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必和必拓宣布剝離非核心資產 礦山兼並熱潮消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907

必和必拓宣布將剝離數十億美元非核心資產,全球最大礦業公司準備用激進的業務重組回歸核心業務。

龐大的業務拖累了必和必拓業績,該公司準備通過拋售資產,把註意力集中到其最大和最賺錢的資產項目上。

礦產業在經歷上前一個十年的瘋狂擴張期後開始收縮,當時中國等新興國家旺盛的需求,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

必和必拓拋售的資產中,許多來自其當年收購南非Billiton獲得的業務。正是這筆收購帶來此後礦山業的收購潮,包括去年嘉能可收購超達(Xstrata)。

剝離資產後,必和必拓將業務收窄至煤炭、銅、石油和鐵礦石之上。

必和必拓聲明稱:“我們認為回歸核心業務,依然能獲得多元化優勢,同時獲得更強勁的現金流增長,和更高的投資回報。”

必和必拓此前已經出售了一些業務,其中包括2012年出售鉆石公司Dominion Diamonds,以及持有的其他在南非的礦業公司的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81

阿里巴巴又掀美債熱潮“亞洲第一債”獲7倍認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87

阿里巴巴,Alibaba,IPO,債券,馬雲,美國股市

兩個月前,初次登陸紐交所的阿里巴巴股票讓美國股市為之瘋狂,上市首個交易日收盤價就比IPO發行價高出38%。眼下阿里巴巴債券尚未登場就已讓美國債市沸騰,外媒獲悉,其市場預期收益率120個基點,其認購額約是擬發債額的7倍。而此前市場熱傳的阿里巴巴擬發債額就已使其規模榮升“亞洲第一”。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知情者稱,阿里巴巴首批美元債券備受熱捧,需求遠超80億美元的擬發債額,認購額已高達550億美元。此次阿里巴巴將發行三種基準債券,擬發債額最高的是金額均為22.5億美元的5年期和10年期債券,招標利率分別為2.5%和3.6%。

彭博則是由知情者處獲悉,阿里巴巴的認購額至少達到570億美元,所以阿里巴巴的承銷商可以下調原計劃的債券收益率。在未發實盤非正式市場——灰市上,阿里巴巴10年期債券的預期收益率為120個基點。在內部實際收益率128個基點的基礎上,投資者給該阿里巴巴債券報出了更高的預期價。

灰市通常能體現投資者在發債以前對債券的預期。價格更高預示著投資者看好阿里巴巴債券,預計其正式交易時還會漲價。管理約120億美元的投資管理公司Calvert Investments旗下基金經理Matthew Duch評論認為:“這次(發債)交易有極大的全球需求。考慮到IPO的強勁融資能力,這次預計也會那麽強。”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外媒獲悉,摩根士丹利、花旗、德意誌銀行和摩根大通將協助此次阿里巴巴發債。到目前為止,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標普和穆迪均擬給予阿里債最高評級,級別分別為A+、A+和A1。同類型企業eBAY的債券評級為A,亞馬遜的評級為AA-。惠譽本月13日發布報告評價,給予阿里巴巴最高評級源於該公司強大的盈利能力。

有銀行業者此前向路透表示,預計阿里巴巴此次發債將成為今年五大發債交易之一。一位市場人士稱:“大家都充滿期待,這是阿里巴巴首次發債,質量高又是名企。這是個很大的全球性題材。”

今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其IPO募得250億美元,融資額創全球企業IPO最高紀錄。截至昨日,阿里巴巴上市三個月來股價在IPO發行價基礎上漲逾60%,較首日收盤價高約17%,同期標普500股指僅上漲約2%。

阿里巴巴,Alibaba,IPO,美國股市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168

中國SUV熱潮開始降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28

Honda-Urban-SUV-4

由於空間大、越野性能好,SUV在中國市場一直很暢銷,令其成為國內最賺錢的車型。但如今,人們對SUV的熱情開始降溫。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的汽車銷售增速預計將下降,SUV降幅尤為明顯。

根據中國汽車制造商協會數據,2014年前11個月,國內SUV銷量同比增長了34%,轎車同比增長2.6%,乘用車總體增長了12%。而2009至2013年,中國SUV的銷量平均增長率為49%。

《華爾街日報》援引數據提供商LMC的數據稱,2015年中國乘用車銷量增長率預計將降至9%。Ways咨詢公司數據顯示,SUV銷量將從458萬量增至540萬輛,增速17%。而2016年將進一步降至13%。

這對汽車廠家可不是好消息,SUV是他們利潤最高的車型之一。

中國最大的SUV生產商長城汽車在去年的財報中稱,SUV(包括跨界SUV)約占其所有汽車銷量的80%。該公司上半年的毛利率為28.6%,較前年的29%略微下降。

相比之下,中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商上汽同期的毛利率僅12%,東風汽車的毛利率為14%。

《華爾街日報》援引咨詢公司Strategy合夥人彭博(音譯)評論稱:“長城的高利潤主要來自於其SUV產品線,受益於中國消費者對跨界車的喜愛,SUV的折扣要小於轎車。”

不過,隨著SUV熱度下降,以及競爭者越來越多,汽車廠家也開始降低SUV的售價。今年9月,長城汽車將旗下熱銷SUV車型哈佛6的售價下調了6000元至99800元。

分析師也表示,雖然大多數國外廠家尚未下調整車售價,近幾個月經銷商提供的折扣已經開始上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38

頂級基金大舉買入 房地產股再掀熱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13

 一只表現出眾的中國對沖基金正在大舉買入房地產股票,再次啟用幫助其2014年下半年斬獲46%回報的交易策略。

彭博報道,在中國A股房地產行業分類指數較今年高點回落高達19%之後,馬可孛羅至真資產管理公司(Marco Polo Pure Asset Management)一直在買入包括保利地產和首開股份在內的房地產股票。

馬可孛羅駐香港首席執行官Aaron Boesky表示,中國去年11月份降息推動上證房地產指數到1月5日累計飆漲60%,該基金買入房地產股票的策略提升了基金2014年的整體回報。

Boesky表示,中國央行去年11月份自2012年以來首次下調借貸成本只是寬松貨幣政策周期的開始,這輪寬松政策料推動上證綜指今年再漲約50%。

中國股市的投資者認定央行刺激措施將提振經濟,上證綜指去年大漲53%,其中房地產股票領漲。但同時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去年創出1990年以來最慢增速。

“我們將再創新高,”Boesky在香港接受采訪時說。中國政府“將開始采取措施讓資本更便宜,經濟增長更快。”他麾下的馬可孛羅至真中國基金去年下半年在AsiaHedge Intelligence跟蹤的所有以中國為投資重點的對沖基金中表現最佳。

管理著1億美元資產的Boesky稱,中國A股牛市可能在農歷新年後重啟。

該基金首席投資官Chris Tang認為房產銷量將上升,他稱投資者信心會受到下月全國人大會議的提振,因會議上習近平和李克強應該會描繪未來經濟增長藍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30

內地企業轉向 赴港貸款熱潮減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111

因中國內地貸款環境好轉,內地企業發現在香港貸款的吸引力不再那麼大,他們開始撤離香港市場。

近年來各行各業的中國內地公司紛紛赴港貸款,因為內地的利率高於追蹤美國利率的香港本地利率,而香港又實行港元發行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走高時對港元也隨之上漲。2013年這類貸款額增至創紀錄的560億美元。

但去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始回落,中國央行去年連續定向降准,11月又宣佈非對稱降息,三個月後公佈了對稱降息的決定,逐步走向貨幣寬鬆。美聯儲今年年中加息的預期持續升溫。內地企業過去那種在香港貸款、在內地存錢的做法變得不適用,他們開始減少在港貸款。《華爾街日報》報導援引湯森路透數據稱,去年內地企業在港貸款額減至555億美元,與香港銀行業貸款總額之比由2013年的71%降至60%。

20150311Chinacompaniesturnaway

該報導提到,中國內地與香港的利差開始收窄。國際知名信用評級機構惠譽的金融機構高級主管Sabine Bauer預計,由於內地融資環境改善,內地企業在港貸款需求今年可能減少。

今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環比多增7727億元至1.47萬元,創五年半來新高,遠超上月6973億元的新增貸款額。上述報導認為,新增貸款激增的部分原因就是中國央行推行貨幣寬鬆。

另一個影響內地企業貸款的因素是人民幣貶值。昨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再創4個月以來新低。摩根大通的亞洲利率與貨幣策略師Ying Gu指出,考慮到成本和外匯風險,許多中國內地企業對離岸發行美元債券越來越謹慎。隨著美元走強,持有美元債券的成本越來越高。

不過,內地企業在香港和海外的貸款額還會持續高企。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的亞太區銀團貸款主管Atul Sodhi就指出,成本不是內地企業赴港貸款的唯一理由,許多企業離岸貸款是為了開拓國際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416

日威熱潮 by 陳酒客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4/17/%E6%97%A5%E5%A8%81%E7%86%B1%E6%BD%AE/

日威熱潮

竹鶴政孝and-whisky

 

港股狂熱,大市驟升三千點。一眾中資股動輒升四五成到一兩倍者比比皆是。成交持續於二千億樓上。成交急增,太多資金追逐貨物(股票),供求突然失衡必然令價格忽然上漲。恆指一直大落後,急升後預測市盈率也不過13倍左右,升勢雖急得恐怖但說泡沫的話實在言之常早。個別中資股大升以收窄AH股差價則言人人殊。A股H股同股同權,差價殊不合理,若中央繼續以挺A股為國策,A股不見得太跌,則H股爬升豈無理哉。

風高浪急,是危也是機。恆指近幾年一潭死水,試問大家股民又賺到了多少?股市確認突破,乘風破浪,順勢而行才是王道。只有勢頭確認結束,方是轉view之時。如何確認,各司其法,譬如不能一浪高於一浪,或重要裂口被填補。風險管理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太早睇淡是死罪」,升浪持續,估頂實在如玩火。更甚者,牛市最怕的是無貨,無論如何也要持某百分比貨在手,以享受升浪,並維持正面心態。若以為見頂就清倉等候調整甚至崩盤,其實與沽空無異。股市會不斷考驗你,屢創新高挑戰你忍耐力,到最後關頭意誌力失守而重回市場時,或真的離頂不遠矣。

說到近來急升的資產,除港股外,還得算上另一樣。日本威士忌近來瘋搶,上至頂級限量版下至入門貨式都升勢淩厲。觸發點相信是Whisky Bible推崇山崎一款威士忌(Single Malt Whisky Sherry Cask 2013)以至令歐美亞太愛酒之人都將目光由英倫三島轉向東洋彼岸。

價格的瘋炒且看一些例子:像酒客很多酒友認為性價比特高竹鶴21年混合麥芽威士忌(酒客之前每到日本必買,以後恐怕買不起),以前很穩定的在日本機場免稅店賣6000日圓,現在加價大概一倍。同是Nikka酒廠於香港很火紅的余市20年,以前是16000日圓,現在沒30000不用談。

大集團Suntory食水更深。山崎既然得獎,真正聲名鵲起,名利雙收。三月廿四日起原本的威士忌已在機場下架,換上免稅店特別版。特別版者,「特別貴」版而已。響17年8000日圓加到20000,白州18年、山崎18年與響21年更齊齊由16500日圓大加三倍至50000。入門貨色如響12年由4100日圓加至齊頭10000。大集團果然是大集團,實行肥水不流別人田。

即便如此瘋狂加價,日威仍然供不應求賣斷市。不少機場免稅貨架都被一掃而空,一威難求。除了Whisky Bible效應令中港臺旅行瘋狂掃貨外,日本之前熱播的電視劇亦居一功。故事內容講述日本威士忌之父、Nikka酒廠創辦人竹鶴政孝先生與其蘇格蘭妻子Jessie Roberta Cowan的生平。此劇令一向並不特別喜好威士忌的日本大眾也關註起來,結果幾方挾倉,挾到價飊貨乾。

一直認為歐美經常捧紅某些品酒家自有其目的。如Robert Parker的出現跟本是作為美國人判斷紅酒好壞的盲公竹。Parker的口味尚甜,合美國人的重口味,但似乎不會欣賞歷史淵源深厚的舊世界紅酒的複雜和韻味。Whisky Bible作者Jim Murray大力推崇日威,莫非是要導引全世界去炒貴日威,提高英倫競爭力?哈哈。

日本威士忌,酒客亦有淺嘗過。Nikka廠的風格近蘇格蘭,是竹鶴先生曾於蘇格蘭學釀酒與其蘇藉妻子之故。余市20年味濃而醇厚,微帶煙燻味,香味複雜。竹鶴則是混合麥芽威士忌(Blended Whisky),竹鶴21年平易近人,順喉而不清淡,即使少喝酒的人也不會覺得嗆喉而味道豐富。三得利的出產則著重於適應日本本地飲食文化,因日本人口味清淡,喝酒也主要喝清酒、燒酌之類不算重味,故其出品主要以輕盈淡雅為主。響21酒客認為能突出其雅緻之處,但如白洲、山崎之類,口味太淡,香氣不出,實在不懂欣賞。友人曾於臺灣購入一瓶18年水楢桶的山崎,打開一嗅奇香無比,入口的清淡無物也反差太大了。

以日本威士忌如此價格,可算進入瘋炒階段。人取我棄,你要賣比你。人棄我取,回歸蘇格蘭是正道也。

中環酒客留人醉
金股匯市任縱橫
Posted in 美酒佳餚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34

互聯網創業熱潮冷思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27/149719.html

IMG_0269.jpg


文 | 創業家專欄作者 楊子超

創業者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麽問題

最近很多門戶網站開始圍繞創業做一些話題和專題,有門戶的朋友問子超互聯網創業的小夥伴們都關註哪些問題?子超思考了一下,應該是這幾個:1,創業方向是否正確?2,如何招募團隊?3,產品行不行?4,如何媒體曝光?5,如何融資?這個順序權重是依次遞減的,其實融資雖然重要,但是前幾步走不好,自然最後一步就會很難。如果沒有第一步的方向正確,後面再怎麽努力也都是白搭的。產品行不行?是現在大部分投資人喜歡看的事情,因為從你的產品上可以看出來你的創業方向,你的團隊的執行力和整體綜合能力。另外團隊招募是一把手的能力決定的,而團隊決定了產品的展現,所以這點上要靠一把手去不斷地努力,不是看一兩篇文章的事情。關於媒體曝光不是難事,但產品不好,曝光了也沒用,曝光越多死的越快。總體上大部分的創業者都還是困惑在第一步,就是創業方向是否正確?

電視節目和創業是兩回事

目前很多電視臺都把創業的節目做成公開的項目路演形式播出,其實這樣的節目作秀占很大一部分,真正的好的項目,基本上不會上電視的,上了電視的好的項目基本上都是早就已經談完融資的需要媒體去曝光的。子超在這里希望大部分的創業者們看看那些節目就OK了,不要太當成事,看看就好。現在子超就給廣大的創業者們重點談談創業方向的判斷和產品切入的一些要點。

創業方向的判斷

第一,如果創業方向能夠跟熱點的就跟熱點,因為熱點可以順勢而為,如果不能跟熱點也無所謂,畢竟創業這個事情是你最擅長的最想做的事情,你去發揮到極致,而不是因為熱點我們去創業。子超寫文章很少寫熱點,因為並不是所有的熱點都是我喜歡的。因此子超不是一個專業的記者,只是一個自媒體人。方向上大家一定要學會借力和順勢,把能夠用上的加分的力量全部都用上。比如子超在互聯網創業,產品上比較擅長,那麽在做自媒體人的時候加上這些方面的內容就會很不錯,這就是順勢而為。很多自媒體人都希望自己獨立地搞一個應用,搞一個網站,然後去做一個分發平臺。也許你的自媒體品牌很成功,但是你並不擅長互聯網或者平臺的搭建工作,所以在這一點上去創業的話就無法順勢而為,倒不如專心做內容生成,依托在各大自媒體平臺上做好內容方面的傳播。

第二,創業的本質就是找到用戶的場景剛需。當然也不是每一個場景剛需都需要互聯網場景支持的。比如O2O的上門服務,大部分上門服務是不成立的。比如O2O的上門按摩服務,按摩需要的是床和特殊的椅子,這一點目前只能在家里和公司有可能滿足,所以對於大部分上門按摩就很局限,因為去公司和去家里對於老百姓來說是不方便的。畢竟家是隱私的地方,公司有公司的規矩。但如果服務本身對硬件的要求不大,這個O2O的上門服務是成立的。比如家電管家的上門修手機和河貍家的上門美甲服務,這兩個O2O對於服務硬性環境要求不高,因此服務可以隨時隨地完成,其實O2O的上門服務本質一定是利用瑣碎時間,服務地點任選,服務技師眾包。瑣碎時間和地點任選的前提條件必須是技師充裕,眾包可以解決技師充裕的問題,但讓人頭疼的事情是眾包的話做的好與不好無法有效的監督。在這一點上家電管家選擇的是修手機服務過程全程錄像,這和當年攜程電話訂票錄音有一樣的效果。河貍家這方面就比較簡單,畢竟指甲做的好不好,用戶可以看到,而且洗一下指甲的成本對於用戶來說也很低。總結一下,創業者們要抓住用戶的場景剛需的本質,不要只研究表面現象。

第三,當滿足用戶場景剛需後,是否滿足持續增長性。假設花錢推廣了這個產品,增長到了一百萬用戶後再也不增長了,就說明定位人群太小眾,或者這個剛性需求不夠準,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很多創業者談創新,都是違背生活場景的。平常創業者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憑空自己造了一個生活場景出來,其實這種違背正常人生活習慣的場景,基本上老百姓都是很難接受的。“創造就是把事物聯系起來”——史蒂夫喬布斯如是說,也就是說我們平常的創業一定是平常的一些事物聯系起來創造出來的機會,現在有一個名詞叫跨界,目前的O2O和互聯網+的概念都是跨界產生的。但跨界的時候,一定是本職的事情做好了,才會成為真正的剛需。比如智能手表,手表就是長期不用換電池的帶著,這就是手表的基本屬性,不管是蘋果還是谷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一切都是泡沫。最近子超體驗了蘋果手表,感覺不知道為什麽帶它,難道我們在繁瑣的世界里,還需要培養自己一個新的充電習慣嗎?是不是小眾需求很重要,蘋果手表也只有蘋果有這種號召力,但是初期的創業者們不要把自己當成蘋果公司就好。

產品如何切入

第一,產品一定要抓痛點。痛點首先是有生活場景產生的,即現有的生活場景有問題,也就是現有的商業模式有問題,所以出現了用戶的痛點。還拿修手機舉一個例子,大手機公司的手機售後維修部門修手機非常繁瑣,一般子超都會忽略。去中關村修手機又怕被宰,而且咱們也不懂手機是否需要換某個零件。所以痛點來了,家電管家解決了上面說的問題就抓住了用戶在修手機上的痛點。那麽同理,子超現在汽車已經到了保養期,但是就是不想去路虎4S店保養,為什麽不去專業的路虎4S店?那里太宰人了,如果我們在修手機那里被宰了還好,只是幾百塊錢,那麽在路虎4S店就是上萬了。所以子超還在觀望著有沒有真正能夠解決汽車保養的汽車後市場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出現,可以讓我們也很放心地去修汽車。其實痛點是需要我們去觀察日常生活才能產生的,而不是去創造出痛點。

第二,好的產品癢點同樣重要。前兩天看了梁寧寫的《痛點與癢點-談談互聯網產品的運營感》,文章里強調了痛點之外的癢點。子超非常同意這個觀點,其實最好的產品一定是來源於娛樂產品的,因為娛樂產品黏稠度非常高,除了痛點抓的比較好外,產品的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元素都是經過設計的,這些設計出來表達給用戶的那些暖暖的喜歡,感動的微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癢點。比如一個明星的包裝,韓國經理公司都是細膩的,比如說JYP公司,明星出場的每一個微笑細節,每一個打招呼的細節都是精心設計出來的。再比如說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每一季從海選選歌手開始,就開始註重每一個癢點的打造,以至於每一季到了總決賽,四位總決賽的選手都聚集了大批的粉絲用戶,他們的每一次PK都是一次美麗的癢點。癢點決定了你的產品是否能夠持續的微創新,也決定了你的產品的競爭門檻。

第三,單點突破,少就是多。子超平常跟很多創業者講,少就是多,一定要單點突破。因為人少,所以一定要做少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極致。極致在今天是非常重要的,互聯網的信息時代,所有的產品都極大的充裕,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極致。360手機助手高級產品總監陶偉華陶總回憶當年為了提高360瀏覽器電腦上安裝的用戶體驗,提出了“一秒安裝”,這個一秒安裝就是產品追求極致的表現,360瀏覽器在這個技術還申請了專利,從此在安裝速度上沒有一個競爭對手再打這個牌了。創業如同帶兵打仗,一定要聚焦聚焦再聚焦,集中優勢兵力單點突破。只有極致的體驗,才會有尖叫的用戶,用戶才會成為你的產品的真正的粉絲。

最後總結,子超想說創業是一個抗持久戰的事情,盡量保持活著,只有活著,才會有機會改變世界。時間可以拖垮一切創業項目和創業團隊,當然時間也可以讓創業者們成長成熟。所以你如果選擇了創業,就盡量地全力以赴,創業沒有短期的事情,一定是剩者為王,大家備好幹糧,好好努力吧。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子超,創業家專欄作者,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分享人:銀河科技CEO陳曉振。O2O領域很熱,有很多人說,很多人做。但熱潮過後,需要更多務實和冷思考,因為直接關乎生死。銀河科技CEO陳曉振,專註O2O領域,從配送、物流、專註領域、戰略等角度為大家分享了他的觀點。

整理 | 趙姝焱

O2O領域很熱,有很多人說,很多人做。以前覺得挺讓人熱血的。我應該是最早的,剛開始的時候基本沒這個概念,現在差不多冷靜下來了。冷,不是激動後的後怕,而是看得更清楚。現在O2O概念有點冷了,被炒熟就得被吃,好不好吃便是各家滋味了。對於概念這事只想說:人真是個感性的動物(看看學營銷的人活得怎麽樣就好了),但是在O2O里面冷靜的思考、還有務實真的很重要,關乎生死。


我開始創業是專註於優化配送的環節,最後發現好多人在做。總想在產品上有所創新、方法上有所突破,後來發現“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其實基本形式是大體形同的、方法和方式也是有限的。只是誰顯得更專業、更有潛力,誰找到了幹爹、拉攏了多少所謂的“上帝”,進而形成對資源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才值那麽多利益的分配。(似乎社會上但凡有影響力的東西都值錢,因為他們會影響資源的分配。企業的價值,從某點來說就是這樣。比如,好多企業怕政府,就是因為政府有更大的影響力,可以壓制企業對於社會資源的影響力。)

先說“最後一公里”配送形式。基本包含6種基本方法:自建自提、商戶合作式自提、企業合作式自提、自建配送、商戶配送、企業合作配送。個人看來,不同時間(季節因素、早中晚都可能影響)、不同的企業時期、資金壓力和預期、顧客的真假預期及偽需求判斷都會影響配送形式。剩下的就是選擇何種最好的或者當前最合適企業發展的方式。

第二,主幹線物流。現在這個基本被解決了,而且,當前有好多做O2O主幹線物流的020公司,比如雲鳥。說實話,從大倉到多個分倉,這個環節跟很多人專業的人探討過。基本達成了最終的藍圖共識,只是看哪個企業在實際中更靠近。因為在這個環節中,企業的員工執行力和軟件的技術,會嚴重影響著向最終模式的靠攏。

第三,020專註的領域。洗衣、生鮮、冷凍速食、零食、美甲、醫療、洗車……難點主要是群體的引流,還有拉新成本控制和增長。拉新,就跟用網捕魚一樣。現在很多企業基本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特別是生鮮類、零食類。因為受眾太廣泛,所以貪圖小便宜的人對企業數據、資金等影響有多大,你去問問張旭豪就知道了。(補貼巔峰時段用戶數據、跟立刻停止後用戶數據相差可達50-100倍!我還是相信人是有惡性的。)

第四,戰略上,個人覺得務實、可期、可成長、交易等都很重要。因為戰略決定方法、決定用人、決定花費。無論是順豐、京東、還是淘寶都是有錢人,但他們也有掣肘——就是本身有著巨大的成型業務。他們制定戰略,不是想重頭開始,而是希望新的業務可以和現在的相互補充。從某點而言,這是好的出發點。但是,從經歷上,看看騰訊、百度這些年自己做的追風口的業務,你就知道了。因為感覺這些人有戰略家的偉大,卻缺乏管理的常識和務實。幾萬名不同分工的員工的管理,想保持隊形,談何容易。很多時候,大企業的危險和失敗來自於:你是個胖子,卻想擁有創業者一般輕盈的舞姿。\版權聲明:本文分享者
陳曉振,整理趙姝焱,文章僅代表分享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創業的饕餮盛宴漸入高潮之際,也正該是冷靜思考創業本質的時候。

當我們在高歌猛進之時,也恰恰是最容易忽視風險、最容易麻痹大意的時候。長江商學院的這篇文章,站在冷靜而理性的角度,闡述了全民創業無法回避的三大問題,如同“盛世危言”警醒創業者:從“創業潮”到“創新潮”,需要的是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文 | 長江商學院  廖建文、崔之瑜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讓“彎道超車”的創業商機俯拾即是。在政策的扶持下,全球各地的孵化器、創業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資本市場上,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創業板和新三板更是將創業前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毫無疑問,今天我們已經開啟了大眾創業的新時代。去年上半年,僅中關村新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就已經超過9000家,平均每天誕生49家。這個數字比2013年的6000家高出了1.5倍。用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話來說,現在有各種各樣的VC在百度大樓旁邊的咖啡館里長期駐紮,天天和百度的員工談,想把他們忽悠出去創業。

然而,全民癲狂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危險。在這場創業者的饕餮盛宴漸入高潮之際,其實也正應該是賓客們坐下來思考創業的本質的時候。如果“大眾創業”不能夠帶來“萬眾創新”,那麽杯光酒影、觥斛交錯的熱鬧過後,或許不過是一場浮華。

全民創業活動中體現出的大眾化、同質化和空心化特征是今天的許多創業公司無法回避的三個問題。
 

大眾化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五層含義:第一,首創精神;第二,成功欲;第三,甘冒風險、以苦為樂;第四,精明理智;第五,事業心。可以說,“企業家”具有豐富的內涵,對各方面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美國,每年大約只有4-6%的新生創業家。即使是在這個被認為富有創業精神的國度,企業家作為一種職業,也只是少數人的專利。

今天在中國掀起的全民創業浪潮,正在將這項原本專屬於精英的活動全面大眾化。然而,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決定了它不是一種大眾屬性。激增的創業活動背後如果沒有相應水平的企業家精神作為支撐,就可能是隨時會幻滅的海市蜃樓。

全球觀察創業組織(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每年都會對各國的創業活動進行監測和調查。根據GEM公布的報告,近年來中國的創業活動覆蓋率連年攀升。2012年,中國18-64歲的人群在新創企業中工作的比例約為13%。這個數字在2013年是14%,在2014年則達到了15.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群中識別出商業機會的比例並沒有提升,對自身能力抱有信心的比例卻從2012年的38%下降到2014年的33%,有了明顯的下滑。

\
 
創業是企業家在識別商業機會的基礎上,用實際能力將其轉化為商業價值的過程。但是失去了“發現機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這兩個創新活動中最核心的要素作為支持,我們更願意相信近兩年來的創業熱是出於對資本的追逐和潮流的跟風。

另外,創業作為一種成功率極低的高風險活動,本身也不具備大眾化的屬性。根據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近五成的企業年齡在5年以下,企業成立後第三年死亡率達到最高,達到9.5%。


\
 
更近的數據也傳遞了相似的信息。第三方網站IT桔子通過公開數據的統計發現:創業項目能夠得到天使輪、A輪、B輪、C輪、D輪投資的比例分別是49.8、50.6、13.4、4.8、1。也就是說,可以進入A輪的50個項目最終只有4.8個能進入C輪,1個能夠進入D輪。鑒於很多早期項目在獲得種子輪或天使輪融資後,出於保密的需要而絕大部分都選擇不對外公開,以及很多早期項目都是由創始團隊自己掏錢啟動的,這部分“隱性天使”並不在媒體的統計範圍內,因此從天使輪到C輪/D輪投資的淘汰率還應該遠遠更高。


\
 
甘於冒險是企業家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條,但絕不是普羅大眾所具有的特質。創業活動的特點幾乎決定了今天的全民創業會變成明天的全民失業。

今天,這麽多人之所以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創業大潮,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活躍的資本和扶持政策在短期內大大降低了創業失敗的成本和風險,為創業者們建造了一個安全、舒適的溫室。於是,原本不想創業、不適合創業的人也紛紛加入創業軍團,享受這最好時代的美宴。

但是,一切脫離本質的因素都是難以持久的。熱錢終究會散去、風口也有轉移之時。當溫室里的花朵不得不面對自然的嚴酷時,今天過度創業的繁榮景象恐怕就免不了被打回原形了。
 

同質化

第二個問題是創業內容的同質化。中國的創業者們從來就不缺乏敏銳的嗅覺,對於“熱點”和“風口”的把握並不遜於任何人。在某些領域,隨著創業者蜂擁而上,就陷入了“一熱就進,一進就死”的怪圈。

Groupon成功之後,國內的團購網站一度多達近6000家。在一場轟轟烈烈的“千團大戰”後,存活率僅為3.5%。業內翹楚美團等也只是在2013年底才實現微利。

可穿戴概念火了之後,全國有上百家公司在做手環,直到小米進入了該領域,其他品牌幾乎都消聲匱跡了。

在熱門領域里,產品或服務的供給要遠遠大於需求。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年P2P網絡借貸數據報告》,截至去年年底,P2P平臺有1761家。而2014年全國P2P網貸日均參與人數為7.65萬人。也就是說,攤到每個平臺上的參與者僅為43.44個,比一些規模較大的創業團隊人數還要少。

而艾瑞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國內手機應用超過400萬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平均每個手機上安裝的App數量僅為35個。這也就不難理解在400萬個App中,僵屍應用占到了八成之多。

其實,在新技術發展的初期,大批創業企業湧入一些熱點領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美國汽車工業在開始之初有2000多家汽車企業。在網絡經濟蓬勃發展的2000年,僅在矽谷就聚集了超過132萬就業人群。但是,比起“所有人做同樣的事情”,更危險的是“所有人用相同的方式做事情”。紅海里催生不出令人激動的創新,反而充斥著同質的競爭。

以手遊行業為例,第三方網站遊戲葡萄整理了大量創業團隊的產品後發現:這些產品中“和某產品很像”的占33.8%,“借鑒了國內遊戲”的占22.1%,“借鑒了國外遊戲”的占15.8%,而真正有原創性的遊戲不到三成。

無論在哪一個行業,大量同質化產品的出現必然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競爭如果不是以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為基礎,就很容易走進價格戰的惡性循環。從國內曾經的MP3亂戰,到衰落的光伏產業,再到如今依然在價格戰死胡同里苦苦掙紮的山寨手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在這些同質化程度高的行業中,難以產生贏家。

其實,即使是在同一個領域里,企業也可以占據價值鏈上的不同位置,或定位於不同的細分市場。矽谷的創投教父彼得·蒂爾曾說: 互聯網的核心是壟斷而非競爭,創業公司應該去找到一個細分市場並壟斷之(Pick a small market and dominate it.–Peter Thiel)。與其在淺灘中與同質的競爭對手撕殺、兩敗俱傷,不如深耕一處細分市場,與異質的夥伴一起形成共生、互生的良性生態圈。這需要整個創業者群體的智慧和默契。
 

空心化

創業也好,創新也罷,理想的結果是成就一批偉大的企業。但是今天大眾創業的結果,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職業經理人的缺乏。

國內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另立門戶、加入創業的大潮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坊間流傳著一張互聯網創業圈派系的名單:據不完全統計,來自阿里、騰訊、百度等11個互聯網大公司輸出了400多位創業者,並且這個數字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大。這些創業者離職前在公司中擔任中高層要職,是職業經理人中的中堅力量。

窺一斑而知全豹,互聯網公司的巨頭尚且如此,新創企業要留住優秀職業經理人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企業內的人員流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一定比例的高管離職也並不奇怪。在國外,就有互聯網企業(如Facebook、Google)員工功成名就後離職創業的慣例。但是,創業活動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集中、大規模地侵浸到各個階段企業的各個層級的員工群體中,激起他們心中暗藏的沖動。企鵝智庫近期的一項調查發現:在職者中,51.9%的市場人員、51.4%的管理者、48%的技術人員、46.8%的高管和41.1%的文職人員都有創業的想法。對創業的蠢蠢欲動並非個案,而是幾乎覆蓋了各個層級和所有職能。

當一個企業中將近一半的員工(包括高管)都想出走創業,意味著什麽?Facebook如果在中國,其前100名高管可能早就離開,變成了100個Facebook。Facebook也就走不到上市的時候,更不會成為現在這樣的偉大企業。

創立企業不易,成就企業更難。要把企業發展壯大,光靠運氣、關系和企業家個人的膽識遠遠不夠,還要依賴優秀職業經理人的作用。中國職業經理人階層的匱乏是業界的共識,這當中的原因很複雜。而“人人都想當老板”是其中無法忽視的一條。

中國並不缺老板,缺的是能夠在老板的公司里安心紮根、施展才華的管理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業企業遍地開花,但偉大的創業企業寥寥無幾也就不難理解了。人才的流失導致創業企業的空心化,而這絕不是光憑時間和耐心可以解決的。
 

結語

我們不是反對創業,更不是抹滅那“萬一實現的夢想”。事實上,在今天新技術來襲的環境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期盼在中國誕生一批偉大的創業企業。

只是創業和創新是兩回事。創業本來就是“九死一生”,而大眾化、同質化和空心化的創業就可能是“萬死一生”了。這倒真的是應了那“萬一”實現的夢想。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大潮退去後,我們不希望看到曾經寄予厚望的弄潮兒原來只不過是在裸泳。而從“創業潮”到“創新潮”,需要的是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版權聲明:本文為長江商學院供《創業家》專稿,原標題為《創業熱浪潮下的冷思考》;作者廖建文為長江商學院戰略創新與創業教授、副院長;崔之瑜為長江商學院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一財網 秦偉 2015-06-18 15:43:00

毫無疑問,就像當初紮堆搭建VIE結構出海上市一樣,如今,拆除VIE結構也正在形成一股新的趨勢。艾瑞咨詢6月17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止目前已經有15家中概企業進入私有化流程,這一規模史無前例。歷史上共計有21家中概企業完成了私有化,也就是說,當前正在籌備私有化的企業數量已經超過歷史存量的一半。

暴風科技回歸A股引發的VIE回歸潮,正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中掀起波瀾。最近一個加入私有化大軍的是奇虎360。

“最近收到不少關於拆除VIE結構方面的咨詢,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公司在考慮或者計劃拆除VIE結構。”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高博金律師事務所(Kobre & Kim)律師吳壯輝坦言。

毫無疑問,就像當初紮堆搭建VIE結構出海上市一樣,如今,拆除VIE結構也正在形成一股新的趨勢。艾瑞咨詢6月17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止目前已經有15家中概企業進入私有化流程,這一規模史無前例。歷史上共計有21家中概企業完成了私有化,也就是說,當前正在籌備私有化的企業數量已經超過歷史存量的一半。

數字呈現出的市場熱度,與吳壯輝在實際操作層面的感受一致,即便是尚未開啟私有化程序的企業,大多也已經開始考慮這一選項。暴風科技的成功回歸,已經成為業界討論時必然提及的案例,但VIE的回歸之路,並非沒有坎坷。

“VIE結構的拆除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幾方面的爭議,涉及不同的司法管轄區,很多時候並非單一的法律問題,而是需要一個打通多個司法管轄區的綜合解決方案。”吳壯輝指出。

回歸計劃的三大風險

VIE結構即協議控制,在該結構下,境外註冊的上市實體A先在境內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B,再通過B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實體C簽訂一系列控制協議的方式間接控制C。由於VIE結構下,外商獨資企業對境內營運實體的控制並非通過股權實現,因此並不被認定為外國投資,VIE結構也因此被認為是處在灰色地帶的做法。

“VIE結構下,外商獨資企業和境內實體之間利潤分配一般通過二者之間的相關合同約定,現在要拆掉VIE,首先可能出現的就是合同終止所引發的糾紛。”吳壯輝表示。

對於已經有多年運營歷史的VIE結構來說,在拆除架構的過程中,合同任何一方若認定決定有損自己利益,都可能會考慮提起訴訟或仲裁。吳壯輝指出,合同中一般會列明爭議處理方法,但整體架構的規模越大,涉及的合同就越多,可能出現的問題也就更複雜。

另一個風險可能來自股東之間的爭議。采用VIE結構的中國公司,不少都在海外上市,例如納斯達克和紐交所。這個海外上市的主體可能是在開曼群島或者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的實體,在拆除VIE結構的過程中,如果有小股東認為損害了自身利益,就可能會引起對公司不利的額外糾紛。

“如果是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在某些情況下股東可以考慮集體訴訟。”吳壯輝表示,另一個選擇是股東協議中可能也有仲裁條款,第三種選擇就是在開曼群島等離岸地提起股東之間的訴訟。

第三個潛在問題是,在極端情況下,利益受損方也可能要求法庭將公司清盤。“如果有不同的投資人,拆除的過程中就可能出現投資人之間,以及投資人和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吳壯輝表示,無論是訴訟還是仲裁,一般來說當事方都會希望可以庭外和解,因此要求清算的“高風險”策略,有時候也會被用來迫使對方接受和解。

對於計劃拆除VIE結構的公司來說,這些風險都可能令整個拆除過程拉長,吳壯輝坦言,一個訴訟案可能需要1-2年時間完結,這對於公司來說是考慮拆除方案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三類公司重組難度低

在觸發這一輪VIE回歸潮的因素中,制度的改變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外國投資法的改革,中國股市IPO從審批制向註冊制的改變,以及國內股市融資規模和流動性的提升,讓很多公司開始考慮是否要拆除VIE結構。”吳壯輝表示。

今年1月,商務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草案征求意見稿) (下稱“外國投資法草案”)及相關說明,包括外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準入管理、國家安全審查等內容,其中也對VIE做出規定。其中,與VIE回歸直接相關的一條是在限制類領域內,中國投資者作為實際控制人的外國投資可以被視為中國投資者的投資。

艾瑞咨詢認為,目前采用VIE結構的中國公司中,阿里巴巴、百度等境外上市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市值較高、股權分散,VIE架構重組並不現實;而盛大遊戲和世紀佳緣等境外上市的中小型互聯網企業,若估值一直偏低,可能實現私有化。仍在上市進程中的公司,進度較慢的仍有充足余地,而內地現在湧現的大量創業公司,更可能在一開始就搭建起內資結構。

吳壯輝表示,現在很多采用VIE結構的中國公司都在考慮這些問題,如果在新法案下不再被視作外國投資者,而是中國投資者,那麽準備好一個備選方案總是更好的選擇。

“目前中概企業集體私有化的盛況可能是歷史性的拐點,”艾瑞咨詢指出,隨著A股制度的完善,大量中小型創業公司將更傾向於在A股上市,以獲取更高的估值和更便利的融資渠道;中大型的創業公司可能仍舊選擇在境外上市,以獲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最終,創業企業在中概市場和A股市場上市選擇方面將更為理性。

編輯:於艦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