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稀土”整頓預期大 稀土板塊會否迎來第二波行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499.html

一直以來,黑稀土帶來的行業產能過剩、出口量增價跌等問題,使行業整體虧損。

稀土板塊在去年6月至今年2月一直走低,不過隨著供給側改革預期,使稀土板塊在今年2月以後迎來一波行情。近期,市場對稀土行業的整頓有較高預期,《稀土金屬管理條例》或有望出臺,稀土板塊會否迎來第二波行情呢?

據了解,我國稀土供給約占全球85%,2015年國內稀土總量開采指標10.5萬噸,黑稀土約5萬噸。隨著稀土價格持續低迷,2015年全行業虧損約6億元,2016年一季度繼續虧損約0.9億元。國內稀土總量開采指標為10.5萬噸。正規配額輕稀土8.7萬噸,中重稀土1.8萬噸。目前,中重稀土正規企業全面虧損,私挖濫采導致行業產能過剩。而部分輕稀土企業呈現微利。

如輕稀土企業中科三環2016年一季度凈利潤0.63億元,同比上漲1.84%;鼎泰新材凈利潤為345.72萬;北方稀土凈利潤為665.6萬。

而一些中重稀土上市公司則呈現虧損,如廣晟有色2016年一季度營收為5.1億元,同比下降34.02%;凈利潤為-6554.47萬元,同比下降2530.97%;*ST五稀凈利潤同比下降624.29%;廈門鎢業凈利潤同比下降17.49%。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稀土公司在2016年年報盈利預測中,營收及凈利潤均預測大幅增長,且虧損的公司均扭虧為盈。

稀土板塊在年後是資本市場的熱門板塊,作為戰略資源,近年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自供給側改革的政策預期,使稀土板塊在2月觸底反彈,2月至今稀土板塊漲幅達47.99%。稀土行業供給側改革核心在於打擊私挖亂采的執行力度。

從行業環境來看,稀土收儲預期、打擊“黑稀土”、稀土集團整合是稀土價格持續上漲的動力所在。市場對於稀土行業的“黑稀土”整頓有著較高預期,隨著供給側改革政策持續催化,《稀有金屬管理條例》有望很快出臺。涉及稀土總量控制以及開采、冶煉和流通環節管理辦法。

華創證券分析師李斌認為,對比歷次行情,2016年與往年的不同之處在於,WTO敗訴之後首次收儲,國家重視程度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黑稀土有望被有效控制;收儲的量和持續時間預期大於往年;新增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需求。2016年稀土有望比擬2010年至2011年。

廣發證券分析師巨國賢認為,稀土作為中國戰略性優勢資源將受益供給側改革,近期,稀土供給側改革政策持續催化,岑溪市聯合執法搗毀4個盜采點的27個沈澱池,打擊私挖亂采的預期有望逐步兌現,引領稀土板塊進入第二階段行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24

盜指會否今晚破52週新高?!

上星期去打高爾夫,碰到一名來自強國的Trader。筆者好奇問他對市場的看法,他有三點意見:
  • 盜指會創新高。
  • 美息繼續尋底。
  • 不看好強國股市。
上星期五盜指收市,幾乎以52週新高收市。執筆時盜期升81點,米帝30年國債息率2.10%,而美國CCC信貸息差下跌至13.90%。有趣的是,QQ(00700:HK)已破52週新高,強國Trader預言會否兌現,今晚可知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26

這個消息會否讓你涼快點:華為、招商分錢帶動廣東個稅猛增

占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八成多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大增48%;個稅收入增量的68.4%來源於深圳;上半年廣東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比全國地方平均增幅10.1%高7個百分點……

這是26日召開的廣東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二十七次會議上,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誌權所作的《關於廣東省2016 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所透漏的消息。上半年,廣東財政收入可謂“盆滿缽滿”。

華為招商派息分紅,個稅大幅增收

據快報統計,2016 年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438.63 億元,同比增長17.9%,剔除5 項政府性基金轉列一般公共預算因素後可比增長17.1%(以下收入增幅均用該可比口徑),完成年初代編預算的53.8%,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其中稅收收入完成4426.95 億元,同比增長19.9%,為年初代編預算的55.3%,快於時間進度5.3 個百分點,稅收占比為81.4%。

曾誌權介紹,上半年廣東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比上年同期的11.9%高5.2 個百分點,為近5 年來同期增幅最高值。從全國來看,該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比全國地方平均增幅10.1%高7 個百分點。

分稅種來看,國內增值稅完成942.01 億元,同比增長45.7%,其中由於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改征增值稅完成278 億元,同比增長66.2%。剔除改征增值稅,國內增值稅收入同比增長38.6%,增幅高主要是由於從5 月1 日開始,中央與地方的國內增值稅收入劃分從之前的75:25 調整為50:50。

相比之下,營業稅完成1037.78 億元,同比增長4.7%。增幅較低主要是從5 月1 日開始,營改增全面推開,同時營業稅及改征增值稅調整為中央與地方五五分成。

企業所得稅完成880.8 億元,同比增長17%,一是由於該省工業企業效益較好,1-5 月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5.8%。二是由於部分現代服務業發展較好,利潤增長較快。

數據顯示,1-5 月份,全省於工業的國內稅收(全口徑,含中央級,下同)同比增長5.5%,

比來源於服務業的國內稅收增幅20.4%低14.9 個百分點;工業對全省國內稅收增長的貢獻率為12.8%,比服務業對國內稅收增長的貢獻率74.5%低61.7 個百分點。

從地方稅收來看,工業與服務業的差異更大,1-5 月份來源於工業的地方稅收同比增長8%,比來源於服務業的地方稅收增幅29.2%低21.2 個百分點;工業對地方稅收增長的貢獻率為7.6%,比服務業對地方稅種增長的貢獻率78.2%低70.6 個百分點。

這也說明,目前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廣東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力量。從廣東工業化進程看,目前廣東正處於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階段,服務業增長相對較快,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更加突出。上半年廣東第三產業增加值19456.69億元,增長8.7%,貢獻率為59.6%,比2015年全年提高2.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4.4個百分點。

一些稅種的表現頗為引人關註。其中,上半年廣東個人所得稅完成373.11 億元,同比增長34.5%,收入增量的68.4%來源於深圳。主要是由於以華為、招商為首的重點納稅大戶業績突出,派息分紅繳納個稅出現明顯增長。

樓市回暖帶動土地收入大漲

此外,樓市的回暖對部分稅種和土地出讓金的增長貢獻顯著。合富房地產經濟研究院院長龍斌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上半年,在樓市整體回暖中,區域分化比較明顯,一二線城市明顯好於三四線城市。在四個一線城市中,廣東就有廣州和深圳兩個。今年包括深圳、廣州以及佛山、東莞、珠海在內的珠三角地區樓市的銷售勢頭都非常好,因此廣東樓市大幅跑贏全國。

反映在財稅方面,上半年廣東中小稅種完成1193.25 億元,同比增長16.5%,增幅比上年同期的3.1%提高13.4 個百分點,主要是受房地產市場回暖影響。其中,土地增值稅收入完成368.21 億元,同比增長34.6%、增收94.6 億元;契稅收入完成246.98 億元,同比增長35.7%、增收64.96 億元。土地增值稅和契稅合計拉高了中小稅種收入增幅15.6 個百分點。

此外,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累計完成1637.88 億元,同比增長42.2%。報告分析,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增長較快,主要是由於占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八成多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在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回暖的帶動下,同比增長48%。

在支出方面,也是頗具亮點。尤其是為了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步伐,廣東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明顯提速。

上半年,廣東科學技術支出完成226.7 億元,同比增長138.7%。增長快主要是為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其中技術研究與開發支出92.98 億元,同比增長139.9%、增支54.23 億元;科技條件與服務支出24.96 億元,同比增長538.9%、增支21.05 億元。

此外,在教育指出方面,上半年廣東高等教育支出完成89.22 億元,同比增長41.3%、增支26.08 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203

遼寧掛牌國企股權 且看民資會否接盤

在決策層大力推進國企改革之際,國企重鎮遼寧率先吹響了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號角。近日,沈陽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布公告稱,遼寧省向省內外戰略投資者首批出售9戶省屬國有企業的股權。

出售國有股權裨益頗多,社保基金等國資股東也表現積極。且在前期出臺的32號文中,亦對國有資產交易行為進行了規範。然而,最關鍵的問題是誰來接盤,以及遼寧省政府如何提振民間投資者的信心。

危機倒逼的改革

根據《遼寧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戰略投資者股權轉讓公告》,為引入戰略投資者,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省政府決定向省內外戰略投資者首批出售本鋼集團、華晨集團、交投集團、水資源集團、遼寧能源集團、遼漁集團、撫礦集團、沈煤集團和鐵法能源等9家企業股權。

這9家企業目前均為100%國有股份,遼寧省國資委占80%、遼寧省社保基金占20%。遼寧省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方面稱,此次轉讓9家大型國企股權,是本著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推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實現國有資產收益全民共享的原則,吸引戰略投資加快混合所有制國企改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是一場危機倒逼的改革,具有一舉多得的積極意義。通過產權層面的改革,引入戰略投資者,改變地方國企一股獨大的局面,用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方式來轉變國有企業的運營機制。此外,此舉可利用國有資本來充實社保基金,彌補遼寧社保基金缺口。

由於歷史因素和老齡化嚴重等原因,遼寧養老金入不敷出,缺口很大。今年以來,按照遼寧省政府關於劃轉省屬企業300億元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部署,遼寧省國資委完成了本鋼集團、華晨集團、能源集團等10戶省屬企業向遼寧省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劃轉20%國有股權的工作,這次出售的是遼寧省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有其中9家國企的股權。

項安波認為,目前經濟形勢下,國企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和壓力。省屬國企層面的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對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和質量、提振地方經濟有促進作用,對東北其他省市國企改革和提振經濟也具有示範效應和借鑒價值。

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各省市GDP數據顯示,遼寧以-1.3%的增速墊底,是全國唯一的負增長省份。東北三省近兩年的經濟表現也在全國墊底,其中遼寧2015年的GDP增速僅為3.0%。

今年4月28日高層下發的《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幹意見》,將東三省今年面臨的困境概括為“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明顯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夠充分”等問題。

社會資本會否接盤?

國有股權轉讓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國資方面也表現積極,然而最關鍵的是,社會資本會接盤嗎?

公開資料發現,這9家企業規模龐大,經營狀況各有不同,既有虧損較為嚴重的企業,也有諸如華晨集團等盈利狀況不錯的國企。這9戶企業當中,有5戶旗下直接擁有A股上市公司,或持有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此外,9家國企中有本鋼、沈煤、鐵法能源、撫礦4家都來自於產能過剩的鋼鐵、煤炭領域。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肇勇認為,為具有國資背景的鋼鐵和煤炭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有利於國有資本從相對落後的產業過渡到高端的產業,增強國有資本的盈利能力、提高國有資本的利用效率。

根據公開信息,華晨集團2015年營業收入1120億元,稅後凈利潤61億元,擁有南北兩大產銷基地、6個整車生產企業、4個發動機生產企業,有金杯、中華多個品牌,也是寶馬汽車在我國的唯一產地。遼寧交通投資集團資產2386億元,負債1191億元,擁有遼寧境內34條主要高速公路的建設運營權。遼寧水資源集團擁有3個管線供水公司、9座水庫資源,控制著遼寧大部分地表水資源和供水網絡,資產總額504億元,負債率23.45%。本鋼集團是遼寧省屬最大的鋼鐵企業,總資產1414億元,負債率為75%,公司在汽車板、家電板、石油管線鋼等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遼寧出售的省屬國企體量較大,某些企業負債也較多。項安波對此稱,社會資本是否有能力、是否願意接盤確實是個問題,由於盤子大,一般的民企買不起,債務多也會導致民企不願意買。市場決定價格,由供需關系來決定。應該用市場化的方式,資產好可以有溢價,資產不突出、投資者不踴躍的情況下也可以有適當折價。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東北的民間資本投資呈現斷崖式下滑,增速下降了31.9%,其中遼寧1~6月民間投資為58.1%的負增長。

今年2月份發布的《遼寧藍皮書:2016年遼寧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稱,目前遼寧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這也為下一階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允許民資和企業員工參股帶來諸多不利條件。

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占斌近日稱,東北民間資本投資增速下滑的原因包括經濟形勢不佳,民資不想投;政府管理服務不到位,民企不敢投;融資難、融資貴突出,民企無錢投;門檻高、渠道窄、約束多,民企無處投等因素。

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兼首席研究員李錦李錦則認為,即便現在有了意向投資人拿到一部分股權資金,也是杯水車薪。混合所有制的關鍵,不僅在於引入資金,更重要的是引入更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這樣才能真正盤活國企資產,改造舊動能。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國有資產流失。7月1日,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即32號文),旨在規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加強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這是在國有混合所有制改革關鍵時期的一個重要政策,其對市場影響深遠。

32號文中指出,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應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所以此次股權出售選擇了在沈陽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布公告,並披露了9家國企的詳細信息。

國企改革專家周放生表示,國資流失的核心是沒有通過市場公平交易的方式轉讓、處置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流失有兩種,一種是交易性流失,就是在交易過程中不評估、低評估,隱蔽資產,還有一種是國有企業的投資存在嚴重的盲目性,一味想做大做強,造成體制性流失。

項安波則稱,這考驗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氣。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在國有產權交易方面的要求和規定已經非常明確,只要嚴格按照政策體系的要求,依法合規,公開公正透明,按照市場定價、規範操作的基本原則開展,就不應輕易扣上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

他建議,地方政府應下定決心改善政企關系,完善營商環境,讓社會資本有信心參入。在股權結構上優化設計,避免一股獨大,保障社會投資者獲得一定的話語權,增加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89

寶能暗藏公募牌 監管風暴下會否助力“買買買”?

自寶能系舉牌至今,萬科股權之爭始終是縈繞A股市場的熱門話題之一。時至今日,市場仍在密切關註著資本大鱷的一舉一動以及萬科股價的波動。

寶萬之爭的最新進展是,隨著監管升級寶能系進一步舉牌買入的空間正在被壓縮。繼銀行理財資金以結構化形式進入股市被叫停後,保險公司舉牌也受到了嚴格限制:保險公司收購上市公司的股權比例達到20%時,將以自有資金去進一步收購。

不過,寶能系似乎仍有後招。寶能系還參股了一家公募基金——新疆前海聯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新疆前海”)。在銀行、保險兩大融資渠道遭遇“排擠”的時候,新疆前海能否成為寶能系新的融資平臺也成為寶萬大戰的一個新看點。

寶能公募牌暗藏

據萬科A中報統計,寶能系旗下的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鉅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約28億股萬科A股股權,占萬科A股股份的比例為28.83%,占萬科總股份的比例為25.40%。

距離30%要約收購觸發點不足5個百分點時,隨著近期監管的加碼,寶能系後續舉牌的空間正在被壓縮。

先是,銀行監管新規的征求意見稿出爐,基本宣告了寶能系依靠銀行資金發行結構化產品融資買入萬科A的後路被切斷。

隨後,保監會資金運用部近日下發《關於加強保險機構與一致行動人股票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稱,保險機構進行上市公司收購的,20%以上新增的股份應當使用自有資金;保險機構不得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共同收購上市公司。眾多周知,寶能系舉牌萬科A買入部分股權,是通過其控制的前海人壽的萬能險產品開展的。保險新規一旦實施,前海人壽參與加倉的唯一可能將是通過自有資金買入。

充當寶能系兩大融資平臺的通道被切斷後,事情的發展可能另有出路。

2015年8月,一家名為新疆前海聯合的公募基金成立。鉅盛華投資6000萬元,持股比例30%。作為第一大股東且主要股東,它具有較大的話語權。另外幾家股東及其持股分別為深圳粵商物流有限公司(25%)、深圳市深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5%)、凱信恒有限公司(20%)。公開資料顯示,矩盛華和其他三位股東關系匪淺。除了聯合成立公募基金外,他們還聯合成立了其他公司,比如新疆前海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前海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對於新疆前海而言,矩盛華與其他三位股東是一致行動人、關聯方。

公募會否助力收購?

截至目前,矩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萬科A股權比例達到25.40%。寶能系對萬科A的持股一旦加倉至30%,那將觸發進一步的要約收購。作為第一大股東的寶能系,是否一定要拿下萬科A的控股權呢?

參照當前的股價與初始投入對比,寶能系浮盈客觀。萬科A複盤的第二個交易日,寶能系部分結構化產品凈值觸及了平倉線,其通過追加投入進一步攤低了成本。如果光從二級市場投資的角度而言,公募基金或許是它另一個可利用的手段。

2016年8月24日,新疆前海發布了首份基金產品半年報。截至6月末,該公司旗下唯一一只貨幣基金——新疆前海聯合海盈資產規模超過121 億元人民幣。目前公開資料未知到底是哪些機構申購了這一基金,也未知該公募旗下有無專戶產。

然而,相比這些問題,最令投資者關註的則是作為寶能系旗下的公募基金公司,日後發行的股票型或者混合基金產品是否可以買入萬科A。

從目前的法律條文來看,基於基金正常運作的前提下,有限地買入萬科A並不違法。北京市問天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遠忠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基金公司的運作適用的是基金法,只要在基金法適用的框架下,基金正常運作買賣萬科A應該是不受影響的。

基金法74條規定,運用基金財產買賣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者與其有其他重大利害關系的公司發行的證券或承銷期內承銷的證券,或者從事其他重大關聯交易的,應當遵循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優先的原則,防範利益沖突,符合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規定,並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除此之外,2014年7月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第23條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財產買賣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者與其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公司發行的證券或者承銷期內承銷的證券,或者從事其他重大關聯交易的,應當符合基金的投資目標和投資策略,遵循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防範利益沖突,建立健全內部審批機制和評估機制,按照市場公平合理價格執行。

作為新疆前海的股東方,矩盛華是第一大股東、主要股東,但目前的來看,實際控制人也應當是寶能系。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其他基金公司處了解到,基金產品禁止買入證券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兩種:基金管理人控股股東或其他重要利害關系的公司承銷期內承銷的證券。基金管理人控股股東或其他重大利害關系發行的證券。

顯然,第一種情況並不符合。從第二種情況來看,寶能系截至目前還未成為萬科A控股股東。但萬科A與新疆前海屬於利害關系確有一些疑問。德恒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高慧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基金公司的正常運營是和股東方隔離的,很難說新疆前海與萬科之間存在重大利害關系。

本報記者致電新疆前海基金,對方客服人員回答稱,目前旗下僅有一只貨幣基金,截至目前還未買入過權益資產。若日後發行相關產品,能否買入萬科A還將以招募說明書等文件為準。

張遠忠對此表示,矩盛華不是新疆前海的直接控股股東,萬科與新疆前海之間也沒有所謂的利害關系。

“發行涵蓋指數成分股萬科A的指數型基金產品,一定是可以買入萬科A的。”深圳一家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對記者稱,發行一只房地產類基金,萬科A肯定是第一大權重股,它會按照占比買入萬科A的股份。

“只要基金基於自身正常運作來買賣萬科A的股份的話,那應該是可以的。”上海一位公募基金法務部人士對此表示。

除了讓基金參與買入萬科A外,寶能系似乎還可通過保險資金委外業務借道公募渠道買入萬科A股權。

《征求意見稿》對保險公司及一致行動人投資股票的兩種情形實施差別監管:一般股票投資和重大股票投資。保險機構進行上市公司收購的,應當在事前向中國保監會提交材料申請核準;保險機構進行上市公司收購的,20%以上新增的股份應當使用自有資金;保險機構不得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共同收購上市公司;保險機構涉及上市公司收購的標準,執行有關監管機構的規定。

毫無疑問,寶能系保險前海人壽若要進一步舉牌的話,明顯受限制保險新規。但不謀求控股股東的前提下,前海人壽資金委托基金公司、甚至定制基金就另當別論。

上海一家老牌券商研究員對本報記者稱,保險公司的委外資金不分萬能險、保費等,它作為一個池子,根據流動性要求配置資產。

華南一家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本報稱,當前的委外資金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債券基金,二是打新的混合型基金、三是參與定增的混合型基金。第一種是純債,不參與股票投資。而對於後面兩種產品而言,它們買入一定的萬科A股權似乎也未嘗不可。至少這不並不代表是寶能系授意基金公司買入萬科A的,基金和委外方之間存在隔離制度。

共同護盤還是相互“拆臺”?

寶能系、海潤、安邦、恒大系……無論萬科的機構投資者最終的訴求是什麽,但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炒股賺錢。

截至目前,萬科A總股本110億股,市值超2500億元。

據半年報,寶能系旗下的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鉅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約28億股萬科A股股權,占萬科A股股份的比例為28.83%,占萬科總股份的比例為25.40%。華潤擁有近16.9億股萬科A股股權,占萬科A股權比例17.38%,萬科總股份比例15.31%。安邦持有約6.83億股萬科A股份,占萬科A股權比例7.02%,占萬科總股份的比例6.18%。

8月15日,恒大集團通過附屬公司在市場上收購共約7.53億股萬科A,占比6.82%。

四大機構合計持股將近60%。這讓剩下的中小投資者對於萬科A股價的影響顯得相對微弱。

2016年9月12日,A股大跌,上證綜指下跌1.85%至3021.98點,盤中一度擊穿3000點;深證成指下跌2.8%至10461.58點。然而,萬科A仍逆勢飄紅,收漲1.42%至23.5元。

萬科A自複盤以來,僅走出兩個跌停後,便震蕩走高,在寶能系、恒大系強大買盤的推動下,甚至創出了27.68元(複權價)的歷史新高。

由此可見,若不謀求控股,公募平臺或將是寶能系二級市場玩轉萬科A的潛在手段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808

B股暴跌會否成為A股先行指標?

10月17日下午一點半開始,B股指數突然加速暴跌6.15%,這引發了市場人士的極度擔憂,在過去一年多的熊市行情里面,B股似乎一直是A股的先行指標,此番B股大跌會不會掀起A股新一輪風暴?

2015年12月28日, B股指數收盤跌幅近8%,大部分B股都被死死封在跌停板上,A股也受到了B股拖累;在人民幣繼續貶值的繼續沖擊下,A股在1月正式開啟慘烈的股災3.0暴跌模式。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市場人士認為,17日B股大跌有人民幣貶值等內在原因,港股等新興市場其實上周開始就調整幾天,B股流動性較差也使得突然跌幅很大;從歷史經驗來看,B股並非完全是A股的先行指標,不可盲目把2015年年底跟當前的B股大跌類比。

華南某QDII基金經理向本報記者稱,如果按照先行指標這種說法,其實過去一年多的熊市以來,港股一直是A股先行指標,無論是下跌和階段性反彈都走在A股前面,B股來說其實只不過更快跟著港股走,港股和B股有更多的機構投資者,他們往往會比散戶主導的A股更早“嗅到”系統性風險,因此在熊市期間走在前面,但目前來看整體熊市是否已經結束依然有待觀察,一旦轉變成為牛市開端,那麽港股和B股可能就變成落後指標了。

申萬宏源策略團隊認為,人民幣匯率貶值可能有一定影響,雖然B股是美元計價,但B股的底層資產是中國資產,對於人民幣貶值有負面反應;在美元強勢的大背景下,新興市場本身就承壓,香港市場已經連續調整幾天,B股市場流動性更差,可能是由於某些大型機構避險撤資行為所帶來的單日大幅下跌;另外,美國貨幣基金監管新規正式生效,導致美元稀缺性增加,LIBOR上行美元強勢,如果是這個原因,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都會受到沖擊,事實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時間節點也有出入。宏觀層面匯率問題導致A股、H股、B股本身偏弱,而B股流動性更差,在多個因素的疊加下形成了單日暴跌的行情。

華泰證券策略分析師戴康認為,上證綜指總市值28萬億,深圳綜指19萬億,B股總市值小,為1049億,B股對A股的資金面影響甚微;B股和A股的投資群體存在差異,重疊度底,也許會在情緒面上影響A股,但影響力甚微。去年12月B股領先A股下跌是累計漲幅過大的調整,並不是A股的領先指標。B股市場15年下半年的暴漲並無基礎,12月突然下跌是B股前期累積巨大漲幅後的調整;而本次B股和A股都處於一個尋底的過程中,B股的下跌不會帶領A股的下跌。

華林證券策略分析師胡宇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紛紛開通,B股存在的價值已經不大了。B股無法融資,B股的投資需求被港股替代,資本市場的開放越快,越需要盡快解決B股的問題,這已經是個邊緣化的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35

A股遭遇重挫 IPO發行節奏會否被打亂?

IPO提速加碼,本周即將上會的10家企業刷新2016年以來的IPO周審核峰值。而另一廂,近期A股遭遇大幅調整,IPO提速擴容被指為元兇之一。在A股表現偏弱、次新股表現低迷與市場信心不足等因素倒逼之下,不斷加快的IPO放行速度會否因此而放緩節奏,迎來調整的時間窗口?

回望今年的IPO放行節奏,今年下半年開始,IPO過會企業明顯增加,截至目前,整個下半年共有186家企業獲批,融資規模預計達1277億元,均遠超今年上半年的量。尤其是11月份開始,每月2批次增至4批次,若12月份持續此節奏,過會數量將與去年上半年相當。

有券商投行人士認為,實質上二級市場行情與IPO的發行並無必然關聯,但若市場持續暴跌引發危機,不排除證監會為考慮市場情緒而可能放緩發行速度。

A股深調 IPO提速

本周的10家企業上會再度創出峰值,“提速”無疑是今年下半年IPO發行的重點關鍵詞。而當前A股市場正遭遇深度調整,這讓IPO擴容再度牽動市場敏感的神經。

就在剛剛過去的12月12日,證監會公告顯示,12月16日,將有10家企業的首發申請上會,其中主板3家,創業板7家。這意味著,IPO申請審核再度加速,一周審核10家達到今年以來IPO周審核數量的一大峰值。

審核加速的背後,意味著新股發行速度將隨之加速。事實上,今年下半年開始,證監會核發IPO批文的數量以及節奏均較今年上半年有較大提速。

自去年11月份重啟IPO發行,今年1月份開始IPO批文的下發也進入正常化。上半年之初,監管層的放行節奏稍為謹慎,保持了每月1~2次的批文下發節奏,每次放行的數量在7~9家之間,上半年總體有70家企業獲批發行;每次放行的IPO融資規模均在100億元以內,最低為26億元,最高則為88億元。

今年下半年開始,IPO獲批的節奏則明顯加快,7月份首次獲批的企業就有13家,至此下半年每次的過會數量基本維持在13家上下。據統計,今年7月份至12月9日證監會核發IPO批文的數量每月分別為27家、26家、26家、28家、52家、27家,目前整體獲批企業有186家;每個月的融資規模均在100億元以上,總募資規模預計達1277億元。獲批家數超過上半年的兩倍,預計募資規模則達到上半年的3倍左右。

在下半年開始提速的基礎上,IPO審核速度在11月份進一步加速。今年下半年開始,證監會原本每月兩次批文的節奏,在11月份開始變為每周批一次,即每月四次下發批文。這樣的節奏也在12月份持續進行。

而11月份的過會企業數量與去年上半年第二季度IPO獲批數量相當。在去年7月份IPO暫停之前,去年1月至6月份的過會企業數量分別為44家、0家、24家、55家、43家、52家,總共218家企業獲準發行。若12月份後兩周的發行節奏依舊不變,那麽今年下半年的獲批數量與去年上半年的獲批數量相差無幾。

另外有意思的是,新股發行節奏的快慢與A股行情漲跌有著一定的重合度。以滬指行情來看,在今年1月份和2月份行情較為低迷之時,IPO批文的下發均是每月1批次,到3、4月份的反彈行情之時,便增至每月2批次,但5月份行情微調整之時,又降為1個批次;再到下半年開始,滬指有所企穩,市場情緒偏暖,IPO的放行節奏也開始加快,到指數表現最佳的11月份則進一步加快至每月4批次。

“指數和IPO擴容之間並非有必然的聯系,其實3000多點的位置和5000點左右位置放行得差不多,可能反映出證監會的一種導向,尚不去說註冊制,但實際上在做類似註冊制的事情。”一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整體而言,今年以來,證監會共對256家企業核發了過會批文,預計募資規模在1695億元左右。

市場倒逼會否奏效?

在IPO擴容加速之時,A股市場卻深陷調整危局,尤以中小創業板調整幅度較大,這不禁讓市場認為兩者存有因果關聯。與此同時,此前被熱炒的次新股如今也迎來慘跌的行情。整體市場行情的低迷之勢,又是否會倒逼IPO發行減速?

在剛剛過去的“雙12”,A股市場也遭遇打折,滬深兩市雙雙重創,創業板更是慘遭12月份以來最大泄洪。12月3日,A股市場整體雖有所微反彈,但市場情緒依舊偏弱。

但上述券商投行人士並不認為IPO擴容對二級市場具有抽血作用。在他看來,目前大盤股基本已經發行得差不多,之後的新股隊伍主要來自創業板小盤股,整體的募資規模並不及一些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規模,“抽血”作用也遠不及後者;此外,市場的此輪暴跌主要與資金面有關,與IPO並沒有很大的關聯。

“除非是大盤真的持續暴跌,到3000點以下,這樣不排除證監會為了考慮市場上的一些看法等方面因素,而可能會放緩發行速度,但這是一種被動的行為。”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在A股低迷的氛圍之中,此前被資金追捧的次新股如今也遭遇強力“寒流”。12月份以來,Wind概念板塊中的次新股指數重挫13.28%,同期滬指跌幅僅為2.92%,甚至跑輸近期跌勢兇猛的創業板指。

而次新股曾較長時間被市場推崇為熱點主題,興盛之時多數個股均被資金炒出10余個漲停板甚至更多。而如今有些個股不勝“寒冷”,股價大幅下挫,甚至跌破首日漲停板。11月16日上市的上海銀行,於首日之後走出一個漲停板便迎來陡峭的下坡路,在12月12日跌破首日漲停價之後,12月13日跌勢不止,最終收報24.55元/股,而上市首日收盤價為25.59元/股。

面對次新股的降溫潮,不少投資者也陷入被套的命運,這樣的市場情緒是否也會倒逼IPO發行節奏放緩?

“次新股下跌不太會影響IPO的發行速度。其實次新股是人為的壓低了發行市盈率,才有資金炒作的空間,如果持續放開IPO閘門,未來次新股炒作的空間也並不會很大,市場也終歸要回歸到理性的區間。”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在上述券商投行人士看來,目前監管層開閘放行IPO也可能是在測試市場的承受能力,但從實質而言,市場承受能力和新股機制本身沒有必然關系,只是市場尚未成熟,所以會倒逼監管層往這個方向考慮;而政策向註冊制推進則仍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23倍發行市盈率的限制、實際窗口指導調控等都不會急於放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04

瑞銀:中國外匯儲備會否出現過低風險?

1月份,中國外匯儲備跌破3萬億美元關口,降至2.998萬億美元,為2011年3月以來最低。中國外匯儲備持續下降已引發市場對中國外匯儲備充足率的擔憂。我們將就此解答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幾個重點問題。

中國外匯儲備會不會過低?最低水平應該要有多少?

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仍顯著高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制定的最低門檻。IMF的數據顯示,中國外儲規模需要在1.75萬億美元(有資本管制)和2.82萬億美元(無資本管制)才能抵禦住貨幣攻擊。考慮到中國已實施的資本管制措施,外儲維持在這一區間尚屬適切。以2016年1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在3.01萬億美元來看,假設中國外匯儲備每月降幅維持在300-350億美元,未來兩年半內應不會跌破2萬億美元。

我們預計中國外匯儲備至2017年底可能下降至2.7-2.8萬億美元。我們的假設是基於2017年資本外流的速度與去年相似(平均每月流出650-700億美元),且中國央行將動用外匯儲備抵消約一半的外流資本(平均每月外匯儲備降幅為250-300億美元),同時讓匯率來調整其余的資本外流。此外,鑒於2017年美元料將疲軟,匯兌效應也將使外匯儲備降幅收窄約600億美元(假設中國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有40%是非美元資產,美元下跌5%將使這些倉位升值600億美元左右)。

中國外匯儲備跌至過低,會不會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若說中國外匯儲備只會跌不會升,其實並非事實。對於經常賬戶持續順差的國家而言,其貨幣自然具有升值傾向,且順差也有助於央行累積外匯儲備。

然而,目前的形勢是,相較於經常賬戶的資金流入,資本賬戶的資金外流才是左右貨幣走勢的主要因素。但我們認為中國仍有幾種方式來穩定外匯儲備。首先,中國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經常賬戶順差,這一順差每年高達2600億美元左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貿易順差的驅動。目前,這一龐大的金額尚未完全轉化為實際資本流入,因部分出口商擔心人民幣將進一步貶值,不願將其外幣盈利兌換回人民幣。目前,中國央行已經要求所有國有企業立即將外幣盈利匯返至國內。該條例尚未涉及非國有企業,但央行已向銀行施壓,對於將盈利保留在境外的公司不予發放信用證(LC)。中國央行可能采取進一步行動,對非國企也實施強硬措施,令其立即匯返境外盈利,或通知其推遲外國直接投資的資金籌集活動。

圖:中國未動用外儲來完全吸收資本流出,人民幣走軟(單位: 10億美元)


資料來源:彭博、瑞銀,截至2017年2月9日

其次,中國可以加快吸引資本流入的措施,比如推動中國股票進一步納入全球指數,並對國際投資者真正開放境內債券市場,以抵消資本外流的壓力。第三,中國可以進一步限制中國公民的資本外流,但又不至於損及外國投資者持有中國資產的意願。正因如此,中國一直主要針對中國公民收緊資本限制,而不是對外國投資者。

中國是否虛報外儲數據以防止市場恐慌?

偶爾會有傳言稱中國可能虛報了外匯儲備的規模,以粉飾資本外流的情況。這種說法無從查證,中國向IMF提交的月度數據是否真實完全取決於中國本身。

但是,我們認為中國不太可能虛報其外儲數據,原因有二。首先,如果中國央行確實虛報了2016年的外儲數據以掩蓋資本外流的嚴重情況,那麽央行需要進一步調降存款準備金率來彌補對國內流動性的影響。其次,從每月國際收支平衡來看, 外儲降幅符合市場所估計的資本外流規模以及人民幣貶值速度。2015年中期之前,中國央行一直通過動用外匯儲備來抵消資本外流的影響並維持美元/人民幣的穩定。但自從央行在2015年8月采取新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之後,便日益轉向確保外匯儲備降幅可控,並讓人民幣緩步調整反應目前的資本外流步伐(見圖表)。

綜上所述,我們並不認為中國央行虛報其外儲數據。但是,技術面來看,外儲下降在時間上可以有所“延遲”。央行可以通過遠期外匯合約來幹預匯率,比如,在遠期時點賣出美元並買入人民幣,這起到了支撐人民幣的作用,同時又不會立刻降低外匯儲備。但是,如果央行決定在遠期合約到期時進行交割(比如合約不再展期),這將會造成外匯儲備下降。截至2016年12月,央行的外匯遠期空頭頭寸余額約為453億美元。因此,這一數據應從外儲總額中扣除。

(作者陳得能系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外匯策略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269

中車中遠前車之鑒 “神鋼”會否拖垮大盤?

“‘中國神鋼’?大盤炸彈又來了?”看見寶鋼股份(600019.SH)複牌大漲,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說。“神車”和“神船”的先行調整,最終都拖垮大盤了,這次寶鋼股份和武鋼股份合並後複牌形成的“神鋼”,這次會不會再次拖垮大盤?有不少資深市場人士認為,“神鋼”複牌讓不少人有了高位套現的機會。

過去近兩年熊市行情當中,南北車合並後的中國中車(601766.SH)在2015年6月8日複牌,連漲兩天之後見頂,大盤也在幾天後見頂,隨後A股牛市結束;2015年12月25日,中遠海控(601919.SH)複牌,2016年1月A股開啟了“熔斷”模式。

上周末,多數大券商都發布了比較樂觀的看法。盡管對此,一方面,有部分資深市場人士對A股行情表達了一定的擔憂,看空的主要都是中小券商;另一方面,2月23日出現醫藥股相關利好後,市場熱點只持續了兩天,過去好幾個市場熱點持續時間短暫,上周監管部門明確各項政策,也沒有讓大盤上漲,不斷萎縮的成交也都讓人覺得行情不妙。

華林證券策略分析師胡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次的確有可能是大盤轉折點,當前屬於熊市中後期,未來估計指數調整空間有限,但部分個股跌幅會很大。春節後大盤熱點在水泥股,然而不少大股東最近大幅減倉水泥股,後面進一步大幅上漲的概率並不大。而水泥股上漲的催化劑主要來自於2017年各省規劃固定資產投資45萬億的概念,然而上述45萬億是存量概念,而2008年的4萬億是增量概念,兩者沒有可比性。在貨幣政策由寬松到中性的過程中,股市調整是大概率事件,類似2004-2005年,以及2010-2011年的行情。

中信建投策略團隊認為,在國際經濟政治來看,美聯儲加息和法國大選沖擊成為最重要的事件。美國在接近充分就業的條件下持續刺激經濟,容易引發財政和貨幣政策對立,從而結束當前短暫的景氣。法國大選表現出的分離傾向和隨之而來的嚴重後果,將引發金融市場的動蕩。因此,當前“周期在左、黃金在右”的狀態下,建議投資者保持謹慎,防止黑天鵝事件帶來的沖擊。在配置方面,建議階段性配置國企改、消費升級等板塊,在主題方面,階段性關註京津冀一體化都市圈建設、一帶一路的推進,重點突出黃金的戰略配置價值。

方正證券策略分析師郭艷紅等認為,當前接近證偽時點,策略判斷上整體維持去年8月底以來的中性判斷,認為系統性的估值行情確定基本結束,目前的業績回升尚未確認高點,在業績高點確認前市場存在結構機會,隨著3、4月份春季旺季的到來,證偽時點接近。由於債市去杠桿、貶值壓力以及通脹預期,利率處於緩慢擡升過程中,近期利率快速回升後確認二階拐點;政策層面仍以去杠桿和防風險為主。

東方證券策略分析師鄒慧稱,全國兩會如同頂層設計和政策面的“擴音筒”,其傳遞的信息和信號,是進一步印證、強化市場對於全年風向預期判斷的關鍵,因此常常顯著影響到A股市場的行情走勢。由於自開年以來A股市場漲幅已經比較可觀,站在全國兩會的時間窗口上,需要提示防範短期市場步入調整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94

10 Jun 2017 - 沽空機構命中率未來會否如以往般高?

我一直認同,被沽空機構盯上的上市公司,好極為限,事出並非無因。不過,我認為這些統計已是過去式,因為當沽空機構出擊頻率加密,一來平均質素會隨之下降;二來市場部份資金會忍無作出全方位反擊(可能包括找表面客觀打手、找水喉等),進行大挾倉,令沽空機構輸錢逃走,因為他們已動搖了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可謂同仇敵愾。

雖然這些上市公司的股價最後安然,但不代表沽空機構的指控完全不成立。市場大多意見認為沽空機構有其存在價值,但副作用是資金越加傾向買入相對安全的大型公司,股價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下,對藉投資中小型公司賺錢比以往困難,亦令經營正正常常的中小型公司較難藉股市集資以加快發展其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