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eigan.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10.html
組合的績效要趕上股市整體表現﹐方法是﹕
我想探討的概念是找幾個對的企業﹐用對的價格買入。這概念的產生﹐是因為﹕
如果已經知道以下三毒﹐
通常都是在氣氛最悲觀的時候﹐產生最大的殺傷力。那麼﹐就應該在一切開始之前﹐選擇對的企業﹐它們具備了﹕
找幾個對的企業﹐用對的價格買入。
這個概念的確是老生常談。但是有兩個關鍵﹐不能忽略了
“公司將面臨非常艱難的挑戰﹐我希望你好好的想一想﹐未來的工作將變得非常嚴格。如果你不喜歡改變﹐沒有關係﹐沒有人會因此怪你﹑恨你。”
“我的態度是﹐公司需要的是A級人才﹐能力程度則必須是A+﹐如果你不打算這麼做﹐那麼最好趁早離開﹐另謀他就。”
“你可沒辦法做假”
打工的朋友應該聽過這些話吧。
是老闆的朋友應該很想說這些話吧。
那麼﹐投資人更應該對組合中的企業﹐說得出做得到。
(組合中的企業﹐就是你的工人)
找對了企業﹐用對的價格買入﹐我就能淡然面對非常悲觀的氣氛﹐我也能堅信對它們的投資﹐最後將帶來卓越的回報。
我有全世界最努力的工人。我僱用5個工人﹐讓他們發揮10個工人的生產力﹐然後付他們八個人的酬勞。
如果組合中的企業像我這般平庸﹐我只能預測組合的表現平庸﹔如果它們比我強大﹐組合的表現將打敗大盤。
我的組合摟攬了X1﹑2﹑3﹑4﹑5的企業﹐我能淡然面對非常悲觀的氣氛。
我只要專著以下的工作就可以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spz.html
梁军儒20111010
http://blog.yahoo.com/_IRRMPRNNPACUOC3ZNGHSWJPXME/articles/77979/index
近日港股回升,各內銀與內險領頭上漲,錯過了低撈機會,隻農行(1288)一日竟然可以升13%,實在驚人,但現在歐債危機還未妥善處理,雖然長線 港股看漲,不過短線幾個月內,股市可能再插,既然身逢亂世,參與其中,也是人生一個寶貴經驗,如果今日唔低位撈貨,未來回頭一望,可能後悔莫及,我手上已 經滿倉藍籌,於是向派高息而又防守性強嘅細價股入手,睇過味皇文章,味皇稱這類股票為「十厘股」。
經過一輪研究,還是選擇了林奇兄之愛股隆成集團(1225),昨日我用$0.58入了十萬股隆成,呢間公司係以前香港嘅工業股,公司廠房已經搬返大 陸,以前主要幫外國公司大量生產嬰兒車以及嬰兒用品,現在更開發自家品牌,準備在國內發展零售業務,我唔係財演,唔會講天馬行空嘅內需概念,就睇吓過去十 年派息(上表),就知道呢間公司係隻現金牛,以2010年派息0.09計,現價0.58,股息率16厘,嘩! 有無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呀! 原來因為公司上半年業績倒退,所以破例唔派中期息,以至股票比人大力拋售,但就算是2008年金融海嘯,每股派息都有0.05,最低派息的2005年,每 股都派0.045,即現價的8厘。上半年公司收入8.59億元,按年增加6%,但純利倒退78.3%至1281.3萬元,不派中期息,主要因為國內工資與 原料價格上漲,而公司又未能將產品即時加價,並把將成本轉嫁客戶,以致毛利率受壓,但公司認為下年情況會有好轉,隆成市值只有4億多,買細價股始終高風 險,但公司銀行存款扣除債務,淨現金2.2億,財政穩健,而且主席黃英源是誠實商人,過去十多年都沒有虧代小股東,所以我選擇小注買入。
但大家要留意,我只建議投資組合以大藍籌與指數基金為主,這類細價股只宜小注,根據師祖爺伯格拉罕之煙蒂(CIGAR BUTT)投資法,如果要以這類公司為投資組合,最好分注揸50至100隻,如果你決定大手下注,好似 David Webb咁持有達6千萬股(8%總股數)隆成,你已經是專業投資者,到時贏錢無須要多謝我,但輸錢閣下自理。
2011年中期業績連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908/LTN20110908545_C.pdf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co.html
腦子進水、失去了方向的死brother(思八達)學員,今次競然有三千人殺到敦煌聽講,三天講課每人五萬元,腦袋入水!原來企業家迷失了方向和股民迷失了方向是一個樣的,對住一大班中瘋病人,緊急逃亡要緊!
如果你不明白失敗有著必然的方程式,聽多少"成功學"也幫不了你的,呵呵!"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令你更強!"尼采說的。
朋友問敦煌好不好玩,享不享受?"一個沒有麥當勞、肯德基,看不到一輛寶馬、奔馳的小城市能有多好玩?能有多享受?"
值不值得去?"非常值,超值!"有些事情在適當的時候你必須要做,否則你也許永遠錯過。
在可見的將來,房地產必然成交低迷,地方財政收入大減;人民幣升值,工資上漲,出口形勢大為不妙,企業前路茫茫;利率市場化揮刀在即,股市圈錢不斷;歐債危險未解,美國經濟倒退未除,宏觀經濟岌岌可危,從股市的基本面上判斷,我實在找不到買入的理由。
http://blog.yahoo.com/_72WIFHLVKF2G7BULLLTKWEWV6Y/articles/150665/index
時下很多分析員都對中國大陸房價感到悲觀,認為房價未見底,還有很大的下跌空間。但與此同時很多分析員又建議增持內房股,認為股價已經反映房價大幅下跌,這是所謂的“priced-in”。
另一說法是比較現時內房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海嘯時的,認為現時的比海嘯時的健康,再比較現時內房公司的淨資產折讓率(discount to NAV)和海嘯時的,認為現時的比海嘯時的大,總結是現時內房股股價被低估。最近高盛便是以此法去辨證自己的觀點。這是高明的算術。
上篇已說明,房價下跌會導借貸方面的麻煩,我們可以看看一幅圖。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413238307/
历史上从不投资科技股的巴菲特,2011年突然买入IBM公司107亿美元股票,这引起了极大的质疑。
巴菲特11月14日接受CNBC访问时,记者问:“这次投资IBM是不是完全改变了你研究科技股的基本原则了呢?”
巴菲特回答:“我关注研究所有股票,但我研究的结论是,大部分公司我根本无法预测它们未来的经营发展前景。”
其实巴菲特选股并不限制什么行业,他只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可以确定未来长期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优秀企业。
巴菲特1999年给《财富》杂志写的文章中说:“对于投资来说,关键不是确定某个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或者这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而是要确定任何一家选定的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那些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企业能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巴菲特解释自己107亿美元重仓买入的主要原因是看重IBM强大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阅读年报之后)我到我们伯克希尔下属的所有公司进行走访,实地调研这些公司的IT部门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他们会做出那些历史上的采购决策。调研之后我了解到,IBM公司在IT部门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 IBM公司能够拥有这样的优势地位和这样的客户黏性等等一系列非常突出的特点,这让我对IBM公司有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认为IBM过去50年一直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记者又问:“那么你研究之后是不是认为,IBM更大程度是一家服务公司而不是一家硬件和软件公司,几乎不再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巴菲特回答:“IBM是一家帮助企业IT部门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的公司。”
巴菲特早在50年前就做过一家公司,直接与IBM进行业务竞争,这段经验让他深切体会到IBM的竞争优势地位有多么强大:“50年前我和IBM进行业务竞争。也许你不相信,当时我是一家科技企业的董事会主席。当时的计算机要使用无数的穿孔卡片。1956年IBM签署了一份和解协议,被迫放弃一半的生产能力。我的两个朋友,一个是律师,另一个是保险代理人,在报纸看到这个消息,决定进入计算机卡片业务,他们拉我一起合伙。我们的工作非常杰出,建成一个很好的小型工厂。但是,每次我们来到一个地方,推销我们生产的计算机卡片,价格比IBM更低,交付比IBM更加快捷,可是那些采购人员总是用这句话拒绝我们:没有人曾经因为买了IBM的东西而被解雇。我想我们可能听到这句话有一千多次。
IBM强大的竞争优势主要反映在两个财务指标上:一个是超高的产品毛利率,从2001年37%提高到2010年的46%;另一个是超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01年16%到2010年提高4倍增长到64%。
第二,巴菲特认为IBM强大的客户黏性使其竞争优势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巴菲特在采访中说,自己特别欣赏IBM非常突出的客户黏性。
“我们都会聘请一家特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我们也会聘请一家特定的律师事务所。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每时每刻对它们做的每件事情都很满意,但是对公司而言,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是一件很大的事。你知道我们伯克希尔下属100多家公司中,有几十个IT部门。尽管我本人根本不知道这些IT部门是如何运作的,但是我们走访了这些IT部门,和他们交流,结果发现,他们和供应商非常紧密地合作。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更换供应商,但是这确实意味着供应商有很大的延续性。最近几个季度,IBM在全球40多个国家的业务收入都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我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你在世界上的某一个国家,你准备发展你们公司的IT 部门,那么你选择和IBM合作肯定要比和其他很多公司合作要感觉放心得多。”
巴菲特做的是长期投资,所以特别重视公司长期发展的稳定性,而强大的客户黏性是公司业务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从财务数据来看,过去10年IBM每股营业收入和每股EBITDA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2%和14.4%。最近几年,每股收益增长都超越华尔街预期。
巴菲特称这种难以替代具有巨大客户黏性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经济特许权”(economic franchise):“一项经济特许权的形成,来自于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种产品或服务:(1)它是顾客需要或者希望得到的;(2)被顾客认定为找不到很类似的替代品;(3)不受价格上的管制。以上三个特点的存在,将会体现为一个公司能够对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进行主动提价,从而赚取更高的资本报酬率。”
喜诗公司是美国最著名的巧克力企业。巴菲特经常以喜诗巧克力做为经济特权的产品典范:“假设你听售货员说喜诗巧克力卖完了,但老板推荐一种无品牌的巧克力。如果你宁愿再步行穿越一条街去购买一块喜诗巧克力;或者说,一块喜诗巧克力让你愿意为它比购买无品牌的巧克力或其他类似产品多付5分钱,这正是经济特权的价值”。
个人客户宁愿买贵的喜诗巧克力,和企业客户宁愿购买更贵的IBM公司的IT服务,是一样的道理。而这种经济特许权正是这两家企业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巧克力不吃还可以,但现在的企业IT系统一出大问题就会让整个公司陷入瘫痪。
(作者为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溫馨提示: 市場氣氛欠佳, 風險管理尤其重要, 切記「注碼控制風險」和「嚴守止蝕」。
買入原因:
1) 上市估值本身已不貴, 上市後頭兩天的大跌更把招股價打個八折, 有一定安全邊際, downside已經有被discount過。估值這個數字是相對的, 市場上的股份普遍都在20倍以上, 我不說這是「折讓」, 我會說這提供了空間/借口給市場炒作。炒上15倍也不為過(以達標的業績計), 比現價有50%潛在升幅, upside相當OK。
2)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7137 湯 財兄扼要的資訊讓我可以一信公司在財政上並無出現問題
3) 連結當中提及的對賭協議令我對今年的純利目標增加了一些信心, 在協議下, 公司未能達到預定目標2.04624億元純利, 就要賠股份或現金補償, 而最重要的是截至今年5月31日止5個月的純利已達1.155億元, 而公司預估的純利為2.05億(相信亦即是目標純利)我相信是有機會超過的, 其實如果用7個月的時間所賺的利潤比頭5個月還要小, 那反而要注意基本面是否已轉差。我相信食品股是沒有季節性影響, 每月的生意額應相對穩定。經過簡單運算後, 頭5個月的月均純利達0.231億, 簡單乘以12得出2.772億這個數字, 遠高於2.05億的預測下跟, 別忘了這是人民幣, 相信業績公佈時匯率應還有1.1吧, 所以我的樂觀預計2011年的純利是兩者之間約2.3至2.4億RMB (又或者是過去5個月的營業額6.07億再除5乘12再乘以淨利率15%(2010年:15.87%, 2011年頭5個月:19.03%, 我認為19%是偏高), 得出約2.18億之純利。計完一大輪, 結論是今年純利目標超過2.05億的機會不低
4) 買入前(我分別在12,13日買入)以有限能力閱讀盤路 (其實我真的不太懂), 發現在2.1水平會有突如期來的買盤, 好像一穿2.1不用多久就會回上2.1, 我姑且當2.1是有個有一定防守力的價位
5) 股權集中, 賭「貨源歸邊」: 主席私人及其家族和公司管理層持股共佔64.07%, 加上策略股東中糧的6.4%, 這裡已經是70%股份不會在短期內流通, 故此我假設現在市場上交易的股權就只是這30%, 即1126m*30%=337.8m股。這4天的總交投量已超過161m, 要沽的都應該有相當部分已經沽了, 現在接貨的都應該不會是貪圖1,2毫的利潤吧?
待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1d980100vemb.html
前段時間去了4S店轉轉,發現比亞迪的G6做的真不錯,8萬多的價格,給人感覺如同20萬左右的車車,旁邊的顧客也有同樣感覺,聽銷售人員說S6預定了 100多輛,G6剛到就預定了2輛,恩,不錯,G6簡直可以秒殺國內其他品牌了,後來瞭解到現款F3、F6明年出將出2012款,估計也會耳目一亮,這個 時候感覺到9月底開始,比亞迪強勢的原因了,可惜這些信息現在才略知一二。
買入公司:
一、比亞迪:
本來可以和老巴同志同成本持有,現在卻高高介入,今天買入比亞迪,這個公司其實是三塊業務,一、汽車,二、新能源、三、電池、照明、IT
目前市值440億港幣,按財政狀況,這個公司不值得投入,但王傳福這個人是個不可多的好企業家,綜合看,BYD值得投。
二、環球思捷:
關注思捷很久了,歐洲的經濟危機總讓我擔心,但基於綜合考慮,今天也買入思捷。
管財兄做為行內人士的分析讓我有一定的認知基礎。
三、李寧:
其品牌內生價值有長生命力的可能,有擴張全球的潛力。
比亞迪:王總和老巴是主要因素,其次,其產品品質提升神速讓我驚訝;
思捷:ESPRIT的品牌價值和休閒服飾與體育服飾的對沖關係;
李寧:其綜合體育事業有吸引力,內生性品牌價值沒有得到發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0sksy.html
作為價值投資不考慮價值就是非常可笑的,那麼到底買入的那一刻買入的是什麼價值?
現在比較一致的一種觀點是,公司的內在價值是: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這一觀點也由於在巴菲特至股東的信中明確提到而更加讓人信服。當然,就現金流折現這一判斷方法和評價標準就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地方,包括:折現率、包括時間、包括現金收益和增長率、包括確定性、風險性等等。但我們現在僅就這一方法本身來瞭解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首先,這一方法的態度是,如果計算出未來幾年某支股票的未來現金流折現是100元,現在股票市值60元,再考慮足夠的安全邊際以後現在購買就很划算。這裡有一些我們漫不經心忽略的小問題。由於買賣股票(尤其對於長期持有的那些人)並不是像做生意的小販,通過低價進貨、高價賣出那樣,把錢放到自己的口袋可以明確說明自己賺錢了,只要你還沒有把股票賣出就還不能說自己賺錢了。
當然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並不需要賣出股票(或者分紅)才能證明自己的收穫,那麼這種時候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在長期持有情況下怎麼衡量公司價值和價格,這種價值是否能夠通過現金流折現來計算?
買入那一剎那基本是靜態的,你可以知道那一刻公司賬面上有多少現金,公司有多少存貨,公司的資產狀況截至那一刻的狀況等等。(之所以說基本靜態是由於會計政策本身就比較複雜和動態,很難說會計政策會完全呈現靜態的結果)。但從我們買入那一刻起評估,我們到底是要買什麼?我們買入的最真實的就是現金、存貨、賒賬和一大堆固定資產(還包括所謂的無形資產),在排除了特殊情況外我們買入得更重要的就是後面的部分。
我們之所以願意用10元購買賬面上只有5元的東西,就是因為後面那部分廠房、設備等等會生產出比5元多得多的價值,股票價格的增長本質上就是資本價值的增值。公司在一個完整年度之後,賺了一些利潤,它必然面臨著怎樣分配這些利潤的問題,再投資或者分現金給股東或者趴在銀行賬戶上。
企業要擴張和發展,再投資是必須的,這裡我們當然要區分這個再投資是主動地還是被動的。被動的再投資意味著要不斷地把賺來的利潤再投入到設備、費用等上面,從而僅僅維持原有的利潤;而主動的再投資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簡單的複製,每增加一部分投資和擴張就增加一定的收入和利潤。所以從本質上,巴菲特所批評的是被動式的再投資方式(曾以鋼鐵和紡織公司舉例),而不反對主動式的再投資方式(他自己就在不斷的再投資)。
所謂「主動式的再投資方式」就是——只要有可能就儘量不持有貨幣現金,也從來不分紅,把這些利潤持續的再投資到原來那些賺錢的行業和公司當中去,擴大生產規模、拓展公司領域或者直接購買新的賺錢的公司,當然前提根本條件是1元錢創造出2元錢的市場價值。(再融資問題和再投資之間關係這裡不多說了,這裡針對的是留存利潤再投資。)
說了這些可能有些混亂,但卻因此得出許多不同於當下流行觀點的判斷:
1、傳統企業的公司可能比所謂消費品公司更好。
如果一個鋼鐵公司,可以持續地獲得高利潤,在扣除了必要的維持運轉費用之後還可以有正的現金流入,相反,一個所謂消費品的公司龐大的資本支出僅能帶來微薄收入,少有的利潤還要不斷地投入到設備、研發、尤其是銷售費用中,那麼恐怕前者要遠遠強於後者。前者的擴大再生產成為主動性的投資,每增加額外的投資都能帶來額外的收穫,而後者囿於競爭壓力就成了被動性的投資,至少在當今的中國市場就面臨著這樣的階段性現象,所謂的消費品公司的利潤水平遠遠遜於傳統產業。
當然從根本上,巴菲特不喜歡這些依靠大量固定資產投資的產業的原因在於,市場經濟總有高峰和低谷,競爭激烈的時候利潤急劇下降,但龐大的固定資產折舊就依然存在,加之通貨膨脹的持續威脅,往往使大多數這樣的公司根本就是完全的被動再投資,與其說他不喜歡龐大的固定資產不如說他更喜歡能夠在任何時候抵禦風險的安全感。
然而,航空業也可以出西南航空,汽車行業也可以出豐田、沃爾沃,簡單的照搬巴菲特對於傳統行業和消費品行業的評價標準放在目前中國企業身上,恐怕往往會產生很多誤讀。
2、企業的負的現金流並不能簡單看作負面信息,同樣一個持續正現金流的公司未必是積極的信號。
對於前者,只有1元錢的再投資創造了2元的價值,或者說,利潤提高的幅度遠高於再投資增長的幅度,那就是主動的再投資,那樣的再投資就能夠帶來更高的回報。如果一個公司總是持續的負的現金流,那麼就一定是財務上除了問題麼?這個問題要結合靜態的資產負債表來看。如果可以判斷他是連續幾年進行主動的再投資,同時他的財務流動性保持仍舊保持很好的水平,那麼我們的態度應該欣喜地而不是相反,這說明這個公司在持續的不斷的擴張,不斷的對於留存的收益再投資,而這些種下小苗將是未來的果實(當然如果危機到流動性了,恐怕就是問題公司)。
相反,如果一個公司持續的都是正的現金流入,那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很不幸,他也許仍在吃老本,大量的資本無處施展。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式是在低位回購股票或者只能分紅。這些大量的趴在銀行賬戶上的現金歸於巴菲特這樣的CEO是最好不過的,它可以有無數的辦法把這些錢尋找到合適的增值渠道。
但對於茅台等來說,他們轉化成資本的效率和速度太慢了,茅台有大量的現金留存,如果計算真實的茅台在運行的資產利潤率的話,恐怕遠遠超過50%,或許他當初上市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募集那麼多的錢,這樣從資本使用效率來講或許更好一些。也因此,未來現金流折現對於許多公司根本無法評價。
3、巴菲特為什麼偏愛淨現金流的公司?
並不是他喜歡現金分紅,因為他認為在某些領域的公司的本身行業空間有限,買了他至少可以獲得大量的可供再投資的現金,當然另一方面避免頻繁的再投資也是避免了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這兩種原因綜合在一起提供了巴菲特這樣一個次優的選擇,巴菲特對於這些企業青睞的是分紅甚於成長。當然通貨膨脹使得巴菲特深刻認識到擁有「商譽」的公司遠優於擁有龐大固定資產的公司。
回到前面的話題,我們究竟買了什麼?我們並不是單純買一個分紅的東西,因為一個高達每年10%的分紅收益也要十年才能把本賺回來,再沒有把本錢再折現放進自己的兜裡時永遠不要再把它當作自己的本錢。這裡插一句關於很多人對於分紅有迷信的人有用的話,很多人往往是賺了分紅賠了本,這也是許多騙子公司、傳銷公司騙人的勾當,許諾10%、30%的高分紅,但當你把錢交了以後有的確實拿到了高分紅,但本錢卻拿不回來了。
因此,如果你用未來現金流折現,那麼你就要考慮在你買入以後並持有的過程中,現金流入以後是返回給你、還是趴在銀行帳面上、還是再投資轉變成了新的固定資產?如果這些現金流在公司良好的財務結構的背景下,轉化為能夠帶來更高利潤增長的固定資產的時候,不是也比較好麼?如果對於未來利潤並不要求分紅的話,那麼對於淨現金流有多大的關注的必要?如果這些現金仍舊要流入到再投資當中。如果很多公司由於資產負債表比較出色、流動性比較高,那麼持續幾年連續的負淨現金流也未嘗不可。
我們買入的歸根結底是一個在不斷運轉的公司,它擁有財務報表能反映出的和不能反映出的各種形態,它使用它目前的能力不斷的賺取利潤,或者發紅包派現金,或者繼續投入維持或者壯大自己的能力。如果你買入的是一個現狀,那麼數年後你能夠賣出的也是一個現狀,如果你買入的是一個預期,數年後你能夠賣出的也是一個預期。
所說的這些,都是在表明未來現金流折現這種方法,與其說是評估股票價值的工具,不如說僅僅是一種參考標準,如果僅僅通過這個標準對於很多公司,尤其是處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公司恐怕有些不適應。
這裡只談了自由現金流折現這一種評估方法的一小部分內容,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w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