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靠會計化妝摩通壞賬變收入 李華華


2009-05-27  AppleDaily





 

會 計真係好重要,同一盤生意,用唔同嘅會計方法,蝕錢都可以變賺錢。美國好幾家銀行就因為適當運用會計制度,壞賬都變意外之財。據彭博資訊報道,多得會計制 度中嘅Accretable Yield,令銀行嘅不良貸款變成收入。所謂Accretable Yield,就係銀行資產負債表入面嘅貸款價值,同有關貸款預期產生現金流之間嘅差額。

好似摩根大通舊年9月,用19億美金收購華盛頓互惠,通過會計制 度,將減值貸款以公平值入賬,1182億美元資產減值25%,但家陣因借款人償還債務,摩通話貸款期限內可以有291億美金稅前收入。另外,買咗 Wachovia嘅富國銀行、買咗Countywide嘅美銀,同埋買咗National City嘅PNC Financial,據講都因為新例執番合共560億美元。雖然呢筆橫財只係紙上富貴,但相信唔多唔少可以幫手整靚公司盤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

會計師生財術(updated)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727


緣起:


該公會的2009年中期報告:


http://www.hkicpa.org.hk/publications/annual_report/2008/Annual_report_TC.pdf


在這份東西第50頁第3.5x 2+5位,可以見某董事為是專業平水監察委員會成員,


據該會計師樓該董事的資歷如下:


...從事會計專業超過22年,其中13年任職多間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在結束四大生涯前於其中一間事務所出任一個審計組的主管.... 對上市項目前期審閱、內部監控系統評估、管理顧問及內部審計擁有豐富經驗,曾服務上市及非上市、本地及跨國公司客戶及政府部門。

....在2005年加入本公司前,曾在一個半官方機構的財務調查部門出任主管,服務超過6年,成功協助解決多宗著名的商業詐騙案件。.... 為司法鑒證及防弊 調查專家,尤精於帳目分析、公司管治、上市申請、財務調查、企業管理及訴訟支援,是極少數為法庭接納的鑒證會計師之一。

另外,在2000年某報亦有訪問同名同姓的人,基本上和資料大致相符,資料如下:


如 果 不 是 家 中 的 「 香 爐 躉 」 ﹐ .... ...... ...  當 了 十 五 年 的 會 計 工 作 。


....  早 已 有 加 入 紀 律 部 隊 的 心 願 ﹐ 當 年 預 科 畢 業 後 ﹐ 曾 投 考 警 隊 督 察 ﹐ 但 卻 無 法 如 願 。


.......


於 是 ﹐ 他 大 學 唸 會 計 ﹐ 畢 業 後 一 直 從 事 這 門 專 業 工 作 ﹐ 直 到 看 到 廉 署 的 招 聘 廣 告 ﹕ 「 這 次 家 人 沒 有 反 對 ﹐ 因 為 在 廉 署 工 作 不 用 佩 槍 。 」 九 個 月 前 ﹐ 他 從 會 計 界 「 五 大 」 之 一 的 安 永 會 計 師 事 務 所 ﹐ ........... 。 他 說 ﹐ 金 錢 方 面 跟 會 計 工 作 相 差 不 遠 ﹐ 但 現 在 ....  的 工 作 得 到 更 大 的 滿 足 感 。


故該隱名人稱「一手為暗夜帝國做嘢收$,一手幫自己個機場把風,賊喊捉賊,點捉?」,因該先生公私也做過,熟悉情序,故有方法卸去責任,加上其資歷,確難以被人調查為有問題,故部分低素質公司走去這家會計師樓核數,確不無道理。

 


該人人到中年,或有妻有兒,或即將退休,或人事複雜,或財政問題,為謀生不得不轉回私人機構,為保其飯碗,因此隱去其名,以存厚道。


 


其後有位Amy小姐覆稱:



 


這人行內人都熟悉,喜歡手表和女人,安記時因$放飛機被迫離開,老廉時因卷入類似事件被迫離開,"早已有加入紀律部隊的心願"云云似門面說話, 風聞他目前與自己公司女同事行埋,人地老公好不滿

行內一定有這種人搵食,投資時應考慮有現金有業績公司為何不選擇四大行?是四大行不接受任命,或四大行不願意簽發clean報告?

即使本地行,望一望合夥人成分,本地行,費用較四大行便宜,職工薪水比較低,為何這種’大哥’願意屈就?財來自有方

這種人很危險, 最近10&6是實例, 一夜消失,領導那家唔3姓會計行爆你一鑊。

投資要好小心,資訊發達, 希望湯財網正義聲音可壓制這種人,財務匯報局成立,能使這種人伏法!


然後我問:


哦,原來是這樣,謝謝你的情報。

他個樣看來成熟穩重,原來都是唉。我真想知道,他為何會變成這樣?難道這些人只是因為錢嗎?

我只是根據公開資料來看,至於這些非四大的公司點搵錢,收費較平又有大粒人去做,我真是唔知道。若有機會,可以透露一些嗎?

我覺得自己不是太正義,因為我都要賺錢養家嘛,仍然有些銅臭(!),但是我都會儘量叫人投資股票要小心些,不要過於相信高管的說話,因為他們說這些東西或多或少都有個人利益及感情放進去。


最後Amy小姐用英文覆稱:

1) Non-audit service fee Each professional firm has its own cost structure. Local firms must have lower charging rate to their clients, compared to Big 4. This rule limits the audit fee. But the firm can set up a seperate consultancy company, by which charges the client accountancy fee, internal control review fee. Think: if superman 1) does not involve in audit team 2) but is able to dominate the audit team, and 3) charge a delicious non-audit service fee to client through a seperate comapny in which the superman is a sole/substaintial shareholder. 2) Securities Due to independence, superman and his spouse are not allowed to trade the securities of clients.. If a securities firm can provide 1) a dummy account,  2) a margin loan at a competitve interest rate, and 3) share price forecast, is superman happy? That's why superman owes the securities firm much! 3) Relatives/friends The club invities the relatives/ friends of superman to be independent non-executive/executive directors, financial controllers of listed companies, is superman happy? If superman is happy,will he join the club?
以英文翻譯出來大致是這樣,如有錯誤,請隨時指正:


(1) 審計費用外收費


每一家會計師樓都有其收費標準(cost structure翻譯出來為「成本架構」看來就不是太適合),本地會計師樓的對客戶收費會較「四大」平,所以這會限制他們收取的費用。


但是這些會計師樓也會開一間「顧問公司」,去收取客戶的會計顧問費及內部控管監察費用。試想想當某人(即superman),會發生甚麼的事情?


(1) 他不負責核數小組的日常運作,


(2) 但他有能力去控制核數小組,


(3) 某人為主要股東或控制的「顧問公司」可以從客戶可以拿一筆可觀的審計費用外收費。

(2) 炒股票


因要保持「獨立性」,某人是不可以買賣他客戶的股票,但是某證券行如果可以提供:


(1) 一個化名戶口,


(2) 一個低息的孖展貸款,


(3) 一個股價的預期(greatsoup: 別忘記他是做甚麼的!)


那某人是否會開心呢? 所以某人欠下證券行唔少錢!


(3) 親朋戚友


那些上市公司(照club譯為「會」似乎不當),會任命某人的親朋戚友做獨立非執行董事或執行董事,或是上市公司財務控管人員,那他開不開心呢。


如果他開心的話,會不會去加入這些會呢?


greatsoup:


真想不到,賺錢原來有這麼多方法,做會計師原來有咁多著數,各位就業時,一定要去做會計,雖然會好辛苦,但是十中無一的機會,都是值得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1

數碼就是科技股?-神州數碼(861)(稍稍更新,謝Soros兄及會計仔兄)


今日經濟日報某財經專欄竟然有些嚇人的文章:


  現時,筆者仍然認為曾於7月18日推介之神州數碼(00861)估值偏低,當時價5.38元,昨收報5.92元,帳面利潤暫有 10%,維持向上望挑戰6元,突破上望7元目標,止蝕5元。最主要原因是相較同類股份如金山軟件(03888)及金蝶國際(00268)預測PE已抽高至 14倍及15倍,但神州數碼只有7.7倍。據公司管理層早前披露,4月至6月份首財季業績還不錯,比較之下,神州數碼還是揸得較安心。


據小弟掌握的資料,她應該寫了幾年專欄,但對股票種類這樣無知,真枉為寫了這麼多年專欄:


據招股書稱,金山軟件(3888)的業務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24/03888_223251/C114.pdf


 


基於市場佔有率,本集團為中國一家主要軟件開發、分銷及服務供應商。集團利用本身一應俱全的軟件開發平台提供種類繁多的創新娛樂及應用軟件。本集團相信其擁有中國陣容最龐大的內部娛樂及應用軟件研發隊伍之一,專注娛樂及應用軟件的開發,....




本 集團的產品開發及支援營運部門專注於提升集團顧客的用家體驗上。本集團亦已逐漸利用互聯網作為推廣與分銷本集團多種現有和新推軟件產品的有效而相對安全的 渠道。雖然本集團的用戶主要在中國境內,但本集團亦在越南、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發售若干娛樂軟件產品,以及於日本、香港、台灣、澳門及越南發售部分應 用軟件產品。


據2008年年報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3/LTN20090403058_C.pdf


 


金蝶國際軟件集團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268)是中國軟件產業領導廠商、亞太地區企業管理軟件及中間件軟件龍頭企業、全球領先的在線管理及電子商務服務商。



金 蝶以引領管理模式進步、推動電子商務發展、幫助顧客成功為使命,通過44家以營銷與服務為主的分支機構和約1,400家諮詢、技術、實施服務、分銷等合作 夥伴為全球超過60萬家企業和政府組織提供信息化服務。金蝶連續四年被IDC評為中國中小企業ERP市場佔有率第一名、連續三年蟬聯《福布斯亞洲》雜誌的 「亞太區最佳中小企業」及「最具價值中國品牌500強」、2007年被Gartner評為全球有能力提供下一代SOA服務的十九家主要廠商之一。於 2007年,IBM入股金蝶國際,成為集團的策略性股東,並與金蝶國際組成全球戰略聯盟,共同在SOA、市場銷售、諮詢與應用服務、SaaS多個方面進行 了合作。


總的來說,前面兩家是做軟件的,不過側重各有不同,金蝶是偏重企業方面,金山主打網絡遊戲、翻譯及殺毒軟件。


但是神州數碼是由聯想(992)分拆出來的,業務是以硬件為主,主要不同的是它可以提供「一站式」採購、提供售後技術支援,及網絡遍佈中國,同類股應為偉仕控股(856)及新龍國際(529),但估值應較前兩者高,但因不具備高技術或專利,故應該較其所述的軟件股低,更不適宜和軟件股作比較。


http://www.digitalchina.com/aboutus/companyprofile.aspx

神州数码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提供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应用,以科技驱动工作与生活的创新,推进数字化中国进程。为此,集团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国最广大用户提供最为全面IT服务的首选供货商。
集团业务主要包括IT规划、流程外包、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硬件基础设施服务、维保、硬件安装、分销及零售等八类业务,面向中国市场,为行业客户、企业级客户、中小企业与个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IT服务。
集 团总部位于北京,在全国19个主要城市设有区域中心。同超过100家全球顶尖IT品牌拥有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覆盖全国超过1万家代理合作伙伴,为中 国用户提供最优质便捷的IT服务。集团依靠多年经验积累的行业应用服务能力,在金融、电信、政府等行业的IT服务领域建立了领先优势。同时,神州数码亦在 IT产品分销领域保持了多年市场第一的地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0308/LTN20010308028_C.doc



 

神州數碼集團乃由本公司成立,該集團於中國從事分銷外國品牌資訊科技產品、提供系統集成服務及開發及分銷網絡產品。神州數碼現時為本公司之全資附屬公司。






由 於神州數碼集團之業務於與聯想之其他業務獨立區分後將更有利於經營,董事會相信,就聯想集團之整體角度而言,分拆該等業務並於聯交所獨立上市乃於商業上可 行並可帶來經濟利益。進行分拆建議之理據及利益乃載於下文「進行分拆建議之理據及利益」一節。分拆建議之確實架構正在考慮中,預期將包括可能將神州數碼之 股份分拆於聯交所主板上市,並視乎市場狀況,可能進行公開發售及配售。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為上市事項之保薦人。董事會已於

二零零一年三月七日


 

就該項神州數碼股份之分拆上市建議向聯交所進行排期申請。現時並不能保證能獲取有關批准,亦不能保證神州數碼能夠上市。於分拆建議實施後,聯想之股份將繼續於聯交所上市。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08/LTN20070808422_C.pdf

其後聯想母公司減持部分股權,予管理層及創投基金。

85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7/LTN20090617380_C.pdf

52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9/LTN20090409774_C.pdf

86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7/LTN20090617380_C.pdf

 

以最新的全年業績來計,新龍的營業額45億,偉仕220億,神州423億,盈利方面新龍4,180萬、偉仕2.61億、神州6.41億,利潤及規模來說,神州都是最大,估值應較高10-20%。

以 市值計,新龍P/E 8.33倍、偉仕6.07倍、神州9.51倍,但新龍財政穩健、偉仕較差、神州則在前兩者中間,故其合理P/E應是前兩者平均高10-20%,即7.92 倍-8.64倍,其估值約在5.28元-5.76元之間,現價其實已稍貴,但形勢上正向上,並破頂,實可繼續持有。

星期六補充: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80025


會計仔先生寫這些東西是make sense,他都說這隻是trading股,所以我認為,仍不可以用軟件股的估值,而是以未來的盈利,乘上這類股龍頭股的P/E溢價去計。

如下年增長20%,即做500億營業額,純利率提高0.5-1%,至2%-2.5%,即盈利是10-12.5億,乘上約7.92 倍-8.64倍P/E,即價值達79.2億- 108億,除以962,390,581股,即估值是8.23元-11.22億,即有約35-80%的上升空間,如以個人值博率來計,是可以買的。


P.S.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24/LTN20070924004_C.HTM


金山軟件和神州數碼都有聯想為股東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4

中国稀土假帐黑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拒绝审计


From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7/18/content_982485.htm


 中国内地首家在港上市的民营企业正在学习适应香港证券市场最残酷的游戏规则——被四大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抛弃,跌入到“仙股”行列

  2003年5月行将过去,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仍然未能公布其2002年年报——按照惯例,香港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下限是每年的4月30日。

  公告拖延的原因有些离奇: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中国稀土的核数师已数度更换。在“四大”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周游之后,近期才刚刚选定了香港本地的何锡麟会计师事务所。

  这意味着号称首批中国民营企业海外上市之一的中国稀土,正在被“四大”抛弃。尽管公开消息并未道尽此间委曲,但其股价却已应声而落:4月28日,中国稀土最低跌至0.42港元,至今在0.50港元上下徘徊,不复昔日光彩。中国稀土究竟发生了什么?

  民企明星

  中国稀土原名宜兴新威稀土控股有限公司,是位于江苏省陶瓷名镇宜兴市乡间的一家私营企业,创办者兼大股东是有一口浓重江苏口音的蒋泉龙和钱元英夫妇。

  尽管江苏省并没有丝毫稀土矿源,但却拥有很多家大大小小的稀土厂。在全国位列行业前十 名的就有三家:江阴加华(全称为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溧阳方正(全称为江苏溧阳罗地亚方正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宜兴新威。简而言之,稀土行业 指的就是通过分离技术提取稀土矿中的15种元素或元素的化合物,这是一个小行业。(参见辅文《稀土ABC》)全国全行业全部的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全年 的销售收入全国加起来约30亿元,大部分供应出口。中国较大的稀土企业总共100多家,但销售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不过10家左右。宜兴新威大约排名第八、九 位。

  然而宜兴新威很早就意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这使得它很快变得与众不同。早在1998年,宜兴新威就由法国里昂证券担任上市策划人,开始向香港主板进发。按照民企登陆香港的惯常作法,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变成开曼群岛,一家名为YY 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成为其大股东——经过上市和在香港被称为“抽水”的两次后续融资后,它对上市公司持股仍高达62%。YY Holdings Limited为蒋氏家族信托人,全权受益人是另一家为钱元英及其子女全资持有的公司。曾经作过教师的钱元英国籍已转换成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实际代表蒋氏家族——蒋泉龙自己的身份并没有变化。

  凭借香港投资者陌生而新鲜的“稀土概念”和“体制优势”,原来的宜兴稀土控股公司于 1999年10月15日在香港顺利上市(股票代码769),筹资1.2亿港元,外部投资者占25%,最终的保荐人为光大融资公司和新加坡唯高达融资公司。 至今,身为上市公司董事的钱元英还记得当时与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卫留成同时在港交所聆讯的一幕,结果当时雄心勃勃的中海油功败垂成,中国稀土却凯歌 高奏。

  此后一年间,宜兴稀土通过转券和配售再度筹资达2.5亿港元,并于2000年5月 改名为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稀土)。一时间,中国稀土被市场追捧为民企明星,股价最高超过3港元。2001年,中国稀土的业绩冲上了顶点:根据 2001年年报,其销售额高达6.18亿港元,其中的稀土类销售额高达3.75亿港元,当年盈利1.47亿港元。

  蒋泉龙一举成为中国稀土界中的“能人”,“善于观察形势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这是业内对其较为正面的评价。

  然而上市也同样也使“透明度”问题受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事实证明,这很快就终结了中 国稀土的光彩。其实只要凭借基本的稀土行业知识和对中国稀土业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中国稀土上市以来的业绩严重注水(参见辅文《注水的稀土》)。知情人更透 露,中国稀土的内部财务人员曾一度对被掩盖的事实忐忑不安:宜兴新威为使股票上市,重新包装了公司三年来的财务报告,并将销售收入放大三倍。从那时起到现 在,仅从其主业稀土类产品看,销售收入累计虚增超过10亿元,可以推算利润掺水的累计额已达1亿元~3亿元,占其净资产9亿元的相当大的比重。这还是在假 设其耐火类产品的销售完全真实的前提下(参见附表一《中国稀土销售的稀土究竟是多少》)。

  这个事实是颠覆性的。因为如果按照香港联交所规定的最低上市条件——拟上市公司需有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的业绩,其前两年总共利润不得低于3000万港元,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预计市值不得少于1亿港元——中国稀土当年能否达到上市要求都令人质疑。

  风云突变

  2002年9月,中国稀土公告了其未经审计的2002年中报业绩,销售收入为1.96 亿港元,其中稀土产品的销售额为7178.6万港元,较上年同期2.12亿港元急降66%。受此影响,其股价急剧下跌,从每股2港元迅速破位。在中报里, 中国稀土把原因归结为上半年国际稀土市场低迷,国内稀土产业政策未落实而影响出口配额发放等。但这仍是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因为在两个月前,蒋泉龙还对一内 地媒体表示当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元!

  对于中国稀土来说,这种急转弯显然所来有自。据《财经》了解,2002年7月来曾 经有一封发自内地稀土界的举报信经由香港特首董建华转至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内容直指中国稀土的稀土类销售有假。可以确信,自此中国稀土开始成为香港 证监机构暗中的“高度关注对象”——中国稀土对此不可能无所察觉,业绩突然大降本身就是一种姿态。

  然而时至今日,香港证监会并未对中国稀土采取任何公开调查。资深人士认为,这主要 受制于目前亟待变革的香港证券市场监管框架:证监会的立案需要相当确凿的理由,而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香港证监会受到的限制很大。比如清查银行账 户,香港证监会到内地调查会有很大不便,和中国证监会也缺乏这方面合作的法律安排或先例。即使到内地调查,银行也会以《商业银行法》为由不予查账。曾经轰 动一时的格林柯尔、欧亚农业事件最终均受制于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就此罢手。一位接近香港证监会的人士称,在目前的情况下, 监管部门更多倚靠的是市场力量:对可能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一般先通过核数师、媒体的工作,向公众传递信息;失去投资者信任后,公司的股价自然下跌,银 行、供货商由此产生警惕;公司内部矛盾爆发,或许就有内部人向监管部门提供证据,最后据此将之绳之于法。因此对于类似中国稀土的情况,证监部门最先倚重的 是核数师。

  正是这一年,中国稀土上市以来一直聘用的核数师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因安然丑闻解体,香港安达信也被普华永道收购。然而不无蹊跷的是,在普华永道接收的安达信客户名单中,并没有中国稀土的名字。

  之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其2002年年报的核数师。然而到了3月12日,中国稀土又称因安永索要费用较高而解约,接任的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一个月后的4月17日,毕马威又提出辞呈——这次索性连解约的理由亦未告知。

  几次更迭之后,即有业内人士判断:“四大”中的最后一家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也不可能接这 个显然已经烫手的山芋。果然,5月5日中国稀土宣布,公司最终聘任的核数师为香港何锡麟会计师行。后者显然不具备“四大”的声誉。据香港会计师公会秘书长 李启发介绍,截至2002年底的资料,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90%均由“四大”审核。

  这种反常现象很快引起了市场对中国稀土财务真实性的质疑。专家指出,在香港上市公 司没有权力单方面解聘会计师,必须要经股东大会批准才能换,但会计师也可参加大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因此此番中国稀土的情况,更像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动放 弃,这显示出问题远比出具保留意见严重。

  《财经》辗转获知,“四大”的一致放弃有一秘而不宣的背景:收到了有关部门的“特殊关照”,主要内容是督促其要独立判断,要仔细审核。这种情况在对于受到证监会“关注”的上市公司案例中,并非罕见。

  核数师疑云

  今年3月安永的迅速解约多少透露了对中国稀土财务真实性的质疑。

  据了解,安达信在中国稀土的一年审计费约150万港元左右,而此次安永提出的收费为“重大额外审核费用”,约在四五百万港元左右。事实上,安达信在前一年度刚刚为中国稀土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按照惯例年度审计不应该有额外的工作,更不至于有高出数倍的收费。

  中国稀土4月26日发布公告称,安永注意到需对银行结存、出口销售、原料和制成品的管 理进行额外的程序安排,而且安永对账簿上确认所有固定资产遇到困难,也未能取得核实部分固定资产原值所必须的原有文件,甚至对存货也怀疑是否会在储存中出 现损耗,因此要求“重大额外审核费用”——中国稀土对此不能接受。这份解释其实已清楚的说明,安永在经过初查后对中国稀土的银行存款、出口情况、存货认为 需全面进行审核,需要作大量额外的工作。虽然公告里并没有说安永是否认为需要对以往年度都要重新进行审核,但从高额的收费要求来推断,这恐怕不仅仅是针对 当年。

  对于稀土这个“稀有行业”,核数师有太多的理由审慎,“这些稀土粉末甚至看上去和 一般面粉没什么差别”。香港一位会计专家称,四大望而却步的理由不外如下:一个是首先得了解稀土业的知识。对产量进行匡算,看看生产线、生产流程、原材料 采购和产出是否匹配,这需要可靠的专业判断;二是对实际销售情况进行确认。与其主要客户、出口配额、银行资金往来等进行不同科目不同程序的确认,务必取得 第三方的证明,即来自海关、主要客户、银行等的确认函。三是倘若确定有假后,还要仔细检查资产类科目的真实性,看看虚增的资产藏在哪个科目下,对固定资产 的原始文件、存货的盘点和估价、应收款的真实性都要一一求证。

  然而对内地的问题企业作调查,风险和难度很大。审计程序中的征询函到了中国到处都 可遇到“完美的安排”:收到征询函的客户常被当事人操控,或干脆由几个皮包公司配合。甚至国内银行在接到确认函时常要求核数师和当事企业一起来,然后随便 盖个章,至于有无担保等重大事项、资金往来等经常不予准确地核实。因此,会计师未必有能力查清企业的真相。一旦今后企业“东窗事发”,“四大”赖以生存的 声誉就会受到重创。如此不如“走为上策”。

  水分会自动消失吗?

  记者在江苏宜兴中国稀土的工厂所在地大浦镇实地采访中,见到了中国稀土董事会主席、副主席蒋泉龙夫妇。中国稀土的惊人业绩在他们看来主要归功于民营体制。这确乎也是当初吸引香港投资者的一大“卖点”。

  似乎是为了打消记者的疑惑,蒋泉龙主动称:“我认为公司上市难免有点水分,比如80% 是真的,20%可能有水分,上市后要将这20%的水分甩干,这是正常现象。”这是与市场对民营企业最乐观最善意的解脱不谋而合:企业上市时做假,但在投资 取得效益时隐瞒利润,用以弥补以往的黑洞。

  果真如此吗?根据《财经》了解,中国稀土账目中的水分绝不止20%,而且这样的财务黑洞一旦形成,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就会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从中国稀土的历年年报来看,上市以后中国稀土从来就没有“甩干水分“的迹象,其营业额 从1999年的4.48亿港元,到2000年5.58亿港元,再到2001年的6.18亿港元,基本上每年增加1亿元。其中稀土类产品的销售占比接近 70%。而事实却是中国稀土实际的稀土类产品销售额至今仍仅在1.5亿元左右。(参见表一)

  虽然实际的销售量并无突飞猛进,但中国稀土的投资规模却在迅速膨胀之中:2001 年6月,中国稀土募集资金投向的两条生产线扩建工程竣工,这是一条6500吨的氯化稀土分离线和一条3500吨的离子矿分离生产线。这使得中国稀土的生产 能力扩大了近三倍。2002年中国稀土又新增一条500吨的荧光粉(以稀土为原料的加工产品)生产线。

  截至2002年6月30日的数据,中国稀土的固定资产高达4亿多港元,另有应收款近1亿港元,存货1.9亿港元,银行存款3亿多港元。可以推测,中国稀土虚增的资产,就藏在这些科目和数字里。

  不无讽刺的是,与“甩干水分说”恰恰相反,这可能与市场上最为悲观的一种推断更为吻 合:企业在最初虚报业绩后,一般都要扩大投资来掩盖黑洞,通过虚增固定资产的价值,或者虚增大量的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类项目来做平账务。进而必然在未来 某时归罪于市场环境、金融危机、“9·11事件”影响甚至SARS危机,为投资失败找到借口,令当初的黑洞“合法化”。-(张学庆对本文亦有贡献)

  【资料】

  稀土ABC

  稀土是常常伴生于铁矿的一种多金属矿的总称,含元素17个,可供工业用元素15个,常 用于发光材料、永磁材料、工业添加剂等,被成为“工业味精”。中国是稀土的资源大国及生产大国,储量占全世界80%。然而中国不是稀土强国,基本是向国外 的稀土产品使用商提供初级原料。

  中国稀土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直到改革开放前仅有10多家企业。20世纪 70年代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为代表的学者完成稀土萃取串级理论到计算机仿真设计技术后,中国稀土的分离技术在世界上达到先进水平,生产技术和产品工艺流程 设计变得简单,生产企业提出要求,通过计算机就可完成工业化设计。于是稀土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掀起了一股稀土热。稀土投资较少,几百万即可上分离 线,几千万就可达到中等规模,稀土产品(多数是原料或初级产品)大量出口创汇,利润空间较大,更激发了乡镇和县市办稀土厂的热情。

  多年来稀土价格几经几落。1989年下半年,稀土外销形势恶化,出口受阻,厂家竞相削价以求生存,但大多数厂家还是倒闭。一直到1992年下半年,出口形势才转好,比以前温度更高的又一轮热潮凸现。这是稀土业的黄金时代。

  1996年下半年中国稀土再一次滑坡,产品价格大幅下滑,销售产量虽有增长,利润却反 而下降。1999年到达谷底后,2000年开始反弹,数量、价格、档次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好景不长,2001年的稀土产品价格与2000年的相比,又 下跌三成到五成,甚至更多,至今未见起色。而中国大陆的化工原料没有同步下跌。因此稀土企业的盈利难度很大。

  目前中国大陆较大的稀土企业(不包括稀土永磁企业)有140多家,主要厂家还是10多家,全国各类稀土产品的年销售收入约30亿元。70%以上稀土产品销往欧、美、日等外商。由于1999年开始实行出口配额管理,所以稀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在1997年内蒙古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和1999年中国稀土香港上市成功后,稀土就成了渴望上市的企业的操作题材。目前仍有近10家稀土企业竞相准备上市。

  2003年,国家组建南北两大稀土集团:以稀土高科为首的北方集团,和以中国铝业公司为首的南方集团近期刚刚挂牌,能否从此实现产业的整合、理顺关系,告别各稀土企业的低端竞争时代,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凌华薇/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2

人口紅利吃完 會計仔筆記


From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43663


我相信大量的民工已由沿海大城市的工廠流到市中心內需有關工作和內陸小鎮小廠。工資將會得到大大程度的提升, 選內需、內房, 選重工(尢其是機器類, 運輸工具類), 棄出口類、輕工業類。

晏扬:我们的“人口红利”是否已经吃完

当农民工输出大省也出现“民工荒”,那么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可能就不是暂时性的,而是今后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概言之,“民工荒”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倒逼企业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倒逼中国经济实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 广东缺,上海缺,苏州缺,天津也缺,所有企业都缺人,人都到哪里去了?”天津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想不明白。据9月21日晚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和逐渐回 升的经济数据几乎同步,沿海地区的“民工荒”正在加剧,浙江用工缺口达25万人,深圳市用工缺口超过6万人,连四川这样的农民工输出大省也出现 “民工荒”,建筑工月薪最高可达5000元。

   当农民工输出大省也出现“民工荒”,那么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可能就不是暂时性的,而是今后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从去年年底的 “民工慌”(民工四处找不到工作)到现在的“民工荒”,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逐渐回暖的一个信号,更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劳资矛盾等深层次问题的再次暴露。

   概括而言,“民工荒”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随着中央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和落实,很多农民选择在家乡务农,觉得出门打工未必合算;二是,随着相 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三是,“二代农民工”已经不可能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任劳任怨、忍气吞声,他们的权利意识越来 越强,找工作的眼光越来越挑剔,对报酬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他们的预期难以达到,很多年轻的农民工宁愿选择东游西逛,也不愿老老实实进厂打工。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不能怪农民工挑三拣四。实际上,“民工荒”更像是农民工的一种无声反抗,对歧视性待遇的一种有力还击。农民工长期遭受的歧视 性待遇,不仅表现为低工资,付出与报酬不相称,而且表现为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高、劳动权益无保障,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比比皆是。每月1000元 左右的工资,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宿舍里,上厕所都要掐算时间……可以说,很多沿海城市实现经济腾飞,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牺牲农民工的权益,靠的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

   这种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 “人口红利”振兴了一个又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依靠无数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世界上 “第一制造大国”,并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所向披靡。“中国制造”的优势在于价格低廉,而价格低廉正是缘于“人口红利 ”,缘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现在看来,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民工荒”从沿海蔓延到内地,当内地出现月薪5000元的建 筑工,“中国制造”的廉价优势还能维持多久?“中国制造”又将何去何从?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是的,我们的“人口红利”即将吃完,廉价劳动力将越来越稀缺,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提高劳动待遇才能招到工人、留住工人,再也不能靠压缩农民工权益获得长 久发展;这意味着,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将逐步提高,产品和服务成本将水涨船高,“中国制造”的廉价优势将逐渐丧失;这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 来越小,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升级转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概言之,“民工荒”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倒逼企业放弃劳动密 集型产业,倒逼中国经济实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经济危机的阴霾即将散去,在经济危机中幸存下来的企业也许会感到庆幸。但是,能扛住经济危机的冲击,未必扛得住“民工荒”的冲击,没有死于经济危机的企 业,未必不会死于“民工荒”。从这个角度看,“民工荒”对于有些企业而言,也许相当于另一场经济危机,能否化危为机,就要看企业能否因势而变。 晏扬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9/23/2614980.html

炒 業績的361度, 業績不錯, 宜家仲做埋童裝, 真係唔同哂, 因為大家都知道一子政策下對孩子的溺愛去到什麼程度。當大家忙著看business model 的時候, 似乎都忘了大量人口由超大沿海城市回流到當地附近打工。這些六七八線城市的內需增長會得到超強的大提升, 而這些內需有相當部份都是比較低檔的, 來自四五線品牌的。人口由沿海工廠宿舍流到大小城市的市中心做內需相關工作亦會導致住屋需求大升。這個觀點藏了巨大的商機, 找不找到, 就要看大家功力了。

忙得很, 會繼續按減產計劃既frequency 出文。(下圖要click 才會轉年份)
Pictur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6

從背債小孩到上億家產的鬼才會計師

2010-02-01  商業周刊





一個公務員出身的人,要如何創造自己的一億人生?

林敏弘,十八歲那年,他的父親過世,他接下八萬元的債務;十九歲,高商畢業就到了印刷廠上班。雖然他半輩子在當公務員,但是強烈想要賺錢的動力,讓他不甘心停留在朝九晚五、打卡上班,在規律中累積財富的方式。

從負債中爬起: 賣掉父親的土地,替全家還債

「這 筆錢(指八萬元的債務),當時在台中可以買兩棟透天厝,更可怕的是,我父親是用月息八分利在借,」林敏弘回憶這段往事時說,這筆錢如果不還清,過了十二. 五個月,利息錢就相當於本金八萬元,「這筆債不還,我們全家沒辦法好好生活。因此,父親過世幾天後,我馬上把六兄弟找到祖先牌位前,將父親留下的土地分成 七份,大家抽籤,三個月內,辦好土地分割。為了兌現對父親的承諾,我決定賣掉我持分的土地,替全家還債。」

從此,未滿二十歲的他,就決定了這輩子要擺脫父親在錢上面跌倒的命運。

透過考試,他成為公務員、進入高等法院擔任書記官、審計部科長,曾經擔任會計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但是這樣按階攀爬的速度,和他賺到上億元的家產有很大的落差,他靠的是投資理財,一顆靈活的頭腦,和不再讓自己為債務所苦的動力。

因 為從年輕時就注定要和「錢」脫不了關係,以及對錢的高度興趣,有關錢的事務也都難不了他,在他擔任會計師的期間,包括像是台南幫創辦人侯雨利、永豐餘集團 創辦人何永、股市聞人陳德深的遺產稅,都委託他處理。甚至因此在業界博得「鬼才會計師」的名號。他不但幫有錢人處理稅務,還運用這些知識,讓自己從一個背 債的高職生,變身為在台灣、日本、加拿大都擁有房產的投資人。

賺到第一桶金: 買股買房理財,就是絕不借錢

「我當公務員時,因為有做投資,才能在二十五歲賺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在林敏弘的理財觀念裡,買地、買房、買股票,就是絕不借錢。

「我記得爸爸曾經告訴我,利字就像一把刀在割稻,速度很快。」林敏弘說,「爸爸過世後,我會賣土地還債,就是因為那時候父親為了讓我讀書,用月息八分去借錢,債務越滾越大。不這麼做(賣地),全家會陷入利滾利的負債循環,沒完沒了。」

他不希望像父親一樣,有財產,卻負債一堆。結果,念書拿第一名,卻因為家裡有地不能申請清寒獎學金,非常委屈。所以,父親去世後,他立定決心,長大一定要拚命賺錢。

因為「借人一萬的人,與向人借一萬的人,」隨著時間拉長,是會越差越遠的。「絕不舉債」因此成為他以後的理財原則。唯一一次例外是民國六十七年宣布中美斷交時向銀行借錢買房,「可是那次我有算過,若中共真的打過來,我的債務也不必還了。」

在投資上,經過多年的修鍊,形成了他賺錢的幾項鐵律:

一、他只買股票和房地產,因為這是致富最好的工具。他兩邊都買,是因為有錢不能通通放房地產,房地產金額動輒千萬,變現不容易;股票金額較低,流通性高,變現能力強。

二、股票用現金買,絕不融資。就算股價腰斬,也沒關係,因為可以等股價再漲回來。買股也都是長期持有,而且只有在大盤跌三成時才進場。專挑中鋼、台積電兩檔買進,這兩家公司穩定配息,每年領到的股息再買進股票,等到要用現金時,才會賣股票換現金。

三、所謂的「內線」,絕不碰。林敏弘擔任很多公司的董事與會計師,知道很多公司的內部事情,但他絕不碰這些公司的股票,因為有會計師朋友就是為了賺這個錢,結果去坐牢。

四、買房子幾乎都只進不出。

二十五歲有了第一桶金,是很多剛出社會年輕人所羨慕的,林敏弘的建議是,股票和房地產,是致富最好的工具。但對年輕人來說,應該先買股、再買房。因為股票幾千元就可以開始做,房地產卻需要上百萬,而且股票短時間就能賺錢,能做為買房子的本金。

靠房地產致富: 最高增值十三倍,海外也漲一倍

林 敏弘的財富,主要來自房地產。「每次社會發生危機,我就去買,前年金融海嘯,我還跑到台中買房。因為房地產是累積財富最好的工具,放久一定會增值,」像他 在中美斷交那年買的房子,三十年增值十三倍;二十年前買的房子現在也增值四到六倍不等。連十幾年前在日本大阪、加拿大溫哥華買的房子,大概也都增值一倍以 上。

為什麼房子會增值?他的看法是,世界各國正常來講,物價會維持上漲,這樣經濟才會成長,如果物價萎縮,經濟就會往下掉。因此,政府打壓 房市都只是短暫的,長期來講,政府還是要讓房價維持高一點。「開玩笑一點說,政府讓財團賺錢,對國家財政才有貢獻。光看稅收,台北市信義區的國稅局,一年 稅收九百億元,超過南部八縣市總和。可是這件事政府只能做、不能說。」

有人說台灣人口長期會變少,未來三十年房價會下跌。林敏弘認為,郊 區、鄉下或許會,可是豪宅旁邊的住家、交通便利的地方像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就不會。為什麼台北市房價會一直漲?因為都是金控在買地,他們不用付利息 (指房貸),有地就買。因此,除非遷都、或是大地震,以後是有錢人會住台北市,沒錢人住到台北市以外地區。

這也是他買房子只進不出的主要原因。

給年輕人的建議: 公務員不能當太久,錢要自己拚

他建議年輕人可以去當公務員,因為考公務員才會念書,把相關知識拼起來。但做公務員不要做太久,因為財富跟學問沒有直接關係,你必須靠自己拚,公務員薪水不夠,不會讓你變有錢。

林 敏弘在父親剛去世就變賣遺產,當時他的叔叔很生氣,罵他不肖子,「還說父親這輩子最大錯誤就是讓我去念書,沒念書還不知道要賣祖產?我很難過,但是沒辦 法,叔父甚至要我寫切結書:『本人不孝,致父親早死,在此致歉。本人賣掉的遺產,將來長大賺到錢,一定會優先把地買回來……。』」

如今,他的願望老早就實現了,錢,對於他來說,早就過剩,而無不足。

去年十一月,他生命出現另一個轉折,因病入院,完成腦瘤摘除手術,「開刀時,權力、金錢都要交出來,就穿著一件衣服而已……。」這是「鬼才會計師」林敏弘另一次對錢的深刻體會。

延伸閱讀:買名車,不如捐救護車!

○九年八月,第一次採訪林敏弘,那時他精神奕奕,向我們傳授他的中古屋投資撇步。三個月後,他悄悄進醫院動了腦瘤手術,將腦袋內三公分大小的良性腫瘤取出,在頭頂上留下一道二十四公分的疤痕。

再見到他,一頭黑髮全部染白,原本會計師的精明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的溫暖,對財富、金錢的豁達。

舉個例子,身價上億元的他,雖然長年擔任財團老闆的私人稅務顧問,往來盡是有錢人,但他迄今開的是一輛十五年的富豪(Volvo)老爺車,問他幹嘛這麼省?他告訴我們:「車子還可以用啊!與其花錢買名車,不如捐錢、送救護車!」

因 為就他看,開好車,還不是為了彰顯身分,一台進口雙B名車,動輒要兩、三百萬元,如果開這些車是為了出名、讓人羨慕,還不如去捐一台救護車。一來救護車也 是進口的,而且加上隔離衣、心臟電擊器等配備,一台也要兩百萬元,捐車不但可以救人,自己的名字還會刻在車子上,救護車到處跑,大家都看得到。

這些年,他前後就花了七百四十萬元,捐了四輛救護車,台中、桃園、台北都有捐。結果,朋友看到,還打電話跟他說剛剛看到他捐的救護車出動去救人,「聽了,就非常高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39

會計師研究-16 味皇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3555


今次再次寫會計師,再更新以前的內容太麻煩,況且結論不變就沒有此必要,所以今次補充以前不足的內容,核數師間的轉換

對於一些客戶少的小行就不寫了,只整理較大的核數師,數字可能唔準

所謂核數師間的轉換就是因各式各樣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而辭退原核數師換入新核數師,其本上任何公告文書上的例行格式都會以核數費為由

在此先說明一下核數師之間的合併,因為本文合併了的不作重複計算:

羅兵咸吞併安達信,以後稱羅兵咸

德豪嘉信吞併華融,之後德豪嘉信再吞併立信浩華,以後稱德豪

華德匡成由國富浩華同陳葉馮合併,以後稱華德匡成

中瑞岳華吞併羅申美,以後稱中瑞岳華

信永中和吞併何錫麟,以後稱信永中和

摩倫斯馬賽拆骨,馬賽吞併一部,以後稱馬賽
摩倫斯馬賽拆骨,均富吞併一部,以後稱均富
 

四大篇:

德勤的下一手:

羅兵咸10   國衛17  陳葉馮14   安永11   信永中和12   均富15   中瑞岳華6

德豪11   馬賽5   梁學濂2   畢馬威6   恒健2   馬施雲3   德揚2  其他細行10

德勤合計辭職126次,接手最多的是國衛,占13.4%,國衛,陳葉馮,均富,中瑞岳華四間占41.3%,有明顯的換人偏好

 

羅兵咸的下一手:

德勤17  陳葉馮6   安永7  國衛5   信永中和11   德豪7   馬賽5   中瑞岳華7  

畢馬威2   正風2   陳偉洪2  德揚2  均富3    其他細行8

羅兵咸合計辭職86次,接手最多的是德勤,占19.8%,其他比較平均

 

安永的下一手:

德勤4   均富9   信永中和4   中瑞岳華7   陳葉馮9   國衛8   羅兵咸4  

德豪4   其他細行8

安永合計辭職57次,接手最多的是均富同陳葉馮,而國衛,陳葉馮,均富,中瑞岳華四間占57.9%,有明顯的換人偏好

 

畢馬威的下一手:

羅兵咸1  國衛1  陳葉馮5  安永1  均富2  德勤4  德豪2  信永中和2  其他細行4

畢馬威合計辭職22次,異常堅定,接手最多的陳葉馮,但冇特別要注意

 

德勤的地位-可能大家冇留意德勤有兼職做保薦人的,而保薦的目標的質量...不置可否,德勤經常性辭職,很多時在毫無先兆的情況辭任,接手的會計師亦相當功能組別化,極端的講,德勤的功能可能僅作上市時的中轉站核數師,下一手才是真正專用核數師

羅兵咸的地位-辭職86次算係較多,但接手的多數是德勤,因為都是四大,可以推出一堆正當理由

安永的地位-安永辭職較少,似乎真係有問題先辭職,情況同德勤類似,但程度不同

畢馬威的地位-極為專一,畢馬威想接手其他公司時會發現自己非常不受人歡迎

 

中型篇:

陳葉馮的下一手:

均富3   德勤7   羅兵咸1   國衛4   德豪4   信永中和5   中瑞岳華2  陳浩賢2

浩勤3   其他細行12

合計辭職43次,考慮到陳葉馮的業務量,辭職比例極高,接手最多的是德勤,但不是原先由德勤轉來的嗎?不計德勤,則均富,國衛,中瑞岳華占21%

 

中瑞岳華的下一手:

畢馬威1  國衛3  均富2  羅兵咸1  信永中和4  安永2  陳葉馮1  德勤2  其他細行10

合計辭職26次,考慮到中瑞岳華的業務量,辭職比例極高,接手最多的是信永中和,而不計德勤,則均富,國衛,中瑞岳華占23%,大行不願接手

 

均富的下一手:

德勤3  安永1  羅兵咸1  國衛4  德豪2  畢馬威1  陳葉馮3  其他細行4

合計辭職19次,考慮到均富的業務量,辭職比例不算高,接手人分散,但不計德勤,則均富,國衛,中瑞岳華占37%,幾乎都是細行接手

 

國衛的下一手:

陳葉馮2  德豪2  羅兵咸1  其他細行11

合計辭職16次,反正是專用會計師,會有自己人接手

 

馬賽的下一手:

羅兵咸1  均富7  羅兵咸1  德豪1  德勤1  其他細行4

合計辭職15次,專用會計師,而且同均富著同一條底褲

 

德豪的下一手:

信永中和12  均富1  德勤2  安永1  羅兵咸1  國衛1  陳葉馮1  中瑞岳華1  其他細行4

合計辭職24次,如果不知道還以為德豪比信永中和吞併左,大行不願接手

 

信永中和的下一手:

羅兵咸3  均富2  德豪2  其他細行3

合計辭職10次,德豪接手等於自己接手,好消息是羅兵咸肯做一下家

 

陳葉馮/中瑞岳華的地位-功能組別人士較多,出入澳門人士較多,出入跑馬地人士較多,大陸民企較多,而核數目標一般有發債多,集資多,認股權多的特點,同時也盈利多,但派息少,例子1076,1175,2339

均富的地位-人脈應該非常廣闊,而核數目標一般有關連人士現金流項目多,投資項目多,持有房地產多,盈利同現金流數字差別大的特點,投資控股公司較多,例子79,513,8256

國衛/馬賽的的地位-專用,投資控股公司較多,例子273,136,127,112

信永中和/德豪的地位-應該是big4之外最好的選擇,指核數能力方面,大陸的市佔率很高,但核數目標財務同盈利一般不是太好,例子1129,12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32

2010年開局的一些觀察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200297

幾個月沒寫東西, 遲到好過冇到, 先對今年的大勢, 寫下幾點自己較有把握的。

 1)      留意科技類股票

第一條是所有觀察最重要的一條。任何人都無法否認, 買中國的股票, 一定要看國策、國情。中國是人治社會, 要看清國策, 重點在人, 看通領導人自然就會看清國策。當然領導人的智慧比我們大部份人都高, 手握的數據亦遠比我們多, 但有一樣東西可以肯定的, 就是人性不變, 每代領導人都想清史留名, 令自己的名字留到後世會有一個好印象。好記性的應該記得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寫不進黨章的失望表情, 不好記性的也應該見到十一閱兵江的大頭出現過幾多次搶風頭。 

每代領導人都有一張名片, 毛是開國、鄧是開放, 江已模糊, 胡的名片就是科技發展觀。可是, 以現在的政績看, 人民的生活是改善了, 國家是強大了, 但要把功勞都記在他身上實在有點難, 憑現在的東西, 要清史留名幾乎不可能。差不多可以確定, 支持科技發展, 趕立戰功是今年年底出台的十二五計劃的重中之重。如果十五的重點是金融改革, 十一五是大鐵路時代, 十二五就是科技企業大補貼。科技不是一天研出來的, 時間已經不多了。我還不知道有什麼政策會出, 但可以肯定會有很多, 很密集, 很有力度。上個牛市如果純利2點的鐵路股可以炒到50, 胡總立功概念股又可炒到多少倍?  

2)      將會出現超級民工荒 去年第四季已見到有民工荒,原因是民工被炒之後回到鄉下發現附近可以找到工作。中國人口金字塔看到25歲 下年青人越來越少,年長一點結了婚的總的想租地方住,不想各住各廠,在沿海地方一租房子開支就大。回鄉下就是不在家門打工也可每星期回家一次,女工可以回 家帶孩子,照顧老人家。在一子政策之下,孩子比天大,大家都想小孩好好讀書長大不再做民工。這個情況在珠三角更嚴重,珠三角升汗工廠多,工資比長三角低、 工作環境又比較辛苦;出品又以輕工精緻手作仔為主,精緻東西女工做得特別好,用女工比例高,女工又特別受家庭孩子影響。 推動內需, 也令大量工人轉到服務業工作, 如侍應, 售貨員等, 這些行業又特別喜歡請女人, 慣性請開女工的工廠今年會是大災難。

另外一個原因,是國家免除了農業稅,又做了不少工作減少古靈精怪收費和提高農產品收購價,種田養東西賺錢機會多很多。各式的下鄉政策也吸引了不少農民工回鄉創業。我有一個朋友便對我說工人回四川養豬每月可賺2千幾, 珠三角廠佬聽見應心驚也。 

可 以肯定的說一句,今年的民工荒會很利害,現在工資普漲了20%也是缺人。要避免工資佔成本結構過大的行業,尢其是珠三角的工業。在以前,產能制約在機器, 今年開始也會在人力。大量機械化成必然趨勢,雖然比人力貴,但總比無人做推單強。我認為半自動機器(如以一當五的電腦衣車)需求增長要比全自動的強,因為 實在不是太多企業廳負擔全自動機械。我看好今年的機器和電腦電子工業產品的需求。食得最正的又是昆明機床,製造機器的機器是食光全條產業鏈的, 不過需求會回暖得比下游慢。電子股方面就希望大家可以提供一下。 

3)      搶地利,內需點二三線,出口吃東盟 

2009第三季講過一個道理, 就是內需要選網點在二三線城市。因為民工荒, 人口出現大轉移。二三線城市和六七線城鎮(即縣級)的店由拍烏蠅變成人頭湧湧, 同店銷售就得到一個超常增長。今年的民工荒將更利害, 這個現象將更明顯。去年我和一班朋友說過361度的盈利增長股價增長都要遠比安踏強, 這個177%的盈利增長, 沒有失威了吧。361度我去年業績前買, $4.5左右悶走了用錢買家電, 現在已沒貨, 之後升跌都已跟我無關。元旦左右, 國家出台了城鎮化的國策, 城鎮即是10萬人左右的小城市。之前國家是支持陶冬那套超大城市概念的, 因為資源耗用最有效率。為什麼有如此180度的改變, 正是一套電視劇蝸居。蝸居引爆了大家買不起房的怨氣, 後果未播完就被禁, 之後就由溫總出面打內房, 由溫總出面, 各部門當然要比多點面。國家知道, 如果發展超大城市的思路不變, 全世界湧入北京的57, 將來建到20, 市中心的地價就更嚇死人了, 這樣民心必變, 不成。 

今年的民工荒還有別的特點, 就是女人帶動, 女人花錢遠比男人快, 23線地方的內需拉動更大, 所以選股時選到女人和孩子有用的東西更佳。第二是企業應對策略, 以前年過40的民工沒人要, 現在只要身體健康都一定找到工作。 另外, 城市附近縣鎮農村大量收田租打牌過日神的中年人都被請出山, 他們因為身體因素都少加班, 這就令那些鄉村縣鎮的消費力大大提升。中央只是出台了城鎮化的大方向, 細節還沒全出盡, 大家等看好戲, 當人人都識講城鎮化的時候, 二三線城市的地利估值會大大提高, 就像中國股票估值長期比Business model 更強的Fortune 500高一樣。 

出口呢, 出口真的強了很多, 值得留意的不是歐美市場, 而是東盟市場。東盟即是中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那十國, 不包印度、日本、南韓、台灣。今年11起平均關稅由10%減至0.1%, 出口數字同比增長50%以上, 遠比歐(30%) (20%)強。種類計出口最強的是機電產品,地方是廣東省, 入口都是農產品為主, 只要以己之強避人之強就成。這個勢頭大家都知又係賭家電的時候。東盟10國有什麼共通點? 我只想到熱, 買了志高空調, 有朋友想到別的請告知。

志高空調, 銷量計已升到全國第四, 在這個低毛利行業見證無數對手倒下的狂人李興浩, 揚言今年要超過海爾成為全行第三, 追在格力和美的之後。 這個狂人曾經在破產邊緣說服供應商再供貨給他賭一把, 上完市又居然想到給客戶派認股權, 利害利害。我幾年曾經說過, 所有死過番生出奇制勝的股票都必有過人之處, 就如舊主席年代的鞍鋼, 10年為股東帶來了60倍的回倍

德川家康曾經說過, 本多忠勝多年征戰未曾受傷, 証明他是超級強運者, 這些死過番生變強的超級撤亞人CEO必然也是超級強運者, 只要給他們找到機會, 開大機會遠比開細的高。志高, 旺季市盈8倍左右, 淡季紅紅火火不停工, 出口長年熱天的東盟又可減低行業季節性, 補補淡季, (東盟市場佔毛利25%左右) 多年行的是要連長(23線市場只賣一品牌小店) 不要軍長(國美蘇寧大店) 策略, 產品又沒有運動用品這樣男性化, 已宣佈41全線加價15%. 缺點及風險: 廣東;人力工廠;會減價;空調供暖能力差(, 現在的空調也會供暖了) CFC compliance 不知做得如何; 一、二級能效補貼今年可能減。 

今年特別值得留意的是規模要做得很大才有優勢的行業, 最好資本投入大, 人力佔成本不高, 但因規模關係也要很大很大的人力那些。因為新跟風企業不敢進入,舊企業自己也請不夠人, 自然較少人想投資新廠房, 這些都是門檻, 可將好景氣保持較長。如果去年海潚時小企業死得多, 分分鐘會做到死淨種的大牛市, 就像幾年前維他命C股幾年前盈利增加8倍的故事一樣。 

如果我要選出口股, 我會先選紙箱, 因為同時吃到內需和外需增長, 出口到東盟又是用一個紙箱, 到歐美又是一個;其次是出口東盟股, 再其次是集裝箱航運, 乾散貨航運, 最後才是出口歐美股。

4)      建材需求將大增

建材下鄉當然是一個引子, 但市場反應不大, 聽回來下鄉的建材一點也不平, 欠缺吸引力。我想說的, 是大量土地閒置的事。土地閒置兩年要沒收的要求, 好像只打過幾家小房地產開發商, 但在壓力之下, 做官的一定會要開發商快快將閒置土地「有意思的」動工, 不要再曬太陽, 也不要只圍板挖個洞。頭兩個月情況不可作準, 北方大面積下雪, 當然要停工, 但我相信今年整體來說, 建材建築需求必定上升。

水泥股難看, 因為煤價升正吃掉盈利, 玻璃股和建築機械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大家都知道玻璃股中我比較喜歡信義, 之前也寫過, 今年有新項目投產, 廣東省玻璃盈利20年新高, 應該是很穩陣的選擇。經驗所得, 龍工受鋼價影響極大, 之前一年家電汽車大旺 (用冷軋鋼), 一般工業只是一般, 令冷軋熱軋板的價差創下紀錄, 龍工用鋼是熱軋和中厚板為主, 相信毛利必可回升。 

5)      香港將會有大通漲, 負利率

 大家都看輕了內地的工人超級加薪潮, 我相信短期內必令所有中國製造的產品提價, 以出口輕工品人工佔20%-30%來說, 加人工30%, 再加上改善工作環境等, 已可令出廠價上升10%。不知誰說過有一條中國法則, 中國學會做的東西, 一定會減價, 中國需求的東西, 一定會漲價。各式各樣的下鄉和民工回鄉將帶動大量低檔產品量的需求, 需求檔次雖低, 仍要耗資源。原材料價格一定上升, 再加上內需令供求關係改善, 我相信made in China 的輕工品物價上升將會超過15%以上, 到時香港的通漲也必會超過5%以上。要注意的是, 明年是大陸population pyramid 25歲年輕人比較多的最後一年, 漲工資的大勢頭將不可順逆轉, 廉價勞動力日子將一去不返, 以上故事將年年發生年年甘。通漲保守估計有5%, 利息可能加, 但能否加到5%, 不可能, 即是會有負利率, 後事如何, 不用再講吧。 

 


6)      Windows 7引爆電腦換機潮
之前的Windows Vista, 是一個災難。Windows 7 反應大好, 必將抑壓已久的換機需求引爆。企業方面, 2009, 大量企業都沒拿到預算買機, 這些需求也將在2010年出現。為什麼升得最強的大商品便是銅, 大家想想原因吧。


 以上不少提及的股票小弟都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68

會計究竟搞乜鬼 Bittermelon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31.html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以為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必需精於算術及數學。可是,我們會計日常的工作中最常用的卻只是「加減乘除」,其中以「加」最多,「減乘除」較 少。如果有留意坊間的會計用計算機的話,會發現「+」的那個按鈕會特別大。除了把一大堆數字加起來以外,坦白講,會計的要旨是將這堆數字搬來搬去,將簡單 的數字「複雜化」。

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是和會計方法的天生缺憾有關,這就是歷史成本(Historical Cost)的問題。什麼是歷史成本?例如一年前用了1萬元買了一手股票,一年後的今天,如果股票仍未出售,以歷史成本方法入賬,那麼這手股票的賬面仍然是 1萬元。可是看看今年股票的牌價,原來已經升值了5千元,為了反映這手股票的「現在」價值,我們就將這未有真實賺到的5千元「得益」入賬。可是故事還未 完,這5千元的得益要當做收益放入盈虧賬(Profit & Loss Account),還是當成資本增值(Capital Gain)放入資產負債表呢?那又要回看當時買股票的動機是什麼了。

為了統一不同企業的做法,會計準則就應運而生。但商業世界不停在變, 舊有的會計準則隨著時間可能就變得不合時宜需要重新修訂,或者需要有新的準則。以香港為例,
會 計準則(Accounting Standard)和財務報告標準(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合共就有三十幾 份,而相關的解釋(Interpretation)又有三十幾份。當中有些只有7-8頁,有些則超過200-300頁,所以會計師其中的一個工作就是需要 鑽研這一大堆準則和解釋。

有人覺得會計/財務報告沒有真實作用,特別是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未能及時反映企業的真正價值。例如09年 12月31日的財務報告通常要在1-2個月後才能完成,在這期間,企業的財務狀況就可能完全與報告內的有很太分別。即使是這樣,但目前還沒有比財務報告更 可靠的東西來代替,所以大家還是需要以它來做評定企業表現的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46

誰願給會計師一杯水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09.html


多謝年青會計師協會(Young Accountants Association),此文於今天(2010年7月9日)在協會於《信報》的年 青有計專欄發表。

--------

誰願給會計師一杯水(作者:Bittermelon)

早 前富士康員工的連串跳樓自殺事件引起全世界關注,有人歸咎於廠方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將有血有肉的員工當成沒有感情的機器來看待,加上工時長,追產量, 以及對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使員工承受很大的壓力。身為會計界的一員,是否對這樣的工作環境似曾相識?

香港的會計從業員一直都飽受工時過 長問題的困擾,加班仿佛已成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企業的實務會計如是,會計師行的核數工作更加不在話下。

遇上客戶的財務報告需要趕在 死線前完成,連續幾星期通宵達旦留守在客戶或者公司加班不是什麼稀奇事,反而不需要加班時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一些較有良心的僱主會感謝員 工的辛勞而給予補假,可是更多的僱主卻認為這是員工應有之義而不給予任何補償。會計行內稱這種無償的加班為「食鐘」,顧名思義,即是員工需要犧牲私人時間 來工作。

食得鹹魚抵得渴?

富士康的員工因種種壓力而自殺,有人認為既然他們忍受不 了,為何不辭職轉工。而每當有人批評會計行內的「食鐘」文化時,也總有人以「食得鹹魚抵得渴」來反駁,認為受不了的大可以辭職不幹另謀高就去也。這種說法 除了涼薄以外,也和晉惠帝的金句「何不食肉糜」相同。

明知富士康工作壓力巨大,有員工忍受不了而發生連串自殺慘劇,但每天仍有大批民工在 廠外輪候應聘,而現職的員工則願意咬緊牙根默默承受,大家為的只是薪高糧準的福利。

根據報導,其實廠方的薪水不算怎樣高,在慘劇發生之前 也只是稍稍高於法定的最低工資水平而已,而糧準更不用說,這是僱主應有的責任,難道這些微末的要求也要員工承受沉重的工作壓力,就算要他們冒上生命來換取 也是該當的嗎?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香港的會計業界,明知大型會計師行工作繁重,每天都要加班食鐘過活,但每年仍有大批畢業生對大行的職位趨 之若鶩,而現職的會計師們也不知道要強忍到何時,大家為的就只是一個較為理想的職業發展機會罷了,難道吃這一小塊不太鹹的「鹹魚」也要像置身於沙漠當中一 樣「抵得渴」,要以平衡的工作生活來換取嗎?

未雨綢繆勝過臨渴掘井

追源溯底,食鐘文 化和當今的會計師行運作模式可謂息息相關。現今的合夥人除了要顧及審計工作的質量外,他們還要維持業務上一定的盈利。如果今年的生意額不達標,來年能否安 坐在合夥人的位置上也是疑問,加上近年會計準則變換頻繁和審計標準愈收愈緊,相較以前核數工作變得繁重很多,任由員工食鐘就可以舒緩成本上的壓力。可是, 利用員工的青春,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時間,甚至賠上健康來維持盈利,在本質上與血汗工廠又有何分別?

和幾位從事內部審計的行家談起,很多在 國內設有廠房的外資企業未有意識到危機,去為類似富士康的慘劇做好預防措施。會計界也一樣,雖然大家都知道食鐘問題的存在,但都沒有認真去解決。

早 年曾有大型會計師行推出過一些措施以減少加班,但似乎成效不大。筆者不祈求此文發表以後會對問題有什麼即時的改變,只盼望有朝一日大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而去未雨綢繆,早日給會計師們一杯水去解解渴,當有慘劇發生後才去臨渴掘井的話,就為時晚矣。

文章來源:
http://hkyaa.blogspot.com/2010/07/bittermelon.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