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曬賬本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93364.html

伸閱讀:

巴菲特公佈2011致股東信:今年加碼大收購

巴菲特致股東信妙語節選

伯克希爾哈撒韋第四季度淨利飆升43%

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在2010年的收益並沒有跑贏大市,但是從1965年到2010年的每年累計利潤依然超過標準普爾500指數兩倍還多。

上週六,巴菲特公佈了一年一度給股東的信。每年這個時候金融界和媒體都在期待著巴菲特的這封信, 希望從中領略股神的投資理念和對美國經濟的睿智判斷。

2010年伯克希爾的淨收益是130億美元,現金儲備380億美元。每股賬面價值比上年增長13.1%,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15.1%。

這是連續兩年伯克希爾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漲幅。不過,巴菲特一貫不以跑贏大市為目標,而是追求長期的價值增長。在過去46年間,伯克西爾的每 股賬面價值從19美元增加到了95453美元,年增長率20.2%,遠遠超過標準普爾500指數9.4%的年增長率。伯克希爾的資產總值現在大約1500 億美元。

巴菲特再次重申因為其規模巨大,伯克希爾過去的成功在未來很難繼續。對於未來的收益,巴菲特希望只是平均比S&P略微高出幾個百分點。

「如果我們能成功做到這一點,」巴菲特在信中說,「我們將會在股市壞的年份裡產生相對較好的收益,而在市場走強時面臨比較差的結果。」

投資伯靈頓賺大錢

伯克希爾公司2010年130億美元的淨收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收購伯靈頓鐵路運輸,巴菲特顯然對這筆交易非常滿意。

「這筆交易甚至比我預期的還要好。」巴菲特在信中說。這筆263億美的巨額交易當時被認為是對美國經濟未來的豪賭。

顯然股神又賭贏了,並且不在身後,而是在一年之內。這些鐵路資產在去年產生的運營收益為45億美元,淨收益25億美元。這使得伯克希爾的收益比上年 增加了將近40%。而奧巴馬總統最近宣佈的530億美元的高鐵發展計劃,對於鐵路業的發展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對於伯克希爾來說也應該是個利好消 息。

巴菲特認為鐵路運輸比卡車更有效和環保。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貨物運輸會增加,而伯靈頓無疑會從中獲得巨大收益。

「鐵路需要大規模的投資才會帶來這種增長。」巴菲特在信中寫道,「沒有人會比伯克希爾做更好的資金準備,不管經濟增長多麼緩慢,市場多麼混亂,我們的支票總是能兌現的。」

對美國經濟有信心

伯克希爾的80多個產業包含了內衣製衣成套設備、珠寶銷售及零部件製造。公司擁有一家鐵路公司、一家車險公司以及一傢俬人客機公司,並運營著發電廠和天然氣管線。由於其覆蓋面廣泛,因此伯克希爾的業績往往被認為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

伯靈頓投資的成功使得巴菲特對美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

在過去一年對經濟的普遍悲觀情緒中,伯克希爾60億美元的投資,90%都是用在美國本土。而在2011年,伯克希爾將會創紀錄地投資80億美元,其中增加的20億美元都會是在美國。巴菲特認為,美國充滿了投資機會。

「別讓現實嚇倒了你,」巴菲特在信中說,「在我一生中,政客和專家們不停地抱怨美國面臨的可怕困難,但是我們的公民現在比我出生時的生活要好上六倍還多。」

巴菲特說這些「末日先知」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人類的巨大潛力還遠遠沒有用完,而且解放這些潛力的美國體系,在過去200多年中雖然不斷被衰退和戰爭打斷,但依然充滿活力且有效。

「現在就像是1776年、1861年、1932年和1941年一樣,美國最好的日子還在前面。」巴菲特在信中說。

伯靈頓鐵路公司並不是唯一產生巨大收益的資產。2010年美國股市大規模回升,也使得伯克希爾所擁有的富國銀行和可口可樂的股票都出現大幅增長,其中可口可樂股份的價值已達130億美元以上, 而富國銀行也超過了110億美元。

來自製造業、服務業以及零售業的收益達到25億美元以上,是一年前的一倍以上。另外,巴菲特最鍾愛的保險業也為伯克希爾帶來了52億美元的收入。

接班人還在培養中

巴菲特去年已過80歲,並且終於選定了他的接班人——名不見經傳的基金經理托德·考布斯。四十歲的托德開始會管理10億到30億美元的資產,並且主要集中在股票投資,但是也並不侷限於此。巴菲特說如果遇到合適人選還會增加一個或者兩個投資接班人。

巴菲特理想的接班人不僅要有極佳的投資記錄,並且對於風險有敏銳的理解,要能預測到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這樣的要求自然極高,伯克希爾接班人的選擇也是經年日久。

「但是當我和查理(巴菲特的合夥人)遇到托德的時候,我們知道找對了人。」巴菲特在信中寫道。

將來巴菲特和查理離開公司, 投資接班人將會按照CEO和董事會的要求來管理伯克希爾所有的資產。巴菲特希望未來的兼併交易中董事會能聽取投資接班人的意見,但是投資接班人不具有投票權。

「到最後,是董事會來對任何大的兼併作決定。」巴菲特在信中寫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61

高铁账本:京沪高铁是怎样建成的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04847.html

于上海西郊的虹桥火车站,16个站台、30条到发线的魄力,连相距1分钟地铁路程、使用仅一年的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亦难撄其锋。

6月28日下午1时40分,因为非高峰时段,记者在虹桥火车站看到大多数的人工售票窗口紧闭。不过接近城市轨道交通的西侧6个售票处和20台自动售票机前依然摩肩接踵,其中,京沪高铁专用售票窗口前排队的长龙与其他窗口别无二致。

18年,是京沪高铁从论证到动工所花的时间,但从动工到开通,京沪高铁只用了三年零两个月。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运营。

2209亿元是京沪高铁最新的投资总额,它是虹桥火车站150亿元建设总费用的14.7倍。1318公里的里程数,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铁项目。

股权变更

从1990年12月铁道部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以来近20年间,京沪高铁历经“要不要建客运高速铁路新线”以及“使用磁悬浮还是高速轮轨”的多次论证。

在经过几轮的论证讨论后,2007年12月27日,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创立,这也标志着长达17年的京沪高铁之争画上句号。

根据当时公开报道,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沪高铁股份”)由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中铁投”)、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 司(以下简称“平安资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全国社保基金”)、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申铁”)、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 司(以下简称“江苏交通控股”)、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基础投资”)、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铁 投”)、南京铁路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京铁投”)、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铁投”)、河北建投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河北建投”)、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投资集团”)共同发起设立。

据报道,项目公司出资比例暂为:铁道部出资78.9%,其他投资人出资21.1%。在公司成立之初,并没有公布各股东的具体参股比例。

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网站显示,2010年2月21日,京沪高铁股份在转让股权的公告中提及各股东的具体投资比例。

其中,中铁投持股56.267%、平安资产为13.913%、全国社保基金为8.6957%、上海申铁为6.564%、江苏交通控股为 3.803%、北京基础投资为3.3339%、天津铁投为2.7504%、南京铁投为1.9035%、山东铁投为1.6148%、河北建投为 0.5915%。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正式开工。

2010年2月10日,一则中铁投转让京沪高铁股份4.537%股权(52.17亿股)的公告出现在了北京产权交易所的网站上。挂牌价格为60亿元人民币,而转让股权的评估价值为56.87亿元,挂牌溢价比约为1.054。

该股权转让公告要求受让方除了要为依法存续并连续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法人,还需要2008年、2009年每年年底的净资产均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且连续盈利。另外不接受联合体联合受让。以上都对受让方的资格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一个月后,中国银行(601988)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投”)已经与中铁投于2010年3月30日签署了《产权交易合同》,以等值60亿元人民币的外币购买挂牌的股权。

京沪高铁股份最新工商资料显示,公司的股东及持股比例分别为江苏交通控股(3.8035%)、天津铁投(2.7504%)、平安资产 (13.913%)、全国社保基金(8.6957%)、北京基础投资(3.3339%)、上海申铁(6.5643%)、安徽投资集团(0.5626%)、 中铁投(51.7301%)、南京铁投(1.9035%)、河北建投(0.5913%)、山东铁投(1.6148%)、中银投(4.5369%)。

市场化融资缓慢

2006年3月13日,新华社获悉,国务院批准新建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建议书和新建沪杭磁悬交通项目建议书(以下简称“项目建议书”)。预算为1600亿元。

2007年8月底,国务院通过京沪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时,投资已经变成2209亿元。直到2011年6月28日,京沪高铁通车前夕,铁道部表示“最终实际概算正在清理之中”。

快速膨胀的项目预算,必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支持。

实际上,早在项目建议书通过的时候,时任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就公开表示,将采取市场化融资方式解决约1400亿元建设资金。不过,尽管铁道部此前表示京沪高铁可以达到8%以上的收益率,但是各大机构投资者显然很难对一条还没有产生盈利的铁路画出的大饼感到兴致勃勃。

部分源于此,在投资发起初期的1150亿元资本金中除大股东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和各省市以拆迁土地入股的国有(铁路)投资机构外,仅出现了平安资产和社保的身影,两者的投资额度分别在160亿元和100亿元,各自持有13.913%和8.6957%的股权。

在公司成立之前,虽然国开行、工行、建行都曾经传出欲投资京沪高铁的消息,其中国开行的投资额在100亿元,不过随后均不了了之。主要原因在于,商 业银行参与股权项目投资在目前依然是一个有待于积极探索的领域,而对于险资这却不成问题。2006年3月,中国保监会正式颁布《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 项目试点管理办法》,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平安借此力压各大银行一头。

铁道部前副部长、京沪高铁股份董事长蔡庆华曾经在2008年4月在向记者解释其他资本进入的问题时表示公司资本金的筹措已经解决,“并且我们不反对其他资金的进入”,“随着工程的进展,我们董事会经过认真研究之后,会采取其他的措施”。

但从近些年京沪高铁股权变更的情况看,除了中银投是新增外,并无其他机构介入。目前,京沪高铁的融资方式还是以铁路债券为主,市场化融资推进缓慢。

盈利之忧

或许,成本回收缓慢是不少机构对高铁项目建设避而远之的原因之一。和其他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铁一样,京沪高铁同样面临何时盈利之问。

2011年6月27日下午,铁道部在调度楼一楼召开京沪高铁新闻通气会时披露:京沪高铁初期每天开行高速动车组列车90对。其中,时速300公里动 车组列车63对,客座能力10.9万人次;时速250公里列车27对,客座能力4.5万人次。开行时速300公里列车的高速动车组有CRH380A、 CRH380B型,开行时速200-250公里列车的高速动车组有CRH2和CRH5型。初期总共投入动车组列车103组。

“高铁在投资回报的定位上,是保本微利。”铁道部相关人士表示,铁路不能是暴利行业,但也不能长期亏损。如果长期亏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将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需求。

对于已经通车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高铁,铁道部表示:“和我们预测的一样,客流增长很快,经济效益符合预期。”

以第一年运营情况最佳的武广高铁和较不理想的京津城际铁路而言,前者去年实现了52亿元的总收入,可以覆盖所有运营成本与借贷的利息,不过对以年折旧率2.5%计算,近26亿元的折旧额度尚无能为力。

而京津城际铁路却因为上座率不满足要求,在投入运营的前14个月中,旅客运量不足2000万人次,仅为设计能力的70%左右。这是其第一年产生7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

以上两条铁路在运营了一年以后由于运营管理的优化和市场培育的作用,效益有了提升,但是高铁项目的收益率并非稳定,此前每条高铁的可行性报告中投资 回收期限的测算也不能确定以什么样的营业状况为基准,对于投资者而言高铁依然是一个神秘的领域。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苏顺虎曾在去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 示,将所有费用加总在一起,京津城际铁路要实现盈亏平衡也许需要20年左右。此前依据京津城际铁路建设之初的预期,成本的回收期为16年。

此前,京津城际铁路的投资是由天津、北京、铁道部和中海油服共同成立的投资公司来完成的。如果排除投资折旧额——业内人士将铁道部此种盈亏计算方式 称为“建设投资忽略不计法” ——京津城际铁路第二年的收支大体保持平衡。不过对于四家投资方而言,这笔买卖到目前依然没有产生收益。

自主定价

京沪高铁开通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京沪高铁的票价及其出台过程。根据铁道部在京沪高铁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时速300公里动车 组列车从北京到上海全程票价二等座555元,一等座935元;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全程票价二等座410元、一等座650元。

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由此得知覆盖最广的二等座单位距离票价分别为0.42元/公里(时速300公里)和0.31元/公里(时速250公里)。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6月28日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价格相对于原先武广高铁的0.46元/公里和京津城际铁路的0.48元/公里(左右)有一定的降低。

不过,当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关于高铁定价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部委下达过明确的指令确定具体的价格。1997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回复铁道部《关 于高等级软座快速列车票价的函》中为旅行速度达到每小时11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定下的基准价为每公里一等座车为0.34元,二等座车为0.28元,并可上 下浮动10%。

但是对于时速大大超过110公里、技术上具有先进性的高铁而言,按照十多年前的标准定出基准价似乎显得过于苛刻。因此,在发改委为武广、郑西高铁定 价时就特意发函说明,这两条1000和500公里级别的高速铁路没有现成的运营经验可以借用,属于铁路客运新产品。经营者需要根据《价格法》第十一条第 (三)款的规定,制定试销价格。

罗仁坚对记者表示,在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高铁大致在上述1997年的标准基础上(0.28元/公里)再提高50%进行定价。而尽管多条高铁的基准价格看似相近,但是2008年投入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到今天依然没有核定正式运价,高铁定价之难可见一斑。

不过,京沪高铁还是用迄今为止较低的速度和最低的价格(二等座时速300公里0.42元/公里)对其他高铁造成了“心理上的冲击”。投入运行以来收入较好的武广高铁同时下调了运价与速度,后者从0.46元/公里下调5%至约0.437元/公里。

而在京沪高铁“减速”运行的问题上,有观点认为这似乎与早些时候前铁道部高官周翊民曝光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不顾安全,为了政绩大幅提高高铁的最高时 速有关。然而当记者查阅所有的可查资料后发现,无论是京沪高铁的项目建议书,还是2007年获得国务院批准的可行性报告,均显示京沪高铁是按照“最高时速 350公里、运行时速300公里设计”的。

罗仁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京沪高铁速度不是达不到350公里,而是出于对市场培育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初期以300公里运行。”他还认为,如果运行速度要上调到350公里还需要一段时间。

大棋局

铁道部对京沪高铁有更多期许。

京沪线是一条百年老线,全线均为复线、自动闭塞、电力牵引,既是客运快速线路,也是货运重载线路,是全国铁路客货运输最繁忙的干线,长期处于限制型运输状态。

“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对于完善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京沪间铁路运输紧张局面,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以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沿线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介绍,京沪高铁开通初期,既有京沪线将增加特定货物列车20对以上,折合日均2400车、14万吨左右,年增加货物运输能力约5000万吨,为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增加铁路运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铁道部明确表示,相对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

京沪高铁20年:从无到有

1990年12月

铁道部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

1994年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铁道部课题组完成“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报告”的深化研究。

1998年10月至

2000年4月

国家计委委托中咨公司对“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估。铁道部按评估意见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补充稿)。

2000年1月

按国务院要求,铁道部配合中咨公司完成并上报国家计委《关于高速轮轨与高速磁悬浮比较的论证报告》。

2001年

国家计委和国土资源部联合颁发《关于预留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用地的通知》,要求沿线地方政府预留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用地。

2003年9月

中咨公司召开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论证会,评估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必要性、轮轨方案和磁浮方案的比选,认为高速轮轨技术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2006年4月

铁道部完成京沪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年8月29日

国务院第一百九十次常务会议原则批准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年9月12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年10月22日

国务院决定成立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由时任副总理的曾培炎担任组长。

2007年12月26日

国土资源部批复先期用地。

2007年12月27日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创立。

2011年6月30日

京沪高铁正式通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1

養殖戶李師傅的賬本:一頭豬隻賺千把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1/4NMDcyXzM0ODE4NA.html

李師傅是一位養豬二十多年的個體戶,他的養殖大棚在上海一個郊區。棚裡的豬白花花一大片,足有300多頭,有的在飲水嬉鬧,有的則在憨憨大睡,它們並不關心自己的身價漲了多少。

據商務部網站6月28日公佈的數據,上週全國肉類價格持續上漲,其中豬肉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週上漲4.5%。目前豬肉批發價已經逼近每公斤25元,比今年年初上漲了30%,也比去年同期大漲68%。

豬肉價格上漲,生豬養殖業的盈利是不是也跟著暴漲?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到實地考察生豬的養殖情況。

飼養成本大漲

「現在豬肉這麼貴,養豬一定很賺錢吧?」對於記者的問題,李師傅躊躇了一下說:「這個不太好計算,其實我們的飼養成本也在上漲。」

李 師傅表示,養一頭豬大致包括購買小豬崽、買飼料、運輸、喂養、出售等環節。據他介紹,購買仔豬的價格一年前是10元/斤,而現在漲到了23元/斤,一般仔 豬的重量在50斤左右。按他的習慣,會把玉米、麥麩和豆粕等三種飼料拌在一起來餵豬。這三種飼料都在漲價,玉米飼料去年是1.06元/斤,現在到了1.3 元/斤;拌飼料的麥麩從2010年的0.66元/斤,飆升到了1元/斤;豆粕以前是1.5元/斤,現在則漲到2.45元/斤。

除了飼料投入,每月還要支付提供這些飼料的運輸商500到1000元不等的運輸費用。如果再另外請人幫忙,現在要2000元/月。

李 師傅說:「現在什麼都在漲價,飼料的價格也漲得厲害,養豬的人也少,生豬出欄少了,豬肉價格能不漲嗎?」養一頭豬,從小豬養到能出欄的四五百斤大豬,養殖 週期在七八個月左右。生豬養成以後,出售價格在9.8元/斤左右,相對於他們的養殖成本來說,利潤並沒有外界所想像的那麼高。

例如,一頭 小豬崽買來的成本是1150元(按照50斤、23元每斤計算),飼料估計要花去800元到1000元左右。如果一頭豬350斤,按目前的市價(9.8元/ 斤)出售,其總收入為3430元/頭,利潤有1280元。不過,這1280元,還不包括其飼料運輸費、電費、場地租金費、水費等。

生豬價格明顯上漲是在最近兩三個月。李師傅說,上個月幾乎是一天漲1毛,這幾天穩定在了9.8元/斤。「飼料價格和運輸價格都沖高,漲價在情理之中。只是我們也不清楚為什麼近期會突然漲那麼快。」

李師傅表示,自己所在的區域離城市非常遠,一年養豬棚的土地租金並不是很貴,因此利潤相對還算可以。

賺的是辛苦錢

每天早上五六點鐘,李師傅兩口子就開始忙碌了。一個人拿著水龍頭沖洗十多個豬圈,另一個人則跟在後面撒豬糧喂食。300多頭豬,僅是這道工序就要兩個多小時。中午過後,下午三四點鐘又要沖洗豬圈,再次喂食。中間還要準備飼料、整修豬圈設備等。

「我們還算比較好,這十多年來比較注重豬的營養,給它們吃的東西都是較健康的食物,豬生病的概率比較小。」李師傅說,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勞作還是比較辛苦的,家裡雖然放著一台老電視機,但基本上沒時間看。

他反映,現在豬價上揚,與養豬人減少也有關。十多年前,他記得一起養豬的周圍散戶還有二三十家,其中有些人因實在不能忍受長期的辛苦或者因土地拆遷等,如今只剩他們一家。

「因為飼料價格可能會長期處於攀升狀態,因而生豬售價還有可能繼續上揚。」李師傅這樣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41

綠大地,黑賬本——「反向工程」如何造假上市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847

2012年3月15日,因昆明市檢察院抗訴,被稱為「銀廣夏第二」的綠大地造假案將被重新審理。

云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碼002200,簡稱綠大地),號稱「云南省最大的綠化苗木種植企業」。3個多月前,昆明市官渡區法院以欺詐發行股票罪判處綠大地罰金400萬元(約為其上市募集資金的1%),判處前董事長何學葵、財務總監蔣凱西、龐明星等五人有期徒刑一到三年,緩期執行,所有案犯當庭釋放。

這意味著這家欺詐上市的公司從投資者手中圈走3.46億元之後,無人獲得實刑。消息一出,市場嘩然,包括新華社在內的輿論界質疑判決過輕。十天之後,負責此案前期調查的中國證監會,罕見召開「媒體通氣會」,披露了法院判決中未認可的更多涉嫌犯罪內容。

越來越多的質疑之聲,最終推動了此案抗訴程序的啟動。

綠大地造假案,濃縮了中國證券市場過去十年的積弊。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強調,對這一案,不應僅僅停留在「抓壞蛋」的簡單思維裡,而應更加深入剖析「壞蛋是怎樣煉成的」。南方週末記者在昆明、深圳等地進行了詳盡調查,立體還原綠大地變「黑」的秘密。

賣花女-女首富-階下囚

這原本是一個賣花女變身女企業家的勵志故事

綠大地前董事長何學葵 (東方IC/圖)

2011年9月6日的法庭庭審,是綠大地前董事長何學葵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一年多階下囚的生涯,何學葵變化很大。一位與她有著多年聯繫的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何的頭髮在案發後很快就白了,「四十多歲的人看起來像六十多的老太太。」

20年前,23歲的何學葵放棄了成為公務員的機會「下海」創業時,給人的印象卻是「年輕有為,事業心極強」。

1992年從一家小花店開始,到1996年創辦綠大地公司期間,何學葵以自己的勤奮贏得了尊重。直至今日,在當年共同創業的員工口中,她還有著「賣花女」的綽號。

綠大地現任總經理王光中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在十多年前認識何學葵時,就眼看著她「自己下田、自己跑市場,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因此在出事後,他出於對何的尊敬與朋友義氣,硬著頭皮接下燙手的「總經理」頭銜。

1999年是何學葵的跨越之年:當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綠大地公司抓住商機贏得多個項目,一躍成為云南園藝和綠化行業的領頭羊。

何學葵也雄心勃勃,想成為中國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供應商。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她那時談的已經不是幾千萬上億元的生意了,而是想著上百億的銷售規模。

「跨越發展」的捷徑被鎖定為上市。

王光中回憶說:「我曾勸她不要急功近利,凡事都有一個過程,要穩步走。」但在資本玩家的誘惑下,何學葵已經聽不進這些忠告,她所接觸到的「資本運作高手」們兜售的種種「秘訣」,令她眼界大開。

一位曾參與調查的人士向記者這樣表示,「可以說何學葵的人生觀在那時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

在許多人眼中,此後的何學葵漸漸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方面在內部管理中「獨斷專行、不輕易相信任何人」;另一方面熱衷於通過種種捐助社交建立各種社會關係。「像組織部培訓這種跟企業經營八桿子打不著關係的事,她居然也跑去捐幾十萬元。」

一位在案發前後曾與何有過接觸的投資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描述,當時何學葵及其核心團隊開會的方式已經讓他感覺「極其詭異」:不在公司裡開,而是在某酒店包一間房;進去的每個人都要沒收手機,包括何也不例外。

所有這一切的源頭,都是當年的強行上市。在王光中看來,當時的綠大地無論從公司管理還是人員素質上,離上市標準都還有著很大差距,正是何學葵不顧現實條件強行上市,為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

「造假軍團」的「反向工程」

在證券業潛規則裡,「反向工程」要破解的就是發審委審核過程中的「上市密碼」。

在一次朋友聚談時,急於擴大企業規模的何學葵從朋友口中知道了「創業板」和「中小板」。出於善意,朋友推薦了一位「財務專家」——曾任職於貴州財經學院和云南省審計廳的蔣凱西。

何學葵不惜讓出部分原始股權,於2000年前後引入蔣凱西擔任公司董事和財務總監。在進入公司早期,蔣凱西實際只是個「財務顧問」的角色,公司日常財務依然是由原來的部門負責。

2003年,蔣凱西又為何學葵引薦了另一位「上市高手」龐明星——據稱龐曾成功幫助十多家企業「順利上市」。

至此,在「造假軍團」的指導下,綠大地的上市車輪開始加速。在這一年,一場「虛構交易業務、虛增資產、虛增收入」的會計造假遊戲開始。

在中國股市,上市公司巧立名目做假賬很常見。而綠大地的造假手法,不僅粗暴簡單,而且近乎荒唐。就是這樣歷時數年的「造假工程」,竟然順利通過市場監管層的審核,不但成功上市,而且還能多年虛增業績。

一位接近案情核心的知情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坦承:「事後你們當然會覺得很荒謬;但是當你身處其中,並聽到種種說法和解釋的時候,卻會不由自主地覺得一切都彷彿很合理。」

這是因為,這從一開始就是一項按照上市標準來打造的「反向工程」。

最初,蔣凱西和龐明星向何學葵表示,綠大地現有的業績和財務狀況,是不可能達到上市要求的。他們給出的方案是:按照上市審核的標準來「度身訂造」公司。對此何學葵也表示認同。

由此產生了被知情人士稱為「反向工程」的一整套方案。在證券業的潛規則裡,「反向工程」要破解的就是發審委審核過程中的「上市密碼」。

在這一思路下,綠大地上市團隊先要研究上市規則和發審委的喜好傾向,然後將相關指標層層分解,公司條件能達到的就按標準運作,達不到的就「塗脂抹粉」甚至「拆骨剝皮」。

綠大地本來是一家以綠化工程為主業的企業,但是上市團隊分析認為,發審委「不喜歡做工程的」,因此決定包裝為「農業+高科技」形象,不但公司名稱改成了「生物科技公司」,而且在賬目處理上,也把本來是利潤主體的綠化工程收入轉成了「苗木種植」收入。

一番喬裝打扮後的綠大地在會計賬目上卻顯得「不倫不類」:由於綠化工程收入變成了種植銷售收入,於是公司主營收入變成了85%依靠苗木銷售,而所售苗木中卻有85%來自對外採購——咋一看這不像是農業科技企業,倒像個靠倒賣苗木發達的「二道販子」。

而在制訂方案的核心團隊之下,何學葵又組織了一批以自己親戚為主的執行團隊,負責從銀行單據到公司印章的一系列造假操作。

2004年,綠大地公司購買馬龍縣舊縣村委會土地960畝,何學葵及其造假團隊邁出財務造假的第一步——南方週末記者調查發現,該土地購買成本僅為 50萬元,但經龐明星會計魔術一變,在會計入賬後成955萬,虛增了18倍。類似手法多次使用,從2004年到2009年期間總計虛增資產約3.37億人 民幣。

除了土地做假賬外,綠大地以同樣手法虛增苗木存貨,這些存貨佔綠大地總資產的比例超過40%。據昆明一位銀行業人士透露,這些存貨虛增了4到5倍,「比如市場上某品種苗木報價是50元,但是到了綠大地就變成了250元,真把大家當二百五耍了。」

虛增業績則更加大膽,通過私刻數十枚假公章偽造銷售合同,子虛烏有的收入和利潤順理成章地出現在上市招股書上。法院一審判決結果顯示,綠大地上市前累計虛增收入2.96億元,加上上市後的虛增收入,總計約為5.47億元。

綠大地在2006年10月第一次上市審核時因招股書破綻百出而失敗,到了二次過會前,上市團隊不僅「封閉培訓」,而且把所有發審委委員可能問到的問題都設計答案,讓何學葵等申請人背得滾瓜爛熟,終於成功過會。

2007年11月,綠大地成功在深交所中小板發行股票,籌資3.46億。兩年後,何學葵登上2009年胡潤富豪榜「女首富」的財富巔峰。

會計魔術師的「馬甲」

龐明星扮演著一個「雙面人」的角色:一邊以上市顧問的身份指導公司造假,一邊作為審計負責人進行現場審計。

上市後三年裡,在蔣凱西、龐明星的鼓動下,何學葵的騙局並未懸崖勒馬。

會計魔術師龐明星在此期間披上多家會計師事務所的「馬甲」,潛伏在綠大地。

據公開資料顯示,綠大地曾多次更換負責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但其財務造假依然暢通無阻。多方調查之下,南方週末記者發現:原來在頻頻更換的會計師事務所背後,負責現場審計的公司項目負責人,竟然一直就是龐明星本人。

這個過程是:龐明星在擔任公司「上市顧問」的同時,又以「介紹項目」的方式,將綠大地的審計業務介紹給了華鵬會計師事務所,而會計師事務所「回報」龐明星的,則是任命龐為該審計項目的項目負責人。

這種操作手法在業內被稱為「項目掛靠」,即某個沒有審計資質的審計師,帶著項目「掛靠」會計師事務所,以換取項目審計資質。前後數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中,雖未出現龐明星的簽名,但所有報告都經過了龐明星的「終審」。

這樣,龐明星扮演著一個「雙面人」的角色:一邊以上市顧問的身份指導公司造假,一邊作為審計負責人進行現場審計工作,供會計師事務所制作報表。

當龐最早掛靠的華鵬事務所「出事」後,龐以同樣方式「掛靠」到了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與北京中和正信會計師事務所,繼續著自己的「造假大業」。

這些事務所的現場審計人員基於利益和「情面」等關係,基本未作現場審計便直接以龐所提供的原始數據製作審計報表,再由龐來進行最終調整與潤色。

2010年,已生疑心的監管部門向綠大地「推薦」了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在龐明星無法「掛靠」後,種種財務黑洞終於曝光。

「懸崖」邊的增發

只要增發成功,融到4.6億資金的何學葵就能驚險跳過危機。然而,增發被當地證監局叫停。

外界對綠大地財務問題的關注大多源自2010年3月證監會稽查組的進駐調查,但南方週末記者獲悉,實際上早在2009年8月,監管部門已經注意到了綠大地的財務異常。

2009年下半年,綠大地的資金鏈逐漸繃緊。

何學葵的自救方案就是定向增發。根據綠大地在當年8月份的增發方案,擬定向增發2500萬股,價格不低於18.64元,融資4.66億元。

為使這次增發成功,何學葵及其造假團隊編造一個更大的謊言:實際600多萬元購買的廣南林地使用權,竟然做假賬虛增到1個億。

現任綠大地董事長的鄭亞光正是2009年4月進入綠大地擔任獨立董事的,這位曾在西南財大任教多年的財務學專家坦承,自己在擔任獨董前,也並未發現公司的財務問題。

「當時就是看了一下財務報表,雖然覺得有些疑點,但公司管理層拍著胸脯說絕對沒有問題,因此也沒太在意。」鄭亞光向記者表示,正因為自己當時沒有就相關疑點進行更深入的盡職調查,結果「栽了這輩子最大的一個跟頭」。

進入公司以後,身為獨董的鄭亞光發現公司在管理制度上存在很大問題,「雖然有董事會有監事會,但公司真正的財務運作信息其實並不公開,全部由控股股東的團隊所掌控。」此時,正是綠大地管理層為了增發而緊鑼密鼓地「製造業績」的關鍵階段。

身為財務專家的鄭亞光向記者表示,其實財務造假並非外界所想像的那麼容易。「比如你要虛增銷售業績,除了銷售額之外,相關的物流、存貨、銀行周轉都會出現相應的變化,要修改所有的相關數據,使虛增的銷售額看起來合理是很難的。」

正是這些虛增的業績引起監管層的注意,審計和監管機構正是從多處「不合理」的數據變化中發現了財務造假的線索。

2009年8月,當地證監局的一次巡檢和離職財務人員的舉報,擊碎何學葵美夢。外界所不知道的是,當地證監局不但駁回了綠大地的增發申請,更提出了嚴厲的整改意見。

何學葵此時經歷了從信心十足到心驚膽顫的心態轉折,曾一度在公司內部提出按照監管部門的整改意見進行調賬。但南方週末記者獲悉的消息是,財務總監蔣 凱西卻對此提出反對,認為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的」。蔣凱西之所以反對,是因為其持有的股份將在2009年底解禁流通。博弈數月之後,綠大地最終報出了 1.5億元的巨虧。

何學葵此時多疑獨斷的行事模式,最終成為了引爆綠大地造假案的導火索。由於她宣稱自己「遭受當地證監部門迫害」,以致中國證監會不得不召開新聞發佈會闢謠。此後,當地監管部門申請迴避,證監會稽查組隨即入駐,調查範圍也從虛增業績擴大到整體調查。

2011年3月17日,何學葵被捕。

無法退出的綠大地

這家實際上根本就達不到上市要求的公司,經過這一番騰挪之後,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因為新的重組概念,又掀起開了一番資本市場的風雲變幻。

2012年2月27日早上,南方週末記者來到了綠大地公司。由苗木基地和幾幢辦公樓組成的公司大院,位於昆明經濟開發區。

綠大地案一審之後,判決前夕,何學葵將所持股權,折價轉讓給云南國資旗下的云投集團。後者成為新的控股股東。

案發後接手的綠大地總經理王光中坦承,這兩年時間裡他多次「心力交瘁」,苦苦思索如何度過危機。他相信綠大地的經營業務還有拯救的機會,「從客觀上說,綠大地的產業鏈至今在業內是不錯的。」

從「污點獨董」成為董事長的鄭亞光則向記者表示,何學葵轉讓給云投集團的股權及價格,都是經過精心計算與規劃的,「股權轉讓的資金她一分錢都拿不 到,而剩下的股權按現在市場價算,大體與上市前的她所擁有的淨資產相當。」這意味著,她將自己因造假上市而獲得的財富幾乎全部退還給了綠大地公司。

對於現在,鄭亞光說,「不能說公司現在就沒有一點財務問題,但在我的任上,我不會再容忍任何新的財務黑洞出現!」

對綠大地來說,最重要的結果是,這家實際上根本就達不到上市要求的公司,經過這一番騰挪之後,不僅依然存在於市場上,而且因為新的重組概念,又掀起了一番資本市場的風雲變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76

閒聊太古地產(連載2)______ 香港開發商的花花賬本 愛淋浴的豆兒

http://xueqiu.com/6103044983/23673232
上一篇著重的對太古地產的主業進行了分析,這裡讓我們看看太古的另外2項業務的情況——物業買賣和酒店業務。

查看原圖從上圖可以看到,由於2012年物業買賣增幅較大,較2011年增加了39.34億港元,其主要受益於2012年香港蔚然項目的成功出售,126個住宅單元售出了98個,並且2012年香港房價的上漲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時美國邁阿密ASIA住宅項目也較2011年有所貢獻。

查看原圖從上圖可見,2012年香港的房價達到了近10年的高點。使物業買賣業務的貢獻率有了大幅的增長。

查看原圖從利潤上看,物業買賣業務的貢獻確實是2012年的一大亮點。

不過需要投資者注意的是,梁振英上任後先後出台了一系列的地產調控政策,使市場對2013年及以後的香港房價都持有保留態度。

價格上不去,如果還想多掙錢怎麼辦呢?就只能靠銷量了,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薄利多銷。那太古地產的住宅項目的儲備以及今後的投放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查看原圖從上圖可以看到,太古在2013年4個項目投放市場,香港3個,內地1個,其中香港的3個均為住宅項目,內的的是廣州太古匯的辦公樓部分,但是不是收租的,是直接賣的。

香港的3個項目合計面積達到了31.63萬平方英呎,而2012年帶來不菲收益的蔚然是4.87萬平方英呎。2013年顯然是太古地產住宅項目出售的大年。考慮到12年房價的高企,同時,3個項目和蔚然項目基本處於同一區域(有香港的朋友說香港的房價其實也是有著很大的區域因素的,不同區的價格相差很多)哪怕計入地產價格調整因素,相信在物業買賣業務上太古地產在2013年繼續錄的增長的可能性很大。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贏利點。

下面讓我們開看看酒店業務,太古的酒店業務分為2類,一類是太古自己持有的酒店。主要位於香港、內地、英國和美國。具體如下:

查看原圖另外一類就是非太古集團管理,但是享受權益的。說白了就是找一個酒店管理集團合作,雙方共同出資,共同分享利潤的項目,如下圖:

查看原圖酒店業務也是我對太古唯一略存疑問的地方,原因見下圖:

查看原圖很容易的看出,雖然太古自己管理的酒店盈利情況較2011年有大幅好轉,但是真正貢獻利潤的確實合作酒店,也就是第二類酒店所供顯得。並且太古管理的酒店,包括正在開展中的酒店,太古都需要不斷的進行資本投入,對總體利潤的影響也是需要考慮的。並且酒店業本身的資本回報週期也較長,對於太古業績的增厚短期內不會有顯著的體現。

太古地產的三大業務我們基本上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下面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太古地產的花花賬本。

說是花花賬本,其實有些冤枉太古了,其實太古地產的財報做的很規矩,從財務評述到財務報表,並且還有40頁的附註。能說的基本上都說了,那還能有什麼花花帳呢。其實就是一個香港地產股特有的指標:投資物業公平值。

查看原圖這是太古2012年的利潤表,我們可以看到,在扣除所有稅費後,股東應得利潤為187.63億港元。而太古地產總股本是58.5億股,那麼EPS就達到了3.21港元,結合2012年12月31日太古的收盤價26.4港元,PE只有8.22。這讓很多剛剛接觸港股的內地投資者不禁大呼:我勒個去,這麼低的市盈率啊,港股太便宜了。

但是細看這個圖表我們可以看到,上面對利潤的列支來源列舉的很詳細:物業投資、物業買賣、酒店、投資物業公平值變化、和分部之間抵消(這個沒用)。

那很多人就會問:你不是說太古就三個業務嗎?物業投資,物業買賣和酒店。那怎麼少了一個投資物業公平值變化呢?

我其實沒有說錯,不光太古就這三個業務,全世界的地產商基本也就這三個業務。而那個高達121.84億利潤的物業公平值變化其實只是紙上的一個大餅餅。

所以說,太古地產2012年確確實實的利潤,也就是真金白銀一共是65.79億港元。對應太古地產2012年35.1億港元的派息,佔到利潤的53%,符合太古50%的派息政策。所以提出掉「物業公平值變化」後的利潤才是切身關係到股東權益的數,那麼對應這一利潤的EPS為1.12港元,對應26.4港元的PE為23.57倍。呵呵,這麼看太古就不便宜了吧。

那麼究竟啥是物業公平值變動呢?說白了物業公平值變動就是公司擁有的物業升值收益,只是一種估值的變化。也就是說這一部分是評估出來的,並不產生現金,自然也不產生利潤,但是根據香港的會計準則,這個數值是可以計入收入的。

太古年報中關於這一概念也有說明(附註3(a)):將現有的租約多的出的租金收入資本化,並預約滿後新定租金潛在變化做出適當備付,以參考先關物業市場近期可供比較的買賣交易,而得出集團已建成投資物業組合的估值。

關於為什麼香港的會計準則允許這樣記錄,本人不得而知。也願業內人士或者熟知原因的熱心雪友來解答一下。

總之,要判斷香港地產股1年中所得到的真金白銀,都是需要在利潤表中(綜合收益表)剔除掉「投資物業公平值變動」這一指標。

到這裡閒談太古地產(連載)暫告一段落,這兩篇文章主要想根據2012年年報向關注這支股票,或者這個公司的入門投資者(自己也是入門投資者)介紹一下太古地產的簡要情況。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階段。

今後我會爭取根據太古地產的相關經營情況,比如大項目的開工,中報、年報的發布將這個閒談太古地產(連載)寫下去,和大家一起多多探討,共同進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17

麗江愁錢 一個旅遊城市的財政賬本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314

一項醞釀4年的收費計劃,正在麗江引起爭論。

當政府遭遇財政危機時,該如何在支出與收入之間尋找平衡?工業依然是稅收主要來源的稅制背景下,一個城市的「藍天白雲」之夢,能否敵得過「無工不富」的現實?

「割肉」也要選時機

如果按此執行,每年預計收取的金額將達6000萬元。

一個名為「旅遊價格調節基金」的行政性收費項目,已經名義上通過了麗江市政府常務會議的審議,但尚未向社會正式公佈。

在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這份《麗江市設立旅遊價格調節基金的基本方案(送審稿)》中,幾乎所有旅遊產業鏈上的參與者——旅行社、星級酒店、客棧、旅遊車、購物店、演藝公司,都在徵收範圍之列。之所以說幾乎,是麗江旅遊的著名場所「酒吧」,並未在目前的收費之列。

收費方案由麗江市發改委和麗江市旅遊局共同起草。從開始調研到市政府常務會原則通過,方案已在王菊秋的案頭擺了4年。

王菊秋是麗江市發改委主管價格的副主任,該收費計劃的主要推動者。

「基本就是要徵收了。」對於南方週末記者「究竟何時開始徵收」的提問,王顯得猶豫不決。本來,麗江打算在2013年上半年徵收,但中央的八項規定一出來,旅遊人數銳減,整條產業鏈收入都在減少,這讓新的收費變得困難起來,「你一大刀把人家的肉砍下去,是不行的,要慢慢地來」。

事實上,這項收費計劃已經整整醞釀了四年。理由是,「到了旅遊業反哺社會的時候了,這也和中央收入再分配的精神是合拍的」。

王菊秋說,近20年旅遊業高速發展後,麗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旅遊產業鏈的10萬從業者直接或間接受益,但也有不少人不僅沒能從中得益,甚至還反受其害——旅遊業的一個結果是高物價,居民都得承受「物價之痛」。

每年春節、中秋節,為了防止物價飛漲,麗江市發改委都要建平價商店。以往這些錢都是財政直接撥,用王的話說就是「我直接去找市長要」。這筆錢,2012年是47萬,2013年則給了50萬,因為麗江還是「吃飯財政」,「要得很艱難,做得也是蜻蜓點水」。

一次,王菊秋到海南旅遊,發現賓館收了一筆價格調節基金,她就向當地發改部門瞭解相關情況,大受啟發,「麗江也可以收一筆錢,用來平抑物價」。

為了讓收費有法可依,王菊秋找到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又向黃山、三亞等已經徵收的旅遊城市取經。

在呈報給市政府常務會議的送審稿中,針對不同類型的旅遊企業,制定了不同的徵收標準。如果按此執行,每年預計收取的金額將達6000萬元。

四大融資平台困境

這四個景點以國有獨資公司的形式,分別掌握在四個管委會旗下,實際上也是麗江最為重要的地方融資平台。但它們都已負債纍纍。

一筆每年6000萬的收費,對麗江財政意味著什麼?

根據麗江市財政局提供給南方週末記者的數字,2012年,麗江市財政總收入完成55.54億元,減掉上劃部分之後只剩38億;而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完成數是106.74億元,也就是說這一年麗江的財政支出,接近一半是赤字。

土地是地方財政通常的支柱,但在麗江並不給力。麗江國土局信息顯示,2008年至2010年,土地出讓金不過幾億。

除了財政收入總量不高,支出壓力大,麗江財政還面臨著巨大的債務負擔。

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一份簽署於2011年的《麗江市發改委、麗江市旅遊局關於對麗江市設立旅遊價格調節基金的建議》中稱,「市政府為建設國際精品旅遊勝地,把玉龍雪山門票、古城維護費作抵貸款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金額已達22億元。」

在麗江,大部分旅遊資產都已經開放給社會資本,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只有知名度最高的四大景點——古城、玉龍雪山、瀘沽湖和老君山。這四個景點以國有獨資公司的形式,分別掌握在四個管委會旗下,實際上也是麗江最為重要的地方融資平台。

比如,2012年7月份,麗江古城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這是麗江資產規模最大的國有獨資企業,也是重要的融資平台——發行了一筆7億元的政府債券。債券招募說明書中載明的資金用途,是麗江市2011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福慧路西段環城西路項目和獅子山環境整治。這筆7億的政府債券將於2013年6月起,由市財政按期逐年還本付息。

「主要是發改委操作的,融到的錢也基本被政府拿去用了。」古城管委會一位副主任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不過,現在這些融資平台都已經負債纍纍。

麗江市古城管理局提供給南方週末的數據稱,截至2012年,僅古城有限責任公司貸款餘額就達7.98億。在其負債中,除了自有資產,還有代麗江市政府融資的債券7億元,以及代麗江市政府融資的另外2億元。

玉龍雪山管委會副主任徐湧濤對南方週末記者稱,作為政府的融資平台,玉龍雪山開發公司負債壓力過高,給公司經營帶來風險。公司承擔的銀行貸款,最高時達12個億,主要是政府融資平台在用,目前公司的銀行負債在七八億,每年門票收入的57%都直接被扣掉還貸了。

麗江市財政局提供的數字也顯示,截至2012年底,瀘沽湖景區的債務餘額是5800萬。

就在財政如此捉襟見肘之時,麗江的投入卻依然還在增加。

發改委副主任王菊秋稱,2012年麗江基礎設施投資就投入了300億,僅機場改擴建一項,就投入了10個億。此外,麗江到大理、麗江到攀枝花的高速公路也耗資不菲。最近兩年,麗江更是投入了近10億元創辦園林城市,「各方面都要花錢」。

在一個旅遊市場的培育中,有一些投入在中國現實中往往必須由政府財政承擔,比如開通航線。

毫無疑問,交通的便捷程度決定了發展空間。為了讓世界各地的遊客以更快、更舒適的方式抵達,麗江提出了「周邊5個城市、國外5個城市、5個旅遊景區」的通航計劃,為此每年要給各個航空公司補貼近3000萬。

這些投入,對於麗江的長遠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因此,現在在麗江各級政府中,爭取貸款都是重要的工作目標。

古城區政府2010年的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貸款利用力度,爭取更多貼息或低利率貸款。「廣辟資金渠道,緊密跟蹤國債、中央預算內和部委專項資金安排方向,圍繞重點行業爭資跑項。」

據麗江古城管理局提供的數字,自2002年該機構成立並收取古城維護費以來,古管局以古維費的收入為融資平台,積極爭取招商銀行的信貸支持,目前受貸信譽額度已達9億,此外還在積極爭取世界銀行的信貸支持。

本意用於古城保護資金而收取的古維費,40%都固定劃入招商銀行麗江分行開立的還貸準備金賬戶作為還貸資金,「公司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隨著國家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加強和銀行對地方政府及其融資平台公司信貸投放的從緊,麗江的財政資金來源更加緊張。

一份當地發改委的報告描述說,「麗江屬於欠發達地區,地方財力有限,調控能力十分薄弱,開徵價格調節基金無疑將開闢政府資金來源的新渠道。」

增加收費,還是去收流失的稅?

麗江要解決財政危機,是否僅有增加收費一種辦法?

事實上,此次收取「旅遊價格調節基金」並非麗江第一次稅外「收費」。

12年前,當時的麗江行署即開始徵收一項面向「遊客」的「古城維護費」,從最初的20元,漲到現在的每人次80元。

麗江古城管理局副局長和紅陽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這項收費的推出,由當時麗江行署下轄的麗江縣推動。當時古城的管理權限尚在該縣,申請世界遺產後,對古城的管理要求提高,各種投入加大,僅「三線入地」一項,就投入7800萬,當時麗江縣一年的財政收入還不到一個億,只夠發人員工資,拿不出一筆錢來投入古城保護,聯合國和國家層面沒給過一筆專項經費,只能財政拿一點,剩下的就是靠貸款,包括木府也是靠世界銀行三千多萬的貸款建起來的。

「貸了這麼多錢,拿什麼償還?」和紅陽稱,巨大的投入和財政壓力,讓麗江決定「冒險」開徵一筆費用,專門用於古城保護。

最早的方案是古城像其他景點一樣收門票,但這將讓「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自此因收費而豎起城門。「古城有426個巷道、18個主要道路都可以通往四方街,怎麼收?」最後的結果,變成收取古城維護費。

和紅陽稱,徵收至今,古維費數額是15個億,而投入古城保護的費用是18個億,為了把古城裡的一些機關單位搬遷出城,就花了不少錢,「麗江軍分區,投入了1個億,武警支隊,投入了1.2個億」。

這一次,面對財政壓力,麗江市政府希望用「旅遊價格調節基金」的徵收,來緩解財政窘境。

在目前的徵收方案送審稿中,旅遊價格調節基金的用途,基本可以歸入兩類:一部分用於發改委職責範圍的價格補貼,一部分用於旅遊局職責範圍的旅遊宣傳和制定旅遊規劃等。

對於主張徵收的發改委和旅遊局而言,若收費辦法得以通過,就顯然增加了一個合法的、更加方便的資金使用來源。

旅遊局也闡釋了自己需要使用此筆資金的理由。

「我們現在每年用於旅遊促銷的資金,都在2000萬到3000萬,其中一部分是財政撥款,一部分是向企業徵收。」麗江市旅遊局副局長楊俊星稱,如果徵收辦法得到批准,那些錢就不用向企業收了,「更加名正言順些」。

而南方週末記者查詢文件獲得的信息是,云南省已於2011年在全省範圍內取消了「旅遊宣傳促銷費」的徵收許可,旅遊局再以此名義向企業徵收宣傳促銷費可能於法無據,這或可是旅遊局支持此項收費的另一個原因。

不過,麗江要解決財政危機,是否僅有增加收費一種辦法?也有當地人士對此提出異議。

另一種辦法是讓旅遊產業從灰色回扣鏈條中整體浮出水面,從而讓流失的稅收回流。但是,可以想像的是,在一個如此粗糙而脆弱的旅遊市場上,政府要想力挽狂瀾,真正建立秩序,不僅會受到隱蔽的尋租力量的博弈,在現實操作上也會有不小的難度。

收費之憂

「即便是稅收,都有很多用在三公消費,老百姓聽了心裡能沒有意見?」周克堅稱,況且這些目前還不在財政報告中公佈具體用途的「稅外收入」,使用風險更大。

由於麗江目前並未向社會公佈具體的徵收方案並公開徵求意見,很多即將被徵收的「對象戶」,還不瞭解政府將要收取這樣一筆費用。

在麗江古城邊開客棧的小羅,感覺稅負壓力確實不高,他甚至想不起一年要交什麼費用。「因為營業額不到兩萬,有的人即便到了,也會通過買發票等辦法,做成不到兩萬,就不用納稅了」,而其他的費用,他只想起一年500塊左右的垃圾清運費。

古城老住戶、現也在麗江開了一家小客棧的李實對南方週末記者稱,由於一系列免稅政策,他在古城開客棧,確實稅負壓力不大,對徵收這樣一筆錢,「能夠理解,但關鍵是不知道他們要做什麼用」。

而一些正常繳納稅負的企業則有不同看法。一家2012年繳納稅收七百餘萬的民營演出公司老闆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認為,「我們已經繳過稅,真正應該收的應該是那些拿回扣的人。」

玉龍雪山管委會副主任徐湧濤也有疑慮,「企業的任務就是上稅,再以其他名目收費,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作為玉龍雪山景區這樣一個國有企業,徵收價格調節基金其實對其沒有影響,「我們的錢都是國家的錢,只不過從財政的一個賬戶劃撥到另一個賬戶而已。」

但這個費會向古城的商戶徵收麼?會向那些出租房子的老百姓收麼?會向那些吃回扣不上稅的人收麼?會向城鄉接合部那些賓館收麼?會向拉市海的馬隊收麼?

「如果做不到,會不會造成『越守法成本越高』的問題?」他反問道。

「徵收價格調節基金,並非治本之策」,在麗江首任旅遊局局長周克堅看來,想提高財政收入,更該在如何彌補漏洞上想辦法。

況且,以增加「費」的辦法,解決財政危局,還存在使用上的風險。

「即便是稅收,都有很多用在三公消費,老百姓聽了心裡能沒有意見?」周克堅稱,況且這些目前還不在財政報告中公佈具體用途的「稅外收入」,使用風險更大。「在麗江財政各方面都有窟窿的前提下,怎麼保證這些錢不被市長的一支筆挪作他用?」

旅遊先導PK無工不富

產業結構調整不僅侷限在旅遊業內部,依託於水電的「工業化」也成為麗江市產業發展的重要佈局。

有趣的是,在此背景下,麗江市政府已開始在調整產業結構上下功夫。

「現在麗江的招商引資,更偏向高端和國際化。」和合集團總經理王化新稱。如果從政府稅收的角度看,規模大、財務清晰的星級酒店、賓館才是優質資源。

2006年前後進入麗江的悅榕莊酒店即是麗江市政府歡迎的投資者,雖然第一期客房只有六十多間,但他們每年上繳的利稅都有一兩千萬,楊俊星說,「從政府來說是比較滿意的」。

正因為此,麗江正在逐漸調整自己的旅遊產業引導政策,提出了從「觀光」到「休閒」的轉變,引進更多高檔酒店,高端旅遊項目。比如建設高爾夫球場,建設支線飛機場等。

產業結構調整不僅侷限在旅遊業內部,依託於水電的「工業化」也成為麗江市產業發展的重要佈局。據麗江市委書記的一份發言材料提供的數字,目前第二產業對麗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高達56.27%,旅遊業的貢獻率已下降到第二位。

在「產業富市」的號召下,金沙江中游的大型水電站正在加速推進中,「一級六庫」水電站將在2015年全部建成投產。極具爭議的電解鋁項目,也未見停工跡象。

不過,這種城市發展模式,無疑將給極度依賴「藍天白雲」的旅遊產業帶來可以預見的環境壓力。

「旅遊先導」的城市發展策略,是否能戰勝「無工不富」的現實故事?擺在麗江面前的,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08

「計劃30年 收回成本」——廣珠城軌賬本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783

受訪者:龔偉 廣東廣珠城際軌道交通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

滿員、超員也是虧損的

淨收入是虧損的,2011年缺口是8.23億,2012年10.7億元。

廣珠城軌項目的建設模式,是鐵道部和廣東省合作。廣州南到珠海北116公里,再加上從小欖到新會的支線,全線總長144.3公里。

2005年底開工,2011年建成了廣州到珠海北的這一段。2012年12月31日,全線通車正式投入運營。現在正在做第二期,也就是延長線(珠海拱北到珠海機場)的前期工作,爭取2013年年內開工。

廣東廣珠城際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簡稱廣珠公司)只負責廣珠一條線的建設和運營,大股東是廣東省和鐵道部。

建設是廣珠公司為主體(拆遷也由公司負責),運營是廣鐵集團為主體。當時建設的資金,50%是資本金(廣東省和鐵道部各一半),50%是銀行貸款。當時批覆的資金規模是182億,資本金與銀行貸款各一半。實際建成是230億元,但資本金沒有增長,公司正在申請增加一部分資本金。

項目貸款量比較大,從2005年建設時貸的20年長期貸款,是國家開發銀行牽頭的銀團貸款,建行、工行等一些大的國有銀行參與。當時簽訂了統一利率,是基準利率下浮10%。後來金融形勢緊張,2011年7月1日起利率不再下浮。

目前的收入來自客票收入,別的沒有。現在,除了一早一晚兩班,其他班次基本都是超員(有站票),一天大概53.5個車次,廣州到珠海35對,廣州到新會是18對。

儘管是超員,短期內還是彌補不了支出,投資這麼大,財務費用很高。這個項目計劃是30年收回成本。

2011年,只開通到珠海北,發送1697萬人,收入3.69億元。2012年發送1956萬人,收入4.38億元。

在2012年底全線開通的時候對票價做了調整,以前是0.38元一公里,調整後是0.6元一公里,調整的依據是根據建設投入和運營成本。漲價的一個原因是,徵地拆遷的費用增加了。

但淨收入是虧損的。2011年缺口是8.23億,2012年10.7億元,主要原因是利息上升。

現在的成本包括兩部分,一是運營的成本(廣鐵提供服務的成本——運營委託給廣鐵集團,廣鐵賣票的收入給廣珠公司,人員工資、機車設備等服務都由廣珠公司進行清算),二是財務費用的成本(償還銀行貸款的利息,廣珠公司目前每年付利息約6億元)。

為了讓資金鏈不斷

投資額很大,進入門檻高,回收成本的期限很長。我們起碼要保證資金鏈不要斷。

目前在建的延長線屬於廣東省內的城際線,鐵道部不繼續出資了。因為鐵道部新部長上任以後,全路調整,鐵道部只負責國家鐵路幹線的建設。

新建的延長線還是「資本金+銀行貸款」的模式。延長線總的預算是145億元,資本金50%,銀行貸款50%。資本金中,珠海市出60%,廣東省出40%。

延長線爭取年底前開工。希望政府有一些補貼,看在稅收等方面能不能給點優惠,要是有運營補貼就最好了。

在延長線上,社會資本還沒有進來。我感覺也不會輕易進來。因為這條線是從公益角度考慮的,當時廣東省和鐵道部不是想拿它來賺錢。這種項目屬於基礎設施的投資項目,投資額很大,進入門檻高,回收成本的期限很長。

從廣珠公司的角度,即便是車票漲價,也不是為了賺錢,只是從維護公司良性發展的角度考慮,從投資回報角度的考慮並不多,但起碼要保證資金鏈不要斷。

城軌沿線資源的開發是新的思路,我們以前在建設的時候還沒有實行這種模式,準備開工的延長線需要適當考慮這種模式。不過還要看省裡支持的力度,這種模式還在探索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27

首設預算委 廣州:專人專盯政府賬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112

財政透明和預算信息公開,只是廣州在預算監督領域領先全國的一個方面。近年來,廣州市人大致力於打造“陽光財政”,以種種開創性改革去“管住政府的錢袋子”。 (CFP/圖)

廣州市人大在預算監督問題上跟政府“動真格”,出人意料的是,作為被監督對象的財政部門卻與負責任的人大形成了合作雙贏關系。

2015年8月3日,清華大學公共經濟、金融與治理研究中心推出一年一度的《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報告》,通過對全國294個城市進行大數據分析,報告課題組得出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排行榜。在這個排行榜上,2014年廣州市從2013年的第三位躍居到第一,超過北京和上海。

該課題用以衡量財政透明度的核心指標,是政府對預算與預算執行情況即“四本賬”——公共財政、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本經營以及社保基金——的公開情況,以及政府性債務的公開情況等。

這只是廣州在預算監督領域領先全國的一個方面。近年來,廣州在“管住政府的錢袋子”方面,作出了不少改革。

這些改革包括,成為最早公開“曬”部門預算的城市之一;率先將地方債和財政專戶通過“重大事項”問責的方式,列入人大監管之中;將全口徑預算的審查落實為“三審制”。更值得一提的是數月前的一項機構改革——增設人大預算委員會,這是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中首個以預算審查監督作為唯一職能的專門委員會,已超前於今年開始實施的新預算法。

7月7日,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和CEI中國企業研究所組織一批財稅法專家、學者赴廣州市人大調研,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苗連營在評論預算委成立時說,“廣州市人大在這方面開風氣之先。”

這一連串改革在廣州出現並非偶然,它背後既有人大積極行使自身權力這一傳統的孕育,也離不開“關鍵的少數人”的推動。

從預工委到預算委

預算委是權力機構的組成部分,預工委是為財經機構服務的工作機構。

2014年10月,廣州市人大原財政經濟委員會(下稱“財經委”)主任歐陽知找到廣州市人大代表丘育華,告訴他廣州人大有可能設立一個新的機構,將預算審查監督作為其唯一職能,並問他是否願意加入。丘育華當即表示,服從組織安排。

丘育華是廣州本地的一位民營企業家,預算委成立之前,他是市人大財經委員會成員。

2015年2月,預算委正式成立,歐陽知任主任。

一位預算委工作人員向南方周末介紹,除了丘育華等企業界人士,預算委還吸納了不少長期在財稅、國資、審計部門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比如兩位副主任均出身於財政局。按廣州市人大11個代表團,每個團兩名代表,預算委擬選舉代表22人,目前已到位19人。

廣州人大率全國之先成立預算委,在許多學者看來是財稅改革領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全國人大代表趙冬苓曾在今年兩會上的議案中建議全國人大借鑒廣州市人大經驗,設立預算委,以免人大審批與監督政府預算“走過場”,不過提案未進入表決程序。

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此前審查預算是廣州市人大財經委的職能。由於人大財經委的職能過於寬泛,事務性工作較多,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負責聯系28個相關政府部門,難以集中精力研究專業性極強的預算問題。因此2012年10月,廣州在人大財經委下,增設了專門的預算工作委員會,集中一批人專門做預決算審查監督。

但預工委的成立仍然沒能徹底解決預算監督問題,主要的瓶頸在於預工委不夠獨立,專業能力不足,在人大話語權不夠等。

因此2015年初,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提議下,人大批準財經委分拆成預算委員會和經濟委員會。預算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與原有的預工委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並增加專業人員編制6人。

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劍文認為,預算委與預工委雖一字之差,但有本質不同,“預算委是權力機構的組成部分,預工委是為財經機構服務的工作機構”。

在廣州市財政局工作超過10年的張華告訴南方周末,今年財政局的“五本賬”(前述四本賬和財政專戶)及各部門預算剛一匯總至財政局,很快就送到了市人大手里,“因為人大催得太急”。

這是因為《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監督預算辦法》規定,自2014年3月1日起,人大對預算實行“三審”制:預工委(現為預算委)牽頭組織預先審查;財經委進行初步審查;市人大審查和批準並做出決議。

由於有專業工作委員會提前至“兩會”召開前三個月對預算進行預先審查,人大對預算的監督效率比過去大為提高。第一次“預先審查”的成效是,人大代表們共提出77條意見,其中3條實質性增減意見被部門采納,合計調減預算1479萬元。

而在過去,市人大收到賬本時往往已經接近兩會,在接下來的人代會短短幾天時間中,人大代表們甚至連預算報告都還沒看明白,就進入表決程序,用一位市人大代表的話來說,就是“舉手機器”。

“老鼠”和“貓”的默契

作為被監督對象的財政部門,卻與負責任的人大形成了合作雙贏關系。

在丘育華印象中,預算委的成立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他回憶說,2012年預工委成立,配合財經委共同監督預算,“當時廣州預算監督動靜特別大,現在想來那個時候就已經做了第一個動作”。

2012年4月,廣州市人大首次組織人大代表進入越秀區、從化市等6個區,調研2010至2011年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

“當時花了差不多9個月時間,”丘育華回憶道,“各區、市的財政局和審計局要面對我們,把所有賬拿出來。”結果是不少區都審出了問題,例如對金額占比最大的土地出讓金,花都區只列出了收入,沒有詳細地列出支出,“不知道錢花哪了”。

再比如,當時廣州市撥給每個區二三十萬元用於當年的幫扶救助的資金,被發現在增城市民政局的“慈善超市”里躺了一年沒動,“不知道真正用了還是沒用”。

多位來自政府和學界的相關人士告訴南方周末,他們親眼見過廣州市人大在預算監督問題上跟政府“動真格”、“不留情面”。

比如在人大的壓力下,2012年末,廣州率先向人大曬出了地方債賬本,並規定今後新借的地方債也必須經過人大審批。在地方債不斷公開的過程中,人大和政府的關系也一度有些緊張。預算委專家、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告訴南方周末,當年財政局一位副局長向人大作報告時,預測到2013年年底,廣州市政府債務率將達到99.52%,這個臨近債務警戒線的數字引起了歐陽知的不滿,他毫不客氣地質問結果究竟是怎麽得出來的,為什麽看起來像個“數字遊戲”。林江當時就在現場,“感覺雙方彌漫著一股火藥味”。

對於廣州人大要求的“全口徑預算公開”,有的政府部門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由拒絕公開。為此人大設置了針對性的保密審查環節,規定涉及保密事項的可以不公開部門預算,但必須按照保密法,由相關審查主體(比如保密局)出具審查意見。“不允許你說保密就保密了,不公開也得有手續、要報批的,起碼有個主體來審查你。”歐陽知說。

出人意料的是,在廣州,作為被監督對象的財政部門,卻與負責任的人大形成了合作雙贏關系。

“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們是老鼠,人大是貓。”張華說,但他認為這並不是現實中廣州市財政局和人大的關系,“很多時候,我們是借助他們的力量來督促監督預算單位”。

例如,財政局當前有一項重點工作,是針對各部門年底“突擊花錢”的情況進行監督。“我們是兄弟部門,說多幾次就麻木了,但人大一到壓力就不一樣。”張華說,去各區調研的時候,財政局也會叫上人大一起,而這種配合多年來“一直很默契”。

在預工委財稅專業小組任職的人大代表周濟光剛剛了解了教育經費的預算執行情況,他說新預算法規定上一年花不完的錢原則上不再永久性結轉,而廣州市教育局的經費過去因為和GDP以及稅收掛鉤,錢多得幾乎每年都花不完,今年已經過去7個月,廣州市教育局執行預算情況還不到40%。

預算委成立後,周濟光可以更頻繁地與財政局共同落實規範他關註的教育經費預算問題,“哪個部門預算編制執行有什麽問題,我們就去哪個部門一對一地開座談會”。

門是怎麽打開的

“那件事對我的心理承受能力真是一個鍛煉,但廣州從此就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了。”

“說穿了,廣州人大不做橡皮圖章,關鍵因素是主要領導確實想幹事。”一位預算委的人大代表對南方周末說。現任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桂芳曾經擔任過廣州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政府各部門領導多數都是他手下”。據與會人士透露,在最近兩次人大常委會上,張桂芳都“批官員不作為”。

而預算委主任歐陽知也是官員出身,曾擔任過廣州白雲區區長和從化市委書記,一方面,過去的經歷使他非常了解地方工作,“他講的一些話,官員不敢怠慢”,另一方面,“他不是混日子的,確實是想幹事,已經62周歲了,超期服役,其他專委會副主任早就退休了。”上述人大代表說。

張華記得,去年年末,歐陽知還專門跑到北京學習新預算法,回廣州之後下到各個區和部門做輔導,“他對新預算法研究很透,甚至比我們財政局有些領導還透”。

2010年,張桂芳和歐陽知先後進入人大。第二年,《廣州市政府投資管理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批準施行,該條例規定,政府投資的重大項目計劃草案要提交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並從當年起,每年選擇一個政府投資重點項目預算在人代會期間進行公開審議。

“一般來講,人大最重要的不是預算,而是立法機構法制工委和選舉聯絡任免工委,管公檢法政府局級以上領導的任命,但是預算委在廣州的風生水起,使這兩個委都相形見絀。”上述人大代表評價說。

廣州在預算監督問題上的開放,還要追溯到更早的時候。

2008年,以吳君亮為首的深圳“公共預算觀察誌願者”團隊向多個地方政府提交申請,要求他們公開財政賬本。一年後,在時任廣州市財政局長張傑明的批示下,財政局將114個部門2009年的預算報告全部公開放到了廣州財政網上,一時轟動全國(詳見南方周末2009年10月22日《廣州政府網上“曬”賬本》)。

不過這背後還有一則隱秘的故事。

如今回想起來,張華仍然歷歷在目,他介紹說,其實2008年就收到了要求公開的申請,但這個申請“在辦公室層面就壓住了”,張傑明並不知情。財政局辦公室後來發文請示了省財政廳、市保密局、市政務公開辦,但“三個部門都把球踢回來,讓我們自己定”。鑒於當時的上位法對此並沒做要求,辦公室答複吳君亮團隊說暫不公開。

過了半年左右,吳君亮起訴了幾個政府部門,“感覺事情鬧大了”。在第二次收到公開申請後,辦公室請示了張傑明。局長“大筆一揮”,批示同意公開,“考慮到既然可以向吳君亮公開,那也可以向公眾公開,所以就掛了網”。

“歷史的發生是有偶然性的,這次偶然性就是張傑明。”張華認為,張傑明以前在暨南大學做老師,對於政府的一套行政體系不會按部就班,“他的反應為‘是啊,用了納稅人的錢,應該跟老百姓交代清楚’,而不是要不要向上面報告,出了問題我是不是要承擔責任。”

盡管到今天各個政府部門公開預算已成為常態,但要知道,當時同期33個收到公開申請的政府部門中,只有廣州和上海做出了回複,但上海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公開,真正公開的唯有廣州一地。

直到現在,張華還留存著當時南方周末刊發此事的報紙,“那件事對我的心理承受能力真是一個鍛煉,”他說,“但廣州從此就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了。”

(應受訪者要求,張華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212

雙降背後的經濟賬本:100萬貸20年月供少還941元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0-24/955990.html

按照當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1.5%,在不考慮上浮的情況下,如果客戶在銀行存了10萬元錢,存一年的定期,一年以後本息收入就是101500元,直接導致了你的財富縮水100元。

自今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3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1.5%;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保持不變。自同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同時,利率市場化完成最後一躍,央行取消存款利率浮空上限。央行公告稱,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並抓緊完善利率的市場化形成和調控機制,加強央行對利率體系的調控和監督指導,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

那麽,央行降息/降準對老百姓有什麽影響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10萬存一年縮水100元

最新公布的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顯示,9月份CPI同比漲幅回落至1.6%,而今天起一年期存款的基準利率是1.5%,也就是說,百姓把錢存在銀行是跑不贏通脹的,只會“越存越少”,理財再度進入負利率時代。

按照當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1.5%,在不考慮上浮的情況下,如果客戶在銀行存了10萬元錢,存一年的定期,一年以後本息收入就是101500元,而另一方面,如果物價維持1.6%的上漲速度,那麽今天的10萬元可以買到的商品一年後就需要101600元,兩者相減可知,一年前的10萬元購買力僅相當於一年後的99900元。直接導致了你的財富縮水100元。

2、100萬貸20年月供少還941元

對於存款來說不劃算了,但是對於貸款來說則更劃算了。通過計算,如果貸款100萬元,分20年還清,明年1月起,月供減少941元,其中,此次降息後,基準利率下月供每月減少139元。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根據銀行的規定,房貸合同是每年年初開始執行新利率,所以對大多數房奴來說,明年1月開始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優惠。如果央行四季度再度降息,明年的月供壓力還將繼續減少。

3、股市短期有利好,六大行業受益明顯,最利好地產股

分析稱本資降準可以釋放流動性資金7000億左右。

降息直接利好高負債率行業,比如地產、基建、有色、煤炭、證券等行業。

【推薦閱讀】當“霜降”遇上“雙降” 且看大盤下周如何表演

4、理財會有更多選擇,貨幣類收益下降

央行降息直接影響到投資產品,利好較大的主要有房地產、水泥建材鋼鐵等資產負債率較高或資金流動性壓力較大的行業;其次對股市和債券市場也利好,但風險仍不可忽視。在家庭資產配置方面,穩健理財方面的投資也不可少,除了優選定存、國債,還可以選擇固定收益類產品,風險低,投資收益也不錯。

收益方面,對銀行理財、股市、債券、基金、“寶寶”、P2P、黃金商品等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雖然央行降息,但有定存習慣的人暫時無需緊張忙著"存款搬家"。

隨著各家銀行的利率可能展開的差異化競爭,未來在存款時,消費者可"貨比三家"後進行選擇,以獲取更高的收益。大家密切關註並及時研判政策走向,在理財方面仍需做到理性,最好采取組合投資策略,分散風險,實現收益最大化。

5、貸款環境寬松,創業投資更容易

此次降息,銀行放松了貸款要求,民眾貸款更加容易,貸款的成本也降低了。獲得了財務支持,會使得更多具有能力的人,更願意去創業、去做投資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雖說降息後民眾從銀行貸款更容易,貸款的金額也放寬,但是銀行的貸款審批流程一直很複雜,意味著民眾也並非那麽容易貸到款。部分人還需從一些非銀行的金融機構進行貸款才行。

此次央行降息,旨在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傳導到投資理財市場,除了整體利好樓市外,對銀行理財、股市、債券、基金、“寶寶”、P2P、黃金商品等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雖然央行降息,但有定存習慣的人暫時無需緊張忙著“存款搬家”。

隨著各家銀行的利率可能展開的差異化競爭,未來在存款時,消費者可“貨比三家”後進行選擇,以獲取更高的收益。

此外,存款保險條例已在征求意見,即將出臺,銀監會在去年12月4日又下發了《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大家密切關註並及時研判政策走向,在理財方面仍需做到理性,最好采取組合投資策略,分散風險,實現收益最大化。

你要趕緊幹三件事:

第一件——減少儲蓄

儲蓄雖然可以成為社會保障機制缺乏的有益補充,但留給子孫萬代的錢就要考慮好了,在不斷降息的年代,它不再是增值省心的理財方式,簡直就是一直不斷跑氣的氣球。如果你想自己享受比以後更多的東西,給子孫留下更多的東西,就要把它取出來,投放到最有利於你的地方去!

第二件——學會從銀行借錢花

一是消費。如果你是生老病死無憂者,或是40歲以下無養老負擔的有工作能力的人,你一定要學會敢於消費、勇於消費,享受生活。因為20年後,國家的各種保障機制會更加健全。只要喜歡的,銀行敢借給你的,一定要利用好,如房子、汽車、手機等需要貸款或分期付款的,能負擔得起,就大膽的借錢消費吧。

二是創業。在國家鼓勵全民創業的今天,降息降準進一步降低了創業者的門檻。正如武漢某有限公司董事長所說,“這對我們小微企業是雙重利好。”現在企業經營比較困難,實際融資成本居高難下,降息對降低融資成本直截了當;定向降準鼓勵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希望能夠盡快落實。所以,只要政策允許,能力夠強,就盡可能地把貸款用到最大極限。

第三件——念好理財經

余錢在手,讓錢生錢,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能讓錢存著、睡著。睡著的錢慢慢會睡死。

理財是最好的選擇。盡管當前理財渠道窄,理財風險較大。而且理財是個智慧活。但讓理財不賠本才是本質。理財的基本方法是投資,趁投資房地產低迷徘徊投資學區房、商服、公寓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選擇信譽好的全國性理財公司,升值潛力大的股票等。當然,對高回報企業或項目搞一下風險投資也是新的嘗試,可能一本萬利,勝過彩票中獎。(綜合京華時報、鳳凰網)

  • 每經網綜合
  • 柴剛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43

【專題特寫】一位政府平臺公司“財務管家”的融資賬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3088.html

【專題特寫】一位政府平臺公司“財務管家”的融資賬本

一財網 張菲菲 2015-11-17 18:17:00

財務是核心命脈,是企業的血液。“其實多數公司不是死在利率上,而是死在現金流的斷裂上,哪個財務公司總監將現金流控制好了,這個公司就能生存。”

鄭前(化名)是南方某地區政府開發建設公司的負責人,他也是這家國有獨資企業的“財務管家”。

談起公司的融資之道,鄭前表現得相當自信,財經院校科班出身,在金融圈更是身經百戰的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銀行貸款、信托融資、私募基金、企業債券、資產管理公司債務重組、產業基金、銀行間私募債、股權融資……各種融資渠道,他樣樣精通。

直接+間接 融資“貨比三家”講策略

“國內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我們和三家有合作,國內綜合實力排名前五的信托公司,我們與四家有合作,五大國有銀行,我們與四家都有合作,五大股份制銀行也都有合作,當地三家地方法人銀行,我們都有合作。”談起跟金融機構的業務往來,鄭前滔滔不絕。

至於融資渠道的選擇,鄭前所在的地方國企既有直接融資,又有間接融資。“我更偏好直接融資,因為直接融資成本最低。”鄭前告訴本報記者,通過發債直接融資,不僅融資成本低,而且不需要抵押物。近期,他所在的公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了一筆3年期私募債,發行利率為6.03%,較2013年發行的企業債利率7.02%,融資成本又下降了1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央行連續5次降息。在貸款利率定價上,銀行“兵分三路”:對於中央企業,銀行執行基準利率下浮5%到10%;對於地方國企,銀行執行基準利率上浮10%到30%;對於民營企業,銀行則在基準利率上上浮30%到50%。

鄭前告訴本報記者,銀行判斷一家企業的授信資質主要有四方面:企業信用狀況良好,項目設施齊全,抵押物充足,後續還款能力較好。作為當地名聲響亮的國有獨資企業,他所在的公司顯然不會為貸款發愁。

“向銀行貸款的邊際成本很高,比如企業向銀行貸款10億元,名義貸款利率是6%,還需要6億元甚至10億元資產去抵押,這些資產的資金是占用成本的,加起來融資成本超過10%。”鄭前說。

他給本報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現在的貸款利率乘以1.6倍才是企業貸款承擔的真實融資成本,因為銀行對資產評估基本上打了五折或六折,這些固定資產需要承擔相應的成本。一般而言,證件和手續完備的資產抵押率是70%,證件手續不健全的資產抵押率則要打五折,即為50%。

由於每家銀行對集團貸款有授信額度的控制,鄭前所在公司適應各家銀行的規模,與多家銀行建立了信貸合作關系。

在間接融資渠道上,鄭前則直接表露了對銀行的選擇偏好:“我們最喜歡政策性銀行,基準利率下浮5個點,期限長,一般在12到20年;其次選擇國有大行,貸款利率一般在基準利率上上浮15%到20%,國有大行降息後成本下降了10%,近期從國有大行獲得的利率在基準水平上上浮5%;第三是股份制銀行,貸款利率一般在基準利率上上浮40%。”

降息周期里,銀行貸款利率的下行也帶動了信托融資成本的下降。鄭前告訴本報記者,目前通過發行信托項目獲得融資的成本為8.5%。

對於這家政府平臺企業的融資結構,鄭前總結道:“兩到三家國有大行為支撐,三到五家股份制銀行為補充,信托和基金作為點綴。”

作為銀行的大客戶,鄭前對銀行各種收費情況了如指掌,當然,這也是融資成本的一部分。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般國有大行都不收取手續費,股份制銀行則會變通收取手續費。”

“股份制銀行都收(手續費),”鄭前表示,銀行收費是在監管合規範圍內,而借助客戶企業給銀行介紹客戶和存款回報,則是隱性“交易”,比如,要求企業對銀行有存款回報,通過開票貼現,中間的利差納入銀行囊中。

“以貸養貸” 巧用降息空間節省利息成本

經濟增速下調,好項目、優質企業不好找,加上央行多次降準降息,銀行信貸資源充裕。長期與銀行打交道的鄭前表示,目前銀行對優質企業的貸款資質要求已經有所松動。

那麽,降息究竟給鄭前所在的地方國企減負多少?他向《第一財經日報》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公司累計融資100億元為例,從銀行獲得的貸款利率由原來的6.35%,下調至現在的4.9%或5.2%,即貸款利率下降1.45個或1.15個百分點,由此,融資成本下降逾1億元。

盡管融資成本下降,但鄭前所在地方國企正處於建設期,尚有可能無法如期還款。據他介紹,該地方國企所投基建項目建設需要3到5年時間,一般8到10年才能退出。如此投資長的項目,銀行貸款期限無法匹配。在貸款期限上,一般國有大行為5年,股份制銀行為3年,政策銀行為8年。也就是說,銀行信貸與企業項目周期無法匹配。

為此,鄭前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了他的還貸“秘方”:利用信托錯配資金提前償還銀行的貸款。

“我們的辦法是‘以貸養貸’,按照新的《商業銀行法》,所有的貸款無法用新的銀行貸款承接,可用信托還銀行貸款,先向銀行貸款3年,用於補充項目貸款的現金流,再向信托公司融資3年,用於還銀行的貸款,6年時間,采用間歇性貸款還清本息。”他說。

如此長的借款時間,企業支付的利息成本不是小數目。借助銀行貸款利率的調整,鄭前利用降息空間,在節省利息成本上下了“巧功夫”。

“降息後,企業可以提前向銀行還款,第一,將舊有的貸款提前還款,第二,發行新的信托產品償還貸款,今年的信托融資下降了1個百分點,合同簽完,分兩次上賬,第二批上賬的利率下降1個百分點。”鄭前表示,再發行一筆新的貸款項目來承接原來的項目貸款,由此融資成本又下降了。

鄭前的“省錢”招數不止於此,他還通過資產管理公司進行債務重組。具體來說,銀行貸款到期後,原來只給3到5年期限,項目產生的現金流不能覆蓋本金,對於現金流不能償還貸款的部分,則將貸款資產打包,進行債務重組,通過三方協議將債務賣給資產管理公司,期限再延長4年,最後將貸款償還給資產管理公司。

作為一家企業的“財務管家”,鄭前對於財務有著深刻的認知——財務是核心命脈,是企業的血液,“其實多數公司不是死在利息上,而是死在現金流的斷裂上,現金流控制好了,這個公司就能生存。”他說。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