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商業廣告、大學招生、候選人造勢的新興推手 潮網科技教你「收買」死忠粉絲團

2011-10-03  TWM




臉書行銷正紅火,內置「粉絲團」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各公司紛紛砸大錢打自家品牌和產品。不過你知道嗎,除了商業廣告,「粉絲團」還可幫大學招生、幫候選人 辦造勢晚會??。

撰文‧翁書婷

台灣有一家公司叫潮網科技,專做臉書(Facebook)「粉絲團」生意,搶下許多第一。他們是第一家幫電視連續劇經營粉絲團的公司,讓華視八點檔連續劇 「艋舺耀輝」收視率從敬陪末座飆到第三名;也是第一家幫大學招生的公司,讓飽受招生之苦的私立開南大學,今年多搶到三成學生;還是第一家幫候選人經營粉絲 團的公司,蘇貞昌選台北市長時,潮網動員四萬大軍,辦了一場特別的「網路版」選前造勢晚會。

「粉絲團」就是自行在公司或個人臉書中建立的一個專區,可以直接與網友互動。因為臉書採實名制,行銷活動可以獲得詳細的統計資料,因而暴紅。

以幫大學招生來說,因為私立大學競爭激烈,普遍面臨招生危機。開南去年要招兩千名新生,卻招不滿。今年開南招生組便以一年兩百萬元的代價,找來潮網幫忙經 營粉絲團,結果讓學校老師跌破眼鏡,「要兩千人,結果來了八千人,讓六千多人失望而回。」潮網創辦人之一商台玉得意地說。

成功關鍵:與真實生活結合談到潮網在開南招生成功的關鍵,另一位創辦人駱呈義則說,「接下開南案子後,我滿腦子只想著:假如我是十七歲高中生,要怎麼知道 這個大學到底在幹麼?」於是他從學生的角度,把課程、師資、教材,還有學校周邊的食衣住行育樂等資訊,寫成一篇又一篇的報導,貼在臉書粉絲團上。

「我們每天拍攝最新的短片,就像線上校園實境秀一樣!」商台玉說,很多公司經營粉絲團,就是時間到了,上臉書粉絲團把東西貼一貼,很像在做公告欄,缺乏創 意。但潮網卻是隨時仔細回答每位學生的問題,「把開南的粉絲團當寵物在養,細心照顧它,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新進展,讓粉絲團活跳跳、有生命。」除了最新 動態的校園資訊,潮網還比其他公司多了一分細膩。

不過,能有這麼驚人的成果,可是來自過去經驗的累積。原來在接手開南大學招生案之前,潮網也是利用臉書粉絲團,幫蘇貞昌號召四萬大軍,參加造勢晚會,最後 蘇貞昌雖未勝選,卻成功動員了以前接觸不到的「上班族」族群。

「我們是從歐巴馬那兒學來的,」商台玉說,原來二○○九年歐巴馬選舉大勝,有部分就是臉書選戰的功勞。商台玉和駱呈義發現,臉書粉絲團容易接觸到二十五到 三十五歲上班族,是動員年輕人參加選舉活動的好工具,而這一群人,也是傳統電話民調中最不易接觸到的。

「以前若有選舉活動,就是里長找三個人、立委找五個人、議員找幾個……,這種動員方式找到的多是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在臉書上,卻非常容易接觸到這群 上班族!」駱呈義分析,台灣臉書有一千萬用戶,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人就占兩成,臉書又採實名制,帳號太久沒用會被刪除。果然,當潮網幫蘇貞昌成立臉書粉絲 團,馬上吸引年輕人注目。

不過,談起網路動員成功的關鍵,駱呈義說,「只有網路上內容絕對不夠,要與真實生活結合。」而致勝關鍵的第一招,就是密集舉辦粉絲團活動,每個月舉辦兩到 三次音樂會、見面會等活動。

「這種虛實交替的方式,不但可以凝聚粉絲的向心力,更可讓潮網確認這些人的身分。」和潮網合作的聖洋科技執行長邱繼弘觀察。

創新模式:重點經營選舉

接下來的第二招更是厲害,駱呈義請來協辦這些活動的人,可不是一般的工作人員,而是用臉書找到的志工,「這些志工本來就非常支持蘇貞昌,因此會通知親朋好 友來參加,所以網路志工瞬間變成了免費的宣傳和穩固的樁腳。」於是人數就像滾雪球般,半年內,從一開始見面會三百人,音樂會八百人,直接衝到選前之夜的四 萬人。這個數字可十分驚人,和奧運晚會的流量一樣多,而且都還是先前設定的上班族群,完全「命中標的」。

而潮網兩位創辦人其實大有來頭。「王偉忠以前可是我的老師,我是電視圈裡的老媒體人了。『連環泡』你聽過吧?就是我做的節目。」說這話的,正是五年級生的 商台玉。留著俐落短髮的她,以自信眼神與口氣,說起傲人資歷。她還曾協助邱復生、葛福鴻創辦TVBS,也幫黎智英製作壹電視的節目;更妙的是,她是星座專 家瑪法達、宅神朱學恆的經紀人。

而另一位創辦人駱呈義,來頭也不小,六年級尾的他是藍營選戰青年軍新秀,「○八年總統大選,馬英九的官網就是我設計的!」原本在數位文化協會擔任執行長的 駱呈義,因在馬英九總統選戰時表現優秀,被綠營的蘇貞昌挖腳。轉到蘇貞昌旗下後,又能玩出網路新境界,這樣的才幹讓商台玉非常賞識。而且全因商台玉對網路 世界很感興趣,想向年輕人學習,加上電視圈環境逐漸惡化,於是投身網路媒體,就剛好碰上駱呈義。

而駱呈義也看中商台玉的優點,「我的朋友都是網路宅男、宅女,所以我很難理解上個世代的人在想什麼?可是打網路選戰時,都必須和四、五十歲的人交涉,商姊 了解他們的想法,溝通容易。」現在他們又設計一套政治人物粉絲監控系統,在一個共同平台幫每位候選人設計粉絲團,讓他們各自經營,並希望在選舉結果揭曉 後,比對粉絲團人數和選舉得票數之間的關係,將可能變成台灣選舉計量分析的革命性發現。

潮網

成立時間:2010 年5月

初始資本額:100萬元

經營團隊:總監商台玉(左)

副總經理駱呈義(右)

年營收:2011上半年約15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6

自主招生搞搞新意思


2014-07-21  NCW  
 

 

基於高考成績、自主測試、高中學業成績的「綜合評價」模式正在潛移默化,最終成敗將取決於高校治理模式的改革◎ 財新記者 藍方 見習記者 趙晗 薛健聰 實習記者 徐弘毅 文經過將近三個月的焦急等待,7月15日,深圳中學的應屆畢業生李姍,終於拿到了上海紐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這所2013年才開始正式招生的學校,最吸引李姍的,無疑是其全球教育體系。每個學生都有一到三個學期的海外學習機會,連分宿舍都一定要「一中一外」搭配, 「這是真正的全球化平台,是個非常適合我的學校。 」而上海紐約大學要挑中這些真正適合它的學生,也是煞費苦心。它想要的不僅僅是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更期望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與創新精神,熱愛 嘗試新鮮事物,並擁有「世界公民」的素質。而這些品質是以知識考核為中心的高考無法考察的。

與美國的大學同步,上海紐約大學在2013年9月就開放了2014年秋季入學的申請系統。學生們在此提交高中學業成績、個人獲獎資料和三篇「命題作文」 。校方從2000多份中國學生的申請中,篩選出500個學生,邀請他們在2月底參加校園日活動——也就是上海紐約 大學的自主面試。

2月21日,李姍一個人從深圳飛往上海。第一晚的歡迎晚宴上,校方請同學們帶一件最讓自己聯想到「家」的東西,對所有人介紹分享。有人大老遠帶 了餃子,有人帶了鑰匙,李姍則帶了「自己」 ,因為她認為自己的成長髮展都是家庭的烙印。

第二天的模擬課堂,李姍被隨機分到了博弈論的課堂上。一堂課六七人,兩個老師在後面觀察學生們的參與和表達。下午則有一場15分鐘的單人面試,一人詢問李姍的申請動機和未來規劃,另一位老師則與她探討了閱讀的問題。

最後一個環節是小組活動,要求十個人分成兩組,各搭半邊橋,而後將其合起來。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美化,李姍則負責在兩個小組之間溝通。

今年4月, 「校園活動日」的成績公佈,李姍上了 A 檔——只要她高考上一本線,就可以被上海紐約大學錄取。還有一批學生,則進了 B 檔。對 B 檔學生,學校將進行「綜合評價」 ,結合學生的高考成績、學校面試評價、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擇優錄取。

「基於高考成績、自主考試、高中學業成績的綜合評價,既是國際通用模式,也是我們期望通過改革達到的一種模式。 」曾參與制定高考改革方案的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者楊東平介紹,高考成績是一個高校錄取的門檻值,解決基本的考試公平問題;自主測試,則實現高校對學生的多元、自主評價;高中時的學業表現、社會評價也作為錄取參考指標,以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格局。

在2014年的高招錄取中,將三項成績統籌考慮作為招錄標準的「綜合評價」模式,正悄然成風。據財新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在內的40 余所高校,都拿出一定名額和專業,探索「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

識者看來,此種招生方式正代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考改革方向 ;然而在行政錄取的體制下,在高考前進行、並在提前批鎖定生源的「綜合評價」模式,仍然難逃過去「自主招生」掐尖圈地的泥沼。建立起權力分立的高校管理體制,更是實現真正「綜合評價」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開啟多元評價

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這一制度就成為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渠道,甚至成為諸多貧寒學子改變命運的轉折點。

其制度核心在於兩項:一是統一考試,建立起高校選拔的客觀評價體系 ;二是統一招生,高校分省投放錄取指標,按考生的志願和分數擇優提檔。迄今為止,高考都是中國大陸地區公認的最嚴格、公平、公開的高規格考試。

然而,作為考核學術為主的選拔性考試, 「分分必爭」 「一考定終身」帶來 的應試壓力巨大。學生大量時間用於應試訓練,學習被異化,創新性思維被扼殺,基礎教育偏離教學本質。另一方面,高校錄取以高考分數為惟一指標,對所有學生採取一刀切的招錄標準,幾乎不允許偏才、怪才的出現,學校也難以招到符合自己發展特色的人才。

作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配套政策,考試招生制度的方案從2009年起就在醞釀, 「多元錄取」成為既定方向。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招生考試改革在教育改革項下獨佔一段,且頗為具體地提出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 。

問題在於,高考、高中學業成績等指標,如何才能科學地「綜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2012年,新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學(下稱南科大)率先推出了包含了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成績和高校自主能力測試成績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考生高考成績佔總成績的60%、高中學業成績佔10%、學校組織的能力測試成績佔30%。這些分數最終構成考生的綜合成績,並作為錄取的依據,擇優錄取。

事實上,建校之初南科大設定的招生方案中, 三項成績的比例是「4+3+3」 。

但最終高考成績比例被大幅提升,外界也將此解讀為對現有體制的妥協和現行考試模式的回歸。

「6+3+1」的模式最終得到了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門的肯定。廣東省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另外兩所身份特殊的大學,西交利物浦和北京師範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也開始在廣東採用「綜合評價」模式招生。

這兩所學校所代表的,正是被稱作「洋大學」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楊東平介紹,近年來新成立的洋大學,如上海紐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都獲得教育部批准,綜合評價成為其招生的統一模式。

到2014年,已有七所大學在廣東進行「綜合評價」 。和廣東同樣走在改革前沿的,還有浙江。浙江將綜合三項指標的錄取模式稱作「三位一體」 ,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綜合素質測試成績和高考成績按一定比例合成綜合成績,具體比例由試點高校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和學科專業設置情況確定,但高考成績原則上不低於50%。

目前浙江省內參與「三位一體」錄取的高校,已從2012年的兩所增加到了34所,錄取學生數則從260人增至今年的3470人。

一長串的試點名單中,除了南科大、「洋大學」這樣一些身份特殊、帶有改革意味的高校,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亦在其中。

在諸多高校看來,高考成績的「門檻」作用非常重要。立校已十年的寧波諾丁漢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中外合作辦學的「洋大學」 ,2004年便擁有提前單獨招生資格。該校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 新記者,寧波諾丁漢大學曾一度「完全自主招生」 ,但現在卻提出要參考高考成績。他們發現,通過完全自主招生進校的學生往往「兩頭尖」 ,特別好和特別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的都不在少數。而經過高考「把關」 ,參考高考成績錄取的學生,學習水平和成績都更加穩定。

而高校自行組織的能力測試,則能考查學生綜合素質、體現高校的特色標準。浙江大學一位負責招生的老師介紹,今年的「三位一體」給每個院系高度自由,由各專業自行命題,老師們的參與度、積極性都非常高。如在醫學類專業的面試中,專門提出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如何解決看病難」等話題,以觀察考生的價值取向和語言組織、邏輯思考能力。

至於學生的高中學業成績,有的高校將其作為學生參加自主考試的門檻,有的將其折算進最終的綜合成績。在楊東平看來,對學生高中學業成績、社會評價的重視,也有利於打破高考「一考定終身」 。

高考後錄取萌芽

事實上,此種多元評價的嘗試,在中國高考改革的道路上並非第一次。

2003年開始,中國一些「985工程」大學拿出總招生人數的5% 進行自主招生,就是為了打破高考單一考核標準,進行多元錄取。

時至今日,每年春節過後,無數成績領先的學生懷揣各類證書,焦灼地奔波於各個自主招生考場。以北大為首的「北約」11校,以清華為首的「華約」7校,在高考前率先展開優生掐尖角逐。

業界對此種自主招生普遍持批評態 度。 「北約」 「華約」等大學各自組成考試聯盟進行聯考,事實上已形成「小高考」 ,加重了考生負擔。且考試仍以學科測試為主,並未體現「多元化」 。

清華大學一位瞭解招生程序的老師介紹,初試筆試的考題「比高考還難」 ,不乏「偏題、怪題、難題」 ,其核心仍舊看重學科競賽成績。 「新百年計劃」中的「領軍計劃」 ,更是優中選優,不接受個人報名,必須是清華看中的重點高中校長親自推薦。

在自主招生考試中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後仍要參加高考,自主招生的意義大打折扣。學生被要求必須填報該 校,才能獲得高校的降分錄取資格。 「其實這些自主招生加分就是給優秀生吃定心丸。他們往往不需要加分也能考上清華。 」上述清華大學的老師說。

改革此種自主招生模式,已是業內共識。楊東平認為,最合理的方案是將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後。高考成績作為選拔的基本門檻,成績達標的學生可參加學校組織的自主考試。最終結合學生的高考成績、自主考試成績和高中學業成績,三位一體綜合錄取。 「既是國際通用、也是我們期望改革達到的模式。 」事實上,香港高校目前在內地的招生模式正是如此。以香港科技大學(下稱科大)為例,每年3月開放報名,要求學生上傳個人簡歷和基本信息,6月中報名截止。高考放榜後學生需要自行在網站上匯報高考分數。高考成績是港校面試資格的敲門磚。近幾年港校的面試分數線一直居高不下。2014年清華在京理科錄取分數線是682分,而6月初科大理學院在京的面試資格分數線高達680分。

在香港,大部分學生通過聯招方式升讀大學,考核標準主要是文憑考試成績、校內評核及報名時提交的學習概覽、參加過的活動、獲取的獎項、特殊成就、及個人簡介(Personal Profile)等。

「我們不能僅僅依據內地高考成績選擇學生。 」負責科大商學院招生工作的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許佳龍教授對財新記者說, 「內地高考未能考察學生的應用、創新、通識、表達等能力。

我們過去的經驗表明,一些高考成績很高的同學,面試表現未必好。 」港校的面試環節通常30分鐘,學生需要全程使用英語。在2014年科大內地招生面試環節,許佳龍提出的問題有「巴西世界盃正在進行,但同時也有很多市民示威,認為政府勞民傷財。你認為政府做得對不對?」 「今年北京嚴格限制非京籍入學,對此你怎麼看?」他對財新記者說 : 「我們很看重學生對社會是否有興趣,是否有著國際視野。而這些素質是高考試卷無法考核的。 」類似港校這種高考後測評的機制,位於湖南的中南大學自2007年起已經開始嘗試。在大多數高校都在考前以自主招生「掐尖」之時,中南大學卻選擇高考出分後才進行自主測試。中南大學曾向媒體介紹,這主要還是因為高考前自主招生報名人數少。自主招生報名門檻較高,高考前考試給學生增加額外負擔,同時在不知道自己高考分數的情況下「自主」 ,考生一般是兩種心態 :分數剛 夠最好,如超得太多,那就另攀高枝了。

中南大學因此採取的「綜合評價錄取」機制,便在高考後劃定門檻,上線的學生參加學校的面試。在面試中,考生要接受公民素質、科學思維、人文素養、創新想像、人際交往、個性特長六個方面的考核。

中南大學從面試到公佈結果的過程非常快,既不影響提前批次錄取,也不耽誤未被錄取的考生填報本科第一志願。其「綜合評價」招生幾年來成績斐然,漸漸在業內和學生中形成良好口碑。

若非考慮「掐尖」因素,高考後模式優勢明顯。西交利物浦大學負責招生的老師介紹,高考能降低高校自己的篩選成本,確保學生基本的素質質量。然而,今年採取「綜合評價」錄取模式的諸多高校,絕大多數都在高考前,或高考出分前組織自主考試。

如西交利物浦大學,在廣東的自主考試放在高考後,在江蘇卻放在高考前。

其原因,僅是各地填報志願時間不同。

在現行集中錄取的體制下,該老師介紹,高考出分到提檔的時間非常短,如果招生人數少方可應付,一旦省份多了、報名人數多了,學校要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組織報名、考試、公示成績, 「根本來不及」 。

呼喚深層改革

當前,無論是「考前模式」或「考後模式」 ,綜合評價錄取的學校、專業,基本都是在提前批提檔。如採取「考前模式」的學校,會與自主考試中成績優異的學生簽約,要求其在提前批中填報該 校。待高考成績出分後,學校將三項指標進行折算,擇優錄取 ;未被錄取的學生,不影響其一批次錄取。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學者熊丙奇看來,這並未跳開過去自主招生「圈地掐尖」的泥沼。

「核心仍在於限制了學生的選擇 權。 」熊丙奇指出,不管各個學校的面試如何多元、學生參加了多少場自主考試,他最終只能選擇一所學校。而真正的自主招生,應是雙向選擇、多次錄取。

「學生沒有選擇權,受教育者得不到尊重,就無所謂對教育腐敗、教學質量的監督。 」而對能在提前批就提走自己中意學生檔案的學校, 「綜合評價」確實給他們帶來諸多優勢。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在對「三位一體」招生模式進行總結時提到,高校跟蹤調查發現,通過「三位一體」招的學生在活躍度和心理調適能力上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他們的學習成績、社會活動能力、適應性普遍較好。

中南大學也為通過綜合評價錄取的學生建立了詳細的數據庫,發現這些學生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獎學金、評優情況,也明顯優於「普招生」 。

西交利物浦大學招生辦公室有關負 責人介紹,學校在廣東實行的「綜合評價」 ,首先會將750分的高考總分折算成100分,再乘以60% 以計入總成績,因此學生在高考中的分數差距對總分的影響變得微乎其微。因此在最終錄取的學生名單中,確實會有一些在綜合測試中表現優秀的學生,高考成績實際低於「普招生」 。

「高考考得高的落榜,考得低的反而被錄取。 」楊東平指出, 「綜合評價」的模式自然會帶來這樣的結果, 「但就會有人質疑,這其中是否有貓膩。 」尤其在人大招生辦主任蔡榮生涉嫌貪腐的案例曝光後,如何確保自主考試的公正公平,成為公眾最為關心的議題。

廣東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強調,對於在廣東境內采「綜合評價」錄取的高校,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陽光招生」 。

從學校招生的要求、規則,到最終考試合格名單,都必須對外公示。

香港科技大學方面絲毫不擔心面試中存在舞弊。 「內地招生沒有舞弊空間。 」許佳龍教授介紹,參加面試的學生有著嚴格的分數限制。在面試環節,每位學生都有兩位教授測評,而這兩位教授都是在當天才獲悉自己前往哪個考場對應 哪個學生。負責安排考場的老師不參與面試工作。

西交利物浦大學在招生中也實行嚴格的「學術行政分立」 。負責招生的老師介紹,招生辦公室的老師僅負責組織考試;出題、評判,均由學術委員會主導,各個學院的老師廣泛參與。招錄的學生質量,直接關係著學校的名譽和發展 ;招生環節的任何不端,就將遭到學校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的嚴厲懲戒。

在熊丙奇看來,只有建立這樣的現代高校治理結構,方能確保自主招生公信力。理事會負責決策,公開遴選的校長負責執行,學校內部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相分離。

楊東平亦認可這樣的模式。招生的重大決策,交給由教授組成的招生委員會,改變國內大學由招生辦公室全盤操作的局面。內部制衡的同時,強化外部的社會監督,包括向家長公開招考過程,錄取環節向媒體、家長開放等。

在學者們看來,綜合評價招生模式的探索,在多元評價邁出第一步後,更需要高校去行政化、招生去行政化的相應配套制度予以保障。高考改革前路仍然任重道遠。

財新實習記者邵希對此文亦有貢獻全國至少40餘所高校,

都拿出一定名額和專

業,探索「三位一體」

的綜合評價

錄取模式

2 0 1 3 年 4月6日,

2013西安交大自主

招生考試複試舉行。

如何把 「天空」和 「鐘

表」聯繫起來?複試

學生展示自己的答

題紙板。

楊東平認為,最合理的方案,是將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後。位於湖南的中南大學自2007年起

已經開始嘗試

「三位一體」招錄學生的

活躍度和心理調適能力

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學

習成績、社會活動能力、

適應性普遍較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11

【見聞專訪】MIT Sloan商學院招生辦主任:如何叩開麻省理工MBA的大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48

又到了每年的MBA申請季。事實上,包括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全球頂尖商學院的第一輪申請已經結束,申請者們正為第二輪截止日期努力準備各項材料。

MBA申請者心中“夢想學校”之一的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MIT Sloan)究竟偏愛什麽樣的申請人?MIT Sloan招生辦主任Dawna Levenson近日在Sloan辦公室接受了華爾街見聞副總編輯嚴婷的獨家專訪。

Dawna Levenson強調,MIT Sloan最看重申請者擁有的五種特質:領導力、建立關系的能力、獨立思考、不懈追求目標、以及創新能力。Sloan認為,過去的表現是未來成功的最佳指標。通常他們會從兩個維度上評估申請:一個是所謂的“已證明的成功”(Demonstrated Success),另一個是“個人屬性”(Personal Attribution)。

Levenson表示:“來自中國的學生表現都非常棒。我們樂見更多來自中國的申請者。”

此外,她還提到,金融危機後,MBA學生在金融行業尋求職業發展的興趣已明顯下降,不少來自金融行業的學生來念MBA但很多人是為了轉行。

dawna (MIT Sloan招生辦主任Dawna Levenson)

嚴婷: 今年第一輪申請截止日期剛過(9月23日),你們一定收到了大量的申請,你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去年MIT SloanMBA的申請和錄取情況和數據嗎?

Dawna Levenson: 
是的,我們的確收到了很多申請。我們最新一屆MBA共有406名學生,其中50名來自全球運營領袖(LGO)項目,其余356名為兩年制MBA學生。另外,女性占比近40%(39.4%)。60%為美國學生,40%為國際學生。國際學生來自世界上60個不同的國家,所以學生背景是相當多元的。學生們的工作經歷在0到12年之間,平均工作經歷約5年。我們的學生來自各行各業,有同學來自咨詢行業,也有來自金融服務行業和銀行,但我們也有同學來自藝術類行業,我們也招收了建立自己企業的創業者。大家的背景各異。

嚴婷:每一個學校都有它自己給外界的固有印象,而這些印象並不總是正確的。一些人說“MIT Sloan是主要針對想要創業的工程師”。你怎麽看待這種印象?你希望申請者在聽到MIT Sloan這個名字的時候會怎麽想?

Dawna Levenson: 
MIT Sloan當然是MIT的一部分,就學生而言,在這兒成功的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背景。是的,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會更多地關註到MIT,所以他們更傾向於申請我們的項目。但是我們並沒有刻意要尋找理工科背景的人,一點也沒有。

嚴婷:你在Sloan也負責其他多個項目的招生,與其他商學院相比,Sloan有什麽特別之處嗎?

Dawna Levenson: 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咖啡廳(Sloan商學院咖啡廳),看到了自很多不同項目的人。事實上你可以在Sloan獲得本科學位。我們也有一年的金融碩士項目,一年的管理科學項目,兩年的MBA——這是我們Sloan最大、也許也是最知名的項目。我們還有一個非全日制的EMBA(高級管理人員行政管理)項目。此外,還有Sloan Fellow項目和博士(Phd)項目。很多不同的項目會帶來巨大好處,那就是這會吸引到有著各種各樣經歷的人,所以教室內的討論和社交互動是相當豐富和多元的。

嚴婷: 關於申請,您先能簡要總結一下申請的程序嗎?

Dawna Levenson:
我們的申請程序非常簡單明了。我們在標準化申請流程上花了很大功夫,所以其他項目的申請流程也基本一樣。就MBA而言,要求要提交兩篇短文(essays)。我們也要求提交簡歷,而且我們為申請者提供了簡歷模板。我們要求提交兩封職業推薦信,而且要求所有獲得學位的成績單。而且如果你做過交換生,我們同樣也想要這些(交換期間)成績。另外還需要GMAT或者GRE,但不再有任何托福的要求。之後我們將審閱所有的申請。

嚴婷:即使對非英語母語學生也不需要托福成績嗎?

Dawna Levenson:
不需要,因為在你提交申請後的下一個步驟,就是被邀請參加面試。這個面試是面對面的,而且只有收到面試邀請才行,這是必需的下一步。我們更認同通過面試來幫助我們評估申請者的英語熟練程度。

嚴婷: 過去你們曾要求申請者提交一封Cover Letter,後來為什麽不要求了? 

Dawna Levenson:
對,已經不再需要了。我們一直都在努力改變,有時只是因為我們想要嘗試新的方法。你知道,我們發現有時人們在Cover Letter中的內容與他們的短文有點重複,顯得很累贅。所以我們決定將其剔除。

嚴婷:今年MBA申請流程的最大變化是什麽?

Dawna Levenson: 我認為最大的改變時我們的第二篇短文。去年申請了的同學,應該會記得去年我們第二篇短文的題目是“告訴我們你曾走出自己舒適區的一次經歷。”但今年我們的第二篇短文是要求申請者自己給自己寫一封推薦信,就像把自己當做自己現在的推薦人。我們在推薦信中提出的問題與我們給推薦人提的問題是一樣的。這很有趣,我們團隊對這一改變很興奮。

嚴婷: 這一改變背後的理由是什麽?

Dawna Levenson:    
有幾個因素。一個單純的因素是我們想要做出這個改變來反映現在行業動態。現在與以往相比,職場中越來越要求人們進行自我評測。另外,我們想要看到的數據,即我們設計的這些問題,其實就是我們推薦信上要求的信息。我們以此來判斷申請者是否擁有我們在尋找的一些品質。所以我們就想,為什麽不讓申請者給自己寫一封推薦信呢?我認為對每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發人深思的問題。

嚴婷:這也幫助你們去評估申請者的能力。我知道你們在篩選申請者時采用了一個評分系統。你們仍然使用這個系統嗎?

Dawna Levenson: 是的,我們的整個錄取程序都是基於一個行為模型,通過這個模型來尋找我們想要的某些能力。很多年以前,我們與咨詢師一起確認了這四到五種特質,這些特質在很多成功的學生和校友身上都得到了集中體現。我們設計的短文、推薦信以及面試問題就是要獲取能反映這些能力的數據。例如領導力,我們希望(在申請者身上)尋找體現領導能力的證據,我們也在尋找建立關系能力的證據,這里只是幾個例子。

嚴婷:其他幾項特質是什麽呢?

Dawna Levenson:
除了領導力和建立關系的能力,我們還想尋找獨立思考能力這一特質,例如不拘一格的思維能力。還有一點就是不懈追求目標,也就是有能力確立目標、並堅持不懈達到這個目標,即使在追求的路上遇到各種各樣障礙。最後是創新能力。你知道,在MIT Sloan我們一直在尋找這些追尋創新想法的人。這些就是我們要評估的最重要的品質。

嚴婷:有趣的是,你們並不詢問申請者的職業目標和未來規劃,為什麽?

Dawna Levenson:
我們發現,兩年制MBA的同學,到我們這里來,在認識了很多人,發現和了解了各行各業的其他機會,從而改變自己想法的人占絕大多數。所以在這里並不是你的職業興趣決定了你的成功,而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那些品質。那些才是看一個人能否成功的真正的關鍵指標。

嚴婷:那麽你們怎麽評估申請者的潛力呢?

Dawna Levenson:
我們相信,過去的表現是未來成功的最佳指標。我們的工作也基於此。我們正是在尋找你過去的經歷中可以證明建立關系能力的證據。這是一個很好地例子,因為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輔導、團隊建設、教導、培訓,如果這些事情是你在過去三年中一直擅長做的,那麽這些特質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最有可能的是你會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嚴婷:在申請材料包中,你們接收到了很多東西:各項數據、推薦信、課外活動、個人短文,這些每一小部分信息是如何拼湊在一起從而起作用的呢?

Dawna Levenson:
沒有哪一個部分是一定比另一部分更重要的,我們會參考申請的每一個部分,我們會從中讀取特定的數據。我們事實上從兩個維度上評估我們收到的申請。一個是我們所謂的“已證明的成功”(Demonstrated Success),另一個是“個人屬性”(Personal Attribution)。已證明的成功包括你工作上的成就、你的GMAT或GRE成績和你的GPA。很多這樣的信息都是個人披露的,一些來自於你的簡歷,一些是來自你的推薦信。另一方面,我們在尋找我們稱作“個人屬性”的東西,這些特質正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領導力、關系建立能力等等。

嚴婷:什麽是申請者需要避免的常見錯誤?

Dawna Levenson:
一個普遍的錯誤或挑戰是,申請者在文書中往往糾結究竟該用“我們”還是“我”來表達。一方面,我們非常想要知道申請者作為個人而言做了什麽。另一方面,我們也想知道申請者是否與團隊有良好的合作。所以在短文中找到使用“我們”和“我”之間的良好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另外,我們鼓勵人們遵守我們的申請要求。例如我們有字數限制,所以你需要確保在字數要求之內。另外我們只要求兩篇推薦信,我們也確信每個人如果想要的話一定能夠得到五封推薦信。你知道的,我們不建議申請者不遵守申請指導要求。我們理解每一個人都想與眾不同,但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方式是對的,有一些卻是不好的。

嚴婷: 你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你們是否有時需要做出艱難的決定?

Dawna Levenson:
我們意識到我們所做的工作,正如你所說的是改變命運的,我事實上很喜歡這一點,我也經常提醒我們辦公室里的每一個人,尤其是閱讀申請材料的人,關於這一點。因為它確實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很榮幸我的工作讓我能夠打電話給人們告訴他們被MIT Sloan錄取了。但有時這種對話也很艱難,比如要告訴他們這並不是最適合他們的地方,我們現在並不能錄取他們。這些都是工作的一部分,而我也比其他人更享受它們,當然我也認識到它的兩面性。

嚴婷:一些人被拒了,但他們可以再次申請獲得第二次機會。

Dawna Levenson: 
是的,非常對,我們確實鼓勵人們再次申請。再次申請的人在我們項目里都表現非常好。這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地方,這里很可能暫時沒有一些人的位子,但一些人可能會在過去幾年里改進他們履歷從而提高資質。再次申請無疑是展示一個人的堅持不懈,它展示了一個人對目標的追求,即使在第一次沒有成功後仍然不放棄。所以我們確實錄取了一些再次申請的人們,他們在我們的項目中的表現都非常出色。

嚴婷:你們把申請者放入候補名單的常見原因是什麽?他們需要做什麽從而可以被錄取?

Dawna Levenson:
我們鼓勵在等待名單中的人在開放窗口期中(Open Window Period)告知我們的發生的任何新的情況。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需要每天給我們寫電子郵件,但當比如他們得到了晉升或是換了工作等重大事情的發生的時候,請給我們發郵件,讓我們知曉,我們將會把信息加入你的檔案。

嚴婷:你對中國的申請者和學生有什麽普遍的印象?

Dawna Levenson:
我們每年都收到來自中國的申請數量都不錯,規模非常可觀。我們剛過第一輪的截止日期,這一次同樣也收到了很多申請。我們將要建立的這個班級是非常多元化的國際化班級。來自中國的學生表現都非常棒。我們樂見更多來自中國的申請者。

嚴婷: 你們是如何面試中國學生的?

Dawna Levenson:
當要面試時,我們到世界各地區。所以我們也去中國,到北京或上海,取決於面試的數量,這兩個地方都去。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作為面試官第一的職責就是讓申請者感覺放松,因為這主要是想要了解另一個人。我為各種項目面試了很多中國申請者,他們都表現得非常棒。

嚴婷:你對中國申請者有什麽具體的建議嗎?

Dawna Levenson: 不,我的建議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做你自己,在你的申請上花一些時間,面試是MIT Sloan對你的第一印象。盡量通過各種可能的方式來接觸我們,通過我們在你的國家舉辦的活動了解我們,或者你有機會直接來到學校參觀。

嚴婷:從行業角度來看,MBA教育在金融危機前後有什麽變化嗎?

Dawna Levenson:
我們觀察到,許多人對於尋求金融行業職業發展的興趣已明顯下降。我們有來自金融行業的學生,但很多人都是為了轉行。

嚴婷:談到轉行,你在埃森哲咨詢公司工作了18年但決定改變你的職業,走向一個全新的領域。為什麽你當初會做這樣的決定?你對其他想轉行的人有何建議?

Dawna Levenson:
是的,這個問題很有趣。我理解為什麽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職業改變。但對我而言,我認為根據我自己的優勢,做我認為很有趣的工作,並不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我當初知道,在某一時間我會離開埃森哲去幹一些別的事情,事實上長期以來我都知道我想要在一個學術環境中工作,我一直想回到大學校園。所以我在離開埃森哲開始在MIT工作的時候,我的目標是很明確的。我覺得我有一些非常容易轉變領域的技能。我在埃森哲學到了很多,關於項目管理和商業發展,個人發展,人際管理等。在我現在每天的工作中我仍然繼續依賴於這些技能。所以也不是那麽不同。我想提到的另一方面是我發現我自己喜歡處在有非常強的文化氛圍,在埃森哲如此,在MIT Sloan也是如此,都有非常強的文化,我很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嚴婷:你對MIT Sloan以及其他計劃改變職業領域的人有什麽建議嗎?

Dawna Levenson:
說起來比做起來更容易。我現在已完成職業轉變後,說起來就比較容易。我想說,要遵從你的本能。找到你擅長做的事、感興趣的事以及需要你這樣的能力的地方,這三者的結合點。集中精力在這一點上,並努力爭取,你將會找到你的下一個職業。這也正是我現在的情況。坦率的講,五年前我很難想象今天的我的樣子,如今也很幸運能成為今天的我。我也支持其他人在他們的生活中做出類似的職業選擇。

(實習編輯 戴博 對本文亦有貢獻)

(註:轉載請註明華爾街見聞和作者嚴婷)

英文版原文如下:

Interview with Dawna Levenson, director of the MBA & MFin admissions office at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By Ting Yan, Deputy Editor-in-Chief of Wallstreetcn)

Ting Yan: We have just passed the round 1 application deadline (on Sep 23). You must have received tons of applications. Could you share some data on last year’s application and acceptance?

Dawna Levenson: 

Yeah, we did. So our current class is 406 students that made up of 50 Leaders for Global Operations (LGO) students, 356 2-year MBA students, a little under 40% female (39.4%), 60% US and 40% international. It is from 60 differen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so it is an incredibly diverse class. The years of working experience range goes from 0 to about 12 or so, and the average working experience is a little bit under 5. We have people coming from all different industries. So we get people from consulting, we get people from financial services and banking, but we also get people from the arts, we get people who are entrepreneurs starting their own companies. It really varies significantly.

Ting Yan: Every school has its stereotypes, and we know that these are not always accurate. Some say “MIT is for engineers who want to start-up businesse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mindset? What do you want applicants to think of when they hear the name MIT Sloan? 

Dawna Levenson:  
MIT Sloan is definitely a part of MIT, in terms of the students, the people who are successful here, they really come from all different back grounds. Yes people who ha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more aware of MIT and therefore they tend to apply to our program. But we are not specifically seeking out just people with science engineering backgrounds, not at all.

Ting Yan: You are in charge of different programs in Sloan, are there any unique aspects of Sloan compared to other schools?  

Dawna Levenson:
We are sitting in this cafeteria with people from many different programs. You actually can get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here at Sloan. We also have our one year Master of Finance program, one year 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ment Studies, two-year MBA that are largest and probably best-known program at Sloan. We have an executive MBA which is a part-time MBA program. We also have a Sloan fellows program and we also have a PhD program. So this is a variety of programs. What’s great about that is it attracts people with very different experience levels, so the classroom conversation and the networking in the community is really very rich and diverse.

Ting Yan: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could you briefly summerize the process first?

Dawna Levenson: Our application process is extremely straight forward. I will focus on MBA, but we tried very hard to standardize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 programs, so it is not that different for other programs. For the MBA, there are two required essays. We also ask for resume and we provide a resume template for you. We ask for two letters of professional recommendation. We ask for transcripts from all universities where you received a degree. And if you by chance did any kind of exchange, we want those grades too. And GMAT or GRE, and no TOEFL requirement at all, we then review all of our applications.

Ting Yan: Even for non-English speaking students?

Dawna Levenson: 
No, because the next step in the process, after you submit your application, is to be invited for an interview. The interviews are face to face, they are by invitation only, that are required next step. And we really feel strongly we rely on the interview to help us assess one’s English proficiency.

Ting Yan: I remember you used to ask for a cover letter,  why was the change?

Dawna Levenson: No more, we are constantly looking to change things. Some of them are simply because we want to experiment different things. You know, we found that it was a little bit redundancy in what people put in their cover letter and then put in their essay. So we decide to strip that out.

Ting Yan: What are the major changes in MBA application process this year?

Dawna Levenson: So I would say the biggest change is our second essay. To those of you who applied a year ago, you would remember that our second essay was “tell us about a time when you went beyond your comfort zone.” Our second essay this year is actually to ask our candidates to write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on behalf of themselves, as if they were their current supervisor and we provide them the exactly same set of questions that we send to our recommenders. It is fun. We are excited.

Ting Yan: What’s the rationale behind this change?

Dawna Levenson: So 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one was simply we wanted to change it up to mirror what industry does. So in industry, people are asked to do self-assessment now more than in the past. Also the data, the way we structure our questions, and the data we are asking, the recommenders form is very much the data we are looking for in terms of people’s different competencies. So we thought why not ask somebody to write their own recommendation. I think it is very thought-provoking for the individuals.

Ting Yan: It also helps you to assess the competencies. I know you use a score system during selection. Do you still use it?

Dawna Levenson: So we do, our entire admission process is based on a behaviourial model where we are looking for certain competencies. Many years ago we worked with consultants to identify those four or five qualities that were prevalent in many successful both students as well as alumni. And we structure our essay questions as well as our recommender’s questions as well as our interviews to be able to garner data that support these competencies, for example leadership. So we are looking for evidence of leadership skills, and we look for evidence of relationship building just to give you a couple of examples.

Ting Yan: What are the other qualities?

Dawna Levenson: Besides leadership and relationship building, we want to see independence of thought, i.e. the ability of thinking outside of a box. And the persuit of goals, i.e. the ability to set and define goals, and actually go after them even if obstacles get in your way. And finally there is innovation. You know, we are MIT Sloan, and we’re always looking for people who are pursuing innovative ideas and thoughts, that’s something else that we evaluating.

Ting Yan: Interestingly, you don’t really ask for applicants’ career goals or future plans, why?

Dawna Levenson: We have found that a very large percentage of our two-year MBA students, once they come here, meet other people, see other opportunities get a feel for other industries, they change their minds. So it is not your career interests that make you successful here, but these other qualities we’ve talked about. They are the real key indicators for us, of success.

Ting Yan: Then how do you evaluate the candidates' potentials?

Dawna Levenson: There is a school of mind that says past performance is the best indicator of future success. That’s where we are lying on. We are looking for, in your past, evidence of relationship building. To me it is a great example, because it is so important to us. Mentoring, teambuilding, teaching, coaching, and these qualities don’t go away if it is something you were inheritably good at doing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most likely you will continue to do it moving forward.

Ting Yan: In the application packages you actually receive a lot of things, the data, recommender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ssays. How do all the little pieces fit together for you?

Dawna Levenson: No par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other, we really look at all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application, we are pulling out certain data. We are actually evaluating all of our applicants on two dimensions. One is what we called demonstrated success, and the other is personal attributes. Demonstrated success includes your work success, your GMAT or GRE and your GPA. A lot of that information are self-reported, some of them come from your resume, some of them also come from your recommend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 are looking at what we call personal attributes, these are the qualities that I talked about before, leadership, relationship building, etc. that come into play.

Ting Yan: What are the common mistakes that applicants should avoid?

Dawna Levenson: A common mistake or challenge that people are faced with are something we called “we vs. I” factor. We very much want to know what you as an individual did, on the other hand, we also want to know that you work well in teams. So striking the right balance in your essay using the word “we” versus the word “I”,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to do. We encourage people to simply following the directions. We provide word limits, so you want to stay within the limits. We ask for two recommendations, we are sure that everybody is capable of getting five recommendations if you really want to. So you know, not following the guidelines is not something we recommend. We understand that everybody wants to stand out, but there are ways to stand out that are good, and there are ways that are not so good. 

Ting Yan: Every decision you make may change one’s life. Is there a time when you have to make a very difficult choice?

Dawna Levenson: We definitely realize that the work that we do as you mentioned is life changing, I actually really like that, I remind people in my office, and I remind people who read our applications about this all the time, because it really is life changing. It is a great privilege of my job to be able to call people and tell them if they get admitted to MIT Sloan, and at times it is challenging to have some different conversations with somebody to let them know that perhaps this is not the best place for them, we don’t have a spot for them. It is all part of the job, and they are certainly parts that I enjoy more than others, but I recognize that there are both sides to it.

Ting Yan: Some people get rejected but they may have a second chance and reapply.

Dawna Levenson: 
Yeah, absolutely, we encourage people to reapply, we do. Re-applicants do very well in our program. It is an incredibly competitive pool, and there may not be a space for an individual. But somebody may have improved their candidacy in their profile over the past year. Reapplying certainly shows persistence, it shows your interest it shows your pursuit of goal, your ability to find goals and pursue them even if they don’t work out for the first time. So we do admit people who are reapplicants, and they do very well in our program. 

Ting Yan: What are your common reasons to waitlist an applicant? What can they do to get off the wait list and get admitted?

Dawna Levenson: so people on the waitlist are encouraged to keep us informed of any changes that may happened during the open window period.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have to email us every day, but to the extent that if they get promotion, change of job, something significant happened. Please send us an email and let us know, we will add it to your file.

Ting Yan: What is your general impression of Chinese applicants and students? 

Dawna Levenson: We receive a healthy number of applicants from China every year, it is a large number, definitely significant. We just had our round one deadline, again we received a healthy number of applications from China. I think that the class we are trying to create here is in incredibly diverse global class. I think students in China are doing very well here, so that’s great, we would love to see even more people from China to apply.

Ting Yan: How do you conduct interviews for Chinese students?

Dawna Levenson: When it comes to the interview, we travel globally. So we come to China, we come to Beijing, Shanghai,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interviews, we go to both of these cities. From me personally, the very first responsibility as the interviewer I have is trying to make the applicant feel relaxed, because again it is all about getting to one another. I have been interviewed many many applicants in China, with multiple programs here, they do very well.

Ting Yan: Do you have any specific advice for Chinese applicants?

Dawna Levenson: No, I think it is the same for everybody, be yourself, spend some time on your application. It is actually your first impression to MIT Sloan school. Reach out to us however you can, get to know people whether through the event we are holding in your country or if you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ome here. 

Ting Yan: A more industry-level questions is, how has the MBA education changed before and after this financial crisis?

Dawna Levenson: We definitely have seen less interest of people in pursuing a career in finance. We have seen that. We have people coming from finance coming here, but many of them are career changers.

Ting Yan:  Talking of career change, you spent 18 years working for Accenture but decided to shift your career to a completely new and different path. Why did you make that decision? What are you advice to many career changers?

Dawna Levenson: Yes, it is interesting because I understand why somebody from outside would think it is a huge career change. For me personally, based on the strengths that I think I have, the type of work that I find interesting, it wasn’t such a big change. I knew that, at some point I would leave Accenture to do something else, and actually I had known for a very long time that I would want to work in an academic environment. I have always longed being in a university campus. So I was very focused at that time, when I decide to leave Accenture and work at MIT. I felt I brought a lot of very transferable skills with me. So I feel my work at Accenture I learned a lot about program and project management, about business development,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These are all different skills that I continue to rely upon every day to do my job here. So not that different. The other thing I would like to say is that I found out about myself that I love to be in an environment with a very strong culture. And clearly both Accenture and MIT Sloan have very strong cultures that I also want to be in part of.

Ting Yan: Do you have any advice for those career changers at MIT Sloan and beyond?

Dawna Levenson: It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 It’s easier to say now because I am on the other side. Follow your instincts. Figure out the intersection of what you are good at doing, w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doing and where there is a need. And at that point, really be focused and go for it, and you know you will find your next career. That’s exactly what I have ended up in. To be honest, five years ago it would be hard for me to imagine that I would be where I am today. And very fortunate that I am where I am. I encourage others to do similar things with their lives.

(Please quote both Wallstreetcn and Ting Yan if you intend to post the above content on other websites.)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17

那些商學院招生簡章里不會告訴你的故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14

本文作者香港新城數碼財經臺主持人陶沙,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亦發表於微信號“mfd-11”

“你們應該是改變世界的那群人”——這是商學院招生時、上課時、甚至畢業後,持續向你打的雞血。

我要給簡歷鍍個金,換份更好的工作,職場上更上一層樓,挑戰自己極限,這是不少人去讀MBA的原因。

真實的情況是,忙碌勝過預期、競爭高於歷史平均水平,進去就有找實習、找工作的壓力,這麽多的壓力,這麽多的聰明人,兩年的朝夕相處,你真的可以想象到會發生什麽麽?

簡 單回顧歷史,MBA起源於美國,目的是培養高管管理員工的技能,以便高管們能夠將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歷史超過100年。理論上來說,美國的商學院是 全球最佳;當然近些年紅火的中國MBA也有自己的優勢,令你更加接地氣的了解中國,比如土豪們是怎麽管理自己企業,又應該怎麽在中國市場做生意。

所以MBA技術哪里強,取決你的大方向在哪里:如果想在美國找份不錯的工作,去美帝鍍個金是沒錯的;如果是國際友人想了解我大中華市場,來中國讀個MBA也是快速通道;或者還有中西合璧的香港,一邊上班一邊讀書,讓你的時間有最大程度的turnover。

既然是去讀書的,我們首先來看中西比較典型的商學院時間表。

內地商學院一天的行程差不多是這樣的:早上九點到十二點上經濟課程,然後午飯到兩點,接著再上三小時課,然後五點到七點晚飯,七點到九點小組作業等等。

美國商學院:早上八點半開始case discussion,然後九點開始上課到十一點半,隨便吃個三明治把下午上課的case看了,接著上兩小時課,然 後接著小組討論作業,晚飯還是三明治再 加和學長學姐求教面試經驗,接著七點鐘回來學校參加company info session(重頭戲是給公司高管們留下深刻印象),回到家差不多晚上十點,開始寫作業加規劃第二天的行程。深夜十一點多可能還要再穿插個小組討論,到 十二點繼續寫作業,然後預習下明天上課的case,中間還要回無數封郵件。最後睡覺的時間大概只有四個小時左右。

並且美國商學院勤勞的亞洲學生們,第一年剛進學校安定下來(9-10月),就得找暑期實習,而且一個實習是不能滿足他們的,經過10月中到11月初的面試季,基本都是人手兩個暑期實習的節奏。第二年這個時候,就變成了找全職工作的狀態了。

相 比下內地的商學院就要悠很多,雖然有找實習、工作的壓力,但基本在第二年才會感受到。三分之一通過學校的職業發展中心幫忙,三分之一靠MBA同學,三分之 一靠自己原來的人脈。鑒於不少學生都是三十多歲,所以基本比較少見到他們有成為史上最老實習生的意願,所以根本不著急找實習。

之所以有這樣的差異,在於中國MBA沒有美國壓力大,競爭沒有那麽激烈,所以大家也還比較隨意。人 情味是國內MBA的關鍵詞,同學之間都會互相照應,關系也比較親近,誰結婚、生子了,大家都會觀禮、準備禮物什麽。經常大幫人吃喝玩樂,逢年過節時候,中 國同學也會邀請班上的國際友人去他們家過年,朋友的感覺重 過同學的感覺,就算畢業多年,大家誰回去出個差,老同學們也會出來聚聚。

美國的商學院,正面說是匯聚了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副作用就是,聰明人太多,MBA的日常也堪稱狗血了。

首先是對個人關系的洗牌。不少MBA學員是有另一半陪讀的,但實際情況是,實在太忙,有時候另一半無法理解,或者碰到實在厲害的小三,開始讀MBA時的伴侶,到了畢業時候,已經不知去向。

這也不是什麽秘密,有新生入學,正在奮力記各種學長、學姐及其家屬姓名時,被身邊的人小聲提醒:“家屬那些,你就別費勁記了,反正一年之後,一半以上都會離的。”

當 然這樣極端的現象不是美國MBA的普遍狀況。地區偏遠的商學院,一般家庭觀念比較重,同學、伴侶間都比較其樂融融,追蹤他們後來的生活狀態也都是比較幸 福。如果是女生,有幸去到西海岸一些理工強的MBA學校,比如Sheldon在的加州理工,絕對的省心啊;但如果你的老公、男朋友去到東海岸一些商科氣氛 極其濃郁、單身女生又很多的學校,那麽請你自求多福吧。

其次是對人與人基本信任和三觀的洗牌。同甘苦共患難,理應是培養戰友感情的最佳方式,但在商學院需要快速學會和接受的是,一旦你們有利益上的沖突,朋友、戰友都是浮雲。現代社會說不要用錢考驗人性,某些商學院則是不要用offer考驗人性。

某面試的最後一輪,面試者被安排在不同的桌子和公司高管吃飯,一個被安排坐在大老板邊上的女生,離開桌子一會兒回來後,發現自己放在椅子上的包被同學扔到門外,位置也被扔包姐霸占了。最後扔包姐和大老板談笑風生,給自己爭取到了面試機會,不過面試失敗。

還 有個offer姐,好不容易拿到了一家大公司的final offer,告訴了自己最好的朋友。結果這個最好的朋友,趁offer姐上廁所的時候,登陸她的郵箱,找到公司HR和她的郵件,直接給人力回郵件,說我是 offer姐最好的朋友,很艱難的告訴你,其實offer姐在學校的考試中作弊被學校發現了,我覺得她這樣的行為不適合來你們的公司,請你們慎重考慮。不 過,我覺得我其實挺符合你們招人的要求的,我們要不安排個面試看看好了。結果offer姐在最後一輪面試的時候,被莫名的拒了,而她的好朋友則順利拿下面 試和工作。

還有不少,在最後一年找工作的時候,先拿到的offer不甚滿意,在不確定會不會有更好的offer時 候,就先簽了備胎offer,一旦高富帥offer來了,真的就和備胎offer毀約了(這可能也會影響備胎offer公司往後在學校招聘的機會,但每年 大家都還是會這麽做)。

這幾個故事,都是真實發生的,好的一面說,美國商學院的亞洲學生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並且用盡各種手段得到了,結果定義了一切過程。但為了增加你成功的幾率,就摧毀了別人全部的機會,你的內心能否過得去?

所以到了第三點,這些商學院經歷,也是讓人成長、蛻變的過程。

就 像高考狀元們齊聚清華、北大一樣,來到頂級商學院的初始階段,不管你是個多麽有自信的人,都會被身邊同樣、甚至更優秀的人嚇到,覺得自卑,然後鼓勵自己去 努力拼搏,目標會有的,實習、工作也會有的,就算經歷再多的刀子,要做的不是證明別人的錯誤,而是自己可以做到。兩年可以是一個非常蛻變的過程。

對 於男生來說,他們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自己泡圖書館,每天拿兩個小時出來幫同學準備下面試已經算是很夠義氣了;感觸最大的,在於原來人的思維還有這麽多 面,自己變得更加包容;最多也就比比男人們原來誰賺的多,工作誰找的好,以後賺的更多;花心的那些也就煩惱下,怎麽換老婆,追我的小學妹們我挑哪個好,我 喜歡的妹子能不能追上。

對於女生,特別是漂亮女生,除了學好學業,還要競爭男友、防小三,就算嚴肅的工作面試說不定 還會碰到有企圖的面試官。有人在面試時,直接被面試官問,你現在擦的是什麽香水的;還有人直接被面試官問,你住哪個酒店的(高情商回答是Not until I get the offer)。放得開的,就直接睡到offer,還有節操的,就一定得學會保護自己。除了變得更加豁達和雲淡風輕外,學會了怎麽處理這些複雜的人際利益沖 突,兩年的大風大浪都過下來,以後還有什麽面對不了的。

就像有人覺得香港是個巨大的蓋茨比派對一樣,商學院的兩年也 是一個巨大的派對。不管有多辛苦,你都要做那個清醒又光彩照人的走出派對的人,有靠實力殺出血路的,有中間靠灌醉別人而脫穎而出的,還有嘗到苦頭但最終還 是漂亮走完全場的。本質上,你還是剛進派對的你,不管是MBA還是哪座城市,都是一面鏡子。你貢獻的,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你本人的真實的反應,只是MBA 放大了你人性的缺點或善良。

商學院不斷打的雞血是,你們是要改變世界的。而真正改變世界的人遠遠少於被世界改變的我們,讀商學院的人,已經做出了自己不願意甘於平淡生活或事業的選擇,但選擇不代表過程和終點。

這些商學院招生簡章里不會告訴你的事,取決於你的內心和每一個選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15

北大清華自主招生愛偏長怪才 “校長推薦”成歷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147

 

在教育部2015年2月公布的90所試點高校名單中,有77所面向全國招生,13所只面向本省招生。 (新華社/圖)

據《新聞晨報》報道, 2015年3月5日傍晚,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終於公布2015年自主招生簡章。

對比2014年的自招招生簡章,可以看出北大、清華都大大提高了自招報名的門檻,報名條件明顯傾向於“偏才”和“怪才”。

在招生人數方面,清華的招生簡章稱,2015年自主招生錄取人數不超過教育部核準的自主招生計劃。其專業錄取名額表格顯示,九大類專業共招生約400人。其中化生類和數理類專業最多,分別招生140人和120人。

據悉,清華2014年共招收本科生3500人,如果今年招生總量不變,則自招比例約為11.4%,高於教育部對其余高校5%限額的兩倍。

相比,北大自招簡章對招生計劃的表述則非常模糊,僅表示“2015年我校自主招生錄取計劃控制在教育部核定的我校本科自主招生計劃數之內,寧缺毋濫”。

在報名條件上,北大明確報考普通類專業者須具備以下條件之一:有發明創造或參加科技類、人文社科類競賽全國決賽或國際比賽獲得優異成績;在自招專業範圍內有相關學科特長、創新潛質,並在國內外相關專業學習實踐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或在高中階段參加全國中學生學科奧賽(數理化生)全國決賽並獲得優異成績。所有報名者都要提供相應的書面證明。

報考北大醫學類專業的考生,也必須在高中階段參加過全國中學生學科奧賽(數理化生)全國決賽並獲獎。

而清華則言明,必須要具有各學科競賽突出特長,或在科技發明、研究實踐、文學創作、創意創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現,或者在語言、邏輯、智力、記憶、國學等方面具有特殊天賦或才能。

例如,清華大學的人文科學實驗班(經學)要求考生受過較系統的蒙學教育,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對韻》、《龍文鞭影》;有較好的經學基礎,能背誦“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及《周易》、《詩經》中的一種;有初步的文字學基礎,學習過《說文解字》,能用篆書默寫540部首,能簡單講解“六書”。

人文科學實驗班 (出土文獻)要求考生熟悉中國古代文史典籍,閱讀過《史記》、《左傳》及其他先秦文獻;對古文字有濃厚興趣,閱讀過《說文解字》,了解小篆及甲骨文、金文、簡帛等。

對於自招中的“偏才”、“怪才”,北大和清華都將在高考錄取中給予20分到60分不等的降分幅度。此外,對於獲得自主認定優惠的學生,如果體質測試成績優秀者,清華大學還將給予額外的5分降分。

自主招生測試集中在高考結束後

據《大河報》報道,在教育部2015年2月公布的90所試點高校名單中,有77所面向全國招生,13所只面向本省招生。教育部通知明確表示:從2015年起,所有試點高校自主招生考核全部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結束後、高考成績公布前進行。因此,各自考高校的招生簡章,在考核時間、內容等方面都有調整。

從公布的報名條件可見,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更看重“學科特長”或“創新潛質”,更青睞各類省級、全國乃至國際性競賽獲獎者;而雅思、托福成績也首次成為部分高校自招的參考因素。

中國傳媒大學在自主招生報考條件中,首次將雅思總分和托福成績納入突出才能的證明範圍,“雅思總分6.0及以上或托福網考80分及以上”。這在幾十所高校的招生簡章中並不多見。

根據教育部關於2015年自主招生的安排,3月底前,考生完成報名申請。

4月底前,高校完成考生材料審核,確定參加學校考核考生名單並進行公示。

從即日起,考生即可登錄“試點高校自主招生報名系統”註冊報名,不同高校具體報名時間不同。

2015年自主招生報名將采取網上和書面報名相結合的方式。除了在網上填寫報名信息、報考專業外,考生還需要在3月底前向報考學校寄送書面申請材料。書面材料除報考申請表、成績證明外,部分高校還要求考生提供自薦信。

大部分高校的自招招生都采用“筆試+面試”進行考核。絕大多數院校的自主招生測試集中在了6月13日-14日,也就是高考結束後的第一個周末。多所高校的筆試時間出現“撞車”,比如同濟大學、上海財大、華東理工的筆試都在6月14日。

自主招生時間表 (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截圖/圖)

校長推薦成歷史

據《錢江晚報》報道,今年自主招生改變的不單單是考核時間聯考,最引人註目的是,分分合合多年的“三國殺”至此將成歷史。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表示,今年將自主招生考核調整到高考結束、成績公布前約兩周內完成,既可以有效解決影響中學教學秩序等問題,又不推遲現行高考錄取進程,也有利於選拔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

教育部明確表示,今年的自主招生考核,由試點高校單獨組織,不得采用聯考方式,不組織專門培訓。要求試點高校結合本校相關學科、專業特色及培養要求,確定相應考核內容。

如需筆試,考試科目原則上一門、不超過兩門。

往年部分高校組成的北約、華約、卓越等筆試聯盟將全部取消。

新政還規定,為保證考生機會公平,今年試點高校不得向中學分配推薦名額。也就是說,“校長實名推薦”也將隨之取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39

教育部回應高考招生計劃跨省支援確保各省今年錄取率穩中有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141

 

(視覺中國/圖)

針對近日社會關註的江蘇、湖北等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計劃安排問題,教育部5月14日晚在其官網回應,自2008年起,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啟動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每年安排增量計劃,由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豐富、錄取率較高省份的高校承擔。而教育部承諾,安排協作計劃,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錄取率、本科錄取率為基本前提。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預計江蘇、湖北兩省2016年的高考錄取率和本科錄取率都將比2015年有所提高。

一問:每年的高校招生計劃是怎麽安排的?

教育部:每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計劃總量,是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確定的目標,由國家發改委會同教育部研究提出初步建議,經全國人大審議確定的。之後,教育部主要根據各省高考報名人數、高校辦學條件等因素,綜合測算提出各省的招生計劃安排建議,商國家發改委研究確定。

二問:為什麽要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

教育部:由於歷史形成的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不平衡,部分省份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各省高考錄取率存在差距。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做出了“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決策部署。2008年,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啟動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每年專門安排增量計劃,由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豐富、錄取率較高省份的高校承擔,面向高等教育資源不足、錄取率較低的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招生。通過多年努力,省際高考錄取率差距明顯縮小,2015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0年的15.3個百分點縮小到5個百分點以內。

三問:協作計劃的實施是否會對支援省份的高考錄取率造成影響?

教育部:安排協作計劃,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錄取率、本科錄取率為基本前提。從實際執行情況看,各支援省份近年來的高考錄取率、本科錄取率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並逐年提高。如2013-2015年,江蘇省的高考錄取率從85.8%提高到88.8%,湖北省的高考錄取率從80.4%提高到87.0%。據測算,預計兩省2016年的高考錄取率和本科錄取率都將比2015年有所提高。關於兩省今年的計劃安排問題,兩省教育廳已與教育部進行了溝通,並向社會做了說明。

四問:對於做好2016年的招生計劃安排,教育部還有哪些考慮?

教育部:下一步,教育部將指導各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精心編制招生計劃,確保各省2016年高考錄取率、本科錄取率穩中有升。請廣大考生和家長放心,全心投入備考,爭取好的成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01

熊丙奇:全國重點大學該怎樣招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332.html

又一年高考臨近,各地的高校一本錄取率差異又引起關註。其實,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一本概念將逐漸淡化,如上海高考錄取已經取消一本、二本劃分,只有本科批次。社會對一本率的關註,更確切地說,是對全國重點大學(即985、211院校)在各地的錄取比例的關註。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重點大學的地區分布和在各省市的招生錄取計劃、比例有很大的地區差異。如何縮小地區差異,是推進高考公平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采取的辦法是,進行區域間的合作以及跨省調整計劃。但很顯然,這種措施只治標不治本,而且,由於涉及到各地考生的高考利益,往往會引發沖突與矛盾。目前,重點大學在各地的招生,是將一定的招生名額分配到各省,納入第一批招生。既然招生計劃分配到各省,這就成為各省戶籍人口的蛋糕,要對蛋糕進行重新切分,就涉及到利益調整。

在筆者看來,在現行高考錄取制度之下,調整全國重點大學在各地的招生計劃,由此縮小各地的錄取比例差距,空間十分狹窄。我國全國重點大學的招生,完全可以突破現在的分省按計劃錄取方式,借鑒研究生招錄方式進行招生,實行不分戶籍報考、大學結合統一入學考試和學校面試考察進行錄取的方式。

近年來,筆者一直呼籲進行高考改革,提出大學可按其舉辦者性質分三類進行招生改革。第一類是“國立”的全國性大學,作為全國大學,應面向全國招生,可在全國範圍內舉行統一測試,考生自由報考,再以統一成績去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進行招生,每個考生可以申請若幹所大學,同時拿到多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

第二類是“省立”的地方性高校,由於是地方出資舉辦的高校,這些地方院校可把更多的招生名額投放給本地,其招生錄取方式,可以采取目前的計劃錄取方式,根據學生的高考分數,結合誌願進行錄取。

第三類是高職高專院校,面對現實生源情況,這類院校可實行註冊入學、申請入學,高中畢業的求學者都可登記入學,學校辦學實行寬進嚴出。

對於全國性大學的自主招生改革,不少人不以為然,認為這在中國不可行,擔心高校濫用自主權,制造更嚴重的招生不公平。很多人的建議是全國一張卷,統一分數線錄取,這種建議只是取消分省計劃,而把全國所有考生按分數從高到低排序進行錄取,貌似很公平,實則根本不可行——不但制造全國範圍內更嚴重的應試教育不說,還忽視了各地存在的教育質量差距。如果實行全國一張卷一條分數線錄取,會出現全國超級中學、全國擇校,而薄弱、貧困地區的孩子更無希望進入重點大學。

如果全國統一考試+大學完全自主招生不可行,那麽,全國重點大學借鑒我國目前的研究生入學制度可以嗎?我國目前的研究生入學制度,就沒有分省計劃,也不實行按戶籍報名,考生可在學習地、工作地自由報名,參加統一入學考試(文化課考試和報考學校的專業課考試),然後由國家劃出基本的複試線,高校再劃出本校的專業複試線,入圍複試的考生再參加複試,整個制度已經運行十分成熟,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可以被全國重點大學進行本科招生改革所借鑒。

一方面,我國重點大學本科招生人數,大約在60萬左右,而我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總人數2016年達到51.72萬人,這和本科規模差不多。另一方面,目前招收研究生的院校,有很大比例為全國重點大學,有的全國重點大學的研究生招生規模已經超過本科招生規模,這些院校能順利進行研究生招生,沒有理由不能順利進行類似的本科招生。再者,我國高考改革已經提出要逐漸恢複全國統考,如果有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在任何地方自由參加這一考試,入圍複試後再參加學校的複試,大學結合統一測試成績和複試成績進行錄取,就突破了現在的分省按計劃錄取制度,又給了大學一定的自主招生權。

當然,全國重點大學本科招生在借鑒研究生入學考試時,可以進行進一步完善,比如統一測試不包含招生學校的專業課考試,而是基本科目考試(語數外科目加其他學科科目),考試之後,國家劃定基本複試分數(可設置分區分數線),達到複試分數的學生可自由申請若幹所學校(5~6所),大學進行綜合評價、錄取,每個學生可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或者如果做不到同時申請若幹所大學、拿多所學校錄取通知書的話,可填報5到6所學校平行誌願,大學再對入圍學生進行測試,結合學校測試成績,並綜合考生地區教育因素等進行錄取。

而未被全國重點大學錄取的學生,則可參加各省高校的錄取,在本省範圍,可利用全國統一考試成績,結合學生的誌願,按省屬院校計劃進行錄取。在省屬地方院校錄取結束之後,還未被錄取的學生,則可自主申請進職業院校就讀。那麽,這就建立起了新的招錄體系。這一招錄體系,既考慮我國當前的現實,又有成熟的錄取制度做借鑒,對擴大大學的招生自主權,突破原有的戶籍制度限制,可以起到切實的推動作用。(作者系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56

高考招生怎樣才能公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019.html

近日,湖北、江蘇、浙江、上海等地調出高考招生計劃支援中西部考生一事,令持續多年卻沈寂已久的高考招生地區不公平一事,再度引發熱議。

在討論如何分配高考招生計劃才算公平之前,不妨先來分析造成地區不公平的原因。

首先,最為重要的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尤其是優質資源,比如“985”、“211”之類的院校,到2013年,全國共有116所“211”級別的大學,數量較多的地區為北京26所、江蘇11所、上海9所、湖北7所、陜西7所,數量少的則如河南、江西、貴州、雲南等地,只有一所。

而這種情況的形成最為主要的是歷史原因。中國現代大學制度源於晚清民國,當時的大學主要由政府官辦和私人、基督教會私立,如武漢大學源於1893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複旦大學乃1905年由著名教育家馬相伯私人創辦,教會私立的則有金陵大學、齊魯大學(後並入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優質高校,這些高校主要集中在當時較為發達的城市。

到了1952年,全國上下掀起了高校院系調整大潮,將民國時期的英、美式高校體系改造成蘇聯式高校體系,並將高校資源集中在幾個片區,如華中地區集中在武漢,武漢大學就將原本在其他地區的中正大學(在江西)和湖南大學以及河南大學的部分院系並入;此外,華南集中在廣州、西北集中西安、華北集中在北京天津、華東集中在上海南京。於是,地區間教育資源的不均,更加劇烈。

不過,這種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某一個地區的模式,在過去的百年間,並未引發不公平現象。這是因為,1938年之前,大學都是采用獨立自主的招生考試制度,招生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不會考慮考生來自哪個省區。193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設立了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開始組織全國統一考試,統一招生,一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高考招生基本上是全國統一考試與招生。

80年代中後期,國家開始鼓勵發達地區探索教育新模式,上海率先取得自主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試驗權,打破教育改革堅冰,北京、天津、廣東、江蘇等地也隨之改革,分省考試、分省招生模式開啟。與此同時,伴隨著教育部下放高校管理權限,一些原為教育部直屬的高校與地方政府聯系越來越緊密,這些高校在接受教育部經費的同時,地方政府往往也會在經費和用地等方面大力支持,因此,招生計劃的天平開始傾斜,地方保護主義越來越嚴重,高考招生地區不公平也呈現愈演愈烈之勢。

到2005年前後,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國各省區的分配不均,達到頂峰,大部分優質高校,尤其是非京籍的優質高校,在本地的招生數量達到50%,甚至更多。這種不公平持續引發爭議,教育部於是強調,直屬院校要將在本地招生的指標降至30%以內,此後逐步有所改觀。但即使是30%,部分優質高校省區之間的錄取比率差異依然驚人。

實質上,近年來國家一直在探求逐步減少高考招生地區間的不公平,除了部署院系本地招生不得超過30%外,高校拿出獨立名額支援特定地區,如中西部省份的貧困縣和教育欠發達地區,從2011年開始,部分省區貧困縣的考生可以預先參與優質高校的錄取工作,複旦大學今年即宣布,定向招收不超過400名農村學生。此外,教育部每年根據各省高考人數,在招考前期對錄取率較高地區作出調出。近日引發熱議的高考招生計劃支援中西部考生一事,即屬此類。

至於如何解決這種不公平現象,當前國家平衡支援教育資源較少地區雖然是好的舉措,但收效較慢,且容易觸及既得利益者,推進阻力會越來越大;此外,不少人建議欠發達省份大力發展本省教育,這條路其實也很難行得通,因為一所優質大學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即使花再多的資金,投入再多,也難以將普通大學打造成名校,汕頭大學就是例證,且國家對教育資源的管控也較為嚴格。

而真正能立竿見影的,莫過於國家收回優質大學招生權限,尤其是教育部直屬985院校,加強對這類院校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取代地方政府投入的資金部分,讓這些院校與地方政府在經濟領域脫離依附關系,招生計劃全國統一制定,公平公正。

因為,近年來熱議的高考招生不公平,主要是指優質大學,因為從錄取來看,即使教育欠發達的江西,2016年也達到78.8%。而一本錄取率,河南、江西、貴州等省近三年平均在8%以下,而北京、上海、天津均超20%;如果是名校,那麽差距則高達10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64

教育部長:農村生上重點大學人數大增 招生比例超60%

今天下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做關於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中指出, 2015年,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3647萬人、比2010年增長17.5%;毛入學率達到40%,比2010年增長13.5個百分點,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陳寶生表示,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大幅提升,農村戶籍大學生招生比例超過60%,千萬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學生。

據教育部官網29日消息,據初步統計,今年,國家、地方和高校三個專項計劃共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9萬余人,較2015年增長20%以上,圓滿完成了目標任務。

陳寶生還介紹,2015年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經費近848億元,較2010年翻一番,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

據悉,今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有關精神,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進一步完善政策,優化服務,狠抓落實。

其中一項措施就是擴大規模,增加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機會。各地各校認真落實教育部工作部署,積極擴大招生規模,並通過單列誌願、單獨劃線、多次征集誌願、加大降分幅度等特殊政策,努力完成招生任務。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等校通過深入挖潛和加大錄取優惠,專項計劃招生人數均較去年有大幅提高。

據了解,教育部已要求有關高校做好入學資格複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等工作,對專項生入校後的學習和生活給予更多關懷和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65

北京將控制高校辦學規模 壓縮市屬高校京外招生人數

27日從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網站獲悉,《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今日發布。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和8項任務。

規劃提出,為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北京將在“十三五”時期控制在京高等學校辦學規模,推動在京部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有序遷出,支持在京高等學校在京津冀區域內合作辦學。

規劃指出,要控制在京高等學校辦學規模,逐步壓縮中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規模。推動在京部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有序遷出,老校區向研究生培養基地、研發創新基地和重要智庫轉型。同時,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通過重點扶持、聯合辦學、加強培訓等方式,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提升教育配套保障水平。

當日,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十三五”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解讀》,其中提到在“十三五”時期北京將不再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再新設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學校,高等教育學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積,城六區高等教育不再校內擴建;不再擴大普通高等學校成人教育、網絡教育、自考助學的面授教育規模。

此外,北京還將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屬高校通過整體搬遷、辦分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方式向郊區或河北、天津轉移疏解;推進良鄉、沙河高教園區建設,支持入駐高校本科生基本教學功能和部分實驗室遷入等工作。在疏解中優化高校布局和辦學結構,整體提升辦學水平。

北京市提出,將疏解部分中等職業教育功能,包括壓縮中等職業學校京外招生人數,疏解城市功能核心區的中等職業學校向郊區轉移等內容。旨在有序推動職業教育學校發展重心向河北轉移,鼓勵中等職業學校在河北獨立或合作發展。

據介紹,北京將加強與天津、河北兩地教育部門的聯系,著力推動教育各領域的深度合作,不斷探索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有效模式、路徑和工作機制。支持在京高等學校在京津冀區域內合作辦學、學科共建,成立學校聯盟,促進優質教學科研資源共建共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