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敗局】猜得到開始猜不到結局,一個港人的十年創業路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7/59612.html

我是陳君,在國內創業十多年的香港人,2000年創辦了國內第一家Flash動畫公司—— ShowGood;2005年由於種種原因我離開了,現在創建了奇寶。從ShowGood到奇寶,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希望能給現在和我一樣走在創業路上的夥伴一些啟發,也希望奇寶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

一、相信互聯網會改變世界——ShowGood.Com

1996年,我在朋友家第一次接觸網絡,當時我就覺得這個神奇的東西能改變世界,我很希望自己能投身到網絡中去,成為用它改變世界的一份子。

1999年,網絡經濟席捲全球,其中一家美國藍山電子賀卡公司非常火爆,在他們的網站上,用戶可以互相發送設計精美的電子賀卡。這種互動的形式使得信息一傳十、十傳百,全球性的傳播,絕對是病毒式的,快速而猛烈。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在電子賀卡中設計一系列人物造型被大量的發送,從而吸引到足夠的眼球來聚集一定的知名度,就像迪士尼裡的動畫人物一樣,形成一個品牌,這樣的商業前景無疑是巨大的。

所以在2000年的時候,我來到廣州成立了一家做電子賀卡的網絡公司,希望有一天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米老鼠」。

二、《大話三國》的火爆——從網絡公司變成動畫公司

在開發一系列電子賀卡的過程中我就在思考:塑造怎樣的形象能更加受到大眾的歡迎?我在很多的想法中選出了四個主題,包括了我哥哥提議的Q版三國主題,然後找來了不同的人分別開發。當時有一批廣州美院的學生在幫我們製作電子賀卡,我就挑選了其中一個學生負責三國這個主題。在開發的過程中,我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改變升級,慢慢地開發的內容超過了一個電子賀卡能承載的範圍,不知不覺的形成了超過一分鐘的網絡動畫片。

完成後的作品就發佈在公司的網站上,反饋信息很快來了,最受歡迎的是三國系列,考慮到當時資源的不足,我就停掉了其他三個系列的內容開發,全力開發三國系列。

經過2000年到2003年這三年多時間沒日沒夜的開發,過百人對這個項目做出了不同的貢獻,使得《大話三國》系列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甚至有很多國外網友都非常喜歡我們的作品,延伸開發出來的作品包括MV、《小兵的故事》、《三國外傳》等等,產品有公仔、圖書、DVD和授權開發的網絡遊戲等,網易曾經提供數據:《大話三國》單一的作品月瀏覽量超過1.6個億。另外,漫畫出版第一本就熱賣十萬多冊,動畫片更是有很多的電視台爭相盜播,ShowGood也從一家原意只是發行電子賀卡的網絡公司搖身變成了原創動畫公司。

三、再次嘗試——網絡電視台(SGTV)

2001年,伴隨著《大話三國》的流行,我更相信網絡經濟的潛能是巨大的,在對網絡自由傳播的力量和傳播速度進一步思考之後,我產生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SGTV。

SGTV就是搭建一個自己的內容發佈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給我們的會員提供自主開發的原創精品內容以及優質的服務。而我們則通過收取廣告費和一定的會員費來支撐這個平台更好的運轉。網絡的世界是自由的,所以,大家可以隨時觀看,不受時間限制,從而產生足夠的眼球經濟,這就是SGTV最大的價值所在。(這個商業模式和現在國內的樂視TV以及國外的Netflix推出的會員付費觀看頻道的是一樣的。)

但這個想法在當時來說太超前,參與公司日常運作的人和投資方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曾經有一個投資人當場反駁我:「你知道搭建一個電視台需要多少錢嗎?」然後他就直接走掉了。很無奈也很可惜,像現在的樂視TV以及Netflix的股票已經達到幾百億,SGTV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如果當時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以及團隊的共同努力的話,我想現在大家的回報都是很可觀的。

不管其他人怎樣想,我還是繼續堅持。在2002年的時候,為了能夠推出SGTV,我專門成立了一個項目組來開發專門的收費內容,就這樣,《小兵的故事》系列動畫誕生了。

經過辛苦的籌備,到了2003年,我們終於搭建了一個短信付費觀看平台(當時還沒有支付寶、小額付費等網上支付渠道),《小兵的故事》第一個月的收入兩千多,第二個月三萬多,到第三個月就已經達到九萬了。但是,就在這個平台剛盈利的時候,政府碰巧在這個時候發佈了一個紅頭文件:所有的SP公司不可以做代收費業務。在當時申請一個全網SP牌照需要一千萬的註冊資本,國內的牌照申請也不對香港人開放,所以沒辦法繼續做了。

當然,作為一家內容公司,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視台、音響和圖書出版這些傳統途徑去發佈動畫內容,但總是年頭賺年底虧,因為和我們合作的出版發行公司總是在簽訂一份正規的合同、付過一兩次版權費之後,就名正言順的盜版了。最後其他的股東也對國內的政策和商業環境失去了信心,沒有了再投入的意願。我一直苦苦撐過了2004年。到了2005年,經過好幾次融資之後,我已經失去了控股權,對公司的日常運營也沒有了話語權,加上和其他股東經營理念的分歧,我選擇了離開。

四、總結與反思

第一,偏離初心。

其實ShowGood的願景是一家網絡科技公司,而《大話三國》的成功使我在運營的過程中太偏向於內容開發而忽略了網絡平台的經營,在SGTV這方面沒有足夠的投入。

第二,對內地員工心思的不理解。

剛回國的那幾年,我不太能理解國內員工的思想價值觀和思考問題的邏輯,絕大部分的員工不明白期權、股票對他們的意義,都只是抱著打工的心態,更不相信網絡經濟,反而是我說得越多他們越覺得我在騙人,如果當時我能找到一群願意和我共同奮鬥的人的話……俱往矣!(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在十多年後的今天,土豆網創始人王微先生在北京新創辦的追光動畫公司裡,也遇到了同樣心態的動漫員工。)

第三,管理團隊缺失。

我本身讀的是市場營銷,對美術製作和網絡技術這些方面並不瞭解,當時也沒有找到認同我的理念並且具備專業能力的人一起來經營公司,所以在這些方面管理起來很辛苦,也吃了很多的虧。

第四,資本運營。

2000年3月份,網絡經濟泡沫爆破,全世界的網絡公司基本上都融不到資,在那個階段我非常艱難的找到了一些小的天使投資人,大的投資公司那幾年基本退出了市場,而且我接觸的投資人都在香港廣州那邊,而當時絕大部分香港的投資人不願意「投資」互聯網公司,只願意做傳統的「買賣」,所以很難有資本來落實這件事。

第五,政策和商業環境的侷限。

像上文的關於SP公司代收費的紅頭文件、國內盜版猖獗等等,這些我沒有辦法改變。

最後,在這些內因和外力的影響下,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必然的。不過幸運的是,我做出了《大話三國》這個受到大家喜愛的動漫品牌,這也證明了我對網絡科技大方向的把握是正確的。

五、新的起點——奇寶控股有限公司

在2007年iPhone推出的時候,我隱約嗅到這個平台或許能實現SGTV。直到2009年iPad推出的時候,就選擇了去做幼教的內容發佈在iOS這個平台上,然後一步步地做幼教版SGTV。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在iOS這個平台上展現不了我所有的想法,很多功能我們無法實現,其次是我們在提供應用的時候大部分家長不願意去付費下載,甚至會選擇盜版。

2010年我決定在安卓的平台上做幼教SGTV。同時,我想加入新元素——硬件銷售(平板電腦)

為什麼要加入硬件銷售?

第一,伴隨著iPad的流行,我想在未來平板電腦的市場中它發展的方嚮應該會有細分,會出現不同功能、不同目的的平板,那其中一個一定會是幼教。

第二,國內的消費習慣上,大部分的消費者不太願意為應用付費,但他們會為一個硬件買單,如果我們把自己開發的內容打包在自己的硬件中,再加上互聯網的增值服務來提供給大家,這種「互聯網+內容+硬件+服務」的捆綁銷售更容易打開國內的消費市場。

第三,更幸運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小米誕生了,它的成功幫我證明了「互聯網+內容+硬件+服務」這種商業模式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成為了我說服投資人和團隊的有力武器。

在這個項目運作的過程中,不管是在投資人還是團隊方面,我還是遇到了很多和以前相同的問題,不過這一次我沒有妥協。

在團隊方面,發現有和我理念不同無法談得來的人,我會請他離開,一個團隊的理念必須保持一致,之後,才是共同的努力奮鬥。

在資本運營方面,我碰到了很多不同風格的投資人,香港投資人大部分看上了一個項目就想要控股,一些國內的投資人對起步階段創業團隊的要求很多。

但怎樣也好,我只選擇那些願意放手讓我去運作的投資人,他們只會在我有需要的時候給我提供幫助,基本不參與公司的日常運作,這一次我寧願拿少一點的錢也要把控整個公司發展的權利。

直到現在,產品改了好幾個版本之後,馬上就要面臨市場的審核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538

港人財富超過20萬億元(2014/8/14) 林本利


2014-08-14  NM
 
 

 

前文提到過去50年,恆生指數上升240多倍,若連同股息計算,升值更達到1,200倍,平均每年回報超過15%。即1964年的1億元投資,今天已變成1,200億元。同期樓價、的士牌價亦大幅上升。

經過50年的資產價格上升,港人已累積豐厚財富。即使日後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勞動力增長不足,撫養比率驟升,亦可以透過善用巨額財富,產生足夠收入作為養老之用。

到底港人家底有多豐厚?政府統計處沒有這方面的數據,而由於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故此難以區分資產有多少屬於港人。筆者嘗試從不同來源去作出估算,估算方法儘可能傾向保守,以免誇大港人的財富數字。

首先,根據近年熱賣的新書《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所估算,西方先進國家的資本與收入比率(Capital-income ratio)大約是6倍左右。以香港今年本地生產總值(GDP)約2.2萬億元推算,港人的財富可達到13萬億港元(下同)。

但筆者以為,港人的財富應遠高於13萬億元,保守估計至少20萬億元,即代表資本對收入比率達到9倍(20÷2.2),遠遠高於其他西方先進國家。背後原因自然是因為過去50年,本地投資回報,包括股價和樓價的升幅,都遠高於其他國家。例如恆指過去50年平均每年回報超過15%,而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平均每年回報不到10%,自然令兩地的財富差距擴大。

截至今年7月底,香港股市市值達到25.5萬億元,保守估計15%屬港人持有,即3.8萬億元。另外,流通貨幣及存款約10萬億元,當中近一半屬港元,其餘屬外幣(包括人民幣)。這10萬億元的現金及存款,估計大部分由上市公司及非港人持有,故此假設只得15%屬於港人,即1.6萬億元。

香港自2000年12月推行強積金制度,至今戶口結餘5,000多億元,其他職業退休計劃資產約3,000億元,公務員退休準備7,000多億元,三項退休金準備合共1.6萬億元。把上述股票、退休金準備、現金及存款加起來,資產總值合共7萬億元,是GDP的三倍多。根據宏利資產管理公司在去年4月發表的報告,香港家庭擁有的金融資產(包括存款、退休準備、人壽保險儲備、互惠基金、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大約是GDP的3倍,故此上述的數字與筆者推算相近。然而,港人最大的財富並非金融資產,而是手上持有的物業。根據2014-15年財政預算案,全港共有310萬個物業(包括住宅及非住宅),預計政府全年可收到267億元差餉(財政司司長寬減其中61億元)。以現時差餉徵收率為5%推算,這310萬個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為5,340億元。假設各類物業的平均租金回報率是3%,即表示這310萬個物業總值17.8萬億元(17.8萬億×3% = 5,340億)。保守估計6成物業由港人擁有,即港人的物業總值超過10萬億元。現時特區政府的財務資產淨值(包括財政儲備)約9,000億元,連同近7,000億元外匯基金歷年投資盈餘,總數合共1.6萬億元。把上述各項私人及政府資產加起來,總數約19萬億元。數字還未包括港人的其他資產(包括的士牌照、黃金、鑽石、私人及政府土地、非上市公司及海外資產),亦未扣除物業按揭及其他負債(約1萬多億元),但保守估計,港人擁有的私人及政府資產總數至少20萬億元。港人累積如此豐厚財富,又應如何善用去解決人口老化問題?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57

阿里上市 港人心酸 by 阿梅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09/25/%E9%98%BF%E9%87%8C%E4%B8%8A%E5%B8%82-%E6%B8%AF%E4%BA%BA%E5%BF%83%E9%85%B8/

阿里上市 港人心酸

200591156015999

千呼萬喚,阿里巴巴終於在上周五於美國紐交所上市,首日高收四成,馬雲一躍成為中國首富,連牙刷刷的老美從此都要叫他做「爸爸」(BABA),好不威風。就好像冇份抽蘋果手機的內地「果迷」一樣,香港股民看在眼裏肯定覺得酸溜溜,除了一眾持有阿里股份的員工及基金股東以外,最心涼的可能要數到李小加。記得當日小加總裁粉墨登場,身水身汗四圍硬銷合夥人制有得傾,結果被站在道德高地的證監及社會輿論一腳打殘,最終令阿里無奈「棄港取美」。

前倨後恭 後悔莫及

今日,當大家要扭盡六壬試圖弄得一手股時,忽然想起當日大義凜然,原來是有代價,現在要多付四成溢價追入,後悔死了。此時,太極高手馬總還要在訪問中慨嘆阿里失去了香港,真是聽到大家心都酸埋。

假如港交所(00388)今日搞個公投,我猜九成九的人都會轉軚支持畀阿里來港上市,同股同權概念係好,保障投資者想法係冇錯,但四成利潤喎,袋住先講啦!阻人發達在香港向來都是死罪。事後清晰,當日力銷合夥人制時企圖同大家講大道理是捉錯用神,直接拿科網股首日升幅表出來給股民看看,並要求阿里保證一人一手便搞定了。

話時話,證監近年經常正義超人上身,到處辣火頭。最近要求中信股份(00267,前稱中信泰富)就當年炒燶Accumulator後並未及時披露而作出賠償,我有興趣知道,到底怎樣釐定誰可獲得賠償,怎樣計算賠償金額?證監的邏輯,好像是若有股民輸錢,便要追究賠償。我的疑問是,如投資者因延誤披露而賺大錢,又應怎樣處理?要他們回吐出來嗎?若董事未盡其職責便應負上法律責任,在我看來,投資者輸贏從頭到尾都不應是考慮因素,雖可贏得掌聲,但我懷疑回水是否一個合理的做法。

信報專欄《財經DNA》作者
個人網頁: http://moybeanplayground.blogspot.hk/
Posted in 美股投資 and tagged , , ,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129

阿里上市 港人心酸 by 阿梅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09/25/%E9%98%BF%E9%87%8C%E4%B8%8A%E5%B8%82-%E6%B8%AF%E4%BA%BA%E5%BF%83%E9%85%B8/

阿里上市 港人心酸

P9210011

千呼萬喚,阿里巴巴終於在上周五於美國紐交所上市,首日高收四成,馬雲一躍成為中國首富,連牙刷刷的老美從此都要叫他做「爸爸」(BABA),好不威風。就好像冇份抽蘋果手機的內地「果迷」一樣,香港股民看在眼裏肯定覺得酸溜溜,除了一眾持有阿里股份的員工及基金股東以外,最心涼的可能要數到李小加。記得當日小加總裁粉墨登場,身水身汗四圍硬銷合夥人制有得傾,結果被站在道德高地的證監及社會輿論一腳打殘,最終令阿里無奈「棄港取美」。

200591156015999

前倨後恭 後悔莫及

今日,當大家要扭盡六壬試圖弄得一手股時,忽然想起當日大義凜然,原來是有代價,現在要多付四成溢價追入,後悔死了。此時,太極高手馬總還要在訪問中慨嘆阿里失去了香港,真是聽到大家心都酸埋。

假如港交所(00388)今日搞個公投,我猜九成九的人都會轉軚支持畀阿里來港上市,同股同權概念係好,保障投資者想法係冇錯,但四成利潤喎,袋住先講啦!阻人發達在香港向來都是死罪。事後清晰,當日力銷合夥人制時企圖同大家講大道理是捉錯用神,直接拿科網股首日升幅表出來給股民看看,並要求阿里保證一人一手便搞定了。

話時話,證監近年經常正義超人上身,到處辣火頭。最近要求中信股份(00267,前稱中信泰富)就當年炒燶Accumulator後並未及時披露而作出賠償,我有興趣知道,到底怎樣釐定誰可獲得賠償,怎樣計算賠償金額?證監的邏輯,好像是若有股民輸錢,便要追究賠償。我的疑問是,如投資者因延誤披露而賺大錢,又應怎樣處理?要他們回吐出來嗎?若董事未盡其職責便應負上法律責任,在我看來,投資者輸贏從頭到尾都不應是考慮因素,雖可贏得掌聲,但我懷疑回水是否一個合理的做法。

信報專欄《財經DNA》作者
個人網頁: http://moybeanplayground.blogspot.hk/
Posted in 美股投資 and tagged , , ,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46

港人副市長貪淫被捕香港脈絡曝光

2014-10-02  NM
 
 

 

內地打貪,廣東省是重災區,落馬官員數目為全國之冠,最近更爆出,貪官中竟潛伏香港人。廣州市前副市長曹鑒燎,七月被開除黨籍,政府將其貪淫事跡,包括收受賄款三億元及包養十一個情婦,拍成紀錄片,作為高官教材。最爆的是,榮升「官辦」的曹鑒燎,原來是香港人,持有香港身份證及特區護照,並以香港作為交收賄款及洗黑錢基地。本刊追蹤曹在香港足跡,發現他與涉案的黨羽,九十年代已在港「搵食」。名下公司牽涉港人,包括至今仍活躍於深水埗的香港華商會會長梁啟霖。這位昔日「拍檔」直指曹:「食得鹹魚抵得渴。」

由廣州前副市長曹鑒燎擔任男主角的反貪紀錄片,八月初開始,在國內官方機構內流傳、播放。七月中落馬的曹,被揭利用職權,收受錢物。最令人震驚的是,曹鑒燎九四年便以「曹小華」之名,偽造出生日期,在香港申領身份證,後更獲發回鄉證及特區護照,妻兒亦移居香港,但中港官方均渾然不知。曹在影片中自白,九二年,出任廣州沙河鎮鎮委書記時,收受港商范某二百萬人民幣,批出沙河鎮地皮的開發權。自此,官愈大,貪得愈多,更被指以香港人身份之便,多次在港收受賄款及清洗黑錢。本刊追查下,發現早年為曹在港公司搭路的,亦是香港人,現任香港華商會會長梁啟霖。

關係被揭臉色大變

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曹鑒燎及其黨羽於九二年起,先後在港成立中東投資及宏城發展有限公司。中東投資曾買入佐敦儉德大廈兩個單位,至○三年將物業賣予宏城,持有至今。本刊發現,兩間公司的股東之一,正是香港華商會會長梁啟霖,而宏城所報地址,亦是梁名下物業,同時亦為香港華商會會址。上週四,記者在商會找到梁啟霖,初時一臉笑容吹噓「發跡史」的他,一聽到曹的名字,即面色愕然,遲疑一下道:「識!」並試圖撇清干係:「佢係香港人咩?我冇同佢合作過。」記者提醒他是曹名下公司的股東之一,梁才承認,當年曹等人來港開公司,找他幫手,「我有間會計師樓,嗰陣國內人來香港開公司,規定股東一定要有個香港人,所以掛住我個名喺度咋!」梁啟霖指八十年代透過鄉里認識曹,「嗰時佢係沙河鎮鎮長,有時落嚟香港,無乜朋友,搵我時間比較多啲。」他指自己一直幫中東投資及宏城報稅,並形容曹為人「都幾social吓」。梁啟霖聲稱超過十年沒跟曹聯絡,直至早前睇報紙才知對方出事,「報紙話佢有十幾條女,但佢唔似呀。」但又揶揄對方:「食得鹹魚抵得渴。」如今曹貪污被捕,梁啟霖自言未驚過:「早兩個月有朋友叫唔好返大陸,我依家個個禮拜都返,如果有事就過唔到關啦。」

貪污集團以港為基地

○七年升任廣州市副市長的曹鑒燎,在舊區重建時,收受發展商巨額賄款。據內地媒體《財新網》報導,香港上市公司合景泰富(1813)亦牽涉其中,輾轉取得珠江新城部分土地。本刊就此事向合景泰富查詢,但截稿前未有回覆。不過,有份向曹行賄的廣州高德置地董事長蘇萌,亦是香港人。記者在公司註冊處找到同名同姓、拼音相同的蘇萌,是十八間香港公司的董事,大部分以「高」字開頭。蘇報住並持有西貢別墅,十分富貴。另一有份行賄的內地敏捷地產總裁譚炳照,亦曾報住屯門慧豐園單位。據知,曹鑒燎不只擁有香港人身份證,更購買了多個國家的身份證及護照,包括南美國家,利用這些身份,將贓款分散儲存。他包養情婦的部分「經費」,亦來自發展商。有份調查的省紀委人員透露,曹被調查期間,除交代貪污罪證外,更「交足料」,把八十年代開始結識的「異性」逐一爆出。當中有女下屬、學生,甚至人妻,部分女人和他已十多年沒有聯絡,如今也被省紀委捉走問話,被審問時均大罵曹極之無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58

窮港人富港人 by C2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0/13/%E7%AA%AE%E6%B8%AF%E4%BA%BA%E5%AF%8C%E6%B8%AF%E4%BA%BA/

窮港人富港人

300000764046130983722651031_950

今時今日,很多年輕學生學者,難以找到高薪工作,貧富差距日益嚴重。

當年今日,因為移民潮,很多專業人才對香港失信心,很多中層管理人員都得以在事業上升任更高層的職位,再加上努力進修,懂得在房產、股票市場投資的無不富起來。

時至今日,這些老一輩都不願退下來,中層市民面對生活皆感吃力。學生更感挫敗,沒工作、沒收入、沒法建立家庭。

因此他們的經濟成本(Opportunity cost) 相對較低,要不遊行, 要不示威。

社會從來都是有危有機,很多行業專才都是應運而生。

希望通過這次佔中事件,讓參與者上了寶貴的一課,將來面對任何生活上挑戰時,都能有堅持、有忍耐、有理性、有智慧。

在危機中啟發更多機遇,在心靈上更加富足。

訓練有素的專業公司秘書,曾在多家上市公司,無論是主板和創業板。超過10年上市公司經驗涉及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擁有雙碩士學位,專業為公司管治和工商管理,再加上各個領域專業文憑訓練,精通英語,中國和普通話。在英語教學和兒童發展有豐富經驗。願與您分享生活上的人和事。
Posted in 宏觀經濟 and tagged ,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46

佔中失敗 卻給港人討價還價本錢

2014-12-08  TCW

 

台灣九合一大選落幕,人民用選票表達對政府的不信任;同時在香港,為爭取「真普選」而發起的「佔領中環」運動(以下簡稱佔中),正面臨嚴峻考驗。

九月底,香港學生團體發動罷課,一度聚集近二十萬香港民眾走上街頭,要求中國政府撤回對香港特首候選人設下多重限制的決定。如今隨著時間越久,佔中卻陷入僵局。

根據香港大學十一月中公布民調顯示,八三%的民眾認為佔中應該停止,支持的只有一三%。佔中造成商業、交通等不便,讓民意逐漸轉向,港府因此有了理由著手整頓。

十一月二十五日,香港法院正式執行禁制令,要求警方對旺角一帶佔領區進行清場,再次引發流血衝突;十一月三十日晚間,學生團體更宣布行動升級,計畫與政府長期抗戰。

一國兩制震撼:強硬治港,國際輿論同情

「若從想改變北京的角度去看,佔領運動是失敗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說。雖然,日前港府官員曾與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代表見面,但面對學生提出的「公民提名」訴求,仍不予採納,雙方無法達成共識,談判破局。

學生堅持不退場,但隨著「佔中三子」之一的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表示,將於十二月初向政府自首,等於向外界宣告,佔中將改變策略。

蔡子強直言,佔中結果不如預期,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輕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治港政策的改變,「當他對全國(統治方式)都是硬的,香港不可能置身事外。」

例如,據今年六月中國政府公布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香港自治權力來自於中國授予,一國兩制中的兩制,僅能從屬於一國。八月三十一日,中國人大常委又通過香港普選決議案,限制特首候選人提名方式、通過門檻。

這些舉動讓香港人意識到,在習近平統治下,香港只是一顆棋子。這也可從日前「歐習會」上看出。當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支持香港選舉制度公平透明化,以及民眾表達意見的權利,習近平卻堅稱佔中違法,屬於中國內政事務,不允許外國干涉。

即使中國政府不肯讓步,香港知名時事評論人劉細良卻說,佔中不是革命,本來就不可能一次成功。雖然眼下訴求失敗,但至少達到幾個歷史意義。

青年覺醒震撼:取代六四成為新集體記憶

首先,青年世代覺醒,佔中將取代「六四」成為港人集體記憶。「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最重要的經歷是六四,他們這一代人就是佔領運動,這個影響十年、二十年都不會變。」蔡子強說。

雖然香港主流民意不支持佔中,但據香港中文大學十月調查,十五歲到二十四歲年輕人間,僅有不到八%反對佔中,贊成比率超過九成,到了十一月中,也仍有近七成贊成。

「中國、香港政府正在失去這一整代人的支持,」蔡子強認為,低薪、階級流動機會減少等因素,是促使年輕人上街頭的原因之一,但背後真正關鍵,卻是他們對民主、公平、正義普世價值的追求。親資本家,向中國靠攏的香港政府,自然無法了解這一點,想仿效四十多年前「六七暴動」後的做法,舉辦舞會安撫年輕人,顯示世代差異。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邱毓斌也觀察,因為佔中,香港年輕人不再政治冷感,未來推動政改的方式將更多元化,不只上街頭,有些人會選擇走入地方,參與區議員選舉、投入社區改革,展現由下而上的力量。

公民運動震撼:中央越專制,本土意識越強

其次,公民運動將成為常態,增加政府統治困難。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說,佔中對中國政府最大的衝擊是,一旦手段越強硬,香港人的本土認同會越來越高漲,挑戰一國兩制的可行性,「你可以把我吞掉,但你消化不了我們。」

邱毓斌說,現在的香港,就像一九八○年代剛經歷解嚴的台灣。未來各種政治、公民運動將成為社會常態。況且,香港特首普選目前只訂出框架,細節尚未討論,接下來,還可能引發不少爭議。「即使佔領結束了,其他人也會再出來,」蔡子強觀察。

「香港不像台灣,我們沒有政治自主性,就是得不斷跟北京討價還價,」劉細良表示,雖然從目前結果來看,佔中並未成功,至少香港創造了一個空間,讓政治人物有民意做後盾,重啟討論,「如果沒有佔中,以前連談都沒得談。」而從港府做出的四大回應來看,其中一點,就是在既定普選框架下,針對提名程序、選舉方法,啟動公民諮詢。

當英國《經濟學人》直言,佔中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對中國政府的最大挑戰。如今,香港一整代人民的心思丕變,中港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恐怕一夕難解。

【延伸閱讀】學聯圍港府,再爆流血衝突——香港佔中大事紀

●8月31日 中國人大常會通過香港特首普選決議案

●9月22日 香港中學、大學生開始罷課

●9月28日 佔中正式啟動》香港警方與民眾爆發衝突

●9月31日 中國國慶前夕,近20萬港人上街頭支持佔中

●10月21日 港府官員與學聯代表會面》學生「公民提名」訴求未獲採納,雙方未達任何共識

●11月15日 學聯代表回鄉證被取消,無法前往APEC與中國官方對話

●11月25日 港警清場行動開始》執行禁制令,驅離旺角抗議群眾

●11月30日 衝突再升級》學生團體宣布行動升級,號召包圍政府總部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59

一個港人的感想 by C2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1/08/%E4%B8%80%E5%80%8B%E6%B8%AF%E4%BA%BA%E7%9A%84%E6%84%9F%E6%83%B3/

一個港人的感想

loadImage

今天突有感而發,想寫下這樣的一篇。

我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對香港有著很多不同的想法和回憶。

九七之前,香港受殖民政府管治,港督及其他英國官員都是英國的高質素外交家,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和外交經驗,在港有很大自由的管治權,對於未開發的香港有很高效率的幫助,發展香港有很顯著的貢獻。很多商家在此期間崛起,經濟起飛。

九七之後,香港面對很多問題,民生、房屋、自由行等等,特首均面對更大壓力及前所未見的問題……無論管治者是誰,管治班子質素如何都未能解決各種問題…….

故現今港人常要求真普選,希望真能有助香港。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在香港買樓在什麼時間都不容易,各大國量化寬鬆,熱錢流入香港投資,加上香港從來都是地少人多,供不應求,房價上升不易控制。

每個香港人也希望香港好,因為我們知道得來不易,是努力得來的成果。

訓練有素的專業公司秘書,曾在多家上市公司,無論是主板和創業板。超過10年上市公司經驗涉及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擁有雙碩士學位,專業為公司管治和工商管理,再加上各個領域專業文憑訓練,精通英語,中國和普通話。在英語教學和兒童發展有豐富經驗。願與您分享生活上的人和事。
Posted in 港股投資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98

港人為何注定做樓奴?(2015/1/22) 李兆富

                
2015-01-22  NM

 

對部分香港人來說,第一次當業主,到律師樓簽下按揭文件的那一刻,意義可比大學畢業、結婚和迎接第一個小生命。一紙文憑、一張婚書、一份樓契,是香港人衡量身份價值的準則。

許多人成家立室當業主後,政治觀點立場都會轉變得更傾向保守。據說新加坡的國策,背後也有這個含義;只要能夠讓更多人成為現行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政權的地位就愈穩固。

年輕一代不希望像上一代香港人那樣,花大半生追求幾乎像倒模出來的穩定物質生活,可是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擺脫不了主流意識形態的羈絆。世代價值觀和信念的矛盾,反過來看,保守傳統價值觀的上一代,也會主觀地認定了新一代講理想不切實際,行為不上進,心態不如上一代。

近年不少香港政治議題,都反映新一代挑戰既得利益的渴望。香港是一個人口密度甚高的城市,房屋問題必然引起政治的衝突;反對地產利益,其實也有這種矛盾的意味。其實每次講到年輕人的住屋價值觀,兩代矛盾,更見明顯。

早在樓價未進入泡沫的瘋癲狀態之前,已經有群思想左傾的年輕人,說要打破這個城市的地產霸權。在雨傘運動期間,雖說口號是勿忘初衷,但針對地產利益的論述,還是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比重,以致不少抱有上一代香港社會價值觀的人,認為年輕人的不滿,源於未能上車置業。

上一代人會勸告年輕人:「樓,無論如何都要買,但不是一出來社會就可以做業主。那份按揭可是千萬斤重的責任,未經歷過向上游的年輕人,還是,腳踏實地,一步步來。」在他們眼中,想置業的年輕人,許多都是被寵壞未吃過鹹苦。社會上的確有一群主張「拒當樓奴」的年輕人,不但認為買樓只是助長了地產利益的存在;交租予業主抑或向銀行每月供按揭的人,統統都是樓奴,被愚弄剝削而不自知。他們要在政治上更進一步改變這個現象,將房屋由身份和財富,變成人權公義。在上一代人眼中,鬥地主心態是不切實際,也破壞許多人花半輩子建立的人生。不過,年輕人卻會說,革命過後就是解放,大家都不再被地產和政權的壓迫剝削,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上一代中產,其實是可憐的。在走到最前的一群年輕人眼中,問題不是能否上車和向上流,而是究竟應該由誰去定義何謂向上流,也就是所謂的話語權。最諷刺是,深入思考不難發覺,以房屋作為政治綱領的年輕人,其實也反映他們下意識中對穩定的慾望;正如有人不要婚姻,卻不斷尋找愛情。政治是向失望的人販賣希望的勾當,特區政府當前的手段,大前提就是假設只要讓年輕人做業主做老闆,就可以減慢社會運動的步伐。我不敢就此斷言,特區政府的新加坡式政策構想,最終究竟能否奏效;但也有跡象反映,其實新加坡也在醞釀政治上的矛盾衝突。說到底,新一代其實也在尋求自我身份當中,權貴又憑什麼去了解他們的價值觀?

李兆富公共事務顧問及時事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404

地契鬆章 港人港地造假



 

2015-07-23  NM

啟晴邨含鉛食水風波,引發全城追擊承建商中國建築(3311),其姊妹公司中國海外發展 (0688),近年在港積極投地,以有北京撐腰的國企姿態,挑戰一眾老牌地產商。中國海外兩年前,以高價投得梁振英早在競選時就力推的「港人港地」而為市 場矚目,本刊翻查該兩幅位於九龍灣啟德的土地契約,發現地契條文原來沒有任何字眼提及「港人港地」,只說樓宇買賣要得到地政總署署長簽同意書批准。換言 之,689批予「688」的所謂「港人港地」,並不受地契法律框架限制,「港人港地」實情是造假,有如「八萬五」翻版。本刊進一步追查,發現梁振英與中國 海外關係密切,早在九十年代,中國海外委託梁振英測量師行進行物業估值,是梁振英的長期舊客戶。

由競選期間到做特首之初,梁振英開口埋口力推「港人港地」,當時他講明政府賣地時會加入《地契條款》,規定地產商建屋後,三十年內地皮上的單位,只能售予 香港永久居民,一手樓開賣及二手樓轉售都受規管。換言之,履行「港人港地」的最大約束力,來自地契白紙黑字法律條文。結果梁振英上任特首後,推出兩幅屬前 啟德機場的地皮,作為「港人港地」試行計劃,最終由中國海外發展的子公司高龍發展,在一三年六月,以四十五億四千萬元估價上限,擊敗長實、恒地、新世界、 信和等十多個香港老牌地產商,以「暗標」方式投得,政府指因其出價最高。但當時市場對中國海外,在有設限的土地上出價如此勇猛都覺得奇怪,更懷疑做慣大陸 人生意的國企,如何只賣樓給香港人。

只有同意書規管

政府批地予中國海外之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立法會談及「港人港地」時曾說:「在試行計劃下(指兩幅啟德地皮),政府選擇個別合適的住宅用地,透過《土地 契約條款》,規定在有關土地上興建的住宅單位由批出土地日期起三十年內,只能售予香港永久性居民。」破綻就在這兒。本刊翻查售予中國海外的兩塊地皮地契, 發現這份由中國海外第二把交椅、副主席兼高級副總裁肖肖代表簽署的法律文件,內文原來沒有白紙黑字列明,土地必須要售予香港永久居民,也沒有任何字眼提及 「港人港地」。法律界立法會議員、公民黨大律師郭榮鏗,看過地契之後亦指,地契只提及由批地起三十年內,中國海外在地皮建成的住宅單位,出售、轉讓、承造 按揭,都要取得地政總署署長的書面同意。但同意書的內容字眼,地契條文沒有規範。地契亦沒有指定同意書,一定要寫明單位「只能售予香港永久居民」。此外, 地契亦沒有列明,署長在什麼情況下可批出同意書,「換言之,一旦港人港地政策失效,署長仍可照批。」

外國成功限買家

梁振英的「港人港地」引發爭議,在外國卻有成功例子限制買家身份。在澳洲,近年有大批強國有錢人到當地移民或留學,推高樓價。澳洲政府二○一○年四月宣 布,境外人士只可購買一手樓,不可買二手。臨時居民、留學生須於買樓前,先取得澳洲當局批准,並於離開澳洲兩年內出售該物業,及繳付高達百分之四十五的資 產增值稅。英國今年四月推出新措施,打擊海外買家炒風。非本地居民須於出售住宅物業後的三十日內,繳交資產增值稅。個人名義持有者,須付物業升值總額的百 分之十八或廿八;公司或信託持有者,則分別付百分之廿及百分之廿八。新加坡早有規定,海外人士可在當地購買一手或二手樓,但僅限於公寓式大廈,不可以購買 獨立屋。

地契隻字不提

「港人港地」字眼不在地契正式條文內,與梁振英當日指用地契規管的說法明顯不同。本刊翻查梁振英的政綱,發現魔鬼原來一早埋伏在細節之中。梁振英在二○一 二年初的參選政綱,首次提出「港人港地」,他寫道:「如住宅市場過熱,選擇符合中產階層住屋需要的政府土地,在賣地條款中規定在建成後的住宅單位,只可出 售予香港居民(包括永久及非永久居民),以協助入息高於居屋上限的香港居民置業安居。」但政綱卻附註一行小字作為彈弓手:「建議只適用於政府新推出的土 地,可按樓市的供求情況靈活決定是否需要在賣地條款加入出售限制,發展商亦可按賣地條款出價投地。」到一三年三月兩幅啟德地皮開賣時,政府發出的新聞稿, 原來也沒有直接寫明,會用地契條文規管買家必須是香港人,只提及須取得地政總署署長的同意書,有六項「特點」,包括:一、單位只可售予香港永久居民;二、 聯合購買人如非香港人須為近親;三、單位不得售予法團或公司;四、須向指明機構承造按揭;五、發展商不得分租單位;六、個別業主可分租單位但每份租約不得 超過五年。本刊翻查中國海外的地契後發現,同意書的六項「特點」,全部都沒有列於地契的正式條文。

政策隨時改變

郭榮鏗進一步解釋:「若清清楚楚寫入地契,代表有清晰的法律權利與義務,跟由地政總署署長按政策辦事簽同意書,是兩回事。不寫入地契,即不能確保政策三十 年不變。現在用同意書,代表『港人港地』可以隨時變,萬一梁振英或之後的特首上場,話政策要改,同意書內容按新政策寫過,之後就可照批。」因此,他建議消 費者日後買「港人港地」樓宇時,必須要找律師留意條款。事務律師謝連忠質疑,若透過同意書去執行「港人港地」,地政總署署長是否有足夠權力去規管發展商, 如果地契無列明「港人港地」的細則,所謂「賣樓給香港人」則變得空洞,因同意書並無法律基礎。有法律界人士分析,若將「港人港地」或「必須賣樓給香港永久 居民」的字眼寫入地契,地產商一旦違反,最高刑罰是被政府收回土地,後果非常嚴重。但若用同意書規管,發展商或買家若被揭發簽同意書時作虛假陳述,只需根 據《刑事罪行條例》判監兩年及罰款,刑罰相對輕得多:「若果真的被人踢爆違規,發展商或者買家,有人出來頂咗佢就得,唔會去到公司名義上身。」地政總署回 應本刊,承認地契走數,指把執行細節寫入地契不合適亦欠彈性,同意書根據地契條款發出,屬「合適落實方式」。

大陸人買樓無難度

其實,早在曾蔭權做特首年代,政府已經研究過「港人港地」,但有指因當中涉法律產權問題,加上執行有困難,最後無推行。梁振英上任之初,有傳律政司及公務 員對他力倡「港人港地」都有保留,但當時樓價不斷升,梁振英為挽救低迷民望,決定要推他政綱講過的「港人港地」,之後再出「雙辣招」印花稅。「港人港地」 的法律爭議,包括《基本法》第廿五條列明,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若在地契條文寫明只能賣樓給香港永久居民、又不能賣給在香港註冊的公司,可能會引 發連串訴訟爭議。此外,「港人港地」執行亦有困難,大陸炒家一旦授權香港人當「人頭」做業主,根本無辦法規管及難以搜證指控。今次中標者是中國海外,背後 是豐厚的紅色人脈,如果將來有大陸官員富商要入市,找個香港永久居民做「親戚」代表,買樓其實無難度,當局執法也成疑問,因地契條文亦不附帶任何巡查驗樓 機制。中國海外當日以「暗標」方式願意出高價投地,但高價的背後,是否有人早着先機,知道「港人港地」只是搭棚,引發利益輸送質疑。中國海外無回應本刊查 詢。

「港人港地」變「八萬五」

批地予中國海外之後,去年四月,梁振英突然指沒有計劃再推「港人港地」,原因是「雙辣招實施後樓價已恢復平穩」,日後會再按市況決定。啟德「港人港地」開 賣時,反映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為123.45,梁指沒計劃推「港人港地」時,指數的確回落至118.82,但如今最新已升至142.62,但他卻 無再提措施。「港人港地」恍如董建華年代的「八萬五」一樣突然消失。「港人港地」急速煞車背後似有玄機,郭榮鏗認為:「港人港地是梁振英參選時強調的,加 上房屋是他的重中之重,放棄必有重大原因。」「港人港地」最終只推一次並落入大陸國企手中,日後買家是否真正香港人、有幾多人因政策受惠,放長雙眼才知答 案。近年積極挑戰做香港地產界一哥的中國海外,具有雄厚的國企背景,一九七八年大陸改革開放之初,它藉來港當跳板,負起幫國家衝到海外的任務。集團出版的 廿五周年刊物中,記載鄧小平七十年代提出「建築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構想,並開始探索國家建築工程總公司,來香港開分部的可能,終取得香港興業創辦人查 濟民、黃克競家族成員黃振輝、原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等香港親中核心人物支持,之後便從總局抽調一批工程人員來港。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中國海外正式 在港註冊,翌年由國家建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天訓,來港出任中國海外總經理。

許家屯搭線融資

顧天訓在刊物中提及,中國海外來港之初,先主攻建築工程。公司買了樓做宿舍(本刊翻查位於皇后大道西一幢舊樓),員工必須晚上十一時前回來,早、晚餐在內 吃,午餐由公司提供。中國海外初期的辦公室,在中環招商局九樓一個不到一千呎的房間,後來搬到灣仔華潤大廈二萬呎寫字樓。八○年,中國海外取得港府的私人 工程建築牌照,雖然當時有地鐵及海底隧道等大型工程,但都由外資建築商,例如:怡和的金門建築、澳洲的禮頓建築等港英友好包攬。中國海外首個在港投得的工 程項目,原來就是跟水有關,是文錦渡木湖泵房至大欖涌的東江水輸送工程,合約總值二億二千萬元。據顧天訓憶述,當時他們一班大陸人,不識英文根本不明白港 英政府的工程簡介會講乜,最後全憑低價中標。之後不斷承接輸水管道工程,現持有七成香港淡水輸水管線。中國海外之所以由工程承辦商變成地產商,顧天訓指, 因為在香港承包建築「低利潤、高風險」,相反地產能賺大錢,他於是找當時的新華社社長許家屯,提出借錢搞房地產,許當時說:「我不替你借錢,但我幫你組織 一次參觀活動,看你們的工程業績能不能說服大家。」之後就得中國銀行答應融資。其後中國海外即大展拳腳,八五年透過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在大圍以六千五 百萬元高價投地,建成海福花園後,獲政府以二億四千萬元買入,中國海外在項目中大賺。

梁振英測量師行估值

中國海外九七後幾乎無投過地,直至一○年起開始活躍,共斥百億元吸納六幅地皮,當中三幅(包括啟德「港人港地」)是在梁振英做特首後投得,與市建局有多個 合作樓盤又積極發展豪宅,例如一二年以二十五億元投得鴨脷洲地皮建「南區.左岸」,集團現在港有十一萬平方米土地儲備。中國海外九二年在港上市,當時的主 席孫文傑,被喻為「紅籌大班」。他在位時九四年,中國海外曾委託梁振英測量師行做物業估值,當時測量師行的股東為梁振英夫婦。梁振英掌舵戴德梁行、二 ○○○年後,仍有接中國海外生意做估值,可見他和中國海外關係密切。孫文傑與梁振英兩人,在香港房地產協會又有不少交流,該會在九十年代聯合港澳兩地地產 商、測量師、律師等專業人士,返大陸搞房地產。梁振英選特首時,有指該會三十張選委票全數投梁,孫文傑現為協會名譽副會長。有香港身份證的孫文傑,帶領中 國海外最漂亮的一仗,是跟英國及日本財團共同投得赤鱲角機場客運大樓工程,合約總額過一百億元,為香港工程史上最大的單一合約。二○○二年,孫文傑帶領在 港已穩打穩紮的中國海外「回流」大陸,成立中海地產在各省市開展地產項目,現在全國擁有三千七百三十五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當中瀋陽擁有最多,達五百九十八 萬平方米。孫文傑二○一○年退休,現任集團主席郝建民,去年袋八百七十萬元董事酬金。執行董事兼總建築師羅亮,酬金高達九百六十萬元,可見一班高幹在港待 遇非常「和味」。

「一帶一路」當紅

從中國海外在港的發展軌跡,可見它是一間根正苗紅的國企,如今中國海外在香港,另有三間姊妹上市公司,包括:中國建築國際、中國海外宏洋集團、遠東環球集 團。其中,中國建築國際,就是近日捲入鉛水醜聞的主角,二○○五年分拆上市,現為本港最大的工程承建商,最大客仔就是香港政府,亦即納稅人。本刊翻查政府 的投標公告,發現過去五年,中國建築共投得超過六百四十億元的政府工程,涵蓋道路、房屋、水務等範疇。十大基建項目中,有參與港深廣高鐵、港鐵沙中線、西 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等。中國建築是政府工程的大贏家,有建築界行內人指,中國建築有多間子公司,可由生產建築物料作起點(例如公屋預製組件),一條龍式提供 服務:「而家所有物料都喺大陸嚟,同其他大陸公司有生意來往,都可能會有(價錢)優勢。」另一工程專家指,政府項目招標,會考慮承建商的技術、人才、經 驗、價格等因素,「行內很多有規模的承建商,好多時落標都有技巧,佢知一般市價係點樣,大把錢,咪落低少少,攞到個工程之後再討價還價。」中國海外最大資 產,是其頂頭靠山國企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財雄勢大,其之下在大陸上市的中國建築股份,市值達二千四百億人民幣,目前當紅因習近平力推「一帶一路」概念, 令中國建築在巴基斯坦、非洲、俄羅斯等多個中國友好國家,都有形形色色的工程展開,並與國家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合作,隨着中國領軍的亞投行即將上 馬,估計中國建築會再加大力度融資,在全球大展拳腳。鉛水事件發生後,港人才醒覺中國海外及中國建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看這間龍頭國企如何落實投得的 兩幅「港人港地」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2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