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88年8月8日:其士香港分拆其士商業系統上市(更新)



1988年8月8日,其士(香港)(現其士國際,25)宣佈以供股方式把旗下的其士商業系統(508,現鼎億投資)上市。本次供股方式為3供1,合共發行1.58億股,每股供股價為75仙,集資約1.185億,財務顧問為英高。

其士主席周亦卿指出,上市的原因為以辦公室自動化設備用品為主,具有良好穩定的盈利能力。此外,在上市後,其士香港仍持有45%的其士商業系統的股權,故仍可以保有其利益。

上市後集資的資金,主要是用以減低銀行債務及購入物業,並預期綜合利潤不少於4,500萬元,以其發行新股的數字推算,市盈率約4.78倍,屬非常廉宜水平。

至於其士(香港)的業務方面,則主要經營其他新型的投資方向,如升降機維修、物業投資及工程等業務,集資的目的也屬用於該等方式。為籌集資金發展這一些新務,地產業務及工程業務分別在1991年及1996年上市,號碼分別為64及579,分別由結好控股及京能清潔能源採用。後因金融海嘯及非典型肺炎後,股價持續低沉,分別在1999年及2004年私有化。

至於其士商業系統方面,為當初其士香港的本業,分拆方式被後來的理文系所沿用,利用該業務的穩固盈利,為新業務尋找方向。

其士商業系統其後因為代理逐步取回代理權,盈利大幅下降,自1991年已無派息,更供股集資,但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打入中國有小陽春,1997年更獲光大科技(256,前恆華控股,現中國海澱)入股,聯手打入中國市場,並在1999年改名為其士科技,但其後光大科技因為專注核心賣殼予韓國龍及薛天順,業務也陷於平凡。

根據各項資料,由於其子的興趣,故在2005年以2.05億購入Pacific Coffee,進軍餐飲業務,結果盈利轉好,於是再加碼投資,購入Igor's ,擴大業務範圍,並出售原有的文儀產品代理業務,以專注餐飲業務,股價也盛極一時。其後因為金融海嘯影響,餐飲業務虧損。

在2009年9月,以500萬元購入巨龍,進軍能源貿易業務,並委任首鋼背景的樊麗真及修身堂(8200)主席之弟張嘉恆為顧問,並授予購股權。在2010年6月,也發行新股1.2億股,每股53仙(經供股、拆股及合股後調整價格1.62元),以進軍採礦業務。同月,出售80%Pacific Coffee予華潤創業(291,前永達利),作價3.26億元,並派發特別股息13.6仙。

2010年8月,更曾以6.48億元購入菲律賓一礦場36%股權,以發行新股及可換股債支付,在完成後股權降至低於50%,並曾發利好消息提高股價,9月曾以發行新股集資應付收購,但最終因股價下跌,集資也失敗,在資金不足下,收購也告吹

在收購告吹下,這上市公司地位也沒有作用,於是轉向賣殼。在2010年12月,以手上的Igor's換股方式取得峰擴大後峰景餐廳及Igor's 的 51%股權,2011年5月,開始洽談賣殼的事宜,7月,宣佈購回大部分餐飲業務,並出售上市地位及李光煜,並終止原有顧問的購股權

根據資料,李光煜曾購入奇峰國際(1228,前德信科技)之股權,但相信和大股東的部分交易有關,後來全部減持。此外,他也曾把持有之礦業資產注入瑩輝集團(1163,現德金資源)取得該公司部分股權,也曾接受抵押取得,亦曾被投資機構質疑的首鋼福山能源(639,前福輝珠寶、福山國際、福山能源)的股份抵押。詳細資料,可參考這兒

在購得控股權後,李光煜把公司易名為鼎億集團,也購入了崑崙能源(135,前瑞菱國際、Paragon、中油香港)的股權

在這接近24年上市生涯中,公司在1990年進行過1次供股,每股50仙,其後在2003年5合1,2010年又1拆10,所牌經調整後上市價為31.25仙,在這麼多年的上市中,經調整後派發了52.01仙股息,加上現價19.8仙,合共的回報是129.79%,遠遠較較恆生指數的升幅約10倍低,所以投資一間業務不穩定的公司也是不太適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58

小米二代發佈再受質疑 生態系統構建成關鍵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22/0NNDE1XzUwMzA0NA.html

8月16日,北京798藝術中心,小米公司CEO雷軍揭開了小米手機二代的面紗。當他在現場念出關於小米二代的一串數據時,現場米粉一片喝彩。

與米粉的熱情高漲相反的是,媒體依然對小米充滿了質疑。

與上代機型一樣,小米二代售價為1999元。此次雷軍公開表示,小米二代的生產成本為2350元。對此雷軍解釋,「生產成本是估值,即預計的最高銷量平攤成本所得。隨著產量增加,實際成本會逐漸下降。」

此前雷軍曾對外表示,上一代小米手機出貨超過30萬台就已經打平成本,而小米二代大概要出貨300萬台才能保證硬件不虧損。小米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小米一代已累積售出352萬台。

質疑聲隨之而來。業內認為,小米二代現在已經開始接受預定,但工程機要9月中旬才推出,正式版10月才發售,這是一種變相的期貨模式。由於手機的芯片、配件的價格下降非常快,小米手機鎖定了用戶的預付款,用一兩個月後的價格來和其他手機現在的價格相比較。

「前期虧損少賣掙人氣,中期大賣掙利潤,後期甩賣清庫存。」業內人士認為,小米的這一銷售模式為其帶來了可觀的利潤。

對此,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黎萬強表示,消費電子產品都存在產能爬坡週期,這是手機生產的基本規律所決定的。

隨 著小米二代的發布,雷軍對小米的生態鏈建設有了新的想法。據他透露,從MIUI4.1開始,小米開始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未來將發佈網上書城、軟件市場、 主題商店等,為內容提供商提供平台。但通信專家陳志剛認為,生態鏈構建的前提是用戶基礎,以目前小米的用戶數來說,規模還不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34

虛假訴訟引發北京法院系統最大窩案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24/100428135_all.html

 沿京順路向北約半小時車程,即可抵達北京近郊順義區馬坡口路一個名叫「金寶花園」的別墅小區。這個看起來並不引人注目的房地產項目,不期然間引發北京市法院系統一起窩案。

  2011年底以來,有關這起窩案的消息一直在司法系統內部廣為流傳,但迄今,有關部門並未披露任何案件情況,也未見諸媒體報導。

  財新記者獲悉,在2008年到2010年兩年間,一家房地產公司通過虛假買賣合同從銀行貸款,然後再通過近百個虛假訴訟解除合同收回房產。其中,地產商、律師和法官互相勾結,利用合法外衣,規避法律規定,形成「各取所需」的利益鏈條。

  經過大半年的持續發酵之後,首批案件近日一審落槌。因犯受賄罪,順義區法院原副院長龔東昇獲刑3年,該院後沙峪法庭原庭長馬維增、知識產權庭原副庭長安金寶、牛欄山法庭原庭長孟成,分別被判處13年、10年6個月、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原豐台區法院院長夏儉軍(涉案情況發生於其任職朝陽區法院副院長期間)、地產商劉伯倫、姚文劍,以及律師田廣禮和王維等人亦涉案,目前尚未結案。知情人士稱,該案還可能牽涉到北京市法院系統更廣的範圍。

  這是北京市法院系統有史以來爆出的最大規模的腐敗窩案。

案發虛假訴訟

  2012年8月上旬,選擇了認罪服判、放棄上訴後,龔東昇等四人均開始了服刑生活。與此同時,順義區法院召開全院幹警警示教育大會,通報了涉案人員的處理情況。但「家醜不外揚」,該院並未對外公佈相關信息。

  財新記者獲悉,案發的導火索,源於一起當事人舉報。有人稱其身份信息被他人在訴訟中冒用,涉及一起解除購房合同的案件。2011年年中,北京檢 方調查發現,有十餘名人員涉嫌偽造當事人身份證虛假出庭,獲得順義區牛欄山法庭出具的裁判文書。當時,尚不確定這一虛假訴訟是源於故意還是法庭失職被騙。 而牛欄山法庭也對當事人舉報涉及的案件進行了再審。

  不過事情並未就此完結。檢方從代理該起案件的原、被告訴訟代理人入手調查發現,北京市嘉豐行物業公司客服部經理王明濤、北京順意安泰法律諮詢服務中心職員王靜、北京市青天律師事務所王維參與了虛假訴訟。

  而幕後主使者為金寶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金寶公司)副總經理姚文劍以及北京市青天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田廣禮。之後,檢方順藤摸瓜,發現法院系統相關人員的涉案情況。

「自己告自己」荒誕劇

  這起窩案的源頭為金寶公司。1993年8月,陝西周至人劉伯倫在京註冊成立金寶公司,此後陸續開發了金寶花園別墅、金寶花園酒店和金寶城商品房。隨著企業擴張,金寶花園酒店等多家公司等也成為金寶公司下屬。

  金寶公司在經營中曾面臨資金短缺的困擾。為此,他們借用公司員工或社會人員身份證件,與自己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並從北京市農村商業銀行麻坡支行、興業銀行上地支行、建設銀行順義支行等多家銀行騙取按揭貸款,供自己使用,貸款由自己償還。

  2008年,金寶公司還清貸款,計劃將虛假購房人名下的別墅和酒店式公寓的產權重新恢復到自己名下。為註銷合同、恢復房屋產權,在董事長劉伯倫同意後,姚文劍等人在順義區、朝陽區等地法院操作五批次近百餘件虛假訴訟。

  第一個被拉下馬的法官,是曾任順義區法院牛欄山法庭庭長的馬維增。「老資格、筆桿子」,在順義司法系統,提起馬維增,不少人如此評價。在順義區 法院設立的四個派出法庭中,馬維增曾擔任過李遂、楊鎮、牛欄山、後沙峪法庭副庭長、庭長,2011年3月被任命為順義區法院審委會委員,期間他曾多次在法 院系統的媒體上發表文章。

  不過現在來看,至少在後期的職務調整中,馬維增是被「帶病提拔」。

  2008年5月的一天,姚文劍找到馬維增,表示金寶公司用他人身份證簽訂房屋銷售合同辦理按揭貸款自用,因貸款已還清,希望通過起訴原購房人的方式解除合同,請馬維增給予幫助。

  事實上,金寶公司這批訴訟,並不存在真實的原被告雙方和合同糾紛,馬維增對此心知肚明,但他卻利用擔任庭長的便利,審批同意立案,並交給該庭法官羅某某辦理。

  在「招呼」好馬維增之後,按照姚文劍的指示,作為金寶公司的代理人,王明濤參加了訴訟,並安排金寶公司工作人員焦某某等五人持偽造的居民身份證,分別冒充王某某等被告應訴。

  該案經羅某某審理後,以調解方式解除了王某某等人與金寶公司簽訂的五套金寶花園別墅購房合同,金寶公司如願通過建委房產登記部門,變更了這些房屋的產權登記。

  此後,馬維增又幫助金寶公司完成兩批虛假訴訟,並兩次收受金寶公司賄賂50萬元。

虛假訴訟利益鏈

  在其中一批虛假訴訟中,時任北京青天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田廣禮,扮演了「掮客軍師」角色。

  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導演了一出「自己告自己」的荒誕劇,並把分管民事審判的時任順義區法院副院長龔東昇拉下了水。由此,房地產商、律師、法官組成的利益鏈條形成。

  和馬維增一樣,龔東昇也曾有過光輝的一面。1990年,他從西北政法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順義區法院下設的法庭任職;2000年通過競爭上崗任順 義區法院民庭庭長,後赴內蒙古掛職擔任呼和浩特中院院長助理,曾立二等功、三等功,獲「北京市勞動模範」「人民滿意的政法幹警」「順義區首屆十傑青年」等 稱號。

  依照田廣禮等人的設計,2009年底,姚文劍再次找馬維增幫忙進行虛假訴訟,共涉及30多人名下的50餘套酒店式公寓。北京青天律師事務所律師王維與王明濤分別作為原、被告雙方代理人參加了該批虛假訴訟。

  當年12月中旬的一天,馬維增批准該批案件立案,並安排時任牛欄山法庭副庭長安金寶「抓緊辦理」。

  安金寶當時剛好看好了金寶公司開發的金寶城商品房一套,於是通過分管民事審判的時任順義區法院副院長龔東昇以及馬維增、田廣禮等人,向姚文劍 「打招呼」,希望「打個折」。此後,姚文劍同意安金寶在購房時的「優惠」要求。此後,這批「自己告自己」的荒誕劇得以按計劃進行;姚文劍在結案後把近30 萬元的白條通過王明濤給了金寶公司銷售部;安金寶通過其家屬僅付出了不到8萬元的首付款,便如願獲得了價值60多萬的金寶城商品房一套。

  2010年初,牛欄山法庭庭長職位調整:馬維增改任後沙峪法庭庭長,繼任者是楊鎮法庭庭長孟成。

  在赴任牛欄山法庭之前,孟成在北京市法院系統小有名氣,曾被評為「北京市十佳法官」「北京市人民滿意政法單位負責人」。未料,上任伊始的孟成便「前腐後繼」。

  這年2月,田廣禮與姚文劍再次如法炮製,經劉伯倫同意後,以原購房人名義起訴金寶公司,並安排順義一法律諮詢中心職員王靜和王明濤分別代理原、 被告人。在王靜等人申請立案時,孟成極為謹慎,遲遲未立案。受公司回籠資金的壓力,姚文劍再次出馬,通過龔東昇「協調」孟成「抓緊立案」;龔東昇答應後, 收到了姚文劍送上的3萬元。

  幾天後,龔東昇約孟成到金寶花園酒店與姚文劍「認識認識」,並一起吃飯。酒席間,姚文劍向孟成說明了案件真相,龔東昇要求孟成抓緊立案。

  不過,「認識」了姚文劍的孟成,並未迅速審批立案。直到當年4月,姚文劍再次將孟成約到金寶花園酒店,並送上30萬元之後,孟成才同意立案,並親自承辦。此後兩個月內,孟成先後分四批對該批案件調解結案,並安排安金寶執行。

餘波未息

  順義區法院上述四名法官被定罪,並非北京市法院系統此次腐敗窩案的終結。可以確定的是,豐台區法院原院長夏儉軍,亦因在任朝陽區法院副院長期間身陷金寶公司案被調查。

  2010年1月19日,由朝陽區法院副院長轉任豐台的夏儉軍當選豐台區法院院長。2012年2月10日,《北京日報》刊登當時的一批人事任免消息,其中就有夏儉軍去職豐台區法院院長。這也是夏儉軍的名字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財新記者輾轉瞭解到,2011年12月,夏儉軍被以北京市紀委的名義「雙規」。而夏儉軍案發,則源於在對金寶公司的調查中,北京市檢察院一年輕張姓檢察官獲得了夏儉軍涉嫌幫助金寶公司製造虛假訴訟、枉法裁判、受賄100餘萬元的證據材料。

  截至財新記者發稿時,夏儉軍在移送審查起訴後並未出現在首批判決的被告人名單中,目前對其如何處理有待北京官方正式公佈消息。

  隨著相關案件調查的深入,是否有更高級別官員被查,目前尚未可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69

陽光紙業—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的啟示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7/25/%E9%99%BD%E5%85%89%E7%B4%99%E6%A5%AD-%E4%B8%AD%E5%A4%AE%E7%B5%90%E7%AE%97%E7%B3%BB%E7%B5%B1%E6%8C%81%E8%82%A1%E7%B4%80%E9%8C%84%E7%9A%84%E5%95%9F%E7%A4%BA/

繼5月時以中央結算系統(CCASS)持股量分析億和控股(00838)的股價趨勢,今天再次用CCASS持股紀量分析陽光紙業(02002)的股價趨勢。

CCASS持股紀錄的啟示

先看看以下兩個圖表(由於資料多圖表較大)。從表1看,在20大中介人中只有華泰金融的持股量較為顯著,從2月6日的0.18%增持到7月23日的6.47%(即共增持6.29%),同期國元證券持股量從5.3%降到1.52% (即共減持3.78%)。(註:根據網上資料華泰金融的母公司是南京的華泰證券。近來不斷地壯大的華泰證券擁有南方基金(www.southernfund.com)和友邦華泰基金等資產。)

陽光紙業 每15個交易日及近期的CCASS持股記錄

Note[1] 港交所記錄顯示中央結算系統參與者總持股量增加了10,000,000股,即華泰金融的客戶通過場外交易增持10,000,000股並把實物股票存放於中央結算系統。
Note[2]華泰金融的客戶持股量增加21,100,000股,同日國元証券的客戶減持21,100,000股。

從2月6日至7月23日的116交易日中(表2),華泰金融的客戶只有7日減持陽光紙業(而且減持股數很少),而增持的就有59日。

陽光紙業股價在2月尾、3月頭高位回落。華泰金融客戶5月10日後大量減少在場內增持,陽光紙業股價開始尋底。6月5日最低見$0.62。華泰金融客戶於6月12日再次增持,陽光紙業股價回穩。初步看來,在觀察期間當陽光紙業股價從高位回落時,儘管華泰金融客戶間歇性增持,股價仍然持續下跌,不過當股價築底回升時,華泰金融客戶的增持對陽光紙業股價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圖1)。

CCASS披露華泰金融在5月21日增持10,000,000股,筆者認為這增持有特別的意義。一這次增持應該是在場外的(CCASS的總持股量較前一個交易日增加10,000,000股),二是筆者推測該10,000,000股是由“控股股東集團”的實物股票轉到華泰金融CCASS的戶口。關於陽光紙業的股權分佈請參考圖2。(註:“控股股東集團”由20人組成(包括陽光紙業大部分的董事),他們皆持有陽光紙業的股權及達成「一致行動人士協定」,詳情請參考陽光紙業年報。)

另外,從表2,我們可以看到6月12日後,華泰金融的客戶較以前更為積極的在市場吸納(見“增持佔成交比例”一欄的百分比),很多時吸納的數量佔全日成交六成以上,在6月14日更達97.4%。

不過,陽光紙業在7月3日公布與王子制紙逸途成立聯營企業的隨後幾天,華泰金融的客戶卻異常的放軟手腳,數日後當股價回落後又繼續在市場吸納股份。從增持時間的掌握,筆者相信華泰金融的客戶是資深的投資者

7月19日又出現異常。當天陽光紙業一度飆升10.96%和成交量大增,全天的成交量相等於前6個交易日成交量的總和,在當天的總成交中,華泰金融的客戶獨佔74.4%。當天晚上,陽光紙業發出盈利警告,指中期業績可能較去年同期出現明顯倒退。

盈警前股價被炒高,難度當天有人收錯料,炒錯市!?筆者推測其實有人怕盈警翌日股價大瀉,所以預早出手推高股價好讓就算股價大瀉也不太厲害吧。持股人出錢穩定股價屬正常的投資策略。問題是持股人如何得悉陽光紙業會發盈警呢

前文提過有10,000,000股實物股票可能由“控股股東集團”轉到CCASS,不知這是否一件重要線索呢,哈哈。讀者自己猜猜吧!

總結

中央結算系統(CCASS)持股量不是一個很好的分析工具,不過有時內藏重要資訊。在本次研究,筆者發現有一些資深投資者持續吸納陽光紙業的股份,雖然他們持股量大概只有6.5%,但已差不多佔公眾持股量的15%,所以他們的投資取向也對股價有相當的影響。

而筆者所指的資深投資者似乎對陽光紙業的業務特別瞭解和有先見之明,因此他們的持股量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不過CCASS持股量的數據是滯後2天的,所以使用時一定要小心。

風險提示

由於不肯定6.5%持貨人是長線投資者或是短線炒家,投資者應平衡投資風險。特別是由於陽光紙業成交量一向偏低,買賣差價可能較大。另外,由於貨源較為歸邊,股價升跌幅度也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34

黑色星期一之交易員回憶錄(下):金融系統據崩盤僅一步之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283

災難並沒有在剛開市時到來,主要因為許多股票沒有立刻開始交易。他們開盤時間被推遲,提醒投資者們開盤價可能會很低(亦希望可以吸引投資者逢低買入)。於此同時在芝加哥,由於賣空價無須高於前日收盤價,價格開始自由落體一般下跌。

很快,芝加哥的價格開始比紐約低,給紐交所帶來了更大的沽售壓力。在開市後不久,很明顯這一天將會成為非常特殊和危險的一天,幾位紐交所主管在 Phelan主席的辦公室會面,他們在場內巡視,評估任何沽售壓力的最新趨勢。他們也在和前白宮參議員Howard Baker通話,後者曾經是白宮辦公廳主任。

回到交易大廳裡,情況變得更不真實了。交易指令越來越快的湧入,行情記錄帶延遲越來越嚴重。(記錄帶是線性運作的,而人眼每秒只能辨認出約900個 符號。所以記錄帶的速度有限制,交易速度快過記錄帶速度的時候記錄帶就產生延遲)。一位股票經紀說這一切好像是一個奇怪的夢,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

上午晚些時候有跡象表明市場正開始穩定下來。隨後新任命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David Ruder在參加華盛頓五月花酒店的一個會議後被記者逮個正著。無論當時記者到底問了什麼而他又說了什麼,此後出現報導市場可能停盤。雖然之後他發誓這是 一個錯誤用詞但木已成舟,對停盤的恐懼嚇退了買家們,股價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落體。

股指和期指的互動見證了股價的蒸發。道瓊斯收跌508點。一位過於看好市場的專業人士用完了資金,他們的公司當晚就被賣給了美林。在一家又一家酒吧 中,交易員和專業人士一遍又一遍的重申自己的資金是多麼緊張。若再次經歷這樣的一天,華爾街就將崩潰。幸運的是,還有酒保可以讓他們把酒杯不斷滿上。

在所有的敘述中經常被忽略的是第二天發生了什麼。星期二事實上危險得多。「那是車輪真的差點從車上掉下的一天。」

讓交易大廳興奮的是,道指週二高開了約200點。但隨後股指迅速下跌。200點的反彈迅速化為烏有,道指轉升為跌,在大廳中可以聽到交易員緊張的喘息聲。很快跌幅超過了100點,幾家組成道指的藍籌股被停盤。

然後我們得知幾家核心銀行正在關閉做市商和紐交所專業交易員的信用額度。銀行害怕被暴露在明顯已崩盤的股市中。

紐交所主席Phelan迅速向就職不久的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求助,但格林斯潘正在搭乘飛機。Phelan立刻致電了紐約聯儲主席Gerry Corrigan,後者馬上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當即致電要求銀行重新開放額度。銀行儘管剛開始不願意,但最後在威逼利誘下被成功說服。額度重新開放, 停盤的股票重新開始交易,最好的消息是市場開始回升並在當天收漲。

這是一段很難以置信的經歷,整個金融系統距離徹底崩盤僅幾個小時或幾個電話之遙。這是我永遠無法忘記的經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30

如何讓用戶留在生態系統裡?

http://xueyuan.cyzone.cn/moshi-moshi2/235179.html

來自於競爭對手的創新活動正在鼓勵消費者脫離蘋果的生態系統,但蘋果則繼續成功地讓消費者難以從其產品和服務的整體「隊列」中抽身而出。

通過剛剛推出的iPad mini,蘋果已經進入了小尺寸平板電腦市場。對於蘋果來說,這既是防禦性的舉措,同時也是攻擊性的舉措。亞馬遜的Kindle Fire和谷歌的Nexus 7都是很好的小尺寸平板電腦,擁有相當可觀的內容生態系統、Android操作系統獨有的操作系統特性,以及消費者有好的200美元的售價。在此以前,由於蘋果沒有小尺寸平板電腦的關係,這讓其容易受到亞馬遜和谷歌的「攻擊」,從而導致其用戶被後兩家公司所「竊取」。毫無疑問,蘋果將iPad mini視為一個吸引更多消費者進入平板電腦領域的機會,使其能夠進一步享受其生態系統所帶來的利益。iPad mini是來自於蘋果的另一種將會進一步吸引消費者,並將他們「鎖定」在增長中的生態系統中的產品,這個生態系統是由產品、服務和內容構成的。

雖然iPad mini面臨著來自於分析師的批評,但許多消費者都將很有可能話費329美元的入門價格來購買iPad mini,而不是花費200美元去購買其他小尺寸平板電腦,從而享受留在蘋果生態系統中所能獲得的利益。這不僅是因為消費者認同蘋果的產品,同時也表明蘋果的生態系統擁有十分強大的力量。事實上,有21%的iOS用戶表示,他們永遠都不會退出蘋果的生態系統。大多數iPhone機主都很享受由iPod、蘋果電視機頂盒和Mac個人電腦等蘋果其他設備構成的整體生態系統。iCloud允許消費者在各種蘋果設備之間無縫分享媒體,蘋果電視機頂盒的Airplay則允許來自於iPhone或iPad的音樂或視頻毫不費力通過WiFi進行分享。此外,用戶還能很方便地將媒體文件傳送到亞馬遜Cloud Player或Google Play,這也讓iOS用戶不願轉換生態系統。

這種「威懾力量」被稱為「轉換成本」,也就是當消費者轉換產品或服務時所將面臨的負面後果。轉換成本以很多種形式出現,公司會創造這種成本來留住用戶。舉例來說,移動運營商會通過收取提早終止合同費的方式來將消費者與一份兩年期合同綁定在一起。雖然這種措施能阻止消費者換運營商,但同時也在許多消費者中間創造出了一份針對其移動運營商的怨恨情緒。

但蘋果則已經採取了不同的戰略。這家公司已經創造出了令人滿意的產品和特性,從而構建了消費者綁定和轉換成本,但這並非是由於蘋果在多年以前推出的總體規劃所致——也就是說,並非是已故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十年以前就已經構建了一種經過精心計算的產品路線圖,而是他為蘋果設定了一個戰略目標,內容是讓這家公司成為消費者的數字中心。後知後覺的說,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十年以前蘋果在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問題上只有很少的想法;其餘的東西則來自於一系列長時間的實驗,才創造出了這家公司想要的生態系統效果。iTunes最初允許消費者播放CD,並將其轉為能在iMac上播放的MP3格,。這為iTunes與iPod的合併奠定了基礎,從而創造出了具有破壞力的蘋果數字音樂商店。iMovie和iPhoto這兩種軟件產品能允許消費者在自己的設備以及朋友與家人的設備之間分享視頻和照片,蘋果電視機頂盒的人氣度也正在日益上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蘋果電視都被視為喬布斯所看好的東西;對於蘋果來說,蘋果電視機頂盒並非一種能帶來龐大利潤的產品,但這種產品確實充分利用了蘋果的內容協議,向消費者提供了電影和音樂等服務,同時還與Netflix和Hulu等其他內容提供商整合在一起。此外,蘋果電視機頂盒還擁有著名的Airplay功能,允許蘋果產品用戶很方便地使用iPhone或iPad來播放視頻和音樂。

不過,蘋果也有許多嘗試最終是以失敗告終的。在2000年,蘋果推出了iTools,這種產品能向消費者提供互聯網服務,隨後變成為.Mac,最終則成為了MobileMe這種失敗產品。但是,這些失敗的服務為蘋果的iCloud產品提供了基本的知識。為了提高音樂銷售量,蘋果推出了社交音樂服務Ping,但這種服務也已經遭遇失敗,最近已經被關閉。在蘋果為構建生態系統而推出的產品和服務「名單」中還有其他許多失敗的東西,但這揭示了蘋果走向成功的漫長道路;更重要的是,這揭示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任何想要把用戶留在自身生態系統中的公司都能從蘋果這樣的公司身上學到東西。

1、制定集中的、戰略性的目標:許多公司都面臨著難以帶有一種觀點來創造戰略性目標的困境,也難以創造像「移動性」或「健康」等一般性的目標。梅賽德斯奔馳不是這樣的一家公司,在整個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破壞性的變革——比如說汽車的數字化、新的驅動機構選擇、自動化汽車和全球城市化等——的形勢下,這家公司需要作出相應的回應,否則就會落後。梅賽德斯奔馳已經制定了戰略性的目標,例如賦予駕車者以更多的准入自由、信息自由和能源自由度等。梅賽德斯奔馳已經推出了一種名為Car2gether的P2P(點對點)駕車共享服務,利用社交網絡來讓駕車者能在選定的美國城市中進行通話。此外,梅賽德斯奔馳還已經與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達成了合作,將使用後者定於2015年推出的汽車電子驅動機構系統。而且,梅賽德斯奔馳還在實驗新的數字特性,這些特性能允許駕車者從周圍的汽車那裡共享實時信息和路況信息。

2、創造一個實驗組合:像蘋果或者梅賽德斯奔馳那樣,一旦擁有了集中的、戰略性的目標,那麼接下來就要創造一系列實驗。一種普遍適用的經驗法則是所謂的「7-2-1」準則,也就是有一個實驗應該是規模較大且相對安全的,兩個實驗應該是略帶風險和規模中等的,七個實驗應該是風險較高但成本較低的。這些實驗可以在各個團隊、業務部門和整個公司中進行相應的規模調整。3M就是最早這樣去做的公司之一,讓其員工花20%的時間去構想現有業務以外的想法,這也就是Post-It Notes誕生的基礎——3M一位名叫亞特·弗萊(Art Fry)的工程師想要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管理他週日在教堂裡唱讚美詩時所做的筆記。

3、利用學到的東西來構建新的實驗。Facebook以其黑客文化而著稱,這家公司的員工一直都在進行實驗,推出新的解決方案來改良和商業化自身服務。此外,Facebook也以其經常都會失敗而著稱;但是,另一點很可能並不那麼廣為人知的是,這家公司也經常都會把那些失敗轉換為成功的特性。Facebook Groups是失敗的產品,人們不想要把時間花在創建群組上;因此,這家公司就推出了Facebook Lists,自動為用戶創建群組。Facebook推出了類似於地理位置社交網站Foursquare的Facebook Places服務,但隨後很快就放棄了這種服務;但不久以後,這家公司就迅速為用戶推出了地理位置更新服務。

對於解決當今的混亂形勢來說,傳統的戰略性規劃是不夠的,原因是現在的市場正在迅速發生變化,而且競爭狀況正在日益變得模糊不清。耐克和阿迪達斯等體育用品公司正在與數字娛樂服務提供商展開競爭,原因是這些公司都在爭奪人們在工作或上學以外的時間。汽車製造商認為,Facebook是這些公司的競爭對手,傳統的交通運輸服務公司更是如此。對於年輕一代人來說,汽車的重要性已經有所下降,其原因在於他們會通過Facebook等數字服務與好友取得聯繫。在當今的這種混亂環境中,制定和實現戰略要求公司擁有機敏性,而如果想要做到這一點的話,那麼進行實驗會是一種優良的工具。

這三種策略也能幫助公司構建一個能讓人們不願退出的生態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74

理性投資 -續相馬;投機交易系統, 量化風險,量化優勢,雜碎(6)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1/%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7%BA%8C%E7%9B%B8%E9%A6%AC%EF%BC%9B%E6%8A%95%E6%A9%9F%E4%BA%A4%E6%98%93%E7%B3%BB%E7%B5%B1%EF%BC%8C-%E9%87%8F%E5%8C%96%E9%A2%A8%E9%9A%AA%EF%BC%8C%E9%87%8F/

- 續相馬,不幸運和隨機因素,隨機指數

 

不知隨機指數是神馬?再解釋一遍,隨機指數是量度在市場胡亂買入股票的平均回報。隨機指數暫時只有此處有紀錄,這幾年的數字是:

2012年至11月 : +7.6%

2011年: -36.2%

2010年: +16.4%

2009年: +144.94%

2008年: -63.2%

2007年: +99.7%

image

 

 

大家可以回看之前關於一滴香的文章,一般而言香港的價值基金回報率跟隨機指數差別不大,沒有量度工具下,大家不知如何比較而已。

 

隨機指數有+15%以上,股神數量會突然大量增加,如20072009-2010年。

隨機指數有+5%以上,大致上一般投資者的回報會很不錯,如今年。

如果是 -10%以下時,不少明星級的分析員都會被KO,如在20112008年。

 

林少陽先生是我最喜歡最欣賞的分析員及基金經理,不少人對他的2011年表現很失望及開始放棄了,不過今年他又回復大勇。當中,不幸運因素亦會令一般人不懂分辨實力的真偽,大家可要好好觀察。

 

==================

 

上回提到一本有關投機交易系統操作的書,交易系統操作,跟一般股票長倉分別很大,但是不同之中,又有不少值得學習及反思的之處,非常有趣。

 

1. 風險及回報曲線

 

原來投機交易系統的回報曲線equity curve,愈是平滑暢順,所含的風險愈是無法估計。這個理論跟長倉系統為很大分別。筆者舉出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基金例子,由一堆天才數學家發展的交易系統,回報曲線平滑暢順,每年平均有40%回報,結果一次性災難中一日玩完。另外一個例子是做期權莊家,不斷胡亂販賣價外期權,賺少少輸身家的好方法。

 

一個有不短歷史的成功交易系統,就算是天才操盤人,也不能完全掌握其中風險。我相信是一項對投資者長期不利的因素。不敗的,只是將殘廢系統或基金賣給你的天才聰明人而已。

 

2. 出得來行預左要還

 

投機交易系統一般回報不低,但是在風險管理中,要預計還債的一日。不少操盤人在市場突然全面轉差時,可以將多年累積回報及資本都當掉;一次性災難,可以將操盤人對自己交易系統失去信心,無法作出適當及理性決定。

 

至於量化風險方面,使用歷史數據及如同之前討論的量化痛苦方法一般,好好準備大日子來臨,而不是去估計大日子何時來臨。

 

3. 量化交易優勢

 

大家投資前有沒有先考慮自己的交易優勢去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交易優勢,可以是財務分析力,可以是行業資訊認知力,可以是財力,就算是沒有財力也可以是優勢(如向股神借幾千萬的人,只有沒有財力的人才可行),技術分析能力,寫軟件能力,吹水能力,產生現金流的能力(我失業多年所以沒有這個能力),伯樂能力,視富貴如浮雲的耐力,堅持價值投資信念的內力,怕死的性格,不怕死的性格,勤力,時間,沒有道德感覺力(我可見過不少,一路話大家好friend一路發放流料希望你幫手炒高散貨都做得出的好友也不少啊!),

 

交易優勢可以量化嗎?書中的投機交易系統優勢是定義為: An edge in trading is an exploitable statistical advantage based on market behavior that is likely to recur in the future. 交易優勢是利用統計優勢去判斷很可能在未來再次發生的市場行為。

 

投機交易系統的好處是其交易優勢可以用統計學方法去量化。此概念其實可以引用到event play的博值率方面,雖然量化方法不易統一及簡化,但是其吸引力很大,因為短線回報可觀,相關風險可以較低,對回報曲線很有幫助。

 

要做到博值率估計,就要掌握一般人,基金操盤人,投資者投機者等等的思路,知道其對某顃event的想法及盲點,掌握其估值方法,比他們更貪婪,比他們更怕死,很難啊。如果沒有正確方法及經驗的話,你就是容易被博值了,不免會成為別人的早午晚茶點。

 

4. 掌握你自己的心魔

 

一個可以寫幾千字的題目。投機交易產生的心魔比一般長倉交易很是不同,心理質素比一般要求更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各有前因莫羡人,不要眼紅別人的成功,尊注自己的優勢,忍耐力及財務能力,發展適合自己的交易方法較好。

 

5. 投資一個投機交易系統 ?

 

投機交易回報真的很吸引,可以買一套投機交易系統嗎?跟股神股棍上課可以嗎?真的有興趣,我覺得是可以交交學費去學習,因為萬事起頭難,沒有依據去發展系統是對一般人有難度。

 

可是,一般而言投機交易系統在正常情況下是不錯,但是如果你不明白其中運作道理,在市場要跟你作對時,你有能力有信心駕馭它嗎?畢竟市場經常有不正常情況發生,就算股神交易系統都是需要不斷調節改善。

 

我認為較好的方法是先重溫你的數學知識,找個較好的軟件,去圖書館抓堆書,上上外國的網站,先打好基礎再說。畢竟你是需要有一定能力去分辨股神股棍的質素,用血汗錢去實戰不是硬道理。

 

6. 為何要量化優勢量化風險

 

為何很少人提及量化優勢及風險?為何你沒有考慮過?

 

檢視一下閣下的持倉組合,如果明天來一個大檸樂,一個月,三個月,一年,三年,都沒有改善希望,你支持得了多久?你的回報預期是建立在風險平台上還是你的優勢上?你的優勢是你的選股力,炒股力,估市力,運氣,努力,腦力,還是神馬?

 

不作量化的話,你可以回答嗎?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20

日本抨擊標普評級系統問題嚴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670

週五,日本金融服務局(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在最新一次抨擊美國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的報告中指責後者在對一些複雜金融衍生品設定信用評級時犯下嚴重錯誤,並要求標普對其內部評級體系進行整改。

日本金融服務局要求標普在每個季度結束前的15天提交一份報告。日本政府結合了昨天的報告指責標普沒能充分預見到可能對被評級的衍生品資產造成重大影響的各類基本面事件。

日本金融服務局表示:「從公眾利益和保護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標普這家公司的商業運營模式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

標普表示對這件事十分看重,並真誠地向客戶和投資者們道歉。而在去年標普下調美國AAA評級後,美國政府對標普進行了口誅筆伐,但後者選擇了捍衛自己的降級決定。

本週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在英國被標普將其前景展望下調至負面後,表示AAA評級對英國已經不再像之前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英國政府做了多少努力來減赤字。

近年來,信用評級機構備受指責:「它們在危機前無所作為,危機出來後又馬後砲般地狠狠降級。」這些評級機構甚至被嚴厲指責為導致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的元兇,2008年,隨著美國房價的崩盤,那些被三大評級機構給出最高信用評級的按揭貸款支持證券(MBS)價值也開始大幅度下跌。上個月在澳大利亞,法官們裁決標普在澳大利亞政府收購金融危機殘留的債務時給出了具有誤導性的信用評級。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尤其在歐元區,評級機構政府間的關係常常被搞得非常僵,歐元區國家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和爭辯來捍衛他們的主權信用評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69

思嘉集團(1863)—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的啟示 stockbisque

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12/20/思嘉集團-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的啟示/

前文談及思嘉集團(01863)偏高的淨邊際利潤率值得關注,但其實中央結算系統中介人持股紀錄(CCASS)也值得留意。一般來說大股東會把持股集中存放於一或兩個中介人以方面管理。但近月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可能顯示思嘉集團的兩名大股東把持股分散到三、四甚或五、六個中介人

上市以來,思嘉兩名大股東林生雄林萬鵬持股分別多於57%及7%。由於沒有其它單一股東持股多於5%,CCASS 較方面分析。按推測林生雄在2011年1月7日,全部持股存放於匯豐私人銀行(瑞士)有限公司,其後存放數量改變數次,而最近持股可能分散存放於匯豐私人銀行(瑞士)中信証券經紀招商證券Morgan Stanley星展唯高達,而且有多次變更存放數量(詳見下圖橙色部分)。

1863-ccass
變更原因
究竟為何無啦啦在2012年10月24日~2012年11月9日每隔幾天要把存放數量掉來掉去呢?

筆者沒有答案。

如果要猜的話,有可能是正常的資產分配,亦有可能股東有財務需要(如把股票抵押以換取貸款等)。由於股東不需要披露更改中介人存放情況,外界人士很難知道實際原因。

近日股價
近幾天思嘉股價及成交量出現不尋常波動(見下圖)。
1863 stock price

在2012年12月17日,思嘉發佈利好新聞(上海思嘉工業園及福州生產基地投產),但反被拋售,真有點不尋常。

有趣的是CCASS顯示,當日三大沽貨者是海通國際證券、招商證券和香港上海匯豐,其中一個沽貨者可能是思嘉大股東同时使用的中介人。

另一邊廂,主要股東林生雄以均價HK$1.346在場內象徵式增持50,000股。

總結
近日思嘉除了股價及成交量異常波動外,其實中央結算系統中介人存放情況也有異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84

轉載:分級基金最後的系統性糾錯機會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ymn.html

Romney:一種新的金融玩具,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

 

前言:

在過去,分級基金定價中不斷出現明顯的錯誤,比如去年股債雙殺時A類的暴跌,比如今年銀華金利折算前看跌期權的免費贈送,比如定期折算三類歸一的雙禧A被長期低估,比如分級基金A類整體信用級別被低估,比如部分機構想像中的新瑞福肯定溢價等等。隨著市場的認識提升,投資者結構的變化,定價體系也在不斷進化,不斷地糾錯,人們通過恰當的交易參與市場糾錯的過程,賺取收益遠高於所承擔風險的超額收益。

也正因為市場的進化,導致風險收益嚴重不對稱的機會越來越少,很多近年來一直奮戰在分級基金領域的投資者開始逐漸撤出,關注其他市場。

但是,永續分級基金領域,仍然存在一個系統性的市場錯誤定價,隨著市場認識的進一步進化,最後的糾錯性投機機會可能即將來臨。當下這個時點,一些特殊事件的發生,可能加速開啟這一糾錯過程,關注這一糾錯機會的大資金也將迎來適合參與的機會。

本文的核心觀點並不新鮮,在此前的分級基金系列中已經談過,微博上的基金投資高手@權基等朋友也談過。本文說的還是「向上摺算條款」那點事,本文的目的在於,希望加速相關觀點的傳播,試圖引導市場的認識改變。

劣而無後:槓桿基金群體中的南郭先生們

一般來說,分級基金分為A類份額、B類份額,A類份額享受優先級收益,B類份額享受劣後級收益。看起來跟所有的結構化產品類似。

關於向上摺算條款,目前部分研究機構(如海通)的判斷是中性的,從折算的過程來看,確實可能是中性的,對於A類來說,除了向下折算的條件會相應變化,純債價值是基本無差別的,對於B類來說,如果絕對溢價值是相對穩定的,那麼折算期後名義溢價率的變化也會導致向上摺算較為平緩的過渡,而不像向下折算那麼激烈。

但是,這一條款的觸發過程意義有限,並不代表這一條款的存在本身也是意義有限的。本人一直認為,向上摺算條款對於B類份額的意義,甚至超過向下折算條款對於A類份額的意義。因為向上摺算的預期是B類份額單獨存在實現「劣後級收益」的唯一途徑。

分級基金與一般結構化產品的差異在於:劣後級收益的實現是有條件的,第一種實現途徑是到期,有期限的劣後級份額可以按照淨值拿回所有劣後收益。

第二種劣後級收益實現途徑是不定期折算,如果向下折算,可以理解為看漲期權結束,獲得「殘值」,一般在0.25-0.28元之間;如果向上摺算,則相當於看漲期權行權,實現累計收益的大比例分紅,如果1:1分級的產品,母基金2元向上摺算的話,可以拿到2元左右的母基金(相當於現金分紅),以及名義淨值為1元左右新B類(市場價約在1-1.2元之間)。

但是沒有向上摺算條款的B類份額,無論母基金漲到多少,都無法單獨獲得任何收益分配,其單獨存在的話,相當於一隻「永續永不分紅封閉式基金」,相信對封閉基金有概念的朋友應該能理解永續且永不分紅有多可怕。無論母基金漲到多少,子份額淨值漲到多少,都無法單獨退出,只能賣給下家或者求助A類配對轉換贖回。

一旦市場上A類投資者形成合謀,拒絕出售A類份額供B類贖回,那麼B類將無法實現任何劣後級收益。即使只有部分A類投資者鎖定份額,也就有對應的B類份額處於無法配對狀態。

另一種理解思路是,把B類份額單獨存在,以期權來近似描述,那麼一般的永續B類份額是「行權條件為向上摺算條件發生,行權收益確定,期限為首次向下折算發生時點之前的復合看漲期權」(申萬進取期限為無限);但沒有折算條款的B類,並沒有行權條件,完全不同於其他品種。

因此,這類依賴於配對轉換機制才能實現劣後級收益的B類份額,我個人定義為槓桿基金中的「南郭先生」,名為劣後,實際上劣而無後。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結構化產品中,劣後份額總有實現劣後收益的途徑。他們分別是:銀華瑞祥、信誠300B、工銀500B

  之所以市場對於這類產品的本質認識不足,因為有如下根深蒂固的市場幻覺存在:

幻覺之一:淨值幻覺

對於永續分級基金,以子份額淨值來進行任何描述我認為都是非理性行為,但「基金淨值」這一最容易觀測的指標是研究報告中最常用的,也是一般市場參與者首先參考的,甚至是基金公司產品設計時著重提示的。

基於淨值幻覺,衍生出來的一些常見描述就包括:永續槓桿交易價格應該比淨值溢價,比淨值溢價多少是合理。

幻覺之二:槓桿幻覺

從歷史交易來看,分級基金b類份額還是體現出了一定程度的槓桿特性。

關於槓桿,一般的定義有兩類:淨值槓桿和價格槓桿。淨值槓桿一般是B類的淨值除以對應比例的母基金淨值之和,價格槓桿是B類的價格對應的母基金淨值之和。

一般情況下,這兩個邏輯並沒有大錯。但隱含著一個意思,母基金資產價值變化和A類一般情況下無關,僅由B類完全承擔。但忽略的是,母基金的資產變化對B類作為資產的潛在現金流是否產生影響。

顯然,本文中關注的幾個品種,B類份額作為資產,其潛在現金流並不具備對母基金資產價值變化的槓桿特徵。

其實市場也不傻,在申萬進取閾值附近表現的很明顯,有人關注淨值槓桿,認為申萬進取向上11倍槓桿,向下1倍槓桿,有人關注價格槓桿,拿申萬進取的價格除以母基金計算。但事實上,申萬進取本輪實際槓桿遠遠低於淨值槓桿,也低於名義上的價格槓桿,背後的原因是,母基金資產價值上漲降低了申萬收益的違約預期,申萬收益同樣具備小於1的槓桿,吃掉了部分很多人想像中完全歸屬於申萬進取的槓桿。

幻覺之三:以AB幻覺

分級基金的另一個巨大爭議是,誰決定誰?少數機構曾經堅持以BA,但市場主流參與者更看重的顯然是以AB,至少長期以AB

我個人的觀點一直是:以AB是個易於觀察的指標,但僅具有觀察意義,事實上兩類份額是互相決定的,關於這個觀點,另文詳述。在這裡簡單陳述一下,如果某一類份額難以精確定價,僅僅把容易定價的另一類份額算出來,再拿母基金去減,這個目前比較通用的做法,是一個非常懶惰的做法,也是存在基本邏輯缺陷的算法。

因為單獨拿出來計算內在價值,並沒有考慮配對轉換機制的影響,換句話說,A類不僅僅是純債,也不僅僅包含一個類似看跌期權的折算權的純債,還包含了一個「B類的賣出權」。A類作為B類退出通道的價值不可忽略。

對於一般的品種來說,有期限,那麼B類幾乎不指望A類配對作為退出通道;對於永續且有向上摺算的品種,B類或許會在某些時候指望A類配對退出,但畢竟一直拿著憋到或有的牛市,也可以通過向上摺算自行退出,A類的配對價值存在但有限。

但對於沒有向上摺算的品種來說,A類作為B類的退出渠道,其價值完全不應被忽視,不能白白當解放軍。

AB的思路,根本上忽視了B類的本質差異。

不改變產品本質的條款變換遊戲

如果對於上述文字並不理解,那麼可以參考以下本人設計的分級基金模式:

1、基本條款:期限永續,1:1可配對轉換,每類份額均上市交易,不可單獨申贖。

2、淨值計算:A類基金淨值=母基金淨值乘以2B類基金淨值恆定為零。

3、收益分配:A類基金每年獲得收益分配一年期存款+3%B類份額完全不獲得任何收益分配。

4、折算條款:母基金淨值扣除A類份額應計利息後,下跌達到0.625元時觸發向下折算。無向上摺算條款。

問題:請問這品種該如何定價?如果精確定價定不出來的話,簡單一點好了,應該A類貴還是B類貴?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會是:名義淨值為零,且永遠無法獲得收益分配的B類,價格毫無疑問是不可能超過「名義淨值等於兩倍母基金且定期獲得固定收益」的A類。

市場上有這樣的品種嗎?有,就是信誠300分級。

市場是如何定價的?信誠300B的價格遠遠超過A類的價格,基本跟類似的有向上摺算條款的永續分級基金類似。

或許有人要說,信誠300的淨值計算模式不是這樣的。人家是個正常的品種,沒你這麼變態,除了沒有向上摺算條款而已。再次強調,沒有向上摺算條款的前提下,槓桿基金並不具備任何獨自向淨值靠攏的路徑,子份額淨值的存在僅具有記賬意義(向下折算條款的淨值要求完全可以被母基金替代)。

名義淨值的記賬差異,僅僅體現在文字描述上,並不具備實質意義,卻對實際的市場定價產生了根本的影響。

記賬,記賬,僅僅是記賬!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做做申萬深成分級的條款變換遊戲,在0.1元閾值下方,淨值只是名義記賬的玩意,完全可以不同漲同跌,或許不同的文字表述,也會對市場定價產生重大的干擾。

 合理的定價邏輯探討:見面分一半是上限

@權基 總之前的判斷,母基金除去A類份額的純債價值之外的部分,應該按比例均分給兩類份額,即上漲時,因為B類實質無槓桿特性,但也能作為A類的退出通道,雙方對等。也就是說,人家母基金漲到向上摺算了,B類全部拿走劣後收益,你這個B類還是需要和A類配對才能退出,那麼對不起,把名義上歸屬你的劣後收益,見面分一半給A類。

本人在博客《配對轉換權博弈猜想》一文中也提到,根據兩類份額對配對轉換過程的貢獻,實際是個正和博弈,產生的剩餘,被定義為配對轉換價值,按照貢獻分配,理論上也是按比例對等的。

以此邏輯,目前銀華瑞吉低估、工銀500A、信誠300A均深度低估。對應的B類品種深度高估。

當然,如果A類在定價攫取了名義上歸屬B類的部分母基金價值,也存在一些風險:

第一,基金因為特殊原因終止的風險,很可能直接按照淨值清算,對於A類投資者來說,只能利用話語權儘量避免這一事件發生,尤其是在重大事項分類投票表決的時候。

第二,向下折算風險,一旦向下折算發生,意味著A類份額的絕大部分將以淨值退出,如果A類溢價過高,那麼風險會較大。

第三,市場持續追捧被嚴重高估的B類,非理性行為延續到超越你的耐心。

這樣的風險確實存在,因此,理論上見面分一半的狀態可能很難達到,但至少應該比現價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現價買入銀華瑞吉、工銀500A、信誠300A,是一個「預期超額收益」在0X之間的博弈機會。這個X根據三隻分級基金的分級比例應該有差異,其中銀華瑞吉應該在150%以上,信誠300A50%左右,工銀500A60%附近。

如果趕上大牛市,那麼毫無疑問「預期超額收益」的上限要提高很多了。

 信誠基金「做市」或帶來歷史性機遇

本文提到的幾隻品種,最大的問題是流動性不足,且規模不斷縮減,資金稍多即無法參與。

但近期的信誠基金或有的「做市」行為,恰恰給了市場一個機會。據傳,信誠基金在積極做市,試圖擴大規模。所謂做市,即券商等相關方在二級市場子份額交易時製造整體溢價,吸引資金申購,申購資金拆分後在場內拋出,最終把規模做大。據說,「做市」曾經是銀華基金首創並善用的路子,當然銀華基金人士稱,目前已經不需要再做市了,可以確定的是,銀華基金並沒有在銀華消費分級這個本文提到的品種上有積極的做市行為,反而是坐看份額縮減無動於衷。

我的基本結論是,信誠這家公司,選擇折算點附近的500分級做市是非常積極的策略,但信誠300上,期待複製信誠500甚至銀華系某些品種的成功,恐怕都難以如願,產品設計本身將極大制約做市的效果。當然,如果策略得當,向特定對象讓渡一部分利益,利用市場的非理性,還能有些意外的效果,不過總體期望值不能太高。

在信誠基金做市的過程中,理性的資金可以不斷「創設」B類,賣給二級市場追逐B類的投機者和拉抬B類信誠基金的做市利益相關方。同時,保留A類並鎖倉,在整體溢價的情況下比直接買入A類成本還更低。

對於信誠基金來說,做市的目的是為了規模擴大,當下最理性的選擇,也是希望儘可能多的A類份額被徹底鎖死,那麼B類份額無論如何流通,都不會贖回。

如果我是信誠他們家的,我甚至會拿出部分管理費,以尾隨佣金等方式,和某些機構資金約定鎖死A類份額,你拿我2億份,我就有4億份的管理費可掙,分一點無可厚非。

如果大家持有足夠多的A類鎖倉,當市場上流通的A類越來越少,絕大多數的B類投資者發現配對轉換的機會越來越少,而持有一隻「永續永不分紅封閉基金」是一件愚蠢的事情,那麼B類擊鼓傳花的鏈條也將被打破。

糾錯的路徑可能來自於兩方面:第一是類似本文的觀點被廣泛擴散,誇張的擴散,最終影響市場的認知;第二是市場依舊認知錯誤,但牛市出現,B類投資者面對槓桿不斷縮小的局面,其他B類可以通過向上摺算實現收益、恢復槓桿的時候,這些劣而無後的南郭先生終將現形,被賭徒拋棄。

可以預見,市場糾錯的過程中,母基金可能處於不斷出現折價的狀態,那麼對於有志於參與市場糾錯博弈的資金來說,要忍受住合贖套利的誘惑,才能爭取更大收益。在預期合理價位之前堅決鎖倉,哪怕市場上其他的A類都被買光贖回,也要堅守住,不要輕易給被你鎖定的B類賭徒出逃的空間。事實上,銀華瑞吉這個更加適合博弈的標的,曾經出現的最大問題,就是慢慢悠悠讓B類投資者快逃光了。

對於A類來說,市場實現這個糾錯,最大的問題是時間,不過好在目前7%附近的隱含收益,讓時間並不會變成敵人。甚至可以採用定投的方式,直到市場充分認識到相關的B類的本質,在B類足夠的恐慌出現之後看著辦實現超額收益吧。

結語:本文的核心就是,沒有向上摺算條款的B類是垃圾,對應的A類被嚴重低估,目前市場完全沒有任何反應,或許這種狀態會長期持續,或許會逐漸逆轉,市場糾錯的過程將帶來巨大的風險收益不對稱博弈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