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恒安成敗還看衞生巾 林智遠Nelson Lam

2014-11-20  NM  
 

 

上週《當蔣志光巧遇謝霆鋒及周星馳》,是《壹計就明》第52篇的分析文章,在不知不覺間這專欄已寫了一年。剛巧文中提到的藝人,是不少同事朋友的偶像,故亦引起了一年來未遇過的一輪哄動和爭議。可幸,暫時還未覺被同事朋友「unfriend」。可以依賴研究報告嗎?

上週文章也提到唐詩《琵琶行》的句子,詩中很多名句傳頌到今天,其中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來形容本週開通的「滬港通」,無疑很貼切。透過「滬股通」買賣上海股票,扣除當中86間已有H股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一下子要分析揭開482間公司的「半遮面」,依賴研究分析看來也有需要。巧合地在上週,有多間證券行發表研究報告,將恒安國際(1044)的評級由沽售上調至中性,甚至是正面或吸納,就試試分析恒安,看看可否依賴研究報告?自稱是內地最大的生活用紙和婦幼衞生用品製造商,恒安算是較少受注意的恒指成分股。證券行分析指出恒安原材料價格輕微上漲,毛利率受壓,但在產品組合及質素提升下,估計恒安今年至2016年的盈利增長有7%至21%,表現將「優於大市」。恒安今年中期收入121億港元(下同),對比去年同期上升16%,去年全年收入對比前年上升14%,收入增長算是持續和可觀。今年中期和去年全年毛利率都約為45%,毛利亦算穩定,恒安的毛利率似乎並未受壓。

收入上升而利潤背馳

不過,投資者袋得到的不是毛利,是稅後利潤。恒安今年中期稅後利潤有18億元,利潤率15%,對比去年和前年全年的18%和19%,就發現利潤率是持續下跌,而下降的速度更有加劇趨勢。更堪憂的,是恒安利潤率下跌,導致去年稅後利潤上升不能同步,只升7%;更嚴重的,是今年中期甚至背馳,下跌4%。恒安利潤率下跌,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恒安分銷成本升幅大過收入升幅,由前年佔收入17%,升至今年中期21%。恒安是否以加大分銷推廣力度和犧牲利潤率,以催谷收入?另外,恒安的財務費用由前年佔收入1%,升至今年中期3%。恒安財務費用增長,與借款大幅上升有關。恒安中期現金及銀行存款達226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達153億元,為什麼還持續增加借貸?

主要分部利潤率持續下降

細看恒安的分部資料,不難發現恒安的收入和利潤,主要來自衞生巾產品、紙巾產品和一次性紙尿褲產品三個分部。三個分部的收入佔總分部收入約九成,利潤更佔總分部利潤97%。當中,尤以衞生巾產品的利潤貢獻最高,佔總分部利潤65%。可惜,三個分部都面對同一個困難:分部利潤率持續下降!恒安紙巾產品的收入一向最高,但利潤率卻較低,利潤率由前年15%下跌至今年中期8%;一次性紙尿褲產品的利潤率,由前年22%下跌至今年中期17%;衞生巾產品是當中下跌幅度較小的一個分部,利潤率也由前年43%下跌至今年中期40%,故此仍能支撐恒安的利潤率不致大幅下跌。在收入上升而稅後利潤下跌,和分部利潤率收窄下,怎可預計恒安2016年的盈利增長有21%?證券行是否有一些大家不知的資訊?《壹計就明》一向原則,以數字做分析,有話直說,還希望可以在「unfriend」潮中,繼續生存下去!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83

總不能愈難愈愛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4-12-11  NM

 

歌曲《越難越愛》在電視劇中不斷插播,有網民戲言是「最強洗腦歌」,有人愈聽愈愛,也有人感覺煩厭。翻開上市公司的年報,不難發現「愈做愈蝕」的企業,有些更一蝕就蝕足十年,大家又有何感覺?是不務正業或是借殼?

中國天化工(362)生產和銷售化工產品、熱能及電力,10月尾公布的年報,顯示營業額不斷收縮,今年不足2億港元(下同),只約2011年的十分一,更連續兩年銷售成本高於營業額,出現毛損,今年毛損接近3千萬元,毛損率亦由去年的10%,升到今年的17%。中國天今年虧損擴大至接近6億元,3年總虧損超過13億元。2012年7月,中國天曾大比例,以一股供兩股集資2億元;去年底和今年初,也曾發行2億元債券,兩次集資的總和也抵銷不了今年的虧損!業績不善,中國天卻在五月公布,有意收購兩間郵輪公司的股份,主要股東也有意將名下股份,賣予郵輪公司的一名股東。這些舉動難免令人想到中國天是不務正業,或是主要股東以「借殼」他人上市,來「金蟬脫殼」。

炒股忘本業?

愈少生意而蝕錢愈多的上市公司不只中國天,11月公布年報的大洋集團(1991)也是其一。大洋主要製造、銷售矽膠和相關產品,五年前營業額有8億元,今年營業額不足5億元,對比去年下跌15%,業績更出現毛損。更令人費解的,是大洋生意愈少,行政開支卻愈高,去年1.1億元,今年1.3億元,使到今年年度虧損超過2億元。不知大洋的業績不善和行政開支上升,是否跟大洋積極買賣股票有關?去年,大洋購買和出售股票的款項已分別超過1億元,今年更分別接近2億元。在此消彼長下,大洋不足5億元的營業額,或可考慮加上出售股票的所得款項,那麼營業額或不用持續下跌了!

持續虧損多年

要在企業年報中看到毛損,有時也不容易,因為會計準則容許支出不以用途(function)來分類,可以性質(nature)來列示,太元集團(620)就是一例。太元從事銷售船隻和海事等工程,收益表中的支出以性質來分類和列示,沒有列示毛利或毛損。如大家要找出太元是否有毛利或毛損,可能要依賴財務報表附註中的數據,做一些調整和估算;否則,大家就要退而求其次,直接看收益表中的經營利潤。以太元為例,今年的經營是虧損,蝕了超過3千 萬元。研究太元過去十年的年報,竟發現太元十年以來都是經營虧損。十年前的2004年,太元還是以用途來分類和列示支出,當年已連續多年出現毛損。此外,除2006年因出售附屬公司帶來收益而出現年度溢利外,太元十年以來都虧損;其間,太元進行了多次供股集資,在2011年更投資國內酒店業務。可惜,最終在兩年間,太元的酒店業務也以虧蝕賣盤告終。企業愈做愈蝕,愈蝕也令企業愈艱難;然而,艱難的或只是企業和投資者,個別董事每年收取幾百萬年薪,應不算是艱難。《越難越愛》的歌詞說:「無懼世事變改,還是愈難愈愛,為你所以在期待。」大家在艱難中、在期待中,總不能「愈難愈愛」,有時是需要知所進退的!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65

首富入主把把火 林智遠

2014-12-18  NM

 

還有兩週,2014年就完結,回顧全球和香港財經市場,香港聯交所失落阿里巴巴,而阿里巴巴最終在美國上市,成為全球歷史上融資額最大的首次公開招股(IPO),應必是今年其中一個重要財經事件。巧合地在上週,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在最新公布的福布斯富豪榜,超越李嘉誠,成為亞洲首富,隱隱然像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終結及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阿里巴巴雖沒有在香港上市,但其身影仍可在香港市場見到,今年被其收購的阿里影業(1060)就是一例。「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富的公司入主阿里影業,也再點起了不少未熄的火!

未曾公布收購已着火

原名文化中國的阿里影業,主要從事影視及電視廣告業務。在今年2月25日,阿里影業停牌,以等待刊發有關內幕消息的公告。3月11日,阿里影業公告,阿里巴巴的全資附屬公司將以62億港元(下同),認購其新股,收購完成後,阿里巴巴將持有其60%股權。在2月25日停牌前,阿里影業除曾在24日通告,正與獨立第三者就可行交易進行磋商外,並沒有其他公告。可是,早在2月17日,阿里影業的股票成交量就大升,對比上一個交易日,即14日的成交量,大升接近4倍。之後20日至24日連續三個交易日,阿里影業的股票成交量,更是14日的成交量十倍以上。其間,阿里影業的股價也由14日收市的0.36元,大升接近八成,至25日停牌前的0.64元。成交量和股價無故大升,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還是其他原因,要留待有關方面跟進交代,但阿里影業的火,事實是已在收購公布前燃燒起來!

火燒連環船

收購公告後復牌的3月12日,阿里影業股價開市就火速急升三倍至2.5元,全日最高3.39元,收市1.83元,相信春江鴨或已獲利不少。火燒旺地,連帶騰訊(700)也得益。騰訊原持有6.66億股阿里影業,8%股權本應因收購被攤薄至3%;但在3月阿里影業復牌時,騰訊就立即分段出售5.63億股,據報獲利約7.8億元。騰訊持有阿里影業的股權也隨之低於5%的毋須披露水平,任何減持已不用再披露了。可憐的,或是一些隨收購公告消息,在阿里影業復牌後接火棒入貨的投資者,相信他們沒有騰訊那麼幸運。因為阿里影業至今最高股價,就是3月復牌當日的3.39元,之後最高收市價也只是3月20日的1.96元。5月時,市場曾傳聞,香港證監會正調查阿里影業公告收購前的春江鴨,可惜至今也不甚了了!

接火棒之後

更甚的,是阿里巴巴完成入主阿里影業後不足一個月,火卻燒到財務上,燒到原管理層及已審核的賬目。7月,阿里影業發出盈利警告;8月,阿里影業再公告,在以往會計期間可能存在不恰當財務處理,及可能有資產減值準備不足,要獨立調查,並要延遲刊發中期業績及停牌。停牌剛四個月的阿里影業,上週終於公布初步調查結果,當中包括過去兩年報表有稅務誤報,最多約4,500多萬元,而資產應約有最多3億多元的減值準備。阿里巴巴發言人指不合規則事宜,均發生在收購阿里影業前,與「新官上任」無關,還指出阿里影業將在今週前後刊發中期業績,之後再申請復牌。接了火棒多月後的投資者,是否還在希望首富總會注入資產,可「點火成金」?

林智遠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201

與蔡東豪計計數 林智遠

2014-12-25  NM

 

《孫子兵法》以始計篇為首,篇中指戰事勝負要看「五事」:道、天、地、將和法,而當中道、將和法都與人有關。看企業成敗,不論產品多優劣,人往往起關鍵作用。衡量人對企業的貢獻,財務分析可能較嚴苛,只從業績和股價表現來論斷。剛巧精電(710)月中公告,本欄「鄰居」蔡東豪先生將離開工作了十年的精電,借此機會,和大家計計精電十年的數。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以企業管治角度看,精電所有董事都應該向股東負責(accountable),而由2005年3月14日開始,擔任精電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的蔡東豪,更難辭其咎。精電的營業額,2004年是20億港元(下同),去年是26億元,上升30%;營業額年均22億元,每年上升約3%,今年上半年13億元。精電2004年的溢利是2.2億元,去年是2.4億元,上升13%;溢利年均8,400萬元,每年上升僅約1%,今年上半年1.2億元。過去多年,精電的溢利不只升幅狹窄,而且反覆不定,一年升一年跌,其中兩年更是虧損。業績反映執行董事表現,表現如何,大家可自己判斷。「十年磨一劍」,蔡東豪的「霜刃」似乎未曾在精電業績上試煉出來。

十年生死兩茫茫

蔡東豪上任精電前一個交易日,精電收市價是9.05元,此後,精電的股價輾轉向下。2008年10月到2010年10月,股價持續在3元以下徘徊。2009年3月,精電股價更跌至1.45元,對比蔡東豪上任前,下跌了接近9成。2011年到2013年,精電股價在3元至5元浮沉。2013年中,精電股價回復上升,到今年3月最高曾見9.17元,可惜同日收市只得8.94元。換言之,蔡東豪上任後,精電收市價尚未超逾上任前的9.05元收市價。今年4月後,精電股價掉頭下跌,到通告蔡東豪辭職當日,股價收報5.62元。十年間,精電股價下跌接近4成。純粹看股價升跌也有不足,因企業會派發股息、合併股份和拆細股份。故分析股價回報,要考慮股息,也可參考調整了這些變動的收市價。精電十年間沒有合併或分拆股份,但派發股息就較慷慨,有些年份派發的股息更多於當年的溢利。2005年到去年,精電派發每股共約2.8元的股息,彌補了股價下跌約8成的損失。而蔡東豪上任精電前一個交易日,精電經調整收市價是6.14元,對比蔡東豪辭職當日精電5.62元的收市價,下跌約一成。股東對精電股價的表現,是否也有一種「不思量,自難忘」的感覺?

十年一覺揚州夢

在蔡東豪上任精電到去年,未計今年還未公布的酬金,蔡東豪的董事酬金總數已達7,600萬元,平均每年840萬元,約佔精電年均溢利的十分之一。扣除退休金供款和股份結算支出,蔡東豪酬金仍有7,000萬元。在2010年精電股價接近低位時,蔡東豪巧合地獲發精電認股權證,可認購190萬股,行使價2.5元。以蔡東豪辭職當日精電5.62元的收市價計算,蔡東豪的精電認股權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約值600萬元,當中8成已可隨時行使。嚴格來說,精電的主席和所有董事都要負責精電的成敗;而且蔡東豪仍未離開精電,仍須負責餘下3個月的業績和股價表現,一切是否仍未蓋棺論定?

林智遠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217

新「晉」IPO殺手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5-01-01 NM 一年之終亦是一年之始,是時候回望過去,檢討得失,將來的路才可走得更遠、更康莊。分析員和投資者分析上市公司繁多,是否也應去檢討自己曾做過的分析和投資?檢討的其中一個較直接方法,就是比較相關公司之股價在分析和投資前和後的表現。今天,本欄以身作則,以此方法去檢討《壹計就明》曾做過的分析。首先,先從檢討鄔碩晉之分析開始!搵真銀去了的法證專家 被稱為法證會計和離婚案專家的鄔碩晉,未在本欄寫作分析前,已是知名博客,性格突出,立場鮮明,曾因博客文章批評著名國際關係教授,而惹來對方在報章具名專文反擊,在報章博客間隔空筆戰。他在本欄主要分析公司的經營和財務問題,和凸顯數字背後隱藏的現象。換言之,他並沒有推介任何公司;反之,可能是跟大家說:「避之則吉」!可惜,鄔碩晉在2014年中去如黃鶴,離開本欄加入上市公司「搵真銀」。由2013年底到離開本欄前,鄔碩晉共分析了18間香港上市公司,當中一半的公司與衣和食有關,比重甚高,似略欠全面。以鄔碩晉寫作各上市公司分析時的收市價,對比上週收市價,發現上述18間公司中,有13間錄得股價下跌,只得5間的股價有上升,平均回報負15%。13間股價下跌的公司中,有12間的下跌超過一成,當中翠華(1314)、思捷(330)和天合化工(1619)更下跌約4至5成;上升的5間公司,回報最高的也只有12%。 分析不是水晶球 假如大家有參考鄔碩晉的分析,去避開這些公司,或可保全身而退;否則,或已馬革裹屍還。不過,分析始終是分析,或可作為分辨明暗的魔鏡,卻不可能是未卜先知的水晶球,故分析也有偏差出現!最大的偏差分析,應是中信股份(267)。鄔碩晉在2014年3月,分析當時仍然名為「中信泰富」的2013年全年業績,指出管理層面對的夢魘,包括採礦變填氹的困局。世事就是這麼巧合,他的分析文章出街的當晚,中信泰富就停牌,並公布一個震動中港的舉動:正協商以現金及新股,換取當日中信泰富的控股公司「中信股份」100%股權。交易公布後,中信泰富股價就單日上升13%;其後,交易完成,中信泰富亦改名為現在的中信股份。當大家遇上中信股份般的舉動,任何已做的分析,也可能已毫無價值,分析也要重做! 分析是必須基本要求 鄔碩晉對新上市和首次公開招股(IPO)的公司,也像情有獨鍾,他分析了4間相關公司,其中3間公司的股價,對比他分析時的股價或招股價都下跌,分別是翠華下跌5成、天合化工下跌4成和秦港(3369)下跌3成。純以股價表現來衡量,鄔碩晉可稱為IPO殺手。然而,大家要問的,是上述情況反映鄔碩晉分析的質量,還是IPO的普遍質量?分析以數字為依據,考量公司的質量;投資也如是,應考量公司的質量,盲目投資可能也只會焦頭爛額。投資時,做功課、做分析可能仍不足夠,但仍是必須基本要求!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48

齊齊做燈神 林智遠

2015-01-05  NM

 

在杜拜轉飛機回香港,想起阿拉伯故事書《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據說在全球翻譯及發行量,僅次於《聖經》。書中有不少家傳戶曉故事,翻譯本中加入的民間傳說《阿拉丁》是其一。大家又是否知道,在故事中主角阿拉丁和有求必應的燈神,是住在古中國,而燈神在香港的解釋,更反指「倒米」之人?吾日三省吾身

上週《新「晉」IPO殺手》,以鄔碩晉曾分析的公司之股價表現,檢討他在《壹計就明》的文章;今週,是時候自我檢討,「吾日三省吾身」!從2013年11月至去年底,筆者共寫了40篇財務分析,涵蓋51間香港上市公司。以分析當日相關公司之收市價,對比其上週2014年全年收市價,相關公司股價平均下跌12%,股價下跌的公司40間,佔所有公司78%,對比鄔碩晉的72%,比例更高。難怪不少朋友都曾戲言,名叫Nelson的筆者是「燈神」,指筆者分析過的公司,股價會跌的機會很高。股價下跌的公司有28間,下跌逾一成,而當中永保林業(723)下跌約7成、蒙古能源(276)下跌約6成,而營運舞蹈學校的SDM(8363)更在分析文章出街後至今僅兩個月,下跌超過8成。SDM是以配售方式,10月在創業板上市,配售價1.5港元(下同),上市後「狂舞」上過11.3元,市值達23億元。上市後兩週,SDM最高收市價6元時,本欄《SDM狂舞派》就曾估計SDM「業績將見紅」。SDM果然接着發出盈利警告,預示季度虧損。至上週,SDM全年收報1.09元。配售上市時,SDM集資額和市值皆細小,承配人也只120個,配售5,000萬股,頭一月每天平均成交已7百萬股,是否都容易造成「狂舞派貨」的財富轉移活動,與「燈神」效應無關?

分析也不是萬能

股價上升的公司有5間上升不足10%,僅兩間的升幅逾20%,壇金礦業(621)就是上升了最多,有74%的一間公司。7月時的《無形資產的兇險》分析包括壇金的三間公司,指出無形資產有大額減值的風險和影響。有趣的是,文中另外兩間公司的股價卻與壇金的迥異,永保林業下跌約7成,聯康生物(690)下跌超過4成。財務分析再完美,也只基於靜態的數字,但公司卻是動態的。分析要不斷更新,亦要面對現實,現實有太多「不知悉」的原因。例如分析了壇金後,壇金7月中成交就急增十多倍,股價也從0.11元急升至8月初高位的0.26元,升逾一倍,管理層的交代是例牌的「不知悉」波動原因。現實是股價飛升後,壇金就在9月底以約20%折讓,配售26.3億股,佔擴大後之股本約2.1%,集資約4千萬港元。雖然壇金在12月初公布中期業績,溢利上升30倍至3千多萬元,但溢利主要來自回撥已到期的收購承諾,一切與業務無關,正常收益及銷售仍然欠奉。今天如再分析已轉虧為盈的壇金,結論或也如7月時般。市面推介股份的專欄和「分析」多如繁星,忠言逆耳的《壹計就明》就算是一個異類,擔當壹計就是「明燈」的燈神又有何妨?在《阿拉丁》中的「古中國」,並不是今天的中國,靠不同人的努力和分析,指出應是伊斯蘭地區的一個極東地方;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和分析,找出上市公司中的會計陷阱,齊齊做燈神!

林智遠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56

小心混沌與不安 林智遠Nelson Lam

2015-01-22  NM  
 

 

遊覽意大利龐貝古城,途經拿坡里。聽到拿坡里,大家想到的是:阿根廷球王馬勒當拿高峰時效力的足球隊、傳媒盛讚為世界第一的薄餅店、與香港夜空燈火齊名的夜景、還是媲美維港的聖露西亞(Santa Lucia)港灣?然而,辦旅行團的弟弟和朋友,聽到拿坡里自由行,都不約而同說了兩個字:「小心。」不論在旅行、在投資,小心是必須的!小心分析

卓悅(653)上週五深夜發出盈利警告,預期2014年全年純利(net profit)將較2013年減少約10%至20%。卓悅解釋純利下跌的原因,包括港澳同店銷售下跌約1.6%、每宗交易平均金額下降、及部分一次性開支增加等。在韓風當道下,卓悅也指出韓國護膚產品日趨盛行,亦影響其純利,因相關產品的整體平均售價,比價格較高昂的歐日品牌相對較低。

大家如有小心跟進自己的投資,有時也不用太在意盈利警告,只要小心與自己的預期互相比較就可以了。以卓悅為例,去年8月中公布的中期業績,已顯示溢利按年對比已下跌了12%;換言之,上週五卓悅的盈利警告應在預期之內,只是跌幅有可能更大,達20%。假如大家見到這盈利警告有驚愕,那就可能曾經是不小心了!

分析卓悅的中期業績,收入和毛利有4%和5%增長,毛利率甚至有微升,溢利下跌主因是行政開支增長過大。再細看盈利警告的解釋,韓風不是始於今季,收入下跌也只1.6%,何故純利會下跌20%?當中,行政開支和結業開支的增長值得小心關注。

小心比較

說到卓悅,自然就想到其競爭對手莎莎(178)。無獨有偶,莎莎上月公布的中期業績,收入上升8%的同時,溢利卻按年對比下跌5%,原因是毛利率收縮和行政費用上升。上週,莎莎也公布了2014年12月止一季的未經審核數據,季度營業額按年對比下跌0.5%,九個月止的營業額按年對比升幅收窄,只有5%。同樣面對季度銷售下跌和溢利率收縮,市場對卓悅和莎莎的估值看似不同!卓悅去年全年收入30億港元(下同),溢利2.7億元,溢利率9%;今年中期溢利1.1億元,溢利率7.3%,上週市值約27億元。莎莎去年全年收入接近88億元,溢利9.4億元,是卓悅2.4倍,溢利率11%;中期溢利3.4億元,是卓悅2.1倍,上週市值約143億元,是卓悅5.3倍。兩者的市值差距,是否代表莎莎的增長較可觀,還是代表管理層面對逆境的能力?而兩者的銷售和溢利率也在收縮,增長在哪裡?

研究期間,發現一位知名經濟學家,先後在去年8月和9月,在報章寫了多份文章推介卓悅和莎莎。假如經濟學家依自己推介,當日買入和持有這兩隻股份,至上週應分別下跌了35%和17%。經濟學家是否想跟筆者爭「燈神」之名?或是經濟學家也有不小心之時,大家是否也要加倍小心!去拿坡里前,已小心計劃行程,遊覽夜景也忍痛取消;在拿坡里時,也分外小心。可是,當人在窗內加上密封鐵板的酒店房、路過不同店鋪仍有被打爛而未及更換的櫥窗、或身處假期中遊人疏落的港灣和酒店,一切恰如預期,但也倍感混沌與不安。在混沌與不安間,不難理解經濟部分依賴旅遊的拿坡里,有超過20%的失業率,但這是因?還是果?那麼外人應對混沌與不安,恐怕就是離開了!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38

盈喜也可變成盈警 林智遠Nelson Lam

2015-01-29  NM 
 

 

乍暖還寒時,街上的年輕男女已急不及待穿上短袖衣服示人,就像春天已悄悄到來。春天是公布全年業績的旺季,2月和3月將是高峰期,然而上週仍見有分析員以企業去年6月的中期業績大做文章,其實只要花少少時間看看企業通告,有時大家也可更勝分析員!盈喜的時序比較

上週四收市後,國美電器(493)發出正面盈利預告,即市場普遍稱為的「盈喜」公告,預期2014全年對比2013年,門市銷售收入將上升4.5%至5%,及母公司擁有者應佔利潤將增長約40%。奇怪的是,上週五早上,就有媒體報導有大證券行下調國美的投資評級,由「買入」降至「中性」。分析盈喜,可從《壹計就明》經常和大家分享的「時序比較」入手,以了解更多企業的變化。以國美為例,國美分別在去年7月和10月發出中期和第三季9個月盈喜。中期和第三季盈喜分別預期,門市銷售收入將上升7%和6%,而母公司擁有者應佔利潤將增長超過80%和超過70%。當中期和第三季業績在8月和11月公布時,國美的收入確同時上升了7%,而母公司擁有者應佔利潤則分別增長了115%和75%。將上週的盈喜對比去年的兩個盈喜,不難發現國美的增長事實是放緩了,利潤增長由中期預期的超過80%或實際的115%,先下跌至第三季預期的超過70%或實際的75%,再收縮到全年預期約40%。假如大家原以盈利增長70%至115%,預測國美的增長,上週的盈喜應立即成了一盆冷水,淋醒了大家在春天中的美夢,盈喜變成了盈警!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門市銷售和利潤增長放緩,但國美上週盈喜卻預示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仍持續上升,由中期和第三季盈喜增長超過50%和70%,到上週盈喜增長超過80%,此現象與國內互聯網銷售急速增長情況不謀而合。可是在國美的年報和中期報告,卻找不到電子商務交易額的實際數字,故此難以掌握相關增長對收入和利潤的實際影響。國內互聯網銷售急速增長,必然影響在國內經營超過1,000間家電及電子產品零售門市的國美。有趣的是,國美應對此大趨勢,除整合供應鏈外,是以內部資金入股徽商銀行(3698)。國美在去年11月公布,以每股3.8港元,認購徽商6.3億股新H股;其後再公布,每股認購價不變,但下調認購股份數目,只認購4.7億股,佔徽商擴大後股本的4.09%,總代價18億港元。國美認為入股徽商,能有助提升金融服務平台,並以此作為後台,融合國美的供應鏈和電子平台,支持互聯網銷售,服務客戶及供應商。發展互聯網銷售,就要入股銀行?在互聯網銷售的領導者,有多少是依賴入股銀行而發展?徽商是2013年11月在香港上市,每股發售價3.53港元,上市後至上週股價最高3.6港元,最低3.18港元。國美公布認股當日,徽商收市價3.38港元,較國美認股價12.4%的溢價是高是低,大家可自行判斷,但要提升金融服務平台,入股銀行可以做到嗎?因中國證監會仍未批准入股徽商,國美在1月初公布延遲入股完成日至前週的16日,如入股仍未能完成,徽商承諾在上週20日之前,將因入股而支付的款項連同利息,全額退還國美。款項不是完成入股後才支付嗎?一週過了,今週會有公布?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556

恒隆業績的啟示 林智遠

2015-02-05  NM
 
 

 

立春之時,繁花競開,企業也陸續揭開去年業績的面紗。上週一,恒隆集團(10)和恒隆地產(101)公布去年全年業績,從中可否找到一些啟示?為股東釋放價值?

分析恒隆有便捷,也有困惑。便捷的是,恒隆集團透過附屬公司恒隆地產,銷售和租賃物業,其九成以上的營業額、溢利,和大部分資產負債來自恒隆地產,故分析了恒隆集團,也像分析了恒隆地產一樣。困惑的是,像長實(1)持有49.97%和黃(13)股權般,恒隆集團持有53.2%恒隆地產股權,市值也有折讓!根據最新業績,恒隆集團股東權益760億港元,上週收市市值僅500億港元,折讓達34%,較長實公告重組時的折讓23%更高。以恒隆集團持有恒隆地產股權及上週收市市值1,025億港元計算,恒隆集團應佔545億港元恒隆地產市值,也比其集團市值更高。恒隆集團是否也可透過遷冊或重組為股東釋放價值。反覆思量「實質重於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的意義 ,遷冊或重組真能為誰釋放價值?面對遷冊或重組的疑問,恒隆集團董事長的回應是無意遷冊,並說:「人家要重組,無需要個個重組。」

恒隆的隱憂

在物業銷售上升接近3倍,全年營業額和毛利都上升超過8成下,傳媒對恒隆集團業績的評價普遍正面。雖然投資物業公平值增加不及往年,下跌了35%,恒隆集團全年溢利也上升約5成。細心分析,就不難發現恒隆集團的大額物業銷售是不經常出現,增長仍主要依賴比較平穩的租賃營業額,過去兩年相關升幅只有8%。然而,恒隆集團租賃增長其實也暗藏隱憂:一方面,香港物業租賃營業額和溢利增長一向較低,去年6%增長已是較高一年;另一方面,內地租賃物業總樓面面積,本由2013年156萬平方米,上升23%至去年底191萬平方米,但同期相關營業額和溢利增長卻大幅放緩。內地租賃營業額增長從2012年17%,下降至2013年13%,再到最近僅9%;內地租賃除稅前溢利率從過去75%以上,下跌至最近71%,除稅前溢利也因此只上升5%,增長動力或未能持續。

麵包店老闆的溢利率

對分析市場,恒隆集團的業績也有啟示。首先,物業租賃上,在香港賺取的除稅前溢利率似較內地可觀,以恒隆集團為例,香港物業租賃的除稅前溢利率過去多年都超過8成,近年更有84%至85%;反之,內地物業租賃的除稅前溢利率卻只有7成半,去年更下降至71%。市場普遍喜歡以麵包價比喻樓價,麵粉價比喻地價,麵包師傅人工比喻建築費。過去,麵包貴因麵粉價貴;近年,麵包貴因麵包師傅人工也貴。那麼,麵包店老闆的溢利呢?恒隆集團業績顯示,物業銷售除稅前溢利率達76%,對比過去兩年的60%至66%,大幅上升,與2011年水平並肩。恒隆集團的數字是否反映在麵包價上升的同時,麵包店老闆的溢利率也上升!在恒隆集團的營業額和溢利強勁增長下,大家有否留意其全面收益僅微升1%?導致全面收益接近原地踏步,是因2013年賺30億港元的換算海外附屬公司賬項產生之匯兌差異,2014年卻蝕10億港元。過去,大家或習慣了相對較穩定的外匯環境,可是隨着近期外匯市場波譎雲詭,環球貨幣戰風起雲湧,大家可能要早作準備,否則錢賺多了,但換兌後,盈利卻仍是原地踏步,甚至可能被蠶食!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98

流感潮中看維達 林智遠

2015-02-12  NM
 
 

 

立春到來,本期待是春回大地,欣欣向榮的日子,未料迎來的卻是近年少見的流感潮,筆者和身邊很多朋友也不能幸免,在此祝願大家身體健康,有病的早日康復,否極泰來。臥病中,想到「否」和「泰」本來自《易經》的卦象,意義剛好相反,而意義相反的卦象也有「既濟」和「未濟」。病中用多了紙巾,自然想到剛公布業績的維達國際(3331)。水火相濟,初吉終亂

「既濟」表示水火相濟,有已經達成之意,用來形容春天到來,及形容2013年被瑞典SCA集團以38%溢價收購的維達,相信也不為過。維達上月尾公布2014年全年業績,收益接近80億港元(下同),上升17%,毛利24億元,毛利率微升1%至30%,經營溢利率保持去年的10%,只是溢利率微跌1%至7%。

SCA收購後的第一份全年業績,維達收益增長持續,溢利率保持,表面上股東應該滿意維達表現。問題是維達的增長是否能夠持續?增長又帶來什麼結果?

過去多年,維達以擴大產能應付需求,資產持續膨脹,總資產五年間上升超過兩倍,達226%,年均上升45%,當中物業、廠房及設備也同步上升。維達的資產增長,確實帶來收益和溢利增長,只是五年間收益只上升188%,2010至2012年是上升26%至32%,2013年是上升13%,對比去年上升17%,增長明顯放緩;五年間,溢利更只上升49%。

同時,由於維達由經營產生的現金,不足以支持維達資產增長,包括收購物業、廠房及設備。維達需要以借貸支持資產增長,負債也因此持續上升,五年間上升超過三倍,達327%,年均上升65%。總負債對權益也由2009年的81%,升至2013年底的102%,再升至2014年底的140%。

綜合以上變化再加以分析,由2009年至去年底,維達的數個回報比率都持續下跌,銷售對總資產由74%下跌至65%,總資產回報率由11%下跌至5%,淨資產或股本回報率由19%下跌至12%,情況令人憂慮。

火水未濟,以慎辨物

「未濟」表示火水不濟,有冷熱不和,未達成之意,是反映易受流感潮影響的境況,或反映維達的增長來自資產增長,結果導致負債上升,增長和回報或也在放緩的憂慮。在SCA完成收購維達後的2014年,維達或也嘗試以收購帶動增長,主要完成了兩項現金收購:一是以約3億元,全面收購一間從事護理用品業務的聯營公司餘下股權;一是以超過11億元,收購SCA旗下內地及港澳紙巾及個人護理用品業務,當中包括知名品牌得寶(Tempo)紙巾在內地及港澳業務和特許使用權。兩項收購分別在去年7月和10月才完成,全年效果如何,有待今年驗證。然而,現金收購卻使維達需要更多的借貸,包括向SCA的控股公司以市場利率借貸不超過30億元。此外,維達業績顯示,兩項收購的資產以無形資產為主,包括商標及特許權4億元,合約客戶關係1.6億元,及收購價減去淨資產的餘數,即商譽8億元。假如經營環境有任何轉變,相關撥備不能忽視。否極泰來,泰極也可否來呢!「既濟」是完成,「未濟」是未完成,一個美好的結果,可也是另一個隱憂的開始呢,大家保重身體,留意投資!

林智遠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1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