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回應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預言 PC將死 台灣科技廠如何浴火重生?

2012-4-9  TWM



當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擘畫出未來一千天的科技趨勢,他斬釘截鐵地預言著PC榮景已不再,握有全球超過九○%電腦生產權的台廠,將如何蛻變重生?

撰文‧賴筱凡

科技業快速變化,競爭速度不再是以年計,而是以分秒計算,五年後的世界科技版圖會大洗牌嗎?依據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的預言,未來不僅會發生翻天覆地的 大變化,而且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個人電腦(PC)即將死亡,台灣科技業應該如何面對這場劫難?

對於大師的警告(詳見《今周刊》第七九五期),有人認為危言聳聽,公開駁斥,有人則早已聽到大師的警鐘,默默開始轉型,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如果五年前有人說「光碟已死」,大概會被人視為瘋子,但是蘋果、華碩在二○○七年推動新革命,將光碟機及鍵盤消滅,在台灣PC生產供應鏈的光碟機、鍵盤、 軸承、機殼、電源器產業中,首先中箭落馬的就是光碟機、鍵盤與軸承。

求轉型

光碟一哥強攻車用電子

「你看看我們做過的產品,從CRT(傳統顯示器)、LCD(液晶顯示器),到光碟機,沒有任何一樣產品,能讓我們安心立命二十年,轉型、改變就是IT產業 的宿命。」建興電執行長廖學福早就從昔日的PC榮景裡醒來,去年,建興電以全球第一大光碟機廠之姿,衝出六一二.八億元的營收,改寫歷史新高,可是他沒有 半丁點興奮之情,因為危機已迫在眉睫。

建興電,全世界第一大光碟機廠商,握有三○%的市占率,不論是內建在PC、筆記型電腦,抑或外接式薄型光碟機,可說全球每三台光碟機裡,就有一台是建興電 出品。然而,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卻抵不過科技革新的浪潮!

一張、一張地秀出正在開發中的醫療器材照片,建興電執行長廖學福語帶興奮地介紹新生力軍,為了趕上變化,建興電決定大舉轉型,「今年我們要將三○%資本支 出投進車用電子,三○%拿來投資開發醫材,剩下的一樣用來研發新產品。」廖學福很清楚,不轉型就注定被淘汰。

他逐一檢視建興電的各項產品線,既然PC的光碟機需求不如以往,車用光碟機成了建興電轉型的第一步。

○六年,建興電花了二十一億元,從飛利浦手上買來車用光碟機部門,坐擁地利之便的車用光碟機部門,成了建興電轉型的急先鋒。「從飛利浦手上接下來的德國團 隊,他們一直都與歐洲車廠有高度的合作,車用光碟機只是轉型的第一步,後面其他類的車用電子,才是關鍵。」廖學福說。

去年底,建興電開發出車用的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器,相中消費者離不開智慧型手機的趨勢,又善用了建興電開拓車用市場的優勢,「原本要花一年以上的認證時 間,我們壓縮到一年以內,無線充電器只是起頭,我們甚至希望它能成為另類揚聲器,不用拿著手機就能通話。」如何搶進汽車裡的資訊產品市場,廖學福已有好些 個想法,今年建興電要將光碟機營收貢獻比重再往下降到七成,車用電子營收貢獻可望衝上一○%,一步步推動建興電的寧靜轉型。

於是,原本站在PC淘汰賽邊緣的建興電,瞬間領先跑在前頭,成了全球科技大變遷下,轉型的領先者,更從凱文.凱利口中的被淘汰者,變為率先走在趨勢的先行 者。

在過去的五千天中,凱文.凱利預言過許多科技大趨勢,仔細聆聽的如蘋果賈伯斯、臉書的馬克.佐克伯都成為科技贏家,在新一波的改變浪潮中,台灣還有哪些人 聽到改變的聲音?

拚整合

多合一功能產品新主流

在凱文.凱利全球科技大變遷的預言裡,除了PC將消失,被智慧型手機取而代之外,還有另一項重要觀點,便是科技產品終將整合在一起,智慧型手機將集多數科 技功能於一身,甚至有朝一日,我們連智慧型手機都不需要,處處都將是螢幕,讓我們隨時可以登入網路,邁向雲端。

凱文.凱利的話聽起來很抽象,然而,就在三年前的北美消費性電子展(CES),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曾這麼說過:「為了讓數位家庭成為 可能,家裡所有的牆壁都將變成螢幕,鏡子也可能成為顯示器。」施崇棠口中的一席話,無疑是呼應了凱文.凱利所提出的「鏡子世界」理論。於是乎,當華碩從變 形金剛的平板電腦,到今年西班牙世界通訊大展(MWC)提出的PadFone,都開始看得到凱文.凱利預言裡的趨勢逐一兌現。

「很快地,NB將不再是你想像的那樣。」去年《今周刊》專訪施崇棠時,他在最後露出一抹微笑,留下這個看似懸疑的線索,其實,他只是在預告,PC已經回不 去了。

宏達電今年的關鍵大作「One系列」,也呼應了凱文的預言,整合的趨勢已經開始威脅到數位相機的生存,宏達電行銷長王景弘不諱言,「新產品媲美單眼相機的 高品質,就是要消費者拍照時只需要One,不再需要數位相機。」這也難怪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會逗趣地說:「我們也只能跟相機廠商說抱歉了。」總之,在凱 文.凱利所預言的全球科技大變遷裡,轉型將是全球科技廠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然身為PC生產大國的台灣,尋找新產品更是迫在眉睫,但也不全然地悲觀,因為 在凱文.凱利看來,台廠還是具有相對優勢,「可喜的是,台灣擁有完整的生態環境,整體供應鏈一旦發動轉型,競爭力也遠比其他國家強,端看台廠能否走出自己 的路。」看來,台廠如何在後PC時代重新找到定位,關鍵還是握在台廠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4

瘋狂的補習班:教育行業的未來與創投兩大趨勢

http://news.imeigu.com/a/1333954143626.html

文 / 本刊記者 雷曉宇 田茗

編輯 / 雷曉宇

攝影 / 吳育琛

人人都上補習班。2011年5月,由北京21世紀教育學院進行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在北京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中,有87%報讀過各種補習班;在四年級、五年級的學生中,有92%報讀過各種補習班。

到處都是補習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大大小小各種教育培訓機構超過10萬家。其中,僅石家莊這樣一個省會城市就有2000多家課外補習班,一所重點中學周圍,散佈著大約50家補習班。

家長們花在補習班上的錢越來越多。每年3月到7月是補習班的旺季,北京望京地區一家補習班的負責人說,光是三個月的高考前全封閉住宿班,一個學生收 費18萬元,已經全部招滿。2月底的時候,北京課外輔導每單最高收費紀錄再次被打破:從學大教育的57萬元變成了安博教育京翰一對一的62萬元。一份調查 顯示,在北京,一個普通三口之家花在小孩補習班上的錢,已經將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一半。

家長已經不敢不給孩子報補習班了。中國的教育在應試制度、學校和商業力量的合謀下,已經成了一場反恐戰爭。以前,我們說買房子是自尋包袱,後來再也 買不起了;我們說憑真本事,文憑不重要,現在找不到工作了;我們說開車不是健康的出行方式,現在再也搖不到號了;我們說為了國家到偏遠山區去,現在再也回 不來了⋯⋯在一個資源有限競爭無限的國家,搶先一步才安全,而任何長遠的打算也無疑會造成眼前的困頓。

補習班市場還遠未飽和。新東方是中國民辦教育行業的老大,2011年,新東方收入超過40億元人民幣。據德勤報告估算,2012年,中國教育市場將 達到9600億元人民幣。算下來,行業老大的收入連整個教育市場的1%都不到。但看K12中小學同步輔導市場,目前把新東方、學而思、學大、巨人和安博京 翰一對一這5家公司的該項業務營收加在一起,還不到整個K12市場的2%。

20年來,中國的教育培訓行業的發展呈「反拋物線」。

中國民辦教育的幸運之處在於,一開始,沒有官僚資本願意進入,因此意外地獲得了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有上百家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後來,新 東方出來之後一統江山。2000年之後,華爾街英語崛起。2001年,環球雅思出現。2003年,學而思誕生。2006年,學大出現了。這是巨大的好事, 整個行業似乎又回到拋物線上面。中國人的教育會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和國際化。這個進程才剛剛開始,這條拋物線還會有十年的上升期。

教育行業將來可能會出現類似「咖啡館業態」。會有咖啡行業的星巴克那樣的大的產業公司,全國有三四家大機構佔了40%50%,誰要有能力進來,做一 個十幾億級的企業是沒問題的。但是,大部分的市場空間還是作坊型的小咖啡館、夫妻店。這個空間太大了,各個城市都會存在幾千萬、上億級的企業。

教育行業未來有兩大創投趨勢。一個是精英化的趨勢,一個是技能化的趨勢,中間的難免陷入考個中「不溜的大學,找個中不溜的工作的局面」,沒什麼機 會。精英化是什麼?幼兒園去藍天幼兒園,小學去景山小學,中學上人大附,然後去讀哈佛、斯坦福。這條路上聚集著很多中產者和精英群體,有很多機會。另外, 大家去學藍翔、去尚德、去考個會計證,普及教育市場會越來越大,國家的錢也都會投到這塊來。

最後,我們一起來做一道小學三年級的奧數題:一個六位數,分別用2,3,4,5,6乘它,得到的五個新數仍是由原數中的六個數字組成,只是位置不同,此六位數是多少?

有人用電腦程序算出了結果:142857。

二把手問題:

從新東方的三駕馬車,到學而思的曹允東出走,從巨人教育出走高斯教育團隊,到學大教育2012春節後高管變動⋯⋯中國教育行業尤其容易發生「二把手」問題。

一來,教師與互聯網不同,的確一個人或夫妻就可以創業授課,無需完整團隊。二來,教育行業創始人大多數是教師出身,企業管理水平不高,也不擅長利益分享。

在教育行業,沒有股份的副總裁也不在少數。2011年,環雅總裁張永琪曾說:「不給他們股份是不希望他們跟我一樣週六日加班那麼累。」

(本文來源:創業家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89

兩個小趨勢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01h.html
1.個人化
兩個例證

A.日本年輕人喜歡獨自K歌

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13/sh/928e45a1-6ac0-458b-aa8f-ff4119fbb2d2/78c3b4930e0e9e5b6db5f37204dc133a

B. APP 唱吧

http://www.techweb.com.cn/people/2012-06-07/1200992.shtml

2.智能手機神器化

也是兩個例證

A.

Deeper:帶著微型聲納 去釣魚

你還需要準備一部iPhone或Android智能機,並安裝專為Deeper準備的應用程序。釣魚時,把聲納球固定在魚線上,拋入水中即可。
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13/sh/c24fd29b-ee2e-4308-8acc-e20bc4b408d0/ec43b982a38aec3f7213bf2eae84413c

B.Nike
@linan :那個球鞋演示的時候,球鞋有內置芯片,然後和iphone連接。

可以在iphone看到重量、彈跳等各種參數。很有趣。 http://v.hupu.com/nba/v257205.html 

James最新廣告的寓意原來是內置芯片

http://v.hupu.com/nba/v257372.html

早前Nike就在鞋底做過芯片那個是為了跑步記錄用的。也是和iphone鏈接的。效果如何未知,但是這款有彈跳記錄的確實吸引人!

deeper和Nike的共同點都是在必須和iPhone結合一起使用。
這就讓智能機變成神器!

記得HEAD 以前有過一款網球拍也是內置芯片的據說為了防止網球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05

兩個小趨勢 續篇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21u.html
傳感器+智能手機 是我和@linan 看好的未來的一個方向

這裡先貼一些最近收集的應用

www.fitbit.com

www.nike.com/fuelband/

http://www.sports-tracker.com/

這三個都是分離式的sensor+ Bluetooth IOS

我們的看法是這幾個運動的趨勢更多體現----模擬轉換數字 模式

早前的個體運動更多的是基於經驗和個人體驗。比如累了,比如心跳有點快。
但是隨著時代進步這些都可以數字化。

從心跳快到心跳180維持幾分鐘。
這就是一個模擬轉換數字的變化。

這和以前Rogers提出的命題一致。這是一個從模擬轉向數字的時代。

這個命題探討過很多次。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1
1.模擬-數字-虛擬

1978年前後Jim Roger還在George Soros的Quantum Fund的時候提出一個構想:世界會從模擬式轉變成數字式。他希望short 模擬類股票。(模擬---數字)
詳見Soros on Soros 中文版P26 英文版P51(Jim had this idea that world was switching from analogy to digital.)

Rogers這個偉大的構想。直到今天這個世界依然有效,世界繼續順應這個構想在演進。隨手即可舉若干例子作為旁證:
A.最近倒閉的Kodak倒閉--模擬的照片轉向數字照片,打印到非打印(屏幕展示,數字化)
B.膠片電影--數字電影(3D)IMAX
C.音樂
D.文本/書籍
E.地圖。

其實書中更有趣是下一句。(He wanted sell the analogy companies short, but I was more interested in the
 long side)Soros的眼光更長遠。」

當然這個模式也有一個缺點。
正如iphone女性使用率遠超過男性。
太過數字化的產品很難保持高毛利
同時對女性的吸引力不足。
女性的思維更感性化,更衝動更注重外在。

所以在這個轉變趨勢中如何用傳感器抓住女性是一個重要命題。
已知的傳感器賺大錢是Wii時代用加速度傳感器當遊戲棒

這是注重傳感器的使用而非數字表達。
這是很值得注意的。Wii的成功女性的因素至少佔60%畢竟wii的主題是家庭遊戲機。搶佔客廳,搶佔父母,女性的關注。

如果只是一個小眾品,geek的產品,那麼市場和利潤會很有限。
一個僅僅是cool的產品是沒法搞大錢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03

當趨勢改變 策略與時勢哪個重要?

2012-8-20 TCW




商業周刊》自本期開始連續六期, 以「蘋果(Apple)帶來的管理新思維與衝擊」為題,從策略、企業文化、創新、通路、產品開發切入探討企業的因應與反思。第一篇登場的是,擁有國內「企 業策略大師」地位的政大講座教授司徒達賢,與宏?硍偎帠郈鴗H施振榮對談「策略與時勢孰重?」

緣起在於,這次蘋果對全球產業帶來的衝擊之巨,連以策略見長的龍頭企業都難以因應。是否,最好的策略也敵不過時勢的改變?甚至於,長期策略碰到時勢改變時,還會成為企業轉型的阻礙,成為絆腳石。

這種思維,與過去管理學主張,企業應擬定長期策略,以凝聚共識,達到成長目標的邏輯,完全相悖。

施振榮,《世界經理人文摘》評選「全球最會創造時勢的十五位企業家」,一九七六年踏入電腦產業,創立第一個原生自台灣的筆電品牌,率先切割品牌與代工業 務,提出「微笑曲線」,兩度引領宏?皉A造。他透過此次對談,道出其抉擇,還有,當時勢不再時的因應良方。以下是兩位策略高手對談摘錄。

政大講座教授司徒達賢(以下簡稱司徒):蘋果推出iPhone和iPad,顛覆過去產業的龍頭,管理學很強調訂策略以趨吉避凶,但是當時勢轉變太快,擬定策略看似無效,你認為時勢和策略哪個重要?

先順勢,再造自己的勢!無法造大勢,可以掌握中勢

宏?硍偎帠郈鴗H施振榮(以下簡稱施):我認為要順勢造勢,策略就是要造自己的勢,一旦順勢如果沒策略,你隨波逐流,更沒有意義。

實質上我推出小教授系列一號(編按:施振榮於一九八一年推出的第一台產品),也是順勢造出一個勢,有構想到推出是五年,就因為(當時)我覺得勢不存在。 (直到)後來成熟了,產品價格便宜一半,服務更好,小教授提供實驗手冊,這是全世界沒有,還有教學要用的東西,我都整套組提供給他們,就是那個勢。

勢也是慢慢演進,讓你不知不覺的大勢,其實已經累積很久,蘋果這次也是。雖然蘋果是創造一個勢,但是還是順勢,這個勢是什麼?微軟(Microsoft)太複雜,不會用也不可靠,消費者已經累積很久的抱怨。

我一九八四年提出要做出豬八戒都會用的電腦,但Wintel(英特爾加微軟陣營)的利益不是這樣,它的利益就是不斷汰舊換新才有利可圖,它的力量很大,那力量就是它的勢,我沒有辦法造反。台灣的定位或宏?痋]Acer)的力量,根本沒有影響力,美國人也聽不進去。

司徒:我也同意順勢重要,以我們的規模、技術基礎,對世界消費者的行為和習慣無法掌握,我們只能順著人家的勢。

不過宏?皉b蘋果雙i產品出現以前,曾經用經銷商制度(編按:new channel business,與通路分享利益策略)也當上全球筆電前三名,當時原本戴爾(Dell)直銷才是趨勢吧!這不算是自己創造的時勢嗎?

施:趨勢中還分大勢、中勢、小勢。你(宏?痋^不是美國公司,怎麼造大勢,但是可以掌握中勢,就是配合你在產業的定位,當時,直銷這個勢裡面,我發現它不是全部的勢。為什麼?

連IBM、惠普(HP)都想走這個勢,結果他們走這條路就得罪了通路,通路生態裡的利益相關者人心很浮動,想抓一個靠山,那我們剛好順這個勢,來敞開心胸讓你靠,跟他們(經銷商)一起打仗,他們也要造就我們。

我的策略很簡單,(第一個)都是從我的弱點出發去想,我一定要把我的弱勢保護住,我沒有能力管那麼多直銷的人員,(轉進)直銷一定死,尤其在海外,我的能力不足、不夠大。所以,要創造環境讓大家去做事情,有利大家分。

成就了從二○○○年一路到二○一○年的發展過程,我也講過,一個勝利的方程式在一個產業裡的壽命約十年。

二○一○年後期,蘋果新的氣勢出來,我才說我們過去勝利的方程式已經不work(管用)了, 以前PC每年(銷量)成長至少一○%,現在沒有成長,甚至萎縮,蘭奇(宏?眱e執行長)還是用一○%的經營策略,你要(銷量)成長不低於產業,就要 push到通路,就產生了與通路的利益衝突。他走了之後,王振堂(宏?硌釣う齱^就做幾個重要的事情,把機種簡化,本來它為了市占率,要(採用)機海戰 術,它現在要簡化。

第二個就是,對很多通路不合理的要求,沒利潤的生意就放棄了,利潤把握得住,基礎弄好才能慢慢上來。

司徒:直銷是一股趨勢,但是這群通路需要有品牌商挺它們,所以你利用別人的勢去走相反的路,反而路更寬。但是像現在,有各種不同陣營,微軟、Android,甚至自創平台,勢會不會成都不知道,如果你發現你跟錯趨勢,會怎麼做?

跟錯勢,不轉只能虧本!保住核心資源,少輸就是贏

施:所以,有策略思維非常重要,策略要很務實,就像你說的,知道你有幾兩重、你的能力怎麼樣。當你務實的話,就可try and error(多次嘗試),打仗就是那些資源,要保護你的資源,連敗軍都要講策略。留得青山在!再攻。

我投資DRAM(編按:德?眲O台灣第一家專業DRAM製造商,最後轉型為晶圓代工被台積電買下)也是,當時還在五十億(指年虧損五十億元)俱樂部時,我就讓給台積電,雖然虧,也比現在百億俱樂部(指現在虧損的DRAM業者)好。

那是我有史以來做的最辛苦的董事長,每個禮拜都要跑新竹。原本想台灣電腦(對DRAM)需求量大,DRAM又是半導體龍頭,技術最精進可切入。但是,其實 時勢已經在改變,DRAM的技術要跟製造結合在一起,否則你良率再好,做出東西是落後的東西,你就只能虧本。我想轉型了又能力不足,因此,就把台積電套進 來,委託它投資和經營,好處都給它,只要公司穩住,結果它進來以後,剛好那時聯電要跟它競爭,它剛好產能不足,就直接賣給它。

司徒:這叫作秩序的撤退,留著資源下次再來。少輸為贏。所以即使環境再壞,你還是要有策略,否則難道坐以待斃嗎?環境越是無法預測的時候,策略角色更重要。

施:基本危機意識隨時要有,通常是勢已經很清楚,勢已經在轉了,只是你願不願意轉。

像是宏?眥筍~牌代工分家,拖到二○○○年才做,其實有點後知後覺,因為不見黃河心不死啊,沒有看到大勢已去,還是想要跟它鬥一鬥,到最後,因為我們內部管理的效率、文化的衝突,才決定分家。

但要做這個(認清時勢),台灣文化很難,因為面子問題。在美國局勢改變,董事會會逼著你非轉不可;在台灣我是董事長,高高在上,我沒有這樣意念,誰敢講話。

遇衝擊,掂掂自己斤兩!穩住自己的勢,練好功再戰

司徒:其實我覺得不完全是面子問題,學術的術語叫作主導邏輯。經營一個企業久了後,習慣成功的商業模式了,不會習慣去推翻自己。過去的成就,會妨礙一個人接受、檢討自己的勇氣。

科技業的特質就是變化快,就像是打撞球,局勢會隨著對手的每一球變化,一球打完後,所有的局勢都要重新思考,當你可以察覺局勢變化了,你會選擇跟上嗎?

施:我的原則是,不要還沒武功就要跟人家挑戰。台灣企業跟蘋果直接競爭的能力與客觀因素都不足,應該回頭先穩住自己的勢,先去花三年、五年把武功練好,再 來打這場仗。因為PC市場還在,企業用戶總不能放棄Window,那些人要先穩住,然後再給這些客戶感覺上不比蘋果差的新價值。

司徒:但是會不會三到五年,你要去轉型,但其他的趨勢又出來了?

施:確實可能會選錯邊。所以,我在選邊同時,對大趨勢還是要了解。我只是選這邊來培養我的新能力,做錯了我打消三成的effort(努力),七成還留著用,轉進(其他地方)。

所以要不斷問自己,你要掌握的(趨勢)是對的嗎?人才培養(的方向)會不會錯?

司徒:韜光養晦、持盈保泰,這也是一種策略。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充實自己,等到情況明朗化以後,當你大部分同等級的同業死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第二波還有機會。

【延伸閱讀】無法逆勢,硬碰硬不如保全實力面對時勢改變企業該如何應對,從對談中我們可學到3個重點:第一個,在承平時,策略就像是在「打麻將」,可以慢 慢想,但是在變動環境中,如同「打撞球」,對手每動作一次,你都要重新思考原來的策略、定位是否正確,要了解「為什麼而做?」採取某一項策略的理由,知道 哪一些條件改變必須改變做法,而非僅想「該做什麼?」

第二個,等待時機,內外條件成熟時才出手。

第三個最重要,當你的資源和產業地位根本無法改變、對抗現在趨勢時,與其貿然與對手硬碰硬,不如先強化自有的資源與知能,就像現在蘋果的勢這麼強,你不可能逆勢,直接競爭是暴露短處,保全實力也是一種策略。

記住,策略是降低機運對企業的影響,能以策略跟上趨勢已屬難得,當無法跟上趨勢時,保全也許是更好的選擇,想以策略超越時勢,太難。口述:政大講座教授司徒達賢

【延伸閱讀】蘋果iPad上市2年 全球市占率高達68.2%iPad上市2年,在2012年第2季仍以市占率68.2%領先非蘋果陣營的平板電腦,其中三星以9.6%居次,第3名則是市占率6%的亞馬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83

Web APP:移動搜索的趨勢?商業模式待摸索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27/231651.html

儘管移動互聯網發展得如火如荼,而移動搜索也呈倍速增長態勢,但依然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這個市場仍處於爆發前夜。圍繞移動搜索的激戰正酣,不僅有 傳統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搜、搜狗等在移動端排兵佈陣,也有在移動搜索耕耘多年的宜搜、易查、儒豹正在發力;還有背靠人民搜索的即刻搜索、中移動和新華 社旗下的盤古搜索也不甘寂寞,紛紛參與角逐。

在這些移動搜索公司的背後,也有一連串風險投資機構的名單:比如智基創投、軟銀中國、IDGVC、聯創策源、KPCB等。有投資人表示,在移動通用搜索基礎之上,垂直搜索的機會正在顯現,這些領域也有投資人在下注,開始進行前瞻性的佈局。

在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搜索能否延續PC時代的輝煌,能否成為新的入口,一場移動搜索的戰爭才剛剛打響。

移動搜索市場爭奪的背後是巨大的商業價值,搜索在移動互聯網上將成為重要的入口之一。儘管移動互聯網發展得如火如荼,而移動搜索也呈倍速增長態勢, 但依然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這個市場仍處於爆發前夜。比如,百度移動云事業部副總經理岳國峰便認為,移動搜索要真正成熟,尚需要移動互聯網出現成功的新商 業模式;而宜搜CEO汪溪也認為,什麼時候中國移動大部分用戶使用3G上網了,移動搜索才會真正爆發。

移動搜索價值凸顯

目前這些移動搜索企業與互聯網時代的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類似,主要是通過關鍵詞廣告。

在移動互聯網上,搜索是除遊戲外商業模式比較清晰的應用。宜搜去年營收達3億元,靠的是關鍵詞廣告及遊戲軟件合作運營。易查去年包括日本市場在內也有2億多元的營收,而儒豹去年營收也達到幾千萬元。

目前這些移動搜索企業與互聯網時代的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類似,主要是通過關鍵詞廣告,為客戶導入流量。

「我們有很多小微企業客戶,他們連電腦都沒有,只用手機上互聯網。」儒豹CEO韓松這樣表示,移動互聯網的生態與互聯網生態不同。在智能機之前,珠三角一帶的許多打工人群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活躍用戶,他們的需求與今天的智能機用戶的需求不太一樣。

在移動搜索客戶開發方面,各家企業都基本採取比較原始和有效的方式發展客戶。通過發展代理或組建線下渠道去尋找客戶,他們為企業提供一菜籃子服務,包括免費建WAP網站、客戶端等,但是需要簽訂一個營銷推廣合同,多數是包年的,收費在幾千元左右。

宜搜CEO汪溪認 為,民營企業家很實惠,花小錢能幹成事就可以了。他們可能不懂什麼叫移動互聯網,也不懂搜索引擎推廣,他們看中的就是結果。只要有效果,這些企業就願意花 錢來做廣告。「因為今年客戶增長比較快,我們也開發出了競價排名廣告,之前可能一個關鍵詞對應一家企業,現在是一個關鍵詞對應多家企業。」汪溪說。

不過,作為中文搜索巨頭百度搜索方面的負責人岳國峰則認為,PC端的搜索商業模式不會是移動搜索的主要模式,移動搜索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但現在大家都還在摸索中。

APP化的挑戰

對於傳統的搜索巨頭來說,除了開發有自己的搜索客戶端,就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

對於移動搜索的未來,從業者都認為,雖然移動互聯網上的入口很多,但人們尋找信息的需求永遠存在。尤其是當移動互聯網上的內容多了起來之後,人們會越來越離不開搜索。

而大部分移動搜索企業都是從瀏覽器開始的,也就是說,用戶要使用搜索必須先打開瀏覽器。

在移動互聯網早期,由於WAP內容有限,很多內容都來自PC端,說白了就是通過手機上互聯網。而在智能機普及之後,移動互聯網的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APP(客戶端)就代表了這樣一種趨勢,通過APP就可以滿足用戶的一些需求。甚至有人發出「Web已死」的感嘆,這是因為用戶可能一整天都在上網,但是卻沒有打開過瀏覽器。相比之下,形態更加簡單易用,用起來更舒服的APP無疑更適合移動互聯網。

易查聯合創始人、CTO於東認為,這些都是垂直類搜索與通用搜索的區別,它們已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概念。對於傳統的搜索巨頭來說,除了開發有自己的搜索客戶端,就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

但是,百度也有自己的考慮。岳國峰說:「假設未來APP是一個潮流,它會打破原有互聯網的精神,因為APP都是獨立封閉的。」百度的判斷是:Web APP會是潮流和趨勢,尤其是HTML5出來之後,網頁的技術有很大進步,效果也非常不錯。岳國峰認為,Web APP和Native APP(本地APP)的發展會是螺旋式交互上升的,關鍵看演變的路徑。

對於上述趨勢的判斷,汪溪也表示認可。

細分市場機會尚存

移動互聯網屏幕小、內容短小、私密性、地理位置等差異性的存在,給市場留下了足夠發展空間。

許多從業者認為,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不是一回事,兩者差別巨大。雖然百度作為搜索的巨頭,在PC上積累了很多經驗,有大量的數據可以利用。但是百度在移動端上還沒有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新進入者還有機會。

另外,移動互聯網屏幕小、內容短小、私密性、地理位置等差異性的存在給市場留下足夠空間。韓松介紹說,儒豹採用的技術是從互聯網上「抽取」相關的信息顯現在手機上,這比簡單的展現效果要好。而百度在這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並有個團隊專門在做互聯網內容顯示格式的轉換。

傳統搜索的品牌認知度還是會體現在移動端。CNNIC對內地一至五線城市的5000名最近半年內在網上搜索過信息的網民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用戶最經常使用的手機綜合搜索引擎品牌中,百度的用戶首選率達到88.5%。

不過,艾媒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Q2中國手機搜索用戶流量佔比宜搜和百度不分上下。汪溪大膽放言,移動搜索就是宜搜、百度在競爭,用戶最多再看看搜搜,其他的都只佔2%的流量,可以忽略。因此,他認為,在移動搜索上格局基本已定,新進入者沒有機會。

但是,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其他搜索公司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它們認為移動搜索才處於起步階段,格局已定的說法為時太早。於東表示,易查會在本地服務商業搜索方面下大力氣。

當然針對位置、情景化、語音、圖片搜索,這些移動搜索公司都已經或將要推出相關產品。因此由於眾多變量的存在,新進入者還是有機會的,移動搜索的格局遠未定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62

投資札記【430】價值與趨勢的取捨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l5.html
價值與趨勢的取捨

【原創】



目前做價值投資的朋友幾乎是都在被套之中(包括我),許多年的慢慢熊市途中也都是這麼熬著,你可以分批加倉,也可以就那麼靜靜放著。價值投資人熊市被套這也很好理解:因為我們並不是順應市場價格趨勢的一幫人,價值投資一定是提前於趨勢買入的人,因為由於市場瀰漫地恐慌和經濟的下滑使得股價的不斷下跌,才讓我們見到一些可貴的價值機會,但大眾這種習慣性的低落不會在短期內消除,並且還有可能有個風吹草動進一步加深恐慌拋售,因此我們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即便選到了價值,也不會在你一經買入就會反轉向上,並且下跌到何時何地也是我們無法預測的。

那麼有人問:「為什麼買入不把趨勢和價值統一呢?」經過多年思索研究我發現這樣的全面「結合統一」的思想是不現實的。價值投資是買入價格嚴重低於內在價值的企業股票,從你第一筆買入開始就認定了企業價格到達了價值線以下,這樣的話,越跌就應該是越有價值。而趨勢投資者必須看到股價有所回升後,並判斷趨勢條件形成再行買入,其實他不認定企業價值安全邊際才是最靠譜的投資,只有趨勢形成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兩者就會出現巨大矛盾。一旦趨勢形成,安全邊際減弱,價值投資人應該輕倉或者乾脆就不動手了,而此時趨勢者認為是最好時機。

 為什麼很多價值投資大師只認企業基本面的價值而不問市場趨勢呢?因為,趨勢的認定很難,如果僅是市場均線趨勢,他並不包含企業的複雜信息和價值變化,經常有趨勢走得比較完美時候突然價格崩潰下滑,基本面風險很大。趨勢只是你看到的過去的走勢,而未來企業經營風險你卻無法迴避,一旦痴迷於趨勢就會不論價值大小不研究企業基本面而去尋找趨勢機會。經濟趨勢更難把握,一旦你看到經濟趨勢向上後,市場價格很多都已經反映,有些還會過度反應了。

因此。只有認真研究企業的內在價值才是最客觀有效的投資策略,加上投資標的適當的分散化,可以抵禦大部分長期投資風險。

只有危機中,在大眾失去理性的恐慌中,我們才能得到與現實價值極為不符的低價格,這樣我們才能在獲得很安全的買入機會,同時期待經濟週期的輪迴,在經濟復甦到發展高漲時候,利用人們無限熱情來獲得對股價高過實際價值部分的豐厚利潤。因此在經濟徹底高漲之前大量拋出手中低廉籌碼的行為總是不妥當的。但價值高估與經濟高漲都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只有看到一些明顯的信號才可斷定,當經濟熱情已高漲人們的估值預期可能也會偏於樂觀,我們怎麼做到進一步謹慎小心體察風險呢?

因此,我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小範圍內去稍稍關注下趨勢:1、一些週期類的企業估值很難,股價有不錯的漲幅(1倍之上)逐步大幅度離開了當時所要求安全邊際區域,此時可以借鑑趨勢,綜合考慮減倉或輕倉的問題。2、股價漲幅很大,已經明確超出估值高限,此時隨時準備清倉,可以等待趨勢明確時出手。3、整體市場過熱後,系統性風險明確,且大趨勢開始向下,手中還有不少倉位且估值難定,可以根據趨勢來確定減倉力度。

    總之,我們以價值判斷為核心,但也不能100%地偏執於自己的估值和長期的企業成長性的依賴,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由於企業成長的過度依賴性而進入成長陷阱,失去理性的懷疑的態度。畢竟股估值與成長的判斷帶有不少的主觀臆斷的成分,在持有企業向上看的時候我們必須留有餘光時刻警惕地向下張望。永遠記住,我們無論如何深度研究企業,至少還有一半的事情我們還無法確定。

「人之所以犯錯誤,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而是因為他們自以為什麼都懂。」我們普通投資人更應向沃爾特施洛斯學習:對企業基本面判斷要適度。有多大能量做多大事情,認清自己才是投資工作的真正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01

以煙蒂的價格買成長的趨勢

http://www.jztzp.com/a/51354.html
xlwang - 和訊博客
轉自 http://wangxl.blog.hexun.com/80154638_d.html

歷史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格羅斯說,一本30元的書藏著幾十億的財富。
案例之一:古井貢是最經典案例。2008年17億總資產,淨資產9.32億,按當時股本2.35億計算,每股淨資產約4元。有短期借款7500萬以及長期借款1.5億。當年收入14.6億,利潤區區3200萬。
2009年總資產和淨資產都減少,剝離不良,輕裝上路。短期長期借款統統不見蹤影,資產負債表乾淨得很。收入才13億多,利潤卻有1.38億,可貴的是經營性現金流3.5億。
後面的故事就不要說了,今年大概能有8億左右的淨利潤。
關鍵是,2009年初的時候,它的B股才3塊錢,當時港幣和人民幣差不多價格吧,直接是淨資產75折甩賣。
案例之二:去年10月,廣藥H股跌到5元樓下,2011年廣藥每股淨資產4.6元,折合港幣5.8元。沒有長期借貸,有短期借款1.44億,小數而已。每股盈利港幣0.44元。所以,5元樓下的H股相當於10倍市盈率,0.8倍市淨率。就算沒有之後的資產重組和王老吉故事,這個煙蒂也不算很貴的。它家畢竟有挺多百年品牌被埋汰著。以港股2萬點指數對應2011年10月的16000點,也有25%的升幅,沒有任何故事和傳說的廣藥H股,回到淨資產值還是蠻大概率的。就熊市而言,這個收益率應該是令人滿意的。當然了,今年二季度之後大南藥旗艦的故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案例之三:中集安瑞科和舜宇光學,正在進行中。中集安瑞科2011年一度低至1.7元,2.5元以下大把機會。20多億港幣的市值可以買到34億人民幣(42億港幣)的淨資產,對應67億的銷售和5.7億(人民幣)的淨利潤,就是說0.5倍PB,3.5倍PE、0.3倍PS。當然了,它家的負債、應收、資本支出是有點嚇人,跟古井貢和廣藥不可比。但業績隨行業井噴的事實總歸會反應到股價上。股價漲了一倍,2012動態市盈率也不過5倍。
舜宇光學,去年此時股價1塊多點,市值十來億港幣,不到10億人民幣。2011年淨資產16.6億,基本沒有信貸負債,收入25億,利潤2.15億。就是說0.6倍PB,4-5倍的PE、0.4倍PS。今年智能手機爆發井噴,光學鏡頭大大收益,又傳出它將進軍汽車倒後鏡市場。鏡頭佔整個汽車的成本造價幾乎可忽略不計。藍海市場。光學器件,利基市場,有技術門檻而玩家不多,市場不足夠大,但較為穩定,這是難得的生態系統。如今已經是2倍PS,2.5倍PB,16倍PE,完全是成長股的估值了。
不過12個月的變化而已。期間上證綜合指數跌去15%,恆指漲25%。
這樣甩賣的資產,在A股真的是罕見或者說壓根沒有,但港股和B股時時都有,包括曾經的同仁堂科技。那些煙蒂們,乾乾淨淨的資產負債表,沒有一分錢信貸,業務不那麼sexy,(今年以來,藥業股開始妖冶sexy起來),如果是清倉跳樓的價格,加上行業和公司的業務拐點,就成為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需要幾個條件:其一,strong的資產負債表,這點很難,多數公司即便沒有信貸危機,也存在應收、資本支出等瑕疵。其二,行業的景氣。想必當年巴菲特買紡織廠就是看中煙蒂的便宜了,沒曾想微薄利潤要支持沒完沒了的資本支出,肯定是和新興市場沒法競爭的。這需要眼光和判斷。其三,運氣。要說港股的低殘股,還有很多很多,之前粗粗看過,好像一大半公司都低於資產淨值(當然了,港股的淨資產不靠譜,很多公司是重估過的),打三折四折的很多,但真正能有起來機會的,少而又少。廣藥H股如果沒有資產重組,現在6—7元一點不奇怪。以它自身業績看,6-7毛港幣的每股盈利,封頂了也就10元左右。其歷史上的口碑並不理想。王朝倒是便宜的,0.75倍PB,1倍PS,10倍PE,但經營不見起色。
順便mark一下我在《需求+資產負債表》中調研過的公司,從2.5漲到現在的3.5元,能不能有業績和估值的雙擊呢?且行且看。


我追求的選股選價風格
股民老K_新浪博客
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10c5901015qfa.html

最近買了2支煙頭,京東方B和大冷B,別說是「成長投資者」了,估計就連「價值投資者」也不會看它們一眼,從往績和商業模式看,太沒吸引力了,真正的垃圾哈。

而這恰恰很可能是今後我追求的選股選價(時)風格,雖然現在只有很小的倉位(我近90%的倉位都押在招民興上了,以後不會在一支股票或一個板塊押這麼多了)。

1. 這個風格與巴老合夥人時期比較像,當然是指低估類。也和格雷厄姆的投資風格比較像,當然也有些區別。理念搞來搞去,我覺得別人的都很好,也不錯,但是,還是逆向、煙頭最適合我。

2. 我已經將企業往績於我的投資分析中的錨定效應減到非常小了,想想1年之前我的投資想法:「只投資於那些ROE能平均維持在15%以上的股票」,呵呵,這個想法已經是過去式了。凡是根據往績的ROE來進行篩選的東西,也正被市場上多數的「成長投資者」和「價值投資者」看中,因為得來容易。其實這批人並不是少數,如果算上機構投資者,那就是多數。股價相當程度上已經反映了投資者對於「歷史在未來繼續上演」的預期。別人都被吸引到的東西,要當心。「別人」很多,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少。市場有效程度,也不像眾多「價值投資者」所說的那麼不堪。

3. 所以,人們基本上都是將線性的歷史,儘量推演到未來。但實際上,這大體是一個線性和非線性交錯的世界。雖然不一定靠非線性的東西獲取超額盈利,但我希望儘量不要被非線性的東西所毀滅。因此,靠長年優秀ROE立住腳的市場明星,從價格上看,一定不會是我的菜——呵呵,一下子,世界清靜了好多。

4. 我更看重獨特的,市場還沒有給出價格反映的,財報數字程序化、線性化搜不出來的東西。

5. 我更看重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短期利潤表只是參考,長期利潤表可做驗證。

6. 我也看長遠前景,足夠大的市場空間、行業地位、競爭優勢、商業模式都很重要。但一般煙頭都會或多或少有些缺點,所以重要的一點就是:相比現在,非常大的概率上,企業可能變好,或至少不會變得更壞。

7. 我的選股選價流程,一般是從2倍市淨率的範圍開始往下,傾向於買1倍市淨率以下的股票,1-2倍的也做分析和後備。A股B股篩選起來很容易,港股範圍比較多,會比較累。沒有合適標的的話,就等待,就像霍華德所說,等待而不是追尋機會。我守在臭烘烘的垃圾堆前默默等待,等待有東西掉進來。

寫完這些文字,突然感覺一下子孤寂了好多。

(另一個史云生推崇的東西,資產配置,在分散化的前提下,其實比選股選價更重要,做好應對(任何市場演變)而不是頻頻預測(市場演變),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性錯誤,這是另外一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30

為走進全球市場 三大整併趨勢浮現 金融、消費品、電子業台商掀起併購潮

2012-10-08  TWM




面對經濟波動,台商越來越常以併購創造新的成長動能,由《今周刊》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舉辦的金鑫獎評選結果可看出,金融和民生消費品業透過併購整合更大的規模;電子業者則須提早因應產業巨人跨入終端產品帶來的衝擊。

撰文‧周岐原

歐豬債務危機,中國經濟趨緩,電子業遭遇海外品牌更大競爭,金融海嘯已經過了四年,台灣企業的「壓力測試」,仍然還沒有結束。企業面對連綿不斷的挑戰,出路何在?

主動出手併購,或接受併購,可能是最有機會的一條路。

《今周刊》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舉辦的「二○一二台灣併購金鑫獎」日前揭曉,本年度得獎案例顯示,當前台商在追求成長同時,除了調整體質因應轉 變,決策者透過併購創造新動能的意願也越來越高。同時,在中國經營有成的台商為進入全球市場,願意由外商收購者也逐漸增加。

趨勢一:

金融業整合 目標仍是中國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指出,往年較不顯著的電子業併購、整合潮,今年快速浮現;隨著中國、日本及外資廠商與台商互補性提高,台灣的併購市場未來將更蓬勃發展。對投資人而言,這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整併大趨勢。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則疾呼:「儘管跨國併購交易常常出師不利,潛藏不少未知風險,但在全球經濟走向衰退時,正是台灣業者走出去的良機!」今 年獲得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的五大案例中,金融業就占了兩席,分別是潤成收購南山人壽,以及開發金收購凱基證。由於這兩件併購交易都整合出規模更大的企 業,未來南山人壽及開發金控勢必以此為本錢跨出台灣,進軍中國市場。

二○一一年初,由潤泰及寶成集團出資二十一.六億美元併購的南山人壽,除了關係四百萬保戶權益、交易金額創國內最高單一併購紀錄;由於南山是國內少數達到外商壽險業可尋找合資夥伴的業者,令此併購案更加受到矚目。

在潤成投資入主南山後,將依規定把南山股票在台掛牌。公司規畫利用兩大股東潤泰、寶成資源揮軍中國,會是南山人壽接下來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至於開發金控併購凱基證券一案,結合原來業務具互補性的大華和凱基證券,創造坐二望一的龍頭效應。「銀行業的整合相對困難,在主管機關態度鼓勵下,證券業者將持續整併,日後仍將見到大者恆大,與利基經營的兩極化趨勢。」福邦證券董事長黃顯華分析。

大和證券量子基金董事總經理汪怡岳則觀察,如今台灣券商生態和過去十年的日本頗為近似,因為無法充分達到經營差異化,各家業者的經營普遍不甚理想,大和、野村兩大券商的國際化成績單也乏善可陳。

以當前市場特性來看,台灣的稅制與行政管制比香港、新加坡更多,有意投入台灣市場的海外資源,普遍面臨困難而卻步,金融業者應多和當局溝通體制,藉此找出建構華人市場的契機。

趨勢二:

食品業結盟外商衝規模經濟「未來兩、三年,中國、日本和台灣企業間整合的機會非常多,面對握有龐大資源和外匯資金的中國廠商,台灣企業一定要加快腳步才 行。」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的一席話,直指布局中國市場的成功關鍵,就是規模。唯有在短時間內快速坐大,才能和國際級產業巨人一較高下。

基於這個思惟,雀巢參股徐福記,和康師傅收購中國百事可樂兩件交易案,分別被評審選為最佳海峽併購獎及最佳創意併購獎。「零售、消費品的主戰場在中國,這些領域的台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參與併購的機會。」黃齊元指出。

去年十二月獲當局核准的雀巢與徐福記交易中,徐福記優勢在生產中低檔散裝食品、糖果;而雀巢的強項是中高價的咖啡、奶粉及瓶裝水,雙方十分互補。

由於徐福記主力經營中國二、三線城市,在全中國布下逾一萬九千個終端零售點,雀巢將取得相當可觀的通路優勢。對徐福記而言,保有剩餘四成股份及管理權,則可與其他國際大廠競爭者平起平坐,同時享有更好的品牌效益。

康師傅併購中國百事可樂案,代表著史上首次由台灣業者整合全球頂尖飲料品牌。促成此次交易的考量,同樣是雙方極高的互補性。

自去年十一月宣布策略聯盟,一直到今年三月底由中國商務部批准交易,康師傅與中國百事的聯盟,一直比康師傅與Calbee等食品業者的合作更受矚目。原因 是這次交易涉及康師傅成長力最強的飲料產品,對原本集中發展水、茶飲及果汁的康師傅來說,從未發展碳酸飲料是一大考驗。成功結盟的直接好處,就是「康百」 的市占率合計可達一九.九%,屆時將超越可口可樂成為第一大廠。

考量可口可樂過去曾提議全額併購匯源果汁,卻因商務部否決宣告失敗,此次康師傅與百事選擇換股聯盟方式合作,就是要避免造成市場壟斷的印象,最後中國官方果然順利放行。

這樁交易除了有機會催生新的中國飲料龍頭,也印證去年黃齊元「中國市場的零售民生企業,必定是未來併購案主軸」的趨勢預言。

趨勢三:

台日交流升溫 台商價值浮現談到併購趨勢,安侯國際財務顧問副總經理鄭傑文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最近幾個月,我們發現洽談的客戶變多了。」他補充:「主要是日商,無論 是台企買日商或日商來台,都比以前熱絡,接下來可望見到這些交易一一浮上枱面。」黃齊元則指出,去年併購市場尚未見到明顯的電子業整合趨勢,但今年從中美 晶收購Covalent Material,仁寶與聯想合資,美商新思(Synopsys)併購思源,到影響全球IC設計業生態的聯發科合併晨星,電子業的併購與整合案不斷,他直 言:「未來電子業的整併將更明顯。」黃齊元指出,觀察台灣前二十大國際品牌排行榜,前三名除了華碩品牌價值微增,宏達電和宏碁市值均較去年減少。「微軟、 Google自行切入平板電腦與手機,將使得台灣硬體品牌業者壓力越來越大。」黃齊元分析,終端消費品牌競爭,將直接衝擊台灣電子業現有生態,屆時企業下 市或由外商、私募基金併購的案例可能越來越多,台灣當局應審慎思考產業的變化,才能對上市電子大廠的未來做好準備。

當台商在全球賽局中,扮演越來越吃重的角色,政府的決策與審核態度,勢必將決定企業整合方向,進而主導經營成敗。

2012年金鑫獎得獎重要案例案例 獲得獎項 獲獎原因潤成收購南山人壽 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最具影響力併購獎

最佳企業社會責任獎 ● 國內金額最高併購案。

● 引進本地專業團隊。

● 落實公司治理、確保員工及保戶權益。

開發金收購凱基證 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 執行速度快,關鍵環節掌握得宜。

● 掌握最佳市場時機。

● 創造坐二望一效應。

中美晶收購Covalent Materials Corporation 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 產品互補性高。

● 爭取價格空間。

● 台日半導體業整合典範。

雀巢參股徐福記 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最佳海峽併購獎 ● 雀巢得以開發中國市場。

● 全方位互補整合。

● 徐福記仍掌握40%股權及管理權。

仁寶、聯想合資案 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 PC品牌與代工合資首例。

● 創造垂直整合新趨勢。

康師傅收購

中國百事可樂 最佳創意併購獎 ● 康師傅得以豐富產品線。

● 百事得以深入中國三、四線城市。

盧明光先生

併購實績 卓越成就獎 ● 成功重整多家企業的併購專家。

● 快速提升被併購企業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53

全球一千位投資長眼中的商機 不景氣也要創新 英特爾揭開三大趨勢

2012-10-15 TWM




從社群網路、雲端到超輕薄筆電,今年,不景氣的年代,一千位投資長聚集美國洛杉磯,一場由科技巨擘英特爾揭示的全球高峰會,到底他們看見什麼趨勢?

撰文‧賴筱凡

每年十月,都會有上千位投資長大老遠飛越太平洋,來到美國參加英特爾投資全球高峰會(Intel Capital Global Summit),就為了找投資機會。

「大環境很清楚,明年歐美不會好,大陸(經濟)也slow down(降溫)下來,市場會很辛苦。」在科技創投打滾多年的經理人深深嘆了口氣,今年的投資案,幾乎比金融海嘯還少。

儘管如此,仍打不消一千位董事長、投資長與高階經理人的熱情,他們依舊自掏腰包從世界各地飛到美國,就像英特爾投資(Intel Capital)董事長索達尼(Arvind Sodhani)所說:「景氣低潮來來去去,只有創新從未停下腳步,而投資正是餵養創新最好的奶水。」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在蘋果盛世裡,哪裡還有創新 呢?

趨勢一:再見了,鍵盤!

「我們曾在二○○九年以社群網路為題,揭開了社群時代的來臨;一○年,我們和大家談雲端;去年,我們把重點放在超輕薄的Ultrabook。」在索達尼口 中,如數家珍的是英特爾投資全球高峰會的主題,英特爾就像科技業裡的火車頭,帶著科技廠投資,「今年,我們要談的下一個大趨勢,叫作語音。」就在英特爾投 資全球高峰會舉辦的前兩周,全球數以千萬計的蘋果迷都在忙著做一件事——更新蘋果作業系統,然後,對著iPhone、iPad講話。

聽起來有些愚蠢,但蘋果迷真的這麼做了,他們不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打簡訊,只要對著手機喊出台積電股價,蘋果的語音系統Siri即開始朗誦,靠的就是語音。

「與其說語音,不如說是人機介面。」從觸控、語音、手勢到臉部辨識,英特爾主管逐一地揭開接下來科技業的投資重點。於是,我們可以丟掉鍵盤、滑鼠,取而代之的將是語音聲控與手勢。

想像一下,有朝一日,當你對著NB發號施令,要它找出影音網站YouTube上本周最熱門的影片「江南Style」時,猜猜看,什麼事會發生?答案是,兩秒後,「江南Style」音樂響起,索達尼還隨之跳起騎馬舞,看得全場一千位投資長大聲叫好。

這就是語音聲控的魅力,就算你的鍵盤、滑鼠壞了,開口說話、揮揮手勢,科幻片裡對著螢幕隨手畫一畫,這就是你以後控制科技產品的方式。

「未來的科技世代,NB、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將融合在一起。我們現在找的投資標的,必須是三樣產品都能用到的創新。」科技創投的經理人說。

另外,英特爾延續去年的投資重點觸控面板,今年更聚焦內嵌式(in-cell)觸控,也是iPhone 5採用的最新技術。「它,很可能就是下一個宸鴻。」擁有二十年創投經歷高階主管口中的「它」,指的不是別人,正是敦泰。

趨勢二:更薄的內嵌式觸控簡單來說,蘋果iPhone 5的觸控面板,由蘋果獨家設計內嵌式觸控晶片,再提供給夏普、日本顯示(Japan Display)與樂金(LGD)生產in-cell面板,而這薄薄的一片in-cell面板,就要價四十四美元,是iPhone 5裡最昂貴的零組件。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有能力可以生產in-cell觸控晶片的廠商,五根手指頭數得出來,規模最大的無疑就是蘋果自己,而其中一家就是敦泰。「英特爾投資敦泰的理由無他,就是為了布局下一階段的觸控技術。」英特爾投資亞太區總監Sudheer Kuppam說。

為什麼是in-cell觸控?敦泰副總白培霖沒有正面回答,反而丟了另一個問題出來,「為什麼iPhone 5的厚薄度只有七毫米?因為in-cell面板薄度只有兩毫米。」內嵌式觸控技術大幅減少面板厚度,這就是蘋果一手將宸鴻培育大後,卻又不留情面拋棄的主因。

隨著軟體、內容、服務的價值越來越高,軟體依舊是今年英特爾投資全球高峰會的一大重點,

趨勢三:軟體依舊是王道

這一年來,網路、軟體公司的獲利能力被市場用放大鏡檢視,但這在英特爾看來,卻不成問題。「軟體與硬體不同,它們不需要龐大的投資,只需要小額資本。因 此,縱使軟體廠短期內無法獲利,使用人數卻能不斷飆升,它的成長性對我們來說更重要。」英特爾投資副總裁Lisa Lambert的投資組合裡,雲端、人機介面軟體都將是明日之星。

此外,英特爾也持續加碼遊戲內容,去年英特爾投資了台灣社群遊戲廠「好玩家」;今年則看上了韓國行動遊戲廠Lifo。「雖然網路、軟體廠的價值,今年大幅 修正,但對英特爾來說,能用更低的成本,買到更有價值的內容。」英特爾投資中國區投資總監許盛淵不諱言,難的是要說服這些廠商,在這時讓英特爾投資。

不論如何,創新投資的腳步,永遠不會因景氣低迷、股價下跌停止,尤其在新一輪鐵人競賽裡,跨界賽的難度更高,聽完了英特爾楬櫫的三大趨勢,一千位投資長收拾行囊,準備繼續再戰二○一三年。

內嵌式(in-cell)觸控所謂的「內嵌式觸控」,就是直接將觸控感應器做到面板去,一改過去宸鴻、勝華等廠商生產的觸控面板,讓薄度更輕薄,目前為蘋果iPhone 5獨家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