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到底誰是火星人(上)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9.html
有時我倒搞唔清楚,到底係我已經老啦,對社會一般「規矩」既認識已經過時,還是佢地真係來自火星。我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響公司裡面發現一個半個我覺得好似係來自火星既怪人,工作上佢地未必有咩問題,但日常待人接物同處事方法,總係讓我諗極都諗唔通。

Robert係我最近所發現比較「火星」既一個。Robert響我公司做左兩年,係我公司既其中一個支援人員。第一次我發現佢好似同我身處響唔同既「星球」,大約係一年前左右,一件讓佢同我assistant有點磨擦既事。

當日我要出差,咁岩果次我需要帶一個支援人員陪我一齊去,所以我就安排Robert陪我了。Emma係我既assistant,每次出trip,機票酒店 都係佢代為安排。咁果一次,我就麻煩Emma順便幫同行既Robert訂埋啦。我唔係特別慳家,不過公司的確唔係咩大財團,冇必要既錢就無謂嘥啦,所以我 自己出trip,每次查實都係經濟客位就算。反正機程唔長,唔會太過辛苦。Robert唔知係嘆慣還是唔知規矩,佢居然要求Emma幫佢訂商務位。

Emma話,公司規矩,同事出trip只會俾經濟客位,佢要商務,唔岩規矩喎。而且連老細都係坐econ,你同佢一齊,你反而坐business,都唔好 啦下話?好多人會認為咁既安排,係好「唔俾面」個老細,不過講真,我查實自己就冇乜所謂。公司規矩係從「錢銀」方面著眼,公司只會負責俾econ既錢,要 upgrade既話,你自己俾錢囉。我自己本人其實就唔係好介意,下屬出trip時既食住行「豪」過我,反正係你自己荷包俾既話,我話之你包架私人飛機去 出差丫。

Robert諗左諗,於是佢同Emma講,佢有信用卡積分,可以換到足夠Asia Miles。Robert於是就將一大堆信用卡資料,交左俾Emma,叫佢幫自己換積分再將積分轉Asia Miles,然後再用Asia Miles upgrade佢張ticket上商務。Emma見到,當然覺得「有冇搞錯」,第一,Emma唔係Robert既assistant,幫Robert訂機 票酒店,純粹係「順便」咁解。第二,Emma同你既關係,係公司同事,如果係做公司野,我覺得天公地道。但「私人信用卡積分換飛行里數」,我點睇都係「私 人野」。連我自己都唔夠膽叫同事幫我處理呢亭私人事務,Robert卻理直氣壯咁叫Emma做,除左因為係火星人之外,我諗唔到仲有乜野理由。

自此之後,Robert同Emma就有多少「心病」啦,佢地兩個既關係,就變得麻麻地。好彩佢地既工作本身冇乜太多來往,如果唔係,都幾麻煩。

兩個幾月前,Robert辭職了。佢辭職既故事,我響am730既專欄裡面寫左出黎。

我知道可能有朋友會覺得,反正如果佢話肯賠錢,佢要劈炮唔撈即時走,你都冇得話佢。坦白講,我曾經係非常懷疑,到底Robert係咪有d乜野,好不滿公司 同老細,所以決定以一個咁既方法離職,以為可以「玩」公司一鑊?撇除Emma之外,佢同其他同事,特別係佢部門既其他「手足」,以我所知一直關係良好,當 然當中有冇內情我唔敢講,但至低限度,表面上我的確係睇唔出。我唯有再一次將原因,歸咎我認為佢係有些少「火星血統」既關係。

佢既新公司早陣子send左電郵過黎,要求我填番份問卷,目的係為Robert做個reference check。我其實覺得奇怪,果個reference check,唔係通常響佢仲未被錄用之前send過黎既咩?正計佢以經入職近兩個月,點解呢個時候先會收到呢個電郵?reference check上面,指明係要我回覆。咁我有理由相信,我既contact information,係Robert親自交俾新僱主架啦。俾你選擇交俾新僱主去做reference check既人,好多時除左係你舊上司舊老細,通常都係個你「信得佢過」既人,認為佢唔會「寫衰你個底」。Robert響我度做既時候,我其實同佢相處機 會並唔多,但佢離職時候既做法同表現,就的確讓我有點「勞氣」啦。我係奇怪,佢點解會「夠膽」將我個contact填落去,唔通佢真係唔擔心,我會將佢離 職時既處理「如實」咁寫出黎?還是佢覺得自己既處理其實好ok?

幫離職轉工既同事寫reference,我其實做過好多次。通常大家都好黎好去,我盡量都會寫得同事既表現「出色」一d。大家都係搵兩餐,無謂寫花人地個 底。Robert既情況都係一樣,撇除佢時不時果d「火星行為」之外,工作上我對佢並冇太多不滿。所以我還是準備一貫做法,幫佢寫得「好好睇睇」,畢竟山 水總有相逢嘛,無謂搞到人飯碗啦,老實講我也難保有日我要靠返佢幫忙轉頭也不定。不過當我還未有時間寫好佢份reference之際,又有另一個有關佢既 「新消息」收到返黎…

寫住咁多,下次再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976

到底誰是火星人(下)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15.html
我有一個好朋友,佢有一個習慣:佢每份工必定唔會做超過兩年,而每次辭工既時間,亦必定係響五月尾。大家估唔估到點解?

****

上集請按這裡

Robert以前既直屬上司David,一直跟Robert情同手足。當日Robert亦係David一力引薦入黎做既。Robert單野對我黎講,冇乜 感情包袱,我除左有過短暫既勞氣之外,其實冇乜大問題。相反David,可能係公司裡面,因為Robert呢件事覺得最唔開心既一個。

Robert「出走」既時候,只係留左個email俾HR同我,話會賠番代通知金俾公司。然而email裡面並冇提及「幾時賠」,更冇講清楚會「賠幾 多」。兩個月過去左,公司收唔到佢一毫子既賠償。HR嘗試call佢,佢就連手提電話號碼都改埋。完完全全係一個「著草」既格局。我唔知Robert係有 心避我地唔想賠錢,還是有其他諗法,但係我諗如果係前者既話,單單改左個手機號碼,根本就唔會阻到人家去刮佢。況且為左區區一個月既代通知金,值得嗎?

響公司pantry見到David,David問:「CK,Robert到底還咗錢俾公司未?」

我將情況如實答佢,老實講,我其實可以搵律師處理呢件事,不過畢竟一場同事,無謂要搞上法庭啦。兼且搵律師出信上法庭都有cost,即使追返果一個月代通知金,七除八扣其實所餘無幾,追得返都唔係特別化算,所以,算數啦。

「其實尋日我撞到佢。」David嘆了口氣:「佢原來又辭左工。」

我心裡面覺得奇怪,我早幾日先至收到佢公司send黎既reference check,轉個頭就收到佢話「又辭左工」既消息,我心裡面總係覺得,呢兩件事應該有點關連。

「佢…」David有點吞吞吐吐:「佢仲問我可唔可以返番黎做。」

聽完David講,我心裡面忍唔住爆左幾個「門」字部首既詞語出黎。我諗,我可以certify,Robert係百份百既火星人血統。一個人一句唔該話劈 砲即走就即走,去外面玩完hea完一圈,仲要衰到「著草」避你唔還錢,跟住返轉頭同你講問你可唔可以返黎做?大佬呀,正常人唔會厚顏成咁架下話?面皮成尺 厚既「地球人」,我見得多。佢地厚顏地做出一啲奇人異事,背後佢地查實都知道,自己既所作所為,其實係唔係幾好意思。只有「火星人」,響大家面前做完一場 「奇幻show」之後,會完全覺得「冇問題」。係,佢真係覺得「理所當然」果一下,先至係最令你頂唔住。

我呆了呆,定神之後我故作鎮定問David:「咁查實你自己點諗?我知你部門等人用,你想唔想請返佢丫?」

「請佢條命咩。」David心裡有氣地說:「佢話要請返佢既話,要等到下個月尾喎。」

「點解?」我問。

「佢過兩日又要同條女『再』去旅行喎。」

我終於明白,原來火星人並唔止Robert一個。佢應該搵到個「同鄉」做佢女朋友。事實上,印象中既Robert,剛入職既時候,言行舉止都仲比較似個 「地球人」。後來佢拍拖,之後佢啲行為就越黎越「火星」。David話,佢響新公司,probation都未過就想請大假去玩,咁新公司梗係睬你都傻啦。 於是,佢又辭職囉。不過今次佢唔駛賠俾人咁多,因為probation未過,賠七日就得嘞。

救命。

「就算我肯請番佢…」David搖了搖頭:「我班手足都唔肯過佢啦。佢乜X都唔交低就走,搞到對上果個月,班手足做到踢曬腳。家陣個個一講起佢就咬牙切齒呀,我真係俾佢返黎既話,班手足殺左我都似。」

當Robert用咁既方法辭職既時候,我曾經懷疑,佢對公司係咪有啲乜嘢怨氣,要用咁樣離職既方法發洩。我以前打工既時候,遇過一啲心智唔多成熟既同事, 以為咁樣可以「搞」到公司,同埋佢地一直討厭既老細。但實情係,佢地即使幾「唔交帶」地辭工,公司既根基還是冇被動搖,乞人憎既老細依舊響冷氣房裡面嘆冷 氣,而真正「被搞到」既,往往係一直以黎同你一齊捱生捱死既同事們。

不過就事情既「發展」黎講,我都係傾向相信,「火星」血統先至係導致Robert選擇咁樣出走既真正原因。再加上佢位同鄉女友,火星人真係開始侵略地球啦。

「尋日有樣野我真係聽完之後火都黎埋。」David忍唔住說。

「huh?」我問。

「條X樣問我,如果真係返番黎做,人工可唔可以調高啲喎。」

*****

講番我果位,每兩年辭一次工既好朋友。

佢係一位超級足球迷,每次有大型足球賽事直播,佢都必定一場不漏咁去睇,那怕係捱更抵夜。所以每次歐洲國家杯同世界盃之前,不論佢份工幾有前途,個pay幾好都好,為左睇波,響比賽揭幕前一個月,佢都必定會先辭工。

我曾經認為,佢都算係其中一個善良既火星人。

大學畢業之後,睇左兩屆歐國杯,兩屆世界盃,年近三十歲,佢忽然覺得,自己唔應該再係咁樣。自此之後,佢就努力地工作。三十歲,對好多男孩子黎講,都係一個重要既關口;亦可能係讓火星人變回地球人既最後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30

誰是衣食父母?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24/100428034.html

 房地產行業一直盛產各種奇談。在近期2012博鰲房地產論壇上,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說,房地產調控就像父母管孩子,什麼時候都得管。

  陳淮發言完畢,接著是經濟學家巴曙松。巴曙鬆開篇就說:「我有個疑惑:父母管孩子?政府和開發商,究竟誰是父母,誰是孩子?誰在創造財富,誰在養活誰?」此言一出,現場安靜了兩秒鐘,然後爆發了雷鳴的掌聲。幾百個房企代表使勁鼓掌。

  看來,巴曙松說出了開發商共同的「委屈」。房地產調控,條條政策勒住開發商的命脈,限購限貸加限價。開發商在淒風苦雨中困惑不解:市場在哪裡?市場最公平的是金錢作為平衡市場供求關係的標準,而不是行政手段。

  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曾說過,開發商其實更像批發商,從政府那裡進貨,土地拿來再分割建設成一間間房子,賣給老百姓。但這個比喻無法解釋:為何一級賣家仰仗二道販子幫助銷貨,又常常跳到二級市場,以救世主的姿態,干涉銷售?

  中房集團董事長孟曉蘇說,房地產業就是侯寶林相聲裡,那個偷米賊裝米的包袱皮,調控感覺就像「米被拿走了,包袱皮被扔在了地上」。

  會上會下,開發商有個統一的看法:房地產是支柱產業,經濟不好了,政府不敢再把房地產掐死。

  孟曉蘇還說,總理講了拉動經濟的十二項需求,其中十一項都要靠房地產業帶動,特別是節能建材、潔具,沒有房地產,它們安在什麼地方呢?

  還有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讓開發商心中有底,那就是長期仰仗土地收入的政府財政。一個簡單的邏輯:房子賣不動,二道販子就不買地了;地賣不動,政府就沒錢花。於是,地方政府急了,各地變相鬆綁調控的政策層出不窮、悄然運行。

  房地產名人任志強說,房地產被拋棄了,政府把房地產當夜壺,要用的時候,從床底下拿出來方便一下,不用的時候,就一腳踢開。

  有記者追問他,房地產被拋棄了,你怎麼辦?任志強說,什麼怎麼辦?當然不會絕望。既然是夜壺,就總要用的。

  任志強的抱怨,被巴曙松形容成「怨婦」。陳淮接著說,別老想著拋棄和不拋棄,你老想著「被拋棄」,就是不成熟的高中生,「如果天天討論吃藥能不能活下去,那你的體格也就是林黛玉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62

全球人壽持股成關鍵 誰是三陽神祕買家? 市場派挑戰黃世惠家族五十一年經營權

2012-10-01   TWM



今年六月三陽股東會,在市場派阻撓杯葛下,去年財報、決算表冊、盈餘分派等案俱未通過,造成股東至今仍未拿到股利。對此,市場派已去函經濟部要求召開臨時股東會,一場山雨欲來的經營權大戰已經開打。

撰文‧賴琬莉

九月十八日,報紙角落出現一篇︿三陽工業股東權益促進會陳情連署書﹀啟事,該文質疑三陽公司治理弊端,要求行使股東權益,提請主管機關核准自行召集臨時股 東會,並要求全面改選董監事。這小小的一則廣告,等同宣告三陽經營權之爭延長賽提前開打,市場派的公開宣戰,讓三陽黃世惠家族面臨經營五十一年來的最大危 機。

三陽六月六日舉行股東會,由於今年沒有董監改選,外界猜測應該不至於有變化;孰知市場派奇襲,導致今年三陽股東常會中,未通過去年財報、決算表冊承認案、盈餘分派等案。三陽去年每股稅後純益達一.五一元,每股配發一.四二元股利。

三陽股東會結果令人傻眼,創下先例。由於︽公司法︾中,並無針對三陽股東會狀況後續召開臨時股東會相關法條,其後續發展引起關注。按︽公司法︾第二百三十 條第一項規定,股東常會未承認董事會所造具之各項表冊,應再行召集股東常會承認。三陽發言人江金鏞表示,目前未決定股東常會召開時間。

商辦大樓利益引發覬覦?

市場派經過三個多月的蟄伏,再度捲土重來。據悉,今年八月二十日,高力川、吳清源、張宏豪、張宏碩、張宏杰、張昭淳等市場派股東聯名去函三陽公司,要求召 開臨時股東會,未獲公司回應。市場派依照︽公司法︾規定,在十五天後,也就是九月四日去函經濟部,再度提出召開臨股會與全面改選董監事。

黃世惠原本是腦神經外科醫師,長年旅居海外,一九八○年因父病危,返台接班。現因黃世惠已屆八十六歲高齡,近年公司逐漸交給次女、擔任三陽副董事長的黃悠美打理。

三陽這幾年轉投資越南VMEP、中國廈門金龍汽車與廈杏機車,後勢看俏。而與美孚建設共同開發占地一.一二萬坪的「美孚建設暨三陽工業內湖企業總部園 區」,三棟地下三層、地上十一至十六層的策略性產業商辦大樓,明年將完工。總共六.八萬坪的樓地板面積,開發市值將達二百億至三百億元,三陽依合約可分得 四六%,開發利益超過百億元。「這應該是吸引多路人馬覬覦的主因。」外界猜測。

去年,美孚建設旗下的全球人壽握有七.八%持股,躍居最大單一股東,加上吳清源、張文隆等人都是首度名列前十大股東的生面孔,引起公司緊張。最後董監改選 結果,九席董事中,由自然人股東吳清源、高力川,分別以第一與第二高票當選董事,公司派雖仍掌有七席,卻是首次有市場派人馬進駐董事會。

雖然外界把入主三陽矛頭指向全球人壽的母公司美孚建設,但美孚否認。本刊查證,三陽十大股東中,幾名自然人股東,巧合的與美孚集團都有關係。

根據全球人壽去年取得不動產說明書中,可以發現吳清源、吳麗珠兄妹,還有張文隆等人,都曾售予土地給全球人壽,而這三人都名列三陽十大股東。

另外,薇閣汽車旅館董事長許調謀,竟也以大洋投資名義持有近三%股權,許調謀對本刊表示,「是因為好友王國億看好機車產業,建議投資。」王國億是薇閣的另一位大股東,他也以川原投資的名義取得近二.八%持股,據悉,王的舅舅是機車零件供應商。

而刊登廣告的「三陽工業股東權益促進會」,經調查發現,電話登記在台北市富錦街香港商「中礦資源」,該公司登記的代理人為徐乃成。

○九年,美孚集團董事長彭誠浩與親家台玻董座林伯豐,合資成立中瑋一公司,並由中瑋一以三十億元買下全球人壽台灣子公司一○○%股權,當時中瑋一的董事長就是徐乃成。

兩大律師團再度交鋒

「三陽工業股東權益促進會」召集人,同時也是三陽董事的高力川對本刊表示,「中礦是我跟朋友合夥,此次三陽經營權之爭與美孚無關。」高力川曾任職三陽投資 部經理,他表示,「公司經營有問題,引起經理人與股東反彈,應該要有人進董事會監督。」據了解,今年三陽股東會後至今,就有神祕買家,陸續在股市聞人賈文 中的鼎富證券,吃下近六萬張三陽股票;而同時全球人壽對本刊證實,已全數出脫三陽持股,「依︽保險法︾規定,全球人壽不能爭取或支持關係人出任董監席次, 誰吃下全球人壽持股,將是關鍵。」一位市場人士表示。

據指出,目前市場派掌控三陽約四成股權,公司派約二五%持股,外資約一四%,市場上剩餘約二成股權可收委託書。

根據了解,市場派已委任律師陳錦旋,而三陽則簽下梁懷信律師團隊。這兩派人馬在中石化之戰才剛交手,同樣各代表市場派與公司派。

陳錦旋與梁懷信是業界善打經營權之爭的兩大律師。陳錦旋曾任職證期會(證期局前身)主管,○七年她幫大毅公司派、力抗持股達四四%的國巨入主;梁懷信同樣出身證期會,除幫沈慶京保住經營權,三年前亦曾協助炎洲拿下亞化經營權。

今年六月二十七日中石化股東會,梁懷信、陳錦旋兩派人馬打得如火如荼,接下來這一戰,不僅是兩大王牌律師再度對決,也是攸關黃世惠家族能否保住三陽經營權的關鍵戰役。

三陽(2206)

成立時間:1961年

負責人:黃世惠

資本額:89.63億元

主要業務:生產汽車、機車及其零件,為引擎、模治具內外銷提供有關產品之技術服務及其諮詢顧問業務

近三年獲利:

年度 2011 2010 2009 營收(億元) 234.53 192.72 188.90 稅後純益(億元) 12.38 6.92 1.44 每股稅後純益(元) 1.42 0.84 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27

誰是史上最成功的魔鬼交易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770

誰是史上最成功的魔鬼交易員

2012年11月09日 15:33   
文 / 若離

史上最成功的魔鬼交易員是誰?有位笑傲金融界150多年的高人或堪當此冠名。他就是上圖的這位J.P.摩根公司的創始人——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以下簡稱「約翰·摩根」)先生。
 
為什麼時至今日還要請出老摩根來角逐這個封號?請看以下評比過程。
 
贏得「最成功魔鬼交易員」需要兩個要件。第一得是「戰績」輝煌的魔鬼交易員。在金融界,僅達到這個要求就已經人才輩出,競爭激烈,近年不乏種子選手。比如:
 
  • 自稱因壓力導致失控而讓瑞銀平白失去23億美元的Kweku Adoboli。公訴人今年10月還在法庭上指控他一度虧損風險高達120億美元。
 
  • 最近被判入獄3年並賠償法興銀行63億美元損失的Jérôme Kerviel。他因這項高額罰金成為全球負債最高的個人,僅一項罰款就比高盛為了結次貸危機相關指控而支付的和解金高12倍。
 
如果再往前追溯一下歷史,我們還會看到:
 
  • 2002年,愛爾蘭聯合銀行(Allied Irish Banks)的外匯交易員John Rusnak遭到指控,稱他未授權交易導致銀行損失7.5億美元。
 
  • 1996年,日本住友商社的首席期貨交易員濱中泰男(Yasuo Hamanaka)使住友在當年賴以發家的銅交易上巨虧19億美元。
 
  • 1995年,英國最古老的商業銀行Barings宣佈破產,淪落到同年以1美元出售給荷蘭國際集團(ING)的境地。這都要拜Nick Leeson從1992年起在衍生品交易中虧損13億美元所賜。
 
上述魔鬼交易員固然能量巨大,不僅讓自己的老東家傷元氣,也能使業界都談「魔」色變,有「攪得周天寒徹」的本事。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一旦造成重大損失,最終還是遭到起訴,難逃恢恢法網。
 
可是,當得起「成功」二字的,自然不能在鐵窗裡逞英雄,有沒有人能既完成魔鬼交易,又逍遙法外揚名立萬?
 
所謂世事無絕對,鑑於魔鬼交易員的基數不小,成功逃脫法律制裁的幸運兒當然存在。只不過,這對他們工作的銀行來說是可恥的污點,在公開報導中應該會銷聲匿跡。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終究可能得知遲來的真相。
 
而之所以還是認為約翰·摩根有望摘得「最成功魔鬼交易員」,是來自如今公之於眾的記錄。早在1857年,年僅20歲的富二代約翰·摩根靠老爸的關係在紐約的一家銀行鄧肯-謝爾曼公司(Duncan, Sherman, and Co.)做會計。那時,他就聽見了未授權交易的「魔鬼」呼喚。
 
榮獲199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摩根財團》(House of Morgan: An American Banking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Finance)一書對此這樣記載
 
金融恐慌的1857年,皮爾龐特開始在鄧肯-謝爾曼工作。他工作後的早熟表現令人驚嘆又不安。
 
1859年,在造訪新奧爾良期間,他貿然涉足了一起未授權的投機交易,用公司的資金買下一船已經抵達口岸的巴西咖啡。當時這些咖啡還沒有一個買家,皮爾龐特就開始了豪賭。他將整船貨買下,再轉手賣出,很快獲利。
 
這第一個顯示他極度自信的實證讓鄧肯-謝爾曼的那些老古董們惶恐不安。可能這次事件也成了這家公司拒絕皮爾龐特成為合夥人的依據。
 
約翰·摩根的這段往事在《四國演義》(The Tycoons: How Andrew Carnegie, John D. Rockefeller, Jay Gould, and J.P. Morgan Invented the American Supereconomy)一書中還有另一個版本:
 
有件事體現了皮爾蒙特獨立的個性,多年後他自己還津津樂道。
 
那是在拜訪新奧爾良的經商客戶時,他發現有個咖啡豆生意的機會可以大賺一筆,就動用了鄧肯-謝爾曼公司的貸款進了大批咖啡豆。
 
在如自己所料收到紐約鄧肯-謝爾曼公司憤怒的電報以後,皮爾蒙特簡短回電說,這批貨已經賣光,利潤可觀,他正要把這筆款匯出去。
 
他後來說,這筆交易沒有任何風險,因為他完全瞭解自己在做什麼。
 
誠然,我們現在把「魔鬼交易員」的帽子扣給一位美國資本主義殿堂的傳奇人物實在有失公平。
 
畢竟,約翰·摩根幫助建立了通用電氣和美國鋼鐵這樣的業內巨頭。在整整一代人的歲月裡,他就是華爾街隻手遮天的上帝。1893年和1907年,他兩次組織了美國政府的救助行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1875年那樁咖啡買賣一敗塗地,也許摩根老先生只是美國金融史上的一個註腳而已。
 
最後,請允許我以約翰·摩根本人的一句名言為這場沒有盡頭的最成功魔鬼交易員評比暫做結語:只要你預計過,多怪的事都會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35

還原當年創業:誰是成功者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011.html

  在.COM泡沫高起的2000年,香港股市有個神話,一個全球商業領袖購買了一個3個字母的域名,然後沒有業務、沒有盈利,就上市成功了。

由於全球商業領袖的號召力,還出現了香港市民排隊申購的盛況。所以,這個含著金鑰匙出身的網站,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有一天,這家網站的CEO W君出現在我所在的媒體。來自牛津大學的W君是那時大多數人的偶像,他在鼓吹兩岸三地跨媒體的宏遠思想。

W君來自投資機構,所以這個3個字母的網站,開始大量購買媒體。W君帥氣、迷人,說話擲地有聲,當然因為有錢,行動起來也無比迅速。所以,短短幾年之間,他買下了香港,大陸和台灣的很多媒體,要打造一個二岸三地的跨媒體平台(平面、露天、網絡)。如此美好的概念,令人嚮往,而我有幸被我當時的媒體老闆培養,參加了和W君的幾次飯局。

W君當時的預言,大多數在今天看來都已經實現了(不過和他所購買的媒體沒有什麼關係),經過W君手購買的媒體多數到現在都邊緣化和非主流了。

W君從2000年開始一系列的收購,讓這個3個字母的網站,股價飆升,透過收購拿到收購媒體的流水業績,繼續刺激股價,完成了這個網站在那幾年的輝煌。

當然這個網站經過分拆上市,再到私有化,已經漸漸的淡出大家的視線。作為被W君收購的媒體一員,我也目睹了W君收購前承諾的媒體夢想,被一群財務人員強行要求的KPI和所謂的增長加速了衰落。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他所收購的大部分媒體中,十年之後,我終於明白了W君的財技驚人。一切的故事和收購,是資本市場需要而已。

若干年後,偶然之間和我媒體老闆閒聊W君近況,在2005還是2007年間,W君華麗轉身成為投資基金領頭人,開始收購礦山。相信他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Z君是我從事媒體的唯一偶像。Z君叫詹宏志,幾乎新一代的媒體人士已經很少知道這個人。但是在1998-2000年,詹宏志是「華人互聯網教父」,對於剛剛接觸互聯網的中國大陸來說,來自台灣的各種互聯網新鮮事是媒體從業人員不得不學習的一課,而這必須要學習詹宏志的文章。

說起詹宏志,他效力滾石唱片,是羅大佑等歌手的策劃主管,也是《台灣新浪潮電影宣言》的起草者,和侯孝賢、楊德昌經典名作《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製片人。但是在1998年,這個牛人用獨特的出版理念,基本上改變了整個台灣的媒體市場,從雜誌到出版物,他以城邦結構這種人類社會歷史上鬆散的自制社會結構,塑造了今天全台灣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集團。

他總是先有思想,後有行動。對互聯網的狂熱讓他做了一件當時很轟動的事情:「明日報」在2000年2月15日創刊,員工280人,創刊資本1.4億元。詹宏志廣召台灣媒體人跳槽,在網絡新聞、個人網站或者報台尚未普及時,颳起一陣旋風。「明日報」提供比實體報紙更具及時性的即時新聞,獲得很高的點擊率。發行後幾個月間,股票就從一股10元,在市面私售價飆到一股43元。

《明日報》開辦時號稱記者隨采隨發,每天提供1000條新聞,遠超《中時電子報》和聯合新聞網的600條新聞標準。實際運作之後,新聞量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為此明日報大肆擴充,維持在280名員工以上,人事費用沉重。2000年,《明日報》的廣告收入約6000萬元新台幣,不足支付每個月3000餘萬元的基本費用。一年虧損更高達3億元。《明日報》創辦人兼董事長詹宏志於2001年2月21日召開記者會承認失敗,宣佈停刊。

後來的故事就是W君收購詹宏志在台灣的《PChome》雜誌和城邦集團,然後詹宏志因為實在無法達到W君的KPI要求,黯然離職,從此江湖上只有W君,而沒有Z君。

坦率的說,詹宏志的文章和想法給當時年輕的我很多衝擊和塑造,也改變我人生的一些選擇。2009年,我去台灣和城邦集團以及PChome的老大(當年詹宏志的同事)吃飯,小心翼翼的詢問後來的故事,據說實現財富自由的詹宏志,背上行囊,拿起書,遊歷了很多國家;一不小心,又創辦了一個台灣第一的電子商務網站PChome(與之前的電子雜誌同名),成為台灣的馬云!

而W君讓我目睹了,依靠資本、財技、人性的弱點快速獲取財富方法。

我至今很難分辨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但是我知道在漫長的十年或者更長之後,其實當初的成功和失敗,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記得W君還是Z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09

美國25.8萬億美元股票市場 誰是持有者?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0

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美國股市總價值25.8萬億美元,這樣龐大資產的持有者是誰?

下面這張圖顯示,美國股票持有者持股所佔的份額比較,家庭投資者(包括非盈利性組織)是美國股市最大的股東,他們持有37.9%的份額。隨後是共同基金的19.4%和海外投資者的13.4%。

下圖提供的是2011年第一季度的情況,方便做出對比:

下表為1990年、2000年和2006年第3季度的美國股市持有者分類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41

新三板VS地方股權市場 誰是資本市場未來十年的主角?

http://www.infzm.com/content/87921

新三板一落地,就受到眾多近親兄弟的圍剿。

在它和地方場外交易市場的這場競爭中,究竟誰能成為真正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結論尚待觀察。

2013年1月16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揭牌,宣告著「新三板」正式成立。運營該系統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被市場慣稱為「北交所」,作為全國性的交易所,它與上交所、深交所同是「銜玉而生」,但與滬深交易所不同,從一落地,北交所就面臨眾多「近親」兄弟的「圍剿」。

區域市場大戰

在這場競爭中,企業家們是直接受惠者,去哪裡掛牌融資,他們貨比三家,反覆權衡。

相比低迷的A股市場,2012年場外交易市場建設熱火朝天。除了1月16日,新三板正式掛牌這個全國場外市場建設的標誌性事件外,地方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速度也令人吃驚。

很明顯,一個發達的場外交易市場,不僅能滿足當地企業的融資需求,更能吸引各路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為當地發展供血。因此,各地都盡力拚搶,天津、重慶、武漢、廣州等無不希望把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留在本地。

另一方面,新三板的定位是解決高新科技園區內企業上市問題,而國內中小企業數量超過5000萬家,市場蛋糕巨大,誰都想分一杯羹,這自然為地方股權交易市場留下了生存空間。

「我們想融資,也想通過一個平台來親近市場,為以後上市做準備,但非高新園區企業的身份限制了我們去新三板的可能。區域股交中心成為了最佳選項。」在上海股交中心掛牌的一家本地企業高管表示。

截至2013年1月中旬,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由126家迅速增至199家。

各地也都在大干快上,在地方場外交易市場方面,成立最早的天津股權交易所,其規模已位居眾區域性市場首位,累計掛牌企業數量已達247家,2012年增加的掛牌企業數量達到118家,目前,該交易中心總市值達到230.37億元。

同樣「老牌」的重慶股份轉讓中心成績也不俗。截至2012年12月31日,該中心掛牌企業達到90家,總市值96.33億元,託管公司達到422家。

目前,各個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工作重心已不侷限於當地企業資源,他們正急於將觸手伸向其他地區。

在這場企業資源「爭奪戰」中,股權交易所吆喝在前,地方政府則為其撐腰在後。而如何與地方政府建立緊密聯繫,成為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獲取資源的關鍵。

據瞭解,上海為吸引中小企業到上海股權託管登記中心掛牌,對掛牌成功的企業給予150萬元的補貼,部分掛牌企業還可進一步享受區一級的財政補貼。重慶也對掛牌企業補助一半的掛牌費用。

而在這場競爭中,企業家們是直接受惠者,去哪裡掛牌融資,他們貨比三家,反覆權衡。

2012年12月20日,江蘇藝彩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掛牌重慶股份轉讓中心(重慶OTC),這是重慶OTC首家掛牌的市外企業,也是重慶OTC第69家掛牌企業。

藝彩股份董事長趙春方表示,再比較天津等OTC市場,最終選擇了重慶。

南方週末接觸了江蘇一家製造企業,他們也有掛牌計劃。但對於到底去哪個交易所掛牌卻一直難以決定。

「如果我們去與政府有合作關係的交易所掛牌,不僅可以在各項掛牌手續上走綠色通道,還將獲得參照上市企業標準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對現階段企業發展來說,政府的扶植是最重要的。」該江蘇企業總經理說。

誰能勝出?

目前來看,兩個市場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新三板宣告成立,讓這場全國股權託管中心的冠軍之戰,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相比新三板,地方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優勢明顯,交易本身是面向所有有意進入資本市場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只要其符合相關條件即可掛牌,不受區域、行業的限制,而新三板只是面向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

2013年1月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了《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辦法》的三個配套指引,這意味著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非上市公眾公司可以開始向證監會報備。

從證監會到交易所,新三板迎來了整套制度規則的改變,以往的框架被打破了:掛牌公司的股東人數突破200人,這意味著進場的人多了,錢也自然多了,市場規模和流動性將陡然上升。

「過去只有滬深交易所的公眾公司股東才能突破200人,如今新三板突破這個限制,去新三板掛牌就相當於上市了。」上海張江一家電子設備製造企業高管的心態已經反映出了目前新三板似乎在競爭中略勝一籌。

由此,地方股權交易中心也被定位成略低於新三板的一個市場。但是,這種定位,並未讓新三板和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競爭停止。

「新三板與地方股權交易中心,從服務手段、服務對象和上市基本條件都是一致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是一種競爭關係。」上海股交中心總經理張云峰說。

在張云峰眼裡,新三板如同CCTV,上海股交中心如同東方衛視,前者由中央管,他們由地方管。但受眾群體一致。CCTV有天然優勢、有資源,名氣大,但是也不能排除東方衛視在某些節目上超過CCTV。

目前來看,兩個市場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融資效率方面,地方股權交易中心正在探索更多和更靈活的融資方式。而對新三板來說,做市商制度短期內難以成行,如果增加市場流動性,則是未來新三板管理細則最值得期待的變化。

不過,北交所總經理謝庚(曾任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表示:「新三板擴容將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將中關村試點擴大到88個全國性的高新技術園區;第二步是取消區域限制,全國的股份公司都可以進入這個市場。」

但市場人士認為,在轉板機制沒有推出來之前,新三板和地方股權交易中心暗中較量無法避免。

據瞭解,上海股交中心計劃在2013年上半年推出「第二平台」,功能包括嚴格買者自負條件下的股權交易、銀行和中小企業的融資對接、中小企業重組購併的信息發佈,同時還將嘗試LP(有限合夥人)份額轉讓交易,以及適時推出銀行理財產品、信託計劃的轉讓交易等。

掘金之旅

誰能先行一步,誰就是下一個十年的主角。

可以肯定的,新三板和各地股權交易所的競爭加劇背後,注定是一場稀缺資源的爭奪戰。

「誰能在這個市場中先行一步,誰就能是中國資本市場下一個十年的主角。」江蘇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門高管認為。

現在,中國資本市場各個主體已加入這場掘金之旅。

2012年8月,上海證券交易所以其子公司上證所信息網絡公司的名義,參股了新設立的浙江股權交易中心,且並列第二大股東。而在此之前,上交所還參股了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

「這是一個極具前景和誘惑力的市場。」一上述券商高管表示,「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的上交所已經『低調』太長時間,現在的IPO市場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它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從一個角度來說,地方股權交易中心傍上交易所這個『大款』,其活動的空間也非常大。」

此外,在這輪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擴張潮中,券商也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券商曾一度被排除在地方股權交易中心之外,但2012年9月,證監會下發《關於規範證券公司參與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指導意見(試行)》(簡稱「指導意見」)之後,情況出現逆轉。

2012年9月至今,已有十餘家券商宣佈將入股各地股權交易中心。

浙商證券和財通證券各持有浙江股權中心10%的股份。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安信證券各持前海股權中心30%、25%和20%的股份。

此外,興業證券作為並列第一大股東,參與了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建設,並負責「中心」經營管理;廣發證券、海通證券、齊魯證券、長江證券、方正證券、西部證券等也相繼參與了當地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17

誰是中產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308/18187775

三月四日下午睇now電視直播台,想知道滙豐恒生如何宣佈業績,但睇到嘅就係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班委員圍攻房屋協會嘅黃傑龍(行政總裁)與劉竟成(總監)。左丁山睇到麥美娟、李卓人、梁國雄、張超雄與郭家麒攻擊房協之筲箕灣混合發展項目「長者屋」,點解要用市價出售,謀取利潤,不優惠市民?左丁山聽到搖晒頭,呢幾位議員與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王國興雖然有工聯會與泛民之別,但同是民粹社會主義派,「泛工黨」一類。試問房協嘅筲箕灣南安里長者屋及私人單位發售,若低於市價以優惠價沽出,怎會不引起全城炒風,瘋狂入票博抽獎?房協係非牟利機構,賺到錢入不了私人荷包,都係用來發展其他資助房屋嘅啫,有乜道理要用房協資源幫助他人抽獎發財?咁簡單嘅道理,呢批議員都唔明白,可說係經濟文盲。
王國興話:「用市價賣,只有中產財爺先至買得到喎!」中產呢個名詞,最近好敏感,人人都話「我唔算係中產」,都唔知算乜。滙豐梁兆基在電台講:「如果簡單劃分三個階層:富豪、中產、基層,咁財爺與我地一定係中產啦!」界定中產,是否一定與錢財有關?財爺薪水高,住在壽臣山,睇住址就係富豪類,但佢一旦離任,搬去太古城嘅話,咁又係典型中產咯喎。香港地,好現實咁講,人無億元淨值(包括住屋)都難以稱為富豪,擁有一百萬元(只有一百萬現金之人)根本連一間像樣市區公屋都買唔起,遑論沙田第一城上車盤,點可以稱為富翁呀?是故財爺講中產係lifestyle,佢舉兩個例子(飲咖啡與睇法國電影),於是俾人狂插,其實左丁山幾同情佢噃,大家無謂斷章取義吖。左丁山唔飲咖啡嘅,近十年未入過戲院睇戲,但間中飲吓紅酒,訂閱經濟學人與國家地理雜誌,都算係中產生活風格啩。中產一詞包含太廣,如要分為高中產(如科大校長陳繁昌對號入座)、中中產、下中產,還可以劃分得更細緻一啲,直情係搵嚟煩。譬如長毛梁國雄住在公屋,有報導話佢月薪八萬,你話長毛係基層還是中產?以佢熟讀馬克思,捷古華拉呢類思想而言,基本上就與曾財爺同屬中產,係小資產階級分子,唔係基層。曾梁呢兩個中產坐埋一齊,思維相差十萬八千里,既然中產有如此大分野,你我是否同屬中產,拗頸實屬多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65

資產泡沫五十年回顧:誰是下一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22

過去50年來,市場屢屢見證紅極一時的資產泡沫,比如上世紀60年代美國股市的「漂亮50」(Nifty 50)、70年代的黃金、80年代的日經225股指、90年代的納斯達克、21世紀初的WTI油價和中國H股。

 
 
 
宏觀投資研究機構BCA Research認為,上圖表明,每十年左右,就有某種投資主題成為市場的主流,擁有了泡沫的成分。
 
這些主導市場的主題有一個共性。它們都植根於一些經濟因素。這些因素因其自身力量而存在,可以搖身變為「事實」。
 
一旦市場證實了這些「事實」,它們就會自我強化,成為推動市場更有力的事實。
 
於是,就形成了一種循環:經濟因素成為「事實」——「事實」得到市場驗證——「事實」更有力地推動市場——市場又證明是有力的「事實」。
 
這樣的惡性循環會延續不斷,直到市場的價格高得無法持續,價格要被迫反轉,從根本上改變那些製造風險的盲從想法。這經常是個漫長的過程。
 
BCA認為,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當傳統思維、「事實」開始顯山露水的時候,投資市場的心理和呼籲謹慎的建議發揮了什麼作用。
 
現實就是,在金融市場,根本不能依靠哪一種事實賺錢。如果能,那人人都可以發大財了。
 
但要承認,有些在市場裡演變發展的「事實」可以幫助人們明辨價格趨勢的成因,它們可以揭示風險與長期的機會。
 
現在有一個「事實」是利率會在很長的時間內保持低位。它體現在投資者配置資金的方式上。
 
如果證明它確鑿無疑,那麼我們已經看到的市場形勢就是理性的。反之,很多人都會失望。
 
本月初的價值投資者大會上,有一個話題反覆出現,它就是:今天的環境對那些追求高賣低買的投資者是個挑戰。
 
很多與會者認為,美聯儲的力量太強大,它使大多數股票都沒有可能低價入手。也許確實如此,但好的投資簡直每時每刻都在湧現,尤其是在那些被忽視的領域。
 
受追捧的那些股票顯然有吸引力,也很容易理解,但它們幾乎都不是能孕育划算好買賣的土壤。
 
回顧半個世紀的資產泡沫史,如果要預測誰會是下個泡沫,zerohedge說這問得有點矇騙性,在全球央行合作吹起史上最大資產泡沫的「新常態」環境下,只能回答是「全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