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伊利股份“放大招”定增90億元 收購國內有機奶龍頭

在停牌憋了1個多月後,伊利股份(600887.SH)“大招”終於曝光。21日晚間伊利股份刊發多條公告,向五名特定投資者募集90億元資金。與此同時,伊利股份宣布將收購國內有機奶龍頭企業中國聖牧(01432.HK)37%的股權,交易完成後,伊利股份將成為中國聖牧的大股東。

公告顯示,伊利股份將以15.33元/股的價格向,內蒙交投、呼市城投、平安資產、金石灝汭、金梅花投資五家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5.9億股A股股票,將募集資金90億元,六十個月內不得轉讓。 公司股票也將於10月24日(星期一)開市起複牌。

這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擬用於收購中國聖牧37.00%股權以及投資於新西蘭乳品生產線建設項目、國內高附加值乳品提質增效項目、運營中心投資/研發中心及雲商平臺項目。

對於此次非公開發行帶來的意義,伊利股份認為,通過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使用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和跨境並購,公司有機奶、中高端酸奶、奶粉、液態奶等產品得到全面加強,與現有業務產生較好協同效應,有助於公司擴大市場份額。本次收購完成後,公司也將控股中國聖牧,從而擁有香港上市平臺,全面提升公司的資本市場地位和市場影響力。

此外伊利股份表示,雖然公司經營情況良好、銷售回款正常,但若該等項目的投資建設全部使用自有資金,則將對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造成一定影響。通過本次非公開發行,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伊利股份產業布局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記者看到,作為此次投資的大頭,半數資金約46億元將用於收購中國聖牧的部分股份,收購完成後,伊利股份將占有中國聖牧37%的股份,成為中國聖牧的大股東。

中國聖牧是由原蒙牛乳業(02319.HK)CFO姚同山創辦,成立於2009年,公司業務主要以自有品牌有機常溫奶和原奶銷售為主。

中國聖牧的業績在行業里可圈可點。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6億元,同比增幅接近17%;母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約為4億元,相較於2015年同期約為3.34億元,增幅在21%左右。

為何選擇收購中國聖牧,伊利方面認為,一方面是收購有利於公司增強現有的有機乳制品業務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伊利股份強化上遊奶源供應,同時還有利於公司獲得香港上市平臺。

截止於2016年6月30日,中國聖牧擁有奶牛12.2萬頭,其中有機奶牛為8.4萬頭。

事實上,伊利股份對於中國聖牧是勢在必得。在21日晚發布的公告中,伊利股份提出,本次非公開發行與收購中國聖牧37%股權不互為條件,若本次非公開發行不成功,伊利也將通過自籌資金完成本次收購。由於此次收購將觸發要約收購,伊利股份收購中國聖牧的資金總數最大時或需要61億元港幣。而在10月15日,伊利股份已經發布公告稱,將以自有資金向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增資6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美元,其也是收購中國聖牧的運作方。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由於近兩年國內奶價處在低谷,國內消費疲軟,中國聖牧也出現了賣奶難的問題,好的有機奶賣不出去,也在噴粉儲藏。在伊利股份完成收購之後,中國聖牧可以借助伊利的市場和渠道資源,奶源銷售難的問題將大大緩解。

近期記者走訪北京多家超市看到,中國聖牧的有機液態奶促銷力度較大,在多家超市,6連裝的聖牧全程有機奶價格多為8.8元/包和9元/包,折合每盒只有1.5元,銷售壓力可想而知。

宋亮表示,在收購完成之後,預計伊利股份和中國聖牧將在嬰兒奶粉、奶酪等乳制品領域展開合作。目前在嬰兒奶粉領域,各品牌間競爭激烈,而有機嬰兒配方奶粉也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而對於中國聖牧而言,伊利股份是國內乳制品的龍頭企業,在其支撐下相信中國聖牧未來也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前景。

今年9月底,記者曾就類似問題采訪過中國聖牧董事長姚同山,在電話里姚同山很真誠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創建聖牧的時候,就沒想過聖牧是我一個人的企業,無論是誰進來,只要對聖牧發展好,我無所謂。哪怕讓我離開聖牧了,只要做的比我好,我更高興。”

不過截止記者發稿時,中國聖牧並沒有進行相關的信息披露,也沒有回複記者的提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934

受困同質化競爭 乳企紮堆推有機奶粉

越來越多的國內奶粉企業盯上了“更值錢”的有機奶粉市場。

11月21日,合生元集團(01112.HK,下稱“合生元”)宣布,將向中國市場推出首款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今年上半年,國內主要奶粉企業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有機奶粉則成為各乳企下一個競爭的關註點,目前國內已有33家有機奶粉品牌在銷售。專家表示,價格戰和海淘沖擊了國內普通奶粉的價格體系,有機奶粉受此影響較小,企業紮堆有機奶粉也是為了穩定體系,尋求突圍。

合生元CEO羅飛表示,之所以進入有機奶粉領域,也是看好高端和超高端奶粉市場的高增長。目前國內嬰幼兒奶粉領域高端化和差異化趨勢明顯,有機奶粉行業預計增長迅速,複合增長率或超過20%。

根據合生元提供的數據,2012至2015年,高端(零售價在290~390元/900g)和超高端(零售價大於390元/900g)產品在嬰幼兒奶粉類別的占比不斷提升,前者從2012年的14%增至2016年8月的24%,之後則從13%增至25%。2015年德國有機奶粉的滲透率高達40%,澳大利亞和瑞士分別為22%和19%,而中國僅2%,存在較大的市場空間。

有機奶粉在國內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部分國內和國外的奶粉品牌就開始推出或標榜有機概念,以爭取消費者的信任,但這也導致有機奶粉市場呈現亂象。

直到2014年4月,新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正式生效,對有機標識使用嚴格規定,之後有機奶粉市場才逐步規範,但國外的有機奶粉品牌數量較多,尤其是歐洲和澳大利亞的有機奶粉,在國內市場占壟斷地位。

近年來,國內主要的企業也開始密集推出有機奶粉品牌,包括聖元有機優博、貝因美(002570.SZ)有機愛+、蒙牛乳業(02319.HK)瑞哺恩、Arla寶貝與我等,2016年,紅星歐貝星、合生元的Healthy Times等相繼推出。日前伊利股份(600887.SH)收購有機原奶商中國聖牧,而中國聖牧原本就有進軍有機奶粉的計劃。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有機產品要求相對較高,按照規定,奶牛吃的飼料有機部分要達到95%,因此有機奶粉品牌總數並不多,目前國內市場共有大大小小約33個有機奶粉品牌。

有機奶粉在國內還是一個小眾品類。根據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統計,國內全渠道有機奶粉的市場份額2015年約為30億元。

為何國內奶粉企業密集推出有機產品,這或與普通奶粉業務增長乏力有關。

宋亮告訴記者,由於連續價格戰,以及網購、跨境購的沖擊,導致目前國內配方奶粉市場價格體系被破壞。嬰兒配方奶粉價格出現下行,進而導致各乳企的奶粉業務業績受到了影響,和渠道的關系也變得不穩定。

2016年上半年,國內奶粉企業整體業績出現下滑。財報顯示,貝因美陷入巨虧,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3.2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2.14億元,同比下降108.07%,第三季度,貝因美的虧損進一步擴大到4.1億元;上半年蒙牛乳業奶粉業務品牌雅士利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1.7%,毛利下降19.6%;伊利股份的奶粉及奶制品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4.05%;合生元奶粉銷售收入下降14%;而聖元等乳企業績較去年同期也有所下滑。

合生元嬰幼兒營養與護理用品事業部總經理朱定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國內普通奶粉行業有所下滑,主要是由於新興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也就是消費升級,事實上目前不只是奶粉,消費品行業都有這種趨勢。”

下一步普通奶粉行業的競爭或更加激烈。目前國內市場上嬰兒配方奶粉共有2000多個品牌。配方註冊制實施以後,現有奶粉品牌將消減超過2/3,品牌集中度將會提高,隨著大量中小品牌和貿易商品牌被淘汰,產業集中之後面臨的競爭也將從大品牌與中小品牌競爭,逐步轉為大品牌之間的貼身肉搏。

乳業專家李茂銀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奶粉市場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行業毛利快速下降,惡性競爭加劇。

“嬰幼兒奶粉市場除了高端化,差異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朱定平告訴記者,隨著嬰幼兒奶粉註冊制新政的實施,嬰幼兒奶粉市場大洗牌在即,明年中小品牌奶粉企業拋售庫存的局面會進一步加劇。而此次介入有機奶粉的爭奪,也是尋求與普通奶粉產品差異化和業務新增長點。

宋亮告訴記者,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各乳企一直在尋找差異化競爭的出路,有的企業選擇做有機,有的選擇做了羊奶粉,這些品類價格與國際不接軌,而且產品和市售普通產品有較大的差異性,價格可以保持穩定,也有利於提升渠道和企業的業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74

【消費】專業有機食品超市為什麽在美國不行了:不是有機食品沒法做,答案恰恰相反!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800&summary=

【消費】專業有機食品超市為什麽在美國不行了:不是有機食品沒法做,答案恰恰相反!

司概述:全美領先的天然與有機食品零售商


全食超市於1980年成立於美國奧斯汀,1992年在納斯達克上市(WFM.O),是專註提供天然有機綠色食品的超市。隨著美國80年代有機農業技術成熟催生了有機食品需求,以及90年代有機食品市場規模的兩位數快速增長,公司通過對食品質量和安全的嚴格保證契合了市場需求,並迅速成長為全美領先的天然食品和有機食品零售商。



定位中高端群體,主打天然有機食品。公司主要以天然綠色食品銷售為主,定位是安全健康,其中有機食品是公司最主要的品類。根據公司2016財報披露,除熟食外,大約有30%的銷售額來自於有機食品,所有超市門店不重複的有機食品SKU數量達25000,公司門店的平均SKU有34000,有機食品種類豐富。


由於主打高質量的天然有機食品,公司商品價格相對較高,毛利率也明顯高於其他大型零售商,走出了一條“高價格高毛利”的高端路線,也被稱為是食品界的“蘋果公司”。



美國是公司主要的銷售區域。2016年營收157.24億美元,其中美國地區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97%,英國及加拿大僅占3%;截至2016財年報告期末,公司全球範圍內共計456家門店,其中美國436家、加拿大11家、英國9家。



核心優勢:有機食品市場先入者,專註食品安全高質


在美國有機市場興起初期的1980年代,全食先發制人,用極致的專業態度和有機產品質量滿足高收入人群的有機消費需求,倡導全美關註有機食品,成功引領了全美有機風潮。


大背景催生有機食品需求,全食先發制人


美國肥胖問題嚴重,中上階層更註重健康管理。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美國,成年人肥胖率始終居高不下,據WellBeing統計,美國成年人肥胖率2008年為25.5%,而2016年上升至28.4%,而且美國中產及以上階級更加註重自身健康管理,中上階層每周水果食用和跑步時間均大幅高於下層階級。美國肥胖率在不同職業有明顯區別,比如運輸工人的肥胖率最高為36%,醫生最低為14%。


全食在此背景下捕捉到了市場需求,在1980年開了第一家全食超市,並且在1992年成功上市,自始至終均以極致的食品質量保障開啟了天然有機食品市場的先河,也逐漸發展成為全美有機天然食品的倡導和引領者。




在消費者對有機食品需求與日俱增以及全食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引領下,美國已有超過2萬家食品超市和約75%的傳統零售商出售有機食品,有機食品銷售額占據食品銷售的比例已達5%,有機食品也逐漸成為普通民眾健康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不僅限於高收入者。


產品高質+認證評級,打造品牌壁壘


全食作為天然有機食品的領導者,從食品原產地再到產品上架出售,都有著嚴苛的標準要求,將天然有機產品質量做到極致。同時,全食充分尊重消費者知情權,通過外部認證和內部評級展示打造了較強的品牌壁壘。


高標準保證食品高質量。公司對食品質量的標準要求極高:食品不含人工調味劑、人工色素、人工防腐劑、不含氫化脂肪;肉類不允許來自使用過抗生素的動物;腌肉不添加合成硝酸鹽;雞蛋全部來自散養雞;保健品禁止50多種成分等等。公司對供應商的選擇也是極為苛刻,供應商甚至需要對農作物的土地情況、種植情況,動物的餵養情況、生長環境情況等都要進行細致的說明。因此美國其他超市常見的成百上千種食品在全食也都不見蹤影,這使得公司培養了一批的對食品質量要求較高的忠實客戶群體。


就近采購+出色的供應鏈,從源頭保證食品新鮮。全食力求采購本土化,以保證食材的新鮮和健康。在美國,全食從1400多個農場進行產品采購;在全球,全食建立自有商品基地,遍布美亞非三大洲的34個國家。對於蔬果和牛奶面包類等時效性產品,全食提出“LocalGreen”策略,即在一定的半徑範圍內建立配套的供應鏈。全食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門店較多國家共運營了11個區域配送中心。由於出色的供應鏈能力和當地直采策略,周轉效率大幅提高,食品新鮮度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證。



外部認證+內部評級展示,打造品牌壁壘。2003年,公司成為全美首家獲國家“有機認證”的零售商,並且到目前為止,仍是全美國唯一保持所有門店和分銷中心均經有機認證的零售商。此外,公司還獲得了經美國農業部授權的第三方有機認證方“加州認證有機農場”(California Certified Organic Farmers)的認證,以證明公司所有的有機商品均嚴格遵守美國農業部的相關要求。由於美國的認證標準較高,法律背書也較強,因此公司憑借高級別的認證樹立了品牌和食品質量的說服力。


同時,公司有一套內部評級體系,將產品質量直觀展示給消費者。在生鮮蔬果和鮮花產品方面,公司將來源農場分為“好”、“更好”、“最好”,而未達此三個等級的產品被標註為“未評級”,評級依據為長達20頁的評分問卷,包含基本要求和加分要求;動物產品也有嚴格的評分體系,從1-5+,數字越大代表農場的動物福利越好。



個性化管理和營銷,鞏固競爭優勢


門店選址調查充分,精致設計增添樂趣。門店選址方面,公司會建立模型綜合分析當地的教育水平、人口密度、收入水平等因素,同時進行銷售預測與成本估計,以得出最優選址。門店設計方面,全食的燈光色調總體偏暖色,且優雅的古典音樂和知名設計師的插畫交相呼應,讓消費者體驗到精品超市的樂趣。趣味分享健康理念:全食以敘事的方式向顧客分享其天然有機健康的消費理念,比如一塊普通雞肉的制作過程被敘述為“羅西是一只生活在有機農場的雞,被送進屠宰場後,變成擺放在WholeFoods里的袋裝雞肉。它的一生在訂制雞舍中度過,它的雞舍通風、地面鋪有幹凈的谷物,它生前不是悠閑地啄食玉米粒,就是在院子散步。和多數市售家禽不同,羅西從沒用過抗生素或生長激素”。



員工分權管理,股權激勵充分。與傳統超市不同,全食超市以團隊為最小組織單元,每個門店約10個小型團隊,每個團隊負責所有的核心經營決策,包括產品定價、商品陳列、人員招聘和促銷策略等。以人才招聘為例,每位新來的員工都會被分配至某一團隊,經過4周的試用,僅當新員工獲得團隊2/3以上的贊成票才可最終獲得全職崗位。團隊每隔4周就有一次績效考核,績效超過一定額度的團隊將獲得獎金,因此每個團隊都會加倍努力地工作。這種高度自治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激發了員工的最大產出,也有利於公司實現最大化利潤。


同時,公司所有全職和兼職員工均有資格通過領導授權或服務小時累計而獲得股票期權(一般為累計6000個小時,約3年全職工作)。根據公司2016年年報,全食自1992年上市以來,股票期權計劃的94%獎勵已被授予給團隊成員而非高管。


全食陷入“性價比”與“高端”業態的雙線競爭,業績不斷下滑


全食自始至終所堅持的核心一直不變,即專註食品健康安全並主打高端路線,成功將其倡導的健康生活理念及有機食品普及全美。然而,市場在不斷變化,全食並未及時地做出反應,從2014年起,公司收入及凈利潤便不斷下滑。2016年,公司實現收入157億美元,同比增長2.2%,增速創7年來新低;凈利潤5.1億美元,同比下降5.4%,2014-2016年凈利CAGR為-6%;同店增長也自2014年的4.4%持續下降至2016年的-2.5%。


根據最新的2017財年一季報,公司營業收入49.18,億美元,增速再降至新低1.8%,降凈利潤下降39.5%至至0.95億美元降,同店銷售下降2.4%。這主要由於有機食品消費主體發生變化,沃爾瑪、好市多、阿爾迪等競爭對手也均開始涉入有機食品領域,且價格低於全食,滿足了大數消費者有機需求,高性價比有機食品業態大熱;同時,有機食品再現高端業態,全食式高端已成過去時。


股價與業績:再探全食發展歷史歷程


(1)2002年-2006年上半年:期間公司股價漲約200%,最高累計漲幅達260%,同期沃爾瑪跌15%、克羅格跌5%、標普500跌15%、好市多漲20%,超額收益明顯,主要由於公司此階段不斷進行並購擴張,營業收入、凈利潤、門店數與同店增長等均保持穩定和較高增長:


2002-2005年,公司收入由26.9億美元增長到47.01億美元,CAGR達20%,凈利潤由0.8億美元增至1.36億美元,CAGR為19%;新增門店40家,增長30%,2015年底達175家;同店增速除了2003年的8.6%,其余年份均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同店增速為12.8%,遠高於沃爾瑪(3%),克羅格(5.9%)和好市多(7%)。


(2)2006下半年-2009上半年:公司股價持續性下跌,最高跌幅近90%,期間跌幅約75%,同期沃爾瑪漲15%、克羅格漲5%、好市多跌18%、標普500跌26%。我們分析財務數據發現:公司2007和2008年收入分別仍增18%和21%,但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83億美元和1.15億美元,同比下降各10.3%和37.2%,業績不佳,主要由於:


(A)2007年公司新增90家門店至276家,增長近50%,帶動收入增長的同時,也造成相關門店費用大幅上升,拖累了凈利潤增長;


(B)2008年受宏觀經濟影響,公司改造和關閉了21家門店(占比8%),造成門店數首次出現負增長(凈關店1家),從而租金損失、加速折舊成本、資產損耗成本等均大幅增加,拖累了凈利潤增長。與之相對,2007和2008年沃爾收入分別增8.7%、7.2%,凈利分別增12.8%、5.3%;克羅格收入分別增9.2%、6.2%,利潤分別增16.4%、5.9%,也分別帶動了兩家公司股價漲幅大幅跑贏指數。


(3)2009下半年-2013年:公司股價一路上行,至2013年10月28日市值創新高至241.5億美元(是截至今日的最高市值),最高累計漲幅超600%,期間漲幅530%,同期好市多漲200%、沃爾瑪漲80%、克羅格漲95%、標普500漲100%,整體行情普遍回暖,主要由於金融危機影響逐漸平息,但公司仍有相對較高的超額收益。此階段公司的營收及凈利均保持較快增長,2009-2013年收入和凈利CAGR分別達13%和39%,高於同期沃爾瑪和好市多收入CAGR的4%和10%,凈利CAGR的3%和17%;凈利率由2009年的1.83%提升至2013年的4.27%(近10年來最高),同店增長也基本保持在6%以上的高位。全食作為高端業態,金融危機平息給其帶來的業績彈性要好於相對傳統的競爭對手。


(4)2014年-2016年:公司股價再次下行,最高縮水過半,期間下跌45%,同期克羅格上漲81%、好市多上漲44%、沃爾瑪下跌5%、標普500上漲21%,公司漲幅顯著跑輸大盤及競爭對手。公司此階段收入及凈利增速持續下降,2016年收入157.24億美元,同比僅增2.6%,為近7年來新低;凈利潤5.07億美元,同比下降5.4%,2014-2016年凈利CAGR為-6%(同期克羅格16%、好市多7%);同店增速也持續下降,自2014年的4.4%下降至2016年的-2.5%。全食業績下滑主要由於傳統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克羅格、好市多等相繼進入有機食品領域,並以與公司相反的低毛利策略搶占市場份額,競爭加劇;同時市場上出現了更為高端的有機食品零售業態,全食專註食品質量高端的粘性下降。


(5)2017年-至今:公司股價出現小幅上漲,主要由於激進投資者Jana Partners LLC購買全食股份並督促公司進行重大變革或者加快全食出售計劃,目前持股約8.2%。




全食應對市場變化不力,陷入“性價比”與“更高端”的競爭夾擊


隨著有機食品的日益普及,美國市場上出現了更高性價比的有機食品零售商,以及更高端的有機食品零售業態,全食應對市場及競爭者變化不力,致使其業績及競爭力日漸下滑。其中:


(1)性價比沖擊:沃爾瑪、好市多、克羅格等超市紛紛加入有機食品競爭行列,並且其售價遠低於全食,性價比更高;


(2)更高端業態沖擊:ClifBar&Company等公司打造更為高端的有機食品業態,全食專註食品高質的“高端”競爭優勢被削弱。


消費群體發生變化,高性價比的有機食品侵蝕全食份額:


(1)消費群體變化:隨著有機食品的不斷普及,有機食品不再是高端消費者的專屬品。2016年,OTC研究報告發現,千禧年正在成為有機食品市場消費主力軍(有機食品購買占比超50%)。另據美聯儲數據顯示,當前的千禧一代(2013年時25歲至34歲)收入中位數與父輩相比少20%,凈資產中位數少56%,房屋擁有率為43%,低於父輩3個百分點,因此千禧一代對商品性價比會更加關註。


(2)競爭對手高性價比有機食品完美契合千禧年需求:根據最新的OTC數據,有機食品銷售額從1997年的36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433億,複合增長率到達14.82%,催生爾瑪、克羅格、喬氏超市等超市紛紛推出有機食品,且售價普遍低於全食。據Dcist.com網站的數據顯示,全食超市一包藜麥的售價為9.99美元,而喬氏超市則是4.99美元;無麩奶酪披薩在全食超市的售價為7.49美元,而克羅格超市則是4.99美元。可見,高性價比的有機食品滿足了千禧年的有機食品需求,全食份額不斷被侵蝕。雖然全食面向千禧一族推出了平價版全食超市-365超市,但365的價格相比其他有機食品超市仍較高。根據洛杉磯時報,一打雞蛋365超市的售價2.99美元,喬氏超市售價2.99美元,阿爾迪售價1.99美元。


市場變化重新詮釋“高端業態”,全食氏高端已是過去時。隨著市場不斷變化,消費者需求更加個性化,全食的“高價高質”的高端定位已是過去式。美國已經出現不少商家花式打造“高端有機食品業態”。ClifBar&Company斥資9000萬美元在愛達荷州雙子瀑布附近開了個烘焙坊,旨在利用原始設計,將自然與人融為一體,傳達健康有機生活理念。烘焙坊房面積達30萬平方米,室內有超過200個窗戶,天窗更采用拱形設計,獨具設計時尚感。同時,室內設有大量再生木材和天然石材,並通過可旋轉門連通室內外,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


同時,烘焙坊的綠色建築設計細節更是傳達了其倡導綠色生活的公司宗旨。比如混合冷卻塔的使用,可以減少烘焙坊的用水量至傳統面包房的1/3;高效的制冷設備和工藝可以減少40%的廢氣排放量。公司將綠色健康生活理念滲入到了每個細節,引起高端消費者共鳴,而全食單一的“食品高質”高端模式已有所過時。


綜上,在“高性價比”和“更高端”有機食品零售商的沖擊下,全食介於二者中間而始終未積極做出積極而有效的改變,最終引發消費者分流並使得競爭力和業績逐漸下降。


全食的發展歷程給我國帶來了哪些啟示?


全食的成功階段可以歸因於其最先以高端有機切入市場,契合當時美國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與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目前中國正處於收入提升和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需求也日益提升,整體環境或許正類似全食起步之前。雖然我國在食品質量監控方面與美國仍有一定差距,但眾多中國零售商也紛紛出招進行本土化的適應性落地,以期搶占市場先機。


背景差異:我國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任重道遠


我國食品質量監控不到位,導致我國的食品安全系數遠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根據英國經濟學智庫發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2012-2016年,美國、加拿大、英國排名都在前10,其中美國連續五年第一,我國排名42。在美國,有機食品認證體系的公平、透明、嚴格執行依靠的是有公信力的84家認證機構以及USDA,食品監控體制嚴格且法律背書較強。但我們認為,由於我國監管不力和社會誠信度的缺失,從種植到認證,信譽機制都是缺失的,食品安全質量評分也相對較低。


因此,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隱患難以讓消費者完全信服有機食品的“高質量”,導致消費者並不願毫無顧慮地為其買單,給我國高端高質量食品的推廣帶來了一定阻礙,這也造成了我國目前還沒出現類似全食的高端有機食品超市。




本土企業的實踐與努力


全食模式在我國目前雖然難以完全本土化,但其對健康飲食的倡導以及對高端高質量有機食品的保障給我國零售商帶來了很大啟發。我國各大零售商也在不斷做出新的嘗試,試圖滿足我國消費者對高端高質食品的需求:


(1)永輝Bravo:精品高端超市+合夥人制。(A)食品質量:Bravo超市定位於註重生活品質和追求高品位的消費者,店內商品也與傳統型永輝超市有所不同,引進了大量的高端進口商品,包括歐美、日韓制造的產品,以及時尚品牌精品,進口比例最高可達70%,充分保障食品質量。(B)門店設計與布局:營造清潔、美觀、舒適、安全、方便的購物體驗,其中門店設計以曲線為主導,通過小迂回及磁力點,激發消費者獵奇的樂趣;貨架的選擇上,點綴弧形貨架、圓形貨架,讓貨品陳列更有層次感;燈光照明方面,在食品領域Bravo調暗背景燈光,將射燈直接照射在商品上,營造高端、優雅的購物環境。(C)合夥人制度:踐行“高標準、高激勵、高淘汰”機制,實現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主管理,自主決策,充分激發員工能動性。


(2)華潤Ole’精品超市:提倡健康高端的生活態度。華潤萬家面對消費升級現象,於2004年全新推出Ole’精品超市,現Ole’旗下有三個品牌分別為Ole'lifestyle,Ole'foodhall和bltSupermarket,目前在全國擁有門店35家,60%左右為進口商品。Ole’全力打造體驗式超市,比如設立概念式廚房、酒吧和咖啡館,向顧客傳遞追求品質和時尚的生活方式。



(3)明康匯:建立自有基地,嚴控食品質量。明康匯以全食為標桿,旨在為消費者提供極致天然有機食品。明康匯歷時三年多,經過土壤、溫度、氣候等系列標準的嚴苛篩選,在全球建立自有基地22個,其中包括種植基地、養殖基地和水產基地。比如澳洲基地-昆士蘭農場,土地平坦廣袤,總面積約6萬公頃,是澳大利亞肉牛繁育飼養的重要區域。明康匯澳洲肉牛從交配、繁育、哺乳、斷奶、催肥均在農場進行,一生不使用任何生長激素,完全任其食用天然牧草生長。



隨著我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和90後消費能力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並關註食品的安全問題,高端有機食品的市場需求也應運而生。雖然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永輝和華潤等也紛紛針對本土化推出適應性的高端精品超市,進行細分圈地活動。與此同時,我國零售企業也應借鑒全食目前的困境,不斷關註市場變化並積極做出調整。未來期待在監管標準的完善和零售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也可以誕生引領消費者健康飲食的高端零售巨頭。


風險因素:


市場競爭激烈,產品高價難降,高端業態再升級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59

氣候變化危中有機 利就業投資

1 : GS(14)@2010-11-19 12:37:42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1-680606?category=m

鮎魚橫掃東南亞、香港9月份刷新1小時閃電逾1.3萬次紀錄。不穩的氣候,向人類發出警告,有調查顯示,新興經濟體人民,對停止氣候變化較有信心。滙豐集團主席的經濟發展和氣候變化特別顧問斯特恩勳爵(Lord Nicholas Stern)表示,有些國家近年只顧應付金融海嘯,懶理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及商機。「在低利率及高失業率時期,正好是增加應付氣候變化投資的好時機。」

斯特恩相信,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對氣候變化有更深切體會,故更努力想辦法應付,當見到若干成效,自然變得較樂觀。他認為氣候變化對企業、工商界及就業的影響,可媲美18世紀工業革命。「當年強勁的投資,持續30-40年。」雖然他未能估計實際的影響力,但對能增加職位、吸引投資充滿信心。

滙豐上月尾公布的「氣候信心調查」顯示,在各地約1,000名受訪者中,73%來自法國、67%來自德國、及65%的香港受訪者都「希望商界作出投資來應對氣候變化」。在巴西、印度和馬來西亞,則有逾半受訪者強烈認為「國家可透過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發展及創造新職位。」英美兩國有1/3被訪者相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可創造營商機會及新職位。」

斯特恩坦言:「若問一般人較擔心氣候變化還是失業,他們可能較擔心失業。但若轉個角度,問他們對投資應付氣候變化,中、長期創造職位的看法,可能會有不同答案。」

中韓最努力節能減排

在斯特恩眼中,中韓兩國政府明顯較願意為應付氣候變化而努力,且已見一定成效。中國早於「十一五規劃」,定下全國單位GDP能耗5年下降20%這個約束性指標。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規劃」,更強調要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多個產業,均利於氣候變化及未來經濟發展。斯特恩估計,內地專家很了解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亦已向政府提出報告。「喜瑪拉雅山脈冰雪溶化會對中國水源構成威脅,沿海水位上升亦會促使人口移動。中國政府深明不能長期靠出口維持8%至10%的GDP增長,需要增大內需及投資。」

從企業角度,斯特恩相信全球企業的想法大同小異,也在尋求低原材料及工資成本。面對氣候變化,也會想到如何找到商機。「企業最關心的是未來會有甚麼政策,從而調整策略。」滙豐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總監區佩兒表示,現今的Y世代,較注意企業是否注重可持續發展策略,企業要挽留人才,不可只向錢看。

中小企實力弱

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表示,氣候變化對內地企業來說,仍然是較新的題目。「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一直以來都是外交事務。直至『十一五』提出20%的節能目標,才開始由中央、省、市、鎮、縣等一條龍做下去。」除了國家機構,企業亦要肩負達標的責任,這個責任變成推動力,讓愈來愈多企業及人民,關注減碳、節能等議題。「中國企業相當複雜,大企多為國營,他們大多只會做不喜歡講。私人企業則相當分散,不少仍處於力爭第一桶金的階段。」

減排節能講了差不多5年,內企已明白這是必然的大方向,「如何走、怎樣走則因企業而異。大企業的資源及能力較強,較容易投資節能減排,但中小企一來敏感度較低,二來較難吸引投資者。」早前沃爾瑪要求所有供應商需符合其定立的「可持續發展」標準。吳昌華相信,對一些內企而言,暫難符合要求。

﹏﹏﹏﹏﹏﹏﹏﹏﹏﹏﹏﹏﹏﹏﹏﹏﹏﹏

個案:內企藉綠色突圍

雖然氣候變化對內地企業仍是較新課題,但走得較前的企業,已揣摩到如何發掘商機,甚至達至本身的可持續發展。

遠大集團:1988年以3萬元起家,初期以提供空調產品及相關服務為主,當生意愈做愈大,開始接觸節能概念,除推出非電空調,公司方向亦轉向提供建築節能、可持續建築及低碳物業的服務發展。不單純為客戶提供空調產品,而是一連串節能方案。在上海世博期間,遠大更成為世博全球合作夥伴中唯一民營企業,建立起自家的場館,在內示範節能科技及低碳建築。

朗詩地產:2001年在南京成立時,全國已有多個具實力的地產商。為了突圍而出,朗詩老闆選擇以開發高科技節能、環保、健康型住宅項目。主打細規模社區,以「人、建築、自然和諧相生」為賣點。吳昌華表示,在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很多樓盤開售也靜悄悄,但朗詩的樓盤仍然人頭湧湧。世博期間,更在浦西城市最佳實踐區設立零碳場館,展示品牌倡導綠色建築領域耕耘數年的成果和理念。

﹏﹏﹏﹏﹏﹏﹏﹏﹏﹏﹏﹏﹏﹏﹏﹏﹏﹏

商界小調查

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及環保節能等議題,已成為各大企業經營策略中不可忽略的元素。麥肯錫每年公布的大量調查中,不少涉及企業高層對以上議題的看法。在今年8月公布的「The next environment issue for business︰McKinsey Global Survey」中顯示,企業高層開始關注生物多樣化(biodiversity)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有59%被訪者相信,生物多樣化對企業發展帶來的機會比危機多。其他結果如下:

‧ 43%被訪者表示,氣候轉變及能源效益對企業發展相當重要。

‧ 53%相信生物多樣化有助建立、保持及改善企業聲譽。

‧ 30%相信由於要減少對物多樣化的影響,有壓力要改變營運方式。

撰文:梁巧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638

正谷的突围:谋划“有机链”

1 : GS(14)@2011-01-16 16:15:06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4/wNMDAwMDIxNjMwNQ.html

       “我们只是一家小公司。”在采访中,正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谷)董事长张向东多次强调。
但在年前召开的道农会上,年销售规模在正谷千倍以上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却主动向张向东提出:什么时候聊一聊有机农业的事情吧。
“由此可知,有机农业到底发展得有多快。”张向东坦言。据介绍,他是2005年看好并介入有机农业的,正谷有限公司于2007年正式成立,复合年销售额增长500%,目前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亿元”。
与此同时,有机农业的竞争也逐步激烈。近两个月,包括广西乐山县、新疆吐鲁番、哈尔滨、江西省铜鼓县、山东博山等,均发布打造有机农业区县的相关新闻。资本更是将有机农业看做新宠:去年6月份南京软件企业联创科技集团,宣布投入6个亿在圈地种菜养猪;今年1月份,万达集团宣布要投资4.9亿元在北京延庆县建设有机农业园……
如何让正谷在竞争当中稳步向前,这是张向东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摆脱传统渠道
正谷曾经走过弯路。
创业初期,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建立了有机蔬菜、有机米等相关生产基地后,2007年正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开张营业。两个问题摆在了张向东面前:怎么卖产品?向谁去卖?
在开始销售有机产品时,正谷将客户定位在家庭收入较高人士、外国人、孕妇等对有机产品接受度高的人群中,但是收效甚微,2007年销售额仅有80万元。
有机西红柿20元一斤,有机黄瓜18元一斤,这样的价格如果放在菜市场上,的确不具备竞争的优势。“有机农产品价格太高,消费者即使相信你是有机的,但还是会考虑是否物有所值。”张向东坦言。
今年44岁的张向东曾经在央企工作,200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2003年开始从事不良资产处置的金融工作。2005年,张向东回国创业,他选择了有机农业作为耕耘的方向。“饭是肯定有吃的,我的目标是怎么让这口饭吃得好一点。”谈到为何选择有机农业,张向东一语双关地说。但在创业初期,这口饭啃得有点生硬。
2008年事情有了转机。在2008年中秋节有机原料月饼销售火爆的启发下,张向东将目标瞄准了礼品卡的销售和企业客户的开发。“有机蔬菜平时吃可能舍不得,但是送礼是舍得的。”
为此,正谷制定了礼品卡,价格从298元到2998元共7种类型,每一种礼品卡可以选择6种不同的商品,包括有机蔬菜、野山菌、大闸蟹、澳洲牛肉等。对此,张向东有自己的解释:“我们的产品分成三种类型:有机蔬菜和米;本身有一定价值的优质产品,如大闸蟹;全新的进口产品,如澳洲牛肉。客户送礼的时候,对方可能不欣赏有机米有机菜,但是不会不喜欢别的种类,这能够让客户感到物有所值。”
同时,礼品卡的开发,为正谷打开另一扇门——企业客户。“截至目前,我们开发了一批企业客户,他们具备较高的购买力。”谈及正谷核心竞争力时,张向东如此表述。
为了扩大对企业客户的影响力,正谷没有将品牌塑造的重心放在广告上,而是选择了参与活动和会议。比如,正谷成为道农会的签约赞助商,这一会议的参会人员由200多位企业领袖、学者、政府官员等组成,张向东就是在这一会议上碰到宁高宁的。
除了走礼品卡的路线,电子商务也成为了正谷突围的重要渠道。“超市这条路肯定走不通。超市有一个竞价系统,哪一家供货商的价格最便宜就选择哪一家,但对于有机农产品来说,较低的价格就可能意味着无法保证真的有机。实体店则面临成本的问题。因此,正谷选择使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卖菜。”
“我们是一家通过电子商务来销售有机农产品的公司。”张向东如此为正谷定义。具体来说,正谷采取两种销售方式:通过自有网站吸纳会员和发送礼品卡;通过京东、卓越、红孩子等B2C网站来销售产品。
为此,张向东打造了正谷自身的物流团队和客服团队。他承认,物流和客服占据正谷很大一块成本,客服和物流人员在正谷员工数目中占据六成以上。
全价值链之思
有了销售渠道也有了客户,正谷最终还是要回到源头:有机农业的生产。“只有销售渠道,但是没有有机产品可以卖,我们也发展不了。”张向东说。
目前,正谷的有机农产品已经形成了成体系的种植标准。在选种上,正谷选择非转基因类种子,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而是使用马粪、羊粪、豆粕等有机肥料混合发酵肥。为增强土地肥力,某些土地上还会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如苜蓿、三叶草等,长成后深耕入土当作肥料。在病虫害的防治上,不使用农药,而是使用紫外线灯、诱敌灯等扑杀害虫,并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另外,由于长期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同类蔬果很容易造成植物根部细菌的增加,轮流种植不同植物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手段之一。
       “和使用农药化肥的普通蔬菜相比,有机蔬菜的产量有所下降,但种植时间并未延长。而且,由于普通农产品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的板结,长期来看至少杂粮、水果的有机种植产量并未有明显下降。对正谷来说,有机农业最大的风险是病虫害的发生。因为有机农产品不能使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一旦发生就可能意味着一个大棚中所有产品全部都损失了。”正谷有机农业技术中心的张建伟博士介绍说。
不过,万达集团可以投资4.9亿元在延庆建立5700亩有机农业园地区,但缺乏渠道和资金的正谷却不能走土地规模化的道路。
正谷选择的是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模式是指正谷和农户签约,农户提供场地和人工,正谷提供统一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标准,分享市场信息和经营理念。目前,正谷的合作社模式已经远远超过正谷自己种菜的规模。正谷自种蔬菜面积仅有百来亩,在合作社模式下,正谷拥有1000多亩土地用于水稻种植,1000亩阳澄湖水面来进行大闸蟹养殖。
“合作社模式中,重要的不是协议。如果农户发现他们的产品无法卖上比市场高的价钱,那么协议是不具备太多约束力的。合作社的真正基础,是正谷能够将合作社的有机产品卖出去,且卖一个符合产品品质的高价格。”张向东表示,正谷和农户签约时,不会确定具体价格,而是约定产品售价比市场上有机产品价格高出5%-10%。
这符合他提出的有机农业全价值链的梦想:“让有机农业的所有环节的参与者,能够获得一份公平的报酬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安全的有机农产品大量供应才能实现。”
而为实现这一梦想,正谷希望从农业源头开始,育种、种植、收割到后端的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全部由正谷参与和控制。
困难不是没有。在产品供应方面,正谷只能在北京地区提供有机蔬菜,且经常出现供应产品断货的情况。存储方面,正谷的冷藏仓库不大,面临扩建的要求。运输方面,正谷目前也没有保鲜车,海鲜等产品只能放在泡沫保温箱中运出。
但张向东不着急。“钱不是最重要的。”张向东也多次和风险投资接触,但迟迟没有确定是否接纳风投。他认为,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时间,正谷的品牌建设需要时间,人才队伍培养也需要时间,这不是钱能够解决的。有机农业也不能如现代商业一般,期待快速投入快速产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00

一亩田:有机蔬菜网上卖

1 : GS(14)@2011-01-20 00:40:25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119/181378.html

    简单地说,一亩田的生意就是“种菜 卖菜”——只不过,这些蔬菜是有机种植的,并且不走超市渠道,而是搬到网上销售。
               
         
   “一亩田”是国内一家称为“数字化有机农场”的自留地。简单地说,一亩田的生意就是“种菜 卖菜”——只不过,这些蔬菜是有机种植的,并且不走超市渠道,而是搬到网上销售。
  如今,一亩田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为上海的几万户家庭配送蔬菜。对内,公司采用了数字化管理,用IT技术实现对农业的标准化操作;对外,会员与常客打开网页就能看到自己的“开心菜地”,了解当日的收成。顾客既可以零买,也可以签订一年期的合同。
  “一亩田”只是有机农业当下在国内遍地开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与友好环境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商人们开始投身这个颇有前景的行业。
  有机农业的推动者们希望,这场运动能一改过去大规模、机械化、高投入的种植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转型,从而改善水土流失、食品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蔬菜等农业产品能像一般消费品那样具有品牌,产销双方还能直接见面,避免各种中间环节。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组数字:国内的有机农产品占总农产品的0.08%,而在美国,这一比例达到了2.5%。这意味着,对于这种更健康、更安全的天然食品,中国市场还留有相当大的空间和机遇。
  即便如此,“插上科技翅膀”的新农业在国内发展得并非想象中那么顺风顺水。
  如何建立起有机蔬菜的品牌,是横亘在不少商家面前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公司培育出了品质上乘的有机产品,却苦于没有足够的销售网络去推广。一方面,普通商超的流通成本太高,且无法保证蔬菜的完好无损;而自有实体店的店租同样高昂,且只能辐射到门店周围一小片地区。上海的有机食品专卖店“欧食多”曾经红极一时,但巨大的店面成本使其不得不关门大吉。
  据一位曾从事该行业的人士称,“这些农场采取的大多是口碑营销的方式,比如在网上发帖,或在周末组织用户去农场参观,让其亲自品尝并进行专业讲解等”。不过,仅依靠这种方式,并不能带来用户数的快速扩张。
  除了销售渠道的不健全,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还比普通产品贵5倍左右——消费者是否认为其“物有所值”,是制约人们选择有机产品的另一个因素。如今,有机蔬菜的主要购买群体依然集中在中产或富裕阶级,而在品类众多的农产品中,要让消费者偏好有机产品,显然还有漫长的市场教育过程。
  在此基础上,法律标准的缺失也导致了生态农业领域的鱼龙混杂。目前,国内还没有制定严格的生态农业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产品标准,这一方面扰乱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使消费者更加无所适从。
  事实上,昂贵的有机蔬菜的种植成本并不低:“首先,农场要租到符合要求的土地,这块土地必须已闲置3年以上,而且足够肥沃。土地的认证审批手续周期也较长。其次,农场要请到专业的农民进行种植,并使用纯天然的化肥。而采用了纯天然化肥后,农作物的产量也比用一般化肥要低不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有机农场的成本居高不下,且发展较为缓慢。”上述人士表示。
  进一步说,企业需要进行农业与商业两头的探索。要将有机事业发展壮大,既要具备农业的管理经验,还要深谙营销之道。在有机产业刚刚兴起的中国,尚未完全形成促进行业健康成长的积极土壤,对“一亩田”这样的开拓者来说,这个朝阳产业显然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44

沱沱工社:有机生鲜B2C的冷链管理

1 : GS(14)@2011-01-27 00:39:33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125/182674.html
    在沱沱工社网站上的菜肉鱼蛋,比普通菜市场里贵了不止一倍。不仅是因为所有的产品名里,都加了“有机”两个字,而且保证新鲜采摘新鲜到货。
               
         
   大寒已过,但北京市城区至今未出现降雪天气,这让沱沱工社的创始人董敏不禁捏了一把汗。“我们的工作是"靠天吃饭"。”董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董敏创办的有机农业食品B2C网站——沱沱工社,一群人正在做着这样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首先,在北京郊区找一块改良好的土地,一群学农业的海归、大学毕业生在这里用最原始的方法种菜和粮食,从而为其在网上销售有机蔬菜和肉类提供货源保证。
  在沱沱工社网站上的菜肉鱼蛋,比普通菜市场里贵了不止一倍。不仅是因为所有的产品名里,都加了“有机”两个字,而且保证新鲜采摘新鲜到货。这是一般人不会选择的生意,但在投资方九城集团看来,沱沱工社在业内改变了新鲜食品不能日配的弊端,开创了新型B2C领域的冷链物流,属于极有前景的“价值投资”。
  独特的冷链技术
  九城集团(NINE.NASDAQ)原本是一家典型的IT企业,主要业务是帮助中国外贸企业做报关软件和电子监管过程。董敏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成为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名讲师。后来,董敏在上市公司九城集团中担任财务和法务工作。
  由于疲劳过度,董敏曾有一次疑似癌症的可怕经历。“从医院拿到检验报告的那一刻,我慌了,但很快我告诉自己要冷静,即便是癌症也没有关系,我还有时间把孩子养大成人。”这次经历让董敏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从那以后,她无论是在饮食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非常注重安全和健康。
  2008年,董敏决定去美国商学院读MBA,以提升自己的营销管理水平。在美国求学和欧洲游历期间,董敏凭着兴趣,考察了当地的食品市场,发现做有机食品的连锁超市,客户的忠诚度非常高,经营状况也非常好。
  这给了董敏很大的启发:美国、欧洲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重视健康饮食是必然的趋势,而那些高收入、高学历、重视健康的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于是在学业完成后,董敏一回到中国就着手二次创业——做有机健康食品的供应商。
  要在网上卖有机食品,除了要解决有机食品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新鲜问题。在创业初期,董敏并没有想到自己要亲自种有机蔬菜,但最终她发现,“我们要求供应商可以近距离供应,运输距离越短,监控会越容易,但符合这样条件的供应商太少了。”
  2009年,董敏在北京平谷租用了1050亩土地,开始种植有机蔬菜,养殖有机家禽、家畜。为了保证有机蔬菜的新鲜,自建农场后需要一个信得过的配送机制,于是又有了配送中心和自建物流。
  沱沱工社使用了冷链管理。在整套管理流程图上,一个新鲜的西红柿,到客户手中经历了19道程序。从采摘入库到验收合格到发送配货,到分包进入冷藏卡车,这一切需要非常快速的流程和低温环境。
  “一般要求的时间是半天,因为半天以后新鲜的蔬菜就容易发黄,打蔫,卖相也不再好看。”董敏告诉记者。
  新鲜日配有多难?
  由于没有使用任何农药化学的保鲜方式,在沱沱工社上线初期,产品屡遭退货。
  “得罪了一批客户,上午刚摘的菜,下午送到顾客家全蔫了。当时很多顾客愤怒地打电话,说我们卖给他们不新鲜的菜。还有刚摘的蘑菇,接触空气10分钟左右就变黑了,由于不能使用增白剂,氧化的黑蘑菇很难有好的卖相。有机高原香猪,绝对的天然放养,但由于高原需要耐寒,猪肉比一般猪肉要肥一些。”回忆这些被客户挑剔的往事,董敏依旧觉得十分无奈。“一方面是当时对储存条件没有经验,一方面是客户不理解。现在我们知道,新鲜蔬菜、水果应该怎么保存,一方面,也跟客户做良好沟通,让客户理解有机蔬菜和食品的特点,和对身体的好处。”
  直到完善了企业冷链和更熟悉蔬菜水果的保鲜方法后,沱沱工社的经营才开始步入正轨。
  除了蔬菜、肉禽等食品由沱沱工社自己的农场供应以外,一些有机食品采用的是对外采购的方式。为此,沱沱工社严格挑选了一些产品可靠、有技术保障的供应商。例如,沱沱工社销售的深海鱼产品都是进口的,因为国外的海捕技术可以保证深海鱼瞬间冷冻到-60℃,从而保证了深海鱼类的新鲜和营养。
  在九城集团决心做沱沱工社以后,投入比预想大得多,2年时间投入了大约5000万元,而回报甚少。据介绍,目前的流水额大约1个月100单,每单200元左右。但董敏并不气馁,她认为随着中国的消费升级,产业前景很乐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764

石Sir農耕樂 種有機菜平售基層 2015-04-10

1 : GS(14)@2015-04-12 18:05:10

http://www.skypost.com.hk/featur ... %BA%E5%B1%A4/173525\r\n都市生活煩囂,能讓心靈回歸平靜,也是一種福氣。《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又是本報主筆的石鏡泉先生,每逢假日也放下筆桿回歸自然,來到他主理的「築福農莊」享受農耕樂,與義工親手種有機菜,讓基層以平價品嘗健康靚菜。\r\n誰說有機菜一定是中產的盤中餐?石鏡泉(石Sir),便將它變成基層也能負擔得起的健康美食。石Sir在粉嶺軍地打理的「築福農莊」(Blessing Farm),土地由恒基提供,而石Sir則會將場內四分之一收成,免費供應給恒基溫暖工程基金出資的慈善機構「家園便利店」,平售予基層,讓長者、綜援家庭等都能食到健康有機菜。\r\n農莊去年開耕,石Sir有不少讀者得知農莊需要義工,即踴躍報名,但農莊有個小規矩,就是場內不談政治、不論經濟,石Sir解釋:「如果來到農莊還想着股票,便難以專心做義工,若談政治更是每人都有不同見解,更難專注種菜。」\r\n\r\n\r\n逐步建規模 月產2000斤菜\r\n\r\n他憶述:「農莊開耕最困難的是百廢待舉,一開始連適合耕種的泥土也未有,雖然有義工幫忙,但未必人人都有農耕方面的專長。」之後買泥土、搭棚架、培育幼苗,石Sir與義工一步一步將農莊搭建起來。所謂齊心就事成,現時農莊每月已可出產約2,000斤有機菜。\r\n石Sir的有機理念並不局限於「零添加」,更會物盡其用、轉廢為能,例如利用過期的食物、藥材,甚至過季盆栽作為有機菜的最佳肥料。他舉例指,農曆年後農莊回收了200棵年桔,將桔子摘下來製作環保酵素,樹身則放回土地繼續種植,明年可再次變身年桔應市。他又獲得各界好友相助,送來過期雪耳、冬菇、海參及藥材等,用作有機菜的肥料。\r\n\r\n\r\n研「禪農合一」助自閉童\r\n\r\n他又透露,農莊在年內將有新搞作,目前正與中大商討合作,在農莊內開闢一片小天地,運用「禪農合一」的概念,讓自閉症兒童透過耕種接受治療,預計今年八、九月就可以開始使用。\r\n\r\n\r\n3個有心人築起農莊\r\n\r\n自中學開始,石Sir便喜歡耕種,靠自己看書學習有關知識。數年前他曾開設「香港有機農莊」,是本港唯一一間獲美國有機認證的農莊,之後他將農莊轉讓青協。他曾在專欄中透露,開辦築福農莊源於一次與恒地主席李兆基及其公子李家傑飯聚,得知李氏成立的家園便利店很難找到平價有機菜售予基層,石Sir便答允幫忙種植,由李氏提供粉嶺軍地,便成立了「築福農莊」。\r\n攝影:冼偉倫\r\n記者:畢嘉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528

隔牆有耳:有機西瓜少甜 響應政府?

1 : GS(14)@2015-07-10 08:54:07

漁護署每年都同新界蔬菜產銷合作社舉辦本地有機西瓜節,今年仲最新引進咗來自泰國嘅品種「玉蘭」。新品種果身呈圓形,表皮係鮮綠色帶有條紋,肉質爽脆,最特別之處係果肉呈淡黃色,比較少見。雖然甜度唔夠其他西瓜高,但係政府都成立「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咁「少甜」西瓜都不失為一個符合政府政策嘅另類選擇,況且「玉蘭」含較多葉黃素,對雙眼有益。本地有機西瓜節將會喺今個星期六、日喺沙田公園結客場舉行,時間由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免費入場。大家除咗可以一試呢款黃色微甜西瓜,仲有另外3款近年引入嘅有機西瓜出售,包括「超甜黑美人168」、「黛安娜」同「鳳姬」,而參加展銷嘅43個農戶,仲會攞埋自家種植嘅時令有機蔬果出嚟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710/192147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322

施嘉莉有機來港拍新片

1 : GS(14)@2016-02-04 17:24:56

荷李活性感女神施嘉莉祖安遜(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的日本著名動漫作品《攻殼機動隊》的真人版,今個月就會開拍,據外國電影網站My Entertainment World報道,《攻殼機動隊》會於新西蘭、香港、澳門及上海取景!目前施嘉莉已在新西蘭現身,據悉其老公及囡囡都有跟去。這部電影由Rupert Sanders執導,未知施嘉莉會否親自來港拍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204/194780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2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