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身價超越王雪紅、蔡萬才 、郭台銘的總和 亞洲股神 李兆基傳奇

2011-5-30  TWM




這是一位香港富豪奮鬥的真實故事。

一位少年帶著一千港幣到戰後的香港打拚,如今拚出華人第三富豪、五千億台幣的身價。

台灣前三大富豪:王雪紅、蔡萬才、郭台銘,資產加總都還不及他。

這位今年82歲的主角,是香港樓王,也是亞洲股神,更是一位人生智者。

《今周刊》透過管道獨家取得他最新出版的私人回憶錄,分享給所有讀者。

他是香港恆基集團主席:李兆基。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陳兆芬你一定看過港劇中,爾虞我詐的商場爭奪戰。以下是一位香港富豪真實的奮鬥故事,或許少了那麼一點鉤心鬥角的味道,卻有著更多的人生智慧。

這裡是一九四八年的老香港,中環的文咸東街上。

全香港的銀樓幾乎都聚集在這裡,此時,國共戰爭正打得火熱,不少內地的財主都逃到這裡來買賣黃金,人潮塞滿整條街,生意暢旺得很。

有個學生模樣的小男生,帶著身上僅有的一千港幣,來到這裡打拚。他成天穿梭在這幾十間金號銀鋪間,人挺勤快,腦筋靈活,對識別黃金的成色與金價,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頗受幾家銀樓老闆讚賞。他一手外匯一手黃金,隨著金價越炒越高,沒多久,就賺到一小桶金,發財了!

小男孩沒有以此滿足,他告訴自己:「我還要更努力。」時光荏苒,過了半甲子,當年靠著黃金發了人生第一筆財的男孩,如今成了香港知名的富豪,財富早已是當 年的好幾萬倍,身分更不一樣了,但今年八十二歲的他,日前還告訴自己,「我的人生目標還沒有完全達到,還要奮鬥呢!」

從一千港幣到五千億台幣

致富不奢華 香港樓王住老舊大樓這位拚搏精神不輸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香港富豪,正是恆基地產集團主席李兆基。

多數的台灣人對「李兆基」三個字或許不太熟悉,但只要去過香港的人,一定對香港最高摩天大樓──位於中環的國金中心(IFC)不會陌生,這棟矗立在東方之珠上最閃亮亮的地標,就是李兆基名下恆基地產的代表作。

而之前創下香港豪宅天價的「天匯」,折合每坪五百萬元新台幣起跳,就位在香港最貴的半山上,也是恆基地產另一代表作。

對所有香港人而言,「李兆基」早已是名聞遐邇的企業家。按照《富比世》雜誌二○一一年最新排名,李兆基的資產一九○億美元,折合新台幣超過五千億元,名列 華人富豪榜的第三名,這樣的身價,甚至比台灣前三大富豪:王雪紅、蔡萬才與郭台銘的資產總和加起來還要多。其中,台灣首富王雪紅的資產不過李兆基的三分之 一。

但這位白手起家、如今在香港擁地超過一百萬坪的大富豪,在參透金錢帶來的所有意義之後,談起「富有」,他拿起一張便條紙,親手寫下:「奉勸世人,應知『不 貧』、『不富』者最有福,可以自得其樂。」和一般富豪最不一樣的是,七年前,也是他七十五歲那年,他的事業方向,出現極大的變化,他從地產實業家轉進股 市,短短幾年間,為自己贏得「亞洲股神」、「亞洲巴菲特」的稱號。

儘管李兆基名下擁有七家香港掛牌公司,總市值超過一兆元新台幣,在七十五歲以前已經登上香港首富的地位,但在事業版圖不斷擴充的過程中,他其實甚少沾染股 市,卻在七十五歲時,才用私人名義成立「兆基財經」投資公司,憑藉數十年商場上養成的人脈與智慧,短短三年,基金規模從五百億元港幣,一躍成一千二百億元 港幣,績效勝過許多市場上的資深操盤人,從此,「香港樓王」變成了「亞洲股神」。

但無論是地產或是投資,這位香港富豪始終有著一定的堅持,包括三十年來,香港地產不知翻了幾番,他身為香港樓王,卻始終住在麥當勞道上,一棟外觀略嫌老舊 的大樓裡;也不管他身價多了幾個「零」,但身上西裝永遠都是同一位老師傅所製作,沒有名牌。說儉樸或許矯情,但與許多香港富豪生活相比,絕對談不上奢華。

日前,這位富豪以不公開的方式,將他八十二年來的拚搏人生,請香港作家梁鳳儀主筆,寫成四百多頁的回憶錄,在香港,人稱四叔(編按:他在家中排行老四)的 李兆基仍然不改低調本色,因此這本回憶錄僅限私人珍藏,至今並未公開發售,他只分送給親朋好友,《今周刊》透過管道取得,並且得到四叔的同意,在台灣首次 獨家公開。

從黃金商人到地產大亨

看準資產保值與香港潛力 逆勢操作李兆基是廣東順德人,和幾位著名的香港商人包括壹傳媒老闆黎智英、新世界發展的鄭裕彤同鄉,李兆基的成長環境不錯,從小家裡就開金鋪,他從六歲起,就被父親要求到「鋪頭」學習,練就一番看家好本領。

小小年紀的他,能一眼看出黃金的成色高低,從不失手,當時已是全順德黃金市場的高手,因此靠著精準的黃金買賣,讓他獲利豐厚;此外,他還懂得「熔金」的好 本事,也就是把收到的黃金重新熔爐,設計多款小巧好看的成品,在當時單調貧乏的金市裡,很得市場喜愛,從小就展現市場行銷的功力。

但李兆基志不僅此,十八歲那年,他帶著口袋僅有的一千港幣,和一身黃金交易的本領,踏上香港的土地。當時的香港銀樓,幾乎都聚集在中環文咸東街一帶,到現 在,這裡還留有許多老銀樓,其實就是李兆基在香港的發跡地。他很快在這裡,為自己攢到了一小筆財富。當時正值文革時期,父親李介甫列為地主階級,財物被充 公,李兆基賺來的第一桶金,剛好解決家中燃眉之急。

李兆基在回憶錄裡談及賺錢之道,他說,「要大富,必先成小富。因為第一筆財富最重要,有了它作為踏腳石,即是錢搵錢(錢滾錢),才易於成功。」四叔就是奉行這個原則,他拿著賺到的第一筆財富,事業就此展開。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在黃金外匯上賺到了錢,但隨著金價起起伏伏,反而讓他參透了金錢的價值,他認為實體的資產才能長久保值,因此,儘管在金融市場獲利,但他卻做了逆勢的決定:進軍地產。

二十九歲那年,他和後來都在香港商場上頗負盛名的兩位好友郭得勝、馮景禧共同成立「永業公司」,這是這位香港樓王在地產業的「起灶厝」;五年後,原班人馬 再成立「新鴻基企業」,新鴻基至今還是香港地產業響叮噹的公司,香港名宅「凱旋門」就是代表作。四叔雖然後來個人因故退出新鴻基,但恆基與新鴻基兩家公司 在業務上還是常有合作,例如香港地標國金中心就是雙方合蓋。

從合夥經營到獨立創業

更積極獵地 帶兒子一起去「看地盤」淡出新鴻基後,四十四歲,是李兆基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因為這一年,四叔終於開創真正屬於自己的王國──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正式誕生。

成立之初,當時的香港經濟還令人有些擔心,但李兆基看準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動盪結束後,香港經濟將會快速起飛,大舉在市場上購地。在市況仍然紛亂的局勢下, 只有少數地產公司敢像恆基一樣大動作,他說他相信自己的判斷,因此當時的經營策略就是「地照買,樓照起」,同時「製成品(蓋好的成屋)照賣」。

恆基地產的知名度與出售的樓盤,此時開始大量在香港地產業湧現,一九八一年,香港股市大牛市啟動,李兆基看準時機,利用借殼模式將恆基推上市,從此身價三級跳,達到十億元港幣,正式躋身香港前十大富豪之列。

回憶錄中形容李兆基一路的發跡過程說,「七○年代是李兆基的成長期,八○年代是李兆基的發達期,九○年代之後則是高峰期」,上市之後的恆基,比起之前還要 更積極獵地,手上握有的樓盤隨時都在二十個以上。李兆基的兒子李家誠接受採訪時曾經說過,「從小最常和爸爸進行的『親子活動』,就是看地盤(建築工 地)」,當時的李兆基事業版圖還不像現在驚人,勉強擠得出一點點閒暇時間,因此看完地盤,父子還會相偕上茶餐廳,大啖豆腐花、羊扒等平民美食,李兆基說, 這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這一點,和差不多同時期崛起的台灣地產老闆頗為相似,台灣三重幫第二代林鴻聯也曾說過,從小就是跟著父親聯邦建設董事長林榮三到處看地,幾乎成為父子間最重要的交流時光。

如果說三重幫是台灣地產業的巨擘,那麼香港地產界也有所謂「四大天王」,香港媒體曾以此評論這四大富豪:「長江實業」李嘉誠雄才大略,「新鴻基」郭得勝穩健有為,「新世界發展」鄭裕彤勇氣過人,「恆基地產」李兆基則是眼光遠大,先聲奪人。

說李兆基「眼光遠大,先聲奪人」絕不為過,因為八○年代之後的恆基地產,確實一路勢如破竹,最多時,手上樓盤超過一百個,在彈丸之地的香港,這個數字相當嚇人。

但不同於商場上爾虞我詐的廝殺,這位地產大哥大卻有一股仗義性格,和一般商人認錢不認人很不一樣。

從奮力拚搏到懂得讓利

「留一手讓對方踩」 寧不賺錢回饋客戶例如他常教兒子,「必要時要『預留一手』」,意思是說,要留一些空間,讓對手「踩過來」。這話不是隨便說說,幾十年來,他的恆基地產幾乎 和香港各大小地產公司都合作過,因此四叔又被稱為「百搭地王」,換句話說,四叔在市場上鮮少惡言相向,他幾乎沒有敵人,人人都可合作,大家一起賺錢。

又例如,常關注香港新聞的人可能都會注意到,新鴻基的郭家三兄弟,常有一些家族紛爭,四叔雖然退出新鴻基多時,但以三兄弟的「父執輩」身分,李兆基好幾次扮演過調停者,只是四叔從未對外說過,也看得出為人確有令人服氣的一面。

在香港商場拚搏多年,李兆基有幾件事,令所有香港市民都印象深刻。

○四年時,李兆基的個人公司用非常漂亮的價格,簽署一張為期二十五年的天然氣購買合約,當時國際油價每桶二十五美元的價位,但才沒多久,油價一路狂飆,漲到每桶六十美元,按理帳面獲利驚人。

但李兆基想想,決定還是用成本價,將這紙合約出讓給他旗下的上市公司「中華煤氣」,這在向來錙銖必較的香港市場引起一片譁然,「四叔竟然有錢不賺!」根據 當時香港媒體計算,二十五年下來,此舉可讓中華煤氣的所有客戶每年節省超過八億元港幣的驚人數字,但李兆基卻只對媒體淡淡地說:「便宜來,便宜去,我對得 起大家。」又例如香港目前最高價的樓盤,當屬恆基地產位在半山干德道上的「天匯」,前年他也把自己名下的權益,以低於市價的方式,轉讓給恆基地產,為恆地 立刻帶來潛在獲利,對股東非常慷慨。

此外,香港房價曾在九六年時飆到最高點,當時香港政府和現在台灣類似,背負極大的高房價壓力,結果李兆基這位大哥大率先做出史無前例的「帶頭降價」之舉,把自己當時手上在新港城的樓盤,降價八%,當產業龍頭率先調降房價,瞬時也讓政府壓力頓減。

李兆基愛不愛錢?當然愛錢。但他懂得賺「長久錢」,而不是「眼前錢」,這或許是恆基王國屹立不搖的祕密之一。

從香港樓王到亞洲股神

奉行「四大基本法」 大賺數倍出場市場瞬息萬變,香港地盤有限,價格越飆越高,眼見地產業越來越微利,但全世界的資金卻不斷湧進香江,他順應情勢,在七十五歲這一年,利用香港 金融中心的優勢,一腳踩進股市投資,但李兆基以前的想法還是沒變,地產業雖然利潤不再,但「實業」畢竟還是風險較低的產業,可以和所有公眾股東分享利益, 股市風險比起樓市高出太多,因此他只用私人名義成立「兆基財經」,即使後來他獲利亮眼,被封為「亞洲股神」,但至今沒有改變他不上市的想法。

從此之後,每次只要李兆基出現在媒體面前,記者的問題永遠繞著股市打轉,希望四叔對於盤勢,給予一點意見,投資人就受用無窮了。

但外界的殷盼越高,李兆基越不敢輕易發言,尤其在○八年的海嘯之後,四叔坦言,兩千億元的資金賠掉一半,「樓去半邊」。他從不諱言自己也會錯看,也會虧 損,但香港投資人對他的期待依舊,因此,四叔拗不過,在他的回憶錄中寫下自己的投資心得,供好友們參考,「希望以後大家不要再問了」,以下是《今周刊》的 摘錄:

投資基本法一:選擇國家

李兆基不斷前往世界主要金融城市考察。對美國、日本、歐洲等地進行深入調研。他認為中國最好,原因是「中國領導班子產生得宜」。

他認為國家元首的素質對國運盛衰影響極大。今日中國最高決策核心,無不經歷過多年的千錘百鍊才能入局,都是從基層培養和實幹起來的。這與西方總統選舉制度有很大差異,例如美國總統往往缺乏實戰經驗,難在上任後即刻有彪炳功業表現,故李兆基看好中國。

投資基本法二:選擇投資貨幣本位美元受雙赤字影響,期貨價連年下挫,美元弱勢由此可證。投資時應轉貨幣本位為高息貨幣,例如英鎊或澳元。

投資基本法三:選擇行業

沿用與揀選國家同出一轍的理念,即選行業亦將重點放在增長潛力較大的行業,大致而言屬「火」的能源業包括煤炭及石油,屬「金」的保險業及銀行業,以及屬「土」的地產業等。

投資基本法四:選擇股份

李兆基認為投資股票應選擇各行業之佼佼者,即所謂龍頭股,只要該行業發展空間大,龍頭股一定占盡優勢,例如地產龍頭股,土地儲備大部分為早期買下成本較低的舊地,利潤自然豐厚。

這套「李氏基本法」看似四平八穩,但確實是李兆基股市獲利的準則,他依循這套方法,在○五、○六年大買中國人壽、中國石油,結果都大賺數倍出場。

儘管投資成績了得,但李兆基在公私場合,從來不談自己正買進什麼股票,他說:「這是謹遵股市投資之道。」

從水火不容到互相關懷

與妻離異成好友 二十五年未傳緋聞李兆基育有二子三女,子女間的相處都算和樂,但他自己卻在一九八五年、五十六歲那年和元配劉惠娟離婚了。李兆基凡事坦然面對,他在回憶錄 中,連這件事都願意談,他坦言:「我和前妻離婚時,真的有點勢成水火,各不相讓」。但畢竟兩人都有成熟的人格,在離婚多年之後,○九年和一○年,李兆基的 生日,劉惠娟都送來寫著「心無罣礙」和「春暖福至」的字畫給他,李兆基說:「可見她對我仍然關懷,也許意味著這些年過去了,她細心思量,承認我是個好人, 我在她的心目中和生活上占有一席位。離異了二十五年,能得到今天這樣的結果,我已經很快慰了。」離婚後的李兆基始終沒有再婚,在八卦媒體橫行的香港,也幾 乎從未傳出緋聞,他甚至一直住在這棟當時為了前妻而取名「惠苑」的大樓裡,一住就是三十年,這位大富豪甚至連在家裡,都把主臥室讓出來,自己睡在僅二百平 方呎(折合大約六坪)大小的客房裡,他想,「我不是曾為很多小家庭設計過只有幾十平方呎大小的房間嗎?」李兆基曾說,他從來沒有長遠偉大的夢想,無論是當 年在黃金市場裡打滾的窮小子,還是如今的「香港樓王」、「亞洲股神」,他人生每個時期的每個希望,都化作腳下力行的每一件細微的事,逐步執行。

如果用台灣現代的說法,應該就叫作「人生有夢,築夢踏實」。

最近十年,李兆基十次現身,有五次都是為了公益捐款,今年已經八十二歲的他,有六個內孫,近期一張他抱著三胞胎孫子的合照,在照片裡滿溢幸福的笑容,這張照片登遍香港各大媒體,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位香港富豪的奮鬥故事,也是一個「知足常樂」的故事,或許,李兆基當初決定寫下這本回憶錄,所要傳遞給後代子孫的,也就是這樣最基本的處世精神而已。

李兆基

出生:1929年,出生於廣東順德

現職:恆基集團主席

稱號:香港樓王、亞洲股神、四叔經歷:1963年與香港著名商人馮景禧、郭得勝合組「新鴻基」

學歷:小學畢業

近期成績:《富比世》2011全球華人富豪榜排名第三(190億美元身家)。

家庭:其妻劉惠娟(1984年離婚),子李家傑、李家誠,女李佩雯、李佩玲、李佩儀

李兆基的飆富人生

從1000港幣到5000億新台幣身價

1000港幣起家

15歲 掌管家裡開的金鋪與銀號,獨當一面18歲 辭別父母,隻身到香港中環的老金鋪街打拚,賺到第一桶金29歲 偕同其他7人合資成立「永業企業」,進軍香港地產業30歲 與妻子劉惠娟結為連理,56歲因觀念不合離婚「三劍俠」闖蕩香港地產界34歲 與郭得勝、馮景禧另起爐灶,成立「新鴻基企業」36歲~40歲 「新鴻基企業」壯大期,三人各有其長、各司其職,在地產業戰無不勝,贏得「三劍俠」的美名43歲 「新鴻基企業」上市,三人分道揚鑣,各自成立公司發展

開創「恆基兆業王國」

44歲 創立「恆基兆業」,全力發展地產,推動公司上市51歲 初次投資中國地產,於廣州興建中國大酒店和花園酒店52歲 「恆基兆業地產」正式在港上市,就此登上香港富豪之列,同時入主香港中華煤氣與香港小輪兩家上市公司,恆基集團成形64歲 斥資收購美麗華酒店,入主飯店業67歲 《富比世》全球富豪第四名,首次成為亞洲首富

從地產界跨足投資界

75歲 成立私人投資的「兆基財經」,正式從地產轉向股市。兆基財經在上市前透過配股取得大量H股,3年內,資產由500億大增至1200億港幣,最多時甚至到2000億港幣,被香港人奉為「亞洲股神」。

用財富回饋社會

62歲 與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共同捐贈600萬美元資助美國耶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計畫66歲 成立仁安醫院,慈善擴展至醫療服務77歲 啟動「溫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萬農民及萬名鄉村醫生培訓計畫」79歲 捐贈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及上海復旦大學等多所大學院校,致力培育人才

李兆基的兆元帝國

● 集團7家公司合計市值2715億港幣(約1兆元新台幣)● 計算其個人及其家族持股,其身價高達1408億港幣(約5248億元新台幣)● 若按照《富比世》雜誌排名,李兆基家族身價190億美元(約5500億元新台幣)

李兆基

恆基兆業帝國

恆基兆業地產(0012)持股62%,市值735億元香港小輪(集團)0050 持股34%,市值9億元恆基兆業發展(0097) 持股69%,市值15億元香港中華煤氣(0003)持股42%,市值519億元 港華燃氣(HKG1083)持股67%,市值68億元美麗華酒店(0071)持股44%,市值24億元陽光房地產基金(0435)持股93%,市值38億 元兆基財經(未上市)持股100%,市值粗估1000億元註:1.以上身價計算未計入私人投資「兆基財經」。

2.市值單位為港幣,以5/23收盤日計算。

資料來源:恆基兆業與陽光房地產基金2010年年報、港交所

李兆基精采語錄

人生

◎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人生不能無憾,我們只能努力活得精采。

◎ 我的志向為「上善若水」,願望是「自然無為」。現在的「志向」是希望慈善公益能如水般灌溉萬物,就能昌盛、繁衍;「願」是凡事自然無求,安康地生活下去。

成功

◎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指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才能先別人一步 )。

◎ 三個人好比一把筷子,一枝就容易斷,團結一起就不容易斷。

◎ 「止、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經營

◎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指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盤算)。

◎ 從來不會自私地只顧自己盈利,而不照顧業務對手,信譽是最要緊的。

◎ 我喜歡人誠懇敦厚,商場上的「公司業績」及「股東利益」是重要的事務,競爭謀利是理所當然的,但做事必須合情合理,公正不阿。

◎ 我將生意看作一個小朋友一樣,只要用心栽培,日後就會有很大成就。

子女教育

◎ 少年得志,狂妄自大;遊手好閒,不思勤奮,是失敗之源;放縱自己,輕佻浮躁,早晚會闖禍;凡事不可忘本,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 一曰忍、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凡事忍讓,可以保持人生過程中的不傷和氣。

投資

◎ 只要心水清(投資趨勢看得通透),等待就可以有不俗的回報。

◎ 商人的投資行為就好像吃東西般,嗅出哪裡有香味便往哪裡跑。

◎ 市場上有起有落,也就一定有攻有守。攻守的原則應是「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即是說有市場可為則為之,無市場時就靜待時機,千萬要忍耐,別急進,別只見小利,因小不忍則亂大謀,欲速則不達,最重要是具備長遠眼光,從宏觀視事,只看重蠅頭小利,必大事不成。

公益

◎ 古有明訓「救萬民於水火」,我不想辜負上天給我的厚愛,不是很多人能像我一樣創造財富,所以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竭力幫助年輕一代受良好教育及為貧窮的人解決困苦。

◎ 做公益與做生意一樣,要有十分收穫,務求四兩撥千斤,發揮更巨大影響力,單純的救濟對我是不滿足的,財力、物力要有加上心思之後的成果。

◎ 我不是捐錢救濟窮人,是誠意地扶助他們自力更生,我之所以重視教育,因為能夠讓億萬人民受惠,千萬年得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75

特斯拉將建世界最大電池廠 產能接近全球總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939

毫無疑問,中國的金融系統在過去十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實體企業主要的融資方式是向銀行借款,佔比幾乎達到100%,而當前這一比例的降幅超過了50%。

同樣驚人的變化還體現在表外融資方面,其中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是社會總融資中最接近影子銀行的類別,因缺乏足夠的監管,這幾項業務增長迅猛。在2013年,這些業務的融資規模佔到了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30%,達到創紀錄的新高。

而在本月20號,央行首度公佈了各省市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

該數據顯示中國地方政府對影子銀行的風險分佈並不平均,某些省市格外突出。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將接近影子銀行的社會融資類別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相加彙總,畫出了中國不同省市(港澳台除外)對銀子銀行的風險敞口地圖,具體如下圖所示,紅色、黃色、綠色所代表風險程度依次遞減。

風險最高的省市排名依次如下:

上海——46%

西藏——45%

黑龍江——45%

貴州——42%

云南——42%

山東——40%

湖北——39%

福建——38%

河北——38%

這些數據揭示了中國不同地區的金融風險,包括西藏、云南、貴州和黑龍江在內的一些內陸省份的風險敞口都比較大,類似的還包括河北、山東、福建、江西和湖北。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為上海、北京和重慶屬於區域性的金融中心,所以這些地方的風險不一定像數據顯示的那麼高。

隨著很多信託產品、理財產品的到期,風險敞口較大的省市可能會更容易出現違約和財政困境,為應對危機的出現,地方政府可能會加強對地方金融機構的審查力度。

如果想知道地方出現債務違約的風險,一個有意思的做法是將上面提到的這些數據與地方政府債務情況進行對比,來看看哪些省市最有能力為金融機構提供救助。下面這張圖顯示了不同省市的情況,其中藍色代表地方債務與GDP的比例,紅色代表地方政府對影子銀行的風險敞口。

目前能夠得到的關於地方政府債務的數據非常有限,官方的數據可能低於預期,而且很多地方省份的數據是缺失的,所以想要畫出一張完整準確的全景圖有不小的難度。上述的圖表均來自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69

徐小平北大萬字演講:創業是你人生資源總和的爆發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5/146093.html

i黑馬註:昨天在校園黑馬大賽上,徐小平老師長達1個小時的演講,現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北大學生。在這段長達萬字的演講中,他分別點評了俞敏洪、馬雲的成功,以及他為什麽投資大姨嗎、伏牛堂等,也鼓勵年輕人們在這個創業的大好時代,激流勇進,勇往直前。

ELIFE校園黑馬創業大賽開幕儀式9月24日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舉行,本次活動由創業家傳媒和ELIFE智能手機共同主辦,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聯合主辦。同時我們也邀請到了北大知名校友徐小平在開幕儀式上進行了萬字演講。

來源:i黑馬

你每次看到徐小平的時候,他總是風淡雲清、妙趣橫生。事實上,據i黑馬了解到的是,徐老師是標準的優等生習慣,每次講話總是會做很詳細的準備。歷史上徐老師在創業家&i黑馬平臺上,做過很多次精彩的演講,比如:

黑馬運動會上的演講《除了活命,企業發展還需要使命》,

在黑馬營七期開課儀式上的演講《徐小平:除了活命,企業發展還需要使命》,

在創業家傳媒5周年的演講《能忽悠我的創業者必然有一定的能力》,

在百度創業家沙龍上的演講《創業“七宗敗”》

......

昨天在校園黑馬大賽上,徐老師的演講依然很精彩,長達1個小時的演講,現場吸引了北大學生越來越多,徐老師講得汗流浹背。在這段長達萬字的演講中,他分別點評了俞敏洪、馬雲的成功,以及他為什麽投資大姨嗎、伏牛堂,幹貨滿滿。以下是演講長文:

\90後們,這是一個創業的好時代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得回應一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張一弛教授對我的誇獎,說我是先知,我確實是先知。我想舉中國一句古詩,春江水暖鴨先知。做中國創業的鴨先知也不錯,另外我想回應一下張教授,我是北大校友,不是準校友,這是我四天之內第三次來北大,禮拜日在大禮堂,禮拜一在教室,第三次在這里,也許我做完基金,以後會在北大做一個老師。

我在北大是83年到87年,北京團委幹了整整四年多,我是旁聽生是錯誤的。《創業家》雜誌一定要把工作做透,別搞錯了哦!我確實在大學期間在北大旁聽過課,聽過很多好的講座,在那兒沐浴了北大的精神。因為聽了北大的課,喜歡北大的氛圍來到北大。不僅北大給了我北大精神,五四的風範,給了我知識、理想這些東西,未名湖永遠蕩漾的春水和秋水。在北大遇到四個人,這四個人不僅深深影響了我的人生,也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這四個人是俞敏洪、李彥宏、王強、李克強,李彥宏是北大團委的,克強是北大團委的書記,王強是北大藝術團的團長,俞敏洪是北大藝術團的觀眾。跟俞敏洪、王強合作到今天,一生合作,北大不僅給你知識、理想,同時給你團隊,給你同誌和朋友,給你創業的力量與資源,所以來到北大,對我來說最高的榮譽,也是一個終極的理想,我們創業過,幫忙一代又一代中國的青年學生追求他們的理想,我覺得把我們的經驗教訓,栽過的跟頭,獲得的智慧跟大家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心目中北大是天下第一的學府,曾經北大除卻燕園不讀書。作為北大的老師、學生,是個人的驕傲,但是也是一個社會的責任,也是一個時代的寄托。在這里,應該走出未來的柳傳誌、李彥宏、雷軍,如果不是在這個教室里,一定是在隔壁教室里或者隔壁的樓里面。在北大校園里應該掀起濃濃的創業氛圍,創業的追求,當然也要帶來嚴謹的創業的智慧,最後能夠幫助大家走上創業之路。

現在是14年9月底,在去年9月底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帶著政治局班子到中關村,李彥宏、柳傳誌、雷軍給他們做了匯報。這個意義重大,這證明最高領導對最底層的創業開始了前所未有的關註,10月8號我到上海參加創業周活動,習近平總書記給他們寫了親筆信,最高領導對大學創業如此重視,如此鼓勵。後來也在去年,李克強總理講一個大學生畢業辦書店遇到種種世俗的刁難,最近李克強也是另外一個演講,達沃斯演講在天津,要掀起平民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所以整個創業氛圍,創業環境前所未有的好,所以大家一定要抓住機遇,要破除戒律,要打碎恐懼,勇敢的跳入創業的大潮里面去,這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業的黃金時期。

當時大家知道的是政治局委員來中關村參觀,不知道另一個事,中關村管委會的領導在這個活動結束了以後去了真格投資的一家公司,他說我早就知道你們,我現在非常後悔的是沒有向領導推薦你們這個項目。當時他們項目只有六七個人,開始了四五個月,但是他說這才是真正的中關村精神。當年李彥宏50萬美元,在種種質疑非難和幸災樂禍的環境下,啟動了他們的創業歷程。

中關村的領導說我明年如果有機會,一定要把你推薦給全社會,包括領導,包括社會,這個創業機構已經有兩年了,複旦畢業的,在布朗讀了博士,在谷歌幹了七八年。他做的產品叫做智能視頻,是在顛覆今日所有的安全監控系統,要使它智能,像人腦人眼一樣判別。他能不能成功呢?不一定,他失敗的幾率要比他成功的幾率高的多的多,但這就是中關村的精神,也是真正的創業家的精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的想法發揮出來。整個創業的氛圍,整個創業的觀念,整個創業的條件,包括天使投資人,包括《創業家》,全社會對創業者現在是前所未有的好,所以大家一定要抓住這個時代。

創業者永遠不是失敗者,為什麽?因為你只有轉型,沒有失敗。當然只有放棄也沒有失敗,放棄是你選擇了輕松愉快的工作,你堅持下去,你總能找到你想要的,所以創業者不會失敗,我們有無數這樣的例子,如果真的失敗了以後,幾個哥們湊在一起又誕生一個偉大的企業,或者你加入一個企業,高速成長的企業,成為他們聯合創始人,成為他們核心的創業者,所以創業是不會失敗的。追求自己的夢想,實在不行,再去找一份工作也可以,幹的差不多,再去創業。

我想講講最寶貴的,我很少說的,就是我自己創業的一些經歷。大家看到馬雲成功,看到俞敏洪成功,有一次一個洋人在北大讀中文,後來在真格基金做過一段工作,他說一句話,他說馬克成功,使得我們整個一代人變得像侏儒一樣。我說那你怎麽看這個?我們唯一的就是要追求更高一點的目的。現在想想馬雲成功了,馬雲市值是馬克的三倍,馬雲的成功,讓一代創業者都變得像巨人一樣。這個時代到來了,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那些草根創業者,一無所有的創業者走過的道路,真的是我要歌唱這個時代。

我為什麽投伏牛堂張天一

我自己創業,我還真的沒有系統的回顧過。但是我現在講一講,就會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我在22歲的時候,那個是國立大學還沒開放,改革開放還沒開始。那時候我想幹嗎,22歲到大學讀了兩車書,沒地方去。那時候我在想什麽?因為開個混沌鋪不可能,那是要管的,怎麽辦呢?就想到一個工廠里去打一份工。只有改革開放興起了以後,我們才有了一個完全發揮自己創業野心的夢想。

22歲這時候中國大學開放,我考上了中國音樂學院,很遺憾,不是北大。那時候讀5年,然後就到了北大,27歲才來北大,比在座所有的同學都年長,你們27歲應該都讀完博士了,做助理教授了。帶著沮喪的心理來到北大,第一個朋友就是俞敏洪。為什麽呢?因為我碰到老俞在北大念幾年,各大高考狀元面前,老俞22歲上大學,高考三次失敗,我覺得終於遇到知音。而且我當時22歲上大學,是因為文化大革命,不是因為弱智,俞老師是22歲上大學絕對不是因為文化大革命。在北大俞敏洪說我要幹一個事,我要辦一個雜誌,我說天使投資在哪里?他說我媽媽是農民企業家,他準備拿一筆錢出來,很偉大,老俞就從北大雜誌開始,記入了歷史。這個雜誌他是不賺錢的,用現在時髦的話叫非營利機構,或者叫社會創業。但是就是這個雜誌,打開了俞敏洪的社交圈和視野和對未來理想之路更高更遠的追求。

在音樂學院五年期間,其實我就開始創業了,創什麽業呢?我是音樂學系的,我在音樂學院發現一個市場需求,很多學校請我們講,講如何欣賞印象派,如何欣賞歌劇,我們講著講著發現許多學校給我們派車接送,講一次相當高的報酬,兩塊人民幣,時間長了三塊。俞敏洪在中國合夥人那個情節很真實的,別人下海,我幹嗎下餃子,這是一種變相的報酬。我們那時候一節課能夠掙很高的工資,所以後來我們做了一件事,整個音樂學系21個人,包括現任中央音樂學院的院長,當時我們做了一個菜單,就是一個價目表,什麽課,誰講,多少錢,當時我們已經市場化了。在那個社會氛圍下,其實我們已經開始創業。

這個故事告訴你們什麽呢?創業萬丈高樓平地起,創業做什麽,做你最擅長的事。你看見了市場機會,那個市場就屬於你。你一定要看到只有你能看到的東西,當然只有你這樣的人才能看到的東西。並不是說徐老師,我們要一個機器人,你是搞這個的嗎?美國人搞的特熱門,我想搞這個,你學的是這個嗎?你的同學、朋友,俞敏洪、王強是做這個的專家嗎?我們已經開始了成功的創業,那時候有一個老師告訴我,小平你畢業了就幹這件事,你就住在音樂學院旁邊,把音樂學院這些老師,這些獲獎的人組織起來,就是全國各地各種課。我後來到北大團委搞吉他班,搞京劇班,搞流行歌曲班,電子琴班都搞過。外國人教鋼琴,同時講英文,英文和音樂一起講了,效果非常好,講座、樂器、英語,這個業務就是順藤摸瓜的走下去。這一切在於你能做什麽,這是創業者應該要真正思考的問題。後來我們這個創業沒有做下去。

後來到了北大,我有一個特別強烈的創業沖動,我們想搞一份雜誌,介紹當代文化、藝術、思想、哲學、心理學的一個雜誌,而且我為此付出了兩年的時間,在北大。但是沒有成功,為什麽沒有成功呢?現在想想,我來北大我最愛這個東西,我想做這個東西。但是出版,你想想出版這件事,它不僅是有思想才行,你要找一個懂得出版的人,懂得發行的人,懂得印刷的人。財經天下,人物周刊,這個都跟我早期的投資有關系,但是做的人是什麽人?京華時報的老總,是南方日報的老總,是這些人在做。所以你愛什麽,你就可以把它做起來。最後,當我在總結這個故事的時候,96年我回到新東方,立刻迅速騰飛,為什麽呢?我有資源,這個資源就是北大學生的資源,俞敏洪這個資源,王強同學的資源。我住在新東方樓上的對面,我給學生做咨詢的時候我心里是緊張的,我憑什麽決定人家的未來,去哪個學校,讀什麽專業,什麽時候走還是不走,我在北大五年就是團委的幹部,學生活動中心的主任相當於。所以我跟學生打交道,既然指導過那些最優秀的青年學生,所以當我站在新東方咨詢座位上的時候,我信心百倍。背後又有俞敏洪、王強的支持,所以就做了下去。

我想創業你要怎麽做,有三個東西,第一個問一下你會什麽,第二你愛什麽,第三就是你有什麽資源。這三點你如果清楚了,你為之奮鬥,如果跟別人不一樣的,就可以。目前最熱的90後的榜樣,北大法律系學生張天一做的是湖南米粉,他本科學的是外語法律,研究生讀的是法律碩士,我說為什麽做這個?他說我愛這個,我說你會這個嗎?他說因為我愛這個,所以我就拿出我法學碩士的這個智商,來研究這個。我曾經說你是不是要請一個烹飪師,他說不,我就要把我心中所愛做出來,我說你到底樣什麽東西?他說他愛的是家鄉的滋味、母親的滋味、童年的記憶。要知道我聽了以後,當場說,我們投了。為什麽呢?他使我想起了星巴克那個創始人,他是賣咖啡機的,到了西雅圖看見賣咖啡機的這個人就是星巴克的創始人,他說你為什麽不開咖啡飲料呢?而那個人年齡已經大了,他不想再冒險了,最後經過各種各樣的波折,他終於把這個店給買了下來。他說我回到紐約,我就難以忘記那個咖啡的味道。麥當勞的創始人53歲賣紙杯的,賣到這個店里去,結果發現這個漢堡是如此的美味。回到芝加哥就是忘不了這個東西,張天一就忘不了童年的滋味,這是真正創業的一個了不起的動力。後來我問他,我說你打算一輩子做這個嗎?他說我不知道,不好說。但是我會繼續把這個我所愛的這個事情做下去,一直做到讓所有的湖南人愛辣的人把我的面吃到山窮水盡,我說那好,我們投了。我相信他在全國能開一萬家,你先把常德占領,再把湖南占領,再把川湘、雲貴占領,這是一個極其偉大的事業。

\創業是你人生資源總和的爆發

創業最難的是什麽?就是許多人不知道從哪起步,其實他忘記了什麽?我們做人做事是要回歸自我。當你創業的時候,你要回歸自我,你到底想做什麽東西。我禮拜一演講的時候,一個北大學生他要做什麽呢?他說四川某一個地方的,他要做的東西是豆精,他是全國生產的中心,我相信這個學生也是家鄉的滋味,也是母親的滋味,也是童年的回憶。如果他把這個事做起來,他能做的非常好。

俞敏洪創業,新東方今天的規模不可思議,有三百萬學生。新東方早期創業者,當時廣告就是一張紙,現在是兩萬七千個產品,後來怎麽壓縮,怎麽精簡,到了七千個怎麽也下不去了,怎麽做起來的?很簡單,俞敏洪是北大英語老師,要掙點錢出國教英語,掙錢多了就開了一個小班,一步一步走下去。有一次我演講,一個學生是北大電子系的,講完以後,他也想做一個東西,顯示屏技術,但是不幸的是我不在,結果他就自己回去做了。在三個月以前我在一個會上,他告訴我,紅杉已經給他投資了,幾千萬美元,他有這個技術。

馬雲一開始做了一個杭州的新東方,請了一個外教,後來在西雅圖看到了這個網絡,他回來就啟動了馬雲創世記的旅行。從這個意義上講,95年,我回到新東方跟俞敏洪說買一個電腦,而不是上網,從這個角度說,馬雲是真正的先知。為什麽先知?他去到遙遠的地方,先發生這個事情的地方,他找到了它的模式,他就走到了今天。創業怎麽起來?第一你會什麽,這個東西非常重要,李彥宏會搜索,我講講黃怒波和小龍女的故事,小龍女她北大畢業,複旦研究生,她想結婚,這是人類最深的愛。就自己搞了一個網站,就把自己嫁出去了,然後又把複旦同室的女生,同級的女生,整個複旦的女生全嫁出去了,最後創辦了世紀佳緣。她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找到了她的投資人,那個網站一段時間內大量的愛情騙子,他們倡導的是嚴肅婚戀網站,後來上市了。

再舉最後一個例子,大姨嗎創始人柴可,創辦了大姨嗎這麽一個軟件,女性健康管理軟件,他在加拿大留學回來,實際是做了四五個不同的創業項目,但是有一個特點,都是在醫療方面,因為他母親是做這個的,他有這個資源。結果創了三四個東西,最後就做成了大姨媽女性健康管理的軟件,後來一時間遇到極其激烈的競爭,這時候他有什麽呢?他有真格基金,我跟王老師走過去說,女性的健康為了什麽?幸福,幸福最高的標誌,心靈的自由,女性這樣一種特殊的健康的需求,你要給予她自信,給予她一種驕傲,創建一個女性自我認知的文化。所以他們一時間做了很多事,包括建了姨媽廟,倡導搞姨媽節,一年一次姨媽節,什麽時候呢?三八婦女節,八三姨媽節,關註女性。同時還倡導搞每個月一次請假,後來他發一個微博,上百個企業家響應他,一個月給女性放假一天。他倡導搞成一種文化,搞成一種民俗,搞成一種生活習慣,這是最高境界的創業。但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創業者你不一定能看到這個東西。

每個人會問我創業做什麽,或者問老師這個方向怎麽樣,這個方向很好,但是一定做不成。創業種種因素結合起來它就屬於你,不屬於別人,你就必須辭職,你就必須義無反顧的無悔的投入,而不是問人家這個怎麽樣那個怎麽樣,可不可行,你一問就完了。他一定是你的教育,你的工作,你的同事、朋友、父母、社會關系一個總和,所以我給創業下一個定義,創業是你人生資源總和的爆發。俞敏洪他沒有社會關系,什麽都沒有,僅有的關系是同學們全出國了,50個同學49個全出國了,最差的一個人輾轉去了匈牙利,你想老俞多麽孤獨,但是他有什麽?北大英語老師就是一個金字招牌,就啟動了創業。這個定義還是一個先知級的定義,叫做創業是你社會資源總和的爆發。

有人經常說,比如我見到一個公司的副總裁,他很郁悶,年薪千萬級,很厲害,我說你應該創業,如果你不創業的話,你擁有的這一切資源將以退休郁悶而終。如果你想創業,你引爆起來,一群人跟著你走,我覺得這是人生所有資源的一個爆發。當然這個人現在還沒有創業,我就希望他去創業,新東方二把手陳向東老師辭職了,我請他吃飯,當然我永遠不在新東方內部鼓勵人們創業,我還是新東方的原始創始人,但是老師辭職了,我把他當做黑馬,當做牛文文黑馬營的人,一視同仁對待他。他給我創辦了一個好學網,創業的起點就是這樣。

真格投資標準是什麽呢?三點,第一你學過什麽,你做過什麽,你有沒有號召力,你的學習能力,你的工作能力,你有沒有把大家弄到一起來的能力。一定要有團隊,一般是三個,老同學,老同事,老鄉,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都是新東方的,當然已經離職很久的人。經常有人說,老師我要怎麽找團隊,我說你完了,不要創業了。因為當你說怎麽找團隊的時候,團隊是找不來的,團隊是感召來的,是吸引來的。一般是這三個,同學、同事、老鄉。 王鑫問他有團隊嗎?他說有,我老婆,我現在創業失敗了,只有我老婆對我不離不棄。俞敏洪創業也有兩個人,他老婆、老媽,美國夫妻往往創業成功比例很高,團隊第一是要有團結,第二要互補,不互補的團隊一定會崩潰的。第三個團隊我們衡量的標準,他們是不是有團隊精神,協作是不用說的,能不能有團隊精神,這是我們看重的東西。真格基金,天使投資人當場不給你投資,就不要再理他了,可以跟他保持友好的客氣的交往,一般來說他不會投你了,因為天使投資人沒有什麽東西可以研究的,沒有什麽東西可比較,就在那一瞬間他對你信不信。大家知道信則靈,不信則不靈,到處去征信,調查你的誠信,沒有用。

最後我講一下創業的理想主義,創業的理想主義是什麽?就是在你想做這件事的那一瞬間,你要對得起你的那個offer。我想說承擔社會責任,但是其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什麽呢?要對你每一個客戶,對你每一個服務對象,要盡善盡美。喬布斯那種精神就不用說了,對產品的瘋狂,但是我說新東方,當時我來新東方的時候,那個時候也沒有名,也沒有傳奇,但是我們提了一個口號叫什麽?對每一個學生如同對一代中國青年。而對整個中國一代青年,像對每一個人一樣。毫無疑問,我在新東方十年,我們踐行了這個東西。甚至我們內部會有鬥爭,比如學生抱怨了,俞敏洪給他們賠償多了,我們沒法工作了,俞敏洪說我們關門,必須要讓每個學生滿意,就是這樣的東西支撐新東方走到今天。餐館好在哪里?你上次來了那個記憶就是餐館全部的品牌價值,如果你來了感覺不好就走了。假如我是餐館老板,我是應該把每一次接待都當做我最完美的一次接待,如果每個創業者從第一天起,無論你是做一個應用,都應該動起來,而不是找錢,沒有人用。我開一個培訓班,最偉大的教育企業新東方,學而思,一個教英語的,一個教奧數的,現在市值快趕上新東方了,他們就是把每個學生當成他們全部的客戶,一直走到今天。當我們被創業的浪潮推動著前進而激動的時候,其實我覺得成功的機會屬於每個人。80年代我在北大讀過一本書,第三次浪潮,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30年過去,中國互聯網並不比美國落後,中國移動互聯網真的不比美國差,這是多麽激動人心的。

在今日創業,任何一個草根,任何一個平民,任何一個普通人,沒有任何資源的人,你創業的機會,你登上納斯達克的機會,你實現夢想的機會,真的不亞於任何一個高帥富,任何一個有資源的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最激動的一個昭示。而我本人也願意在這個時代,追隨牛文文,參與ELIFE校園黑馬創業大賽,用金立手機,把創業的好消息傳給所有的大學生。謝謝大家!

 


恐懼總和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16.html


全球資產市場再次經歷一次三、六、九式震盪。

美股開市不久跌三百幾,情況可比金融海嘯,債息數分鐘內下跌數十點子,避險感覺尤如戰事狀態。

全球主要債息幾乎全數創新低,在美國即將全面結束買債、醞釀加息之際,如果單單歸咎怕經濟增長放緩,其實好等於堅持雨傘屬於武器一樣......都係攞嚟講,亂屈!!

即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又或高盛,將全球增長下調,別忘記增長仍然料有百分之三左右,比幾年前全球百分之一左右,好得多!!

再者,市場自從去年已經承認,後海嘯時代,全球每年平均增長難以見四,難道市場現在才夢醒!!

通縮確實是市場關註,尤其我國輸出強大資金及購買力,連通脹亦只得百分之一點六,在在令全球對通縮憂慮加深。但通脹作為單一因素,能否有如此強大能力令市場超重恐慌,似乎外界太高估通縮了!!

避險情緒高漲,投資者押註、面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聯儲局將會推遲加息。

利率期貨反映、明年九月加息機會率由78%跌至36%,而十月及十二月機會就分別是50及63%,早在幾星期前市場仍然估計、明年六月加息機會有50%!!

金融時報形容、市場對加息時間的變化,根本莫名其妙、難以解釋,大部分數據亦證明經濟無放緩跡象。

如果有人堅持雨傘可以殺人於無形的話,錢則肯定是破壞市況於無影。

構成近期市場波幅加劇,由匯市,蔓延至商品,再蔓延至股市,繼而蔓延於債市。遠因,或者觸發點,由始至終在於美國為首印錢太多,資金多既可以製造無限升幅,而無限升幅結果,就是動盪的伏筆。

中環人形容,市場行徑似乎預視,風險因素不止經濟,不止通縮那麼簡單,Unknown Risk Factor 係咩?

老實,無人知,但環顧今年甲午之年,太多事情發生,至今仍然是一個Unknown!!

例如烏克蘭問題、例如伊斯蘭國忽然冒起,而失蹤馬航飛機去左邊?金正思幅相是真定假?又點解安全、自由的香港,會搞成咁??

基金經理形容,地緣政治風險已經成為一眾大戶評估投資,首要考慮因素。經濟風險升溫,大可以搞基建,用貨幣政策解決,但地緣政治風險點解決?打過囉!!

無論幾年前的中東運動、非洲革命等等,要搵可以有一萬個原因解釋。但正如頗多政治學者指,大量印錢,財富分配公平,社會要求契約重訂聲音此起彼落,一爆就出事。

美國佬讚伯南克好,對經濟重建有功,他有更大「功勞」可能是種下全球地緣政治不穩之局。

美國鴿派企圖借外圍經濟冒起,萬一成功,或者正如羅傑斯說話,我們離大災難又行近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14

漢能市值破3000億港元 超光伏上市企業總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2330.html

漢能市值破3000億港元 超光伏上市企業總和

第一財經日報 晨雨 2015-03-06 06:00:00

作為一家中小型企業,漢能的規模相當於一家中小型光伏企業,而保利協鑫、阿特斯、英利等一線光伏企業,市值遠不如漢能。

“這到底是什麽樣的公司?如此神奇?”“僅僅2年多時間,市值從80億港元到了3000億港元。”3月5日的朋友圈里,大量私募、公募基金、券商和光伏行業人士都發出這樣的驚嘆。

這家“神奇”的公司就是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下稱“漢能”)。而目前漢能的市值,幾乎是所有A股、H股和美股光伏企業之和。其股價飆升的理由在哪里?讓人直呼“看不懂”。

繼3月2日~4日大漲後,漢能公司的股價繼續大幅上揚,總市值也突破了3000億港元,摸高至3041億港元。

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李河君(漢能實際控制人),途中雖被記者追堵,卻閉口不談股價大漲之事。

股價飆升

3月5日,多只新能源港股股價大幅上升。其中,君陽太陽能上漲70.33%、陽光能源漲24.59%,卡姆丹克太陽能和聯合光伏、保利協鑫能源等都有3.88%至9.43%的上揚。而最為搶眼的還是漢能。其股價從開盤時的6.45港元,上午9點50分左右一度沖高至9.07港元,隨後滑落,午後依然維持高位震蕩走勢,最終在下午於7.3港元收盤。漢能當日的實際成交量為5.83億股,成交額44.19億港元。

根據相關公開資料,當日所有港交所的上市公司中,漢能的成交額位居第一,遠超匯豐控股、中國平安、工商銀行、騰訊控股等。其3041億港元的市值也已超過了港交所(00388.HK)等。

“走勢太詭異。”一位基金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漢能在今年以來的股價大幅上揚,從1月的2.65港元低位,漲到了目前的7.3港元,漲幅高達175%,這種上漲幅度可謂是多只新能源港股中罕見的。而且,在1~3月的這兩個月期間,不少港股股價都是在下滑的,漢能卻逆勢而上也堪稱奇特。另一方面,連續四天,漢能已經累計上揚了60%。

而一位金融行業人士告訴本報,李河君及一致行動人在漢能中的股份估計在70%左右,那麽以3041億港元市值來計算,李河君的身家大約是2000億港元。

連續幾天的幾十億資金砸在漢能公司中,這些錢到底是哪里來的?“在漢能這樣一家不被外界所看好的企業身上,來下這麽大的賭註,基本可以被判斷為‘莊家’。”前述金融行業人士稱,雖然知道漢能這家光伏企業,但了解它的人似乎並不多,而且也幾乎沒有太多的市場報告來研究它,倒是有香港和內地機構在考慮研究,是否要對其做空。

如何運作?

市值既然如此之大,漢能的業績究竟如何?

3月3日,漢能公布報告稱,其2014財年,純利增加約55%以上。2013財年,漢能的凈利潤是21億港元左右。此外,漢能還表示,2014年其非關聯交易產生的下遊業務收入,在去年獲得重大突破,占該公司2014年12月底財政年度收入約35%以上,比2013財年也有大幅增長(當年為32.74億港元),同時去年出售的5個光伏電站項目也有顯著收益。

事實上,讓機構看不懂的地方,主要是有幾點:首先是漢能自身的業務模式,另外即便2014年漢能的純利和收入大幅增加,但漢能自身的現有實力,似乎也與其龐大的市值相去甚遠。

多年來,漢能的結構都較簡單:把自己的生產設備和整套生產線賣給自己的聯營或者關聯公司。比如說,2014年初,它就與漢能控股(母公司)指定的河北曹妃甸漢能光伏有限公司合作,提供後者總計600兆瓦的CIGS薄膜太陽能整條生產線。

而近期,它還從事另一項業務:把漢能控股制造出來的組件再買回來,並且安裝到相關電站上。如2013年,漢能就買入了大約677.9兆瓦的光伏組件,用於安裝到光伏發電項目上。

上述兩類業務結合的做法,在行業中難得一見。很少會有公司既把組件制造設備賣給母公司及關聯企業、又將組件買回來做電站,多數企業是賣產品(如多晶矽、矽片及組件)加上電站投資建設等。所以在市場上,幾乎看不到可以與漢能做比較的公司。

此外,對於漢能報表中的個別數據,也有相關疑點。

2013年,該公司的物業及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僅為2.09941億港元,但是流動資產高達91.97億港元;漢能的商譽有79.15億港元之多,無形資產也有11.88億港元;其當年的收入為32.74億港元,但實際的“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則為42.21億港元。42.21億港元中的主要應收款有一筆“應收合同工程客戶款”18.58億港元,這個客戶還是漢能控股關聯公司。這也意味著,漢能的主要欠款人是自己的“親戚”。有分析師告訴記者,收入小於應收款的問題,在光伏待業內不是很多見,多數情況下,應收款的應該是小於收入的,但也不排除這家企業議價能力較弱(上一年的應收款沒有拿到又轉入當年)以及關聯企業較多等問題。而漢能的固定資產遠低於流動資產、商譽值偏高、收入低於應收款等三類問題,在2014年上半年也並沒有得到緩解。

此外,作為一家中小型企業,漢能的規模相當於一家中小型光伏企業,而保利協鑫、阿特斯、英利等一線光伏企業,市值遠不如漢能。多位金融行業人士評價道:“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漢能這樣一個光伏設備制造商,居然有這麽大的市值,業內外都少見。”

不過,李河君對於漢能充滿了雄心壯誌。他向外界傳遞過公司的遠景:漢能有一個“121”計劃,到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1萬億元,市值20000億、盈利1000億元。因此,5年內李河君或許就具備了挑戰“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能力。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編輯:一財小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60

上海單價10萬以上的豪宅成交490套 超過之前三年總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913.html

上海單價10萬以上的豪宅成交490套 超過之前三年總和

一財網 羅韜 2015-12-10 19:45:00

上海鏈家市場研究總監陸騎麟認為,豪宅其交易量暴漲的背後是房價走高導致的豪宅門檻減低,越來越多的中高端改善產品步入豪宅的行列,導致成交量也急速上漲,加入前幾年累積的改善性需求以及由剛需向改善轉化的購房者也紛紛入市,從而促成了豪宅市場的火熱行情。

越來越多富豪將自己的財富變成了豪宅,而上海的豪宅見證了這一場盛宴。今年11月湯臣一品成交了2套億元豪宅,分別為1.50億元和1.61億元,成交均價分別為25.16萬元/平方米和26.92萬元/平方米,接連刷新了上海豪宅單價的歷史記錄。

而整個上海豪宅成交量也使得今年的豪宅操盤手非常震驚。上海鏈家市場研究部數據顯,截至11月上海單價超10萬元/平方米的頂級豪宅已成交490套,超過過去3年的年度成交總和。

瘋狂的價格和銷量背後,究竟又是誰在為這些豪宅買單,又是哪些因素在主導這場豪宅盛宴呢?

11月的一天,位於黃浦江邊的某樓盤銷售人員祝華(化名)見證了自己樓盤最後一套房屋被搶的一幕。“一個客戶給我打電話說帶200萬過來付定金,一定要買一套房屋,當我去找營銷總監預定房屋的時候,發現另外一位客戶直接刷了1000萬全款買了。我們發現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的樓盤是否吸引人,而是這些客戶就是有需求購買不動產。”祝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這樣的場景並不罕見,祝華曾經見過一個土豪帶著一個億只是來詢問上海哪些豪宅可以買,顯然這些高凈值人群還是對不動產情有獨鐘。

中原地產從事豪宅交易的張龍元發現,今年豪宅的熱銷其實是有兩波熱潮,第一波是在今年的5月和6月,那個時候特別多金融行業的人士選擇購買豪宅,在股市獲取大量收益的高凈值人群顯然已經開始慢慢退場,而他們則把資產配置到了豪宅身上。而之後豪宅市場就開始冷清了兩個月,然後突然之間又開始迅速加溫。《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這個時候正好人民幣開始不斷貶值,這些高凈值人群為保證自己的財富紛紛入手豪宅。

今年上半年,上海豪宅市場已經出現了瘋狂,截止今年上半年上海成交均價超過10萬元/平方米以上的一手高端豪宅成交超過150套,刷新上海的歷史新高。此前,豪宅歷史最高點是2012年創造的149套。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市。

同策咨詢研究部分析師許之靜統計發現,今年前四月上海、北京股民人均炒股獲利15.64萬元和8.02萬元,居全國前兩位。而這個數據只是人均值,對於那些金字塔頂端的客戶而言,他們的一次出手可能獲得的回報可能就是一個天價。胡潤研究院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和上海兩地的超高凈值人群(個人總資產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人群)數量分別達2854人和2307人,分別占全國的16.8%和13.6%。

而下半年的豪宅熱則是另一個原因。“我們接觸客戶發現,這些客戶大多數已經有很多財富,他們本身也沒有時間和能力去進行海外投資或者外幣炒作,因此他們還是把自己的財富放在高端不動產身上。”一位豪宅營銷總監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可以投資的渠道不多,今年下半年開始股市風險增加,而海外經濟環境也不樂觀,因此這些高凈值人群都把財富放在了一線城市的豪宅里面實現財富保值。”

“這些買家大部分還是來自金融行業,通常還是自己居住為主,我們也發現有一些北方買家來滬置業,主要還是考慮到上海的環境和未來子女的教育,還有些買家今年入場有很大原因就是人民幣貶值,而為保證自己的財富和生活質量因此買房。”上海鏈家項目代理總監吳靜婷提到。

此外,今年房價上漲也導致了很多房屋被豪宅化。在陸家嘴,1000萬左右的房屋,很多買家都是因為改善置換而購買,而在之前幾年這個價位的房屋還是只屬於金字塔頂端的人。上海鏈家市場研究總監陸騎麟認為,豪宅其交易量暴漲的背後是房價走高導致的豪宅門檻減低,越來越多的中高端改善產品步入豪宅的行列,導致成交量也急速上漲,加入前幾年累積的改善性需求以及由剛需向改善轉化的購房者也紛紛入市,從而促成了豪宅市場的火熱行情。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12

韓國欲造最大“中國城” 面積超全球“唐人街”總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229.html

從韓國首都首爾市區出發,沿黃海岸建設的15號高速公路向南驅車一小時,能夠到達京畿道平澤市的黃海經濟自由區。

16日,黃海經濟自由區剛剛作出一個決策:批準建設全球最大的“中國城”,吸引中國資本和旅遊觀光的需求。該決策剛剛宣布便在韓國社會引起巨大反響。

“面向中國的最佳投資地”

平澤位於韓國西海岸,距離首爾約70公里,是擁有44萬人口的中等城市,與中國山東半島隔海相望。而其所在的韓國西海岸擁有著開設良港得天獨厚的條件,外加上其擁有的地理優勢,一直以來備受韓國企業的青睞,平澤港的物流量在10年內已經翻了兩番,成為韓國第三大港,僅次於釜山港和仁川港,其中有近八成物流量是與中國進行往來。

而在平澤港直線距離10公里內,就有包括兩個國家產業園區在內的8個產業集聚園區,很多大型企業也看中平澤,紛紛選擇在此設廠。

其中,三星電子和LG電子兩大韓國電子巨頭的動作最引人註目。兩家企業分別投資100萬億韓元和60萬億韓元,在平澤港周邊設立產業園區,將兩家公司的上下遊企業全部搬遷至此,以達到產業集聚所帶來的生產性增長。

據平澤市政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在近3年內,隨著產業園區的完善和企業的入駐,平澤市預計將面臨8萬人口的凈遷入,為此平澤市正在加緊建設基礎設施,以應對巨大的人口遷入潮。

而平澤市所屬的“黃海經濟自由區”,作為韓國國家戰略的經濟開發區域之一,因為其所在的地理優勢毗鄰中國,因此將自身定位為“面向中國的最佳投資地”。

創造走出去機會

據本報記者了解,本次建設的“中國城”項目將落成於“黃海經濟自由區”玄德地區,規模為232萬平方米,大於美國、日本,韓國等主要國家的55個“唐人街”面積總和。

該項目的規劃顯示,“中國城”項目將自己的定位區別於傳統的唐人街。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個項目更接近於建設一個小型的新城,而這個新城將更加接近並符合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例如,城內將規劃建設4000間客房的特級酒店,6000間規模的酒店式公寓以及附帶國際場館與免稅店的大型購物中心,還計劃吸引中國國內知名的國際學校和營利性醫療機構入駐。

另外,為了最大化利用韓國的品牌效應,該地區還準備吸引2萬戶東大門、南大門,明洞等地的商鋪,以優惠價格進駐中國城,或在中國城網絡空間開店,以吸引中國遊客消費。

2016年底城際高鐵通車後,平澤到首爾僅需20分鐘,韓方期待這將成為吸引中國投資的“法寶”。

負責開發建設該項目的中國城開發公司韓方代表梁宰萬(音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平澤既作為‘一帶一路’規劃中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的延伸終點,也作為韓國對華貿易的全新中心。相信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推進,為韓國創造更多走出去的機會,中國國內對於韓國技術和產品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中國城標榜‘距離中國最近的韓國’,不僅是因為地理距離,還因為配套設施將做到為中國人量身定做。”梁宰萬自信地稱,“我們相信並期待在2035年,韓國的中國城將能夠與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城市,爭奪亞洲旅遊、流通產業的最強者。”

韓國京畿道研究院副院長李尚勛(音譯)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一直以來,韓國吸引外資主要來源於制造業,而通過開發中借助中國資本,期待能夠以此作為種子基金,來吸引更多外資投資服務業等高附加產值的產業,提高外資吸引的效果和質量。”

質疑尚存

但該計劃也受到了部分專家和輿論的質疑。韓國政府為了提高經濟對外開放程度,制定了以高附加值的產業為主的經濟自由區戰略,並在全韓範圍內設立8個自由經濟區。但如今對外的招商引資效果不盡如人意,入駐企業仍然以韓國本土企業為主。如此現狀,中國資本進入後是否能夠達到產業集聚帶來的效果還尚待觀察。

韓國輿論對於本次投資也持質疑態度。甚至有韓國網民認為,不應該打造迎合中國的中國城,而是打造具有韓國特色,具有韓國價值的城市,來吸引更多中國遊客赴韓。

對此,韓國高麗大學政經學院李國憲教授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韓國現階段已經脫離了如何吸引中國遊客的階段,而是進入了如何讓中國遊客對韓國抱有好感的階段。最重要的並不是如何吸引他們來,而是如何調節中國遊客和韓國民眾間的矛盾,能夠和平共存的同時,發揮韓國的優勢,打造屬於韓國的旅遊品牌和旅遊故事。這樣的旅遊產業才能夠持久。”

此外,平澤市周邊正在建立全球最大的美軍海外基地,分散在全韓各地的駐韓美軍將集中至平澤。新建的中國城項目地點與美軍基地僅一河之隔。另外廣受關註的美國“薩德”將很有可能進駐平澤美軍基地,這也使平澤的許多民眾擔憂“是否會觸怒中國,進而引發中國民眾的厭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04

十年後中國境外旅遊支出超德英法總和

過去5年,國際遊客境外遊支出已達到1萬億美元。未來10年,旅遊開支的增長預計將超過全球經濟增速。而到2025年,中國旅遊者的境外遊支出有可能超過德國、英國和法國的國際旅遊者的總和。

這是咨詢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Economics)和支付公司Visa共同發布一份報告作出的預測。該報告結合了Visa的支付數據和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宏觀預測,研究對象為年收入在2萬美元及以上的家庭。

2025年,中國內地境外遊的支出將達到2554億美元,比2015年的1370億美元提高86%。這一數字將是美國的近兩倍。美國人境外旅遊支出到2025年可能達到1341億美元。2025年,德國、英國和法國遊客的出境遊支出將分別增長至976億、969億和439億美元,總和為2384億美元,略少於中國內地(2554億美元)。

未來10年,俄羅斯將成為出境遊支出增幅最大的國家,為118%;排在第二位的是巴西,增幅為106%;增幅排第三的為新加坡,為99%。

該報告顯示,隨著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其他新興市場中產階層的擴大,到2025年全球將有9.45億個家庭收入達到2萬美元以上。其中,新興市場中產家庭數量(5.26億個)將超過發達市場(4.19億個)。在這些家庭中,約2.82億個家庭每年至少會進行一次出境旅行,平均每個家庭支出5309美元,總支出將升高至1.5萬億美元,相比2015年提高35%。

新興市場家庭出境遊的支出也逐年上漲,到2025年,新興市場出境遊支出(7910億美元)將超過發達市場(7420億美元)。

2015年,中國的出境遊支出中,年收入在2萬~15萬美元的家庭貢獻了87.3%,15萬美元以上收入家庭貢獻了12.7%。這一支出占比與全球和新興市場相仿:全球為81.7%與18.3%、新興市場為82.5%與17.5%;而在德國,年收入在2萬~15萬美元的家庭卻貢獻了95.1%的出境遊支出,15萬美元以上家庭的貢獻僅為4.9%;美國的占比差距則不那麽大,分別為62.5%和37.5%。

2015~2025年,按家庭收入劃分的出境遊支出實際年均複合增長率,收入2萬美元以上的中國家庭在出境遊支出年均複合增長率為6.4%,全球和新興市場為4.4%和6.1%,美、德分別為2.9%和2.8%;收入在15萬美元以上的中國家庭在出境遊支出上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7%,雖不及德國的6.7%,但高於全球和新興市場(分別為5.0%和5.3%)以及美國(4.6%)。

全球範圍而言,每戶出遊家庭的年出境遊支出呈逐年上升趨勢,到2025年達到5309美元。屆時中國家庭的平均年出境遊支出將達到5275美元,略低於德國的5528美元,但高於美國的4433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35

2015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047 專家稱低得出乎意料

10月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16》公布了2015年全國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結果:2015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多位人口學者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即使考慮到漏報等諸多因素,這一數據仍然低得出乎意料。並且,這一數據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在兩次人口普查之間開展一次1%人口抽樣調查,業內俗稱“小普查”。

2015年,約567萬名15歲到49歲的育齡婦女接受了抽查,占育齡婦女總量的1.55%。這些育齡女性去年共生產了175309個孩子,其中9.3萬個一孩,6.97萬個二孩,三孩以上為1.25萬人。

按照不同年齡育齡婦女的生育水平,最終計算出2015年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為1.047。 這個數據顯著低於此前官方聲稱的1.6左右,令不少人口學者表示意外。

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口學者對此表示震驚。他認為,在2014年單獨二孩陸續放開之後,不少機構預估總和生育率會有提升,但是沒想到會持續走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當時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1.18。

人口學者黃文政表示,2015年1.047的總和生育率統計結果比他想象得還要低。上個月,湖北宜昌衛計委提倡生育二孩的公開信發出後,黃文政曾經關註過宜昌當地的生育數據。根據2015年8月針對宜昌市生育水平和生育意願的調查,2015年宜昌市的總和生育率僅有0.81。黃文政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考慮到宜昌作為一個地區的超低生育水平,那麽全國1.047的總和生育率也不是特別令人驚訝。

此次抽查結果中,一孩生育率的低下特別引起人口學者的關註。根據抽查結果,2015年一孩生育率僅為0.556。

上述未透露姓名人口學者介紹,日本東京的總和生育率多年徘徊在1.06左右,一孩生育率徘徊在0.61左右。從小普查結果看,中國目前的一孩生育率已經低於日本東京,這應該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警惕。

他分析,第一個孩子都是符合生育政策的,因此這批孩子應該不存在漏報現象。一孩生育率這麽低,不僅僅是不孕率升高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長期生育限制、生育成本高、生育觀改變導致的民眾整體生育意願走低,這種低生育意願和低生育率的現實很難得到逆轉。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學者王廣州認為,一孩生育率低跟晚婚、初育時間推遲、不孕不育比例提高有關系。他同時表示,小普查的數據還需要根據原始數據做認真分析和專業校驗,以檢驗其真實度,可惜的是,由於手里沒有原始數據,這樣的校驗工作目前沒有辦法展開。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口學者陸傑華則認為,小普查是抽查1%的人口,可能會存在一定誤差。實際的生育率水平應該不會像抽查結果這麽低,但是也不會有1.6那麽高,估計會在1.5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60

人口圓桌:總和生育率之辯

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到底多少?從1991年開始,各界為此便爭論不休,今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1%人口抽查結果時,這一持續了20多年的爭論達到高潮。1.047的超低生育率,如巨石入水,激起大浪。

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平均每位育齡婦女(15到49歲)的生育子女數。人口學一般將總和生育率2.1界定為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保持人口總量不增不減的水平。2010年世界平均總和生育率為2.5。同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通稱“六普”)顯示,總和生育率為1.18。圍繞這個數據,也跟今天的1.047一樣,存在“到底有多準”的質疑。

第一財經記者為此專訪了三位知名人口學者,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統計室主任王廣州認為,1.047的總和生育率確實偏低,但反映了中國人口生育水平持續走低的真實趨勢。他呼籲國家統計局開放更多人口普查和抽查的原始數據,使總和生育率的測算更加準確。

在中國人口學會會長翟振武看來,1.047的總和生育率是抽查數據直接匯總的結果,跟實際相比嚴重偏低,他認為實際的總和生育率在1.5到1.6之間。

統計學博士、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黃文政認為,1.047的總和生育率確實偏低,去年實際總和生育率不超過1.4。這已經屬於超低生育水平,值得警醒。

三位學者一致認可的是,中國確實已經處於低生育階段(具體多低觀點各異),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不會改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王廣州:生育政策調整無法改變人口減少大勢

推遲生育可能導致總和生育率測量失真

第一財經:國家統計局去年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總和生育率僅有1.047。你怎麽看這個結果?

王廣州:因為國家統計局目前沒有提供更多原始數據,所以也不太好判斷。從現有數據來看,去年1%抽查的整個人口分布跟六普是差不多的,只是峰值低得多。

去年總和生育率的抽樣調查結果偏低,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推遲生育的影響。過去二十年,中國女性的初育年齡不斷推遲,已經從22歲推遲到26歲,這就會導致調查出來的總和生育率出現失真。

第一財經:1.047的總和生育率報出來之後,有不少人質疑,認為去年的1%抽樣不準,出生人口存在大量漏報。你怎麽看這種說法?

王廣州:在判斷抽樣準確率時,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關註。首先樣本量是不是足夠大,2015年是1%抽樣調查,這個樣本量足夠大,就不太可能是抽樣誤差造成的。那就可能是第二個問題——非抽樣誤差。非抽樣誤差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無回應,你問了,他沒有回答,你沒得到他的數據。另一種是瞞報漏報。這兩種應該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具體有多少,還很難說。

原始數據需要進一步開放

第一財經:你認為去年實際的總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呢?

王廣州:首先我覺得對於2015年1.047的總和生育率,現在不太容易判斷它的準確度有多高。因為統計局目前所給出的匯總數據還不足以做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判斷。但是有一點很清楚,無論它的漏報率有多少,至少它反映出的趨勢是真實的,生育率持續走低的趨勢,出生人數並沒有出現大幅度的反彈。

就我個人的研究和觀察,去年的總和生育率,既不會有1.047這麽低,也不會有1.6那麽高,在兩者之間,具體是多少,需要把所有的原始數據掰開揉碎,仔細分析它的年齡隊列、孩次結構等,才能最後做出判斷。

第一財經:過去很多年,圍繞著總和生育率爭論非常多,一直持續到今天。什麽原因會出現這樣一個反常情況?

王廣州:其實,從技術上來說,要得到相對準確的總和生育率並不困難。只要知道各個年齡組育齡婦女的數量,以及她們在某一個年度生育孩子的數量,就可以計算出這一年總和生育率。因為人口數據有非常嚴格的對應關系,不是你想說多少就有多少。

中國有一個情況,歷次人口普查和抽查的原始數據開放不夠,這就導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希望統計局能夠將原始數據更多開放給人口學者,通過對原始數據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到相對符合實際的總和生育率。

不要迷信總和生育率

第一財經:對去年的總和生育率,有學者認為是1.4,也有學者認為是1.5或者1.6,這會影響對人口大勢的判斷嗎?

王廣州:不管是1.4還是1.6,都是比較低的生育率了。尤其是去年在單獨二孩放開之後,生育率還是這樣的形勢,而且一孩生育率顯著降低,這都表明,中國的低生育現實毋庸置疑,低生育率趨勢難以改變。對這個人口大勢的判斷應該沒有什麽爭議。

總和生育率確實是人口統計學一個重要的概念,但是它是個比較粗糙的測量,有可能會失真。

我們不要過於迷信某一個指標,相信它是萬能的,這是非常危險的。其實我個人認為,強調總和生育率高或者低沒有什麽意義。在政策調整期間,更應該關心出生人數的實際變化。

第一財經:現在每年的出生人數似乎也很難確定,比如去年,按照1%抽樣調查計算出來的出生人數是1100多萬,衛計委的住院分娩數據是1454萬,但是統計局公布的是1655萬。數字之間差距很大,為什麽?

王廣州:你提的這個問題很關鍵,如果說抽樣調查結果不準確,那麽怎麽調整才是準確的?調整到多少?調整的理由是什麽?這個都需要做慎重科學的研究,要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

我們剛剛啟動一個研究課題——《人口統計調查國際前沿理論及在中國應用》,希望通過深入研究能夠有助於提升中國的人口統計質量。

第一財經: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到底會對中國人口有什麽樣的影響?

王廣州:因為還沒有最新的數據,我基本還維持此前的測算。全面二孩後每年新增出生人口最高不超過500萬,出生人口總數在2100萬左右,最高年份應該是在2017年。此後,年出生人口就開始逐步下降。總的來說,全面二孩對於緩解老齡化作用十分有限,未來少子化和快速老齡化並存的人口結構繼續存在。

綜合考慮生育推遲、生育意願低迷、育齡婦女數量減少等多種因素,從大的趨勢來說,未來確實面臨人口可能迅速減少的風險,生育政策的調整已經改變不了這個大的趨勢。

 

翟振武:2018年會是出生人口最高峰

1.047的總和生育率未經任何修正

第一財經:根據國家統計局1%人口抽查結果,2015年中國總和生育率1.047,你怎麽看這個數據呢?

翟振武:對這個數據我並不感到很驚訝,因為過去多年來,從統計局各年調查的原始數據看,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一直都比較低,從1.1到1.25左右,六普是1.18。但這些數據是調查數據直接匯總的結果,沒有經過任何修正和調整,漏報什麽都沒有考慮,它跟中國實際的總和生育率有很大差距。

第一財經:那你認為實際上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

翟振武:大家都知道,人口抽樣調查的原始數據漏了大量的出生人數,只不過漏的程度是多還是少,大家仍在討論,但這個數一定是漏了。為什麽這麽說呢?我有幾個證據。

按照六普結果,2010年當年出生人數1379萬,根據統計局千分之一調查結果,2011年1歲的人口是1441萬,2012年2歲的是1555萬,2013年3歲的是1684萬,2014年4歲的是1721萬。這個數據一直在穩定地增加,這就說明,出生人口當年漏報嚴重。

從戶籍數據和分娩數據也能證明,過去幾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數量至少都超過1600萬,這基本沒有什麽可以質疑的。

所以,我們判斷和估計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在1.5~1.6,這是有很好的數據和證據支撐的。

第一財經:從統計局原始數據顯示的1.047到你認為的1.5~1.6,這個差距如此巨大,到底是什麽原因?

翟振武:零歲組人數調查不準確,這是人口調查的一個通病,各國都有漏報,只是漏的程度大小不同。

零歲組不容易調查,小孩子在家里養著,漏報是很正常的。另外,中國的流動人口規模太大,也容易造成漏報。還有就是中國有計劃生育政策,多生孩子要罰款,所以就更傾向於瞞報。這三個原因就使得中國的人口調查中零歲組的漏報率特別高。

全面兩孩後總和生育率最高可達2.1左右

第一財經:全面二孩放開,你覺得到底能增加多少出生人口?

翟振武:根據我們的測算,全面二孩放開之後,出生人口每年可以增加三四百萬,加上原來的大約1600萬,每年出生人口最多兩千萬。這樣算來,全面二孩政策之後,2018年是年出生人口的最高峰,總和生育率會上升到2.1左右,此後四五年會逐步下降,到1.8、1.7左右。

第一財經:你曾經發表論文說,全面放開二孩之後年出生人口可能最高到4995萬,跟現在每年出生人口最高2000萬差距好大。怎麽會有這樣大的差距呢?

翟振武:那個研究假設是2012年放開全面二孩,而且是沒有單獨二孩的過渡,一步放開。沒有過渡與人口年齡結構這兩個條件的變化對於出生人口數量的影響是巨大的。

從50年代到7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口是中國人口的大頭,政策每推遲一年,這個大頭就往上移,36歲的變成37歲,49歲的變成50歲,年齡越大再生育的可能性就越低。所以2016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跟2012年放開的假設相比,目標人群的變化非常大。同時,生育意願也在隨年代不斷發生變化。

全面放開對生育率影響非常小

第一財經:根據你的研究,什麽時候全面放開生育比較合適?

翟振武:現在全面二孩剛實施不到一年,我覺得還應該穩定一段時間。至於將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育率從累計釋放的高峰上回落後,可能還會繼續降低,會逐步走向歐洲的水平。那時候,全面放開生育,包括鼓勵生育的政策可能都會實施。

事實上,我認為政策繼續放開,對生育率的影響非常小了。因為現在放開全面二孩,基本可以滿足絕大部分人的生育意願,即使再放開,很多人也不可能生三個四個,畢竟影響生育率的不光是政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子女照料、女性就業、城鎮化等。

第一財經:未來會不會出現生育率持續走低,鼓勵無效的結果,比如說像韓國那樣?

翟振武:也有可能出現那種情況,像韓國,怎麽鼓勵生育率也上不來。但也可能出現生育率重新走高的情況。

我相信人類發展自我繁衍的能力,不像馬爾薩斯那麽憂慮地球上站滿了人,也不擔心人類會因為低生育率而走向滅亡。

 

黃文政:1.047敲響低生育危機警鐘

三因素導致總和生育率偏低

第一財經: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人口抽樣調查,2015年總和生育率為1.047,這個數據可信嗎?

黃文政:2015年1.047的總和生育率比料想的還要低,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是進度效應。 2015年女性平均生育年齡比2014年高了近1歲。這可能是因為大學擴招、城市化和單獨二孩推遲平均生育年齡。

二是抽樣誤差。從2000年到2014年,國家統計局各年抽樣的生育率上下波動在0.1左右。這種波動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抽樣誤差。

三是漏報。這個現象在普查年份甚至更嚴重一些。但無論是從小樣本的核查還是人口普查數據回測來看,漏報率有限。

上述問題在其他國家也存在,只是漏報率可能要低些。因為其他國家很少大幅調整生育率,中國1.047的數據與其他國家的生育率基本可比。由於中國出生男女性別高出正常水平約10%,就繁衍來說,中國的1.047只相當於其他國家的1.0。

但即使不下調5%,中國1.047的生育率也低於世界銀行最新2014年所有其他199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區,這些地方大多在鼓勵生育,更沒有把一孩當成默認生育狀態。而根據各種生育意願調查,中國農村家庭的生育意願都要低於韓國。

第一財經:你認為中國2015年實際的總和生育率會是多少?

黃文政: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回測得到的2000年~2010年的生育率,只比對應的抽樣調查生育率平均高出3%,最高不超過10%,說明在2000年到2010年的抽樣調查中,漏報率應該低於10%。

但即使把2015年漏報率放寬到15%,再假設2015年的抽樣恰好往低偏差了0.1,那麽2015年的生育率也不到1.3。另外,很難想象女性推遲生育降低生育率的幅度會達到0.1。因此,即使去除推遲生育因素影響,生育率也難以超過1.4。

年出生人口數據上調過高

第一財經: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當年出生人口為1655萬,去年抽查的結果推算出年出生人口只有1100多萬,為什麽會出現這麽大的差距?

黃文政:我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統計局將年出生人口向上調整得過高了。

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的目的就是了解人口和生育狀態。之所以花費大量人力財力這麽做,就是因為其他數據源本身不系統、不準確。如果因為調查數據不符合某種需要,就用其他數據來大幅調整,就相當於否定人口普查及其調查的意義。在這方面有非常深刻的教訓。比如,2000年人口普查的生育率為1.22,但最後卻借用教育數據調整到1.8。從2000到2010年,這個被調整到1.8的生育率數據一直被當成官方數據,嚴重誤導了人口政策。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回測得到2000年的生育率僅為1.34,雖然高於1.22,但遠低於調查後的1.8。

從歷史數據來看,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數據存在高估傾向;2000到2010年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都要比2010年人口普查中對應的出生人口高出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這個幅度遠遠超過了夭折帶來的差距。比如,2002年公布的出生人口為1647萬人,但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的8歲人口(生於2002年)僅1367萬,相差280萬。

由於各種數據源都有偏差,合理的做法是只比較同類的數據。按此原則,無論是抽樣調查生育率、出生人口變化還是衛生統計的戶籍活產數,都顯示,生育率在不斷走低,現在更是處於極低水平。

在社會科學中,人口統計和預測相對簡單,只要沒有外部幹擾,可以做得很準確。但在中國,最基本的總和生育率都撲朔迷離,這個值得反思。

2018年後出生人口開始快速下降

第一財經: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之後,對中國人口會有什麽樣的影響?

黃文政: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未來把生育水平一直維持在1.6,那麽經過兩代人(大約55年),總人口就減少了48%,這根本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生育水平。這種人口趨勢對中國的發展將是釜底抽薪。

全面兩孩政策後,2017年將是出生高峰,但出生數很難超過2000萬。從2018年開始,出生人口將明顯下降。一是因為堆積生育效應弱化;二是未來十年育齡高峰期的婦女數量會銳減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