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數羊奶粉用牛乳清 奶粉配方註冊新政將引發行業大變局

據中新社報道,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獲悉,即將於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的奶粉新政相關配套文件近日已正式出爐。文件中除了對奶粉配方組成、研發報告等細節做了具體要求外,對於目前奶粉品類中最受關註的羊奶粉也進行了具體的規範。受此影響,羊奶粉市場或將面臨洗牌。

日前公布的相關配套文件包括《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申請材料項目與要求(試行)》(征求意見稿)和《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現場核查要點及判斷原則(試行)》(征求意見稿)》,這些文件特別提到,產品名稱中有動物性來源的,應當在配方組成中標明使用的生乳、乳粉、乳清(蛋白)粉等乳制品原料的動物性來源。同一乳制品原料有兩種以上動物性來源的,應當標明各種動物性來源原料所占比例。這一政策的出臺對整個羊奶粉市場影響最大,因此羊奶粉中大部分用牛乳清原料生產而未標註。

原料稀缺制約行業發展

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隨著配套文件的實施,原來不用標註具體動物乳清的現象將得到規範,對於羊奶粉來說,整個市場將面臨大洗牌。目前大部分羊奶粉用的都是牛乳清蛋白,並非百分之百羊奶粉。一旦政策實施,將會有一大部分非全羊奶粉(乳清粉來自牛奶)品牌退出市場。那麽這就為全羊奶粉(即乳粉、乳清蛋白粉均來自山羊奶)帶來至少20%的市場空間。

“由於此前沒有要求標註,導致很多消費者在選擇上比較盲目。政策實施後,會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選擇百分之百的羊奶粉,這一現象到明年就會更加明顯。目前很多羊奶粉企業都在到處找羊乳清蛋白粉的原料,但截止目前國內沒有一家做羊乳清粉生產的企業。”王丁棉無奈地告訴記者。

他表示,羊乳清粉的貨源真的比較難找,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歐盟和澳洲,有能力生產羊乳清蛋白粉特別有限。目前,世界各國的純正羊乳清粉產量很低,基本無法滿足現有大型乳企的需求。

“目前羊乳清粉的價格每噸高達15萬元,便宜的時候每噸也要8-9萬元,而脫鹽牛乳清粉的價格為1.5-2萬元/噸,要遠遠低於羊乳清粉的價格。由於乳清粉在整個奶粉中所占配料總數的40%左右,因此全羊奶粉的生產成本要遠遠高於非全羊奶粉。”王丁棉說。

記者從市場上了解到,目前國內羊奶粉基本沒有全羊奶粉,進口羊奶粉的全羊奶粉也是比較稀少,澳優旗下的佳貝艾特是為數不多的全羊奶粉。其他全羊奶粉的市場份額都比較小。

澳優乳業董事局主席顏衛彬表示,佳貝艾特在荷蘭的奶山羊養殖規模非常大,目前合作牧場的總養殖量占整個荷蘭的1/4,荷蘭的羊奶總產量約為2億升,而佳貝艾特約為5000萬升,保證羊奶粉的原料供應用。

王丁棉表示,正是由於原料的稀缺和市場需求的擴大,雲南一家奶山羊養殖企業想發展十萬頭養殖規模,用來加工生產羊乳清粉,但是從養殖到真正加工生產需要至少三年的時間。

整合提速 四分之三品牌將退出

受奶粉新政和配套文件影響,相比整個奶粉市場來說,羊奶粉行業面臨的變局將會更大。王丁棉表示,中國羊奶粉主要集中在陜西,有資質的生產廠為17家,但是品牌有200多個。目前一個廠家下面掛著十幾個品牌,以前都是由經銷商代理的貼牌產品,後來國家不允許貼牌生產後,這些羊奶粉的貼牌就變成企業的子品牌。

但是隨著新政的頒布,這些所謂的羊奶粉子品牌已經不可能再保留下來。即使在重新認證中這17家全部獲得生產資質,也不能保證每家就能獲得三個品牌。因此,羊奶粉行業將面臨大洗牌,至少從目前的200多個品牌減少到51個,有超過3/4的羊奶品牌退出市場。

“另一方面,隨著配套文件的出臺,動物性來源原料需要標識的做法,也使得一些非全羊奶粉受到全羊奶粉的沖擊,很多消費者會選擇全羊奶粉,不過市場的供應總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王丁棉說。

他表示,目前陜西羊奶粉廠家正在進行內部調整,一方面沒有希望保留品牌的企業想完全退出羊奶粉行業,另一方面很多羊奶粉企業想抱團取暖,探討組成一個大的聯合體。不過也有企業從嬰幼兒羊奶粉轉型到成人羊奶粉。

阿拉小優董事長李茂銀表示,不管是轉型的還是退出的,新政及配套文件的實施,對整個羊奶粉行的影響比較大,重新洗牌後為市場預留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對於全羊奶粉來說是個利好消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64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將助力醫療治愈率

醫用食品在大多數國人的概念里分為兩種:患病不能吃飯時輸入腸外營養劑,以及醫院里配置的病號飯。對於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下簡稱“特醫食品”)的概念大家仍然比較陌生。

其實,對於特醫食品的相關規定在2013年已經出臺,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對特醫食品的註冊管理也做出了明確規定。《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管理辦法》也在2016年7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切都已經表明,特醫食品已經在我們身邊,如果能在醫學領域發揮會其應有的作用,特醫食品將會是未來醫療領域的一個得力助手,也即將撬動市場。

“歐美發達國家以及我國先前的臨床應用實踐已明確表明,經過科學研究設計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能有效滿足疾病狀態人群的營養需求,降低他們的機體組織負擔、加快他們的身體康複。同時,該類產品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學效應,對減輕消費者醫療負擔,減少國家醫藥衛生支出等具有積極作用。”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滕佳材在8月17日舉行的“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宣貫大會”上表示。

特醫食品到底是什麽?它與腸外營養以及病號飯到底有什麽區別?

國際醫學營養協會(MNI)副主席Tim Meyerhoff先生在會議上解釋稱,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專門針對營養不良重癥和慢性病患者而生產的,它能夠為醫院節省費用,能夠減少病患死亡率,同時也能降低醫院相關投資,是緩解全球營養不良問題的科學性解決方案。

Tim Meyerhoff 介紹,目前,歐洲的每一間醫院里都有四分之一的人有營養不良的癥狀。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在65歲老年人當中,每三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面臨著營養不良,就總數來說,目前有3300萬歐洲人面臨著疾病相關性營養不良。然而這些病人並沒有被診斷,即使這些病人被診斷了之後仍只有50%的人可以獲得營養相關的補助,但是這些疾病相關性營養不良卻給整個歐洲的醫療系統每年增加了1700億歐元。

Tim Meyerhoff表示,如果病人的營養狀況不良的話,任何的醫學手法都不能獲得其良效。而最新的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歐盟的特醫食品為醫院節省了12%的費用,每12個人之中就會減少一名患者的死亡,同時減少了醫院330萬歐元的投資。

大量臨床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發現,術後對病患進行早期腸內營養幹預能有效減少術後並發癥、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治療費用,從而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特醫食品在國外許多發達國家應用廣泛且使用歷史悠久,產品種類也很多,形態上包括固態、液態,還有全營養配方食品(成人、嬰兒),以及針對不同疾病的配方食品(如糖尿病、胃腸道疾病、腎臟疾病、肺部疾病、癌癥、心血管疾病等)。

有關資料表明,我國規模以上醫院住院病人得到特醫食品的營養支持尚有明顯不足,對於非住院病人和中小城市以及廣大農村的疾病狀態人群,缺乏營養支持的現象更為突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健康需求不斷提高,特醫食品產業將迎來更大的實際需求和發展空間。

在中國,很多時候臨床醫生卻缺少營養師的協助。臨床醫師註重專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對營養風險、應激時營養需求缺乏認識,忽視營養治療,最終將影響整體療效,增加住院時間和醫療費用。目前,我國不規範、不合理的營養治療普遍存在。

“特醫食品的目標是病人的飯,是全部營養或者目標營養成分的來源。現在臨床醫生都希望,只要患者有消化和吸收能力,盡量通過飲食獲得營養而不是註射營養劑,因為註射營養劑還是會影響腸道功能以及腸道菌群。只不過,目前臨床醫生還缺少營養醫師的支持,雖然醫院已經配置了營養科,但是人力還是較少。”中國保健協會理事、中國保健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表示。

特醫食品雖然是一種食品,但是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管理辦法》中也指出,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或營養師指導下使用。

“在臨床上,醫師、營養醫師的處方權是一樣的,目前最重要的是制定應用規範,什麽人該用,什麽人怎麽用,對患者的狀況要進行營養不良的評估。”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陳偉副主任醫師表示。

為了不讓特醫食品淪為保健品的檔次,也為其制定了較高的門檻。

“這是一款完全不同於保健品的食品,它針對的是患者人群,而保健品是健康、亞健康狀態下的人進行的一種營養補充。特醫食品可以作為患者的全部營養或者是在代謝中出現問題而進行特定的食品。”王大宏表示。

在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規定,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註冊。註冊時,應當提交產品配方、生產工藝、標簽、說明書以及表明產品安全性、營養充足性和特殊醫學用途臨床效果的材料。同時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關於藥品廣告管理的規定。

滕佳材介紹,特醫食品按照藥品嚴格註冊、簡化許可審批程序、產品註冊與生產許可銜接的思路與原則,對產品註冊設置了較高的準入門檻,對生產企業研發能力、生產能力以及檢驗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滕佳材表示,特醫食品重大意義在於為疾病狀態人群提供科學合理、全面適用的營養支持,使其保持營養、恢複健康。然而,目前針對不同疾病的特醫食品種類仍然缺乏、應用明顯不足,這些都需要相關企業長遠思考,積極研發疾病人群需要的配方產品,為疾患人群造福,為產業發展助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81

雅貝氏嬰兒配方奶粉十項指標不合格 被罰450萬

今日,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官網上發布公告,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6年第108號通告中涉及廣東省的1批次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情況進行公布,具體內容如下:

一、不合格食品基本情況

2016年7月19日,總局2016年第108號通告中的不合格食品涉及我省雅貝氏(深圳)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嬰兒配方奶粉(1段,批次號160117IQG01)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K1、維生素B1、維生素B6、煙酸(煙酰胺)、葉酸、泛酸、碘、硒等10項指標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項指標(牛磺酸)不符合產品包裝標簽明示值要求。

二、核查處置情況

我局在2016年6月2日收到總局初檢不合格情況通報後,已第一時間責成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責令雅貝氏(深圳)乳業有限公司於2016年6月4日起全面停產整頓,對涉嫌產品實施召回,截至目前,出貨的2208罐不合格批次產品,已召回1850罐,該批次企業產品358罐已銷售且無法召回,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已對召回產品封存扣押並依法處置。

雅貝氏(深圳)乳業有限公司涉嫌生產經營經檢驗不合格嬰兒配方奶粉(1段)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2016年8月17日,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對其作出以下處罰決定:責令其改正違法行為,沒收營養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嬰兒配方奶粉1段(規格:900g/罐;生產日期:2016年1月17日)1855罐,沒收違法所得4205.9元,處以涉案產品貨值金額三十倍罰款453.52萬元,以上罰沒款合計453.94萬元。

三、企業整改情況

針對自檢體系暴露出來的漏洞,雅貝氏(深圳)乳業有限公司已對原料進貨檢驗、產品出廠檢驗等制度方面進行修改完善,包括:在對原料批批檢驗的基礎上,將抽檢比例由1%提高至5%,並將抽檢的原料全部做混合樣檢測;在產品出廠檢驗方面,對每批成品,嚴格按每個攪拌抽樣做混合樣進行全項目檢驗,嚴格把控成品質量。

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歡迎公眾積極參與食品安全監督,如果在市場上發現食品生產經營違法行為,請撥打12331投訴舉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53

白雲山起訴王老吉原董事長獲勝 因其稱將配方獨家給了加多寶

白雲山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白雲山及王老吉藥業股東起訴王老吉藥業原董事長王健儀損害公司利益一案的《民事判決書》,判定王健儀向王老吉藥業賠償相關經濟損失並致歉。

回溯案件經過,2013年4月,剛從王老吉辭職不久的王健儀在廣告中表示,其將配方獨家傳授給了加多寶,而沒有傳給其他企業。彼時白雲山認為,廣告片播出時王健儀雖已辭職,但其行為違反了《公司章程》相關規定,因此將其告上法庭。

根據《民事判決書》,越秀區法院作出判決如下:

1、自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內,被告王健儀向第三人王老吉藥業賠償經濟損失70840元。

2、自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內,被告王健儀在《南方日報》刊登致歉聲明(聲明內容由本院審定,刊登的字體不得小於報紙正文字體)。

3、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1571元,由被告王健儀負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77

奶粉新政之後 嬰幼兒配方食品將迎新監管

奶粉新政——嬰幼兒配方奶粉實施之後,國家食藥監總局又將目光投向嬰幼兒配方食品行業。昨天在2016中國國際乳制品行業大會上,國家食藥監總局食監一司副司長王平表示,目前國家食藥監總局正在制定《嬰幼兒配方食品備案管理辦法》。在業內看來,新食品安全法中對於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備案管理或將順勢落地。

據王平介紹,目前食藥監總局正在制定《嬰幼兒配方食品備案管理辦法》,其中對於嬰幼兒配方奶粉的考慮是將奶粉的原料、輔料等備案管理,納入到監管範圍之內;但會上他並未透露對於其他嬰兒食品方面的計劃。

事實上在本周公布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申請材料項目與要求(試行)》(下稱“試行稿”)中,已經有所體現。在試行稿中,原輔料的質量安全標準中,生產企業要對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的質量安全負責。

王平解釋稱,目前嬰兒配方乳粉是國內監管最為嚴格的食品,而且是全產業鏈監管。此前曾發現部分國內生產企業對來廠的原料檢驗不足,盲目地信任檢驗報告。在2015年的檢查中,就曾發現類似的問題,4家工廠產品檢驗不合格。因此在這次配方註冊制中,入廠時原材料有沒有檢驗,也將是註冊核查工作的重點之一。

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樣一來,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監管將從產品端延伸到原料端,將實現全程備案監管。

值得註意的是,食藥監總局在制訂的《嬰幼兒配方食品備案管理辦法》,借著奶粉新政的實施,或有意將嬰幼兒配方食品行業也同步納入新的監管範圍。

在2015年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一條中規定,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將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產品配方及標簽等事項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配方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註冊。註冊時,應當提交配方研發報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學性、安全性的材料。

目前,嬰幼兒配方奶粉註冊制已實施,業內認為,在制訂的《嬰幼兒配方食品備案管理辦法》或就是食品安全法相關要求的落地,這對於嬰幼兒配方食品行業來說是件好事。

目前嬰幼兒配方食品除奶粉之外,還有配方米粉、食品等輔食產品,而嬰幼兒輔食也是食藥監部門通報的“常客”,近3個月來就有多地多家企業被通報產品不合格。

11月10日,福建省食藥監部門通報漳州市某企業多款嬰幼兒米粉維生素A不合格;10月份,通報了2家企業的嬰幼兒米粉菌落總數或水分不合格;9月食藥監總局通報美素力兩款配方奶米粉檢出礦物質營養成分不達標,遠低於國家標準規定。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分析師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嬰幼兒輔食產業門檻不高,除了巨頭企業外也有大量中小型企業進入,整個產業集中度過於分散,這也導致輔食產業落後於奶粉產業。目前嬰幼兒輔食作為奶粉補充品的邊緣行業,行業在規範性各方面存在監管脫節的問題。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階段奶粉已經納入嚴格的監管體系;如果再將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原輔料和配方等都納入備案監管範圍,國內的嬰幼兒食品行業監管將進一步強化。

除此之外,記者了解到,對於奶粉新政,食藥監總局也還有一些想法。

​王平表示,食藥監總局還在制定《食品標識標簽管理辦法》,下一步將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標簽進行管理,目前奶粉標簽還存在一些誤導的問題。之前從各方反饋中發現,現有的標簽即使是非常專業的人士,也很難辨認清楚到底選擇哪款嬰幼兒配方奶粉比較合適。

在此前的試行稿中,食藥監總局對於標簽已經提出了6點要求,包括不能使用“虛假、誇大、違反科學原則或者絕對化的內容”;“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明示或者暗示具有益智、增加抵抗力或者免疫力、保護腸道等功能性表述”等內容。

王平強調,對於標簽的事情,相關申報企業要高度重視,如果想要聲稱有什麽功能,那麽企業也必須要拿出實驗結果來證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927

乳制品、嬰幼兒配方乳粉在食品抽檢中合格率最高

據新華社報道,1月9日,2016中國乳制品行業質量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會上表示,在2016年國家監管部門抽檢的34大類食品中,乳制品、嬰幼兒配方乳粉合格率已達最高水平。

宋昆岡介紹,雖然2016年上半年,乳制品行業由於消費信心不足,市場銷售增長乏力,國際市場乳制品價格低迷,國內生產處於較低水平的增長。但2016年下半年,伴隨著國內市場的複蘇,國際市場乳制品價格的提升,國內乳制品生產消費出現了平穩發展的好形勢。特別是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乳制品監督抽檢共計24581批次,不合格批次62個,合格率99.8%。2016年1—11月份,嬰幼兒配方乳粉國家級抽檢2402批次,合格2378批次,合格率達99.0%。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監管一司二處負責人李祥章在會議中表示,乳制品是食品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行業指向標,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更是重中之重。“嬰幼兒配方乳粉註冊制、針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展開的食品安全生產規範體系檢查,以及近期啟動的嬰幼兒配方乳粉標簽標識規範問題的監督檢查工作,都是將乳制品質量監管納入到國家部門監管的工作中。”

根據收集到的國家監督抽檢結果顯示,2016年1—11月份,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不合格產品24批次。其中,標簽不合格、微量營養素不達標,微生物不合格是主要原因,除去標簽不合格樣品,產品合格率達99.4%。

“2016年國家抽檢不合格產品都屬於偶發性的質量問題,沒有系統性、普遍性或區域性、局部性的風險。” 宋昆岡表示,這些問題發生的原因,既不是工藝問題,更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問題。加強食品安全生產規範體系制度的重視和尊重,才是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

國內市場銷售增長的乏力並沒有影響進口乳制品的湧入。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處長韓奕介紹,2016年1~11月,乳制品進口量首次突破200萬噸,乳制品進口數量和貨值分別達到211.57萬噸和60.8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2.81%和11.56%;液態奶進口58.23萬噸,貨值5.8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6.48%和37.79%,產品主要來源於歐盟、新西蘭、澳大利亞;此期間被退貨銷毀的不合格產品共144批次,共計330噸,主要為液態奶和奶酪。

在進口大幅增長的同時,乳制品出口停滯不前,2016年1~11月,共出口乳制品3.04萬噸,貨值7464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71%和29.61%。其中,液體乳出口2.06萬噸,同比減少-7.29%;乳粉出口0.3萬噸,同比增長-35.34%。

會上,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為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24家獲得“質量金獎”和產品質量優秀獎的企業頒獎,表彰以上企業在2016年國家監督抽檢和協會“主流品牌月月抽檢”中獲得的優異成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11

食藥監總局:嬰幼兒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三年抽檢全合格

1月16日消息,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消息,2016年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在全國範圍內組織抽檢了25.7萬批次食品樣品,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6.8%,與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2.1個百分點。

一是大宗日常消費品抽檢合格率總體保持較高水平,糧食加工品為98.2%,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為97.8%,肉、蛋、蔬、果等食用農產品為98.0%,乳制品為99.5%。二是社會關註度較高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共抽檢2532批次,其中有0.9%的樣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0.4%的樣品符合國家標準但不符合產品包裝標簽明示值。三是1299家大型生產企業的18030批次樣品和19家大型經營企業集團2949個門店的30599批次樣品的合格率分別為99.0%和98.1%,比總體合格率分別高出2.2和1.3個百分點。

特別是從2014至2016年的抽檢情況看,調味品、飲料、水果制品、蛋制品、水產制品、澱粉及澱粉制品、豆制品、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等9類的抽檢合格率逐年升高。一些社會關註度較高的品種和指標,如乳制品和嬰幼兒配方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小麥粉中的黃曲黴毒素B1、蛋制品中的蘇丹紅等,三年抽檢樣品均全部合格;花生油中的黃曲黴毒素B1、水果幹制品中的菌落總數、餐飲自制發酵面制品中的甜蜜素等抽檢合格率逐年提高。

2016年抽檢中,不合格產品中主要問題有:一是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占不合格樣品的33.6%;二是微生物汙染,占不合格樣品的30.7%,其中因致病性微生物導致的不合格樣品占此類不合格的25.6%;三是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占不合格樣品的17.5%;四是重金屬等元素汙染,占不合格樣品的8.2%;五是農藥獸藥殘留不符合標準,占不合格樣品的5.5%;六是生物毒素汙染,占不合格樣品的1.1%;七是檢出非食用物質,占不合格樣品的0.7%;八是其他問題,占不合格樣品的2.7%。

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源頭汙染,包括土壤、水源等環境汙染導致重金屬和有機物在動植物體內蓄積,農藥獸藥、農業投入品的違規使用導致農藥獸藥殘留等超標;二是生產經營過程管理不當,比如生產、運輸、貯存等環節的環境或衛生條件控制不到位,生產工藝不合理,出廠檢驗未落實等;三是當前基層監管人員總體能力水平與監管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適應。

針對抽檢發現的問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組織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不合格食品及其生產經營單位及時采取處置措施,2016年共處置生產經營單位9264件次,罰沒總額達1.2億元,下架封存不合格食品428.2噸、召回326.9噸。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和處置信息由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按照規定向社會公布。

2017年總局將繼續組織全國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全面推進抽檢工作。一是堅持靶向性原則,以重點區域、重點品種、重點項目和大型企業為核心目標,國家、省、市、縣四級靶向重點各有側重,特別是加大對農藥獸藥殘留、重金屬及環境汙染等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和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關的餐飲食品的抽檢力度和頻次。二是堅持全覆蓋原則,點面兼顧,逐步實現區域、企業、品種、項目、環節及業態的全覆蓋。三是堅持計劃性抽檢與專項抽檢相結合原則,根據社會反映較為突出、節令性和突發性等需要,及時有效組織專項抽檢。四是堅持抽檢效能與質量並重原則,針對抽檢工作質量、專項整治工作效果和區域食品安全狀況等,探索組織開展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工作。同時,加強經營環節食用農產品監督抽檢工作,通過建立集中交易市場檔案,明確轄區風險品種和風險項目清單,及時通報、公布抽檢結果,追溯不合格產品的來源和流向等舉措,進一步促進食用農產品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48

嬰幼兒配方奶粉告別“噱頭時代”

嬰幼兒配方奶粉包裝將回歸“素顏”。

1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公布了新一輪奶粉新政相關配套的征求意見稿,奶粉標簽新政即將出爐。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內外多家廠商了解到,如果按照目前的征求意見稿,國內奶粉包裝和設計將面臨一輪卸妝潮,除了目前金裝、心護、益智等營銷概念將不能再使用外,現有的包裝設計也將被推翻,將按照統一標準重新設計。在廠商們看來,目前慣用的武器招數將悉數作廢,奶粉營銷模式面臨全面調整。

標簽要求收緊

“新的標簽規範指導原則比較嚴格,如果按照現在公布的內容,市售大部分奶粉需要修改商品名稱。”荷蘭皇家菲仕蘭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楊國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此次公布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標簽規範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中,對奶粉標簽要求進一步收緊。

征求意見稿明令禁止使用6類詞語。其中包括虛假、誇大、違反科學原則或絕對化的詞語,比如“金裝”、“超級”、“升級”;以及明示或暗示具有益智、增加抵抗力或免疫力、保護腸道等功能性表述,比如“益智”、“聰明”、“益生菌”;以及人體組織器官等詞語,如“心護”等將都不能使用。

記者在國內主要電商網站上看到,目前奶粉標識中,金裝、白金裝等概念已非常普遍,國內外主要的奶粉品牌,包括惠氏、達能、雅培、貝因美、完達山等都有產品有“金裝”或“白金裝”等標識;而雀巢則有“超級能恩”;而多美滋則使用了“心護”的字樣,有些企業以此對產品進行分級。

去年11月17日,本報就獨家獲悉,食藥監總局正在制定《食品標識標簽管理辦法》,下一步將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標簽進行監管。國家食藥監總局食監一司副司長王平透露稱:目前嬰兒配方奶粉標簽還存在一些誤導的問題。之前從各方反饋中發現,現有的標簽即使是非常專業的人士,也很難辨認清楚到底選擇哪款嬰幼兒配方奶粉比較合適。

去年12月9日,食藥監總局發出通知,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標簽標識規範和監督檢查工作。並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標簽標識提出6個要求,包括不得使用“進口奶源”“源自國外牧場”“生態牧場”等模糊信息;不得以“零添加” “不含有”等字樣強調;功能聲稱方面,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益智、增加抵抗力或者免疫力、保護腸道等功能性表述。根據通知要求,在3月9日之前企業將進行自查,不符合規定和要求的,要立即停止生產經營,並提出整改計劃和方案,而向中國出口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境外生產企業也包含在內。

值得註意的是,調整或不只是去概念化,而嬰配奶粉外包裝也將面臨整體調整。

按照標簽規範指導原則,通用名稱(嬰幼兒配方奶粉)將成為包裝展示的主要部分,將醒目、顯著,在奶粉罐體展示的上二分之一範圍內標出;而商品名稱的字體和顏色不能更突出,且字號和面積都要小於通用名稱,而註冊商標則不得大於通用名稱字體面積的四分之一。

而記者了解到,但在市售奶粉中,多數產品以品牌名稱或註冊商標作為更醒目的標誌,以區分於其他品牌的產品,而這意味著,將企業品牌和商標作為罐體主要展示部分的奶粉罐將重新設計才可以上市銷售。

奶粉營銷面臨地震

楊國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標簽新政還在征求意見,到正式稿頒布和執行還有一段時間,預計會和配方註冊制一起實施。但可以預見,大部分市售嬰配奶粉產品包裝將面臨調整,金裝等字樣肯定要被拿掉。

君樂寶乳業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劉森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3月份嬰配奶粉標簽自查結束後,需要提報調整後的標簽進行配方註冊,原有標簽生產日期可以到2017年底。君樂寶現有的奶粉產品包裝很多已接近規範,只需更改很少甚至無需更改,因此受到影響很小,比如白金裝奶粉只是調整名稱即可,而且公司已經註冊了一些名稱以備使用。

不過記者了解到,對於大部分需要更換標簽或包裝的奶粉企業而言,新政無疑將帶來新一輪動蕩。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奶粉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他們使用的包裝罐將面臨重新設計。在這一輪調整中,奶粉企業會受到一定損失,一方面更換產品外包裝,導致此前庫存的包裝材料需要處理;而更大的損失則來自流通渠道,以占據奶粉銷售2成市場的商超渠道為例,企業更換名稱之後,將作為新的商品進入渠道,目前嬰配奶粉市場競爭激烈,必然會需要新的投入,對於奶粉企業而言無疑是一筆額外支出。

楊國超表示,可以預見,奶粉標簽和包裝設計會有很大的變化,未來所有經過註冊的標簽都會幹凈、整潔、簡單,有可能未來各企業的標簽會很相似,而這對於奶粉市場來說無疑也是一次大的調整。在脫離了營銷概念之後,奶粉企業間競爭將進入拼內功時代,比如品質、消費體驗、口感等方面。標簽新政對於重建市場信心,提升進入門檻有很大幫助,對於有品牌有實力的大企業來說長期利好。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樣的做法意味著將嬰幼兒配方奶粉將告別“噱頭時代”,將按照藥品的要求進行管理,在宣傳上不能有誤導性宣傳,而這也意味著行業中慣用的宣傳噱頭會大大減少,企業間的競爭將進入品牌忠誠度和服務能力的競爭。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主流乳企已經在加大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據介紹,君樂寶乳業已啟動體驗營銷戰略,根據計劃,全國適齡幼兒都可以免費領取一份君樂寶嬰兒奶粉試用裝,計劃送出總價值5億元的產品,目標提升消費者體驗和認知,以爭取市場份額。

不過,這一變化對於對品牌力較弱的中小品牌則是雪上加霜。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奶粉標簽新政的推進,奶粉企業的營銷將發生根本性改變,將更傾向於消費者的精細化營銷和教育,而不再是單純針對消費者的品牌宣傳,而是在產品認知上做文章。外資品牌可能會通過在海外宣傳,通過互聯網回流國內。國內品牌面臨嚴管,知名度較小的奶粉品牌受影響會很大,由於不能宣傳概念賣點,其營銷和品牌教育成本會大幅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72

無矽油洗發水重燃消費者熱情 含矽油配方“躺槍”

姚怡君2010年從日本回國逛超市選購日用品時,發現自己往日使用的無矽油洗發水難覓蹤影。彼時,國內流行的洗發水宣傳重點還是“滑”、“順”、“柔”。

其實,她也並不太清楚“含矽油”和“不含矽油”的區別,從使用感受上來說,前者洗完後“感覺滑滑的”,而另一種則全然不同,洗完後“頭發會有些幹,得搭配護發素和精油才會服帖”。

在國內,無矽油洗發水的風靡不過是近兩三年的事情。網絡上熱烈地討論著矽油的各種危害,甚至稱因為這種物質本身不透水,所以會致使毛孔封閉、頭皮發癢以及脫發等等,甚至將其聯系到現代人頭發掉得越來越多的原因。

真的是這樣嗎?洗發水中的矽油又是什麽呢?

實際上,相較含有矽油的洗護發產品,無矽油的洗護發產品誕生更早。上世紀50年代,矽油最初被運用於個人護理用品,70年代起才被廣泛用於洗發香波與護發用品,而此前被人類使用了千百年的洗護發原料是植物油、鯨蠟醇等。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的洗發水基本都是無矽配方。”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配方研發開發經理池水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直到80年代末,外資企業首先將矽油加入洗發水配方中並引入中國。從此,國內洗發水的護理作用大大提升,“其實含矽油的洗發水就是所謂的洗護二合一洗發水。”

最初,那些外資品牌的洗護產品與國內本土的產品相比定價較高。後來,隨著矽油原料價格下降,漸漸被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洗護產品原料。有人做過粗略統計,在無矽油洗發水的概念興起之前,國內洗發水市場含有矽油的產品占比超過90%。

在英敏特咨詢公司美容護理分析研究副總監金喬穎看來,因為亞洲人的發質又直又硬,所以消費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追求洗護產品有著柔滑的質地和柔軟的效果。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制造商會在他們的產品中使用含有矽油的配方。

流行了那麽多年的含矽油並非如網絡上說的那麽危言聳聽,它對頭發的好處顯而易見:填補毛鱗片受損的部位,使頭發的表面變得更平滑,帶來發質“修複”的效果,使頭發更加強韌易梳、光滑亮麗。此外,矽油形成的保護層還能明顯保持頭發內水分含量穩定,起到護發效果。換而言之,這就是為什麽人們會覺得很多洗發水洗完後頭發很柔很滑,不容易打結,更加容易梳通的道理。

不過,一枚硬幣總有兩面。那些能讓人們的頭發看上去“像絲一樣柔滑”的含矽油的洗發水自然也有其無法避免的缺點存在。

“在將清潔作為最基本功能的洗發水中使用矽油作為護理劑時,矽油比較容易殘留在頭發上,致使頭發較難被徹底洗凈。”池水興補充道,相對而言,無矽油洗發水更能徹底將頭皮、頭發洗凈,讓其恢複自然的“素顏”狀態:頭發清爽、潔凈,頭皮輕松、透氣。“目前,市面上銷售的無矽洗發水配方主要是將矽油去除後添加更多植物天然成分代替矽油來護理頭皮和頭發。”

少了矽油,於是那些受損的毛鱗片表面就無法被“調補”、“撫平”,這就是為什麽諸如姚怡君這樣的使用者會覺得不含矽油洗發水洗完頭頭發很澀,很幹,易打結。無矽油產品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如黏度低、泡沫不足等問題。上述兩種產品已經進入了消費者的大視野。這也影響了到整個市場的風向格局。

不可否認的是,那些最先由日韓市場流行起來的無矽油洗發水通過海淘、網紅等方式進入國內消費者的視野,然後在近兩年里爆紅。金喬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日韓,無矽油市場已經進入飽和狀態,競爭激烈,品牌商開始打價格戰。但在中國,這一領域尚處於發展期,不斷有新的產品湧現。按照咨詢公司英敏特的統計,無矽油產品在洗發護發產品新品中的占比從2015年的8%上升至2016年的15%。

在此風向下,諸如寶潔、聯合利華這樣的國際大公司如今也開始發力這一市場,推出了一部分的無矽油產品。但畢竟,產品線長又多的大公司想要做出大調整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本土的一些日化企業倒是抓住了這一商機,紛紛推出不含矽油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220

食藥監總局:嚴查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不當消毒行為

食藥監總局4月12日發布消息稱,最近,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對60家嬰幼兒配方乳粉食品生產企業開展食品安全生產規範體系檢查時發現,個別企業采用甲醛加高錳酸鉀熏蒸方法對車間環境進行殺菌消毒。該消毒方法不符合標準規範中關於清潔消毒應符合產品和工藝特點的要求,專家評估存在一定風險隱患,檢查組已責令企業立即整改。

為防範食品安全風險,總局印發了《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關於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清潔消毒情況檢查的通知》,要求各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加強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督促企業嚴格按照良好生產規範操作。如發現不當消毒行為,要立即糾正,確保食品安全。

總局辦公廳關於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清潔消毒情況檢查的通知

食藥監辦食監一〔2017〕5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在開展的60次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食品安全生產規範體系檢查中發現,個別企業采用甲醛加高錳酸鉀熏蒸方法對車間環境進行殺菌消毒,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為保障嬰幼兒配方食品質量安全,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各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要迅速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生產加工場所、設備和設施的殺菌消毒情況開展檢查,發現采用甲醛加高錳酸鉀熏蒸等不當清潔消毒行為的,要責令企業立即整改,並評估風險,采取措施,依法處置。

二、督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嚴格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乳制品良好生產規範》(GB12693—2010)、《食品安全國際標準 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範》(GB23790—2010)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等規定,根據產品和工藝特點制定有效的清潔消毒計劃和程序,確保食品加工場所、設備和設施等清潔衛生,防止食品汙染。

三、各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要舉一反三,杜絕其他類別食品生產企業出現類似情況,進一步引導食品生產企業加強過程管理,確保食品安全。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

2017年4月11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3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