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玩臉書或微博嗎?你手機裡有Line、WhatsApp等軟體嗎?你清單上有多少位好友、聯絡人?你會去按讚、留言,或分享資訊嗎?如果上述問句,你的回答多數是「No」,那麼,你的人脈存摺,累積速度將非常的慢! 沒有富爸爸?沒關係善用第五張人脈門票「網路社群」 過去,人們建立人脈網絡,多依循血緣、學校、婚姻、職位這「四張門票」。但現在,出現「第五張門票」-網路社群。 它不像前四張門票具有濃烈的封閉性、階級性、地域性、世代性;它透明、開放、快速、直接;它是新的人脈金礦,其開採、維護方式,也與前四張門票迥然不同。 多開放?多直接?你想找世界上任一角落的人,只要他是網路社群一員,透過三個人,就能找到他!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在一九六七年提出「六度分隔理論」,認為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張蜘蛛網上的一個節點,每個節點都和其他節點連在一起,構成人脈大網,節點之間相隔不會超過六個;亦即只要透過六人,就可以連結到全世界任何一人。 臉書(Facebook)問世後,「六度分隔」縮減為「四度」,更有許多科技網站與電信業者指出,其實只要三個人,你就能與全世界連接。 六度分隔理論維持了四十年的「有效期限」,但壓縮到三度,只花了不到七年。 「你所擁有的人脈,遠比你能想像的還要廣!」擁有兩億用戶的社群網站LinkedIn共同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說,六度分隔理論在學術上是正確的,「但隨著社群網站的快速發展,要在專業上找到貴人相助,只要三度就夠。」 霍夫曼在其暢銷書《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中指出,如果你有四十個朋友,假設每個朋友都有三十五個其他朋友,他們又各自有四十五個不重複的朋友,三者相乘,你透過介紹就可以認識六萬三千人。 以此推論,如果你在LinkedIn或臉書等其他社群網站上擁有一百七十個好友,透過三度人脈圈的串聯,你可以接觸到的人超過兩百萬! 人生沒靠山?不要緊強連結out,貴人可能是遙遠陌生人 這當中有許多是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可能你們在現實生活上根本不曾碰過面,連點頭之交都不是,只是透過這「第五張門票」搭上線,《80/20法則》作者柯克(Richard Koch)稱之為「弱連結」,我們稱它為「輕人脈」。 柯克指出,親朋好友屬於傳統的「強連結」,在社交場合只交換過一次名片的點頭之交,以及素昧平生的虛擬好友屬於「弱連結」。 過去,我們總認為「強連結」越厚,越有機會成功。但現在,當你的臉書好友,比你的兄弟姊妹還關注你、了解你,人脈學出現了新的趨勢:「弱連結」in,「強連結」out! 不要小看「輕人脈」,關鍵時刻,泛泛之交也能成為貴人。 二○一○年,易凱資本執行長王冉在紐約出差時遇到棘手的狀況:他的護照遺失,無法返回中國,需要北京公安局核對其身分,把傳真發回紐約領事館才能補辦證件。不巧,那天是週末,三天後才能進行作業。 心急如焚的他,在微博上發出求救訊息,許多「好友」開始幫他轉發。五分鐘內,這個訊息出現在創新工場執行長李開復一個朋友的頁面上。 李開復只跟王冉碰過一次面,雙方當時並無交集,但恰巧李開復認識紐約領事館的人,另一位同事又與北京出入境管理局熟識。兩人開始聯繫,十分鐘後,他們就幫這位遠在地球另外一端的「點頭之交」辦妥了所有的手續。 類似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幫助來自你根本不認識的人。愛爾蘭一位軟體創業家漢尼根(Frank Hannigan),透過LinkedIn上的七百位好友來宣傳他的新創事業,八天內就籌募了超過二十萬美元的資金。其中三○%正是從未見過「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以往,你要認識朋友的朋友,得先請朋友介紹,然後約吃飯、送禮、陪打小白球;現在,你只要善用以下三把鑰匙,就能像打開漫畫哆啦A夢的「任意門」般,展開無遠弗屆的人脈網。 第一把鑰匙-手指演說發文正面、有想法,就容易被轉貼 今年二月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麥可渥特(John McWhorter)在TED演講中,首次提出「手指演說」(finger speech)的概念。他認為,人們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在社群網站上所撰寫的短文,是「用手指發表演說」。 「發短文已經是一種結合語言與聲調的行動演說,……不需要像真人一樣出現在你面前比手畫腳,幾個簡單字母就可以傳達喜怒哀樂,」麥克渥特說。 你在臉書、微博、推特上的每一則貼文,都可以視為「手指演說」,它比那張紙做的名片,更能立體的介紹你。它反映出你的想法、觀點,透露出你的情緒、喜怒。網路上的「聽眾」都能透過它了解你,從而決定跟你發展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該謹慎的思考我們的所做所為,而不是將它當作兒戲,以為沒有人會在意我們深夜兩點時的貼文。」哈佛商學院教授恩利奎斯(Juan Enriquez)提醒。他認為,每一篇手指演說就像一道「數位刺青」,形塑出你的樣貌。 李開復認為:「要認識一個人,不需要跟他見很多次面,只要觀察三天他在微博上發送的內容,大概就可掌握到九○%。」 李開復也是一個成功的手指演說家,他的微博粉絲人數逾四千萬人,是台灣總人口的一‧七倍,因而被《時代》(Time)雜誌選為二○一三年百大影響力人物。他在微博談論的話題無所不包,不僅將實體世界的影響力延伸到網路上,更讓他結識許多本來不可能認識的人,例如歌手林志炫、名主持人陳文茜。 手指演說並非只營造一對多的人氣,也能搭建出雙向互動的人脈。「現在我現實生活中有三分之二的朋友是從虛擬世界來的,」李開復說。 而今年二十五歲的謝昕璇原只是平凡上班族,今年四月,當她決定應徵由澳洲旅遊局所舉辦的「全世界最棒工作」後,每天在臉書上分享自己的照片與心情。 她透過手指演說,塑造了陽光、活潑的正面形象,傳遞對動物、旅遊、環保的理念,短短一個月就激發十二萬粉絲認同,更有人熱心幫她轉貼、串聯。不僅讓她與超馬選手林義傑、美女主持人Janet搭上線,更在三十三萬名參賽者中,衝進全球前三名。 如何成為優秀的手指演說家?「真誠、正面是關鍵,」在臉書上擁有六十二萬粉絲、《海賊王驚點語錄》粉絲團版主楊立澔說:「只有正面的訊息,才會不斷被轉貼滾動。」 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認為,很多人把社群網站當成宣洩管道,不知不覺傳遞出負面能量,「這樣的人很難有朋友,」但也不是要過度修飾文句,刻意假裝,「因為別人一定看得出來。」建議把黑暗想法放在心裡消化掉,把真誠與陽光面攤開給大家。 第二把鑰匙-旋轉名片盒加好友留意動態,善用留言勝按讚 你總會在一些社交場合,跟別人換名片,然後你會怎麼做?把名片隨手亂放?塞進布滿灰塵的名片盒裡?那可是白白浪費建立人脈的大好機會。 現在,你只要在對方同意下,用手指輕輕一按臉書上的「加為好友」,或把手機搖一搖找到彼此的Line帳號,就能輕鬆的建立起聯絡清單,將一張張薄紙片活化,轉化出意想不到的新資源。 痞客邦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朱皇韋,是個害羞、木訥又不擅長社交的宅男。當年他與曾皇霖一起創業,最大的痛苦就是出席社交場合。不善開啟話題的他,常在飯局或派對中呆坐一方,不知所措。 後來他學會用名片去找尋點頭之交的臉書帳號,例如共同開過會的、談過合作的,「我會先follow(追隨)他,觀察一段時間,確定我們的tone調適不適合後,然後再試探性的加他,」受訪時依然帶著三分靦腆的朱皇韋說。 如果對方也回加他好友,他就會定期注意對方動態,找共通的話題留言、按讚,保持聯繫,下次再見面時,就可以用對方最新的臉書動態開啟話題。 他還用不同的社交工具當成分類名片盒,管理不同的人脈圈。比方說,臉書因為可以遠距離觀察,拿來加點頭之交。Line需要直接對話,加入親朋好友居多。而Google+聚集了一群宅男工程師,當成拓展技術人脈的平台,最妙的是,「即使這個人只是在討論程式碼怎麼寫,也可以從中看出這個人的個性。」 善用「留言」,也能讓人脈滾出乘數效果。「臉書不是只加了好友,一天到晚去按讚就好,要針對貼文做出適當的留言,才能維繫感情,同時拓展人脈,」IBM台灣史上最年輕的副總經理林世偉說。 根據臉書的官方統計,一般使用者花在留言與按讚的比率大約是五比九十五;但林世偉的留言與按讚比率,是七十比三十。因為當你在朋友版上留言,朋友的朋友就會看到,可能產生共鳴,進而互動、認識,人脈圈就又再往外跨了一層。 他甚至靠這個方法挖角人才。「因為是朋友的朋友,很容易了解對方的能力,風險比一○四人力銀行還要低!」林世偉說。 第三把鑰匙-雲端俱樂部用人脈換人脈,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只要你有任何一種社交工具的帳號,多少會使用前兩把鑰匙。但真正的人脈高手,還會把自己變成「熱門樞紐︳,就像十八世紀的法國沙龍主持人般,在網路上開啟各式各樣的俱樂部,在雲端上創造更大的人脈圈。 聯想電腦台灣區前總經理、共贏科技創辦人歐明哲提到,當年他還在惠普(HP)當業務時,在一場兩岸台商冠蓋雲集的研討會上,他像花蝴蝶般滿場握手、換名片,滿心以為大豐收,卻被當時的副總裁潑了一盆冷水:「拿掉了惠普的logo,人家還會理你嗎?」 離開聯想、自行創業,他感觸更深:「以前名片遞出去,不用多說,人家就知道你是誰,現在跟對方解釋半天,人家一轉眼可能就忘了。」 他歸納,人脈就是要有「三互」:「互動、互助、互惠」。「不要平常都沒有往來,需要時才call電話,這樣雙方都尷尬。」 因此,他在臉書上成立各類社團,品酒社、鐵人社,把各領域好友用興趣揪在一起,平時大家在網路上互動、交換心得,三不五時舉辦實體活動。而朋友再揪朋友,俱樂部越做越大。 同時也是政大AMBA校友會會長的他,還在臉書上設立了家族,把前後十屆的學長姊、學弟妹都串聯起來,並設立上海、蘇州、荷蘭、北京加拿大分部。若有人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出差,只要在臉書家族上說一聲,立刻會有人熱心提供接送與住宿等服務。一個在澳洲墨爾本擁有十三棟房子的校友,甚至還免費提供給校友住宿。 為了讓雲端俱樂部發揮更大的效果,他甚至把服務範圍擴大到校友之外。有次一位在荷蘭校友的同事要來台灣出差,他二話不說就花時間、花錢,幫對方安排好所有的事務。 「你展現出大氣,不去計較這種小事,人家一定也會想辦法找機會回報,人脈不就是這樣滾出來的嗎?」歐明哲笑著說,「所謂人脈,不是說你認識誰誰誰或認識多少人,而是你有沒有信用,有需要的時候別人願不願意幫你?」 因為善用雲端俱樂部的威力,用人脈交換人脈,讓他在創業第一年就順利拉到華碩、京都念慈庵兩大重量級客戶,不到兩年就開始獲利。 一百多年前,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學徒出身,靠經營人脈富可敵國,他的「花花轎兒人抬人」、「 以錢賺錢,不如以人賺錢」、「商道即人道」等心法,至今仍在華人世界影響深遠。 不只在東方,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曾對一萬多個案例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智慧、專業技術和經驗只占成功因素的一五%,其餘的八五%決定於人際關係,亦即,認識誰,比你是誰更重要。 在人的社會,人脈永遠是競爭利器。沒有富爸爸、富媽媽,沒有名校光環,沒有漂亮頭銜撐腰,沒關係,活用上述三把鑰匙,你也能做到「花花轎兒人抬人」,成為人脈贏家! 【延伸閱讀】《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創新工場執行長 李開復黃金時段發言,1天15則,半小時輪播,粉絲數全球最多 網路創業3年營收衝千萬活力藥師網負責人 高啟峰砸錢投資網路工具,一對一諮詢經營線上藥局 拿下憤怒鳥亞洲行銷代理酷多創意總經理 林昌翰用LinkedIn結交外國企業人資,精準找到各公司行銷窗口 2年攬千名網友投保,晉升MDRT公勝保險經紀人 謝文超當日內回E-mail,用Line即時回答問題 網路號召創辦MBA論壇輝瑞大藥廠行銷副總經理 林尚威運用8種數位工具,把網路人脈拉回實體世界經營 IBM台灣區史上最年輕副總 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 林世偉把臉書當人力銀行用,留言最好比按讚多,比率70:30 出書獲知名作家背書小學老師 蕭裕奇經營網路讀書會,勤於書寫,每3天新增部落格文章 創業第1年拉到華碩大客戶聯想台灣區前總經理 歐明哲開設雲端俱樂部,串起上千個不同圈子的人脈 靠臉書談成生意、商場人脈9成來自網路業務幫負責人、立方資訊總經理 曹順安每天至少花1小時經營微博,鋪好進入大陸市場人脈 會員數380萬的台灣社群網龍頭創辦人痞客邦技術長 朱皇韋Line聯繫熟人,臉書經營點頭之交,G+經營技客Geek |
【導讀】百度今天宣佈晉陞年僅29歲的李明遠為公司副總裁,分管移動業務。李明遠真可謂「年少得志」,其是甘肅人,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從百度實習產品經理到事業部總經理,再到今天百度副總裁,短短不到十年 。
百度的歷史上、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三家互聯網公司BAT裡面,唯一一位80後副總裁誕生了,他叫李明遠。今日媒體消息稱,百度CEO李彥宏今日(7月31日)早上發佈內部郵件,宣佈晉陞百度移動-云事業部總經理李明遠,為副總裁,晉陞之後李明遠仍負責百度移動業務。29歲的李明遠也成為百度歷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百度有關負責人也向鈦媒體證實了此消息。李明遠真可謂「年少得志」,其是甘肅人,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從百度實習產品經理到事業部總經理,再到今天百度副總裁,短短不到十年 。
2004年,李明遠以實習生身份加入百度,擔任百度貼吧首任產品經理。2007年任百度歷史上第一個獨立事業部—電子商務事業部總經理,負責旗下百度有啊和百付寶等業務。在百度內部獲得過很多獎勵,例如2005年最佳百度人,2006最佳百度經理人,2008年總裁特別獎。但百度有啊由於發展並不順利,2010年8月李明遠從百度離職,加入UC優視擔任副總裁一職,負責UC樂園等業務;2011年11月,李明遠重回百度擔任移動產品部高級總監。2012年2月,晉陞百度移動-云事業部總經理,創造了內部多個「最年輕」的記錄。過去五年,百度錯失了很多移動互聯網機會,其移動戰略屢屢受到外界質疑,但近一年,尤其到其以19億美元的天價收購91無線,百度高調的移動產品規劃不斷在媒體上曝光。有消息稱,百度收購91無線,也與李明遠在其中的作用有很大關係,晉陞也意味著將由他主導,進一步完成對91無線的整合。有媒體對他的評價 「無論是對互聯網遠景的洞察,還是對產品細節的把握,都堪稱一流,格局執行超強。
」李明遠也是百度移動開發者戰略的極大推動者。今年5月的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李明遠發表了題為「建設開發者需要的移動生態系統」的演講。李明遠認為,對於APP的變現,主要有三大困難。主要體現在推廣成本劇增;缺乏天然流入用戶,命中率低;留存率和活躍率低。他也表示,百度助手在去年的後兩個季度和今年的第一個季度增長也非常快,都超過了50%,並且也是呈加速的態勢。為了幫助開發者更好地產生應用、分發應用、獲取用戶,百度已經發佈了APPBuilder、SiteAPP,站長可以使用SiteApp,不懂技術可以選擇APPBuilder。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今天看到閻利玟被判刑的新聞還是心頭一震。
一年前,因涉嫌受賄被刑拘的淘寶聚划算前任總經理閻利玟(花名慧空)獲最後判決:根據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的判決書,閻利玟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違法所得繼續予以追繳。與此同時,多名涉案的前聚划算員工也被判刑。
2007年,我在阿里巴巴軟件公司負責市場,有幸趕上了B2B網站上市的輝煌。彼時,整個阿里信心爆棚,準備在軟件行業大干一場。在阿里軟件,閻利玟負責AEP平台(即後來的阿里巴巴「軟件互聯平台」)。他的直線上級是工號前100的阿里創業元老,和我當時都是資深經理。
閻利玟是四川人,2006年阿里巴巴收購了成都網構公司,整個網構班底進入阿里,與阿里一部分團隊、招募空降兵組成了阿里軟件。印象中的閻利玟,工作細緻,善於表達,人緣很不錯,大家都叫他「閻老闆」。2008年中,我們倆一起去蘇州工業園考察,一路深談了許久,感覺他是一個有想法、不輕易袒露內心的人。
2009年7月,阿里軟件分拆,閻利玟所在的業務板塊併入淘寶。2010年底開始,團購市場紅得發紫。閻利玟敏銳地看到了這個big chance,內部申請成立了聚划算項目組,結果一炮打響。一舉奠定了地位,聚划算成為淘寶的核心業務之一,閻利玟被任命為總經理,級別超過了老上級。在阿里體系內,可謂火箭式上升。也有老同事私下說:「以淘寶的資源做團購,聚划算算不得很了不起」但這不能否定前期閻利玟本人的推動和執行力。
這再次證明: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坦率說,這也說明阿里還是給新人機會的,當然其整體偏愛、重用子弟兵的導向依然非常明顯。我從阿里出來後,就沒怎麼聯繫了。後來看到他做起來了聚划算,我短信恭喜他,還約定在北京好好聚聚。
2012年初,就看到消息說他出事被抓了。老同事們私下紛紛議論,有人說金額搞不好有上千萬,網上甚至有人傳言要判無期。
阿里巴巴在針對閻利玟刑拘的公告中強調,「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阿里可以為自己找n個藉口來姑息自己。但姑息自己的今天,就是毀掉明天。反腐防腐是個系統工程,我們為了自己的生存,我們不需要藉口,我們需要勇氣,智慧和能力。來自各界質疑和各種壓力下的痛苦,決心,決定,結果,都考驗了我們的理想,文化,管理能力,制度體系能力。這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和未來基石。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也欣喜的看到,絕大多數員工是正直的,抵禦住了巨大的誘惑,我們為他們感到驕傲。」
一如既往地高調,一如既往地煽情,一如既往地強調價值觀。這就是阿里巴巴公關天下無敵的秘密:將一切問題極其強勢歸因於價值觀,抓大放小,不及其餘。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沒有哪一點比講誠信、講創業、講商業文明的價值觀更征服人心。客觀上說,在業務急速膨脹和員工規模並行增長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對價值觀的守護和捍衛著實不易。顯然,這也會帶來一個越來越大的副作用:精英群體認為這是毛式宣傳術,太高調有問題。
看了法院公佈的判決書:閻利玟在聚划算工作期間,先後於2011年4月17日、10月27日兩次收受杭州點創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萬某為感謝其關照而購買的兩輛轎車,總機價值53.8萬餘元。
實話說,這點錢相比阿里巴巴高管的平均薪酬和持有的大筆期權來說,根本不算什麼。我感覺非常奇怪。當然,也許公開的只是一部分,網上流傳的阿里廉政部對閻利玟問題的公告截屏不知真假。
有些聲音說,阿里巴巴搞「竊國者侯,竊鉤者誅」,馬云搞削山頭運動,刑不上大夫。但是,閻老闆犯了錯是事實,即使有內部創業者的光環也無法遮掩;馬云的支付寶股權風波是另一碼事,合在一塊扯,就是搗糨糊。
我曾是阿里員工,也深深佩服馬云的視野、自嘲和鼓動能力。但我更是一個互聯網的信徒、冷峻的商業觀察者,阿里經歷並不影響我看待阿里巴巴和馬云的客觀立場。譬如,上個月我就王林事件在FT的專欄《柳傳志馬云: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公開批評馬云以其影響力不該「怪力亂神」,客觀上助長了當下中國的迷信之風。
坦率說,我覺得說「馬云故意搞閻利玟」太扯淡,這太低估了馬云。許多人不爽馬云,但為黑而黑,沒意思。馬云絕不是這個level,否則,他走不到今天。何況閻利玟的級別和勢力在阿里高管內還差得遠,談不上削山頭。何況,最後判決是法院判定。讓馬云的歸馬云,讓閻利玟的歸閻利玟。
「昔日同事,當年戰友。一朝領命,勢如破竹。一馬平川,一騎絕塵。一鳴驚人,一步登天。一念之差,一足之失。一觸即發,一針見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辭其咎,不掩其功。慨當以慷,敢作敢當。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福兮禍兮,禍兮福兮。浪子回頭,千金不換。復出有時,傳奇可續。一言難盡,一路保重。」—-這段話,是阿里軟件老同事、熊武才先生在微博上的感慨,於我心有慼慼焉。
在微博上,我一直沒取消對數個「名義上已不存在」的人的關注。自殺女孩「走飯」是一個,另一個就是「慧空」。衡量一個男人的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能力。
閻老闆,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你再度發聲。
1什麼是移動互聯網?
- 移動互聯網將我們連接在一起,讓信息的流動更加實時和智能。
- 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將合適的信息以合適的方式傳送給合適的人!
2移動互聯網的特點?
- 身份:個性、精準的信息
- 聯接:雙向實時信息交換
- 位置:信息也有位置屬性
- 感應:感知周邊一切信息
未來,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概念將會融合,移動互聯網會演進為「新一代泛互聯網」!
3互聯網是什麼?
互聯網如同空氣、水和電一般,無處不在,在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思想,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 互聯網思維
極致思維:超越用戶想像
粉絲思維:讓粉絲做貢獻
眾包思維:借助大眾力量
迭代思維:允許有所不足
免費思維:降低使用門檻
入口思維:入口就是流量
流量思維:流量就是金錢
開放思維:分享風險利益
屌絲思維:人人都是屌絲
……
- 互聯網工具
溝通工具:點對點、點對多、多對多、文字語音多媒體
協作工具:信息共享、工作協同、任務管理
融資工具:股權眾籌、網絡貸款、產品預售
營銷工具:社交媒體、預售式營銷、粉絲口碑
銷售工具:平台電商、網絡直銷、社會化電商
產品、運營、招聘、管理、財務……
基於互聯網思維而設計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傳統的極限,發現一片新的廣闊天地!
4信息流動的革命
互聯網本質上是一個由比特字節所承載的信息流動的網!
計算機實現了「信息的數字化」(比特化);
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網絡化」(比特流)!
過去的信息由「原子」承載,原子的流動就是「物流」,「物流」效率暫時還無法超越「比特流」!
基於互聯網,比特流承載著「信息/數據」實現了全球範圍內「信息/數據」的實時流動,這是一場信息革命!
當信息可以自由且實時地流動的時候,基於「眾包」和「P2P」理念的各種產品便誕生了。
本質上眾包的核心理念就是把一件原本需要自己或者公司團隊要完成的工作,借助互聯網讓全球範圍內有相關能力的人分工協作完成。大部分眾包是有償的,當然也有類似於公益組織基於互聯網做免費的眾包協作。
最完美的眾包是把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環節有規律地拆散並通過眾包的方式讓產品的「粉絲」免費完成!
本質上P2P的核心理念就是借助互聯網讓全球範圍內「供」和「需」個體之間建立連接,實現資源的重新分配,比如:
基於P2P的金融借貸,就是讓A用戶把閒置的金錢借給陌生的B用戶;
基於P2P的旅遊短租,就是讓A用戶把閒置的房間租給陌生的B用戶;
基於P2P的旅行代購,就是讓出國旅行的A用戶把閒置的購物配額和旅行箱空間有償出讓給沒有出國旅行的B用戶;
基於P2P的阿姨廚房,就是讓A用戶把閒置的廚房能力和廚藝技能有償提供給喜歡家常菜美食或者不喜歡去餐廳排隊的白領B用戶;
基於P2P的汽車租賃,就是讓A用戶把停在車庫或者停車場短時間不用的私家車出租給臨時需要開車的B用戶;
基於P2P的產品可以成出不窮,但是在每個細分的供需領域運營好P2P的互聯網業務都不容易,也會有一定的法規灰色地帶,不過機會和風險永遠是並存的!
5互聯網和大數據
大數據可以說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結合的產物,計算機實現了信息/數據的「數字化」;互聯網實現了信息/數據的「網絡化」;兩者結合才賦予了「大數據」生命力,演化出了「數據思維、數據資產和數據變現」等實用的新概念!
- 數據思維
大數據時代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在下一代成為社會生產中流砥柱的時候就會帶來產業的顛覆性變革!
+ 分析全面的數據而非隨機抽樣;
+ 重視數據的複雜性,弱化精確性;
+ 關注數據的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
- 數據資產
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更加全面的數據來提高分析(預測)的準確度,因此我們就需要更多廉價、便捷、自動的數據生產工具。除了我們在互聯網虛擬世界使用瀏覽器、軟件有意或者無意留下的各種「個人信息數據」之外,我們正在用手機、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項鏈等各種可穿戴數碼產品生產數據;我們家裡的路由器、電視機、空調、冰箱、飲水機、吸塵器、智能玩具等也開始越來越智能並且具備了聯網功能,這些家用電器在更好地服務我們的同時,也在生產大量的數據;甚至我們出去逛街,商戶的路由器,運營商的WLAN和3G,無處不在的攝像頭電子眼,百貨大樓的自助屏幕,銀行的ATM,加油站以及遍佈各個便利店的刷卡機都在收集和生產數據。
- 數據變現
有了「數據資產」,就要通過「分析」來挖掘「資產」的價值,然後「變現」為用戶價值、股東價值甚至社會價值。
大數據分析的核心目的就是「預測」,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機器學習」相關的各種技術和數學建模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並採取相應措施。預測股價、預測機票價格、預測流感等等。
「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繼續往下延伸,就可以通過適當的「干預」,來引導事情向著期望的方向發展。
6量變衍生質變
你打飛機了嗎?如果不是微信,你還會打飛機嗎?
互聯網的「入口思維」和「流量思維」背後對應的就是「量變衍生質變」這樣一個簡單的哲學!
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只要用戶活躍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產生質變,這種質變往往會給該公司或者產品帶來新的「商機」或者「價值」,這是互聯網獨有的「奇蹟」和「魅力」。
- 比如Google這樣的網絡搜索,其核心商業價值的基礎就是「海量用戶搜索」這個前提。如果沒有海量用戶搜索,也不會有廣告主願意主動登陸Google的後台預付費購買各種「關鍵詞」的「點擊量」。
- 比如Twitter這樣的產品,其核心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急劇增加也從最初的「閒言碎語」演變成了今天的「社交媒體」,結合「大數據時代的分析工具」就可以「預測」品牌的走勢,「大選」的結果,「潮流」的趨勢,甚至「民眾」的「情緒發展趨勢」!
- 比如QQ這樣的產品,其核心價值隨著用戶數的急劇增加而從最初的即時通訊變成了今天的「社交娛樂平台」,也讓其公司騰訊變成了網絡媒體、娛樂和社交巨頭!
量變引起質變,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而且可以鞏固量變成果,並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
7大象的腳鏈和全球化
互聯網將全世界連接了起來,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小事,都可以在一瞬間傳遍整個世界。過去不可想像的事情,在今天看起來已經司空見慣。
最近十幾年,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從成立的第一天就定位是一家」為全球用戶服務的公司」,因為互聯網本身並沒有邊界。
中國的互聯網草根創業者,也正在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在傳統領域,一家初創的企業放眼全球,這是不可想像的,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國內很多優秀的傳統民營企業在全球化上走了很多彎路,失敗率大大高於成功率。而在互聯網時代,新的「創客」和「極客」將會開創國際化之路!
基於互聯網的思想和工具,在國際化過程中需要的法律、人才、品牌、營銷、生產、銷售、售後、客服等一切,都有了新的顛覆式的、低成本的、高效的方式。
現在的全球化門檻早已不是「技術」層面的,而是多年「思想」禁錮而造成的!想想「拴在大象腳上的細腳鏈」吧!
互聯網的思維告訴我們,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8品牌和粉絲
品牌是一種識別標誌、一種精神像征、一種價值理念,是品質優異的核心體現。培育和創造品牌的過程也是不斷創新的過程,自身有了創新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繼而鞏固原有品牌資產,多層次、多角度、多領域地參與競爭。
這是網上查到的對於品牌的定義。這個定義也是在互聯網還沒有出現的時代就已經成型了。在互聯網一代成長起來的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品牌」,是否有所改變?
說到品牌,就一定要提到「用戶」,沒有用戶的認知和認可就沒有「品牌」。而「用戶」這個詞,也已經沿用了千百年,本質上也沒有改變過。
而在互聯網一代成長起來的今天,我們有了新的名詞,這個詞叫「粉絲」。雖然最早,從英文Fans英譯過來的「粉絲」這個詞是用於歌星、影星等藝人崇拜的。曾幾何時,我們將「粉絲」這個詞用來代表「品牌的瘋狂愛好者」?
最早擁有粉絲的產品品牌是什麼?我無從考證。不過,我知道,目前規模最廣的品牌粉絲應該是「果粉」——或者說:瘋狂地喜歡蘋果產品的用戶!
果粉為代表的品牌用戶這意味著什麼?其他品牌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和抉擇?
未來,沒有粉絲的品牌都會消亡!!!
互聯網的存在,將「品牌粉絲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因為有了互聯網,全球的粉絲們參與到了品牌文化的創建、傳播和演進過程中。。。粉絲們已經通過互聯網相互緊緊連接起來,同時又被他們共同創建的品牌文化牢牢地吸附在一起!
「粉絲」是品牌的一部分,牢不可分;而「用戶」只是過客!
互聯網時代,創建品牌和經營粉絲的過程高度融為一體了,你意識到了嗎?接下來該怎麼做?這方面誰做的最好?
你心中自有答案!
9創客和極客
「創客」一詞來源於英文單詞」Maker」,是指不以贏利為目標,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
「極客」就是一群瘋狂地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的「行動派」,他們懂得學以致用、追求極致卓越、提倡化繁為簡、推崇跨界創新!
不論是創客還是極客,稱呼的背後是一種「信仰」,一種在「互聯網思維」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信仰」。正是這幫自稱為「創客」或者「極客」的互聯網信徒在用行動證明著他們的顛覆性思想,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在品牌文化初步形成的早期,創始人/產品經理/品牌經理多個角色是融為一體的,也正是這種「極客精神」吸引了最早的一批「天使用戶」,創始人與生俱來的人格魅力和恰到好處的互動是這批「天使用戶」能否轉變為「品牌粉絲」的關鍵。
如果創始人不是「極客」,沒有獨樹一幟的思想和特立獨行的態度,那麼他/她的產品就無法承載「強有力的語言」去「感動感化」早期「用戶」轉變為「粉絲」,那麼未來產品被競爭對手超越,用戶被競爭對手「策反」的幾率就非常高了!
10互聯網和比特幣
最後再提一下互聯網上最有特色的一個產品「比特幣」!
- 比特幣(Bitcoin)是一種由開源的P2P軟件產生的電子貨幣/數字貨幣,是一種網絡虛擬貨幣。
- 概括來說,比特幣基於一套密碼編碼、通過複雜算法產生,這一規則不受任何個人或組織干擾,去中心化;任何人都可以下載並運行比特幣客戶端而參與製造比特幣;比特幣利用電子簽名的方式來實現流通,通過P2P分佈式網絡來核查重複消費。每一塊比特幣的產生、消費都會通過P2P分佈式網絡記錄並告知全網,不存在偽造的可能。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通過特定算法的大量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佈式數據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
- 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內!
「比特幣」的創造將互聯網的諸多「特點」應用發揮到了極致,給國際貨幣金融領域帶來了顛覆性的創新。所謂的「顛覆性」就是顛覆各國政權對貨幣的直接和間接控制,這在過去是絕對無法想像並實施的,而今天,在互聯網的思維和工具的支持下,比特幣不僅僅成為了現實,而且其價值也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認可,並且可以通過各種在線交易平台兌換真實貨幣。
在剛剛出現的時候,1美元平均能夠買到1309.03個比特幣,但此刻1比特幣的價值相當於752人民幣(2013年9月12日凌晨1點)。另外,國外已經有專門的比特幣第三方支付公司,類似國內的支付寶,可以提供API接口服務。
未來,比特幣會何去何從,這還是個未知數,不過我們可以確信的是,互聯網的思想和工具帶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性!
@王利傑LEO
PreAngel Fund 創始人
最勤奮的移動互聯網天使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