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錯刀對話:無秘能否破除一夜爆紅魔咒?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4/149090.html

黑馬說:無秘創始人林承仁雖然已經創業5年,但身上還有一股“外企”味道,畢竟他再國外生活工作多年,核心團隊基本來自亞馬遜。
 

\文/金錯刀
編輯/i黑馬


我們對話的一開始就是如何在中國野蠻生長,他吐槽了很多不適應,比如,非常不適應搞關系。

但是,林承仁已經開始在移動互聯網上野蠻生長,他做了一款爆品——無秘。無秘並不是匿名社交市場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卻是中國首家引入熟人匿名機制的產品,前期通過主打“朋友圈的匿名爆料”引爆互聯網圈、同性戀圈和媒體行業,後期圍繞IM接連上線匿名信和匿名群聊功能,使用戶活躍度提升近2倍,目前無秘用戶已達到千萬級別。

這次創業案例對話的核心是:一夜爆紅是移動互聯網上很常見的死亡陷阱,無秘能否破除一夜爆紅的魔咒?

林承仁做爆品的產品經理法則:“不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做產品基本難以成功”。


以下為林承仁的口述和對話:

一夜爆紅背後:爆料是痛點

我們的前1000個用戶是怎麽來的?

我們最開始的用戶就是我們的員工,我們其實還沒有開放的,因為我們蘋果還在審核,還沒有上線,那時候用的是一個企業證書的版本,就是說你可以下,但是在APP Store上面搜不到,所以我們自己,同時在那周我還在測試,那個版本就傳開出去了,一個一個傳到他的朋友圈去。

一天時間就引爆了整個互聯網。

第一個引爆的是互聯網圈,互聯網人士愛爆料。

第二個很明顯的就是同性戀的圈子,活躍度是太高了,遠遠比互聯網的圈還要高個好幾個級別。
在中國,沒有很好的產品滿足那方面需求,有很多心里的話沒地方講,而且很剛需。當時根本審核不過來,還封了很多號。

第三波是媒體圈。

第四波是BAT圈,突然你發現,上面全是阿里巴巴、百度的爆料和八卦。

第五波是校園圈,北大、清華等,不斷引爆。

在匿名社交市場,無秘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此前產品以基於陌生人為主,比如Whisper,Whisper口號是“自由地表達”,我認為這不是中國用戶的剛需。

真正的剛需是行業中存在不透明且極具價值的小道消息,用戶希望通過有效渠道去了解內幕,但現狀是沒有一個平臺能完整呈現。

無秘是中國首家引入熟人匿名機制的產品,熟人匿名社交與陌生人匿名社交存在巨大差異,前者用戶粘性明顯強於後者。用戶只有混在熟人圈子,依托於自身關系鏈,朋友圈才會顯示同事、朋友、同行等發布的各種信息。

當時我們做的最冒險決定是把產品定位於爆料,主打“朋友圈的匿名爆料”,無論是前期產品設計還是後期產品運營均聚焦爆料。

各個行業里面都會有一些內幕的,可能平常比如說可能我們4個人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現在通過我們這個平臺,他就會把信息給暴露出來。還有一些是人們可能不太能接受的,有一些個人的隱私被挖出來,那時候媒體很震撼。

除了解決用戶匿名爆料的痛點,無秘還幫助用戶實現匿名發布。隨著微信好友的增加,用戶很多信息都不方便在朋友圈發布,急需一個匿名平臺發布日常動態。我們希望把無秘打造成用戶放心與朋友交流任何話題的匿名平臺,不僅局限於爆料,但發展過程比較曲折。

轉折點:從爆料到IM

去年4月無秘掀起第一波下載狂潮,5月最火爆時被蘋果官方下架,一個多月下來用戶無法找到無秘,下架導致我們損失大量用戶,安卓與iOS完全斷裂,要知道高峰期一天新增幾十萬用戶,當時我們極為煎熬。但好處是我們真正沈下心認真做產品,團隊擴張後叠代速度飛快,這也是後期無秘快速重整旗鼓的重要原因,其他公司完全跟不上我們產品叠代的速度。目前無秘用戶已達到千萬級別,用戶平均逗留時間接近半小時,一般看40多頁內容。

爆料功能之後,無秘最大轉折點是去年6月拓展IM功能。

以前用戶只能發布秘密獲取評論,整體使用頻率不高,上線匿名信之後我們一直在觀察用戶行為,在高活躍度基礎上推出匿名群聊,它是基於朋友圈和公司/學校創建的群,用戶可自行選擇加入群聊,群聊功能的上線使用戶活躍度提升近兩倍。

我們是一個一個叠代過去的,我們最開始就有私信,就是說要發了一個秘密,你能給那個樓主發個私信。通過私信看這些用戶的行為,他們在做什麽,比如說我們最開始在秘密里面可以發私信給附近的人,然後後面發現那個帖,就很多人在發這種帖,所以我們就做了一個附近的人,去滿足這方面的需求。

通過不斷的叠代,你去觀察用戶的行為,看怎麽樣可以朝這個方向走。像我們做匿名群聊,背後的一個需求就是,我經常會很好奇,比如說我認識的這些大佬,他們到底加入了什麽樣的群,在微信里面,但我沒法知道的,我就很好奇,當時進來了一些群在聊什麽,但你看不到,因為微信也不可能讓你看到,這是隱私的問題。但是匿名恰恰可以滿足這種需求

創業那些坑:現有資源是包袱

憑借以前做美國亞馬遜推薦引擎的經驗,我們試圖通過技術手段使中國互聯網個性化,即用戶訪問任何網站都能分析其興趣並作精準推薦,無覓相關文章插件應運而生,覆蓋20多萬家網站,各大科技媒體如鳳凰科技、網易科技都使用該插件,但PC時代容易觸及天花板。

後來我們發現無論是社交媒體還是傳統媒體,信息都呈幾何級增長,通過技術手段幫助用戶篩選信息成為產品趨勢,所以轉型做無覓閱讀,主打個性化推薦。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趕上移動產品爆發的第一波浪潮,在與今日頭條的競爭中落敗。

我總結無覓閱讀失敗有兩大原因:一是產品不夠接地氣,刻意走高端化路線,沒有瞄準大眾關心的新聞。二是資金不足導致推廣不給力,在產品推廣的關鍵時期,無論線上線下,今日頭條的推廣力度遠勝於我們。

在正式創辦無秘之前,我們反思前幾次創業失敗的教訓,深刻領悟兩點:

第一,內容推薦的精準度取決於平臺收集用戶數據的能力,如果沒有用戶行為數據,產品無法做內容推薦,而通過簡單的新聞排序,延長用戶瀏覽單篇文章時間,恰恰體現的是數據價值。

第二,PC端陷入瓶頸後,往往利用現有資源和思維方式打造下一款產品,自身反而被條條框框限制住,因為不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做產品基本難以成功。絕大多數公司都存在歷史包袱,用原有思維方式思考產品容易受到限制。當我們決定做無秘時,一切從零開始,代碼、產品完全從零開始構思,我們甚至完全放棄PC端,連最有價值的百度引流都放棄,而是抓住產品優先級中的最高發力點,全面發力移動端,只做基於自身圈子的匿名社交平臺。

金錯刀:魔漫、臉萌一夜爆紅後用戶活躍度持續走低,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級移動產品?

林承仁:我認為產品爆紅的直接驅動力是信息透明化。以前產品出名極其艱難,必須依賴傳統媒體的強勢推廣,現在產品只要滿足用戶剛需,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為產品傳播提供便利,口碑傳播速度極快,臉萌憑借幫用戶快速換賣萌頭像迅速躥紅。至於產品熱度能否持續,取決於與需求本身,如果只滿足用戶嘗鮮的需求,而非持續性需求,產品形態如何改變也不可能維持長期火爆。

金錯刀:社交戰場是一個競爭激烈地市場,你如何看待陌陌和微信的競爭力?

林承仁:我認為陌陌成功的背後是產品驅動,滿足用戶持續異性交友需求,可能潛在的風險是用戶從陌生關系慢慢發展到熟人關系後向微信遷移,畢竟當前大部分社交產品都在為微信打工,陌陌當務之急是思考如何把用戶留在現有平臺上。

微信牢牢抓住用戶日常溝通剛需,幾乎不可能被競爭對手顛覆,但朋友圈存在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最明顯的是用戶關系鏈變複雜後更新頻率下降,反倒為匿名社交平臺提供發展機會。

金錯刀:無秘找用戶痛點的最核心方法是什麽?

林承仁:我認為找用戶痛點最好的辦法是不斷叠代,IM上線也是產品不斷叠代的結果。當初決定做IM後,我們最先提供匿名信功能,然後仔細觀察用戶行為,比如用戶希望發匿名信給附近的人,通過監測、分析以促成“附近的人”功能的推出。產品不斷叠代後觀察用戶行為,以此確定未來產品方向。比如用戶好奇相識大佬加入哪些群,匿名群聊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同時,企業必須建立找痛點機制,才能持續性創新。《創新者的窘境》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大公司在非顛覆性的創新上具備優勢,他們可以通過App測試不斷叠代,創業公司很難與之抗衡,但這也成為大公司的包袱,迫使他們很難嘗試顛覆性創新,只有創業公司才能顛覆,這是一個永恒的矛盾。對無秘而言,不斷叠代就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找痛點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596

Secret與無秘的生死之戰:美國老師為何敗給了中國學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8/149782.html

黑馬說:Secret關閉之後,國內匿名社交的前景成為業界關註的話題。i黑馬獨家采訪了無秘創始人林承仁,他對i黑馬回顧了這一年來與Secret競爭的經歷,同時講述了自己對於匿名社交未來發展的判斷。

透過Secret與無秘之間的競爭,我們看到兩種商業邏輯下的不同命運,一個崇尚弱肉強食打擊對手的叢林法則,另一個則低頭打磨產品自我蛻化。這兩種模式孰優孰劣,事實已見分曉。


\林 承 仁
 

文 | i黑馬 王奕
編輯 | 王冀

 
4月30日,美國匿名社交應用Secret關閉的消息在網上瘋傳。無秘CEO林承仁幾乎同時得知了這一消息,然而他好像不為所動,繼續飛往香港陪伴父母度過五一假期。
Secret的關閉,林承仁毫不意外。他的投資人、員工們早在去年年底就預測,Secret恐難長久。此後,林承仁再也沒有關註過Secret的消息,“沒想到再次聽到,已是它的失陷”。
無秘創辦一年以來,擠掉了Secret中文版,擊敗了國內各類匿名社交應用,不論國外資本還是國內巨頭,都敗在僅40人的無秘團隊之下。如今,無秘在微信、陌陌之後,成為中國第三大社交App。


\秘密當年的歷史排名數據

初戰失利

至今,林承仁仍記得他與Secret的CEO大衛·比特洛唯一一次正面交鋒。他們通了一次越洋電話,電話兩頭各懷心事。林承仁冷靜地等待對方拋出所有要求,只為最後說出一句“No”。

經過一年你死我活的競爭,林承仁宣稱產品已超越對手。

在創業初期,林承仁確實從Secret那里獲取了靈感。“當時我看到Secret在矽谷小範圍熱了起來,覺得這種模式可能在中國大有發展”。林承仁上一次創業失敗,急需找到下一個突破口,他組建團隊全力開發產品,並命名為“秘密”。

通過App Annie的數據,Secret上線以來排行榜數據並不理想,在美國社交應用排行榜中徘徊在一百名左右,最好的成績曾到十幾名。這印證了林承仁的說法:“Secret在美國沒有真正火過”。

App Annie數據顯示,去年4月4日,林承仁團隊開發的“秘密”剛一上線就沖進中國社交類排行榜第八名,次日沖到第一,並持續維持在前兩名。讓人驚訝的是,秘密同時在美國社交類應用排行榜中沖進前100名,甚至直逼Secret。

這與林承仁給秘密的定位有很大關系,其slogan是朋友圈的八卦爆料,就連logo設計得也和微信極為相似。“我們設計的場景是,在微信朋友圈中,我們看實名表達,在秘密中,我們刷匿名信息,就像看人的兩面。”

當秘密的數據逼近Secret時,後者開始註意到這匹從中國殺進來的黑馬。

“Secret的CEO大衛托人找到我,希望我們放棄自己的產品,去幫他們運營”,林承仁沒有給予回應,不久就接到Secret的律師函。兩方的律師進行了多次交涉,最終達成的協議是“秘密修改產品,在界面、名字上要完全有別於Secret”。

林承仁以為一切到此為止了,沒想到Secret舉報了秘密。當年5月8日,秘密接到了App store的下架通知,理由是“兩款產品的名字容易讓人產生混淆”。

“當時我們每天下載量幾十萬,而且還呈幾倍速度增長,突然下架真的是致命一擊”,林承仁帶領團隊,每天加班加點,換名字、換界面,“但無論如何都上不去”。第4個版本好不容易上架,沒料到第二天再次被下架。

那大概是林承仁最慘烈的一段時間。Secret是美國本土企業,App store無疑會對其有所傾斜,林承仁的溝通、交涉均無果。

 “秘密”更名為“無秘”再次上架時,已是半年之後。
 
\無秘排名數據


絕地反擊

在秘密團隊低迷的半年,Secret開發了中文版,組建了10余人的中國團隊。

Secret為了進攻中國市場,不僅打擊秘密一家。據其他匿名社交應用反饋,他們在此前都曾收到過Secret的律師函。林承仁透露,一家App被下架後,被迫將部分股份免費提供給Secret才得以重新上架。

就在此時,林承仁和大衛有了一次通話。“他希望達成一些共同利益,比如交換股份等”,林承仁徹底拒絕,即便陷入困境中,他仍認為自己的團隊和產品已超越Secret。

Secret中文版進入中國後,林承仁發現其有個致命的技術缺陷——產品的匿名算法有漏洞,發布信息者存在被猜出來的風險。

忙於打擊競爭對手的Secret疏忽了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產品叠代速度太慢了,算法的優化、新功能的推出、審核制度的建立,這些關鍵命門都沒有把握好。加上Secret中文版的服務器在美國,運行緩慢,用戶體驗極為不好。

通過App Annie的數據,Secret中文版曾進入中國社交排行榜第2名,此後就一路下滑,半年後已跌至300名之後。Secret始終無法撬開中國的大門。

而此時,Secret在美國也增長乏力,排名已掉到一兩百名之後。雖然公司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調整,但已無法挽回敗局。

Secret內部也出現裂痕,2月1日, Secret聯合創始人之一克里斯·拜德爾宣布離開公司。20多人團隊也只剩下10人,核心員工大量流失。

“Secret關閉的核心原因是不專註於產品”,漸漸明白商業殘酷的林承仁已有了自己的戰術思路:打磨產品,增加自身價值,遠比打擊對手來得重要。

App Annie數據顯示,無秘上線以來,一直維持在中國社交排行榜百名以上的成績。目前無秘用戶數量已過千萬級別,雖然無法與秘密一年前的火爆相比,但林承仁認為,一個產品太熱之後必會降溫。

林承仁是一個“產品至上”的人,他通過不斷叠代產品,去試探市場,解讀人性,尋找用戶“興奮點”。無秘上架5個月的時間里,產品叠代20余次。

無秘的用戶增長曲線圖是一個“凹形圖”。有些叠代很成功,就會出現用戶增長的小高峰。通過一次次過濾篩選,林承仁驚喜地發現了用戶對“圈子”的需求特別強。

林承仁看到一個社會現實,大部分白領都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因為公司信息不透明,員工對真實信息的渴求度很大。“在無秘的圈子中,沒有任何秘密,信息對稱而透明,這樣就倒逼公司對員工更透明、更公平”。同時,學校也是無秘的重要陣地,與“公司爆料”不同的是,這里是“情感傾訴”的專場。

無秘已從“朋友圈的八卦爆料”變成了“給你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除了Secret中文版之外,林承仁突然發現多了很多競爭對手,人人網的“嗶嗶”,多玩的“私密圈”,啪啪創始人許朝軍的“烏鴉”,個個玩家都是膀大腰圓,匿名社交市場一下陷入白熱化競爭。

林承仁認為,熟人匿名社交是一種“先入為主”又極具“排他性”的模式,朋友們註冊越多,刷出來的內容越多、越精彩,用戶已到千萬級別的無秘已有先發優勢。

半年後,中國匿名社交市場歸於平靜,只剩無秘一家獨大。


\Secret中文版歷史排名順序


生存法則

Secret死後,公眾的目光都聚集到無秘身上,或者聚集到林承仁身上。

休假回來的林承仁和往常一樣上班,並按照原計劃在5月4日發布了無秘的安卓新版本。Secret對他的影響,可能就是偶爾收到朋友的關懷短信,他的回複無一不是“毫無影響”。

“匿名社交會死嗎?國外不會死,中國更不可能”,林承仁在美國生活多年,他比較了中西文化後發現,中國對匿名社交的渴求度遠高於西方。

“中國信息特別不透明,很多場景中信息不對稱,另外中國人講面子,說話過於圓滑,很多場合你無法聽到真實的想法”,林承仁認為中國人對真實信息的渴求,已然成為“剛需”。

面具下面有真相,也有赤裸裸的邪惡。誹謗謠言、煽動言論以及人身攻擊一直讓匿名社交備受詬病。匿名社交從出現第一天,就背負道德和倫理的“原罪”。輿論時不時對其進行清算,原罪已成為懸在匿名社交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管理你的社區,就像管理一個國家,你制定法律讓大家遵守,一旦懈怠就可能存在失控的風險”,林承仁也看到了這點,從某種角度上說,匿名社交的審核機制決定了其可以走多遠,就像一個國家的法律決定了其能否長治久安一樣。

林承仁給無秘制定了嚴苛的“法律”。政治言論、色情、指名道姓的人身攻擊,是無秘的“底線”,這些信息一旦發現就會“秒刪”。對於發言人則會采取禁言甚至封號的懲罰措施。

對於一些備受詬病的“約炮”信息,無秘將對其傳播進行“限制”,閱讀到這樣信息的人數將減少。

 “我寧願犧牲這些用戶,也不能讓他們汙染社區”,林承仁還計劃設計一套信用體系,“即便匿名,也需要為言行負責”。

林承仁眼中,匿名社交還是一片莽林,需要開拓的土地太為廣闊,與其去打擊對手,不如打磨產品,挖掘用戶需求,爭取更多的用戶。

無秘顯然走了一條與Secret完全相反的路。當然,命運也迥然不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奕,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