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本央行會是下一個“瑞士央行”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93

大家都知道不要跟央行作對的道理,但如果央行“背信棄義”呢?

上周瑞士央行“任性”地取消了歐元/瑞郎的匯率下限,歐元/瑞郎瞬間暴跌40%,這讓大量押註瑞郎下跌的投資者巨虧,多家外匯券商集體爆倉,德銀、花旗這樣的大投行也虧損過億美元。

現在,一直在擴大刺激的日本央行也出現了“轉向”的苗頭,有官員希望“能盡快縮減貨幣寬松的規模”。據日經報道,面對大規模購買政府債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一些日本央行官員越來越憂慮。

央行高級官員表示,金融行業的壓力正與日俱增。

日本央行大量購債計劃推動長期利率跌到創紀錄的低水平,這令一些保險公司難以通過國債投資的回報來支付投保人利息。

日本生命保險公司因此將在二月提高終身人壽保險的溢價水平,富國互助生命保險正在考慮暫停銷售養老保險和其他產品。

長期超低利率越是持續,其他保險公司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樣的措施。日本的家庭財務狀況會受到沖擊。

另一個受到影響的是貨幣存款基金(MRF),其主要資金來源是證券經紀人處的留存閑置資金。這種基金將資金投向短期政府債券以及其他的安全投資品種。但隨著負的短期利率以及兩年期國債利率成為常態,這些基金想要通過債券投資產生正回報變得相當困難。

上周二,日本五年期國債收益率首次變為負值,一位MRF的經理稱,“現在想要提供正利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日本央行此前曾討論過這些負面影響。在去年10月央行委員會決定加碼寬松舉措的時候,一些委員提到這一舉措會傷害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並給公眾造成債券購買實際上是允許赤字支出擴大的印象。但是委員會權衡下來認為利大於弊,於是出臺了擴大QQE的舉措。

但從目前來看,這一舉措帶來的好處趨於黯淡,因為超低利率的影響,銀行貸款的收益已相當微薄,就算國債收益率進一步下沈,銀行也沒有降息的空間。

即使是在央行內部,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傾向於認為進一步降低利率通道的好處正在明顯消失。

上月日本央行委員會成員Takehiro Sato在解釋他為何反對10月央行擴大QQE的決定時表示,因為名義利率已經處於歷史創紀錄低位,進一步寬松的邊際影響並不強。

“我們已經給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一位央行官員稱,“我希望通過實現原定的價格穩定的目標,我們能盡快縮減貨幣寬松的規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86

希臘想要第三輪債務重組 冤大頭會是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96

ohman110211jpg-05870d5fb8fafa18

希臘總理齊普拉斯正請求歐元區夥伴國們減記希臘債務。如果他成功了,承擔損失的會是誰呢?

齊普拉斯承諾,將全額償還希臘所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歐洲央行的債務,已在歐債危機中經歷過兩次債務重組的民間投資者,將不會再次蒙受損失。

這麽一來的話被推到槍口下的就只有歐洲納稅人了。

歐元區政府及其在2010年建立的危機應急基金對希臘的債權接近1,950億歐元(2,210億美元),其中多數屬於緊急貸款。這些債務占希臘總債務的62%左右,民間投資者所持債券只占希臘債務的17%。

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及央行也為歐洲央行與IMF貢獻了資金,因此若希臘背棄承諾不再全額償還歐洲央行與IMF債務,納稅人又將多一道損失。

彭博總結了人們對於希臘債務狀況最常問到的問題。答案采集自希臘財政部和統計局的最新數據。

問:希臘債務規模有多大?

答: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共債務總額達3,155億歐元。

問:希臘最大債權人是誰?

答: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這是歐元區的危機應急基金。據該基金網站數據,其持有希臘債務1,418億歐元,約占該國債務總額的45%,平均債務期限為32年多一點,最後一筆還款日期為2053年。利率約為1.5%,與評級為AAA的主權國家借債成本相當。該利率會基於EFSF自身的融資成本進行浮動。

問:投資者交易的希臘債券規模多大?

答:經歷史上最大規模債務重組,大約2,000億歐元債券蒙受損失後,希臘可交易債券目前僅有675億歐元,包括短期國庫券的話為820億歐元。彭博整理的數據顯示,歐洲央行與歐元區各國央行目前持有約270億歐元希臘債券,占675億歐元市場流通中債券總額的40%。

問:希臘欠歐洲央行多少債務?

答:2015年期間,歐洲央行持有的66億歐元希臘債券將陸續到期,需要希臘償還。假設希臘不再新發行債券,而且其他小規模債券能到期按時償還,到年底時,歐洲央行將持有希臘605億歐元流通中債券里面的204億歐元。

問:希臘欠IMF多少債務?

答:據IMF網站,接近250億歐元。IMF的政策是絕不接受債務重組,齊普拉斯也表示不會試探IMF的決心。到2019年,希臘將向IMF償還大約194億歐元,2020-2024年再償還64億。

問:每個債權國可能蒙受多大損失?

答:要精確計算每個成員國可能受到多大損失,必須要考慮希臘違約給歐元區帶來的蔓延效應,歐洲銀行業受到的影響,以及希臘債務違約的具體數額。

問:但不是已經有一些預測了嗎?

答:部分國家有自己的預測。法國財長Michel Sapin表示,法國風險敞口達420億歐元。

據財政部數據和彭博測算,芬蘭總共有54億歐元希臘債務,包括該國在前兩次希臘救援行動中貢獻的資金,以及在IMF貸款中所占份額。

荷蘭在第一次救援時貢獻了32億歐元,其所擔保的EFSF貸款本金加利息總計達336億歐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22

屏幕及人口紅利、三四線城市、90後市場會是電影市場的機遇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38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2-6 13:36 編輯

貓眼電影發布中國電影行業報告:屏幕及人口紅利、三四線城市、90後市場會是電影市場的機遇

作者:張雨忻

在好萊塢電影工業中,對於“模式”的追求一直都貫穿始終,而這模式背後所沈澱下來的是大量的經驗和數據,這也是好萊塢能實現流程化生產和工業化生產的關鍵。但基於互聯網的大數據在電影行業里最初的應用也就是近兩年的事:Netflix 和《紙牌屋》。而在國內,美團的貓眼電影是比較及時的跟上了這波數據浪潮的一個。

貓眼電影最初聚焦於“在線售票”和”在線選座“,更多的是與各大院線及其下轄的影院合作。但去年 9 月,貓眼電影向電影產業鏈的上遊邁了一步:成為電影《心花路放》指定的網絡獨家預售平臺和聯合出品人。如此一來,貓眼便與制作方和發行方展開合作,進入電影行業的發行環節。隨後,這種合作方式又複制到了《智取威虎山》中。

美團在 1 月底給出了一份官方數據:貓眼用戶近 2 億,市場占有率超過 60%;2014 年取得了 50 億的總票房,較之 2013 年的 15 億票房增長了 233%,並且占國內電影總票房的 16.9%,超過萬達影業;2014 年下半年增長迅速,到了 12 月底時,每賣出 3 張電影票就有 1 張是通過貓眼電影賣出的。在這樣的數據基礎上,貓眼電影發布了一份電影行業報告(原報告鏈接)。這份報告的樣本均來自於貓眼中的真實交易數據,可以說是“用戶用花錢投出來”的數據。以下是詳細內容:

  • 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增勢明顯,遠高於全球水平


2014 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 296 億,其在過去 2 年中的複合增長率達到 32%,遠高於全球 6% 的水平。貓眼預測,2015 年中國票房將達到 400 億,其中一、二線占 244 億,三、四線分出 156 億。電影行業還有個特點:不會輕易就暴跌,觀影習慣一旦形成,看電影就會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2015 年的票房會持續在高位運行。


  • 屏幕數量持續上升,帶來觀影紅利


截至 2014 年底,中國銀幕總量 23600,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銀幕數仍有較大差距,但到 2015 年底總量有望接近 30000 塊,距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美國目前也僅有 10000 塊屏幕的差距。


  • 人口紅利依然是票房持續拉高的主要動力


中國票房是靠放映場次和觀影人次來直接拉動的。2013 年,我國的觀影人數為 6.1 億,2014 年則達到了 8.3 億,同比增長 36%。同時,2014 年通過線上購票的觀眾達到 35%,貓眼預測,2015 年線上化率將上升到 54%。那麽按照 2014 年觀影人次 36% 的增幅計算,2015 年會有更多二線中等觀影人群、三線弱度觀影人群會被在線售票低票價活動吸入影院 。


  • 春節檔將在三、四、五先城市獲得觀影高峰


春節期間占總人口比例 54% 的觀影主力城市居民將進行人口流動,更多下沈回三、四線城市的故鄉,平時緊促的城市時間也調整為無聊時間 。因此,觀影高峰也將同時向三線以下城市下沈。

貓眼電影給電影片方的發行建議是:在春節檔前半程重點突出一部“合家歡”的影片,以迎合下沈到三、四線城市的觀影主力以及這群里所帶動的潛在觀影人群;後期則結合春節檔觀影者“互通口碑,多次看片”這一觀影傳統,把重心突出在另外 7 部爆點影片和長線影片。


  • 電影消費的地域性特征明顯


比如,華東地區貢獻了 2014 年全國票房的 36%,是全國的“票倉”;華南地區觀眾愛好晚上看電影,每 5 人種就有 1 人是在 21 點以後入場的;華中地區觀眾觀影頻次最高,人均年觀影 7.5 次;西南地區女性觀眾比例最大。並且普遍來講,南方更偏好進口片、北方更偏好國產片。


  • 觀眾“看過什麽“和“想看什麽”之間存在關聯


貓眼通過分析用戶的購票記錄和所點擊了“想看”的影片,便可以分析出其中的關聯性。因此,貓眼基於既往影片推導出了觀影者在 2015 年 1、2 月份想看的新影片。由此輔助營銷宣傳人員從影片偏好類型推導出營銷宣傳時要主打什麽內容和創意元素。



  • 90後成為在線購票、選座等業務的主流勢力


90 後良好的經濟基礎以及對互聯網的重度參與,使他們成為了在線購票的主力人群。90 後觀影者占了在線購票用戶占比的 52%。 這也從數據層面揭示了《匆匆那年》能夠火爆的原因,即使口碑不佳,但影片類型和人群定位精準,觀影主力在 90 後群體在其中起了主要貢獻。

另外,2014 年愛情、喜劇和動作三種類型共同撐起了中國國產片的近 70% 票房,這三類題材的最大偏好者就是 90 後。90 後喜歡的電影 top5:《匆匆那年》71%、《小時代 3》70%、《微愛》69%、《同桌的你》67%,《京城 81 號》63%,可以看出他們最喜歡青春愛情片。


實際上,95 前已經成長為觀影群體的絕對主力,而 95 後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其增長速度很快。


  • 互聯網大數據能為傳統電影行業帶來什麽改變?


對海量用戶的精準數據的挖掘和分析能夠協助電影產業鏈各環節實現用戶洞察,追蹤需求變化並進行精準營銷,做到合理排片、提高影院上座率、提升行業整體運營效率。

貓眼手握的是龐大的用戶基礎 + 即時的數據反饋 + 強大的線下運營,而制片方、發行方和院線想要的都是更大的自主權、更靈活的市場反應能力以及更可觀的收入。


  • 最終,貓眼還將自己的大數據產品化了


這個產品就是一個數據可視化的工具“貓眼票房分析”,重要的是,其所有的數據幾乎是實時的。目前,產品尚處於 beta 版,但可以看出它分了三大板塊:實時票房、實時排片、實時上座率。當實時的電影市場數據開放出來以後,院線、發行方和制片方甚至研究機構都會成為受益者。(來自36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21

誰會是下個瑞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80

今年1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宣布取消歐元兌瑞士法郎1.20的下限,當天歐元對瑞士法郎的匯率暴跌將近28%。瑞士央行取消本幣與歐元掛鉤,加入貨幣戰,引起外匯市場軒然大波。在希臘債務危機風險增加時,還有沒有匯率掛鉤的貨幣可能像瑞士法郎這樣震動市場?

英國金融雜誌《經濟學人》網站的下圖展示了全球貨幣掛鉤的現狀。其網站文章將貨幣掛鉤的國家分為三類:

1、有的國家不喜歡自由市場的波動,傾向於管理本幣,同時通過隱性掛鉤維持資本管制,比如中國;

2、有的國家利用貨幣掛鉤獲得經濟信譽。比如上世紀90年代阿根廷就決定讓阿根廷比索與美元掛鉤,用這種方式幫助終止國內惡性通脹。這樣一來,實際制定貨幣政策的是美聯儲,不是阿根廷央行。

3、歐元區國家曾通過歐洲匯率機制建立貨幣聯系,直到1999年歐元問世,這種方式才壽終正寢。

貨幣戰爭,美元,瑞士法郎,美聯儲,瑞士央行,歐元

上述文章認為,某國讓本幣與一位貿易夥伴的貨幣掛鉤可以帶來一定的優勢,但也存在問題:

經濟政策必須服從於匯率目標。如果被掛鉤貨幣所在的國家收緊貨幣,掛鉤本幣的國家也必須收緊貨幣。如果兩國的經濟聯系不夠密切,這樣的貨幣政策變化可能根本不適合。市場會感覺到這種掛鉤的弱點。交易者會試圖破壞掛鉤,1992年英鎊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就是那樣。央行可能為維持掛鉤耗盡儲備,被迫放棄掛鉤的政策。

而以下全球外匯波動率的圖表顯示,目前波動極高,達到了歐洲債務危機和新興市場因美聯儲暗示縮減QE而大跌時的水平。它意味著,外匯市場預計又可能發生危機。

貨幣戰爭,美元,瑞士法郎,美聯儲,瑞士央行,歐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21

蘋果供應鏈重新洗牌  誰會是新的一軍?

2015-03-09  TCW
 
 

 

二○一五年,誰,將扮演台股衝萬點火車頭?答案,依然是蘋果(Apple)。

一年內股價成長超過七成,一度衝破一百三十美元,市值來到破天荒的七千七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四兆五千二百億元),足以買下整個俄羅斯股市,或是全球最大石油公司艾克森美孚(Exxon)兩次。這是蘋果在新春創下的驚人成績。

蘋果,還會繼續發威產品全面出擊,股價喊出再漲二五%

去年 iPhone 6 創造史上最大換機潮,華爾街一度認為蘋果的利多隨其問世而出盡,沒想到熱潮不僅持續延燒,甚至不斷突破極限。外資在跌碎一堆眼鏡後終於調整了目標價,摩根大通證券認為蘋果的合理價位至少在一百四十五美元以上,《霸榮》(Barron's)更預測,蘋果股價未來一年有望再漲二五%,至一百六十美元。

理由,就在三月九日,蘋果春季發表會「Spring Forward」上。

這一天,將是全新穿戴式裝置Apple Watch宣布開賣的日子。根據權威科技網站AppleInsider的消息,當天蘋果還將同步推出十二吋MacBook Air,以及改版後的iTunes與音樂串流服務。

事實上,這只是掀開蘋果二○一五年產品布局的一角,若攤開整個藍圖(見上表),可以發現,今年,將是蘋果有史以來推出最多款軟硬體產品的一年。

「如果說去年是 iPhone 獨領風騷,今年就是(蘋果產品)全面出擊,」一位負責蘋果代工的高層說。

做為全球消費性電子龍頭霸主,蘋果一出手,其規格、功能與外觀設計,往往就定調業界標準。舉凡過去的全觸控螢幕、一體成型鋁鎂合金外殼、指紋辨識等,皆能引爆非蘋陣營大跟風,帶動相關零組件廠業績水漲船高。

以今年的布局藍圖來看,全新產品 Apple Watch 所用的新材料藍寶石螢幕,預估將成為所有穿戴式裝置的基本配備,未來有可能全面應用到手機與平板上。新增的 Apple Pay、Health Kit 等軟體功能,則透露出蘋果跨足金融與醫療產業,欲全面打造生態系統的野心。

新款的 iPhone 6S ,則可能增添 3D 壓力感測器功能。透過這項新技術,手機可以偵測到按壓的力道,從而開發出偵測心跳、血壓、脈搏等新應用。

至於平板電腦與筆電兩大成熟產品線,則持續挑戰輕薄、快速與電池續航力的極限。

對台灣電子產業來說,蘋果幾乎等同於衣食父母,光是一支 iPhone 6 ,就牽動台股二○%的產值,若將所有的硬體產品全部計入,占比更是高達三○%以上。換句話說,只要能透析蘋果的產品布局與策略,就能預測相關台股今年的表現。

德盛科技大壩基金經理人廖哲宏分析,今年要投資蘋概股,主要看兩種類型,一種是 new feature(新功能),一種是 gain share(市占增加率)。後者比前者更具股價爆發力。

贏家,將上演大風吹可成訂單成長,宸鴻可望回 iPhone 之列

二月十二日,蘋果公布了最新的供應鏈名單,緯創、仁寶首度入榜。若加上原本的鴻海、和碩與廣達,代工五哥全部入列,一場供應鏈大洗牌的賽局隱然成形。

對蘋果來說,長期依賴單一供應商會對營運帶來高度風險,最好的策略,就是將訂單分散,使其互相箝制,既避開生產風險,也能控制價格。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納入新的供應商,重新調配訂單比重。

「這是一手胡蘿蔔,一手鞭子的手法,」一位台中光學大廠高層說,蘋果常常在談判初期開出逼死人的條件,看你做不做得到,如果成了,立刻增加訂單,若不成,就轉頭投資二線廠商。

和碩就是一個極佳範例。在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學習後,去年業績大爆發,從鴻海手上搶下超過兩成的 iPhone 6 訂單,股價隨即翻身上漲,今年二月股價一度超過鴻海。摩根士丹利證券預估,和碩今年的 iPhone 訂單占營收比重,將進一步提升到三○%以上,股價未來還有一○%的成長空間。

反觀鴻海,雖然穩坐代工老大位置,握有最主流的產品,訂單營收比率達七成,但在蘋果分散供應鏈的策略下,慘遭和碩瓜分,反而成為股價受害者。

這就說明了,今年的蘋概股,要挑的不只是純度,更重要的是低基期、具備成長爆發力者。

可成與鴻準的機殼王者之戰也是同樣的邏輯。鴻準是 iPhone 金屬機殼最大供應商,擁有六萬多台 CNC 機台(電腦輔助數值控制機),產能與規模比可成高逾一倍,但空有一身武藝,卻仍得受制蘋果的分散策略,眼睜睜的看著訂單流入可成口袋中。

巴克萊資本證券分析,目前全球 iPhone 機殼訂單,可成僅占五%,在去年 CNC 機台有效擴充,生產良率改善的狀況下,今年可望大幅提升到一二%,成長超過一倍。在需求及供給面互相配合下,營收、獲利都能穩定成長。

至於一度被踢出iPhone供應鏈的觸控面板廠宸鴻(F-TPK),今年頗有捲土重來的態勢。它曾是iPhone熱賣大功臣,也是蘋果在手持式裝置最重要的關鍵零組件合作夥伴,但當蘋果為讓 iPhone 更輕薄,它一夕之間失去iPhone 5訂單。

不過,對蘋果的供應鏈策略來說,只要你有持續創新的利用價值,永遠有機會翻身。宸鴻持續協助 Apple Watch 的觸控面板開發,以及 iPhone 6S 的3D壓力感測新功能研發,大和證券預估,如果蘋果採用這項解決方案,宸鴻不只能重回 iPhone 供應鏈,還可拿下五○%市占率,預估平均出貨單價達八美元,貢獻一四%毛利。二○一五年每股獲利可望達十五.九三元。

另一檔可望受惠於蘋果產品新功能的股票,正是當前的股王大立光。業界認為,蘋果的相機畫素停留在八百萬已有兩代之久,今年勢必要有所提升,且Android陣營早將前後雙鏡頭列為標準配備,蘋果極可能也在今年跟進。一旦成真,做為第一供應商的大立光,業績至少再翻一倍。

這就是為什麼儘管股價已經來到了二千六百元的新高天價,九大外資還是同步將目標價調到三千元以上。

然而大立光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一位光學產業高層就透露,其實蘋果對大立光的報價「越來越失望」,認為成本太高。若iPhone6 S將前後雙鏡頭列為標準配備,在節省成本與分散風險的策略下,很可能讓玉晶光接手。「即便玉晶光技術能力不到位,蘋果也會用軟體功能去彌補硬體不足。」該高層分析。

入榜,未必跟著蘋果賺緯創拿到蘋果屑,獲利挹注有限

事實上,隨著蘋果產品越賣越多、量越出越大,現在的供應鏈產能已經過於集中,蘋果這種「扶植老二打老大」的手法,已經要提前布局到栽培老三上,好讓手上多幾張牌可打。原本是蘋果絕緣體的緯創與仁寶,現在就因此而入選。

雖然外資界認為,緯創拿到的是量少又低毛利的 iPhone 5C,今年了不起再增加一款四吋的iPhone mini,占其營收不到五%,不只獲利挹注有限,還可能為了迎合蘋果要求,投入大量設備與人力,反倒侵蝕本業獲利。

而仁寶更辛苦,接手從去年第四季就開始衰退的 iPad mini,被認為是這連蘋果皮都稱不上,只吃到蘋果屑。

事實上,對於內功不夠的廠來說,蘋果單是毒藥,不是補藥。過去群創想做,卻搞不定良率,弄到虧損連連。另外一家觸控面板廠勝華,更是弄到公司破產,可以說沒有三兩三,不要想登蘋果山。

但對這兩家緯創、仁寶來說,接蘋果單不只是面子之戰,更是要趁此機會趕快蹲馬步練功,一旦像和碩一樣熬過了成長期,順利轉大人,營收、獲利、股價都能一飛沖天。

站在投資的立場,緯創與仁寶雖然都打上了蘋果光,但要享甜美果實恐怕還要再等上一、兩年時間,長線可以布局,今年可能很難有好的收穫。

看透了蘋果的產品策略布局,才能掌握投資二○一五年蘋概股的投資契機。

【延伸閱讀】搶先看蘋果2015產品布局,新款史上最多!

● iPhone系列iPhone 6S˙新增3D壓力感測器iPhone 6mini˙4吋簡化機種(主打低價市場)

趨勢1:壓力感測成為主流配備趨勢2:4吋成為低價手機主流規格

● 穿戴式裝置 Apple Watch˙全新介面˙外觀設計˙搭配Apple Pay行動支付

趨勢3:藍寶石螢幕成穿戴式裝置標準配備趨勢4:手表成為手機功能的延伸

● 機上盒Apple TV˙4K高解析度˙智慧錄影˙家電控制

● iPad系列iPad Air˙3 9.7吋˙高速A9晶片(主打消費娛樂市場)iPad plus˙12.9 吋大螢幕˙新增觸控筆(主打教育商用市場)iPad mini 4˙7.9吋小螢幕(主打低價市場)

趨勢6:小尺寸平板恐遭淘汰

● App軟體Apple Pay 2.0˙行動支付,付費方式與金融創新iTunes + Beats˙行動音樂結合線上音樂與高品質收聽體驗HealthKit˙行動醫療平台,搭配手機與手表

趨勢7:手機取代信用卡趨勢8:個人健康管理時代來臨

● MacBook系列 12吋MacBook Air˙高畫質Retina螢幕˙10小時電池續航力

資料來源:AppleInsider、鉅亨網整理:林俊劭

【延伸閱讀-圖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21

中集安瑞科——會是一個靠譜的長牛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85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3 09:34 編輯

中集安瑞科——會是一個靠譜的長牛嗎?

格隆匯 Adam港股那點事


3月8日港股那點事《天然氣產業鏈:好日子剛剛開始》對天然氣產業鏈面臨的變局做了深入的探討,文中提到的能源裝備龍頭中集安瑞科(3899)這周五剛好出了2014年業績報告,這期就邀請格隆匯會員Adam來詳細解讀該公司。

中集安瑞科業務分析
公司的三大業務板塊
1:能源裝備:(CNG壓力容器,CNG拖車,LNG,LPG拖車及儲存罐,天然氣加氣站系統,天然氣壓縮機,LNG應用等項目工程服務)
2:化工裝備:(化學液體,液化氣體及低溫液體罐式集裝箱)
3:液態食品裝備:(不銹鋼加工罐及儲存罐,項目工程服務)
根據最新的14年年報,三個業務占比如下:

而根據最新年報信息,能源裝備收入基本與上年持平,化工裝備略微上漲,而液態食品裝備則出現了大爆發。

2014年2013年

收入占比收入占比同比增長
能源裝備542340248.06%538487452.31%0.72%
化工裝備339939030.12%320125731.10%6.19%
液態食品裝備246173421.82%170733416.59%44.19%
雖然液態食品裝備增長的非常迅速,但畢竟收入占比比較少。公司最具有看點,也是最性感的是能源裝備業務,本文也會詳細說一下能源裝備的情況。 在能源裝備中,主要可以分為LNG(液態天然氣),LPG(液態石油氣)和CNG(壓縮天然氣),其中LNG業務大約占比50%。

相比市場上的其他競爭者,中集安瑞科是市場上LNG和CNG產業鏈最全的公司。



同時,中集安瑞科在低溫儲罐,低溫槽車等產品優勢較強,相關產品 的市場占有率很高。

LNG槽車國內市場份額50%+,LNG儲罐市場份額30%+,車用瓶和加氣站均在25-30%之間,CNG拖車70%+。

天然氣行業得到政策大力支持

國內天然氣消費和產量都增長非常快,近幾年的增長都能達到10%-20%,但是天然氣占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見下圖)


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 年)》中明確指出,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

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天然氣總消費量將提升至3600億方,相比2014年的1830億方接近翻倍。

從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看,天然氣占比仍僅4%,不僅遠低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亞洲9%的平均水平。若 2014-2020 期間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保持 3.6%的複合增長,到 2020 年天然氣消費比重達到 10%,則 2020 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較 2013 年增長約 120%,7 年複合增速達 12%。

政策是一回事,市場是另一回事

看似得到政策大力支持的天然氣行業卻發展的並不如人們預計的那麽順利。個人認為,公司的天然氣業務按客戶分,大致可以分為終端用戶和下遊用戶。

終端用戶一般為使用天然氣來發電或作為能源使用,如果他們看中天然氣,看中的必然是他對比替代能源的經濟性。 而天然氣的經濟性無非體現在,和煤的價格比(下遊發電,化工企業),和柴油的價格比(車用,船用改裝)。比如天然氣客車,一般天然氣客車要比同等的柴油客車貴8~10萬左右的成本。車老板選擇天然氣客車,首先希望是要靠天然氣燃料的使用來節省出來。但是天然氣發動機有一個特性,其熱效率相較於柴油機低。目前燃燒技術的天然氣發動機的熱效率一般不會超過39%,比柴油機低4%到5%,而這個熱效率的誤差就需要價格彌補。當天然氣的價格不超過柴油的65%時,天然氣發動機的經濟效益才能凸顯出來。還有比如電廠和化工企業,對他們來說是用煤發電便宜還是用天然氣發電便宜,這都是需要考量的。而柴油價格在14年大幅下調,而天然氣反而在年中加價了。

從下面幾張圖可以看出,天然氣在和柴油比的經濟性在整個14年都大大超過了65%,年末甚至超過了80%。14年中報中,由於終端用戶需求的萎縮,整個能源裝備收入同比下降了7%,所以個人估計,能源裝備中的這塊業務在下半年中不會有太多的增長。

LNG和柴油的價格走勢圖


LNG和柴油的價格比


但對下遊用戶來說,他們看中的就是未來中國天然氣行業的前景,這些一般就是以三桶油為代表的大國企。對他們來說,先把未來潛在供給保障了才是王道,13年上半年的用氣荒是絕不能再出現的。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全國各個地區大力開始興建LNG接收站,LNG的管道業不斷的從國外插入中國腹地,各地加氣站也源源不斷的出現。國家管理層也很有遠見的很早和俄羅斯,和中東談妥了天然氣進口事宜。這方面無疑將會增加中集安瑞科中遊LNG,CNG槽車和儲罐業務。

在LNG經濟性大打折扣的14年下半年,LNG槽車的銷量出現了井噴式增長(如下圖),由於在短距離下,槽車的運輸成本只有管道的1/6-1/7,所以天然氣布局的開枝散葉最後一定會由LNG槽車和加氣站完成。 另外從管理層了解到的信息,中集的訂單滿滿的排到了16年。 14年全年能源裝備的銷售額在這部分的對沖下應會只有同比減少3%-4%而已。


最後從年報中反應出來的結果就是,下遊用戶的旺盛需求對沖了終端用戶萎縮的需求,最終使得能源裝備收入保持平衡。

公司股價走勢和估值


公司股價在14年持續下行,從14年初最高的14.6元跌倒了如今的6快多。市場理解應是天然氣經濟性不佳導致公司結束了業務的高速發展,所以估值下降。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中國天然氣價格改革將在4月邁出巨大的一步,增量氣下調0.44元/立方米,存量氣上調0.04元/立方米,實現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的並軌。如考慮未來價改的深入,天然氣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調(政府為了發展天然氣則必須降低其價格使其保持競爭性)。這使得終端用戶也有了更加充分擁抱天然氣的理由,同時也利於終端車船加氣站的建設。另外隨著國內LNG接收站和管道的相繼完工,LNG儲存和槽車業務將會繼續保持高增長。而公司作為天然氣裝備的絕對行業龍頭,只要天然氣經濟性恢複,銷量上升,未來一定會迎來大發展,我認為是毫無疑問的。

最後再來談談估值。目前周五收盤價為6港幣元,14年每股收益0.66港幣,對應PE僅為9倍。9倍是中集安瑞科長期平均估值下降差不多兩個標準差,基本就屬於地板上的價格了,上一次PE低於9倍的那一年,股價從2元多漲到了6塊多,漲了3倍,這次可以創新高麽?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04

“勢利眼”導演、投資人徐崢會是下一個被熱議的“產品經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31/149455.html

黑馬說:2014年,電影圈有兩個被熱議的“產品經理”:一個是郭敬明,一個是張一白。所謂產品經理其實是需要放下身段完全為用戶體驗服務的。
 
3月30日,徐崢推出新作《港囧》。3年前,他導演的《泰囧》曾是中國電影史上最賣座電影,收獲12.67億票房,至今未被打破。3年後,他會是下一個被熱議的“產品經理”嗎?
 
對於這個命題,我們不急著下結論,先來看他在“產品經理”這條路上做了哪些工作。
 
 \文 | 本刊記者 彭卡茜
 
一個電影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首要的是,在外部派頭上不能弱。 
 
在3月30日下午進行的《港囧》定檔發布會上,徐崢以“徐布斯”的姿態亮相,這場發布會一改往常“電影主創+遊戲+定檔儀式/合影”的常規模式,徐崢模仿起了喬布斯,將電影定檔發布會做成了“蘋果發布會”。開始前,背景板囧得連蘋果的Logo都直接沿用了,“白蘋果”隨後才變成了一個“囧”字。
 
“徐布斯”走上臺,著簡約西裝外套、牛仔褲,頂著一光頭,派頭十足,與其說是個票房上的勵誌導演,不如說他更像個精明的商人。除了耍嘴貧、說段子制造氣氛,他還舉出了一系列有理有據的數據,配合圖文並茂的PPT背景,中間還不忘穿插各種視頻宣傳片。 
 
這個“喬布斯”看起來並不極客範兒,但徐布斯還是將自己的特色做了淋漓盡致地展現。從出演《瘋狂的石頭》開始,或者更早追溯到他主演的電視劇《春光燦爛豬八戒》,徐崢的“囧”式喜劇風格烙印在一步步加深。重要的是,從“豬哥哥”的蠢囧到《瘋狂的石頭》里的瘋囧,再到《泰囧》里的裹挾著些許奸詐的囧,他在表演上對喜劇角色做了更多挖掘,作為導演和投資人他也變得越來越自信了。
 
“我特別害怕上臺主持,原來想找前兩天風光正勁的汪涵來的,反正我們長得像,但他現在又更紅了,走不開。”徐崢如此調侃,最終決定自己來HOLD全場。 
 
打太極的“徐布斯”
 
從《泰囧》到《港囧》的片名來看,似乎有意將“囧”系列延續到底。就像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前面3部均在票房和關註度上獲得了極大反響。今年,《小時代4》還將繼續上檔。而面對2015年好萊塢大片年里,如《星球大戰7》、《007》、《速度與激情7》均已是系列片的第七部,徐崢表示,“真希望今天舉辦的“囧”系列8的定檔發布會。
 
說到“系列”或者“續集”的概念,隨著而來的討論就是圍繞“第二部能比第一部更好嗎?”“票房能超越此前的記錄嗎?”等。但這是一場沒有媒體提問環節的發布會,會後也沒有安排任何人的專訪時間。不過,基本上可能會被媒體提及的問題,徐布斯都做了解答,雖然很多問題也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打太極”:比如明明是定檔發布會,最終卻宣布“隨時上檔”;明明給出了具體的票房預測公式,卻最終撂下一句“對不起,我真的不知道。”
 
徐崢給出了一個基於《泰囧》票房基數為參考的《港囧》票房預測公式,如圖:12.67億的泰囧票房/50的人均票價=2534萬觀影人次*70(觀眾的大笑次數)=17.7億-(?*20個淚點)
 
翻譯一下就是:如果觀眾在現場有50次的大笑,用票房數去除一除可以計算出每一次大笑的背後可以收獲2500萬的票房。如果《港囧》的大笑次數能夠達到70次,那麽票數應該是1773800000,但是這當中還要刨除掉電影涵蓋的20個哭點……所以是,“應該怎麽計算呢?對於一部還沒有看到內容,還不知道怎樣激起觀眾的共鳴,是沒辦法計算票房的。”
 
徐崢始終《泰囧》拍完已經三年過去了,現在碰到有人讓他預測一部電影的票房,他一般是不會輕易開口回答的,因為這樣的一個說法不科學。“我們必須做一個系統的數據的分析才能得出最後的結論。而這三年里面,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太多變化。”
 

擅於精算的投資人
 
2013年,《泰囧》票房飄紅,當年在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時,徐崢就曾表示,自己就像是一個踩到了地雷的人,事實上地雷早就埋在那里了,只不過自己踩到了,結果爆炸了(《泰囧》的12.67億票房記錄至今未被打破)。
 
他還理性地分析了當時那個票房數字背後需要的若幹條件:一定的觀影人次;足夠多的銀幕數量和電影院;在電影上檔期間,保證完成那麽多次重複觀影;大家對題材的接受程度;整體的宣傳、營銷和傳播;一個合理的檔期等。
 
重點來了,他說:“我只不過是提供了(產品),引爆了這樣一個現象。我不想說它是個奇跡,因為我覺得馬上就會有15億甚至20億的電影出現。”
 
事實是,3年過去了,15億這個坎兒還沒有人跨過去。徐崢自己也忍不住調侃,為《港囧》做了一道供娛樂的算術題:一個創造了7.19億票房的女導演+一個創造了12.67億票房的男導演等不等於《港囧》的保底票房?20億?
 
如果按照徐崢謙虛的說法,他在《泰囧》的成功上只發揮了提供“產品”的作用,到了《港囧》他明顯“算計”得多了。
 
第一,分析“產品”所處市場的優劣勢。整場發布會節奏幾乎比照了他此前所參照的項目評估類別,理性分析了優勢和劣勢,包括大環境的現狀。
 
發布會上舉出了近三年來銀幕數、院線、觀影頻次等一系列對比數據,並十分有重點地提煉出幾個重要指示:1、無論是銀幕數、影院數、觀影人次等指標均有所增長,使得近兩年票房保持30%的增速;2、好萊塢大片仍是票房的吸金大戶。因好萊塢電影市場的配額達到34部,進口片數量已經達到了67部,這67部電影分得了130億的票房,和國產電影票房比是45比54。進口片在基數比較小的情況下,在票房數上幾乎跟國內是平分秋色。
 
中國電影的檔期有春節檔、端午節檔、七夕節檔等各種五碼八門的檔,但《港囧》似乎面對的是一個無檔期的“檔期”(小編YY:也可能是挑檔期挑花了眼)。
 
第二,做自己擅長的 “囧”系列創作內容。這一次較《泰囧》思考地更多了一點,三個方面的效果:主打合家歡類型,希望為觀眾帶來歡樂、帶來歡笑、帶來正能量;觀眾能在觀眾心中留下回憶;有好的口碑傳播。
 
第三,宣傳營銷在前。《港囧》這部電影關於類型、主題、甚至女主角的甄選都有宣傳片,將隨著宣傳的進度推進。宣傳物料包括:預告片13支,特輯10支,劇照100張、海報5個系列60張、落地路演38場、發布會9場等。(這些數據本來應該用在類似標題為“《港囧》xx億票房背後的營銷套路”的文章里。)
 
“勢利眼”導演的商人嗅覺
 
“趙薇,我們雖然沒有辦法透露她的年齡,但是她其實從影已經有20年了,其實她演的電視劇並不多,只有14部就已經火爆到這個程度,電影29部,總票房加一起達到35億,獲提名65次,獲獎34次;最火的《還珠格格》一年重播次數最高達到過13次;另外,她還是目前為主單片創造票房最多的女導演。”
 
這種“勢利眼”算法……真是好赤裸裸啊!不過他早就不是第一回幹這種事了。
 
話說,當徐布斯還只進化到“豬哥哥”的時候,他就對這種“榜大枝”的套路駕輕就熟了,“自我投資”的能力在當年就有顯現,挑角色的眼光也是相當犀利。
 
在一篇題為《徐崢:“勢利眼”成就影視夢》的文章中有相關描述,據說當年在拍攝《春光燦爛豬八戒》時,由於不被投資看好,劇組窘困到導演對外發話:“誰給拉來投資,誰就演主角。”徐崢剛好看了劇本,並對“弱智”的豬八戒一角很是看好,於是就拿著自己之前演話劇的全部積蓄找到導演,把存折拍在桌子上,“我要演豬八戒,這是我所有的積蓄,夠不夠?”他的邏輯是:“這部劇的投資不多,即便收視率慘淡,收回成本的壓力也不大”。結果是,收視效果很好,徐崢不僅獲得了比片酬還多出一倍的分紅,“豬八戒”這個喜劇角色也成為他的角色塑造作品中的一個經典。
 
之後是《李衛當官》、《瘋狂的石頭》,徐崢均有個人出資參與。那時候寧浩還是個“窮”導演,徐崢自己掏錢只為求個客串角色,結果“馮海”這個角色將其推向了國內一線喜劇電影演員的行列。
 
除了在電影上具備獨到的個人投資技巧,文章中還提到徐崢炒樓、炒股、炒期貨、收藏古董和投資林業等,各方受益俱佳,他早已是個低調的“億元富豪”。
 
這場名為“定檔”的電影發布會最終啥也沒定下來,最後還是要預測下票房的,這件事由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的一句願景來收個尾,大家可以自行探討下。“光線影業今年的整體目標是50億,去年的成績是31.4億,按現在來看一部票房30億的電影也不是沒有可能。”
 
回到最初的提問,“徐布斯”會是下一個被熱議的“產品經理”嗎?我們且待觀察,《港囧》能否囧好。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卡茜,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互聯網推倒了商業銀行,誰會又會是金融界的阿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80

互聯網推倒了商業銀行,誰會又會是金融界的阿里?
作者:李智勇

如果像經濟學家那樣把貨幣看成一種特殊的商品,把年化收益率看成它的價格,那就可以參照電商對互聯網金融進行類比,在這一視角下確實可以看到一些新的東西。

脫媒與去中介化

阿里崛起背後很關鍵的一個內在推動力量是去中介化,原本為了賣東西需要實體店、需要層層代理,所有這些東西產生的成本最後都會體現在最終產品的價格之中,這部分在價格中所占的比例往往會超過一半,甚至高達90%。這樣一來當一種模式可以把所有中間成本去掉時,那它在價格上必然產生優勢。小米這樣的公司則更進一步,把體現在最終價格里的廣告成本也去掉了,所以才能以極低的價格打造出現在的局面。

類比到金融界,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商業銀行正是那個應該被優化掉的中間層。唯一不同的是它不制造產品,而是一邊收一邊賣,相當於是賣二手貨的,但錢並不會因為舊了貶值,所以舊貨新貨並無差別。

商業銀行天生需要對抗去中介化的趨勢,它的努力方向是要讓這種中間層產生的價值大於它的損耗。商業銀行的職能確實在多樣化,但只要它業務的主體擺脫不了融資中介和支付的角色,那就不可能從這種對抗中解脫出來。業內人士管這種趨勢叫脫媒,但不管是資本還是技術上的脫媒,抽象來看本質上都是去中介化。

不管從那個角度看,在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都是恐龍一樣,應該趨於滅絕的東西,而不應該像現在這樣每年賺到最多的錢。這也許可以反過來證明我們的金融還不夠發達。

從融資中介的角色來看,如果各種直接融資手段越發達,那錢就越應該直接從有錢的流動到需要錢的,如果去中介化成功,那麽商業銀行賺取的利潤更應該體現在出錢人的收益增加以及借錢人支出的減少上。映射到電商就是我做完東西直接賣就好了,為什麽要流經商業銀行這個環節。

從風險控制和技術提供的角色上看,擁有用戶數據的和有能力提供技術平臺的直接做就好了,也不需要流經商業銀行。這個上馬蔚華在一次演講里提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說比爾蓋茨當年發現了這種趨勢,說我直接做銀行就完了,要你這些商業銀行幹什麽?最後還是美聯儲出面以需要分工的名義沒允許他做。中國央行沒幹這事,所以BAT紛紛殺入金融領域。

在支付上,阿里的支付寶已經走的比較遠了,現金相關的東西越少,商業銀行的支付功能就越會被弱化,這是一種比較明顯的趨勢,不必細說。但在融資中介這一角色上基於互聯網的各種平臺則處於崛起過程中,包括常被提到的P2P、眾籌等,但在這里確實還沒有一個一種統治性的產品。在下一小節繼續探討在去中介化的大旗下到底有什麽樣的事業可以挖掘。

電商的四種模式與互聯網金融

電商發展到現在一共出了五種模式:淘寶模式(C2C)、天貓模式(B2C)、阿里巴巴模式(B2B)、團購模式、唯品會模式。

除了唯品會這種模式外,阿里的業務覆蓋所有其他四大類別,在2013年淘寶、天貓、聚劃算(團購)的交易金額就分別達到:1.17萬億、5050億和582億。1688與Alibaba.com則分別達到:982億和24億。在這四種電商模式中阿里巴巴公司徹底的扮演平臺的角色,平臺的雙邊是客戶和商戶,它不直接參與交易,但為交易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支持。阿里到現在為止的市值大概有2000億美元,這意味著一種成功支持四種電商模式的平臺價值2000億美元。

拿這個來類比到金融我們可以發現什麽?

如果P2P真可以發展起來,那就是淘寶。如果企業可以靈活面向最終用戶售債那就是天貓。余額寶這類貨幣基金和眾籌正是團購。如果企業對企業的拆借可以平臺化,那就是阿里巴巴和1688。由於不管那里的錢都是無差別的一種特別商品,唯品會模式則很可能不會有。

類比阿里巴巴,我們可以猜想如果有人成功的為所有這些模式提供一種平臺,那這種模式至少可以價值2000億美元。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甚至可能比阿里更值錢,因為這類平臺的崛起意味著各大銀行業務的衰落,現在四大行值多少錢?

這四種業務模式實際上有一種本質的關聯,因為他們可以共享某些基本信息,在電商是賬戶、支付等,在金融則是信用、風險。所以統一提供支撐四種模式的平臺有一種天然優勢,可以形成網絡效應。雖然很難精確預測結果,但在這里重新崛起一個阿里其實是有種必然性在的。

傳統商業銀行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平臺,但這個平臺太大太厚,就像層層代理一樣,使自己成為了資源中心和利潤中心。與此同時錢的出借者和使用者並不知道誰是誰,所以銀行是交易的主體。而在阿里這類平臺上,客戶和商店是直接進行交易的,他們是交易的主體。相比之下,阿里這樣的平臺更像證券交易所,但有更大的靈活度。

從這個視角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的理解為什麽BAT等要紛紛殺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因為這實在是一個可以支撐另一極的大生意。馬雲說到BAT這個量級後,機會其實不多了,但不管怎麽不多,金融都必然是其中一個。

金融很像社會的血液,因此監管遠比其它商品更嚴格,與此同時既有力量也是無比強大,所以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有人全開四種模式,能否全開這四種模式,但只要去中介化這種趨勢還在,網絡效應還在,這方向就會始終有一種持續的推動力。

這是一場國戰

在最終格局確定前,這必然是一場慘烈的國戰。

說慘烈是因為就像阿里一崛起,蘇寧、國美、萬達立刻頭大並迅速跟進一樣,這個機會太明顯了,各路人馬必然會都殺到這里來。這和阿里崛起那時代略有不同,那時代還有藍海性質,但現在互聯網是顯學,垃圾一樣的創意都可能有人追捧,這種顯然的金礦,有實力的不可能會放過。

說是國戰是因為這種拼殺必然會是極為漫長的,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大家背後都有著太多的資源在支撐,一個創新可以讓你領先半步,但其他人會隨後跟進,所以當事人必須持續創新。

在這場國戰里面,有三類主要力量,一種是以創業公司為代表的新興力量,一種是傳統商業銀行的轉型,一種則是有資格的互聯網公司,比如BAT。即使是小米,當他的用戶量發展到一定程度殺到這里面也毫不稀奇。這三類切入者暫時也許還沒有交集,但如果特定的模式只有那麽幾個,而每個模式下又只有一家能活的比較好的話,那早晚會產生碰撞,尤其是當大家意識到需要複制阿里模式,打造支撐多模式的平臺時,這種競爭就會更加白熱化。

國戰的話影響最終成敗的因素會非常多,但從組織模式上看最核心的兩個因素則是拼爹和創新。我們很難具體猜測誰會勝出,但從組織模式上看,能拼爹且有足夠獨立性的模式無疑更有優勢。

原因很簡單國戰很難靠偏師取勝,因為偏師會在資源、組織流程上受到太多掣肘。著名的《創新者的窘境》里的價值觀、流程、資源框架來解釋這問題,但其實可以說的更形象點,老業務在比如柯達的膠片相機在現有認知、平臺、資源傾斜的支持下可以借勢輕松賺大錢,而新業務則要很苦逼的艱苦奮鬥還不一定能賺到錢,拿偏師做新業務怎麽可能不死?因此,單純的拼爹是不行的。

這也就意味著傳統商業銀行轉型和互聯網公司以部門為單位介入這場國戰,先天上不利的。形象來講這麽大的一個事業需要一個新的馬雲和新的十八羅漢,而不是說馬雲下面再有一個層級,這個層級再有十八羅漢。這看著是很小的一個差異,但其實差別很大。

所以說最好的模式是既有合適的幹爹,又有充分的獨立性。幹爹可以保證資源的供給,獨立性可以保證創新的土壤。對於這種需要摸索的新領域這種組合是很必要的。而這正是孫正義+馬雲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關鍵就要看各路新秀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十八羅漢,能不能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阿里那樣廣泛支撐各種業務的開放性平臺,如果成了那這就是下一個馬雲的出處。

需要補充一句的是,P2P金融和眾籌似乎把互聯網金融的門檻拉的極低,但我始終認為互聯網金融這種事情本質上會有比較高的門檻(比如打造信用體系和風險控制等),介入的人越多這種隱含的門檻就越高。我不認為一個創新就可以讓屌絲也玩金融,所以幹爹也是很重要的,要麽有幹爹,要麽自己是土豪。

2014年大批P2P金融掛掉從一個側面佐證了這個想法。大批介入者迅速倒掉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這是三種力量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一方面介入門檻被拉低;一方面這領域是顯然的有利可圖;一方面實際上很多介入者並沒有真的實力來運作這東西。只要這三種力量持續存在,那麽大批做互聯網金融的掛掉就會是個常態。

結語

當社會向前發展時,在底層做支撐的是能源通訊矩陣,在頂層則是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如果說信息流的密度像是可自燃的點火器,那麽後續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則像是讓燃燒持續的汽油。互聯網的興起已經極大的改變了這世界上信息流和物流的面貌,但資金的流動方式則仍然還比較傳統,尤其是從資金融通的視角來看的時候,一個典型證據就是我們國家最賺錢的公司始終是各大銀行。所以作為最終用戶的我們還真有理由期待這里出一場變革。


來源:互聯網金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264

時富金融(510):會是下一個”阿里影業“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56

時富金融(510):會是下一個”阿里影業“嗎?
作者:格隆匯 Chan


友情提示:工銀香港崩潰,渣打崩潰,匯豐崩潰,耀才崩潰,輝立崩潰。目前目測只有富途還堅挺。
上面這則不知真假的短信今天在微信朋友圈瘋傳:無數人在憤怒地抱怨自己開戶的券商交易系統宕機,想登登不進,想出出不來。這一幕我想這兩天很多炒港股的人都經歷了,經歷完才感嘆:原來這才是“系統性”風險啊!

這也變相說明了港股券商的好日子可能才剛開始!隨著今天港股2915億的天量成交再創歷史新高,這熱度估計一時是下不來了。

今日早盤港股沖高回落,大幅震蕩,相當多個股當天震幅超過40%。很明顯,對所有“港A股”閉眼無腦買入的美好時光可能已經過去,未來港股應該會出現一定分化,精耕細作的投資方式會逐步替代無腦買入。

但,並不完全,我認為至少還有一個版塊是可以閉眼買的——券商板塊。要知道港交所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最貴的交易所,而香港的券商估值還在一個窪地。剛經歷了A股牛市的你們應該非常熟悉這個邏輯:牛市的前期上漲最迅猛的必定是券商。而港股的牛市才剛剛拉開序幕,特別需要註意的是香港券商收的傭金可比大陸貴多了,千一只是起步價而已,香港的券商正迎來他們最好的年代。

下圖是國內剛披露了業績的4家券商,A股牛市對券商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大夥可以感受一下。


那麽問題來了,港股這麽多券商到底買哪一個最好呢?我今天不談665,也不談1788,更不談218,並不是說上面這些不好,而是我有更好的介紹——時富金融服務集團(510)。理由如下:

1、追落後!
665近期6個交易日股價已經翻倍有多,1788和218也有50%的漲幅,而510卻只有區區不到30%的漲幅。為何510漲幅落後這麽多?因為這輪港股上漲受益最多的是港A股,而很多人卻認為510是一個純正的香港本地券商,並不屬於港A股之列。這個你只要看看717就知道了,港資券商和中資券商的待遇天差地別。

下圖一是中資券商665海通國際,圖二是港資券商717英皇國際,圖三是510時富金融。




港資券商不給力這個的確是合理的,因為香港的券商牌照比較容易獲得,所以香港的本地小券商非常多。結果就是沒有幹爹的港資小券商抗風險能力不高,每有風吹草動都可能倒下,每年香港倒閉港資券商的事情都偶有發生。

但是,如果510時富金融不是港資券商呢?那是不是接下來該追追落後了

2、有幹爹!
其實510時富金融是一個背靠超級幹爹,質地純正,流通盤極小,概念充分,不折不扣的港a股券商!公開資料顯示,510背後的超級幹爹就是大陸最具實力的商人盧誌強的泛海控股。泛海系有多牛逼請自行百度,雖可能不及阿里系,但也在伯仲之間

泛海集團涉足的領域可見下圖。


一句話:中國境內,除了民生銀行不是泛海控股,其他帶民生兩個字的所有金融機構都是泛海控股的!

有個好幹爹真真是極好的,阿里影業和阿里健康也不負幹爹之恩澤。1月底的時候我就在格隆匯寫過一篇《趙薇都來了,阿里影業要搭多大一臺戲?》當時阿里影業的市值可只有300億,方才轉眼已破千億,不知道其中的機會有多少人抓住了。

其實仔細來看,時富金融(510)和阿里影業(1060)是極像的:
都背靠一個好幹爹
都處在一個性感的行業
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阿里影業在馬雲入主前市值才區區90億,馬雲入主後,什麽也沒做,公司什麽都沒有的時候市值就竄到了300個億,近期幹爹稍有動作,市值立馬就破了千億——事實上,我們到今天其實還是不知道馬雲到底要幹些什麽,要註入什麽資產。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黑箱操作的糊塗賬,但這絲毫不妨礙阿里影業市值破1000億——要知道中國全國一年電影票房總收入才不到300億,阿里要拍多少部電影才行啊。

再看時富金融,目前市值才區區26個億,而且舊的券商業務還在開展,還能盈利,雖然泛海幹爹目前處在無為狀態,可這是不是也恰好給了我們絕佳的買入機會?如果幹爹真的動手了,那麽阿里影業就是前車之鑒!

除此之外,有了泛海的背書,時富金融目前的股價還是非常安全的,特別是在港股走牛的大背景下。要知道泛海入股的價格可是接近4毛錢的,而時富現在的價格也就6毛錢。可以算是下跌有限,而上漲沒有天花板的一個票了。

3.有故事!
下面就來談談故事,有故事的公司才沒有天花板

眾所周知泛海手上金融資產眾多,隨便哪一塊扯點關系,就足夠撐死510。510是券商,最直接最簡單的玩法當然是民生證券和時富金融來個聯動即可,港股a股化,定價權爭奪,AH互動,兩地券商必將聯動多多,業務多多,money多多(最簡單,比如借助這波港股大行情,富裕的幹爹弄點錢過去給時富金融放孖展,分分鐘賺爆)——看看國內海通證券與香港海通國際(665),國內國泰君安與香港國泰君安國際(1788),你就懂了。

但泛海這麽大張旗鼓在海外弄個證券牌照齊全的殼,如果只是讓兩地業務做些輸血性聯動,那就未免太小題大做,甚至多此一舉了——馬雲在1060與241身上的玩法,當然不是馬雲一個人的專利!

所以,玩大點,泛海完全可以直接把民生證券裝進時富金融,來個蛇吞象。這不單是為了資產整合,要知道對於內地腰纏萬貫的大富豪來說,把核心資產弄成海外上市,是非常必須也是非常聰明的一步,個中緣由,你懂的!

其他不多說了,剩下的,諸位自己去分析把握吧。

(編者按:會員分析任何公司都有其特定立場,請讀者自行把握其中機會與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05

58趕集牽手後,下一對“在一起”的會是誰?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7/149641.html

黑馬說:今年真是個“在一起”的好日子。繼滴滴和快的合並之後,58同城和趕集網這對老對手終於也同歸於好了。於是,巨額的廣告費省下了,口水仗不用打了,整個世界也清靜了。這再次證明,商場上沒有永遠的對手,只有永遠的利益。

那麽,除了滴滴+快遞、58+趕集,下一對“在一起”的會是誰呢?黑馬哥盤點了當下熱門行業的老大和老二們,發現還真有不少對兒有喜結連理的可能。下面,黑馬哥就為您絮叨絮叨。
 
文 | 周末
編輯 | 王冀

 
58趕集,一個啥都有的神奇網站!
是不是毫無違和感?

未曾想,兩家整天在公交地鐵里較勁的網站,卻走到了一塊兒。這也再一次驗證了,利益才是商業競爭或者合作的根本。

話說回來,兩家合並,除了可以減少一條整天狂轟濫炸的廣告,似乎也沒失去什麽。不過楊冪、謝娜、姚晨和公交司機表示哭暈在廁所——又少了一個大客戶啊。最傷心的估計是“媚娘”範冰冰,剛接替謝娜擔任趕集的代言人,居然就趕上這麽一出。

既然他們都這麽任性,我們就索性放開了扯。繼58趕集之後,還有哪些企業可能搭夥過日子呢?我們不妨大膽想象一下,您不必過於認真,權當茶余飯後的談資吧。
 
神州租車&一嗨租車

打車市場最近的姻緣很旺,滴滴快的在情人節合並之後,市場又迅速傳出易到用車和Uber合並的消息。那麽,作為汽車租賃領域的神州租車和一嗨租車有沒有可能呢?

背靠聯想的神州租車,於去年9月份在香港上市;背靠攜程的一嗨租車也於去年11月份在美國上市,兩家的勢頭可謂是前腳跟後腳。

神州租車創立於2007年9月,是目前中國汽車租賃行業的老大,其業務涉及短租、長租、融資租賃,以及GPS 導航、道路救援等服務。一嗨租車創立於2006年1月,在全國100多座城市開設了1200多個服務網點,主要提供短租、長租,以及個性化定制等租車服務。

發現沒有,兩家公司的業務相當雷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神州與一嗨並非沒有合並的可能。再說,雖然滴滴和快的不是直接的競爭對手,但未必不是一個潛在威脅,早點合並,就能早日搶占市場。

美麗說&蘑菇街

美麗說和蘑菇街都是從面向女性消費者的淘寶導購起家。在遭遇淘寶封殺後,兩家網站開始轉型,方向都是搭建自有交易平臺,基於已有的龐大會員數量做時尚平臺電商。

截至2014年年底,蘑菇街共計完成了五輪融資,總額達2.5億美元。據美國媒體披露,蘑菇街正在嘗試一筆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20億美元。而美麗說此前也完成了五輪融資,融資總額同樣達到2.5億美元左右,估值達30億美元。

美麗說和蘑菇街這兩家體量相同的公司,總是被相提並論,簡直就是“郎才女貌”。不過兩家也沒少明爭暗鬥,就在前幾天,蘑菇街還投訴美麗說抄了其App的6.0版本,號稱從產品整體功能設計到界面設計,都被美麗說抄了個遍。對此,我們只能說,恨(ai)得這麽深,是不是快在一起了?

世紀佳緣&百合網

世紀佳緣從上市之後就一直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創始人龔海燕也從CEO的位置上離職,如此種種都讓世紀佳緣的股價在近年來一直表現欠佳。

而百合網作為中國第一家實名制婚戀服務商,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僅次於世紀佳緣,而且這種差距一直在縮小。

目前,兩家都開始了由線上到線下的業務轉型。2014年3月,世紀佳緣CEO吳琳光表示將著力發展線下業務。此前,百合網已經在線下婚戀市場布局。原本的老二這一次走到了前面,世紀佳緣這樣的戰略調整已經開始引發雙方的摩擦。

搞婚戀的網站自己先走到一塊兒也未嘗不可,至少也是一個活生生的廣告——愛情,沒有什麽不可以!

58到家&河貍家

58到家,顧名思義,肯定是58同城的項目。作為58同城的一個獨立子公司,58到家主要通過聚集兼職的手藝人來提供垂直領域的到家服務,目前開通的有家庭保潔、搬家、空調維修、到家美甲等業務,覆蓋到國內12個城市。

河貍家是專門的上門美甲平臺,目前已經獲得了由IDG資本投資的3000萬人民幣A輪投資,並剛剛上線了上門美妝類的服務。靠著牛腩起家的雕爺這一次打造的上門美甲也沒少跟58到家競爭。雖然58到家業務面更廣,但河貍家與58到家合並,將在很大程度上壟斷女人的手。

攜程&去哪兒

攜程和去哪兒合並的傳聞由來已久,雙方在酒店預訂和機票市場歷來就打得兇猛。攜程是在線旅遊市場的老大,早在2003年就在納斯達克上市,去哪兒這只小駱駝,最近幾年也是發展迅猛,動作頻頻,2011年還獲得百度投資。

攜程創立於1999年,市值達到89億美元。去哪兒創立於2005年,當前市值為51億美元。他倆要是合並了,下一個估計就該輪到途牛和藝龍了吧。

美團外賣&餓了麽

美團和餓了麽原本不是同一個頻道的公司,隨著美團介入外賣市場,與餓了麽的交鋒就變得無可避免。

美團在團購市場突破重圍之後,將目光投向了外賣市場,餓了麽面對這麽一個龐然大物也是毫無懼色。之後雙方的表現就正如大家所見的一樣,口水戰之外,地推時的肢體沖突也在所難免。

當然,雙方的沖突不僅僅是肢體沖突,更是在市場戰略上的沖突。餓了麽原本以高校市場為主,但現在也開始攻占城市白領市場,雙方的業務越來越重合,也意味著正面沖突愈加嚴重。但是打著打著,就容易抱在一起,誰說不是呢?

腦補一下,85後的張旭豪與70後的王興左擁右抱……嘖嘖,想想就好,別當真!

聚美優品&唯品會

聚美優品是一家化妝品限時特賣電商。嚴格意義上說,它是團購形式的女性化妝品垂直B2C。唯品會的經營範圍顯然寬泛得多,除了美妝,每天還有100 個品牌授權特賣,覆蓋了男裝、女裝、童裝、美鞋、美妝、家紡、母嬰等。

這兩家都在美國上市的特賣網站,在美妝領域的重合決定了競爭不斷。唯品會當前的市值是165億美元,而聚美優品只有31億美元。不過與市值不相匹配的是企業曝光度,比起聚美優品陳歐的高調,唯品會沈亞低調得有些過分了。假如真的合並了,陳歐幹嘛去呢?
以上全為58同城與趕集網合並之後的YY,並未得到當事方的評議。總之,有則趕緊宣布,無則繼續努力尋找“伴侶”吧。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周末,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