

1.競爭格局的扭轉

2010年1月,Google發表聲明,因為不願接受政府對於Google.cn內容的審查,宣布退出中國。從那一刻開始,百度失去了其最大的競爭對手,國內的“搜索”之爭,格局瞬間逆轉,百度一家獨大之勢,看起來已是必然。

而失去了競爭對手的百度,看似一馬平川,實則埋下了更大額隱憂。

從那時起,在失去了 Google 這個重量級的競爭對手之後,百度所處的商業環境始終有驚無險,由此,百度似乎也失去了創新和進展的動力。從2010年到2016年間,百度在產品上的進化似乎戛然而止,這6年間,百度似乎沒有任何一款能夠與早期的貼吧、知道等相提並論的產品面世。

而同一階段,加上因為俞軍等代表百度早期產品理念、價值觀的人先後離開,原先勢均力敵的兩股力量開始失衡。商業開始主導搜索,而技術、產品則變成了為商業服務的手段,就是從這時開始,失去了最大競爭對手的百度,其經營理念開始迅速轉變為銷售主導。

以及,失去了競爭對手的百度,也開始顯露出越來越大的野心和某種“霸權主義”式的作風。

2. 野心勃勃的百度

2009年8月,李彥宏在百度技術創新大會上首次提出了“框計算”的概念,即用戶只要在百度搜索框中搜索某種服務,例如視頻或購票等,百度就能識別這種服務,將該需求直接匹配給最優的內容供應商或服務商來進行響應和處理。

此舉一出,眾人嘩然——百度此舉,在外界看來無異於希望跳過所有服務商和站點,讓用戶的所有關鍵行為都發生在百度上,且最終很可能一切都將是百度說了算——想想看,你搜索一個視頻時,現在已經無需再次點擊視頻網站,而是直接在百度站內就可以完成觀看,且觀看的內容來源到底是哪個網站的,一切都將是百度說了算,這對於視頻網站們而言無疑是極其可怕的事情。

而到了2010年,在Google退出中國後,百度又進一步推出了移動開放平臺以及移動框計算,背後的邏輯也是一樣的——百度希望成為一切信息乃至服務的入口。

到了2011年,百度又推出了全新的首頁,移動終端平臺等產品,新上線的百度首頁在傳統的搜索框下,增加了導航通知、實時熱點、應用、新鮮事四大模塊,同時新首頁頁面將向所有站長、開發者、服務提供商開放。原本的一個獨立的搜索框徹底演變成全應用模式。

這一系列動作,成為了百度自推出獨立搜索引擎以來最引人註目的產品戰略舉措。

2011年的百度,借助於此前的積累以及一系列“野心勃勃”的手段,來到了它的頂端——2011年3月24日,百度在納斯達克收盤時,市值達到了460億美元,超越了多年盤踞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市值第一位置的騰訊,成為當時市值最高的中國互聯網企業

然而,這似乎也成為了百度自2010年以來最高光的時刻。

此後,百度“野心勃勃”的布局還未完全得以落實,形勢就有了新的變化。變化則來自於“移動端”。

3. 百度移動時代的開端

O2O生態戰略

2012年開始,智能手機占有量大大得到普及,互聯網的“移動時代”加速到來。

在此之前,百度的投資及自身業務中心較多集中於門戶網站、電子商務、視頻等領域,但進入2012年後,從PC為傳統互聯網轉變到手機移動互聯網時代。此時以微博和微信為象征的大量APP(應用程序)開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占領統治地位。

顯然,在手機端的“入口”,已不再是搜索引擎,“應用程序及分發平臺”以及“碎片信息、線下服務等的消費”成為了這個時期的競爭關鍵。但這幾者此前均與百度無關,這無疑讓百度感到焦慮不安。

面對互聯網局勢的突變,李彥宏迅速做出決策,提出要對百度進行變革,百度從投資布局到自身業務發展都開始了面向移動端的戰略重心轉移

就是在這一期間,百度陸續收購或投資了91無線、PPS視頻、糯米,Uber等業務。

在一系列布局和動作之後,百度也擁有了一系列基於移動端的拳頭產品,其中包括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百度糯米等產品。可以看出,當時的百度,希望占據更多線下場景,連接更多線下服務的意圖還是很明確的

用百度自己的話來說,百度最終希望實現的,是“以移動搜索、個人雲和地圖作為移動業務的突破口,提升移動應用分發能力,再聚合移動端業務形成O2O閉環——搜索+分發(91)+LBS(地圖和糯米)+支付(百度錢包)。”

而到了2014年,百度甚至還上線了自己的O2O外賣產品——百度外賣,這個雖然起步較晚,但只用了短短幾個月就在用戶量、下單量等數據上趕上了美團外賣的產品一時間讓百度內部群情激昂,看到了希望。

此後不久,李彥宏更是公開喊話,宣布對於O2O將會投入200億,準備高舉高打的打一場O2O之戰。

移動入口搶奪的失敗

上面已經說了,百度對於移動時代的意圖,是由兩方面構成的——

1. 讓自己擁有足夠的各類線下服務連通能力;

2. 繼續牢牢占據並最終形成一個移動端統一的“流量入口”,在這一前提下通過入口向下進行流量和服務的分發與匹配。

假如以上二者均能得到落實,那百度在PC時代拉以生存的商業邏輯,無疑將可以在移動時代得到複制。

而上述二者中,前者是通過收購糯米、投資Uber、發展百度外賣等手段來實現的,而後者,則始終有些搖擺不定。

在2013年前後,圍繞著移動端“入口”的搶占,百度先後有幾個大動作——

1. 上線並大力發展“手機百度”;

2. 以19億美元天價收購“91無線”;

3. 上線“輕應用”。

三者之中,“手機百度”最早期望複刻百度搜索在PC時代的“流量分發”邏輯,但受制於APP間的跳轉遠遠不如Web頁面的跳轉便利,很快百度就發現這一邏輯很難走通。

而19億美元買回的91無線,事後被詬病為“一樁失敗的買賣”,在經歷了短暫的嘗試後,91無線最終被整合到了百度鳳巢春華團隊中。

而“輕應用”,則是另一個邏輯,某種意義上,它是此前“框計算”策略在移動時代的延續。

所謂“輕應用”,就是開發者可以開發在百度APP上直接使用的應用,而用戶無需下載,即可實現和傳統原生應用一樣的功能體驗。聽起來,它與後來的“微信小程序”非常相似。

然而,與微信不同,移動時代的百度,自身的“入口”效應和用戶粘性,遠遠沒有達到“不可替代”的程度,連手機百度自身的發展和數據都一度舉步維艱,何談給其他人分發流量?

不出意外的,“輕應用”日漸沒落。2014年,百度又推出了“直達號”,基本算是此前“輕應用”的延續,在產品策略上也頗有高度對標微信的意思——其商戶直達號對應公眾賬號,CRM系統對應公眾平臺,消息推送對應微信群發,百度錢包對應微信支付。

看起來,百度想要形成一個“搜索+直達號+支付+分享”的閉環式服務生態鏈,從信息入口變身服務的智能連接者。

只是,百度在移動端,從未真正找到一款屬於自己的“拳頭產品”,也從未真正找到一個“入口”,加上百度自身在開發者、線下服務等領域和群體中的運營能力短板,註定了這一系列嘗試將會失敗。

4. 輿論漩渦中的百度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百度一方面在移動端開始有了點兒節節敗退的意思——從糯米到外賣都開始逐漸式弱,而另一方面,百度也由於自身內部的種種問題,開始一次又一次陷入到輿論風波中,導致了自己面對的輿論環境越來越惡劣。

在2015年最先爆發的,是所謂“百度全家桶”事件,該事件在2015年下半年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榜。

簡而言之,該事件的源起,是有用戶發現如果自己在電腦上裝了百度相關的軟件,比如百度衛士、百度輸入法、百度地圖等等,那麽接下來與百度有關的“全家桶”套餐軟件將會被強制安裝到你的電腦中。甚至用戶自己將無法刪除和卸載。

這無疑是一直以來廣受廣大網民聲討憤恨不已的“流氓”行為。

於是,在長達大半年的時間里,針對百度的冷嘲熱諷和吐槽謾罵在微博等互聯網輿論陣地上泛濫不已。奇怪的是,這一事件持續了大半年之久,百度官方卻從未有過公開回應與解釋,百度在這一時期面向用戶端的響應之慢與其內部管理的一些問題也已隱隱有所顯現。

8d4613fc1d5027eb914a74c29fa0949f

圖片來自知乎網友

但大家都沒有意料到的是,對百度來說,這才僅僅只是開始。

2016年2月,百度爆出貼吧“血友病吧”被賣,一時間群情激憤,百度不得不公開道歉。

而短短不到3個月之後,因為陜西青年魏則西之死,百度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包括央視等在內的國家媒體均對於此事件予以了巨大關註,百度背負著巨大的壓力。

此後,根據國家的調查結果:百度搜索相關關鍵詞競價排名結果,客觀上對魏則西選擇就醫產生了影響。“魏則西事件”爆發後,百度進行了大幅度整改,控制商業推廣信息占比不超過30%,同時加強對“商業推廣”字樣的標註強度。而同期,百度的直接競爭對手360搜索則宣布放棄一切醫療商業推廣,直接對於百度展開了精準制導式的攻擊。

2016年7月,在2016IXDC(國際體驗設計大會)上,百度用戶體驗部總監劉超的演講因為“尺度”、“言論”、“PPT太low”等問題引發網民瘋狂吐槽,一時間“百度的價值觀就是Low”等等言論不絕於耳,此舉也導致百度再一次公開道歉,而百度內部事後也對劉超本人從管理團隊除名。

而2016年11月,百度則爆出了2016年的最後一則負面大新聞——曾經的天才少年,百度“產品”方面的旗幟性人物,一手導演了貼吧、知道、百科等產品輝煌的百度副總裁李明遠,被宣布因為“在百度收購某項目中與被收購公司負責人有私下巨額經濟往來而引咎辭職”。

此事一出,眾人噓唏。

李明遠的離開,代表著2005年前後,曾經主導了百度PC時代產品輝煌的那一代百度產品人,至此已全部離開百度。

毋庸置疑,上述這一系列事件的背後,映射出的,是百度從戰略到組織架構到內部管理方法甚至組織文化等等全方面的問題

而這一系列事件在2016年的集中爆發,加上以百度外賣為代表的O2O基本在這一年宣告被戰略放棄,百度再一次失去了其原本預計中最需要有所產出的“戰略要地”,以及百度市值的一路走低,漸漸被騰訊和阿里大幅拉開,讓百度在互聯網業內的聲望達到了近10年來的最低谷。

一系列內憂外患背後,讓百度開始不得不從長計議,再次開始醞釀一些新的變化。

四、高舉“人工智能”大旗的百度

2016-至今

作為一家有著強大技術基因的互聯網公司,百度最大的困境其實在於:它從未能夠在PC時代的搜索之外創造出新的、可規模化的收入來源

在互聯網世界中,如果一家公司長期沒有創新,很容易迅速被時代拋到身後。

而從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後,百度所面臨的局面,正是類似的——一方面,移動端的“搜索”與Web端的“搜索”全然不同,在移動端,百度不再是那個可以呼風喚雨的“唯一入口”;另一方面,其Web端的地位也不斷遭遇著各種挑戰,這些挑戰有來自360等競爭對手的,有來自於大眾輿論的口誅筆伐的,也有來自於醫療整改等政策層面的。

因而,2013年之後的百度是充滿焦慮的,也因此,我們才會看到包括大手筆收購91無線、大力投入O2O等高舉高打的舉措。只可惜,這些動作都算不上成功。

而到了2016年,百度開始把視角轉回到了自己賴以起家的“技術”上面。這一年開始,百度開始更多談論起了“人工智能”。

1. 百度的人工智能布局

其實,百度的“人工智能”布局可以追溯到2012年。早在那個時候,擁有海量數據,天然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擁有優勢的百度就啟動了深度機器學習的研究工作。到了2014年,在此前深度學習項目的基礎上,百度的人工智能研究進一步衍生出了“百度大腦”這樣充滿野心的項目,甚至百度還高調的引入了Coursera聯合創始人,人工智能領域最權威的專家之一吳恩達博士來全面負責百度大腦項目。

某種意義上,互聯網的第一時代,實現的是“人與信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而到了移動互聯時代,更多的服務被接入進來,“連接人與服務”開始變成了這一時期互聯網的主旋律。

而人工智能之於互聯網的意義,則在於它能夠極大加速和輔助“人與服務的連接”。

百度對於“人工智能”的期待,也在於此,某種意義上,百度是希望利用人工智能來全面優化百度現有或即將開展的一系列業務,比如金融+人工智能、O2O+人工智能、內容生態+人工智能等等。

而2015年百度推出的百度虛擬助手“度秘”也已經初步展現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上的成果和野心。

作為一款虛擬助手產品,當時面世的“度秘”可以調用百度O2O服務,比如叫車、地圖、團購等幫用戶下單,而且用戶和度秘通過語音對話即可完成服務的調用。

某種意義上,“度秘”的思路,或許是在“重構”人們的搜索體驗——百度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把“搜索”變得更智能、更自然、也更高效。

簡而言之,以往人們的搜索載體只能是“文本”,而現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百度會在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方面將擁有更為強大的能力,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搜索體驗。

此外,相對於傳統搜索模式,不同用戶搜索同一個關鍵詞可能獲得的結果千篇一律。而人工智能驅動下的百度“新搜索”也可能通過大數據技術描繪用戶個體特征,更準確地判斷用戶需求,以個性化推薦機制讓用戶得到真正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同時,在信息搜索的基礎上假如能夠順利接入大量服務,這對於百度將會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事情

我們來設想一個場景:假使用戶通過百度或“度秘”搜索了一部電影《愛樂之城》,可以立刻看到電影介紹、並在需要購票觀看時立即點擊進入百度糯米電影、快速選擇需要的時間和座位,再通過百度錢包進行支付和返現,完成電影票的購買。

這樣就極大縮短用戶獲取服務的路徑,把牢牢占據住了用戶從入口、到場景、到支付、甚至到評價反饋的整個用戶行為鏈條,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假如以上設想中的技術、服務都得以全面實現和普及,這無疑對於百度來說便是占據住了新時代的“入口”。

對百度來說,這是想象空間所在。

而從2016年中開始,隨著AlphaGo戰勝李世石,人工智能的“奇點”似乎也已經到來,這個看起來充滿想象空間,但一切又都還很模糊的領域,會在此後成為百度的再次興起的關鍵勝負手嗎?

2. 內容生態的搭建

除了“服務”,另一個百度註定不願錯過的,就是“內容”。

從2016年開始,“內容創業”就成為了互聯網圈內的熱門話題,其背後的核心邏輯,是在信息泛濫的當下,相比起傳統的索引導航式流量入口,在當下,優質內容越來越有成為真正流量入口的趨勢。

而正如此前我們一再提到的,以“入口”和“內容分發”起家的百度,註定不願,也不能錯過新時代的“入口”之爭。

而內容之戰,則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優秀的內容生產者之爭,二則是內容分發能力之爭

圍繞著前者,除原有的百度百科、百度文庫和貼吧之外,百度在2013年開始推出了“百度百家”,定位為依托百度流量的內容聚合平臺,拉攏了大量內容生產者。

在2015年年底,圍繞著原有的百度百家,百度又進一步上線了“百家號”,邏輯基本與頭條號、微信公號等相似,內容創作者生產內容,用戶消費內容,百度提供廣告分成,幫助內容生產者實現內容變現。

到了16年年底,百度又進一步開始整合百度百科的流量,借此來拉攏更多內容生產者。

此外,百度也推出了“百度問咖”和“百度派”,前者你可以理解為百度版“分答”“在行”模式,後者則更接近於百度版的“知乎”。

只是,相比於已經苦心經營了多年的知乎、在行、微信公號等成熟的競爭對手,在百度身上,實在很難看到這方面的優勢。

至於內容分發能力之爭,百度則將面臨著另一個不好對付的對手——今日頭條

從移動端起家,在短短4年內已經成長為一家估值數十億美金公司的今日頭條在互聯網圈內被人與百度進行類比。兩家公司也都很相似——創始人皆為技術背景,都依賴著技術和算法而起家,也都希望憑借著自己的技術力量在行業內占據某個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與百度不同的是,今日頭條已經專註在“內容分發”這條道路上苦心經營了4年,並已經積累了數億用戶和大量數據,以及一個優秀的研發團隊。

據今日頭條官方透露,他們已有計劃從2017年開始逐漸開放一部分自己已經較為成熟的“內容分發”算法,幫助更多媒體、內容從業者等通過機器更有效的實現內容的分發和傳播。

看起來,在“內容分發”這場仗上,百度與今日頭條之間或必有一戰。且,相比起優質的內容生產者之爭,或許“內容分發能力”會變得更為關鍵——假如你既擁有海量流量,又擁有強大優秀的內容分發能力,很難想象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們不願意與你合作

某種意義上,這與百度的“人工智能”豪賭,可能也是一脈相承的——百度的期望,是在於倘若“百度大腦”這樣的人工智能高端項目若能在幾年積澱後取得某些突破性的進展,或將可以徹底帶來完全不同的局面。

而就在2017年2月6日,李彥宏公開發表了百度2017年度的內部信,其中反複提及——

“百度從本質來講,最核心的東西還是在做內容的分發”

“內容分發是我們的核心,我們之所以能夠存在,我們之所以很多業務能夠做的起來,是因為我們有內容分發這樣一個堅強的大盤,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

此舉,無異於正式給今日頭條下達了一封戰書,也正式宣告了2017年百度的重心也將全面向“內容分發”開始傾斜。

五、尾聲

作為一家公司的百度,無疑是PC時代中國互聯網行業中最大的贏家,憑借自己的搜索與貼吧、知道、百科等一系列優秀的產品,百度迅速成為了PC時代的巨無霸,並隨之建立起來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商業邏輯,以至於到今天,百度的商業產品經理在互聯網圈內仍然有著非常良好的口碑,而“搜索”與“商業產品”,也被稱為是百度最核心的兩大產品。

然而,往往正是那些曾讓你強大的事物,在新時代來臨時更容易讓衰敗。在互聯網圈內,這一定律更是屢見不鮮,對百度而言,也是如此。

自2010年開始,百度的“競價排名”廣告模式就始終飽受詬病,而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沖擊也讓百度自身焦慮不已,於是,百度也奮力開啟了一系列轉型嘗試,試圖找到搜索和廣告以外的一個全新支柱與增長點。

甚至,百度也在這一背景下自上而下的制定了很多戰略,和調整了很多組織架構,在百度高層眼中,先布局O2O,再調整架構,將金融業務扶植起來,以此為核心擴散輻射現有業務,如百度外賣、電影、糯米、OTA、無人車等,將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戰略。

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百度的轉型努力還是紛紛失敗了,從O2O到“移動入口”再到“金融”,百度始終都處在一種“慢半拍”的節奏中,未能獲得預料之中的成功。

這背後,廣為爭議的“百度價值觀”問題,也一再被提起。百度,也漸漸在人們眼中成為了“最不具有產品創新基因”的公司——畢竟,百度確實至少已經有5-6年沒有誕生過一款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型產品了。

或許與此有關,百度在2017年初完成了其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COO陸奇入職,此前所有的副總裁、高級副總裁都向陸奇匯報,而陸奇則直線向李彥宏匯報。

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2017年,百度手中的底牌,似乎也是我們能看到的最後一張牌,變成了上文提到的“人工智能”。

理論上講,如果中國要有一家互聯網公司能夠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百度的確應該是最可能的對象——畢竟無論是技術還是數據方面的積累,都很少有人能比得過百度。

然而,人工智能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卻仍然很難在短時間內直接給公司帶來看得見摸的著的現實收益,對於身為一家上市公司,且股價已經長期止步不前的百度來說,無疑還是需要看一看短期產出和收益的。

在此背景下,結合百度現有的業務、數據等優勢,“內容分發”看起來會是比“人工智能”更近,更容易帶來現實產出和回報,也更容易受到資本市場認可的事情。

或許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李彥宏公開喊話“百度最核心的東西還是內容分發”這樣的局面。

2017年及之後的百度,真的能在“內容分發”方面面對今日頭條的緊逼與威脅給出有力的回應,又真的能夠在其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戰場上帶來突破性的成果,以此扭轉連續多年來的不利局面嗎?

唯有拭目以待。

百度 產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