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隨筆:認識情緒週期 一隻花蛤

http://xueqiu.com/9927088462/22533791
人們通常會注意到經濟週期,但卻往往忽略情緒週期。情緒也是有週期的,並且是週而復始的。約翰·鄧普頓是對情緒週期的理解最好的人之一。他之所以對市場的判斷總是比一般人快一步,是因為他能夠準確地把握住市場的週期性運動狀態,從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鄧普頓認為,市場的運行也有自身的規律,它呈現出產生、發展、高潮、毀滅和再生的週期性狀態。然而這一內在變化邏輯並不與投資大眾的情緒反應相一致,而是永遠搶先一步。普通投資者的內心意識通常只能捕捉到市場現有過期的表現,具有嚴重的滯後性。具體表現為,當他們看到股市跌入低谷時,才心如死水、陷入絕望,看不到廢墟中蘊藏的珍寶;隨著市場逐漸好轉時,又小心翼翼、猶豫不決地試探,而不是果斷投入,抓住難得的機會;當行情大好時,終於滿懷憧憬,放心下注;最後,當牛市形成時,則爭先恐後、奮勇向前,而此時形勢卻往往急轉直下,墜入冰雪嚴寒之中。有兩本書,一本是《大牛市》,一本是《大熊市》,極其生動地展示其中的情景。實際上,大牛市演繹到了極致,就會發生逆轉,迅速演變成大熊市。同樣的,大熊市演繹到了極致,也會發生逆轉,迅速演變成大牛市。一部證券史告訴我們,華爾街沒有新鮮事,市場總是在週而復始地進行著,情緒也是在週而復始地進行著。這是簡單的道理,但是許多人卻無法理解,不能抗拒。

 由於大眾情緒和因之而採取的行動通常落後於市場步調,因此聰明的投資者就會提前一步思考,尤其是捕捉到普遍絕望中的有利因素和集體狂熱中的泡沫信號。鄧普頓就是這方面的行家。在投資過程中,情緒效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股價下跌了,固然可能有公司經營層面的原因,但是與投資者的情緒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嚴防情緒的誤導。情緒是週期性地運行著,並循環反覆的,因此不要因為當前市場行情而悲觀絕望或樂觀痴狂。正確認識情緒週期非常必要,它將有助於我們戰勝感情。霍華德·馬克斯指出,如果忽視了週期循環,臆測趨勢,斷定循環不再發生,那將是投資者能做的最危險事情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14

對做空的一點膚淺認識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e20e.html

   前一篇文章《價值投資和逆向投資》,在雪球上引起一些討論,想不到段總(即雪球上的@大道無形我有型对做空的一点肤浅认识,段總似乎也經常逛雪球)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經驗。

 

    大道無形我有型对做空的一点肤浅认识

    回覆@TOPCP:我當年做空是一個愚蠢的行為,完全跑到自己能力圈以外去了!其實當年我做空後,價格後來曾經掉到我開始做空時的不到一半過,但我已經先投降了,因為時間是我的敵人。任何與時間為敵的行為在投資裡都很可能是愚蠢的。//@TOPCP:回覆@天涯路:做空是在跟時間作鬥爭,段永平投資了網易,他買入的時候是不知道這個困境什麼時候反轉的,結果第二年就脫離了困境,網易在前兩年的股價就增長了50倍,而後6年增長了2倍。如果反過來,前6年增長2倍,後2年增長50倍,這一樣是100倍,對段永平沒有任何區別,這就是做多的本質,不需要考慮時間。
   做空就必須考慮時間。如果我預計2年內企業業績下跌,那麼企業在兩年的股價是否就下跌,那就沒準了,可能4年後企業業績下跌(現在百度確實是這個情況了),但自己已經被強制平倉了,因為你算錯了時間,就算算對標的,也是徒勞的。
   段永平先生自己也承認不應該做空,我看不少雪球上的朋友還都樂於此道,如果自認為沒有段先生能力的人,應該好好看看段先生對做空百度的說明,是對自己有好處的

 

    大道無形我有型对做空的一点肤浅认识

   借錢當然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不能出任何事。誰有興趣看看那些倒閉的公司有多少是因為債務,再看看那些出大問題的投資有多大比例是因為借錢。包括老巴講座裡講到的那個長期資本投資。舉個當下的例子:比如茅台,如果是個債務比例很高的公司,可能這次就會有大麻煩,反之則很快就酒照喝,舞照跳了。

--------------------------------------------------------------------------------------------------

   說一下自己對做空的一點膚淺認識:

   做空(相當於融券),也即是向券商借入某證券並賣出,一段時間過後買入該證券還給券商。在這段時間內,一是融券有成本,時間越長成本越高;二是泡沫可能不破滅,反而越吹越大;三是企業業績增長,即使股價不變泡沫也在減小,時間越長越有可能。在不使用槓桿的情況下,做空的風險也比做多大得多。個人感覺只適合渾水這樣的機構,詳細調查某家有泡沫的公司後做空,再發佈負面新聞,引起大眾恐慌,進而導致股價下跌而獲利。

   做空在很多情況下不如做多。做空,是因為股票價格遠高於內在價值;做多,是因為股票價格遠低於內在價值。做多,首先不需要向券商融券而付出利息;其次,即使買入股票後股價大幅下跌,每年也會有股息來讓你在更低的價格繼續買入;再次,除非公司倒閉,否則只要你不借錢,你的資金永遠不會變成零;最後,做多的獲利可以是本金的10倍、100倍直至無數倍。而做空就不一樣了,要付出利息,也不會有股息,最大的獲利最多不到1倍(不使用槓桿),而且即使你以很小的倉位做空某隻股票,比如5%,但如果你看錯了並且不承認錯誤,等做空的股票上漲20倍後,你的資金就清零了。

   在我閱讀過的有關巴菲特的書籍中,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巴菲特做空某隻股票的描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894

投資札記【481】深度價值再認識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8lk.html
深度價值再認識

一、價值投資核心就是安全邊際

1、認識安全邊際。
2
、執行安全邊際。
3
、你的投資失敗大多來自於不遵守安全邊際。
4
、對成長股的過高估值,可能支持你一陣子,那是幸運,但大多數會害你一輩子,你希望別人的幸運落在你的身上,那就是賭博。
5
、所有技巧上的完善都不如認識、執行、持續堅持安全邊際。
6
、所有的能力圈認識都是以為,但你真的有能力?99%的普通投資人並沒有一個真正能力圈,因此別談這個。
7
、很多時候我們複雜的大腦讓我們走遠了,請回來繼續研究安全邊際。
8
、學習別人,請記住從安全邊際出發,而不是僅盯住輝煌的結果。
9
、安全邊際不僅僅是估值,還是:保守的組合,討價還價逢深度價值逆勢買入,也是簡樸知足淡欲樂行地過日子。
10
、沒有股神,沒有大師,價值投資只有安全邊際,老巴的安全邊際可能不是你的,但只要你認識清楚安全邊際,都一樣賺錢。

以上十句話理解了十年,還感覺自己做得不深刻不過癮,因此要以此為樂地繼續!

二、深度價值評判系統:

1、股票類:按照重量分值劃分八項:

1)、股息率30

2)、市銷率15 

3)、市淨率15 

4)、市盈率15 

5)ROE10 

6)、成長性 10 

7)、總市值5

8)、歷史底5---共計100

可以粗略審視研判標的的價值深度,各項酌情給分。不過對於深度價值理解不同方案制定可不同,具體看個人風格和實踐效果。

2、低風險類:低風險固定收益類波動產生價值,一般選取中大型的波動。

1)、債基B類:小型波動:4-10% 中型波動:10-20% 大型波動:20-50%

2)、分級股基A類:小型波動:3-5% 中型波動:5-15% 大型波動:15-30%

3)、債基普通 :小型波動:2-3% 中型波動:3-5% 大型波動:5-12% 

(單論安全性來說分級A類第一,債基普通第二,債基B類第三)

注意:關鍵問題不是你是否知道以上要點,而是你能堅持做到什麼程度,能堅持多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49

學習,調整,再認識 農夫

http://xueqiu.com/3449769110/22911153
今天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結束了一段耗時兩年的投資(李寧虧損30%認虧出局)

退出了伴我很長時間的Q群

我決心潛下心來,學習,調整,再認識。原因在於,通過李寧我發現自己的一些重大認識出現了問題。也許兩年後回首,我會發現今天退出李寧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但我依然做出了這個艱難決定。因為當初投資李寧的一些根本性的前提在改變。我一直敬重李寧,為他的品牌夢想所感動。但是現在我發現李寧並沒我想像的那麼忠厚。信是人的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比較可笑的是,前幾天我還在雪球網侃侃而談,討論李寧的渠道變革。今天卻要做出賣掉李寧的決定。李寧的配股價大幅折讓,並不是完全不可接受。但是,TPG調整換股價,我很難接受。這就像打牌,你以為你知道了對手牌,以為比TPG更便宜的價格買入勝算在握,但是牌局到了尾聲,你發現他把牌換了,勝算渺茫。換牌也叫出老千。按現在的股本,現在的股價,李寧市值已然接近100億港幣了(10.56億+TPG可轉債+2比1配股)*5.30。從估值上而言,也並不見得多麼有利可圖。配股完成後,增加了50%的獲利盤。

在李寧的投資上,我犯了幾乎所有重大錯誤。重倉,對李寧人品錯判,介入時機欠佳,對行業認識不夠。。。是時候讓自己靜下心來,汲取新的力量,梳理一下我對投資的認識。

雖然投資需要自負盈虧,雖然本博客一直強調博客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不形成薦股建議。但我知道,多少還是有一小部分人可能受到了我買入李寧決策極相關分析的影響。在此表示歉意。

賣掉李寧之後突然發現我的投資組合,整體PE不足6倍,PB不到1倍。為了儘量降低才學疏淺對網友的誤導(當然我相信大部分價值投資者獨立性都很強。受影響不至於。),以後我儘量克制自己,儘量少提持股名單,儘量只做投資思路的探討。儘量提高自己,儘可能給大家比較正面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82

價值投資和理性的狂妄——投資銀行股背後的認識論問題 釋老毛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3235247
@ThinkingReed:雪球上聊銀行很熱鬧,也來湊個份子談談自己對銀行的一點感受。自己曾經在一家外資銀行,08年金融危機時蘇格蘭皇家在亞洲做不下去了,國內後院失火就想賣了亞洲業務,當時東家起了收購的念頭,我就被派去看他們的賬目,所謂盡職調查。怎麼調查呢?債務端基本是不用太費心的,存款等比較容易弄清楚,主要就在資產端,就是貸款,尤其是貸款的質量和未來的風險。當時蘇格蘭皇家的出售部分的企業貸款業務大概有百來號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大企業尤其大國企和跨國企業貸款質量好不出售的),我需要一個個貸款卷宗的看,來判別這個貸款質量,然後按照東家銀行的信貸風險標準來估計未來的減值可能性以及如果減值後的損失程度。100來個企業要每個企業都按照行業、企業信用、貸款抵押、財務分析等綜合判斷風險還是很勞神的,大概忙活了兩個月這個事情,其中又和海外銜接匯報工作,確定集團對風險的要求,和管理壞賬的部門溝通,看對歸為壞賬的企業貸款能變現多少抵押物。好幾個月的忙碌,我們在最後皇家蘇格蘭要求報價的截止日報上了對中國部門的價格,按當時領導的原話,這個價格只反映了我們對皇家蘇格蘭存款的報價,幾乎對其貸款沒有給予任何價值。因為東家可以自己去獲得這些客戶,同時東家覺得原有客戶很挫,基本就是雞肋。

這段經歷讓我對銀行估值形成了一個認識。按理說,我能夠把一個小銀行的賬目隨便翻閱,然後還有國際銀行的風險控制體系來進行估值,我應該對最後估值的工作結果比較有信心了吧。但是我其實對最後皇家蘇格蘭中國部分到底值多少錢沒有太多信心。為什麼?雖然做了很多excel表,這算那算的,其實都是紙上談兵,這100多個企業我一個都沒有去過,他們的財務報告雖然看過,但是實際經營情況是否如此只有天知道,上市公司這麼多股東盯著財務都可以作假,中小企業由不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報告有多靠譜?質押抵押,比如土地廠房我也不能每個公司去清點核算,裡面有些誇大貓膩也很正常。要知道貸款的時候業務經理背著各種指標,真是刮地三尺找企業然後美化給信貸審批人員希望能夠做成業務,這些書面上的卷宗都是經過企業和業務經理雙重美化後呈現到銀行信貸審批部門的,透過紙面能看到幾分真實?而只要款貸出去後在到期之前不斷息,銀行都把貸款當做正常,但是期間企業經營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不會反映到銀行賬目上。至於銀監會要求的貸款五級分類和銀行自己的風險分類標準,都是到最後標準自己拿捏,任何銀行對劃分不良貸款從上至下其實都是極為抗拒的,只會到了最終貸款逾期確實難以追回才會劃分為不良,而逾期斷息之前往往一直良好一點異常都沒有。抵押物價值基本都是高估的,很多抵押物完全無法變現,比如船隻、鋼材庫存等,銀行不能運營職能折價快速處理。這些當時在銀行裡的感受總結就是銀行的財務報告不能反映當下真實的運營情況,特別是貸款質量絕非是我們平常看到的幾個數據可以概括的。要深看觀察貸款比例,以及觀察到不良的遷移速度等。再往深裡說,企業現在真實的運營情況,資金鏈是否緊張,付息覆蓋和可變現資產覆蓋是否充足,看到這些地方才能對當下貸款質量有很好把握。可惜的是,幾乎沒有任何銀行能夠做到這點,哪怕是整天和企業打交道的業務經理,也不可能對後面的情況非常瞭解。往往是看著看著一兩個極度財務報表難看下去,突然就斷息了,然後就逾期了。正是因為東家銀行很清楚這些情況,其實也信不過別人的貸款資產,乾脆就殺價到底,愛理不理。

總結下來,在二級市場銀行估值我的觀點是,幾乎沒有多少人能夠對銀行進行令我信服的價值投資分析,一是銀行的數據因為利益經過粉飾同時層級過多導致阻隔,因此極度不反應當下的真實經濟情況,二是在上述的情況下導致銀行的業績是非線性變化的,今年30%增長明年可能就是-50%(Lehman就是這樣)。這個不像喝酒吃藥逛商店大家可以對實際情況既有感性認識又可以深度調研,而且業績變化大致線性。因此用5~10年以上的觀點看銀行,每年盈利增速如何如何,然後估值的方法,我認為過於簡單,只要中間有個經濟危機這種方法都沒用,哪怕最終10年後的確業績和當時預測的差不多,中間的經濟危機足以讓股價掉到谷底把大多數當時想堅定持有的人震出來。

至於從去年底到今年初的銀行行情,認為是一個估值修復行情,錢賺了當然是王道,但是說到長期投資,深度上銀行成千上萬貸款的質量沒有人哪怕是董事長能夠搞得清,時間上5年10年的經濟情況也沒有人預測得準。我個人認為銀行是最難研究透的一類型公司,買賣銀行特別在中國市場是宏觀call,買銀行就是短期就是賭宏觀經濟、長期就是賭國運,個人覺得和價值投資真的沒有啥關係。至於巴菲特為什麼買銀行,巴菲特2008年買富國從第一筆投資算可以說研究了將近20年,而且他能進董事會,能拿到更多的信息,就算這樣,巴菲特也只買了兩家長期瞭解的銀行,我們買銀行股做好了類似的研究了麼?

一點自身經歷帶來的想法,歡迎拍磚。

@東博老股民@鐘達奇@zangyn@雪無痕@處鏡如初@南迦巴瓦1999@sailholder@O_Livia@老曾阿牛  @看好股市的新人@不明真相的群眾@天涯路@釋老毛@舒顏@forcode
------------------------------------------------------------------------------

感謝網友@ThinkingReed 提出了一個好問題,這也是大多數價值投資者對銀行股的疑惑。我提出我的答案吧,順便談談價值投資背後的哲學問題,在認識論上,人類到底是有知的,還是無知的?

是的,樓主說的很對,銀行業的複雜在於資產端的無法準確判定價值和風險,不要說投資者,就算財會人員、公司高管都未必清楚,因為具體每筆貸款、每個客戶的資質如何,任憑誰也無法一筆筆核算清楚,談何估值?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就是金融業的資產端裹著毒藥,而大家沒有及時發現和防範。這是個黑箱,我們只能通過間接數據,例如風控制度、企業文化、管理層誠信、宏觀風險、壓力測驗等方面獲得一個大概的模糊判斷。巴菲特投資富國銀行,也就是跟蹤了20年的年報,掌握了大量的間接數據對黑箱做出了評估,他也不可能把富國的每一筆貸款摸清楚。

同樣,基於世界的不可知性,銀行的特性在任何行業都是存在的,消費行業也不例外。難道投資者到超市做做草根調研,到京東數數出貨量,到公司參觀參觀廠房,就能摸清企業的真實狀況和未來趨勢?這顯然只是一劑安慰劑而已!而且正是因為大家都認為消費行業是穩定的線性增長,所以一旦出現一點不確定性,就會出現預期落空,導致股價雪崩。幾年前誰能想到李寧、安踏、雨潤、霸王會跌去90%?(寫到這,英國股神安東尼波頓哭了[哭])去年又有誰能預測出來白酒的塑化劑、禁酒令和行業拐點?(寫到這,中國股神但斌瘋了[诅咒])誰能想到,最安全的消費股滅掉了這麼多資本大佬呢?但這一切都客觀發生了,當發生之後大多數投資者才知道,當我們知道時已經晚了!所以,用一個穩定的模型能夠認知和預測經濟、行業、企業的未來趨勢,這是人類理性的自負和狂妄!(原來世界上沒有神啊![哈哈]

既然事物我們是無法準確知道的,是不是銀行股就不能投資了呢?否!這個特性反而使銀行股投資變得極為簡單,成為散戶的最佳投資工具。否則為什麼香港股民要「聖誕鐘,買匯豐」而不是「聖誕鐘,買李寧」呢?因為我們只要相信一個歷史上誠信謹慎經營、業績記錄優秀的銀行,在宏觀經濟增長時,必然會分享相當一塊增長成果。知道這一點常識,買銀行的理由就足夠啦!買銀行,就是看好宏觀經濟,就是買一個宏觀經濟的看多期權,而宏觀經濟永遠是波動向上的。如果宏觀經濟不向上怎麼辦?總理悄悄說,發貨幣把它催上去,唉,苦逼的銀行又成最大的受益者了!

在宏觀經濟正常運行的條件下,沒有理由不相信銀行公佈的財報數據,而去相信社會流傳的各種鬼故事。特別是中國兩會明確宣佈,今年GDP增速7.5,這是國家信用的背書,最高權力已經告訴我們放心大膽的投資銀行業吧![鼓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14

屌絲創業心聲:我是如何認識投資人和集資逆襲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548.html

我們的love and food公司一年前退出了500Startup投資公司,然後開始籌集資金,到2012年6月,我們共籌集65萬美元。仔細想想,我們經歷了痛苦的三個月籌資期。最開始集資的時候,很多人都向我潑冷水,大家都說這個領域的上升空間非常有限,而作為要踏進這個領域的創業者,無疑是難上加難。在那段時間,集資是我一生中做過的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搞得我身體精疲力盡,飽受折磨。我只能不斷與自我作鬥爭,只要我清醒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一定不能放棄要堅持到底,我要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告訴自己,沒有名校背景的人一樣有資格創業。當時有很多原因使得人們並不看好我的項目,記得有一次,在我離開那場投資人會議時我大聲說:「你們看著吧,我會證明你們的想法是錯的!」事實證明,那個投資人的確錯了,那些人都錯了。在三個月內,我認識了75個投資人並且籌集了比實際需要還多的資金。很多人問我是如何認識75個投資人的,今天我做一個自我總結,下面是10件你需要做的事情。

1)穿上你公司的T恤

瞭解我的人其實都知道,我的打扮很簡單,一件我們公司love and food的T恤,一條牛仔褲和一件黑色西裝。去年我就穿著很普通的衣服參加了女裝2.0會議,在午餐期間,有個人見我大叫道,「嗨,love and food,我知道你們公司,太感興趣了,咱們能聊一下麼!」說來也巧,這傢伙竟然是藍潤創投的合夥人,在這個會議後,我們很快然後一週內就簽訂了協議並支付款項

2)加入Angel List

成為天使基金投資的候選人。早期種子項目,我不得不強調加入早期種子項目計劃是有多重要。當我們加入了種子基金計劃後,有許多投資者對我們感興趣,最後,三個投資人的其中一個成為了我們領導。如果不是加入早期種子計劃,我們壓根不會認識三個投資人!

3)保持行動的靈活性

隨時準備以最快速度坐飛機或者開車參加會議。曾經為了參加會議,我輾轉於三個城市來回,是的,可能這樣有些瘋狂,但是隨時整裝待發的方式幫助我即時參加了很多投資人會議獲得機會。。

4)拓展人際網

真的很幸運可以擁有很多在創業的朋友,通過他們認識了很多投資人。每一個朋友都非常優秀。我最好的朋友,,AllVoices.com的創始人Amra Tareen就為我引薦參加了十個投資會議。就這樣,近三年多來我非常容易地認識了很多投資人並獲得了他們的幫助。

5)不要偷懶,密切聯繫

每次會議結束後,我都會在接下來一週和所有人群發一個感謝的電子郵件,以此加強與潛在投資人的聯繫。這是集資很重要的一步,這樣的方式更能體現一個人的耐性,對於早期的創業企業,除了你希望投資人看到自己具備的堅韌和持久,別無所有。

6)定期與潛在投資者交流

投資者一直都非常忙。如果你不希望對方忘記你是誰那麼就一定要讓自己當做他們的雷達。當然,如果你一連給投資者投了三封電子郵件,然後都毫無音訊,那麼就說明對方對你的項目並無興趣。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去適時放棄尋找真正對自己項目感興趣的人。

7)培養厚臉皮

在某次會議上我認識了一個投資者,通過交談我發現一口普通話腔的他曾經在新加坡待過很多年,我非常興奮,因為我就是新加坡人!我非常清楚新加坡人酷愛美食,所以在我們的談話中我專門向他介紹了很多美食,我非常希望他能夠投資我們的項目!會談結束後的六週內,我不斷發送電子郵件,留中英文的電子語音,最終他總算是同意投資我們的項目了並且很快就簽訂協議支付款項,如果不是這樣,我想我會一直騷擾他直到同意投資為止。

8)媒體曝光

love and food在路演日之前收到過TechCrunch和Mashable等一些媒體的關注,然而最令人關注的卻是一個TechCrunch的記者Alexia Tsotsis,她在文章中寫道我在女衛生間怎麼威脅她讓我們love and food在路演日那天成為初創企業裡前七名。意想不到的是,在這篇報導後,兩名投資者很快就聯繫到我,因為他們認為我很堅韌和無畏!

9)與當前投資者保持良好關係

良好的關係是創業企業與投資者之間不可或缺的因素。你的投資人會為了項目順利進行下去,向你引薦更多的投資朋友。

10)加速與投資人的合作

我的朋友,Tracy Lee目前在運作一個項目,類似於加速投資者與創業者合作的東西,雖然不知道接下來我會期待什麼,但是我已經參加了三個會議,有兩個投資人已經跟進完畢。

籌資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我相信成功的共同點是具備堅定不移的信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95

你必須認識的十大主動投資超級大佬(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233

「主動投資者」(activist investors)對於公司和股東來講究竟是好是壞?這個古老的話題如今又因為大佬Carl Icahn而重新成為了華爾街的熱門議題。

「主動投資者」,是指那些常常會買入一家公司巨額股票、然後推動該公司管理層對公司運營策略做出改革的擁有強大資金實力的投資者。

這些「主動投資者」是否就是短期的賭徒,常常所到之處便引發一場軒然大波。然後他們會等到股價上漲的時候瀟灑脫身?

亦或者,他們具有建設性的批評還是能夠增加價值的,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會敦促高管和董事會去做一些後者因過於自滿而不太可能去採取的改革措施。

對於不同的主動投資者或者不同的公司來講,上述問題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接下來,QZ基於監管部門的資料,列舉出了10位美國最重量級的主動投資者(圖中是各位的投資戰績):

Bill Ackman

波欣廣場資本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

前不久,Ackman針對康寶萊公司的股票和他對寶潔公司(JC Penney)的失敗押注,與另一位大佬Carl Icahn在CNBC直播節目中展開了激烈的口水戰(請參見 金融史上最激烈口水戰),這場口水戰風波太過高調,以至於一些人會忘記Ackman以前曾做過的無數精明投資。

他另外的一些成功投資包括:促成了佔邊·波本威士忌(Jim Beam)生產商Fortune Brands,因押注購物廣場運營商普增房產(General Growth)破產後的復甦而大賺了一筆。

這些都是他主動投資的代表性案例。Ackman在華爾街向來有一個傲慢自大的名聲,但同時,華爾街也都知道Ackman這個人是個極具說服力的銷售員。

然而,零售業似乎就是Ackman的「阿基琉斯之踵」,在投資美國圖書零售商Borders和塔吉特百貨(Target)的時候,他都沒能成功。

David Einhorn

綠光資本管理公司(Greenlight Capital)

Einhorn並不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主動投資者,最近幾年並沒有向監管部門呈交類似案例的投資文件。但是在列舉這份名單的時候,不得不讓他的名字出現,因為他許多次投資的做法都是:當他認為一個公司正在向錯誤的方向發展的時候,他會寫信給這個公司的管理層,甚至會提出購買這家公司的意願。

如果說他在華爾街眾多大佬之中的過人之處,就是他可以用不著買入一個公司大量的股份,就能夠擲地有聲地對這個公司提出重要的意見。當他表示他在做空綠山咖啡並批評這家公司策略的時候,綠山的股價立即出現大跌。

最近,Einhorn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因為他促成了蘋果公司向投資者返還超過1370億美元現金的事件。在這個事件中,他贏得了一場官司,在蘋果公司宣佈其今年春天的現金計劃的時候,Einhorn就能夠宣告勝利了。

他對市場的影響力有多大?一句話,就能夠讓一家公司的股價在一天之內狂跌20%:

Carl Icahn

伊坎企業對沖基金(Icahn Enterprise)

如今已經77歲高齡的Icahn似乎比年輕的時候還要更積極更主動,今年才過去不到一個季度,他就頻繁地出現在戴爾、康寶萊和越洋公司等大規模主動投資案例中。公司們都很清楚,如果被Icahn盯住了,那麼這家公司肯定會出現在各種聚光燈之下。

但有的時候,Icahn的做法似乎缺少一點節奏感,比如說他2011年催促Clorox高管出售掉該公司,當時市場上連一個合乎邏輯的買家都沒有。

而最近,因為與Ackman關於康寶萊公司的激烈口水戰,Icahn似乎把以前贏回來的戰役都輸了回去。人們會說,「這就是Carl Icahn」,他會把意大利麵扔到牆上想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2011年,Icahn將外部投資者的資金返還,從那時開始,他似乎變得越來越躁動。資金返還後他依然保持著自己深夜的作息時間表,這意味著……不會有晨會要開。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19

認識一個獵人

2013-04-22 TCW  
 

 

我最近崇拜一位偶像,他是一位很酷的獵人。

在城市人的眼裡,他是社會底層的你我他,一個守衛。如果要以都市的標準對他論斤秤兩,多此一舉。因為,他輕得秤不出重量。他連自己名字都不太會寫,也不太識字,講起國語像英文語法的倒裝句。到山下就迷路,車陣路標,困著一天繞不出來。然而,他的戰場不在城市。入山,他成了獵人,他的財產就是腰間的那把山刀,一把刀讓他無所不能,入山幾天就扛一頭豬、滿簍溪魚出來。

去年此刻,我初識獵人。

帶著幾條豬肉,我們往山裡走,如果不是要嚮導我們幾個都市土豹子,他哪需要帶肉上山。野地用餐,他伐幾根木頭就生起火,刀一劈就是一張木桌、一塊砧板、一支支木籤。我還沒閃過神,他已經摘滿山蘇。他說:「我們原住民,山上都是我們的冰箱。」走在桶後古道,他指著路邊爬滿的野草說,這是水鴨腳秋海棠,生吃水燙都好吃。那是樓梯草,葉片一葉葉交錯如像爬樓梯而得名,用麻油香炒。

「yahoo」很苦,煮過後喝湯,據說可治癌症,「胸悶吃,馬上就能飛了。」龍葵煮湯,放一點生薑,這是窮人的蔬菜,以前的人將黑色小果實當零嘴吃。這也能吃那也能吃,我真不敢置信。沒水果嗎?走著走著,他在草叢間發現一把山琵琶,一串白色小果粒,他要我們嚐嚐,口感像水梨,還不賴。

我們過去以為的野草,密碼被解開後,原來皆是野菜、野果。一輩子都在烏來的山裡走撞的獵人既是山陵的解碼者,又是一部會說話的山間百科全書,更是烏來山區的獵豬高手。

我與獵人在天平的兩端。熟悉現代人的生存秩序,腦袋過度使用,催生了滿頭白髮,卻不知不覺遠離人類的本能。四肢不勤,跟殘障人士沒啥不同。遊戲規則要我們力爭上游,求文憑、求事業、求財運。求到最後,卻遺忘了最簡單的事。

獵人喚醒被埋在都市裡的我。認識一個獵人,是何等美妙之事。

(本專欄每兩週刊登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52

一個普通老百姓對房價、貨幣以及股市的一些粗淺認識 designer533

http://xueqiu.com/3805202320/23772708
作為一個資本市場的新手,一個普通老百姓,我談談我對房價、貨幣以及股市的認識。歡迎大家提意見。
一、高房價的影響

1、社會的穩定和諧,房子基本上吸進了大多數中國普通老百姓一生的積蓄,甚至出現了幾代人的共同籌錢付首付的情況,絕非個案。當買房對於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成為一種奢侈的夢之後,社會難言穩定和諧。
2、抑制了消費。當老百姓打大部分錢都用在房屋消費上,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消費能力了。
3、危機實業。資本總是逐利的,如果地產的賺錢效應太好了,那麼誰都無心實業了,都搞地產了,那麼我們國家的製造業、科技創新等基本上非常難了
4、地產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我們國家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賣地以及其它稅收,充裕了國家財政,國家完成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社會的保障體系,
PS: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吸收了老百姓多年的積蓄甚至未來的收入來完成的。如果沒有高房價以及全民的買房熱情,這些錢可能趟在銀行裡面或者股票裡面,因此這也算是高房價的一個影響。我不知道未來如果房價不能保值了,這部分人算不算是被犧牲掉的人。但是國家已經給了提醒了,限購了,你還是離婚都要買第三套、第四套,那就沒辦法了。當然這是後話了,不一定能夠實現。
5、影響經濟轉型。這一點毋庸置疑,以投資和地產拉動的經濟已經被全社會詬病了,如果不能轉型,你能指望中國人民依靠房地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房屋的估值

房屋雖然不是純粹的投資屬性,但也應該有估值。
     這個論壇裡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股票依靠市盈率以及市淨率等指標來估值,那麼房屋的估值公認的是按照租售比和房價/收入比。全世界公認的指標,到中國來看可能短時期失效,但是長期看是必須的有效。為什麼呢。以房價收入比為例,這個指標如果超過30,基本上是不可想像的,因為一個人一生的工作時間可能就是30年左右,如果把一生收入都用來買一套房都還買不起的話,那麼基本上房子就屬於奢侈品了,已經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擁有的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租售比達到30基本上是是對普通老百姓剝削的極限。
     當然顯然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來買房,我們還需要吃飯、還要贍養老人,教育子女以及其它精神和物質消費,一般而言30%以內的收入用於住房消費是被認可的,那麼我們考慮最大值30%,很簡單30*0.3=9,租售比超過這個數字,可能生活起來負擔就很大了,如果到了房價收入比20以上的話,那麼基本上住房的消費要佔到總收入的70%以上,這基本上是不可想像的,也是不可持續的。除非住房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已經超出了佛在早年西藏農奴心中的地位,一生無論受什麼苦都一定要買一套房,那麼就無話可說了,但是總體來說,這種可能性不大。
當然這只是從平均水平來說,比如一個家庭在北京年入10萬,基本上不可能在現在買房,那麼可以倒逼他們到二線甚至房價更低的地方去,這是可能的。但是我這裡只是說明租售比和房價收入比這兩個指標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一個指標,租售比也有類似的含義,目前這一指標在很多城市都高於400,國際上公認的指標是200-250。換句話說,如果租售比為400,基本上租金(按照國家規定是要納稅的)的收益已經低於同期社會無風險收益很多了(五年期國債收益超過5%)。
從估值的角度來說,目前中國房價已經屬於高估了,這種高估是否已經包含了中國人民未來收入水平會大幅度提升的潛力呢,嘿嘿。如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的房價會大幅度跑贏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長嗎?如果跑不贏,房屋還有什麼投資價值。
三、開發商的利潤可持續性
     開放商說是政府收錢太多了,當然的確也是事實,但是開發商自己呢,粗略看看萬科2012年的財務報表,毛利率大約36%,淨利潤率大約12%,這已經不是一個成熟行業,沒有太多門檻的行業可以擁有的盈利能力,當然這只是我的初步印象,我沒有調查過國外的同行的盈利水平,有做美股的同學可以提供一些。
如果對於這種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普通行業,沒有太多的門檻的行業來說,能夠維持這麼高的盈利水平,其它做實業的資金沒有理由不流入其中。如果未來這個12%回歸到5%或者6%的水平呢,會是什麼情況。當然我並不是說萬科沒投資價值,萬科這種行業龍頭可以通過薄利多銷,佔領更多的市場來彌補可能的盈利能力的降低,畢竟這個行業的必須要有的,而且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會越來越大。我只是給大家提個醒。因為沒有簡單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地產股的。
四、貨幣和M2
     房屋作為一種商品,當然會受到通貨膨脹這種貨幣現象的影響,但是似乎目前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M2的增速=通脹速度,M2增長多少房價增長多少是合理的。我有點懷疑這是誰提出來的洗腦的觀點,為什麼呢,對通貨膨脹幾乎所有的老百姓都是有這個概念的,對抗通脹幾乎是哪怕文盲都有的常識性的知識,於是有人用M2來代表通脹,來告訴大家通脹有多麼厲害,老百姓是很容易接受這個觀點。因為他們知道,並不是每個老百姓都知道M2是個什麼東西,大部分甚至簡單的認為M2就是央行印的錢。雖然我也是一個對金融知識略懂一二的資本市場新人,但我知道這個概念是不對的,我可能理解也有不對的地方,但是我盡我最大的努力來把這個問題解釋一下。首先明白M2是和兩個基本因素相關的,一是基礎貨幣,也就是實際發行的貨幣;二是貨幣乘數。M2近似可以認為是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的乘積。
基礎貨幣,這個問題必須從我國的貨幣發行制度說起,我們的貨幣發行是和外匯掛鉤的,我們的貿易順差或者外部的熱錢進來1美元,央行相應的發行6.2人民幣(和匯率掛鉤,當前匯率在6.2左右)以保證幣值穩定,這些年我們的貿易順差賺了不少錢,進一步刺激人民升值,國外的熱錢肯定也要流入中國套利(記得那個美國人花50萬美元到中國來免費旅遊的故事嗎),因此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同時也就影響的印刷了大量的基礎貨幣,如果按照3萬億和平均7的匯率粗略計算,這個量級大約是21萬億人民幣。當然這裡有個不得不說的問題,我們的外匯儲備如果用來去美國購買等量的商品回來,那麼國內的貨幣和商品是平衡的,不會通脹,但是問題出在我們沒        有用這個錢去買商品,而是買了美國國債,把錢借給美國人了,問題就出在這裡了。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貨幣乘數,基本上有點金融常識的都知道這個東西,如果你恰好不知道,那麼我解釋一下。如果A在銀行存款100元,那麼在20%的存款準備金率的條件下,它可以放貸80元給B,B拿到錢後轉移支付給C,C存入銀行,銀行繼續放貸64元給D,不斷的循環,那麼最終銀行的存款可能就有500元,同時有貸款400元,實際的淨資產還是100元,但是表現出來的M2就是500元。簡單的說,貨幣乘數的極限值是在存款準備金的倒數,比如例子裡面提到的20%存款準備金可能的最大貨幣乘數是5,當然這是極限值,因為C拿到80元可能只存入40元到銀行,這樣就是的貨幣乘數小於5了。
      貨幣乘數這個概念這裡很重要,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的M2增長這麼快,不完全是因為基礎貨幣發行得太多了(當然肯定有這個因素)。
那麼影響M2的到底哪些因素呢?
1、存款準備金率。上面已經提到了。也就是為什麼說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是放水,短期利好股市。
2、儲蓄率。上面例子中的C如果得到80元用於消費了,那麼貨幣就不會再擴張了,但是中國人喜歡存錢,因此這個貨幣的擴張就得以繼續,這就是小川同志說的高儲蓄的亞洲國家為什麼M2普遍較高。
3、貸款數量。大家注意到每個月都要公佈新增信貸的量,影響就在這裡。比如如果沒人貸款的話,或者貸款需求不足的話,那麼例子的B可能只貸款60元,這樣貨幣乘數就小了。
     說了這麼多廢話,那麼M2為什麼增長那麼快呢,一是前面提到的外匯佔款激增,導致基礎貨幣增加,另外,中國人以前不喜歡借錢,都喜歡存錢,但是現在基本上所有的80後都是按揭買房,這樣實際上體現就是中國信貸更加發達了,我們在消費未來的收入了,中國從一個沒有信貸消費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大量信貸消費的國家。當然影響因素還有上面提到的儲蓄的問題,這些都是導致M2增長的原因,可見M2不等於印刷的錢,更不等於通脹。事實上,我們的物質總是再不斷的豐富,即使貨幣增多未必也導致通貨膨脹,更何況影響M2的貨幣乘數在過去幾年由於消費習慣等問題速度提高也加速提高的影響。因此完全把M2等同於通脹的說法無法站住腳。從另外一個例子來看,大家都知道日本通縮了好多年,大家可以查查相關的數據,對應的M2是不是也同步通縮。
說道這裡,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問題,如果未來隨著人民幣升值到末端,我麼你的出口更難了,倒逼熱錢美元流出,那麼央行就會回收基礎貨幣,這就是一個貨幣擴張的逆過程,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很多人甚至認為央行限購、增加交易稅就是為了避免外資快速出逃帶來的金融風險,當然我對這個說法持保留意見。
當然如果未來匯率改革,不再是強制結匯,而是藏匯於民,那麼也會同樣造成類似的現象。

五、有關供求關係的問題
1、人口結構問題。
1)未來人口可能進入負增長幾乎是可以預計的,好像遼寧已經負增長了;
2)最房屋需求最大的是婚齡人口,82-88年的人口婚齡逐漸要要過去了;
3)獨生子女政策決定了未來一個年輕的夫婦擁有至少雙方父母甚至祖父母一代的房屋;
2、城市化速度。
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城市化進程已經超過一半以上了,未來至少從增速的空間來說至少要放慢,另外,據說所知,很多農民都已經在縣城購房,這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3、空置房的問題。
這個還是等全國聯網數據出來才能討論,但是擁有多套房的人已經還是很多了。
4、住房換代
當然房子肯定也要壞,也要重新建,但基本上大量建房子是最近10年,差不多未來的高峰期將在30-40年。
5、結構性問題。
結構性問題。在局部稀缺的地方可能需求很旺盛,但是應該注意估值是否已經很高了,因為再有需求,如果估值很高了,也不會有投資價值(和股票類似),只不過是流動性稍微好點。對於那些嚴重過剩的地方,已經沒什麼說的,即使房價收入比不高,也沒有任何價值了。

六、房子到底是什麼
這裡我說幾個要點
1、房子不是投資良好標的。
過去十年,國人似乎嘗到了投資房屋的甜頭,房子變成了國人最主要的投資標的。但是房屋本身並不是良好的投資標的,因為首先房屋的流動性並不好,尤其是地段普通的房屋,你別看房價多高,你能賣出去才是錢。另外,房屋是有使用壽命的,基本目前的房子能用50年算是極限了,從這個角度說房屋每年都會折舊2%。尤其是在租售比很高的情況下,房屋唯一的價值在於升值的空間,前面已經提到了,房價收入比等因素限制了房價不可能大幅度超過收入水平,因此目前一線城市的大漲不大可能快速超過收入水平,因此可能不是良好的投資標的。當然如果要一廂情願的認為有人來接你的棒,那麼又和玩時下流向的比特幣有什麼區別呢。
2、普遍的房屋拆遷賠償或許未來將成為一種歷史。
過去房子到了使用壽命,如果有人要佔你的地,會有開發商賠償你差不多同樣大小的房子,但這基本上在未來就是夢了。因為那是在城市化從30%到60%是一倍,從60%到80%只有3成增長,所以即使考慮城市化進程,那麼房屋的增量需求百分比要減少,如果拆遷一套房子要賠償你一套房子,那麼開發商就至少要在你這個房子基礎上開發至少4套房子,才能覆蓋成本,那麼這麼多房子賣給誰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目前的電梯公寓,30層高,拆了建一個120層的房子才能保證陪你一套房子。所以未來拆遷是拆不起了,因此房子到了使用壽命,基本上就麼用了。
3、房屋最終回回歸到居住屬性。
可以預見,在房產稅、交易稅以及人民的買房熱情逐漸退卻的情況下,房租的投資價值(在現在高估值的情況下)已經變得很小了,未來居住屬性是主流。

七、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1、房屋數據全國聯網以及房產稅的推出;
2、人民幣匯率進入均衡狀態甚至貶值通道
3、美元指數進入中長期的上升通道;
4、中國經濟進入7%以下增長的時代;
八、地產調控是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最大的風險
寫太多了,說個關鍵點,看看地產產業鏈上的股票的估值,銀行、地產、機械、建材,低估值說明了資本市場已經早看到了其中的問題,當然也可能是市場犯錯,但毫無疑問,如果不實現經濟轉型,中國股市的牛市前景還看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29

鄧鋒:在中國做早期投資,只能投你認識的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973.html

【i黑馬導讀】在發展高速的TMT產業如何做好投資?Preangel創始人王利傑,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創始人鄧鋒,Andreessen horowit的合夥人陳梅陵這三個著名投資人就這個問題,在GMIC 2013大會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地點:國家會議中心GMIC大會現場

時間:2013年5月8日

王利傑:非常榮幸主持接下來對話環節,我們我們在座都是做投資的,經常會看很多創新的項目,要跟創業者探討很多他們創業所謂的顛覆的商業模式。今天下午談談天使投資領域有什麼創新更好服務於創業者,能夠更好給我們所服務的基金帶來更高的回報或者做一些更加符合潮流的事情。接下來兩位嘉賓,主持人也介紹過了,給兩位嘉賓分別自我介紹一下投資基金案例和所在的基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有請鄧老師!

鄧鋒:很多人都認識,我是北極光創投的鄧鋒,我們是2005年成立的,現在一共管理資產超過10億美金。投資方面是早期科技含量比較高的,比如說大家都熟悉TMT,像過去IT設備、軟件、無線互聯網這些東西。除此之外,以清潔科技為代表先進製造業。特別是無線互聯網也有不少投資,像遊戲領域和一些社區,一些電子商務都有涉獵,也投了不少公司。今天早晨有一家公司賣掉,被百度收購了。恰恰有20來家公司在這方面。

陳梅陵: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陳梅陵,我是在Andreessen horowit工作,Andreessen horowit三年前開始在硅谷,小的公司我們願意投資5萬美金,最大的公司我們投了一百萬的美金。

王利傑:先請鄧老師,鄧老師從硅谷回來的,我們國內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也是從互聯網才有。美國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一路上怎麼發展的,有什麼關鍵事件可以給我們回顧一下?

鄧鋒:我自己原來做的公司在90末期做網絡安全的,最早從天使投資拿到錢,拿了兩輪之後又從別的地方拿到錢,慢慢做到上市。以前天使投資在硅谷量很大,但是大家並沒有關注那麼大程度。原因在於天使很低調,而且比較散,每個人投的範圍也是根據我投認識的人,很熟的朋友才投,不是以基金的形式存在的。90年代末及曾經有人嘗試過天使類似於孵化器基金等等,但是坦率說,當時並沒有很成功。因為互聯網泡沫破裂,這些孵化器都銷聲匿跡了。現在投資跟過去模式不太一樣,除了放錢以外,還提供一些服務,包括VC的連接,有經驗的企業家幫助企業早期成長等等。還有無線互聯網的發展,這個領域可以做很久,換句話說,你資金使用效率比較高,很少的錢放下去就可以看到好或者不好的。以前是沒法做,你不知道公司好不或的情況下,先放下五百萬,一千萬美金,這兩個原因使得過去幾年之內,風險投資發展非常快。對於互聯網這一塊投資比較活躍,有了APP以後也是一樣,幾個人花點錢可以做起來。使得硅谷整個投資形式,除了方向上,行業發生變化,形式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王利傑:謝謝鄧總,我們大概瞭解了硅谷投資怎麼發展的。在座很多中國的讀者都看多國關於Andreessen horowit的報導,都用了來勢洶洶這個詞,這個基金用著特別的方式做著風險投資,請陳梅陵給我們介紹一下AH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叫來勢洶洶,給我們分享一下一些案例。

陳梅陵:我最開始上班的時候,也是一家投資公司上班,我當時接觸很多VC公司,後來我就想不想回去跟VC公司合作。後來到了Andreessen horowit以後,我真的覺得VC真的很好,跟別的VC不一樣。我們現在有80幾個人,開始的時候只是25。80幾個人,只有15個人看新的投資機會,大部分的人幫我們已經投過的公司,幫他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說我們有一個部分叫營銷部門,你是一個新的CEO,不知道跟哪個報紙、電視台去談,我們都可以幫你介紹。還有很大部分,在硅谷找一個好的投資人才很難。我們有兩個人專門去看大學學生,如果有一個好的學生,我們還會問他們一些問題,他們答對了,才會把人推給你。像CEO第一次開公司,他們不知道薪水給多少,股票給他多少,這些問題很多CEO覺得很煩。我們常常跟美國最大的公司,常常跟CEO會談,我們會花半天分享。像去年我們做了400—500個會,這些CEO都會來我們公司學一學。

王利傑:AH做了很多增值服務,完全針對我們科技類創業者所缺少的,比如說人才招聘、市場拓展等方向,有龐大的TM在做。你聽完,是不是這種模式拷貝到中國來,好像創新工場也有類似的服務,也不能有什麼區別?

鄧鋒:中國和美國不一樣,在美國這些東西也在變,我不認為任何一個風投,我只做天使或者不做天使,在中國和美國都不是這樣。風投一直在做價值增加。風投做價值增加不是像一個工廠或者流水線,但是風投也在變,實際上風投有些像北極光,甚至美國硅谷也在做市場營銷的人,他也招一個HR的人,像中國的風投來做,美國風投看的話,做天使也有做,不見得自己投那麼多,自己投一些,也和專門做天使的人合作,甚至不只做早期。Andreessen horowit早期、後期、晚期也做,投資的變化在行業聚焦挺高的,但是階段是往兩邊走。過去一個VC只投一個A,現在可能說投ABC,大家開始在變,但是行業也是在聚焦的行業。包括北極光在內,我們也在做天使,我們也在做價值增加,是整個從過去所謂的天使基金,也往風投那邊去。當基金增大的時候,不可能都投天使,只能有一些錢比較大,往後期投一些,風投也一樣,也往天使投一些。

對於天使或者種子或者孵化器,定義不清的。看咱們怎麼討論,到底什麼算天使,什麼算孵化器,什麼算種子,誰來做這種特點,都在不斷的交織變化,都在互相的融合當中。

王利傑:鄧老師提出一個孵化器這個詞,在國內比較火,國內孵化器動不動說到美國的YC,關於孵化器概念,首先我腦子裡浮現好像有一個空間,在這裡面我投過的項目都過來,我提供增值服務或者辦公。但是像我個人,我自己Preangel基金投資從5萬到100萬人民幣,我沒有一個空間的概念,我個人以為還是要野蠻生長,我提供不了空間給他們保姆式的服務,有忙儘可能的幫,面臨的還是要考驗。中國和美國不太一樣的市場環境。中國的市場環境是相對更加的野蠻一些,非常沒有那麼規範,所謂的規則也沒有太多的人真正的遵守。你做事的時候,有時候私下裡跟一些人說,有時候創業者讓你很煩惱,他不停找你做這個,做那個,有時候也只有這樣的創業者,才能在市場上生存。那些比較害羞的,最終他所掉資源,因為害羞不張嘴,都拿不到,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說到兩個地方的不同,正好我們都聽說過一個非常有名的美國公司pinterest,你們投了,我們想聽聽你們的想法。

陳梅陵:我很喜歡這個公司,當時他們用戶不是太多。我用他們產品之後,我就覺得好喜歡用,我也發現好多朋友都在用,我去看他們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們的用戶不只是在加州,或者在紐約,他們用戶都是在美國最中間那些人,30、40歲的人在用。他們很瞭解用戶的需求,他們也非常棒,就像產品就是如其人。

鄧鋒:在中國很難成功,在美國很容易成功。中國一個大的互聯網公司看你做得不錯,你VC投了多少錢,我給你多少錢,你賣不賣,不賣的話,明天就給你競爭。中國的企業家,也不太像美國企業家,他可能這個東西不錯,剛一開始沒有做特別好的時候,一堆人來拷貝,任何一個行業出來一點點不錯的公司,一堆人在干。只有開始不是特別被人看好,相對來說需要錢比較多,沒有人敢玩的也許能做大,只要錢需要比較少,只要你稍微抱怨一點就上來東西就很難做。比如說團購很多等等想把美國東西搬過來或者中國想創新的,都是做到一個紅海,把這個行業做爛了。中國跟美國不一樣很大的地方。

王利傑:鄧老師提到很好的問題,估值問題。我有一個股東他說很多項目敗就敗在估值上面了。你投公司的時候,通過什麼方式估值的?他的用戶數不多,團隊人很少,也沒有模式,能夠給它一個我們看來非常高的估值,在美國沒有風險嗎?

陳梅陵:他們機會很大,我開始用他們的時候,第一個禮拜的時候我點那個網站,還買了東西。我一個禮拜自己買了一個小東西,以後會有很多用戶在pinterest網站上找到他們希望買的東西。那個時候在美國沒有這種網站,他們的機會就是很大。

王利傑:你們投資角色的時候,有一個很嚴肅的內部的會議,原來討論一下這樣的項目,要不要投?還是你自己覺得喜歡就給它一個估值,或者他要了一個價格就成交了呢?

陳梅陵:全部都有,我們也是討論,他們也是有一個需求,我們也是說應該多少,都有,我們每一次投資都是這樣的。

王利傑:在中國很少發生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看來很難操作,包括後面幾座大山壓在那裡,他隨時模仿你的能力和可能性,你們從來沒有擔憂過美國有人模仿?

陳梅陵:也不是,在美國也有一些網站做出來很像。你要是知道pinterest的CEO,他那個人非常聰明,他的公司也很棒。

王利傑:產品經理,其實很多在座各位都會提到這個詞,如果我遇到一個非常厲害的極客,做了一個暫時看不到出路產品或者項目,我個人會有投資的衝動,在中國會面臨嚴肅的問題,我該怎麼給它估值,如果是極客型的產品經理,通常是有好的經驗和好的背景,這個時候可能在我們看來就不便宜了。你怎麼看?

鄧鋒:在早期估值基本上願打願挨的事,它的估值變化空間會比較大,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估值不是那麼重要,尤其是做天使投資,你放的錢最少。我們更關心做天使或者風險投資,更關心百分比,你在公司佔多少百分比,當然這是相關的,我不想細說,為什麼百分比跟估值有區別更重要。

真正在估值的時候,我們往往對你遇到特別好的案子,然後該怎麼估值,有競爭的時候,是不是人家漲多少,我們漲多少,漲到哪兒算停,這種情況下是倒推的,你估計什麼情況以什麼形式退出,IPO還是賣掉,價格多少,根據市場大小,團隊能力等等,你往回算能賺多少錢,賺多少倍,這也是參考。其實我覺得做天使投資的時候,往往估值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跟天使基金不一樣,我們有的灑點錢的原因,如果在A輪的時候,能不能佔到20%以上,甚至更多一點的股份,這是我們比較關注的。我們看這一點,看得比當時的估值多高,多低,重要的多。

我強調一點,我們看人剛才陳梅陵講得非常對,其實看人,其實是給人估值。我給我一個朋友,當時跟他講了很多遍,如果你出來,就你一個人,你就值一個億,他確實這麼多,就他一個人。我相信你出來幹什麼,什麼價格我都投。可能換一個人,你這一個人值一百萬人民幣不見得值,你看是什麼人,這是很難根據他做什麼事估值,往往根據這個人信任程度能力來估值的。

陳梅陵:提出這個事情,我們的想法去找那些很大的機會,可以變成那種很大的公司,像谷歌、Facebook,像那種公司,我們要追他們。

王利傑:今天主題是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也有很多挑戰,經常有人說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是什麼?互聯網已經成熟的,它有它的商業模式,移動互聯網除了遊戲以外,在別的細分領域沒有賺到錢。我個人看好用移動互聯網改變傳統產業,用移動互聯網在每個細分領域,在汽車、珠寶、紅酒方方面面改變我們的生活。跟互聯網原來想像中的公司不一樣,他的價值成長是非常慢的,因為他結合了一個傳統產業,他的模式也依賴於傳統產業,有線下,地面部隊也好,去合作去談。我們有出來一個話題,還是跟估值有關係的,有可能按照鄧老師講一千萬人民幣都算做天使。我們第一個公司第一輪拿一百萬花完了沒有任何結果,離A輪很遠,還有200萬,結果花完了還需要300萬,有好幾輪天使要去做。這樣一種情況,不知道鄧老師在國內,你做天使這一輪多不多,你是怎麼考慮這個問題?

鄧鋒:我們北極光做天使做了不少,兩種做法,一種是自己做天使,第二種跟做天使的人或者基金合作,我們有五六家合作,我們在谷歌做了一家創意園,跟美國風投合作。為什麼不自己做?因為風投管的錢量比較大的,你管理基金多,兼顧每個時間,不能全部自己做。跟別人合作給我們帶來案源。對於VC自己做有幾個條件,第一,對創始人要非常瞭解,對他或者他直接的朋友,多年的朋友,對他有非常清楚的瞭解。第二,他所從事行業巨大有潛力的行業,能夠做出很大的公司來講,他做什麼產品,什麼商業模式不清楚,還是投人身上,人和他所從事行業是很大的機會。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條件,比如說我天使錢,十萬人民幣也好,千萬人民幣也好,看出這個公司成或者敗,並不說這個公司用完之後是成,你下一輪談的時候,可能就很難談,失敗就是失敗了,天使本來就對容忍率比較高。到那個時候不成也敗很難受,這個錢進去要看出成敗,為什麼有些公司要用天使投,為什麼有些就不能投?留一個芯片好幾百美金下去了。錢能不能做,必須考慮,還有以後佔的百分比。還有錢和估值百分比的問題,有一個很大的矛盾,如果在座的企業家需要注意的,你可能說我不在乎,今天估值低點就低點,過了一輪發現錢不夠,又融一輪,你發現這個時候又被天使拿走,這個時候VC不放,這個時候天使必須退出,如果不退出就比較難辦了,所以這個時候你要考慮清楚才行。

王利傑:創始人的股份可能會被稀釋,還要融入一些職業經理人,美國做得比較早。中國很多創始人不願意放權,不願意交給其他人管理,兩位有什麼好的經驗或者案例分享一下?

陳梅陵:我們投資的時候不會把CEO趕走,找一個新的,如果是他自己把網站做好,那種是我們最喜歡的,他最瞭解他的用戶,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們不喜歡把CEO換掉。有一些公司長很快,有一些長很慢,長的慢得公司不一定不好,也可能機會很大。

鄧鋒:在中國投資創始人重要性太強了,中國CEO比美國CEO難當,你需要的技能不僅僅是太多的技能都需要,甚至跟政府打交道,財務你也得懂,法律也得懂,各方面都得懂,要求知識特別多。人際關係情商要求太高了。我們還不能說換,你說咱們去換個CEO,哪兒找,為什麼創始人不願意放開,不是創始人不願意放開,是找不到一個稱職職業經理人,不像美國經過這麼多年可以找到CEO,我們知道谷歌、雅虎等等都是找到一個職業經理人,中國還很少,中國這種情況少,創始人不得不靠自己學習能力往前走,這是一個現狀。為什麼創始人控制很嚴,在中國商業環境下,我非常理解這些創始人,你把東西全都放開了,可能公司就失控了,這是沒辦法的事。對於投資人必須比美國投資人更有耐心,陪著企業家成長,你給他們幫助鼓勵,雙方的商業利益一致的話,增長速度不是太慢的話,我們儘量不去換CEO。

陳梅陵:創始人是最努力,最用功的,他們把公司變成自己的小孩,他們養小孩的時候,要花好多時間和心放在裡面,有時候找外面CEO不一定有那樣的想法。

王利傑:我們做天使投資的時候找人的時候,對創始人要求非常高,假設直到上市或者最終併購哪一天不會被換掉,需要他有很好成長的潛力,不光能把自己產品做好,還要把隊伍帶好,還要和周邊社會和諧發展,一環不行,就會有問題。我投資那麼多公司,也死掉好多,其中比較嚴重的是合夥人鬧分家,兩個人本來關係很好的,兩個人分了,這個公司就很難了。

鄧鋒:對於移動互聯網更難,因為大部分在移動互聯網都是年輕人,他們經驗少。

陳梅陵:如果你是一個創始人,你這個想法已經有了,你不想當CFO,你很害怕做各種各樣事情,所以你就不想做,我們就會幫你找到CFO,很複雜的事情你就不用去怕。你覺得你是一個CEO,你旁邊有一個很棒的CFO等等,你就會勇敢去做,不會想到這個壓力真的很大。

王利傑:時間原因,對話要結束了,通過這次對話傳達了一個信息,也給台下投資人和創業者,其實做投資也挺難的,要百里挑一,要承擔很多的風險,要對容忍很多失敗。其實創業也很難,也要看自己是不是有優秀企業家的素質,能不能承受長時間的壓力,能不能隨著公司成長,否則某一天你自己沒法跟著公司成長,就會導致公司失敗,因為換CEO是非常麻煩的事情。

鄧鋒:下面有很多企業家和投資人,希望給大家一個提醒,做天使投資不是隨便有錢可以投的。站在投資人角度來講,應該只投你非常熟悉的朋友。別看這個事好,這個人不是很清楚,很熟悉你就投,在中國環境下你只投你非常熟悉或者很瞭解直接或者間接瞭解的朋友,你相信他的人品。對於創業者,投資不只是投錢,一定要跟你有共同理念,你信任他,你過去跟他打過交道,也通過交往當中通過正面感受的投資人,做你的天使投資人。

王利傑:謝謝兩位嘉賓,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