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仁宝电脑签约落户 全球六大OEM商齐聚重庆

http://xb.21cbh.com/HTML/2011-6-20/2NMDAwMDI0NTU2Ng.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2

雙打政策讓三千家山寨機店家關門 平板電腦 能讓山寨市場起死回生?


2011-8-15  TWM




半年多來,深圳華強北電子商城遭到「雙打」,導致曾經輝煌的山寨手機市場,成了明日黃花。山寨小廠們轉進山寨平板,但是否真能找到轉機?抑或只是曇花一現?

撰文‧楊方儒

來到深圳,曾經不可一世的華強北電子商城,如今光環黯淡。開了三年多山寨機批發賣場的阿喬(化名),大嘆生意愈來愈不好做。

「你看看四周,很多人都關門了,店面租金更跌到只剩四分之一!」阿喬的委靡語氣,印證了他眼裡的蕭條。

大衰敗

兩大政策讓山寨機沒落

以前華強北商場人氣鼎盛之際,每平方公尺的店租,最高可衝上四百元人民幣,但如今好風光不再,只剩一百元人民幣出頭,甚至還可以再殺個一、兩成。根據非正式統計,這一陣子起碼有三千家山寨機商戶收店不幹。

因為從去年十一月以來,中國政府祭出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以及假冒、偽劣商品的「雙打」政策,讓大家生意都很難做。過去,政府偶爾做做秀、在媒體上整頓一下,從來不曾影響華強北的繁華,但這次卻持續了大半年,這讓很多賣高仿機、冒牌機的違法商戶,全都被送進了法院。

在阿喬口中,起碼要到八月初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結束後,風聲才不會那麼緊。畢竟這是深圳首度舉辦國際性運動會,當然要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政府超高規格的籌辦工作,甚至讓深圳全體市民屆時都放假一周。

中國政府風聲鶴唳「打假」,又持續大半年,看來像是玩真的,這讓業者人人自危。這次的「雙打」政策,市場下了注解,「二○ ○七是山寨機元年,二○一一年可能就是山寨手機末年。」除了政策打擊,山寨機大衰敗的另一關鍵是,中國政府大幅放寬開放手機牌照申請。早年大陸嚴管手機內 銷牌照,當時連明基(BenQ)這樣的台灣大廠,都花了很大心力、靠很多關係才申請下來,但如今要拿牌照很簡單,只要有商標、工廠合作協定,以及一、二十 萬元人民幣的資金,就可以申請下來。

山寨機導向正軌化的結果是,半年內光是在深圳,手機新品牌就大增兩百多個,如今已經超過七百家。當然,這些中小手機品牌不容易形成氣候,將來肯定會再洗牌。

大家都在找出路!在山寨機生存日益艱難之下,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謀求轉型,這段時間也有不少人改行做山寨平板電腦。

根據DisplaySearch的統計,白牌與山寨平板電腦今年第一季的出貨量,達到一九○萬台,甚至擠下三星的一○○萬台,全球市占率達到一九.六%,是蘋果之後的第二大「品牌」。

山寨平板能夠生存,主因還是低價。以一款最近在華強北銷售不惡的「普耐爾MOMO3」平板來說,七吋螢幕搭配8GB存儲容量,主打Android 2.2作業系統,開價竟然只要四九九元人民幣!

找出路

從山寨機轉戰平板電腦

如果仔細觀察亞馬遜網站上的平板電腦排行榜,甚至也可發現「SuperPad」、「Coby8902」、「iRobot」、「Zenithink10」等聽都沒聽過的白牌,其實也全都來自深圳。其中最暢銷的SuperPad要價也只要二○○美元。

山寨平板在Android作業系統的免費開放屬性,以及瑞芯微、威信、新岸線等ARM架構芯片解決方案供應商全力支持下,門檻不高,每個人都可以進場玩 玩,深圳山寨廠主攻兩百美元以下價格帶,神舟等大陸本土電腦品牌搶占兩百到四百美元之間,至於蘋果、三星、宏碁、聯想、華碩等國際品牌,則在四百美元以上 競爭。

蘋果iPad 2最低規格的四九九美元,已經被視為平板電腦走進價格戰的開端,但各大國際品牌,仍將平板電腦主打成熟市場。現在一百、兩百美元的價格,就能入手一台山寨平板,象徵平板能夠複製山寨機成功經驗,滿足中低端消費者需求。

另外一大關鍵在於,小筆電沒有滿足的開發中國家市場,平板電腦取而代之了。

小筆電最初源自於麻省理工學院的「OLPC」計畫,希望讓一百美元的電腦,能夠讓更多貧窮國家的小朋友,跨越數位鴻溝。但三、四年過去了,雖然英特爾、AMD等電腦巨頭都積極推動,一度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秀場,但這兩年已經無聲無息,沒有聽到太多成果。

如今大家都知道,小筆電受平板打壓,出貨量已經陷入負成長窘境。低度開發國家的「只求有、求便宜、不求好」的需求,山寨平板正好進場卡位。

畢竟價格最低廉的一台山寨平板,只要五百元人民幣,正是當初一百美元的夢幻價位。

目前山寨手機主要靠印度、中東、巴西、俄羅斯、非洲來的買家撐場面,以印度來說,一年總共仍有八千萬支的巨量。從今年初以來,很多山寨廠都發現,這些操著難懂英文口音的客戶們,似乎也帶了不少山寨平板回去當地的市場試水溫。

過去兩、三年,山寨廠商投入小筆電與電子書,市場接受度似乎都不如預期,一票人賠了一屁股。這證明山寨模式並非適用所有科技商品。

電子書市場胃納量本來就不大,小筆電則仍然算是「電腦」,消費者比較認品牌,也重視售後服務,但平板電腦則更像手機。一方面能夠吃到更多低端用戶,另一方面,移動世界的遊戲規則也完全不一樣。

話說回來,華強北這條「中國電子第一街」,能否藉平板電腦,再次讓山寨小廠們找回第二春?這仍須拉長時間來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65

分析稱PC並未走向消亡:將與平板電腦長期共存

 http://news.imeigu.com/a/1315380065859.html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Technologizer創始人哈利·麥克拉肯(Harry McCracken)日前在《時代》雜誌網絡版上撰文指出,PC並未走向消亡,而只是在進化。

 

以下為文章全文:

後PC時代

8月12日,IBM首款PC迎來30週年紀念日。IBM PC聯合發明人馬克·迪恩(Mark Dean)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他說,我們現在生活在“後PC時代”,並稱他現在主要使用平板電腦,而且還高呼IBM在2005年放棄PC業務的決定英明。

大概一周以後,全球第一大PC廠商惠普發布了一則震驚科技界的重磅消息。惠普CEO李艾科(Leo Apotheker)宣布,惠普正考慮剝離或出售PC業務,同時決定停止生產上市僅六週的TouchPad平板電腦。有媒體在報導這則消息時,打出了“PC走向死亡?最大PC廠商惠普的確這樣認為”的標題。

在這種烏雲壓頂的大環境下,你不能去責怪微軟副總裁弗蘭克·肖(Frank Shaw)為PC所作的辯護。肖的世界觀仍然以Windows為中心,他認為PC仍然能從事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無法從事的工作,後兩種設備充其量只能算是PC的“夥伴”。他還指出,我們現在正處於“PC-plus”時代,而非後PC時代。

PC走向消亡的言論的確有點言過其實。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球PC銷量預計將達到3615萬台,到2015年,這一數字會增加到5415萬台。PC銷量未來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起碼不會處於停滯狀態。據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的數據顯示,平板電腦今年的銷量預計為6000萬台,到2015年,這一數字會增至2.753億台。

平板電腦效應

對於惠普出人意料的決定,該公司似乎認為這是應對未來巨變所必須採取的措施。李艾科不斷強調“平板電腦效應”,這種效應不僅對PC產業帶來衝擊,還迫使惠普必須重新審視PC業務經營策略。李艾科雖然沒有詳細描述這種衝擊,但很顯然他是談論蘋果iPad,正是iPad的巨大成功令傳統PC的銷售陷入停滯。

事實上,惠普放棄PC業務以應對行業最新發展並不算是有遠見的做法。分析師早在2001年就建議惠普採取這種戰略。那時,惠普正試圖收購康柏,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的丹·阿克曼(Dan Ackman)指出:“有些分析師建議,惠普應該完全退出不斷虧損的PC業務。”

阿克曼發表這番言論的時候,iPad甚至還沒有入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法眼。但一直以來PC行業競爭激烈,利潤微薄,令其像今天一樣難以取得長足發展。曾在商務軟件巨頭SAP任職的李艾科希望調整惠普戰略,重新專注於面向大企業的利潤更高的產品線和服務。如果李艾科十年前出任惠普掌門人,那麼他當時很有可能會放棄PC業務。

長期共存

所以,PC並未死亡,惠普放棄PC業務可能沒有最初感覺的那般意義深遠。這並不意味著現狀永遠會一成不變。有些事情顯然正在悄然發生:幾乎每個星期,我們都會發現一些小公司將iPad作為日常用品,就像它們當初搶購PC的情形一樣。不過,如果你認為PC正開始向不同的產品類別“投降”,說明你對這個問題認識得不夠透徹。

運行微軟軟件的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對PC市場壟斷時間過久,導致我們的大腦將某些平台與個人電腦的概念混為一談。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也屬於個人移動設備,而且無疑是計算設備,只不過它們是令人激動的全新PC類型——並不完全是概念模糊的“怪獸”,也不像肖所說的“ PC夥伴”那麼簡單。

我們期望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能與我們更為熟悉的PC長期共存。或許,在這裡“混合”是比“共存”更恰當的字眼。微軟計劃在本月舉行的BUILD大會上正式發布Windows 8,它是微軟第一款將表明iPad影響力的Windows版本。

錯誤的決定

在我看來,惠普此舉最讓人震撼的地方並不在於分拆或出售PC,然後作為一家獨立的新公司運營,而在於該公司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放棄TouchPad,這不免讓我為矽谷最偉大的企業之一感到難為情。在將售價499美元的TouchPad降價至99美元以後,惠普如今又稱,是否徹底放棄TouchPad還不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但讓我們勇敢面對一個事實吧:TouchPad與其說是可以信賴的產品,倒不如說是具“殭屍”。

惠普TouchPad“繳械投降”不禁讓我們想起上個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Date General、Digital、Prime等微型電腦廠商的遭遇。這些公司都試圖開發PC,但都以失敗告終,即便提出的創意相比惠普TouchPad有更大的成功概率,可他們仍難逃一劫。

我不會預測惠普PC業務是否就此陷入崩潰,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放棄TouchPad,說明惠普不想成為改變PC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與者。這對惠普來說是個悲劇,對整個PC行業來說同樣是個悲劇。我認為,惠普有朝一日會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即放棄TouchPad是錯誤的決定。(軒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0

用雙策略搶全球電腦龍頭 聯想獵殺惠普兩大計畫曝光

2011-10-31  TWM




一個北京聯想總部的現場直擊,剛坐上全球第二大電腦品牌位置的他們,慶賀時間只有幾個小時,緊接著又開始擬定作戰策略,他們這次的目標是要成為全球電腦品 牌龍頭,獵殺惠普的計畫,正要展開!

撰文‧賴筱凡

十月十三日,全球兩大市調機構IDC與Gartner同時發布統計報告,PC產業排名再度洗牌,聯想首次超越戴爾,成為全球第二大電腦品牌。

走進聯想北京總部,慶賀紅布條映入眼簾,他們怎麼也沒想到,第二季才剛擠下宏碁,坐上全球第三大電腦品牌位置,「Beat Dell(打敗戴爾)」的計畫才施行三個月,聯想便以近二個百分點的勝出,搶下第二大品牌頭銜,時間遠比聯想董事長柳傳志預估的還要早。

距離全球第一大,只剩一步之遙,聯想上下都很清楚,要當全球龍頭,他們必須獵殺惠普。

於是,聯想高層擬定獵殺計畫,第一招就是攻守兼備。各家品牌廠覬覦中國市場已久,不論是去年購併方正的宏碁,抑或積極攻入中國二、三線城市的華碩,都已經 殺到聯想門口,「中國市場,是聯想的根,必須鞏固。」聯想新興市場集團副總裁周慶彤一刀就畫出聯想的攻防要點。

獵殺計畫一:

拿下新興市場就搶得進攻權一方面不讓對手進逼得逞,另一方面,聯想主動出擊新興市場。攤開全球地圖,周慶彤一一點出聯想的重點新興市場地區,「巴西、印 度、俄羅斯…?,這些都是我們要經營的地方。」他們深知歐美經濟衰弱,重兵鎖定購買力道仍強的市場,但聯想要怎麼做?

「通路,是不二法門。」從IBM個人電腦部門跟著併入聯想,掌管新興市場副總裁的黃建恒,把市場畫分得更細,他用市占率一○%作為分水嶺。超過一○%以上 的市場,已具有經濟規模,鞏固大型通路為優先;市占率不到一○%的市場,例如俄羅斯,聯想就深耕通路商的合作關係。

以中國市場為例,三級城市通路商每賣一台商務型筆電,能拿到的利潤約三%到五%不等,可是同樣的筆電,在四到六級城市,由於資訊較不發達、店面相對少,通 路商分得的利潤卻是五%至八%。

聯想不僅在利潤分享上,訂出層級差異,也強打「大聯想(Great Lenovo)」概念,希望拉近與通路商之間的關係。

像是每年四月,就是中國電子產品通路搶店大作戰的關鍵時刻,「聯想會替所有通路商與各大商城統一議價,去承租店面,再交由通路商經營。」舉例來說,今年聯 想要在百腦匯開多少店(指店數)、有哪些點(指店面),都由聯想與百腦匯統一談,去壓低租金。

另外,聯想針對不同市場,運用彈性策略,掌握制勝先機。號稱電腦產業下一個代工廠的巴西,過去因關稅問題,在台灣賣不到兩萬元的平板電腦,到巴西價格翻漲 一倍,消費性電子產品幾成奢侈品。所以當巴西政府決定鼓勵科技廠投資設廠,只要當地生產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就能享關稅優惠。

巴西因此成為各品牌廠、代工廠揮軍的新戰場,「當別人還在蓋廠,我們在巴西,已經有工廠。」黃建恒說。

光有通路管理與市場經營策略是不夠的,柳傳志還有另外一支利箭,那就是今年二月甫成軍的MIDH(Mobile Internet and Digital Home,行動網路暨數位家庭)事業群,當紅的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甚至聯想開發中的智慧型電視,都歸MIDH管,由資深副總裁兼中國首席運營官劉軍帶 領。

獵殺計畫二:

最好的人、做最好的產品

過去,劉軍手握供應鏈大權,幾乎所有台灣代工廠大老都與他稱兄道弟,二○○九年劉軍結婚,正好遇上郭台銘女兒郭曉如出生,郭台銘搭私人飛機,手裡提著紅 蛋,出席劉軍婚禮,顯見劉軍與台廠大老的交情。

在劉軍掌旗下,聯想七月一口氣發表三款平板電腦,其中有一款業界僅有的商務型平板電腦,「多數人認為平板電腦是娛樂產品,但很多公司都打算引進平板電腦,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特地用ThinkPad這個品牌,推出商務型平板電腦。」新興市場行銷副總裁劉浩新解釋。

聯想也鎖定智慧型電視發展,「智慧型電視是趨勢,雖然現在市場不大,可是我們研發必須走在前頭,因為一旦落後了,你就會永遠落後。」聯想研發中心顧問胡軍 說。

而搶在同業前面,聯想靠的是技術。○六年,聯想成功併購IBM個人電腦部門,帶進的技術團隊,成為聯想最扎實的根本;○九年,在金融海嘯衝擊下,柳傳志重 新站上火線掌舵,「柳總回來後,只論兩件事,戰略訂清楚,再來就是執行力。」柳傳志花了六年時間,證明東方品牌購併西方品牌,一樣能做出好成績,用兩季時 間打敗戴爾,坐上全球第二大電腦品牌,就是最好的證明。不過,他並不甘於此,現在聯想最大的目標是要獵殺惠普,成為全球最大電腦品牌!

聯想

成立:1984年

負責人:董事長柳傳志、執行長楊元慶

市值:530.5億港元

主要業務:電腦品牌營銷與製造

過去三年營收:

2008會計年度 149億美元2009會計年度 166億美元2010會計年度 216億美元註:聯想會計年度自當年度4月至隔年3月止劇變!全球電腦品牌大洗牌

品牌 今年第3季

出貨量

(萬台) 今年第3季

市占率(%) 去年同期

市占率(%) 成長率

(%)

惠普 1665 18.1 17.8 5.3 聯想 1258 13.7 10.4 36.1 戴爾 1101 12.0 12.6 -1.6 宏碁 921 10.0 13.1 -20.6 華碩 600 6.5 5.2 30.2

資料來源:ID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8

蓋茨布道平板電腦:喬布斯iPad樂享其成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159027741/

「iPad 很漂亮,但是前景並不清晰。喬布斯很擅長設計,iPad是一個絕好的例子。」2010年4月的一天,比爾·蓋茨對喬布斯的iPad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不 是蓋茨第一次對iPad置喙,此前的2月份,蓋茨就稱iPad平板電腦只是一款「漂亮的閱讀器」,它並非革命性的產品。蓋茨認為,iPad應該向 Tablet PC(蓋茨推動的一種平板電腦)方向發展,融入觸控筆和鍵盤。


有人分析說,蓋茨是帶著一種五味雜陳的感受評價喬布斯的iPad,而這一切的源頭要從10年前的Tablet PC說起。

盖茨布道平板电脑:乔布斯iPad乐享其成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盖茨布道平板电脑:乔布斯iPad乐享其成 - slamnow - 潜水员文摘


蓋茨的平板電腦夢想

時任微軟副總裁、負責Tablet PC業務的Alexandra Loeb曾回憶,1999年,蓋茨就表示:「(Tablet PC上市的)時機已經來臨。」

蓋茨親自過問該項目,與主要的技術專家進行討論,聘請應用領域的工程師,反覆做了用戶試驗,然後根據試驗所顯示的結果,多次確認「時機是否真的已經來臨」。

2000年11月,蓋茨在Comdex上講話,大力倡導平板電腦,這被業界視為平板電腦浮現江湖的重要標誌。

過了一年,蓋茨在2001年11月11日表示:「PC使得電腦從企業進入到千家萬戶。平板電腦則採用了尖端PC技術,可出現在用戶想要其出現的 任何地方。正因如此,我已經將平板電腦作為日常電腦來使用。這幾乎是一款沒有任何缺陷的PC,我預計,平板電腦五年內將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PC產品。」

2002年5月,蓋茨帶著150台平板電腦參加微軟年度CEO峰會;8月,微軟宣佈,平板電腦軟件向PC OEM製造商開放;11月,蓋茨充滿信心地向外界表示:「我們會長期跟進和推動這個產品。微軟已經花了4億美元投資於這項技術的研發,並打算再投資700 萬美元進行市場推廣。」蓋茨估計第一年至少會賣出50萬台平板電腦。

當蓋茨像傳道士一樣推動平板電腦時,有人對他潑冷水,其中兩位IT行業的巨頭Dell和IBM反應冷淡。Dell的CEO邁克爾·戴爾說過,在 切入這個領域之前,他們要冷靜觀察市場是否真有大量需求。IBM則更不看好,IBM的PC事業部老總Fran說:「我們覺得在這一塊不會有很大的市場機 遇。」

蓋茨反唇相譏,他認為這兩位大佬一旦看到市場啟動,就會馬上跳進來的。由於Tablet PC寄託著蓋茨很早就有的一個夢想,如果不成功,會對他的個人聲譽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微軟Tablet PC開發小組備感壓力。Tablet PC開發組長,同時也是微軟的副總裁Alex說:「我經常晚上睡不著覺,半夜起來考慮這個項目。」

蓋茨的平板電腦理念攪動了當時的市場,在2003年《華爾街日報》舉辦的All Things Digital大會上,記者Walt Mossberg曾問蘋果公司CEO喬布斯是否會參與平板電腦的研發,喬布斯矢口否認蘋果會研發平板電腦,因為他認為虛擬鍵盤產品不會取得成功,喬布斯當 時說:「我們沒有生產平板電腦的計劃。消費者喜歡實體鍵盤,我們認為平板電腦不會取得成功。」

2005年,Tablet PC的市場推廣沒有達到蓋茨的預期,但蓋茨堅信平板電腦將主導未來:「我們需要加大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投入,這樣才能使平板電腦成為主流。儘管目前平板電腦還沒有成為主流,但我相信它的未來。」

進入2006年,Tablet PC仍然沒有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還沒有讓蓋茨沮喪。當年4月蓋茨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數字墨水輸入和語音輸入的重要性將可以與鍵盤媲 美,儘管不可能取代鍵盤,它們將同等重要。隨後兩年,微軟和硬件廠商使Tablet PC成為主流產品的設想繼續空轉。2008年6月27日,蓋茨從微軟退休,他在微軟最後10年裡極力推動的Tablet PC似乎也暫時告一段落。

「蘋果面前永遠站著一個具有超人力量的惡巫。」《福布斯》雜誌2010年1月27日曾這樣說,蘋果面前的「惡巫」一開始是IBM,然後是微軟, 後來又變成英特爾,現在則又是微軟。不過蓋茨在平板電腦領域的努力,顯然不是「惡巫」的角色,而是一個探路者的角色,他為喬布斯的iPad平板電腦披荊斬 棘。

2010年1月,蘋果發佈iPad,在發佈會上,喬布斯信心滿滿:「我覺得我們做出了更好的產品。iPad既要優於筆記本電腦,也要好過智能手 機。」喬布斯在開場白就明確將iPad定義為移動終端設備,是用於填補iPhone和Macbook筆記本電腦之間空白的細分市場。

未來之路的炫酷工具

「iPad不只是一款獲取媒體內容的炫酷工具,同時它也在探索一條計算領域的未來之路。」iPad的設計師喬納森·伊夫這樣表示。

《財富》雜誌曾把喬納森評選為世界上最聰慧的設計師,喬納森是喬布斯推出iPad的幕後功臣。喬納森曾說:「蘋果的很多產品,都是我們的設計團隊待在工作室狹小的廚房裡,吃比薩時構想出來的。」這與蘋果的車庫精神一脈相承。

《時代》雜誌記者斯蒂芬曾去蘋果總部試用iPad,他起初對這款產品有成見,「看起來,它不過是個大號的iPhone而已」。因為有人認為iPad功能太弱,過於藝術化,所以他見到喬納森,開門見山地問:「iPad在功能上有不足之處嗎?」

喬納森稱:「許多時候,我們正因為那些不存在的東西而自豪。對於我們來說,重點就是不斷完善,直到用戶同他們互動的內容之間沒有障礙為止。」

喬納森的回答有些王顧左右而言他,他曾對外界高調表示:「蘋果設計的東西,主張證明一種存在的價值,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這一點可能讓斯蒂芬不以為然,
他在蘋果總部轉悠時遇到了喬布斯,他也問了喬布斯同樣的問題,只是比較委婉:「我所見到的蘋果,總是站在兩塊路牌前,一塊上面寫著『藝術』,另一塊則是『技術』。那麼在這個路口上,是不是還有一條名為『商業』的道路?

斯蒂芬提這個問題,
可能還因為喬布斯曾說過:「蘋果能創造出iPad這樣的產品,就是因為我們一直試圖站在人文藝術和科學技術的交匯處,博采眾長。

  喬布斯承認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包含了商業的功利性,「但它從來都不是公司的宗旨。我們的宗旨在於產品以及用戶體驗」。

  「蘋果的產品在設計之初就一心想著銷售問題。」科技分析公司Enderle Group總裁安德魯曾分析,「結果就是,他們總能夠讓消費者排起長長的隊伍,這一點其他人根本做不到。」

  「蘋果善於在其他IT產品的墓地裡嬉戲。」《新聞週刊》曾這樣評論說。而蓋茨的平板電腦顯然就是這樣一個幻滅了的夢想,回過頭來看,為什麼蓋茨的平板電腦最後功虧一簣呢?

  前微軟副總裁迪克·布拉斯說:「微軟從來沒有形成一個真正鼓勵創新的機制。」他在蘋果iPad成功推出後,在《紐約時報》上表示:「儘管微軟有全世界最大的實驗室,儘管我們有三名而不是一名首席技術官,但是微軟的公司文化讓那些有遠見的思想家的努力一次次化為泡影。」

  微軟的業務則是各自為政,有一部分本身就是利潤中心,這就產生了以鄰為壑的局面:微軟面向移動領域的不同分支,譬如Zune、Windows Mobile、平板電腦,無法整合起來。

  但在蘋果公司,喬布斯親自指導一切,每個項目團隊的成員與喬布斯的理念保持一致。英國《每日郵報》稱:「喬布斯就是蘋果。他掌控一切——產品原型、研發、外包裝甚至包括聘請蘋果總部食堂的廚子。」

  在質疑聲中前行

   iPad發佈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直接批評iPad「了無新意」,美國IT雜誌《連線》的產品分析師查理·瑞爾列出了iPad的十大缺陷,包 括不支持Flash、無USB接口、無GPS功能、不支持多任務功能、無攝像頭、無高清多媒體接口等等。美國一家網站上還出現了一個「惡搞」圖片:喬布斯 在發佈會上手拿的iPad變成了四個用膠帶粘在一起的iPhone。

  Gartner分析師肯·杜蘭尼表示,消費者並不認可攜帶手機、筆記本電腦之外第三種設備的想法,「用戶要麼購買配置顯示屏較大的筆記本電腦,要麼購買顯示屏較小的手機,介於兩者之間的產品依然不受青睞」。

  也許是受眾多媒體的負面評價影響,iPad發佈後,蘋果公司股價一度下挫。不過,來自用戶的反應則恰恰相反,他們為了獲得iPad不惜徹夜排隊。

   4月3日上午9時,離iPad正式銷售還有數小時,蘋果公司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零售旗艦店外排隊等候的消費者人滿為患。來自德國的裡查德·古德 伊爾為了能夠購買iPad,花50美元購買了一個摺疊椅,於頭一天中午就加入到該商店門前的隊伍中。排在第10位的27歲青年迪恩·瓦薩羅說:「我是個蘋 果迷,以前我也做過同樣的事,蘋果正式銷售第一代iPhone手機時我就是一早過來排隊的。」他還稱,雖然自己已在網絡上預訂了iPad,但還是來排隊體 驗這個過程。

  這不是少數粉絲的狂熱行為,而是群體行為,iPad熱潮迅速蔓延開來。《華爾街日報》預言:「正如iPhone一樣,iPad也將徹底改變IT業界。」

  一家媒體的評論員Raphael有些無可奈何地說:「蘋果粉絲們似乎有逆來順受的大肚胸懷,他們可以接受不支持多任務及Flash的手機,他們不在乎機子只能安裝蘋果認可的程序,無法更換電池對他們來說也沒什麼大不了。那好,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美國《新聞週刊》的評論褒中帶貶:「喬布斯有一種非凡的能力,他總能炮製出讓我們離不開的東西,但在這種東西出現之前,我們卻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這種需求。」

  iPad推出後不久,許多電腦廠商基於微軟平板電腦不成功的回憶,對此採取觀望或者不屑一顧的態度,時任聯想全球高級產品營銷經理的麥克·馬哈普羅稱,由於用戶反饋不佳,聯想將不會推出自己的平板電腦,仍然堅持對智能本領域的拓展,因為「用戶需要物理鍵盤」。

  可是,喬布斯的iPad節奏徹底打亂這些廠商的時間表。

  眾多對手一團混戰

  「亞馬遜的Kindle電子閱讀器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們將站在他們的肩膀上走得更遠。出版商其實對亞馬遜並不滿意。」喬布斯的iPad推出初期,幾無敵手,但沒有敵人的戰場不符合喬布斯的口味,他把炮口對準了當時市場上反響尚可的亞馬遜的Kindle電子閱讀器。

   市場研究公司Altimeter Group分析師邁克爾·加滕伯格說,微軟當時的操作系統和英特爾面向平板電腦的處理器,無法幫助微軟和英特爾像當年主導PC市場那樣主導平板電腦市場, 它們都不是專門針對平板電腦設計的,「微軟過於依賴Windows,會錯過一些機遇;英特爾過於專注於PC和類PC產品」。不過,英特爾產品經理馬修·帕 克爾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非常看好平板電腦市場,這是英特爾擴大業務的一個良機。」

  喬布斯的iPad撬動了2010年的IT世界,原來電腦和手機兩個涇渭分明的領域開始膠著在一起,以提供黑莓手機為主業的RIM 於9月宣佈要推出PlayBook平板電腦,三星也參與進來。

  喬布斯對這些原手機廠商的舉動進行了評價,他認為RIM、三星電子等推出的平板電腦最終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因為它們屏幕太小,難以和iPad競爭」。

   10月,惠普推 出了Slate 500平板電腦,業內人士就紛紛將其與蘋果iPad進行全面對比。一家IT網站分析人士稱:「如果把Slate比作一輛摩托車,那麼iPad就是一輛自行 車。摩托車動力強勁,但並不意味著就比自行車好。全球摩托車的保有量約2億輛,而自行車的保有量卻高達14億。」

   11月,優派在美國市場正式推出ViewPad系列平板電腦,針對喬布斯說過7英吋平板不會有市場的說法,優派的市場副總裁Adam Hanin認為,這是因為喬布斯害怕了。「喬布斯從來不會說沒有深思熟慮過的話,但我認為喬布斯可能是有一點擔心,因為他明白7英吋平板將會是iPad的 有力挑戰者。」當時,喬布斯評價搭載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和7英吋顯示屏的平板電腦「毫無用處,除非附送砂紙,好讓用戶磨細手指」。

   喬布斯的iPad顯然也給聯想帶去了壓力,柳傳志在201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時表示,蘋果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將PC界帶到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拐 點上,而聯想確實需要盡全力取長補短,用上世紀90年代打贏戴爾的精神打贏這一仗,「這個時候廠家能不能跟得上確實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2011年1月,聯想發佈了樂Pad,樂Pad個頭比iPad大,屏幕超過10英吋,搭載著谷歌操作系統。此前楊元慶曾表態:「就今天世界範圍內來說,我們只有一個瞄準的對象(蘋果),至於其他對手,說實在的,聯想都看不上眼。」

  追趕喬布斯iPad的聯想,是否知道喬布斯最愛引用的韋恩·格雷茨基的一句話:「要趕在冰球之前,而不是追著冰球跑。」

  iPad展開「血腥收割」

  2011年5月,美國資產管理公司Nuveen Asset Management高級研究員簡·斯諾瑞克在談到iPad時說:「它正在展開『血腥收割』。平板電腦至少會取代家用電腦。」

  5月20日傳來消息,微軟曾經研發平板電腦的Pioneer Studios部門被解散,該部門位於西雅圖的辦公室關閉。

  在此前後,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在參加一次採訪節目,當主持人提到,我們正處於後PC時代,當今最有創意的產品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時,蓋茨回應道:「PC就是平板電腦……你看到設備時會說『那是PC嗎?那是手機嗎?』這種說法很快就會改變,因為創新發生得太快了。」

  當主持人提到蘋果的股價令微軟「相形見絀」時,蓋茨再一次駁斥:「我不會用『相形見絀』這個詞。股價恐怕並非衡量公司成功與否的最好標準。」(本文摘自《喬布斯和他的對手們》一書,科學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姜洪軍)

  《i殤·外企志》記者手記

  體驗經濟中的情感販賣

  「工作是劇場,生意是舞台」。

  這是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所著的《體驗經濟》中提出的觀點。作者在書中還提出了「轉化」的概念,即對體驗的回憶可以讓體驗者超越體驗本身。所以在體驗經濟下,提供體驗舞台的企業,必須努力使體驗超越其本身,該書作者稱之為「inspiration」(靈感)。

  在退休前的近10年時間裡,蓋茨孜孜不倦地推動平板電腦的普及,Tablet PC曾在北美的醫療系統中有一些市場。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的主持人也曾通過觸控筆墨跡批註功能,在平板電腦上直接勾畫《紐約時報》、《時代週刊》等媒體的內容。

  可是這些局部的亮點,並不足以照亮Tablet PC黯淡的天空。一家提供筆輸入產品的公司老總傑瑞曾稱:「只見蓋茨津津樂道,卻不見明顯的市場需求。這只是技術的推力在發揮作用,市場拉力並不看好。」

  蓋茨是「有心栽花花不開」,但喬布斯並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兩人都努力推動平板電腦,但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蓋茨更多的是從技術角度考慮時 機是否成熟,即使到了2010年4月,蓋茨仍然說:「我是觸控和數字閱讀技術的信徒,但我仍然認為,將聲音、觸控筆和物理鍵盤組合在一起的設備——也就是 上網本——將成為主流。」蓋茨的視角還是技術。

  而喬布斯則堅信「對iPad的使用體驗將深刻影響每個人。」 「蘋果認為,只靠技術遠遠不夠。後PC設備尤其需要把技術與藝術和人文結合起來。平 板電腦是後PC時代的設備,要比PC更容易使用,更依賴用戶的直覺。與PC相比,平板電腦更要求軟硬件的結合。」喬布斯還不忘教育對手,「很多人正在湧進 平板電腦市場,把它當作下一個PC,他們的軟件和硬件由不同的公司完成,像PC時代那樣強調速度。我身體裡的每一根骨頭都在說這條路是錯的。」

  著名工業設計師阿米特認為喬布斯重新解構了平板電腦,並主導了這個市場。他還說:「蘋果的重要貢獻,在於它證明你可以通過販賣情感而成為億萬富翁,證明設計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5

台灣電腦工程師轉行賣健身車 掀起中國山寨風 X-Bike網路熱賣二萬台 創造二億營收

2012-03-19  TWM



成立不到五年的晨昌健康科技,以X-Bike健身車一鳴驚人,引來大廠仿冒跟進,光是中國就山寨了五百萬台。不到四十歲的創辦人陳英權,如何從門外漢創造 出年年翻倍的業績?

撰文‧燕珍宜

衡量企業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就是有沒有人要仿冒你的產品。愈成功的產品,山寨仿冒品也就愈多。一家名不見經傳,成立不到五年的小公司,它所生產的產品, 竟然反過來,遭到有三十年歷史的大廠仿冒。這家公司就是以X-Bike健身車,一鳴驚人的晨昌健康科技。

「有人仿冒,就代表你的產品是成功的。」晨昌創辦人陳英權幽默地表示。

陳英權所創立的艾克斯百克(X-Bike),沒有一家實體店面,單靠網路訂單就熱銷二萬多台,營業額高達二億元。X-Bike成為網路明星商品後,立刻引 來廠商一窩蜂跟進,大陸工廠就山寨了五百萬台。

在金融海嘯的時候,X-Bike健身車業績依然紅不讓,年年至少翻轉一倍以上,如此讓人眼紅的亮眼成績,業界紛紛猜測,究竟X-Bike健身車背後到底是 什麼三頭六臂的人物?大家沒想到,X-Bike靈魂人物陳英權不到四十歲,而且完全沒有運動器材的背景。

沒店面 首張訂單來自批踢踢「怎麼會賣起健身車?」陳英權表示是一個機緣,自己原本開設電腦公司,有一位客戶專門為日、韓代工,生產運動器材,為分散風險,想開拓 台灣內銷市場。於是,客戶挑中兩個合作對象,一個是有經驗的運動器材經銷商,另一位則是毫無經驗的陳英權。

經驗豐富的經銷商走實體路線,砸千萬元設立店面,但不到一年,因銷售成績不佳慘澹收店。反觀一開始不被看好的陳英權,因沒有雄厚資本支持,只能選擇成本低 廉的網路開店,從架站、軟硬體設備,一切自己來,幾乎不花成本。

「X-Bike健身車外銷日韓,品質有一定的水準,比起市場動輒上萬元的健身車,我採取平價策略。」沒有實體通路的昂貴成本,陳英權採取「平價策略」,吸 引的第一筆訂單,是來自批踢踢(PTT)的學生團購。

輕薄短小 獲年輕女性青睞沒錢開實體店鋪的陳英權,也沒錢打廣告,他於是採取地雷式行銷策略。「品牌就像布地雷,先把一百台服務好,這一百台的親朋好友看到了,就會 擴散成兩百台,兩百台可能變成四百台……。」起初,陳英權用外銷剩下來的貨寄賣,隨著訂單愈來愈多,「剩貨」早已不夠賣,陳英權決定砸錢向工廠下單,未料 遭到家人反對。「為了投入更多資金,我爸氣到三個月不跟我講話,還說要去拆人家的工廠。老婆也抗議,『你為什麼錢一直拿出去』。那時剛好過年,我甚至沒回 老家圍爐,就一個人待在房間裡,埋頭回答客戶問題。」為了證明自己的眼光是對的,陳英權更進一步介入產品研發,「我連睡覺都在想怎麼讓產品更好。」首先, 一般運動器材體積都很龐大,移動不便又占空間,當時小摺自行車風行,陳英權靈機一動,設計可以折疊、收納產品,推出「輕薄短小」的X-Bike健身車。

此外,由於X-Bike健身車的許多買家是年輕女性消費者,陳英權於是將原本硬邦邦的運動器材,在造形和顏色方面,改為更時尚、活潑與女性化,擺在家裡一 點都不會和室內裝潢相衝突,甚至有吸睛效果。

效法3C 不斷推陳出新X-Bike健身車的訂單如潮水般湧至,也讓第四台紛紛找上門希望販賣。MOMO、遠東等網路通路商,甚至願意花錢買X-Bike當關鍵字。 「我們的產品很有指標性,東西賣得好不好,就知道這個通路平台好不好。」陳英權說道。

X-Bike健身車的成功,並沒有讓陳英權沖昏頭,﹁人家講說『你們X-Bike很有名』,我都不相信,會覺得是阿諛奉承。」「我比較有危機意識,會擔心 如果這個產品賣不動了,怎麼辦?」一般實體運動器材品牌大廠,產品的生命週期是五到十年。但X-Bike則是每半年就推出一個新產品,「就跟電腦一樣,我 們會有一代、二代……,不斷改版、增加功能,推出新產品。」從電腦產品得到靈感的陳英權說。

MOMO產品開發經理陳彥名也表示,網路產品的潮流變化非常快,生命週期只有三個月到半年,因此要不斷推出新產品。

此外,一向是點子王的陳英權,很快就聯想到邊玩遊戲、邊健身的遊戲健身車(Game Bike)的潛力,結合本身電腦專長,讓陳英權的產品研發更具優勢。

目前,已有馬來西亞與法國廠商看上X-Bike,並大推電視廣告。陳英權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專利申請,變成世界number one。」透過網路創業,陳英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陳英權

出生:1973年

現職:晨昌健康科技總經理經歷:晨昌電腦科技總經理學歷:美國南加州理工大學EMBA

晨昌健康科技

成立:2007年

資本額:500萬元

近三年營收:2009年0.5億元

2010年1億元

2011年2億元

近三年獲利:2009年1500萬元

2010年3000萬元

2011年60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80

《連線》雜誌:Android平板電腦三大生存法則

http://news.imeigu.com/a/1332486361014.html

儘管Android平板電腦數量龐大,但目前為止,尚未有一款產品能夠與蘋果iPad正面對抗

導語:美國《連線》雜誌網絡版今天撰文 稱,蘋果新iPad的發布將給Android平板電腦帶來沉重的打擊,使之喪失僅有的硬件優勢。如果要繼續在平板電腦市場生存下去,谷歌應當主攻低端市 場,吸引開發者為其編寫獨家殺手級應用,甚至要甘做後台系統,推動Kindle Fire等熱門產品的發展。

以下為文章全文:

蘋果新iPad的發布,有可能令本已處於邊緣的Android平板電腦面臨被徹底打垮的風險。

作 為最成功的「純」Android平板電腦,三星(微博)Galaxy Tab系列產品也僅在全球佔據6%的份額,而且還是4款產品的合併份額。亞馬遜和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的產品表現相對較好,但這些設備並不以Android的品牌來推廣。相反,谷歌的操作系統只是被封裝在亞馬遜和巴諾書店定製的界面中,默默在 後台運行。

目前為止,三星、索尼和華碩等公開推廣Android品牌的平板電腦廠商,都在重點宣揚硬件優勢。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4G數據傳輸速度、頂尖的CPU和出眾的屏幕,便可使用Android設備。

然而,採用現代化配置的新iPad已經發佈了,即使是最高配置的Android平板電腦也已優勢全無,導致谷歌的平板電腦戰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甚至有分析師提前判了Android的死刑。美國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分析師薩拉·魯特曼·艾普斯(Sarah Rotman Epps)說:「Android想在美國發展品牌平板電腦,已經沒有希望了。」

那麼,谷歌和它的盟友如何才能吸引消費者放棄iPad,選擇Android平板電腦呢?以下是谷歌可以考慮的三大生存法則:

主導低端市場

現在看來,蘋果顯然已經牢牢掌控了高端平板電腦市場。從500美元的入門版,到830美元的高配版,要買一台iPad花費不菲。

然而,早期的銷售數據顯示,新iPad已經獲得了巨大成功。有報導稱,在上市後12小時,iPad在蘋果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的銷量就達到1.3萬台。蘋果官方數據顯示,新iPad的預訂需求遠超預期,上市第一個週末的銷量超過300萬台。

毫無疑問,人們都願意花大價錢購買新iPad。

Android平板電腦廠商也在推廣類似的高端設備,但可惜的是,買家似乎並不買賬。摩托羅拉Xoom已經令谷歌顏面盡失,這款產品最低售價都高達600美元,比入門版iPad高出100美元。但Xoom與其他數不盡的高端Android平板電腦都表現不佳。

但亞馬遜似乎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打不贏,就降價。

亞馬遜Kindle Fire去年11月上市,很快就躋身亞馬遜最暢銷產品之列。這款產品真正吸引消費者的不是配置和功能,畢竟它只有7英吋,而且沒有配備攝像頭,存儲空間也十分有限。由於亞馬遜的應用商店與蘋果相比完全不是對手,所以應用同樣無法構成吸引力。

亞 馬遜真正的殺手鐧是價格。Kindle Fire的上市價格僅為200美元,還不到成本價,而其他10英吋Android品牌平板電腦的售價則高達400至500美元。除此之外,Kindle Fire還搶佔了Android同胞兄弟的市場,在方興未艾的平板電腦市場獲取了16%的份額,幾週的銷量就超過其他廠商一年的銷量。

在亞馬遜成功後,谷歌或許一直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重新評估自身的戰略選擇。上週有傳言稱,華碩將推出一款150美元的Android平板電腦,並將採用Nexus品牌。

Nexus 品牌是由谷歌和合作生產商共同協作的產物。以往,這類產品都是以旗艦智能手機的形式發佈的,主要是為了展示新版Android系統的各項功能。如果谷歌能 夠將下一代Android系統安裝在Nexus平板電腦中(而非智能手機中),就可以讓外界相信,谷歌的確重視平板電腦。

「對於一款操作系統而言,Android要獲得更大的吸引力,應該在系統(或內容)與硬件之間營造更強的協同作用。」NPD分析師本傑明·阿諾德(Benjamin Arnold)說,「Nook和Fire的成功源於很多原因,內容與設備的密切整合是其中的重要一條。」

獨家殺手級應用

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被人遺忘。但不幸的是,在谷歌說服開發者首先為Android編寫代碼前,Android平板電腦用戶確實很難享受到最新、最好、最酷的軟件。

Instagram 就是一例,作為最熱門的iOS獨家應用之一,該產品目前的全球用戶已經接近3000萬。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而且至今沒有放緩的跡象。雖然該公司CEO凱 文·希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表示,Instagram很快就將登陸Android,但這卻是經過了眾多Android用戶的長期請求後做出的決定。

「谷歌完全可以對開發者施以援手,與他們共同發揮平台的最大潛力。」跨平台移動記事本應用開發商Catch CTO安德里斯·思科貝爾(Andreas Schobel)說,「關鍵在於應用。」

其 他業內企業也試圖借助谷歌的平台發展自己的Android應用商店。Nvidia就在Google Play應用商店內推出了一款Tegra Zone應用,這其實是一個遊戲門戶,專門提供針對Tegra 2和Tegra 3 CPU優化的遊戲軟件。移動運營商也試圖通過自有品牌的應用商店吸引開發者,包括Verizon的V-Cast應用商店和AT&T的App Center。

但谷歌並不需要通過分化的Android應用商店來吸引用戶。這些雜亂的渠道反而會令用戶困惑,弊大於利。

谷 歌需要做的是借鑑蘋果的做法,並將Google Play——這是一個發佈不久的項目,將應用、音樂、視頻和圖書業務整合到一起——打造成為一項真正有吸引力的業務。進駐蘋果App Store意味著巨大的下載量,所以,如果谷歌也能為Google Play吸引大量關注,開發者將會很願意與谷歌合作。

要進一步增強實力,谷歌還需要通過一套「組合拳」來尋找新的殺手級應用,並將其預裝到新一代Android平板電腦中。「可以在新硬件發佈時推出這種策略,屆時肯定能吸引用戶。例如,《憤怒的小鳥(微博)》特別版。」NPD的阿諾德說。

谷 歌怎樣才能找到下一個《憤怒的小鳥》呢?需要全面發展開發者社區,與他們進行互動,並提供最好的服務。谷歌已經開展了一些項目,例如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為 開發者創造更好的工具,以及借助Android Design網站來明確最佳編碼方式,甚至還在全球推出了一系列Android大學課程,為谷歌吸引更多的第三方開發者。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甘做後台系統

俗話說得好,「拿得起,放得下。」所以,谷歌或許是時候放棄Android平板電腦了。換句話說,只需留下最重要的部分即可。

「作 為亞馬遜和巴諾書店的底層平台,Android可以取得巨大成功,但作為品牌平台,卻未必。」Forrester分析師艾普斯說。她表示,東芝(微博)、 戴爾和HTC等OEM廠商都將採納微軟的計劃,在Windows 8今年晚些時候發佈後推出Windows平板電腦。

作為亞馬遜和巴諾書店 的後台系統,Android能否給谷歌帶來足夠的利益?無論是Fire的Silk瀏覽器還是巴諾書店的Nook,都將谷歌設置為默認搜索引擎,這表明谷歌 仍然可以通過這些產品獲得廣告收入。雖然Android的品牌認知度可能會喪失殆盡,但這是否真的重要呢?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儘管對於為 Android的外觀而努力工作的谷歌員工而言,這或許有些殘酷。放棄高端平板電腦市場,將精力集中在Fire和Nook等低端設備上,的確有一定的意 義。雖然這相當於為其他OEM廠商提供了一個投入微軟懷抱的機會,但沒有證據表明微軟有能力在平板電腦市場挑戰iOS。

從長遠來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已經廣受歡迎的熱門平板電腦身上,並投入更多資源為Fire和Nook開發應用,將會獲得回報。除此之外,應該將剩餘的精力投入到手機和Google Play中。通過這種方法,谷歌便可建立起一個強大的Android生態系統。(鼎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2

胡亂用電腦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0604/16393671

自從即將退任的孫明揚局長提出以「電子書壓低教科書」價格的政策後,政府將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五千萬元作推動電子教科書之用,互聯網界元老莫乃光與黃 岳永公開批評撥款,配套不足,學校無錢,學生缺電腦,對電子教育在香港之可行性,大潑冷水。話莫黃兩位係元老,並非指佢地年紀老,而係話佢地係香港互聯網 先鋒。一九九五年,左丁山都唔識互聯網係乜東東,莫乃光已在明報工業大廈內一個小單位埋頭苦幹,砌出香港第一代互聯網站 hknet,創香港先河。黃岳永就在矽谷工作,九八至九九年間砌出一個互聯網叫做 MagicalDesk.com,佢兩位大哥在香港講互聯網,當然係元老級人馬啦,以佢地嘅經驗,都話在目前香港,推動電子教育係得個講字,左丁山信㗎。
教 育專欄作家程尚達(星島日報)在五月三十一日講到,教育局欲找大專教授開發電子課本,但學者認為有難度,大學籌組款項與教育局合作,並不容易,而且教授嘅 主要職責係教書與研究,並非撰寫中小學教科書,要兩者兼顧,除非有三頭六臂。不過有一位黃錦輝教授(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就在「星島」撰文,左一句書 商扭曲市場,右一句書商壟斷,但全無界定何謂「扭曲」,何謂「壟斷」,佢指電子學習係新趨勢,可打破書商壟斷;講實務,黃教授不妨與莫乃光、黃岳永討論 吓。講教科書市場研究,黃教授顯然未向中大金融系教授王澤基請益,於是寫文並不嚴謹,如果係家長代表乜太物太如此下筆就話啫,黃教授係學者噃,點搞㗎。

真學者講電子教育,不妨申請研究基金研究電子教育諸問題。 IHT(五月三十一日)有一長文報導美國加州灣區有實地研究電腦與教育嘅關係,原來研究發現,電腦普遍化,窮家子女有電腦之後,唔係用嚟學習,而係用嚟打 機,上網,上 fb,搶走學習時間,擴闊一個 time-wasting gap,富家子(父母皆有學位者)因家教反而較少在電腦上浪費時間!將來香港推動電子教育,有冇呢個問題呢?唔該啲學者真正研究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51

台北國際電腦展力拱Win 8 一場非蘋陣營的復仇大戲

2012-6-11 TWM




這是一場由台廠搭起棚子,直接力拱微軟迎戰蘋果的大戲,幕前將場子炒熱的是宏碁、華碩,幕後推手還有英特爾、安謀、高通、英偉達,熱騰騰地就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上映。

撰文‧賴筱凡

試著想像一下,有一天我們的電腦將變得跟平板電腦一樣輕薄,需要文書處理時,只要輕輕將螢幕插上鍵盤基座,不用時,則可以拔起來帶著走。它不只是全觸控,在平板電腦上的App體驗,都將全部在你所習慣的筆電裡出現,這就是Windows 8(Win 8)。

時間推回去年底,本刊獨家專訪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時,「二○一二年,重點就在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Win 8將推翻你所認識的電腦,我們還有很多祕密武器。」當時的他眼光炯炯有神,語氣堅定不移。

如今,在Computex正式開展的前一天,你能想見的PC廠一線大老與高階主管都紛紛抵達台北,他們齊聚在這裡的目的只有一個:力拱Win 8。

PC供應鏈生死存亡的關頭飄著細雨的台北六月天,一股對抗蘋果的力量正集結到了頂峰。還記得不久前,蘋果推出iPad之際,幾乎所有PC廠坐困愁城,各家 拿不出能與iPad比拚的產品,消費者一窩蜂地往iPad靠攏;即使是iPad推出的第二年,市面上近七千萬台平板電腦,有八成都是iPad。

於是,「PC已死」、「PC不會再有大成長」,諸如此類的悲觀言論就沒有停過。「整個PC供應鏈就好像想圍攻光明頂的八大門派,可是我們連梯子都找不到,根本上不去。」在訊連總經理張華禎的口中,把PC陣營的苦悶說得活靈活現。

受到iPad衝擊的訊連,被視為是蘋果衝擊的首波受災區,這兩年來,訊連股價從過去的兩百元,掉到現在連八十元都不到。像訊連這樣被蘋果慘K的台灣企業, 十根手指頭都數不完,「智慧型手機輸掉、平板電腦輸掉,這已是WINTEL(微軟與英特爾)陣營的最後機會。」巴克萊資本證券下游硬體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 超說來悲情,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微軟動了起來、英特爾也積極主導,PC供應鏈又開始積極串連。這不只是微軟、英特爾的問題,也不只有宏碁、華碩的困境,後面無數機殼廠、電池廠、面板廠、晶片設計廠等,都在同一條船上。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話說得直接:「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頭了。」

觀察點一:

平板軍磨刀霍霍向英特爾

當Computex正進入開展的最後倒數階段,在台北信義區的辦公大樓裡,華碩執行長沈振來正與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負責Win 8的通訊市場暨產品部資深副總裁Luis Pineda會面,在場的還有高通台灣區總經理張力行;他們才剛在媒體面前高調宣示緊密合作關係,隨後就在樓上會面,一談就是三十分鐘。

「高通需要像華碩這樣的廠商支持。」Luis Pineda會這麼說,正是因為Win 8的出現,將會讓整個PC供應鏈的遊戲規則重新洗牌。

過去我們習慣的電腦,處理器用的是英特爾,作業系統是微軟的視窗(Windows)平台,可是,當谷歌、蘋果用全新的Android、iOS系統殺出來 後,微軟非得改變不可。重新調兵遣將是其一,他們將昔日負責開發Office軟體的大將Steve Sinofsky轉調Windows團隊;再來,微軟做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打破WINTEL鐵籠,於是英特爾的頭號敵人安謀(ARM)也加入了這場競 賽。

隨著Win 8推出後,你會開始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新的字眼,叫作「Win RT版」,又或者是「WOA(Windows on ARM)」;這都只代表一件事,那就是裡頭用的不再是你所熟悉的英特爾處理器,上頭更不會有你常見的「Intel Inside」的標誌;裡頭的處理器可能是高通、英偉達(nVIDIA)、德儀(TI)所設計,搭上安謀所提供的架構。

你可能會問,他們過去做PC嗎?答案是沒有。「我們在PC的市占率是零,可是,三年後,我們要把這個數字變成二○%。」說這話的人是安謀執行副總裁席格 (Simon Segars),安謀超過八成的營收出自於他掌管的部門。他之所以能把話講得如此堅定,原因無他,過去幾年來,安謀靠著省電、低功耗與便宜,擄獲了一線手 機廠,當你手上拿著iPhone或三星的Galaxy S2時,裡頭藏的「心臟」架構不是英特爾,而是安謀。

因此,安謀將心臟藍圖畫了出來,再交給高通、英偉達、德儀去設計出一顆顆心臟處理器,然後安裝到我們手上的iPad、PadFone、Galaxy平板,甚至所有智慧型手機裡。

「遊戲要重新開始,這是我們絕佳的機會。」英偉達副總裁暨NB事業群總經理哈斯(Rene Haas)開展前就已經到場觀戰。他甚至親自到華碩記者會,隱身在五百名觀眾之中,因為在這場發表會裡,華碩將發表第一台Win RT版的電腦,裡頭裝的就是英偉達最新產品Tegra 3處理器。

戰況百家爭鳴,讓安謀領軍的Win RT版,成了備受矚目的焦點,「如果RT版的電腦,能做到Excel等、那些在傳統PC上才能做的運算功能,那將是英特爾很大的危機,因為安謀的產品頂多 才五十美元,可是英特爾的產品卻要一百美元。」楊應超一針見血地點出問題核心,消費者在乎的永遠是性價比。

觀察點二:

靠蓋茲昔日助理 士氣大振即使如此,Win 8背後的最大意義,還是在於如何挽回消費者的心。「先不管抗不抗蘋果,重點是Win 8之後,我們可以給消費者何種體驗,讓他們願意買我們的產品。」哈斯很樂觀,他不願意把Win 8窄化成抗「蘋」工作,因為更重要的是,Win 8要帶消費者進入全新的資訊時代。

不管是宏碁獲得滿堂彩的超薄觸控Ultrabook,或者是華碩的雙螢幕筆電,以後我們看到的電腦將不再是死板的L型,或是笨重的桌上型電腦;越來越多的 變型筆電百花齊放,插上鍵盤變成筆電,拔掉鍵盤變成平板,抑或是只要將鍵盤反折,筆電也同樣可以變成平板。當筆電跟平板不再界線分明,Win 8不只要抓住傳統習慣微軟視窗系統的消費者,還要給消費者與Android平板同等的享受。

為了這一刻,從去年九月微軟正式揭開Win 8面紗後,各PC廠無不摩拳擦掌,不論是王振堂、施崇棠,甚至是席格、哈斯,他們激昂地齊聲說著:「這是我們最好的機會。」看在楊應超眼裡,他笑了笑, 「如果連Win 8都不成功,那微軟跟英特爾還有機會嗎?」所以,宏碁、華碩投入比以往更多的人力,開發時間也比過去長上三、四個月;沈振來更是在每個環節上小心翼翼,連 負責解說的產品經理都是他一手訓練,為的就是把Win 8做起來,「他們(指PC陣營)沒有退路了。」楊應超說。

施崇棠說:「不要小看了Win 8,Sinofsky幾乎是個天才。」他給了Win 8最高負責人崇高的評價。因為,這十年來我們所慣用的微軟Word、Powerpoint等Office軟體,就是出自Sinofsky之手。他曾經是微 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個人助理,即使當時的網路還不普及,但他就看出微軟沒有任何瀏覽器方案的弱點,是他擬出一套瀏覽器方案給蓋茲。

破除框架 期待浴火重生如今,蓋茲退居幕後,專心公益,但在這個微軟最生死存亡的關頭上,他們欽點了蓋茲過去仰賴的助理——Sinofsky,丟棄過去視窗系統的所有根基,一切重新開始。

Sinofsky事必躬親,他親自上網寫部落格,直接與使用者對話溝通,當公關想為Win 8的新功能寫新聞稿宣傳,他大手一揮婉拒。他要自己來,洋洋灑灑的二十五頁內容直接上傳部落格。這就是Sinofsky,一位被喻為微軟下一任執行長接班人的傳奇人物。

不論如何,Win 8能否讓PC陣營成功吹響反攻號角,將不只是Sinofsky一個人的責任,更關係著數以萬計的PC供應鏈生計,而最終受益的還是消費者,因為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

你不能不懂的Win 8

看膩了視窗(Windows)作業系統的死板介面嗎?Win 8將打破過去我們對電腦的所有想像,它引進平板電腦上的所有使用體驗,打造一個全新的平台叫作Metro,全觸控、App、簡單操作,這就是Win 8要帶來的全新行動體驗。

搭配Win 8的高行動性,我們的筆電也不再是傳統筆電,它可以時而變身平板,時而是筆電,就連桌上型電腦都將跟著變身,而且它將會是一個跨裝置的平台,不管是筆電、平板電腦,甚至是智慧型手機,Win 8都能一體適用。

如果你是再傳統不過的使用者,那也別擔心,傳統介面將同時存在,只要手指輕輕一滑,就能把Metro轉換回傳統的介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3

一周狂銷六三○萬套 刷新電腦遊戲銷售紀錄 〈暗黑破壞神Ⅲ〉熱銷的祕密


2012-6-11  TWM




「請問,你打〈暗黑〉了嗎?」到底線上遊戲〈暗黑破壞神Ⅲ〉有什麼樣的魅力,在這個已經被〈魔獸世界〉、〈天堂〉等知名線上遊戲盤據,〈憤怒鳥〉等APP小遊戲又當道的時代還能引發熱潮?

撰文‧翁書婷

「還有賣︿暗黑Ⅲ﹀嗎?」凌晨三點,台北某家連鎖便利商店,小明眼神與聲音都流露著渴求,詢問店員,「對不起,已經賣完了!」店員無奈地搖搖頭,小明的臉 整個垮下來,因為從五月十五日凌晨零時遊戲上市開始,他已經打了三十多通詢問電話,確定進貨,然後騎著摩托車夜追物流車。

台北的小明,只是全球所有玩家的縮影,英國倫敦、美國紐約、韓國首爾各處都是買不到遊戲的玩家,買到的台灣玩家則大量湧入伺服器裡,造成大癱瘓。自從〈暗 黑破壞神Ⅲ〉上市,一套約一五○○新台幣,開賣二十四小時,全球賣掉三百萬套,一周內狂銷六三○萬套(最少九十四億新台幣),刷新電腦遊戲史上的銷售紀 錄。

玩家因童年回憶力挺

淒黑幽暗的恐怖煉獄、聲光乍現的兵器相接、靈空史詩般的音樂、玩家們從地獄開始拯救眾生,體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快感。〈暗黑破壞神〉系列是一種可單人玩也 可多人連線的電腦遊戲,自從一九九六年發售第一代,二○○○年第二代,今年是第三代。由玩家飾演電玩裡頭的野蠻人、武僧、巫醫、巫師、惡魔獵人等角色,跳 入一場又一場機智反應與戰略策畫的緊張戰鬥中,玩家自行裝備自己,消滅故事裡頭的怪物,然後升級、賺錢、打裝備。

全球玩家的瘋狂,也讓〈暗黑Ⅲ〉形成特殊文化現象。網路出現「暗黑寡婦」一詞,形容因丈夫沉迷遊戲而遭冷落的老婆。在中國則因〈暗黑Ⅲ〉的官方審查沒有過 關,無法正式販賣,網購商城因此出現以「大波蘿第三代」代稱〈暗黑Ⅲ〉的賣家。台灣歌手嚴爵乾脆把它寫進一首歌詞,「一邊過帶一邊打怪,斧頭聲一起過進母 帶……應該專心但我上癮,應該配唱但我上癮。」有趣的是,不少玩家反映,「〈暗黑Ⅲ〉的系統、劇情、戰鬥模式和〈暗黑Ⅱ〉比較下,沒有創新特殊之處,但手 卻停不下來。」「現在的〈暗黑Ⅲ〉風潮,來自〈暗黑Ⅱ〉的光環……。談〈暗黑Ⅲ〉,一定先要談十二年前的〈暗黑Ⅱ〉,它盤據我的童年回憶。」一位〈暗黑〉 迷如此形容。原來,〈暗黑Ⅱ〉給玩家留下極好的印象,多年來未曾磨滅,「〈暗黑Ⅱ〉是遊戲中的經典,現在終於推出第三代,怎能不玩?」「〈暗黑Ⅱ〉有許多 創新設計和玩法,是當代電玩的先驅。」前任電玩國手,現任台灣電競聯盟賽評的張軒齊觀察。例如先前若要打鬥都會跳出視窗,然後開始你一拳、電腦一拳的回合 制,但〈暗黑Ⅱ〉擺脫視窗,獨創「即時戰鬥」,人物走一走就可以直接打鬥,「就像真的打架一樣。」而且遊戲裡頭的怪物、配備寶物會隨機變換,讓玩家猜不到 下一秒會有什麼出現,「而且就算已經破關,玩第二次、第N次也不一樣,讓人怎麼玩都玩不膩,也玩不透!」而一般的餡尚遊戲需要操作高達十幾個鍵盤按鍵,同 時搭配滑鼠,「〈暗黑〉用單手按滑鼠再加上四個按鍵也可以玩,容易上手,許多女生其他線上遊戲都沒玩過,就只玩〈暗黑Ⅱ〉。」交大傳播科技學系教授,本身 也是女性玩家的林日璇分析。加上〈暗黑Ⅱ〉用色大膽,畫風細膩,「半夜玩暗黑,還會被裡頭的怪物嚇到,風吹的時候,影子都還會搖動。」

台灣代理商嘗到甜頭

「〈暗黑Ⅱ〉一戰成名,電玩界爭相模仿,像︿天堂﹀就有暗黑的影子,因此舊玩家為重溫美好舊夢購買〈暗黑Ⅲ〉,新玩家則是在舊玩家的強力推薦下躍躍欲試。」一位遊戲界人士分析。

〈暗黑〉系列除本身光環外,暴雪公司(Blizzard)讓玩家忍耐十二年,才推出第三集也是熱潮主因。製作〈暗黑Ⅲ〉的是世界最大的線上遊戲公司動視暴 雪旗下子公司暴雪,它曾發行的作品包括〈魔獸世界〉、〈魔獸爭霸〉,〈星海爭霸〉、〈暗黑破壞神〉等知名線上遊戲。就像現在年輕人對蘋果產品的深深迷戀與 追逐,暴雪在線上遊戲玩家的心中也有如「遊戲界中的蘋果」。

但是蘋果年年推出新產品,暴雪卻是六到十年才推出一項產品。〈暗黑Ⅲ〉和第二代整整差十二年。暴雪研發總監Jay Wilson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說,「品質至上,若趕著出〈暗黑Ⅲ〉而錯誤百出充滿BUG(電腦系統或程序中隱藏著的缺陷與問題),那對公司是很大傷害。」 雖然公司強調品質至上,但外界傳言是〈暗黑〉與〈暗黑Ⅱ〉製作人,人稱「暗黑之父」的北方暴雪副總裁Bill Roper,離開暴雪另組公司,暴雪流失重要大將,才讓〈暗黑Ⅲ〉延誤上市。

不管真相為何,暴雪的確吊足玩家胃口。而從暴雪過去的紀錄來看,讓玩家等待已是家常便飯,甚至會在測試後宣布停止發行。「之前有一款遊戲叫〈Ghost〉,遊戲都已開發完成,但測試時玩家不捧場,就完全丟到垃圾桶不推了。」張軒齊說。

〈暗黑Ⅲ〉推出後,台灣代理的智冠股價連番上漲,不過熱潮卻未榮耀暴雪母公司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五月十五日上市後,股價反而從十二.七八美元跌到六月初的十一.六五美元,有美國分析師因此認為「雖然〈暗黑Ⅲ〉風潮正熱,但卻不是 另一個嶄新系列,加上〈魔獸〉玩家日益縮減,暴雪正面臨自己打敗自己的困境。」

暴雪公司

成立:1991年(2007年12月,暴雪母公司與美國動視宣布合併組建成動視暴雪)

地點:美國加州

主要經營團隊:麥可.莫萊姆(執行長和聯合創始人)

知名作品:

年 遊戲名稱/英文原名 成績1996年 〈暗黑破壞神〉/〈Diablo〉 與〈暗黑破壞神Ⅱ〉合計1800萬套1998年 〈星海爭霸〉/〈StarCraft〉 銷售1100萬套2000年 〈暗黑破壞神Ⅱ〉/〈Diablo Ⅱ〉 與〈暗黑破壞神〉合計1800萬套2002年 〈魔獸爭霸Ⅲ:混亂之治〉/〈Warcraft Ⅲ:Reign of Chaos〉 無官方數據2003年 〈魔獸爭霸Ⅲ:寒冰霸權〉/〈WarcraftⅢ:The Frozen Throne〉 無官方數據2004年 〈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 有效會員1020萬名2010年 星海爭霸Ⅱ:自由之翼〉/〈StarCraftⅡ:Wings of Liberty〉 上市三周內500萬套2012年 〈暗黑破壞神Ⅲ〉/〈DiabloⅢ〉 一周銷售630萬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