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江铜套保巨亏疑点重重:估错形势还是落入陷阱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414/01476097336.shtml


  江西铜业(26.51,-0.32,-1.19%)参与套保的期货产品名称、交易场所、目前持仓情况、何人操盘、资金走向,至今仍无外部人士知道。

  本报记者 孙洁琳

  在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中,中国的企业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海外资本市场:前有中航油,后有中信泰富;在国内资本市场,前有东航,后有江西铜业。

  近日,中信泰富创始人荣智健辞职又掀起了一场关于大陆内外监管问题的讨论。当初年造成中航油巨亏的陈久霖在新加坡被捕,如今荣智健在香港接受警方调查并主动辞职。

  但是,2008年国内又一家在套保上栽了跟头的江西铜业却若无其事:平仓亏损9.72亿,浮亏3.91亿,2008年江西铜业在套保上亏损共计高达13.63亿。

  尽管外界对此是一片哗然,多指其为投机操作误判所致。然时过境迁,当事人江西铜业对此也是讳莫如深,无人能知江西铜业13.63亿元巨额亏损背后的故事。

  是保值估错了形势 还是投机落入了陷阱?

  根据年报归纳,江西铜业2008年营业收入增长近四分之一,净利润却下降近一半,而这吞噬利润的罪魁祸首就是套期保值损失。

  根据年报显示,在13.63亿的套保损失中,江西铜业商品期货合约交易平仓亏损达到了9.72亿元,另外商品期货合约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3.91亿元。

  套保亏损与宏观环境的巨变不无关系。但是,同样需要采购铜精矿冶炼成阴极铜的铜陵有色(16.04,-0.11,-0.68%),却在2008年套保一役上出现了巨额浮盈。根据其年报,铜陵有色其他流动资产从2007年底的113万猛增至3.69亿,铜陵有色解释说该项资产剧增3万倍是由于期末电铜套保浮动盈利较大。

  其他各有色类上市公司2008年期货业务也大都盈利。如西部矿业(601168)从套期保值业务中实现净收益近5亿元,紫金矿业 (601899.SH,2899.HK)2008年获得了平仓收益合计为1.27亿元;云铝股份(000807)期末商品期货浮动盈利3415万元,商品 期货投资收益6545万元;株冶集团(600961)则期末套期保值持仓浮盈2188万元,平仓盈利3436万元。

  跟据期货人士介绍,一般情况,铜冶炼企业应对其产品做看空套保,持空单。对进口的原材料则是做多。由此,大多数有色冶炼企业因持有空单而在2008年有色金属价格大跌过程中在期市上获得了收益。

  但为何江西铜业与众不同,因持有多单而亏损呢?

  江西铜业对套保方面的信息披露则寥寥数语,即使在年报中也仅表示“使用阴极铜之商品合约对未来铜精矿的采购及铜杆、铜线的销售进行套期。”但 是,在去年10月份江铜对套保情况的说明公告中,表示“期货头寸多空相抵后表现为净多头,但多头头寸形成的原因是锁定本公司铜冶炼及铜加工产品原料的成本 ”。

  一名期货人士向记者表示,“作为持有现货铜的企业,在现货市场上是天然的多头,期市上就应该是空头。无论是自产原材料还是进口的原材料,以及产品都应该进行套保,因为都是属于库存。如果进口原材料是铜精矿的话,则应该按照产铜比例进行套保。”

  “其实套保也不一定都要百分之百的比例进行,很多企业都是根据市场状况来选择套保。比如市场好的时候,对原料的保值会迫切一些。”上述期货人士又表示。

  但据一名国内期货公司拓展部分析师向记者介绍,很多企业,包括国企在内一开始都是以套保为主,但时间长了,就转变成投机了。不再以持有现货为标准,而是转为对行情预测来持单。目前这种投机很普遍。

  记者曾多次致电江西铜业董秘潘其方,但截止到发稿未能得到其回答。

  是否应该公布套保细节?

  至此,江西铜业套保到底为何亏损,仅是市场巨幅震动,还是自身管理失控,公开的信息披露或是寥寥,或是语焉不详,外界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只能质疑,却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

  作为身处的外部大股东相对还有一定的知情权,有自己的董事在公司,可以了解具体情况。但小散呢?

  记者采访到的一名券商机构业务部经理认为:经过这轮金融危机后企业决策流程应该改进。比如东航,虽说是做套保,但实际上风险是敞口的,结果反而亏得更多。对于信披方面也可以呼吁监管部门进行加强:比如超过每年收入50%的风险敞口必须披露。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教授也表示,对于涉及衍生品市场的企业,之所以亏损无法预料,一个是没有披露,具体衍生品是什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没有披露。另一方面衍生品内部的监控,特别是董事会的监控是不到位的。

  但是也有企业人士表示,过多披露套保细节如头寸、方向,可能会涉及到泄漏商业机密。但也有声音对此进行反驳,认为套保只是按照现货需要进行保值,只有要行投机获利才会害怕让交易对手获悉其套保细节。

  至此,对于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来讲,除了符合新的会计准则需要披露当期套期保值的盈亏外,大多数公司对套保三缄其口,至于使用了多少保证金,持有多少期货合约,平均价格是多少,很难从公开信息获取,这也给公共监督增加了难度。

  有关部门应介入调查

  按照记者采访的几位期货业内人士的说法,目前做套保的企业,严格遵守套期保值原则的少之又少。

  传统的套期保值是指“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以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使企业经营不受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影响。

  “套保的确是为了锁定利润,但现实的情况是,现在上游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越来越趋于微利。企业为了提高利润,不能不赌行情。”一名豆油企业的期货人士向记者感叹。

  事实上,国际上的套保实践早已超越了在期货市场的简单操作,而是基于组合投资理论、流动性理论等,灵活运用各种衍生工具,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效果。

  但是,这应该是在严格的内控管理与风险控制之下实行的。

  3月24日国资委网站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央企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其中“要严格坚持套期保值原则,与现货的品种、规模、方向、期限相匹 配”、“应当选择与主业经营密切相关、符合套期会计处理要求的简单衍生产品”、“ 持仓规模不得超过同期保值范围现货的90%”等内容对央企套保做了严格的规定。

  公开资料表胆,江西铜业做套保的时间已经不短了。据其2001年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介绍,套保业务由“期货业务领导小组”和期货部“两级管理机构”组成,分别负责领导决策和市场分析、保值操作、风险监控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对于企业来讲“强风险控制很重要,尤其是积累经验,市场是逐步发展的,企业成长也要花代价,但是花了代价后应当吸取教训”。

  相关资料表明,江西铜业的集团母公司江西铜业集团隶属于江西省国资委。4月9日,江西国资委的一位领导在听取《证券日报》记者的问题后表示,如果套保亏损数额真有这么大,那么省国资委应该已经有人去调查了。

  那么,这个调查结果什么时候公布了?江西铜业的管理层将由此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63

[轉載]美國太陽能補貼何以落入華爾街腰包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12/17/%E8%BD%89%E8%BC%89%E7%BE%8E%E5%9C%8B%E5%A4%AA%E9%99%BD%E8%83%BD%E8%A3%9C%E8%B2%BC%E4%BD%95%E4%BB%A5%E8%90%BD%E5%85%A5%E8%8F%AF%E7%88%BE%E8%A1%97%E8%85%B0%E5%8C%85/

fatlone:

很久沒有談太陽能, 本來想藉跟大家分享從而更新自己行業動向, 但GOOGLE了一會兒, 發現都沒甚麼特別要將目光重新注視太陽能的消息, 但途中發現了這篇文章, 想跟大家分享。

老實說, 環顧現時市場有很多和太陽能股一樣股價跌得相當低殘的股票, 但前景有不少比太陽能好很多, 我只能說太陽能股現時我看不見有upside, 而沒完沒了的歐債危機加上中美太陽能貿易爭議一直令行業蒙上陰影, 所有消息都在價格上反映。每個星期都在跌, 可以有甚麼起色?

太陽能股還未到入場時…

(source: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1212/opn072853.asp)

2011年 12月 12日 07:25

美國太陽能補貼何以落入華爾街腰包

 

T.J. RODGERS

在最近上映的影片《商海通牒》(Margin Call)的結尾﹐投行董事長坐在自己的高管餐廳中﹐一邊俯瞰哈德遜河上的落日﹐一邊享用牛排和價格不菲的波爾多葡萄酒﹐而影片中虛構的這家投行正是引發 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災難的罪魁禍首。他有什麼理由不享受呢?他剛剛度過了一個忙碌的交易日﹐拋售了這家投行全部的“有毒貸款”投資組合﹐為股東避免了數十億 美元的損失。在給提前了僅僅幾小時預測到崩盤的那位絕頂聰明的分析師發獎金前﹐這位董事長想﹐趁著這一團糟的亂局可以大賺一筆。

不管市場是上升還是下跌﹐華爾街都知道怎麼才能賺到錢。《商海通牒》可能會讓“佔領華爾街”抗議者更加怒不可遏﹐但在構建抵押貸款支持債券一事上﹐ 華爾街只是為更多的不是那麼合資格的買房者獲得住房貸款提供了便利﹐而這正是克林頓(Bill Clinton)以來的歷任總統所強烈要求的。這之後﹐銀行家們所做的事也正合了股東的心意:將這些高風險貸款打包成債券﹐然後賣出去鎖定利潤﹐並將風險 丟回給聯邦政府﹐正所謂物歸原主嘛。

我並不是要爭論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所涉及的道德問題﹐而是希望將“始料不及的後果”定律延伸升級為“用錯了地方的補貼”定律:每次華盛頓向市場提供補 貼從而對市場造成干擾時﹐華爾街都會想方設法將大部分錢裝入自己的腰包﹐而原本應該獲得補貼的人卻在由此造成的市場動盪中深受其害。

抵押貸款支持債券最近的崩盤幾乎是上世紀80年代儲貸機構崩盤的再現。當時﹐華盛頓為儲貸業提供保險﹐但沒有對高風險貸款設置限制。泡沫破裂後﹐華盛頓向華爾街支付了保險金﹐而買房者卻在地獄般的樓市中損失慘重。華爾街知道如何控制風險﹐而聯邦政府和消費者卻不知道。

想想目前30%的聯邦太陽能補貼吧。一個含有60個太陽能板的家庭太陽能系統大約能發電15千瓦﹐足夠加州一個典型高電耗家庭的使用﹐而這樣一個家 庭每年的電費為6,000美元。家庭太陽能系統約花費9萬美元﹐在實施了30%的聯邦所得稅減稅後﹐花費降到6.3萬美元。這樣算來﹐成本回收期約為10 年﹐於是這位房主在20年質保期內剩餘的10年里享受免費用電的待遇﹐這可是非常劃算的買賣。

但如果2.7萬美元的減稅額、加速折舊省下的稅錢﹐以及回收期之後的大部分高額利潤流入“對減稅有興趣的”華爾街公司的口袋﹐而不是房主的口袋﹐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實際上﹐眼下大部分安裝了新太陽能系統的家庭都面臨著這一問題。

華盛頓和消費者在投資方面的短視是出了名的。華盛頓的思路不出兩年一次的選舉週期。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某個方案可以零首付﹐哪怕在財務上並不劃算 ﹐他們通常也會選擇這個方案。當前推銷家用太陽能融資最成功的說法是這樣的:為什麼要花很多錢呢?其實你可以免費安裝太陽能系統、馬上降低電費!多數業主 覺得這個提議很有說服力。他們忽略了一個隱秘條款:你必須把減稅和折舊留給我們﹐然後簽一份長期合同﹐從我們這裡以略低於市場的價格買電。

今天﹐多數新的家用太陽能系統都是由專門的“有限責任公司”採購的。這些公司由華爾街公司建立﹐專門採購家用太陽能系統﹐然後以類似手機套餐的合同向業主賣電。業主並不在意放棄稅收優惠﹐只要這個“免費”系統降低了自家的電費就行。

但是﹐當太陽能系統的成本全部收回、“有限責任公司”的每月利潤猛增至電費的100%之後﹐這些公司從業主那裡收取的太陽能電價仍然只是略低於市場 價格。這個時候﹐利潤真正開始進入“有限責任公司”腰包。由於“有限責任公司”面臨的風險隨著太陽能系統老化而增加﹐很多銀行在這些公司20年壽命還沒有 到的時候就把它們賣出去﹐從而卸去風險﹐把很大一部分長期利潤納入囊中。這種或許或以稱之為“太陽能支持證券”的市場正變得越來越大。華爾街懂得資金的時 間價值﹐而聯邦政府和消費者不懂。

SolarCity Corp.是美國安裝太陽能系統的最大企業之一﹐它用的就是“有限責任公司”的策略﹐目前所購的多數太陽能電池板都來自中國低價供應商英利集團 (Yingli)。因此﹐當奧巴馬總統說我們必須補貼本國太陽能產業﹐以保持對中國人的競爭力時﹐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我們補貼了華爾街﹐讓它創辦雇員更少 的企業﹐而這些企業購買並在美國安裝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華爾街和消費者都知道自由市場是沒有國界的﹐但華盛頓不知道。

就在上個星期﹐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還認定中國太陽能產業在美國“傾銷”太陽能電池板。英利等公司可能會被課以關稅。那麼我就在這裡指點迷津﹐讓你明白奧巴馬政府荒謬 的太陽能政策是怎麼回事:華盛頓為華爾街提供稅收減免﹐以資助從中國人那裡購買太陽能電池板的“有限責任公司”﹐從而“扶助”美國的太陽能產業﹔同時﹐國 際貿易委員會威脅要對這些太陽能電池板課以關稅﹐而這樣就會抬高美國業主購買太陽能的價格。簡而言之﹐華爾街賺錢﹐消費者支付更高的太陽能價格。

我們不應再反過來指責華爾街“貪婪”﹐而應該把華盛頓看作是一次又一次市場崩盤中的破壞性力量。和劣質經濟政策的全面影響比起來﹐作為“誤入歧途定律”代言人的Solyndra幾乎不值一提。

作者為賽普拉斯半導體公司(Cypress Semiconductor)創始人、總裁兼CE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4

一免放榜 5A生高分落榜比比皆是 高喊免試 卻落入分分計較的輪迴

2014-06-30  TWM  
 

 

決斷力不足的教育部,在與地方首長、精英名校及眾多家長團體的角力妥協後,設計出荒謬的高中升學制度,讓十二年國教成了一場「四不像」的鬧劇,教育部再不拿出魄力改革,沸騰的民怨將繼續延燒。

撰文‧賴若函

今年首度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問題重重,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選填志願有如賭博。果然,六月二十日,第一次高中職免試入學放榜後怨聲四起,台中市一名羅姓女學生,五科A、作文五級分,填了五十個志願竟落榜;台北市黃姓女學生四個A++、作文六級分,填了三十個志願也落榜。

綜觀上述高分落榜案例,都和志願序的扣分機制、特色招生搶走免試名額有關。本來志願序扣分,是希望鼓勵學生就近填志願、落實高中社區化;而特色招生的存在,是為了招收具有「特色」專才的少數學生。但是在不良的制度設計、和被「精英主義」綁架的思惟中,卻原意盡失。

以基北區的遊戲規則為例,被選為第一志願者,會得到滿分三十分,差一志願就多扣總分一分,也因此,出現高分落榜情況。而明星高中特招名額高達總名額的五成至七成五,也限縮了學生在一免時進入這些學校的可能性。

「毀人不倦」的政策令人跳腳台大名醫施景中的女兒五A++、作文五級分,竟在一免中落榜。他氣憤表示,老師給作文分數本來就很難公平,但作文比重遠超過任一學科,令人憤怒。教育部號稱十二年國教是要成就每一個孩子,但實際上卻是毀了很多用功的學生,這是一個「毀人不倦」的政策。

除了基北區的作文比序引發爭議,台南區的超額比序更高達十一項,連體適能、幹部、競賽成績、服務學習都要比,一名楊姓家長感嘆,這套不倫不類的制度,拉大了社經地位的差距,也讓學生的價值觀變得扭曲。她舉例,有的人花費數十萬元,買來只要參加就有獎項的國際發明獎;也有人找里長作假蓋服務學習章;最糟糕的是,當學校老師請同學做事時,大家舉手問的都是:「做了可不可以加分?」會考五科未錯半題的台南市後甲國中陳品銓,因滿分二十分的競賽成績只拿到○.五分,還有體適能、幹部、獎勵紀錄等皆分數不足,成為高分落榜的犧牲品;台南市崇明國中施瑩群已拚盡全力,仍然未達體適能項目最低標,因此滿分八分卻一分也未得。他說,恨不得把自己手腳砍斷,至少可以倣傚殘障學生,取得四分。

在這場由教育部和地方首長、明星高中及眾多家長團體角力的鬧劇中,免試入學的願景遙不可及,又回到分分計較的邏輯中。過去以基測定生死,現在除了會考,還有超額比序、志願序扣分、特色招生,把戰線從五月一路拉長至八月中,學生、家長飽受煎熬。

一免放榜時,教育部長蔣偉寧說,錄取第一志願的人數高達六二.八六%、超過十三萬人,顯示有過半數的人都進入理想學校。三天後,各校報到率慘澹,蔣偉寧馬上被打了臉。

基北區報到率呈現U形化,前、後段高中職爆滿,中段學校冷清,如松山高中、景美女中、中正高中,報到率僅五成,連傳統前三志願成功高中、中山女高,報到率也不過六成和八成。顯見許多人的第一志願是以高分低就的方式,先填穩上的志願以「卡位」,然後放棄報到,轉戰以明星高中為主的特色招生,七月十二、十三日特招考試若未上,再搶攻八月九日的二免入學名額。

如此一來,教育部期待的「一免就定位」成了空談。當我們喊「免試入學」,卻讓學生用更多變形、扭曲的方式,考更多的試、進行更多的比較。

以最快速度改變教學現場

「只要大家搶進明星學校、迷信精英教育,要『分分計較』,我們就沒有辦法實行真正五育並進、適性揚才的教育!」教養專家陳安儀感嘆,只要考試還在,教育永遠正常不了。她支持學區就近入學,因為她相信每個人只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在哪裡都可以當一流的學生。

施景中認為,現在的作法令人質疑,還是在比成績,卻讓成績好的人落榜,一點也不公平。與其用現行的制度,倒不如恢復基測或聯考,「如果教育部認為明星學校應該消滅,乾脆不要辦考試,直接用學區入學或抽籤分發。」在扭曲的制度下,只會延伸出更多亂象。施景中說,這導致有能力的人把小孩送出國,不然就是去上私立學校,或去擠各種奇怪的、因應會考產生的補習班;如此一來,教育資源分配更加不均,平民學生更是永無出頭之地。

面對民怨,教育部必須大刀闊斧改變作法,在明年的免試入學制度中,限縮特色招生名額,淡化志願序扣分的比重,縮小學區範圍,用抽籤取代作文、體適能等超額比序。

十二年國教課綱委員丁志仁說,教育部應成立專責工作小組,分析國內外相關資料,和民間反覆溝通,不能只是閉門造車擬定製度。如此,才能在過程中連結贊成十二年國教的聲音,逐步形成社會共識。

想要落實高中社區化,說服家長拋下精英教育的觀點,接受孩子就近入學,教育部不能只在入學制度上打轉。首要之務,是建立均質、優質化的高中,編列預算,挹注資源扶植原有地方高中的品質;同時透過設立完全中學,解決偏遠地區高中數量不足的問題。

而在課程設計上,也該依據學生能力實施跑班制,讓程度好的學生選修進階、資優課程;讓學生依據興趣選修多元課程。如此一來,才能讓免試入學白皮書中,「引導適性入學」、「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均衡城鄉教育發展」的目標,成為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02

遠東控股(0036)落入鱷口記

在過年前的星期三,公司公佈邱氏家族的人、邱達根之兄邱達文辭任,經筆者查明資料後,認為此股已經悄然轉手,而此股轉手有多個階段,讓筆者一一道來吧。

第1階段: 邱達根被捉,大房成員退出董事局。
2010年9月,負責這公司的邱達根因涉嫌違規向父親邱德根借出6,100萬被捕,據稱大房一向和二房不和,大房的首領遠東發展主席邱達昌辭任董事

第2階段: 邱達根暫退出公司,由邱達偉及嚴棨櫳接手,進入成千之路。
2011年11月,因邱達根需處理自身的官司問題,故辭任公司行政總裁之責,其弟邱達成亦退任公司董事,換入負責同系的遠東酒店(37)邱達偉,以及現時的行政總裁嚴棨櫳,他曾任現時稱為中國是文化產業(8172)的寶利福董事,早年遠東控股亦曾入股寶利福,可謂兩者是有關係的,這為成千之路邁進一步。

第3階段: 家族開始退出,加入更多金利豐成員。
2012年3月,加入李均雄為非執行董事,他曾擔任董事的富通科技(0465)、亞洲木薯資源(0841)、天福(開曼)(6868),均是有一點老千成份的,不久,又稱因交易所規定,邱達根退休薪酬委員會主席。

第4階段: 遠東發展購回公司農地,開始分家。
2012年7月,遠東發展購入該公司荃灣農地,作價850萬,可見一房取回二房之家產,為逐步退出先聲。

第5階段:第1次供股集資,二房加強了,一房逐步退出

2012年12月,公司以2供1比例供股一房股東並無按比例供股,二房卻有,導致二房之股權尚維持控制力,甚至加強,但一房卻減少了,可見部分成員已開始逐步退出,並偏向二房。隨著邱達根無罪出獄,其變化之步驟更快。

第6階段: 邱達根注入資產,加強個人影響力。
2014年1月, 邱達根把堅道幾個物業及環匯廣場物業注入公司,換得現金及股權,增強本身控制權,削弱了二房之力量。

第7階段: 出售主要投資,並派發股息,減持股權
2014年7月,公司出售中軟國際(354,前編號8216)股權予現時主席,於8月中期業績,一向不派發股息的公司,竟派發10仙股息,股價頓升,又次月,除邱達根所有家族成員及高級管理層以75仙拋出9,049萬股,公司股權開始悄然轉手。

第8階段: 公司家族成員陸續辭任,加入不少財技成員
2014年10月,擔任董事多年的林家禮辭任。2014年11月,加入霍志德及陳銘燊,其中霍志德為老千股昊天發展(474,前永保時)之董事,陳銘燊除了是昊天董事外,其中中國疏浚(871,前翔宇疏浚)、瀋陽公用(747)、首都創投(2324,前德泰大中華)都有不好的紀錄。可見公司會逐步財技老千化。不久又換入余伯仁,其為金利豐旗下公司的董事及前任董事,包括江山控股(0295,前聯合汽水廠、楊協成企業、萬順實業(集團)、和山企業發展)前中國三迪(910,前金威集團、中國林大)、金利豐集團(1031,前錶準時、邁特科技、黃金集團)及中國仁瑞投資(2322,前三和控股)以及智易東方控股(8100,前活力世界、聯夢活力世界)。2014年12月,邱達偉及家旅派一眾成員也辭任委員會職務。公司已陸續財技化。

第9階段: 邱德根辭任,退出公司經營。
2014年12月,任主席多年的邱德根退任,可見邱德根已正式退出公司,並轉手了。

第10階段: 公司第2次供股,邱氏家族股權攤薄退出。
2014年12月,公司進行2供1供股,邱氏家族並無供股,由金利豐包銷,邱氏家族股權已減少,可見他們已退出了公司的業務,不好財技派頓起。

第11階段: 邱達根購回商鋪及農地,正式完成賣盤。
前幾日,邱達根購回堅道幾個物業及打鼓嶺及荃灣農地,這次動作即是把所需的資產正式取回,完成退出公司步驟。

這一家公司,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他是一隻好殼股,但事實上,這隻股只是由一堆經營不善的人手中轉入一堆財技人手中,未來的走法似乎會更艱辛,祝買了這隻股的人好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82

【深度分析】徐高:金融市場落入流動性陷阱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45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30 11:32 編輯

【深度分析】徐高:金融市場落入流動性陷阱
作者:徐高

摘要:媒體報道近期人民銀行在金融機構的要求下,向部分金融機構做了定向正回購操作,回籠了超過千億的資金。金融機構主動要求央行進行正回購,表明金融市場已經落入了“流動性陷阱”,再向市場中註入更多流動性已經無效。因此,市場對未來貨幣寬松的預期會明顯下降。而寬松政策重心也將轉向刺激資金從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的流動上。所以,金融市場未來的流動性狀況很難比現在更松了。這對由流動性推動的資本市場牛市絕不是好消息。

據媒體報道,近期人民銀行向部分金融機構進行了定向正回購操作,回籠了總量逾千億元的資金。此次定向正回購操作的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回購利率按照市場利率執行。這是半年來央行首度進行正回購的操作。

相當不同尋常的,這次定向正回購操作是在金融機構的要求之下進行的。換句話說,這次並不是央行主動通過正回購操作來從金融市場回收流動性,而是金融機構反過來找著央行,請求央行把資金收回去。

金融機構也麽做也有他們的理由。從今年3月以來,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就相當充裕,將短期資金價格壓到了3年多來的新低。但乏力的社會融資總量增長制約了資金向實體經濟的流動。再加上近期證監會和銀監會加強了對銀行資金進入股市的監管,從而導致握有大量流動性的金融機構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機會,因而只能把資金存放在人民銀行的超額準備金賬戶上,獲取可憐的0.72%的超額準備金利率。相比之下,把資金以2%以上的利率通過正回購交還給人民銀行就很有吸引力。

可以說,此次的定向正回購標誌著我國金融市場已經進入了“流動性陷阱”狀態。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理論。它是說當利率水平低到一定程度,市場參與者就對利率的變化不再敏感。換言之,當市場中的流動性相當充裕的時候,流動性的增加就不再會引起支出的擴張,從而導致寬松貨幣政策失去效果。

我國目前的狀況與凱恩斯所說的經典流動性陷阱狀況有所差距。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仍然有較強融資需求,只是因為“融資難”的約束才增長低迷。但由於我們一些行政性的約束,實體經濟資金需求的兩個大戶——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在獲取融資方面面臨不小困難。由於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投放途徑被人為阻塞,所以金融市場出現了資金沒有去處,只能主動交還給央行的狀況。我們可以將其稱為“中國特色的流動性陷阱”。

流動性陷阱的出現意味著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狀況已經越過了拐點。

一方面,流動性陷阱意味著貨幣政策寬松預期的減弱。要知道,貨幣政策的寬松度由兩部分組成——已經發生的寬松政策、以及預期中的寬松舉措。由於實體經濟增長持續低迷,所以盡管貨幣政策已經相當寬松,市場之前仍預期還會有包括降準、降息在內的更多放松政策出臺。但是,流動性陷阱的出現表明,再向金融市場註入更多流動性已經無效。自然,市場對更多寬松政策出臺的預期就會明顯降低。因此,盡管我們仍相信銀行間市場的短期利率水平仍然會處在低位,但預期中寬松度的下降也會起到緊縮效應。

另一方面,金融市場出現了流動性陷阱,也會促使未來寬松政策的重心轉向刺激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長。在向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投放途徑沒有打通之前,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陷阱狀況很難消除。因此,為了發揮寬松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托底作用,需要更多地把金融市場的資金引向實體經濟。近期我們已經看到了財政部在加快推進地方政府債務的置換、發改委在放松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發債、銀監會在考慮允許房地產開發貸款展期。這些都是疏導資金進入實體的舉措,將會相應抽緊金融市場的資金面。

從這兩方面來分析,金融市場未來的流動性狀況很難比現在更松了。這對由流動性推動的資本市場牛市絕不是好消息。

(徐高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文章來源: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456

台灣不能落入「資本共產主義」


2015-11-30  TWM

資本共產主義是什麼?它代表全體有投票權的人民,也擁有私人資本。 很荒謬嗎?不荒謬,台灣目前就是朝向「資本共產主義」發展。

有關紅色資本、紅色供應鏈的話題,台灣社會現在的討論方式可形容為驢頭不對馬嘴、雞同鴨講。如此下去,整個台灣會賠了夫人又折兵;企業家可能淪為世界企業界的流浪狗;股民可能得眼睜睜的看著手上的台灣股票貶值;而弱勢的升斗小民有一天可能得拿著選票,蘸醬油下飯。

從食品經濟到地產經濟,一直到當下的電子經濟,對所謂的「紅色資本」,台灣社會的普遍反應是不看、不聽、不想的三不心態,猶如當年晚清將領葉名琛面對英法聯軍的最後通牒時,採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態度,歷史留其名為「六不總督」。

於此同時,在社會的普遍情緒狀態下,政府(無論是這屆還是下屆)都只會用「逃生門」的閃避技巧來自我解脫,從當年的這個(產業)中心,到未來的那個中心,好像只要把孩子取名為「美麗」,將來就一定會美麗。殊不知,連手頭的鳥(如電子業)都無對策,天上飛的鳥(如生技),即使有一天抓到了,又如何能養得好?而所謂的「地理重心轉移」,不管你往東南亞還是往歐洲移動,只要你做大了、做出價值了,紅色資本真要盯上你,狀況和在台灣本島或在中國,挑戰還是一樣。

面對紅色資本,台灣社會還搞不清楚什麼是「紅色」,什麼是「資本」。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是以美國為基地的全球公司,當然不是紅色,但它可以把手中的東森電視控股權,賣給中國的媒體公司。欲買下頂新一○一股權的黑石集團 (Black Stone)也是美國色,當年中國政府入股一二%,它買下一○一股權後,是否可以漲價一倍,轉手給中國公司?

能不能擋?當然能擋,台灣政府在人民的壓力下予以否決就行了,誰怕誰?然而當今世界是個資本融合的世界,所有資本中都有紅色,除非你擋掉所有外資對台灣的投資。

台灣自己其實不自覺,自從中國擁抱「資本國家主義」後,台灣就朝向「資本共產主義」發展。前者說的是「私人資本也是國家的」,後者說的是「私人資本也是全體有投票權的人民的」;海峽兩邊真是奇妙的世界,這都哪兒跟哪兒呀?

解方其實很簡單,雞鴨間達成三個共識即可:(一)增加台灣就業;(二)錢賺回台灣社會;(三)經濟附加價值盡量歸屬在台灣(如稅、智慧產權)。符合三原則的,就是好交易;不符的,就是爛交易。

要做到三原則,方法多的是,否則律師和會計師就白混了。但企業主本人(或企業家族)願不願意做到就難說了。這是另一個問題,容後再續。

撰文 / 范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96

朝鮮導彈首次落入日本專屬經濟區 飛行1000公里

據日本共同社消息,韓軍聯合參謀本部表示,朝鮮3日早晨7點50分左右從該國黃海南道殷栗附近朝日本海方向發射了一枚彈道導彈。

日本防衛相中谷元向媒體表示,該導彈“疑似在飛行約一千公里後落至秋田縣男鹿半島以西250公里處的日本專屬經濟區(EEZ)。”這是朝鮮導彈首次落至日本海專屬經濟區。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政府消息人士稱,此次發射的導彈估計為射程達1300公里的中程彈道導彈“蘆洞”。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3日下達指示,要求竭盡全力開展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在準備應對不測事態方面做到萬無一失。日本政府已通過北京的大使館渠道向朝鮮提出嚴正抗議,指出此舉明顯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日本政府召開相關省廳局長級會議商討對策。截至目前尚未確認有飛機或船舶等遭受損失。

日本海上保安廳3日因朝鮮發射導彈發布“航行警報”,要求在日本近海航行的船舶加以註意。此外還派遣巡邏船和飛機赴推測的導彈落入海域附近調查是否有墜落物。

資料圖:金正恩視察導彈試射

(綜合自共同社、韓聯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527

朝鮮導彈落入日本防識區 安倍:不可原諒的暴行

日本政府24日宣布,當天清晨5點29分左右,朝鮮疑似向日本海發射一枚彈道導彈。朝鮮的導彈向半島東部飛行,進入日本防空識別區約80km,最後落在海面上。

針對朝鮮發射導彈的行為,日本政府認為朝鮮發射導彈公然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並通過外交途徑向朝鮮表達了抗議。日本外交部也向朝鮮表示強烈抗議,稱朝鮮發射導彈是對日本安全保障的威脅。

據日本《讀賣新聞》24日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4日上午就朝鮮發射導彈行為表示:“朝鮮發射的潛射彈道導彈首次落在日本防空識別區內,這對於日本安全保障形成重大威脅,嚴重損害了地區的和平及安定,是“魯莽”且不可原諒的暴力行為。”

此外,安倍晉三向相關省廳作出三點指示:

全力進行情報收集和分析工作,向國民提供迅速、準確的情報。確保飛機、船舶的安全。為應對不測采取萬無一失的準備。

安倍還表示:“我們已向朝鮮提出抗議,今後將與美國、韓國等國緊密合作,並在聯合國等場合進行堅決應對”。

朝鮮4月發射潛射彈道導彈(圖片來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韓聯參方面表示,在韓美聯合軍演“乙支自由衛士”(UFG)全面啟動的背景下,朝鮮或以發射導彈進行武力示威。青瓦臺當天緊急召開會議,討論相關應對措施。

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媒體也對此事表示“高度關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頭條區域以“伴隨著威脅的發射”(Launch follows threats)為題說,“朝鮮針對(美韓)軍演發射潛射導彈。”

英國廣播公司(BBC)也在顯要位置以此為題:“朝鮮潛艇發射彈道導彈”(North Korea sub fires ballistic missile)。

英國路透社也對此事表示了關註,稱“朝鮮又發射了一枚導彈”。

據外媒報道,美國戰略司令部稱,朝鮮向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一枚潛射彈道導彈(SLBM)。五角大樓發言人蓋瑞·羅斯表示,“我們對盟國的防務承諾(包括韓國和日本)——面對這些威脅,是不會動搖的,我們仍然準備好保證自己和我們的盟友免受任何攻擊或挑釁。”

蓋瑞·羅斯補充道:“我們呼籲朝鮮不要采取任何加劇地方緊張局勢的行動。”

據韓聯社報道稱,這是朝鮮今年來第三次發射潛射導彈。今年4月23日朝鮮首次發射潛射導彈時,導彈飛行30多公里後在空中爆炸。7月9日第二次發射時,導彈在距離地面10余公里高空爆炸,飛行距離為數十公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830

一次發三枚!朝鮮發射“蘆洞”導彈 落入日本經濟區

據韓聯社5日報道,據韓國聯合參謀本部5日消息,當天中午12點14分許,朝鮮從黃海北道黃州郡一帶向半島東部海域試射3枚彈道導彈,疑似“蘆洞”導彈,飛行距離約1千公里。

日本共同社報道稱,日本防衛省表示,推測朝鮮當天發射的3枚彈道導彈落入了日本的專屬經濟區(EEZ)。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透露,已通過北京的大使館渠道就導彈發射向朝鮮提出了抗議。

據韓國聯合參謀本部介紹,朝鮮沒有事先發布航行警告,韓美雙方正在進行精密分析。另外,韓軍在密切關註朝方動向,並維持萬無一失的警戒態勢。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表示,美國官員將密切關註朝鮮導彈試射。

7月,朝鮮人民軍戰略軍火星炮兵部隊進行彈道導彈發射訓練(來源:韓聯社)

韓聯社報道稱,5日上午,韓國總統樸槿惠出席G20峰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會談。朝鮮在韓中首腦會談結束後試射了導彈,而9月9日是朝鮮 的“國慶節”。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認為,朝鮮此次試射是在臨近“國慶”及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舉行峰會之際炫耀朝鮮核導能力,為持續半島軍事緊張氣氛進行軍事挑釁。

鑒於2014年9月,朝鮮曾在“國慶”前夕兩次試射短程導彈,韓軍已預測朝鮮會在9月9日前後進行軍事挑釁,一直關註朝軍動向。據悉,韓軍當天事先捕捉到朝鮮準備試射彈道導彈的跡象,對導彈發射進行了追蹤。

還有觀點認為,朝鮮此次試射是針對韓國4日起實施《朝鮮人權法》,朝鮮對外宣傳網站5日紛紛發表文章對韓方進行了譴責。

中國外交部:希望有關各方都能避免采取導致局勢緊張升級的行動

針對朝鮮向朝鮮半島東部海域發射3枚彈道導彈的行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國在有關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希望有關各方都能避免采取導致局勢緊張升級的行動,共同努力維護半島的和平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84

創業者,別落入VC給你的那些“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2/159573.shtml

創業者,別落入VC給你的那些“坑”
線性資本線性資本

創業者,別落入VC給你的那些“坑”

作為創業者,時刻保持自己獨立清醒的認知,對自己的處境有冷靜的思考,對未來的方向有獨立的判斷....

*本文由線性資本(微信ID:LinearVenture)授權i黑馬網發布,作者x1ang.li 創業者鄭立濤。

本文僅僅是我們站在創業者立場的討論,希望能幫你看清一些現象。每個創業故事都是不可複制的經歷,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近幾年,創投圈異常火熱,創造出了太多太多全新的詞匯和概念。很多剛剛上路的創業者,往往對手握大筆資金、閱人無數的風險投資人們產生一種特殊的崇拜,因而也連帶著將投資人的觀點奉為圭臬。另一方面,很多風險投資人,也非常樂於在創業領域公開發聲,為創業者們制訂了一系列時髦的概念和“創業準則”,以此提升行業內的知名度,甚至將自身塑造為“創業導師”的形象。

然而,VC的觀點真的都是對的嗎?投資人們真的就比創業者懂得更多嗎?今天,筆者想要就這個問題做一些探討,供創業者們思考:很多時候,所謂的“VC方法論”,未必是你應該追隨的真相。你應獨立思考、理性分析,避免這些坑。

股權是否應該均分?

關於股權分配,一直以來都是創業者不得不面對的大難題。很多風險投資人反複告誡創業者們“股權均分乃大忌”。然而,果真如此麽?

對於投資人們而言,力薦股權集中的初衷無非是擔心公司因為股權不夠集中而導致決策權不集中,並擔心團隊決策低效最終會導致團隊的混亂分裂。因此很多投資人都明確表達過反對創業公司股權平分、希望公司在創業初期保證領導者的決策獨裁。然而事實證明,股權分散不一定會喪失決策的效率,也不一定會降低決策的效果。因此,如果借股權平分,來判斷創業公司的決策權集不集中、決策流程完不完善,那麽無疑是有失偏頗的。

首先,從邏輯上講,凡事有效決策未必需要“決策權集中”,更重要的是應該劃分清楚決策的界限——比如說,對於在特定領域有獨特經驗的合夥人(比如說某技術專家),在他的份內領域大家就應該給他更多的話語權和決策權,而不是讓外行來把握這個領域的公司戰略方向。這就是一個“整體小股權、局部大話語權”的例子。再比如職業經理人們或許不會擁有公司的太多股票,但是他們在公司內部有著非常高的決策權,這也是一個“整體小股權、整體大話語權”的例子。

其次,雖然我們承認對於創業者而言,在創業早期的時候保證決策具有一定獨裁性確實是一件好事,但是集中股權未必是唯一的方法。投資人們往往會把集中股權和集中決策權混為一談,但這其實是一個錯誤。典型的例子是阿里巴巴。阿里的股權其實非常分散,但是馬雲卻通過事業合夥人制度(董事提名權+投票權委托)牢牢把握住了公司的決策權與前進方向,也占據了整個公司的控制權。在這個例子里,股權和決策權就是剝離開的。

更何況,真的並不是所有的初創企業都需要層次非常嚴明的決策權。目前一提到“創業”,很多人腦中便自動浮現出一個刻板的金字塔式的企業治理,即“CEO->幾個副總CTO+COO+CMO+CFO -> 一幹中層 -> 龐大的基層員工”。然而實際上有不少創業模式是與這相差甚遠——比如大部分律所、會計師事務所、咨詢公司等等服務類的公司,采取的都是“平均主義”的合夥人股權分配制度,即幾個具備均等知識積累和業內資源的合夥人,共享品牌和公司基礎設施(比如前臺、辦公室),並將贏利的一部分上交平臺。這種股權分配制度,通過先進的機制充分激勵了專業人才的工作積級性,提升了企業的空間,並使企業文化相對融洽,更重要的是,通過優化企業內部效率,也其人均收入遠遠超過沒有采用這種制度的公司。比如現在有很多做IT咨詢的公司,本質上與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這一系列由partner拉業務->大家共享企業基礎設施實施業務的商業模式並沒有本質區別。那麽這類的創業,就完全可以將股權在幾位合夥人之間大膽地平分。

總結而言,創業團隊內部的股權分配不應該僵化地套用某一個公式。企業所有制多重多樣,無論金字塔式的科層制(hierarchy)還是合夥制,都有其適用的情況。創業者切記獨立判斷和思考,不要被VC們千篇一律的“股權不可平分”的說辭束縛住了企業的發展空間。

必須是“高頻”領域嗎?

“高頻”也是一個VC們喜歡動不動掛在嘴上的詞。曾經就有一位引發過很大爭議的大佬提出過“高頻、剛需、痛點”的三個產品要訣,被不少人奉為至理。然而實際上,一味地把高頻列作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同樣可能錯過不少非常好的創業機會。

高頻是必須的嗎?我們不否認在一些創業領域里面,高頻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制勝因素。這一點上體現得最淋漓盡致的莫過於社交軟件,Facebook在創業初期雖然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盈利模式,但是借助高頻的用戶使用習慣,成功地占據了市場,從長期來挖掘盈利的更多可能性。我們可以看出,所謂高頻場景,其實適用的是那些有網絡規模效應的行業或模式(比如社交、平臺),適用於能有力控制成本的企業。另一方面,鑒於近幾年線上入口的成本激增,善長互聯網行業的投資人希望通過多投一些高頻的企業,以期通過在具備相當的用戶數之後給旗下別的被投公司引流。

但是,我們也不認為,低頻的創業就一定是不好的創業。必須澄清:低頻服務不等於非剛需——很多需求雖然頻率很低,但是卻是非常強的需求,比如裝修、婚嫁、留學、殯葬、職業培訓。這類場景雖然頻度不高,但是由於行業的價格不透明、信息不對稱,導致客單價或毛利率高於其他行業。換句話,在用戶基數足夠大的領域中,單個用戶的低頻乘以巨大的人口乘數,最終往往獲得超額回報。因此,即使是低頻行業,只要能夠提升自身服務質量並且打造好口碑,源源不斷地獲取新的業務,同樣能夠活得非常滋潤。實際上,曾經不少安利過“高頻”這一概念的基金,也相繼投資了上述低頻行業。更進一步,隨著一些高頻領域的優質創業公司們被各大基金哄搶過幾輪之後,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基金也開始將視野投向了低頻的領域。

所以說,高頻有高頻的玩法,低頻也有低頻的障眼法。那些正好處在低頻領域的創業者們完全無需糾結“低頻或是高頻”這樣的問題,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業務做好才是正道。

輕資產一定就好?

輕資產也是一個投資人口中非常時髦的一個概念。然而我們卻要提出我們的反問:輕資產的項目往往不是靠資本驅動的(滴滴打車這類需要投入大量資本來培育市場、搶奪市場的項目是例外),對於資本的需求也沒有那麽大,對於這樣的“不那麽需要錢”的行業,資本在其中到底起到了什麽樣的作用呢?通俗地說,如果僅僅是提供資金的支持的話,那麽這類創業公司其實並不那麽需要這樣的支持。既然行業不需要錢,把錢硬塞進去的行為其實是非常糟糕的。

輕資產一定好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輕資產的項目確實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輕資產的項目擴張成本較低,容易迅速地獲得比較大的規模。並且試錯成本較低、產品叠代速度快,即使是失敗了也能夠迅速地推倒重來。這種有天然快速擴張性的項目,只要能夠找到足夠強大的護城河,比如技術門檻、網絡效應或規模效應,那麽便能夠成長為一家體量龐大的壟斷公司。這對於投資人而言是非常誘人的,也是最最理想的投資標的。因此,投資人們大力宣揚這樣的項目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重資產一定不好嗎?其實這里面有一個很核心的問題,在於不論是輕資產還是重資產的公司,最關鍵的成功因素都是商業邏輯可行並且構築起了足夠強大的競爭壁壘。重資產的公司確實天然具有擴張較緩慢、資金需求量大這樣的特性,但是如果能夠通過資本構築起自身的護城河,提高行業的新進入門檻,從長遠來看,這樣的企業更能夠成為時間的朋友,在行業競爭中走到最後。京東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當劉強東決定自建物流的時候,剛剛拿到今日資本千萬美金的京東根本無力承擔10億美元的預算,劉強東本人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是強硬如他最終依然促成了京東建立起了自身的物流系統,並且通過強大的物流系統,京東不但在當時避開了淘寶的風頭,而且也有效抵預後來的1號店、蘇寧雲商所形成的進攻。

對於創業者而言,選擇重資產模式還是輕資產模式,是一個問題。二者各有利弊,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當然,對於資金缺口巨大的重資產行業而言,尋求股權融資未必是唯一的獲得資金的方式。很多時候,項目眾籌或銀行信貸等融資手段是更加有效的“避重就輕”的途徑。

“平臺”和“共享經濟”這種概念到底是靠譜不靠譜?

2008年,Uber和Airbnb的橫空出世開啟了互聯網共享經濟的時代。今年,滴滴收購Uber中國,又把共享經濟這個概念在中國炒出了前所未有的關註度。和共享經濟息息相關的是“平臺”這個概念,一個在創投圈流傳甚廣的說法是:“Uber沒有一輛自己的車,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車公司;Airbnb沒有一間自己的房,卻是世界上最大的酒店。Amazon沒有線下實體店,市值卻超過零售巨頭Walmart……這一切都歸功於平臺的力量”,將平臺捧上了無上的崇高地位。

“平臺”和“共享經濟”這些概念有多火?連最近短短兩個月時間吸引了總計超過四億美元的摩拜單車和ofo都標榜自己是“共享”“平臺”,實際上它們都只是B2C的單車租賃公司罷了,連平臺都算不上,卻強行把自己包裝成了共享經濟的形態批著虎皮炒作概念。其實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號稱是共享家廚的回家吃飯,其實就是一個給家廚們賣自己做的飯菜的平臺;比如明明是B2C模式的神州專車,也把自己歸類為“共享經濟”。更不用提那些言必稱“平臺戰略”之類言論的創業者們,動不動就是“整合”、“顛覆”,看起來何其高端大氣上檔次,令人啼笑皆非。這些奇怪的現象都可以讓我們看出這兩個概念的影響力之大受歡迎程度之深,使得創業者們紛紛迎合。

為什麽創投圈這麽膜拜“平臺”和“共享經濟”這類概念呢?一個原因是在於,大家普遍覺得建立一個企業太耗精力。如果構建起了一個“平臺”,自家辦公室躺著數錢,吃完采購吃銷售,吃完甲方吃乙方,吃完男方吃女方,吃完原告吃被告……這門生意無論對誰都太有吸引力了。躺著掙錢誰不想向往?

然而看似不費吹灰之力的背後,往往不是隱藏著汗水,便是有別的陷阱。並非所有商業都適合做成平臺,至少在現階段,配套設施沒有跟上的情況下,有些服務自營就是比平臺體驗更好;並非所有創業者都有能力做平臺,在嘗試之前,也建議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和手中能夠調動起來的資源。也並非所有的東西都適合共享,把共享經濟當成一劑萬能的良方無疑是非常一廂情願的事情。

“All in”,到底應該不應該?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來討論討論“all in”。

“不能all in的不要來創業公司”,“創業者說,我見過淩晨4點的北京”這樣的話一方面是創業者們的自我高潮,另一方面也是VC強加於創業者們的高潮。

相比起行業內摸爬滾打的創業者,VC對於行業的了解其實要少很多。尤其是那些新入行的投資經理們,他們常常的辨別能力十分有限,對於早期的投資又無法運用教科書上那套財務指標鑒定法。怎麽辦呢?於是他們就要求被投的創業者們必須"all in"——只有看到被投的團隊晝夜地加班,VC們才會有安全感。

然而,這種方法無異於“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投資人們往往不會告訴創業者all in的風險。即便創業者們在所謂“自己公司”的all in,也很可能以得不償失告終。在創業公司,創立之初如膠似漆,走了一陣才發現是方向已經錯誤,亦或者是前期合夥人承諾給自己的報酬沒有實現,結果投入越多損失越大。如果一開始就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走得更遠也只能使創業者偏離正確的目標更遠。創業者作為合夥人加入了這樣的公司,學習勞模日夜焚膏繼晷一心為公司做貢獻,最終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報酬,利用價值被壓榨完全之後被逼走或者散夥的情況,實在是屢見不鮮。

背後的一面,又隱藏著投資人對於人力資本的漠視(恰恰有很多VC們,一遍又一遍高唱“我們投的是人”,相信被這些VC看上的創業者的單位時間成本一定很高)。之前和一個號稱圈內小有名氣的天使投資人喝過咖啡,他在我面前振振有詞地說:“你知道嗎,我曾經在一個項目上虧過60萬,60萬的真銀白銀虧了什麽感覺你應該沒感受過吧”。潛臺詞就是:“老子的錢才是錢,你們的時間不值錢”。可是,那些從BAT/McKinsey/Google/大企業出來的,如果算上無休止的加班,哪個創業者的年時間成本不夠60萬呢。於是乎,“all in”背後或許體現了投資人對心理平衡的訴求:“我和LP的錢虧了這麽多,你拿了我們的錢,也至少應該有大筆的投入。”

All in的負面效應,被業界普遍低估。首先,如果一家公司需要靠“把人的身體掏空”的地獄壓榨模式才能活下去,那麽這樣的商業模式必然是有問題的,也無法走長久。所以,如果哪個投資人建議你all in,說明他自己對於創業模式都沒有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對於VC而言,將創始人的精力投入與項目發展前景的前提是創始人有著理性的分析思維。如果創業者跟著自己鼓吹只有all in才是好項目,那麽這個檢測的前提也就隨之喪失。

第二個負面因素是過早消耗團隊的士氣。創業其實是場馬拉松,很多事情急不得,從種子輪到ABCD輪既需要速度,更需要耐力和韌性。如果以百米沖刺的速度,過早把身體掏空,導致無法順利抵達終點(IPO或被收購),甚至無法跑到下一個check point(下一輪融資),那才是得不償失。越是專業運動員,越懂得如何平均分配體力。更進一步,如果你作為業余選手看到旁邊一位專業選手在起跑時便遙遙領先,那絕對是運動天賦加科學訓練的結果,不可能是因為他們在一開始就透支自己的體力。實際上創業圈內已經有太多太多的教訓警醒著後來者們:前有李開複老師因過度勞累患上癌癥,後有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先生離世,李老師和張先生都已經是圈內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然而也免不了這樣的問題,更何況是那些剛剛進入行業,尚未完成原始積累的創業新人們。渴望燃燒就是渴望化成灰燼,如果提前把未來透支給當下,那怎麽可能在創業的路上走的更遠?往往是那些平常一直繃得很緊的人,在面臨大挑戰的時候精神容易崩潰,這一點創業者們不得不三思。

最後,雖然創始人都是多面手,但畢竟擅長領域各有不同,術業有專攻。根據“木桶原理”,團隊的最終效率取決於短板業務進度。因此,即便創始團隊中有個別部門all in,由於被別的業務部門拖了後腿(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all in的那部分依然是徒勞的。創業公司的管理者們更應該思考如何讓公司各部門協調發展,平衡有序地前進,而不是透支了某幾個部門的優勢之後,卻因為其他短板部門的問題,讓前者付出的努力毫無成效,不客氣地說,這是一種沒有意義的內耗。

總結

投資人們總喜歡給創業者提出各種各樣的概念和要求,這些建議有些或許是對的,但有些是絕對的“坑”,不得不警惕。作為創業者,時刻保持自己獨立清醒的認知,對自己的處境有冷靜的思考,對未來的方向有獨立的判斷,這點非常重要。切記不可輕信投資人或者所謂專家的建議。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的創業者很難成一番大事,真正的猛士絕對不會成為被概念所控制的提線木偶。希望創業者們能夠冷靜起來,慎重地對待投資人們提出的那些概念,在自己的創業道路上,走得更加清醒,也更加冷靜。

創業家創業者VC風險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