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軍事社區鐵血網掛牌新三板 謀求電商突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05/152682.shtml
導讀 : 鐵血網是國內創辦最早的網絡社區之一。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鐵血科技全年營收1.15億元。
11月5日消息,北京鐵血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簡稱“鐵血科技”)於今日正式掛牌新三板,掛牌同時定向增發估值4.16億元。至此,歷經15年發展歷程的鐵血網,正式成為全國第一家登陸新三板的軍事網站,也是第一家在新三板掛牌的社區電商公司。
鐵血科技本次轉讓方式為做市交易,共向做市商發行260萬股,做市商為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東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鐵血科技董事之一是著名投資人張穎,法人股東有經緯、東方富海、力合清源等著名投資機構。
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蔣磊,目前是鐵血科技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蔣磊16歲保送進入清華大學,次年創立鐵血網,20歲直接保送攻讀博士,22歲放棄攻讀博士學位,全力經營鐵血網。
鐵血網創立於2001年,是國內創辦最早的網絡社區之一。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鐵血科技全年營收1.15億元。截至2015年7月,鐵血網擁有註冊用戶1000萬人,月度覆蓋超過3000萬人。截至2015年7月3日,鐵血網在ALEXA軍事類網站綜合排名中位列第2名,在獨立軍事網站排名中位列第1。
在其發展初期,鐵血讀書里誕生了一批軍事題材的網絡文學作品,如《特戰先驅》(《雪豹》原著)、《滲透》、《二炮手》等。近兩年,網絡文學作品IP交易火熱,鐵血讀書擁有一批優質原創內容,其獨家簽約版權作品改編的抗戰劇《代號叫麻雀》在十一期間播出,另有一部《悍馬烈日》已於近日開機拍攝。
依靠膾炙人口的優秀網絡文學作品,鐵血網積累了用戶資源和運營經驗。隨著互聯網社區形態的發展,以垂直化的網絡社區為主營業務,圍繞“鐵血”這一軍事文化品牌,鐵血網從單純的BBS模式,發展為具有綜合功能,可同時實現媒體、社交、電商、閱讀、遊戲等功能的軍事主題網站。
與其他垂直社區網站一樣,早期的鐵血網盈利模式主要依賴於廣告收入。2008年,鐵血科技成立了軍品電商網站——鐵血君品行。鐵血君品行是ALPHA、Cockpit等諸多國外知名軍品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首位合作者,向國內引進了M65風衣、A-2空軍飛行夾克等經典軍品款式。
在建立軍品電商渠道品牌之後,鐵血繼續向產業鏈上遊爬升。 2011年,蔣磊決定創立自有戰術品牌——龍牙戰術,並形成了社區研究用戶需求、自主設計款型、自主研發面料、外包生產、回到社區銷售的社區電商模式。
2013年,鐵血科技自主品牌的銷售額為3061.48萬元。2014 年,該部分銷售業績大幅增長,為公司貢獻4732.23 萬元收入。招股說明書顯示,龍牙品牌還在參與軍警采購招投標項目,與軍隊采購部門建立多種合作形式,包括銷售戰術用品設計方案、與軍方供應商合作生產等。
廣州恒運等公司與南方電網謀求大用戶直接交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6603.html
廣州恒運等公司與南方電網謀求大用戶直接交易
一財網 林春挺 2016-01-08 17:37:00
南方電網1月8日公布的一則消息顯示,南方電網董事長趙建國在1月6日會見了鞍鋼集團董事長張廣寧一行,就鞍鋼聯眾和廣州恒運深化大用戶直接交易等進行了座談。
南方電網1月8日公布的一則消息顯示,南方電網董事長趙建國在1月6日會見了鞍鋼集團董事長張廣寧一行,就鞍鋼聯眾和廣州恒運深化大用戶直接交易等進行了座談。
張廣寧表示,鞍鋼聯眾發展面臨一定的困難,深化大用戶直接交易有助於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產能和效益,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資料顯示,鞍鋼聯眾是華南地區第一家煉鋼、熱軋、冷軋一貫作業不銹鋼廠和最大的專業不銹鋼生產基地。廣州恒運(000531.SZ)則是一家主營電力和熱力生產與銷售的公司。
趙建國則表示,就鞍鋼聯眾和廣州恒運深化大用戶直接交易事宜,公司已加強各方溝通,認真研究,並給予充分支持,配合做好上報審批等工作。
參與該座談會的廣州市政府副市長周亞偉表示,全力支持有關企業開展電力直接交易。消息顯示,廣州恒運有關負責人也參與了該座談會。
“(三家公司)具體如何深化合作,目前還沒看到更詳細的內容。”一位接近南方電網的知情者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但這是電改的大勢所趨。”
2015年9月,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快電力改革步伐,推動供求雙方直接交易的總體要求,以及國家能源局關於選擇部分省份進行電力直接交易深度試點的工作安排,國家能源局與廣東省聯合印發了《廣東電力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深化試點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正式啟動廣東省電力直接交易深度試點工作。
國家能源局官網此前發布消息稱,自2013年廣東省啟動電力直接交易擴大試點以來,大用戶與發電企業參與踴躍,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試點工作中也暴露出市場交易電量規模與準入用戶需求不匹配、交易機構和信息化的交易平臺缺失等問題。
“我們試了很多年,但效果並不理想。”廣東某市一位政府官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方案》出臺後,2015年,廣州市市長陳建華造訪了國家發改委,向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介紹了廣州落實中央有關部署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並希望國家發改委支持廣州,參與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建設。
努爾·白克力表示,國家已經明確在廣州建設區域性的電力交易中心,國家能源局支持廣州市參與籌建,共同推進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的設立。
大用戶直接交易俗稱“大用戶直購電”,即指大用戶與發電企業或獨立供電企業直接簽訂購銷合同,進行電力購銷交易的一種特殊行為,關鍵是大用戶和電網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向發電企業要供應。大用戶直購電以公平開放電網為基礎,以供需直接見面為主要特征,以確定合理的輸配電價為核心,能夠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促進形成科學合理的電價機制。
在直供電方式下,受益的顯然是用電企業和發電企業,但對電網企業的利潤會造成一定的沖擊。在用電企業方面,用雲鋁股份(000807.SZ)的例子來說,2014年該公司采用了這種方式購買電力後,其電成本與執行目錄電價相比預計下降幅度為0.05元/千瓦時左右。
當時與雲南相關部門的一位官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雲鋁股份擁有至少100萬噸產能的電解鋁,其中60萬噸可以通過直購電的方式購買電力。
根據當時的測算,電價下降0.05元/千瓦時,噸鋁成本便可下降600多元,雲鋁股份即可因此減少3.6億元的支出。
對於發電企業來說,在宏觀經濟下滑導致社會用電量減少的背景下,通過大用戶直購電可以刺激發電。廣州恒運2014年的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上網電量47.56億千瓦時,同比減少12.83%。一個主要因為電力需求增幅收窄,電力市場競爭激烈,煤電機組發電份額持續被西電和新增容量所擠占。
上述財報當時預測,2015年宏觀經濟仍不樂觀,公司將面臨三大困難。其中一個困難是,2015年電力需求將進一步下降,加上西電及新裝機多重擠壓,經營壓力巨大,爭取到較好的電量份額將是2015年公司經營的一大挑戰。
廣州恒運2015年第三季度報顯示,本年初至報告期末,與上年同期相比,營業收入減少53.49%,主要是報告期內電量收入及錦澤房地產公司結轉的房地產銷售收入比上年同期減少所致。
上述南方電網知情者對記者表示,如果上述合作最後談成,對發電企業廣州恒運和用電企業鞍鋼聯眾來說是好事一樁。
編輯:王佑
在傳統工業領域謀求發展,創業公司應該怎麽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6/155424.shtml
導讀 : 從小企業開始入手,慢慢熟悉市場,直到形成屬於自己的模式。
來源: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
對於想要起步的初創公司來說,選擇物流和貨運業,就相當於選擇了一個巨獸般廣闊的市場。
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產業,每年全球因此產生的價值估計在9兆美元。在創造如此巨大利益的同時,貨運業也保持著難以置信的低技術含量。
Flexport是一家希望將貨運變得更加簡單高效的初創公司,目前為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自2013年11月成立以來,該公司月收入增長了25%,員工數量超過百名。
近日,我們與Flexport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Ryan Petersen聊了聊在傳統工業領域,初創公司應當如何找尋出路,謀求發展以及如何將現在科技軟件與傳統技術相融合。

下面列舉的是Ryan的一些見解:
從小做起
“我從未想過我可以成立Flexport這家公司,並且還能在這個9兆億的大產業里分一杯羹。只是當我在一家小型的進出口公司工作的時候萌發了一個想法,我希望日常工作可以得到現在辦公軟件的幫助,當時我知道實施這個想法會有困難,但我也知道我會有解決辦法,所以我就去做了。”
漸漸地,我更加意識到,不僅是小公司面臨這樣的問題,大公司也是。所以我們就慢慢去做這件事,把我們的產品推薦給客戶,給各類企業提供一個完整的貨運鏈管理解決方案。
再複雜的系統都需要不斷發展更新。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只是建立起一套針對小型或者大型公司的系統,那公司不會發展到這一步。我們采用了最小可行產品的做法,從小企業開始入手,慢慢熟悉市場,直到形成屬於自己的模式。
選擇對胃口的投資商
很多矽谷的投資商在默認狀態下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實際商業中,利潤率並不是像軟件里告訴你的數據那樣高。所以Flexport主動挑選自己想要的投資者而非來者不拒,因為我們深知Flexport的定位是軟體技術與實體經驗相結合的公司。
當我們的投資者對我們說利潤太低的時候,我們會告訴他“看看這成千上萬的資金流”。很多風險投資公司已經習慣了上萬美元的收入會有90%的利潤率,而在貨運業可能只看到了10%的利潤,但是我們身處的是一個利潤達到幾兆億美元的龐大領域,所以獲利結果是一樣的,只是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
我們在一個複雜龐大的領域里鬥爭,因而我們不能按照千篇一律的模版來運營這個企業。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對公司的未來充滿信心,所以我們會說服我們的投資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如果保持公司良性運轉,但如果你知道了,那麽巨大的收益就會緊跟而來。著眼於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那麽你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公司。
結構很重要
當上述的問題都解決了,那麽接下來你需要註意,如何從公司結構的角度看待公司的整體運營。你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公司結構理念,你需要在這里面註入你的企業文化,你還需要用圖表說明你在做什麽,整個公司的發展方向都要與你制定的這些理念相匹配。
所有初創公司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做到產品和市場的完美契合。一旦突破了這個難題,公司就會迅速發展。但同時很多初創公司也會發現,現有的組織結構圖將變成負擔,它們會因為不適應新的發展而漸漸遭到遺忘。當然,像我們這種在工業領域內發展的公司不會遇到這種情況。
平衡新舊文化的沖突
在Flexport,我們的夥伴有的來自別的初創公司,有的來自矽谷,我們肩並肩一起奮戰了很多年。很顯然,這兩種文化之間常有碰撞,但是我們公司的秘訣是讓看似“水火不容”的兩組成員學會交朋友,學會共同協力解決問題。
我們公司擁有政府批發的七張許可證,得到這些許可證的歷程我們都無力再來一遍,然而,這還不是最難的部分,我認為最難的部分是如何消除壁壘,讓大家融入到企業文化中來。我覺得很幸運,我們做到了讓大家在同一個屋檐下和平共處。
我們的成功來自於對彼此間的信任:委托,但並不是事無巨細。放手給人自主決定。
我們歡迎那些心胸開闊的人。我們需要的是在貨運業經驗豐富又能保持開明心態的人才。同時,來自初創公司的那些科技人才也需要對這些“藍領”保持敬畏之心。
尋求幫助
對首次創業的創始人來說,讓公司初成系統不是一件容易事,我的建議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彌補自己的不足。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一名獨自奮鬥的創業人,並恰好也找到了與市場相匹配的產品,那麽接下來你就需要一些能人誌士幫助你建立起更好的企業結構,大家還可以在一個更龐大的資產池里一起玩耍,你可以和一切有豐富經驗的人一起同行。
我自己還雇了一位執行教練,真的非常有幫助,我多希望我可以早一點遇到他。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很值得。要知道,在公司迅速發展之時,作為創始人,你會面臨很多你從未遇到的事情。所以我真的建議當明確公司的產品定位之後,尋求一位合適的人來指導你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事。
不惜一切代價遵守法規
從創業的第一天我們就嚴格重視合法性,我們不想拿自己的業務冒風險。
海關貨運監管部門向來是防毒品和恐怖主義的前線。所以我們的監管機構與別的行業不同。他們是配槍的,當你違反了規定,他們不會禮貌的敲敲門進來,而是直接破門而入。所以稍有疏忽,我們面臨的將不是罰單,而是坐牢。
優先遵守法律意味著我們不得不 克制我們的增長。99%的顧客都是被排在了等候名單上,我們不與那些立刻就要求貨運的公司合作。我們要確保走的每一步都在法律範圍內。
這就意味著你要確保手下的銷售人員在完成每一筆交易前反複確認其合法性;要求你的工程師們在合法範圍內工作,而不是追求新奇炫酷的東西。在我擁有自己的海關律師之前,我親自將這些概念灌輸給了每一位員工。對一個初創公司來說每一步你都需要走地非常小心。

版權聲明:
本文編譯者小馬,轉自獵雲網(ilieyun)。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攻城略地”之後 前海人壽謀求全方位轉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2090.html
“2016年是公司全面轉型實施年。”《第一財經日報》獲得的一份前海人壽內部文件顯示。
雖然成立僅四年左右,但前海人壽近年成長速度驚人,無疑已成為保險業的一匹“黑馬”。保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前海人壽的規模保費已躍至壽險業第11名,總資產、凈利潤等重要財務指標均成倍增長。
從財務數據來看,支撐起前海人壽規模大增的除了股東投入和發行債券外,更重要的是理財型險種的“大賣”和投資收益的大漲,兩者相輔相成,也讓前海人壽在資本市場上名聲大噪。
然而,在成立前三年的“攻城略地”之後,前海人壽也開始思考轉型之路。從本報獲得的內部文件所示,前海人壽將在未來三年實施包括戰略、產品、渠道、投資、服務、考核在內的全方位轉型。三年之後的前海人壽或許將“風格大變”。
成倍增長
事實上,相當部分的壽險公司會在成立初期選擇走擴大規模的道路,因為保險是具有規模效應的行業,保險公司產品背後的大數法則就意味著其平均理賠成本和運營成本會隨著承保業務規模增大、機構員工數量的增加而下降。前海人壽也不例外,無論在主打產品的選擇還是渠道的取舍上都是奔著快速擴大規模而去。
“在開業三年的創業初期,因公司自建的營銷員等銷售渠道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公司明確了銀郵代理先行、多元布局,銷售和投資能力並重,不斷加強管理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目標。”前海人壽在內部文件中表示。
2015年,前海人壽實現規模保費779億元,總資產達到1559億元,實現利潤30.98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561%。與2014年數據比較,前海人壽總資產增長了178%,凈資產增長了273%,凈利潤增長了22倍。和成立初期的2012年相比,2015年末的總資產和凈資產分別是彼時的90倍和26倍。
驚人增長的背後,承保端投資型險種的“大賣”和投資端的“高舉高打”功不可沒。
從信批報告來看,前海人壽2015年度保費收入前五名保險產品大多都是帶有“理財”相關字樣的投資型險種,其中頭兩名的“前海尊享理財二號年金保險”和“前海尊享理財一號兩全保險”保費收入和後幾位產品相比多出數十倍。
保監會數據顯示,前海人壽2015年實現規模保費779億元,名列壽險業第11位,不過其中只有174億元為原保險保費收入,剩下的605億元均為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這一規模在所有壽險公司2015年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名列第4位。而在174億元的原保險保費收入中,躉繳占了97%以上,來自銀保渠道的則占據了99%。
而投資端,前海人壽更是因為“舉牌”在2015年名聲大噪。根據本報統計,2015年前海人壽及其背後的寶能系在A股市場就舉牌了中炬高新、南寧百貨、明星電力、韶能股份、合肥百貨、南玻A、萬科A等多家上市公司。其中,由於前海人壽控股股東鉅盛華在上月初將萬科表決權無償讓渡給前海人壽,前海人壽目前更是握有萬科A20%的表決權。
頻繁舉牌使得前海人壽的長期股權投資余額暴漲,其2015年末的長期股權投資為130.19億元,較2014年末上漲了421%。同時,前海人壽2015年度的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也較2014年分別上漲168%及143%,兩者相加為137.4億元,與174億元的保費收入形成明顯的“雙輪驅動”,也成為凈利潤的最大貢獻者。
全面轉型
然而,這樣的業務模式也面臨著風險,譬如投資型險種“正常退保”所帶來的現金流壓力;A股市場上的波動對利潤表現和凈資產表現的影響;對銀郵渠道的太過依賴等都是前海人壽需要考慮的問題。
同時,監管對於中短存續期產品也加緊監管。3月,保監會發布新規,要求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實際存續期間不滿5年)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公司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的2倍以內,並要求自3月21日起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應立即停售,存續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滿3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銷售規模在3年內按照總體限額的90%、70%、50%逐年縮減,3年後控制在總體限額的50%以內。
因此,轉型勢在必行。
前海人壽表示,從2015年下半年,前海人壽已為新三年全面布局戰略轉型,2016年是公司全面轉型實施年。
而在戰略轉型的“頂層設計”下,則包含產品、服務、渠道、考核的具體轉型方向。
在產品上,內部文件顯示,前海人壽將致力於保單標準化,重點推進保障型、中長期產品。保險期限方面,2016年前海人壽將主推五年以上、期繳保險產品。
渠道方面,2016年將重點補齊自建渠道的短板。大力發展個人營銷渠道,培養績優營銷員和營銷團隊。
而在市場矚目的投資端,前海人壽則將目光瞄準在“大熱”的養老產業上。
同時,根據內部文件所載,2016年,前海人壽不僅考核銷售業績和投資收益,而是將總公司各部門、各業務渠道和各分支機構作為獨立的考核主體,全成本核算,提高公司全體員工、尤其是負責人的成本意識和經營意識,開源節流,力爭形成多個利潤中心。
5G研發組織首會北京 中國謀求主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048.html
從3G、4G到5G,中國正在從通信技術跟隨者成為引領者。
6月1日,第一屆全球5G 大會(The 1st Global 5G Event)落下帷幕,這次由中歐美日韓5G推進組織首次跨區域合作召開的大會,第一站選擇在北京舉行。
選擇在中國召開首次會議,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具有里程碑意義——既是中國通信技術實力的展現,也意味著中國在積極謀求5G領域的話語權。
“在國際電信聯盟(ITU)、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等國際組織、國際標準組織框架下,形成全球統一的5G國際標準”成為大會上中歐美日韓五大5G研發力量凝聚的共識。中方過去一直是該理念積極倡導者。
根據ITU時間表,到2017年,ITU將完成5G標準候選技術征集。“目前,統一標準化制定方面還存在困難,但最終標準會統一,”中興通訊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這個領域是後來者,但中國從政府到企業都在積極參與規則的制定。”
對通信標準的爭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廠商專利技術寫入標準後,將成為全球共同使用的技術,不僅可能改變技術廠商在全球競爭中進行專利防守和進攻的能力,控制大量標準和必要專利的廠商,也可獲得授權收入,而未寫入標準的競爭性技術,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研發投入打了水漂。
中國有優勢
技術領先性、技術標準的演進軌跡、全球產業化可行性,將影響到未來5G標準制定及各國無線連接相關產業的發展軌跡。
“一個國家要想在5G時代領先,需要先進技術的積累、行業領先的公司和足夠的市場。中國廠商在5G技術領域已進行大量儲備,此外中國在市場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用戶規模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為中國加快進入5G時代奠定了基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員向記者表示。
全球通信發展史上,中國移動通信網絡設備曾經全靠進口,2G時期,中國在設備制造上獲得一定份額,但在通信標準競爭方面仍然落後3G時期,中國另起爐竈發展了TD-SCDMA標準,但其全球產業化卻並未成功4G時期,中國在3GPP框架下成為TD-LTE標準倡導和獲益者,GTI陣營實力逐步和LTE FDD陣營並駕齊驅。
從3G到4G,全球通信國際標準實現三變二,到5G時期,“形成全球統一的5G國際標準”的理念將標準體系推向二變一。由於3GPP主導了TD-LTE、LTE FDD標準,而中國廠商此前提出的“5G是對4G的持續改良而非革命”理念獲得全球主要5G推進組織認可,基於3GPP平臺實現4G+向5G的改良,事實上將有利於當前4G標準主導者。
由於TD-LTE、LTE FDD是4G兩大國際標準,3GPP、ITU是4G標準化的核心標準組織和國際組織,對“全球統一5G國際標準”的堅持,事實上鞏固了4G標準主要貢獻方在5G的地位。基於“5G是對4G的持續改良而非革命”,則進一步鞏固了現4G標準貢獻者在未來5G標準中的權重。
當前,TD-LTE是中國用戶最多的4G制式。和3G時期TD-SCDMA標準全球只有中國移動使用不同,4G時期的TD-LTE因為擁有同行者而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標準,GTI(TD-LTE全球發展倡議)和FDD陣營在全球組網數量上有差距,不過憑借中國TD-LTE用戶規模,在影響力上直追FDD陣營。
業界已公認,在5G技術研發上,中國和歐洲是主角。第一屆全球5G 大會上,中國再次宣布將劃出200M頻段進行實驗,頻譜問題是制約5G發展重要瓶頸,中興通訊CTO向際鷹認為,中國的行動在全球5G研發組織中再次釋放了積極信號。
目前,ITU針對5G標準候選技術的征集正在進行,全球對於公認的5G技術也逐漸凝聚了更多共識。在今年巴塞羅那全球通信展上,中興通訊憑借Pre5G技術Massive MIMO獲得業界公認含金量較高的CTO選擇獎,將這一5G關鍵技術應用於對4G網絡的演進,也意味著從4G開始持續技術演進步入5G的理念獲得普遍認同。
國際電信聯盟(ITU)定義了5G的三類典型應用場景,分別是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大連接物聯網mMTC和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上述三種典型應用場景對終端上網峰值速率、單位面積終端鏈接數量、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均提出了相應技術指標,從而滿足增強虛擬現實、視頻直播、海量物聯網設備接入、遠程醫療、自動駕駛等5G時代的典型應用。
大唐電信在ITU擔任5G評估組主席,並在3GPP標準化組織擔任多項重要職務。第一屆全球5G 大會上,大唐電信也展示了PDMA、車聯網等技術。其中,PDMA是一種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1G到4G分別采用了FDMA、TDMA、CDMA和OFDMA的正交多址接入。
在大規模天線、非正交多址接入、超密集組網、低時延高可靠4個方向上,大唐電信相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作為我國IMT-2020(5G)推進組核心成員該公司取得了技術突破。
5G並非單人遊戲
工信部部長苗圩5月31日在大會致辭中建議,5G發展需要深化務實合作。
“各國的條件不同,優勢各異,我們需要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合作共進,我們要繼續在政府、產業組織和企業建立更加廣泛和深入交流合作的渠道,加強各有關國家和地區在科研項目、5G推進組織的對等開放。”苗圩說。
去年9月,中國和歐洲就5G簽訂重要夥伴關系協議,共同致力於5G技術全球標準化。“據說,中歐目前在識別無線電頻帶方面加強合作。”一位接近IMT-2020(5G)推進組的5G研究者對記者表示。
2015年初,歐洲電信設備商愛立信同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CAICT)簽訂了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表示將聯合開展5G研究和開發,涵蓋無線接入技術、核心網架構及5G應用場景等關鍵領域,針對電信和各種垂直行業融合、轉型、應用以及生態體系等開展合作、學習及信息共享,並共同推動3GPP和ITU組織的5G標準化和頻譜開發。
此外,2014年,華為與歐盟及產業界各方共同推動成立了歐盟5G公私合作聯盟(5GPPP),當前,5GPPP是歐盟重點投入的5G旗艦研究項目群,華為在5GPPP歐洲技術平臺委員會中獲得了一個董事會席位。
“我們期待著國際合作,合作可以給我們提供一致前進的方向,”,歐盟5GPPP的一名負責人伯納德·巴拉尼(Bernard Barani)表示,“我們覺得5G和之前幾代通信技術大有不同,我們會看到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垂直行業的要求,這要求我們統觀全局、統籌發展,也會有新的利益相關方加入進來,比如說醫療行業、能源行業,這會給我們帶來非常複雜的挑戰。”
不僅歐盟正在開始加強和不同利益相關方合作,中國也鼓勵不同垂直應用行業企業在5G研發時期參與其中。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WWRF、沃爾沃、富士康等都出現在了這次的全球5G 大會上。
“幾乎每個區域都可以看到5G的試驗,我想這些試驗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我們開發5G的標準,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試驗應該是通過開放和合作的方式來進行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表示。
“全球的一個頻段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高效的一種推進5G發展的方式。”日本5GMF秘書長Kohei Satoh表示。美洲5G Americas主席克里斯·皮爾森(Chris Pearson)則表示,協作可以發生在每一個層面,“可以是社會的層面、政府的層面,還可以是私營公司的層面。”
廣發銀行董事長董建嶽:未來五年謀求向“三個銀行”轉型
8月11日,廣發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董建嶽在新華網發文表示,在謀劃2016-2020年五年規劃方向時,廣發銀行將向“交易銀行”、“財富管理銀行”和“網絡銀行”三個銀行轉型。
在“交易銀行”方面,廣發將從以信貸業務為主向以客戶交易活動為中心的綜合化服務轉型,建設覆蓋企業各個交易環節、交易對手的服務體系,並通過信息中介、現金管理、管理咨詢等服務,為客戶全方位創造價值。在“財富管理銀行”方面,既為高凈值私人銀行客戶、中高端貴賓客戶提供專屬服務,更成為普羅大眾進入多層次金融市場獲得財富增值的橋梁。在“網絡銀行”方面,加快“互聯網+銀行”實踐探索,推動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深度融合,廣泛參與到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場景,為客戶提供場景化、智能化的泛金融產品和服務。
董建嶽並表示,銀行業要著力協調好“三大關系”。一是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相協調。未來一段時期銀行業面臨的風險形勢依然嚴峻,要把風險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經風險調整後的收益來真實評價業務效益,堅持在風險可管控、可承受的前提下推動業務,同時積極配合“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改革步伐。二是資產業務與負債業務相協調。對負債業務以成本控制和流動性管理為核心,強調“量價平衡”;對資產業務以優化結構為主線,繼續發揮廣發銀行在小微金融和消費金融等方面的差異化優勢,堅持“好鋼用在刀刃上”,通過信貸資源配置撬動實體經濟新動能。三是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協調發展。對金融資源做到“表內表外一盤棋”,靈活運用銀行貸款、直接投資、同業業務、表外融資、債務承銷、資產管理等各種融資工具,滿足客戶的“全融資”需求,拓寬銀行收入來源。
在談到普惠金融時,董建嶽認為,普惠金融具有受眾客戶數量多、分布廣的特點,若發展得好,能擺脫傳統“二八法則”的“壘大戶”慣性做法,通過“薄利多銷”實現“長尾效應”,開辟新的業務藍海,實現銀行與社會的共贏。銀行業可借助互聯網技術不斷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擴大金融服務渠道網絡,以小微金融、涉農金融、消費金融、網絡金融為重點,為廣大基礎客戶提供低門檻、低收費、低成本、更便利的金融服務。
據第一財經記者觀察,按照新的五年規劃,廣發銀行已悄然改變了轉型方向。
廣發銀行在2011-2015年戰略規劃中確立了“建設中國最高效中小企業銀行、打造中國最佳零售銀行、躋身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一梯隊”的戰略願景。2014年,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該行又將網絡金融納入戰略重點,初步形成了小微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場、網絡金融“四輪驅動”的戰略布局。
在上個五年間,廣發銀行在這零售和小微業務上做了大量流程改造和資源投入,並收獲了一定的市場美譽度。在近日采訪中,談到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多家銀行業內人士都將廣發列為除國有大行之外的第二梯隊。
不過,隨著經濟下行,相較於大企業,中小微企業的風險更為突出,在做大小微企業時,如何將規模與風險平衡好,是廣發必須處理好的問題。廣發2015年的業績並不好看,凈利潤降至91億元,同比降幅達25%,錄得花旗領銜重組十年以來的首次凈利下滑記錄。凈利潤的下滑原因是受資產減值準備支出計提影響,廣發銀行2015年資產減值損失214.55億元,增幅129.53%。主要是由於宏觀經濟下行,根據外部環境審慎計提貸款撥備以及加快處置核銷不良貸款消耗所致。
到底是小微業務已經達到戰略轉型要求,還是其風險突出需要暫緩規模,再加上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的影響,導致廣發提出新的戰略方向,目前還不得而知。
外交部:日本謀求私利還企圖挑撥中非關系
據外交部網站29日消息,外交部今日舉行例行記者會,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答記者問。
記者提問:據日本共同社報道,28日,在肯尼亞舉行的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TICAD)發表了《內羅畢宣言》,宣言稱將維護基於規則的海洋秩序,並確認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共同社稱宣言是在中國日益自信及東海、南海局勢緊張背景下發表的,意在影射中國。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眾所周知,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TICAD)本應是一個聚焦非洲發展的多邊交流與合作平臺,其宗旨是支持非洲發展。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上周肯尼亞舉行的第六屆TICAD會議期間,日本卻企圖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非洲國家,謀求私利,還企圖挑撥中非關系。
公道自在人心。據我了解,在此次TICAD峰會前舉行的高官會上,日本竭力推動把會議議題和成果文件引向安理會改革和海上安全問題,偏離了非洲發展這一峰會主題,引起非洲與會代表強烈不滿。非洲國家堅決反對TICAD政治化,堅決反對把亞洲的問題帶到非洲,堅決反對日本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非洲。從此次TICAD峰會最後通過的成果文件看,日本最終不得不全盤接受非洲國家的意見,把有關涉海內容限制在非洲海上安全合作,在安理會改革問題上仍維持上屆TICAD峰會《橫濱宣言》原則性表述。日本共同社的報道顯然沒有客觀反映會議的真實情況,這也是對非洲國家的不尊重。
記者提問:去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中方邀請了很多外國嘉賓出席大規模閱兵活動。請問今年是否有類似紀念活動安排?
答:去年中國隆重舉辦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目前我沒有聽說今年有舉辦類似去年紀念活動的計劃。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G20時間,期盼在杭州成功舉辦一屆G20峰會,取得盡可能多的成果,為提振世界經濟註入新的動力。
舉牌伊利 陽光保險稱“不主動謀求成為第一大股東”
在險資洶湧的舉牌潮中,陽光保險也在中秋節前再次布下棋局。
9月18日晚間,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伊利股份”,600887.SH)在上交所公告稱,2016年9月14日,陽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陽光產險”)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統增持公司無限售條件股份合計5,667,9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09%。本次權益變動後,陽光產險和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陽光人壽”)合計持有公司普通股股票303,240,065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0%。
持股伊利5%
公告稱,陽光產險和陽光人壽因同受陽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制而構成一致行動人。其中陽光人壽合計持有伊利股份2.53億股,持股比例4.17%,陽光產險此次增持後合計持有伊利股份5014.725萬股,持股比例升至0.83%。
近期,險資舉牌上市公司動作頻頻,成為資本市場運作中頗受關註的“黑馬”,形成了以恒大系、寶能系、安邦系、生命人壽系不同股東背景的險資巨頭派系。這些險資多偏愛低估值、高分紅、現金流充足的金融、地產和零售類上市公司。
“寶萬”控股股東之爭,安邦拔得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交頭椅等事件使得險資對於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爭奪闖入公眾視線。不過,從陽光保險舉牌來看,其意圖並不在謀求第一大股東實現控股“野心”,更多是出於財務投資的目的。
事實上,陽光保險舉牌伊利股份始於去年,在伊利股份2015年年報上,陽光保險赫然在列,成為新晉大股東。陽光保險持有伊利股份持股1.09億,占總股本的1.83%,位列伊利股份的第五大股東。呼和浩特投資有限公司、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自然人潘剛、中國證券金融有限公司位列伊利股份的前四大股東席位。
陽光保險方面表示,“本次增持的目的是出於對伊利股份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所進行的財務投資,支持伊利股份現有股權結構,不主動謀求成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東。”
從業績來看,伊利股份確實表現搶眼。2016年中報顯示,截止到今年6月末,伊利股份營業收入300.87億元,與去年持平;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1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20.63個百分點。
也有市場人士也提醒道,優質上市公司成為險資舉牌標的後,股權爭奪可能會對相關上市公司的穩定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從而引起市場層面的擔憂。
舉牌動作頻頻 多元化布局
作為國內第七家壽險兼營的保險集團公司,陽光保險近來在資本市場上的操作也愈發迅猛。除了舉牌伊利股份,2015年12月1日,陽光保險大手筆操作,一天之內連續舉牌了承德露露、京投銀泰和中青旅。
伊利股份最新披露的簡式權益報告書顯示,陽光保險持有、控制境內外上市公司持股比例達到5%以上的還有:鳳竹紡織、中青旅、京投發展、勝利股份、承德露露、福壽園等,持股比例分別占其公司股本的5%、7.46%、5.35%、5.56%、8.43%、7.22%。
稍加對比不難發現,不同於中國人壽、安邦保險等險資巨頭偏愛舉牌地產、銀行等藍籌股,陽光保險舉牌行業更加多元化,上市公司的主要涉及乳制品、食品加工、紡織、商業地產、旅遊等公司標的。
陽光保險集團下屬子公司陽光產險和陽光人壽披露的2015年年度報告顯示,兩家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約34億元,實現投資收益達125.91億元。
陽光保險針對投資伊利發聲明:不主動謀求第一大股東
繼陽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陽光保險”)舉牌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伊利股份”)引發該公司緊急停牌後,9月20日,陽光保險在微博發表聲明,為真誠體現陽光保險的投資本意及避免資本市場誤讀,保持被投資企業穩定,公司同時鄭重做出了中國資本市場有史以來的兩個承諾:“支持伊利股份現有股權結構,不主動謀求伊利股份第一大股東”和“未來12月內不再增持伊利股份”。
這一聲明是針對市場對險資“門口的野蠻人”的普遍印象以及被舉牌企業近期的資本市場運作而做出的回應。
“陽光保險作為一家市場化企業,完全有能力自主做出決策與判斷,以上承諾都不會因為任何相關變化而變化,不會因為市場某些過度解讀而變化,陽光保險看好中國消費市場發展,看好伊利股份發展。”陽光保險在聲明中強調,凡理性投資者都應該清楚這樣一種承諾對一個擁有幾千萬客戶的金融保險企業意味著什麽。
陽光保險方面表示,公司在舉牌伊利股份後,第一時間告知伊利,雙方進行了友好坦誠地交流。並稱,作為保險企業,對優質上市公司進行適度資產配置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陽光保險強調,在其二級市場投資的198家企業中,沒有一家是第一大股東,沒有一家持股比例超過10%,投資伊利同樣也是正常的財務投資行為。
顯然,這一聲明很大程度是針對伊利股份停牌的回應。伊利股份9月19日早間公告,公司正在籌劃重大事項,該事項可能涉及重大資產重組或非公開發行股票,鑒於該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公司股票自9 月19日開市起緊急停牌,連續停牌不超過10個交易日。
伊利股份9月18日公告披露,9月14日,陽光保險通過旗下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陽光人壽”)和陽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陽光財險”),合計持股比例超過5%,由此觸發舉牌。
根據公告,9月14日,陽光保險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統增持伊利股份無限售流通股股份5667900股,占其總股本的0.09%。本次增持前,陽光保險已持有伊利股份297572165(2.98億)股,占有總股本的4.91%。本次增持後,陽光保險合計持有3.03億股股份,從而合計持有伊利股份總股本的5%。
本次增持,由於伊利股份、陽光保險的企業知名度,及伊利本身的股權結構,而引起了資本市場廣泛的關註。但與引發資本市場“門口的野蠻人”猜想不同的是,陽光保險在舉牌伊利股份後,第一時間即告知了伊利方面,並在信息披露報告中明確“支持伊利股份現有股權結構,不主動謀求成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東”和“在未來12個月內不再增持伊利股份”。
陽光資管內部人士表示,陽光保險作為一家金融機構,其經營十分註重長期性和穩健性。公司始終堅持謹慎穩健的投資風格,其對外長期投資,都是基於對於被投資行業及企業前景的看好。此次舉牌伊利股份,也是看好中國消費行業的發展前景,認可伊利股份的投資價值。
據了解,陽光資管管理資產近6000億元,資產管理結構穩定,風格較為穩健,多年投資收益持續穩定。在二級市場基本上以財務性投資為主。根據分析了解,在陽光目前投資二級市場的上百家上市公司中,沒有任何杠桿投資行為,沒有一家是第一大股東,也均未有超過10%的持股占比,超過5%的也只有四家。一級市場投資的幾十家企業中,陽光也不乏有把投票權主動授讓給管理層的舉動。從其前期持有的多家“食品飲料”類企業,也不難看出,陽光保險並不熱衷地產等行業,而是偏愛與消費領域密切相關的“穩健性”企業。
也有市場分析人員認為,保險資金在二級市場的增持行為,一方面是由於利率下行、“資產荒”背景下,投資者積極尋求優質投資標的,另一方面一些經營穩健的保險機構,長期持有經營效益良好的上市公司,對於上市公司本身也是一種認可。 鑒於陽光投資後竟然主動表態不謀求成為伊利第一大股東,資本市場目前太需要這樣正向的能量了
陽光保險成立於2005年,作為保險行業的一家新興集團公司,旗下擁有陽光人壽、陽光財險、陽光資產管理、陽光渝融信保、陽光融和醫院等多家專業機構,其經營發展均十分健康,並早已獲得穆迪、惠譽等國際機構出具的行業少有的A類信用評級。

微生物基因組產業起步 資本提前布局謀求百億級市場
上周,基因圈有一家叫“弘睿康(hcode)”的生物科技公司拿到千萬級Pre-A輪投資。
這家位於深圳的公司,創始人胡鵬也是“華創系”出身。有意思的是,他們關註的並非人體基因組,而是生存於人體內或皮膚表面的微生物群基因組,以此來判斷人體菌群的特征,制定解決方案,從而指導人的健康管理。
這一領域被稱為“人體微生物組學”。作為人體基因組的有效補充,微生物基因組相關的研究和產業正在國際上快速發展,國內此類公司雖然相對較少,但也已經開始產業化。國內外對人體微生物組的應用方向包括,生物治療(Biotherapeutics),微生物組檢測,菌群移植等。
業內人士認為,人體微生物組很有可能會掀起精準醫療的下一個浪潮,微生物基因組的市場空間將達百億到千億級,當然這有賴於產業化過程中相關產品的開發和應用。
五大行業將引發變革
近年來,人體微生物組在國際上的研究和產業化逐漸火熱起來,究其原因是因為,它能從人類環境層面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的狀況,比如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通過糞便來檢測,對人來說是一種徹底無創的檢測手段。
人體微生物到底是什麽?山東基因科學研究院發起人、銳翌基因首席科學家秦楠表示,從出生開始,微生物開始在我們人體腸道里定植,到我們日常接觸的食物、空氣都存在大量微生物,我們的皮膚、口腔、腸道諸多部位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可以說,人體就是一個含有微生物的超級生命體。
總體來說,人身上的微生物大約有1.5公斤,其中鼻腔內微生物有10克,口腔內有20克,肺部有20克,胃腸道有1000克,皮膚有200克,生殖道內有20克,絕大部分人體微生物分布在胃腸道,約占人體微生物總重量的80%以上。
科研是產業應用的基礎。華大精準營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陳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兩個關於人體微生物組的奠基性研究,一個是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MetaHIT,由歐盟發起,8個國家14個研究機構參與,華大基因承擔了其中關鍵的測序與分析工作,從2008年1月1日到2012年6月30日,構建了第一個腸道微生物基因集,包含330萬個基因,是近年來腸道微生物研究的里程碑。另一個是由美國國家衛生院發起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從2008年到2013年,采集了人體各個部位共超過5000份樣本進行了測序和深入的分析,繪制了人體相關的微生物圖譜,並破解了3000種微生物前基因組,初步建立了人體共生微生物參考數據庫。
後續的一些研究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幽門螺桿菌是最常見的有害微生物,引起潰瘍;乳酸菌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甲烷短桿菌,人體內大部分的甲烷都是它產生的;雙歧桿菌可以治療多種腸道疾病;瑞士乳桿菌與降低焦慮和憂郁有關;長雙歧桿菌與降低焦慮和憂郁有關。
陳蕾表示,在人體的器官中,腸道是最大免疫器官,掌管70%以上的免疫功能。檢測腸道菌群可以用於伴隨診斷,所以出現了一些和腸道菌群相關的研究。華大基因作為國內基因行業龍頭機構,在國際上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腸道菌群的研究結果,比如腸道微生物與II型糖尿病、結直腸癌的關聯研究,嬰兒早期腸道菌群發展研究,口腔、腸道微生物菌群和類風濕關節炎之間關系的研究等。
此外,華大基因還跟加州大學合作,做過自閉癥的分析,對患有自閉癥譜系障礙的雙胞胎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科學家們試圖從腸道健康角度來治療自閉癥患兒,未來可能會有突破。
繼2015年美國宣布啟動精準醫學計劃之後,今年5月,奧巴馬政府宣布美國國家微生物組計劃NMI(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啟動,該計劃共出資5.21億美元,想要實現三大目標:首先支持跨學科研究,以回答多樣化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組的基本問題,比如什麽是健康的微生物組;其次,開發檢測、分析微生物組的工具,如實時檢測空氣、土壤、水或人體微生物的手持傳感器;第三,因為此領域人員不足,所以要培訓更多的微生物組相關工作人員。
秦楠認為,美國微生物組計劃的啟動可能會給五大行業迎來變革,首先是醫療健康行業,現在大量研究發現炎癥性腸病、大腸癌、II型糖尿病、肥胖、肝硬化、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抑郁癥、自閉癥等眾多慢性病與人體微生物組密切相關。
第二個領域是體外診斷行業,根據人體微生物組設計的各種疾病高相關性分子標記物,可以用來進行慢性疾病的早期檢測包括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和早期幹預。
第三個領域是健康管理行業,人體微生物組菌群成分的變化,可以在人體內環境層面反映人體健康特征,菌群就像人體健康的“晴雨表”,可以實時對人體的健康進行監控。
第四個行業是保健品行業,此前太多保健品效果和作用含混不清,基於健康監控的手段,可以促進保健品條例評價體系的形成。
最後一個是傳統中醫藥行業,基於微生物組大數據的療效評價體系,可以促進中醫藥治療效果的標準化,這也有利於中醫藥事業走向世界、走向國際市場。
國外微生物組產業化更快
雖然中國的微生物基因組產業應用才剛剛起步,但未來市場空間不容小覷,需要有更多玩家和資本進入。華大股份首席產品官彭智宇表示,未來,整個二代測序分子診斷的市場規模,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80億到100億,孕前篩查在240億到320億,新生兒篩查百億到千億,腫瘤市場在百億到千億,微生物基因組的市場也有百億到千億。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國外微生物組產業化的進程比中國更快,有相關的產品在臨床上應用,也有公司已經進入資本市場。
微生物組的相關產業主要有三個方面,生物治療(Biotherapeutics),微生物組檢測,進行菌群移植。
生物治療主要是開發以人體微生物組為靶點的藥物或制劑,國際上影響較大的公司有,Second genome(主要關註傳染性、免疫性和代謝類疾病)、Seres therapeutics(傳染性疾病、代謝類疾病和炎癥)、Vedantabiosciences(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癥) 、MicroBiome therapeutics(糖尿病和肥胖)和AssemblyBiosciences(研發一種治療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口服藥劑)。
微生物組檢測是檢測身體不同部位,比如說口腔、腸道、皮膚等部位的微生物變化,對身體健康進行實時監測,然後通過比較微生物變化來提醒客戶應該吃點什麽食物或者應該多做些什麽運動;相關公司主要有uBiome、 Arivale和The American Microbiome Institute等。目前uBiome公司一款微生物檢測試劑盒已經上市,共分三個定位,89美元、199美元和399美元,檢測的部位不同,價格越高,檢測內容越全面。
菌群移植的公司主要是通過收集一些健康人的糞便,經過處理之後將腸道菌群轉移到病人腸道中來修複病人的菌群系統,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國外的公司有Open biome、MaaT Pharma和Rebiotix。
而國內基於微生物組應用的公司也多集中於這三個方面,但相對來說數量還較少。弘睿康是一家以人體微生態為關註對象,提供健康服務的公司,華大基因孵化的華大精準營養科技有限公司則選擇將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制成優美達片劑和益生菌粉,針對嬰幼兒、成人以及女性生殖道健康。
陳蕾特別強調了女性生殖道健康可以通過補充益生菌來實現。她說,通過嬰兒早期腸道菌群研究發現,嬰兒順產和剖腹產對腸道菌群有一定影響,剖腹產的孩子腸道菌群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更強。所以,這就引起對女性生殖道健康的關註,生殖道越健康,順產的孩子經過產道就是一種保護。通過對女性生殖道的菌群分析,發現女性要從備孕開始就需要被包圍在有益菌的環境里。
陳蕾表示,益生菌行業產業潛力非常大,可以應用的範圍廣,有統計稱,全球益生菌產業年均增速20%。益生菌的選擇的背後需要有科研支持、動物實驗、臨床支持,國內公司多處於積累腸道微生物樣本量的階段,只有樣本量夠大,檢測和應用才會更精準。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