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低估值和高增長,前者往往具有確定性,而後者沒有確定性。
當低估值因為總體經濟不振,陷入低增長,是極好的買入時機。因為經濟的規律總是高低相間,週而復始。一旦經濟轉好,低估值回到合理估值,就會有極佳的回報。
當低估值遇到流動性的問題,比如利率提高股市缺乏吸引力,比如股市過度擴容,但基於流動性總是會回到合理的水平,因此,一旦恢復,估值就會得到修復。
當然,最佳的狀態是低估值加上高成長,那麼,當低估值回到合理區域,就會獲取公司快速增長帶來的利潤以及估值上升帶來的利潤。
簡而言之,因為非公司長期轉壞產生的低估值,就產生了很好的買點;同樣,當大盤總體處於低估值的狀態,因為經濟總是增長的,所以,未來的收益就具有了極高的確定性。
低估值買入是王道的原因,就在於一些暫時性的問題總是會過去的,在於人們情緒轉換後,價格又回到價值的身上。
(二)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低估值的時候喊危險;高估值的時候喊安全。
很多人成日關注自己沒有能力關注的宏觀經濟,憂心忡忡。(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分辨哪個是真的經濟學家,哪個是假的;他們也不知道經濟學家是有很多派別的,看
多看空本來就有兩派,如果有第三派,那麼就是中立的。他們認同的經濟學家,往往是外行經濟學家,因為往往越外行的人,說出來的東西越淺白;也只有外行的假
冒的經濟學家,敢說自己什麼都懂。)當然,還有一些人精力過剩,喜歡看世界經濟的,可惜的是他們談起歐美經濟貌似頭頭似道,實則狗屁不通。
如果他們現實點,回頭好好想想一個簡單的可以輕易論證的事實,那就是:即使是金融危機,也不比一個股票pe被腰斬更嚴重。美國次貸危機,美國的經濟損失了百分50嗎?歐債危機,歐洲的經濟損失百分50了嗎?我們看到的,最多也就是讓經濟增長停滯罷了。而股票的pe被腰斬,就可以讓一個股票從20元跌到10元。
因此,股民談經濟有問題,不如多關心他買的股票是否估值太高了。因為即便公司一兩年不盈利,也不過損失百分十幾二十的利潤罷了;而買太高估值的股票,一旦回歸,就是玉石俱焚。
高估值是萬惡之源;低估值帶來未來的財富;故事週而復始。讓我們看看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
1988年,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時,可口可口市盈率近15倍。1988年到1998年十年間,可口可樂淨利潤複
合增長率為14.7%(略低於15%),1998底年股價達到66元,市盈率46.47倍!淨利潤的增長加上估值的提升,讓巴菲特十年的投資淨值增長
12.64倍,年投資回報率達28%,這是一個標準的戴維斯雙擊。1998年到2011年,可口可樂的淨利潤年復合增速仍然有10%,但十三年間股價沒有
變化,只是市盈率從46.47倍下降至12.7倍,失落的十三年。
(三)
大多人對市場的預期,是中短期預期。不是長期的預期,就像一畝田,你可以預期它明年收成不好或者大好,但一畝田的產量其實是有個定數的。一畝田的長期平均
產量是1000斤,當它有一年的產量是1300斤或者700斤的時候,這畝田的價值其實變化不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是根據這畝田長期穩定的產量進行定價
的。但在股市中,因為市場先生的存在,因此當它是700斤的時候,就給500斤的價格;當它是1300斤的時候,就給1500斤的價格。
此外,大多好的公司長期的收益是相對確定的。拉長時間,這些優秀的公司收益率,除了極少數公司,大多相差不大。因此,如果兩個同樣的好公司,他們的估值相差巨大,正常情況下,就讓人擔心是否有透支的問題,或者,會欣喜的發現某些公司因為市場的亂流而產生嚴重低估。
投資是從大概率出發的,是從常識出發的。低估值,除了和自身對比之外,還和這個群體裡的其他公司對比。高估的必然回落,低估的必然前行。輝煌的(透支)將
蒙上塵埃;而遺棄的最終會被發現。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這個本源,就是價值,就是不通過博弈的價格而純粹來源於公司的回報。而當我們假設其他變量相同,
只從估值這個角度入手,低估值當然就是萬王之王。低估百分50,就可以輕取一個好公司5-7年的辛苦經營;高估百分百,則意味這個好公司5-7年的利潤事
先被人領走了。
(四)
不要去考慮宏觀經濟永遠變壞的一天,因為宏觀經濟總是會從陰天,雨天走向春暖花開,買在寒風蕭瑟,賣在陽光雨露後。因為人們總是如此容易被外界影響,同時又不知道只是季節輪轉,只是晨昏交替,只是潮漲潮落。
范仲淹如此描述到: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而季節輪轉後: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低估值買入,是看清了輪轉、交替、漲落,知道太陽會升起,知道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是通過歷史的經驗確定二十四節氣來推算的春耕夏種秋收冬藏。
(一)
低估值和高增長,前者往往具有確定性,而後者沒有確定性。
當低估值因為總體經濟不振,陷入低增長,是極好的買入時機。因為經濟的規律總是高低相間,週而復始。一旦經濟轉好,低估值回到合理估值,就會有極佳的回報。
當低估值遇到流動性的問題,比如利率提高股市缺乏吸引力,比如股市過度擴容,但基於流動性總是會回到合理的水平,因此,一旦恢復,估值就會得到修復。
當然,最佳的狀態是低估值加上高成長,那麼,當低估值回到合理區域,就會獲取公司快速增長帶來的利潤以及估值上升帶來的利潤。
簡而言之,因為非公司長期轉壞產生的低估值,就產生了很好的買點;同樣,當大盤總體處於低估值的狀態,因為經濟總是增長的,所以,未來的收益就具有了極高的確定性。
低估值買入是王道的原因,就在於一些暫時性的問題總是會過去的,在於人們情緒轉換後,價格又回到價值的身上。
(二)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低估值的時候喊危險;高估值的時候喊安全。
很多人成日關注自己沒有能力關注的宏觀經濟,憂心忡忡。(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分辨哪個是真的經濟學家,哪個是假的;他們也不知道經濟學家是有很多派別的,看
多看空本來就有兩派,如果有第三派,那麼就是中立的。他們認同的經濟學家,往往是外行經濟學家,因為往往越外行的人,說出來的東西越淺白;也只有外行的假
冒的經濟學家,敢說自己什麼都懂。)當然,還有一些人精力過剩,喜歡看世界經濟的,可惜的是他們談起歐美經濟貌似頭頭似道,實則狗屁不通。
如果他們現實點,回頭好好想想一個簡單的可以輕易論證的事實,那就是:即使是金融危機,也不比一個股票pe被腰斬更嚴重。美國次貸危機,美國的經濟損失了百分50嗎?歐債危機,歐洲的經濟損失百分50了嗎?我們看到的,最多也就是讓經濟增長停滯罷了。而股票的pe被腰斬,就可以讓一個股票從20元跌到10元。
因此,股民談經濟有問題,不如多關心他買的股票是否估值太高了。因為即便公司一兩年不盈利,也不過損失百分十幾二十的利潤罷了;而買太高估值的股票,一旦回歸,就是玉石俱焚。
高估值是萬惡之源;低估值帶來未來的財富;故事週而復始。讓我們看看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
1988年,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時,可口可口市盈率近15倍。1988年到1998年十年間,可口可樂淨利潤複
合增長率為14.7%(略低於15%),1998底年股價達到66元,市盈率46.47倍!淨利潤的增長加上估值的提升,讓巴菲特十年的投資淨值增長
12.64倍,年投資回報率達28%,這是一個標準的戴維斯雙擊。1998年到2011年,可口可樂的淨利潤年復合增速仍然有10%,但十三年間股價沒有
變化,只是市盈率從46.47倍下降至12.7倍,失落的十三年。
(三)
大多人對市場的預期,是中短期預期。不是長期的預期,就像一畝田,你可以預期它明年收成不好或者大好,但一畝田的產量其實是有個定數的。一畝田的長期平均
產量是1000斤,當它有一年的產量是1300斤或者700斤的時候,這畝田的價值其實變化不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是根據這畝田長期穩定的產量進行定價
的。但在股市中,因為市場先生的存在,因此當它是700斤的時候,就給500斤的價格;當它是1300斤的時候,就給1500斤的價格。
此外,大多好的公司長期的收益是相對確定的。拉長時間,這些優秀的公司收益率,除了極少數公司,大多相差不大。因此,如果兩個同樣的好公司,他們的估值相差巨大,正常情況下,就讓人擔心是否有透支的問題,或者,會欣喜的發現某些公司因為市場的亂流而產生嚴重低估。
投資是從大概率出發的,是從常識出發的。低估值,除了和自身對比之外,還和這個群體裡的其他公司對比。高估的必然回落,低估的必然前行。輝煌的(透支)將
蒙上塵埃;而遺棄的最終會被發現。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這個本源,就是價值,就是不通過博弈的價格而純粹來源於公司的回報。而當我們假設其他變量相同,
只從估值這個角度入手,低估值當然就是萬王之王。低估百分50,就可以輕取一個好公司5-7年的辛苦經營;高估百分百,則意味這個好公司5-7年的利潤事
先被人領走了。
(四)
不要去考慮宏觀經濟永遠變壞的一天,因為宏觀經濟總是會從陰天,雨天走向春暖花開,買在寒風蕭瑟,賣在陽光雨露後。因為人們總是如此容易被外界影響,同時又不知道只是季節輪轉,只是晨昏交替,只是潮漲潮落。
范仲淹如此描述到: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而季節輪轉後: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低估值買入,是看清了輪轉、交替、漲落,知道太陽會升起,知道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是通過歷史的經驗確定二十四節氣來推算的春耕夏種秋收冬藏。
1963 年7 月10 日
上半年的表現
在1963 年的上半年,道瓊斯指數從652.10 上升到706.88 點。如果有人在這段時間內持有道瓊斯成分股,考慮到紅利的獲得,上半年的收益將超過10%.
我們的咒語包括:1) 短期(少於3 年)的表現意義不大,尤其對於我們這種投資組合包括了大量取得公司控制權的情況; 2) 我們的投資組合會在熊市的時候有好的表現,而在牛市的情況下難以趕超大盤的表現。
雖然如此,我們上半年的收益率,除開Dempste 的變化之外,是14%。
這 14%的收益率是通過計算我們全部淨資產的變化得出的(包括Dempste),並且已經扣除了我們的開支(但未包括每月返還給合夥人的錢)。總之,有限合 夥人的實際收益約為12%。雖然14%的業績相對10%的道瓊斯表現來說還是可以的,但是請不要忘記1962 年上半年,當我們才下降7.5%的時候道瓊 斯卻下降了21.7%。想想我前面的咒語吧。
上半年,我們投資在一般普通股的淨資金約為527.5 萬美元,在這一時段這 部分投資的盈利為110 萬美元,上升了21%。而在1962 年的時候這一部分投資由於大盤的下跌而遭受了慘重的損失。那時我們是靠著我們在 WORKOUTS 和CONTROLS 上面的投資才使得我們取得了良好的業績。而今年我們的WORKOUTS 的表現比道瓊斯要差,當然在上升的市場當 中這是我們可以預計的情況。在上升的市場中,最好我們的全部投資都是一般普通股,而在下降市場中則最好全部都是WORKOUTS。雖然如此,我並不試圖去 猜測未來市場到底會是上升還是下降。我們認為我們的這三種投資標的長期而言都會產生令人滿意的利潤,所不同的只是在短期而言它們的表現會隨著大盤的表現而 有所不同而已。我們認為去測量大盤的波動情況並試圖預測其未來走勢的做為在長期而言是很愚蠢的做法,所以我們不會試圖依據我們對大盤未來走勢的判斷來猜測 我們這三種投資中的哪一種會在未來有最好的表現。
其它投資公司的表現與我們合夥企業的表現
從1957 年到1963 年6 月30 日,道瓊斯指數上漲了77.8%,而幾大投資公司的表現都沒有能夠超越大盤。而我們的合夥企業取得了355.8%的收益率,有限合夥人取得了252.9%的收益率。
1964 年1 月18 日
1963 年的表現
1963 年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好年景,我們在這一年的收益率為38.7%。上述的收益率並不是造成我得出好年景結論的原因。是不是好年景關鍵要看我們是否跑贏了大盤。如果我們收益率是負的20%而大盤是負的30%,我仍然會認為這是一個好年景。
運營方式
在開頭我總是要發展出一段文字上的精神分裂症。一方面我知道許多合夥人希望我詳細介紹一下我們的生意情況,而另一方面我也知道有不少的合夥人對我的喋喋不休感到煩躁,希望我能夠少說多干。
為了同時滿足上述兩種合夥人的需要,我決定只在這裡簡單地把我們的三種不同性質的投資標的介紹一下,想瞭解詳細情況的人可以看看附錄中的具體例子。
我們的三種性質的投資其實從長期來看在收益率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不同。最終我們都希望在10 到15 年的時間段內,任何一種投資都可以取得在年複合增長率上戰勝道瓊斯指數約10%,這也是我們的目標。
之後分別介紹了三種投資(之前的信已經寫過,這裡不再累述)。對於控制公司的投資方式而言,我們不會純粹為了要主動而主動。但是在需要我們主動採取措施來使得我們的資金運用達到最佳狀態中,我們將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
合 適的買入需要時間。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需要加強買入公司的管理水平,重新分配其資金,然後取得令人滿意的銷售業績或促成某項合併。而上述的這些事 項可能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可以完成。這也就是對於取得控制權的投資而言,往往需要花費我們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看到利潤。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買入的時候, 我們需要一個寬大的安全邊際,否則我們寧願錯過一些「機會」。
取得控制權的投資在剛開始的時候往往受大盤的波動影響,而在之後則會有獨立於大盤的表現,最後的結果是比WORKOUTS 相對大盤的獨立性還要高。
在目前的情況下, GENERAL 的投資佔了最大的比例, 其次分別是WORKOUTS 和CONTROLS。
附言1:
TEXAS NATIONAL PETROLEUM這是一個我們的WORKOUTS,是一個石油及天然氣的生產商。
TNP 是一個相對較小的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商,數年來我對它大概有了一定的瞭解。
在1962 年年初我聽到有關於它將賣給Union Oil of California 的傳聞。我從來不會介入這種謠言,雖然如果謠言成真,則在早期介入無疑將可以得到更大的利潤。
在1962 年4 月初,相關交易被正式宣佈。TNP 持有三種非常不錯的證券。
1)利率為6.5%的債券(總值6.5 百萬),我們購買了約26.4 萬美元;
2)總值3.7 百萬的普通股,其中40%為管理層持有。估計賣出後每股將可以獲得7.42 美元。
我們在6 個月中(從宣佈交易到股票停止上市)購買了6.4 萬股股票。
3)65 萬份可以以3.5 元的價格購買普通股的權證。我們在六個月中購買了8.32 萬份,佔全部權證的13%。
該項交易被管理層否決的可能性為零,因為該交易就是管理層商談的結果。而且最終的價格也不錯。
藥 膏中唯一的蒼蠅是關於遵從必要的稅收裁決的問題。Union Oil 是使用 standard ABCproduction payment method 作為其資金渠道的。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是production payment holder。由於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的慈善機構身份,導致在資金的償付上有所拖延。
上述情況給美國國內收入署(TNP)造成了新的麻煩。雖然如此,我們確信USC 是願意放棄起慈善機構的身份的,在把所有的錢從銀行借到手以後,他們仍然可以得到滿意的利潤。這導致了交易的延期,但是並未威脅到交易本身。
當我們在4 月23 日及24 日與公司溝通時,他們預計公司的結算將在8、9 月間進行。在五月底舉行的股東會中,公司表示結算將在9 月1 日實施。
在隨後的幾個月中,我們與公司的管理層進行了電話交流,具體內容摘要如下:
6 月18 日,公司秘書表示:Union 被告知對其有利的IRS 裁決已經制定出來了,但是尚需要更多的IRS 人員審議。裁決仍然有望在7 月做出。
在7 月24 日,公司主席表示他預期IRS 的裁決會在「下周出做出」。
8 月13 日,公司財務告知我們TNP,Union Oil 和USC 的人都集中在華盛頓,試圖推敲出一個裁決結果。
9 月18 日,公司財務告知我們「雖然IRS 表示裁決將在下周做出,但是截至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消息。」
公司預計其賣出的每股價格仍將為7.42 美元。
在 9 月底我們收到了裁決結果。相關交易於10 月31 日終止。我們持有的債券在十一月十三日被償付。之後我們將持有的權證轉換成了股票,之後在 1962 年12 月14 日收到了每股3.5美元;在1963 年2 月4 日收到了每股3.9 美元;在1963 年4 月24 日收到每股15 美 分;我們還將會在未來的一到兩年內收到每股4 美分的收益。考慮到我們一共有147,235 股,即便每股4 美分的收益也是可觀的 (3.5+3.9+0.15+0.04 = 7.59 > 7.42)。
以上是一次具有普遍意義的例子:(1)交易所需的時間超過了通常所需要的時間;(2)最後的股票償付額比預計的額度略高一些。拜TNP 所賜,交易花費了更長的時間,我們也獲得了一點額外的收益。
——在債券方面我們投資了$260,773,平均持有了約不到5 個月。我們獲得了6.5%的利息收入和$14,446 的資本利得。這樣算來,這一筆的WORKOUT 為我們帶來了相當於20%的年收入。
附言2——DEMPSTER MILL MFG.
相關投資開始於1956 年。當時每股售價為$18,而每股的淨資產為$72,公司的流動資產(現金、應收賬款和存貨)減去所有的負債之後除以總股本的價值為$50。
在長達5 年的時間裡,我們小筆小筆的買入該公司的股票,總的來說買入的均價在$16-25的範圍內。到1961 年中期,我們約持有公司30%的股權,但是在1961 年的8、9 月份,我們開始在$30.25的價位大量買入,持股量佔到了70%。
我們於是提拔其執行副總裁為總裁,看看情況是否能有所改善,然而情況依然不妙。
在1962年4 月23 日,我們請來了HARRY BOTTLE (譯者按:注意不是HARRY POTTER)做總裁。在HARRY 的幫助下,公司情況有了很大起色,我們得以在1963 年以平均每股$80 的價格把公司出售。
它走到一塊玉米地裡,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非常興奮,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
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興奮,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裡。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興奮,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著走著,看見一隻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興奮,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梁軍儒20120521
已讀過去幾年報表,盈利能力有誇大,但即使打折也還算穩定,注了水的資產負債表
也在我的容忍範圍以內。
不管是絕對的還是相對雙匯的價格,雨潤已經屬於便宜股票,我已下手,準備分步入貨。
另,已加倉思捷。
真心感謝歐債危機,感謝各種不確定因素!
目前傻瓜組合回報11%,跑贏同期恆指8%。
2月15日老帖:
關注雨潤
報導稱,雨潤「曾經激進的會計處理方式有可能走向保守」,
果真如此,那價格下跌20%後的雨潤對新進股東豈不是雙重利好?
大股東股權好像也下降到25%左右,機構持股進一步擴大,不誠信大股東
自願或被迫消權是禍還是福?
還沒有仔細讀它的年報,但目前它的價位好像有點意思了。
資本的天性是追逐高投資收益率,在股票市場上,獲得的根本秘訣只有一個:低買高賣。巴菲特也是如此。
但他並不是預測股價漲跌,而是通過分析公司內在價值,判斷股價相對於價值是過於低估還是過於高估,以此決定低買還是高賣。
如何才能做到低買高賣呢。巴菲特說這很簡單: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我個人認為,對中國投資者來說,中石油無疑是巴菲特最經典的低買高賣案例。
一、2003年: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中石油(00857.HK)2000年4月7日在香港主板上市,發行價1港元。正好趕上網絡科技股泡沫股市猛漲的頂峰。香港恆指不到3年大漲3倍。 剛剛上市,股市就從暴漲轉為暴跌。從2000年3月28日最高的18397點一路狂跌到2003年4月25日最低的8331點,3年暴跌55%。
但是中石油2000年4月7日到2003年4月7日上市三年卻大漲65%。中石油每股收益為0.32元、0.26元、0.27元。收益下降為什麼股價卻大漲呢?原因很簡單,油價大漲。2002年國際原油價格從19.96美元上漲到31.21美元/桶,漲幅超過50%。
可是由於股市持續大跌3年,投資者非常恐懼,中石油這個中國甚至是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也少人問津。
2003年4月1日,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公司卻突然公告,已經大量買入11.09億股中石油股票,持股比例達到6.31%。有人分析認為這是過去 1年多買入的。此後巴菲特一個月連續7次大量增持一倍以上。4月25日,伯克希爾發佈公告披露,宣稱持有23.39億股中石油H股,佔流通股的 13.35%,成為僅次於中石油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根據伯克希爾2003年年報,其中石油累計買入成本4.88億美元,每股買入成本0.208美元,以當時匯率1美元兌7.80港元計算,每股買入成本1.62港元。
二、買入中石油的唯一原因:價值過於低估
那麼巴菲特買入中石油是根據什麼呢?是根據宏觀經濟分析嗎?是根據分析師報告嗎?是調研公司與管理層交流嗎?都不是。
巴菲特2007年接受央視採訪時說:「我讀年報像其他人讀報紙一樣,每年我都讀幾千份年報,我不知道我讀了多少。我讀了中石油2002年4月發佈的 年報,而且又讀了2003年發佈的年報,然後我決定投資5億美元中石油,僅僅是根據我讀的年報,我沒有見過管理層,也沒有見過分析家的報告,但公司的年報 非常通俗易懂。」
巴菲特在2005年5月的股東大會上說:「任何人都有可能通過閱讀中石油的年報而瞭解到我們瞭解到的東西。我們在投資一家公司以前,從來不去實地看這家公司,你所需要的信息都在這裡了,白紙黑字。我只是坐在辦公室裡讀了年報。……我基本上不擅長預測宏觀經濟(儘管我們在外匯上下了很大的賭注)。最好的方式是投資於個別的公司,就像我們在中石油上所做的那樣。」
那麼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依據究竟是什麼呢?只有一個,是價值。
2009年9月29日我參加了央視對話巴菲特的節目。巴菲特在節目上說:「在我閱讀中石油年報的時候,我認為這家公司當時價值1000億美元,我再看看市值,它當時的核心業務的股票市值只是350億美元,所以我覺得很值,我就買入了。」
在2005年4月30日的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說:「幾年前,我讀了這家公司的年報之後就買進了,這是我們持有的第一隻中國股票,也是到 目前為止最新一隻。這家公司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的3%,這是很大的數量。中石油的市值想當於艾克森美孚的80%。去年中石油的盈利為120億美元。2003 年在財富500強公司的排行榜上只有5個公司獲得了這麼多利潤。當我們買這個公司時候,它的市值為350億美元,所以我們是以相當於2003年盈利(每股 收益0.59港元)的3倍的價錢買入的。中石油沒有使用那些財務桿桿。它派發盈利的45%作為股息。所以基於我們的購買成本,我們獲得了15%的現金股息 收益率。」
按照2002年度每股收益0.27港元計算,巴菲特1.62港元的平均買入價格,只有6倍的市盈率,而國外石油股都是十幾倍的市盈率,並且中石油股 息收益率達到5%~6%,與國外同行持平。無論是和香港其他H股公司相比還是跟國際石油公司相比,中石油都具有相當大的安全邊際。巴菲特的夥伴芒格則感 嘆:「如果一直有這樣的投資機會出現,生活該多美好啊。」
而且巴菲特當時看好油價會上漲。2007年10月,巴菲特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採訪時說:「石油公司利潤主要是依賴於油價,如果原油在30美元一桶的 時候,我們對未來盈利前景很樂觀。……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未來十年原油的價格,不過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非常肯定。」
三、最重要的不是高賣,而是低買
2007年7月到10月巴菲特以11~14港元的價格賣出了中石油,按照他1.62港元的買入成本,賺了7倍多。
我們以後再分析巴菲特賣出。但是請各位注意,從巴菲特最後一次買入的2003年4月24日,即使他一股不賣,繼續持有至今,到2012年8月12日,也會十年累計盈利7.76倍,每年投資收益率24%。
相信你這時會更加清楚,為什麼巴菲特始終認為:最關鍵的是低買,而不是高賣。
什麼時候才能進行真正明顯低估的低買呢?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有沒有問過自己:在中國股市最低迷的時候,在中國的優秀上市公司最需要你的支持的時候,在最能顯示你的愛國主義的時候,你能不能像巴菲特這個國際友人一樣用大量買入來雪中送炭呢?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佐羅感受:我將買入總結為「空間、尺度和心性」, 見本博客導讀,也就是說凡是邏輯上大概率有利於向上拓展空間的確定性價值機會都值得重視,當然向上的機會是由市場錯殺等多種因素形成的,只有向下拓展出空 間才能更有利於展望向上的空間,因此施洛斯喜歡被打壓在歷史底部的企業。另外企業未來困境反轉後向上的成長空間也值得期待。尺度就是倉位的安排,是"術"的方面問題也同樣重要。有了這戲基礎,心性鍛鍊就是你成功的必須經歷的磨練。買入是藝術,我們只把我好模糊的正確即可,就如微博裡@熊熊babybear13:「投資就是看大方向,向上的空間與概率大於向下的空間與概率,就買入。只賺最簡單,最安全的錢,短期的浮虧不用太在意」。下文正道吳所講於此相似。
最佳買入機會?
摘自:正道吳:http://blog.sina.com.cn/zhengdaogu
護城河+安全邊際」,這就是巴菲特購買股票的條件。
有護城河的股票是常有的,但是,「安全邊際」並不常有,「足夠安全邊際」則非常罕見,「最佳購買機會」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同樣是從事價值投資,為什麼個人投資者會比機構投資者的收益率高?為什麼巴菲特要解散合夥基金而從事控股公司的經營?最主要的原因是:個人投資者比機構投資者擁有更多的「最佳購買機會」,控股公司也比合夥基金擁有更多的「最佳購買機會」。想想看,有哪一個基金能拿著投資人的錢坐在那裡靜候「最佳購買機會」?而個人投資者拿著自己的錢,可以輕鬆做到這一點!
「支付價格決定收益率」。因為我們從事的是長期價值投資,收益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在長期複利的效應下,收益會有天壤之別!!所以,尋找「最佳購買機會」,是巴式投資的一門必修課,而自以為聰明的不講究「購買機會」,只期望時間贈予「玫瑰」的投資者,大多只能收穫平庸的收益,偶有超額斬獲,也純屬意外。
縱觀價值投資購買股票的時機選擇,一般有以下三類:
一是股市的調整與恐慌。這時遍地都是黃金,投資者只需辨別出真金就行。參看:目前遍地黃金,但並非都是真金。
二是產業蕭條。這時候,整個產業的蕭條造成泥沙俱下,但泥沙裡面夾帶有金子,我們要把金子找出來,以泥沙的價格把它買下。
三是個別不幸事件。優質企業突遭不幸,或不可抗力的打擊、或重大決策失誤、或暫時性陷入低潮或困境,這時要判斷的是:其處境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性的?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其護城河是否依然存在至少會快速恢復?
第一類機會,一般認為5-10年有一次。感謝上帝,我們生活在可愛的中國,所以我們的機會很多。下表是正道依據錢龍系統所做的一個表:
|
|
|
|
|
|
|
|
時間 |
1990.12 |
1992.05 |
1992.11 |
1993.02 |
|
|
|
高點(時差) |
(1年6個月) |
1429.01 |
(9個月) |
1558.95 |
|
|
|
低點(時差) |
95.79 |
|
386.85 |
(1年8個月) |
|
|
|
|
|
|
|
|
|
|
|
時間 |
1994.07 |
1997.05 |
1999.05 |
2001.06 |
2005.06 |
2007.10 |
2008.10 |
高點(時差) |
(4年3個月) |
1510.18 |
(4年1個月) |
2223.91 |
(6年4個月) |
6124.04 |
(?) |
低點(時差) |
325.89 |
(4年10個月) |
1047.83 |
(6年1個月) |
998.23 |
(3年4個月?) |
1664.93 |
首先說明的是,根據上表想得出某些確定的結論,是不靠譜的,因為即使歷史往往會重複,但歷史絕不會簡單地重複!但不管怎樣,我們從上表可看出以下趨勢:高點之間的時間差越來越長,從93年以前的1年左右到01年以前的4年左右再到01年以後的6年甚至更長。低點之間的時間差也同樣如此,從94年以前的2年內到99年的近5年再到05年的超過6年。照這個趨勢看,下一個新高點應在2013年10月以後才出現,下一個新低點應在2011年6月以後才出現(呵呵,近乎算命,看官不要信以為真)。雖然過去的歲月裡,我們等待第一類機會的時間不算太長,但趨勢是第一類機會的時間差會越來越長。人生苦短,或許將來價值投資者尋找第一類機會將越來越難了。
第二類機會,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週期,許多不同行業的機會加起來,自然比第一類機會多得多。但這涉及到能力圈的問題,個體的人不是萬能的,因為無法把握太多行業的週期。印象中,彼得林奇把握這類機會是比較成功的,但他46歲即退休,可見壓力非常的大。況且這種機會也有一個無奈:行業週期正屬高潮,股市卻在低潮,市場也就不會給予太高的估值,等到股市高潮了,該行業卻又低潮了,呵呵,白陪他玩了。其實,巴菲特真正喜歡的機會是:非週期性行業的暫時性低潮!
第三類機會應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為我們的目標只限於偉大企業,偉大企業之所以偉大,就是它發生不幸的概率非常低。可是它竟然發生了!如果你有把握的話,「用桶去接吧」!
那麼,回到我們的題目:最佳買入機會是什麼呢?
不錯,就是三類機會同時到來:股市恐慌性調整,行業正處低潮,企業又遭不幸!
有這樣的好事麼?嘿嘿,肯定有的,只是不肯定在什麼時候有。假設,千萬記得這是假設啊!假設股市如正道算命算出的那樣於2011年6月以後出現新低點,其時銀行、地產正處蕭條期,招行、萬科又發生了不幸!這樣,最佳買入機會就出現了!哈哈!
據說,實現財務自由,只需一個機會就足夠了。
第三章:買入賣出策略
一、買入策略:
1)空間:【「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這一條,其實就是在敘述這兩個字,「空間」!假設一下:某成長股跌宕起伏,2元到6元,6元到20元,20元又到8元,8元回到28元,28元又回到11元,11元又到33元、、、、、我假設這麼一個股價旅程,這裡很直白的是股價的變化過程,背後卻隱藏者投資者一切不可告人的心態變化,表現出來就是空間變化,最好分化為:下殺空間後上漲空間,恐慌和貪婪就表徵著這種空間末端區域的一種群體行為特 徵,而價值分析只是一種分析手段,它猶如一把尺子,將各個區域按照企業的不斷發展成長中質地來模糊地劃分一下,使得我們評判起來更加客觀更加貼近現實。而 歷史每次大熊市最低點區域都能給投資人提供一個比較理想的低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價格,因此前期的歷史低價格位置的確很有參考價值】老施說:買股票時,根據我個人經驗,買在過去幾年的歷史低點總歸會有好處。你看到股價從125跌倒60,你認為有吸引力了,但可能三年前低至20,這說明這公司股價確實很脆弱。被打壓過分的公司,施洛斯經常查看價格創52周新低的股票名單,並從中尋找投資線索。有時,他更喜歡買入那些跌到多年低點附近的公司股票。我們會注意到,有時52周新低仍然可能是股票多年底部價格的兩倍或者三倍。以前的價值投資我們會買入股價跌到「流動資本以下」的公司,但現在這一條很難適用。現在的原則是買入股價被「打壓」的 公司,股價在歷史低位(而不是創新高)的公司。當然我們得弄明白,其他投資者為什麼不喜歡它們,是因為沒有業績,還是因為季報比市場預期低了一點點,我們 願意與市場不同,因為我們不認為一個季度表現很重要。【因此,就中國股市特性而言,空間也是投資獲勝的根本要素,即使你不是價值投資你也必須要明白,我們 只大概率地需要:
1、變態的下殺空間,牛市過後至少50%以上的個股或指數腰斬跌幅。(一般性指數階段上漲後也需要至少有30%以上的指數跌幅)這才有大概率上的價值機會。
2、變態的上行空間,至少1-3倍以上的漲幅。(指數和個股皆是)
理論基礎:易。既是「變化」,因為人們的情緒總會有一個極端向另一個極端轉變,這是大概率的規律。資金的來去總會有羊群效應,攀比效應。
簡單統計:知道2001年2200點高點,好!從1100開始買股票不錯;2007年6000點,好!最高從3000點一直買到1600,成本2300左右。後來發現很多股票已越過6000點了。即便是階段性高點的最近3400,也需要打壓30%以上
以上這個原理比較樸素簡潔,只是關於「打壓」一點總結,也許會隨著市場成熟而幅度不斷減小。這並不是最主要規律,只有價值基本面分析才是最基本的規律,因此再結合一下企業基本面的分析,見上本文上一章的選股部分,價值投資的基本要素就形成了-空間!對空間的深刻認識!】
2)尺度:
【這裡老施的闡述包含的兩個意思:1、市場難以預測。2、下跌中分批買入。那麼根據這兩個條件需要你好好制定一個買入的「尺度」問題】沃爾特在1998年出席公眾會議時還曾表示,自己傾向於保留足夠的現金,以便在股價進一步下跌時買入更多股票。
【這裡說明尺度中「漸進」的意思:在「漸進」買入後,主要用意是「漸進」瞭解企業和漸進等待進一步機會,我之前經 常會一舉買入很多、很倉促,學習研究之後發現不如慢慢買入的成果大,即使是買入了不多,也能在收益上和心態上得到實惠,因為大概上我們不會一買就飛漲的, 那樣的點位就僅只有一個而已!】【老施闡明了與巴菲特的差距,那我們呢?是否差距更大了一些呢??】巴菲特曾說我這樣做是為愚蠢進行對沖,我告訴他我們不 會對公司盈利進行預測,而我們買入的又是些二線公司,我知道這裡面一定能出來不錯的公司,但我並不知道是哪個,所以只能每個先買點。一定要買,哪怕只有一 點點,這樣你才會記住它。遇到真正喜歡的公司,隨著股價下跌,還會繼續買。
3)心性:【例如我們知道投資成功兩個基本心理素質:另類和耐心,第一:要做個另類,反大眾思維和獨闢蹊徑尋找冷門投資,才能真正選到價值和遇見低估。第二:要有耐心,認定牛熊轉換價值規律是不會錯的,錯的只是因為你因為路途漫長,飽受折磨,喪失了耐心或是隨波逐流而違背這個規律了。-其實大家仔細分析這兩個要素不過也只是為了「尋求一個更好的上下空間」而服務的,他是對人的心性的要求。因為過程是比較漫長,所以我們必須保持長久的耐心和理性】
沃爾特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和巴菲特的共同點就是都很理性,即便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也不會很情緒化。他的兒子埃德溫在談到父親的投資理念時也表示,「很多投資者擔心一個季度的盈利表現,但我父親從不在乎這一點。
【專注於長期、專注於資產才不會受到短期企業利潤變化的驚擾,才不會產生過分的預期而導致投資情緒有較大波動】「因為過去失敗造成的膽怯,將使投資者錯失最好的牛市。」專注於資產,而不是收益,投資者的擔心會小很多。很多投資者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就陷入了這樣的膽怯中,而聽取了施洛斯意見的人就會是幸運的。
二、賣出策略:
【堅持持有一個長週期,例如我的博客(佐羅股飛揚新浪博客)中所探討的《五年內做好一輪買賣》一樣,像我這樣「愚鈍之人」只有堅持長週期大輪迴眼光看待問題,才能有厚實的利潤回報,才能減少過份操作帶來的判斷上的失誤概率】由於施洛斯父子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大約為4-5年,他們有時間進一步瞭解公司。他們會研究每份季度報告,但不會因為每天的股價波動或者每股盈利比預期高出或低出兩美分而患得患失。他們的投資方法讓他們只關注那些不會迅速變化的行業,如此他們才能坐下來慢慢等待。
【每個人的性格決定了它的思考深度。因此有些投資上的事情不能靠一味去尋找感同身受者來相互支撐、告慰,你的作為可能只有你一人理解,投資絕 大多數時候是一個人的戰鬥,有依賴思想或內心不足以強大的人很難完成這孤獨、乏味而又艱辛的旅程。】不要害怕孤獨,但必須確信你的判斷是正確的。雖然你不 能百分百的肯定,但要努力尋找你判斷的弱點。在股價下降後買入,在上漲一定程度後賣出。【低吸高拋是永恆的正確,只是大傢伙的旅程長度不同而已,聰明人可 以短途旅行,多次判斷屢次進出;而平常人就只能做長途旅行了】
【其實最好的賣出點「市場一片歡騰的時候」大家都清楚知道,但結果是總被途中的波動所幹擾誘惑,而將有豐厚收益的馬拉松跑成若干個頻繁決戰的百米賽,後者更累心累身】在出售時機的選擇上,沃爾特也一直強調保持冷靜,不要著急出手。「如果股價已經到了你認為合理的價格,那你賣掉可以。但如果只是因為股價漲了50%,別人勸你鎖定利潤,我認為還是不要急著出手,至少賣之前要重新評估一下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賣之前要重新評估一下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點位)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人們是不是特別樂觀?
【
有些細微的指標和綜合性因素的輔助判斷,可探知市場的樂觀,那輔助因素也是不錯的選擇
【最基本的買賣原則,但細節上還需大家靠經驗來總結完善】施洛斯恪守格雷厄姆法則,買進股價低於賬面價值的公司的股票,並持有股票到市場發現錯誤為止。
<未完待續>
梁軍儒:週期跟非週期 行業的投資策略有區別,非週期只要認為估值低就可以買,因為沒有判斷其股價反轉的明顯依據,且其長期上漲具連續性。週期性行業景氣度高峰期不會是買入的好 時機,盈利能力即將見底,行業回暖預期開始產生時,基本就是股價開始反轉的時點。在回升前「磨」的時間可以是數年,時間成本較高。6月14日12:48 來自新浪微博
梁軍儒:銀行盈利很明 顯還處於高峰期,市場預期和實際都向下走。現階段比較特殊,四萬億後遺症,利率市場化,地產十年繁榮後下行週期,中國經濟轉型,這些因素都是歷史性大轉 折,銀行也處於十年來的高峰期,這些都加劇了投資者對銀行盈利能力的下行預期。什麼時候對銀行業績產生向上預期,銀行可能就會大漲。6月15日10:53來自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