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豆巨災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7.html


誰說央改勝一切,誰說央改成催化?內地可能有此想法,但投資者越不認同,中糧控股正正例子,即使點名成為央改股,業績不濟,格殺勿論。

六零六呢個股份代號或者太邪,善忘的你,或者忘記當日炒得如癡如醉的東寧,股份代號正正是六零六,而換上今日掛相同代號,中糧雖屬國家級,但暫時似比當年的六零六,只談概念,並無效益。

上半年,中糧期貨公允值輸十多億、匯兌輸數億,但更實在是,半年營業額有四百四十九億,但成本同時有四百三十二億,相當於做一蚊生意,要九毫六子成本!!

正因如此,中央點名中糧做央改股不無道理。首先,上半年極蝕,業績公佈後三分鐘,再出一個技驚四座盈警,一個月內蝕近四億。

其次,半年毛利率只有百分之三點四,富智康亦不如,任何一位新創業人士,經營毛利隨時輸盡寧高寧一百條街。

低毛利、巨額虧損,固然代表股價捱沽,但公司層面上,有所謂kitchen sink,做到條數咁醜,或者downside再有限。

中糧老實,價格倒掛,豆價波動,導致業績血流成河,慘不忍睹,反映中資公司其實一個老問題,風險管理差、對沖技巧近零,而最斷正及致命為,中資公司特性,及理念,是資源、商品誠可貴,股錢愈貴念愈追。

中糧半年,甚至全年業績死因,肯定是年初高位買入大批大豆,事件重溫,年初環球大鬧厄爾尼諾現象、中資券商間間預視軟性商品爆升,結果不消幾個月,好景不常,大豆為首農產品商品急跌,年內至今累積跌一成七。

豆價跌,本應對中糧極之有利,可惜中糧背負貴豆包袱。再番查大豆死因,關鍵日子其實在於今年六月三十日,香港近回歸紀念,中糧卻面對大豆巨災,當日大豆期貨急跌百分之六,五年最大跌幅,中糧單單該日,就虧損六億港元。

中糧被大豆累,大豆被芝加哥交易所累,故此中糧最大敵人,其實來自期貨大戶。內地老早睇穿有關問題,不斷收購,不斷希望可以左右議價能力,如是者,李小加滬港通後或另有任務?!

這是最壞時機,這是最好時侯,中糧如果連kitchen sink都搞埋,絕對可以觸發媽媽大發慈悲之心,盡快重組、盡快註資,而最大機會是註入早前收購的萊寶農產品業務。

多間券商提及,萊寶跟現在六零六核心業務最有協同,而更重要是,兩間公司已近海軍鬥水兵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7

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落地 費率因地制宜

進入關鍵一步的巨災保險正進入“快車道”。7月1日,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產品正式全面銷售,標誌著我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正式落地。據記者了解,根據保監會、財政部此前聯合印發的《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目前產品設計主要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價格低、易接受”。

保監會財產險監管部副主任何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的產品是自願購買的,可以個人或者團體形式購買,而這與此前深圳、寧波、雲南、四川等地開展的巨災保險試點並不沖突,同時並行、作為銜接和補充。”針對記者提出的巨災保險後續的風險分散機制諸如巨災債券等,何浩亦表示:“鼓勵再保公司和直保公司去探索巨災保險的風險分散機制。“

費率“因地制宜”

由此前的制度落地到目前的產品全面開售,巨災保險正步步向前。就產品具體的形式及費率,何浩介紹:“上述產品的保障對象為城鄉居民住宅,運行初期原則上以達到國家建築質量要求(包括抗震設防標準)的建築物本身及室內附屬設施為主。”

保險金額方面,運行初期,結合我國居民住宅的總體結構、平均再建成本、災後補償救助水平等情況,按城鄉有別確定保險金額,城鎮居民住宅基本保額每戶5萬元,農村居民住宅基本保額每戶2萬元。在基本的範疇之上,每戶可與保險公司協商確定保險金額,自主選擇,但運行初期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保險責任方面,發生4.7級(含)以上且最大烈度達到VI度以上的地震,及其引起的海嘯、火災、火山爆發、爆炸、地陷、地裂、泥石流、滑坡、堰塞湖及大壩決堤造成的水淹等次生災害,造成城鄉居民住宅一定程度損失的,可以得到賠償。

另外針對條款費率方面,運行初期費率主要結合地區地震風險高低、建築結構不同等因素確定,並適時調整。據《第一財經日報》多方了解,各省的費率是不一樣的,保費計算公式是基準保額乘以費率,並且有兩個主要的調整因子,分別是區域因子和房屋結構因子。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助理郭紅表示:各地區情況不一,比如北京的試點費率是萬分之六,而雲南是萬分之九,但是因為調整因子不同,最後的價格也有不同,比如北京的情況是磚混結構保額100萬的保費大概是240左右,整體的原則是惠民。

在運作模式上,成立了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以下簡稱住宅地震共同體),整合行業承保能力,共同參與損失分擔,並負責地震巨災保險具體運作。采取“整合承保能力、準備金逐年滾存、損失合理分層”的運行模式,在損失分擔方面,基於“風險共擔、分層負擔”的原則,設定總體限額和分層機制,主要由投保人、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地震巨災保險專項準備金、財政支持及其他緊急資金安排逐層承擔損失。

巨災證券化“箭在弦上”

在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眼中,巨災風險證券化是近年來國際市場日益成熟的風險轉移機制。巨災風險證券化將巨災保險風險從保險和再保險擴展到資本市場,發揮資本市場分散巨災風險的作用。從國際巨災債券、巨災期貨的發展來看,完備成熟、種類齊全的資本市場是實現巨災風險證券化的重要保障。

就下一步是否考慮巨災保險的證券化,何浩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直在探索,但是這屬於比較細化和實操的部分,其實轉移風險的機制是必須的,巨災債券當然很必要,也是再保公司和直保公司向資本市場轉移風險的手段。”此前,亦有專家提出巨災彩票的建議。

而目前,國內已有首只巨災債券。據記者了解,其運作方式為中再集團和中再產險以再保險轉分的方式,將其所承保的部分中國大陸地區地震風險分保給特殊目的機構,再由其在境外資本市場發行巨災債券進行融資,以融資本金為這部分風險提供全額抵押的保險保障。

此外,就為何未采用指數保險的形式,何浩亦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指數保險的形式,承保理賠都很方便,對比我們的產品中地震按照五級的劃分,指數保險的話就可省略這個過程,但是把真正的損失具體化才更能體現保險的保障本質。”

目前,在巨災保險試點中,雲南、廣東等地有指數保險的做法和嘗試。有業內人士分析:“巨災指數保險是根據某一自然巨災事件的物理參數達到觸發水平而進行賠付的一種保險產品。它具有利於降低成本、理賠便捷、易於保險證券化等優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07

3天賠1000萬 廣東首例巨災保險賠付落地

臺風“海馬”過後,近日,廣東兌現首筆巨災保險賠付1000萬元,這也是全國巨災保險賠付最快的一例。

10月27日,廣東保監局通報2016年度三季度廣東保險業發展和監管工作情況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據悉,10月21日,今年第22號臺風“海馬”在廣東省汕尾市登陸,中心最大風力14級,給廣東多地造成狂風和暴雨災害。受此次臺風影響,截至10月25日,廣東保險業共接到報案8537宗,報損金額3.15億元。

廣東保險業立即啟動巨災保險賠付工作,於10月24日向汕尾市政府支付賠款1000萬元,用於救災複產和災後救助。這次賠付是廣東巨災指數保險試點工作實施以來的首例賠付,也是全國巨災保險賠付最快的一例。

2015年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頒布《廣東省巨災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在出資方式上,由省市兩級財政配套出資,每個試點地市預算3000萬元。保費在3000萬元以內的,按照省級與地市3:1的比例分擔,超過3000萬元的部分由地市承擔。

今年7月15日,湛江市政府率先簽訂了首張巨災保單。此後,韶關、梅州、汕尾、茂名、汕頭、河源陸續承保,目前已有7個地市實施,巨災風險保障合計達到15.76億元。其中,汕尾市巨災指數保險於今年8月1日簽單承保,以臺風和強降雨2個災因作為保險責任,臺風等級超過12級即觸發賠付,保險期間1年,保費由省市兩級財政分別承擔,最高賠付金額可達2.02億元。

上述廣東保監局通報同時顯示,前三季度,廣東省實現保費收入3074.8億元,同比增長41.6%。其中,不含深圳的保費收入為2425.6億元,同比增長44.5%。保險公司賠付支出614.3億元,同比增長17.9%。保險公司資產總額7706.6億元,較年初增長1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57

巨災險一站式服務破局 地震巨災共同體牽手上海保交所

隨著湖南長沙李女士點擊鼠標,由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下稱“地震巨災共同體”)承保的保險產品,首次通過上海保交所成功交易。李女士購買的保額10萬元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成為上海保交所電子保單第一單。一張電子保單背後蘊含著豐富內涵:地震巨災保險平臺系統首次上線試運行、首款保險產品正式集中出單、首批保險賬戶開立運行及支付和清結算系統首次投入使用……

12月26日,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運營平臺在上海保交所正式上線運行,為地震巨災共同體提供承保理賠交易結算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經過半年的籌備,上海保交所力推服務共同體的巨災保險平臺系統上線。與此同時,保交所的統一賬戶系統、支付系統、清結算系統和資金劃撥系統同步投入使用,賬戶和支付結算後臺數據也同步生成。

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都是一道難題。我國地緣廣闊、地理環境多元化、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地區災害和城鄉居民住宅的差異性大,加上民眾保險意識不強,制度建設難上加難。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我國就明確提出要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但實際推進過程中遇到較多困難。

近年,巨災保險終迎破題。2014年的“新國十條”明確提出要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並擬以居民住宅地震保險作為巨災保險制度的突破口。2015年4月,地震巨災共同體成立。2016年5月12日,中國保監會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標誌著制度建設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隨著地震巨災共同體的成立,建立統一的管理服務綜合平臺成為必然。6月12日,定位保險行業基礎設施與綜合平臺的上海保交所成立,在巨災保險方面開始探索“共同體+保交所”模式。

上海保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住宅地震巨災保險運營平臺建成後,地震巨災保險的保單將統一由該平臺出單。而隨著保交所服務功能逐步搭建和完善,將支持更多普惠保險產品上線,通過提供更多功能以改善保險市場的效率。

據了解,上海保交所於今年6月正式揭牌,是國內首家保險交易所。按照有關規劃,上海保交所將搭建保險登記交易、再保險登記交易、保險資管產品登記交易以及保險衍生品四大平臺。

11月10日,上海保交所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首批產品順利上線。據悉,平臺首批用戶包括壽險公司、產險公司、養老保險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20余家,並試點首發了長江養老-太平洋壽險保單貸款資產支持計劃、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濱江新區基礎設施(PPP)項目債權投資計劃共2只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發行註冊總規模78.8億元,首期合計發行及登記規模16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5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