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資本市場盛宴到頭了?對沖基金開始做空美國垃圾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431

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開始重創高收益率債券市場,資金開始大舉逃離,私募基金巨頭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正發起一只對沖基金做空垃圾債。 高收益率債券,又被稱為投機級或者垃圾債券,相比投資級債券,垃圾債的收益率較高,但違約風險同樣較高。 而就在今年年初,在低利率環境下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大舉買入推高了垃圾債價格,其收益率降至歷史最低,債券收益率與其價格成反比。 現在情況正在發生逆轉,據數據商Lipper的數據,上周14.8億美元流出美國垃圾債券基金,連續三周出現凈流出。 整個7月份流出垃圾債共同基金或者ETF基金的資金達到50億美元,創下2013年6月來最大流出。 垃圾債市場大跌已經引發市場做空情緒,《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源稱,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本月開始為旗下一只做空垃圾債的對沖基金募集資金,預計該這支名為Apollo Credit Short Opportunities Fund將在11月開始運作。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指出,在美國經濟走強,美聯儲可能提前加息的預期下,垃圾債在可能將成為第一塊倒下的積木。 華爾街的大銀行正在縮減其證券投資組合,這意味著它們沒有以往那麽大的實力在危機期間買入債券托盤。 RidgeWorth投資者公司資產配置部門主管Alan Gayle說:“現在沒有容易的交易。人們要在波動性和回報率之前做取舍。” 本周四美國高收益率債券價格全面崩潰。 娛樂和媒體公司Clear Channel Communications 2018年1月到期的債券下跌2.5美分,1美元面值的債券價格跌至91.5美分,收益率上漲至13.141%,周三時收益率為12%。 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 2021年2月到期的債券下跌了1.5美分,價格跌至108.5美分,收益率為4.602%,而在本周初收益率為4.267%。 周四美國就業和人力成本數據向好,再加上此前美國二季度GDP增長遠超預期,使得風險資產價格全面下跌。 全球最大的高收益率債券ETF,iShares iBoxx高收益率ETF下跌了0.8%,7月份的跌幅達到2.9%。 管理超過4090億美元的瑞士私人銀行寶盛集團(Julius Baer)在投資者備忘中說: “我們把高收益率債券敞口降低至零,投機級債券現在太貴,正面臨嚴峻的流動性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29

陌生人交友:最後的社交盛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22/145074.html

“曾經大家都以為微信之外再無社交,可是陌陌的成功證明大家想錯了。”在北京的一場行業論壇中,一位社交APP創業者感慨道。

弱關系社交被微博統治,強關系社交被微信和QQ掌控,在過去的幾年中,本以為再無創業公司生長空間的移動社交領域,陌陌卻騰訊的陰影下堅強的成長起來。

截至今年6月30日,陌陌總註冊用戶突破1.48億,月度活躍用戶超過5234萬,陌陌總群組總數超過356萬。消息人士透露,陌陌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C輪融資,估值達到20億美元,並且已經啟動赴美IPO。

陌陌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創業們當頭一棒。陌生人社交也許是整個移動社交版圖中最後的盛宴,誰能抓住這個最後的機會,誰也許就能成為下一個“微信”。


把秀場搬到手機上

友加是國內最早進入陌生人社交領域的創業團隊之一。三位創始人胡鑄韜、鄒嶺、蔣明亮都曾經有過創業經歷。胡鑄韜曾創辦沃勤科技,2009年被聯發科收購而蔣明亮創辦電視購物公司基億傳媒,最後出售給長百集團。

第三位創始人鄒嶺曾經創辦若鄰網,這是一家專門面向商務人士的社交平臺,不過由於網站在國內水土不服,用戶需求不明顯,最終他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方向。在鄒嶺的建議下,2011年,三人共同創辦了友加,進軍陌生人社交領域。

“當時市場上唯一可以借鑒的就是9158的產品形態,做為秀場模式的典型代表,9158已經實現了穩健的盈利。”回顧起創業初期,胡鑄韜認為,9158模式的最大的好處是讓用戶能夠迅速找到交往對象,一旦進入頁面馬上就能找到想看的內容。

但是缺點是,這種秀場模式只能是一對多,一個女孩面對很多男孩,最終只能是花錢多的人體驗到最大的快感,而屌絲只是一種陪襯。

吸取了9158的經驗,友加將自己的定位成面向90後年輕人、草根用戶的移動交友平臺。當用戶打開友加時,主界面是一個個美女主持的“秀場”,用戶在其中以語音方式群聊交友。

“通過聲音能更加親切的了解對方,相對於文字,用戶的壓迫感會比較低。”胡鑄韜介紹說,用戶在友加中主要是通過語音群聊展示才藝、傳遞心情,相比於視頻,語音更輕,更容易促進大家產生內容。

在胡鑄韜看來,移動社交工具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微信、來往、易信為代表的熟人社交工具,這類工具需要較強的社交關系積澱,創業公司很難進入。

另外一類就是以陌陌、友加、美拍等為代表的陌生人交友工具。在這類工具中,市場上又有了三大方向:以陌陌為代表的興趣交友,將用戶引導至一個個興趣群組;以美拍、秒拍為代表的內容型交友,以一種特殊的內容,例如圖片或者視頻為中心聯系用戶。

第三種就是友加這類通過互動的創新,形成用戶社交的APP。這個類別也是創業公司最集中的領域。“在某種程度上,只要你能找到一種創新的方式將陌生人撮合到一起,就能闖出自己的一條路。”看來,移動社交工具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微信、來往、易信為代表的熟人社交工具說。

他透露,友加目前累計註冊用戶近3000萬,月活躍用戶850萬,日活躍用戶300萬,預計2014年底註冊用戶達4500萬,2015年將達到8000萬。

一切為了撮合你們

在撮合用戶產生社交的問題上,另一款社交應用“微聚”更加直接。

打開微聚,用戶立即就能看到一個個的約會機會。“燭光晚餐、2人、AA制、地點朝陽區”、“一起去泰山旅行,5人,AA制,8月25日出發”,用戶只需點擊報名,發起者通過後,約會就將成行。

微聚的兩位創始人焦一和肖軍都曾經是YY高管,YY上市套現後離職創業。

“我的老婆就是在網上找到的,交友是人性的需求,有了YY的經驗,我們創業自然而然的就選擇了移動社交這個方向。”焦一說。

在開發微聚之前,焦一深入的研究了陌陌用戶使用習慣。“他們標準的使用流程是,先從附近中翻來翻去,然後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搭話,等待回複期間馬上尋找下一個,繼續留言。大約需要搭訕40多次,才會有一個人回複,而如果相約見面就更難了,至少要鋪墊一個多小時。”

“有人說陌陌是約炮神器,事實上,約炮很難發生。如果你是屌絲,那就更不可能了。”焦一說,“陌陌的這種交友的效率非常的低,既然聊天是為了約會,那麽我們幹脆把約會的環節前置,每個用戶都可以直接發起約會,如果有多人報名,發起者可以自行挑選。”

在焦一看來,由於約合地點絕大多數都是公共場合,所以安全性無須擔心。由於約會內容、地點直接顯示,也間接幫助用戶篩選了交友對象。比如你是一個高帥富,就不太可能報名參加一個地點很屌絲的約會。

焦一用了“找事社交”這個詞來形容微聚的這種產品形態。“先找一個事,把大部分人先淘汰一圈,最終達到快速匹配交友的目的,這比陌陌等倡導的興趣化社交更進一步。”而在商業模式上,由於用戶是直接約合到某個飯店或者影院,這十分容易與商家合作建立商業模式,形成O2O閉環。

以遊戲為中心

如果說微聚一開始就希望把人從線上拉到線下,那麽另一個陌生交友工具“貝貝”就正好相反,他們希望用戶的社交能夠持續維持在線上。

貝貝的創始人李崢曾經是空中網的創始員工,上市後加盟酷6,在創業之前一直從事手機視頻方面的開發。在經歷了多次創業之後,2013年,李崢和他的團隊開發了“貝貝”——一款以遊戲為紐帶促使陌生人交友的社交APP。

與友加相似,貝貝也把目標瞄準了屌絲群體。“在陌陌這類產品中,如果是屌絲,你是沒有機會的。你既沒有錢,又沒有貌,也沒有文采,怎麽才能吸引別人的註意呢?”

李崢的解決方案是遊戲。在貝貝中,內置了連連看、坦克大戰、搶親等十余款輕度小遊戲,這些遊戲的目的並不是讓用戶深度的玩,而僅僅是為了與他人建立社交聯系的一種紐帶。

他以“翻牌子”遊戲舉例說,這個遊戲可以不斷的顯示異性照片,用戶可以選擇“翻牌子”和“換一個”,通過算法,雙方的圖片都會在對方手機上呈現,如果雙方互相翻了牌子,就說明雙方之間很感興趣,接下來就會引導雙方建立聯系,進行更深層次的社交。

“社交最重要解決的問題就是0到1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如何讓你們雙方勾搭上。”李崢解釋說,無論是遊戲還是其他社交工具的語音、圖片等,都只是一種內容形式,目的是為了讓陌生人之間快速建立聯系,產生社交。

在李崢看來,陌陌這類應用對地理位置的依賴過強,陌陌用戶的最終目的大多還是建立線下聯系,這並不適用於屌絲群體,他們沒錢、羞澀,更加希望泡在線上。在貝貝平臺上,用戶交友與地理位置無關,形成社交的人直接地理位置天南海北,相差萬里。

三大商業模式逐漸明朗

同時,選擇遊戲——這個移動互聯網最易變現的形式做為社交突破口,貝貝已經為自己未來的商業化找好了出路。

在陌生人交友應用中,“遊戲、增值服務和廣告”三大商業模式已經非常明確,並且都已經被反複驗證。在微信遊戲平臺上,一款名為《天天酷跑》的小遊戲上線12天充值即破億元。

在廣告模式上,陌陌走的最快。上周陌陌發布了專門面向本地線下商家的線上廣告平臺“到店通”,在商業化探索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到點通”的計費方式是根據商家設置的投放區域和投放時間所覆蓋的陌陌用戶數綜合計算。如果在繁華的地段、在高峰期投廣告,相對人流量會大,投入的廣告費用就會較高;如果是在同一地段、但是在其他時間投廣告,相對人流量小,廣告費用則會降低。

總的來說,到店通的廣告投放機制有點類似房地產“賣地皮”的做法,與地理位置、人流量、時間段掛鉤。另外,商鋪詳情頁面不僅顯示用戶當前所在位置與商家距離,還能通過地圖將消費者直接導航到店內。

商家加入“到店通”之後,可以基於陌陌LBS功能投放廣告,根據自身需求設定地理位置範圍、投放時間,位置的精度最小可達附近1公里,最大可達附近3公里,這幾乎是目前市場上地理指向性最強的廣告平臺。

“商業模式在社交類產品上根本不是問題,現在最關鍵的是如何快速有效地找到誌同道合的人,並且留住他們,目前看來,性和興趣還是兩種最有效的方式。”一位投資人如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36

5年賺1萬億美元的盛宴,你錯過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55

ww2datewithablond

如果你聽了那些反對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人的建議,那麽這幾年來你恐怕錯過了一次博取萬億美元利潤的盛宴。

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統計的數據,2008年底美聯儲開始QE以來,所有期限的美國國債總共帶來14.6%的回報率,連利息在內等於合計為投資者們賺取了1萬億美元。

單從今年來看,美國長期債券上漲了14.2%,超過了標普500的10.2%回報率。也超過了抗通脹資產黃金的價格漲幅近3倍。

美聯儲通過百年歷史上最激進的貨幣政策來幫助經濟複蘇,將失業率由10%降至6%附近,並且還沒有產生明顯的物價上升壓力。

美國國債以出色的表現反擊了那些對美聯儲寬松政策挑三揀四的人們,包括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翰·泰勒(John Taylor)、對沖基金大佬保羅·辛格(Paul Singer)以及美國眾議院長約翰·博納(John Boehner)等人,他們都曾預測美聯儲的刺激政策將導致通脹失控,進而給債市帶來毀滅性打擊。

但目前為止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持續了5年擴張並未造成足夠大的物價上升壓力能夠將美聯儲主席耶倫推向鷹派那一邊。

“鴿派(在美聯儲內)仍然占據上風”管理著2100億美元資產的Guggenheim Partners公司首席投資官Scott Minerd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FOMC明年一半席位由鴿派控制,比今年的40%更高,以耶倫為首的主張寬松的勢力將更為強大,市場流行的美國明年中期加息的預期隨時有變。”

Minerd正在投資10年及更久期限的美國國債,這些債券在通脹預期減弱的時候通常升值,反之則會遭到拋售。

債券市場投資者押註美聯儲不急於加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改善程度仍不清晰。

8月美國非農就業僅增長14.2萬人,創下年內最低值,大幅落後於市場預期的22.5萬人,也終結了1997年以來第一次連續6個月在20萬人以上的就業增長。

此外更重要的是在過去5年里工資增長水平也是1960年代以來弱的。工資增長速度正是美聯儲現在最重視的數據之一,因為這代表了就業市場的質量。

沒有更多的就業以及更高的工資,美國民眾就沒有足夠的動力擴大消費,也就很難刺激通脹走高。根據債券市場反映出來的數據,投資者們預期未來6年生活成本年均增加幅度是1.85%,與2009年均值一致。但是早在去年3月通脹預期一度達到2.42%。

更低的通脹預期導致固定收益產品吸引力增加。盡管收益率在走低,但扣除物價因素投資者還是能賺更多。今年美國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在大量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已跌去0.5個百分點至上周的2.46%。

據彭博報道,交易員預期美國基準利率將在明年年底前上升至0.7%,這較美聯儲官員的預期中值1.13%要低很多。

“我們不認為當前的增長模式將刺激通脹,”Janney Montgomery Scott固定收益策略師Guy Lebas表示,“市場時不時出現的通脹信號最終都被證明是假警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04

美股盛宴:Facebook市值破200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74

小圖

周一,Facebook總市值史上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一舉成為全球排名第22位的公司。

隔夜,盡管標普500指數收盤下挫0.31%,但科技股逆勢上揚,推動Facebook市值刷新歷史記錄新高,達2016億美元,股價收漲0.8%,報77.89美元。

至此,Facebook市值不僅超過了IBM、英特爾和甲骨文,而且高於豐田、可口可樂和美國銀行,幾乎等同於匯豐銀行市值,為谷歌4004億美元市值的一半左右。Facebook於2012年5月IPO。

自7月23日以來,Facebook股價累計上揚9.3%。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僅為0.7%。當時,該公司財報顯示,二季度銷售額飆升61%,至29.1億美元。其中,移動廣告收入貢獻了62%,較上季度的59%份額明顯增長。

投資者押註該公司移動廣告收入未來將增長。除主要應用軟件之外,當前,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WhatsApp、Facebook“信息流”中的視頻廣告暫時未能盈利。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Facebook移動端應用(APP)軟件持續位居最受歡迎的APP之列。這也是投資者看好該公司移動廣告未來的重要原因。

FACEBOOK

不過, Facebook最近面臨了一些挑戰。上個月,該公司將APP短消息功能從主軟件剝離,用戶必須單獨下載獨立應用軟件Facebook Messanger才能發送或接收短消息。此舉引發數萬人抗議。

隨著Facebook的市值大漲,其創始人兼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紮克伯格是排在全球富豪榜第13位。現年30歲的紮克伯格持有的Facebook股票掌握著公司61.6%的投票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19

阿里巴巴IPO盛宴,你也想參與?先看看美股新股認購規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20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8 10:18 編輯

阿里巴巴IPO盛宴,你也想參與?先看看美股新股認購規則
作者:嘉實基金



阿里巴巴即將赴美上市,或將成為史上最大規模IPO,打開童話般的“財富寶藏”。很多小夥伴也想分享互聯網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美國上市的“紅利”。那麽讓我們來“扒一扒”美國股市咋打新??

提問:看好的公司在美國IPO上市,如何才能申購到美股新股?首先美股和A股是完全不一樣的申購方式,有美股賬戶不代表你能申購。

想要IPO申購股份一般從該公司遞交F1文件或者S1文件後你就要跟你的券商聯系,一般而言其實是你券商會跟你聯系,路演就是給準認購人的推介會撒。註意這里面券商跟你開戶的IB什麽不一樣,指的是高盛、美林、瑞銀這種,也就是你看到的某些上市公司IPO承銷商。你成為承銷商的客戶,提交認購需求,就可以。當然對賬戶資格(比如開戶時間、資金量)也會有一定限制。美國的IPO股票一般是投行的客戶才有。他們的經紀服務是FullService,經紀人會根據客戶對他的重要程度打電話。從理論上如果承銷商是高盛,你是美林的客戶也可以申請,但是如果人多你懂的,哪個更容易申上成為這些一線投行的客戶目前一般要求是你資產量100萬美元起,國內招商等一些券商也可以,貌似是20萬美元起,不過如果你通過國內這些券商獲得熱門股權認購的可能性會比較低。
美股IPO申購是100萬美元起,可以說這個不是散戶的遊戲另外美股沒有打新必賺的不二法則,facebook也出現了開盤破發,所以多少錢你接受心理要有個底。一句話:美股IPO和散戶沒啥關系。好的IPO早就被券商分給大客戶了,如果散戶真得分到IPO,多半就是爛股,等著破發吧。
只要你的券商分到了股票,而你又是你的券商較大的客戶,就有可能分到IPO。比如你是一個小券商的客戶(資產不到100萬,但對小券商也不算太小),如果你的券商拿到股票了,你就可能有份。至於小券商是否可以拿到股票,又要看該券商和承銷商的關系以及該股票的熱門程度。小券商未必拿不到股票,比如有時小券商正好是參與承銷的,就可以分到一定的股票。
最後補充一個東西,叫做親友股。也就是如果你有渠道認識要上市公司內部管理層,可以獲得一些親友股,親友股不是免費給,就是你不需要成為券商客戶和100萬認購概念了,一般是1萬股為單位,能要到多少就憑借關系了——碰上破發,親友一樣會傻眼!補充一下:親友股原來掛牌當天就可以出售,現在改為禁售6個月後可以出售。


總結下來:
1,在承銷商開戶。理論上,其他投行開戶也可以,但是實際上不太可能。2,對中國美股公司來說承銷商主要是德銀、瑞信、大摩等,華興資本獲得美股、港股牌照後,曝光率也非常高。各投行開戶的要求不一樣,可以分別咨詢。
3,開戶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機構賬戶,另外一種大概是私人銀行理財的性質。4,然後,如有公司IPO,就可以通過這些投行下認購單了。(即使不是承銷商也可以下單,是否買到另說)
5,關鍵的地方來了。美股IPO不是和A股一樣平均抽簽,有個中簽率,美股是公司和承銷商,在開盤前,通宵沒合眼,確定最後價格,以及分別給誰多少,誰不給。
6,通常的分配方案和順序:首先,大約5%可以用來做親友股,這個是公司創始人、管理層完全自行決定分配;其次,是在機構之間分配,這個由公司和承銷商根據各種因素考慮而決定,比如,包括機構的性質(長期投資)、牌子、未來對公司的影響等等,認購火爆的時候,有的機構可能一股也分不到;最後,如果還有剩余,再到私人銀行理財部那邊去分配(比如你個人在德銀開個什麽VIP賬戶)。
7,因此,回到第1,不在承銷商開戶,成功認購到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市場不好。8,最後重複一下,美股IPO認購不一定能賺錢,市場好的時候,發行價不低,而且很難認購到;市場差的時候,又不太敢要。美股的破發概率不低。





推薦閱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99

國企改革能否為投行帶來傭金盛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68

僅僅兩筆涉及中國國企改革的交易就高達500億美元使得市場開始意識到由此所帶來的行業機會正在出現,然而投行能藉此獲得多大的利潤現在還不得而知。

金融時報看來,盡管改革帶來的交易規模很大,但是承銷商所獲得的傭金可能並不會唾手可得。

本周中石化同意以174億美元的價格向一個由25家主要由民企組成的投資團體出售其零售部門。而在上個月中信集團則斥資370億美元註資其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使得一家原先市值僅60億美元且問題多多的公司瞬間變成了市值440億美元的金融巨頭。

這兩筆交易可以被視為中國國企改革的領路人。中信集團的反向上市和中石化的部分拆分可能成為未來國企改革的主要方式。投行預計在中國政府不斷倡導和深化國企改革以提高國企效率並促進經濟之後,類似的交易可能會越來越多。但是是否會因此帶來更多的交易傭金,銀行家們有不同的看法。

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快速發展吸引了很多投行開展業務,但是亞洲市場整體的傭金規模卻是相對較低。

即便在最鼎盛的2010年和2011年,大量上市活動讓成為香港最大的IPO市場,亞洲傭金總規模也只占全球的17%,而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只有12%。

中石化的交易傭金尚未敲定,主要承銷商美林、中金集團、中信證券和德意誌銀行都不願對此置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由於本身的交易規模較大,並且國企公司的深厚背景,傭金的規模不會很大。投行們通常會願意接受較低的傭金以獲得未來更多的介入機會。在一位參與中石化交易的人來看,重要的是成功上市,這也是投行們的首要目標。

在香港上市的傭金費用並非一成不變。規模較小的民企上市過程中,銀行可能會收取募得資金的3%,而交易量較大的IPO傭金大約為2%左右。相比之下,美國上市的傭金要高多了,多數交易中的傭金比例都在5%以上,而且分享傭金的投行通常也要少一些。

8f8a73dc-3e44-11e4-a620-00144feabdc0.img

上市並非是中國政府的首要目的。幫助國企提高運營能力並在國際金融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才是主要任務,因此除了IPO之外,其他方式也有可能國企改革的組成。對於投行而言,源源不斷的IPO才能意味著更多的收益。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國企改革是否會成為投行的饕餮盛宴還有待更多交易的明朗化才能得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66

【方舟評論】別讓福彩淪為內部人的盛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257

福彩又爆出醜聞了。為什麽說“又”呢?日前,“黃山福泰·VISTA莊園”成為媒體的寵兒。該莊園建築面積達1.4萬平米,為準五星級,小溪穿繞,內設觀石、徽雕與紅酒等7個主題餐廳,有在法國培訓十余年的西餐大廚服務。是某位富豪創辦的私人會所嗎?不是。是中國福彩發行管理中心的內部培訓基地,響當當的國字號。

福彩的宗旨不是“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嗎?怎麽最後扶助的對象是自己?這些內部人優雅地品著頂級西餐時,心中是否有過一絲愧疚,覺得自己喝的是老殘孤困的血與淚?但道德譴責有什麽意義?內部人享受的特權與福利,是不合理的博彩規則一手賦予的。

在最好的情況下,福彩投資於內部培訓基地的錢來自彩票發行費,合規,但不合理。福彩發行費率如此之高,足令境外同行眼紅;再加上收支不透明,各種跑冒滴漏也就在所難免。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規範彩票管理的通知》(國發[2001]35號)規定,彩票返獎率不得低於50%,彩票公益金不得低於35%,發行費不得高於15%。但據福彩中心《彩票資金是如何構成的》一文,在實際執行中,所有彩票遊戲的資金構成比例統一定為:返獎獎金占50%,彩票公益金占35%,彩票發行費占15%。

以同為樂透型彩票的香港六合彩對比。根據香港《博彩稅條例》,每期總投註額的25%撥作獎券博彩稅,15%撥作獎券基金(用於各項社會福利服務),6%為香港馬會獎券有限公司的傭金,余下的54%為獎金基金。

傭金即發行費。香港馬會僅取6%,還有賺頭。福彩中心拿走15%,比前者整整多出9個百分點,以數錢數到手抽筋來形容不為過。2012年,福彩銷售收入1765.3億,同比增16.9%,則福彩中心提取的發行費為264.8億。2014年上半年,福利銷售收入 985.01億,同比增15.5%,則福彩中心提取的發行費為147.8億。

千萬別把福彩中心不當壟斷央企。在中國經濟整體走弱的當下,實體經濟面臨著去產能、去庫存的漫漫長路,投資回報率一路走低,但福彩中心的生意不受任何影響,與印錢一樣高收益、無風險,並且享受16.9%與15.5%的高增長率,跑贏了GDP增長率,跑贏了CPI,甚至還跑贏了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幅。國企的邏輯是“到我手里的錢花完了才是我自己的”,所以必定有做高成本的沖動,福彩上馬豪華培訓基地,不奇怪。

此外,福彩與體彩更大的問題在於:包括搖獎、領獎在內的整個流程均不透明。

2014年8月,體彩超級大樂透14090期一等獎開出60註追加頭獎,全部被山東一張彩票中得,獎金達4.97億,中獎者打扮成“米老鼠”去兌獎。2011與2012年,兩位“熊貓大俠”分別從浙江與四川領走了雙色球獎金5.65億和2.6億。

看來,中國官彩獨樹一幟,對大獎得主的個人信息與隱私嚴加保護,領先了發達國家幾條街。不過,如果大獎得主個人信息必須強制公開,會真有彩民躺在床上擔心中了大獎,親戚朋友會借錢、犯罪分子會覬覦,所以不買彩票了嗎?

大獎得主信息公開,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大獎得主現身說法,證明了搖獎的隨機性與公正性,降低了博彩機構內部人舞弊的幾率。懷疑者可以進行信息核查,讓不利於博彩機構的種種流言失去了滋生的空間。二是等於給博彩機構打一個效果絕佳的免費廣告,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時代講求事件營銷,大獎得主往領獎臺上一站,談幾句領獎感言,規劃大獎怎麽花,足以撩撥彩民的發財夢。

至於搖獎,更是發生過“雙色球搖獎畫面補拍事件”。2004年福彩雙色球2004009期,同時出現在電視屏幕中的兩個出球畫面竟然彼此矛盾,按照福彩中心事後通報的說法是“特寫畫面與全景畫面不一致”。雙色球2003002期也有類似問題。這是說,兩個畫面小球搖出的順序是一致的,但不同畫面的小球運動模式與靜止後的間隙不一致。

事後,中國福彩中心承認,由於發生了“技術故障”,畫中畫的特寫鏡頭是“開獎後工作人員制作的”。問題是,雙色球是從33個紅球中搖出6個,一次搖獎得到同樣順序和號碼6個紅球的概率為1/797448960。如果再考慮從16個藍球搖出1個特號,搖出同樣順序和號碼的7個球的概率為1/12759183360。搖獎一次的時間約為2分鐘。聰明的讀者算一算,如果搖獎是隨機的,需要幾千幾萬年才能補拍出來。

這個事件足以說明搖獎者具備操控搖獎結果的能力。

2009年,彩票管理條例起草人之一王薛紅說:“目前國內對於最為核心的內容,比如技術系統、搖獎設備、投註設備等安全性一直缺乏國家統一標準和第三方專業機構的檢測及認證。一旦有問題發生,各級彩票中心自身都無法證明其安全性。”

一言以蔽之,兩大官彩亟需適用合理透明的規則。只有這樣,官彩才不至於淪為內部人的盛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58

水十條出臺在即 水處理投資盛宴開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6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23 19:09 編輯

水十條出臺在即 水處理投資盛宴開啟
作者:劉曉寧


近期備受業界關註的“水十條”取得進展,據知情人士透漏,整體框架方向已基本確定,年內完成沒有問題。環保行業是格隆匯一直以來最看好的行業之一,近期也連續挖掘了北京發展(154)、綠色動力環保(1330)、康達環保(6136)等標的。“追尋有趨勢的價值”,在格隆看來環保行業就是目前看得見的沃土,就處在這種“有價值,也有風”的階段。在格隆看來,中國未來3-10年將迎來環保板塊的黃金周期,類似“水十條”這樣的環保行業扶持政策會不斷頒布,這就是格隆為何反複分析環保行業與其中標的的原因。

本期港股那點事就分享來自環保行業資深專家劉曉寧關於水處理行業目前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以及未來行業在水十條出臺後蘊含投資機會。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投資要點:

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住建部和財政部關於市政建設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指導意見也即將出臺,水處理行業市場化改革方向明確。PPP模式下有望實現廠網一體化,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項目運營,有助於提高運營效率,加速老舊管網改造,拉動新一輪改造投資,這些是符合我們倡導的環保服務外部化的趨勢的。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預計將於9月中下旬出臺,將推動節水和工業水處理市場爆發。農村高效節水灌溉市場預計12-15年年均投資在180億元左右。我國工業廢水重複利用率不足30%,遠低於國家平均85%水平。國務院《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要求到15年,工業水重複利用率至少提高4.2個百分點。隨環保事件催化及標準趨嚴,工業廢水治理有望成為《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核心。保守假設大多數行業未來不再新建產能,預計未來5年改造市場投資額將達400億元/年,運營規模有望達到430~620億元/年。

市政汙水產業升級,水價改革加速再生步伐。環保提標驅動城鎮汙水處理改造升級,帶動膜設備及工程市場快速發展。預計全國城鎮汙水設施改造需求約0.79億方/日,其中14~18年年均改造投資有望達140億。此外,隨水價改革有望落實,再生水設施新建有望加快,預計14-15年投資將達213億。MBR出水水質可直接再生回用,易與傳統工藝結合,強化脫氮除磷,符合政策方向。隨投資運營成本下降,預計18年MBR工藝占比有望從目前2%提高到20%左右,到18年累計市場容量有望達578億元。

飲用水安全升級,超濾改造、家用凈水器市場有望提速。飲用水安全是民生大計,隨著飲用水新標準的落實,我們相信水廠超濾改造進度將會加快,未來5年帶來234億超濾改造空間。在這一情景下,2018年超濾膜在自來水廠中的應用比例也僅有10%,仍無法保障大部分百姓的飲水安全,民用凈水器在未來5年內仍會保持快速發展。

投資策略:堅定看好水處理產業鏈。我們對水處理產業鏈進行梳理,重點推薦以下主線:
1)工業水處理:萬邦達、津膜科技;2)城鎮汙水改造:碧水源;3)受益於水業市場化改革:武漢控股、首創股份、重慶水務、興蓉投資;4)節水市場:大禹節水;5)家用凈水設備及膜元件:南方匯通、開能環保、碧水源。

1.政策頻出,水處理行業市場化改革加速

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住建部和財政部關於市政建設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指導意見也即將出臺,水處理行業市場化改革方向明確。《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底前試點地區全面完成現有排汙單位排汙權核定,到2017年底基本建立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為全面推行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奠定基礎。

8月28日,江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即公私合作)試點項目推介會在南京召開。此次推介會共向社會推出了15個PPP試點項目,總投資額約875億元,涉及包括供水安全保障、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在內的五大領域。

廠網一體市場化可提高水處理項目運營項目,擴大投資規模,並促進第三方服務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現有的水處理項目尚處於廠網分離狀態,PPP模式下可實現廠網一體化,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項目運營,有助於提高運營效率,加速老舊管網改造,拉動新一輪改造投資,這些是符合我們倡導的環保服務外部化的趨勢的。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在即,水處理投資盛宴如期開啟。預計“水十條”將在九月中下旬發布,以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和降低劣五類水體比例為主要目標,總的投資額估計2萬億左右,涉及地表水的河湖消除劣V類(最大)、入海河流消除劣V類(海洋,最少)、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安全、地下水水源地及補給徑流區保護、水質較好水體保護等5項相關投資。

2.“水十條”推動節水市場和工業水處理市場快速發展

2.1《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將出臺,節水和工業水處理最受益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9月中下旬有望出臺,節水和消滅劣五類水將成重點目標。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大,很多沒有經過有效處理就直接排放,引起河道流域汙染,嚴重威脅人類和水生態安全。根據13年全國環境公報,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等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劣Ⅴ類水質斷面占比高達9.0%,流域治理刻不容緩。14年2月13日,環保部審議通過《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核心是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工業廢水治理,並提出至17年前消滅劣V類水的目標,比原定目標提前3年。

2.2“十三五”水利規劃編制啟動節水灌溉空間廣闊

水資源緊張+糧食安全,系我國節水灌溉普及推廣的主要原因。根據《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全國半數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農業節水總體水平不高,全國9億畝有效灌溉面積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僅占46%,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不夠,區域發展不平衡,單方水糧食產出只有發達國家一半。節水灌溉技術可使小麥增產60%-90%,玉米增產50%,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和水資源緊缺問題有效途徑。06年以來,國家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節水灌溉市場發展,到12年底已形成節水灌溉面積4.68億畝,預計13~15年年均投資規模將在180億元左右。



“十三五”水利規劃編制啟動,有望推動高效節水灌溉進一步發展。截止12年,全國高效噴、微灌面積占節水面積僅21%。14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幹意見》,要求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分區域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行動。5月21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按照統籌謀劃、突出重點要求,在14-15年和“十三五”期間分步建設納入規劃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據報道有望新增年農業節水能力260億m³、增加灌溉面積7800多萬畝。隨水利規劃逐步落實,高效節水灌溉市場占比未來有望進一步提升。





2.3 工業水重複利用率提升、標準趨嚴催生改造需求,造就千億市場

12年以來,環保部連續出臺《制漿造紙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範》等行業新標, 在排放標準和監控方面雙雙從嚴。另一方面,工業水重複利用率提升需求也要求現有 處理設施更新改造。



參照12年全國工業水處理能力和實際處理量數據,我們對未來5年行業市場空間進行了測算,預計工業水處理市場總規模有望達1000億元/年。其中,

改造:按2012年全行業2.7億噸/日的處理規模,一半完成升級改造,單位改造成本1500元計算,未來5年年改造投資額有望達到400億元。

運營:2012年工業水實際處理量527億噸,實際運營負荷率僅54%,假設2015年負荷率提升到60%,委托運營比例30%,按運營單價平均2.5~3.5元/噸估算,年運營規模有望達430~620億元。

新建:保守假設大多數工業行業不再新建產能,預計新型煤化工新建投資額可達40億元(不完全統計),石化的新建投資額為30~35億元。未來5年,工業水處理投資運營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年。



3.市政汙水產業升級膜處理空間廣闊

3.1環保提標推動改造升級再生回用率將達15%

環保提標拉動產業升級,預計未來5年城鎮汙水設施改造需求有望達700億。《“十二五”主要汙染物總量控制規劃編制技術指南》指出,我國現有執行二級排放標準的汙水處理廠在“十二五”期間要提高到一級B標準,部分地區需要提高到一級A或更嚴格的標準;全國60%的汙水處理廠需要增加脫氮除磷設施。假設2000年以前設施全部需要改造,2009年以前60%比例需要改造,2010年以後不需要改造,預計全國城鎮汙水設施改造需求約為0.79億m³/日,對應改造比率為49.0%。其中:2011~2013年已完成升級改造規模為1078萬m³/日,預計2014~2018年年均改造規模將達到1400萬m³/日,按改造成本1000元/m³估算,對應投資額約為140.0億。

圖5:各階段投運城鎮汙水處理設施中,預計需改造規模情況(單位:億 m³/日)圖6:14~18年我國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年均改造投資預測(單位:億元)


資源稟賦決定汙水回用需求迫切,規劃“十二五”再生利用率達到15%。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僅2140m³,處於中等偏下水平,未來城鎮化及工業水需求增長將加劇水資源緊張,汙水再生能有助於解決用水矛盾。然而,我國再生水利用率仍然偏低,截止12年僅8.3%,比2009年8.6%還略有下滑,較規劃15%有著較大差距。住建部統計顯示,11-13年我國新增再生水設施處理能力800萬m³/日,“十二五”任務完成率不到30%,預計14-15年汙水再生利用投資將提速,新建規模有望達213億元。

3.2中國膜市場快速增長國產化率不斷提升

膜工藝有望直接受益城鎮汙水處理產業升級。膜法水處理技術具有出水水質高,處理效果穩定的特點。MBR是膜法水處理技術的典型代表,可用於多種類型的汙水處理。MBR出水可達到國家城鎮汙水一級A排放標準,水質明顯優於傳統汙水處理工藝,並可直接再生回用,將受益城鎮汙水處理“改造”和“再生”。此外,MBR易與傳統工藝結合,強化脫氮除磷,符合政策方向。

MBR目前主要用於市政汙水處理,未來隨成本下降,滲透率及市場範圍有望進一步擴大。在同等出水水質下,萬噸以上MBR市政項目實際投資成本比傳統活性汙泥法(需增加三級處理工藝)投資成本僅高10%-15%。考慮電耗下降和汙泥處置,MBR工藝運行費用僅比傳統工藝高出不到20%,且隨膜國產化率提升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競爭優勢將進一步顯現。


膜工藝與傳統工藝運行費用差距可降至20%。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近年來MBR的投資和運營成本已經顯著降低,主要體現在電能的消耗上,目前最好水平每噸水耗電0.4kwh,比傳統工藝僅高出0.1-0.15kwh/噸水。第二,以前國內90%以上項目使用國外膜材料,國產膜材料主要用於規模較小的項目。目前能夠應用於大型工程的膜材料國產化已經開始逐步實現,這更進一步降低MBR投資運營費用。第三,汙水處理的活性汙泥池中會產生大量汙泥,MBR工藝產泥量比傳統工藝少三分之一左右。“十二五”國家要求市政汙水的剩余汙泥需進行無害化處置,如果考慮MBR工藝減產的汙泥量,那麽與傳統工藝之間的運營費用差距將進一步縮小,更不用說節省的土地成本。日益嚴格的排放標準和人們對於再生水利用的重視使得應用MBR技術的性價比在不斷提升。



膜工藝增長空間廣闊,預計18年市場份額將提升至20%。目前,膜技術在其主要下遊市政領域占比僅2%左右,具備較大增長空間。保守估計,14-18年我國將累計新建城鎮汙水處理能力0.3億m³/日,累計改造0.9億m³/日。假設膜工藝在增量市場中應用占比平均達30%,則18年累計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78.1億元,占城鎮汙水處理能力的20%左右。




4.飲用水安全升級超濾改造、家用凈水器市場有望提速

4.1市政供水提標改造超濾市場空間廣闊

飲用水新標準帶來市政供水提標改造需求。12年7月1日起,我國開始強制性實施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5749-2006),這是該標準自85年之後最新修訂版。新版本標準中,提出了106項水質指標,其中常規指標42項,非常規指標64項。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主要加強了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水質消毒等方面的要求,並統一了城鎮和農村飲用水衛生標準,基本實現了飲用水標準與國際接軌,將成為啟動自來水廠升級改造的催化劑。



超濾膜將有望逐步取代傳統工藝,成為第三代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核心技術。市政供水設施改造方法包括混凝與沈澱工藝的改良、過濾環節的加強和增加深度處理,第二代工藝中的臭氧活性炭便是深度處理工藝的一種,另外還包括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和膜過濾。其中,傳統工藝過濾精度較低,消毒劑和混凝劑的使用量較高,對水質影響較大,不能滿足新國標。超濾膜技術利用純物理方式過濾水中細菌、病毒、膠體雜質和大分子有機物,使原水的有害物質全部被去除,達到直飲水標準。



市政供水超濾改造空間巨大,預計未來5年市場需求累計將愈200億元。截止13年,全國供水能力約4.21億噸/日,預計18年將達到4.76億噸/日。假設未來5年新建供水規模5500萬噸/日,改造規模9563萬噸/日,其中膜技術占比由目前10%逐年提高到35%。按膜單位投資500元/噸水估算,預計14-18年超濾膜市場需求將達到234億元。




4.2市政供水二次汙染嚴重將帶動民用凈水器需求

管網陳舊落後以及二次供水汙染影響終端供水品質。目前全國仍有大量服務期限超過50年和材質落後的管網,老舊管網易生鐵銹,管網破損、維修管理不力也易使得地表汙染物滲透入管道中汙染自來水。而在西方發達國家,自來水通常被以6-8公斤力/平方厘米的高壓輸送到居民家中,然後通過減壓閥將壓力調整到適合用水點使用的壓力。而我國多采用低壓供水(不超過2公斤力/平方厘米),易使管路產生負壓,造成滲漏,增加輸水過程中水質再汙染的可能性。此外,各城市尚有不少高層水箱和地下蓄水池,若對於二次供水清洗消毒不嚴格或監管不規範,水箱或蓄水池失於維護、清潔,滯水易引起微生物繁殖,形成汙染。

民用凈水設備目前在我國市場普及率較低,有望迎來快速增長。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僅15%,其它城市2-5%,農村基本空白,而在歐美國家已經達到90%,在日韓也到達70%。根據中怡康零售監測數據,12-13年凈水設備銷量分別為260萬臺和360萬(yoy38%),銷售額分別為53億和80億(yoy51%)。中怡康預測,2014年凈水設備的銷售量和銷售額將分別達到558萬臺和136億,分別同比增長55%和70%。預計2013-20年,凈水設備市場年均複合增速將維持45%左右。
膜凈水器市場占比有望逐步提升。根據中怡康零售監測數據顯示,反滲透機在凈水設備市場零售量中占比從2009年的2.6%逐步上升至2013年的34%,所占的份額最大,未來市場空間巨大;其次是超濾及中空纖維機器,為13%。膜凈水器市場占比大幅增加。此外,家用凈水器市場集中度較高,前五大廠商市占率超過90%。
圖 7:13-20 年凈水設備市場 CAGR 有望達 45%      圖 8:家用凈水設備均價變動假設




5.投資策略:堅定看好水處理產業鏈
水處理行業政策頻出,隨《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近期出臺,水處理市場景氣度講更加高企。我們對水處理產業鏈進行梳理,重點推薦以下主線:1)工業水處理:萬邦達、津膜科技;2)城鎮汙水改造:碧水源;3)受益於水業市場化改革:武漢控股、首創股份、重慶水務、興蓉投資;4)節水市場:大禹節水;5)家用凈水設備及膜元件:南方匯通、開能環保、碧水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01

阿里盛宴,中國資本靠邊站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396

當地時間2014年9月19日,美國紐約,阿里巴巴集團在紐交所正式掛牌交易,馬雲攜8位敲鐘人亮相。 (CFP/圖)

在美國矽谷,高校-創業團隊-風投-華爾街之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而中國這根鏈條仍然是殘缺不全的,無論是政府主導的創投基金,還是孱弱的資本市場,都難以給科技企業提供資本助力。

北京時間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NYSE:BABA)在紐交所上市,開盤價92.70美元,較發行價上漲36.3%,籌資額達218億美元,成為美國市場迄今規模最大的IPO交易。

當天阿里巴巴收盤價93.89美元,以收盤價計算,其市值達2314億美元,成為僅次於谷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聯網公司,也是排在蘋果、谷歌和微軟之後的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

作為阿里巴巴第一、第二大股東,軟銀和雅虎在其上市之前的持股比例分別為34.4%、22.6%。軟銀是此次阿里IPO最大贏家,持有7.98億股,按照93.89美元收盤價,軟銀的持股市值高達749.5億美元。其次是雅虎。根據之前的協議,雅虎在此次上市中將拋售阿里巴巴股票,將持股比例保持在16.3%,雅虎通過拋售這部分股票獲得稅後收入約為51億美元。

相比之下,創始人馬雲在上市前持股比例為8.9%,聯合創始人蔡崇信3.6%。不少人感嘆,作為一家立足中國、主要業務市場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中國投資人竟然不是其IPO最大受益方。

事實上,在阿里巴巴早期融資歷程中,中國資本的身影曾一度閃現,只不過沒有堅持到最後。

唯一的參與者

2014年9月9日,馬雲在紐約舉行IPO上市路演活動時說:“15年前我來美國融資200萬美元,被30家VC拒絕了。我今天又來了,要200億。”

盡管“被30家VC拒絕了”,在阿里巴巴成立半年後,馬雲還是在美國獲得了第一輪投資500萬美元,高盛牽頭,包括新加坡匯亞(TranspacCapital)、瑞典Investor AB和新加坡政府科技發展基金TIF。

在當時的互聯網熱潮中,拿到這樣的投資不算離譜。

1999年夏天,剛剛拿到哈佛商學院MBA學位的邵亦波和譚海音回國創業,準備做一個叫做易趣的C2C拍賣網站,憑著一份商業計劃書和初具雛形的網站,拿到了以萬通國際、IDG以及個人的投資組合60萬美元,當時該項目的整體估值是300萬美元。四個月後,易趣以1250萬美元的作價又融資650萬美元。

為此,網上流行過許多段子,分別是不同的“大佬”們對當年錯失阿里巴巴追悔莫及。

高榕資本創始合夥人張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當時中國國內創投基金規模很小、不成熟,再加上當時中國沒有創業板,早期初創互聯網企業只能去海外上市,阿里巴巴選擇海外風險資本,這是由當時產業形態決定的。

而中國資本中唯一的參與者,與新加坡政府科技發展基金TIF有關。

1991年3月,《國務院關於批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通知》明確指出:“有關部門可以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用於風險較大的高技術產業開發,條件成熟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可創辦風險投資公司。”

隨後,各地科委和財政為主成立了20多家各類創投機構。上海市政府於1994年4月開始籌建的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創投),屬於其中的一家。

上海創投一開始著眼於與高校的合作,探索高校科技資源與風險投資的結合。在其公司介紹中提到,公司直接和間接管理的創業風險投資資金規模超過70億元人民幣;累計已投資扶持了三百余家中小型高科技項目公司。

2000年3月,時任新加坡科技局主席的張銘堅訪問中國投資市場,和上海創投會面後萌生合作想法。隨後,TIF(新加坡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和上海創業投資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共同出資設立了上海華盈創業投資基金,基金規模為3300萬美元,其中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500萬美元等值的人民幣,TIF等投資者出資2800萬美元。

TIF於1999年4月由新加坡政府全額出資組建,規模10億美元,主要向創投機構投資。亞洲金融危機後,新加坡政府推出了由教育、管理規則、基礎設施和金融等四根主要支柱構成的T21計劃,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構建自己的“經濟生態系統”。TIF是T21計劃的一部分。

上海華盈創業投資基金的管理者是來自新加坡的Venture TDF,為此Venture TDF在中國設立上海華盈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0年,Venture TDF和軟銀一道跟投了阿里巴巴第二次融資,投入的資金就是上海華盈創業投資基金。

盡管在當期2500萬美元的融資中占比微乎其微,但這應該是中國資本在阿里巴巴早期融資中唯一的印記。

今天,在上海創投的官網上,“公司投資的基金”中至今仍可以看到上海華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名字,不過找不到任何關於投資阿里巴巴的信息。或者說,上海創投本身也不願提及。投資阿里巴巴的光環屬於TDF。

2004年2月,在阿里巴巴的第三輪融資中,以日本軟銀為首,包括富達、TDF和GGV在內的4家風險投資公司對阿里巴巴再度註資8200萬美元,這是當時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的最大一筆融資。其中,軟銀出資6000萬美元,富達、TDF和紀源資本(GGV)出資2200萬美元,GGV接手了第一輪融資的牽頭者高盛所持股份。

當然,即使有中國創投公司參與了阿里巴巴前期融資,也難以保證他們能笑到最後。除了軟銀和雅虎兩家,參與前期三輪融資的風險投資公司都先後在2005年阿里巴巴與雅虎交換股權融資、2007年阿里巴巴C2C業務香港上市時獲利退出,最終錯過了阿里巴巴2014年的上市大餐。

殘缺的產業鏈

其實中國政府很早就有了創投意識。

1986年9月,在中國第一部科學技術白皮書、當時由中國國家科委主持的《中國科學技術指南──科學技術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發展中國創業風險投資事業的戰略方針。

在此一年前,為配合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火炬計劃”實施,以國家科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為依托,國務院批準成立了中國第一家風險投資機構——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創投),這家以支持高科技創業為主的創業投資公司,成立時資金約一千萬美元,國家科委占40%股份,財政部占23%股份,其余股東還包括中信公司、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等大型國企。

1991年,中國創投與渣打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獲多利詹金寶公司等合資成立的中國置業(CHINA ASSET HOLDING LTD)以“中國基金”名義在香港上市,這是中國境內第一個至海外上市的創投基金。

可惜的是,中國互聯網產業未能受惠於這家公司。1998年6月,因違規炒作房地產和期貨,中國創投被中國人民銀行宣布終止金融業務並進行清算。

直到今天,在中國創投市場活躍的始終還是來自海外的外幣基金。

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14年上半年中國創業投資市場共募集21只外幣基金,雖然僅占募集基金總數的25.3%,但募集金額達到50.82億美元,占上半年募資總金額的75.2%。在平均募集金額方面,外幣基金平均每只基金募集規模達到2.42億美元,而人民幣基金僅為2709.80萬美元,外幣基金平均募集規模是人民幣平均基金規模的8.93倍。

2008年,全國人大委員會前副委員長成思危在《成思危論風險投資》一書中提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出現的那一批地方政府的創投公司,采用的是類似於政府科技項目撥款的方式,雖然項目投了不少,但單項的投資額都不過幾百上千萬,後續資金難以為繼。大量的資金沈澱在其下屬的一批小型企業中,難以持續發展。就好像它們雖然孵化出一批嗷嗷待哺的小雞,但卻沒錢購買撫育小雞長大的飼料,也無法將小雞出售來購買可供孵化新一批小雞的雞蛋。

1990年代末,受美國互聯網經濟的影響,中國出現一股創投熱潮,外資風險投資公司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民營資金也在嘗試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國有創投公司大量湧現。這些國有創投公司的出資人從財政為主轉變為以國有企業為主,但同樣沒有解決政府創投公司的問題。

民建中央在1998年3月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加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幾點意見》的提案,被列為大會的“一號提案”,受到各界關註,當時以IT產業為代表的美國新經濟和納斯達克空前繁榮,如何向美國學習完善高科技產業鏈、探討高科技企業上市問題也成為重要話題。

同年10月,中國科技部向證監會提出解決高新技術企業A股上市指標和制定鼓勵高新技術企業赴境外上市政策的建議。第二年3月,中國證監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可以考慮在滬深證券交易所內設立高科技企業板塊,次年,中國國務院原則同意中國證監會意見,將二板市場定名為創業板市場。

可是,隨著2000年美國股市網絡泡沫的破滅,中國創業板市場的動議也被擱置。

1999年7月,中華網在納斯達克首發上市,成為在美國納斯達克第一個上市的中國概念網絡公司股,開啟了第一波中國互聯網企業境外上市熱潮。在美國矽谷,高校-創業團隊-風投-華爾街之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海外風險投資公司相對成熟的投資經驗和運作模式,將中國互聯網公司帶往香港、紐交所、美國納斯達克等海外資本市場。盡管也經歷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之後的低谷,但是這條通道成為了此後中國絕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共同選擇。

中國資本市場也在慢慢靠近高科技公司的融資需求,2004年6月,“新八股”在深交所上市,中小企業板塊正式登場;2009年10月,首批28家創業板企業正式集中發行上市,開啟了醞釀十年之久的創業板。

但是創業板上市條件之一——“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於一千萬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五千萬元。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者為計算依據”,對於很多互聯網初創公司來說仍是件困難的事情。以中國最大的視頻網站優酷為例,自2010年紐交所上市以來,2013年第四季度才實現首次盈利,至今沒有實現年度盈利,上市4年來累計虧損17.7億元。

在張震看來,如果中國創業板規則不調整,中國互聯網公司還是傾向於去海外上市,中國互聯網仍然是海外資本為主。張震曾在2000年創立了中國企業標準網(後為瀛海威公司收購)和北京凱特管理咨詢公司。2012年,他加入了IDG(美國國際數據集團)。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變化是,前期從中國互聯網發展中先富起來的一批創業者也在反哺、投資這個行業,出現了雷軍、周鴻祎等一批天使投資人,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也在做一些戰略投資和收購。

越來越多的中國資本需要出路,張震覺得這是一個機會。4年前,也有人嗅到了這個趨勢,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新奧集團董事長王玉鎖、銀泰投資董事長沈國軍、五星電器創始人汪建國等成立“雲鋒基金”,主要針對互聯網、消費品和新能源三個領域投資,不過他們更傾向於私募股權投資(PE),而不是早期風險投資。

2013年9月,張震辭去IDG合夥人的職位,和他的另外兩名同事創辦了風險投資公司高榕資本。高榕資本的LP(有限合夥人)主要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家,他們的企業在海外上市後握有資金,除了兼職投資、少數進入其他美元基金,需要專業機構為他們管理投資。

“末班車”也沒趕上

錯過了早年的投資機會之後,當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時,很多中國投資機構紛紛爭奪其IPO配額,期望能分一杯羹。但在這一股難求的當口,中彩的大多是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中國境內機構中,只有險資分得一杯羹。原因在於,既然競爭者這麽多,阿里巴巴自然可以從容選擇願意長期持股的機構投資者。

2014年9月22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阿里巴巴IPO的承銷商行使了超額配售權,這使得阿里巴巴本次上市的融資額達到約250.3億美元,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

超額配售選擇權制度又稱“綠鞋機制”,因美國波士頓綠鞋制造公司1963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率先使用而得名,指承銷商在股票上市之日起30天內,可以擇機按同一發行價格比預定規模多發15%(一般不超過15%)的股份。

阿里巴巴的IPO承銷商執行了購入額外約48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每股ADS代表了阿里巴巴集團的一股普通股,這些股票會以每股68美元的發行價出售。這4800萬股股票中,阿里巴巴集團新發行了2614萬股,其余股票則來自雅虎、馬雲、蔡崇信等獻售股東。

“綠鞋機制”可以讓阿里巴巴防止破發、起到穩定新股股價的作用,承銷商也可以以發行價獲得額外的股票收益。這一次阿里巴巴一共發行新股1.23億股,加上限售股東出售1.97億股,流通股一共3.2億股。在阿里巴巴路演過程中,大型公募基金如Fidelity、Blackrock、Wellington、T.Rowe、Putnam、Waddell&Reed等提出的購買意向已經三倍於這個數。

對於中國內地投資者來說,參與阿里巴巴IPO有幾種方式:通過在香港設立子公司的內地機構或者香港本地的機構以港幣形式購買阿里新股;

開設美股賬戶購買——但這並不容易,因為美國申購新股的基本條件必須是合格投資人(Accredited Investor),賬戶總資產值至少要超過百萬美元才有資格申購,實際操作中申購IPO主要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這次阿里巴巴對機構資金都供不應求,留給零售客戶的更少。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購買中國國內具有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資格的基金公司等機構針對阿里IPO推出的QDII產品。

美股IPO時采用的是國際配售的方式。CNBC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阿里巴巴管理層和承銷商在掛牌前夜用9個小時來篩選投資者,選擇大的長期資金(Long-Only Fund),或者那些和阿里巴巴打過較長時期交道的機構的資金,而大部分散戶的資金則被剔除了,美國多家對沖基金也備受冷落或顆粒無收。

從目前公布的中資機構配售情況來看,主要是中國人壽獲配1.5億美元額度,華夏基金獲配2000萬美元,華夏基金香港子公司獲配160萬美元,博時基金獲配近500萬美元,匯添富獲配476萬美元,融通基金獲配約200萬美元,總計不到2億美元,不到發行總量的1%。其余大部分中資機構都被拒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63

經濟學人:沈醉資本市場盛宴 不覺世界經濟危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89

美國經濟走強似乎掩蓋了世界經濟放緩的真相。世貿組織(WTO)近日將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4.6%下調至3.1%,將2015年增長預期由5.3%下調至4%。

花旗銀行也毫不吝嗇地下調今明兩年全球GDP增速預期:

將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3.4%下調至3.3%,維持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2.8%的預期不變。

因預期巴西、中國、日本以及俄羅斯等國經濟增長前景疲軟,這已是我們兩個月來連續第二次下調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至此,我們對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已經由今年1月的3.3%下調至2.8%。

《經濟學人》認為,即便是在下修之後,WTO的預期仍偏樂觀。今年上半年,全球真實貿易量僅增1.8%,WTO的預期無疑已經假設了下半年貿易增長會反彈。

如下為上半年各地區的貿易增長數據:

亞洲出口同比增長4.2%,進口僅增2.1%,貿易比重繼續上升;北美相對平衡,出口增長3.3%,進口增長3%;歐洲相對疲弱,出口增長1.2%,進口增長1.9%;表現最糟糕的是南美地區,出口下降0.8%,進口下降3.4%。

總體來看,發達經濟體對需求的增長貢獻最大。發達國家進口同比增長2.6%,而發展中國家僅增長了0.5%。出口方面,發達國家份額繼續下降,同比增長1.6%,而發展中國家增長了2.1%。

自2010年出現顯著反彈後,世界貿易增速在2012年放緩至2.3%,並於2013年進一步放緩至2.2%。這一下降趨勢很可能在2014年得到延續。

世界經濟到底怎麽了?

新興市場增長放緩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高盛近日將中國2015年GDP增速由7.6%下調至了7.1%。部分地由於中國需求放緩,大宗商品價格普跌。自6月末以來,覆蓋22種基礎商品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跌幅高達12%。

當然,還有其他具體的特殊原因。一季度嚴冬天氣橫掃美國,重挫其經濟表現。4月初,日本時刻17年以後首次上調銷售稅,給經濟造成下行壓力。自3月以來,因為烏克蘭危機,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日趨緊張,雙方的制裁與反制裁打擊了地區經濟和投資者信心。

《經濟學人》稱,讓人吃驚的莫過於:

在大宗商品普跌、發達國家通脹持續低迷和增長預期不斷被下修的背景下(德國IFO信心指數已經連續第五個月下跌了),還有那麽多人認為債券價格被低估。

另外,股市持續、頑固的上漲也令人稱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