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9/100336512.html
大變革時代來臨時,總是很難找到方向,不是看不清方向,而是很難分清是衝擊、週期還是趨勢。標準的統計方法,可以把一條時 間序列數據分解為衝擊、週期和趨勢,但在完整的數據序列成為歷史以前,趨勢末端的方向很難確定,僅靠觀察表面的數字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大時代,對交易員 和投資人都是巨大的考驗。
正如美國的次貸危機標誌著美國減槓桿、恢復國際收支平衡的趨勢性逆轉一樣,歐債危機對於歐元區經濟來說有著趨勢決定意義,它標誌著歐元區必須走 上減槓桿、緊縮財政之路。
歐債危機對於中國而言,可能僅是一次比較大的對總需求的負面衝擊。但中國內需回升具備彌補外需下降的能力,總需求會較快恢復。從以往的經驗來 看,外部負面衝擊有多深,後面政策調整帶來的正向衝擊就有多高,而後再是正向衝擊的衰減,最近這三年明顯反映出這一特點。危機帶來的衝擊不僅是在經濟層 面,人民幣匯率多日的跌停、離岸市場突然出現的人民幣貶值預期以及外匯佔款負增長,都是外部危機導致流動性緊縮,從而衝擊國內金融體系。上一輪金融危機時 也出現過類似衝擊,但都沒有逆轉人民幣升值的大趨勢。
週期與資產輪動關係最為密切,對於投資組合的績效表現最重要,但週期的判斷絕不是GDP下行就代表週期下行那麼簡單。一般而言,一個經濟週期要 持續8年-10年,但2008危機後的小周期僅僅三年就結束了,在這一週期裡也表現出了正常的資產輪動,儘管不同經濟體表現的程度不盡相同,但基本都經歷 了經濟復甦、通脹上行、滯脹、衰退的循環。
中國則不大一樣,儘管與世界同步的小周期表現也存在,但大周期的特點更加明顯。儘管中國的工業企業利潤受到了外部危機的衝擊,但利潤率和產銷率 的絕對水平和上個週期的平均水平相當,製造業和私人部門投資依然強勁,沒有出現劇烈的「去庫存化」,反而在大宗商品下跌時,補充了原材料的進口,橡膠、銅 材、鐵礦石都出現了進口量上升。這些都表明,當前的經濟下行並非週期逆轉,而是需求衝擊所致。
保持距離,也許更容易看清楚事務的脈絡和趨勢,因為此時嘈雜的波動噪音已模糊。尋找中國經濟趨勢,可問路人甲。他們大多說不上來什麼是CPI, 但會告訴你這幾年食品價格漲得離譜,或保姆多麼難找,甚至空姐的工資已不如農民工,家鄉變化之快讓他摸不著東西,抑或批評各國央行的大肆印鈔。儘管這些觀 察和論斷經不起專業人士的推敲,卻有著另一種樸素的冷靜。
儘管中國的CPI已在下行,但國內的人口因素、各國央行預熱的印鈔機並未發生絲毫變化。即使是危機衝擊下,美元與歐元匯率波動反覆,原油價格並 未像2008年一樣從150美元/桶跌落至40美元/桶,仍穩定在100美元以上。由此可判斷中國通脹的長期趨勢並未改變,而食品價格週期的下行幾乎是規 律性的,到2012年下半年就會結束,此時歐洲央行恐怕也已經開啟它的印鈔機,美元、歐元出現競爭性貶值,通脹就會再現。
整體上看,國際收支的再平衡趨勢,決定了中國將出現外部盈餘緩步下降的環境,這意味著中國國內存款和國民收入的增速都可能降低,槓桿增加將成為 趨勢,分配將從偏向於資本逐步轉為偏向於勞動力,通脹短期內快速下降,但卻是不能迴避的長期問題。
國內流動性的放鬆,已使資產輪動恢復正常。債市牛市已過一半,中低等級和中短期債券將引領下半場行情,之後是可轉債,而後才是股市。但審視資產 的估值水平時需注意趨勢,如信用債的信用利差,別指望它能回到前一個週期的底部。
作者為平安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研究主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zi8.html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首發上市日期
|
淨利潤
|
3年平均增長(2007)
|
3年平均增長(2010)
|
年均增速增長百分點
|
||
2004年
|
2007年
|
2010年
|
||||||
002113.SZ
|
*ST天潤
|
2007-02-08
|
0.26
|
0.23
|
-3.41
|
-4%
|
-345%
|
-341%
|
002107.SZ
|
沃華醫藥
|
2007-01-24
|
0.23
|
0.35
|
-0.98
|
15%
|
-240%
|
-256%
|
002166.SZ
|
萊茵生物
|
2007-09-13
|
0.15
|
0.21
|
-0.25
|
11%
|
-205%
|
-216%
|
002114.SZ
|
羅平鋅電
|
2007-02-15
|
0.31
|
1.00
|
-0.16
|
48%
|
-155%
|
-203%
|
002143.SZ
|
高金食品
|
2007-07-20
|
0.37
|
0.46
|
-0.22
|
7%
|
-179%
|
-186%
|
002134.SZ
|
天津普林
|
2007-05-16
|
0.42
|
0.59
|
-0.19
|
12%
|
-169%
|
-181%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2007-05-15
|
11.98
|
205.13
|
390.42
|
158%
|
24%
|
-134%
|
601628.SH
|
中國人壽
|
2007-01-09
|
29.19
|
281.16
|
336.26
|
113%
|
6%
|
-107%
|
002198.SZ
|
嘉應製藥
|
2007-12-18
|
0.03
|
0.24
|
0.25
|
107%
|
1%
|
-105%
|
002137.SZ
|
實益達
|
2007-06-13
|
0.11
|
0.62
|
0.26
|
77%
|
-25%
|
-102%
|
總市值
|
淨利潤
|
||||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2007-12-31
|
2011-9-30
|
2007年
|
2011年前3季度
|
002202.SZ
|
金風科技
|
702.25
|
267.84
|
6.30
|
6.15
|
600875.SH
|
東方電氣
|
727.13
|
450.27
|
19.90
|
22.78
|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首發上市日期
|
淨利潤
|
3年平均增長(2007)
|
3年平均增長(2010)
|
年均增速增長百分點
|
||
2004年
|
2007年
|
2010年
|
||||||
002124.SZ
|
天邦股份
|
2007-04-03
|
0.24
|
0.22
|
0.39
|
-3%
|
21%
|
23%
|
002168.SZ
|
深圳惠程
|
2007-09-19
|
0.39
|
0.38
|
0.70
|
-1%
|
22%
|
23%
|
002105.SZ
|
信隆實業
|
2007-01-12
|
0.35
|
0.27
|
0.43
|
-8%
|
17%
|
25%
|
002144.SZ
|
宏達高科
|
2007-08-03
|
0.29
|
0.21
|
0.40
|
-10%
|
24%
|
34%
|
002118.SZ
|
紫鑫藥業
|
2007-03-02
|
0.29
|
0.48
|
1.73
|
18%
|
53%
|
36%
|
002139.SZ
|
拓邦股份
|
2007-06-29
|
0.16
|
0.21
|
0.72
|
8%
|
52%
|
44%
|
002126.SZ
|
銀輪股份
|
2007-04-18
|
0.39
|
0.36
|
1.31
|
-3%
|
54%
|
57%
|
002108.SZ
|
滄州明珠
|
2007-01-24
|
0.30
|
0.23
|
1.16
|
-8%
|
71%
|
79%
|
601002.SH
|
晉億實業
|
2007-01-26
|
1.94
|
0.38
|
2.31
|
-42%
|
83%
|
125%
|
002125.SZ
|
湘潭電化
|
2007-04-03
|
0.23
|
0.02
|
0.26
|
-58%
|
145%
|
203%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zi9.html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首發上市日期
|
淨利潤
|
3年平均增長(2007)
|
3年平均增長(2010)
|
年均增速增長百分點
|
||
2004年
|
2007年
|
2010年
|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2007-05-15
|
11.98
|
205.13
|
390.42
|
158%
|
24%
|
-134%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2007-02-05
|
17.66
|
85.86
|
185.21
|
69%
|
29%
|
-40%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2007-07-19
|
2.18
|
9.09
|
23.11
|
61%
|
36%
|
-25%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2007-04-27
|
24.50
|
82.90
|
215.09
|
50%
|
37%
|
-13%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2007-09-19
|
13.84
|
33.48
|
68.03
|
34%
|
27%
|
-8%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2007-07-19
|
4.38
|
9.51
|
23.22
|
29%
|
35%
|
5%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2007-09-25
|
490.42
|
690.53
|
1,348.44
|
12%
|
25%
|
13%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zlpl.html
中國銀行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趨勢展望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經歷了一段黃金發展時期,存貸款規模高速增長,盈利能力大幅躍升,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但是目前已經步入拐點,未來三年則將進入穩步發展期,存貸款整體高速發展將成往事,過高的資本消耗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開始體現其競爭優勢。
負債難度加大,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存款負債難度加大
2004~2010年銀行業存款增速和波動幅度都較大,整體增速保持在16%~29%區間內;2011~2013年增速將會放緩,可能落在14.5%~18.5%區間內,且負債難度加大,「存款立行」理念或將重回管理層視野。一 是2010年監管當局時隔多年後重祭貸存比調控工具,未來持續運用概率較大。目前,多家股份制銀行都徘徊在監管當局設定的75%紅線附近,制約了放貸能 力,因而加劇了對存款資源的爭奪,負債難度將會加大。二是接下來的兩三年內,我國都將處於通脹壓力之下,緊縮貨幣將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取向,M2增速將由接近30%大幅回落至14%~17%,由此,企業派生存款增速將顯著回落。三是雖然我國已經進入加息週期,但加息幅度很難抹平實際上的負利率,加上居民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傾向把財富轉換為存款之外的其他形式,使儲蓄存款負債難度進一步加大。從結構上看,企業存款佔比波動幅度縮窄,而儲蓄存款佔比也將繼續延續其緩慢下降的趨勢;企業存款定活比將保持穩定,而儲蓄存款定活比與通脹的相關性更為明顯,活期佔比將有所提高。
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近兩年,我國信貸急速擴張,而2011~2013年貸款增速將會顯著放緩,增速可能落在14%~17%區間內。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未來三年我國信貸政策調控將進入信貸收縮期。中國信貸政策體現了很強的逆經濟週期性,以信貸增量/GDP增量來衡量,2000年以來,我國的信貸分為三個週期:2001~2003年為擴張週期;2004~2008年為收縮期;2009~2010為擴張週期;2011~2013年將進入到信貸收縮期。第 二,隨著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直接融資將會進入快速發展週期,比例會有所提高,從而擠壓間接融資的空間。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佔比呈現明 顯的互相擠壓關係,2003~2007年當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發展相對較快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下降;2008~2010年當資本市場處於調 整階段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上升;接下來幾年預計債券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銀行信貸也將進入到緩慢增長階段。第三,在一系列自身內在約束下,銀行 信貸擴張也將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各家銀行都進行了再融資,但多家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並未明顯超出現有的監管要求;股份制銀行的存貸比大多徘徊在75%的監管紅線附近;監管機構加大了對表外資產的監管,銀行通過表外向企業的融資難以達到近兩年水平;並且目前銀行票據融資存量處於歷史低位,通過壓縮票據融資來「騰籠換鳥」空間已經十分狹小。
盈利能力微幅下降,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息差提升並不能帶來盈利能力的明顯提高
2004~2010年,我國銀行業盈利整體增長較快,除去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其他年份淨利潤增速基本都保持在28%以上,2007年曾高達到60%。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依然是盈利比較穩定的行業之一,但行業增速難以達到2006~2008年的高增長水平,總體回落至12%~20%區間。影響銀行盈利水平變化的有息差水平、規模增長、非息收入、成本收入比和信貸成本等多種因子,在利息收入佔主導的盈利模式下,規模和息差是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一方面,加息、存款活期化以及議價能力提高有利於息差提升,從而對盈利增長形成正向驅動。經驗數據表明,息差的變化與利率週期完全一致,我國已經進入加息週期,未來三年利率預計至少繼續提高125基點。信貸供求關係的變化對淨息差的提升也有較為明顯的影響。由於國家信貸調控以及銀行定價能力的提升,2010年我國銀行業定價水平已經恢復到了2007年的水平,接下來這一趨勢將得到延續。此外,通脹背景下,存款活期化傾向也會帶來負債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信貸規模以及信用成本也將對盈利增長形成負向驅動。2009~2010年,信貸規模增長是銀行業績快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但如前所述,未來幾年我國信貸規模增速將有所放緩,回歸常態。更 為重要的是,未來1~3年信用成本上升將是大概率事件。一是未來通過撥備下降以實現對利潤的反哺不再可能,而且銀監會2.5%的動態撥備要求還會對利潤形 成負向衝擊。二是房地產貸款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很可能在未來三年內部分顯性化,不良額增加,進而侵蝕銀行利潤。
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首先,銀行非息收入佔比將會提高。主要原因為:一是通脹背景下的存款活期化趨勢以及資本市場存在的向上機會,都將有利於銀行代理基金、理財、託管等 中間業務的提速。二是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企業IPO、增資擴股、債券發行等將保持活躍。三是進出口國際貿易的穩步增長將拉動銀行結算結匯等 國際業務收入的增長。四是銀行卡發卡量繼續投放,卡均收入進一步增加,銀行卡相關收入也將實現較快增長。五是名義價格水平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商業銀行 支付結算等「傳統」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加快。
其次,零售業務利潤佔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為:一是多家銀行在2004年左右就已經開始進行戰略轉型,經過五六年的投入,有望在未來幾年厚積薄發開始進入收穫期。二是銀行極有可能將個人房貸利率上浮。2009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漲幅高過一倍,目前房地產市場泡沫已現,銀行承擔的系統性風險較大,而房貸利率一直維持在七折或八五折水平,並沒有因承擔的風險加大而上調。這使得銀行在個人房貸業務上承擔的風險與所獲得的回報不成比例,違背風險定價原則。隨著貸款定價能力的提高,以及進行精確的利潤核算,各家銀行有望回歸理性狀態,上浮房貸利率。
再次,「量價齊升」將推高中小企業利潤在對公業務利潤中佔比。從量來看,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增長的加快,一大批中小型企業將會成長起來,其信貸需求將保持旺盛態勢。從價來看,一方面銀行不斷強化貸款定價能力;另一方面,相對大企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在貸款需求旺盛、供給受限的情況下,定價將會呈上浮趨勢。
資本壓力與日俱增,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發展延續都是依靠風險資產規模擴張的資本消耗模式。雖然從2004年開始,我國銀行業經營管理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改革並沒 有扭轉中國銀行業的「速度情結」和「規模偏好」,經營中仍然注重業務規模和機構數量的增長,追求業務規模的擴大化、機構規模的大型化和市場廣度的拓展。各 家銀行在規模比拚中,使得信貸擴張對資本補充的「倒逼」時有發生,資本硬約束演變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狀況。但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面臨的資本壓力 將是前所未有的,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主要原因為:
第一,監管當局繼續提高監管要求為大概率事件。巴塞爾協議誕生以來,監管當局日益重視對銀行資本的監管,使其成為吸收損失的緩衝機制,也成 為制約銀行業務發展的主要變量。2010年11月,G20首爾峰會原則上通過了巴塞爾協議III,而提高資本水平和質量是巴塞爾協議III的核心要義。根 據巴塞爾協議III,核心一級資本(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最低要求將從2%提升至4.5%;一級資本金比率將從4%提升至6%;此外,巴塞爾協議III 還引入了2.5%的資本留存緩衝和0~2.5%的逆週期資本緩衝。我國銀監會是加強監管的倡導者,也必將是踐行者。根據監管當局有關領導講話,我國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要求為6%,一級資本要求為8%,系統重要性銀行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最高可達15%,必要時可達16%,並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2012年底達標。如果監管要求最終按此確定,應該說與巴塞爾協議III相比,無論是資本水平還是過渡期安排都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最終實施的標準可能會有所降低,但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在目前基礎上提高到11.5%~12.0%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二,資本內生能力不能滿足新增信貸的資本索求。雖然未來三年信貸增速將顯著放緩,但仍存在較大的資本缺口。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銀行業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經 營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雖然很多銀行運用了經濟資本工具,但並未像西方銀行一樣使經濟資本成為經營管理的主軸,結果是資本的價值創造績效不高,不能建立 起資本補充的自我實現機制。按照16%的年均信貸增速,至2013年,我國銀行業信貸規模將達到79.1萬億元,以65%的風險資產比率和 11.5%的資本充足率進行匡算,所需對應的資本將高達5.95萬億元。而目前我國銀行業資本存量總額約為3.65萬億元,按照銀行業保持15%的年均盈 利增速,並假設50%的分紅比例,通過內生渠道能夠解決1.5萬億元資本,仍存在約7600億元的資本缺口。
第三,進一步融資的空間非常有限。近年來,我國銀行業資本籌集渠道日益多元化,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融資,定向增發,配股,發行次級債務、混合資本債務、 可轉換債務等融資渠道相繼被監管當局放行並被各家銀行改採用。未來幾年,通過股票或債券等外源融資的空間將變得相對有限。
不良貸款難以繼續「雙降」,風險防範任務艱巨
資產質量改善或結束,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未來三年,經濟的景氣程度、企業的盈利能力決定了銀行信用風險依然處於可控範圍,但近兩年過高的信貸增速以及潛在的風險點使得銀行業不良餘額和不良率均有可能出現小幅反彈,其中不良率可能升至2%以上。主要原因為:
第一,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整體償貸情況仍然存在重大隱患。據銀行業自查初步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貸款餘額大約為7萬多億元,佔全部貸款數據的17%,企業貸款的24%。融資平台貸款在未來兩三年可能迎來集中還本高峰期,對資產質量的影響很可能是慢性病。一是借款人未來可用於還款的現金流仍存在不確定因素。二是過度依賴財政性擔保,依靠第二還款來源覆蓋本息的貸款佔比約50%。截至2010年8月末,地方政府為平台貸款提供的財政性擔保估值達3.6萬億元,其中有七個省的財政擔保在其2009年財政收入的兩倍以上。三 是平台貸款償還週期長,還款相對集中。平台貸款中,八成是固定資產貸款,中長期貸款佔到九成以上,其中54%的貸款期限更是在五年以上,更糟糕的是,這些 貸款大多採取整借整還方式,風險集中並滯後顯現。四是機關法人性質的平台存在權屬責任不清問題。貸款項目借款主體不合規,財政擔保不合規,或償還有嚴重風 險,例如貸款挪用和貸款做資本金,佔比約26%,規模約為2萬億元。
第二,房地產市場步入高風險區域,按揭貸款存在系統性風險。我國銀行業與房地產業的相關性很高,近年來銀行業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2005年以來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目前,房地產類貸款在銀行信貸業務中佔比很大,主要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餘額9.12萬億元,其中按揭貸款及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餘額分別為6萬億元和3.12萬億元,在全部貸款餘額中的佔比分別為12.96%和6.76%,總佔比為19.7%。並且上市銀行的佔比普遍高於行業整體水平,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在15家上市銀行中,除華夏和南京銀行外,其他銀行房地產類貸款佔比都達到20%以上,其中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佔比分別高達31.95%和31.18%。美 國等無數前車之鑑表明,房地產市場變化對金融企業影響較大,房價大幅下跌會帶來地產商償債能力的下降和住戶違約率的上升。2009年以來,我國主要城市房 價漲幅較大,價格虛高、泡沫化明顯,已經脫離了大部分居民的真實購買力。未來三年內,特別是當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時,房價很可能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 如果跌幅度過大,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均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部分行業和企業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加大。最近幾年來國務院連續出台了多項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嚴控「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淘汰落後產能,防止產能過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訓告訴我們,產業結構調整的風險將直接反映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銀監會在2010年中期對涉及落後產能企業的貸款風險排查表明,截至2010年7月末,有15個行業的124家企業有5000萬元以上大額貸款,涉及大額貸款餘額586.9億元,不良貸款率已達2.4%,高於大額貸款平均不良率1.4個百分點。此外,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沿海向內地省份轉移的過程中,對遷出地來說,不僅要關注遷移企業自身業已形成的風險,而且其上下游配套企業可能面臨生存危機;對遷入地來說,當地的低端產業將被擠出,也可能帶來一定的信用風險。
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
一方面,近年來人民幣中長期貸款佔比一直呈上升趨勢,預計未來三年上升幅度雖有所放緩,但趨勢將以延續,而同時,存款又呈現不斷活期化特徵,這種存、貸款 期限結構的背離將使期限錯配風險加大。此外,許多銀行「規模情結」根深蒂固,熱衷於市場排名和份額,片面倚重時點規模考核,導致高息攬儲、違規吸存的現象 屢禁不止。這種以犧牲議價能力和風險控制為代價的短期化行為,不僅使監管數據失真,而且人為扭曲資金市場供求狀況,加劇銀行體系內流動性的波動。另一方 面,因匯率波動導致的外幣流動性緊張需要警惕。未來幾年,人民幣升值趨勢延續是大概率事件,由此,本外幣利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企業對外幣貿易融資的需求 將更為旺盛,外幣資金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競爭開始分化,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取得競爭優勢
由於單純追求市場份額的風險資產擴張模式不可持續,銀行業的黃金發展時期將進入尾聲,競爭將開始出現分化。戰略定位精準,經營靈活,在某些領域擁有更強的 實力,更好的產品,更多的財務、網點、技術和人力方面的資源,更順暢的管理架構,更短的管理鏈條、流程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競爭優勢有望得到體現。
大型股份制銀行穩步前行,部分銀行規模優勢可能得到體現
戰略方面,大型銀行推行全面發展的業務戰略,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齊頭並進,業務結構沒有明顯的偏重,其長期目標仍然是贏得在各個主要領域的優勢地位。如工行在原有批發業務優勢的基礎上,又提出發展成為中國第一零售銀行的戰略目標,並將中小企業金融業務也納入戰略視野。未來幾年,隨著區域經濟振興、城鎮化的推進和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銀行經營規模的優勢有望得到進一步發揮。
資源方面,大型銀行擁有更多的網點和更廣泛的物理服務網絡,如農行2009年末境內機構多達23624家,擁有大型銀行中覆蓋範圍最廣泛的境內物理網絡和 數量最多的ATM;機構數量最少的交行也擁有2648家營業網點。受制於監管機構審批新設機構的限制,這一差距中短期內不會改變。大型銀行擁有更龐大的客 戶基礎,且目前的資本充足水平高於其他銀行,並且為國有控股銀行,籌集資本相對容易,廣泛的網絡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使其吸儲能力更為強大。
管理方面,大型銀行通過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投資者,公司治理架構逐步完善,管理體系等改革探索甚至走在整個銀行業的前面。並且各家銀行都對風險管理進行 了整合,已構建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大型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經濟資本管理技術、資產負債管理技術、信息技術等管理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此外,各 家銀行也非常重視流程建設,正實施流程簡化和再造,逐步朝流程銀行目標邁進。
綜合而言,大型銀行具備推進全面發展戰略的基礎條件,未來幾年如果在資源配置、經營效率、風險管理等方面提到進一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可能得到顯現。
中小型股份制銀行開始分化,戰略轉型差異將決定其競爭優勢
戰略方面,限於資本約束以及網點擴張等方面的制約,中小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全面拓展的業務發展模式進入瓶頸。很多銀行開始實施經營轉型,試圖把有限的資源 投入到未來成長前景廣闊,自身又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中去,以構建相對獨特、專業的經營模式。如招商銀行從2004年就進行了零售轉型,開始打造零售領域的 競爭優勢;深發展則在貿易金融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零售業務在深圳等局部地區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資源方面,中小型全國性銀行經營網點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不同的銀行在不同的地區具有相對優勢,如招商銀行在深圳、浦發銀行在上海網點數量都相對較多,而在中西部地區以及三四線城市網點數量較少。這在區域經濟振興、產業轉移以及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是一個明顯的劣勢。中小型全國性銀行雖然客戶基礎普遍不能與大型銀行抗衡,但個別銀行在個別領域還是掌握了一定的客戶基礎,如中信銀行已經培育了一定的對公客戶基礎,特別是在汽車行業;招商銀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中高端零售客戶。此外,一些銀行的人力資源在同業中也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管理方面,近幾年,很多中小型全國性銀行都進行了組織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各家銀行都對風險管理進行了整合,基本構建了符合巴塞爾新協議的全面風險管理體 系。個別銀行在風險管理、資本管理、資產負債管理、流程優化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可能各有優勢。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型全國性銀行最大的競爭優勢是靈活的經 營機制、較強的創新能力和高效的資源配置效率。
綜合而言,中小股份制銀行從粗放向集約轉型只不過是新一輪競爭的開始。各家銀行的競爭優勢不再簡單體現為市場份額和規模的擴張,而更多地體現在管理層面的提升。
戰略方面,除較少的城商行外,大部分仍將經營發展定位在本地區域,並在當地市場的金融總量上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地位。如南京銀行、寧波銀行、長沙銀行等銀行貸款總量都佔當地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第一位,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在當地也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資源方面,城商行脫胎於當地的城市信用社,大股東基本都為當地財政,在當地政府的關照下成長,對當地的企業經營更為熟悉和瞭解,長期以來也積累了大量的關 係客戶,因此,其政務金融和公司金融業務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並且城商行在當地的網點數量也較多,如上海銀行在上海的網點多達210多家,超過任意一家中 小型全國性銀行,包括總部在上海的浦發銀行。
管理方面,相對於全國性的商業銀行而言,城商行總行位於當地,具有相對更短的管理鏈條和管理流程,決策和管理相對更為高效。總之,城商行作為主要紮根於當地區域的金融機構,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地域、客戶關係及管理鏈條方面。雖然越來越多的城商行獲准在所在地以外的區域跨區經營,但除北京銀行等個別銀行外,城商行未來三年內在全國範圍內的競爭力有限。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154.html
在智能手機陷入平淡之後,組合擴展類的移動終端,或許是各家爭奪的下一個焦點。
表面看來,2011年沒有什麼行業比智能手機更搶眼了,縱觀整個消費電子領域,似乎只有智能手機能夠激起消費者如此大的購買慾。自2010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超越PC之後,截止到2011年的第三季度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都呈兩位數增長。
一時間智能手機成為拯救消費電子領域的救命稻草。不僅僅是原本從事手機製造生產的手機廠商,包括華為、中興這類原本主營通信設備製造的廠商也紛紛發 力智能手機領域;除此之外以聯想為代表的PC廠商也在向智能手機領域做戰略轉移;虧損較為嚴重的電視廠商也盯準了智能手機,先是索尼購回了與愛立信合資的 索尼愛立信的股份,打算在智能手機大展拳腳,松下也宣佈在2012年春推出智能手機,並征戰國際市場。
諸多廠商對於智能手機的青睞是否就足以證明智能手機能夠撐起整個3C,令所有廠商都能夠擺脫虧損泥淖?
事實上,雖然智能手機連續三個季度取得較快的出貨量增長,但是增幅已經有所回落,並且低於此前分析機構的預期,以2011年第三季度為例:該季度智 能手機出貨量雖然增長了42.6%,但這一增幅低於IDC此前給出49.1%的預期增幅,相較第二季度66.7%的增幅放緩不少。
智能手機第一輪普及風暴漸過,爆炸式的市場增長將會由一定水平的穩定增長所代替。一時間湧入的諸多廠商想要在智能手機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並不容易。
首先,在蘋果巨大成功的籠罩之下,模仿蘋果成為了諸多手機廠商的掣肘,創新趨同成為智能手機市場2012年難有大作為的第一個障礙。單看2011年 全年,智能手機廠商似乎都在圍繞「云」概念大做文章,已經能夠窺見端倪:除了年末蘋果發佈的Siri成為一個新亮點,眾多手機廠商很難在短期內有更為抓人 眼球的創新之作。
與此同時,智能手機作為時下諸多廠商的必爭之地,不免火藥味濃烈,2011年三個陣營之間大打專利戰爭,而對於大多數廠商而言很有可能成為諸如蘋果、谷歌、微軟這類大佬較量之下的炮灰。
蘋果眼見谷歌安卓操作系統市場份額節節攀升自然不會坐以待斃,2011年發起的幾場專利訴訟就是針對安卓陣營的廠商,其中蘋果第一個挑中的就是在美 國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僅次於自己的HTC,剛剛享受到押寶智能手機市場大獲成功的王雪紅可能沒想到危機來得這麼快,雖然市值超越諾基亞,但是2011年以 來始終官司纏身,在最新一單與蘋果的專利糾紛中HTC被判侵權,這令HTC的幾款終端在美遭遇禁售。而作為谷歌安卓麾下的重點終端——HTC並沒能得到谷 歌的庇佑,足見涉水智能手機領域的廠商要經歷的市場競爭凶險幾何。
縱觀諸多廠商唯有在上游供應鏈方面有所布局的三星,作為蘋果和其他一些手機廠商的閃存主要供應商,具有一定談判能力能夠暫避大佬們的火力。
專利戰爭顯然會成為智能手機創新的第二個摯肘,2012年各路廠商們很有可能在擴展設備上尋求出路,智能手機正在作為個人計算終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限於電池續航能力,屏幕尺寸,輸入等因素的制約其需要通過外部擴展來實現更多的功能。
作為谷歌嫡系的摩托羅拉在2011年的CES上拿出了ATRIX 4G(國內型號為ME860),給了智能手機更大的想像空間:通過多媒體塢站可以外接幾乎一切電視、音響等多媒體設備,更為出彩的則是筆記本塢站能夠將手 機真正變為一台便捷的計算終端——該塢站形似筆記本電腦但是沒有處理器、內存等裝置,但是通過熱插拔接入ATRIX ME860就可以變為一台筆記本電腦。
雖然ME860沒能在國內引發轟動效應,但是外部擴展塢或許能夠為水深火熱中的智能手機廠商另闢一條蹊徑,移動終端與原本的PC如何結合應用,將便 捷性與強大的計算能力相結合。此前聯想曾推出將屏幕拆下即可變身為平板的筆記本產品U1,與ME860一樣沒有在市場上大行其道,但是聯想表示在這方面正 在不斷投入,2012年這將是聯想移動戰略的重要方向。
無獨有偶,華碩和聯想也紛紛拿出組合擴展類的移動終端,並預計會成為2012年的主打產品。
在云概念逐漸煙消云散之時,廠商們或許會重新尋找一條智能手機未來的方向,而組合擴展將會是他們的重要選擇之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vr.html
重新學習趨勢投資
老頭子投資股票的成績絕對稱得上大師級,對於投資消費股,老頭子喜歡用趨勢投資。
最近老頭子告訴我,他在12、13元附近買入了不少東風(00489),我很疑惑,三年間從低位漲了近10倍,還追?老頭子答:人心所向,
http://news.imeigu.com/a/1330538460185.html
今年2月,來自國外媒體的數據顯示,2011年有2200萬美國人通過社交網絡找工作,其中有六分之一的求職者順利找到了工作。相比2010年的 1440萬,通過社交網絡找工作的人數增長了52.8%。美國求職招聘網站Jobvite去年年末發佈的一份報告稱,近九成的美國企業表示將在未來一年使 用社交網絡招聘,55%的美國企業將增加社交招聘預算。通過社交網絡招聘正成為更多企業的選擇。
中國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天際網CEO林廷翰解釋說,社交招聘效率高成本低,對於求職者和招聘者來說具有明顯優勢。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企業招募人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發佈公司的招募信息才能讓更多人瞭解和知曉,以確保企業有足夠的選擇面。然而,要想從幾千個候選 人中篩選出合適的人。這種信息發佈的低成本優勢正逐漸被『篩選成本』的上漲所抵消。除網上招聘外,傳統上最常用的方式是:找信得過的人推薦。關鍵詞是「信 任+推薦」,因為基於信任的(主動)推薦是所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最有效方式。
社交網絡的出現很好的將這兩點進行了結合。以天際網為例,它可以為求職者推送可能適合他們的職位;同時,招聘者在發佈職位信息之後,能夠掌握哪些人 瀏覽了自己發佈的內容,有針對性的挑選候選人。另一方面,隨著用戶在天際網上日積月累的拓展人脈,可信任的人越來越多,來自朋友的職位推薦的信息自然也越 來越多。
林廷翰也強調,保證招聘信息的可信度是社交招聘的前提。只有為用戶提供真實可信的信息,才能把社交招聘的市場越做越大。
(責任編輯:胡濤)
據說Zynga考察中國市場時,發現這裡沒有亞馬遜的S3云存儲服務架構,對中國的創業環境滿腹牢騷。其實Zynga有點太過挑剔了,中國互聯網行 業的創業成本正在降低,在那些草根創業者搭建網站、設計APP的同時,可以享受到便捷的網絡安全、網站性能監控、數據存儲等服務,其中很多服務甚至只需要 註冊、打開接口、設置域名配置,幾分鐘內即可搞定,而且完全免費。
實際上,這些基礎設施服務的提供者也是一批創業公司,它們的生意同樣值得關注。在美國,風險投資者已經用大筆投資表達了對基礎設施服務商的青睞;而 在中國,這些公司致力於為創業者解決創業中的「髒活累活」,一經推出,中小站長與開發者們紛紛表示願意合作,市場容量貌似巨大。
不過這些B2B小公司的商業模式存在著重重難點:首先,它們多採取「Freemium」模式(免費服務吸引用戶,通過增值服務轉化為收費用戶),以 「按需使用、按量付費」為宗旨,而這究竟能為他們帶來多大利潤?其次,他們的客戶——中小網站自身也在擴大規模,它們能否與時俱進,始終黏住這批客戶?再 次,對奇虎360、阿里巴巴等巨頭,或是一些專業領域的大型公司來說,掠奪這塊市場並不是難事,它們將如何應對?難道只能「以時間換空間」?
互聯網江湖中充斥著「掘金者不掙錢,送水工掙錢」的傳言,它們的未來值得猜想。
網絡安全:在線免費的「一站式」防護
代表公司:安全寶
獲得創新工場A輪投資的「安全寶」主要業務是為網站進行安全防護,避免XSS、SQL注入、木馬等安全問題。網站只需要把網站域名的配置改到指向安全寶,就能夠處於安全寶的防護中。
在技術實現上,傳統網絡安全產品的思路是充當「保鏢」,但是想要抵抗各類進攻,網站需要多位昂貴的「保鏢」,安全寶的思路是做「替身」,替網站抵抗 住所有攻擊;安全寶還利用了云計算技術,提供在線服務模式,因此在服務器、帶寬、云端部署方面成本較高;另外,由於多數網站在安裝防護工具後訪問速度變 慢,安全寶與CDN廠商進行合作,在防護的同時順便完成加速,實際上,對相當多的中小站長來說,這點比安全防護更直觀,更有吸引力。
截至2012年2月,客戶數量達到4000餘個,除免費服務外,也不排除定製化收費客戶,目前已擁有一些千萬元數量級的大客戶。
網站性能監控:監控各地服務器,謹防宕機
代表公司:監控寶
監控寶的任務是為網站監控各地服務器情況,防止宕機發生。網站可以選擇不同的監控頻率,每隔幾分鐘,監控寶會與該網站在各地的服務器進行輪詢,若當地服務器持續沒有響應,則說明服務器故障,監控寶會通過短信、Email等方式告知網站管理員。
此外,通過安全的SNMP協議,監控寶能夠掌握網站客戶在服務器CPU、帶寬流量方面的數據,並把與網站性能相關的各類數據繪製為圖表,發給公司管理層,為技術人員節省勞力。這也是它受到一些中大型網站喜愛的原因。
域名解析:解決「南北互通」問題
代表公司:DNSpod
DNS即域名解析,是一項相當基礎的服務,但是由於中國南北方網絡分屬電信與網通,南北方網民登陸同一網站,需要被解析到不同的IP地址 上,DNSpod的絕活是解決「南北互通」,根據用戶上網是用電信還是網通,選擇合適的線路進入,使站長不必尋找多個機房,也無需並進行複雜的維護工作, 為網站加快訪問速度。
這家公司的客戶之一暴風影音曾在2009年5月21日遭遇惡意攻擊,域名解析故障,使DNSPod主站訪問量突增,導致國內多個站點無法訪問,也說明DNSpod客戶數量之龐大。
云存儲:數據、圖片,生成後直接入云
代表公司:酷盤、又拍云
美國的云存儲運用鼻祖Dropbox有一些開放接口,讓一些軟件或程序將生成的文件存在云端,中國的模仿者酷盤也在進行這樣的工作,與一些開發者形
成合作,除為開發者免費存儲數據外,用戶使用該程序生成的文件也可以直接存在酷盤上;又拍網主推「又拍云」,以存圖片為特長,由於圖片佔流量大,不易整
理,很多網站都會將圖片與其他數據分開存儲。
現身說法:
安全寶CEO馬傑:
不怕360搶生意
我原來在瑞星任職,那時候就認為網站安全是一個商業機會,因為安全類產品多數都是個人級的,或企業內網,而做網站安全服務的防火牆又比較昂貴。後來 想到了「替身」這個新思路,幾乎能夠防住所有攻擊,還可以利用云計算為載體,可以提供在線、無需部署的服務形式,認為這個設想是能夠實施的,這才開始研 發。後來美國一家同樣利用「替身」思路的公司提前發佈了產品,雖然有點鬱悶,但是也幫我們證明了這件事情的可行性。
我認為,像我們這種針對互聯網創業者的基礎服務類,最大的問題是收費。中國有龐大基數的創業者,但是這些公司只關心誰能幫它們賺到錢,所有需要花錢的事情,它們是能少花就少花。
所以我們承諾至少覆蓋80%的用戶是免費的,只向那些在互聯網上賺大錢的高端客戶收費。其實賺到錢的公司很願意付費,因為免費服務是沒有保障的,哪 怕它們只付了一塊錢,也會覺得這是一個商業合作。收費的具體價格方面,這要看定製化程度,我們花的精力多就會多收錢吧。其實我不是特別關注能收多少錢,交 不交錢是不一樣的,但是交多少錢,沒那麼重要。
互聯網行業,最基本的服務能賺錢,比方說提供帶寬、提供空間,更基礎的就是萬網、35互聯,幫建網站、提供虛擬主機、提供域名,而且這些公司是旱澇 保收,但是當市場大到足夠大的時候,就無法更大了。我們這種B2B生意是一條漫長的路,你得忍得住,而且在客戶長大之後,你的服務也要有價值,要不然人家 有了錢、長大了就跑了。
針對我們的業務,360這樣的公司短期是否會做,我認為不一定,但是長期一定會做。如果一年以後這個領域只有我們一家公司在做,就沒有風投敢投我們 下一輪了,說明市場是有問題的。我們目前的優勢是時間。360每一個項目也就是幾十人,我們已經有50個人的團隊了,還會更大;360有錢,我們也有錢, 但是我們花兩三年做成的事情,它也得花至少一年時間吧!除非它要靠砸廣告把這個事情拿下來,但是這畢竟這不是個人消費市場。我並不怕那些巨頭,我相信巨頭 更多的是維護好整個行業生態鏈的平衡。
現身說法:
又拍網CEO劉平陽:
B2B生意還是會收費
最早我們是類似Flickr模式,然後2011年2月做圖片的云存儲,後來又做了「花瓣」。三塊業務是一脈相承的,就像一家面包店的面包很可口,屯 了一些麵粉,順便賣出去。花瓣、又拍網也會用到存儲,從技術角度,又拍云沒有佔我們太多精力。而且對多數網站來說,差不多80-90%的帶寬和服務器壓力 都來自多媒體,其中主要是圖片,因為視頻還可以外包出去。
目前的收費標準是按照存儲和帶寬使用量,電商、論壇、網頁遊戲、App各領域的大小客戶有幾萬家,但是利潤不高,我們希望做到規模效益後提高利潤。基本上這個業務可以自己養活自己。
但是我覺得B2B的服務,不可能有免費的,即使是云計算的概念,「免費「也不會是趨勢。另外,挖金和賣水的人都有賺到錢和不賺錢的,不能用區分「挖金者」和「送水工」的概念考慮是否能賺到錢,真正考驗創業者的還是自己的產品是否能滿足用戶需求。
現在新的創業公司喜歡用我們的服務,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圖片的切換成本,老平台會考慮到數據遷移問題。另外有些用戶還是對數據不放心,昨天晚上聽 一個做圖片類網站的朋友問,說怎麼好像花瓣的圖片下載速度比他那個網站更快,我說怎麼可能,我們的技術沒有牛到讓某個網站訪問速度更快。用戶希望我們更公 正一些,所以很多用戶的數據是不能碰的,除了為計費設置了一套系統分析用戶用了多少流量之外,用戶的數據我們不會用來分析。
我想未來基礎性服務會越來越細分,國外就有那種現成的「客戶反饋系統」,網站嵌入代碼後就能用,中國也會出現這些服務的,但過幾年推出是否會比現在推出更容易掙到錢,我也說不好。
現身說法:
酷盤CEO顧志誠
適用於小公司,在客戶「長大」後會被取代
隨著以後中國創業公司增加,創業公司規模越來越小,基礎建設肯定會更多。酷盤在做針對創業公司的數據存儲服務,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這些公司能夠帶來更 多個人級用戶,就好比酷盤這裡是個倉庫,我的客戶在我這裡存貨,而它們的客戶也會知道我這個倉庫在免費租用,以此增加很多新客戶。國外Dropbox做這 個事兒也是按照這個邏輯。對於未來是否會逐漸針對公司客戶收費,我倒是沒有思考過。
當那些創業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基礎設施肯定會自己做的,否則中間利潤會被壓縮掉一大塊。互聯網公司的主要支出都是帶寬和服務器,如果還有個中間販子,財報會比較難看嘛。
但是這些技術設施類公司不一定沒有機會,很多互聯網新的細分行業都會出來一些新公司,大公司未必會吃掉多少份額。
點評:
蘑菇街CEO陳琪:
創業公司基數增加,培育免費服務商
我在2010年做「卷豆」的時候,公司規模比較小,監控寶、又拍云、DNSpod都在使用。這些公司在基礎設施領域挖的比較深和專,比如我覺得 DNSpod的服務特別好,再比如我作為客戶,還曾經為監控寶提了好多建議。它們做的事兒是每個要做大的網絡公司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解決的過程比較煩,要 養技術人員,而且這種工作還沒有成就感。
有人說,淘金的不掙錢、賣水的掙錢。我認為互聯網這個行業是這樣的:作為淘金者,你不是要喝水麼,其實你就是在站在河裡呢,可以喝到免費的水。就像 這些公司提供的服務都是基礎賬號免費的,再比如,對創業者更有用的是那些開源的軟件社區,Linux、PHP等等。其實我們使用它們,最主要的目的是降低 成本。比如我是博客博主,在帶寬上一年花20萬元,不划算,而這些服務相當於幫很多小的創業者做團購,像云存儲,不會按照峰值計費,而是大家拼起來。
這些公司的出現,說明現在的創業公司越來越多,商業模式也更多了,扯遠點說,我一直覺得「淘寶客」聯盟有很大的價值,不管在什麼犄角旮旯細分行業的 人,總能在淘寶看到有賣和你相關產品的,這就增加了很多商業模式的可能性。創業看兩點:成本和收入,在這個創業環境中,成本在降低,收入的來源在增加,所 以更多商業模式冒出來了。
目前它們多數是免費的,但是,當小公司能為這些業務付費的時候,往往就想自己去做了。DNSpod比較難去做,其他的,自己做並不難。好像有的服務 是一個免費賬號綁定五台服務器,我們的技術人員就說,咱以後不付費用了,多註冊幾個賬號,我說你們太小氣了,每年我還是會付上萬元費用。但是我這樣的客戶 也不會很多吧!也可能安全寶和云存儲的幾家與流量相關的會搞定一些大客戶。
另外,小公司願意使用它們的前提是信任感,又拍云做了很多年圖片,我敢與他們合作,淘寶、百度這樣的公司做云存儲,我們也很願意,但是其他一個小公司,做個技術設施類的,還是很擔心的,畢竟我的數據都要存在它們那裡。
點評: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劉二海:
它們將參與構建行業價值鏈
Dropbox是構建在亞馬遜S3存儲上云存儲服務,在中國,沒有亞馬遜一樣的公司,中國的同行面臨的問題是自己構建基礎設施。這樣就將公司的變動成本,變成了資本密集的固定成本,創業的難度陡然增加。
市場呼喚基礎設施服務及輔助服務提供商出現。對於基礎服務來說,可以分為幾類:物流、通信、安全、存儲、軟件等。對於輔助服務也非常多,從企業的角 度來看,往往由於專業化和成本的壓力,外包自己的業務,比如:市場營銷服務、開發外包、客服、維護等等。兩者有界限,但並不是涇渭分明。
這種服務提供者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大公司開放平台,另一個是創業公司提供服務。在美國,典型的是亞馬遜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服務,包括:存儲、電子商務軟件、支付、配送等。同時,創業公司也大量湧現,滿足市場需求。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云計算的發展,這類業務往往以云服務形式出現。安全寶、監控寶都是安全的云服務;電子商務領域中,商派軟件(Shopex) 為電商提供SaaS服務,使得建立自己電子商務網站變得非常容易,有超過60萬家客戶;市場營銷方面,眾趣是SNS營銷軟件,發展也非常迅速。
整個市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中國互聯網創業環境會隨著這些公司的發展逐漸完善。相應地,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競爭力也會隨著產業群聚和價值鏈完善得到提高。
點評:
天使灣創投投資經理葉東東:
B2B客戶較謹慎,市場不夠大
如果不去細分到「基礎設施」這個小話題,只談創業公司做B2B生意,我對這部分市場持懷疑態度。首先,B2B生意的市場不會太大,因為公司客戶更換產品的成本比較高。
另外,B2B和B2C生意的邏輯完全不同,B2C生意可以運用一些心理上的招數,比如360當初在產品設計上就很巧妙,它會每天給用戶的電腦打分,逐步增加應用,不停用新產品來刺激用戶,然後一點點黏住用戶;而B2B的生意,需要面對的客戶是各個公司,這些客戶更加理智,如果你的產品是免費的,客戶會懷疑你的數據會被用作其他用途;如果你的產品是收費的,它們又會對你的技術和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這對創業公司的挑戰比較大。
|
||||||
他,曾經預言有一天網路茁壯到成 為一個國家;他,曾經預言網路時代裡,開放的人將永遠勝利;他,更預言了PC之死、雲端計算的出現,甚至有一天網路將會知道你的所有喜好,掌控全人類生 活。 他,是凱文.凱利。 一位身上不帶智慧手機、NB、平板電腦,連有線電視都不看,卻精準看到科技趨勢演變的大師。 更是一位與賈伯斯浸濡在同樣背景,連施崇棠都受他影響的科技思想家。 《今周刊》特地飛到加州南舊金山的小鎮,專訪這位後PC時代,你不能不認識的科技趨勢大師。 製作人.周啟東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卓翰 攝影.陳永錚有一位美國人,大學讀了一年就輟學,從此沒有再進過校園,他沒有發明任何一項產品,卻影響全球資訊科技(IT)二十八年,他不是賈伯斯,但他 發現比iPhone、iPad更重要的東西。 一九九四年他說:「鍵盤是不人性的,有一天會出現觸控、聲控的輕便電腦,人們可以直接與電腦互動存取資料。」十七年後,賈伯斯在iPhone 4S上實現了這句話。 這位永遠留著大鬍子、眼神純潔的智者說:「地球上的電腦有一天會全部相互連結,使用者像蜜蜂一樣,在網路上貢獻個人智慧,最終會誕生一個虛擬國家。」大家 都認為他是瘋子。然而,二十八年後,臉書(Facebook)成為全球第大三國家,它的子民逾八億人。 他說:「有一天人造的電腦產品將具有人工智慧,可以自我修復、升級,靠著網路連結成為一部超級電腦,進而影響人類生活。」一九九九年後,導演華卓斯基兄弟 聽到了,以他的想像為基礎,拍了史上最受歡迎的︽駭客任務︾系列電影。 二十八年來,他的科技預言都一一實現,細心傾聽的人、用心實踐的人,後來都成為一方霸主,甚至成為億萬富豪;忽視他的人卻抱憾終身,甚至被科技的浪潮吞 沒。他是誰?為何可以成為天才賈伯斯的精神導師?甚至成為帶領全人類探索未來科技的趨勢大師? 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他的預言卻引導科技發展方向他就是科技界最傳奇的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他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但靠著無窮的想像力,他的預言引導資訊科技的發展方向,進而影響全球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倚靠電腦科技生存 的台灣,每個人都應該靜下來,仔細聆聽他的預言,了解這位大師的成長過程,因為在未來五年全球科技轉型動見觀瞻之時,台廠應深刻思索,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與發展的方向,跟上趨勢的腳步,甚至領導全世界。 為了專訪這位影響賈伯斯的科技教父,︽今周刊︾經過長期策畫安排,終於排除萬難在微冷的二月天踏上美國加州舊金山南方靠太平洋的一座小鎮。當天小鎮和煦如 春天,依山而居的凱文.凱利衣著簡便,一點也看不出他是精準預言網路發展、改變人類生活的一代大師。 「求知若渴,虛懷若愚」牽引科技爆發時代的兩位大師他不如外界想像的,口袋一打開,就是好幾支智慧型手機;他也沒有時時刻刻盯著電腦看臉書、更新推特 (Twitter);在他的工作室裡,沒有超高科技的觸控螢幕牆,更沒有我們從未見過的尖端科技;就連他的客廳裡,也只有一台沒有接上有線電視台的液晶電 視,他與世界的連結就只有它||蘋果桌上型電腦。 面對我們不斷追問為何可預見如此多的科技發展?有何祕訣?他微笑地拿出一本發黃、薄薄的舊書,就是賈伯斯終身推崇的雜誌《全球概覽》(The Whole Earth Catalog),而凱文就曾經是這本雜誌的編輯,成為兩位科技大師人生中的另類交集。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懷若愚)。」這句話是《全球概覽》於一九七一年停刊時,最後一期雜誌的封底。不但是賈伯斯的人生座右銘,也是凱文.凱利自我 成長的核心精神。捧著這本珍貴的雜誌,凱文.凱利感動地說:「這是影響我最深的雜誌!」二戰嬰兒潮出生、嬉皮文化中成長喜好與傳統唱反調、挑戰權威凱文生 於一九五○年代、成長於六○年代,那是美國最動盪的年代,也是創意爆發的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剛落幕,戰勝的美國追求著富國強兵的霸主地位,積極開展國防科 技,帶動科技業的蓬勃發展,摩爾定律、半導體晶片的誕生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電視已經開始步入美國人的家庭;而電視、汽車、收音機是當時最高端科技的產 品。 那時候的賈伯斯,生活在南舊金山的洛斯阿圖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成長在西雅圖的律師家庭;至於早他們三年出生的凱文.凱利,則在美國東岸的紐澤西, 與他們吸收同樣的時代養分。 美國一九六○年代的嬉皮文化,產生了「花的力量」(flower power,意指和平主義),那一輩的年輕人,他們留著長髮、蓄著鬍鬚,穿著牛仔褲,嘴裡哼的是披頭四的歌,深受嬉皮文化的薰陶,更多時候是沉浸在大麻與 迷幻藥之中。 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不論是賈伯斯、比爾蓋茲,抑或是凱文.凱利,他們嘗試挑戰權威,他們喜好與傳統唱反調,他們認為與其坐在教室聽講,不如用自己 的雙腳去認識這個世界。 於是,與賈伯斯、比爾蓋茲一樣,凱文.凱利也走上了大學輟學一途。他與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十九歲的凱文全身充滿熱情,但他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是要當科學 家?還是藝術家?甚至是哲學家?他義無反顧的走上一段奇特探索之旅,探索自己、也探索世界。 「我們很難理解到底亞洲長什麼樣子,甚至沒吃過中國菜,學校裡八○%都是白人。」十七歲的凱文.凱利從未出過國,書本上也沒有詳細介紹過神祕的亞洲,有一 天聽父親朋友講述日本之行的美麗經驗,引發他對亞洲綺麗的幻想,他決定一個人到亞洲遊歷。 一張睡袋、一台相機 八年亞洲之旅 從台灣起跑他開始到一家鞋廠公司的倉庫打零工,不斷地做著相同的勞力工作,就是包裝、搬運,這讓他每小時能獲得兩美元的薪水,就這樣,他用賺來的錢,替自 己存到一張飛往亞洲的單程機票。 留著大鬍子,帶著睡袋,背著父親友人幫他買的日本相機,二十歲的凱文.凱利帶著他僅有的財產,飛往亞洲。原本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日本,但由於正好有朋友在台 灣讀書,在友人熱情的邀約下,他的第一站改飛台灣。 亞洲對他宛如外星球般,是他全然不了解的地區,他半句中文也不會,一九七二年就這麼一個人飛到了台灣,「台灣完全跳脫我的想像,交通很亂、滿街跑的機車, 這與我生活的紐澤西截然不同。」他忍不住笑了。 三個月的台灣行,奠定凱文.凱利八年亞洲之旅的基礎。他靠著隨手攔車、走路的方式,從台中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再從花蓮往南走南迴到高雄,他跟著阿美 族原住民的腳步,搭著他們的流籠,橫度懸崖峭壁。在那個還沒有中橫公路的時代,連十大建設都才正要啟動,一個蓄著大鬍子的外國人,就用雙腳認識台灣。 沿路他小心翼翼地按著相機快門,那幾乎是他身上最值錢、最高科技的財產,「咔嚓,我每按一次快門,就花了一美元。」底片還必須自己沖洗。凱文.凱利以三個 月的時間,完成台灣環島之旅,他的鏡頭留下了純樸年代的台灣印象,連傳統喪禮,都令他感到驚奇。「我曾經以為,我會是一位藝術家。」所以,他瘋狂地畫畫、 拍照。 他買了船票離開台灣前往日本沖繩,繼續他的旅程。他到過菲律賓、香港、印度、大陸等地。亞洲之旅,教給他的東西,遠遠超過課堂上,「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能夠 如此樂觀,亞洲人天性如此,他們都覺得明天會更好。」直到一件意外事件,改變他的一生。 在耶路撒冷預知死期 結束漂泊六十天後「重生」 領悟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在他的亞洲之旅第八年,他剛進入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那一夜,他決定停止攝影、停止旅行,因為他以為自己將在六十天後死亡。 那是個天氣寒冷的夜晚,他回到旅館的時間太晚了,不得其門而入,凱文.凱利只能睡在街上等待黎明。那個寒冷的晚上,他盡可能地蜷縮著身子取暖,在半夢半醒 之間,「我的耳邊出現了一個聲音,告訴我將在六十天後的聖誕節當天死去!」聽起來很玄,但他竟深信不疑。 他匆匆結束旅行,也不再拍照,「我都將在六十天後死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拍照?」於是他回到美國老家,重新與朋友聯 繫,但因為他將身上僅有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為了去看父母、見兄弟姊妹「最後一面」,他騎著腳踏車、帶著睡袋,從西岸出發橫越五千英里美國大陸。 六十天裡,他盡其可能地把所有想做的事做完,一步步地迎接「死亡」的到來。最後證明,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他沒有「如期死去」,聖誕節隔天還是醒過來了, 他內心充滿感謝,「我躺在床上,睜開雙眼的那一剎那,真的感覺到重生。」凱文.凱利說。 所以,重生的凱文.凱利,開始尋找「未來」。「過去六十天,我以為我要死了,對於一個即將死亡的人而言,是沒有未來的。未來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人就是對未 來有期望,才能每天活得這麼有動力。」他不諱言,在耶路撒冷開啟的六十天「死亡體驗」,成了他日後積極追尋科技未來的重要伏筆。 停止拍照後,凱文.凱利也重新了解到,他無法成為藝術家。有別於賈伯斯是從科技走進藝術,從創辦蘋果到成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凱文.凱利則走了相反的路。「我沒辦法靠著拍照、畫畫賺錢,不適合當藝術家,那我就想,或許,我可以當科學家。」凱文.凱利的眼裡,閃 耀著光芒。 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買了數據機,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凱文.凱利鍾情於科技,其來有自,他與賈伯斯同樣受到了《全球概覽》的影響。「那是一本充滿各式知識的雜誌,它教你 如何蓋房子、告訴你女人如何生小孩,它是一本影響我非常多的雜誌。」六○年代的美國,《全球概覽》這類雜誌被定位為反主流文化,它用列印、剪貼、重新編 排,把各類科技當成工具,幫助讀者利用科技提升生活品質。 當時他有一位科學家朋友,「我在朋友喬治亞大學的實驗室裡,看到他們正在研究網際網路,我想知道科技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他一邊當自由撰稿人賺取微薄稿 費,一邊在實驗室裡學習,嘗試當一名科學家。「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發現,我也不會是個科學家。」他笑著聳了聳肩,科學實驗、證明、反證、寫論文的無限輪 迴,實在令他忍受不了,他不認為科技就只是這麼單純與無聊。 不過,凱文.凱利也非全無所獲,反倒是那段經歷,開啟了他預言科技趨勢的重要大門,經過二十八年、數萬公里的辛苦追尋、跌倒及挫折,他終於找到人生的目 標。 一九八四年,這一年,賈伯斯主導的麥金塔上市了;因為軟體開發,比爾蓋茲登上了《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而凱文.凱利則預言了網路國家即將誕生。 「那是一個PC極度不普及的年代,就連網路都僅限於大學研究使用。」凱文.凱利不明白為何人們要對著一個藍色的盒子打字,更何況連打字都得先經過一番練 習。 「現在,每個人都喜歡科技,每個人對科技怪咖(Geek)有著好感,但二十多年前不一樣,人們對科技是冷漠的,他們沒辦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要自己組裝電 腦。他們只覺得這些人在胡鬧,網路不過是二十歲年輕人的玩具。」可是,當時凱文.凱利還是好奇,「我無法理解,到底什麼是網路?人們為何為之瘋狂?」就像 當年他對亞洲的好奇一樣,他想搞清楚,網路到底是什麼? 若要凱文.凱利定義,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為何?「那就是我買了數據機,並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他說他除了替《新時代》(NEW AGE)期刊寫旅遊文章,他還經營自己的郵購生意,專賣美國一般書店買不到的書籍,他打字、列印、剪貼、編排,搞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生意。「沒辦法, 《新時代》能付的稿費有限,我必須賺錢。」即使收入不多,但這都無礙凱文.凱利對科技新知的狂熱追求。 視野領先同輩三十年 網路: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白天忙完後,晚上他就花時間與科技怪咖聊天,他想知道這些深究技術的人,為什麼每天要花費十數小時,對著一個藍色盒子,不停 地打字?他想知道為什麼透過電話纜線的傳輸,能讓遠在巴西聖保羅的人,得以與加州聖荷西這一端的人對上話? 「我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將當時的網路研究透徹,我做了很多訪談,問了很多想靠網路創業的人,寫成一篇預言網路科技未來的故事。」凱文.凱利翻著他二十八 年前在《新時代》寫的封面故事,當時的內容對照現今人類離不開網路的數位生活,驚人的逐一實現。 就在這篇報導裡,他開頭就這麼寫著:「這(網路)能讓人們即使相隔兩地,仍能如置身巴黎的咖啡廳一般,輕鬆地聊天,這是過去我們從未有過的新境界……。」 現在這些話聽起來,很稀鬆平常,因為每個人都能輕易在網路上聊天、對話。 可是,遠在二十八年前,那個連台積電都還沒出現的年代,宏碁也僅成立八年,全世界擁有電腦的人,寥寥可數,甚至多數的人將凱文.凱利的報導視為無稽之談。 問他沮喪嗎?凱文.凱利蹭了蹭鼻子:「其實不,因為你不能怪他們,那是個網路根本不普及的年代,甚至連有電腦的人都很少,他們怎麼可能懂什麼是網路。」他 的視野領先當時同輩三十年,從此迷上網路這項全新的科技。他認為人類的未來將因此改變,也發現這個由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具有某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有機 性,更開啟了他三十年的網路科技預言生涯。 認為科技將擁有智能、機器將掌控世界出版《失控》 提醒世人提前擺正態度當他與網路新科技越走越近,他越是發現網路的可能性無可預期。他驚覺到,或許有一天,科技將會變得與人類一樣有智能,掌控世界的不再 是人類,而變成了機器。 這些念頭源源不絕地湧了進來,一九九四年「我決定寫書,寫一本告訴世人科技可能會失控的書,那也就是《失控》(Out of Control)。」凱文.凱利這本曠世巨著影響許多人,許多的漫畫、科幻小說都吸收凱文的幻想養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大受歡迎的電影︽駭客任務︾。導 演華卓斯兄弟甚至要求主演的基努李維讀完這本書。 一九九四年當凱文.凱利完成《失控》一書時,距離他預言網路國家的誕生,又過了十年,《失控》是一本延續他對科技想像的書。人們已開始學著與PC相處,但 不變的是,人們依舊尚未感受到網路將掀起的革命力量。「這才真的令我失望,十年已經過去,電腦也開始普及,但認同我理論的人,依舊很少。」凱文.凱利回憶 起來仍然不免遺憾。 不過,凱文.凱利也並非完全找不到知音,他對科技趨勢的觀察,開始吸引追隨者,《連線》(Wired)雜誌的創辦人就是一位。《連線》原本是一本總部位在 美國東岸的雜誌,當《連線》辦公室從東岸搬到西岸時,他們決定做一本不一樣的雜誌,而凱文.凱利成了他們首要邀約的撰稿人。 他們想法很簡單,就是要編一本可拉近科技與人類的雜誌。「當人們不再覺得電腦是個遙不可及的科技產品,我們必須創造更多管道,讓人們認識新科技。」這樣的 信念對於凱文.凱利,至今依舊不變。 為了要釐清科技的真相,六十歲的大師讀書、看雜誌,每天花近十個小時在網路上看各類文章,他勇於嘗試每一種新科技,當亞馬遜(Amazon)甫成立時,他 成了它的頭一批客戶、當線上影音內容供應商Netflix開始打破現代人的收視習慣時,他搶先試用。「科技不是冷漠的,它是累積多年人類智慧的結果,當新 科技出現時,我都會努力去嘗試,直到我確定,我不需要這項產品。」準確預言人類近三十年網路科技發展「保持距離才會看得更清楚」這位科技趨勢大師身上不帶 任何一款智慧手機,並非他沒試用過智慧手機,「而是我發現,我並沒有這項需求。」即使身為大蘋果迷,桌上擺著兩台蘋果電腦、iPad,卻獨缺全球最熱賣的 iPhone。「你必須與科技產品保有一些距離,(趨勢)才會看得更清楚。」凱文.凱利說。 科技趨勢預言大師凱文.凱利沒有大學文憑,前半生都花在尋找人生目標,與全球的年輕人一樣,但他求知若渴,對於每一項新知都充滿好奇心,誠實面對自己。一 旦找到目標,就專注傾畢生之力研究,使他注定成為獨領風騷的人物。 曾經一度「瀕臨死亡」,凱文的科技預言主導人類近三十年的網路科技發展;六十歲的他鬚髮雪白,比從前更關心人類與科技的未來。他對未來有什麼大膽的新預 言?人類會被電腦消滅嗎?值得你我仔細聆聽。 (請上活動網站,體驗未來數位生活的魅力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KevinKelly/)28年來,凱文.凱 利的預言逐一實現從1984年凱文.凱利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沒能成功引起認同,卻在2010年,臉書成為全球「第三大國」,讓人開始回頭去尋找他28 年來所做的每個預言。 1.智能辦公室的出現 當我們的工作,不能沒有電腦與網路,智能辦公室將隨之出現。(1994年)→1995年,微軟推出各種輔助辦公室的工作軟體,例如IE 、Outlook。 2.3D動畫不是夢 未來我們可以看到動畫合成的角色在電影擔任主角,不僅外表是虛擬的,行為也是虛擬的。 (1994年)→1996年賈伯斯的動畫公司皮克斯完成第一部合成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 3.搜索讓Google坐上龍頭搜索將是網路世界最重要的東西,有效率的搜索流程,才真正有價值!(1994年)→1998年,Google、雅虎等搜尋 引擎主導新網路時代。 4.亞馬遜將顛覆世界 每台電腦一旦被網路給聯結起來,網路商務平台的出現,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商業行為。(1994年)→2004年,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商務平台崛起,逐步侵蝕 傳統商業模式。 5.網路社群隱然成形 當網路的使用人數不斷增加後,一個虛擬世界就此成形,全新的「網路社群」誕生。(1994年)→2006年,推特、噗浪等網路社群相繼問世,造就百家爭鳴 的競爭態勢。 6.網路將擁有智能 當網路記錄下所有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電腦將比你自己更懂你想要什麼。(2005年)→2008年,Google推出「搜索建議」,它將依照使用者的瀏覽 紀錄,了解您的喜好與需求。 7.網路言論破壞力大如導彈網路世界裡,開放者永遠勝利,中央控制者一定輸。簡單幾個字的威力,將讓網路言論的破壞力,大如導彈。(1994 年)→2010年,維基解密(WIKILEAKS)陸續公開各國政府機密文件,震撼全球。 8.網路國家誕生 28年前,在《新時代》期刊預言:有一天,網路將打破國界,一個虛擬的網路國家跟著誕生。(1984年)→2010年,臉書使用「人口」超過5億人,成為 全球「第三大國」。 9.所有運算工作都將上雲端未來電腦只是一個窗口,用來連上網路,人類不再仰賴電腦運算,因為所有運算工作都將登上雲端。(2003年)→2010 年,Google推出雲端電腦Chromebook,試圖讓所有運算工作登上雲端。 10.人類將能與科技對話科技最後終將走上「擬真化」一途,人類與科技產品對話將不再是幻想。(1994年)→2011年,蘋果iPhone 4S推出擬人化的語言功能Siri,讓使用者直接與手機對話。 |
股東人數變動趨勢是籌碼集中度的直接體現。已公佈年報12家銀行股中,股東人數持續減少是的共有特點。把時間基期定在2009年年底,研究一下籌碼集中度和股價趨勢,兩者關係昭然若揭。
一、各家銀行股籌碼趨勢分化嚴重
2009年底以來,各家銀行股股東人數基本呈現不斷減少趨勢,大約減少14%。但銀行間分化嚴重,籌碼持續集中和持續分散同時並存,可以分為三類(詳見表1):
(一)民生、華夏和國有銀行籌碼集中趨勢最強。在2009年以後公佈股東人數的9個報告期中,建行股東一直呈減少趨勢,民生、中行、工行、農行、交通減少期數都佔半數以上。從股東人數減少幅度來看,農行、民生、華夏、建行、工行均在20%以上。交通銀行雖然減少期數較多,但股東人數減少幅度不大。
(二)中信、招商、浦發3家銀行籌碼集中趨勢轉強。與2009年底相比,這3家銀行股股東人數均有所下降,但趨勢直到2011年才逐漸形成,和國有銀行及民生、華夏股東人數長期減少較為不同。
(三)深發、光大、興業和城商行籌碼分散。相比2009 年年底,這6家銀行股東人數增加期均未超過半數,股東人數均有所增加。光大籌碼的分散和同為2010年下半年上市的農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興業銀行則在眾 多銀行股中較為另類,雖然經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以來的股東持續減少,但2月底股東人數居然比2009年底增加了156%。
表1.2009年年底以來16家銀行股股東變動情況表
股票 |
09年底股東人數 |
12年2月底 |
變化% |
報告期數 |
股東減少期數 |
農行 |
722997 |
359786 |
-50.24% |
6 |
5 |
民生 |
1221486 |
811870 |
-33.53% |
9 |
8 |
華夏 |
192775 |
140862 |
-26.93% |
9 |
5 |
建行 |
1150524 |
875700 |
-23.89% |
9 |
9 |
工行 |
1239824 |
980475 |
-20.92% |
9 |
7 |
中行 |
1311744 |
1093899 |
-16.61% |
9 |
8 |
中信 |
477580 |
418315 |
-12.41% |
9 |
5 |
招商 |
637674 |
575088 |
-9.81% |
9 |
5 |
浦發 |
477125 |
430414 |
-9.79% |
9 |
4 |
交通 |
435773 |
419135 |
-3.82% |
9 |
6 |
深發 |
230571 |
269579 |
16.92% |
9 |
4 |
寧波 |
108099 |
137086 |
26.82% |
7 |
3 |
北京 |
180745 |
275332 |
52.33% |
7 |
2 |
南京 |
111636 |
170488 |
52.72% |
7 |
1 |
光大 |
136041 |
265604 |
95.24% |
5 |
1 |
興業 |
92662 |
237167 |
155.95% |
9 |
3 |
光大、寧波、南京、北京未公佈年報,期未股東人數仍為2011年9月底數字;農行、光大2009年底未上市,股東人數為2010年9月底,均用紅字標出。
二、各家銀行股股價走勢嚴重分化
2009年底以來是銀行股從反彈高點不斷調整的過程,把2010年下半年上市的農行包括進去,可以看出,僅有農行和民生銀行的股價實現了上漲,華夏和工、建、中跌幅較小,招商、浦發、南京、興業、深發居中,中信、交通和寧波、北京則殿後(見表2)。
表2.2009年底以來銀行股股價漲跌情況
股票 |
09年底股價 |
復權價 |
12年2月底股價 |
漲跌幅 |
排名 |
農行 |
2.61 |
2.561 |
2.75 |
7.38% |
1 |
民生 |
7.89 |
6.464 |
6.59 |
1.95% |
2 |
華夏 |
12.42 |
12.123 |
11.57 |
-4.56% |
3 |
光大 |
3.46 |
3.375 |
3.08 |
-8.74% |
4 |
工行 |
5.44 |
5.023 |
4.43 |
-11.81% |
5 |
建行 |
6.19 |
5.671 |
4.88 |
-13.95% |
6 |
中行 |
4.33 |
3.905 |
3.07 |
-21.38% |
7 |
招商 |
18.05 |
16.56 |
12.87 |
-22.28% |
8 |
浦發 |
21.69 |
12.685 |
9.54 |
-24.79% |
9 |
南京 |
19.35 |
13.365 |
9.66 |
-27.72% |
10 |
興業 |
40.31 |
19.891 |
14.31 |
-28.06% |
11 |
深發 |
24.37 |
24.37 |
17.1 |
-29.83% |
12 |
中信 |
8.23 |
6.704 |
4.52 |
-32.58% |
13 |
交通 |
9.35 |
7.763 |
5.02 |
-35.33% |
14 |
寧波 |
17.49 |
17.13 |
10.02 |
-41.51% |
15 |
北京 |
19.34 |
18.984 |
10.22 |
-46.17% |
16 |
農行、光大期初股價為2010年9月底股價,以紅字標明。
三、籌碼集中度與股價關係密切
剔除了未公佈年報的南京、寧波、北京、光大銀行以及沒有對比較數據的農行後,11家銀行進行簡單的對比,可以見到籌碼集中趨勢明顯的抗跌性越強,具體見表3。
|
|
排名 |
漲跌幅 |
|
|
-33.53% |
1 |
1.95% |
1 |
|
-26.93% |
2 |
-4.56% |
2 |
|
-23.89% |
3 |
-13.95% |
4 |
|
-20.92% |
4 |
-11.81% |
3 |
|
-16.61% |
5 |
-21.38% |
5 |
|
-12.41% |
6 |
-32.58% |
10 |
|
-9.81% |
7 |
-22.28% |
6 |
|
-9.79% |
8 |
-24.79% |
7 |
|
-3.82% |
9 |
-35.33% |
11 |
|
16.92% |
10 |
-29.83% |
9 |
|
155.95% |
11 |
-28.06% |
8 |
文字寫到這裡,頭腦中浮現了統計學中的 關於相關的一系列數學公式,深入分析,也許更能精確揭示兩組數據的關係。更想進一步對上一個牛熊週期的籌碼集中度趨勢和股價變動進行分析。但想一想,沒有 必要了。種種邏輯已經表明,籌碼的集中已由量變累積,即將進入質變、反映到股價的階段。只不過各家銀行股的累積過程各不相同、質變的進程和時間不太一樣罷 了。對於只選擇民生銀行的我,目前所能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靜以待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