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你的商業模式靠譜嗎?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978

如果說客戶價值主張和贏利模式往往和戰略相關的話,那麼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則考驗的是一個企業的執行能力。

遇到很多創業者和投資者,動輒談「商業模式」。典型的對話情景往往發生在融資階段,投資者問創業者: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而創業者早有準備,慷慨作答。

且慢!那真的是商業模式麼?遺憾的是,如果你認真聽,你會發現,十個創業者有九個沒搞清楚這個問題,甚至很多人對商業模式這個詞都沒搞清楚。很多人往往會說:商業模式不就是怎麼賺錢麼?錯!怎麼賺錢,學術名稱叫「贏利模式」,那只是商業模式的一個環節。

到底什麼是商業模式呢?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對商業模式有一個經典定義:商業模式就是如何創造和傳遞客戶價值和公司價值的系統。它包括四個環節:客戶價值主張、贏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

如果你覺得這個定義還太學術化,我可以稍通俗做下解釋,商業模式說白了就四點:第一,你能給客戶帶來什麼價值?第二,給客戶帶來價值之後你怎麼賺錢?第三,你有什麼資源和能力實現前兩點?第四,你如何來實現前兩點?

如果用這四個問題去問創業者,就會發現大多數創業者並沒有想明白,很多人還停留在迷茫或「忽悠」階段。創業的本質是創造價值,這也是為什麼把「客戶 價值主張」放在第一位,而且贏利模式也是以此為前提的緣故。一個成熟市場的邏輯是這樣的:你想賺錢?好!你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價值?如果不能給別人帶來價值 就想賺錢,去摸彩票去吧!

很多技術類創業的公司並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他們往往有了一個自以為很牛的技術,就認為有了市場,其實市場需求和技術領不領先是兩回事。很多看上去 很炫的技術,幾乎是沒有市場的。你去看看中科院和大學裡的實驗室的那些科研成果,大多數看上去都很炫,但能夠轉化為市場需求的產品,不到10%!這也是很 多技術類創業的公司容易失敗的原因。

還有些公司解決了「客戶價值主張」的問題,但在如何贏利方面沒有方向。很多互聯網公司在融資時往往會給你描繪一個抽象的前景:只要我們的用戶達到 1000萬,其中有10%的人付費,那麼我們就能賺很多很多錢!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國內的很多網絡公司的贏利模式還侷限於網絡廣告。但凡是做過網 站的人都知道,網絡廣告可以稱得上是「贏者通吃」,1%的公司佔據了90%的市場份額,如果你做不到前幾位,網絡廣告基本上沒戲。

當然,很多創業者也想得很清楚,他們從消費者手中是賺不到錢的,他們要賺的是投資者的錢。的確,有些創業者成功地從投資者手裡拿了很多錢,但就是沒 有贏利,但這樣的故事往往結局不太好,因為投資的耐心往往是有限的。餅畫得再圓,總有一天要兌現的。如果過了一定的時間還是不能贏利,公司的價值基本上就 為零,自然也不會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如果說客戶價值主張和贏利模式往往和戰略相關的話,那麼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則考驗的是一個企業的執行能力。以蘋果為例,它的「關鍵資源」就是喬布 斯,還有非常有創新能力的產品設計和開發人員,以及來自於唱片公司和軟件開發者的支持。他的「關鍵流程」則是蘋果公司鼓勵創新的公司制度、企業文化和日常 管理工作,這些流程確保蘋果公司的創新具有可複製性和擴展性,從而不斷開發出類似於iPhone和iPad這樣的產品。

這一點往往是很多創業者容易忽視的。他們往往把自己或者所謂關係當作關鍵資源,卻同時高估了自己和所謂關係的力量,而沒有建立其組織的競爭能力。在 制度和流程建設方面,則是大多數創業公司的軟肋,他們往往迷信於創業者的個人能力,而忽視了在制度和流程方面的建設。這樣的疏忽往往會導致這些企業熬不過 初創期,或者熬過去了,也長不大。

現在,回顧一下自己所在的企業,你覺得自己企業的商業模式靠譜麼?

(作者係《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社群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26

壽險公司年報公佈的利潤靠譜嗎? 衍生品定價研究

http://xueqiu.com/5094434048/24140767
曾經有一位銀行行長對分析師說,銀行的利潤和資產增值想搞也簡單,都是會計調出來的,什麼PE,PB大概看一下就行了,不用太當回事。這話雖然有點偏激,但是也說明一個道理,股票市場上,金融股得估值是最複雜的。因為金融業務是經營貨幣的業務,貨幣的支出和收入對於企業而言是賬上的數字,而如何記賬對於一個企業的描述會有很大的差異;另外,金融業有著嚴格的監管,各種責任金的撥備,各種準備金的計提都將對企業未來的現金產生不可預知的影響;最後,部分金融資產的客觀估值方式對外部環境(例如利率,股指等因素)較為敏感,因此不同的時點價值變化較大。

壽險公司的利潤是估出來的?

看到這個標題,對於保險行業不熟悉的人一定會覺得略有驚訝。不過這是一個事實。

壽險行業作為金融行業的一個子行業,有著相似的問題,由於公司現金豐厚,投資頭寸巨大,而且產品預期盈利受到利率等因素影響較大,利潤的確定有著很大的差異。對於壽險公司而言,最為特殊的是保費收入和相關支出之間往往存在較長的時間間隔,所以真正想確定一張保單能給公司帶來的利潤,只能等到保險期間結束一切塵埃落定才行。

舉個例子來說,一張保險期限為5年的人壽保單,每年交費1000元,5年累積保費收入為5000元,銷售佣金400元,各項費用之和500元,投資收益收入為1800元,第五年末賠付支出為5500元。那麼在保險期間結束的時候,我們可以計算這張保單為公司累計貢獻的利潤=保費收入+投資收益收入-銷售佣金-費用-賠付支出=5000+1800-400-500-5500=400元。請注意,這個利潤是5年後的,也就是說,需要投資收入1800元落袋,確實支出了5500賠付,以及(最關鍵的)客戶確實連續4年掏錢續保。那麼400元的利潤應該是在5年後確認的。

但是這樣做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保險公司會無法全部顯示出其經營成果。因為今年的新增業務產生的影響都無法在當年的財務報表上充分的體現出來。而上市的保險公司是需要每年公開財務報表展示利潤及經營成果的,而且法律規定,上市公司公佈的數據應可以最準確的反應當年的經營情況。這意味著保險公司每年的利潤中必須有一定的估算的成分。以便兼顧會計政策與展示經營結果的目的。

那麼,壽險公司的財務報表的利潤又是怎麼算出來的呢?保險公司當年的財務報表利潤,是通過當年保險公司的實際支出加上按照精算規則對相關費用進行處理後的估算,而得到當年利潤估算,並不是實際的盈餘。對壽險公司而言,有兩項科目的數據對於核算利潤的影響是最大的,即投資收益和提取準備金。

因素一:投資收益

一般而言,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往往不能覆蓋未來所有的支出,這是一個聽上去較為驚悚的事實。但是,壽險公司從保費收入到未來實際給付的過程有個時間差,壽險公司會利用這個時間差用保費收入進行投資,通過投資收益覆蓋未來給付的資金缺口。從上面的這個例子來看,累計的保費收入僅為5000元,而未來所有賠付和費用為6400元,這1400元的缺口是需要投資收益的收入去進行覆蓋(在這個例子中,保費的投資年化收益至少需高於5%,如果考慮費用第一年就從總收入中扣除了,這個比例還要更高)。由於投資收益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因此壽險公司的總收入也隨之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當然也取決於投資的品種,如果投資的品種確定性高,例如債券,那麼投資收益不確定性對於總收入的影響就較小。

通常,金融投資資產通常可以劃分為三大類:持有至到期、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這三類資產中,第一類需要用攤余成本法進行計量;第二類是用市價來對金融資產進行記賬的,並且市價的變動是要進入到當期的利潤表中的;而第三類資產的公允價值的變動是不進入利潤表,而通過其他綜合收益(OCI)進入資產負債表。也就是說,只有第二類資產是直接對保險公司的賬面利潤產生影響的。

換句話說,如果某類投資被劃入到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這一分類中,那麼這類投資產生的浮盈和浮虧,是不是在利潤表中予以體現的。這就製造了一個可以調配利潤的空間,因為有相當多的情況下,權益投資既可以被劃入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也可以被劃入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目前各保險公司的權益類投資大部分都是劃入到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範疇中,所以僅僅通過淨利潤水平是不能全面衡量壽險公司的真實盈利情況的。

舉例來說,兩家保險公司的投資資產都是100億,其中A公司當年投資收益為3億,進入OCI的浮盈為5億,而B公司當年投資收益為5億,進入OCI的浮虧為-4億。從投資收益率來看,B公司的5%(5/100=5%)明顯要高於A公司的4%(4/100=4%)。可是,這是沒有考慮到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的浮盈和浮虧,若把它們也考慮進來,似乎A公司當年的投資表現更略高一籌。

因素二:準備金的提取

保險公司的責任準備金是指按照監管要求,保險公司為履行今後保險給付的資金準備。這筆準備金從應收的經保險費中逐年按照一定比例提存。在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負債方80%以上都是責任準備金。而責任準備金的提取(年初年末責任準備金的變動)是需要進入利潤表的,所以,準備金的計提方法會對於保險公司的利潤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在準備金計算中,除了需要運用到大量的假設之外,準備金的評估方法也比較複雜。而不同的評估方法和不同的假設選擇對於準備金的結果是具有較大影響的。由於準備金的存量是一個由期初承保時點為0到保險期間末為0的過程,所以準備金的提取本質上只是影響不同年份的利潤分佈。

還是回到前面的第一個例子,我們假設費用和佣金均發生在第一年,投資收益平均每年為360元,考慮第一種準備金提取方案各年末準備金存量為1000,2000,3000,4000,0,那麼第一年末準備金的提取為(1000-0)=1000元,會計利潤為保費收入1000元+投資收益360元-費用和佣金900元-提取準備金1000元=-540元。按照這個思路,第二至五年的會計利潤為360元、360元、360元、-140元,五年合計的會計利潤仍為400元。第二種準備金提取方案提取各年末準備金存量為500,1900,3300,4700,0,則各年的會計利潤分別為-40元、-40元、-40元、-40元、560元,五年合計的會計利潤仍舊為400元。兩種準備金方案下各年的會計利潤總和是一樣的,只是各年間的利潤分佈存在差異而已。

正是由於保險公司的行業特殊性,其財務報表所反映的會計利潤並不能真實反映具體的盈利情況。所以,在分析保險行業時,更應關注基於具體盈利模式下的精算內含價值。

微信公眾平台: OTCOPTION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84

微信新加坡上市,你覺得靠譜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810.html

騰訊五月起在新加坡開設了一個商業分支機構。不過,騰訊方面否認了該辦公室的開闢是為了準備分拆微信,以便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傳聞。

本週二,中國日報上引用不具名消息源稱,已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社交巨人騰訊計劃讓微信在新加坡單獨上市,而且已經在那裡開了一個辦公室來準備此事。

騰訊隨後向路透社否認了上述報導,但騰訊最近確實在新加坡開了一個辦公室,並且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將至早在今年8月1號開始擔任這個辦公室的直接負責人。

「新加坡企業家」網站發掘出騰訊為該分公司在新加坡交易監管部門登記的資料,包括財會、高管等信息。他們發現該分公司是今年五月註冊成功的。通過在新加坡證監部門的網站上搜索得知,騰訊在同一個辦公地點上有兩處註冊公司名稱,一家是「騰訊國際服務」,另外一家是「騰訊社交」。

騰訊另外的高管,包括張志東、Charles St Leger Searle也在文件所列明的管理層範圍之內。

中國日報報導原文表明,騰訊在新加坡謀求微信上市是為了規避可能的監管。這包含將微信在母公司相同的交易所上市可能引發的一些問題。

最近的一次統計顯示,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1.95億,而且用戶基數已經有三億。這使得它成為全球最流行的消息應用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60

【IPO簡報】窩窩團赴美上市,轉型生活服務商場靠譜嗎?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5120974

繼2011年IPO失敗後的窩窩團,三年後再一次啟動了赴美上市計劃。這周五,$窩窩團(WOWO)$  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申請,擬通過公開招股募集4000萬美元資金,計劃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簡評:營收規模小並呈下滑趨勢,凈虧損和凈營收相當,這樣的財務狀況下,窩窩團執意要赴美IPO,前景令人堪憂,加之融資4000萬美元量級甚至小於此前VC輪融到的金額,難免不讓人懷疑窩窩團此次匆匆上市的目的,或只為上市而上市。

今年前9個月營收2060萬美元,虧損高達3240萬美元

   作為一家2010年成立的公司,窩窩在團購時代,市場競爭激烈,其產品及業績不敵美團、拉手等幾大巨頭;當窩窩團推出本地化生活服務平臺概念後,依然表現平平也沒有過多靚麗的數據拿得出手。

   窩窩團2014年前9個月凈營收和凈虧損分別為2060萬美元和3240萬美元,而2013年同期這一數據為2760萬美元和2110萬美元。營收規模小且呈下滑趨勢,虧損規模雖然有所下降,但和凈營收規模相當。

   此外,2014年前9個月中,窩窩團的總運營支出4740萬美元,而2013年同期的數據位4390萬美元;前9個月運營虧損為3230萬美元,2013年同期為2100萬美元。運營支出有增無減少,運營虧損大幅增加。


BAT進軍團購領域後,窩窩團市場占有率僅為7.2%

   經過群雄混戰之後,團購行業已進入三家壟斷的階段。團購網站數量已由2011年8月高峰時的5058家縮減至個位數,存活率僅為3.5%,而其中美團、大眾點評、百度糯米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

  根據最新團800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9月全國團購市場累計實現成交額510.6億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111%。其中美團網以成交額268.6億元遙遙領先,大眾點評團為121.3億元緊隨其後並與之同列團購行業第一梯隊,窩窩團2014年同期成交額僅36.9億元,僅占據整個市場成交額的7.2%。因而即便整個市場規模不斷攀升,窩窩團也難與市場同步。

   從前9個月的複合增長率上,美團網憑借8%的複合增長率坐上頭把交椅,緊隨美團網之後的是大眾點評團和百度糯米,分別為7.11%和5.9%,而窩窩團僅以1.4%排在拉手之前,位於全部6家倒數第二的位置。

轉型生活服務商場靠譜嗎?

   2011年5月高調宣布“即將赴美上市”之後,將IPO作為營銷手段的窩窩團在2011年8月以1.71億元的銷售額超過拉手網的1.61億元和美團網的1.33億元,排名第一。然而很快,隨著其一系列急速擴張,團隊內部凝聚力不足,權利體系分散、規範化運營難度大、缺乏平臺化基因以及外部BAT等巨頭介入團購行業,一時間窩窩團問題接踵而來,從而導致其排名迅速下滑,團購業務發展陷僵局。

   面對洶湧而來的負面信息,2012年窩窩團即刻宣布,放棄團購廝殺,轉做“生活服務平臺”,並一度宣稱裁員撤站是為了“優化業務結構”,至此窩窩團由團購模式轉型為商城模式,直至現在以“本地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的概念示人,目前窩窩的三個核心產品為:窩窩商城、移動客戶端、窩窩電子商務操作系統。

  截至2014年9月30日,窩窩商城平臺上的商家入駐數為10萬家。窩窩的註冊用戶數量達到3410萬,手機客戶端成為窩窩增長亮點,窩窩手機客戶端的累計下載量已經達到1,730萬。而據了解,2014年11月份,其手機端已占比72%。這些消費者將成為本地生活服務類商家帶來新消費者以及重複消費的重要來源。  

(來源:網絡)


分享財說好文,成為朋友圈里的巴菲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23

百度將入局影業,湊響垂直020狂想曲 靠譜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1/148850.html

i黑馬:今日有消息傳出,繼騰訊和阿里紛紛涉足影視後,百度終於也按耐不住,要開始入局,進入影視市場了。消息稱百度將近日成立了電影業務部,對外稱作“百度影業”。百度影業將專註於垂直O2O領域的電影在線選座和購票業務,以及參與影視投資等。


該部門將由百度原商業知心產品高級總監徐勇明負責,原班人馬來自百度收購而來的糯米團購,目前正在招兵買馬。百度影業將專註於垂直O2O領域的電影在線選座和購票業務,以yishu及參與影視投資等。

據接近百度人士透露,數月前百度對LBS業務進行架構調整之後,百度便著手將地圖和糯米業務進行分拆重組。 而電影從業者表示,糯米團隊便自那時起被籌劃進入“百度影業”部門,從事在線選座和團購業務。

據悉,百度前期會以糯米的在線選座和團購票務為主,後期隨著使用率的提高,將逐漸往電影產業上遊走,持續參與影視投資。 據上述人士稱,百度目前已在後期階段進入,聯合投資了電影《重返20歲》,投入經費從事票務活動。

登錄百度糯米團購和百度地圖的PC端和移動端,發現在顯眼推廣位放置了該電影的宣傳頁面,也是百度目前主力推廣的唯一一部電影。

 從上述動作看,百度此番入局電影行業,意在垂直O2O布局和從事影視投資。

百度將整合知心搜索、百度地圖和糯米團購業務,布局電影領域的垂直O2O,通過上述自有業務在電影搜索、在線選座和團購支付上發力,同時據傳聯合萬達和中影集團開展售票系統和取票終端合作,以完成整個交易閉環。

 除了百度,BAT中的阿里也早於去年3月以64億港元收購文化中國,未來還將巨資投入電影版權;而騰訊也在持續建立影視、動漫和文學等“泛娛樂”概念。

在業內人士看來,和阿里騰訊巨資進入電影市場一致,百度進入電影行業是可預期的正常動作。

未來百度將以PC和移動端搜索、百度地圖和糯米團購作為電影入口,加入影評和社交互動環節,結合大數據技術和廣告業務,完善“百度影業”的布局。

百度電影業務布局:全鏈路觸及用戶觀影過程,打造垂直O2O新玩法


伴隨全球電影業的高速發展,已成第二大電影消費市場的中國電影儼然是一塊巨型蛋糕。

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達296億,其中網絡售票規模達90億左右,約占30%市場份額,有意思的是移動端網絡售票交易額將占整個在線網絡交易額的60%以上,遠超PC端交易額。

擴大入口優勢:

百度將電影票業務作為垂直O2O戰略發展,集中現有大搜索流量資源重新整合。 據悉,百度搜索將建立全新的“電影知心”搜索結果,在PC和移動端提供電影資訊和影評的同時為用戶提供相關的在售電影票服務。

從布局圖中可以看出,百度地圖作為電影票業務的移動端引流入口已遠遠不夠,百度還將通過糯米團APP和百度搜索APP中增加附近電影院在線購票業務擴大其在電影票市場的覆蓋力度。

另外在愛奇藝和百度視頻中的電影預告片嵌入電影票應用,也真是力證了百度在鞏固和擴大入口地位上的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

涉足“在線選座”核心環節:

眾所周知,“在線選座”是整個在線電影票業務的核心,也是打通線上線下閉環服務中最關鍵的體驗。

正好比電商流程中物流的最後一公里一樣,“知心搜索”獲取的影訊、影評近乎百度傳統的廣告模式,提供的信息流服務;團購售賣電影票券類似電商的支付環節,解決了資金流;恰恰“在線選座”和電商的物流派送一樣提供整個環節中最後的用戶體驗,同時也是最能打通線下傳統行業渠道的關鍵一步。

據傳百度已密謀聯絡萬達、中影集團等國內主要院線開展售票系統、在線選座甚至包括取票終端和手機驗票在內的系統研發層面的深度合作溝通。

財大氣粗的互聯網土豪高調入場,也許不久將建立以圍繞信息搜索和基於地圖的本地生活服務為入口,以百度糯米為電影票線上業務平臺的一整套觀影解決方案,利用互聯網在系統、支付、用戶體驗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將全新的觀影體驗做到極致。

通過影片打分、影評互動完成社交化元素(Social),以百度地圖和百度搜索、糯米APP為突破口分別串聯本地化(Local)、移動化(Mobile)布局,最後通過廣告變現、支付提成、大數據服務完美實現商業化(Commercial),百度電影票SoLoMoCo布局不言而喻。

百度電影票的未來會如想象般那麽美好嗎?

目前涉及線上電影票業務的應用已俞數十種,這其中以主打“低價團購券”的團購網站和“在線選座”的垂直電影站點兩大陣營最為典型。

數據反映,電影團購券銷售額在國內三大團購網站美團、大眾點評、百度糯米中所占銷售額比例都很強勁。而格瓦拉、時光網、貓眼電影這類垂直站點更幾乎以銷售在線電影票為生。

團購三足鼎立,短期格局難以撼動:

當下談百度電影票其實更恰當地不如說百度糯米在電影票業務中的調整。盡管背後有互聯網大哥依仗,但無論是從百度大搜索引流還是通過百度地圖、百度視頻引入電影票應用,最後無非都是落地到百度糯米的電影票售票系統。

 就目前PC和移動端的整理銷售量來看,美團是市場老大,點評位居次席,百度糯米處於探花名列。美團背後依靠阿里大電商平臺,點評有騰訊和微信強大的流量入口優勢,因此短期內百度電影票欲撼動此番格局怕是懸乎。

牽手線下院線,O2O閉環門檻高:

 百度電影票目前還過於依賴第三方票務站點,主要接入的網票網的數據和服務。 當前最為成功的電影O2O先行者格瓦拉早已深耕線下多年,與院線方深度合作早早構建了線上售票– 在線選座– 院線自助取票的一條龍服務。

百度深知數據依賴第三方提供商的風險,故努力加快拓展與線下院線的合作步伐,欲圖掌握主動權打通線上閉環。

然而豈不說線下院線魚龍混雜,僅有萬達、金逸、UME少數幾家具備全國性的網點規模,接入標準不一;就單說接入在線售票和在線選座系統,沒有類似金融交易體系中銀聯般的統一中轉服務中心,眾多線上站點都意圖接入線下院線系統,多對多的模式將直接拉高線上線下O2O閉環的門檻。相比之下百度不如考慮收購一家規模略小的垂直電影平臺,走去哪兒的模式似乎更佳。

無論是百度糯米抑或是百度地圖,電影票業務都只是其中一小塊業務,如果不深度垂直化,百度電影票始終是搶占不到百度流量的一級入口的。

當然對百度這種體量的公司它也不需要這樣,它需要同時滿足全網各行業用戶的不同需求。說到底垂直電影票市場更加專業化、重運營,拿影片打分和評論內容來說,以熊廠一向的風格來講只會做信息搜索聚合,不會開放UGC模式。

基於這個體系百度電影票短期內除了拓展線下渠道建立在線選座外,也就是大幅度鞏固流量入口地位了,要想在全產業鏈上尋求更大突破還需觀望。

嘗試模式創新,百度或許看得更遠

既然傳統的O2O閉環模式體系下百度電影票很難在短期內對格瓦拉、時光網、貓眼電影構成市場威脅,那就一邊先分食著蛋糕,另一邊百度再想其它的招去。

互聯網行業唯快不破,唯創新不缺。

“爛片退票”,一石驚起千層浪

隨著電影產業飛速發展,影片質量也參差不齊,爛片很多。百度這種互聯網土豪還真是既能抓住用戶需求痛點,又有錢燒,打著“爛片退票”這種噱頭捕獲了大批互聯網屌絲用戶。

先不說百度這種退票反補的運作能持續多久,也不說所謂的“爛片”的標準評價體系如何的建立,更別談可能重寫中國電影產業模式的豪言。

單就憑此次活動的效果來講“爛片退票”既是符合了廣大用戶內心對電影業服務持有改善、更高期待的需求,又賺足了廣告媒體和用戶對於百度電影票的眼球關註,的確是成功的創新嘗試。

串聯產業鏈,搭建消費閉環:

 電影發行方一般都會在影片上映前做足營銷宣傳,最常見的就是在視頻網站和各媒體平臺投放預告片。

百度視頻通過讓用戶觀看預告片產生去線下觀影的需求,近而提供水到渠成式的在線購票入口,將用戶需求到消費在一個應用內做到極致,這種產品創新或許能加快百度電影票的發展步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063

ETF“打新”靠谱吗? 美股基金策略

http://xueqiu.com/3917237536/40452489相信在国内买公募基金(共同基金)的朋友,都常听到一个说法,那就是不要“打新”,即不要买刚发行不久的新基金,特别要注意抵御相关营销机构类似“1元基金便宜啊”之类的忽悠。那么,ETF呢?此类基金是否也应该回避“打新”?

首先,我们还是看看为什么共同基金不提倡“打新”,其实本质问题还是因为共同基金的透明度低,特别新基金的可参考内容太少,没法判断它的质量,因而面对不确定性,不提倡“打新”。我们知道,共同基金通常按季度披露信息,基金水准很大程度由基金经理的水平决定,对于老基金,由于有长期观察,特别如果这支基金时间长到曾经跨越牛熊,那就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信息可以判断,所以老基金特别在未更换经理的情况下,判断其质量更为准确。新基金呢?通常你只有基金公司的一系列宣传资料,特别是基金经理的履历,那当然得漂亮,必须名校金融相关专业毕业,而且如果曾经操盘知名基金更要突出,然后大谈投资理念。不过问题也在这里,新基金没有任何历史业绩参考,哪怕号称知名基金经理操盘,但是说实话,人的精力有限,你要是有支已经取得业界名声的老基金操盘,又要带新的基金,你会投更多精力在哪里?虽然很多时候,基金操作也是团队力量,但是当家的投入判断还是很重要。而且中国公募基金还有个特点,就是实际操作持仓最后跟宣称的理念差距很大,比如曾经的明星基金“华夏大盘精选”就被诟病过,持仓的有几个算“大盘”啊?对于新基,缺乏足够的判断信息,所以最好不要“打新”我认为是有道理的说法。

再看看ETF,从“打新”角度看,相对共同基金来说,有一个“好处”就是,信息更加公开和透明。因为从ETF传统理念和市场要求上,它需要挂钩一个指数,仓位和基金净资产等信息都需要天天披露。而且,ETF从二级市场角度看就是一支股票,也要发招股书,需要披露更多信息。所以,这就给了投资者更多信息可以判断,这支ETF的投资理念是否与你的需求一致。

举个例来说,过去我们介绍过这样一支ETF:NOBL,这是一支2013年10月份发行的ETF。但是作为一支上市“股票”,它也发招股书,还有方法论介绍和指数分析,包括通过该方法套历史数据的比较:


更重要的是,ETF每日披露持仓,你看到的几乎是“实时”的信息,你可以自己根据这些信息,与一些市场基准标准做些比较,相对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判断一支新的ETF的概貌,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特别基金持仓常常是最能与其方法论对应判断的信息,你如果首先对其方法论表示认同,又从其持仓看,其言行一致,那么这支ETF起码是值得你进一步关注的标的。还是以过去介绍过的生药的SBIO看:

它的投资标准其实讲的非常明确,但是这支ETF其实又是一支带有主动管理色彩的ETF,因为本质上它的指数也是独创的,而非主流指数或者主流指数的变种。所以,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根据其每日披露的仓位看看持有的股票,是不是与其方法论阐述的标准一致,这也有效解决了一些共同基金可能的言行背离的问题,待到你发现都一个季度过去了。

但是,对于新的ETF,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所谓的规模和流动性问题。实际上,由于ETF本质上是一种投资标的,基金公司直接收益是其管理费率,所以规模对这些公司很重要。为什么对于一些市场热门题材的ETF,我说它跌不重要,因为关键看交易量,只要这支ETF还火,还有资金进来,基金公司就乐此不疲,大不了合股。但是,基金公司最怕的是发了一支ETF,没人关注,每天只有几百交易量,那么这支ETF被关闭的可能性就极高。不少新的ETF,如果开始没法一炮打响,很可能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直到无人关注,基金公司意兴阑珊,将其关闭。虽然按照规则,该返的钱不会让你损失,但是毕竟中间有些折腾,会有机会成本,谁也不愿意撞上这事儿啊。所以,对于新ETF,各位在流动性上注意两点:

1.如果几支新的ETF发布了,都还挺满足你需求,那么先考虑“大厂”产品,品牌和营销都有优势,规模容易做大。
2.通常特色与热点的新ETF容易做大,很显然,现在谁没事儿发个挂标普500的ETF很难卖的,SPY规模和知名度都在那了。但是像去年的打网络安全的HACK和今年打中国A股50指数的AFTY,很快就走红取得上亿的规模。

总结一下,无论共同基金,还是ETF,是否值得“打新”还是要你个人判断,但是ETF由于其产品特点,会比新发共同基金有更多透明可见的内容来辅助你进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这支ETF的方法论和其指数的历史推演,从收益、风险和你自己的偏好角度做出选择,选择时注意留意下对应ETF的规模。这个时候,对一支新发ETF的判断,更多其实成了对该ETF投资领域的基本面判断,这总体看比透明度很低的一支共同基金,让你赌基金经理的水准和精力投入程度更有优势。

原文&更多ETF投资信息:http://www.iinvestetf.com/articles/277.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64

加多寶借米蘭世博“出海” 老外喝涼茶靠譜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7137.html

加多寶借米蘭世博“出海” 老外喝涼茶靠譜嗎?

一財網 何天驕 2015-04-16 22:36:00

“一方面,國內涼茶市場上加多寶與王老吉兩家打得火熱,通過此舉可以轉移對方視線,避免兩家在國內市場上過度競爭;另一方面,通過發力海外市場,在國內消費者心目中樹立加多寶國際品牌的形象,進而促進國內涼茶的銷量,這也很可能是加多寶‘出海’的動機。”該業內人士表示。

隨著涼茶業逆勢增長,部分涼茶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型海外。

4月16日,加多寶與米蘭世博會中國館、中國企業聯合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多寶正式成為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戰略合作夥伴。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看加多寶是在贊助世博會,實際上加多寶欲利用米蘭世博會全面布局海外市場。加多寶集團品牌管理部副總經理王月貴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坦言,世博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有利於幫助加多寶走向世界。加多寶會利用米蘭世博全面開啟國際化布局,並且會利用世博會進行全球招商。加多寶雄心勃勃,能否做大尚待時間檢驗,只是,讓老外喝涼茶靠譜麽?

加多寶涼茶

對於加多寶走出國門,發力海外市場的原因,王月貴坦言,首先,涼茶業高速增長讓涼茶有了走出海外的基礎。去年,全國飲料行業經歷了一個徹骨的寒冬,不過涼茶行業卻依舊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讓涼茶企業萌生了海外擴張的想法。其次,加多寶目前在國內已經發展穩定,下一步開拓海外市場是一個必然結果。尼爾森2014年市場數據顯示:在罐裝涼茶行業,加多寶涼茶市場銷售額份達62.1%,繼2013年後銷量再次取得第一位。最後,加多寶並不滿足於國內涼茶市場的領先地位,而是為謀求世界級飲料品牌加大布局力度,“希望與可口可樂這樣的國際飲料大品牌比肩”。

隨著米蘭世博會的臨近,加多寶方面認識到利用米蘭世博這樣的平臺推廣產品是個很好的機會。按照加多寶的計劃,將不僅利用米蘭世博會宣傳加多寶產品,還會進行全球招商。

王月貴介紹,目前在全球不少區域已經有加多寶涼茶銷售,特別是在華人比較密集的地方有一定銷量,但總的來說銷量還很少。下一步,加多寶不僅要全球招商,而且還要進行產品營銷,尋找易於外國人接受的理念去營銷產品。

不過,相關食品行業人士認為,涼茶“出海”難度較大,加多寶此舉可能是轉移視線。“一方面,國內涼茶市場上加多寶與王老吉兩家打得火熱,通過此舉可以轉移對方視線,避免兩家在國內市場上過度競爭;另一方面,通過發力海外市場,在國內消費者心目中樹立加多寶國際品牌的形象,進而促進國內涼茶的銷量,這也很可能是加多寶‘出海’的動機。”該業內人士表示。

老外喝涼茶靠譜麽?

面對國內激烈的競爭,加多寶“出海”開拓更廣闊市場的想法固然可以,不過,業內擔心的是,涼茶作為一個非常、地域特色明顯的飲品能否為海外市場所接受?換句話說,讓老外喝涼茶靠譜麽?

對此,王月貴表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當年可樂,啤酒進入中國時候,中國人也覺得不好喝,最後還是成功進入了中國市場。很多傳統產品賣得不好,也無法走向海外,主要是沒有發現傳統與現代的區別,並且在保證文化傳統不變的情況下進行調整。傳統涼茶在涼茶鋪賣的,很苦,跟中藥是同源的,不適合作為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商業產品。後來把涼茶裝進罐子里面,變成現代化的產品,解決了配送、存儲、消費便利性的問題,後來又通過怕上火喝涼茶的營銷理念,讓原來只在廣東一些藥鋪售賣的涼茶走向全國,形成一個巨大的涼茶產業。”

可讓老外喝涼茶並非易事。營銷專家陳小龍坦言,涼茶走向海外還有幾大難題要克服。

首先,法律法規是最大的問題。由於部分國家地區的法律法規限制,涼茶出口會有一定的阻礙。其次,海外消費者接受度問題。陳小龍表示,一個是國外消費者對涼茶口味能否接受,另一個是國外消費者對中國食品安全的信心。讓海外消費者接受涼茶口味,需要長時間的消費者教育,為此投入的營銷費用將不菲。此外,長期以來,歐美對於中國的食品安全缺乏信心,這也是加多寶涼茶走向世界需要跨越的一道坎。

最後,打通渠道有難度。加多寶要成為海外市場一款主流的飲品,必然需要進入沃爾瑪、家樂福等全球主流商超渠道,說服這些大型連鎖商超企業在海外超市銷售中國涼茶,是一個艱難的談判過程。“當然,加多寶進入海外市場初期肯定還是會通過餐飲渠道,目前美國、日本、韓國等地有很多中餐館,先通過中餐館打入當地市場,然後在進一步深入布局是開拓海外涼茶市場較好的手段。”陳小龍表示。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75

山寨大本營華強北正打造創客全產業鏈,這靠譜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199.html

山寨大本營華強北正打造創客全產業鏈,這靠譜嗎?

一財網 王思琪 2015-06-18 20:33:00

近幾年來,深圳一直致力於創客城市的名片打造。其中,華強北正在進行創客全產業鏈的布局,這個昔日的山寨大本營有望成為新的創客聚集地。

(攝影/王思琪)

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舉辦的深圳創客周6月18日拉開帷幕,多國大牌創客齊聚這個中國南部的海邊城市。

在創客周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陸健表示深圳政府將會投資上億元對孵化器、現有創客空間進行升級並加速打造一批新的創客空間。主題為“創客與未來”的創客高峰論壇也於開幕式當天舉行。

近幾年來,深圳一直致力於創客城市的名片打造。其中,華強北正在進行創客全產業鏈的布局,這個昔日的山寨大本營有望成為新的創客聚集地。“華強北創客群體出現了更多新的想法、新的產品。越來越多人進行電子產品制造,不斷加速產品產業周期,傳統巨頭面臨挑戰。在其他地方很少能夠找到好的制造廠商幫你把產品做起來,但在華強北就變的有可能。”上海新車間創客工坊創始人李大維認為。

而對於山寨產品,李大維也有不同的看法:“山寨其實是中國特色的開源,深入看,現在的一些山寨產品有自己的創新,山寨是種模式,讓我們看到未來的樣子。”

高2.8米,體內可容納一人駕駛的機器人(來源:南都APP)

從創客發展來看,《認知盈余》作者Clay Shirky認為要搭建一個認可度高的創客社群必須滿足高社群合作程度、清晰的信息傳遞、降低成本投入以及創造獨特的創客文化這幾點。

柴火空間創始人潘昊也認為深圳未來還可搭建空間,將創客之間分享的技術推向市場,甚至邀請創客加入生產鏈。“比如可穿戴設備想要與珠寶商合作,他們可以在社區里找到資源去完成。所謂的創客之城應該將所有產業融合在一起,讓創客可以自由運用資源。”潘昊說道。

對於如何建立起健全的創客社群。美國未來研究所所長Lyn Jeffrery認為學習是唯一的渠道。“未來社會也會朝著學習型發展。”Lyn認為,如今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未來的學習方式將不僅僅局限於互聯網。事實上,美國創客將數據輸入到攝影設備中,人們可以通過身邊真實存在的事物獲取知識。學習在未來將變得更加生動。“深圳要致力成為全球創客中心,更應該考慮未來發展,創客之城不應該是其終點,更應該建立一個學習城市。”

(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美國未來研究所坐落於矽谷,在過去15年致力於將未來科技與想法帶到公眾面前。“我們去分析技術,但不會預測未來。”Lyn說道。

但潘昊認為創造學習之城是長遠的發展計劃,而深圳創客首要解決的是在創新創業的泡沫之後如何創造有效價值。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07

炒概念還是真技術——機器人理財真的靠譜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709.html

“不久前蘇格蘭投資銀行解雇了150個投資顧問,銀行方面稱低於150英鎊的客戶均可以用智能投顧來進行管理。”藍海智投創始人、CEO劉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智能投顧的機遇期已經顯現,和劉震一樣看中智能投顧市場的機構和專業人士在近期突然如井噴式出現。

截至2015年底,我國金融機構和第三方理財總規模為81.18萬億。中國的理財市場在多種理財方式、理財產品的廝殺中不斷被“分割”。如今,隨著科技不斷滲透到金融領域,在高端服務低端化的過程中,以及在投資收益分配的博弈過程中以資產配置理念為基礎,以量化投資為邏輯,以機器人智能、批量操作為方式,智能投顧逐漸成為了最新的熱詞,圍繞這一理念迅速崛起的產品和服務正在不斷搶灘萬億理財市場。

搶灘理財市場

自2016年以來市場上發出智能投顧的聲音不絕於耳,螞蟻金服、平安一賬通、宜信、挖財、積木盒子、雪球網等多家平臺紛紛殺入。布局智能投顧已經不再是一件新鮮事,包括公募基金、互聯網金融平臺以及大型的財富管理公司等在內都在搶灘這一市場。

廣發證券指出,國內機器人智能投顧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已有少部分公司推出機器人投顧產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獨立的第三方智能投顧產品。例如彌財,主要為用戶解決如何建立與風險匹配的分散化投資組合的問題;第二類是傳統金融機構的產品,例如平安一賬通,主要依托機構自身的產品資源和客戶優勢發展智能財富管理平臺;第三類則是互聯網公司的財富管理應用,比如百度股市通、螞蟻聚寶、勝算在握,這些產品在互聯網金融的浪潮中產生,並且各具特點。

機器人投顧平臺以及產品的多樣化滿足了更多用戶的需求,平臺的大量湧現也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曾經高端用戶群才能享受的專業理財服務正在不斷下沈,藍海市場已經是更多業內人士對這一行業的展望論斷。

一如在國內紅火的多類金融產品和金融行業一樣,機器人智能投顧也屬於舶來品。黑石集團作為全球最大的另類資產管理機構之一,其為用戶做智能投顧、資產配置的系統被稱為“阿拉丁系統”。已回國創業並投身於智能投顧行業的搜股科技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於洪鈞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回國之前他曾經參與該系統核心模塊的開發。“阿拉丁系統是智能投顧的鼻祖。”於洪鈞說。

於洪鈞表示,目前全球貨幣總量為200多萬億美元,美國的貨幣總量在80萬億美元左右,而黑石集團的阿拉丁系統管理資產就已經達到15萬億美元。“阿拉丁系統共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管理資產達到6萬億美元的直接托管模式,其他的則是混合模式。”於洪鈞稱,大部分專業投資人會傾向於混合模式,即阿拉丁系統提供投資顧問和策略組合,同時提供實時監測,實時更新。

除資產配置理念之外,智能投顧的勃發的另一原因似乎在於收益的博弈。對於一個頂級級別的私人銀行家能夠服務的客戶只有30~50人,正是這樣的門檻決定了他只能服務億級以上的客戶。作為智能投顧的領頭羊,Wealthfront、Betterment、FutureAdvisor三家智能投顧平臺獲得飛躍式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低費率,以更低的成本獲取更好的服務。其中FutureAdvisor的直接管理費率為0.5%;Wealthfront的平臺費用為0~0.25%;Betterment的平臺費用略高於Wealthfront,為0.15%~0.35%。

“以前是沒辦法一個人管理1000人的,需要監管公司和基金公司,而用戶付的管理費平臺甚至連十分之一都拿不到,但是現在平臺管理費可以收以前一般的價格,同時還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這是智能投顧最根本的地方。”一位智能投顧平臺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挑選資產池子

記者了解到,在智能投資平臺中,最重要的是智能投顧系統中能夠提供的資產類別、平臺挑選資產池子的方式以及基於機器學習這一智能方式如何能夠動態平衡不斷變化的客戶資產和市場可選產品收益風險的匹配。

平安旗下一賬通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投資角度來看,目前平安一賬通為用戶提供的資產池子共分為四大類,分別是現金類、固收類、權益類以及債權類。

“目前中國的用戶偏好固收類和類固收資產,所以還相對好配置。”真融寶董事長吳雅楠對記者表示,平臺目前約有50%的非標資產以及50%的場內債券,同時還有一些場內套利的對沖資產。

“配置具體的比例需要優化模型,除給到用戶7%的風險溢價外,還希望中間能夠產生一些超額收益。”吳雅楠表示,對此配置需要達到兩個目標。第一,優化收益,即除去用戶收益後能夠達到超額收益的最大化。第二,達到活期和久期的匹配。“活期和久期不能超過一定的容忍度,目前我們的久期控制在50天左右,屬於非常短的期限,以應對流動性管理。”吳雅楠稱,此外還要附加一些約束條件,例如,各種資產應分散不能超過平臺總量一定比例;標準化的最大回撤。“‘優化目標函數+約束條件’以生成每一類資產的配置。”吳雅楠告訴記者。

在智能投顧領域中,如何將客戶資產投註到不同的籃子中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智能投顧平臺準備了哪些籃子。

“很多人不知道怎麽去配置好不同的籃子,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什麽叫‘不同的籃子’。”品鈦集團智能投顧項目負責人鄭毓棟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道,只有相關性低的大類資產才叫不同的籃子。

“從這個角度來看基金不是一種資產,也不是一個籃子。”鄭毓棟表示,國內有很多偽智能投顧,這類智能投顧平臺告訴其客戶應該將部分資金配置於銀行理財,部分資金配置在基金中。“這很好笑。”鄭毓棟進一步解釋道,不能將基金看作一個籃子的原因是基金的類別繁雜。包含貨幣基金、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還進一步細分為專註於大盤和中小板、創業板不同類別;債券型基金還分為專註於國債和高收入債等。“這些基金已經能夠分出十幾個籃子了,所以告知客戶在基金中應該配置20%,這是一個很好笑的事情。”鄭毓棟表示,偽智能投顧分辨的第一道關卡就是看該平臺是否搞懂了“籃子”的概念。

在鄭毓棟看來,將保險和外匯設定為一個籃子也是“偽智能投顧”的標誌。“資產配置講求的是資產回報,投資和保障是資金管理的兩個方面。”鄭毓棟表示,保險不應該求回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保險看作杠桿,即當你要發生一筆支出的時候,可以用最小的支出杠桿那筆最大的支出。

而針對外匯,這個概念的範圍也過於寬泛,眾所周知,美元與日元、美元與歐元、美元與澳元等這些幣種之間均呈現相反的走勢,但是以澳元和加元為例多幣種之間又呈現相同的走勢,外匯究竟是哪種貨幣?值得思考。

智能投顧偽命題

“智能投顧和資產配置雖然是現在很火的話題,但是目前智能投顧在國內還是一個偽命題。”真融寶CEO李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李強看來,真正的智能投顧要做到兩點。第一,公司要通過技術手段支配客戶賬戶的資金。但是目前在中國的投顧行業中,明確禁止挪動賬戶資金。第二,通過技術手段將客戶資金投資到某類資產上去,但是目前中國的現狀為,絕大部分資產類別無法通過某一接口自動投資到多數資產之上。“股票和基金可以,但是大量的非標產品均不可以。”李強表示,以真融寶平臺為例,目前要讓客戶投資到不同非標資產類別之上需要簽署不同的協議,每項協議通過法務審核無形中推高了成本。

“中國目前還缺乏從非標準化到標準化再到ABS的過程,同時,中國金融基礎設施、工具也尚未建立起來,所以目前智能投顧行業,要麽在國內做海外資產的智能投顧,如果選定在國內,則只能將目光集中於股票類資產。”李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相比離中國現狀較遠的智能投顧,智能資產管理還相對“接地氣”,一方面,可以覆蓋更多的資產類別;另一方面,平臺與客戶在法律關系上,無論是合同法還是民法等法律角度均屬於債權轉讓、客戶授權轉讓等合法層面。

一位在兩年前智能投顧“風起”時就已經關註智能投顧行業的風投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經過兩年的考察,目前他並不看好這個行業。基於分散投資理念,在同樣風險下求得更高回報的智能投顧更多追求的是低成本而並非智能。“投顧平臺資產投放空間約為全球的5000多家基金,然而事實卻是,將這5000家基金樣本縮減至500家,甚至有些初創公司多方面受限僅談了1~2家,最後的回報效果並不會差太多。”上述風投人士表示,智能投顧的門檻並沒有想象中的高,目前正在應用的技術也早已存在多年。

劉震指出,近期智能投顧的確上升為市場關註的熱點,但多數人不過是“盲人摸象”,智能投顧的本質在於把機構投資者的理念方法模型,通過互聯網直接帶給個人客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傳統面對面的理財模式和多數“long-only”的基金經理。目前,中國多數財富顧問缺乏專業性,銷售驅動模式落後,客戶體驗差,屬典型待顛覆市場。“如果智能投顧能夠給廣大投資者提供一個專業高效、價格便宜的線上理財方式,有可能會跨越成熟市場的人工模式,直接進入智能時代。”劉震表示,這個效應將在私人銀行之下的市場中尤為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613

機器人炒股,真的靠譜嗎

當“阿爾法狗”橫掃李世石,人工智能似已無所不能。

6月下旬,英國脫歐消息曾導致全球市場巨震。然而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國內某款機器人炒股系統(“智能投顧”,Robo-advisors)布局黃金主題,當天獲利逾10%;同樣,在今年2~6月間,該系統所選擇的一攬子“無人駕駛”主題累計收益達70.16%。

“智能投顧本質上就是投資系統,其投資能力和長期可持續業績才是核心競爭力。其背後團隊必須包括有多年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並將策略人工智能化。”羽時金融董事長兼首席投資官李延剛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他也正是上述獲得良好成績的“羽時煉金術”智能投顧系統的創始人。

自2012年以來,智能投顧發展迅猛,海外則主要以美國的Betterment、Wealthfront和Motif Investing為主。截至2015年末,智能投顧管理資產規模已達500億美元(占總規模的近0.1%),預計到2020年有望突破2.2萬億。

“機器人炒股”這一在中美大熱的概念,究竟面臨什麽機遇與挑戰?

李延剛表示,當前智能投顧系統主要依靠的是量化投資技術和大數據挖掘技術。中國股市發展從最初的記價板記錄交易的1.0階段,到K線圖、基本面研究、各種技術指標等的2.0階段,發展到了現在越來越依靠人工智能技術的3.0階段,智能投顧大發展時代已經來臨。

核心:人的經驗+人工智能

野村證券在近期發布的金融科技專題報告中指出,智能投顧總體有幾大功能:投資者評估(風險承受的能力和意願);建立投資組合,即篩選指數基金(ETF)、多元化策略等;模擬動態市場表現。

而較之傳統的資產管理模式,智能投顧的優點首先在於提供更優惠的投資建議(投資顧問的平均費用為整體投資組合價值的1.3%,而機器人投顧則僅為0~0.5%),且起投門檻更低 (美國智能投顧的門檻為3000~5000美元,一般的則需50000~100000美元);其次,采用基於算法的量化投資;第三,是能夠更自由地獲得可比數據。

但李延剛對記者強調,在中國,一個真正優秀的智能投顧系統背後,投資經驗和人工智能是兩大不可或缺的關鍵。

李延剛曾任加拿大倫敦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以及中海基金副總裁,2010年和2011年他管理的中海量化基金業績穩定在20多位,一度排名全市場第一。

他認為,智能投顧必須具備三大特質:團隊必須有具備多年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要知道如何系統化管理投資研究過程,而且能夠把投資經驗總結成可複制的模式”;第二,要利用這一可複制模式做自動化篩選及量化投資;最後,要借助先進工具,尋找團隊將策略人工智能化。

當前,“羽時煉金術”系統的運作模式主要為——建立全方位的股票分析大數據系統對投資機會進行多角度的分析篩選,包括結構化和非結構數據,如實時抓取眾多上市公司的公開信息,包括公告、年報、並購重組資訊等;搜集整理上市公司對外調研記錄;監測投資者關系互動平臺等。

有時因調研內容非常細碎,很難結構化,因此“機器+人工幹預”仍是當下的主要模式。不過李延剛稱:“將來隨著挖掘技術不斷優化,人工監控管理的必要性就會下降,成本也會下降。”

中美模式存差異

橫向比較,中美智能投顧的差異仍十分明顯。

“例如美國的Betterment和Wealthfront等側重於大類資產配置,並以指數基金(ETF)為依托,而國內一般投資者的投資標的仍局限於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因此當前中國智能投顧仍側重布局A股。”李延剛介紹。

美國的智能投顧系統與國內相比,標的更為多元。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在線理財咨詢公司,Wealthfront提供的主要產品和服務是自動化的投資組合理財咨詢服務,包括為用戶開設、管理賬戶,及進行投資組合的評估。

當前Wealthfront管理資金規模約20億美元,咨詢費率約為0~0.25%。值得一提的是,其稅收損失收割服務(Tax-loss Harvesting)每年能為投資表現增效2.03%。訣竅是將當期虧損的證券賣出,用已經確認的損失來抵扣所獲投資收益的應交稅款(主要是資本利得稅),投資者可以將這些節省的稅款再投資,從而使得投資者稅後收益最大化。

智能投顧的中國機遇與挑戰

中國智能投顧行業的發展空間大於美國,但挑戰與機遇共存。

“基於市場研究預測,智能投顧行業在美國是500億到600億的美元,在中國市場規模可能會更大一點。這是因為中國有13億人,通過互聯網的媒介,投資理財需求的市場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研究院教授、“長江學者”青年學者李勇指出。

目前,國內出現了彌財、平安一賬通、百度股市通等主打機器人投顧概念的產品。

例如,彌財號稱為中國版的Wealthfront,其於2015年4月獲得高瓴資本、清流資本10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較為特別的是,彌財的投資標的涵蓋了175個國家,海外投資組合包含 8 只ETF(股市和債市)。據悉,其6只ETF來自領航(Vanguard),另外兩只是貝萊德(BlackRock)旗下的安碩 (iShares) ETFs。

此外,“羽時煉金術”系統旨在為投資者解決兩大問題——“選策略”、“選股票”,以及“市場晴雨表”(又叫擇時)。該系統通過智能化投資系統和事件驅動策略,分析市場海量資訊,智能匹配相關熱門個股。據本報記者梳理“羽時煉金術”的過往表現,一般主題投資收益都在10%~30%,唯有於7月28日下架的“體育主題”跑輸大盤(-6.23%)。

李延剛表示,智能投顧預計將會改變投資者的投資理財方式,借助系統自主管理投資組合,擺脫了目前把資金交給基金管理機構不放心、不透明的問題,也解決了從證券交易中介機構得不到有效投資信息服務等的窘境。

不過肯陽資本中國區總經理李向輝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智能投顧現在尚無統一定義,更不要說監管了。”

野村指出,長期來看,與個人理財顧問相比,機器人投資顧問還存在許多局限。

第一,人工智能所依賴的深度學習技術是一個“黑箱”。比如,即便是算法開發者本人,都無法預知機器人的下一個決定到底是什麽。這給機器人投顧的工作帶來了不確定性,也讓投資者增加了不信任感。

其次,對於用於訓練算法的數據而言,數據隱私和數據脫敏(data demasking)的監管框架仍然缺失。面對人工智能強大的數據挖掘和信息處理能力,個人隱私在機器人面前宛如一層薄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