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沈國軍:阿里為什麼注資10億和銀泰做平台公司? 電商是空軍,零售是步兵,銀泰加阿里是特種部隊!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72
沈國軍說,電子商務公司像是空軍,傳統的零售企業像是步兵,這裡面需要有一個特種部隊,這個特種部隊能夠跟空軍、步兵對話,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我希望我們銀泰商業跟阿里合作能夠產生化學反應,能夠成為特種部隊。


沈國軍一身條紋西裝,顯得很放鬆。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他與記者侃侃而談,其中涉及與阿里巴巴集團的合作、銀泰商業集團的戰略、銀泰網的角色以及菜鳥網絡、互聯網金融等。52歲的沈國軍還無法停下來專心做公益。


沈國軍表示,銀泰系的零售項目必須轉型以面對挑戰,今後將大力發展購物中心業態,擬每年新開10家購物中心,數年後達到100家規模。此外,銀泰系將加大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銀泰系麾下銀泰商業(01833.HK)即將與阿里巴巴合資成立一家平台公司,擬將銀泰網資源注入該公司,阿里巴巴方面擬對該公司投入約10億元。

過去一年,沈國軍辭去了銀泰集團總裁的職位。他坦言,目前自己主要在集團戰略、人才培養這方面花時間,具體業務管的不是那麼多。但去年與馬云聯合成立菜鳥之後變得非常忙,開頭腦風暴會議、出差,今年4月,他辭去了菜鳥網絡CEO一職。

談零售:目標建100個購物中心


記者:就銀泰百貨來說,現在普遍認為購物中心是未來的趨勢,銀泰百貨現在是否在向購物中心調整?


沈國軍:這個是肯定的,你的判斷是對的。其實我們集團內部,銀泰商業集團內部在6、7年前在烏鎮開了一個會,我們內部叫烏鎮會議精神,當時在浙江烏鎮開了兩天的會,我帶了7、8個高管,我們當時就提出來銀泰今後重點發展體驗式的購物中心,不開單體的百貨店。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行業在全中國只要開店都賺錢,這麼一個時代,生意非常好,開了店都賺錢。那麼當時我們已經意識到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對以服飾類銷售為主的百貨店以及超市會構成重大的衝擊,我們當時就做了這麼個決定。


當然在落實過程當中,有很多大家思想統一的過程,總體上這些年我們調整的還是非常快,並且還不斷的在建設、發展。今年我們就會新增10個大型的購物中心,今後每年差不多也會照著這個速度去拓展,我們預計今後會有100個在全國購物中心。現在已經開張的包括馬上要開的光購物中心業態的佔我們銀泰商業集團已經有36個,接近40個,經營面積遠遠超過我們原來百貨店的面積好幾倍。


傳統的百貨店的業態,我覺得今後如果不去改變肯定會遇到很大的麻煩,不是說一點機會都沒有,你必須要跟現在技術進步業務的創新,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我覺得要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去發揮更大的作用。也許以後這些傳統的百貨店裡面它可能不是你一個去購物為主的場所,但是可能是一個聚集人流的去體驗、交流,或者去欣賞參加各種活動的一個場所。這裡面還是需要有一個過程,就是說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不斷的去做改變。至少目前看來它這個業態如果不去改變是有蠻大的問題。


記者:怎麼看待今年的消費行業和明年的消費零售趨勢?


沈國軍:其實我說這個也沒有什麼權威性,只是隨便聊聊。我覺得中國經濟目前的狀態好像得了一次重感冒一樣,在這樣的背景下面其實對所有的行業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零售消費業應該是首當其衝的,口袋裡錢少了肯定買東西的人少了,這個也是非常正常的,所以零售業其實增長還是面臨非常大的壓力。
這裡面要走出困境的話,一方面大的宏觀的經濟環境,我們希望有待改變,能夠逐步逐步好轉,同時我覺得企業本身還是要在管理、業務、內容等等這幾方面要去做更多的創新,結合技術的進步,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能夠去嫁接這些新的東西,這樣的話真正能夠去吸引客戶資源,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我們一直在往這個方向努力。


記者:怎麼看待零售業線上線下的融合?


沈國軍:傳統的零售業線下有非常多的優勢,線上零售業的巨頭它也有它的優勢。但是你要看到傳統的零售企業不管是什麼業態的,超市也好,購物中心也好,百貨也好,專賣店也好,他們如果說真正的做O2O,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現在你要引流很貴,轉換率越來越低,這不是一般的企業都能做到,不是那麼容易。


最近包括O2O的概念也是氾濫,其實大家解釋的不是那麼完整。我覺得要真正去理解問題,並且把這個事情做好不是那麼容易。


銀泰我們跟阿里這次的合作,我們最近推出的這幾個產品還是比較初級的一些小產品吧,我們也做了內部的分析,其實效果是非常好。我舉個特別簡單的例子,銀泰商業我們創辦十幾年時間,我們累計下來的VIP也就160、170萬的VIP,但是我剛才說到的這個銀泰寶短短的幾個月我們一下子累計了將近500萬人,這個是傳統的零售企業你要去把500萬的人在幾個月內能夠共享銀泰的商品資源跟平台,這是根本做不到的。


那麼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說,淘寶天貓有6億的用戶,它要去共享一個有幾百萬、上千萬SKU商品單品的資源庫,並在很深很透的資源庫,它也是不容易的,網購,像淘寶天貓管理的是非常規範了,小的網站問題非常非常的多,其實在商品資源的集成,商品管理售後服務,客戶服務這些內容上面,傳統的零售企業是非常有優勢的,這是一般的網店它是做不到。我們這次做了一個分析調查,其實重合度很高,線上購物的跟線下購物的這些我們做了一些VIP的分析,重疊度在70%左右,其實這些客人大部分人都還是能夠去共享這些平台的。我覺得這個是非常有意義的,並且我們也是很有信心的。


記者:我們會有一些後台數據的共享嗎?大數據的到來,包括實體的,還是虛擬的商業。


沈國軍:當然,銀泰商業集團本身在IT在數據方面我們也有很多採集的一些渠道,分析的一些方法,阿里有強大的大數據云計算的技術,我們肯定會在這些數據的資源方面去分享並且能夠加以充分的利用,讓它發揮的更有價值,這個事我們已經在做。


記者:關於O2O,現在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現在都是跟很多區域連鎖企業在合作嘗試,但這種合作可能還是在支付層面更多一些,您對更多的區域連鎖企業在O2O方面您有一些什麼建議?


沈國軍:談不上建議,其實阿里也不完全是在支付領域,支付領域只是一個手段,因為你又要去做O2O的業務,必須要解決支付的手段,這是必然的一個途徑。其實它在內容上面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畢竟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有大量的商品、資源跟客戶,這個很重要,對其他的企業來說也談不上什麼建議,所有人都往這個方向做,要做成功還是非常難的。


談銀泰網:將和阿里成立平台公司


記者:銀泰最早在電子商務方面也做的很好,現在銀泰跟阿里也有深入的網上合作,未來銀泰網在集團是一個什麼角色?


沈國軍:銀泰網在我們傳統的零售業裡面我們創辦是最早的,並且也是應該說做的比較好的,這幾年其實發展也不錯,它的定位也與眾不同。


這次阿里跟銀泰合作,可能你們仔細看公告就會知道,除了這次在香港我們上市公司增發一部分股票給阿里巴巴,他要出資53.7億港幣成為我們的第二大股東,除了這個以外,我們跟阿里之間還會成立一個平台公司,他還要再出10個億的人民幣,他再來投資10個億的人民幣,我們會把銀泰網相應的資源共同嫁接到我們合資的平台公司裡面去,也就是說銀泰網今後它的業務的內容。銀泰網本身會繼續做下去,我相信它會做的越來越好,它的業務內容可能跟淘寶天貓的合作,跟這些互聯網資源的共享互動,以及數據資源的共享和互動,可能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跟淘寶天貓之間會有非常非常多緊密的東西,我們會單獨再成立一個合資的公司來做這件事。


其實這次阿里還是投入了很多財力,他們非常重視,我聽馬云說也有媒體採訪過他,問過他,你跟銀泰商業的合作,是不是因為你跟沈國軍是老鄉,你們倆哥們關係。他說我有傻到這個份上嗎,朋友是朋友,生意是生意,商業的東西他也不是他自己一個人定的,並且確實像我剛才介紹的,我們雙方各有各的優勢。


記者:這個平台公司現在已經開始做了?


沈國軍:對,註冊成立,現在在選擇註冊地。


記者:專門和銀泰網的一些資源嫁接?


沈國軍:我們兩家會把這些資源結合在一起,這個平台公司其實今後按照淘寶天貓阿里的想法,包括我們銀泰有高度的共識,除了服務於我們銀泰商業集團的這些門店內容以外,如果說我們的產品能夠給其他的同行帶來價值的話,我們非常樂意的為他們提供服務。


記者:第三方平台。


沈國軍:對。


記者:50%、50%還是?


沈國軍:今後肯定還是以銀泰商業,這個上市公司為主導,他本身已經是我們的股東了。銀泰商業集團是我們集團下面一個上市公司,對銀泰商業集團來說這次他引進的股東,他的主要目的,錢是一方面,銀泰商業集團本身資產、財務狀況是非常健康的,錢對他來說也需要,因為他能夠有更多機會去收購兼併也好,去發展,但是他也不是最主要的,對銀泰商業來說,最主要的是能夠跟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有緊密的合作,這樣能夠嫁接互聯網的一些資源,我們跟馬云聊天經常會說,電子商務公司像是空軍,傳統的零售企業像是步兵,這裡面你需要有一個特種部隊,這個特種部隊能夠跟空軍、跟這些步兵能夠對話,能夠結合在一起,我希望我們銀泰商業跟阿里合作能夠產生化學反應,能夠成為特種部隊。我們也會相應的去投,如果需要追加現金,我們也會追加現金。


談菜鳥:用十年改變物流行業


記者:怎麼評價菜鳥過去一年的發展?


沈國軍:我覺得菜鳥過去一年的發展非常好,我是這麼評價的,不光是我,馬云也好,我們整個董事會,包括股東層面,對菜鳥過去的一年發展還是非常肯定的。


首先按照我們預期在發展,第二我們菜鳥的產品也在陸續陸續的推出,你們可能也有關注到前一個月我們已經推出了電子面單的產品。


去年的雙十一也是菜鳥第一次首秀,300多億的銷售,1.7億多當天的包裹,生成的包裹,這麼大量的物流的壓力下面,菜鳥在這一次業務的統籌上我們覺得都做的還是非常好。今年的雙十一的物流現狀,物流的情況比上個年度要好,評價要好,客戶反應好,其實業務量是增加了一倍。


其他的產品菜鳥今後還會不斷的推出,這次電子面單的推出,其實也是一個在這個業內今後能夠起到非常大作用的產品,大家可能也開始不太會太關注這些產品,現在據我瞭解很多快遞公司、物流公司都在非常踴躍的使用這些產品,發展還是非常好。


我跟馬云說,我們有非常高度的共識,這家公司未來要打造的一家公司,我們沒有想過在近期或者一兩年內急功近利的去盈利賺錢,沒有往這個方向去想,我們思考的是今後8年、10年以後能不能菜鳥網絡為中國物流快遞整個行業改變現在這個現狀,能夠起多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我們菜鳥網絡的使命,也是理想主義思想很濃厚的一家公司,但是往往這樣的話說不定今後還是會做成功,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談合作:互聯網金融是新業務


記者:剛才提到和阿里合作,銀泰這十幾年一路發展下來也結識很多盟友,包括阿里這樣的,我想知道未來銀泰在發展過程中,還會進入哪些領域投資,會有哪些盟友加入?


沈國軍:銀泰十幾年的發展,我們一直是伴隨著友好合作成長起來,銀泰這麼多年來我們跟很多的合作夥伴有過良好的合作,包括我們商業集團現在有2000多家戰略合作夥伴,也是全球主要的奢侈品集團在中國大陸最大的、最長期的友好的合作夥伴。我們也是他們最大的業主,到目前為止。


在商業地產領域我們也有很多合作夥伴,這次跟阿里的合作我覺得也是其中一項內容吧。我在集團內部開會的時候講到,銀泰今後十年我們重點要發展做的六件事情,其實主要是這六項:


一個是銀泰商業集團,我們繼續把這個集團通過跟阿里的合作能夠去引領中國零售業的未來。


第二個銀泰置地集團,我們能夠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去建設開發100個購物中心,現在我們同時在建的有20多個。也成為中國目前商業地產領域裡面我們排在非常前面的一家公司。


第三個銀泰資源集團,目前我們擁有全中國規模最大品質最高的一個銀礦,銀泰也是當地最有影響力的一個納稅企業,也是一家上市公司。


第四個業務我們也會認真跟阿里巴巴合作,把菜鳥網絡做好。經過一年時間的運營,發展比我們預期的還好。


第五件事情我們會把銀泰公益基金認真的做好,我們把公益基金當成我們自己的基本業務在做,我經常說我們要用商業的手法、公益的心態去經營運作好我們這個公益基金,不能用太傳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公益基金。


接下來我們可能還會在互聯網金融投資方面跟目前市場上有影響力的公司來開展合作,這個事情我們現在一直在做一些安排,應該正式簽約到7月份、8月份,也許到時候也會有一些新聞發佈會。


(i黑馬摘自《中國企業家》,作者張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909

重慶機電股份(2722):注資傳聞 vs 實質改善?(上)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4/06/17/%E9%87%8D%E6%85%B6%E6%A9%9F%E9%9B%BB%E8%82%A1%E4%BB%BD%EF%BC%9A%E6%B3%A8%E8%B3%87%E5%82%B3%E8%81%9Evs%E5%AF%A6%E8%B3%AA%E6%94%B9%E5%96%84_%E4%B8%8A/

近日,受母公司(即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快將注入新資產的傳聞推動下,重慶機電股份(2722)的股價近日有點起動。不過筆者認為快將注資的傳聞可信程度不高。3~4年前母公已表示過有意注資,所以注資是大方向,但過程可以很漫長。而在出席今年4月的年度業績路演中,同時出任母公司董事長的王玉祥就表示注資是一個長遠規劃,不可能在短時間完成及沒有具體的注資時間表。

母公司的資產質素
假設母公司真的注入資產,會注入什麼的資產呢?
母公司的「2014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列出母公司的主要資產情況,以持股比例劃分,屬下公司可以分為(a) 全資子公司 (b) 控股子公司 及(c) 參股公司。

(a)全資子公司
根據募集說明書列出的14家全資子公司中的13家資料(因為沒有2012年數據,所以剔出重慶軸承工業公司),筆者總結出下表:

2722_1406_13Co_Data如果比較13 家全資子公司和重慶機電財務情況,可以發現重慶機電股份營業收入是13 家全資子公司總和的3~4陪,而重慶機電股份的利潤及經營活動現金流都較13家全資子公司的總和為好。

(b)控股子公司及(c)參股公司
募集說明書列出9家控股子公司,其中包括重慶機電股份。如果撇除重慶機電股份,只有西南電腦在2012年有千幾萬元(人民幣•下同)的利潤外,其它7家公司2012年利潤介乎20.64萬元~負5,418.23萬元。2722_1406_subsidaries另外,募集說明書列出2家參股公司,分別是重慶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重慶機電股份持有50%權益)和上汽依維柯紅岩商用車有限公司,兩者2012年淨利潤分別為76,465.18萬元及負42,708.08萬元。

以上是以子公司層面比較,現在看看母公司的整體盈利。從下表可以看到青(重慶機電股份)出於藍(母公司)而勝於藍,重慶機電股份2012年及2013年上半年分別賺43,604.45萬元及22,720.48萬元,而母公司分別只賺23,154.47萬元及563.57萬元,兩項數字都遠差過重慶機電股份。

2722_1406_parent_profitability

綜合以上,根據截至止2013年6月30日的資料,母公司的資產盈利能力不是偏低就是虧損,更甚者有個別子公司面臨啟動破產程式,所以如果現階段母公司未「執靚盤數」前注資反而拖低重慶機電股份的盈利及股價。

一言以蔽之,母公司最優質的固有資產已經放在重慶機電股份內,所以短期注資機會應該不大!

…待續

【附件】

xxx

14家全資子公司名單

2722_1406_13_Detail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45

重慶機電股份(2722):注資傳聞 vs 實質改善?(下)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4/06/17/%E9%87%8D%E6%85%B6%E6%A9%9F%E9%9B%BB%E8%82%A1%E4%BB%BD%EF%BC%9A%E6%B3%A8%E8%B3%87%E5%82%B3%E8%81%9E-vs-%E5%AF%A6%E8%B3%AA%E6%94%B9%E5%96%84_%E4%B8%8B/

母公司新業務展望
重慶是中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所以很多國有工業企業設備老化、缺少先進的技術、管理架構繁複和債務負擔重,而很多重慶機電母公司的非上市子公司就是這類業企。

近年母公司積極整改下屬企業,把較好的整合及把没前景的結束經營。但把老舊的企業瘦身、整改到真的注入新機從而能創造財富是個漫長的道路,不能在短短2、3年能完成的。

老舊國企改革是個艱辛的工作但很難獲得投資者注意,相反開拓新興產業也是艱巨的工作但吸引投資者的眼球。根據筆者的資料搜集,重慶機電股份母公司正在落實三個新興產業項目。

1. 低空空域產業

恩斯特隆(Enstrom)直升機 Model 480B

恩斯特隆(Enstrom)直升機 Model 480B

隨著2010年11月有關當局提出開放低空空域,通用航空市場巨大的潛力獲得釋放。成立於2012年的重慶通用航空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通航」)的業務包括提供直升機生產、銷售、飛行員和機務人員培訓、售後、改裝一站式服務。重慶通航於 2013 年成功收購美國恩斯特隆直升機公司(Enstrom Helicopter Corporation),目前正努力打造集研發制造、維修、培訓、運營於一體的通用航空全產業鏈條。根據資料,重慶通航在2013年直升機銷量達30架,其中大部分為國外的客戶,而最近重慶直升機生產組裝線正式投產,該基地預計產能為直升機50架。據了解,重慶通航預計2014年銷量為45 至 50 架,而現在手上訂單不少於20架。假設一架直升機售價在 800~1,000萬元左右,該20架的總值已達2億元了。由於重慶通航業務剛起步,筆者暫不知道利潤有多少,但相信毛利遠高於傳統業務。

除了收購輕型直升機制造商恩斯特隆外,重慶通航在今年初與美國貝爾直升機公司(Bell)達成銷售及運營維修等相關業務協議以便拓展中型直升機市場。在內地一架中型直升機的售價可達三千萬以上,遠高於輕型直升機。

重慶通用直升機組裝生產線

重慶通用直升機組裝生產線

2722_1406_enstrom_logo2722_1406_Bell_logo

除了直升機生產、銷售及保養等業務外,重慶通航也計劃在2014年落實拓展直升機遊三峽的觀光市場。

從地理角度看,重慶山多特別適合直升機的發展,而重慶機電集團的強項是零部件及裝備制造,所以直升機市場是個很好的機遇。據中國民航局估測,到2020年通用航空機隊規模總數將達1萬架,市場規模可達1,500 億元,能帶動超萬億元的上下游產業。

而重慶通航預計2015年實現新增累計產銷直升機110架以上,未來10年目標是佔有中國輕型直升機市場30%的份額。公司的長遠規劃是年產各類飛機 500 架左右,到時產值可達 150 億元。

2. 機器人
不斷攀升的勞動成本、產業轉型升級和人口紅利減弱等因素創造了機器人巨大市場空間。
有預計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主機規模將上升至80億美元左右,上下游總規模約為200億美元,複合增速約30%。而最近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呼籲提高中國機器人水準及盡可能多地佔領市場。此外,在2013年重慶市政府發布《關於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文件預計到2015年,重慶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到2020年,重慶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2722_1406_ctrrobotics_logo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在今年初與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下屬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重慶機器人有限公司(「重慶機器人」)。重慶機器人業務包括工業機器人的開發、制造、安裝及售後服務。公司位於重慶雙橋的生產基地預計今年內投產,3年內可實現批量化生產,計劃年產10,000台機器人,其中約6,000台是服務用機器人。據說,服務用機器人可用於養老助殘、除險排爆及軍用;服務用機器人會洗衣、做飯、還能敲背按摩。初步估計生產基地建成後年產值可達20億人民幣。

據了解,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是國內知名的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服務集成商,其客戶包括上汽通用、東風本田、東風汽車、吉利汽車、玉柴股份、東風電氣、重慶機電、中國南車、中國北車、三一重工、等裝備制造企業。

長泰的機器人在去年一個重慶博覽中心表演京劇,以展示旗下工業機器人精度、柔性化及智能化的一面。

2722_1406_robot_peking_opera

3. 軍工產業
今年年初重慶機電控股(集團)除了組建重慶機器人外,在相若的時間也成立了重慶軍工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軍工集團」)。據報道,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軍事領域改革的部署,重慶機電控股把下屬九家企業組成了重慶軍工集團。

重慶軍工集團“將以軍工電子為根本,鞏固傳統領域、做強優勢領域、拓展效益領域、引導量小領域,努力開拓炮兵、通信兵、裝甲、工兵、防化兵、車船、偵察兵、電子對抗兵、陸航以及海軍、空軍和二炮市場”和探索「軍轉民」及「民轉軍」的產品市場。集團目標是“爭取到2020年,軍工產業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00億,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的高技術軍工產業基地”。

2722_1406_defense_company

此外,現任重慶市委副書記是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及現屆中央委員,這某程會度上加快重慶市在軍事產業的發展和提升。

以上三個新業務中,筆者較睇好直升機業務,原因是雖然國內有多家直升機制造商,但剛起步的重慶通航已在輕型直升機市場取得不少訂單。至於機器人及軍工產業業務現階段還是建設中,很難評論它們的盈利能力。但無論如何,三者都是國家重點培養產業,所以前景不容小覷。假若日後母公司真的落實注資(直升機業務可能是最快注資的板塊)重慶機電股份,公司估值肯定不會是現在的6~7陪市盈率了!

總結
母公司正在整改固有資產或培養新產業,因此現階段來說,注資傳言多屬市場炒作。近日重慶機電股份的股價波動,筆者較相信是因實質營運改善引使投資者增持公司股份。公司利好因素有:

1. 開源節流策略湊效
2013上半年盈利倒退26.6%,但2014全年純利反彈增近14.3%至5.06億元。2013年盈利反彈一方面反映內地去年製造業呈現先低後高的走勢,但另一方面反管理層落實的開源節流的策略湊效。其中筆者上次提及的集團內部財務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發揮很大作用。筆者估計單是這兩家新公司就為重慶機電股份開源節流大概不少於四、五千萬元。

2. 在新能源有較好的發展
a. 國家能源局近來重啟東部沿海新核電項目有利於公司核電用水泵的銷售;
b. 下屬公司年初成功研制用於煤層氣、頁岩氣和石油鑽采的高壓水力壓裂泵組並已交用戶試運行;
c. 下屬重通成飛的風機葉片新增訂單9億元,同比增加249%。

雖然重慶機電股份某部份業務有增長,但近月國產汽車銷售有放緩跡象,所以筆者仍然維持中性的評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46

馬航或將接受馬來西亞政府第四次註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290

分析師預計,馬航將接受來自馬來西亞政府的第四次註資救助。 今年以來,馬航先後發生兩起災難。MH-370航班在從吉隆坡前往北京的途中神秘消失,而MH-17航班在烏克蘭上空被擊落。 據投資銀行Hong Leong Investment Bank Bhd預計,馬來西亞主權財富基金Khazanah Nasional Bhd將需要花費至少20億林吉特(6.29億美元)將馬航私有化並補充運營資本。 在2002年11月後的三輪註資援助中,馬來西亞主權財富基金已經向馬航註資達50億林吉特。 律所Clifford Chance LLP破產重組部門主管Mark Hyde稱, 對於任何一家由於無法預見原因陷入危機的航空公司,重組可能是投資人的最佳選擇。 Khazanah昨日重申了7月3日的聲明,稱正在全面審核所有重組選擇。而針對其與AirAsia X Bhd合並的傳聞,Khazanah表示,這是沒有根據的猜測。馬航計劃最早於本周向Khazanah提交重組計劃。 這對於馬航CEO Ahmad Jauhari Yahya來說是一個大任務。在Yahya 2011年9月加入馬航後,馬航股價下跌66%。他目前的選擇包括退市以及破產。3月8日以來,馬航股價下跌6.3%,至0.225林吉特。 吉隆坡資管公司Pheim Asset Management Asia Sdn的投資主管James Lau表示, 拯救馬航不僅僅是金融上的計算。馬來西亞國家的士氣正在受到考驗。如何處理馬航事件表現了馬來西亞政府的立場。 Khazanah持有馬航69.4%的股份。據彭博新聞社的數據,如果馬航運營狀況沒有改善且未獲得新的融資,馬航將在2015年6月用完現金。 據馬來西亞第四大銀行RHB Capital分析師Jerry Lee稱, 政府第四次向馬航註資將給予馬航更多時間,減少機組規模。如果馬航在2015年減少10%的運能、20%人力成本以及10%運營成本,馬航的損失將減少80%。 Hyde說: 我認為,任何形式的破產都將是馬航最後的選擇。許多美國航空公司利用對債務人有利的破產保護法(Chapter 11)來保護自己。而由於在馬來西亞沒有類似Chapter 11的法律,馬航的破產將意味著終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91

滬港通注資 陸股有望起死回生

2014-08-11  TCW
 
 

 

一向是全球末段班的中國股市,最近開始活躍起來,自三月低點算起,具指標性的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已經上漲一一%,並在七月三十一日,來到今年來新高二千二百零一點。要論原因,「滬港通」政策應該厥功至偉。

四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滬港通」計畫,據傳十月十三日將正式「通車」,屆時,只要在香港開戶的投資者,都可投資中國上證A股,這也是中國首次開放外國個人投資者,進軍中國股市。

通車消息一出,四月十日至八月四日,上證指數上漲四‧一%;港股也跟漲,恆生指數已經上漲六‧六%,推升指數來到今年新高。

富邦投信總經理林弘立認為,滬港通對於已經申請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的機構投資者吸引力不高,但是對於尚未取得QFII資格的機構投資者,和坐擁大把人民幣的個別忠實戶而言,投資中國將變得更容易,這一開放政策,吸引不少資金搶先卡位。

金融海嘯後,中國GDP年成長率最差也做到了保七,但上證股市卻跟經濟成長反著走,從二○○九年八月後,整整走了五年空頭。

每日灌逾六百億元相當於上證八.五%成交額

去年以來,中國錢荒、打壓樓市,二○一三年六月更一度滑落到五年低點一千九百五十點,上證指數本益比,從金融海嘯前的七十一倍,近期僅剩下約十一倍,當美國道瓊指數都破金融海嘯高點,上證指數連高點的一半都不到。

大環境不佳,連帶使在台灣證券市場發行的中國指數型基金(ETF),與投資中國股市的共同基金報酬,一直都不理想。目前,在台灣證券市場中,共有六檔中國相關ETF,一年平均報酬率為八‧一二%;共同基金報酬也平平,四十檔大中華基金一年平均報酬率負一一‧八%,遠比不上同期台股一五%的漲幅。

這次陸股的反彈,究竟是狼來了?還是股市上漲的起點?從資金面、基本面和政策面來看,上證確實有機會起死回生。

柏瑞投信投資長唐雲益指出,滬港通的啟動,一方面能引入外來活水,進入中國股市,另一方面,也能讓中國資金疏洪到香港,做為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嘗試。短期內,確實能刺激中港股市。

滬港通若正式上路,每日北上,即自香港流入中國的限額為人民幣一百三十億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五十億元),假設全部用上,相當於上證約八‧五%的成交額(上證指數八月一日成交額為人民幣一千五百一十八億元),一年限額人民幣三千億元,也相當於中國至今年來核准的QFII金額大小。

每日南下,即自上海流向香港的限額人民幣一百零五億元,約佔恆生成交額一六%(恆生指數八月一日成交額為港幣七百九十億元),能提供顯著的資金動能。

至於中國經濟基本面,六月也逐漸轉佳,連帶支撐上證反彈。摩根投信中國基金產品經理趙心盈指出,滙豐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在七月已經站上代表景氣擴張的五十一.七,是自二○一三年一月以來的新高。

此外,今年以來,影響股市的政策負面因素也同步減少。

首先,陸續放鬆房屋限購令;另外,貨幣政策趨於寬鬆,融資流動性轉佳,都是助力。中國人民銀行八月一日還發佈新聞指出,把降低融資成本列為要務,讓小農與中小企業取得低利融資,扶植較有活力與效率的民間企業,改善現有以國企為主的產業結構。

富蘭克林華美投信A股基金經理游金智認為,上證下檔的風險已經不大,中國股市投資者的信心有機會回籠。

選中國轉型題材價差股、互補股有看頭

一旦「滬港通」開通,台灣民眾可用以下三種投資工具,搭這波熱潮的便車,包括:連結中國股市的指數型基金、投資中國市場的共同基金,或以複委託的方式,投資中國和香港股市。

從歷史報酬率來看,指數型基金及共同基金賺的都是平穩財,想要高獲利,則以投資股市為宜。

唐雲益認為,首先短期可關注同時在上證A股及香港H股掛牌,但彼此「存在價差」的股票,若操作靈活,可賺到套利財。

第二類是中國和香港各自的「互補股」。例如,僅在H股掛牌,但是沒有在A股掛牌的科技和電信龍頭公司。如中移動、中國電信和騰訊;賭博類股的金沙中國,對中國投資人有吸引力。

上證掛牌的白酒、醫藥、機器設備和汽車類股,則是香港H股投資者感興趣的標的。

趙心盈認為,第二季財報即將公佈,預期會比去年差,短線上股市將進入盤整,可利用此時尋找中國結構轉型的類股。城鎮化股如汽車、家電等消費升級股;環保股,如水資源、風電等,享受政策紅利的「新經濟概念股」也可留意。

只是中國股市八成都是散戶盤,屬於草莽時期,建議還是避開容易爆發地雷的中小型股,以佈局大型股為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42

雅虎前CEO親述:注資阿里幕後故事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21/145052.html

2005年5月,CEO Terry Semel、聯合創始人楊致遠和發展經理Toby Coppel和我開始了中國之行。當時我擔任這家總部設在硅谷互聯網公司的CFO,之後發生的事情證明了這次旅行的重大意義。不到十年之後,這次旅行所收穫的股份成為了昔日互聯網巨頭雅虎的餘暉,事實上當時購買的股份佔到今天雅虎市值的很大部分,而且很多人希望這次購買所得的意外之財能讓雅虎重振雄風。

不過當時我們只是想在中國這個棘手但又至關重要的市場尋求可以讓業務繼續做下去的新途徑。在那之前,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實際上你可以說(很多人確實也這麼說)我們之前的嘗試都失敗了,沒能在市場上守住一席之地。然後,我們找到了阿里巴巴,阿里也找到了我們。我們之間的聯繫促成了合作,最終事實證明,合作極其成功。我們在先前嘗試中收穫了經驗,並下決心承擔通往成功所必需的風險,這些共同促成了我們的成功。

從某些方面來說,我們所學到的經驗在之後的十年裡更顯清晰,可供在中國發展事業的商界領袖參考,以便少走彎路。

創建,收購,合夥三種戰略

最初雅虎採取「創建」戰略進軍中國市場,而之後變為「收購」戰略,但最終過渡到「合夥」戰略。在每一階段我們都花了大量時間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利用現有產品。事後來看,這些思考遠沒有我們所學到的領導、控制和信任來得重要,而這些最終反映在我們每一個業務的創造、注資和投入員工過程中。

雅虎中國於1999年上線,提供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平台,將美國版的內容(新聞、財經、天氣)翻譯為簡繁中文,並為兩萬多個網站導航,和雅虎在其他國家採取的形式相同。

1999年中國互聯網用戶約為5百萬,到2002年增長到4千萬。很明顯當時雅虎缺乏中國本土企業所擁有的推動力。當時雅虎中國的營收僅為幾百萬美元,每個月只能吸引5百萬到一千萬用戶。隨著廣告市場直逼7千萬美元,我們的許多本土競爭者正迅速嘗試新的營收方式和商業模式,遠遠把我們甩在後面。結果,他們積累了更大的用戶基礎,總共創造近一億美元的收入。

我們改採取的解決方式是收購一家已經獲得市場動力的本土企業,這樣就可以引入有成功經驗的本土管理方式,也為我們的網絡搜索提供幫助。我們2002年收購美國搜索引擎公司因特通之後將搜索業務視為重點。

2003年11月,在完成盡職調查之後,我們宣佈同意以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3721公司。這家公司擁有五年的發展經驗和近200名員工。最重要的是,它的掌門人是雄心勃勃的本土互聯網企業家周鴻禕。

3721的核心產品主要是早期形式的搜索服務:用戶可以通過下載的瀏覽器直接進入目標網站。公司將數以千萬計的中文關鍵詞與拉丁文域名關聯,以此盈利。

我們收購3721的想法很簡單,希望把兩家公司的優勢合併到新的雅虎中國中,目標是在2004年營業收入超過2500萬美元。我們有300名員工,其中大多數為本土人才,兩家公司每月共能吸引超過5千萬用戶。2004年1月完成交易後,我們對雅虎在中國的前景非常樂觀。

然而到2004年年中,操控上的衝突和管理風格差異使公司運行陷入窘境。據說周鴻禕認為雅虎老員工收入過高,工作懶散,而雅虎團隊認為受到了欺負,而且認為周鴻禕沒將重點放在雅虎的運營上。我們堅持中國團隊應當遵守雅虎的報告、體系和治理要求。不出意料,這個做法並未被中國團隊接受。2005年周鴻禕離開雅虎,轉而建立奇虎360公司,目前這家公司已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達到120億美元。

雖然周鴻禕超額完成了財務計劃,但是3721和本土競爭者之間的市場地位正在拉開。

2005年上半年,雅虎的管理團隊仔細研究了形勢,想要收購一家公司或者與之合夥。這便有了2005年那次幸運的五月之行。我和Semel,Yang,Copple在繁忙的一週內,與數十位商界領袖和政府官員會面。

我們拜訪的公司大多數都已上市,但阿里巴巴還沒有。這家公司由管理方、風投方還有軟銀共同所有。我們與公司創始人馬云還有當時的CFO蔡崇信見面後,立刻感到我們的文化非常相似。

阿里巴巴的總部在中國南方的杭州,擁有2400名員工。上一年,在阿里平台上銷售的商品總額超過40億美元,創造約5千萬美元的收入。阿里還擁有兩項新業務:功能類似Paypal的支付系統支付寶,和拍賣網站淘寶。消費者和商戶都可以免費使用這兩項業務。

馬云的遠見和有原則的管理理唸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我們對兩家公司展開合作的可能方式也很滿意。阿里巴巴想通過免費提供拍賣服務的方式來與e-Bay競爭,而我們能夠為阿里巴巴提供資金支持。

我們認為當時有希望在中國的搜索和商業領域取得領導地位,完善我們的門戶網站服務內容。五月下旬我們回到加州Sunnyvale,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激烈談判,構建和阿里巴巴的合資公司。

Yang和馬云之間建立起良好關係,極大促進了我們的談判。在財務方面,我們和蔡崇信談得也很默契。這項交易構建起來很複雜,但我們最終決定雅虎持股40%,軟銀30%,管理方持股30%。馬云和阿里巴巴的管理團隊保留管理控制權。

這項交易價格略高於40億美元,雅虎投入10億美元現金以及當時價值7億美元的雅虎中國資產。考慮到我們兩年前收購3721時的投入的1.2億,這項交易對我們很有吸引力,而且有價值上的提升。

雅虎中國2005年的營業收入約為4000萬美元,而當年阿里巴巴光在消費者市場的收入就超過這個數字的兩倍。因此阿里巴巴的價值接近雅虎中國的兩倍。合資公司把超過半數的資金,即超過20億美元都投入到淘寶和支付寶中,當時這兩項業務都在虧損,而且已經宣佈在接下去的幾年裡將提供免費服務——這些在當時看來,需要極大信任。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在八月上旬宣佈與阿里巴巴合作,彼時距離促成這項合作的中國之行還不到三個月。

主要經驗教訓

回顧過去,我們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能夠在中國市場創造價值得益於三個主要因素:

雅虎獲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失敗得快」:較早意識到錯誤,堅持嘗試全新的不同方法進入中國市場。

對進軍新興市場的公司來說,持續學習,願意進行實驗非常關鍵。Charlie Munger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傳奇商界領袖,我和他曾在兩家公司(好市多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會共事過。他說,他發現成功的人常常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善於學習的。「他們每晚上床睡覺的時候都比當天早上起床時更聰明一點,」他說。我非常喜歡他的另一個更普適的觀點:「如果只有靠先進的創新才能推動文明,那麼只有當你學會學習你才會有進步。在我漫長的人生中,受益最大的莫過於不停地學習。」

我們能在中國獲得成功第二個關鍵點是我們意識到了必須適當放權。這和大多數公司的行為背道而馳,也不同於我們先前的嘗試。但是在媒體和互聯網產業中,這種方式對於在中國開展業務非常重要。

我們在最初的「創建」戰略時控制得最嚴格:雅虎控制產品、團隊,主導合規部門,比如財務和法務。為了實施控制,我們依賴於由雅虎招聘的人才,也從雅虎內部選派管理人員。這個做法有利於和總部之間的溝通,也能切實知道如何做事——要進軍一個不管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都很遙遠的新興市場,這看上去似乎是個好方法。

但是中國本土招聘的員工認為Sunnyvale總部的領導者不瞭解市場——他們把總部的人當成局外人,因此緊張的氣氛從一開始就產生了。但是還有更大的問題存在。總部要花很長時間才批准中國方面提出的想法,而中國國內的競爭者卻及時推出適應中國市場需求新產品,從而打敗了我們。

我們在收購3721時想要改變做法。我們將對產品的控制權給了雄心勃勃又富有經驗的中國管理人員,賦予中國團隊更大的決策權。我們還授權3721的高層團隊管理合資公司,包括前雅虎中國的業務。只有法務、財務和人事仍然向總部匯報。

但是兩方人員在文化和商業上的分歧還是令3721陷入窘境。這些問題也造成我們放慢了產品開發的速度。

所以與阿里巴巴合作時,我們意識到需要放棄對所有運營活動的控制權。從實際上說,這意味著要放棄了之前計劃的對本土運營擁有過半數控制權的想法。這意味著我們要將所有的人事權拱手讓給合作夥伴,還要把代碼提供給之前和公司無關的人使用,這讓人不太放心。

但是為我們在中國的業務帶來最終成功的是我們和阿里巴巴管理團隊的默契配合。我們發現許多公司採用了等級森嚴,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然而馬云則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謙和和開放包容態度。雖然他沒有接受過美式教育,但是他樂於學習美國的管理和領導經驗,正如他在早先的會面中告訴我們的那樣。

馬云和我們之前遇到的中國企業領導人不同,他願意且樂於僱傭那些在他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富有技術和經驗的管理人員。比如說,蔡崇信就深諳美國的生意之道,也擅長配合馬云與時俱進的戰略,幫助構建願景。

Julie M. Wulf在2010年所做的一份哈佛商學院案例分析中指出,馬云研究過傑克•韋爾奇的管理方法,深受GE分散式的決策制定方法的啟發。和韋爾奇一樣,馬云允許他的管理人員自由採取任何行動,只要能讓他們的業務在該領域拔得頭籌。

這大概就是我們需要的那種變革。我們準備好將雅虎在中國的運營大權給馬云。

現有經驗之外的所得

在雅虎展開中國業務的同時,許多美國公司也在進入中國,或者躍躍欲試。所有想要進入中國的企業都面臨著相似的情形,比如不熟悉法律和風俗,遭遇一連串的商業挑戰等,比如說,比起本土網站,外國社交媒體網站遭遇更大範圍的封堵。根據中國的審查政策,中國的網絡流量監視器——長城防火牆屏蔽了超過2600個網站。屏蔽的範圍還包括國外的由用戶上傳內容的網站,比如臉書、推特和You-tube。無論屏蔽這些網站是出於政治目的還是為了保護本土企業,帶來的影響都是相同的。

大多數原本準備進入中國的企業都犯了和雅虎相同的錯誤,很多在嘗到失望的苦果後就此離開中國市場。

其中最有趣的「收購」戰略嘗試是eBay在2003年收購了易趣網,當時易趣佔到網絡拍賣市場近八成份額。到2005年,eBay在中國市場上已經沒有對手了——除了馬云的淘寶。當時馬云已經讓淘寶上線來捍衛阿里巴巴的B2C業務,並且決定效仿易趣,在淘寶上可以免費展示商品。他還提供了在線聊天的功能,這樣用戶就可以一起談交易並建立信任。而eBay生怕用戶會借助聊天平台繞開易趣而避免付費,所以沒有提供這一功能。淘寶的服務也比易趣更快,因為它的服務器都在中國。2006年底,eBay終於退出中國市場。

與之對比,谷歌最初追尋的「創建」戰略和雅虎的早期做法類似。

2000年谷歌推出了由Google.com翻譯過來的中文版,服務器設在美國。這個網站不但速度慢,還經常被審查或關閉,使得谷歌的市場份額漸漸落後於百度。即使後來谷歌使用中文版的代碼和中國境內的服務器,他們也僅僅佔得三分之一的市場,而剩下的三分之二被對手百度佔有。最終,當谷歌將業務搬到香港,網站在中國被屏蔽之後,谷歌在中國偃旗息鼓。但有多少是由政治氣候導致的,又有多少是由運營不當導致的,很難說清。

AOL通過合夥和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但兩種方法有沒有成果。亞馬遜2004年收購了中國的卓越網,但是沒能與本土的淘寶商城或京東商城一爭高下。亞馬遜還推出了一項云服務和app應用商店,但是只佔到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1%份額。

而像臉書和推特這樣的社交網站因為政府的屏蔽和本土網站的強力競爭而無法進入中國。

最終結果:雅虎是唯一一家在中國創造大量價值的美國互聯網企業。

當然,雅虎也是從失敗開始的。不同之處在於,雅虎能夠不斷反思,從之前的嘗試中學習經驗。在早期階段,我們花了大量精力分析哪些業務最適合雅虎。但是事後來看,最重要的是找到對的團隊,包括一個我們信任的、與公司文化匹配的領導者,另外,還要構建一個能讓本土團隊自由做出運營決定的交易環境。

9年過去了,我們的合資公司經歷了許多變化。比如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募集到15億美元,這是2004年谷歌上市後全球互聯網領域募集的最大筆資金。2012年初,阿里巴巴又退市了。2011年和2012年,關於支付寶所有權的框架協議都有所變更;2012年5月阿里巴巴又以70億美元回購了雅虎的一半股份。

美國母公司如果採取運營控制,那麼這些改變就不會發生。比如,阿里巴巴從沒有把市場重點放在雅虎中國的產品上;阿里巴巴和雅虎合作的主要興趣是為虧損的支付寶和淘寶募集資金,並且利用雅虎的品牌拓展阿里巴巴全球業務。這項交易的核心內容幫助馬云和他的團隊決定發展長期價值。雅虎可以接受這樣的安排,但自己絕不會如此策劃交易。

如今,阿里巴巴成為和谷歌,臉書,推特,騰訊一樣的互聯網巨頭。隨著2014年5月阿里巴巴簽署註冊聲明,公司將進入美國資本市場,有望成為史上最大IPO。分析人士預計阿里巴巴的市值將超過2千億美元。

這樣,我們2005年的投入就翻了40倍。如果仍舊持有當初的40%的股份,那麼雅虎的阿里巴巴股份的稅前價值將達到800億美元,或者雅虎的股價會超過78美元。即使雅虎已經出手了近半數的股份,目前以較低價格持有的23%的股份也會為公司帶來巨額回報。

回頭看看,我很清楚地知道這筆意外之財源自於我們擁有的才能,而此前我們並未意識到:這個結果說明了我們善於在中國尋找合適的夥伴,能夠發現之前的錯誤。我們能夠在失敗之後繼續爬起來,然後再次嘗試。我們不停地失敗,再站起來,直到找到可行方法。我們還學到如何放手,跟隨市場的指引行動。最終我們獲得了比想像中更好的商業夥伴關係。

相關閱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37

58註資e代駕 線下代駕行業的改造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30/147332.html

i黑馬:近一個月O2O 領域的投資不勝枚舉,一位投資人對巴人甚至表示,目前的O2O項目基本已被占光,所留機會已然不多。而在年初58同城曾宣布將拿出10億美金來布局O2O領域,此後最引媒體關註的一次投資出現在最近58同城2000萬美金領投e代駕,而在這起資本事件背後,兩家實則避免了一場慘烈的線下燒錢大戰,而由此也標誌著線下門檻真正成為了O2O創業的最大壁壘。一位58同城內部人士對巴人表示,目前58同城的代駕業務已經並入至e代駕中,未來雙方不排除進一步出現資本及業務合作。近日,e代駕CEO楊家軍為媒體解讀了在58註資前e代駕的發展里程及註資幕後的故事。

\ 首先,投資背後是代駕行業的悄然變革。

  1、代駕從“業務”變為“行業”

楊家軍坦言在進入代駕行業時曾預計北京的代駕市場僅有日均2000單的規模,彼時沒人能說清這一行業到底能產生多大的市場。e代駕給出的數據顯示,目前,僅該平臺上註冊活躍的代駕司機就已達到4萬人,而這一數字的基礎是e代駕對於司機70%的淘汰率,僅北京的訂單量也已上漲了十幾倍。

隨著消費水平的逐漸升高和駕駛人群的正不斷擴大,更多消費人群從不敢開車去喝酒變為開車去喝酒然後找代駕。楊家軍表示,未來,e代駕在穩固目前102個城市的基礎之上,將開始拓展縣級市業務進一步擴大產品範圍。

2、酒後代駕市場正在催生“代駕”市場

這是楊家軍眼中未來e代駕的發展方向之一,消費人群目前提起代駕的第一反應是“酒後代駕”,而事實上,代駕市場正在逐步擴大,在平臺中已出現了長途代駕、代駕接送等需求,未來e代駕將嘗試滿足這些消費需求,而第一步將是實現在代駕時間上的全覆蓋,從目前主要推廣集中在晚間的酒後代駕,延伸至全天候代駕服務。

3、移動互聯正重構線下勞務市場

有人曾擔心一旦滴滴、快的等體量較大的產品進入到代駕市場,勢必會沖擊到e代駕的地位。楊家軍表示,事實上,e代駕的核心工作是用移動互聯網重構線下勞務市場,而非與“出行”領域產品競爭。

巴人頗為認同楊家軍的觀點,包括e代駕、e家潔等產品本質上都是對線下勞務市場的整合,在“去中介化”的基礎上對線下勞動力進行直接整合,未來,相信這類產品將逐漸延伸至各個勞務領域。而這類產品往往會創造某些“自由職業”市場,楊表示,其定位自身產品便是給予“自由職業”的概念,雖然不排除有用戶將代駕當作全職工作看待,但對用戶碎片化時間的利用仍將是產品未來的方向。

其次,投資背後反應了O2O線下門檻飆升

  1、雙方曾欲砸錢競爭。

在被曝出雙方資本融合之前,兩家都曾“攢錢”開啟線下大戰,楊家軍坦言當時的e代駕已籌集一筆資金準備對抗58同城的競爭。而兩家也由此經歷了從合作到競爭再到合作的過程。此前,e代駕曾接入58同城的代駕平臺,這造成了58同城代駕業務量的飆升,而此後58看準市場機會欲甩開e代駕獨立進入該領域,兩家也險些爆發線下燒錢大戰,重演打車app悲劇。

2、地推成了O2O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無論從一開始的團購還是後來的打車App,再到後來的家政、代駕、外賣等市場,地推都是各家企業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擁有一支可靠的線下地推團隊已經成了當下O2O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此前巴人曾撰文認為巨頭做O2O的問題正式極度缺乏落地能力,所以出現了將O2O業務“逐級分發”的情況。從市場上看,擁有一支百人規模的地推團隊已是全國級O2O產品的標準配置。

楊家軍表示,e代駕的地推同時也借助的技術的力量,引入了一套“智能地推系統”,楊對巴人表示,該系統主要為了提升地推效率,該系統可用來在地推人員對店面推廣後記錄已經被推廣的店面相關信息,未來,該系統或將成為分發地推任務的平臺。

最後,巴人想說,隨著O2O逐漸出現垂直巨頭產品,線下能力將成O2O平臺產品創業的最大門檻,甚至可以說這類機會已基本消失。從代駕領域的爆發不難看出,O2O產品在挖掘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在逐漸整合人們碎片化的時間,並由此創造行業價值。

本文經品途網授權轉載


外媒報道稱中國央行向銀行間市場註資4000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74

pboc_hq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中國央行向銀行系統註入了約4000億元流動性。彭博社也報道了該消息。

這與放寬存貸比限制成為中國央行為提高中國銀行業貸款能力以幫助刺激經濟采取的最新舉動。

上述知情人士稱,中國央行通過政策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進行註資,國開行之後以短期貸款形式向銀行間市場的其他銀行借出資金。中國銀行間市場是各銀行相互拆借資金的場所。

中國央行於今年9月向五大國有銀行發放的約5,000億元貸款將於本月到期。該知情人士稱,央行未公開披露此次於周三開始的註資行動,因擔心這會向市場釋放出央行全面放松貨幣政策的過強信號。 

本周一,中證登發布新規,進一步收緊交易所信用債質押門檻。分析人士預計短期內新規可能明顯打擊低評級的城投債等地方債券的估值,且不排除未來銀行間市場也會出臺相關債券監管規定。

A股周二劇烈震蕩,滬指漲幅一度超過2%,並創下3091點的四年新高,但隨後大幅跳水,收跌逾5%,創五年多來最大單日跌幅。

本周三,A股盤中大幅震蕩,最終收漲2.9%,逾200只個股漲停,上漲個股數量達到下跌個股的30倍。 國元證券策略師蔡峰接受彭博電話采訪時表示,市場傳聞政府通過國開行向銀行間市場註資4000億元人民幣。

刺激放貸

銀行存款的罕見下降正迫使中資銀行減少放貸,或尋求更加昂貴的融資方式,繼而影響銀行利潤。 《華爾街日報》本周一援引中資銀行管理人士稱,中國大型銀行正在施壓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全面降準。一位四大銀行的高管表示,“在和央行交流之後,我們感覺降準勢在必行。”

過去中國經濟出現放緩時,央行曾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刺激信貸。但今年央行始終沒有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而是在上個月下調了基準貸款和存款利率。該報援引中國政府官員及央行顧問稱,央行擔心降準可能會導致過多信貸湧入那些產能已過剩的行業,例如鋼鐵和房地產業。

此外,中國監管當局將放松銀行的存貸比限制以刺激銀行業的放貸能力。路透社今日報道稱,中國已經要求銀行在2014年最後幾個月發行更多的貸款,同時放松存貸比限制,以幫助達到創紀錄的全年新增貸款目標。

該報道引述兩位消息人士稱,中國央行現在允許銀行在今年放款10萬億元,高於此前媒體說的9.5萬億元的目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拉上小米搶灘移動新聞端 鳳凰新媒體3000萬美元註資一點資訊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10/149133.html

黑馬說:鳳凰攜手小米,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發大招!今天上午(2月10日),鳳凰新媒體與Particle部分現有股東簽訂了股票購買協議,以總計2,76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其13.8%的股份。在完成交易後,鳳凰新媒體將持有Particle公司約46.9%的股份,戰略性投資Particle 的個性新聞端“一點資訊”。

同時,鳳凰將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在小米移動終端(平板,手機)搭載“一點資訊”。看著今日頭條的快速崛起,傳統的新聞門戶已不能再坐以待斃,一場緊張的移動端新聞大戰即將打響。


\文/i黑馬
編輯/王瑞


鳳凰和“一點”未來或合並財務報表

鳳凰新媒體與Particle部分現有股東簽訂了股票購買協議,以總計2,76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其13.8%的股份,此項交易的交割將在“股份認購交易”完成交割的基礎上進行。在完成上述兩項交易的交割後,鳳凰新媒體將持有Particle公司約46.9%的股份。此前公司對Particle公司進行了兩輪投資,並已於2014年第四季度交割,當時公司持有Particle公司17.3%的股份。公司預計,此輪兩項交易在協議項下的交割條件都得到滿足或被撤回的情況下,將於2015年第二季度完成。

Particle公司是個性化新聞客戶端產品“一點資訊”(“一點”)的所有者。一點憑借其獨家的以算法推動的“興趣引擎”,依據用戶已有興趣數據向其推送個性化內容。

根據本輪投資協議條款規定,鳳凰新媒體有權在一點用戶數達到指定量級時將一點的財務數據並入公司相關財務科目中。

小米手機平板等全部終端搭載“一點”

公司除對一點資訊增加投資外,一點與其另一大股東的關聯子公司,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小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小米生產的中國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上全部搭載“一點資訊”客戶端。

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劉爽先生表示:“此輪對一點的增加投資,不僅僅是公司歷史上的單筆最大投資,同時也體現了我們在移動化和跨屏化時代,引領內容生成和消費方式革命的堅定決心。

劉爽還表示,得力於鳳凰網的優質內容和小米強勁的分發渠道,一點複雜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的用戶行為數據和龐大的用戶群也將吸引更多的廣告主;對用戶行為和偏好的深入洞察將強勢推動個人化營銷的發展,並且為廣告主提供包括信息流廣告和位置服務廣告在內的完善的移動品牌解決方案。

移動新聞領域的爭奪戰

小米副總裁陳彤先生表示:“小米是一點首輪投資方之一。閱讀新聞內容是移動用戶的剛性需求。我們將通過小米全系產品生態鏈,繼續支持一點的發展並協助保證其在未來移動新聞領域的領先地位。”

資料顯示,一點資訊是國內一款個人定制新聞推送應用產品,致力於為用戶提供私人定制的精準新聞資訊,以提供個性化的自定義頻道,其自稱目前的日活躍用戶數量接近600萬。


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korchagin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大股東註資,逆向收購之落實 老狐狸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3/26/%e5%a4%a7%e8%82%a1%e6%9d%b1%e6%b3%a8%e8%b3%87%ef%bc%8c%e9%80%86%e5%90%91%e6%94%b6%e8%b3%bc%e4%b9%8b%e8%90%bd%e5%af%a6/

在上一篇「馬後砲的心路歷程」一文中,談及隻高銳中國,此股是小弟在開市途中突然靈光一閃下,即時睇曬佢D資料,發現「天使」原來藏在年報細節裏,隨後不久便停了牌。
當日老狐貍發覺係隻天使係呢間公司會利用控股股東的資源在互聯網、物聯網、三網網融合中找機會,亦發覺其主席持有一間叫高銳視訊既公司,亦正正係今日復牌的焦點所在。
簡單講下出左既復牌公告先:
高銳中國物聯(1682.HK) (按:停牌前市值21.36億以364.5億向控股股東和其他10名獨立第三方購入「高銳視訊」(三網融合解決方案業務),以$2.87元發127億股(折讓30.17%)收購上述公司。
交易完成後,大股東持股由62.01%升至63.13%,而高銳視訊另一股東方懿潤萱持股9.21%。

oldfox4

在交易完成後,股權分佈將非常集中,現有公眾股東只佔1.49%,頭5名出售高銳視訊股東已佔86.33%,但實際上其全為共同持有註入公司的友好,持股共98.51%,即係乾到無人有。

old fox5

完成後的架構:

old fox6

收購完成後公司將在中國提供三網融合解決方案及物聯網和智慧型城市綜合解決方案。

高銳視訊2013年及2014年的未經審核除稅後純利分別為人民幣5.048億和6.196億,即係話唔似流野。

 

好了,寫左咁多,咁即係點?

老狐貍覺得原來持有的小股東應該係高興的,因為大股東註入了一件大資產,又沒有在市場即時收錢(即供股),原來持有高銳視訊的股東就算要套現都應該要公司股價D,加上成交大D至得,以其現時的股權原本已乾,當日勇字當頭買了的朋友或者可以賭下,至於無的朋友,我無乜意見了。

反正今次好彩俾小弟講中左,睇番市場除在呢隻好戰的狐貍外都無乜人講過,都算威威了,希望無人出黎抽我水啦。

 

如大家有興趣,歡迎大家加老狐貍的FANPAGE交流下

https://www.facebook.com/oldfoxfanclub

 

老狐貍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