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A股遭遇重挫 IPO發行節奏會否被打亂?

IPO提速加碼,本周即將上會的10家企業刷新2016年以來的IPO周審核峰值。而另一廂,近期A股遭遇大幅調整,IPO提速擴容被指為元兇之一。在A股表現偏弱、次新股表現低迷與市場信心不足等因素倒逼之下,不斷加快的IPO放行速度會否因此而放緩節奏,迎來調整的時間窗口?

回望今年的IPO放行節奏,今年下半年開始,IPO過會企業明顯增加,截至目前,整個下半年共有186家企業獲批,融資規模預計達1277億元,均遠超今年上半年的量。尤其是11月份開始,每月2批次增至4批次,若12月份持續此節奏,過會數量將與去年上半年相當。

有券商投行人士認為,實質上二級市場行情與IPO的發行並無必然關聯,但若市場持續暴跌引發危機,不排除證監會為考慮市場情緒而可能放緩發行速度。

A股深調 IPO提速

本周的10家企業上會再度創出峰值,“提速”無疑是今年下半年IPO發行的重點關鍵詞。而當前A股市場正遭遇深度調整,這讓IPO擴容再度牽動市場敏感的神經。

就在剛剛過去的12月12日,證監會公告顯示,12月16日,將有10家企業的首發申請上會,其中主板3家,創業板7家。這意味著,IPO申請審核再度加速,一周審核10家達到今年以來IPO周審核數量的一大峰值。

審核加速的背後,意味著新股發行速度將隨之加速。事實上,今年下半年開始,證監會核發IPO批文的數量以及節奏均較今年上半年有較大提速。

自去年11月份重啟IPO發行,今年1月份開始IPO批文的下發也進入正常化。上半年之初,監管層的放行節奏稍為謹慎,保持了每月1~2次的批文下發節奏,每次放行的數量在7~9家之間,上半年總體有70家企業獲批發行;每次放行的IPO融資規模均在100億元以內,最低為26億元,最高則為88億元。

今年下半年開始,IPO獲批的節奏則明顯加快,7月份首次獲批的企業就有13家,至此下半年每次的過會數量基本維持在13家上下。據統計,今年7月份至12月9日證監會核發IPO批文的數量每月分別為27家、26家、26家、28家、52家、27家,目前整體獲批企業有186家;每個月的融資規模均在100億元以上,總募資規模預計達1277億元。獲批家數超過上半年的兩倍,預計募資規模則達到上半年的3倍左右。

在下半年開始提速的基礎上,IPO審核速度在11月份進一步加速。今年下半年開始,證監會原本每月兩次批文的節奏,在11月份開始變為每周批一次,即每月四次下發批文。這樣的節奏也在12月份持續進行。

而11月份的過會企業數量與去年上半年第二季度IPO獲批數量相當。在去年7月份IPO暫停之前,去年1月至6月份的過會企業數量分別為44家、0家、24家、55家、43家、52家,總共218家企業獲準發行。若12月份後兩周的發行節奏依舊不變,那麽今年下半年的獲批數量與去年上半年的獲批數量相差無幾。

另外有意思的是,新股發行節奏的快慢與A股行情漲跌有著一定的重合度。以滬指行情來看,在今年1月份和2月份行情較為低迷之時,IPO批文的下發均是每月1批次,到3、4月份的反彈行情之時,便增至每月2批次,但5月份行情微調整之時,又降為1個批次;再到下半年開始,滬指有所企穩,市場情緒偏暖,IPO的放行節奏也開始加快,到指數表現最佳的11月份則進一步加快至每月4批次。

“指數和IPO擴容之間並非有必然的聯系,其實3000多點的位置和5000點左右位置放行得差不多,可能反映出證監會的一種導向,尚不去說註冊制,但實際上在做類似註冊制的事情。”一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整體而言,今年以來,證監會共對256家企業核發了過會批文,預計募資規模在1695億元左右。

市場倒逼會否奏效?

在IPO擴容加速之時,A股市場卻深陷調整危局,尤以中小創業板調整幅度較大,這不禁讓市場認為兩者存有因果關聯。與此同時,此前被熱炒的次新股如今也迎來慘跌的行情。整體市場行情的低迷之勢,又是否會倒逼IPO發行減速?

在剛剛過去的“雙12”,A股市場也遭遇打折,滬深兩市雙雙重創,創業板更是慘遭12月份以來最大泄洪。12月3日,A股市場整體雖有所微反彈,但市場情緒依舊偏弱。

但上述券商投行人士並不認為IPO擴容對二級市場具有抽血作用。在他看來,目前大盤股基本已經發行得差不多,之後的新股隊伍主要來自創業板小盤股,整體的募資規模並不及一些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規模,“抽血”作用也遠不及後者;此外,市場的此輪暴跌主要與資金面有關,與IPO並沒有很大的關聯。

“除非是大盤真的持續暴跌,到3000點以下,這樣不排除證監會為了考慮市場上的一些看法等方面因素,而可能會放緩發行速度,但這是一種被動的行為。”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在A股低迷的氛圍之中,此前被資金追捧的次新股如今也遭遇強力“寒流”。12月份以來,Wind概念板塊中的次新股指數重挫13.28%,同期滬指跌幅僅為2.92%,甚至跑輸近期跌勢兇猛的創業板指。

而次新股曾較長時間被市場推崇為熱點主題,興盛之時多數個股均被資金炒出10余個漲停板甚至更多。而如今有些個股不勝“寒冷”,股價大幅下挫,甚至跌破首日漲停板。11月16日上市的上海銀行,於首日之後走出一個漲停板便迎來陡峭的下坡路,在12月12日跌破首日漲停價之後,12月13日跌勢不止,最終收報24.55元/股,而上市首日收盤價為25.59元/股。

面對次新股的降溫潮,不少投資者也陷入被套的命運,這樣的市場情緒是否也會倒逼IPO發行節奏放緩?

“次新股下跌不太會影響IPO的發行速度。其實次新股是人為的壓低了發行市盈率,才有資金炒作的空間,如果持續放開IPO閘門,未來次新股炒作的空間也並不會很大,市場也終歸要回歸到理性的區間。”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在上述券商投行人士看來,目前監管層開閘放行IPO也可能是在測試市場的承受能力,但從實質而言,市場承受能力和新股機制本身沒有必然關系,只是市場尚未成熟,所以會倒逼監管層往這個方向考慮;而政策向註冊制推進則仍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23倍發行市盈率的限制、實際窗口指導調控等都不會急於放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