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國家賬本”: 25萬億財政支出重點在民生

備受關註的2017年“國家賬本”已經公布。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關於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2017預算草案報告”)公布,並接受全國人大代表審查和批準。

2017預算草案報告顯示,2017年預計財政收入(不含社保基金收入)規模繼續創歷史新高,約22.9萬億元。在積極財政政策基調下,財政支出(不含社保基金支出)規模也創歷史新高,約25.2萬億元。

 

進入中低速增長通道

根據預算法,我國全口徑的財政收入支出由“四本賬”構成——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社會保險基金專款專用,不能用於平衡公共財政預算,但每年公共財政大量補貼社保基金(2016年約11104億元),為避免重複統計,此次財政收支不包括社保基金。

根據2017預算草案報告,2017年預計22.9萬億元的財政收入來源於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三本賬”,收入總量分別約為17.1萬億元、5.5萬億元和0.3萬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查詢歷年數據發現,2017年上述財政收入創歷史新高。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財政收入的主力軍。

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168630億元,增長5%。加上調入資金2433億元,收入總量為171063億元。

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入增速也持續放緩,逐年回落,財政收入已進入中低速增長通道。

201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跌破20%,2014年首次跌破兩位數增速,為23年來首次個位數增長。此後收入增速繼續放緩,2016年增速僅為4.5%,創歷史新低。

上海財經大學胡怡建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經濟上升期,財政收入增幅高於經濟增幅;而經濟下行期,財政收入增幅也小於經濟增幅。此外,經濟不景氣時,財政收入下降幅度較大,有利於經濟穩定。稅收下滑,意味著稅負下降,這對企業有好處。

今年預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達到5%,仍低於今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6.5%左右),但比去年增速略高,這意味著財政收入增速有望止住下滑態勢,保持穩定。

受去年樓市回暖,地方政府土地出讓合同成交價款增加較多影響,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去年止跌回升,告別負增長。今年預計增速為3.6%。

新增減稅降費5500億元

財政收入增速下滑,除了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影響外,近些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出臺,也直接導致政策性減收。

2016年財政收入情況尤為明顯,比如僅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一項實現了減稅5736億元。

2016年5月1日,隨著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最後四大行業納入營改增試點,營改增全面推開。這是本屆政府最大的減稅舉措。

2017預算草案報告首次詳細披露了去年營改增減稅情況。

根據稅收征管數據,2016年營改增實現減稅的5736億元中,上述四大新增試點行業減稅1747億元。

胡怡建認為,營改增改革力度大,政策落實較好,5700多億元減稅規模實現並超預期完成改革目標。

 

 

除了營改增之外,去年清理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為企業和個人減費460多億元。兩項相加減稅降費規模超過6000億元。

為了給企業減輕負擔,在去年減稅降費基礎上,今年國務院再實施新一輪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將達到5500億元。

根據2017預算草案報告,今年將再減少企業負擔3500億元,具體舉措包括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年應納稅所得額提高到50萬元、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扣除比例提至75%。

今年將再減少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具體舉措包括取消城市公用事業附加等政府性基金,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35項,適當降低“五險一金”有關繳費比例。

25萬億元財政支出怎麽花

為了體現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年財政赤字率繼續維持在3%的高位,財政赤字規模達到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創歷史新高。

根據2017預算草案報告,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和國有資本經營三本賬支出總額高達25.2萬億元,支出規模創歷史新高。

25萬億元財政資金怎麽花?財政資金重點支持哪些領域?

2017預算草案報告稱,新增財力以及調整存量騰出的資金,優先用於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有效需求,加大對基本民生保障和扶貧、農業、教育、生態文明等重點領域的投入。

比如在煤炭、鋼鐵去產能過程中及時撥付專項獎補資金,對職工安置困難較大和財政收支壓力較大的地區,加大專項獎補資金和就業專項資金的傾斜力度。

財政部部長肖捷近日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近年來,盡管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但民生始終是財政保障和支持的重點,以過去一年為例,各級財政安排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70%以上,特別是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社保就業、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支出占的比重約為40%,比上年提高了將近1個百分點。今年我國將把新增財力以及調整出的存量資金更多地用於保障民生。

從2017年一般公共預算各領域支出增速來看,教育支出同比增速最高,達到15.1%,社會保障和就業同比增長11.6%,排在第二位,城鄉社區支出位居第三,增速為9.9%。

從今年主要支出政策來看,在教育方面,從春季學期開始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實現“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

在社會保障和就業方面,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在醫療衛生方面,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均提高30元,分別達到每人每年450元和180元。

另外,中央財政安排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861億元,比上年增加200億元,增長30.3%,用於支持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

財政收支差額拉大的背景下,今年中央財政加大對供給側改革和保民生支持力度,同時也帶頭過緊日子,大力調整和壓減中央本級一般性支出:繼續按照只減不增原則,嚴格控制“三公”經費預算,壓減會議費、培訓費、宣傳費、咨詢費、軟課題經費和涉企補助等支出;按不低於5%的幅度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對政策目標已經實現的項目,不再安排預算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459

國家鐵路“曬”賬本:鐵總去年賺了10億 還是稅務“幫的忙”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02/1100359.html

001-003.thumb_head

每經記者 趙天宇 每經編輯 陳俊傑

中國鐵路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鐵總)日前公布了2016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收入合計9074.48億元,較上年下降0.97個百分點;利潤總額396.45億元,較上年下降34.8個百分點,全年實現凈利潤10.76億元。2016年末資產負債率為65%,近3年來亦穩定在這一水平。

近年來,中鐵總的貨運與客運收入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2016年,中鐵總貨運收入為2574.78億元,自2014年起逐年下滑;客運收入則逐漸增長,2016年達到2817.4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4個百分點。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煤炭占鐵路貨運量的一半以上,煤炭需求下降是鐵路貨運收入降低的原因之一。

2016年,中鐵總稅前利潤-11.73億元,所得稅-22.49億元,因而凈利潤為10.76億元,這也是近3年來中鐵總首次所得稅一項為負值。此外,中鐵總近3年來的主業運輸業務毛利率為負值,其他業務毛利率則高達40%左右,對中鐵總業績功不可沒。而鐵路乘客所熟悉的“花生瓜子礦泉水”等零售業務也包括在其他業務中,但對收入貢獻很小。

昨日,記者試圖詢問中鐵總相關情況,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複。

客運收入首次超貨運

2016年,中鐵總的運輸收入合計為5928.36億元,占總收入的65.3%,較2015年上升。其中,2016年貨運收入2574.78億元,占總收入的28.37%;客運收入2817.47億元,占比31%,這也是近3年來中鐵總的客運收入首次超過貨運。

趙堅表示,鐵路貨運以煤炭運輸及大宗礦產為主,其中煤炭占到鐵路貨運量的一半以上,而煤炭需求下降是鐵路貨運收入降低的原因之一。與之相對,客運收入的顯著增長則在於投運的高鐵增多,近年來客運量的增量主要來自高鐵,同時高鐵也會帶動既有線路上的出行需求。

高鐵的盈利能力正在逐步顯現。2015年,京滬高鐵凈賺66億元,滬寧、寧杭、廣深高鐵也已經分別實現凈利潤6.41億元、1.01億元和1.77億元。其中,京滬、寧杭、廣深都是在2015年實現扭虧為盈。換言之,歷經長達10年的高速建設和發展,中國高鐵盈利圖譜已具雛形,去年至少已經有6條東部沿海線路實現盈利。

另據中鐵總官網顯示,2016年國家鐵路發送旅客27.7億人。2016年,中鐵總客運收入為2817.47億元,由此推算可知2016年平均每人次貢獻鐵路收入約為100元;另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8271萬人,據此推算,2016年全年平均每人乘坐鐵路交通2次。

業績為正 所得稅“幫忙”

近年來,中鐵總的資產負債率相對穩定。2016年中鐵總資產負債率為到65%,2015年末資產負債率約為65.57%,2014年末資產負債率為65.52%。

中鐵總的總體負債規模近年來逐漸擴大,2016年負債合計4.72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2016年,中鐵總長期負債為3.95萬億元,國內借款37.7億元,國外借款總計383.42億元,來自世界銀行、亞行、德國政府、西班牙政府、奧地利、法國等。

2016年上半年,中鐵總宣告虧損,凈利潤為-72.95億元。不過,根據2016年年報,中鐵總稅前利潤-11.73億元,所得稅-22.49億元,因而凈利潤“轉正”為10.76億元,與上年同期凈利潤數據對比,提升了58個百分點。記者試圖就此采訪中鐵總,截至發稿未獲回複。

主營虧本其他業務大賺

根據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對中鐵總主體及相關債項的跟蹤評級報告,2014年度、2015年度及2016年1~3月,中鐵總的運輸業務毛利潤分別為613億元、-886億元、-231億元;而其他業務則帶來了可觀的毛利潤,上述兩年及一期分別為1200億元、1414億元、252億元。

在2016年年報中,中鐵總並未對“其他業務”具體內容做詳細說明。記者註意到,中鐵總官網2016年9月消息,旗下的哈爾濱鐵路局曾出臺《激勵鐵路運輸其他業務創業創效暫行辦法》等,在資產經營開發的推進中,亦曾利用“資產經營網”平臺,對外承租近3000處辦公用房、7200萬平方米閑置土地等,“僅坐擁百年歷史的果戈里大街401號樓全年租金收入就達到390萬元”。2016年3月,該局運輸代理中心在互聯網上開辦“火車頭商城”,吸引292家供應商簽約入駐,經營上千種商品,銷售總額已達到3000多萬元。

相較於運輸業務,中鐵總的其他業務也帶來了較高的毛利率。2016年1~3月,中鐵總的運輸業務毛利率為16.17%,而其他業務的毛利率則達到42.64%。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表示,“其他業務”即非運輸收入,例如鐵路裝車卸車的服務、出租鐵路車站周邊建築的服務、廣告、以及其他服務。對於鐵路乘客所熟悉的“花生瓜子礦泉水”等零售業務,這部分當然也包括在其他業務中,但對收入貢獻很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43

兩年來不讓看賬本 國資股東怒告樂視影業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12/1153506.html

10月9日,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掛出了一份股東知情權糾紛的一審民事裁定書,一直被樂視風暴漩渦纏身的樂視影業牽涉其中。

原告北京思偉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北京思偉”)訴樂視影業,自2015年6月11日起至本案起訴之日止,樂視影業不提供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財務會計報告等供原告查閱,而北京思偉是樂視影業的股東,現擁有2.8674%股權。北京思偉認為此舉嚴重侵害了股東知情權。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北京思偉的訴訟於2017年6月27日立案,按照原告描述,意味著樂視影業的股東之一北京思偉兩年來都沒有看到樂視影業的賬本。北京思偉的三家股東都是大名鼎鼎的國資,這起糾紛到底是怎麽回事?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為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兩方各執一詞

北京思偉:侵害股東知情權 樂視影業:2017年5月就提供了財報

樂視影業成立於2011年12月28日,註冊資金8.37億元。北京思偉是樂視影業於2015年10月第五次增資時成為其股東的。當時北京思偉以2億元認繳樂視影業新增註冊資本2399.4049萬元,增資完成後持有樂視影業2.8674%股權。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與北京思偉同時增資成為樂視影業股東的還有孫儷、鄧超、馮紹峰、黃曉明、劉濤等一波明星。這次增資後,樂視影業估值69.75億元。彼時,受益於中國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樂視影業作為一家強調互聯網基因的影視公司,帶給外界更多新意,且有明星股東助陣,受到不少資本青睞。

▲圖據啟信寶

但從去年底開始,樂視資金短缺引發危機,樂視影業也被波及,逐浪風口。而10月9日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披露的一份民事裁定書,又將一度逃離公眾視線的樂視影業牽扯出來。

北京思偉起訴樂視影業侵害了股東知情權,表示迫切希望了解樂視影業2015年6月11日以來的經營情況,要求樂視影業提供2015年6月11日以來的會計賬簿、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等,曾於2017年6月9日向樂視影業法定代表人張昭、CFO吉曉慶、融資經理陳慧源寄送函件,但被告拒不回應,因而訴至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法院於2017年6月27日立案。

▲北京思偉起訴樂視影業截圖

按照原告的陳述,以立案日計算,北京思偉已經兩年沒有看到投資的企業樂視影業的賬本。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北京思偉背景實力雄厚,三家股東均是國資,分別是中信國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譽光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東為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背後是招商銀行和招商證券。首譽光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大股東為中郵創業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其背後為首創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中信國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信國安集團發起設立的一家專業基金管理公司,中信國安集團對其持股40%,為第一大股東。中信國安集團背後是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據樂視網收購樂視影業預案披露的信息,招商資管和首譽光控分別持股49.51%,中信國安基金持股0.08%。

值得一提的是,在樂視網(300104)2016年5月發布的收購樂視影業的預案中,披露了樂視影業2015年度的財務數據,由此可見這並非是不能公開的。但為何股東北京思偉向樂視影視要求查看2015年6月11日以來的財務數據,卻得不到回應。對此,樂視影業相關人士在接受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采訪時表示:“正在處理此事,在等財務方面的消息。根據財務的說法,應該是給過財務報表,但具體什麽時候給的,給到什麽程度現在還不清楚。”

就在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采訪後的次日晚上,樂視影業相關人士再次給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發來樂視影業對此事的官方聲明,“因公司處於重大資產重組期間,基於對內幕信息披露的管理要求,我們已於2017年5月應思偉中心要求及時向其提供了財務報表、會計賬簿及公司治理文件等必要資料。”

▲圖據樂視影業

由此可見,此事目前雙方各執一詞。樂視影業方面說2017年5月就向北京思偉提供了財務報表等,但北京思偉在訴訟書里面提到,2017年6月9日向樂視影業法定代表人張昭等寄送函件,樂視影業拒不回應。

目前,這起案件還沒有最終進行判決,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裁定認為,本案中被告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在北京市朝陽區,因此懷柔區人民法院對本案無權管轄,將本案移送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管轄。

樂視影業2016年凈利潤僅1.45億元

樂視資金短缺引入戰略投資者融創中國後,樂視影業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雖然樂視影業的第一大股東仍是樂視控股,其持有21.81%股權,但融創中國旗下的嘉睿匯鑫已經增持股份至21%,成為第二大股東。樂視影業註入樂視網仍在推遲,樂視網10月10日稱,公司原計劃於2017年10月16日前公告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等相關信息,但由於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涉及重大無先例事項,預計無法於2017年10月16日前披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預案並申請複牌。

樂視影業的財務狀況在2016年5月樂視網的收購預案中有過披露,2015年樂視影業營業收入11.45億元,扣非後歸母凈利潤1.36億元,彼時估值98億元的樂視影業做出了較高的業績承諾,2016年、2017年、2018年扣非後歸母凈利潤分別不低於5.2億元、7.3億元、10.4億元。

▲樂視網收購交易預案截圖

然而之後,樂視網一直未公布新的重組預案,樂視影業2016年以來的經營情況並不為外界所知,樂視影業的估值將下調也一度讓外界議論紛紛,直到融創中國(01918,HK)披露對樂視相關企業的投資情況時,樂視影業2016年至2017年1~3月的財務數據才曝光。

▲樂視影業2017年1~3月其他應收款情況(融創中國《關於樂視網、樂視影業、樂視致新目標股份的投資》公告截圖)

盡管樂視影業2016年投資或發行的影片總票房39.5億元,並以71.5%的增速成為增長最快的影視公司。樂視影業2016年度營業收入10.98億元,但扣非後歸母凈利潤僅為1.45億元。這只有樂視影業估值98億元時承諾業績的27.9%。2017年第一季度,樂視影業營業收入9335萬元,凈利潤3278萬元。然而,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2017年第一季度期初,樂視影業的其他應收款高達18.52億元,這相比2016年初增長了24倍!在其他應收款的主要債務人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樂視影業的第一大股東樂視控股,樂視影業對樂視控股的其他應收款達17億元,占比91.8%,這相當於樂視影業2016年總資產的50.9%和營業收入的154.8%。

與樂視控股的關聯交易帶來的其他應收款如何解決?是擺在樂視影業面前的問題。而2017年至今,樂視影業出品或發行的影片表現乏善可陳,據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統計,樂視影業正常上映的7部影片票房13億元,這只有2016年度樂視影業影片總票房的33%。(註:2017年票房統計剔除了點映後撤掉的兩部影片《皮繩上的魂》《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實習生 張玉路/每經編輯 杜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57

2017“國家賬本”出爐 財政支出首破20萬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25/1187155.html

每經記者 張鐘尹

財政的“大賬簿”,讓2017年全國的收支明細清晰地展現在公眾面前。

1月25日,財政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17年財政收支情況——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6萬億元,同比增長7.4%;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33萬億元,同比增長7.7%。

財政部國庫司負責人婁洪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2017年,在實施減稅降費政策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增長較快,是我國經濟持續穩中向好,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的綜合反映,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雙創”和“放管服”改革等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國內外需求回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值得關註的是,地方債置換工作將在2018年結束。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王克冰介紹,截至2017年底,全國地方政府已累計發行置換債券10.9萬億元,目前尚未置換的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還有1.73萬億元,預計今年8月底前能夠全面完成置換工作。

2017年1~12月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情況(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財政部 鄒利制圖

多因素帶動財政收入較快增長

2017年財政收入總體增長較快。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567億元。此前在2016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9552億元,同比增長4.5%。這也表明,2017年7.4%的增速明顯高於2016年,同時也高於2017年初制定預算時5%的財政收入增長目標。

婁洪分析認為,2017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9%,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從供給端看,工業生產有所回暖,服務業增速較快,企業效益明顯改善。從需求端看,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市場銷售平穩增長,外貿進出口顯著回升。

此外,2017年全年PPI由上年的下降1.4%轉為上漲6.3%,帶動了以現價計算的相關稅收快速增長;同時,因出廠價格上漲帶來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加大於因購進價格上漲帶來的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增加,相應帶來企業利潤和企業所得稅的增長。在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的情況下,受工業品價格快速上漲等因素帶動,全年國內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分別增長8%和11.3%。

另外,部分大宗進口商品量價齊升,帶動進口環節稅收較快增長;“雙創”和“放管服”改革效應持續顯現,激發增長動能和市場活力,帶動相關稅收較快增長。

對於2018年的財政收入形勢,婁洪判斷,國際環境和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價格和進出口因素的增收作用可能減弱,減稅降費措施的累積效應也將給財政收入增長帶來壓力和挑戰。

2017年1~12月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情況(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財政部 鄒利制圖

全國節能環保支出增長近20%

在財政支出方面,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首次突破20萬億元,各項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3330億元,同比增長7.7%。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在幾個重點領域的支出增速達到兩位數,其中科學技術支出7286億元,增長11%,主要用於支持國家確定的重點科研項目;全國節能環保支出5672億元,增長19.8%,主要支持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其中大氣汙染防治專項資金160億元,增長43%,支持地方落實大氣汙染防治重點任務,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在強化民生領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扶貧支出3171億元,增長38.7%;全國教育支出30259億元,增長7.8%,全國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4812億元,增長16%。

此外,2017年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促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王克冰介紹,2017年,中央財政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65218億元,占中央財政支出的68.6%,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35168億元,占全部轉移支付的61.6%,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同時,中央轉移支付資金重點向經濟發展落後和財政困難地區傾斜,增強了落後和困難地區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的能力。其中,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1843億元,增長19.7%;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2239億元,增長9.5%;資源能源型和東北地區階段性財力補助300億元,增長50%。

地方政府發債規模減少近三成

此前財政部預算司公布《2017年12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債務余額情況》,1~12月累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43581億元,發行總體規模比2016年減少了近三成。

王克冰表示,2017年,全國各地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約4.36萬億元,比2016年減少1.69萬億元。具體來看,2017年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在當年全國人大及國務院批準的新增債務限額內發行的政府債券,共計1.59萬億元,全部是新增債券,比2016年新增債券規模增加0.42萬億元;另一部分是發行政府債券用於償還非政府債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債務,發行的這部分債券並不增加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也可以稱作置換債券,共計2.77萬億元,比2016年發行的置換債券規模減少2.11萬億元。

他進一步表示,置換債券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截至2014年底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總規模是被鎖定的,隨著置換工作順利推進以及地方自行化解部分存量債務,待置換的存量債務自然會有所下降。截至2017年底,全國地方政府已累計發行置換債券10.9萬億元,目前尚未置換的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還有1.73萬億元,預計今年8月底前能夠全面完成置換工作。

在地方政府專項債方面,2017年財政部推出了土地儲備專項債等多個專項債品種。王克冰介紹,2017年,全國地方累計發行土地儲備專項債券2407億元、發行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券440億元,同時深圳市首次在深交所成功發行軌道交通專項債券20億元,專項債券管理改革總體進展順利。下一步,財政部將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重點工作方向,繼續穩步推進專項債券管理改革,發揮市場化機制引導作用,進一步提高債券資金使用績效,保障重點領域合理融資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