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迷霧中的互聯網彩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28777.html

據悉,今年借助世界杯東風,互聯網彩票也有望創下千億元銷售額,然而在無正式牌照之前,打著政策擦邊球的互聯網售彩前景陷入重重迷霧。

大數據時代,彩票正借助互聯網浪潮奮力前行,近期德棉股份、綜藝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紛紛將觸角伸向互聯網彩票。據悉,今年借助世界杯東風,互聯網彩票也有望創下千億元銷售額,然而在無正式牌照之前,打著政策擦邊球的互聯網售彩前景陷入重重迷霧。

彩票互聯網化風頭正勁

去年500萬彩票網成功赴美上市,不少人看到了互聯網售彩的前景。近年來互聯網彩票也坐上了高速列車,2012年銷量達230億元,同比增長53%;去年互聯網售彩金額約350億元,同比增長51%。由於今年正趕上四年一遇的世界杯,再度將互聯網彩票推向高潮。有不少機構預計,今年互聯網售彩的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其中移動互聯售彩約占四成。

據了解,在2008-2012年,財政部曾多次發文對互聯網彩票說“不”,如財政部2010年發布的《互聯網銷售彩票管理暫行辦法》就指出,未經財政部批準,任何單位不得開展互聯網銷售彩票業務。而2013年初,財政部發布的《彩票發行銷售管理辦法》,在業界看來,這是對互聯網彩票發放了準生證。

據介紹,目前在我國互聯網售彩企業主要分為三類:一種是B2C(商家對客戶)企業,主要是部分門戶網站和專業化的垂直網站,負責接收來自於互聯網彩民的投註;另一種則是B2B(商家對商家)企業,主要負責將B2C企業的投註信息接入省級彩票銷售管理機構;還有一種是B2C企業但擁有B2B資質,這部分企業可以將承接的線上彩票直接對接到省級彩票銷售管理機構。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售彩是大勢所趨,監管層不遠的將來也會發放互聯網售彩牌照。據了解,目前電商類平臺是互聯網售彩的主力,其中淘寶和騰訊也是目前最大的銷售平臺,其中淘寶彩票2013年代售金額達到65億元。

隨著互聯網彩票的興起,不少上市公司開始跨界進入這一領域。近期德棉股份、友阿股份等紛紛宣布進軍互聯網彩票領域。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有內蒙君正、人民網、姚記撲克等20家上市公司涉及互聯網彩票概念。在彩票行業的產業鏈中,包括上遊的彩票發行、彩種研發,中遊的彩票印刷、彩票銷售軟件,以及下遊的彩票銷售、業務推廣等,均有上市公司的足跡。

互聯網售彩難名正言順

盡管互聯網售彩的規模日益增長,不過仍處於一種無證駕駛的狀態,也令其發展存在尷尬和隱憂。截至目前只有500萬彩票網和中國競彩網兩家有財政部的試點批文,但正式的牌照至今沒有發放,福彩互聯網售彩試點也未能展開。

“目前互聯網售彩整體上是打著一種擦邊球。”一位業內人士對此解釋稱,現在很多網站銷售彩票,是借助電話售彩的方式,最終在互聯網展開投註。這些網站通常與省市福彩、體彩中心合作,其背後實際可能有很多彩票實體投註店,只是在網上進行代銷,從而賺取銷售費用。

何時才能實現真正的互聯網售彩呢?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監管層給互聯網彩票發牌照是遲早的事,但其中或許涉及到利益博弈,這一牌照究竟由財政部、福彩中心、體彩中心還是由各省來發,還需要進一步協調。不過財政部負責人則表示,按照2010年發布的《互聯網銷售彩票管理暫行辦法》和今年最新發布的《電話銷售彩票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開展電話、互聯網銷售彩票是由彩票發行機構經民政部或者國家體育總局審核同意後向財政部提出申請,只有經過財政部的最終審批才能正式進行互聯網售彩。

不難發現,互聯網售彩目前並非名正言順而且同樣面臨信任的考驗,不少消費者對互聯網彩票資金的去向仍持懷疑態度。互聯網售彩由於是無紙化操作,盡管節約了成本,但也會產生一些違規行為。

據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確實有個別網站存在私吞彩金的情況,甚至有個別網站借這種暗箱操作的手段淘得第一桶金。今年7月,一篇“網上購彩中500萬落空”的報道引發廣泛關註,該彩民稱中500萬元卻被提示交易失敗遭退款,盡管騰訊QQ彩票予以澄清稱報道失實,不過仍可看出大家對互聯網售彩持懷疑態度。還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山東8月開出4.97億元體彩巨獎,還是近日山西彩民中5.2億元大獎,也均來自線下投註。 

互聯網彩票亟須監管

據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共銷售彩票2471.55億元,同比增長24.4%。其中,福利彩票機構銷售1329.62億元,同比增長17.2%;體育彩票機構銷售1141.94億元,同比增長34%。

如果按照此前機構的預測,互聯網售彩今年在整個彩票中的占比將大幅提升。資深彩票專家謝永利對此指出,未來互聯網、移動互聯必然是彩票市場發展的兩個平臺,而且將有更多網站涉足這一領域,這勢必要求相關法律以及規範性文件盡快出臺,從而對售彩的互聯網平臺行為進行明確約束,也能夠保障彩民的利益。

目前對互聯網售彩進行全面規定是2010年發布的《互聯網銷售彩票管理暫行辦法》,其中一條指出,未經財政部批準,不得利用互聯網銷售彩票。有業內人士提議,要根據現今的市場環境,及時補充調整相關的法規,也有助於打消消費者對互聯網投註不出票等顧慮。

另外對於彩票資金的應用,以目前福彩為例,其中按發行額度的35%計提為公益金,50%以上用做返獎,其他用做彩票發行費,彩票品種中彩票資金的具體構成比例,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按照國務院的決定確定。

目前財政部公布的是2013年10月社會服務統計月報,上面列出了包括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的支出數字。某彩民對此表示,對於彩票公益金的去向,如果能夠及時公開更多明細更能讓人信服,而且對於拋除彩票公益金、彩票返獎所剩下資金具體做了哪些事,也並不知曉,特別是對於彩票調節基金的應用上應該有所披露。

互聯網渠道的引進,更是可以推進彩票市場的市場化進程,而市場化將有助於打擊私彩,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境內地下博彩、境外線上博彩等形式的非法博彩市場規模近萬億,是國內彩票市場的3倍多。

不過一位分析人士也指出,目前互聯網售彩並未體現公平競爭的原則,如一些投註站售彩可拿到銷售額度的七八個點,而大部分網站所獲得的承銷費在10個點甚至更高,因為個別地區可能為了完成銷售任務而大幅提高對網站的銷售返點。那麽監管部門就應該對這類費率以及浮動區間進行明確規定,盡量保證線上銷售與線下銷售監管的一致性。


(編輯:張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68

與馬雲無關 撥開聯合光伏5000萬美元可轉債認購方迷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5541.html

與馬雲無關 撥開聯合光伏5000萬美元可轉債認購方迷霧

一財網 王佑 2015-05-08 13:47:00

拔萃投資的股東包括金欽良、高聖民、金建新和孫新榮等四人,沒有馬雲的名字。拔萃投資公司副總裁孫偉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他們公司是要與聯合光伏合作,但拔萃投資是“馬雲旗下基金”的說法是市場誤讀。對於拔萃投資中,哪位股東是阿里巴巴的最初創始人,其並沒有詳細透露。

5月7日晚,關於“馬雲旗下基金攜手聯合光伏殺入電站投資領域”的消息不脛而走。而5月8日,多家行業媒體、網站都仍然在以“馬雲、阿里巴巴旗下認購聯合光伏可轉債”等標題,作為新聞發出。

原來,香港上市公司~聯合光伏(00686.HK)5月7日晚一紙公告稱,擬向拔萃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拔萃資本”)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配售5000萬美元的可換股債券(即可轉債),換股價為1.3266港元,集資用於聯合光伏收購中國太陽能電站上。部分網站的標題會讓人覺得,拔萃資本就是外星人馬雲、或者阿里巴巴旗下的基金。

恒大集團主席許家印雖取消了巨額投資光伏的計劃,但觀察史玉柱、蘋果公司等大咖仍在註資該產業的這一點不難發現,似乎光伏行業中已經在受到些許投資、科技界大腕的青睞。而馬雲說不定真的也會關註到該領域,投筆錢進來練練手。市場對於“馬雲和聯合光伏”的故事也很買賬,截止記者發稿時,5月8日上午收盤期間,聯合光伏的股價大漲4%,報1.3港元。

那麽,馬雲真的造訪光伏企業了麽?拔萃資本跟阿里巴巴、馬雲究竟是什麽關系呢?《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做了一番調查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對於所傳的馬雲旗下基金投資聯合光伏等不準確的消息,截止記者發稿時,聯合光伏並沒有做出澄清。

拔萃資本與馬雲無關

聯合光伏近期一直在密集尋找可轉債的合作方。 該公司相關人士今天中午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2015年,截至目前,聯合光伏已配成和擬配的總額約在30億元港幣,涉及的公司包括東方資產、複星國際、平安保險、招商基金、中國華融和拔萃資本。

而根據聯合光伏的昨日最新公告,拔萃資本或購入的5000萬美元可轉債配售項目還處於意向階段,沒有簽訂最終的認購協議。

“拔萃資本”的背景到底是什麽呢?為何會把它與馬雲放在一起?

公告中提及:它是由原中國工商銀行香港分行行長孫新榮攜手阿里巴巴集團的部分創始股東聯合創立的,主要從事投資業務及資產管理。更詳細的內容沒有涉及,但會讓人聯想到拔萃資本的創始股東中有馬雲身影。因此,“馬雲、阿里巴巴旗下基金攜手聯合光伏”的傳聞也就出現了。

而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投資聯合光伏的公司名為“杭州拔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拔萃投資”),法定代表人為孫新榮,成立日期為2013年7月15日,其經營業務包括投資管理、投資咨詢(除證券和期貨)、企業管理咨詢、經濟信息咨詢,目前在杭州、香港、上海、北京、廈門等地設有辦事機構。

拔萃投資的股東包括金欽良、高聖民、金建新和孫新榮等四人,沒有馬雲的名字。拔萃投資公司副總裁孫偉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他們公司是要與聯合光伏合作,但拔萃投資是“馬雲旗下基金”的說法是市場誤讀。對於拔萃投資中,哪位股東是阿里巴巴的最初創始人,其並沒有詳細透露。

對於外界誤傳的說法,聯合光伏是否要發澄清公告呢?聯合光伏未正面回應,其公司稱“已詳盡表述”了拔萃資本的背景。

實際投資人到底是誰?

拔萃投資的實際投資人背景,是怎樣的呢?

根據公開資料,其大股東為孫新榮,他為中國工商銀行(下稱“工行”)的元老。其1989年9月加入工行浙江省分行,先後做過國際業務科長、副總經理等,2000年被派往工行新加坡任分行副行長,2004年被調到工行香港分行並擔任副行長、香港信用卡中心總經理等,2005年接手香港分行行長一職。而2009年時,他也出任了新華聯合冶金控股集團總裁、2011年到2013年12月又擔任了廈門京道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創始合夥人兼總裁,現為拔萃資產管理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廈門京道基金創始合夥人等。他本人是拔萃投資的大股東,出資額為600萬元人民幣,其余股東出資額在100萬~200萬元之間。

而據拔萃投資官網顯示,其已投資了包括亞洲鉀肥集團、北大之路、廣東廣電網絡等。在2014年年底,它還設立了專註於新能源的“清潔能源基金”。該基金已完成了對某太陽能光伏企業的投資,後者的核心業務是光伏陶瓷瓦的銷售,光伏發電項目EPC整合和屋頂、地面發電項目的投資與運營。而被投資的企業,目前已與多個地方政府、公司開展合作,致力於發展成為中國的“first solar +solar city”。

孫偉表示,該企業不是聯合光伏,是一家擬上市的光伏公司。後續,拔萃資本還會與該企業開展深入合作,推出光伏基金固定收益產品等。

據拔萃投資自己的官網稱,其基金的下一步將會把目標投向垃圾焚燒發電裝備行業,最近已經跟一家頗具發展潛力的環保公司溝通,完成盡調並確定了具體的投資方案。目前該項目正在募集中,贏得諸多投資人的興趣。

把馬雲、阿里巴巴與光伏行業聯系起來,這並不是第一回了。2014年1月下旬就有傳聞稱,阿里巴巴即將推出余額寶的二期項目“定期寶”:阿里巴巴正在與某大型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商洽談,期望將光伏電站資產金融證券化,並且通過即將推出的“定期寶”會結合該運營商的強大央企聯盟和電網資源,開辟認購光伏電站資產的綠色通道,但隨後被余額寶否認。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13

24分鐘蒸發1400億港元 漢能股價“腰斬”迷霧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756

2015年5月21日,漢能控股集團在其官網上對5月20日股價暴跌進行正式回應稱,集團沒有任何減持套現行為,沒有進行對賭之類的金融衍生交易。 (CFP/圖)

漢能為什麽暴漲?又為何遭遇“腰斬”?在香港監管部門作出最終的調查結論之前,真相仍在迷霧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漢能還將面臨一連串由於股價下跌而引發的麻煩。

2015年5月20日,剛剛落成的漢能清潔能源展示中心的揭幕儀式上,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河君走向演講臺,開始他“能源推動歷史,漢能改變能源”的壯麗演講。臺下的嘉賓們包括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科技館館長等。

9分鐘後,演講結束了。而幾乎與此同時,市場經歷了一場讓人瞠目結舌的暴跌——漢能薄膜的股價在24分鐘內斷崖式下挫46.95%,市值蒸發一千四百億港幣。

紅色警報

漢能薄膜唯一業務就是賣東西給母公司

漢能薄膜發電成立時間不短,但一直寂寂無名,它進入大眾視野主要歸功於過去兩年其股價狂奔,上漲近600%,由此李河君也在2015年1月一舉登上中國首富寶座。而公司市值逾3000億,超過特斯拉和Twitter,並成為全球最大市值太陽能公司。

但從漢能上市之日起,這似乎就是一家“槽點”滿滿的公司,市場對其質疑不斷,不少投資者甚至將李河君和前任世界首富——墨西哥的卡洛斯·埃盧作比,後者也是因絕對控股的美洲電信的股價飆升當上首富。但墨西哥沒有一家人不用美洲電信的線路,而有誰用過漢能的產品?

對漢能的質疑首先在其業務模式上,由於漢能薄膜堅持走薄膜發電路線,薄膜技術成本仍然較高,難以商業化,公司在多地的工廠線並沒有正式開工,業內認為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向關聯公司“賣設備”。

這一情形在財報里有清晰的表現。“簡單來說,漢能的主要財務數據,包括毛凈利率、人均產出、稅收實繳比例、固定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比率、現金流、關聯交易占比都跟普通的能源公司有數量級的差別。”以揭露雨潤食品財報造假而成名的財務分析人士“歲寒知松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漢能薄膜發電的公司財報顯示,自2010年以來漢能薄膜發電合計實現148億港元營收,幾乎全部為向母公司漢能集團銷售設備所得。

公司2013年財報指出,控股公司漢能控股及附屬公司是漢能薄膜發電唯一的客戶;2014年上半年,漢能薄膜98.7%的收入來自向漢能控股附屬公司進行銷售。漢能薄膜2014年的中報顯示,其上半年收入32.05億港元,其中31.64億港元來自向漢能控股附屬公司進行銷售,而毛利潤27.41億港元,毛利率高達85.6%。

此外,2014年中報顯示,漢能的貿易及其他應收賬款高達62.4億港元,幾乎是同期收入的兩倍,而這其中應收關聯方款項高達97%,主要兩項包括應收合同工程款41.57億港元及應收關聯公司19.14億港元。

這引起了巨大的質疑。

《第一財經日報》引述香港一家對沖基金不願具名的基金經理的評論說,“所有H股中,市值比較高的公司中,毛利能夠達到那麽高的只有澳門賭場和Prada,而漢能唯一業務就是賣東西給母公司。”

同時,漢能還有超過年銷售額70%的跟關聯公司的“預付款”——長江商學院的甘潔教授直接點出,這很可能是漢能借一系列關聯公司在玩賬面加減,把一筆錢循環使用,應收賬款是不存在的銷售額,而所謂預付款實際上應該被記做開支。

更罔提它詭異的股價上漲模式,《金融時報》分析了過去兩年漢能發電在港交所的所有八十余萬次交易,結果顯示,從2013年初到今年2月份,這只股票股價總在收盤前10分鐘飆升。根據《金融時報》的數據,如果你從2013年1月2日開始,在每天開盤時買入1000元漢能,然後在下午三點半賣出,這1000港幣將縮水至635港幣。但假如你每天多持有不到半個小時,這1000港幣就會變成8430港幣。

因此,香港里昂證券(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分析師查爾斯-永茨(Charles Yonts)和劉夏宗(Johnny Lau)直言該股票被捧得過高。彭博太陽能產業分析師主管Jenny Chase在3月6日發布報告稱,漢能股份的走高沒有可靠的技術面支撐,而且它也無法提供與當前價格相匹配的基本面的信息。

盡管如此,一些機構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今年有不少機構想做空漢能,但是在交易所融不到券,只因大部分股份都在公司手里,很難做空。”

根據港交所的數據,截至5月19日,李河君在漢能的股權占比已經達到了流通股的80.85%,公司今年來日均成交額只有5億港元,可交易的股份僅占4%-5%,使得做空者無法借到足夠的股份來做空。

但這樣高的持股量,也為極小的資金撬動其流通盤提供了可能,根據甘潔計算,只要有2億-3億港幣的資金,就可以控制股價。

實際上,李河君這麽高的控股比例,已違反港交所《關於公眾持股比例的規定》中“公眾人士至少應該持股25%”的規定。所以漢能隨時有收到港交所警示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度控盤乃至被警告的股票在香港並不少見,甚至還因為妖股輩出而相當搶手。

香港證監會今年就股權集中問題發出了9份警告,警告的9家個個都曾被稱為“妖股”:集成傘業(01027.HK)在曾經遭暴跌腰斬的情況下,不到兩個月,股價從1.5港元漲至如今20港元;恩達集團控股,一年內從1港元出發,最高價達到102港元每股——後經暴跌斬至港5港元。一年內從3港元漲到35港元的高銀金融也在3月13日收到香港證監會發布的警示——其流通股比例低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截至3月4日,高銀金融實際控制人潘蘇通持有公司70.29%股份,另有19名股東合計持有28.29%的股份,也就是說,僅有1.42%的流通盤。

李河君並非沒有回應過這些指責,在今年4月,接受《新財富》采訪時,他正面回應了這些問題:針對關聯交易,他說,“就像一個孩子,大股東扶持兩三年,等他成長起來就可以直接面對市場了。”針對持股比例,他說,“增發需要過程”。

隱秘較量

“在(香港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中,散戶的話語權沒有那麽大,某種程度上,還是機構在引領市場走向。”

矛盾的是,公眾對漢能股份的劇烈漲勢越擔心,股價反而越走越高——直到5月20日。

5月20日上午,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河君出現在漢能清潔能源展示中心落成儀式上,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在大約9分鐘演講中,李河君稱:“漢能的夢想就是希望有一天,像蘋果、微軟之於美國,三星之於韓國一樣,成為中國的名片。”

而幾乎同一時間,當天上午10點16分,漢能薄膜開始出現“跳崖式”急跌,盤中最低見3.88港元,跌幅達47.35%。10點40分,公司發布短暫停牌公告,表示以待刊發內幕消息,最終報收3.91港元,跌46.95%,成交1.75億股,成交額10.5億港元。

短短半個小時不到的時間,李河君身家縮水逾千億港元。

隨後,市場上各種傳言開始發酵,其中不乏一些離奇的猜測。傳言包括:港交所因涉嫌操縱股價傳喚李河君;逾期貸款不還,引發銀行拋售其質押股票;漢能被納入恒生指數的編制無望;外管局入主漢能泡湯;李河君參與涉及衍生工具的對賭等。

但值得註意的是,這些消息沒有一個由具名人士進行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天高銀同樣出現暴跌,有媒體立刻根據高銀擔任漢能的財務顧問,把它和漢能聯系起來,聲稱二者是“哥們”公司。但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高銀跟漢能幾乎沒有其他業務或者持股上的交集,同時,高銀也同時在為數十家企業擔任顧問。

輿論戰還在其它地方進行。

中恒信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楊向東律師在質疑《金融時報》所謂最後十分鐘數據真實性的同時,更給出了一份頗有意思的數據:

今年1月8日,針對漢能的沽空率為0.02%,第二天即升1200倍,沽空率達到25.5%。今年1月28日和29日,漢能沽空率也由兩天前的0.76%上升至4.26%和16.85%。最近一次針對漢能的沽空率大漲發生在3月24日和25日,由0.84%上升至13.95%,再上升至21.18%。

漢能的沽空率三次飆升,都與英國《金融時報》對漢能的負面報道刊出前時間一致,分別為2015年1月8日、2015年1月29日和2015年3月25日。

離奇的成交量也堪稱此次暴跌的一個疑點,漢能腰斬時換手率只有0.42%,相對前一天放大了四成,作為對比,去年12月19日比亞迪控股暴跌40%的時候,換手率高達27%,成交量比前一天放大了25倍,高銀金融暴跌44%時,成交量較前一天放大了11倍。

期貨和股票分析師虎鼎提出,“這肯定不是正常的賣家所為,因為正常的賣家會慢慢賣出,不造成流動性困難的情況下逐步兌現,除非有重大利空,否則這種殺跌肯定不正常。”

虎鼎甚至認為,前一天英利的暴跌就是基金做空漢能的掩護,因為“英利這種中概股的主要投資者依然是中國人,沽空的以海外對沖基金和投行為多。做空英利油水並不大,因為成交寡淡,做空即便賬面有獲益,回補會造成彈簧效應(一補就漲),對大資金來說一般不碰這種流動性不好的票,很難獲益。尤其是在回補天數(空頭從建倉到平倉的平均天數)高達10以上的情況下,是非常冒險的,一旦被逮住,回補很容易造成踩踏,出現類似大眾軋空的混亂局面,5月18日做空英利,就是為了次日打擊漢能薄膜發電做準備”。

《華爾街日報》通過分析計算機程序交易流程,指出可能是空方采取了幌騙策略,即利用計算機程序在瞬間大量拋壓,正好觸及其他交易員的計算機程序的止損或者熔斷位後,由他們接力傳播恐慌,這種做法在美國股市屢見不鮮,今年4月,美國司法部門指控薩勞通過幌騙等非法交易策略獲利,據美國司法部稱,他正是閃電崩盤的制造者。

國信證券(香港)副總裁謝開聰同樣認為,排除了突發利空導致的空頭襲擊,可能是自動化交易連環觸發的止損盤造成閃電崩盤。

也有人持相反意見,例如,“歲寒知松柏”就認為,交易量和崩盤的原因沒有必然關系,“如果公司好值這個價,那麽點交易量能砸得下來嗎?”

然而,仿佛預見到此次暴跌,據港交所官網披露的權益變動表,在周五李河君向香港證券交易所提交的文件當中,李河君在暴跌前的5月19日,在增持一千四百五十萬股漢能股票的同時,還增加了7.9億股的淡倉(做空)倉位,把自己的做空倉位提升到了7.7%。

愛股說首席執行官鄒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需要把散戶的心理看得太重。在(香港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中,散戶的話語權沒有那麽大,某種程度上,還是機構在引領市場走向。”

而今漢能的沽空機構確實不少,《福布斯》披露了辯證資本和(Dialectic Capital)和伍德資本(Lakewood Capital)。還有在幾個月前就大舉做空漢能,需要在11月還劵12億股的空頭BHP(BHP International Markets Ltd)。

一連串麻煩

已因為漢能損失8%凈值的TAN基金已發布公告:“漢能複牌的第一天,也是這只基金持有它的最後一天”。

漢能需要面對的,可能是一串連環效應。

兩大納入漢能的太陽能指數ETF:Guggeqnheim(TAN)$與Market Vectors(KWT)$正面臨抉擇——漢能的暴跌已嚴重連累他們的業績。

已因為漢能損失8%凈值的TAN基金己發布公告:“漢能複牌的第一天,也是這只基金持有它的最後一天”。根據漢能在其中所占的12%倉位,3億港幣賣盤已經壓在頭頂。

KWT則還沒有決定,但著名財經類網站Seeking Alpha已經據此建議投資者從KWT轉移到TAN。在此壓力下,KWT也很可能平掉手中的漢能倉位。

同時,漢能有大量的以股權為抵押或者和股權相關的貸款和合作項目。例如今年2月底,漢能公布與設備購買方山東新華聯(000620.SZ)新能源科技訂立銷售合同及服務合同,同時按每股3.64元,折讓19.82%,向設備購買方母企新華聯控股(000036.SZ)發行15億股新股份,相當於公司擴大後股本3.48%,凈籌54.6億元。一旦股價下跌,被要求追加抵押物或者中止合作,則有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南方周末多次聯系漢能,均被以“我們最近沒有采訪計劃”為由拒絕。

漢能集團於22日在官網上就媒體報道有關漢能股價暴跌一事發布聲明。聲明稱,公司經營正常,沒有任何一筆貸款逾期,沒有任何減持套現行為,沒有進行過諸如對賭之類的任何金融衍生交易。

但這並沒有打消人們的疑慮,用鄒峻的話來說:“不善於與媒體、市場溝通不是導致不確定風險的重要因素。最大的問題是,這個公司有太多財務疑團在里面了。”

不過,對漢能來說最好的消息應該是,香港不允許對金融市場的行為不當提出集體訴訟。就算真的爆出什麽內幕,漢能也很難因吃官司付出什麽實際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22

五個根本問題穿透中國經濟迷霧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06

五個根本問題穿透中國經濟迷霧
作者:李從國


要看透紛繁複雜變化無常的中國經濟,必須要有一雙能穿透迷霧的眼睛。


  我們天天在談改革、論發展,天天這樣觀點那樣觀點,這種思想那種思想,這種說法那種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扯來扯去,扯不出個所以然來。


  問題出在我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只停留在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層面,只看得見表面看不清實質。


  只有看清了根本問題,才能對現實經濟生活中鋪天蓋地的經濟政策和措施作出基本的判斷:哪些是在往前走,哪些是在猶豫;哪些是既得利益在作怪,哪些是不得已而為;哪些事能順利暢快,哪些事只能力不從心;哪些是在改革,哪些是在倒退;哪些事該推波助瀾,哪些事該退避三舍。


  作為經濟改革發展“新常態”的總方針,是針對吃老本爭利益的末路經濟走投無路而提出來的,其核心是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一個不具備健康可持續兩個基本條件的經濟體,死亡滅亡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從全局的、整體的、宏觀的根本和層面上看,經濟要進入新常態,必須解開中國經濟的五大死結。


  這些死結不解開,生產力無論從制度層面講還是技術層面講都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放,人的活力就激發不出來,經濟生活只能在傳統的吃老本爭利益的低級層次兜圈子,直到崩盤、窒息。


  五大死結如下: 


一、重不堪負的巨大的財政負擔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切膚深刻地感覺到,中國的官最多,中國的官權力最大,中國的官惹不起。從數量分析角度看,中國官民比,即吃財政飯準財政飯的人與其他人群的數量比例,全世界最高,高得驚人。


  以1999年統計的官民比為例:中國是1:30人(有人稱為1:26,整個7000萬左右人),印尼是1:98人,日本是1:150人,法國是1:164人,美國是1:187人。比例最高的們列第一中國的官民比,是第二名印度的3倍。


  過大的官民比必然導致行政成本的巨大,大得國民經濟難以承受。全國人大代表葉青曾在人大會上的建議中列出多組相關統計數字: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中國財政收入從1132億增長到3萬億,約28倍。


  同期行政管理費用則從不到50億升至7000億,增長達87倍,而且近年來平均每年增長23%.行政管理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2003年已上升到19.03%,遠遠高出日本的2.38%、英國的4.19%、韓國的5.06%、法國的6.5%、加拿大的7.1%、美國的9.9%。


  葉青說,28年里,中國公務員的職務消費增長了140倍多,所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比例也從1978年的4%上升到2005年的24%.而在國外,行政管理費一般只占財政收入比重的3%至6%。


  以下是世界主要國家的行政管理費(或曰公務支出)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的比重:


  德國(1998年)2.7%
  埃及(1997年)3.1%
  英國(1999年)4.2%
  韓國(1997年)5.1%
  泰國(2000年)5.2%
  印度(2000年)6.3%
  加拿大(2000年)7.1%
  俄羅斯(2000年)7.6%
  美國(2000年)9.9%
  中國(2000年)25.7%


  要使約7000萬人(相當於兩個半澳大利亞國家人口)吃財政飯準財政飯的人口先有飯吃,其中的一部分還要吃得好,還有一小部分人不僅要吃好喝好想吃啥吃啥還要拿得多拿得好,就成了政府考慮決定一切經濟政府最初的出發點。


  這樣的出發點一開始就緊緊地掐住了國民經濟科學布局的喉嚨,為此出發點所付出的努力幾乎把所有的政府都折騰得筋疲力盡。
  對絕大部分地方官員來講,最無奈的、最煩惱的,就是如何保證基本的財政收入,一開始就非常過分的財政收入。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地方經濟的扭曲不能全怪官員無知無能,而是官員沒有選擇然而必須要努力達到的可以拖死人的畸形財政。


二、權力對市場的擺布堵塞了經濟創造的源頭活水


  權力本身是對自由的否定,進而是對創造的否定,對市場的排斥。問題在於由於歷史發展水平層次的限制,我國仍舊處於權力社會的落後發展階段。只要權力不被關入制度的籠子,市場註定是不能完整發育起來的。這既是邏輯,亦是歷史,更是現實。


  經濟的本質是資源優化配置,經濟的意義在於創造,而無論是資源配置還是創造,都離不開在規則之下的市場自由競爭。


  因此在權力社會的發展階段,中國的經濟本質上講是沒有源頭活水的,很大程度上只能停留在吃老本、爭利益的落後發展階段。這一點從根本上掐住了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命脈。


三、權力通吃必然加劇兩極分化


  中國最富裕的,不是商人,而是權貴。這方面是不會有統計數據的,但只要腦袋正常不進水,誰都不會否認這一點。


  光從被抓出來的貪官們的依法數字,百萬級的算是小蒼蠅,是小兒科,千萬級的才算是像樣的貪汙,上億級的連小科級幹部都可以實現,而百億級千億級的也並不鮮見。


  更讓人不願意聯想的是,被抓出來的貪官到底只是事實上的貪官的多少分之一。


  這不需要去深究,“你懂的”。只要權力沒有有效的約束,絕對的權力就是絕對的腐敗。只要權力不愛約束,權力的貪婪就不會有滿足,肥肉上添膘雞腳上剮油就是必然的,兩極分化更是必然的。而兩極分化,是制造社會動蕩的禍患,也是國民經濟畸形的表現。


四、精神食糧天生枯竭抑制了精神經濟的成長


  人類幸福是由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偶合而成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流入,配以宏量資源環境人心的消耗,中國人前幾十年所生成(不是創造)的物質財富,可以說是過去一切時代的總和。但精神財富近代以來一直在萎縮。


  之於精神、文化、思想而言,權力社會一貫是任性的,只聽想聽的,不僅不聽不想聽的,而且不準說不想聽的。


  基於此,建立在獨立思考百花齊放基礎上的精神食糧生產,一直處於撂荒之中。而且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從農業化向工業化的轉型,人心基本上都被物欲占領了,精神家園幾近崩潰。


  今天,電影市場被剛勁威猛的歐美大片、溫柔多情的韓劇統治了,動漫片被日本壟斷了,國內的影視產品99%以上是遙控一點著就換頻道。中國幾乎不生產精神食糧了。


  如果要用一個景象來描述中國精神食糧生產狀況的話,完全可以這樣來比喻:如果把精神食糧生產比著美術繪畫的話,那麽只準用墨筆劃,只準在宣紙上畫,而且除墨汁之外不準添加任何顏色。


  此外的油畫、乃至各家各派、水彩畫、版畫等規定之外的東西,統統嚴禁。這樣一來,百花齊放的美術囚死在只“只能水墨,不準其它,毋須多言,不能爭論”的筐筐里了,就從根本上窒息了。


  渠道壟斷了,思想禁錮了,不準說話了,哪來的精神食糧生產,哪來的精神經濟繁榮。


  對一個現代國家而言,排斥、扼制國民經濟半壁江山的精神經濟的發展,將會有一個什麽樣的後果,表現出什麽樣的畸形、荒蕪和扭曲,是人們實在不願去想象的。


五、政府事實上充當絕對大老板,全面扼殺了經濟的活力


  做生意的人深知,生產銷售每一件商品,自己只能獲得整個利益鏈條上的不到1成的利潤,大量的利潤一定是要讓給其他參與者的。否則生意就做不下去,必定是死路一條。


  假如一個生產商對應著1萬個零售商,生產商生產100萬個商品,如果一個商品有10元利潤的話,生產商每件產品只賺1元,可獲得100萬。而且1萬個零售商,每件商品賺9元,銷售100件產品可獲得利潤900元。


  總利潤(100萬乘10元等於)1000萬中,生產商只拿1/10,9/10是要拿給與其合作的1萬個零售商的。總體上統計,生產商的利潤也比每個零售商多得多得多。


  但具體到每件產品,生產商拿的卻只是利潤的1/10。這樣一來,生產商靠薄利多銷賺錢,商家靠經營多家產品賺錢。這樣生產才能做得下去。



  這里我想要說明的是,對中國經濟而言,政府猶如獨家生產廠家,企業猶如天文數字的零售商,在一個政府和無數企業之間的利潤分配,應該是企業得大頭,政府得小頭,這樣的經濟才進行得下去。

  但實際經濟生活中,對每個企業而言,最大的老板不是董事長,而是政府。政府在微觀上的每個點上都要吃大頭,不出一分錢吃大頭。眾所周知,中國的稅費是全世界最高的。


  就一個企業而言,所獲得的毛利中約60%是要以各種稅費加上不能明說的費用交出來的,自己得的是小頭。


  整個社會經濟的任何一個細胞,政府都拿大頭。這種政府具有獨立壟斷裁量權的經濟,政府想拿多少走就能拿多少走的經濟,本質上已經完全失去了經濟的內含,從根子上扼殺了企業的活力。


  更讓人痛心的是在這“60%”當中,真正能用於政府收支的大約只有一半至2/3,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流入了個人的腰包里。


  最後的結果是貪官們富了,百姓窮了,政府則成為背黑鍋的冤大頭,代表社會正能量的精英們肩上的擔子越來越沈重。這種邏輯不打破,經濟怎能健康!


  現代經濟學里有個著名的定律,叫做拉弗定律,或者叫拉弗曲線。說的是拉弗在餐廳吃飯時,突然發現了一條稅率與稅收的關系定律,用餐巾紙畫了下來,於是成名。


  內容是高稅率不等於高稅收,稅收的最高點對應的不是稅率最高點,而是一個恰當的稅率。稅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後,再提高會扼制市場活力,縮小稅基,相反會減少稅收,得不償失。


  只可惜拉弗定律這東西在我們炎黃部落里,不靈。“只要辦企業政府就是大老板”,已經成為固若金湯不能越雷池半步的鐵律,不管這個“鐵律”對整個經濟體系,整個宏觀經濟起什麽作用。


總結


  當然,死結不等於崩盤,亦不等於死亡。就像癌癥不等於死亡一樣。五大死結雖是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死敵,但對既得利益者而言,經營死結仍然是快樂的。猶如馬瘦了可以放血吃肉熬骨湯,馬死了可以賣馬皮。



  對於既得利益者而言,是完全的短期行為,好馬病馬都可以經營,可以獲得。故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宏觀經濟是不折不扣的“帶病經濟”,而且還有些“病入膏肓”的意味。

  然而從本質上看,從長遠看,上述五個死結不解開,中國經濟無論從道理上講還是從事實上講,都永無出頭之日。


  我們今天研究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不是有助於上述五個死結的解放,都沒有研究的意義,更無爭論的必要。


  今天的新一屆政府,處在前幾十年各種矛盾和問題集中爆發的時期,所面臨的問題之多、困難之大、形勢之嚴峻,可以說是改革開發以來最嚴重的。


  從三年來的執政方針和施政措施看,所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巨大的,整個經濟的元氣得以恢複,呈現很多轉陰還陽的好兆頭。然而問題的積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解決起來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之路,還將會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改革要突破。


  路漫漫而修遠兮,仍需改革來突破。


--------------------------------------------------------------------------------
文/李從國,經濟學博士,轉自公眾號:花博士蜂蜜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62

大家都說:美緩升息、高盛預告金融危機,未來更悲觀 大崩壞來了?破解七大景氣迷霧

2015-10-26  TCW

「如果你只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就不能期望表現比他們還要好……,優異的績效只會來自『正確的非共識預測』,只有在你的想法與眾不同,並勇於實踐,你的表 現才有可能高於平均水準。」說這句話的,正是提出「第二層思考法」的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

用實際的例子來展示第二層思考的奧妙之處。

要獲得「正確的非共識預測」,需要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馬克斯指出,一般投資者在思考問題時往往過於簡單且膚淺,例如看到一家營收、獲利亮眼的公司時,會直覺認為:「這家公司的股票值得買。」但第二層思考者會更深入去探究幾個複雜問題,包含:我對這檔股票的看法是什麼?與市場共識符合還是有差異?它目前的價格是否符合市場對它的預期?如果共識與價格一致,接下來這檔股票會漲還是跌?

因此,第二層思考者很可能在判斷後,會做出與市場相反的操作:「這是一家好公司沒錯,但是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它很棒,所以它的價格很可能被高估,此時該賣而不是買。」目前,全球景氣正處於混沌不明的多空交戰中。《商業周刊》邀請股市危機中逆勢操作的贏家「老馬」,針對當前的七大景氣迷霧,運用第二層思考,提出異於市場的見解。

市場這麼想:研究機構警告第三波金融危機來臨,前景悲觀你應這樣想:當危機已形成市場共識,反而代表危機已不是危機Q:花旗首席經濟學家說新興市場明年成 長可能趨緩,甚至面臨衰退危機。高盛的報告還警告即將有第三波金融危機。華爾街兩大重量級投資銀行都看空了,我們憑什麼樂觀?

A:研究機構引用的資料與證據都是「過去」發生的事,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研究報告都是在解釋眼前的現況,藉此去推測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況。

但市場的反應永遠比研究報告更快、更敏感。例如經濟成長率的計算,一定是先有具體的成長或衰退,研究機構才有數字可以做統計。換句話說,即便高盛或花旗, 所提出的報告也是「落後指標」,大部分的狀況是,市場早已把報告中提到的各種負面因素吸收、消化,反映在當前的指數或價格上了。例如有「黑天鵝指數」之稱 的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偏態指數(CBOE SKEW Index)十月十二日就飆破新高。

這並不是說研究報告有錯,而是更加證實了從眾效應。大部分人就像羊一樣,追求的是「不會出太差錯的決定」,也就是「就算錯,也是大家一起錯」。事實上,追隨高盛或花旗的說法,可以保證獲得與大盤漲跌幅相符的平均市場報酬率,但無法讓你擊敗大盤,在逆勢中脫穎而出。

這就是第二層思考的精髓:如何做出正確的「非共識」判斷。高盛等研究機構試圖要去抓黑天鵝,但能被抓到的黑天鵝就不是黑天鵝了。若目前能得到的所有負面訊息都已形成市場共識,那意味著再出現利空的機率降到極低。

看門道

抓不到黑天鵝,你反而應該逢低進場市場這麼想:美國遲遲不敢升息,是心裡有鬼你應這樣想:讓新興市場多一點喘息與準備時間,反而是最健康的選擇Q:美國升 息喊了一整年,最後很可能一場空。彭博分析最新期貨數據,預測聯準會今年十二月升息的機率,已經由七四%大幅降至二七%,代表全球景氣前景堪虞?

A:美國延緩升息,並不代表經濟狀況差。事實上,美國的幾個經濟數據正處於近年來最好的光景。例如失業率從一〇%降到五.一%,今年全年民間消費與零售銷售指標維持在穩健的正成長,經濟成長率上看二.五%。

如果經濟真的這麼好,為何還不升息?

首先,升息將造成全球資金大轉移,從新興市場流向美國,若幅度拿捏不當,巴西、澳洲、俄羅斯等基本面相對脆弱的經濟體很可能會承受不了而崩盤,在全球引發連鎖效應。

而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原本就是個行事謹慎、個性溫和的老奶奶,一般被視為走保守寬鬆貨幣路線的鴿派。但她在今年九月二十四日的談話,明確表示「下年內會升 息」,一方面顯示美國經濟復甦力道不變,一方面顯示她的顧慮並非來自美國經濟,而是全球。

即使目前還沒有真正升息,相關的效應如美元指數定強、原物料跌價、資金從新興市場大舉回流美國等,早已提前反映完畢。此刻暫緩,雖會造成全球投資者心理上的不確定,但反而可以消除原本擔憂升息帶來的負面因素。

看門道

別怕!美國經濟依舊活跳跳市場這麼想:台灣GDP陷入一%保衛戰,不用期待有好消息了你應這樣想:別用落後指標來預測未來景氣

Q:台灣出口連八個月衰退,央行四年來首次降息半碼救經濟。實施無薪假的廠商達二十九家,人數創二十個月以來新高。國內生產毛額(GDP) 成長率剩下不到一%。台灣經濟是不是完蛋了?

A:但這些數據反映的都是已發生的事件。尤其GDP的計算方式,是根據過去一年來的企業獲利表現,屬於落後指標。而出口連續衰退、央行降息等利空消息,也早已反映在今年股市的幾次大跌上。

這也就是說,上述所有指標,講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就是今年台灣的經濟狀況不佳。但是景氣看的是未來而非現在,假若美國明年能維持復甦力道,歐洲也觸底回升,台灣明年景氣回溫機率自然增大。

就如同今年初預測GDP成長可達三%,是因為根據去年的企業獲利表現做出的預估,並沒有考量到今年電子業出現庫存過剩的問題,等到發現狀況不妙才一路下修。

反過來想,電子業都說第四季庫存消化已經進入尾聲,明年第一季將淡季不淡,那不就是意味著明年GDP成長會跟著上修嗎?

看門道

GDP只是參考,別把它當成水晶球市場這麼想:中國經濟大衰退,台灣會成為亞洲重災區你應這樣想:這是短期心理預期的落差,還是真的造成影響?

Q:中國七月進出口總值同步大跌,與去年同期相比跌幅逾八%,人民銀行從去年底開始連續降息五次,全年GDP成長7率七%無望,台灣有四〇%的貿易比重壓在中國身上,怎麼可能還會有好日子過?

A:我們過去幾年被中國的高成長寵壞了,對它要求非常高,從未想過另一個與它規模相近的經濟體—美國,每年只要有二%至三%的成長就high翻天了。

中國今年的GDP成長率雖然可能只有六.八%,呈現海嘯以來最差的一年,但不要忘了它過去每年都是七%以上的複合成長,基期不斷在墊高,以一個GDP高達十兆美元的國家來說,這是多麼困難的事情。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雖然拋出了一帶一路的議題,但並沒有盡全力拚經濟。

到目前為止也只用了降息與匯率貶值兩個工具,因為他正在忙別的事。

習近平今年面對江澤民勢力的全面反撲,將大多數的心力花在鞏固權力地位上。之前他防腐打貪,就是為了要消滅反對勢力,坐穩位子。不過這個做法造成了一些副作用。

一個中國官員就跟友人抱怨過,他們到現在還無法報交際費。沒有交際費,意味著沒有飯局,沒有場合「喬」事情,也就沒辦法產生太多「商業活動」。

目前中共正在舉行十三中全會,預料結束後習近平將再次掌握大權,屆時他的內政方向將從打貪轉向堵住地下金融,將資金導引回股市、房市。

也就是說,明年不用再出動國家隊,內需經濟就會自然反彈。再加上全力推動一帶一路、十三五規畫等,中國還怕缺少成長題材嗎?

看門道

等習近平坐穩老大位子,中國經濟自然會反彈回升市場這麼想:台積電大砍資本支出,連龍頭都唱衰,台灣要完了你應這樣想:今年是過去式,明年才是未來式,不 要用過去的數字嚇自己Q:台積電先是在第三季法說會前破天荒提前下修第四季財測,法說會上又預測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成長率從三%降到〇%,並大砍今年資本 支出二七%。連龍頭大廠都做出這麼悲觀的預測,景氣還樂觀得起來嗎?

A:一般媒體引用台積電談及的財務數字,都是指今年,但「今年」只剩下兩個月不到,就算說是負成長,也不具意義。

早在今年四月,市場就知道半導體產業面臨庫存過高的問題,所有的衝擊經過半年多的消化早已反映完畢,也就是說調降財測、下修成長預期,都是意料中事,並無意外。

至於將大砍資本支出解讀為對未來前景悲觀,更是思考過於單一化的結果。

根據台積電財務長何麗梅的說法,降低資本支出的因素中,有逾三〇%是因製程效能提升,不需要購買這麼多機器設備,有一七%是因為美元走強帶動成本節省。僅有二〇%是因為預期庫存壓力與調節產能。

換句話說,台積電降低資本支出是因成本控制得當,沒有掉訂單或市占率下降的利空問題。

重點是,「明年」究竟如何?早在第三季法說會前,台積電就透露出玄機。

不少外資法人認為,半導體庫存調整可望在第四季近尾聲,十六奈米晶片將在明年第一季過後加速放量,預估出貨量季增八%至一〇%,重回成長軌道。

台積電上游材料廠也認為,半導體成長衰退只是短期現象,預料明年第一季中旬整體需求將回升。淡季不淡,意味著春燕將至。

「看門道」

春江水已暖,台積「鴨」先知市場這麼想:紅色供應鏈全面來襲,台灣還剩下什麼?

你應這樣想:競爭與合作是一體兩面,危機背後就是另一個機會Q: 中國政府全力扶植的半導體集團紫光砸下人民幣五百億元,揚言五年內要超越台積電、聯發科。現在連DRAM教父、南亞科前總經理高啟全都跳槽對岸,聯發科董 事長蔡明介還要求政府開放中資入股,台灣電子業是不是正在上演木馬屠城記?

A:今年中國的紅色供應鏈確實取代韓國三星,成為電子業最大的競爭對手,也對台灣出口造成一些衝擊,但若一竿子打翻整條船,認為中國將全面取代台灣,恐怕失之武斷。

目前紅色供應鏈涵蓋範圍最大的是中下游的零組件製造廠,主要衝擊到的是當中二、三線廠商。

依照資本市場的物競天擇法則,這群技術落後者,被對手淘汰是很合理的,即便沒有紅色供應鏈,也會因為競爭優勢不再而逐漸被淘汰。

而上游龍頭廠如台積電、聯發科、大立光、可成等,技術還遠遠領先對岸兩年至三年,今年業績也沒有受到影響,因此不能將此威脅一概而論。

以聯發科為例,今年營收、獲利雖然不如往年,面對來勢洶洶的紫光,股價甚至一度腰斬到二百二十元,然而從它陸續發動四起購併案,就可看出蔡明介正積極而有計畫的在布局對抗中國,未來成長可期。

至於兩岸人才與資金流動,在全球化的世界本來就很合理,威脅論者是把政治因素強加到自由市場上。今天若高啟全去的不是紫光而是美國,蔡明介要求的不是中資而是歐資入股,恐怕沒有人會覺得,台灣電子業會被另外一個國家取代。

再換一個角度想,若大膽開放,台灣電子業還能靠著領先優勢,反過來購併對岸的企業、吸納對岸人才,展開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或許還能避免被邊緣化的危機,讓台灣擺脫對電子製造與出口的高度依賴,轉型到下一個階段,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看門道

有疑慮的當下,要常常去想,有沒有峰迴路轉的可能性,才不會錯失機會市場這麼想:綠營執政是明年景氣最大的利空因素,股災又要重演了?

你應這樣想:當「預期」成為「必然」,利空就不會是利空了Q: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目前民調高達四五%,遠高出國民黨參選人朱立倫逾一倍。以二〇〇〇年 至二〇〇八年民進黨首次執政結果來看,GDP成長卒、民間消費、國民所得都跌到相對低點。蔡英文若當選,股市會不會重蹈當年陳水扁時代覆轍?

A:我們無法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當然也不能把陳水扁時期所犯過的錯,套用在蔡英文身上。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幾乎不在任何人的預料之中,包含中國、美國甚至台灣自己,都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加上陳水扁的性格,習慣用衝撞的方式爭取空間,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經濟因而倒退。

但去年民進黨在九合一大選中破紀錄拿下十三席縣市長,顯示民意大幅轉向。

政黨輪替的心理預期等於醞釀了一年,各種可能的風險也已陸續反映。各方既有準備,衝擊必然不會像當年那麼大。

以蔡英文至今為止的言談舉止來看,她相當謹守分際,在兩岸政策上並末挑戰統獨敏感神經。外交出身的她,懂得用模糊迂迴的詞語拉出折衝談判的空間,即便遭對手譏為「空心蔡」也不為所動;顯見她偏向保守務實的鴿派,這一點,有助於維持兩岸現狀穩定。

反映到股市,若市場原本預期了最糟糕的狀況,結果卻沒想像中那麼不好,則必然會有對應的慶祝行情。以台股現在站穩八千六百點左右的基準來看,今年第四季站回九千點不是問題。

而明年元月份總統選舉,五月份才就任,這段期間的執政空窗期。沒有大人在旁邊干擾,主力就有機會進場炒作,屆時將呈現「五胡亂華」局面,很容易拉出一波投機行倩。

至於準備執政的綠營,為了安定民心順利就職,必然不敢輕舉妄動,還有可能釋放利多消息。若美國經濟持續穩定復甦,台股站在九千點的基礎上,再攻萬點並非天方夜譚。

以第二層思考評估各面向,未來景氣走弱的機率實在不高,台股目前來看仍處於相對低點,此刻不進場,更待何時?

看門道

台股明年即將再攻萬點,你準備好了嗎?

一家好公司,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它很棒,所以它的價格很可能被高估,此時該賣而不是買。

追隨研究機構說法,可以保證獲得與大盤漲跌幅相符的平均市場報酬率,但無法讓你在逆勢中脫穎而出。

整理 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89

華潤高科劣藥事件迷霧重重 華潤三九信披不詳引質疑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02/995369.html

記者註意到,華潤三九當時只公告了兩批次不合格,但時至今日,該公司未對上述處罰做任何公開披露,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未對此做出正面回應

產品不合格屢被處罰 華潤三九信披不詳

事發一年後,華潤三九(000999.SZ)旗下全資子公司華潤高科舒血寧劣藥事件依然迷霧重重。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北京市食藥監局官網上找到一份關於華潤高科生產劣藥“舒血寧”案的行政處罰文書,逐漸接近事件的真相。

處罰文書顯示,2015年2月28日,吉林省藥品檢驗所和北京市藥品檢驗所出具的《檢驗報告》顯示,華潤高科生產的兩批次“舒血寧註射液”的熱原項不符合規定。北京市延慶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延慶局)於當日立案調查,3月12日,北京市藥品檢驗所出具的《檢驗報告》,顯示該公司生產的另一批次“舒血寧註射液”的熱原項不符合規定,同時將該批次藥品與前兩批次不合格藥品進行並案處理。2015年7月3日,華潤高科自動履行了監管部門對此的行政處罰。

不過,本報記者註意到,華潤三九當時只公告了兩批次不合格,但時至今日,該公司未對上述處罰做任何公開披露,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未對此做出正面回應。

真相浮現

2015年2月17日,北京市食藥監局在其官網發布通知稱,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高科”)生產的舒血寧註射液存在安全風險,要求該公司對相關批次藥品實施召回,且在整改期間不得生產、銷售和使用。

華潤高科是華潤三九旗下全資子公司,該公司並沒有在財報中公布舒血寧註射液的詳細銷量,只是稱其為“核心品種”。

2015年3月初,本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但華潤三九始終沒有進行任何公開回應,引發輿論對其公司信披或存在瑕疵的廣泛質疑。

直到2015年3月11日,華潤三九才終於發布公告稱,子公司華潤高科生產的舒血寧註射液在市場抽檢中出現2個批次的不合格產品,於2月17日接到監管部門通知,要求對其存在風險的其他批次產品主動召回。公司立即於2月17日啟動了對問題批次產品的召回工作,也正積極關註可能藥物的不良反應,截止到目前,尚未收到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同時,公司還立即啟動了對舒血寧註射液產品的全面風險評估,暫停了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2014年度,華潤高科舒血寧註射液銷售收入占華潤三九營業收入約1.5%。

實際上,舒血寧安全事件過去一年後,哪些批次的藥品是在此召回的範圍之內?兩個批次的藥品是因為什麽原因被召回?是否存在病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這些應該被召回的舒血寧?華潤三九一直沒有對外進行公開說明,事件的真相也一直被掩蓋。

近日,一直關註此事的本報記者在北京市食藥監局官網上找到了監管部門對其的行政處罰公示,逐漸接近事件的真相。

行政處罰文書顯示,2015年2月28日,我局收到吉林省藥品檢驗所和北京市藥品檢驗所出具的《檢驗報告》,兩份報告顯示當事人生產的“舒血寧註射液”(批號分別為140409、140406,規格均為5ml×10支/盒)的熱原項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WS3-B-3707-98-2004-2012規定。延慶局於當日立案調查,承辦人員為王靳利、戴洪亮。3月12日,延慶局再次收到北京市藥品檢驗所出具的《檢驗報告》,顯示當事人生產的“舒血寧註射液”(批號為140315,規格為2ml×10支/盒)的熱原項不符合規定,同時將該批次藥品與前兩批次不合格藥品進行並案處理。針對上述3批次不合格藥品,延慶局均向當事人送達了《不合格藥品檢驗報告告知單》和《檢驗報告》。當事人在規定的期限內未提出複檢等其他有關意見。

2015年6月29日,延慶局對此做出了(京延)食藥監藥罰【2015】100003號行政處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沒收劣藥“舒血寧註射液”4569.6盒;沒收違法銷售劣藥的違法所得;並處生產不合格藥品貨值金額二倍罰款。2015年7月3日,華潤高科自動履行了上述行政處罰。

為什麽華潤三九當時只公告了兩批次不合格?前述處罰是否屬於重大行政處罰?是否達到了信披標準?上述3批次藥品“熱原項不符合規定”的原因是否找到了?該司對此采取了哪些整改措施?

對此,華潤三九僅向本報記者表示,公司在知悉舒血寧註射液兩個批次的熱原項不符合規定後,公司第一時間啟動了對問題批次產品的召回工作,同時,華潤高科也立即啟動了對舒血寧註射液產品的全面風險評估,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從人員、設備、物料、工藝、環境、檢測等各個方面日以繼夜地排查,並根據風險排查情況,積極進行現場整改。

目前,公司下屬子公司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的舒血寧註射液已完成整改,預計2016年7月複產。

劣藥大案

事實上,“舒血寧”事件緣於一起波及吉林全省的劣藥大案。

據記者了解,吉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此專門發出了《關於清查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生產舒血寧註射液的通知》(吉食藥監稽〔2015〕54號)。

吉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15年上半年“雙打”工作情況表示,通過監督抽驗,發現和查辦了長春哲仁藥品經銷有限公司從北京華潤北貿醫藥經營有限公司購進批號為140409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生產不合格“舒血寧註射液”案。

吉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15年第二期藥品、醫療器械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表亦顯示,在基本藥物監督抽驗中,長春哲仁藥品經銷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的舒血寧註射液(批號:140409),經吉林省藥品檢驗所檢驗,“檢查”項(熱原)不符合規定。2015年4月7日,該局依據《藥品管理法》《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對其處以沒收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

據長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行政處罰文書顯示,吉林省眾澎潤生藥業有限公司從長春哲仁藥品經銷有限責任公司購進劣藥“舒血寧註射液”(批號:140409)數量186770支,購進貨值金額計242萬余元。該公司將上述藥品分別銷售給國藥控股吉林有限公司28400支;吉林省義德醫藥有限公司2000支;四平宏成腦病醫院350支;華潤吉林康乃爾醫藥有限公司156020支。案發後,召回上述藥品33569支。

四平市政府官網信息顯示,雙遼市開展了對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生產舒血寧註射液專項檢查,在對市中心醫院等22家醫療機構進行全面排查中,查處使用劣藥舒血寧註射液案件12起,涉案貨值金額達8萬余元,沒收劣藥舒血寧註射液294 支,罰沒金額高達34萬余元,已全部結案。而鎮賚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依法對該10家醫療單位使用北京華潤高科生產的劣藥“舒血寧註射液”違法行為,予以罰款14萬元的行政處罰。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該省有近40家藥品經營、醫療機構因銷售、使用劣藥“舒血寧註射液”被當地藥監部門依法處罰。

值得關註的是,該省梅河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行政處罰決定書里表示,“此次涉事藥品不合格項目為熱原,熱原是註射劑中存在的一種異物,註射於人體時可產生寒顫、高熱甚至休克等不良反應,一旦出現後果不可預測。”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藥物生產過程中的滅菌環節,細菌等微生物被消滅後,細胞壁破裂產生的遺留物被稱為內毒素,即為熱原。如果註射液被熱原汙染,臨床輸液時,熱源通過血管給藥進入人體,半個小時左右即可引起人體防禦機制反應,癥狀包括寒戰、高熱、虛脫甚至休克等,此為熱原反應。因分子量較小,熱原一旦產生很難去除。

無菌藥品生產過程中哪些因素可能導致熱原檢驗項目或內毒素檢驗項目不合格?

2012年9月19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在其官網發布文章對此表示,無菌藥品生產過程中有很多因素可能導致產品熱原檢驗項目或內毒素檢驗項目不合格。

2010年新修訂藥品GMP中涉及此方面的一些具體條款包括:第一百八十九條:在生產的每一階段,應當保護產品和物料免受微生物和其他汙染;第一百九十七條:(十)液體制劑的配制、過濾、灌封、滅菌等工序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第一百九十八條:應當定期檢查防止汙染和交叉汙染的措施並評估其適用性和有效性。

上述文章認為,無菌藥品的熱原或內毒素檢查項目不合格,表明無菌藥品生產企業的無菌保證水平出現較嚴重問題。

  • 中國經營報
  • 陳俊傑
  • 曹學平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35

“魏則西事件”撥開中源協和關聯交易迷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230.html

卷入“魏則西事件”之後,引起軒然大波的中源協和收購柯萊遜公司的事項又陷入新的風波之中。這起金額高達15億元的收購,可能涉及關聯交易的重重疑點,正引發業界的高度關註。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資料發現,在中源協和購柯萊遜的過程中,持有柯萊遜100%股權的湖州融源瑞康實業投資合夥企業(下稱“融源瑞康”),成為關聯雙方交易關鍵的一環。2015年12月,中源協和出資1.25億元,參與發起融源瑞康。但僅6天之後,後者就以8.2億元收購了柯萊遜全部股權,中源協和由此成為柯萊遜間接股東。

而在中源協和正式披露收購方案之前,柯萊遜成立的子公司名稱中蹊蹺出現“中源”字樣。對於這樣的信息,中源協和也從未明確披露,這種躲躲閃閃令外界生疑。雖然2016年4月,中源協和將其對融源瑞康的出資份額對外轉讓,但公司副董事長、監事等高管人員,此前已經在擔任柯萊遜法定代表人、董事等職務,令中源協和深深陷入層層關聯交易“旋渦”之中。

中源協收5月5日晚間公告稱,因公司需要時間對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柯萊遜的事項進行重新評估。公司股票將繼續停牌。

收購前已間接持股

根據中源協和2016年3月3日披露的發行預案,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15億元,用於收購融源瑞康所持柯萊遜100%股權。其中,11億元全資收購柯萊遜,剩余4億元用於補充柯萊遜流動資金。

但在該預案中,中源協和始終未提及一個真相:此前雙方已存在關聯關系,收購即構成關聯交易。資料顯示,早在正式披露此項收購之前,中源協和就已經間接持有柯萊遜股權。

事情還要從融源瑞康說起。2105年11月14日,中源協和公告稱,計劃作為劣後級有限合夥人,出資1.25億元,與湖州融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融瑞投資”)、杭州巨鯨財富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杭州巨鯨”,代表優先級有限合夥人)、杭州巨鯨財富管理有限公司(代表“鯨品中融並購1號基金”),共同出資設立融源瑞康。

2015年12月1日,浦銀安盛取代杭州巨鯨,成為優先級合夥人,出資7.1億元。後者則通過鯨品中融並購1號基金,出資2.35億元,以中間級合夥人入夥,融瑞投資則出資100萬元,合計共募集資金10.71億元。第二天,融源瑞康正式成立。

作為劣後級合夥人,中源協和以其子公司上海執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執誠生物”)100%股權作為擔保,為浦銀安盛、巨鯨財富的本金以及8.658%、11.38%的預期收益償還支付提供保證。

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在通常情況下,有限合夥基金中的劣後級資金出資人,就是資金的實際使用方。換句話說,中源協和可能才是融源瑞康的實際發起人,也是柯萊遜股權的真正受讓方。從時間點來看,成立融源瑞康,就是為了收購柯萊遜。

2015年12月12日,中源協和發布公告稱,融源瑞康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受讓柯萊遜100%股權。但發行方案顯示,此前12月8日,柯萊遜已召開股東會,同意上述股權轉讓方案,此時距離融源瑞康成立僅有6天時間。

今年2月5日,中源協和因籌劃重大事項停牌,3月3日才正式披露了收購柯萊遜100%股權的方案。也許是意識到收購屬於關聯交易,4月12日,中源協和決定將融源瑞康中的1.25億元出資、對應的財產份額,讓給天津萬兆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天津萬兆),從而在表面上擺脫了與柯萊遜的關聯關系。

“上市公司參與了並購基金出資,並購基金持有收購對象全部股權,關聯關系已經實質成立,收購構成關聯交易。”廣東環宇京茂律師事務所律師劉華浩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中源協和轉讓對融源瑞康出資份額,以及對應財產,是在披露收購之後,屬於事後行為,並不能改變關聯交易的性質。

經過一系列騰挪,從股權上看,中源協和表面上擺脫了與柯萊遜的關聯關系,但雙方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在董、監、高管理人員層面。

與柯萊遜之間的關聯關系。與收購事項公布前,柯萊遜子公司就冠以“中源”名稱一樣,早在2015年12月,中源協和管理層進入柯萊遜。根據中源協和2015年12月11日披露,當時柯萊遜法定代表人為陳偉。而工商登記資料顯示,2015年12月21日,柯萊遜法定代表人發生變更,由陳偉變更為王輝。在同一天,柯萊遜監事也由武寧變為範冰清。

王輝、範冰清何許人也?

公開資料顯示,二人均來自中源協和,並在該公司擔任高管職務。其中,王輝為公司副董事長,範冰清為公司監事。他們進入柯萊遜的時間,正好是融源瑞康收購後的第13天。

2003年6月至2011年9月,王輝擔任上海執誠生物執行董事,此後一直擔任執誠生物董事長,並持有57.71%的股份。2014年2月25日,中源協和作價8億元,收購上海執誠100%股權,其中王輝獲得4454萬元現金、1702萬股股份的對價。

2015年年報顯示,範冰清從2012年就開始擔任中源協和的職工監事。而執誠生物被收購後,從2015年2月5日開始,王輝開始擔任中源協和董事、副董事長。截至2015年12月底,王輝持有中源協和1702萬股,為第二大股東。

不僅如此,除了柯萊遜法定代表人的身份外,王輝還擔任柯萊遜、執誠生物執行董事。由此可見,通過王輝,柯萊遜不僅與執誠生物存在關聯關系,與中源協和同樣存在關聯關系。同時,入夥融源瑞康的過程中,中源協和正是以王輝任執行董事的執誠生物100%股權,為優先級、中間級資金的本金、預期收益提供保證。

面對如此複雜的關聯關系,以及實質的關聯交易,中源協和始終未有公開披露。在3月3日披露的發行方案中,也沒有對此進行說明。

劉華浩認為,融源瑞康出資份額轉讓,對方是否支付對價、完成交割,中源協和副董事長、監事在柯萊遜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監事,雙方也已構成關聯關系。而關聯交易必須披露。但中源協和的做法,已經涉嫌違反信披規定。

劉華浩稱,中源協和上述行為,主要觸及《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相關規定。《辦法》五十一、五十二條規定,上市公司發行證券,應按照證監會規定的程序、內容和格式,編制公開募集證券說明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文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上市公司應當保證投資者及時、充分、公平地獲得法定披露的信息。而第五十三條更是明確要求,使用募集資金收購資產或者股權的,應披露該資產或者股權的基本情況、交易價格、定價依據,以及是否與公司股東或其他關聯人存在利害關系。

“證監會規定的內容,是信披的最低要求,凡對投資者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上市公司都應該充分披露。”劉華浩稱,中源協和與柯萊遜在股權、人員方面均存在關聯關系,但發行方案卻未披露,顯然違反了信披規定。

重估收購

2015年12月8日,融源瑞康受讓柯萊遜100%股權,作價為8.2億元。其中,陳新喜持有的98%股權,轉讓價格為8.08億元,武寧所持2%股權,轉讓價格為1200萬元。

而根據中源協和定增預案,柯萊遜全部股權估值為11億元。同融源瑞康收購價相比,短短三個月溢價率達35.1%以上。但在4月12日,中源協和向天津萬兆受讓融源瑞康的出資份額即對應資產,轉讓金額僅為1.33億元,溢價率只有6%左右。

公開資料顯示,中源協和控股股東為天津開發區德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德源投資”),德源投資的實際控制人為李德福,其名下還有永泰紅磡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永泰紅磡)等多家企業。接手融源瑞康出資份額的天津萬兆,實際控制人為程東海。有媒體此前曾報道稱,作為天津房地產行業的風雲人物,程東海、李德福名下企業有業務往來。

不過截至目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尚未證實天津萬兆與德源投資、永泰紅磡等存在股權、人員上存在聯系。

從種種跡象來看,當初對融源瑞康的出資,中源協和的目標就明確了,為了收購柯萊遜,並註入上市公司。早在收購事項披露前,柯萊遜的兩家子公司,就均已冠以“中源”名稱。

發行方案顯示,2016年1月29日柯萊遜成立子公司上海中源柯萊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月22日又成立了深圳中源柯萊遜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既然如此,中源協和當初為何沒有選擇直接收購柯萊遜,引發發外界猜測。

一方面,一旦柯萊遜註入中源協和,融源瑞康將獲得至少35%的收益。天津萬兆受讓後便唾手而得這部分收益。不過,4月12日披露此事後,中源協和尚未公告進展。天津萬兆是否已支付受讓融源瑞康份額對價、完成交割,尚不得而知。

5月5日,《第一財經日報》就系列問題,以及關聯交易為何沒有披露等,致電中源協和方面,但該公司工作人員稱,當天公司負責人都在參加天津證監局組織的轄區上市公司投資者接待活動,無法回答上述問題。

面對上證所的問詢函,中源協和5月5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對此非常重視,積極準備相關問題回複,但由於涉及問題複雜、相關事項存在不確定性,且所涉參與方較多等因素,都將對此次發行產生重大不確定性,公司需要時間對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柯萊遜事項進行重新評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21

穿越現實的迷霧

又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時間像月光下的河流,匆匆東流去,泛著剔透的光,折射著世間的美。在過去的一年間,第一財經日報努力想成為那束光,以照亮商業世界的崎嶇和探索者腳底的道路。

一年前的今天,第一財經日報以“前瞻性、洞察力、悅讀感”為編輯方針,進行了全新改版,強化了“原創、獨家、深度”的標準,大幅度增加了解析、調查、評論類稿件的比重,同時強調文本和版式的“悅讀”效果。轉眼一年已過,我們的定力和努力猶如那河流上的光,竭力穿越著現實的迷霧,雖有過闌珊明滅,但自忖大體上沒有辜負讀者期待,也在垃圾信息和快餐式資訊泛濫的大潮中,引領了機構媒體對優質原創內容的專註和堅持。

而之所以有這樣的堅持,除了因應優質原創內容越來越稀缺這個變化之外,我們更想告訴大家的是:商業世界的內在邏輯並沒有改變,商業文明的守望者依然需要財經媒體去擔任!所以,在新的一年,我們會堅持去年的改版方向,並在其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優化,更加突出“原創、獨家、深度”特色,除了繼續加大獨家和調查類稿件的供給之外,我們將增加一組行業周刊,在幾大支柱性行業和高科技、大健康領域提供深度的行業觀察報道;我們還新推出了商業評論版面,為讀者提供針對熱點商業事件的高品質評論;當然,還有周末全新推出閱讀周刊、版式圖表設計進一步優化等諸多改變,都希望能夠贏得您的驚喜。

每一天的光線都是新的,每一刻的光線都在變幻,但我們追求的,不是瞬間的絢爛,而是如何能夠更深邃、更持久地照亮中國商業前行的道路。

第一財經日報編輯部2017年元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92

奧瑞德業績迷霧重重:驚人利潤何處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07/1102433.html

4月27日,奧瑞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奧瑞德”,股票代碼:600666.SH)因相關媒體報道需要澄清緊急停牌,公告稱待公司通過指定媒體披露澄清公告後複牌。截至5月5日發稿前,相關公告仍未面世。

與藍寶石所代表的高貴純凈品質不同,這家生產藍寶石晶體材料的公司,因其財報中的“斑點”重重引起市場的強烈關註。

實際上,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副教授左洪波自2015年年中借殼上市打造奧瑞德始,其雷厲風行的經營舉措一度讓市場側目。如今,這位副教授需要自證清白,而監管部門會否亮劍,都值得觀察。

神奇孫公司

“你是誰?哪里的?做什麽的?什麽工廠?對不起,不和貿易商往來!”5月4日,《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以北京某手機顯示屏貿易商之名撥打東莞市華星鍍膜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星鍍膜”)官網給出的某手機號碼,借以采購材料名頭向對方核實工廠位置,以便前往參觀並合作。

出人意料的是,接電話的男子不但沒有合作意願,且幾乎從頭到尾都在對記者的用意和身份進行核查,無視記者對工廠位置和產品的咨詢。

這家位於東莞市橋頭鎮石水口銀湖工業區銀湖三路2號,自稱“國內真空鍍膜行業的龍頭企業和領頭羊”的公司能夠引起記者的註意,起源於奧瑞德兩家“孫公司”的產生。

2015年11月,奧瑞德的子公司收購江西新航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新航科技”)100%股權,成為其全資孫公司。

收購材料顯示,2015年1月到9月,華星鍍膜是新航科技的第三大客戶。從此,華星鍍膜與奧瑞德似乎很“近”。

2016年7月,奧瑞德全資子公司與第三人合資設立奧瑞德光電(東莞)有限公司(下稱“奧瑞德東莞”),用於類金剛石鍍膜玻璃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暫定註冊地是東莞市謝崗鎮大龍村華泰科技園。

8月,奧瑞德東莞的正式住所是東莞市橋頭鎮石水口村銀湖一路18號3層303-307。巧合的是,該地址與華星鍍膜僅距離800多米,華星鍍膜在其官網被標為華星二廠,不遠處就是華星一廠。

《華夏時報》記者使用多個地圖軟件查找奧瑞德東莞,軟件提供的圖片顯示該地址疑似一個門口寫著“華星東莞”的工業小院,多次搜索上述地址均指向“華星東莞”。

奧瑞德東莞與“華星東莞”以及華星鍍膜有何關聯?僅僅是巧合做了鄰居?

實際上,奧瑞德收購新航科技之後,2016年年報就不再體現出華星鍍膜,奧瑞德也沒給出前五大客戶和供應商的具體名稱。有市場人士質疑,奧瑞德東莞的業務與華星鍍膜似乎有很強的關聯,不僅地理位置近,後者之前與新航科技也關系頗深。

記者用天眼查等多個軟件查找奧瑞德東莞,搜索顯示2016年12月12日該公司遷去東莞市謝崗鎮大龍村華泰科技園C區C棟1至3樓。

這個地址也不簡單。資料顯示,該地址原屬於奧瑞德光電(深圳)有限公司(簡稱“奧瑞德深圳”)東莞分公司的註冊地址,該公司於2015年9月註冊,晚於奧瑞德深圳僅一個多月。

但是,奧瑞德深圳活得不好命也不長。2017年1月25日,奧瑞德註銷奧瑞德深圳,其東莞的分公司也隨之消亡。當然,奧瑞德東莞繼承了奧瑞德深圳東莞分公司的“窩”。

註銷公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奧瑞德深圳總資產424.90萬元,凈資產424.90萬元,營業收入0萬元,營業利潤-485.52萬元,凈利潤-488.28萬元,未分配利潤-528.10萬元。換言之,該公司一毛錢生意沒幹成,還賠了不少錢。

奧瑞德一份人事變動公告或讓人擔憂奧瑞德東莞未來的命運。公告顯示,路正通除在公司全資子公司奧瑞德光電(鄭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任執行董事、法定代表人職務外,不再在公司及公司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內任職。

路正通此前均為奧瑞德深圳和奧瑞德東莞的法人代表、執行董事和總經理。奧瑞德東莞的經營範圍不僅與“死去”的奧瑞德深圳極為相似,更為相似之處是2016年奧瑞德東莞同樣虧損。

奧瑞德東莞將完成什麽任務?是否步奧瑞德深圳的後塵?

驚人業績哪里來?

奧瑞德收購新航科技的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新航科技總資產1.57億,凈資產6113.6萬元;2015年1-9月,營收1.17億,凈利潤5211.34萬元。奧瑞德開價15.3億收購,市凈率超25倍,市盈率將近30倍。

為此,新航科技2016至2018年承諾凈利潤分別為:不低於1.6億元、2.05億元、2.55億元,三年累積承諾凈利潤總額不低6.2億元。

年報顯示,新航科技2016年實現了凈利潤2.1億元,遠超承諾業績。新航科技2014年10月成立,當年營收132.9萬,虧損-18.48萬。能有這樣的進步並不容易,尤其是在新航科技被並購之後,痛失原第一大客戶,該客戶在2015年1到9月為新航科技貢獻9901.71萬元營收,占比84.82%。

新航科技2016年的2.1億元業績從何而來?2016年新航科技實現凈利潤3331.97萬,但其新設全資子公司北海市碩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海碩華”)和北海市新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海新拓”),分別實現凈利潤近5000萬元和7731萬元,另一子公司景德鎮市中天水晶科技有限公司盈利近6417萬元。

值得註意的是,以光學元件、半導體元件、機械設備及部件研發、加工、銷售;建築裝飾裝修工程為主業的北海碩華和進行軟件開發的北海新拓均位於廣西北海工業園區內,奧瑞德2016年5月7日首次披露這兩家公司。

然而,北海市工業園區入園企業名單里並沒有上述兩家公司。北海市環保局在2016年12月26日才對北海碩華租賃廣西北海工業園區臺灣路以南、吉林路以東北海市新元投資開發有限公司1#廠房和2棟綜合樓(辦公樓、宿舍樓)作為硬脆材料加工設備生產項目的建設用地的項目進行環保驗收。

2017年3月17日,碩華科技花費62萬元購買6臺電動單梁橋式起重機用於新建廠房電動單梁起重機。一位有多年起重機銷售經驗的市場專業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根據價格和數量判斷,這應該是屬於小噸位的車間航車,用於車間內部貨物裝載、移位,如果沒有這個提升裝置,車間應該不能正常生產。

記者致電北海市工業園區管委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北海碩華是新入園項目,但對其經營狀況不太了解。他坦言,沒聽說過北海新拓,並對北海碩華在2016年短短時間內實現近5000萬凈利潤表達了疑惑,是否存在上市公司內部將部分業務轉移到北海碩華?

北海碩華疑似工廠建設尚不完善的情況下,且在短時間內完成近5000萬凈利潤,是否屬實?上述負責人表示,可以查詢相關企業的納稅記錄,看是否與其凈利潤匹配,從而判斷相關凈利潤數據是否存在作假可能。記者特別向園區管委會發函詢問,截至發稿前,尚未得到回複。

另外,北海新拓主營軟件業務,其凈利潤占奧瑞德2016年凈利潤近16.6%,但在主營業務分產品情況中,並沒有任何軟件業務收入。當年營收最小的單晶爐僅5341.88萬元,遠低於軟件業務的凈利潤,卻能體現在主營業務分產品中。“主營”真相如何,亦令人疑惑。

記者致電奧瑞德董秘辦,對方表示不熟悉財務,個人無法解釋軟件業務在報表中的問題。北海孫公司的問題將會有公告解釋。奧瑞德東莞當時可能只是租借某場所後搬走,與誰做了鄰居,個人並不清楚。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劉俊海認為,上市公司及董監高信息披露對應投資者和股東的知情權,如果投資者由於信息披露的虛假陳述、重大遺漏和誤導性陳述而遭受投資交易損失,投資者有權要求虛假陳述行為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信批違反證券法相關規定的,中國證監會及分支機構可以對此進行必要的處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64

【環保】神霧的關聯交易迷霧:“財經”經濟學家互懟環保新財富分析師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3164&summary=

【環保】神霧的關聯交易迷霧:“財經”經濟學家互懟環保新財富分析師

霧相關)葉檀嘩眾取寵可以,但不好意思,你惹到的是我


昨日晚間,網絡上出現一篇文章“神霧集團:對不起賈布斯我用你的套路實現了你的夢想!”,文章直指神霧環保利用關聯交易實現業績增長套路、質疑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現金未正常回流及毛利率過高等問題。截至目前,該文章閱讀量已經超過3w,我們也收到多方客戶轉發詢問,讀完此文,我們發現文章用對大眾眼球最具吸引力的樂視套路、關聯交易、客戶背景調查、做利潤不收現金等話題博取大眾關註,卻刻意忽略問題背後的關鍵原因,甚至在現金回流問題上完全無視2017年一季度已經實現的現金回流,對於此文,我們想說“嘩眾取寵,也請專業、請細致、請全面”。



下面我們就文章中提出的質疑一一回應。


一、神霧環保的關聯交易我們從未否認、市場皆知,其邏輯與市政項目BOT的工程收入確認類似。而全新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初始應用,無論是否關聯交易,最應關註的是項目實施後是否盈利、效果如何,盈利性好的新技術終究將獲得市場認可及非關聯交易訂單。


文章第一部分“神霧環保:一個人的江湖”,首先的錯誤在於神霧環保前身的名稱,2014年8月4日,更名為神霧環保的是“天立環保”、而非“天和環保”。



其次,文章花大量篇幅描述其神霧環保客戶背景調查過程,質疑神霧環保業績增長大多來自關聯交易,行文給予的背後暗示還有神霧環保想刻意隱瞞或模糊關聯交易。而事實上,對於神霧環保訂單的關聯方、其關聯交易占業績比重大我們從未否認,市場皆知。無論是烏海神霧項目、包頭項目、或新疆勝沃項目,大家均早已定性為關聯交易,無需費勁查證。



從本質上來看,神霧環保的關聯交易實質上是工業領域項目工程收入的確認,其邏輯與市政領域汙水處理BOT、垃圾處理廠BOT等項目在建設期確認工程收益類似。


而我們認為,對於全新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初始應用,無論是否關聯交易,最應關註的是項目實施後是否盈利、效果如何。盈利性好的新技術即使在技術推廣初期需要自己投資、關聯交易比重較大,但未來終究將獲得市場認可及非關聯交易訂單。


神霧環保電石生產新工藝目前已經在內蒙港原項目上成功實施,並順利運行超過1年。2016年年初,神霧環保電石生產新工藝首個示範項目——內蒙港原項目正式投運,2016年3月11日,神霧環保召開項目發布會,披露公司新工藝下的港原電石生產成本為1620元/噸,較之傳統工藝2140元/噸的成本,下降520元/噸,降幅達24%。且這一成本下降數值還不包含後端增加LNG生產後副產品未來的收益。


2016年年中,在港原項目運行半年後,公司再次組織了對示範項目的大範圍參觀,在參觀過程中了解到,運行半年後港原項目的節能效果甚至更好於剛投產之時,每噸電石生產成本下降超過520元/噸。



在神霧環保2016年年報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2016年公司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即港原項目)效益收入達到4170萬元,節能收益完全符合預期。


2016年11月5日,工信部在內蒙古自治區察右後旗主持召開神霧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蓄熱式電石生產新工藝成套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示範”國家級科技成果鑒定會。會議形成如下鑒定意見:


1.“提供的資料齊全,數據詳實可靠、符合鑒定要求。


2.該成果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熱解爐技術與電石冶煉技術耦合,通過對幹法細粉成型、蓄熱式熱解爐、高溫固體熱裝熱送、電石冶煉等技術的集成,形成了蓄熱式電石生產新工藝成套工業技術與裝備。申報專利107項(已授權發明9項、實用新型40項)。


3.依托內蒙古港原化工有限公司,建成了產業化示範工程,新建了原料預處理、預熱爐、油氣凈化及熱裝熱送系統,改造了兩套33000KVA傳統電石爐,並連續工業示範運行一年:該技術粉料一次成型率>85%,型球熱解前後平均抗壓強度為>600N/個、>800N/個,型球粉化率<5%;熱解氣中H2、CO、CH4 等有效氣含量>80%,熱值>16.73MJ/Nm3 (4000kcal/Nm3) ;系統運行穩定,設備作業率達到 92%以上,電石產量由9.7萬噸/年提高至14萬噸/年,增產率達到40%以上;平均生產電耗由3527kWh/t電石降至2819kWh/t電石,節電率達20%;綜合能耗710kgce/t電石;綜合生產成本顯著降低,電石質量達到《碳化鈣》(GB10665-2004)優等品要求。示範項目的粉塵、SO2 及 NOx 排放明顯低於國家排放標準(GB16297-1996)。


4.該新技術和系統裝備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技術指標先進、裝備易於大型化、汙染物排放低等優點,為電石行業的節能減排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是實現煤炭分級分質清潔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鑒定委員會一致同意該成果通過鑒定,認定該成套技術與裝備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性突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議加強該成果的標準化研究,加快更大規模化推廣應用。”


二、對神霧節能的聲聲質疑,無視完整財報事實和專業財報分析,愈加“嘩眾取寵”。


1.以借殼前金城股份2015年年報數據與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數據進行對比並標紅,明顯“嘩眾取寵”。


文章對神霧節能的質疑,開篇就從2016年年報寫起,但其首先將借殼前金城股份2015年年報數據與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數據進行對比,並將兩者經營性現金流的差異標紅突出。雖然文章隨後再提到按調整後報表來看,但這種將明顯無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放在開頭、並突出顯示,而不突出顯示真實數據對比的做法明顯是為吸引眼球、嘩眾取寵。



2.文章作者“費心查證”的境外“印尼大河”項目欠款,我們在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分析中早有提及,公司也無意隱瞞。文章中提到的“境外客戶拒不付款”純屬臆想,該欠款在2017年一季度已基本收回,2017年一季報應收賬款清晰可見,如果認真完整閱讀神霧節能2017年一季報,結論應不至於如文章這般。


文章提到神霧節能2016年收入中境外項目收入占比大,且該項目欠款高達收入的80%,文中語義直指神霧節能有意隱瞞客戶名稱。



而事實上,我們早在4月28日發布的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分析中就已指出公司2016年收入主要來自於境外項目貢獻,且應收賬款的第一大客戶即為境外客戶,公司也無意隱瞞這一點。

更重要的是,文章中提到的“境外客戶拒不付款”純屬臆想,印尼大河項目欠款在2017年一季度已基本收回,從2017年一季報應收賬款中清晰可見,2017年一季度境外項目已大量回款,應收賬款已減少至2.2億元,公司現金流狀況已大幅改善。



3.文章質疑的高毛利率,是獨家技術境外EP項目的合理水平。毛利率是否合理,需要結合技術獨家性、項目屬性(是高毛利率的E部分、P部分、還是低毛利率的C部分)、地域(境外項目由於風險、政策等因素毛利率通常要高)綜合來判斷,而非主觀臆斷。


在神霧節能2016年收入貢獻中,占比最大的是印尼大河鎳合金公司,該項目為境外EP項目。即E(設計)+ P(設備采購),在節能的業務中,毛利率最高的就是設計和設備采購,該項目沒有工程土建,又是海外,所以毛利率高於國內項目(15年金川銅渣EPC的毛利率在39%,凈利率26%)。


再進一步分析,印尼大河EP項目毛利率高達70%是否合理?


首先,神霧節能技術為獨家技術,技術溢價本身就帶來了高盈利能力,不能與普通環保工程公司盈利水平類比。以15年金川銅渣項目為例,即使是包含了土建的EPC項目,毛利率也達到39%,凈利潤率為26%。再看環保公司中同樣擁有技術溢價的碧水源,完整MBR技術的EPC項目體現在報表上的合並凈利率在2016年以前都始終保持在25%甚至30%以上的高水平。(2016年開始有大量的非MBR和純土建項目出現)



其次,在EPC全環節中,毛利率最高的就是設計和設備采購,剔除低毛利率的C(土建)環節,EP項目毛利率應至少高出EPC項目15個百分點以上,因此,在神霧節能境內EPC項目39%的毛利率基礎上,境內EP項目毛利率應在55%以上。


最後,境外項目政策、匯率、工期等多方面不確定性及風險因素大,因此往往利潤率水平都要高於境內項目。因此,在55%基礎上再增加15個百分點,達到70%亦為合理水平。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僅一個印尼大河項目,神霧節能2016年已實現如此大增長,未來更多項目結算後,業績增長更不可限量。


三、反談葉檀財經


因為這次的事件,我在文章的鏈接中點擊關註葉檀財經,神霧相關的這篇文章副標題是上市公司系列四,倒查其公眾號內文章,前三家公司分別是太空板業、商贏環球、林州重機。第一篇林州重機為從4月12日發表,並在文章中說從即日開始,每周三把目光對準上市公司,5月24日也是一個周三,這應該就是神霧集團這篇文章的來源。


太空板業和林州重機分別是57億和41億的小市值公司,從wind研究報告欄目下,沒有看到正規券商覆蓋,商贏環球自17年1月4號以來一直處於停牌狀態,所以葉檀的前三篇文章並沒有得到主流市場的太多關註,但第四篇文章寫的是神霧集團,了解這家公司的投資者都知道,神霧環保和神霧節能分別是列入我作為招商證券環保首席的推薦核心的第一和第三序列標的,我想說,葉檀嘩眾取寵可以,但不好意思,這篇文章你惹到的是我。神霧集團旗下兩家公司總市值571億,我不能說大市值公司一定沒有問題,畢竟在歷史上跌下神壇的公司也有很多,但我可以說大市值公司在其成長途中往往經歷了多項和多方的考核,在專業的投資者面前大市值公司被財經專欄類的文章狙擊成功,這種事件的神化程度可能比中國傳統武術更懸。甚至我不能說這種事件的發生一定不會成功,但我可以說在寫這篇文章之前,請先閱讀下主流推薦賣方的正規報告,至少也要仔細閱讀下對我們在一個月前發布的神霧節能年報點評。


四、結語


“神霧環保+神霧節能”是我們小組在2017年最為看好的節能雙雄,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對其廣闊的長期空間和持續成長堅定看好。


神霧環保:公司擁有“煤炭-電石-乙炔-乙烯”的新型化工生產工藝,首個完整鏈條的項目有望於2018年中投產,屆時將帶來我國煤炭消費格局的重塑,激活萬億級別的電石新建市場。目前,公司擁有在手訂單近200億,未來訂單預期仍將持續增長,我們預計公司2017年有望實現歸屬凈利潤14億元,2018年有望實現歸屬凈利潤25.4億元,按2018年25倍PE估值給予17年年底目標市值635億元。


神霧節能:如果說神霧環保是對石化工藝的技術顛覆,神霧節能則是對冶金生產工藝的技術革命,其生產工藝可解決低品位礦冶煉、礦渣利用、煉鐵行業流程再造等多個冶煉中的世界級難題,對應的市場空間僅礦渣利用即達到7000-8000億元。目前公司擁有在手訂單逾100億,2016年12月金川項目投產發布會後,大量新增訂單在2017年兌現可以預期,我們預計公司2017年-2018年有望實現歸屬凈利潤分別為6.3億元、11.1億元,目前230億市值,對應2017年PE估值為36倍、2018年PE估值為21倍,考慮公司的技術的高度領先性和業績增長彈性,給於2018年35倍PE估值,對應17年年底目標市值389億市值。


2016年12月30日,我在元旦休假前於北京機場寫下公眾號文章“寄語2017,寄語神霧節能和神霧環保”,兩家擁有獨家革命性技術的企業,各自獨享萬億級別工程大市場,2017年兩家公司累計市值超千億,未來分別市值超千億將是長期必然。在新技術被市場逐漸認知接受的過程中,必然有質疑、有坎坷、有爭議,但越過荊棘、方得坦途,投資亦然。


神霧集團:對不起賈布斯 我用你的套路 實現了你的夢想!


在別人眼中,樂視的核心是PPT;但在賈躍亭眼中,樂視的核心是“生態”,有個詞叫“生態化反”。


樂視結構分成三部分,即上市公司、LeEco Global(樂視非上市公司體系)、樂視汽車,其中七大子生態是手機生態、體育生態、內容生態、大屏生態、互聯網金融生態、互聯網及雲生態、汽車生態。


2016年,樂視的收入增長基本來自它自己的生態圈,以及錯綜複雜的關聯交易,資金和商品都在一個大圈子里轉。作為曾經創業板的明星,樂視跌入泥坑,暗淡了許多,皆因套路玩兒砸了。


實際上,玩這種套路的公司並不少,也有玩得非常“成功”的,神霧集團就是其中之一。它主要從事化石能源、礦產資源及可再生資源高效清潔利用技術的研發與技術推廣,目前擁有合並報表口徑的子公司6家,合營企業1家。



通過資本運作,神霧集團已經控制了兩家上市公司——神霧環保和神霧節能,所用套路也跟樂視一樣:集團是總指揮,旗下子公司就像一枚棋子,服從命令,關聯交易。


神霧玩轉江湖,不知道賈布斯看見了,心里有何感想。


神霧環保:一個人的江湖


上面股權結構圖中最中間的、名叫北京華福神霧工業爐有限公司是神霧環保的主要資產。它並不是通過審查相對嚴格的IPO上市的,而是通過借殼上市的。


2014年5月11日,神霧集團與萬合邦簽署協議,受讓萬合邦100%股權;同月,天和環保控股股東王利品將上市公司19.79%的股權劃轉給萬合邦。也就是說,從2014年開始,神霧集團就為第一家子公司上市進行資本運作。


2014年8月4日,天和環保更名為神霧環保。2015年7月,神霧環保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北京華福神霧工業爐有限公司100%的股權。自此,神霧集團子公司神霧工業爐完成上市。


當年,神霧環保凈利潤由上年的2069萬飆升至1.75億,2016年凈利潤更是達到7.08億。這種業績,套用一句話,Too Good To Be True(太好以至於不太真實)。


根據公司財報,2016年神霧環保營收31.25億,需要指出的是,僅公司前5大客戶就占了94.38%的總銷售額。也就是說,這5個客戶支撐了神霧環保整個上市公司的業績。



從上面信息可以看出,烏海神霧煤化科技有限公司是神霧環保最大的客戶,2016年承接的銷售額達到12.87億,占神霧環保當年總銷售額的41.18%!


這家公司貢獻了神霧環保近半的營收,投資者難道不想知道這位金主的真實身份麽?眼尖的投資者可能已經發現,這家公司名字里面有“神霧”二字。是的,這個最大客戶是神霧集團的一家子公司,原法人股東叫北京神霧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哦,原來是自己人吶!


新疆勝沃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是神霧環保的第二大客戶,2016年承接的銷售額達到10.35億,占神霧環保當年總銷售額的33.14%!這家貢獻神霧環保當年三成營收的公司又是誰呢?



看上圖右上角圈出來的兩家公司,其中一家就是神霧環保的第二大客戶新疆勝沃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另一家叫北京禾工信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神霧集團100%控股子公司。也就是說,神霧集團和第二大客戶共同參股了新疆錦龍神霧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恩,神霧環保第二大客戶也不是外人嘛!


總之,2016年神霧環保有23.22億的營收是“自己人”貢獻的,占當年總營收比重高達74.32%。神霧環保也挺“實誠”的,在2016年財報中說,前五名客戶銷售額中關聯方銷售額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為57.93%。


這種套路讓神霧環保的股價由16年初12.17元低位漲到近期37.68元高位,漲幅209.16%。在神霧集團總指揮下,神霧環保賬面上業績迅速增長,股價也跟著上漲。


2017年,還是同樣的故事,只是公司有點心虛了,帶上一層面具,不是真正換成了另外一個人。


3月22日,神霧環保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洪陽冶化中標烏海洪遠乙炔化工新工藝40萬噸/年多聯產示範項目工程施工總承包,中標金額暫定為59.47億元,是2016年總營收的190.30%。


對於天上掉餡餅這種事兒,經驗告訴我們,一定要理智,要克制,不要被喜悅蒙蔽了雙眼。烏海洪遠是誰呢?查一下發現,它就是烏海神霧煤化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1月18日才改的名字。搞了半天,還是自己人跟自己人在玩兒。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沒有現金流支持的凈利潤都是瞎忽悠。2016年,神霧環保凈利潤7.08個億,但是經營性凈現金流才2.18個億。神霧集團,既然子公司都像棋子一樣聽你的,也請你拿出點誠意,不然賈布斯知道會更難過的。


神霧節能:誰是傻子? 


股權結構圖中左邊第二個、名叫江蘇省冶金設計院有限公司是神霧節能的主要資產,它也是通過借殼上市的。


2016年10月份,金城股份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神霧集團子公司江蘇院,神霧集團第二家子公司完成上市。2016年12月16日,金城股份更名為神霧節能。


2016年,神霧節能營收由上年的2.4億,飆升至8.65億,凈利潤由1145萬飆升至3.33億,毛利率由17.72%飆升至61.96%。與之不相符的是,經營性凈現金流急劇惡化,由-29.21萬暴跌至-1.04億。


出於嚴謹的態度,我們根據調整後的報表來看:2015年公司營收6.58億,2016年營收8.65億,同比增長32.14%。同期,應收賬款由15年的1.53億飆升至16年的6.25億,預付賬款由15年的2316萬飆升至16年的2.3億,經營性凈現金流由4.6億暴跌至-1.04億。


上面數字翻譯過來就是,錢在公司內轉了一圈又都出去了,或者外邊的錢沒進來,自己的錢還出去了,結果確實讓公司賬面上盈利了,但是沒有現金流支持的盈利都是瞎忽悠,公司盈利質量嚴重惡化!


更詭異的是公司的毛利率問題。根據2016年10月21日公司《新增股份變動報告及上市公告書》,收購江蘇院後公司銷售毛利率會由17.72%上升至36.62%。2016年財報出來後,神霧節能毛利率飆升到了61.96%,這足足比公司之前的預測值高了25.34%!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要想讓毛利率提升幾點百分點是多難,你這一下子高了25個百分點,到底怎麽回事?


重組後,神霧節能2016年營收主要來自子公司江蘇院,而江蘇院當年也對主營業務重新調整口徑,新增設備銷售欄。具體來說,神霧節能2016年營收中工程承包1.82億,設備銷售4.97億,工程咨詢設計1.86億,占比分別是21.07%、57.39%和21.54%,毛利率分別是23.94%、70.51%和76.36%。


是的,神霧節能的設備銷售和工程咨詢設計毛利率都超過了70%!一般環保行業的毛利率也就35%的水平,你這就是點石成金啊。查了一下江蘇院公司官網,全是技術專利介紹,沒有關於設備的介紹。不過,神霧集團的官網倒是有一些設備的介紹。到現在,我們還是要保持克制,再看看下圖: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境外收入占比過高,大家一定要保持警惕。另外,神霧節能境內外毛利率的差別還向大家傳遞一個信息:境內的客戶還算理智,恩,境外客戶都是傻子。


接下來,我們就要找出這位傻子客戶。當然,神霧節能並沒有直接公布它的名字:



但是,我們上網可以查出來,神霧節能參與了大河160萬噸紅土鎳礦冶煉項目設計。從客戶一銷售額和公司境外銷售額就可以確認,這個傻子就是,印尼大河鎳合金有限公司。

問題是,它真的是弱智嗎?我們再具體看看2016年急劇飆升的應收賬款情況:



神霧節能比神霧環保的財務雞賊多了,根本不對外公布具體客戶的名字。幸好,我們無意中從財報外幣貨幣性項目下面的附註中發現了一個關鍵信息點:印尼大河鎳合金有限公司欠款竟然高達7640萬美元。



再結合項目規模,我們基本就可以推斷出,欠款最大的客戶就是被當作“弱智”的印尼大河鎳合金有限公司。


至此,故事就基本清晰了:神霧節能2016年的業績主要靠印尼大河鎳合金有限公司一家撐起,貢獻了6.37億營收,占全年總營收的比重高達73.66%,並且這家公司比較傻,貢獻的毛利率也比境內高39.77%。但是呢,雖然貢獻了這麽多業績,這家公司就是不付錢,欠款高達5.12億,占所貢獻營收的80.38%。也就是,神霧節能給它八成多的銷售都沒有受到貨款!即便如此,神霧節能的股價2016年還是番了一番。


那麽,最後的問題是,到底誰是傻子?(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