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黑馬】是中國第一創業創新服務平臺i黑馬網傾力打造的創業報道欄目。如果你的創業項目想爆發,如果你想吸睛,如果你想拿錢,歡迎勾搭黑馬哥個人微信號heimage0002。我們的推廣資源包括:i黑馬網、創業家微博矩陣(800多萬粉絲)、創業家微信矩陣(百萬級粉絲),知名企業家、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在這里!
兩位創始人汪超(左)和楊文傑(右)
i黑馬 周路平 10月14日報道
今日,給企業提供智能服務的公司EverString對外宣布,已完成6500萬美元B輪融資,由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光速創投領投,Lakestar、以及所有EverString的A輪和天使輪投資方,其中包括IDG、真格基金等。
據EverString方面稱,這是迄今為止企業人工智能領域全球B輪融資最高紀錄。為進入中國市場和布局企業服務的領域,此次融資還特別引進了中國金融數據公司萬得資訊作為戰略投資人。
投行思維做企業營銷
“大數據是21世紀的石油,石油本身是沒用的粘性物質,除非把它提煉成燃料,變成可使用的汽油和柴油。” EverString創始人汪超對i黑馬說,這個提取過程在汪超看來就是人工智能和算法分析的過程,企業只需要輸入數據,出來的就是可執行的決策。EverString所做的事情是幫助企業去做基於算法的自動化決策,幫助企業提升數據驅動的決策效率。舉例而言,微軟office365是EverString的客戶,而office365又是一款服務於其它企業的產品。EverString的產品功能,通俗而言,就是幫助類似於office365這樣的to B公司通過海量互聯網數據分析,預測未來公司客戶。
EverString分析用戶數據的緯度涵蓋上百個類目,包括企業基本信息、高管信息、產品信息和競爭對手信息等,具體的指標達兩萬多個。而這些畫像的數據主要來源於三個渠道:一是客戶自己的數據,包括CRM數據,用戶行為數據和客戶服務數據。二是第三方購買的數據。三是自身建立和積累的數據。據汪超透露,EverString今年累計爬取的公司數達到1100萬家,“有英文網站的公司幾乎都覆蓋完了”。
EverString創始人兼CEO楊文傑曾在摩根大通做分析師,而後轉戰矽谷一家著名私募公司。在矽谷做投資的時候,受到量化VC投資理念的啟發,開始嘗試用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分析,他追蹤分析美國近400多萬個企業網址,探索其中關於公司的成長信號。這個方法成功幫楊文傑找到了好幾家潛在投資對象。他很快決定辭職創業,找到老搭檔汪超創辦了EverString。
此前有過媒體對其進行報道,把它描述成專註於金融投資行業的大數據分析類的公司。事實上,EverString的第一款產品就是面向VC,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幫助VC尋找適合投資的企業。只是VC的市場太小,“中國和美國知名VC加起來才幾百家,如果每家付費幾萬塊錢,所能帶來的增長空間相當有限。”汪超透露,EverString經過了多輪試錯,開始轉向企業級營銷服務。
而企業的數量則明顯更加誘人。據汪超透露,美國企業數量達兩千萬家,但是最大的CRM解決方案商SalesForce只覆蓋了其中不到50萬家B2B公司,其估值已經超過400億美金;EverString潛在客戶——B2B公司也可以達到五十萬家左右;如果考慮中國的企業數量達四千萬家,B2B公司的數量也在幾十萬級別,“如果EverString能做到五萬到十萬家客戶,規模就很大了”。
EverString的野心也足夠龐大。楊文傑曾表示,EverString能涉及的面很廣,包括銷售、人力、投資、財務、征信,想象空間很大。這一次引進萬得資訊的戰略投資也是想象擴容的一步,盡管汪超並沒有透露太多雙方合作的細節。
業務之外,市場的想象也在擴大。汪超對i黑馬透露,除了美國市場外,到明年將在中國、歐洲、澳洲和加拿大等市場同步進行,“五百強的公司繼續服務,但同時也會把重心延續到中型公司,這些公司的實施成本更低,更容易規模化。”
“要多少錢都給”
汪超對i黑馬表示,融資中的一部分將用於團隊的擴建。這也是其一路走來順風順水的重要因素。目前,EverString有106人,其中60%為研發人員。在汪超的計劃中,明年這個時候,這個數字至少為200至250人。
關鍵之處不在於人數的多寡,而是這些人的背景來歷。除了創始人的名校海歸背景,EverString公布的情況是,其數據科學家團隊來自Netflix(美國著名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Salesforce(全球SaaS業務模式的創始者和CRM領導者),斯坦福PhD,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工程師,工程團隊則來自谷歌、雅虎、京東等一線科技公司。
汪超和楊文傑的天使輪投資人是中國著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當時雙方見了一面,徐對他們說,要多少錢都給。徐小平看中的除了創始人良好的背景出身,也跟項目本身的收入相關。“我們已經做了第一款的產品,闡述了想法和願景,徐小平老師當時就決定投了。”這筆投資在事後看來並沒有走眼,據汪超透露,產品上線以來一直有著不錯的營收,未來一年內收入將達到千萬美金。徐小平也對這個數據感到有些驚訝,“我知道你的產品的強大,但不知道你的收入也如此強大。”
中國創業者在美國
EverString的最初兩個創始合夥人均來自中國,汪超甚至調侃,“護照絕對還是中國的”,不過EverString卻是一家有著美國矽谷基因的公司,其業務均在美國。
為何撇下中國跑去做美國市場?這種選擇來自三個方面的考量。一是美國企業級服務市場本身的成熟度高,更容易推廣企業人工智能的應用;二是美國的大數據環境更加成熟,相比之下,國內公司網站的更新頻率緩慢,數據不夠開放,不利於數據的獲取和積累;三是人力成本的差異使得美國需要更高的決策效率。人力成本的高昂使得美國企業無法像中國企業那樣,通過一大批銷售人員進行“地推”,它需要更高的效率,“在美國很難想象一個B2B公司有幾百人的銷售團隊”。對人力成本的考驗決定了公司在提高效率上願意付出。換句話而言,當時在國內做這方面的市場還沒有足夠的土壤。
EverString初入美國市場並不順利,團隊搭建和市場拓展上都遭到“外來”身份的質疑。跟谷歌創始人拉來了埃里克·施密特一樣,楊文傑拉來了前老板J.J.Kardwell——美國本土大型私募基金董事總經理,哈佛大學MBA——擔任總裁職務,正是如此舉措使得他們在美國組建起了團隊,逐步打開局面。
真正從零到一的轉折來自微軟。不過,微軟帶給EverString的絕非僅限於收入上的增長,而是一種隱形的品牌背書。
拿下微軟這樣的客戶並不容易。EverString本身就是微軟創投加速器的成員,這樣的身份給了它便利,然而由於需要接入服務公司的數據和CRM系統,這一點很難讓微軟松口,尤其是EverString當時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初創公司。經過反複溝通,EverString最終獲得了測試機會,測試的地方不是微軟辦公室,而是由微軟派人去了EverString,其原因還是心存顧慮,怕內部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不過測試的結果是幫助微軟的營銷效率從原有的8%提高到了25%,換句話說,之前打100個電話,只有8個轉化為用戶,而如今這一數字變成了25。實際的效果打動了微軟。
微軟是EverString第三個用戶,跟前兩者一樣,都用了兩三個月時間去說服和驗證。不過,與搞定前三名客戶接踵而至的,是EverString的A輪1200萬美元融資。當時除了天使輪投資方跟投之外,光速創投也是那個時間正式進入。一年多後,已經有400萬美元收入的EverString再次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現在是資本寒冬,在寒冬里面還能融到這麽巨額的錢,至少說明了資本市場對我們的認可。”汪超對i黑馬表示,他們一開始就面向國際市場,這一次在美國市場把模式跑通,下一步將折回國內市場。
黑馬檔案
公司:EverString Innovation Inc.
創始人:楊文傑、汪超
所在地區:美國矽谷
公司規模:106人
主營業務:企業人工智能服務
融資情況:6500萬美元B輪融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周路平,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大疆今年3月將農林植保無人機MG-1推向消費市場,同時公布的還有其在2016年打造完整農林植保無人機生態鏈的四大計劃,其中包括在全國一線城市以及農業發達地區培養萬名飛手。
6月6日,大疆創新在深圳宣布成立慧飛無人機應用技術培訓中心(簡稱UTC),同時首批11名學員已經完成農林植保方面的飛行以及相關專業領域培訓,將回到各自城市擔任教員。
(慧飛未來六大行業布局)
試點農林植保
“隨著無人機被應用在更多的專業領域,專業飛手人數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無人機行業成長的瓶頸,大疆希望能夠破解這一難題。”慧飛培訓中心總經理徐華濱在媒體見面會上說道。
慧飛是行業內首個針對無人機所提供的專業技能培訓中心,大疆將農林植保作為課程試點,首批開設課程包括MG-1農林植保機飛手訓練班、MG-1農林植保維修訓練班。慧飛培訓中心為大疆創新子公司,負責無人機維修駕駛以及無人機行業應用等培訓。中心總部位於深圳,各地分校分別落戶在北京、南京、重慶與濟寧。
大疆公關總監王帆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表示,成立慧飛出發點在於將飛手培訓專業化,以保障行業級別無人機使用安全。“目前市場上有些存量飛手,通過各個渠道掌握一些基本的飛行技能,他們比消費產品的普通用戶級別更高,這些人能夠滿足一些市場的基本需求。同時,大疆MG-1上手操作比較簡單,農戶、植保隊稍微花點時間,基本能夠達到初級應用水平。但是參加過正規培訓的和自學成才還是有區別的。”
(會場展示的農林植保無人機以及禪思XT所搭載的熱成像相機)
除了相關無人機維修保養課程以外,訓練班提供噴灑農藥等相關農業知識培訓。培訓中心教程由中國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教授編寫。
據記者現場了解,首批畢業學員獲得由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用航空分會以及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航空服務教育培訓專業委員會共同頒發的農林植保專業的無人機駕駛航空器系統操作手合格證書。培訓相關考核也有兩家機構同時進行,首批畢業學員將擔任分校教員。
事實上,農林植保培訓只是大疆在行業內的戰略布局之一。今年3月,大疆推出農林植保無人機MG-1,同時宣布2016年打造完整農林植保無人機生態鏈的四大措施。除了培養飛手以外,還包括在全國建設植保示範田、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飛防數據庫以及“萬人植保創業計劃”。
在運營模式上,慧飛與大疆一脈相承,總部設在深圳,多地分校采取加盟制,在一些重要的城市采用直營方式。王帆表示初期合作夥伴為大疆現有的經銷商,飛手培訓宣傳將與無人機銷售以及售後服務同步落地。
(大疆員工、世界級飛機模型冠軍進行飛行表演)
敲開行業應用大門
隨著行業級無人機發展,對於無人機使用者的培訓成為安全飛行關鍵。對於一直註重飛行安全的大疆來說,行業級無人機的研發將與培訓並舉。
目前,大疆正致力打造無人機培訓產業鏈。“對於大疆來說,本身就需要一大批飛手拓展業務,僅這一點就可以消化一大批學員,同時我們會搜集學員意向以及合作夥伴的用員需求。”王帆告訴記者。
(一位畢業學員展示其合格證以及教員證)
在大疆計劃中,下一步分校網點將從6個擴展到14個。目前培訓課程總時長為15天,價格為6500元/人,對於招收對象沒有具體限制,只需年滿18歲。
過去,大疆主打航拍市場,占據全球個人消費無人機70%以上的市場。在航拍市場消費逐漸飽和情況下,需要尋求其他的出路,而大疆在航拍市場積累的經驗、技術以及過硬的質量、口碑都為其在專業級消費市場背書。
依照大疆穩妥的打法,農林植保行業只是試溫行業級應用市場的第一步。這從慧飛未來課程中可窺見一二:除無人機植保外,慧飛未來還將針對能源、安防、搜救、工業等領域,開設空中紅外線測量,無人機巡查、無人機搜救、高級航拍、無人機軟件開發、無人機系統集成等專業科目。
王帆在現場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2016年是大疆行業應用元年。“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每個新的涉足領域都有自己的市場特點、細分特點,每個行業都需要從零開始研究。”
今年全球吹起精準醫療風,帶動基因檢測產業的蓬勃發展, 跟著世界浪潮,台灣基因檢測公司也緊追在後,搶食基因檢測市場大餅, 頻頻發布利多消息,引起資本市場關注。 「我是不是有得到乳癌的基因?」「我的寶寶會不會有唐氏症?」這些對癌症和遺傳性疾病的疑問,如今都能透過基因檢測得到答案。加上越來越多癌症藥物針對某種特定基因才有效,治療前須先檢測,讓「基因檢測」變成一門好生意。 二○一五年一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當年是「精準醫療」元年,基因檢測風潮即開始增強。美國計畫募集一百萬人的基因資料,英國也宣布投入五億美元,希望在一七年前,能有十萬人完成全基因定序(基因解碼)。全世界最大的基因定序儀器商Illumina,更早在一四年,就預估基因檢測市場達二百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千五百億元)。 基因檢測是什麼?簡單來說,它是人體基因的健康檢查,看基因是否突變、未出生的寶寶是否帶有重大的罕見疾病的遺傳基因,或是癌症治療前,看患者是否帶有特定基因,以便決定治療方案。 此外,從英美各國都由國家政策推動,積極投入基因定序,透過蒐集個人檢體,建置人類的生物資料庫,希望從中找出特定基因與疾病的關聯,使得基因定序成為一塊穩定又龐大的市場。 隨著基因定序技術的進步,○九年,做一次基因定序要價十萬美元,一四年已跌到一千美元,投入成本的大幅降低,讓大量基因定序變成可能。目前最新基因定序技術稱為次世代定序(NGS),專做市場研究的美國商業諮詢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趨勢研究)的報告認為,次世代定序市場發展潛力可觀,一四年約二十億美元市場規模,到二二年可迅速成長至三百億美元。 癌症基因檢測 是未來的主戰場至於基因檢測產業市場,更具有爆發性。 根據Illumina報告分析,目前全球基因檢測市場最大宗為癌症檢驗,占五○%,其次是科研服務占二五%,產前檢測約占一○%到一五%,傳染病占五%到一○%。 這股浪潮也席捲台灣,根據初步統計,台灣至少有三十家公司業務與基因檢測相關,包括已上市櫃的創源、基亞等,興櫃的基龍米克斯、普生等,即將上興櫃的行動基因、麗寶生醫、慧智基因等,乃至於未上市,也頗受業界矚目的賽亞基因等,紛紛展開卡位戰。目前看來,癌症基因檢測、產前基因檢測、基因定序是三大市場。 其中,醫界普遍則認為,產前基因檢測技術較為成熟穩定,檢測結果很明確,沒有灰色模糊地帶,實用價值高,包括慧智基因、已上櫃的創源都瞄準這塊市場大力投入。慧智基因創辦人、婦產科醫師蘇怡寧評估,產前基因檢測因為有政府給付與自費項目,整體年產值約達四十億元。 不過,儘管產前檢測正夯,但多家基因檢測公司則認為,癌症基因檢測才是未來的主戰場。這類廠商包括行動基因、麗寶生醫、普生等,紛紛打著與醫院合作的招牌,長驅直入。 其中,一四年成立的新秀行動基因,執行長陳華鍵出身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擁有分子生物學、基因體學等專業,加上太景生物科技生物處長的歷練,讓行動基因起步就受矚目。 多年在基因檢測領域打滾的陳華鍵認為,是否能把檢測結果轉換成醫師所能理解的資訊,以及是否與各大醫院進行實質的合作,能夠取得檢體豐富研究、累積檢測實力,才是未來基因檢測公司勝出的關鍵。行動基因就宣稱和十多所醫療院所簽署合作計畫,藉此掌握市場。 另一家麗寶生醫則以台北榮總醫院為後盾,雙方從一二年合作以來,已經累積五百例臨床檢測案例,與臨床合作的經驗,相對其他單純基因檢測的公司來得豐富。麗寶生醫研發總監唐建翔說,公司一直以來都似鴨子划水進軍市場,如今已進入中國市場,營運現況不錯。麗寶生醫去年台灣營收約兩千萬元,今年預估約五千萬元。公司樂觀估計,明年底前可以收支打平,已計畫申請興櫃掛牌。 而積極布局肝病市場三十多年,且已在興櫃掛牌的普生,請來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定信、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擔任顧問;加上從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B型肝炎病毒Pre-S檢測技術,今年一月迄今已有兩百多人受測,是否能貢獻明顯業績,備受矚目。 想要獲利 得切入醫療市場目前台灣大多基因檢測公司仍屬於研發燒錢階段,或是代理檢測設備為主,大多數公司還沒有獲利。有法人認為,基因檢測觀念並未普及,市場推廣未必盡如人意,以定序為例,屬一次性業務,做完一次就結束,不像醫材等消耗品市場有持續性,未來即使有獲利,也難有爆發力。 而且,基因檢測想要有營收與獲利,還是得切入實際的醫療市場才行,標榜與各大醫學中心級醫院合作,成了一大賣點,台大醫院就是最明顯的「活廣告」之一。對此,台大醫院副院長鄭安理強調,「台大沒有外包」,目前臨床需要用到的基因檢測,都是台大醫院的實驗室自己做。 鄭安理說,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基因檢測「一點神祕都沒有」,至於是否每人都要做,「我們(台大)不敢講」,會因時間和各領域的基因解碼、檢測技術被證實到什麼程度而不同。 創投、券商乃至於業者都指出,若有政策面加持,投入經費扶植,才可望全面帶動基因檢測產業。譬如把國病與各大癌症突變基因檢測納入健保,或大力推動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基因定序工程,也許有機會進一步打開市場。 儘管市場很熱,也別忘了,號稱女版賈伯斯的Holmes,成立的Theranos基因檢測公司,以低價血液檢驗方式與策略風靡市場,去年年底遭美國媒體踢爆是騙局的教訓。 基因檢測未來在精準化醫療領域所扮演的角色,會愈來越重要,究竟誰家最「精準」,大家且拭目以待。 台灣尖兵1》慧智基因獲國際大廠加持除了胎兒罕病 也做癌症篩檢一名媽媽流產了九次,都查不出原因,她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禾馨婦產科專業母胎醫學中心。透過基因檢測檢查發現,原來是先生染色體平衡性轉位,禾馨創辦人蘇怡寧利用胚胎著床基因診斷技術,找到正常胚胎植入子宮,成功「受孕」後,夫妻露出許久不見的笑容。「這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蘇怡寧說。 二十年前,蘇怡寧因看到生下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寶寶的媽媽,不斷被夫家指責,感受到如果預先知道胎兒的健康情況,可避免這類悲劇。這是蘇怡寧一頭栽進基因診斷領域的原因。一二年七月,他更在台灣大學育成中心,成立慧智基因公司。 不像其他基因檢測公司是生技起家,再試圖與醫院合作,慧智是從臨床走到基因檢測,一開始就建置專業醫師、醫檢師、遺傳諮詢師等團隊的營運模式。 慧智從創立之初的三十人,壯大到現在的上百人規模,目前至少與三百多家醫院合作,來自蘇怡寧經營的禾馨婦產科的業務占比僅一五%到二○%,在產前檢測占有一席之地。 去年營收超過四億元,稅後EPS(每股純益)超過三元,今年資本額將從一.三億元,增資到一.八億元。難怪有法人會說,從臨床搶攻基因檢測,客源穩定,營收也穩定。 慧智建立許多遺傳疾病及染色體微片段缺失疾病的檢測平台,以特色的全方位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篩檢為例,可針對唐氏症、愛德華症、巴陶氏症、全染色體數目異常進行篩檢,還可以分析染色體微片段缺失,並與Illumina合作,導入技術及百萬筆臨床數據,做到精準的篩檢防護。 除了針對孕婦與新生兒檢測,現在最夯的癌症基因檢測,慧智以提供乳癌、大腸癌、遺傳性癌症等檢測為主。蘇怡寧強調,他所做的基因檢測與臨床緊密結合,有些癌症檢測還未經過證實,慧智就不做。 今年九月,慧智預計在興櫃掛牌,據了解,高達二十家法人、創投捧錢想投資。以慧智目前的表現,很可能成為檢測市場的明日之星。 台灣尖兵2》基龍米克斯打通上下游擁獨門專利 拓展全球市場講到基因定序,就不能不提到基龍米克斯。 基龍米克斯(以下簡稱基米)是由中央研究院水稻基因體計畫前主持人周德源所創立,是第一家接受資本市場考驗的基因檢測公司。基米在新北市汐止打造六百坪的實驗室,建構國內基因體最大的核心實驗室,有最高端的基因定序儀器,檢測對象不只是人,還包括農產品、水產和海洋基因體服務等。 今年年初,基米合併了由中研院院士陳垣崇創辦的世基生醫,基米預估,一八年時,世基擁有的癲癇與痛風基因檢測專利保護,可望獨占全球十億元的市場。 基米總經理黃昭熹表示,整併後,市場擴展到生資軟硬體開發等;打通上下游後,未來可望拓展全球市場,與亞洲大型基因檢測公司一較高下。 基米一五年營收約四億元,已經連續三年每年成長逾二○%,九成業績來自科技研發服務,其餘為基因定序服務。 面對未來,黃昭熹樂觀預估,由於全基因定序需求倍增,加上最高端基因定序技術突破,單是台灣明年市場的需求就高達五千萬元。未來,預計基因定序將普及於臨床治療,而臨床醫學的市場又是科學研究市場的十倍大,前景可期。 基因定序是精準醫療的基礎,在越來越競爭的市場上,整併後的基米,除科研穩定收入外,將進軍醫療市場,如何從既有的基礎上往前邁進?考驗基米的經營團隊。 撰文 / 林思宇、楊明方 |
民生銀行7月25日公告稱,據南方希望實業有限公司通報,自2016年7月18日至7月22日,其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A股65,234,345股。截至2016年7月22日,南方希望持有本公司234,127,921股,占本公司全部已發行股份總數的0.64%。
公告稱,新希望投資有限公司和南方希望同為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控制的公司。本次減持後,新希望與南方希望合計持有本公司1,757,734,056股,占本公司全部已發行股份總數的4.82%。
特斯拉當地時間5月2日收盤公布第一季度財報,第一季度虧損又創下新高。
在過去的連續五個財季中,特斯拉的現金流已經持續為負。根據彭博社本周的數據統計,特斯拉平均每分鐘燒錢6500美元。
堅稱“不融資”
在截至3月底的財季中,特斯拉凈虧損擴大至7.85億美元,每股虧損4.19美元,幾乎比去年同期3.97億美元的凈虧損翻番。
第一季度特斯拉營收增長至34.1億美元,去年同期營收27億美元。受益於Model 3的交付以及使用新的審計標準,特斯拉汽車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9%。
財報公布後,特斯拉盤後股價大跌5.3%。市場擔心特斯拉持續燒錢可能導致現金流緊張,不過馬斯克仍然堅稱:“特斯拉沒有融資計劃。”
特斯拉還計劃在2018年削減4億美元開支。但在華爾街分析師看來,特斯拉進行新的融資並不是馬斯克“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他可能必須得這麽做。分析師認為,特斯拉預計在明年一季度前再次融資。
上個月的《經濟學人》雜誌分析預測,特斯拉今年至少需要融資25億至30億美元才能緩解緊張的現金流。
去年特斯拉曾融資10億美元,並且發行了20億美元的垃圾債。今年3月,穆迪下調特斯拉評級,由“穩定”調降至“負面”。
特斯拉正在取代蘋果成為華爾街的“大空頭”。公司過去三個月股價下跌了15%,今年以來的跌幅超過3%。
不過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將於今年下半年盈利。特斯拉在給股東的財報信中稱:“如果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那麽我們將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實現盈利。”
Model 3“量產地獄”
Model 3的量產計劃是否能如期實現仍是個大大的問號。根據今年4月特斯拉公布的最新量產數據,Model 3周產量僅2020輛,不及第一季度末達到2500輛的預期。
特斯拉重申到今年6月底前,Model 3的周產量將達到5000輛。公司還稱,將率先實現長距離續航的Model 3的交付,之後才會交付短距離續航的低價Model 3版本。目前長續航里程Model 3售價4.4萬美元起,低價版本Model 3的售價為3.5萬美元起。
不過悲觀的投行認為特斯拉無法實現量產目標。“我們相信2000臺的目標是不可持續的,我們的預計是周產量1400臺左右。”高盛分析師David Tamberrino上個月在給投資者的信中寫道。
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馬斯克承認,對於一些自認為核心的技術太過自信,他表示自己高估了機器自動化生產的能力,認為人類勞動力在很多時候還是有優勢的。
值得註意的是,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有些“不淡定”,華爾街用“詭異”來形容馬斯克的表現。在涉及特斯拉的毛利的時候,他甚至諷刺分析師的問題“非常無聊”。而在涉及到最新的關於有公司起訴特斯拉電動半掛卡車侵權要求賠償20億美元的問題上,馬斯克也冷嘲熱諷不屑回答。相反,他回答了一位熱衷於特斯拉的超級粉絲和投資人好幾個問題。
此前有媒體報道,特斯拉計劃於2019年11月正式開始生產SUV車型Model Y,並於兩年後在中國進行生產。特斯拉未就此向第一財經記者做出回應。
據了解,特斯拉正在矽谷向Model Y供應商進行早期的招標。首批Model Y將在特斯拉目前位於Fremont的工廠生產。
greatsoup在1樓提及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lyp2.php?node=1501178502472&issue=20170728
【明報專訊】嘉里(0683)系創辦人、有「糖王」之稱的郭鶴年,其家族成員先後入市。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郭鶴年的90後細女郭燕光(KUOK YEN KWONG),本月初以6500萬元連車位購入西半山懿峯中層A室,單位實用1730方呎(建築2348方呎),實呎37,572元(建築27,683元)。原業主於2009年以4876萬元購入單位,持貨8年帳面獲利約1624萬元或33%。
滌濤山雙號屋5500萬 實呎2萬雙破頂
另交投一向淡靜的大埔滌濤山,亦錄罕有洋房易手個案。中原首席分區聯席董事陳韻兒表示,滌濤山雙號洋房,實用2717方呎(建築3960方呎),早前以5500萬元易手,實呎20,243元(建呎13,889元),成交價及呎價均創屋苑(包括洋房及分層部分)新高。原業主於2011年以4330萬元購入單位,持貨約6年,帳面獲利約1170萬元,單位升值約27%。
買家1.3億連掃畢峰2伙
特色單位亦備受追捧,土地註冊處顯示,九龍塘畢架山峰5座頂層連天台A、B室相連戶,獲一名買家以共1.3億元購入,其中實用面積1836方呎(建築2322方呎)的A單位,連1761方呎天台及579 方呎平台,成交價7800萬元,實呎42,484元(建呎33,592元),成交價及呎價均創屋苑分層新高。至於實用面積1406方呎(建築1813方呎)的B單位,成交價5200萬元,實呎36,984元(建呎28,692元)。上述A單位之原業主,於2007年以3980萬元購入,帳面勁賺3820萬元或96%;而B單位之原業主,則於2008年以3250萬元購入,帳面獲利1950萬元或60%。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