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铁矿石囤积现象重现天津港 两拓正扩大在华销售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090416/00546106588.shtml


  铁矿石压港真相

  见习记者 邓 瑶 天津、唐山报道

  铁矿石港口库存,是“铁矿石进口量”和“国内钢企消化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穿插其中的,是中间商的投机举动。

  几十辆装满铁矿砂的自卸车、一排排紧张卸货的巨型米门机、泊满开普型货船的码头、堆满褐色铁矿石的广场……

  2009年2月份以来,天津港(13.15,0.04,0.31%)这种“逆全球经济下跌之势”的繁忙景象,是天津港南11#泊位负责装卸的吕勇庆所没有预料到的。

  “船多得出乎我们的想象。2、3月份,经常一天就到两条船,大部分是从澳大利亚过来的。”临时赶来向记者介绍工作情况时,吕勇庆尚未洗净沾在手上的矿灰。

  天津港是中国三大铁矿石港口之一,继2008年上半年“四部委”联手下令疏散港口库存铁矿石后,如今,铁矿石囤积现象重现天津港。

  天津港集团散杂货业务部科长张伟告诉本报记者,“根据4月14日的数据,天津港铁矿石港存量达到550万吨,转站货300多万吨,呈攀升态势 ”。此外,港口还“压了约20条船”(约300万吨)。而2008年10、11月,天津港的铁矿石库存始终在300万吨左右,基本处于历史低位。

  天津港铁矿石库存攀升并非独例。

  海关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30日,我国港口铁矿石库存已超出正常库存近3000吨,达到6800万吨。“4月份还在继续上升,目前已达7000万吨。”五矿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刘志梅说。

  在此背后,一方面是中国铁矿石进口量的迅速回升。2008年10月,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一度跌至3062万吨,2009年3月,这一数字已飙升至5208万吨,同比增长46.2%,成为历史新高。

  但另一方面,在经历了2009年1、2月的钢铁业“小阳春”之后,国内钢企的消化能力,近期已有明显疲弱迹象。随着钢材价格的持续下跌,4月中旬,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已有减少趋势。

  “现在,基本二三天才到一条船。”吕勇庆说。

  衰退的消化能力

  4月14日,在天津港南11#泊位,一艘装满澳矿的16万吨级开普船正在卸货,货主是唐山国丰钢铁集团。

  “港存矿主要是大钢厂的长协矿。”天津港散杂货业务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09年之前,该码头的库存铁矿石已几乎被提光了,“但年后,矿石又堆起来了”,不过,“最近钢厂提货的速度在减慢”。

  正常情况下,港口出货量与钢厂的生产力度呈正比。出货速度减慢,意味着钢厂生产力度也在减缓。

  在我的钢铁网分析师曾节胜看来,钢厂提货不积极“很正常”,“虽然钢价在年初经历了一波小阳春,但目前钢材价格再次狂跌,致使钢厂已无力对经销商继续进行退差补贴,因此,商家纷纷削减从钢厂定货的数量,钢厂的库存压力在逐渐增大。”

  国内钢厂纷纷停产检修,为钢厂生产力度放缓提供了证明。

  鞍钢4月1日宣布,对2150热轧生产线进行为期15天的停产检修,预期影响热卷板产量约15万吨。目前已宣布4月停产检修计划的钢企,还包括莱钢、马钢、首钢、韶钢、唐钢等。

  2009年初铁矿石进口量暴增,中小钢企的“贡献”可能更大。

  “今年2、3月,国家宏观调控推动了中小钢厂复产,现货矿市场再次活跃,进口量大幅增长,但近期,钢材价格再次下跌后,直接导致矿石库存上升。”曾节胜表示。

  “我们去年年底进了300万吨,由于年初市场好转,3月又进了一船澳矿(约17万吨),但目前市场形势下滑,这船矿还在曹妃甸堆着没动。”4月13日,唐山一家中型钢厂原料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从唐山丰润区一些小钢厂了解到,大部分小钢厂目前都备有50到300万吨不等的现货矿。

  贸易商“抄底”

  在供需之间,穿插其中的投机势力,扭曲了铁矿石的波动曲线。2009年初,铁矿石价格跌至历史低谷,被众多中间商视为“抄底”的机会。

  中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毅,清楚地记得每一波的铁矿石行情:“2008年12月,印度矿到岸价跌至64.78美元/吨,成为2007年以来 的最低点,2009年1月价格有所回升,但目前又跌至新低位。”4月15日,印矿最新价格为64美元/吨,“基本上是成本价”。

  五矿矿产副总经理张晔的观点,或许为贸易商“抄底”提供了解释:“相对于目前价格,矿价未来深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现在的矿价“有印度矿和国内矿的成本支撑,并且,三大国际矿企也会调整产能”。

  “如果今年的长协矿降价40%,那么,现在的现货价格比长协价还要低。贸易商都在准备买矿。”日照中瑞集团矿产品销售公司的一位人士表示。

  五矿进出口商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3月份,我国铁矿石进口量逆势增长,与贸易商进口量呈放量态势有很大关系。

  一家铁矿石进口贸易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今年的计划是进口680万吨,前3个月已完成了300万吨的任务。

  天津港散货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2、3月份,贸易商进口矿石比钢厂还要频繁。但如今,国内钢企消化能力减弱,亦打击了中间商的“囤货”热情。

  山西三联正丰国际贸易公司业务经理王守东坦承,近期,贸易商向上游矿山报盘比较多,但向下游钢厂报盘的很少,“钢厂对矿石的需求并不大”。

  澳矿的诱惑

  在中国2009年初激增的铁矿石进口中,价格相对便宜的印度矿,一度是主角。中钢股份副总经理李毅表示,“2009年前两个月,印度矿在中国市场已超过巴西矿,成为第二大矿源”。

  但如今,现货价格和海运费的持续走低,使得澳矿在与印度矿的竞争中渐占上风。

  澳矿甚至抢占了印度矿的低价优势。资料显示,澳矿现货价格目前已降至60美元/吨,低于印度矿的64美元/吨。而与澳矿2008年的长协价92美元/吨相比,降幅已约40%。

  五矿矿产副总经理张晔认为,“买方市场下,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成为主要矛盾”,“相对印度矿而言,澳矿等大矿山具有低成本优势,还有降价空间”。而若澳矿价格继续下滑,则可能导致印度矿陷入亏损。

  在铁矿石谈判迟迟未有结果的背景下,拥有价格优势的澳矿巨头力拓与必和必拓,正扩大在中国的现货销售。此前,只有具备进口资质的商家才能从两大巨头买矿。

  在采访中,数十位业内人士皆对记者表达了进口澳矿的计划。香港铁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秀说:“澳矿价格现在很合适,我们打算从现货市场进一点。”

  而天津港的港存矿也主要是澳矿。“最近来的货,几乎全是澳矿。”吕勇庆说。

  天津港张伟告诉记者,目前,港口的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矿不到两成,印度矿不到三成,澳矿占了一半,并仍呈增长态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90

香格里拉等多家国际高端酒店在华项目集体延期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090427/02096151857.shtml


  “我真的很怀念从前我们酒店都住满客人的日子。”法国雅高酒店集团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Michael Issenberg在昨日结束的“2009中国酒店投资峰会”上感慨,受金融风暴影响,现在中国高端酒店入住率和房价双降。

  坏消息还不止是这些。高端酒店市场的极度低迷使更多的酒店投资方紧握手中的每一分钱。

  此前,CBN记者曾报道过上海新天地两家豪华酒店此前由于投资方受金融风暴重击而停建的消息。而在本次峰会上,万豪、洲际和泛太平洋(15.20,0.23,1.54%)等诸多国际知名酒店集团都纷纷表示,暂缓和取消此前中国区扩张计划。

  更多停建的项目

  “我们在中国有3个项目延期,6个项目在谈。”万豪酒店集团亚太区执行副总裁Paul Foskey坦言。

  洲际和泛太平洋酒店集团也在会议上透露,目前公司在中国的项目约有30%延期,10%左右暂时取消,60%还在进行。

  更糟糕的情况还发生在澳门。

  多位知情人士向CBN记者透露,原本美国金沙集团斥巨资在澳门打造的6个豪华酒店项目(包括四季、威尼斯人、香格里拉、商贸饭店、瑞吉和喜来登等),目前除了四季和威尼斯人还在继续,其他4个酒店项目都被暂缓。

  “原本今年澳门应有很多新酒店和综合项目开业,但根据现在的情况,年内只有澳门何氏家族投资的一个大型综合项目会开业,我们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约年底前开业。现在能如期开业的项目,已经算很幸运。”凯悦酒店集团亚太区公关总监吴卫红也对CBN记者表示。

  看起来现在开设新酒店的确非最佳时机。

  上海市旅游局统计显示,今年1~3月,上海五星级酒店出租率45.9%,同比下降13%,四星级酒店出租率43%,同比下降12%。

  控制成本

  除了暂缓或取消新项目,成本控制成为酒店业者度过困难时期的一大策略。

  洲际酒店集团亚太区首席发展官Tony South告诉CBN记者,该集团正进行一项“绿色节能”计划,使用该系统可节能25%,一旦旗下4000多家酒店都使用该系统,可为业主节省2亿美元成本。

  此外,转向潜力市场成为业者规避风险的又一大策略,不少业者已从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卡尔森酒店集团亚太区董事总经理Jean-Marc Busato透露,二、三线城市缺乏国际品牌酒店,具有潜力。“根据仲量联行最新报告,截至2020年,超过90%的中国商业物业交易将发生在二、三线城 市,这为酒店业者提供了巨大机会。我们接下来会在沈阳、三亚和重庆开设新酒店。”

  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院长Michael D.Johnson指出,市场走低时,业者不必太过看重一个“时间点”做过量投入。“比如很多业者此前都鉴于世博会而将上海作为重点区域,但现在酒店已过 多,再加上金融风暴,业者受挫很大。世博会只是一个点,若一切以世博会为定位,那世博会过后怎么办呢?所以重要的是长远计划,不如在世博之后再建酒店,酒 店反而更‘长寿’,这是规避风险的一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5

永旺加速在华扩张 购物中心“圈地运动”升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10/167980.html


各大零售商启动购地自建项目贯穿了过去一年,如今又一零售巨头加入进来。

3月8日,日本永旺株式会社(下称“永旺”)向本报记者证实,将加速在中国市场扩张。永旺表示,原定2010财年(截止到2010年2月28日)实现中国门店总数破百计划未能如期完成。

上月底,永旺美国子公司Talbots与BPW Acquisition的合并事宜完成。根据协定,永旺把子公司Talbots的所有股份出售给BPW Acquisition,退出美国市场。按照永旺的战略规划,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将会是战略重点。

在日本市场上玩转了购物中心的永旺,在中国将遭遇挑战。瑞典宜家、英国TESCO、法国家乐福、上海百联、大连万达等的零售巨头均在加紧“圈地”,推进购物中心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在有实力的大型零售商相继涉足商业地产购地自建,走购物中心化路线的背后,一场行业变局正在酝酿。

押宝中国市场

永旺的全球市场战略正在转移。

根据永旺的计划,每年将在中国新开1-3个购物中心,项目平均面积约10万平米,到2015财年,实现购物中心总数10—15个,预计总投资超过200亿日元的计划。

此前,永旺对中国市场的规划是,到2010年2月底,在中国的门店总数超过100家。不过,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部分合作方的延误”等原因,并未实现。永旺表示,中国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永旺看好该市场,尤其看好购物中心的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永旺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综合零售商,全球拥有182家企业。1997年,永旺正式进入内地市场,其综合百货超市品牌JUSCO相继登陆华南各地。2008年11月,永旺在中国的首家购物中心于北京开业。

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创之下,永旺在美国和日本市场接连受挫。

2月25日,永旺美国子公司Talbots与BPW Acquisition的合并事宜尘埃落定,永旺将其所持子公司股份悉数出售给后者,退出美国市场。在日本本土市场上,永旺因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遭受了两年的亏损。截至2009财年第三季度,亏损达99.26亿日元。

唯独中国市场保持着每年营业额10%的增长。永旺表示,为了支持购物中心项目在中国市场上的开展,在北京购物中心项目启动的同时,永旺还注册成立了永旺梦乐城(中国)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永旺信用担保(中国)有限公司等,用于支撑集团业务的扩张。

目前,永旺的综合百货超市门店已经从华南延伸到华北、山东等地,门店数量超过30家;购物中心则相继进入了北京和天津市场。

“地主”的竞赛

把中国市场新一轮的战略定为购物中心路线,永旺实际是加入到零售巨头的“圈地运动”中。

目前,永旺在中国的两大购物中心分别位于北京和天津,位置都在城郊,永旺称之为“郊区型购物中心”。日本四分之三的郊区型购物中心都出自永旺之手,而且通常开业一年就能实现盈利。对于营业一年有余的北京购物中心,永旺只表示,该店的经营已经进入轨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打造郊区型购物中心未必能为永旺的中国新战略护航。“这个市场的竞争已经起来了,永旺启动却慢了。”国内某商业地产资深人士表示,此前宜家就考察过某些城郊地址。

据了解,众多强势的零售品牌,如宜家、TESCO、新世界、王府井、上海百联、百盛等,都在进行着这一场被业界视为“圈地”的争夺商业物业活动。而国内一年建设的购物中心项目就超过了国外5-10年的总和。

“购 物中心是一种全新的高端业态,它的集成功能可以一站式地满足消费者。”西南证券零售百货业分析师李葳这样解读这股购物中心圈地竞赛。已经运作了多个购物中 心项目的重庆龙湖商业经营管理公司推广总监张骥介绍,传统超市百货业的盈利依靠三种方式:租金、联营扣点、自营。购物中心则是经营物业承租,这种模式更稳 定,毛利更高。

据永旺介绍,其购物中心内的品牌有40%左右为自营,由集团旗下各家品牌入驻,剩余的为招商出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12

投资三鹿失利 恒天然在华设厂要求“完全控制权”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5/1818898.shtml


  每经记者 陶斯然 发自上海
国际奶业巨头恒天然正在重新规划中国市场。
“我们在河北唐山已拥有一家牧场,现在正就另外两家牧场的投资与建设进行相关调研考察工作。”9月14日,恒天然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在堪称“中国乳业地震”的三聚氰胺事件两周年之际,恒天然的回归颇有代表意义。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毫无疑问,在国内乳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恒天然都将继续担任中国市场上举足轻重的角色。”
恒天然方面也表示,在经历三鹿事件的惨痛教训之后,公司目前依然寻求在中国开设加工厂的可能性,但风格已经发生了转变。“我们需要拥有完全的管理控制权。”
两年中两遇公关危机
如果没有遇上奶粉激素门事件,恒天然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一直都处在风平浪静之中。然而当媒体于2010年8月爆出武汉有3例婴儿疑似因服用奶粉导致性 早熟之后,有调查发现奶粉所使用的原奶均从恒天然进口,并联系到恒天然与三鹿奶粉的关系进行了报道,由此,恒天然这一隐形的巨头再一次走到了聚光灯下。
“就像我们之前就此事件发表的声明所陈述的那样,我们对自己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拥有100%的信心。新西兰对激素的使用有严格的立法控制,激素被严禁使用在泌乳牛身上。”在奶粉激素门事发之后,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恒天然方面依旧如此表示。
恒天然的公关危机最后由卫生部进行了“化解”,随着卫生部宣布圣元奶粉与婴儿性早熟事件无关,围绕着恒天然的猜测也在一时之间化为乌有。然后这对恒天然的品牌是否造成影响却尚未可知。
“两年之内发生了两起较重大的奶粉门事件,恒天然均被牵扯了进来,无论是哪家公司都不愿意遭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不过,多数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卫生部的辟谣,公众对此的质疑消失之后,恒天然依然是国内众多奶粉企业的唯一选择。
“被以退为进”
谈到恒天然对中国市场的谋划,就不能回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前公司对三鹿的投资。
“三聚氰胺事件对整个中国食品行业都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对恒天然来说更是如此。”9月14日,恒天然方面如此回复《每日经济新闻》。
据恒天然方面提供的资料,该公司于2005年底出资8.64亿元,获得了三鹿43%的股权,这笔投资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几乎血本无归。“我们损失了数亿元。”一位恒天然的人士如此表示。
但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局势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陈连芳向记者表示,随着消费者对国内奶粉的担忧,进口奶粉的数量开始大增。2009年国内进口奶粉的数量增长了24.5%,而2010年这个数字甚至还涨到了30.4%。
毫无疑问,恒天然成了国内进口奶粉数量激增的最大受益者。据陈连芳透露,目前国内90%的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而这之中有95%的份额被恒天然占据。即恒天然约垄断了国内约80%的进口奶粉份额。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对恒天然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据恒天然发给《每日经济新闻》的资料显示,由于近期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恒天然全球最大的市场,年增长率达两位数。
在两年时间里,恒天然的遭遇堪称“被以退为进”。投资三鹿奶粉使其在三聚氰胺事件之中遭遇巨亏,而随着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国产奶粉进入低谷,公司又得以巩固了在中国市场中的话语权。
不过,对此恒天然持不同看法。“我们的奶粉在全球不存在卖不出去的情况,中国市场卖得多了,其他市场相对的销售就比较少。”恒天然公关部的郝晓红如此表示。
正重新规划中国市场
在三聚氰胺事件两周年之后,恒天然正酝酿一次谨慎的 “再出发”。据了解,恒天然在河北唐山市的牧场建于2007年,公司曾寄希望于该牧场可以成为恒天然在中国的示范牧场,以证明在中国也能生产出新西兰标准 的牛奶。资料显示,2009财年,恒天然唐山牧场产奶量达1700万吨,预计今年产奶量将达2400万吨。
“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在中国开设加工厂的可能性,但目前阶段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我们对一些投资合作持开放的态度。”恒天然方面表示。
事实上,恒天然并不满足于做国内奶粉的原料提供商,公司对附加值更高的奶粉业一直具有一定的野心。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恒天然曾在国内销售其自有奶粉品 牌安怡和安满,上述两品牌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曾一度停止在国内销售,但恒天然于2009年又重新开始将其引进国内市场。
“恒天然正在进行一些谨慎的尝试。”陈连芳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未来并不排除恒天然使用国内牧场产的牛奶制造奶粉并进行销售。”
不过,这一次恒天然的进军风格已经发生重大改变。“我们需要拥有完全的管理控制权。”恒天然方面表示,尽管对于合作持开放态度,但公司却不希望再出现类似三鹿奶粉的情况。对于未来的合作者,恒天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尽管中国已经是公司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但恒天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似乎仍未“全情投入”——在恒天然中国区,这家世界奶业巨头仅有一名公关负责人士,这对于动辄设立庞大的公关部门并聘请多家公关公司的中国乳品业界来说,几乎是罕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1

歐萊雅在華銷售首破10億歐元 中國成第三大市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7/zMMDAwMDIyNDczMw.html

3月7日,歐萊雅中國公佈,2010年,其銷售首次突破10億歐元,一躍成為集團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場,並連續10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報告顯示,歐萊雅中國去年在華實現銷售90.85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11.1%。如按歐元計,總額則達10.13億歐元,增幅為17.6%。

據統計,2001年至2010年期間,歐萊雅中國的銷售增長了15倍以上,持續的高增長使得歐萊雅中國的市場份額不斷上升,並增強了中國在歐萊雅集團內的戰略地位,其排名從2009年的第五位升至第三位。

歐 萊雅中國總裁蓋保羅表示,歐萊雅中國去年取得的「靚麗」業績,源於持續不斷的新品推出、新市場領域的開發以及分銷渠道的深化等諸多措施,同時得益於男士化 妝品、彩妝產品及護法用品等領域的快速增長。「2010年的市場環境充滿挑戰,但我們仍取得了銷售和利潤的雙增長,並以超過市場平均的增速繼續擴大市 場。」

據他介紹,去年,歐萊雅開始將旗下奢侈品品牌推向二三線城市。以蘭蔻為例,去年相繼在宜昌、洛陽等城市開設了專櫃。

據瞭解,全球化妝品市場正經歷著深刻變革,新興市場已經佔到53%的份額。對此,歐萊雅集團去年底表示,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在全球贏得10億新消費者。

歐萊雅中國CEO貝瀚青表示,今年,歐萊雅將通過推出創新產品、開拓新的市場領域和向更廣闊的地域擴張等舉措,進一步擴張在華市場份額。蓋保羅表示,歐萊雅未來在現有兩家工廠和一個高科技研發中心基礎上,將繼續加大在華投資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1

PPR全球收購提速 GUCCI品牌在華加快開店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119536.html

2004年在大中華區的4家奢侈品店發展到目前的98家直營店,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集團PPR完成在中國市場的圈地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

現在,這一速度可能被再度刷新。

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零售集團PPR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弗朗索瓦·皮諾特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透露,將在中國加速擴展其業務和營業額,特別是在新的城市開設新的門店。

「在一線城市,我們也從原來的業務領域擴展到男裝、童裝等一些新的領域。」他說。

來自PPR的消息顯示,目前其在中國境內的98家店中,主要的利潤增長來源於三個品牌:古馳 (Gucci)、寶緹嘉 (Bottega Veneta)和巴黎世家。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PPR最大的海外市場,並將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貢獻更大的利潤。

作為全球排名第三的奢侈品集團,PPR集團創立於1963年,旗下擁有古馳 (Gucci)、寶緹嘉 (Bottega Veneta)、聖羅蘭、巴黎世家等9個品牌以及體育運動品牌彪馬(PUMA)。

2004年開始,PPR開始加強針對中國市場的業務,將超過60%的投資方向傾斜於中國市場。截至2011年6月30日,PPR集團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已經佔據集團奢侈品業務總體營業收入的20%。

「2005年以前,那時市場發展的空間還不是那麼理想,所以我們當時的發展還比較謹慎。」 皮諾特告訴記者,「但是最近5年來,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讓我們擴展。」。

皮諾特透露,已經確定將來幾年內加快在中國的開店速度,「比如GUCCI在將來的三五年還要不斷開新店和特色店。」他說。

與此同時,PPR也加緊了在全球的佈局速度, PPR方面確認,正在與意大利頂級男裝品牌Brioni談收購——如果此項收購順暢,PPR將得以彌補其男裝品牌的缺口。

據路透社報導,PPR報出的收購價格預計在3.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0.6億元)左右。

數據顯示,2004年,奢侈品與零售所貢獻的收入分別佔PPR集團總收入的18%與82%,到了2010年,這組數字變成了57%和22%。2011年上半年,PPR的奢侈品牌銷售額比2010年同期增長了23%。

「我們在收購這方面的策略原則,就是要對現在的業務組合進行互補,考慮到它的價格、定位以及風格方面的互補性質。」皮諾特談到。

他透露,由於目前PPR在女性成衣方面已經有4個品牌,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新的收購計劃,但是在飾品、男裝領域,無論是規模、價格差異方面的產品還有很大增長餘地,現在有可能進行收購的領域,一個是表,另外一個就是珠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5

松下棄用「三洋」品牌 三洋家電在華前景迷茫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id=5499

隨著三洋被松下以及海爾瓜分整合,屹立半個多世紀的「三洋」品牌正逐漸弱化,漸成為歷史。松下的公關部門負責人克里斯托弗·李姆 (ChristopherLim)日前對外透露,公司將把旗下的所有消費者產品的品牌名稱統一為Panasonic(松下),這也意味著松下收購來的三洋 品牌遭棄用,具體的時間則是明年的4月份。

  三洋在中國的家電業務與松下重合度極高,而對於三洋在中國業務的整合路徑,三洋電機中國仍未揭蠱。

  「三洋」品牌在華日漸式微

  雖然松下看中的是三洋的電池和能源業務,但國內消費者最為熟悉的還是其家電品牌,譬如三洋的洗衣機、微波爐、空調和彩電等業務。不過,在競爭激烈的中 國家電市場上,三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逐年減弱,成為一個弱勢品牌,唯有洗衣機由合資公司合肥三洋運作,一直保持快速增長,一枝獨秀。

  克里斯托弗·李姆稱,從明年4月起,松下將會接管三洋公司旗下的所有業務,包括充電電池業務,松下還計劃「分期分批地」將三洋在日本的零售店轉變為松下的零售店,而松下品牌統一化的工作計劃於2013年4月完成。這意味著三洋的逐漸消亡。

  此前,為瞭解決松下集團內業務重疊問題,松下已向海爾集團出售三洋電機的洗衣機和冰箱業務,包括三洋在日本及東南亞開展洗衣機及冰箱等業務的一攬子公司。至於在華業務則未涉及。由於松下在華家電業務和三洋高度重合,業界由此推測國內三洋家電品牌也將被拋棄。

  三洋電機中國大中華區政府事務及公共關係總監張婷手機昨日一直無法接通,此前其給記者的說法是,品牌統一化過程中,部分產品在部分地區的運作將會在一段時間內進行保留,未來如何整合,目前尚不明確,包括中國。

  家電行業研究專家羅清啟表示,三洋家電品牌在中國消亡已然是確定的方向,松下正在推進大規模改革,將收購的三洋轉向以能源為基礎的電子企業,其棄用 「三洋」 也說明不再需要這一品牌,松下樂於集中資源,即使是松下自己本來的品牌National,其也毫不留戀地放棄。「這不是三洋的問題,這是松下轉型的需 要。」

  家電資產難逃剝離命運

  目前市場關注度較高的三洋產品包括彩電和洗衣機等。其中三洋彩電業務主要由三洋電子(東莞)有限公司運作(下稱東莞三洋),其2010年10月8日變 更為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獨資經營。昨日,東莞三洋官網已經掛上了松下 「Panasonic」的標識,這或許正是松下品牌統一化之舉。據奧維諮詢副總經理金曉鋒介紹,三洋彩電主要由國美銷售,在一二級市場,市場排名大概在十 二位,略遜於松下彩電。記者撥打東莞三洋網站上公佈的十大辦事處電話,大部分為空號或者停止服務,僅有石家莊和鄭州事務所有工作人員接聽,對方表示,目前 公司並沒有接到彩電品牌變更為松下的通知,該人士表示,主要是日本總公司大股東變更為松下,三洋彩電在中國還在照常運營。

  至於另一主要業務洗衣機,合肥三洋已經在力推自主品牌「帝度」,同時也覬覦合肥當地已租借給美的使用的「榮事達」品牌。合肥三洋亦稱,近年三洋品牌頻 生變化,在國際市場難有持續投入,合肥三洋必須做好應變的準備。而三洋被瓜分也波動及合肥三洋,該公司的副董事長中川喜之、董事出云路善友和監事近藤隆行 均已辭職,三洋電機方面令派人選候補,主要原因就是三洋電機的洗衣機業務已經被海爾收購,前述三人不適合在合肥三洋留任。也由此出現,合肥三洋和海爾兩家 公司在白電領域同時使用三洋品牌的現象。

  事實上,對於三洋在華的白電業務,業內不乏猜測其可能與海爾集團再度結緣。羅清啟則表示,總體來講,三洋在中國的家電業務將難免剝離以及統一到松下品牌的命運,「優質的有競爭力的留下,重複的不必要的,自然要出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91

HUGOBOSS深耕中國市場每年欲在華新開20家店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8/4ONDIwXzQ0OTY4OQ.html

如今幾乎所有奢侈品牌高管一談及中國市場均信心十足,HUGO BOSS全球首席執行官Claus-Dietrich Lahrs先生也不例外。「未來5~10年之內中國市場可能發展成為我們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Lahrs此次在中國參加HUGO BOSS進入亞洲市場三十週年大型慶典活動時表示。

他可不是盲目樂觀,要知道在過去的一年裡,HUGO BOSS在大中華地區的銷售額實現了史無前例的57%增長,遠高於全球範圍19%的增長。

對 於這一奢侈品黃金市場,HUGO BOSS還將繼續深耕。該集團亞太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Dr. Gerrit Ruetzel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未來我們打算每年在大中華區新開大約20家店舖。」這位博士深諳中國之道,他取了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李修 哲,內斂古雅。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市場已成為HUGO BOSS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場,僅次於歐洲與美國。那麼您認為中國什麼時候能超越歐洲與美國市場,成為HUGO BOSS最大的市場?

Lahrs:在過去的2011年,大中華地區的表現讓我們感到欣喜,銷售額的增長達到了57%。中國市場超越歐洲與美國市場也許在未來5~10年可能實現。

日報:HUGO BOSS在全球擁有622家專賣店,其中亞洲的專賣店大概有多少家,如何提高它們所貢獻的銷售額?

Lahrs: 我們目前在亞洲市場有100家直營店,其中中國有86家,在2011年我們開設了9家新店。銷售收入與店面大小有關,總體上而言,我們在亞洲所設的專賣店 都比較小型,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計劃擴張店面,更新店內裝潢設計,進駐大城市。但這些計劃尚處於醞釀籌備階段。

過去幾年我們一直與加盟商合作,如今我們正在收回零售店的經營自主權,努力獲取更大的店面空間,比如2層或3層大小的店面。我們計劃首先將在上海、香港、北京等大城市實現,在一定程度上,這會平衡店面數量與銷售收入之間的比例。

未來亞洲市場佔比若能增長到20%~25%,我認為這樣的比例比較滿意,若能達30%,我將更加驚喜。

日報:過去HUGO BOSS一直主打產品批發,如今像您剛提到的一樣你們在陸續收回零售店的經營自主權並積極拓展零售業務,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為何要作出業務轉型的決定,轉型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Lahrs:三年前我們決定收回零售店的經營權,做這樣的轉型不僅需要決心也需要時間。如今在繼續延續批發業務的同時我們會放更多精力主攻零售業務,因為從事零售業能使我們逐漸取得與顧客直接接觸的機會。這是一種與我們當初從事批發業務時完全不同的經營方式。

倘若欲使品牌與顧客直接對接,則與顧客的交流溝通將成為公司的重中之重。品牌與顧客的直接對接將影響公司經營的一系列決策,不僅影響與顧客對話的方式、零售店的定位、店面的佈局與服務水準,而且顧客的反饋信息也會影響零售店內服裝的更新速度。

因此,現在我們每天都盡力獲取顧客的反饋信息,瞭解不同款式的服裝,不同的品牌在顧客中所受歡迎的程度,顧客對於我們實體專賣店以及網上展示與出售的服裝的評價與看法。從顧客身上獲取的此種反饋信息,有助於提高我們工作的成效,因此顯得十分重要。

日報:HUGO BOSS旗下有多個產品線,包括從高端到中檔價位的產品都有,中國市場的消費者與其他市場消費者相比是否表現出特別的消費需求?今後在中國市場各個產品線有何發展計劃?

Lahrs: 目前我們引進了BOSS旗下的所有品牌,包括核心品牌BOSS Black、高端男裝品牌BOSS Selection、都市休閒系列BOSS Orange以及功能運動品牌BOSS Green。現在看來BOSS Selection在中國市場的表現非常突出,這是因為中國消費者更熱衷於擁有奢侈品牌形象並質量優秀的產品。

目前HUGO系列還未進入中國市場,但我確信中國市場有HUGO的一席之地。對於HUGO進駐中國市場的這一計劃,我們仍然需要時間進行調研。現在的年輕一代是消費的主體,他們追求高檔奢侈品。

但 我想說的是,我們自主零售的程度越高,我們向消費者展示高檔產品的機會也就越充分。5年前,零售業在總銷售業績中佔25%,整體批發業務佔了75%。如今 則是相反的情況,零售業佔總銷售收入的75%,而整體批發業務則只佔25%。現在我們致力於打造HUGO BOSS的品牌意識,這能使消費者更好地瞭解我們品牌的意義所在,同時也能準確掌握奢侈品所傳遞的品牌訊息。

日報:您覺得在奢侈品行業擔任高管工作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Lahrs: 我並沒有面臨一些重大的挑戰。唯一的挑戰是無論何時入職一個新品牌中的新崗位,需要為新的品牌注入新的品牌精神,首先需要確保你能融入並熟諳新品牌,然後 你才能真正的深入該品牌,將品牌的影響與功能發揮到極致。在已有的品牌基礎之上,每個品牌都能夠也需要進一步拓展品牌效應,使其更為強大,更具競爭力,更 具時尚潮流感。

日報:HUGO BOSS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選擇在中國舉辦如此全球規模的秀?這背後的戰略意義是什麼?

李 修哲:HUGO BOSS進入亞洲市場正好30週年。我們是1994年進入中國的,也有18個年頭了。我們想借此表達中國市場的重要性。HUGO BOSS上一場舉辦大秀是在2005年的上海,間隔了7年。這次,我們想做一些特別的東西,並創造性地引入了3D直播的形式。

日報:基於HUGO BOSS在中國市場的業績,未來在中國有哪些新的擴張計劃?

李修哲:2011年,HUGO BOSS創下了銷售紀錄。就全球範圍而言,我們的銷售額增長了19個百分點。在美國、歐洲和亞洲,我們同時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當然,亞太是最具活力的地區,在這兒,我們增幅達到了34%。單單在大中華地區,這個數字更是達到了57%。

今年,儘管中國的經濟有些放緩,我們第一季度依然增長了22%。因此,這個市場對我們非常重要。我相信,這樣良好的態勢在中長期都不會改變。通過這次大秀,我們也想表明,我們在中國市場的投資策略不會改變,我們在這裡做的是中長期的規劃,而非短期圖利。

未來我們打算每年在大中華區新開大約20家的店舖。

日報:這幾年奢侈品牌在中國發展、擴張迅速,但去年貝恩的一項調查顯示,一些奢侈品牌在中國的擴張速度將有所放緩,戰略重點將放在提高門店和人員的質量上,接下來HUGO BOSS在中國的擴張是否也會有一些戰略的調整?

李修哲:我們將首先評估在一線城市,二線或三線城市開設店舖的必要性。我們在北京剛新開一家漂亮的專賣店,我們在上海也有重要的新店開業,另外首次進入了包頭、鄂爾多斯等市場。

但你說得對,這不僅僅是數量的問題,更是質量的問題。開店首先得考慮商場的地段、知名度等,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奢侈品品牌不容易找到合格的銷售和客服人員,而留住他們也存有難題。

所有的品牌都面臨在中國的擴張,所以,我們不僅試圖從其他公司聘請專業人士,也考慮如何創造一個好的品牌環境,保持員工的忠誠度。我同意貝恩的研究,但對我來說,這不是選擇題,我們可以做到在選擇性擴充門店網絡的同時,又提高現有業務。

日報:說起中國消費者,他們與其他地區的顧客有何不同,特別是與亞洲的其他地區,如印度、中東的消費者相比?

李修哲:對於我來說,中國的客戶,他們願意花更多的錢,但他們也期待更多的回報。特別是在購買奢侈產品時,他們花大錢,希望獲得更優質的服務,或更好的購物體驗。這意味著品牌得擁有一個非常漂亮的門店,使他們感到舒適,並充分體驗品牌的附加值。

日報:如何根據中國消費者的特點調整市場營銷戰略?

李修哲:我們的營銷策略要求我們必須更高檔,並專注於真正的奢侈品。我們的香水系列和好萊塢明星有過合作,但成衣系列以前只與專業模特合作,這也是我們首次邀請亞裔明星周潤發先生擔任BOSS Selection品牌首位亞洲形象代言人的原因。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人變得更加自信,對於自己的身份更為自豪,所以邀請中國名人代言是合乎邏輯的。西方的品牌總使用來自歐洲或美國的名人,這已經是舊有的商業模式了。

日報:奢侈品把大量的資金花在廣告和營銷上,有利有弊。一方面,你需要廣而告之去吸引潛在消費者。但是,過度營銷會模糊流行品牌和奢侈品牌的界限,也會引來大量的仿冒品,從而削弱品牌的聲譽。

李修哲:所以對於營銷,我們採取的是比較中立的態度。我們自從2005年後,沒有在中國做過大秀,因為我們擔心過度曝光,像今年這樣規模如此大的秀,我們不可能經常做。你知道,有些品牌則年年都在做秀。

我承認,市場競爭激烈,品牌必須通過營銷去提高能見度,但千萬別過頭。把錢花在提高產品質量上還是廣告上,這是一個需要平衡的大事。我覺得,HUGO BOSS的消費者肯定希望我們把錢花在提高質量上,而不是一味地辦發佈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21

瞄準細分市場 法德合資公司逆勢在華擴張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5/1ONDE3XzUyMjQ1OA.html

在中國鋼鐵業哀鴻一片時,法德合資企業瓦盧瑞克·曼內斯曼鋼管公司(以下稱「瓦盧瑞克集團」)卻瞄準了中國電力市場管材這一細分領域,並砸下2.89億美元對在華工廠進行擴建。

9 月13日,在瓦盧瑞克·曼內斯曼無縫鋼管(常州)有限公司工廠二期擴建工程的落成儀式上,其集團董事長、管理委員會主席菲利普·克魯澤(Philippe Crouzet)表示:「工廠擴建項目是瓦盧瑞克集團發展中國工業業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在中國電力行業的長期歷程中,我們一直將自己定位為伴隨中國電力客 戶共圖發展的業務夥伴。」

作為全球最大的鋼管生產企業之一,瓦盧瑞克集團在全球10個國家擁有45個生產基地,產品用於石油、天然氣、電 力、汽車、機械等行業。此次常州擴建項目將於2013年達產。據瓦盧瑞克中國區發言人林文軍介紹,其常州工廠一直致力於向發電站供應大口徑無縫成品管,此 次擴建項目投產後,高端大口徑無縫管產能將從1.5萬噸增加到6萬噸。

「實現年銷售收入17億元人民幣」是菲利普·克魯澤對瓦盧瑞克常州工廠二期擴建項目的經營預期。

據國家電監會公佈的《電力監管年度報告(2011)》顯示,2011年全國火電投資跌幅高達26%,並且已經連續下降6年。2011年火電投資僅為2005年的46.4%,同比銳減26%。但在行業不太景氣的情況下,瓦盧瑞克並未暫緩擴建工程的腳步。

菲利普·克魯澤認為,中國現已配備超過世界半數的火力發電站,並預計到2020年,中國對煤炭的消耗將增長為全世界煤耗量的三分之一。「從長遠角度看,中國市場對電能的需求會繼續增加,儘管這些方面有一些波動,但是這個需求是結構性的。」

而對於來自中國同行的激烈競爭,他則向記者表示:「瓦盧瑞克走的是高端路線,擁有高端研發中心,以獨創科技為支撐,向能源和工業領域市場供應高端產品。」

在他看來,中國市場對高端管材的需求仍然很大。據其統計,2011年,瓦盧瑞克中國區營銷額約佔其集團總收入的5%。高端產品需求比標準產品需求增長快,分別年增長為8%和4%。

另據記者從擴建項目工程師處獲悉,該項目引進的2億元左右的生產工藝設備,可使每噸鋼的生產較過去節約30%左右的能源。目前該工廠尚處試營業階段,以產定銷,以生產小批量訂單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41

豐田在華減產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305
 由於銷售乏力,豐田汽車計劃削減在中國的汽車產量。


  據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話稱,豐田計劃今年10月將在華產出削減一半以上。該知情人士閱覽過豐田未對外公佈的銷量數據和出口計劃,其預計整個10月豐田在華總產量可能降低至3.5萬輛,較去年同比下降56%。


  受中國反日示威活動影響,豐田9月在中國的新車銷量下滑明顯,約為5萬輛,不足原定目標的一半,較去年同比下降了40%。而8月,豐田在華銷售了約7.53萬輛汽車。


  不僅是豐田,與去年同期相比,9月日系車企的銷量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富士重工同比下降了64.5%;三菱同比下滑了62.9%;馬自達同比下跌了 35%。日產和本田尚未公佈9月在華銷量數據,但公司亦表示銷量受到了顯著影響。而同期德美韓系車企銷量大增,寶馬9月銷量同比增長了59%;奧迪增長了 20%;通用汽車和韓國現代都增長15%。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稱,豐田還將停止從日本本土出口雷克薩斯車型至中國市場。豐田汽車並沒有對外公佈此消息,不過該消息從雷克薩斯中國公司得到了 證實。雷克薩斯中國廣報公關室主管楊琳告訴《第一財經週刊》說,公司的確已經暫停了雷克薩斯的進口,時間將延續至今年11月底。她稱,這只是公司在經營過 程中正常的業務調整,因此沒有必要對外發佈消息。


  上個月,豐田宣佈了日本九州工廠減產20%的計劃。豐田九州工廠主要生產雷克薩斯、混合動力CT200h等車型,去年共生產30.2萬輛,其中22%出口到中國等亞洲國家。


  豐田汽車發言人Dion Corbette表示,公司將根據銷量和庫存情況對生產進行適時調整,以此來決定10月的汽車產量。從豐田中國此前的動作來看,其在中國市場削減產量已成 事實。豐田在中國的工廠原定於從9月30日至10月7日放國慶長假,其在廣東的主力工廠從26日就開始加休了4天;10月8日以後,豐田與廣汽集團的合資 公司廣汽豐田不再實施晝夜兩班倒,將縮減為僅白天開工。不單是豐田,其他日系車企日產、本田等都有縮短每天開工時間的計劃。


  按照豐田此前計劃,今年在華銷售100萬輛。在華減產將是豐田汽車自去年3·11大地震後遭受的又一次重大打擊,它可能無法完成此銷售目標。今年1月 至9月,豐田在華共銷售64.61萬輛。這意味著,它需要在接下來的3個月內,平均每月銷售約12萬輛才能達成預定的年銷售目標。這顯然難以完成。


  不過,中國市場銷量的短期下滑,對於豐田全球業務的影響可能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大。從近3年豐田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數據來看,其在華銷量佔全球銷量比例一 直保持在10%左右。今年豐田的全球銷售目標是1005萬輛,其中中國市場預期銷量佔1/10。在銷售不暢的情況下,豐田削減在中國的汽車產量以減少庫 存,也是必然之舉,不會給其整體業務帶來大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