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中國銀行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趨勢展望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zlpl.html

中國銀行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趨勢展望

 周行健 招商銀行戰略發展部 《銀行家》2011年 3月號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經歷了一段黃金發展時期,存貸款規模高速增長,盈利能力大幅躍升,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但是目前已經步入拐點,未來三年則將進入穩步發展期,存貸款整體高速發展將成往事,過高的資本消耗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開始體現其競爭優勢。

 

負債難度加大,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存款負債難度加大

 

2004~2010年銀行業存款增速和波動幅度都較大,整體增速保持在16%~29%區間內;2011~2013年增速將會放緩,可能落在14.5%~18.5%區間內,且負債難度加大,「存款立行」理念或將重回管理層視野。一 是2010年監管當局時隔多年後重祭貸存比調控工具,未來持續運用概率較大。目前,多家股份制銀行都徘徊在監管當局設定的75%紅線附近,制約了放貸能 力,因而加劇了對存款資源的爭奪,負債難度將會加大。二是接下來的兩三年內,我國都將處於通脹壓力之下,緊縮貨幣將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取向,M2增速將由接近30%大幅回落至14%~17%,由此,企業派生存款增速將顯著回落。三是雖然我國已經進入加息週期,但加息幅度很難抹平實際上的負利率,加上居民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傾向把財富轉換為存款之外的其他形式,使儲蓄存款負債難度進一步加大。從結構上看,企業存款佔比波動幅度縮窄,而儲蓄存款佔比也將繼續延續其緩慢下降的趨勢;企業存款定活比將保持穩定,而儲蓄存款定活比與通脹的相關性更為明顯,活期佔比將有所提高。

 

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近兩年,我國信貸急速擴張,而2011~2013年貸款增速將會顯著放緩,增速可能落在14%~17%區間內。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未來三年我國信貸政策調控將進入信貸收縮期。中國信貸政策體現了很強的逆經濟週期性,以信貸增量/GDP增量來衡量,2000年以來,我國的信貸分為三個週期:2001~2003年為擴張週期;2004~2008年為收縮期;2009~2010為擴張週期;2011~2013年將進入到信貸收縮期。第 二,隨著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直接融資將會進入快速發展週期,比例會有所提高,從而擠壓間接融資的空間。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佔比呈現明 顯的互相擠壓關係,2003~2007年當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發展相對較快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下降;2008~2010年當資本市場處於調 整階段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上升;接下來幾年預計債券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銀行信貸也將進入到緩慢增長階段。第三,在一系列自身內在約束下,銀行 信貸擴張也將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各家銀行都進行了再融資,但多家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並未明顯超出現有的監管要求;股份制銀行的存貸比大多徘徊在75%的監管紅線附近;監管機構加大了對表外資產的監管,銀行通過表外向企業的融資難以達到近兩年水平;並且目前銀行票據融資存量處於歷史低位,通過壓縮票據融資來「騰籠換鳥」空間已經十分狹小。

 

盈利能力微幅下降,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息差提升並不能帶來盈利能力的明顯提高

 

2004~2010年,我國銀行業盈利整體增長較快,除去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其他年份淨利潤增速基本都保持在28%以上,2007年曾高達到60%。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依然是盈利比較穩定的行業之一,但行業增速難以達到2006~2008年的高增長水平,總體回落至12%~20%區間。影響銀行盈利水平變化的有息差水平、規模增長、非息收入、成本收入比和信貸成本等多種因子,在利息收入佔主導的盈利模式下,規模和息差是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一方面,加息、存款活期化以及議價能力提高有利於息差提升,從而對盈利增長形成正向驅動。經驗數據表明,息差的變化與利率週期完全一致,我國已經進入加息週期,未來三年利率預計至少繼續提高125基點。信貸供求關係的變化對淨息差的提升也有較為明顯的影響。由於國家信貸調控以及銀行定價能力的提升,2010年我國銀行業定價水平已經恢復到了2007年的水平,接下來這一趨勢將得到延續。此外,通脹背景下,存款活期化傾向也會帶來負債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信貸規模以及信用成本也將對盈利增長形成負向驅動。2009~2010年,信貸規模增長是銀行業績快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但如前所述,未來幾年我國信貸規模增速將有所放緩,回歸常態。更 為重要的是,未來1~3年信用成本上升將是大概率事件。一是未來通過撥備下降以實現對利潤的反哺不再可能,而且銀監會2.5%的動態撥備要求還會對利潤形 成負向衝擊。二是房地產貸款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很可能在未來三年內部分顯性化,不良額增加,進而侵蝕銀行利潤。

 

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首先,銀行非息收入佔比將會提高。主要原因為:一是通脹背景下的存款活期化趨勢以及資本市場存在的向上機會,都將有利於銀行代理基金、理財、託管等 中間業務的提速。二是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企業IPO、增資擴股、債券發行等將保持活躍。三是進出口國際貿易的穩步增長將拉動銀行結算結匯等 國際業務收入的增長。四是銀行卡發卡量繼續投放,卡均收入進一步增加,銀行卡相關收入也將實現較快增長。五是名義價格水平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商業銀行 支付結算等「傳統」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加快。

 

其次,零售業務利潤佔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為:一是多家銀行在2004年左右就已經開始進行戰略轉型,經過五六年的投入,有望在未來幾年厚積薄發開始進入收穫期。二是銀行極有可能將個人房貸利率上浮。2009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漲幅高過一倍,目前房地產市場泡沫已現,銀行承擔的系統性風險較大,而房貸利率一直維持在七折或八五折水平,並沒有因承擔的風險加大而上調。這使得銀行在個人房貸業務上承擔的風險與所獲得的回報不成比例,違背風險定價原則。隨著貸款定價能力的提高,以及進行精確的利潤核算,各家銀行有望回歸理性狀態,上浮房貸利率。

 

再次,「量價齊升」將推高中小企業利潤在對公業務利潤中佔比。從量來看,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增長的加快,一大批中小型企業將會成長起來,其信貸需求將保持旺盛態勢。從價來看,一方面銀行不斷強化貸款定價能力;另一方面,相對大企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在貸款需求旺盛、供給受限的情況下,定價將會呈上浮趨勢。

 

資本壓力與日俱增,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發展延續都是依靠風險資產規模擴張的資本消耗模式。雖然從2004年開始,我國銀行業經營管理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改革並沒 有扭轉中國銀行業的「速度情結」和「規模偏好」,經營中仍然注重業務規模和機構數量的增長,追求業務規模的擴大化、機構規模的大型化和市場廣度的拓展。各 家銀行在規模比拚中,使得信貸擴張對資本補充的「倒逼」時有發生,資本硬約束演變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狀況。但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面臨的資本壓力 將是前所未有的,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主要原因為:

 

第一,監管當局繼續提高監管要求為大概率事件。巴塞爾協議誕生以來,監管當局日益重視對銀行資本的監管,使其成為吸收損失的緩衝機制,也成 為制約銀行業務發展的主要變量。2010年11月,G20首爾峰會原則上通過了巴塞爾協議III,而提高資本水平和質量是巴塞爾協議III的核心要義。根 據巴塞爾協議III,核心一級資本(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最低要求將從2%提升至4.5%;一級資本金比率將從4%提升至6%;此外,巴塞爾協議III 還引入了2.5%的資本留存緩衝和0~2.5%的逆週期資本緩衝。我國銀監會是加強監管的倡導者,也必將是踐行者。根據監管當局有關領導講話,我國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要求為6%,一級資本要求為8%,系統重要性銀行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最高可達15%,必要時可達16%,並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2012年底達標。如果監管要求最終按此確定,應該說與巴塞爾協議III相比,無論是資本水平還是過渡期安排都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最終實施的標準可能會有所降低,但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在目前基礎上提高到11.5%~12.0%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二,資本內生能力不能滿足新增信貸的資本索求。雖然未來三年信貸增速將顯著放緩,但仍存在較大的資本缺口。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銀行業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經 營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雖然很多銀行運用了經濟資本工具,但並未像西方銀行一樣使經濟資本成為經營管理的主軸,結果是資本的價值創造績效不高,不能建立 起資本補充的自我實現機制。按照16%的年均信貸增速,至2013年,我國銀行業信貸規模將達到79.1萬億元,以65%的風險資產比率和 11.5%的資本充足率進行匡算,所需對應的資本將高達5.95萬億元。而目前我國銀行業資本存量總額約為3.65萬億元,按照銀行業保持15%的年均盈 利增速,並假設50%的分紅比例,通過內生渠道能夠解決1.5萬億元資本,仍存在約7600億元的資本缺口。

第三,進一步融資的空間非常有限。近年來,我國銀行業資本籌集渠道日益多元化,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融資,定向增發,配股,發行次級債務、混合資本債務、 可轉換債務等融資渠道相繼被監管當局放行並被各家銀行改採用。未來幾年,通過股票或債券等外源融資的空間將變得相對有限。

 

不良貸款難以繼續「雙降」,風險防範任務艱巨

 

資產質量改善或結束,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未來三年,經濟的景氣程度、企業的盈利能力決定了銀行信用風險依然處於可控範圍,但近兩年過高的信貸增速以及潛在的風險點使得銀行業不良餘額和不良率均有可能出現小幅反彈,其中不良率可能升至2%以上。主要原因為:

 

第一,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整體償貸情況仍然存在重大隱患。據銀行業自查初步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貸款餘額大約為7萬多億元,佔全部貸款數據的17%,企業貸款的24%。融資平台貸款在未來兩三年可能迎來集中還本高峰期,對資產質量的影響很可能是慢性病。一是借款人未來可用於還款的現金流仍存在不確定因素。二是過度依賴財政性擔保,依靠第二還款來源覆蓋本息的貸款佔比約50%截至2010年8月末,地方政府為平台貸款提供的財政性擔保估值達3.6萬億元,其中有七個省的財政擔保在其2009年財政收入的兩倍以上。三 是平台貸款償還週期長,還款相對集中。平台貸款中,八成是固定資產貸款,中長期貸款佔到九成以上,其中54%的貸款期限更是在五年以上,更糟糕的是,這些 貸款大多採取整借整還方式,風險集中並滯後顯現。四是機關法人性質的平台存在權屬責任不清問題。貸款項目借款主體不合規,財政擔保不合規,或償還有嚴重風 險,例如貸款挪用和貸款做資本金,佔比約26%,規模約為2萬億元。

 

第二,房地產市場步入高風險區域,按揭貸款存在系統性風險。我國銀行業與房地產業的相關性很高,近年來銀行業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2005年以來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目前,房地產類貸款在銀行信貸業務中佔比很大,主要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餘額9.12萬億元,其中按揭貸款及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餘額分別為6萬億元和3.12萬億元,在全部貸款餘額中的佔比分別為12.96%和6.76%,總佔比為19.7%。並且上市銀行的佔比普遍高於行業整體水平,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在15家上市銀行中,除華夏和南京銀行外,其他銀行房地產類貸款佔比都達到20%以上,其中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佔比分別高達31.95%和31.18%。美 國等無數前車之鑑表明,房地產市場變化對金融企業影響較大,房價大幅下跌會帶來地產商償債能力的下降和住戶違約率的上升。2009年以來,我國主要城市房 價漲幅較大,價格虛高、泡沫化明顯,已經脫離了大部分居民的真實購買力。未來三年內,特別是當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時,房價很可能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 如果跌幅度過大,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均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部分行業和企業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加大。最近幾年來國務院連續出台了多項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嚴控「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淘汰落後產能,防止產能過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訓告訴我們,產業結構調整的風險將直接反映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銀監會在2010年中期對涉及落後產能企業的貸款風險排查表明,截至2010年7月末,有15個行業的124家企業有5000萬元以上大額貸款,涉及大額貸款餘額586.9億元,不良貸款率已達2.4%,高於大額貸款平均不良率1.4個百分點。此外,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沿海向內地省份轉移的過程中,對遷出地來說,不僅要關注遷移企業自身業已形成的風險,而且其上下游配套企業可能面臨生存危機;對遷入地來說,當地的低端產業將被擠出,也可能帶來一定的信用風險。

 

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

 

一方面,近年來人民幣中長期貸款佔比一直呈上升趨勢,預計未來三年上升幅度雖有所放緩,但趨勢將以延續,而同時,存款又呈現不斷活期化特徵,這種存、貸款 期限結構的背離將使期限錯配風險加大。此外,許多銀行「規模情結」根深蒂固,熱衷於市場排名和份額,片面倚重時點規模考核,導致高息攬儲、違規吸存的現象 屢禁不止。這種以犧牲議價能力和風險控制為代價的短期化行為,不僅使監管數據失真,而且人為扭曲資金市場供求狀況,加劇銀行體系內流動性的波動。另一方 面,因匯率波動導致的外幣流動性緊張需要警惕。未來幾年,人民幣升值趨勢延續是大概率事件,由此,本外幣利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企業對外幣貿易融資的需求 將更為旺盛,外幣資金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競爭開始分化,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取得競爭優勢

 

由於單純追求市場份額的風險資產擴張模式不可持續,銀行業的黃金發展時期將進入尾聲,競爭將開始出現分化。戰略定位精準,經營靈活,在某些領域擁有更強的 實力,更好的產品,更多的財務、網點、技術和人力方面的資源,更順暢的管理架構,更短的管理鏈條、流程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競爭優勢有望得到體現。

 

大型股份制銀行穩步前行,部分銀行規模優勢可能得到體現

 

戰略方面,大型銀行推行全面發展的業務戰略,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齊頭並進,業務結構沒有明顯的偏重,其長期目標仍然是贏得在各個主要領域的優勢地位。如工行在原有批發業務優勢的基礎上,又提出發展成為中國第一零售銀行的戰略目標,並將中小企業金融業務也納入戰略視野。未來幾年,隨著區域經濟振興、城鎮化的推進和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銀行經營規模的優勢有望得到進一步發揮。

 

資源方面,大型銀行擁有更多的網點和更廣泛的物理服務網絡,如農行2009年末境內機構多達23624家,擁有大型銀行中覆蓋範圍最廣泛的境內物理網絡和 數量最多的ATM;機構數量最少的交行也擁有2648家營業網點。受制於監管機構審批新設機構的限制,這一差距中短期內不會改變。大型銀行擁有更龐大的客 戶基礎,且目前的資本充足水平高於其他銀行,並且為國有控股銀行,籌集資本相對容易,廣泛的網絡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使其吸儲能力更為強大。

管理方面,大型銀行通過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投資者,公司治理架構逐步完善,管理體系等改革探索甚至走在整個銀行業的前面。並且各家銀行都對風險管理進行 了整合,已構建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大型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經濟資本管理技術、資產負債管理技術、信息技術等管理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此外,各 家銀行也非常重視流程建設,正實施流程簡化和再造,逐步朝流程銀行目標邁進。

 

綜合而言,大型銀行具備推進全面發展戰略的基礎條件,未來幾年如果在資源配置、經營效率、風險管理等方面提到進一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可能得到顯現。

 

中小型股份制銀行開始分化,戰略轉型差異將決定其競爭優勢

 

戰略方面,限於資本約束以及網點擴張等方面的制約,中小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全面拓展的業務發展模式進入瓶頸。很多銀行開始實施經營轉型,試圖把有限的資源 投入到未來成長前景廣闊,自身又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中去,以構建相對獨特、專業的經營模式。如招商銀行從2004年就進行了零售轉型,開始打造零售領域的 競爭優勢;深發展則在貿易金融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零售業務在深圳等局部地區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資源方面,中小型全國性銀行經營網點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不同的銀行在不同的地區具有相對優勢,如招商銀行在深圳、浦發銀行在上海網點數量都相對較多,而在中西部地區以及三四線城市網點數量較少。這在區域經濟振興、產業轉移以及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是一個明顯的劣勢。中小型全國性銀行雖然客戶基礎普遍不能與大型銀行抗衡,但個別銀行在個別領域還是掌握了一定的客戶基礎,如中信銀行已經培育了一定的對公客戶基礎,特別是在汽車行業;招商銀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中高端零售客戶。此外,一些銀行的人力資源在同業中也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管理方面,近幾年,很多中小型全國性銀行都進行了組織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各家銀行都對風險管理進行了整合,基本構建了符合巴塞爾新協議的全面風險管理體 系。個別銀行在風險管理、資本管理、資產負債管理、流程優化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可能各有優勢。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型全國性銀行最大的競爭優勢是靈活的經 營機制、較強的創新能力和高效的資源配置效率。

 

綜合而言,中小股份制銀行從粗放向集約轉型只不過是新一輪競爭的開始。各家銀行的競爭優勢不再簡單體現為市場份額和規模的擴張,而更多地體現在管理層面的提升。

 

城商行的競爭優勢將主要體現在區域市場內

 

戰略方面,除較少的城商行外,大部分仍將經營發展定位在本地區域,並在當地市場的金融總量上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地位。如南京銀行、寧波銀行、長沙銀行等銀行貸款總量都佔當地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第一位,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在當地也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資源方面,城商行脫胎於當地的城市信用社,大股東基本都為當地財政,在當地政府的關照下成長,對當地的企業經營更為熟悉和瞭解,長期以來也積累了大量的關 係客戶,因此,其政務金融和公司金融業務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並且城商行在當地的網點數量也較多,如上海銀行在上海的網點多達210多家,超過任意一家中 小型全國性銀行,包括總部在上海的浦發銀行。

 

管理方面,相對於全國性的商業銀行而言,城商行總行位於當地,具有相對更短的管理鏈條和管理流程,決策和管理相對更為高效。總之,城商行作為主要紮根於當地區域的金融機構,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地域、客戶關係及管理鏈條方面。雖然越來越多的城商行獲准在所在地以外的區域跨區經營,但除北京銀行等個別銀行外,城商行未來三年內在全國範圍內的競爭力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