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創業板第一批股票上市後,創業板和藍籌股按市盈率計算的估值一直存在很大差別,從2013年上半年開始,這種差別進一步拉大。目前,上證50的動態市盈率中值為13倍,16家上市銀行的動態市盈率中值為4倍,而創業板的動態市盈率中值為71倍。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
1、跟國家的政策導向有關
中國股市前二十年主要是為國有企業脫貧服務的,而中小板尤其是創業板主要是為民營企業服務,是想鼓勵創新、鼓勵中小企業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特別是本屆政府上台後,更強調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創業板推出後,股市的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背景下,藍籌股還存在大小非的巨量減持,受到冷落。
2、跟肖鋼上台後急於重啟IPO有關
肖鋼在2013年3月17日擔任證監會主席時,股市處在一波小牛市後的短暫歇息階段,當時上證指數為2278點,創業板指數為854點。2014年7月21日,上證指數為2054點,創業板指數為1307點。肖鋼上台前,IPO已經暫停,市場聞IPO色變。一般而言,IPO應該在牛市重啟,當時經濟正在走下坡路,整個股市牛市無望的情況下,讓創業板進入牛市倒是不錯的選擇。這中間發生的事情可以參考我的上一篇博文(想起了去年六七月份的股票市場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2uxy6.html)。
3、跟資金和賺錢效應有關
具體就不多說了,昨天看到網友云蒙貼出來的基金持有銀行股的數據,轉帖如下(來源:http://xueqiu.com/3037882447/30326286。多謝云蒙!本人未對數據進行核實):
4、跟上市公司性質和治理有關
藍籌股中,國有控股比較多,公司高管一般會有一份很好的薪水和待遇,他們挖空心思從資本市場拿好處的人有,但不多,也不會太過分。創業板中主要是民營企業,其中很多公司上市並非是因為缺錢,而是套現的需要。私人控股和國有控股的控制人差別很大,有些人整天就琢磨如何進行所謂的資本運作:裡通外合把本公司股價炒高,一方面方便套現,另一方面可以高價增發,或者可以將自己的股票(包括限售股)質押融資,弄來更多的錢搞收購兼併。其中就有違規行為。更多非國有控制人出現,監管有沒有及時調整和加強?我不知道。雖然監管部門有大數據分析,但我以為,違規坐莊不會禁絕,正如有了電子眼還會有人沖紅燈。老股民應該還記得,十三年前對億安科技的處罰可謂本世紀初大熊市的導火線,2004年德隆的崩盤更是驚心動魄。呵呵,所以有人說,老股民買藍籌股,年輕股民炒創業板。
所以,對於永保林業(723)及雅天妮(789)的股價上周五分別下跌11.9%及37.6%而收0.037元及0.139元我並不感到意外,問題在於明天新股正式買賣之後能否頂住供股價而已,因為此兩股份都算是屬於大比例供股。
由於今次研究供股是由華普智通(8165)開始,所以今天就以此股由除權開始截至上周五為止的大部份股份供股前後的股價變動作一個巡禮。
華普智通的供股價是0.05元,二供一,於九月二十四日除權,除權之後曾經高見0.188元,十月三十日新股出籠當日最高曾見0.1元而收0.088元,新股出籠之後最高曾見0.138元,上周五收0.089元,仍然有78%的升幅(與供股價相比較.下同);
東南國際(726)的供股價是0.1元,一供八,於九月二十六日除權,除權之後曾經高見0.202元,十月三十一日新股出籠當日最高曾見0.116元而收0.114元,新股出籠之後最高曾見0.37元,上周五收0.26元,仍然有1.6倍的升幅;
勤達(1172)的供股價是0.1元,二供一,於十月三日除權,除權之後曾經高見0.145元,十一月六日新股出籠當日最高曾見0.13元而收0.125元,新股出籠之後最高曾見0.135元,上周五收0.115元,仍然有15%的升幅;
弘海(065)的供股價是0.5元,五合一,一供一,於十月三十一日除權,除權之後曾經高見0.81元,十二月四日新股出籠當日最高曾見0.83元而收0.75元,新股出籠之後最高曾見0.86元,上周五收0.67元,仍然有34%的升幅;中策(235)的供股價是0.08元,二供一,於十月二十九日除權,除權之後曾經高見0.165元,十二月十六日新股出籠當日最高曾見0.112元而收0.109元,新股出籠之後最高曾見0.135元,上周五收0.107元,仍然有33.7%的升幅;
亨泰(197)的供股價是0.07元,五供一,於十一月十一日除權,除權之後曾經高見0.136元,十二月十七日新股出籠當日最高曾見0.098元而收0.092元,新股出籠之後最高曾見0.098元,上周五收0.093元,仍然有32.8%的升幅;
萬順昌(1001)的供股價是0.5元,二供一,於十一月十四日除權,除權之後曾經高見1.05元,十二月十八日新股出籠當日最高曾見0.94元而收0.91元,新股出籠之後最高曾見0.94元,上周五收0.9元,仍然有80%的升幅;
太平洋恩利(1174)的供股價是0.18元,二供一,於十一月二十日除權,除權之後曾經高見0.25元,十二月十八日新股出籠當日最高曾見0.19元而收0.186元,新股出籠之後最高曾見0.199元,上周五收0.197元,仍然有9.4%的升幅。
由此可見, 以小比例供股的股份多能守於供股價之上,只有東南國際以大比例供股仍然錄得1.6倍的升幅,實在是一個異數,且來看看兩隻以大比例供股的股份至上周五的下場
永義(616)的供股價是0.7元,十合一,一供八,於十月二十二日除權,除權之後曾經高見1.38元,十一月二十日新股出籠當日最高曾見0.7元而收0.57元,新股出籠之後的最高價亦是當日的0.7元,上周五收0.33元,跌幅高達52.8%的升幅;
匯創(8202)的供股價是0.215元,十合一,一供二十五,於十月三十一日除權,除權之後曾經高見3元,十二月四日新股出籠當日最高曾見0.4元而收0.212元,新股出籠之後的最高價亦是當日的0.4元,上周五收0.101元,跌幅高達53%的升幅。
以上的統計數字,值得作為參考。
至於永保林業,如以我的供股成本價0.0424元計算,暫時賬面錄得12.7%的虧損,這是咎由自取之過,幸好我於此期間曾經短炒多轉,減少了一些虧損,只要未來數天於新股出籠之後其股價能夠頂住0.03元而不破,我或許再次入市短炒,若然不幸連0.03元關口都不保則惟有候機止蝕了!
(一個周期、兩類現象、三條規律--李雙武2015年1季度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
一月份上證綜指三起三落,從3240點上漲到3400點,最後回落到起點,資本市場在爭論、期盼、恐慌和失望中終於度過了這個月。經濟指標沒有出現任何改善的跡象,預期中的降準降息遲遲沒有出現。如何理解當前不斷下行的經濟形勢?國內貨幣政策寬松是否受制於資本市場牛市格局?人民幣貶值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有幾何?對此,東吳證券高級分析師李雙武在本篇報告中做了詳細的推導分析。
2013年末,李雙武在東吳證券發布的2014年A股投資策略中表示,看多2014年上證指數至3000點,而創業板則將沖高回落,並在8月完成與周期性板塊的切換。
核心觀點
一、去產能加速期,宏觀經濟不斷回落
當前經濟不斷下行,歸根結底就是兩句話,一是傳統過剩產能的去化出清正在加速,二是新興行業仍在培育。在過去兩年里,我反複推導中國去產能的路線圖,這也是本輪牛市上漲的第二大邏輯。
(一)、從抽象角度來理解去產能加速期
圖1: 產能指數環比變化 、股票指數、GDP關系 |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
如圖所示,縱軸代表產能指數環比變化率、股票指數和GDP增速。其中產能指數環比變化率是衡量產能增加和去化的一個指標,當產能指數環比變化率為正數時,顯示產能在增加;反之,顯示產能在去化。根據經濟周期理論和實踐,產能的擴張和去化出清,都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股票指數可以是上證綜指,也可以是周期性行業指數。
1、股指與去產能谷底關系
對美國經濟周期和股票指數的經驗研究,我們曾經得出股票指數領先產能指數環比變化率谷底12個月的規律。如圖所示,即股票會在D點就開始上漲,而去產能的谷底時間卻在B點。
2、去產能的經濟學原理
在去產能周期中,一般都會出現GDP增速下滑。B點是產能去化的谷底。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就是當月去產能的幅度最大,此後,經濟仍將處於去產能之中,但每個月的幅度開始收窄。因此,從A點到B點再到C點的過程,過剩產能在去化和出清,宏觀上看私人廠商投資下滑。其中在B點,個別廠商開始改善工藝,提高效率,並進行小規模的投資。
3、中國去產能路線圖
中國過剩產能的去化始於2013年初,2014年開始加速,2015年2季度有望出現最大幅度的去產能。對應在上面的圖中,即A點代表2013年,B點代表2015年2季度末,C點大約在2016年2季度末,D點是2014年2季度末。
4、中國去產能谷底時間的邏輯推導
我們在2015年宏觀經濟報告中通過庫存周期的變化詳細推導得出2015年2季度可能是去產能谷底。詳細分析請參閱《一路風雨一路歌—2015年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一個結論是,經過12個月去庫存後,企業的短期流動資金越來越少,隨著新一年商業銀行催貸潮來臨,原有的1年期流動資金貸款要歸還,新的信貸可獲得性越來越難,特別是商業銀行查封不能及時還貸的廠商,這將完成經濟化的去產能。
由於我國央行和國家統計局沒有發布全社會產能指數環比變化率的權威統計數據,我們只能通過草根和行業數據來估計。但對去產能這個問題的抽象分析,有利於我們理解當前不斷下滑的宏觀經濟數據。
(二)、宏觀經濟數據不斷回落印證抽象理論
1、GDP不斷回落
2014年以來,GDP增速呈現連續性下跌的局面。一季度GDP同比為7.4%,二季度為7.5%,三季度下降為7.3%,四季度仍為7.3%。
2、工業增加值增速繼續回落
2014年工業增加值增速逐月下跌到8%,工業生產低迷的局面短期內仍將看不到改善的希望。這進一步印證了在去產能周期里工業增加值放緩的邏輯。
圖2: GDP增速不斷下滑 |
圖 3: 工業增加值增速繼續回落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3、固定資產投資放緩
由於傳統產能過剩,2014年信貸可獲得性減少,企業主動放緩了資本性投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20%以上水平不斷下跌到16%。分行業來看,制造業增速繼續下滑,由年初的15%下降到13.5%;房地產投資增速由20%下降到11%;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仍能保持20%左右。
4、出口企穩回升
出口仍表現較強勁的增長。12月單月出口達到1.4萬億元的歷史新高水平,同比增速也回到10%。
5、消費止跌回升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12月創下歷史親高,單月達到2.58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11.58%,增速已止跌回升。
圖4: 固定資產投資放緩 |
圖5: 三大類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回落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圖6: 出口企穩回升 |
圖7: 消費止跌回升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6、通縮跡象更加明顯
房地產價格結束了連續8個月環比下降的局面,12月一線城市新房環比價格出現增長,二線和三線城市新房跌幅也出現收窄。但是輸入型的通貨緊縮仍在傳導中。國際原油價格已較高點跌落了50%,短期內仍沒有企穩的跡象。低價格的原油和大宗商品有利於中國經濟,但是持續下跌的價格將加劇通縮格局,企業存貨跌價損失加大,存貨減少,企業利潤在下跌過程中是受損的。消費者物價不斷下跌,2014年12月CPI同比只有1.5%,預期一季度CPI都將在2.1%以下。生產者物價跌幅擴大。2014年12月PPI下跌3.3%,創下年內最大跌幅,預期一季度PPI同比跌幅都將在2.8%以內。整體經濟的通縮跡象非常明顯,進一步印證了去產能周期的特點。
圖8: 一線城市新房價格回升 |
圖9: 原油價格大跌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圖10: 消費者物價及預測 |
圖 11: 生產者物價及預測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7、前瞻性指標顯示經濟進入收縮區間
剛剛公布的1月中采制造業PMI指數跌落到50以下,只有49.8。這顯示制造業已經結束擴張進入到收縮區間。分項來看,構成PMI的6個分項中2個顯示擴張,即生產和新訂單仍處於擴張區間,4個顯示收縮,即原材料庫存、就業和供貨商配送時間處於收縮區間。
表格 1:中采制造業PMI變化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三)、結論
我們推導的中國去產能路線圖是,過剩產能去化始於2013年初,2014年開始加速,2015年2季度末有望出現最大幅度的去產能,2016年2季度末結束本輪去產能周期。當前中國正處在去產能的加速期,宏觀經濟數據將不斷創出新低。在去產能過程中,輸入型通貨緊縮加劇了國內價格持續下跌,企業存貨跌價損失大,破產企業增加,私人廠商新增資本投資放緩。宏觀數據印證了我們關於中國去產能的路線圖猜測。
二、貨幣政策時滯和溢出效應
(一)、關於降準降息的爭論
1、降準降息的必然性和邏輯分析框架
我在年度宏觀經濟分析報告里已有詳細的分析,這里不再贅述。一個結論是,隨著貨幣當局外匯占款新增不斷收窄,中國基礎貨幣的來源將面臨困境,廣義貨幣增長客觀上要求提高貨幣乘數,即降準。此外,實際利率過高,嚴重制約了實體經濟私人投資。
2、市場關於不降準的一個觀點
1月份每周末市場都在猜測企盼央行降準,連續四周落空。一時間,資本市場飄蕩起各種懷疑之聲。其中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是,寬松貨幣政策,即降準和降息產出的貨幣流動性沒有流到實體經濟中,實體經濟信貸增長緩慢,利率上升,放出的流動性流到了資本市場,催生了資本市場泡沫。央行出於防止資本市場泡沫化,將更傾向於定向貨幣政策,全面降準不可取。
3、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
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作用不是簡單的同步關系。從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的經驗來看,貨幣政策大約領先實體經濟12個月左右,寬松貨幣政策將首先推動資本市場上漲。這就是貨幣政策的時滯和溢出效應。
(二)、以美國為例
1、美聯儲降息過程中美國經濟不斷衰退
美聯儲從2007年9月就開始降息,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5.25%下調到4.74%,此後經過9次降息,2008年12月最後一次降息中,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下降到0.25%的極低水平。而美國經濟的底部時間是2009年6月,遠遠滯後美聯儲寬松政策起點。
2、美聯儲放水但商業銀行惜貸
2008年9月,美聯儲開始收購資產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但是美國商業銀行貸款余額卻是在不斷下降之中,一直到2010年8月才開始觸底反彈。這期間,雖然美聯儲不斷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但是商業銀行惜貸嚴重,不敢向市場提供貸款。美國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直到2010年3月才止跌回升。
3、市場利率下降的幅度遠小於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利率下降幅度
在美國聯邦基準利率下調500個基點後,美國48個月車貸的市場利率也只是從12%下降到10%左右,24個月房貸的市場利率從8%下降到4%左右。
圖12: 美聯儲收購資產和商業銀行貸款余額 |
圖13: 美聯儲應對經濟下滑7次降息歷程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圖14: 美國銀行最優惠貸款利率 |
圖15: 美國商業銀行信貸市場利率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圖16: 美國M2增速變化 |
圖17: 美國標普500走勢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4、美國股市是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實施後最先反彈的指標
美國股市從2009年2月觸底反轉。此後在寬松貨幣政策下,美國標普500指數從735點一路上漲到2000點,上漲了接近2倍。
5、小結
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有時滯,股票市場是寬松貨幣政策後最先反映的指標,股票市場走牛是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一般規律。
(三)、推論
中國貨幣政策寬松是從2014年二季度開始,上證指數從三季度開始一路走牛,上漲了五成以上,同期中國實體經濟不斷下行。這完全符合實體經濟與貨幣政策的時滯關系,也符合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因此,擔心資本市場泡沫化而中斷貨幣政策寬松違背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從這個角度來看,降準和降息隨時可以發生。
三、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提升出口競爭力
美國退出QE後,美元不斷走強。與美元相對掛鉤密切的人民幣成為第二強勢貨幣。與此同時,日本和歐元區實施的寬松貨幣政策引發日元和歐元不斷貶值,人民幣的實際和名義有效匯率大幅提高。
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漲降低了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力。從圖中可以看到,自2014年4月開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從114上漲到124,漲幅達到10%。人民幣對歐元、日元、英鎊、加元、盧布、林吉特大幅升值,削弱了對以上國家的出口競爭力。歐盟和日本是我們的第一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占中國出口的比重分別為17%和7%,但這兩地的比重近期都因為匯率因素出現了下滑。
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核心是提升出口商品競爭力。由於人民幣錨定美元,而美元對歐元、日本、英鎊、盧布大幅升值,人幣幣大幅被動升值。人民幣對歐元升值了20%,對英鎊升值了10%,對日元了15%。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人民幣即使出現5%貶值,實際上還是對這些國家升值。
小結
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是為了降低實際有效匯率上升,降低對其它貨幣大幅被動升值,提升出口商品競爭力。
圖18: 人民幣有效匯率大幅升值 |
圖19: 人民幣對歐元、日元、英鎊和加元升值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圖20: 人民幣對林吉特和盧布升值 |
圖21: 三大出口目的地市場份額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圖22: 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大幅貶值 |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
四、本幣貶值對資本市場影響的實證分析
自去年10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出現了2%左右的貶值,近期也出現了急速貶值的趨勢。資本市場對此表現出較大的擔心。市場彌漫著一種觀點:人民幣對美元貶值,資本外流,國內資產貶值壓力較大,資本市場首當其沖。
這種擔憂主要來源於對06、07年大牛市的映射。那兩年大牛市里,人民幣升值,資本流入,國內資產價格大幅上漲,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上漲。據此,當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時,投資者擔心相反的結果將會出現。
我認為,需要重新梳理歷史上中外各國在升值和貶值周期里股票市場表現,並總結規律。
註:為了把M2的增速、匯率和股指畫在一張圖上,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對M2的增速數據進行了放大或縮小。同時虛線方框顯示為升值時期,實線方框為貶值時期,虛線橢圓為貨幣危機前後。
(一)、以中國為例
人民幣升值期間出現大牛市。2005年7月人民幣開始進入升值周期,從1美元兌8.2元人民幣一路升值,期間,廣義貨幣M2增速從14%一路增長到18%,上證綜指從1000點上漲到6000點。人民幣升值,因為出口增速強勁,貿易順差擴大,同時國內需求強勁,資本流入加速。為了控制人民幣的升值步伐,央行被動購匯,不斷投放人民幣。期間雖然也通過央票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沖新增投放的人民幣,總體上國內流動性寬松。
2010年後,人民幣雖然繼續升值,但是由於廣義貨幣放緩,上證綜指進入熊市。
(二)、以日本為例
日元升值期間出現大牛市。1985年5月開始,日元不斷升值,從1美元兌251日元上漲到120日元,期間,日本廣義貨幣M2增速從8%攀升到11.5%,日經225指數也從12000點上漲到38000點。1990年11月後,日本央行緊縮貨幣,泡沫破裂。日本這段歷史與中國2006和2007年大牛市非常相似,不再贅述。
日元貶值期間出現大牛市。2012年2月,日本央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日元開始貶值,從1美元兌76日元下跌到120日元。日本廣義貨幣M2增速從3%提高到4%以上,期間日經225指數從8800點上漲到17000點,漲幅近1倍。日本在貶值期間,並沒有出現資產價格下跌,股票市場反而因寬松貨幣政策大漲。
圖23: 人民幣匯率、M2和股指關系 |
圖24: 日元匯率、M2和股指關系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備註:M2縮小到0.3倍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備註:M2擴大到10倍 |
(三)、以中國臺灣為例
新臺幣升值出現大牛市。1985年3月新臺幣開始升值,從1美元兌30.5元新臺幣上漲到26元新臺幣,期間中國臺灣的廣義貨幣M2保持在20%左右的平均水平之上,臺灣加權指數從666點一路上漲到12000點,漲幅超過17倍。在升值期間,中國臺灣央行被動發行新臺幣,國內流動性過剩,股票市場出現泡沫直到破裂。
新臺幣貶值期間再次出現大牛市。1996年至1999年,新臺幣貶值,從1美元兌27元新臺幣一路貶值到30.7元新臺幣,M2增速平均達到10%左右,臺灣加權指數也從4800點一路上漲到9800點,漲幅1倍多。
新臺幣貶值出現熊市。2000年9月後,新臺幣繼續貶值,從1美元兌31元新臺幣貶值到34元新臺幣,貶值幅度10%,同期M2增速平均為6%左右,臺灣加權指數從6000點下跌到4500點,跌幅達到25%。
中國臺灣的經驗表明,無論升值還是貶值,只要廣義貨幣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速,即本幣實施寬松貨幣政策,資本市場都是大牛市。如果廣義貨幣增速大幅下降,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則出現熊市。
(四)、以巴西為例
本幣貶值出現牛市。1998年12月至2001年1月,巴西雷亞爾開始貶值,從1美元兌1.21雷亞爾貶值到2雷亞爾,期間M2從7%一路下降到2%,但巴西指數卻從10000點上漲到17000點,漲幅70%。
本幣升值出現牛市。2002年10月至2008年5月,巴西雷亞爾開始升值,從1美元兌3.81雷亞爾升值到1.66雷亞爾,期間M2平均為2%左右,巴西指數從10000點上漲到70000點以上,漲幅6倍。
圖25: 新臺幣匯率、M2和股指關系 |
圖26: 雷亞爾匯率、M2和股指關系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備註:M2擴大到1.5倍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備註:M2縮小到0.2倍 |
(五)、以俄羅斯為例
貨幣危機。俄羅斯RTS先跌,同時M2下跌,爆發貨幣危機,俄羅斯盧布兌美元大幅貶值。1998年9月,俄羅斯RTS跌到底部43點並開始反彈,同時,匯率大幅貶值,從1美元兌6.24盧布一路貶值到32盧布,同期M2開始大幅增長到70%,俄羅斯RTS則從最低點43點一直上漲到361點,上漲8倍。
本幣升值出現牛市。自2001年11至2008年,俄羅斯盧布開始升值,從1美元兌32盧布升值到24盧布,期間M2平均為60%,俄羅斯RTS從361點上漲到2400點,又上漲了近6倍。
(六)、以澳大利亞為例
本幣升值出現牛市。自1993年9月至1997年6月,澳元開始升值,從1美元兌1.5澳元升值到1.23澳元,期間M2從2%增長到8%,澳大利亞標普200從2000點上漲到2600點。
本幣貶值出現牛市。自1997年6月至2001年3月,澳元開始貶值,從1美元兌1.31澳元貶值到2澳元,期間M2平均為7%左右,澳大利亞標普200從2600點上漲到3380。
本幣升值再次出現牛市。自2001年3月至2008年5月,澳元開始升值,從1美元兌2澳元升值到1澳元,期間M2從7%增長到18%,澳大利亞標普200從3380點上漲到5650。
圖27: 盧布匯率、M2和股指關系 |
圖28: 澳元匯率、M2和股指關系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備註:M2縮小到0.1倍 |
(七)、以韓國為例
貨幣危機。韓國綜合指數從1994年10月就開始下跌,直到1998年6月觸底反彈。1997年11月韓國出現貨幣危機,韓元大幅貶值,從1美元兌1000韓元貶值到1400韓元,期間M2增速大約保持在18%左右。
本幣升值出現牛市。2002年3月至2007年10月,韓元開始升值,從1美元兌1300韓元升值到900韓元,期間M2保持在10%左右,韓國綜合指數從800點上漲到2000點,漲幅1.5倍。
(八)、以泰國為例
貨幣危機。泰國綜指從1996年1月的高點1400點開始下跌,直到1998年8月最低點200點觸底反彈。1997年7月泰國爆發貨幣危機,泰銖大幅貶值,一直貶值到1998年1月,貶值幅度達到50%。隨後泰銖升值,但是股指繼續創下新低。
本幣升值出現牛市。自2001年開始,泰銖進入升值區間,期間M2平均增速達到20%,泰國綜指從300點一路上漲到1500點,漲幅達到4倍。
圖29: 韓元匯率、M2和股指關系 |
圖30: 泰銖匯率、M2和股指關系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備註:M2擴大到100倍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備註:M2擴大到3倍 |
(九)、以印尼為例
貨幣危機。1997年6月,印尼雅加達綜指創下月度新高724點後掉頭向下,1998年9月股指觸及最低點276點。印尼貨幣危機爆發時間是1997年8月,印尼盧比匯率不斷貶值,從1美元兌2400印尼盧比一路跌至14800印尼盧比,一年內貨幣貶值80%。M2的增速在貨幣危機前後是先跌後爆漲。
本幣貶值出現牛市。2011年2月後,印尼盧比的匯率不斷貶值,從1美元兌8800印尼盧比一路跌至12000印尼盧比,同期M2保持在10%左右,印尼雅加達綜指從3470點上漲到5000點。
(十)、以阿根廷為例
貨幣危機。阿根廷MERV指數從高點500多點,一直下跌到2001年11月,這時股指只有202點,股市觸底兩個月後,阿根廷比索大幅貶值,從1美元兌1比索跌至3.8比索。阿根廷M2的增速在2001年12月前不斷下滑甚至負增長,匯率貶值後,M2增速開始攀升,最高達到50%。
本幣貶值下出現牛市。在經歷了2001年貨幣危機後,阿根廷比索不斷貶值,從1美元兌3.8比索一路跌至8.53比索,同期M2保持5%以上,阿根廷MERV指數也不斷創下新高,從200點上漲到12000點,漲幅達到60倍。
圖31: 印尼盧比匯率、M2和股指關系 |
圖32: 比索匯率、M2和股指關系 |
|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備註:M2擴大到1000倍 |
資料來源:WIND 東吳證券研究所 備註:M2縮小到0.3倍 |
(十一)、小結
通過以上10個國家歷史數據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本幣升值時,央行為降低本幣升值步伐被動投放貨幣,盡管做了對沖操作,但國內流動性仍非常寬松,股指一般都會出現牛市甚至泡沫化。
本幣升值時,央行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流動性相對緊張,股指一般都是熊市。
本幣貶值時,央行主動投放貨幣,國內貨幣政策寬松,貶值會加劇,但是股指一般還會出現牛市。
本幣貶值時,央行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流動性相對緊張,貶值速度放緩,股指一般出現熊市。
貨幣危機下,股指率先下跌,然後出現匯率貶值。
(十二)、推論
中國不可能出現貨幣危機。中國仍然有3.9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短期外債占外匯儲備不到18%,由此可見中國不可能出現貨幣危機。中國央行有能力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眾所周知,我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仍高達18%,央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的空間很大,央行的池子里的水很多,隨時可以釋放,對沖全球流動性回流美國的風險。
國際經驗表明,在本幣貶值過程中,只要國內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股指一般都會出現牛市。
因此,在人民幣貶值過程中,中國央行有能力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只要央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股指出現牛市呈大概率事件。
五、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以下結論:一個周期,當前中國正處於過剩產能去產能加速期;兩類現象,宏觀經濟下行,人民幣貶值;三條規律,股指領先去產能谷底大約12個月,貨幣政策時滯和溢出效應顯現,本幣貶值與股指關系核心看貨幣政策是否寬松。在人民幣貶值過程中,中國央行有能力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只要央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股指出現牛市呈大概率事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東莞市長否認“倒閉潮”:諾基亞工廠倒閉屬個別現象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東莞就時常深陷企業“倒閉潮”的傳聞。東莞市長袁寶成7月23日表示,今年經濟形勢確實比較嚴峻,但他否認出現“倒閉潮”。
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科技廳和網信辦聯合主辦的“粵創粵新”廣東創新驅動發展主題大型網絡采風活動走進東莞,東莞市長袁寶成在與采訪團座談中作出上述回應。
今年上半年,諾基亞東莞工廠等大型工廠倒閉,引發人們再度議論東莞是否出現企業倒閉潮。對此,袁寶成回應稱,諾基亞東莞工廠關停主要是因為受到其母公司倒閉影響。這是個別現象。
袁寶成說,他一直持有一個基本觀點: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企業有生有死、有走有留,這是非常正常的。他最擔心企業死水一潭、不死不活,“那這個城市肯定要出大事”。因此,企業倒閉是現實存在的現象,並且會永遠存在下去。
他強調,東莞沒有出現倒閉潮。從數據上看,去年東莞倒閉了428家企業,但新註冊的企業增長了20%以上,今年上半年增長23.5%。
他同時表示,今年經濟形勢確實比較嚴峻,尤其中小企業面臨的壓力非常大。在東莞,企業目前的經營狀況分為三類,一類是一些好的創新型企業,比如前段時間掛牌新三板的瓦力科技,增長達到270%。還有一類企業基本上維護住原有的訂單,還有一些低端的來料加工企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轉到東南亞去了。
袁寶成表示,東莞會高度關註企業倒閉的現象,同時將出臺一些政策。
10月23日,第二屆城市交通綜合開發國際研討會上,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方平坦承,就當前北京交通發展來看,仍未完全擺脫需求追隨型的被動式發展局面,亟需進一步樹立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的理念,探索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TOD)。
從2004年到2014年,在北京市GDP增長3.5倍、常住人口增長660萬人、機動車保有量增長330萬輛的背景下,北京交通發展成就顯著,交通基礎設施累計投資達到6000億,地鐵通車里程從114公里增加到了527公里,增幅達到了362%。
方平表示,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出行總量不斷增長,再加上軌道交通路網規模不斷擴大,北京地鐵客運量持續快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超過5%,工作日千萬客流已成常態。
不過,北京的交通和城市發展仍然存在不少挑戰,比如,資源與居住分離,工作地與居住地分離。數據顯示,2014年底北京常住人口達到2151.6萬人,其中居住在五環以外1098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1.1%,外圍“睡城”人口過度聚集。
此外,中心城吸引力依然很強,向心交通運行壓力巨大。在城市空間拓展過程中,優質就業機會、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布局並沒有隨著人口空間結構的變化進行及時調整,導致中心城區向心磁力不斷加強。
據調查,北京市核心區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1%,而三甲醫院和大型商場分別占41.2%和31.1%;城六區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9.7%,而三甲醫院和大型商場分別占94.1%和75.4%。
這些問題導致的是軌道交通客流潮汐現象嚴重,乘客出行時間、數量、方向極不均衡。據統計,早晚高峰(7:00-9:00;17:00-19:00)四小時客運量占全日總客運量的45%左右。早高峰以進城方向為主,運力與運量矛盾突出,列車擁擠,換乘通道擁堵;晚高峰以出城方向為主,客流相對分散。
雖然2014年底進行了地鐵票價調整,客流有所下降,但高峰時段擁擠仍然沒有有效緩解。比如,八通線東向西進城方向列車滿載率超過120%,出城方向僅為18%;昌平線進城方向列車滿載率接近140%,出城方向僅為24%;6號線:東向西進城方向列車滿載率超過120%,出城方向為64%。
方平說,隨著人口不斷向外擴展,導致交通系統長期處於被動、追隨的狀態。城市空間“攤大餅”均質蔓延態勢不減,出行距離不斷增加,加上人口的增長,導致交通出行周轉量成倍增長。
而TOD模式則以公交樞紐站點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鐘步行路程)為半徑高密度安排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以實現城市組團緊湊型開發為集約發展模式。這里公共交通主要是指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幹線,以及火車站、飛機場等城市對外交通設施。這種模式具有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構建良好的步行和公交環境、發展混合用地形態的多功能社區、減少空氣汙染和能源消耗、保護土地資源和開放空間的優勢。
結合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協同發展,北京市提出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持續建設完善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和地鐵四層網絡的統籌謀劃。方平說,TOD的理念應該是政府部門、交通和城市發展的主體企業、社會機構和專家們的共識,在城市發展中凝聚共識,形成合力,逐步推進。
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會傑說,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除了加快軌道交通本身建設和發展之外,還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下進行統籌謀劃,優化調整城市功能布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
他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提升軌道交通服務質量贏得了機遇,人口疏解,產業轉移,職住合一,地鐵中心城區客流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扭轉,中心城骨幹線路和外圍線路的客流負荷強度將得到有效控制。
12月14日,財政部公布了11月財政收支情況。
1~11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近14萬億元,為139935億元,比去年同期同口徑增長5.7%;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0223億元,比去年同期同口徑增長17.4%。
在整體財政仍維持增速的情況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2015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報告發現,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1500億元,以此推算,12月的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為2.1萬億元。與去年12月的2.5萬億元相比,今年12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或同比減少。這也意味著今年的資金已經花在了前頭,往年“年末突擊”花錢的現象可能不再出現。
之所以不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今年經濟下行壓力下,投資增速放緩,為穩投資以穩增長,財政花錢速度明顯加快。這也正反映了今年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的政策效果。
根據財政部數據,今年1~7月,財政部加快下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已下達全年預算的95%,同時加快下達中央基建投資預算,截至8月31日已下達96%。
地方花錢速度也明顯加快,全國財政支出從7月份開始,隨後連續5個月財政支出均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速,其中10月支出同比增速更是高達36.1%,創41個月新高。
財政部表示,今年以來,各級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各項穩增長政策要求,著力加強預算執行管理,進一步加快了支出預算指標分解下達工作節奏,加大了對各支出部門項目組織實施的督查力度。與此同時,大力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積極盤活存量,優化支出結構,強化支出績效管理,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及早落實並取得實效。在財政收入增長放緩的情況下,財政支出進度明顯加快,各項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
今年1~11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預算的87.6%,比去年同期進度加快5.1個百分點。其中,中央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去年同期進度加快4.4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去年同期進度加快5.1個百分點。
在前11個月財政支出保持17.4%(同口徑)同比增速情況下,財政收入(同口徑)同比增速僅為5.7%,財政收支增速相差11.7個百分點,收支矛盾仍較明顯。
盡管11月份的財政收入增速好於上個月,但兩大主體稅種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仍同比負增長,尤其是受利潤下滑影響,工業企業所得稅同比下滑6.2%。而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因受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下跌、一般貿易進口下降影響,仍維持負增長。
不過受樓市回暖,部分地區商品房銷售回暖帶動,房地產相關稅收增長維持前兩個月較高增速,房地產營業稅507億元,增長17.7%。
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情況下,財政部正在通過提高國企上繳利潤的辦法來維持財政收支平衡。
比如,10月份非稅收入高達2412億元,比上年同月增加938億元,增長63.6%,同口徑增長32.5%,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央企業上繳利潤增加較多。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