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笨方法(3)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284583&catID=&keyword=&searchtype=

  中國第4季經濟增長超預期,令投資者擔憂中國可能加碼推出貨幣緊縮政策,上證綜指大跌近3%,歐洲股市全線下挫超過1%。不過,美國昨日公佈的就業與房地産市場數據都好過預期,利好消息頂住跌勢,美股先跌後回穩,杜指收市只係微跌2點,收報11823點;標普500指數挫2點,收1280點;納指差些,跌21點,造2704點。杜指期貨最新報11781點,較現貨低水42點。

 

港股美國預託證券靠穩,ADR港比指數收報23985點,比香港收市低18點。匯控收86.45元,比香港高0.4%,中移動收77.71元,比香港高0.5%

 

  中國第四季GDP增長9.8%2010年全年增長10.3%,而全年通脹3.3%,高過國家指標3%,市場憂慮中國會進一步推出收緊流貨幣政策,以壓抑通脹。在加息的預期下,大宗商品市場受壓。中國經濟要降溫,原油需求勢必減少,二月期油跌穿每桶90美元至88.86可美元,原油今個月已下跌近3%;黃金昨日下跌23.7美元至每安士1346.5美元,銀價及銅價亦下跌4.6%2.2%。銀價跌幅尤其厲害,今個月已跌了11%,市場傳言銀價今年會下挫兩成。

 

資源股領跌大市,全球最大銅金生產商Freeport McMoRan Copper & Gold昨日公佈業績,銅價於2010年跳升三份一,Freeport第四季收入56億美元,好過預期,每股盈利3.25美元,亦遠遠好過預期的2.88美元,不過股價難敵大勢,下挫3.7%

 

昨日頂住大市的主要係金融股。原因係昨日公佈的勞工及房地產市場都有不錯表現。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較上月下降3.7萬至40.4萬,低過市場預期,扭轉了前一周人數大幅攀升的不利勢頭。美國房地産經紀商協會(NAR)發布12月的二手房銷量大漲12.3%,年化總量增至528萬幢,超出市場預期。另外,美國12月份的先行經濟指標指數增長1%,指標中有6個指標出現增長,其中包括營建許可、利率息差、首次申請失業救濟每週平均人數、股價、消費者預期指數以及非國防資本産品製造商新訂單,反映美國經濟將繼續復蘇。杜瓊斯金融指數逆市升0.4%,其中美銀升1.2%,摩根大通漲2.4%,係表現第二及第四好的杜指成份股。

 

網友chu chu再問到「笨方法」月供的問題,「月供: 我是3年有月供2800 / 2628, 成績OK, 好過放銀行沒有息及好像買3933一樣亂買一通. 但想請問, 因我只是每隻股每月供$2000 , 如市高時就把平均價拉高許多了, 是否應市旺時把他們賣出, 待市況淡時再供呢??  另外, 你認為如想供多1-2, 有什麼好的提議?」佢又問:「短炒: 我檢討過自己, 買的股票都是會選擇優質的股票不會亂跟軲巴買. 但問題是從來都是在不適當的時候買入及賣出, 很想知道應參看什麼資料來定下價位呢技術分析好像看人說得很易, 但自己看時卻不太明白怎樣去改善呢?? SORRY, 我是真的對投資很無知, 希你可以給點意見我身邊真的沒有人可請教得到有時想問網友, 但問題太低能, 真的不好意思問謝謝.

 

可能不少散戶也如chu chu那樣,唔識炒就落水炒緊股票了。短炒講走勢,順勢而炒,易賺到錢,但散戶可能簡單到睇一隻股的走勢都未識睇,就已經炒緊。34線股的走勢圖好容易人為製造出來,但聯邦製藥(3933)股價及相關新聞 170億市值,大隻鱓,好少少,可以睇纒圖。佢去年9月出見鰦17.24元的高位,到9月尾再試高位不穿,最高見16.46元,已經破壞鰦上升軌,首先出現鰦見頂之象,走勢轉弱,若之前有貨的短炒者可以在這時離場。離鰦場不代表不能再進場,若再見隻股上穿高位,可以在穿位時追入(可定5%止蝕),佢在12月中出現疑似穿高位現象,後來最高見17.12元,穿唔到高位就回吐,即係話唔使追入,亦出現一個典型的雙頂現象,之後回落在16元左右橫行,到今年16日開始穿位向下,更加確認下行走勢,短炒唔使再望住。

 

我講聯邦製藥純講走勢,一鱓基本因素都無講,因為短炒真係睇走勢多過基本因素,chu chu15.9元時買,我估係最近在橫行時買,如我所講,係見鰦雙頂之後,本身唔係一個好好買入時機,因為隻股走勢偏弱,輸面大過贏面。要買可以定在17.3元買,即係唔上破高位唔買,咁贏面會大小小。

 

你可能會問,點解唔在佢回落橫行時買,要在佢上升穿高位咁貴時買? 咁咪好笨? 長獱睇基本因素,唔平唔買,短炒講時機,唔升唔買,佢走勢已轉弱,你仲在佢橫行時買,唔好話佢破位向下機會較大,即使繼續橫行三個月半年,你點短炒? 所有機會成本輸哂,所以高位回落鰦之後橫行都買唔過; 對短炒者來說,在升穿高位時買,看似笨,其實精。我叫你分清長獱和短炒,因為即使買同一隻股,目標唔同,方法亦有好大分別。你想短炒,先練纒睇大股的走勢圖先啦。

(月供問題下周一再答)

 

陸羽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53

笨方法(4)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284977&catID=&keyword=&searchtype=

    美股再上,GE業績強勁增長推動工業板塊普遍走高,推動美股造好,杜指上周五收高49點至11872點。以全周計,杜指升0.7%,係連續第八個星期上升,標普500指數及納指回軟,上周下跌0.8%2.4%。杜指期貨最新報11809點,較現貨低水63點。

 

港股美國預託證券靠穩,ADR港比指數收報23863點,比香港收市低13點。匯控收86.53元,比香港高0.2%,中移動收77.52元,比香港高7仙。

 

綜合性工業巨頭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周四收市後公布業績,因大型設備與服務訂單飆升,上季盈利跳升51%,超出市場平均預期。Conifer Group的分析師Dick Del Bello指出,「由於GE的業務覆蓋面之廣,並且其下屬所有部門的業績都有所改善,因此該公司的季度業績具有標誌性意義。」GE股價更升逾7%。受GE業績推動,工業板塊帶領大市向上。金融與電訊板塊亦同樣走高。

 

杜瓊斯金融指數上升0.8%,除美銀以外,包括地區性銀行的大小金融股普遍造好。摩根大通及美國運通漲逾1%,地區性銀行SunTrust Banks季度業績超出預期,收高近6%。美銀因住房貸款及保險業務方面相關的商譽減值了20億美元,上季虧損12億美元,遠差過市場預期,股價挫2%,係表現最差的杜指成份股。

 

上周五全球股市兩極化,亞洲股市主要因為憂慮中國可能會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幾近全線向下。而歐洲股市則受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數連續第八個月上漲,創歷史新高的推動,全線造好。泛歐道瓊斯Stoxx 600指數上漲了0.7%,德國及英國升0.5%,法國、班牙及意大利齊漲逾1%

 

歐元大幅造好,兌美元由1.347跳升上1.362美元,最新報1.36美元。美匯指數回軟至78水平,最新報78.36。原油及黃金繼續偏軟,今個月分別下跌2.5%5.7%。原油最新報每桶89.27美元,黃金每安士1344美元。

 

    網友chuchu問起月供,話「我只是每隻股每月供$2000 , 如市高時就把平均價拉高許多了, 是否應市旺時把他們賣出, 待市況淡時再供呢??

 

    我就話選得月供這個「笨方法」,基本上就要跟笨方法的方式行事,唔好太多意見。月供的壞處好多,例如平又買貴又買,市旺時繼續買股會買貴好多; 又例如每月供款額固定,唔可以在便宜時多買等等。但既然選得月供,佢一定有好處,第一是固定供款,強逼儲蓄,唔會俾你有多餘錢使哂佢。第二是定期供款,唔使散戶去判斷市勢,大市難測,既然專家都係睇中六成,散戶睇中的機會更低,你想選擇便宜時買股,係唔係咁易選到?

 

    Chuchu話好唔好在市旺時把股票賣出。表面睇呢個建議幾好,睇番去年個市,都係升三步回兩步,波浪式上升,如果能夠把握到去高賣低買,回報一定好過死獱一隻股份。但咁樣去估市,其實同月供的基本理念有好大分歧,你睇錯又怎樣?例如你覺得個市由21000點升到24000點都好多,24000點沽貨,等佢跌,怎料事與願違,佢25000點、26000點係咁升上去,你就恨錯難返。如果你定力夠,無眼睇,仲好一鱓,但一般人初時見大市走向和自己估計相反,會唔信。但見愈升愈有,升到28000點氣氛好旺佢開始信,升到29000點就堅信無疑,那時才反手入市,就變成高位接貨的傻仔了。

 

    所以用得月供,就盡量少測市,盡量少出入,以減少自己誤判市況的機會。有時大市真係上上落落,唔出入月供回報好似少好多,但若你月供的前題是尋求合理回報,不是超高回報,賺少鱓無所謂。

 

    若 你要沽出月供的股票,只能是股市升到「好顛」的時候,那時人人皆股,個個話炒股賺錢好易,股市走勢圖差不多直線抽上,一枝枝大陽燭向上,咁或許係沽出月供 股票的時候。但要記住,若在這種好顛的市況沽出月供股票,佢唔大插你都唔好買番,唔好見唔跌心郁郁又在更高位買貨。近年的股市,只有07年的32000點算做顛市,所以沽貨,也都是幾年才沽一次,唔係一年幾次出出入入也。

 

陸羽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8

零售企业估值的一种简单方法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2319/

 常识有时候是最好的判断,简单、可靠。对零售企业的估值,可以用传统的PE、EV/EBITDA、DCF等方式,还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通过常识判断。这就是EV/门店,或者EV/门店面积。这种方法实际上和对周期企业估值常用的EV/重置成本的道理是一样的。      以国内领先的电器连锁零售店苏宁为例,其EV/门店和EV/门店面积为:      零售企业估值的一种简单方法       苏宁的2009年3季度财报显示,苏宁共拥有门店885家,面积377.49万平米。根据财报数据可以很容易算出苏宁的企业价值EV。因此苏宁的估值为 每个门店7721万人民币,约合1.8万每平米。由于开一个门店所需的资金也平均在4千万元以上,加上每年的盈利,这个估值还不算离谱。      而最近的一则新闻则让人深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升集团上市推介 瑞银预测PE为21至30倍      2010年02月23日 腾讯财经       据香港媒体报道,今年首家大型中资新股中升集团昨天起进行推介,根据保荐人瑞银的研究报告中,以「折现现金流」方式对公司的估值达259亿至369亿 元,即相等于2010年预测市盈率(PE)高达21倍至30倍,不单较其列举的汽车相关股份平均14倍的市盈率为高,亦高于零售股平均22.4倍的市盈 率。        大摩︰合理PE介乎20至25倍            不过,其列举的汽车相关股份,独欠本地上市公司中,业务与中升最相近的大昌行集团(01828)及陈唱国际(00693)。有投资者透露,昨天的分析员 会议上有投资者问及为何不把大昌行列作比较公司,该行响应称大昌行应列作食品零售商。然而,报告中列举近40家、包括蒙牛(02319)、百盛 (03368)的零售股中,亦不见大昌行的踪影。         另一保荐人大摩的报告认为,中升合理市盈率应介乎20倍至25倍,虽仍大幅高于报告中列举的发展中地区汽车代理商平均13.8倍的市盈率,但下限与本地 挂牌的零售股平均市盈率相若。大摩又指出,以中升代理多个品牌以及销售服务毛利较多,应可较一般汽车股有溢价,但应较一般零售股折让。         盈利增长方面,两家保荐人均预计,中升将于2009年及2010年度每年多赚一倍。其中,瑞银预期其盈利今年上升1.4倍至10.95亿元(人民币,下 同),而大摩则预计今年公司可赚10.33亿元,增长1.2倍。主要原因是公司将分别在2009、2010及2011年,将分店数目增至55、95及 135家。        近日丰田汽车回收事件惹起全球关注,瑞银报告引述中升称,事件暂时对公司没重大影响。但报告指出,中升对丰田及Lexus两个品牌依赖度高,其中丰田占其售车收入51%,Lexus占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个新闻,可以推算出中升的EV/门店。中升目前有约60家门店,假设中升的债务和现金一样多,则这个估值意味着4-6亿/门店。而实际上如果新建 一家高档4S店最多需要7千万,算上其他费用顶多1亿。也就是说每个店的盈利折现值要有3-5亿。假设10%的折现率,每个店今后每年的盈利要达到3-5 千万元才行。而大摩预计今年公司可赚10.33亿元,按95家门店计算平均仅为1100万元/门店。投资中升实际上就等于用4-6亿购买只需要几千万元就 可以建立的门店。不用谈DCF和PE等高深的估值方法,通过常识就可以判断这个估值过高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6

六位大師的投資方法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hzm.html

轉載

 

 

@ Warren Buffet 華倫.巴菲特(最偉大的投資家)

 

@ 華倫巴菲強調成功投資的重要因素,取決於企業的實質價值,和支付一個合理划算的交易價格,他不在意最近或未來一般股市將會如何運作.

 

@ 華倫巴菲特從不投資他不瞭解的企業,他四十年的投資職業生涯裡,只有十二個投資決策,造成他今日與眾不同的成功地位.

 

@當大企業有暫時性的麻煩或股市下跌,並創造出有利可圖的交易股價,應進場買下這些大企業的股票,不要再試著預測股票市場的方向,經濟情勢,利率或選舉結 果,並停止浪費金錢在以此餬口的人身上.研究公司的現況和財務情形,並評估公司將來的展望,當一切都合你意的時候,就買下它 .

 

@ 許多人盲目投資,從某方面來說,這就像通宵玩牌,卻不曾看清手中的牌一樣.

 

@ 投資人謹慎透徹地做好投資研究,只要專注於持有少數幾種股票,便可大大降低投資風險.通常巴菲特普通股持股,僅有五種不同的股資組合.

 

@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核心是(買進?持有)Buy and hold, 買進優良企業,擁有這個投資數年,然後根據企業經營之收益獲利,這個觀念簡單又直接,投資人容易明了這個方式的原理.

 

@ 多數人都受到現有的股票交易方式所影向和限制,只知在買進與賣出間追逐價差,而忘了買賣股票原本只是轉移股權,持有股權原本是做為股東的權益則來自於企業營運所獲的利潤.

 

@ 作為股東原本是希望能從企業獲利不斷成長,及源源不斷的收取成功的經營成果.股票市場只是方便股東的移轉股權.

 

@ 巴菲特投資決策依據的基本原則:

 

一.企業原則:這家企業簡單且可以瞭解嗎?

 

這家企業的經營歷史是否穩定?

 

這家企業的長期發展遠景是否看好?

 

二.經營原則:經營者是否理性?

 

經營者對股東是誠實坦白的嗎?

 

         經營者是否會盲從其他法人權構的行為?

 

三.財務原則:把重點集中在股東權益報酬率,而不是每股盈餘. 計算

 

出 ( 股東盈餘 ) .

 

        尋找毛利率高的公司.

 

對於保留的每一塊錢盈餘,確定公司至少己經創造了一塊錢的

 

市場價值.

 

  四.市場原則:這家企業有多少實質價值?

 

這家企業能否以顯著的價值折扣購得 ?

 

@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很簡單,那就是:1. 不理會股票市場每日的漲跌.

 

             2. 不擔心經濟情勢.

 

   3. 買下一家公司而不是股票.

 

4. 管理企業投資組合.

 

@ 從投資一百美元起家,至今華倫巴菲特己創造百億美元的財富,這位被喻為當今(最偉大的投資者),以簡單的投資策略及原則,不做短線進出,不理會股市每日的漲跌,不擔心經濟情勢,妥善管理手上的投資組合,創造另一種不同於投機客的投資典型.

 

@ 巴菲特擁有淨值百億美元,名列美國最富有人榜首多年 . 近年被比爾.蓋茲趕過變成第二名),是美國百人富翁唯一自股票市場獲得財富的人.

 

@ 巴菲特1930年生於內布拉斯加州的奧瑪哈(Omaha City),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研究所就讀,受教於班哲明.葛拉罕(一向鼓吹瞭解一家公司實質價值的重要性), 1956年帶著葛拉罕得到的知識與來自親朋好友的財力支持 , 在奧瑪哈開始他的有限合夥投資事業 ( 就是後來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合夥公司開始時,由七個有限責任合夥人,一起出資十萬五仟美元.主要合夥人巴菲特,從一百元開始投資,那些有限合夥人每年 回收他們投資的6%,和超過此固定利潤以上之總利潤的75%,巴菲特的酬勞則是另外的25%.往的十三年,巴菲特管理的資金以每年29.5%的複利持續成 長,合夥體的資產己達二千六百萬美元.

 

@ 兩位智者 : 班哲明.葛拉罕給予巴菲特投資的思考基礎: 安全邊際.並協助巴菲特學習掌握他的情緒,以便於在市價的漲落中獲利.而菲利普.費雪則給予巴菲特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學,使他能夠判定出好的長期投資. 巴菲特說:我有15%像費雪,85%葛拉罕.

 

@ 費雪的著作:Common Stock and Uncommon Profits,葛拉罕的著作: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是二本影向巴菲特最深遠的投資學巨著.他說每位投資人至少要讀它們20遍以上,才能真正瞭解投資的真諦.

 

@ 投貣就是在經過完整的分析研究之後,認為可以確保本金的安全,並能得到令人滿意的報酬.不符合這些要求的操作便是在投機.

 

@ 雖然葛拉罕(價值理論)與費雪(成長理論)的投資方法不同,但是巴菲特說道:他們在投資界是同等重要的.

 

@價值理論:指出一個經謹慎選擇,且己分散風險,合理價格的普通投資組合,才可能是聰明的股資.葛拉罕推測如因股票的價格低於它的價值,則股票在一個安全 邊際.葛拉罕表示.投資有二個法則:一.嚴禁損失.二.不要忘記第一個法則.他相信市場經常給予股票不適當的價格,這種錯誤的標價往往是因為人類懼怕和貪 婪的情緒而引起的.

 

@ 成長理論:超額利潤的創造是經由:1.投資那些潛力在平均水準之上的公司\n

                2.向那些最有能力的經營階層看齊.

 

@ 費雪相信,即使有能力使銷售成長,如果公司無法為股東賺取利潤,就不宜投資該公司.如果多年來利潤不能夠相對地成長,則所有的銷售成長都不代表公司股票是正確的投資工具.

 

@ 巴菲持主張投資人學習如何獨立思考,如果你己經由深思熟慮的判斷,獲得合乎邏輯的結論,絕不要因為別人的不同意而被勸阻退縮不前,(你不會因為這些人的不同意,而判斷正確或錯誤,你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你的資料和推理是正確的 ).

 

 

 

 

 

@ 班哲明.葛拉罕Benjamin Graham 最偉大的價值型投資大師.

 

@ 投資與投機的比較,投資行為必須經過透徹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與適 當的報酬,不符合上述條件的行為即是投機 .

 

@ 智慧型的投機行為就如同智慧型的投資行為,存在於市場之中.然而有許多方式顯然是不智的投機行為:【1】從事投機卻認為是投資.【2】以嚴肅而非消遺的態度從事投機.卻又不具備相關的知識與技巧.【3】投機所涉及金額超過承擔虧損的範圍.

 

@ 每位以融資方式買進股票的投資人必須體認,實際上他是在從事投機. 每位購買所謂『熱門』股票的人 , 便是在從事投機或賭博行為,投機經常充滿誘惑而且令人著迷 , 如果希望進場一博試試運氣 , 則應該另外撥出一筆資金.不可以在同一個帳戶進行投資與投機的買賣 , 你的思考也不可以混淆於兩者之間.

 

@ 投資人為了迅速獲利而買進新上市的股票 , 或任何種類的熱門股 , 他將無法期望這樣交易方式的績效會優於大盤 . 就長期而言,結果幾乎必然相反.智慧型投資人必須將持股侷限在主要的公司,它們擁有長期的盈餘紀錄與穩健的財務狀況.

 

@ 不論是多空行情,股票走勢總會過度延伸,大盤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而且隨時都有某些個股呈現這種現象.有些股票會因為乏人問津或不合理的市場偏見而被 低估.形成價值與價格的背離.任何有智慧的人,只要有良好的數字觀念,便可以在股市任意悠遊,從其他人的愚蠢行為中牟利.

 

@ 買進對象在過去的十多年,盈餘至少必須具備合理的穩當性.換言之,沒有一年發生虧損,加上有足夠的規模與龐大的財力,能渡過未來的可能困境.因此,理想的組合是大型而傑出的企業,其股價與本益比均遠低於其過去的平均水準.

 

@ 不可以僅僅因為股票價格接近其資產價值,便認它其為健全的投資.投資者應該要求合理的本益比,紮實的財務狀,以及其盈餘至少能夠維持數年之久.

 

@ 投資者的股票投資組合若具有合理的企業價值支撐,則對股市的震盪就能採取比較客觀而冷靜的觀點,不必像那些支付高本益比與高溢價的人每天提心吊膽.只 要其股票投資組合維持理想的獲利能力,則大可不必在乎市場的種種變動.更有甚者,他反而可以利用波動進行買低,賣高的策略.

 

@ 股票市場經常錯得離譜,精明而勇敢的投資者偶爾可以以從明顥錯誤中獲 利.大多數企業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其特性與品質,有時候轉好,但大多數時候卻是轉差.投貨者經常應該謹慎而清楚也評估與分析它.

 

@真正的投資者甚少被追賣出持股,而在其他時候,則無需在乎當時的市場價格.因此,若投資者因其持股價格不合理地下跌,容許自己陷入恐慌或不當的憂慮,無 異於將其根本的優勢轉變為劣勢.對這類人來說,如果股票完全沒有報價,或許對他們更有利,因為其他人的錯誤判斷不會再令其擔憂.

 

@對真正的投資者來說,可以利用市場每天的報價揀便宜,或置之不理,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判斷與意圖.其本上,價格波動對於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項明確的意義.價格劇跌時,它們提供了明智的買進機會,價格大漲時,則提供了明智的賣出機會.在其它時候 , 他應該忘卻股票市場的一切 , 只專注於股息的報酬與企業的營運績效.

 

@投資者與投機客之間的真正區別在於他們對於股價走勢的態度,投機客的主要興趣在於預測行情的波動,並從中牟利.投資者的主要興趣在於以適當的價格取得並 持有適當的有價證券.行情波動實際上對他的意義是,因為它們經常創造低價格而形成明智的買進機會.也經常造成高價格,這確實是不該買進而該賣出的機會.

 

@ 典型的投資者是否只在低迷的行情買進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明確 ,因為它涉及長時間的等待,收益的損失,甚至可能喪失投資機會.整體來說,當投資者擁有購買股票的資金,或許就應該買進,除非大盤的水準己經超出合理價值標準所能夠解釋的範圍.

 

@ 投資者擁有合理的股票投資組合,便應該期待其價格有所波動,而且不應該因為重跌而憂慮,也不應該大漲而興奮.他必須永遠銘記在心,市場報價只是為了方便投資者可以利用它們,也可以忽略它們.

 

@ 絕不可以因為股價上漲而買進,或因為股價下跌而賣出.在劇漲之後絕不可以立即買進股票,在重跌之後也絕不可以立即賣出股票.

 

@ 運用『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傳達下列六項理念:

 

【1】殺進殺出導致利潤不佳.

 

【2】唯一能戰勝市場的鐵則是同時考慮價格與價值.

 

【3】一般公認的分散風險法則應該不予考慮.

 

【4】依技術指標買賣不但毫無幫助,反而容易導致利潤受損.

 

【5】不計代價避免受到「資訊」魔力的擺佈.

 

【6】只需公司公佈給投資大家的財務報表,即可成功獲利.

 

@ 買股票時,好的研究可導致好的判斷,前後一致的方法能導出聰明的決策,支付公司的價格才能獲得傑出的利潤的重要關鍵.

 

@ 很多人把價值與廉價 (Cheap) 投資弄混,以為這種投資策略就是購買沒有人要的公司,也就是那些財務吃緊或股價很低的公司.真正的價值型投資人緊盯著價格,他們所支付的股價絕不會高於公司的價值.

 

@某種程度上,價值和價格配合得天衣無縫,價值與成長亦是如此.價值型投資人對於成長的關心,也和價格與價值一樣.因為如果公司無法隨著時間增加利潤,淨 值與內在價值,沒有人能保證其股票的價值也會提高.藉著結合這三項要素,用低於股票價值的價格買進成長股,投資人即能戰勝市場,享受非凡的股票獲利.

 

 

 

 

 

 

@ Philip Fisher 菲利浦.費雪(最偉大的成長型投資大師).

 

@ 證券業者曉得每一家公司的價格,但對其價值卻一無所知.

 

@ 研究我自己和別人的投資紀錄之後,兩件重要的事:

 

投資[想賺大錢,必須有耐性.預測股價會到達什麼水準,往往比預測多久才會到達那種水準容易.股票市場本質上具有欺騙投資人的特性.跟隨其他每個人當時在做的事去做,或者自己內心不可抗拒的吶喊去做,事後往往證明是錯的.

 

@ 有個合乎邏輯的做法,也就是想到買普通股之前,第一步是研究過去以什麼方法最能賺到錢,最重要的事實是:找到真正傑出的公司,抱牢它們的股票,度過市場的波動起伏,不為所動,也遠比買低賣高的做法賺得多.

 

@找到一家公司,多年來營業額和盈餘成長率遠超過整體行業,而能獲得很高的投資報酬.當我們相信自己已找到這樣一家公司時,最好長期抱牢不放.這樣的公司 不見得必須年輕,規模小.相反地,不管規模如何,真正重要的是管理階層不但有決心推動營運再次大幅成長,也有能力完成他們的計劃.這樣的成長往往和他們曉 得如何在各個科學領域研究工作有關,好在市場上推出經濟上有價值,而且通常相亙關聯的產品線.

 

@ 企業界的耳語網是件奇妙的事,熟悉一家公司特定面向的人,你可以從他們具有代表性的意見切面,獲知每一家公司在業內的相對強弱勢,而且資訊之準確令人咋舌.

 

@ 尋找優良普通股的15個點:

 

這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充分的市場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夠大 幅 成長?管理階層是不是決心繼續開發產品或製程,在目前富有吸引力的產品線成長潛力利用殆盡之際,進一步提高總銷售潛力?

 

和公司的規模相比,這家公司的研究發展努力,有多大的效果?

 

這家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這家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這家公司做了什麼事,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這家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系是不是很好?

 

這家公司的高階主管關係很好嗎?

 

公司管理階層的深度夠嗎?

 

這家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紀錄做得多好?

 

是不是有其他的經營層面,尤其是本行業較為獨特的地方,投資人能夠得到重要的線索,曉得一公司相對於競爭同業,可能多突出?

 

這家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

 

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家公司會因為成長而必須發行股票,以取得足夠的資金.使得發行在外股數增加,現有持股人的利益將因預期中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管理階層是不是只向投資人報喜不報優? 諸事順暢時口沬橫飛,

 

有問題或叫人失望的事情發生時,則三緘其口?

 

這家公司管理階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無庸置疑?

 

@  數十年來始終如一,不斷有突出成長率的公司,可以分成二類:其中一類〔 幸運且能幹〕 ,另一類〔因為能幹所以幸運〕.兩類公司的管理階層都必須很能幹才行.沒有一家公司光因運氣不錯,而能長期成長.

 

@ 良好投資決策的骨幹,從投資人的觀點來說,營業收入導致利潤增加才有價值.如果多年來利潤一直不見相對增加,則營業額再怎麼成長,也無法創造合適的投資對象.希望長期大賺的投資人,最好遠離利潤低的公司.

 

@  有些公司不是靠提高價格,而是藉由創意的方法,提升了利潤,有些公司因

 

   為維持資本改善或產品工程部門,究那些地方可以提高經濟效益.

 

@ 公司的管理階遠比持股人更容易接觸公司的資產,控制公司經營大權的人,有無數方法能在不違法的情形下,假公濟私犧性一般股東的利益,圖利自己和家族.面對這種濫用手法,只有一種方法能夠保護自己.就是投資對象限於管理階層對股東有強烈受託感和道德責任感的公司.

 

@  這家公司現金盈餘累加時,是否理性轉投資或配股政策是否理智? 管理階層不被其他法人牽著鼻子走,迷信機構法人?

 

@ 投資賺錢最好的方法,是指以低的風險獲得最高的總利潤.努力找到某些顯然是便宜的股票,其中一些可能真的很便宜,但其他一些股票 , 公司未來經營上可能陷入因境,因此不但不能算是便宜,和幾年後的價格比起來,目前的價格其實太高.

 

@ 即使是真正的便宜貨,便宜的程度畢竟有其極限,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價格才能調整到反映真實的價值.技巧最純熟的價值型承接者最後獲得的利潤,和運用經營管理智慧判斷,買進管理優良的成長型公司股票的投資人比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  成長型股票所得利潤高出許多的原因,在於它們似乎每十年就增值好幾倍.相反的,我們很難看到便宜貨的價值低估達50% ,這個簡單算術的累積效果很明顯.

 

@  成長型投資人偏愛幾年後獲得高額收入,而不求今天擁有最高報酬.比較二 種投資方法:所買普通股提供高股利收益率,以及所買股票的收益低,公司著眼於未來的成長和資產再投資,五年或十年期內,成長型股票的資本增值幅度遠高於另一種股票.

 

 

 

 

 

@ Peter Lynch彼得.林區(最偉大基金經理人).

 

@ 林區強調:買任何股票之前,有三件個人問題必須先問:

 

1.我有房子嗎?

 

2.我缺錢嗎?

 

3.我的個性能讓我在股市成功嗎?

 

股票是一種好投資或壞投資,關鍵在你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

 

@ 房子和股票一樣,想從中獲利,最好長期持有.人們持有房子多年,對股票卻是年年易手.難怪人們會在不動產上賺錢,而在股票上賠錢,他們花幾個月時間挑選房子,但挑股票卻只花幾分錢時間.

 

@ 只投資你賠得起的錢,這筆錢如果賠了,在可預見的未來裡,對你的日常生活不應有任何影向,才可投資股市.

 

@ 談到預測股市,其實重要的技巧應該不是傾聽,而是打呼.你該學的不是聽憑你的直覺,而是訓練自己忽略直覺.你應該在基本因素沒改變的情況下.緊握住你的股票不放.

 

@股市是沒有時間上的關聯性,這是個好市場嗎?請別多問.股市或大盤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不過是一個參考,讓我們看到什麼人在做什麼傻事.我很願意有預 測市場的能力,並能預知不景氣,但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很樂意找尋『賺錢的公司』,在市況極差時一樣賺錢.這個行業的生意如何?這家公司賺錢嗎?股市好或 不好根本不是重點,挑對股票,股市自然會照顧自己.

 

@ 這倒不是說世上沒有被高估的市場,但你擔心這個並無道理.當你找不到一家公司的股價是否合理時,或者找不到符合你的投資標準的公司,你便知道市場的價位太高了.

 

@ 林區投資哲學16要點:

 

。不要高估專業人士的技巧和智慧.

 

。善用你已知的東西.

 

。尋找尚未被發現,亦未被股市認同的機會.

 

。投資股票前.先投資房地產及保險.

 

。投資的目標是公司,而非股票或股市.

 

。不必在意短期的股價波動.

 

。任何股票都能賺大錢或賠大錢.

 

。比起長期債券或定期存單的回收,長期投資股票的回收不僅遠遠高出許 多,也此較可預期.(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1960買一股七元,同 樣的股票1980年已經值4900元,結果是20年漲700倍).

 

。追蹤你持有股票的公司,就像玩一場無止境地偵探推理遊戲.

 

。敏銳感有助於在股市賺錢,在股市裡,一鳥在手勝過十鳥在林.

 

@ 你想在股票上成功,做功課是絕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其重要性不下於拒受股市短期起伏所動,做投資不先做研究,就像玩撲克牌不看牌面一樣.許多人花一個周未研究全美來回渡假機票的價錢,卻沒有花五分鐘做研究,就買了美國航空的股票.

 

@ 界定一家公司在其同業間的相對規模,大型企業或小型公司,然後將它歸入適當的股票類別:緩慢成長類,穩定成長類,快速成長類,循環類,資產類,以及轉機類等六類.

 

@ 林區的投資組合名單上很少看到成長率為3%-6%的公司 , 因為一家公司不能向前快速移動,其股價便會停滯不前.如果盈餘的成長是公司致富之道,那麼把時間浪費在原地踏步的公司有什麼意義呢?

 

@ 穩定成長股盈餘的年成長率在10%-15% 之間,你有可能在穩定成長股上賺大錢,端看你買進的時機和價錢.這些公司一直是股市的優秀份子,但不是明星.

 

@ 快速成長股是林區最喜歡的投資目標:小型新興企業,年成長率達20%-25%.快速成長公司不一定屬於快速成長工業,這些一夕成名的公司在一個地方抓 到成功的秘訣,新市場的擴增造成盈餘暴漲,股價自然節節上揚.只要能保持速度,快速成長公司就是股市的大贏家,林區專找資產負債表健全,利潤也豐厚的公 司.

 

@ 如果可以避開一種股票,那就是廣受喜愛的熱門股票了.熱門股票漲得快,往往能衝到任何我們所知的價格之上,但上面除了夢想和希望之外,沒有什麼支撐之物,因此這類股票下挫的速度也一樣快.

 

高成長行業之熱門工業往往會吸引一群想分一杯羹的聰明人,企業家和資本家熬夜動腦筋.設法以最快速度加入行動.在商場上,競爭對手模仿是最嚴重的打擊形式.

 

@ 賺錢的公司有時並不買回股份或提高股息,卻把錢花在愚蠢的收購上,這類勤奮的公司專找價錢過高或完全不在它理解範圍的公司投資,這表示損年將會大到不可收拾,如果一家公司非收購點什麼不可,我寧可看它買些相關的企業,如果什麼都買,會讓我很緊張.

 

@ 我經常提醒自已(顥然往往並不成功),如果光明前途那麼顯而易見,那麼明、後年再來投資也不遲,為什麼不等一等,等到該公司創出某種成績再說?等著看它的獲利吧.你可以在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公司找投資機會,有疑慮時則不妨等一等.

 

@ 是什麼原因讓一家公司值錢?為什麼它的明天會更好?有很多理論可以提出解釋,但對我而言.答案都在盈餘和資產上,尢其是盈餘.有時候股價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反映公司的價值,但基本面好的股票終將獲勝,很多例子證明等待是值得的.

 

 

 

 

 

@ John Templeton 坦伯頓(偉大的道德投資家).

 

@ 坦伯頓是投資專業中偉大的心靈改革大師 , 成立管理富蘭克林集團 , 在同類型全球性資金管理公司裡 , 績效一直排名第一 .

 

@ 坦伯頓的成功來自購買股票時會深思熟慮 , 加上他的勇氣 / 遠見及耐心 . 他說 : 在別人沮喪地賣出股票時買進 , 在別人瘋狂搶近時賣出 , 需要最大的毅力 , 但收穫也最豐碩 .

 

@ 坦伯頓認為 : 道德和倫理的價值 , 在經商 / 投資和人生中佔有重要位置 . 他強調 : 管理資金(投資管理)是[神聖的信託工作] , 錯誤的投資決策 , 對人類社會影響非常深遠 . 坦伯頓主張[道德投資] , 只將資金投入對人類有正面貢獻的優良企業 . 他認為所信奉的幾項重要且合理的[心靈原則] , 對他優異投管績效產生巨大的影響 :

1. 心存感恩會帶來更多值得感恩的事 .

2. 幫助孤獨者讓你不會感到孤寂 .

3. 你的話代表你的人 .

4. 熱忱會傳染給他人 .

5. 讚美勝於批評 .

6. 如果不知道自己一生中想成就些甚麼 , 就可能會一事無成 .

 

@ 葛拉罕是坦伯頓的證卷分析老師 , 他們都主張找尋價廉物美的股票 . 不管買房子 / 汽車 / 家具 / 衣服 , 他都會用心發掘出最好的商品以省下一半的花費 . 他將投資股票的步驟比喻成[購物] , 運用相同的概唸到全世界去買股票 . 另外 , 他也採用逆勢投資策略 , 即是當別人賣出股票時賣進 , 反之亦然 .

 

@ 坦伯頓也是現實主義者 , 他提醒投資人 , 要做好情續及財務上的準備 , 以迎接空頭市場 . 如果你是長期投資人 , 你就會把空頭市場當成賺錢的良機 . 泡沫是指股市 / 債市 / 房市出現濃厚投機風氣的期間 , 可以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 投資人忽略基本面價值 , 根據謠言或小道消息投資 , 而且願意付出任何價格 . 最後 , 人們終將體認到投資的真正價值 , 投資人開始恐慌 , 全面性的賣壓導致泡沫破滅 .

 

@ 坦伯頓認為投資價值低估股票的挑戰 , 在於判斷股票是被低估還是它的價值就只有這樣 , 或者它是具有潛力的超值股 . 他說 : 有些股票 6 元嫌太貴 ; 有些60元也覺得便宜 . 追出[物美價廉]的股票 , 不是買進[廉價股票] ; 物美才是真正的重點 , 然後在[物超所值]情況下買進 .

 

@ 坦伯頓為判斷公司是否符合其投資標準 , 有以下的投資思考 :

1. 公司的經營團隊實力堅不堅強 ?

2. 公司是否為產業領導者 ?

3. 公司產品的品質是否優良 , 其市場是否已確立 ?

4. 公司是否擁有競爭優勢 ?

5. 公司利潤是否出色 , 股東權益報酬率是否令人滿意 ?

6. 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是否反映出堅強的財務實力 ?

7. 公司損益表揭露的銷售額與盈餘是否穩定成長 ?

8. 是否有足以刺激股價上漲的潛在因素 ?

9. 相對於公司的帳面價值 / 當期盈餘或未來可能盈餘 , 公司的股價是否偏低 ?

 

@ 坦伯頓會比較股票當前本益比與過去五年的平均本益比 , 他會比較各國本益比 , 最重要的是 , 將股價與他對公司未來五年的可能獲利做比較 . 本益比低的股票不見得就物超所值 , 這家公司可能最終是個輸家 . 除了本益比 , 他還會注意生產優良產品 / 勞資關係和諧 / 成本控管得宜的公司 , 以及經營團隊能善用盈餘讓公司持續成長的企業 .

 

@ 坦伯頓表示 : 基本上 , 股價的短期波動常會受投資人情緒影響 . 長期來說 , 股價則是反映企業價值 . 在做出最後買進決定前 , 坦伯頓護將選擇範圍縮小 , 並比較各個投資標的 . 但不只是找尋股價低廉的股票 , 而是最好的廉價股 . 他平均持股期間是五年 , 他認為 , 賣出股票的最佳時機 , 是當你發現一支比現有持股價值高出 50% 的股票時 .

 

@ 坦伯頓的十五條成功的投資法則 :

1. 注意實際報酬 .

以總投資報酬極大化為投資目標 , 即是扣除稅賦及通貨膨脹後的投資報酬 . 對長期投資人來說 , 這是唯一合理目標 .

2. 投資 , 不要投機 .

投資 , 不要光買賣或投機 . 股市不是賭場 , 如果只要股價移動 , 就趕著搶進殺出 ; 或是不段放空股票 ; 或從事選擇權或期貨交易 , 股市對你而言就只是個賭場 . 就像多數賭徒 , 你終究會賠錢 , 或經常賠錢 . 他說 : 放輕鬆 / 長期持有投資組合的投資成果 , 比經常改變持股內容的交易客來得好 .

3. 要有彈性 .

對不同類型 / 地區的投資標的保持彈性且開放的態度 , 有時候則要抱持現金 , 因為某些時候 , 現金能讓你善用投資機會 . 事實上 , 並沒有那類型的投資鏢的永遠是最好的 .

4. 買低 , 逆勢投資方式 .

當股價走高時 , 許多投資人會買進股票 ; 當股價走低時 , 買盤紛紛縮手 . 當幾乎所有人同時感到悲觀時 , 股市就會崩盤 . 投資人都知道要[買低賣高] , 但他們絕大部份都是買高賣低 . 他們都在大部份分析師看好前景的時候 , 買進股票 . 坦伯頓認為這實在很愚蠢 . 他謹記恩師葛拉罕的話 : 在所有人 , 包括專家都感到悲觀時買進 , 在這些人感到樂觀時賣出 .

5. 購買品質 .

在買股票時 , 要在績優股中找尋廉價股 . 績優股是指處於成長的市場中 , 銷售額領先的公司 ; 在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產業中 , 處於科技領先的公司 ; 擁有優良記錄的經營團對 ; 產業中的低成本製造者 ; 首先進入新市場且資金充裕的公司 ; 生產高利潤的消費性產品 , 且信譽卓越 . 坦伯頓喜歡買進居產業主導地位的優質公司 , 例如 : 美國商店及花旗銀行 .

6. 實踐價值投資法 .

購買價值 , 而不是大盤趨勢或經濟前景 , 聰明的投資人瞭解股市是股票的市場 . 雖然個股會暫時受強勢的多頭走勢牽引 , 股市最終還是由個股表現決定 , 而非大盤決定個股表現 . 太多投資人專注於大盤趨勢或經濟前景 , 但個股在空頭市場中仍可能走高 , 在多頭市場中也可能下挫 . 股市和經濟的走勢不總是一致 , 空頭市場不永遠出現在景氣衰退時 , 整體企業盈餘衰減也不見得就會導致股價下挫 . 因此 , 投資人應該投資個股 , 而不是大盤趨勢或經濟前景 .

7. 分散化投資 .

分散購買數種(三到五種 , 最多八種)股票和債卷 , 可以提供好的資金安全保障 . 由其是 , 以全球化角度不侷限於單一國家地區 , 你會發現更多價格合理的好公司 , 真正的[物超所值] .

8. 做好功課 .

做好功課或聘用專家協助你 , 在投資前先調查清礎 . 研究公司 , 以瞭解它致勝的原因 . 切記 , 在多數情形下 , 你是買進該公司的盈餘或資產 , 或二者都有 .

9. 監控自己的投資 .

積極監控自己的投資標的 , 預期可能的改變並做出正確的反應 . 多頭市場不會持續發燒 , 空頭市場也不會持續不退 . 你絕不能在買進股票後置之不理 , 市場轉變的速度太快了 . 記住 , 一切都會改變 , 沒有一項投資可以持久不變的 .

10. 不要驚慌 .

有時候當別人都在賣出時 , 不要也搶著殺出持股 . 賣出的時機是在股市崩盤之前 , 不是之後 . 你應該研究你的投資組合 , 如果你當時尚未持有這些股票 , 股市崩盤後 , 你會想買進它們嗎 ? 你現在賣出這些股票的唯一理由 , 是想買進更具吸引力的股票 . 如果找不到更具吸引力的股票 , 就應該繼續持有手中的股票 .

11. 有效處理錯誤 .

不犯錯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投資 , 但這卻是最大的錯誤 . 因此 , 原諒自己的錯誤 . 不要因犯錯而受挫 , 更別為了彌補一項損失而冒更大風險 . 應該將每次犯錯當成學習經驗 , 確實找出錯誤 , 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 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最大區別 , 在於功功者會由自己和他人的錯誤中學習 . 投資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 坦伯頓說過 , 他的投資中有 1/3 並未成功 . 重點在於承認錯誤 , 儘可能將這些錯誤視為學習的工具 .

12. 禱告有益投資 .

如果你先禱告 , 你的思路會更清明 , 錯誤有會少一些 . 禱告會讓人心靈平和 , 有助於做出更真善美的投資決策 . 他認為每個投資人每天都應該禱告並感恩 , 他強調自己不是為了要上帝給予他投資建議而禱告的 .

13. 謙沖為懷 .

報持[我無所不知]的投資心態 , 遲早會導致讓人失望的結果 , 甚至徹底的失敗 . 世上萬物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中 , 明智的投資人瞭解 , 成功是不斷為新問題找到解答的過程 .

14. 沒有白吃的午餐 .

絕不憑感覺投資 , 這項原則適用於無數的情況 . 即使該公司真的很出色 , 但股價可能太高了 . 還有 , 千萬不要根據明牌投資 . 坦伯頓驚訝地發現 , 居然有這麼多受過良好教育且事業有成的人會這麼做 . 不幸地 , 明牌具有難以抗拒的魔力 .

15. 對投資報持正面態度 .

不要太常擔憂或持負面心態 , 過去一百年來 , 惟樂觀者在美國股市中勝出 .當然 , 股市會回檔 , 甚至崩盤 , 但長久下來研究顯示 , 股市會不斷走高 .

 

@ 坦伯頓在耶魯主修經濟時 , 就對錢滾錢的想法感到訝異 , 並花很多時間研究複利表 . 他在1991年對公司股東演講時表示 : 如果1626年以相當於24美元將曼哈頓出售給荷蘭人的印地安人 , 將這筆錢以8%的利率投資 , 以複利計算 , 這筆錢現在以足夠將曼哈頓上所有不動產買回 , 還有剩下數十億美元 . 他建議投資人 : 多瞭解投資的意義 , 瞭解風險及報酬 , 儘早投資以善用複利效應 .

 

@ 坦伯頓說道 : 我瞭解自己擅長評估企業的價值 , 並告知投資人相較於企業的真正價值 , 甚麼樣的股價是過低或過高 . 我總是努力學習以全球的角度來評估企業的價值 , 我的想法是 , 如果你只研究單一國家 , 是無法瞭解一家企業的真正價值 , 企業的許多產品是與全球的同業競爭 , 你必須先瞭解全球的產業情形 , 才能正確預測出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 .

 

@ 坦伯頓的長期投資目標並非賺取財富 , 而是幫助他人和倡導有關心靈改革的事業 . 即使是成為投管公司負責人 , 他仍是站在幫助他人獲利的角度來管理資金 . 坦伯頓相信探索( inquiry )是一切進步的根源 , 謙遜是理解之母 , 感恩可以開啟心靈成長的大門 . 謙遜會讓人心胸開闊 , 如果一個人知曉一切 , 就很難再學到更多的東西 . 當我們瞭解自己所知有多渺小時 , 就可以開始探索並學習 . 富蘭克林的最高執行長 Johnson表示 : 坦伯頓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投資家之一 , 他對投資界及慈善界的貢獻有目共睹 , 並為財務界樹立崇高標準 .

 

 

 

 

 

[] Row Price 普萊斯(偉大的成長型投資大師).

 

[] 普萊斯(Row Price)是資金管理公司普萊斯事業(Price Associates)的創辦人,他藉由投資具有高成長潛力且股價合理的股票,為自己和客戶賺進豐厚報酬.普萊斯表示,投資人必須看出時代的轉變,及早體認到時代及投資偏好的消退,以及新時代所帶來的新契機.

 

[] 在普萊斯發展自己的投資哲學時,他注意到獲利豐厚的人,都是能堅持長期持有成功企業的投資人.他的建議是,投資正在成長且由有遠見的人所經營的公司,這些人瞭解重大的社會及經濟趨勢,並透過明智的研發替未來做準備,而在公司不再符合你的買進標準時賣出.

 

[] 企業的盈餘有時會不理想,且股價下挫.在公司盈餘減少時,只要普萊斯認為其未來仍有成長的潛力且經營團隊優秀,他就會保持耐心並堅守紀律,繼續持有.普萊 斯寫道:每家公司都是由人所建立,公司是由每個人的努力堆砌而成.公司反映出創辦人及所有曾主導營運者的人格與商業哲學.想瞭解一家公司,你必須瞭解創辦 人和過去領導人的背景資料,以及替該公司擘劃未來者的希望與野心.

 

[] 普萊斯表示:成功的投資哲學必須有彈性,能處理並預測改變.改變是投資人唯一能確定的事,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以及產也和企業的趨勢不斷變遷,投資人在選擇標的時也必須有所改變.

 

[] 普萊斯會提出下列問題,來判斷公司是否符合他的投資標準:

經營團隊是否有能力且信譽良好?

高階主管和董事們的持股比重高不高?

公司的銷售額/盈餘及股利是否持續成長?

利潤率是否令人滿意且能夠持續?

經營團隊是否能創造出亮麗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和總投入資本報酬率?

公司是否有負債程度低或合理的良好債信?

公司是否擁有明智的研發,並持續推出卓越的產品?

公司是否為擁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領導者?

公司勞資關係是否和諧,其福利能否吸引並留住人才.

相較於未來的獲利潛力及歷史本益比,公司當前股價是否合理?

 

[] 普萊斯表示:以投資來看,一家公司股票的價值,往往跟股市的報價大不相同.因為當股市悲觀或樂觀氣氛高漲時,股價跟企業的內在價值間幾乎沒甚麼關聯.股價通常會受企業盈餘和股利/經濟/通貨膨脹或緊縮,以及投資人心理的影響.

 

[] 普萊斯提醒:投資人對於以高價購買高本益比股票的做法,應該多加考慮.當股市大眾和機構投資人都對股票熱衷時,過度的需求會導致股價高漲超過股票的投資價 值.這通常是個糟糕的買進時機,但投資人急於加入投資行列,他們會為放寬投資標準的做法自圓其說.投資人應該保留足夠的現金準備,在股票不受市場青眛時趁 機加碼買進,這是購買任何符合投資標準的好時期.

 

[] 普萊斯尋找經營良好/財務控管健全/利潤率令人滿意的企業.利潤率是一項以百分比呈現的比率,代表銷售額與盈餘的關係.他會注意五項企業的利潤率:

1.利潤率.

 

2.營業利益率.( 營業利益 / 銷售額 )

3.毛利率. ( 總銷售額 - 銷貨成本 ) / 總銷售額

4.稅前純益率. ( 稅前盈餘 / 銷售額 )

5.稅後純益率. ( 稅後盈餘 / 銷售額 )

其中營業利益是以 EBITD(Earning Before Interest,Tax and Depreciation)利息/稅/折舊前的盈餘來計算.

 

[] 多數個別投資人和機構投資人都擁有雙重投資目標:要有當期收益,且未來收益持續成長,以支應生活及營業支出;增加投資資本的市場價值,以支付耐久財及其他 資產增加的成本.普萊斯觀察到,太多投資成長型股票的投資人由於過度重視股市走勢,而無法瞭解股利收益的重要性.他警告說:如果投資人在接近多頭市場的高 點時,以高價購買低股利的成長型股票,可能會喪失股利再投資的複利效應.此外,另一個危險是當股市修正時,投資人沒有股利來抵銷可能的損失,這個危險的程 度端視股市走低的幅度和時間長短而定.普萊斯以1978年到1998年這二十年期間,股利再投資幾乎佔S&P500投資報酬率的一半以上.在此期 間,如果投資1萬美元到S&P500成份股,不計股利則成長為12.7萬美元;如果加計股利再投資,將成為26.2萬美元.

 

[] 普萊斯說:瞭解盈餘成長的生命週期與判斷未來盈餘的面向,是從事投資必要的工作.他將企業的生命週期喻為人的一生,誕生/成熟及衰退.公司銷售額的增加, 是因為產品或服務的銷售增加,還是售價提高了,抑或兩者皆有?投資人應該監控企業,來察覺盈餘成長的變化.他認為銷售額與銷售量雙雙下滑,加上盈餘減少, 都是成長減緩的警訊.他指出,企業盈餘不能年年成長,並不表示盈餘停止成長.景氣循環產業及企業內部發展往往會扭曲企業所公告的盈餘模式.必須有熟練的研究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才能察覺盈餘週期的基本變化.

 

[] 公司規模的大小可以用銷售額來決定,但對投資專家而言,企業規模通常是以市值來看,其計算方式是將股價乘以在外流通股數.投資人必須考慮公司是否擁有優良產品,且產品的市場需求量能否為公司創造未來的成長性.

 

[] 在購買股票前,普萊斯要先確定該公司符合他的各項投資標準.在監控標的公司時,他護密切注意盈餘和銷售額的成長,以及利潤率和投入資本報酬率或股東報酬率的變化.他認為,可能影響企業成長趨緩的警訊和問題包括:

1.銷售額減少.

2.盈餘和利潤率連續幾季衰退.

3.投入資本報酬率連續幾季降低.

4.稅賦巨額增加.

5.經營團隊的負面改變.

6.政府可能採取不利於企業的干預.

7.市場飽和.

8.競爭增加.

9.原物料及勞工成本明顯增加.

 

[] 普萊斯瞭解,企業會因產業基本面或經濟疲軟而減緩成長,他會將持股公司的盈餘與競爭者的盈餘,和整體經濟成長做比較,並據此確認盈餘真正的走勢.普萊斯 說:在空頭市場中,當股價跌破我們預設的買進底限,此時我們不知道股價還會下跌多少,何時會回檔,或其反彈的幅度有多少.但我們知道自己要成為具有吸引力 股票的長期股東.因此,我們採取按比例買進和賣出的做法.在多頭市場中,如果普萊斯決定減碼或賣出某支持股,他會以一個預設好的價位賣出,接著以較高的價 位繼續賣出.股價下挫並不會促使普萊斯賣出股票,如果他認為公司的前景看好,股價下挫反而是加碼買進的好時機.當他認為某企業無法持續成長,或不再符合他 的投資標準,他就會賣掉.如果在考慮賣出成本及稅賦後,或其他投資標的比他的持股具投資價值,他也會出脫持股.

 

[] 普萊斯協助客戶將資金分配到股票/債卷及現金等項目上,他瞭解每個人對保本/當期收益及資本增值的需求不同.他表示:每個投資組合都應該針對投資人的個別 目標而設定一套[投資計劃],這些目標包含投資人對保本的需求度/可支配收入或資本成長性等.在考慮投資組合的資本增值時,投資人應藉由廣泛分散投資到不 同產業和企業的做法,降低投資風險.

 

[]普萊斯投管機構的經營哲學,契約客戶的利益是首要考量,而他從事這個行業只是替客戶管理資金及提供相關服務.管理個別投資人及機構投資人的帳戶,強調基本研究,與企業主管會談,密切注意經濟/產業及企業的變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1

fatlone’s view: 分析股票前景的方法分享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5/20/fatlones-view-%E5%88%86%E6%9E%90%E8%82%A1%E7%A5%A8%E5%89%8D%E6%99%AF%E7%9A%84%E6%96%B9%E6%B3%95%E5%88%86%E4%BA%AB/

有很多高手博客在公司分析上比我有更深厚的功力, 這次寫分析的方法只是分享, 而算不上是教學, 今次以我比較熟識的太陽能行業做例子, 我相信一理通百理明, 我自己會運用在太陽能股的經驗在其他行業, 應該會用得著

我的文字功力未足以有系統地把我的思路整理出來, 希望不要看壞各位的眼睛

入正題

要對目標公司做出景預測, 除了看市場環境這些大方向之餘, 有一些重點先需要留意, 因為我覺得散戶受傳媒影響得太多, 經常著眼於市場長線發展, 反而「殺到埋身」的近因就少有留意, 到出事後才晃然大悟, 一兩季度的業績倒退足以令股價比高峰時減去一大半, 甚至更多, 可能再過一兩季之後會回復生氣, 但是時間就這樣過了一年半載, 作為散戶最大的competitive advantage就是隨時可以清倉, 為甚麼不好好利用這個獨特優勢, 而要去捱價? 別再傻, 好嗎? (我其實是對著自己說的…)

分析公司前景要知道公司在產業鏈的位置, 有些公司會涉足多於一個環節, 此時要分清楚在各環節的比重, 同一個行業但所處的位置不同, 公司前景或會有差異

第二, 是分析你的對手, 如果目標公司有強大競爭對手, 而經過研究之後發覺戰勝它(們)的機會不高, 那最好別碰它了

第三, 分析公司的客戶, 這一點是很重要, 但較常被人忽略. 客戶跟公司的關係是唇齒相依, 他們業績不好自然反映在公司的表現上, 如果知道公司的主要客戶, 最好起清他們的底, 如果知道有重要客戶出事, 或者其前景轉淡, 就要多加注意; 相反, 如果有幸可以其客戶的業績發佈時間先於目標公司, 可以先人一步買入做好

第四, 留意公司的產品, 講起留意產品, 有一個例子可以分享, 我在07年時看見iphone時就認定, apple的未來一片光明, 如果有美股戶口, 要買一手考考眼光, 當時AAPL約在80-100美元水平. 我自己也買了第一代iphone, it’s truly amazing! 可以做出一部令我覺得amazing的產品的公司, 絕對是超班馬! 要知道, 我有幸生活在物質豐富的香港, 好東西經常都有機會用到, 竟然還有產品叫我驚喜, 難度極高. 如果你發現, 目標公司的產品質素領先業界, 這一點要重點關注, 如果我個人心目中有一個weighting, 產品質素佔的比重一定很高. 因為「你的公司如何, 你的產品也必如何」

第五, 公司的財務狀況如何, 重點是現金流和負債的情況, 其實我都不太懂這個環節, 財務狀況所顯示的是過去式, 不過, 如果知道財政不穩或者負債很高, 逆境時就有可能game over, 這些股票在逆境時會跌得更快更深

第六, 我未想到, 如果大家有想法願意分享, 替我加上去 :)

好了, 現在就以上面的四式來個簡單「實戰」, 我以卡姆丹克(712)做例子 (其實, 我沒有例子可以用, to be honest…)

712位處產業鏈的中上游, 專注做硅片(全數單晶), 要研究712就要研究硅片的市場前景如何, 可惜, 我跟蹤了712這麼久, 我未想得出如何判研硅片行業的前景, 真的要說, 就是看你的下游需求和同業的供應如何, 不過, 這些資訊沒有方法可以及時獲取, 至少我這個散戶做不到, 唯一可做的是勤力接收新消息, 準備相關的收風渠道吧!

712的對手就是做單晶的業者, 其他單晶硅片業者會不會對712構成重大威脅? 直接威脅我看不到, 因為真的不知道…(oh, 我很有問題嗎…? 甚麼都說”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712的運營成本是同行最低水平, 這一點應該帶給我們足夠信心吧…

712的客戶… 大廠的有Suntech Power; JA Solar和CSUN, 還有其它知名度較低的廠商, 要找回那770MW訂單的名單才知道, 如果要知道712的前景, 那最好了解一下這些客戶的前景, 以太陽能行業來說, 要研究公司的前景, 一定要看其主力市場, 如果所面對的市場突然變壞, 該客戶短期內是九死一生, 最佳做法就是分散市場, 上游客戶有一個好處, 因為只要把貨平均分配在面對不同地域市場的客戶就可以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如果是下游的話, 要在不同地區建立銷售通路才可以達成, 無疑是困難得多, 關於銷售通路, 稍後可以再多談一下. 張主席早就考慮了這一點, 每個客戶的佔比都不會太高, GOOD!

卡姆丹克的產品質素就是它的最大競爭力, 這是公司經常標榜的賣點, 就是業界領先的轉換率. 老實說, 每間大廠也說自己是業界領先, 究竟那一間才是「領先中的領先」? 這個確實要花功夫去查證各家的出品… 我沒有龐大的資料庫做backup, 要再一次表示: 我不知道… 不緊要! 我知道的是在SBI四月份的報告中, 提及卡姆丹克已經和Sun Power搞認證, Sun Power在轉換率上是真正業界領先, 它的module最高可以有19%轉換率, 大家可以看看suntech power或yingli等大廠, 應該暫時沒有19%conversion rate的產品在網頁上找得到(我沒有查證, 有興趣請自行google) 712有機會得到強者的認可, 已經說明了一切, 關於與sun power搞認證, 又可以在稍後多加著墨, 另發新文討論

財務方面, 卡姆丹克一向都比較小心, 再加上TPG注資的十億, 我可以說現時是卡姆丹克最「有錢」的時候, 財務上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不過我對財務分析認知極之有限, 我承認我有讀過2個有關accounting的module, 但我不覺得有甚麼幫助, 太皮毛了… 希望有網友替我把關, 謝謝!

oh, 寫到這裡, 才發現, 我沒有用上面的5個方向去預測中短線的走勢, 我讀書讀得不好, 總是不能將課堂所學應用在實際情況, 我要嘗試以上面的思路去分析一下短期形勢

要做預測就是要根據手上新增的資訊去預計所帶來的影響, 我們看看在每一個環節上最新資訊會有甚麼影響

1) 現時的逆境受影響的全個行業, 終端需求減少, 降價會傳導至整個產業鏈, 上中下游會同樣不能幸免, 包括卡姆丹克, 現在是”看淡”+5

2) 對手們的表現暫時沒有啟示, 因為第二季報未出爐, 如果同業表現不好, 卡姆丹克未必會一樣不好, 只不過正常的做法是預計跟整個行業走, 會變差, 問題是你是相對的好還是差, 壞的公司是盈轉虧, 好的公司可能是大賺變小賺, 已經差很遠, 基於沒有資料, 我會說”暫無看法”或”看淡+1″

3) 公司客戶群受災程度方面, 因為我很懶, 不想花時間去做調研, 如果要我做, 我會先找出客戶的業務對象的地點, 之後調查一下該地區的最新補貼政策走向, 而一定要留意的是補貼政策大多都分small-scale/residential或者大型商用, 兩者的補貼差距都頗明顯, 現時大型計劃的補貼砍得最多, 如果發現客戶是主力做大型project, 要小心了. 不過, 以散戶的能耐應該不太可能查到客戶做的是那個對象的生意, 可能是我沒有嘗試吧… 如果有人真的查證到, 請你跟我們分享吧, 我們會很感激你的 :) 這方面的結論: “暫無看法”

4) 產品方面, 卡姆丹克正準備跨進n-type硅片, 這是”利好+1″, 不過是較長遠的利好, 所以短線影響不大, 短線持平

5) 財務上, 卡姆丹克本身沒有巨額負債, 加上有TPG的金援, 我會給予”利好+1″

短線上, 市場價格大於一切, 所以該項目是+5, 其餘的只是+1原因是短線效應不大, 要較長時間才會顯現

結論是看法偏淡, 建議暫時不要沾手, 只宜關注, 想入貨的如果身家厚, 可以買一點點, 當試試水溫, 子彈不多的, 算吧, 二三線股輪流被洗, 看看blog界愛股中國聯塑, 太慘烈了… 還有今天配股的信義玻璃, 這些一路保持高位的股票今天要補跌了嗎? 如果這個看法成立的話, 要買些早前已開始調整的好股吧? 我其中一隻心水是北控水務, 不過依然日日跌, 快撐不住了, 我還未可以脫離明燈之列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05

討論:做好投資的方法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hg0.html

漢尼拔
1、做人低調,做事踏實
2、能力圈圈,牢記安全邊際
3、學無止境
4、大的方向要選對,細節方面海納百川
5、不輕易去肯定或否認一個人,重在吸收
6、多自省
7、注重整個投資過程,對於結果------淡定,理性
8、成功不必炫耀,失敗不要解釋
9、要有賺錢的能力,更要有賺錢的度量
10、多積德,多行善,少禍害

 

1、投資的確定性
2、內在價值穩定增長的確定性
3、好東西是實實在在的比較出來的,是靠企業踏踏實實做出來的,而不是靠預期,投資人也不是在玩尋寶遊戲

 

漁夫
投資的本質:就是找到適合自己性格與條件的方法,不斷完善,不斷思考,不斷學習。在成功的道路上,與一群人為伴,與一小竄兒人為伴,最後獨自一人或幾人為伴。
長期投資,表面看是最簡單的,但卻又是最難的。門檻低,做好難。性格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夠堅持長期持股,與其說是選股與持股的過程,不如說是克服人性弱點,超越自我的過程。身在股海,心在世外;內心既要堅如磐石,又要洞若觀火。決非簡單如'三高」那麼簡單。
成為偉大公司,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而發現偉大公司,又是好價格,又是好團隊,是難上加難的事。正因為如此,發現偉大公司的人,只有兩種人,要不然是「傻瓜」(巧遇),要不然自己成為「偉大」的人。
人最偉大最有魅力的,就是在'人'與'鬼'之間,越往左走就越靠近"人",越往右走就越靠近'鬼",,而'魅".和'神』就在兩者之間。巴菲特就是更靠近「鬼」的神。而我們普通人,只能活著體驗人,死了變成鬼。

 

花都巴菲特

投資這種事,除了博覽群書,加深各學科的知識,刻苦反思再反思,吸收別人失敗的教訓經驗,吸取已獲得成功的人的經驗、思路,可能有兩點還是很重要的,情商和智商。
情商或許叫做耐性和自控力,後天可能不一定能獲得,這根小時候的性格形成有很大關係,性格太急躁的人就比較難做證券投資或者其他需要長時間才能獲得收益的投資。
智商,投資其實還是需要比較高的智商的,雖然不需要太高,但估計也要一百二十左右。為何?智商不高就比較難領悟和判別什麼才是大概率能成功的道路,有的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k線來預測短期升跌其實沒什麼作用,做了一輩子股票還是在原地踏步。
一百二十的智商高嗎?巴菲特說,投資並不是高智商的人就會戰勝低智商的人,高於一百二十那部份智商可以丟掉。
我很同意他的這句話,高智商並不一定就會成功,反而可能會過於自負。
但是,很不幸的是,一百二十有多高?就是比九成人高。
證券市場有多少人最後能獲利?九成人虧損
所以,大部分人真的不適合自己做證券投資,但可惜的是絕大部分人並不知道。
可能就如賭博的心理,只要一天不放棄,一天還有機會。
證券投資所需的底蘊絕對不簡單,價值投資知易行難,可能要不是天才要不是笨蛋說的話,
價值投資知難,行亦難。
但當你上道了,就會發現其實證券投資是簡潔而不簡單

 

 

一枝春

還有另一種,對於有志向的投資者,就是:停下來。思考為什麼?請教優秀的投資者。其實每個投資者身邊,總會有不同程度的優秀者。可悲的是,許多人,總認為 自己行。這樣,就有機會不斷進步。當然,10年以上還是如此,就說明此人沒有反思和識人識己的能力,早就應該退出投資領域。對大部分投資者來說,看什麼都 沒用。就像大家都看什麼勵志的書刊聽勵志的演講,結局是沒個鬼用!如果不去行動,那怕是一點點地開始變化,不停的反思,認真的改正,看什麼都沒用,就是巴 菲特是他爸爸是他老師都沒有用!

 

鄭永燦

一直認為對於投資者來說 做好虧損的準備比預測盈利空間要重要的多 就是說我們去做一筆投資 一定要想最壞的情況下會怎麼樣  是否自己能否承受的住虧損 是否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耐心以及毅力去等待 
可惜很多人往往是在做相反的事情 
大多數人買一隻股票都是想它能賺多少錢 所以一旦事實與期望不符 只能手足無措了  
說白了 
在投資中思考向下的空間可能要比思考向上的空間要重要的

 

 

 

滄海一聲笑

關於對週期性股票的投資,我有一個很失敗的案例,在08年初股指從6000點回調至4000餘點的時候,以為市場只是牛市裡的正常調整,可能差不多了,就 買入了在當時看起來於牛市裡正吃香的中信證券,這下可好,持有兩年半,浮虧近四成!這筆堪稱巨額的帳面損失恐怕有很大一部分將會變成永久性的虧損了。這次 重大失誤讓我醒悟過來:對強週期性行業的股票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做不到逆週期投資(投機),最好就離它遠遠的.

 

自勝者強

股票市價的漲漲跌跌,勢必會引起人的患得患失,不論是否承認這一點,只是有些人看得更長遠,視眼前的一切如過眼浮云,有些人覺得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誰對誰錯,時間來驗證了。
心態這個東西學不來,只有自己慢慢沉澱,覺悟,沒事看看佛經,不斷提高自己的境界,超越才會真正變成現實。

 

山杉

保守是大師們長期獲取複利的一大秘訣
保守不是說不敢與獲取一次性大利潤
保守是一種堅持紀律操守的穩定性、堅決性和偏執性體現

 

滄海一聲笑

而我卻認為,價值選股才是老巴的根本,首先是尋找依靠所選企業在漫長的歲月裡創造出來的巨額的財富,「買股票是買企業的一部分」,其次才會自然而然地思考 價格的因素;故我想、選對企業才是他成功投資的第一步。他也承認,是芒格促使他從猿進化到人,什麼意思?就是從原先的只單純追求安全邊際過度到不僅注重安 全邊際的條件,同時也追求價格合理的優秀企業。他後來一再強調願意以合理或公道的價格購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這種表述難道不可理解為選股第一、安全邊 際第二嗎?
安全邊際當然極為重要,所以才排在第二位,但試想,具備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出現「四毛買一元」的機會到底有多大?再說在等待大眾心理恐慌的過程中,其彼時的「一元」難道還是過去的那一元嗎?誰都喜歡又好又便宜,但如果只能選其一呢?
勿容置疑、選股與選時都極為重要,但選股是一種可學的能力,有主動性;選時則只能是完全被動的等待,充滿不確定性。選股是人找的機會,可遇也可求;選時是天賜的機會,可遇不可求。極少的時候,兩種機會同時出現,我以為那是一種好運。

 

 

水是誰的誰

把簡單的事重複做好,投資其實有時想想也不太難,你直需要堅持最簡單的常識就可以了!關鍵是你能控制住自己嗎?!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呢?這是人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2

慳電方法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10820&sec_id=12187389&art_id=15539293&cat_id=255&coln_id=22

家裏客廳吊燈嘅燈泡壞咗三個,門口照明吊燈燈泡亦壞咗三個,因為種種事情,拖咗成個月都未換燈泡。呢日報紙新聞報導,特區政府機電工程署和環境局發表諮詢文件,就限制銷售鎢絲燈泡諮詢公眾三個月,建議分階段限售鎢絲燈泡,首階段集中於所有廿五瓦以上。
屋 企燈泡係慳電膽吖還是鎢絲呢?左丁山矇查查,搞唔清楚,睇怕為長遠計,都費事換燈泡咯,不如一次過大改造,用晒 LED慳電膽好過,但聽講要一筆錢喎,抵唔抵呢?換唔換得過呢?價錢未知之前,唔識計數,報紙話一啲零售商講,現時市場賣貨,鎢絲燈膽與慳電膽各佔一半, LED價錢高,客源甚少。
投資 LED電燈,回報並不難計,如果可以兩三年回本(即以節省到嘅電費除以 LED燈膽安裝費),應該好多人願意,唔駛講甚麼環保社會責任,總之條數計得掂,大家就好快盡責任,條數計唔掂,任你講乜道德,都難以推動,人性就是如此,唔好唱甚麼高調。
呢 日與一位有關人士講及持續發展委員會發表諮詢文件,提出採用不同節省用電方案,徵求市民意見,佢問左丁山有何意見?左丁山笑曰:「駛乜講咁多,電燈公司加 電費,就一定盡方法慳電,譬如可唔可以咁,從數據搵出港九家庭用電平均度數、中位數,凡用電在中位數以下者,以現行電費徵收,即係唔加電費,在中位數以上 者,每超過中位用電量 10%,電費就加 5%,超越 100%者,電費加 50%,如此一來,全港必定人人慳電。」
有關人士立即鬧左丁山不懂政 治現實,(一)咁嘅方法會俾人鬧明益電燈公司,搞官商勾結;(二)大用戶如港鐵、機場、酒店或酒樓一定嘈到坼天。左丁山呢個方法只係粗略建議啫,大用戶可 以商量,俾番 volume discount嘅啫,就因為電費貴,先至會逼到佢地加速轉型改用太陽能與節省能源方法!係唔係明益電燈公司呢?未必噃,當貴電費逼降用電量,電燈公司嘅 總收益唔一定大增嘅,總之大家理性討論研究,唔好亂吠一通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77

光線是可以彎曲的 --關於研究方法的一些體悟和淺見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jlc.html

 

正確的方法有助於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市場運行的內在邏輯,從而降低預測失敗的概率。我們通過十個小故事,來講述對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體會。

「非洲螞蟻找家」的故事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

「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光線是可以彎曲的」,說明了現代科學是形式邏輯和實證精神的結合產物,兩者缺一不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下邊,沒有了」則論述了中國從古到今都相對缺乏實證精神和形式邏輯,從而無法產生有價值的研究。

「引力與溫度無關」說明了在尋找因果關係的過程中,隔離的重要性。

「雄雞一唱天下白」,「詩必窮而後工」說明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的差別,以及在現實複雜環境中,排除其他因素,找出因果關係的困難性。

「上帝是存在的」說明了理論的命題或預言必須是可證偽的。

 

「上帝難以琢磨,但他並不邪惡」,是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在原則上應該是簡單和可以理解的。

 

我想先講一講我個人對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體會。這部分陳述在我看來是異常重要的,儘管它沒有實際的內容在裡面。為了把這部分講清楚,我給大家講幾個故事,也會使大家聽起來更輕鬆。

 

 

 

1.非洲螞蟻如何找家?

 

在幾十年以前,生物學家很熱衷於使用進化理論來研究生物的行為。在這種研究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非洲沙漠裡有一種螞蟻,這種螞蟻找回自己巢穴的行為非常奇怪。

在當時人們已經知道,正常的條件下,螞 蟻要找回自己的巢穴,主要的辦法是在它們離開巢穴的時候,沿途留下很多氣味。這樣,等到螞蟻要回家的時候就會循著氣味回家,因為螞蟻是沒有視覺的。知道這 樣一個原因的方法是很簡單的:在螞蟻經過的沿途放幾個樟腦球。一般的話,螞蟻就會迷路。

但是,科學家發現非洲沙漠裡的這種螞蟻,實際上不是依靠氣味來識別路途的。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大家對這種螞蟻如何找回自己的巢穴非常感興趣。

當時,為瞭解釋這種螞蟻是如何找回家的,出現了很多競爭性的理論。其中一種理論認為,在這種螞蟻體內,有一種計步器。當螞蟻離開自己巢穴的時候,它的計步器就開始工作,統計螞蟻的步數。然後,當螞蟻找回家的時候,計步器可以反向工作。當計步器清零,螞蟻就知道已經到家了。

從研究的角度,我們把迄今為止的這個案例總結為兩點:

我們看到研究的第一步是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他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螞蟻回家,提出的問題就是這種螞蟻回家很奇怪,那它是如何回家的呢?

第二步就是提出理論,做出猜想。為瞭解釋所面對的現象,我們要提出一個假說,提出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在邏輯上要能夠自圓其說,要能夠解釋所面對的現象,這是研究的第二步。

但是在那以後的幾十年間,人們不知道這個假說是不是對的(就是螞蟻體內有計步器的假說)。

我以前曾經問過很過很多面試的學生和實習生,如果現在把這樣一個假說拋給你,要試圖知道這個假說是不是對的,怎麼辦呢?

不少學生的第一直覺是把螞蟻解剖一下,然後用顯微鏡,用生物學的方法來尋找計步器在哪裡。其實稍微簡單地想想就可以知道,這種辦法在操作上是非常困難的,是幾乎不太可能成功的。

因為計步器作為一種假說,很難跟具體的生物器官去對應起來。即便你能夠對應起來,這種器官的運作在解剖學的意義上也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人們始終不知道這種假說是不是對的,它毫無疑問是一種引人注意的、很有趣的假說。

前幾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生物學論文,這篇論文就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計步器的假說是否是正確的。

它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以現在的眼光看,辦法很簡單,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都不知道這些辦法。

它的辦法是把這些螞蟻捉來,分成兩組。把第一組螞蟻的腿截斷一半,接到第二組螞蟻的腿上。這樣第一組螞蟻的腿就縮短了一半,第二組螞蟻的腿就延長了一部分。這些是在螞蟻離開家以後非常快速的完成的。

如果計步器理論的假說是正確的,從這個 假說出發得到的預測是,腿被截掉一半的螞蟻在往回走的路上,在中途一半的時候就開始表現出找家的行為,主要就是開始團團轉;而腿被延長的螞蟻,會跨過自己 的巢穴,繼續向前走可以計算的距離,然後才表現找家的行為。從這樣的假說出發,理論上可以做出這樣的預測。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用實驗證據的方法來看看這 個預測是不是正確的。

這篇論文能夠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假說居然是正確的。螞蟻找家行為的表現與這一理論的預測是一模一樣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如果說研究的第一步是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第二步是提出假說,提出理論,那麼研究的第三步就是從假說和理論出發,從其內在的邏輯出發,去提出一系列的預測。這一系列的預測本身是基於理論的內在邏輯推演出來的。

研究的第四步就是有系統性地蒐集經驗、事實和證據,並把這些經驗、事實和證據同理論的預測相對照。

如果理論的所有預測都能夠和經驗事實一致起來,那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如果理論的預測和經驗事實不一致,那我們就推翻這個理論,去尋求一個新的理論。

這就是我們迄今所知道的所有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是缺一不可的,關於他們的重要性,我們再舉另一個例子。

 

 

 

2.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

 

在古希臘時期,那時的人們很喜歡辯論。為了支持辯論技巧,一部分的人發展起了非常發達的形式邏輯。形式邏輯在此後上千年時間裡的發展水平都沒有超過古希臘。形式邏輯在那個時代的頂點應該是歐氏幾何。

歐氏幾何基於非常簡單的假設,就是「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一條直線」。它基於如此簡單的一條假設,就可以推演出非常龐大、非常密實的命題體系。

古希臘學者在那個時代就試圖論證「地球是圓的」,並提出了一系列的證據,他們還以幾何學為基礎去估算地球的周長。即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樣的估算成就也是很了不起的。

我們想說的是,任何一個理論都必須有邏輯,而它的基礎就是基於古希臘時代的形式邏輯。在數千年以前的古希臘時代,大約跟中國的孔子時代差不多,希臘人的邏輯就已經非常的發達,遠遠高於中國先哲的水平。

但是我們也知道,古希臘有一個先哲亞里士多德。他的龐大的理論之中有很多命題,其中一個廣受矚目的命題是: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這個命題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非常明確地闡述。而我們現在清楚地知道這個命題本身是不對的。

但是,從亞里士多德提出這個命題一直到伽利略時代,在上千年的時間裡,沒有人公開地、嚴肅地去質疑這個命題或這個預言。為什麼呢?因為在漫長的時間裡,人們不知道做科學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亞里士多德觀察到羽毛比石頭下落得更慢,觀察到一個現象,他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的更快。這已經是一個抽象,是一個理論。但是這個理論是不是正確的呢?

他需要第三步,以這個理論為基礎做出預 測,然後是第四步,用可控的實驗去驗證這個預測。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一直到伽利略時代的漫長的時間裡,人們不知道為了取得知識和理解上的進步,第三步和第四 步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那漫長的時間裡,科學本身並沒有誕生。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人們才認識到,理論不但需要邏輯支撐,還需要對世界做系統的觀察, 並用這些觀察來驗證理論的預測,在驗證的基礎上推翻一個理論或者接受一個理論。

愛因斯坦曾經講過,現代科學的誕生是一個偶然。這個偶然來自於兩種思想的碰撞和匯融。一種思想是形式邏輯。從現代對文明史的回顧來看,只有在古希臘提出了非常發達的形式邏輯。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源頭就是實證精神。所謂的實證精神,就是對事實有系統的蒐集、測量和記錄。

只有當形式邏輯和實證精神這兩種思潮交融在一起的時候,科學在歐洲才大放光芒。從伽利略時代到牛頓,到達爾文,到麥克斯韋,到愛因斯坦,無不是遵循這樣的方法,將科學推向更加昌明的地步。

 

 

3.光線是可以彎曲的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本身在數學上,在思想上,毫無疑問是異常複雜的。但是他所做出的預測,他所做出的可以觀察的、以前人們所不知道的預測,卻是驚人的簡單。

比如說,一個非常重要的預測是:當光線通過重力場的時候,光線本身可以被拉彎。這個事實以前人們是不知道,並且是無法想像的。而這個在現代天文學的觀察上一般叫做「重力場的透鏡效應」或「愛因斯坦透鏡效應」。

以這樣一個重要的理論為基礎,他所能做 出的預言是什麼呢?愛因斯坦本人嚴密計算出來的預言是:當發生日全食時,太陽的光芒完全被月亮屏蔽。在這樣的條件下,太陽背後的恆星所發出的光經過太陽的 重力場時被拉彎,照射到了地球上。這個時候人們對這顆恆星位置的計算,同太陽在其他位置時的計算有輕微的偏離,而這個偏離的大小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1918年,英國的遠征隊分別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對這一預言進行了觀測,而觀測的結果與愛因斯坦的預言是一模一樣的。這是廣義相對論獲得廣泛支持,愛因斯坦成為世界名人非常關鍵的實驗證據。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是缺一不可的,科學研究本質上是實證精神和形式邏輯的結合。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

 

如果我們回過頭看中國三千年的文明史, 我們會看到中國人既沒有實證精神,也沒有形式邏輯。在中國大量的史料中,我們看的紀錄是,皇帝今天晚上寵幸了哪位妃子,名字叫什麼,我們看到的是韓信在月 下策劃政變,最後沒有成功。我們沒有看到對世界的運行做出的有系統的測量、觀察和記錄。

中國的先秦時代也有很激烈的辯論,這種辯論也推動了邏輯的發展,其到達的高度中國人在後來再也沒有到達過,但是它跟古希臘的形式邏輯相比是不在一個量級上的。

在朱熹或是更晚的時代,知識分子都醉心於解讀古代的典籍。這種解讀首先沉迷於對定義的辯論。比如對論語的解讀,首先沉迷於這句話在字義上如何解讀,如何定義,而沒有嚴密的邏輯推演和合理預測。

舉例來說,康有為如何解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呢?中國古代是沒有標點的,這句話在很長時間裡大家的解讀是一樣的,但是康有為提出了新的解讀,認為原意是「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然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答應,那就這麼辦,如果老百姓不答應,就跟他們講明白」。這個倒有點兒像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想。但是包括梁啟超在內, 對這樣的解讀都非常的懷疑。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人古代的治學方法:命題的本身沒有非常清晰的含義,命題的基礎沒有非常嚴密的定義,命題的展開過程沒有密實的邏輯,命題本身也沒有提出任何預測。有時候即使提出預測,人們也不用系統性的觀察去驗證這個預測。

例如,在中醫的著作中,關於生男生女在理論上是這樣解釋的:夫婦雙方如果在單日行房,則生男;在偶日行房,則生女。這也是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做出了很重要的預測,但是你沒有看到哪個中國人去系統性地蒐集事實來驗證這個理論。

所以中國人在漫長的文明史中既沒有形式邏輯,也沒有實證精神,所以中國自始至終沒有科學。但中國文明居然延續至今,也算一大奇蹟。

為什麼我們要從這麼遙遠的孔子時代講起 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既沒有形式邏輯也沒有實證精神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當代。即使是洋務運動和五四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使西方的思想在中國開始廣泛的傳播,但 是在骨子裡,中國學者仍然非常深刻地缺乏實證精神,非常深刻地缺乏形式邏輯。余續所及,影響很廣。

 

 

5.「下邊,沒有了」

 

如果再具體到我們的證券研究領域,個人認為,絕大多數我們所看到的研究報告之中,你找不到非常密實的邏輯和基於這些邏輯提出的預測,或者你偶爾能看到一點密實的邏輯,但是你看不到通過對證據系統性地梳理來驗證這些預測,從而接受或者推翻一個理論。

在國內大量賣方研究報告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材料的堆積,我們看到的是像孔子一樣的突然的靈感,或者像中醫一樣突然來一段論斷,然後就沒有了。像紀曉嵐對老太監講的故事:下邊,沒有了。既不以此為基礎做出一系列的預測,更談不上對事實和經驗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去驗證預測。

在過去七年的時間裡,我們一直試圖遵循前述方法去積累對經濟和市場的理解。如果說跟七年前相比,我們對經濟,對市場的某些理解比那個時候有一點點進步的話,這種進步首先是得益於這樣的方法。

這些是我想對方法論所做的第一個層面的 陳述。我們回顧了科學研究所遵循的一些共同的規則,所有的學科都要遵循這些規則。牛頓本人是遵循這些規則,愛因斯坦本人是遵循這些規則,包括達爾文,包括 麥克斯韋等都是遵循這些規則。霍金曾經說過,「這注定是我們的知識能夠取得大的進步的方法。除了這樣的方法,我們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 步。」

 

 

 

6.引力與溫度無關

 

接下來我們對研究做第二個層面的展開。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呢?研究的對象在本質上是討論因果關係。那什麼叫因果關係呢?因果關係本身需要一個密實的定義。

以我個人的體會來看,因果關係是對一個封閉的系統而言,我們可以觀察到它的輸入,也可以觀察到它的輸出。假設一個封閉系統,我們把它隔離起來,它有100項輸入,我們可以看到輸入,也可以看到輸出。當這個封閉系統的99項輸入都不變,只有1項輸入在變化,這個輸入的變化在輸出層面所產生的變動,我們就說這兩個現象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之所以要對因果關係作這樣一個密實的定義,我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在牛頓時代,牛頓本人研究 了很多的現象,研究了光線色彩的構成,研究了潮汐,研究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和月亮圍繞地球運動等等。但是如果我們去看牛頓理論本身,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 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並不是他在數學上多麼了不起,儘管他在這個領域也非常了不起。

我們想說的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相互作 用,不依賴於太陽是由什麼樣的元素組成的,不依賴於太陽的表面溫度是什麼,不依賴於太陽本身的密度有多大,只依賴於太陽的質量和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而 與太陽很多其他的屬性,都是可以屏蔽和隔離開的。這本身是個奇蹟,使得我們在研究地球和太陽相互運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忽略太陽的物理構成,但是依然可以把 兩者的作用關係理解的非常清楚。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物理學研究的世界在原則上是可以隔離的。你可以把太陽的很多屬性隔離掉,但是仍然把這個系統研究得很清楚。而當人們在研究更現實的物理理論的預測時,進行的都是可控試驗。比如說伽利略,把兩個鐵球,一個20斤,一個10斤, 從同樣的位置放下去,人們看到它們同時落地。這個本身是可控試驗。可控試驗意味著你可以嚴密的控制輸入。或者,在研究天體物理學的時候,並不是可控試驗, 但是這個世界的研究在方法上,在原則上,它居然是可以隔離的。這個使得在研究因果關係的時候,研究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為什麼經濟學的研究在這個層面上非常的難?為什麼生物學的研究,特別是關於人體的研究,非常的難?為什麼現代醫藥的研究非常的難?因為這個系統在原則上在方法上是很難隔離的。它不能夠像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運動一樣,把太陽的表面溫度隔離掉。

比如在生物體的層面上,一個普遍的現象 叫「代償」,就是說如果你某一項生物機能非常的不發達,一定有另一項生物機能非常的發達。「代償」很可能跟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的競爭有關係,但是它非常清楚 地表明人體在研究上是不能簡單隔離的。一個系統的調整在另一個系統之中會引起非常複雜的反應,這些反應又會倒過來影響你原來研究的這個問題,而且這些過程 本身很難理解清楚。

所以,世界上有那麼多傑出的物理學家,但是在經濟學、社會學、或者醫學等等領域,為什麼缺乏物理學那樣偉大的成就呢?我們可能對這些領域的很多學者不是非常熟悉,但未見得是他們不聰明。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處理的這個體系在方法上,也許人們需要尋找新的方法,至少簡單隔離法和可控實驗的研究方法是很難適用的。

 

 

7.雄雞一唱天下白

 

我們都知道在經濟研究中,對經驗數據的處理,通常只能得到相關關係,但是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有很大的不同。

我先舉一個例子,中國唐代有一句詩叫做「雄雞一唱天下白」。這句詩描述了一個觀測,有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是公雞叫,第二個現象是天亮。他還描述了這兩個現象之間的聯繫,就是公雞叫穩定地領先並預言著天要亮了。所以這是一個命題。

從這個描述之中,我們清楚的知道這兩種現象至少存在著非常緊密的相關關係,而且公雞叫是穩定地領先於天亮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公雞叫是天亮的原因。

我們如何知道公雞叫不是天亮的原因呢?從這個命題本身,從他們密切的相關關係,從公雞叫的領先這些角度,我們都是無法知道的。我們能夠很幸運地知道這一點,需要其他一些知識。

這些知識至少在兩個層面上可以獲得,第 一個層面是現代天文學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告訴我們,天亮不亮和公雞叫是沒有關係的。我們接受現代天文學的這些結論,我們知道這是跟地球圍繞太陽轉有關係,而 跟公雞叫是沒有關係的。但是這些知識在我們剛才的數據處理系統之外,是一些額外的知識。如果沒有這些額外的知識,我們不知道公雞叫和天亮之間有沒有因果關 係。

第二個方法就是通過對雞瘟的研究。雞瘟 使得大量公雞都被宰殺,但是天照樣準時的亮起來。這樣一個自然實驗清楚的表明他們之間不可能有因果關係。即雞瘟這個自然事件導致公雞叫這個現象被控制住 了,沒有公雞叫了,但是天照樣亮,所以說明他們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雞瘟提供了一個類似的可控實驗。在這個系統中,把這個變量控制 住,其他的結果是不變的,所以沒有因果關係。

所 以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之中,我們看到最近很多年以來,人們對自然實驗的研究精力,比如一場地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再比如通過雙胞胎樣本研究教育的影響…… 為什麼人們去研究這些自然實驗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然實驗比較接近可控實驗,可以使人們接近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科學研究最終是為了逼近因果關係。

 

 

8.詩必窮而後工

 

們知道,許多實證的經濟研究處理的都是相關關係。比如很多人通常說M1跟股市有什麼樣的關係,物價跟哪些因素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些論證在方法上都是基於相關性的一些描述,兩條線拉在一起,比較認真負責的計算一個相關係數,不認真負責的,就說:「你看,你看,這兩條線很像!」但是原則上都是基於對相關關係的描述。

在密實的理論研究中,我們探究的是因果關係。那我們要問的是: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的區別在哪裡?弄清楚這一區別對理解和釐清經濟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的區別在哪裡?

如果A是一個現象,B是一個現象 ,C是我們沒有看到的一個現象。

如果AB之間存在相關關係,那麼可能存在三種情況,第一種是A causeBAB的原因;第二種是B causeABA的原因;第三種是C同時causeABC既是A的原因,也是B的原因。

如果我們不能排除C的存在,我們就無法斷定AB之間的相關關係可以上升為因果關係;此外,知道這個因果關係是沿著AB,還是沿著BA,也不太容易,這些問題是實證研究非常大的困難。

可以控制的實驗的好處就是可以把這個C給排除掉。而天文學,比如說研究地球和太陽的運動,非常大的好處是即使這個C是太陽的表面溫度,是太陽的元素構成,但是它跟AB之間沒有關係,你可以認為他不存在。

但是在經濟研究之中,C太多,BA的情況太多。所以從做出預測到觀察事實,觀察的事實跟預測之間的聯繫如果用因果關係的鏈條來梳理的話,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為了說明這一點,我舉一個案例。

中國古人喜歡寫詩,覺得其中學問很大。那麼怎麼寫出好的詩歌呢?一個重要的概括是「詩必窮而後工」。很多人認為這個命題描述的是因果關係,但是在我看來,它描述的頂多是一個相關關係。

「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得志,不是貧窮,是鬱鬱不得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個「窮」不是貧窮,而是指不得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就像一個女孩子沒有人追求一樣。

中國過去的知識分子老是希望被皇帝和政府追求,如果沒人追求他,就故意躲到山林裡邊等著別人來追求,這就像女孩子塗脂抹粉,遊走於鬧市之間,來提高回頭率,這是一樣的心態。所以「窮」本質上是不得志,沒有人追求他,政府不理他,然後躲到山林裡還是不理他。

政府不追求他,他就沒有錢呀,沒有錢沒有很好的地位,然後回家老婆就跟他鬧彆扭,出去喝酒動不動還要賒賬,他就會有很多的問題。

「窮」,這是一個現象;「工」,是另一 個現象,就是他的詩詞寫的很好。詩詞寫得好有很多的標準。第一是格律非常的好,漢語作為一種單音節的語言,對格律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以我們現代人的眼 光來看,蘇東坡的詩詞寫得那麼好,李清照作為和他同時代的人,說蘇東坡的詞不夠好,原因就是「不諧音律」,在音律、音調的和諧、押韻方面有很大的問題。

第二是意境很高。所謂意境,我體會就是一種幻覺,是通過語言和格律等去刺激你的想像產生的一種幻覺,如果這種幻覺讓你感到很舒服,那麼就說這首詩很「工」。

「詩必窮而後工」,這句話描述了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是「窮」,第二個現象是「工」。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描述的是一種因果關係,就是因為「窮」,因為鬱鬱不得志,所以才能寫出很感人的詩歌。所以「窮」是現象A,「工」是現象B,他們認為因果關係是A導致BA cause B

但是我後來很仔細地研究了這個命題,我認為中國在上千年的時間裡,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來看,對這個命題的解讀幾乎注定是錯的。為什麼呢?我們至少可以提出兩種競爭性的、令人信服的解釋來說明這種解讀可能是錯的。

第一,詩寫得很好是要花功夫,花心思去琢磨的,不是隨便能寫出來的。李白的很多詩你看起來寫得很輕鬆,實際上他沒事幹,騎在馬上都在琢磨,琢磨音節,格律和意境。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花心思去琢磨格律,你就沒 有辦法去琢磨領導的心思,去琢磨周圍的同事在想什麼,你就沒有辦法去琢磨怎麼樣把股票炒好。所以,「工」是因為你喜歡「工」,你花了很多心思在那個方面, 那麼你花在主營業務上的心思就很少,自然你的業績就很差,老闆就不會喜歡你。老闆不喜歡你,你就肯定發不了獎金,也提拔不了,所以你就「窮」。

這是第一種解釋,認為因果關係是倒過來的,是「工」導致了「窮」。

舉幾個例子,李白受玉真公主之薦入宮,李隆基非常喜歡他。李隆基動不動帶著楊玉環在宮裡耍,但是老覺得不痛快,因為爽的感覺不能長久地保留下來,不能很好地抒發出來,找了很多御用詩人都寫得不透徹,就把李白叫過來。

李白當時還不知道幹什麼,吩咐了以後, 一提筆,流傳千古的詩歌就出來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等等。但是李白在宮裡只待了兩年就被趕出來了,為什麼呢?同事在背後誣陷他,嘀咕他,琢磨他,說他的 壞話;他的上級也拚命給他使絆子,非常的不爽。他們聯合起來在李隆基面前扎他的針,紮了一針又一針,到後來李隆基實在受不了了,「賜金放歸」,給了他很多 錢,你出去玩兒吧,實在罩不住你了。

根子上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李白在寫詩這個層面上花的心思太多。李白的情商不會很高,所以他既不揣摩領導的意圖,也不揣摩同事的想法。同事都在他背後使絆子,他茫然無知,出去以後琢磨了很多年終於明白了。後來他落魄時寫的回憶這段生活的詩歌,是充滿很多牢騷的,就是同事陷害他,這幫王八蛋真壞,他寫過一些這樣的詩歌。

以李白的現實案例來看,「工」完全有可能是「窮」的原因。因果關係完全可能是倒過來的。

第二、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存在一個C。怎麼來提出存在C的理論呢?這個理論也是很容易提出來的。為什麼張三生下來數學就學的很好,李四怎麼學都學不明白呢?因為人的天分是不一樣的。這個天分就是我說的C

有的人生下來感情就比較脆弱,非常多愁傷感,聽到秋風吹動樹葉的聲音就會流淚,有的人聽了啥也沒聽見,這個就是天分的差異。

如果你是一個聽見秋風就會流淚的人,你的本性是這樣,那麼你的詩歌就容易寫得很好,因為你對世界的觀察體會非常細微,你有一個高傲細微,敏感脆弱的心靈。你自己首先被感動了,你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感動別人。所以這個C就是你的天分,你的天分會導致你的詩歌寫得很好。

如果你的心靈天生如此脆弱,領導批評你兩句你馬上就哭鼻子,哭完鼻子就怠工,怠工完就提交辭呈,那你獎金肯定領不到,更別說提拔了,這樣「窮」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社會上,在人群裡混,人群本質上是一個叢林社會,相互利用,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一顆脆弱高傲的心靈在人堆兒裡是很難混得開的。所以這樣一個C就必然導致「窮」這個現象。

如果這個解讀是對的,那AB,「窮」和「工」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兩者之間只是一種相關關係。

我們舉這個「窮而後工」的例子是想說明,我們看到的大量經濟現象和很多的社會現象,如果對他們進行統計手段的處理,只能得到相關關係。但是我們為了獲得對世界的洞察,並以這樣的洞察為基礎,獲得對世界的比較穩定可靠的預測能力,我們必須探索因果關係。

但是從相關關係跨越到因果關係,這條溝有多寬呢?這本質上要排除C的存在,或者說認為C不存在。而「C是不存在的」,這一命題可能是無法證偽的,至少在絕大多數時候很難,除非是受控實驗。

我們最近的例子是什麼呢?當然是美國的金融危機。美國經濟長達20年的繁榮,包括資產市場的繁榮,人們把這種繁榮與神奇的貨幣政策聯繫在一起,並且認為這是因果關係。但是人們不知道,實際上在這背後有一個強大的C,金融的自由化,美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非常快速的技術進步,人口的紅利,世界範圍內冷戰的消退等等都是人們或多或少沒有充分注意到的C,它同時帶來兩種現象。等到這個C出問題的時候,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能力馬上垮塌。回頭看,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能力,可能遠遠沒有主流學者當時理解和吹噓的那麼大。

 

 

9.上帝是存在的

 

如果我們再回到哲學層面上,除了前面討論的形式邏輯、實證精神、因果關係與相關關係外,可能還需要對研究再施加一些約束。

科學哲學20世紀最重要的發展之一是:命題在原則上必須是可以證偽的,也就是說原則上我們必須能夠證明它是錯的。

舉一個例子, 「樹葉是綠的」。這個命題在原則上我們能夠證明它是錯的,方法就是我們找到一片黃色的樹葉。

在我們找到一片黃色的樹葉之前,我們相信這個命題,我們認為它是對的。但是,直到我們找到了一片黃色的樹葉,馬上就推翻這個命題。

黃色的樹葉只要找到,就能夠證明「樹葉是綠的」這個命題是錯的,這就是說在原則上這個命題是可以證偽的。

但是,有一些命題是無法證偽的。比如說,「上帝是存在的」。這個命題你無法證明它是錯的。

英國一個很著名的天文學家對公眾演講,介紹現代天文學的發展,用望遠鏡我們看到了多遠的世界,最後的結論是「上帝是沒有的」。

然後一個虔誠的基督教的老太太一句話就推翻了他,她說:「你用望遠鏡看了那麼多的東西,你用望遠鏡看到過風嗎?」

我們都知道風是存在的,而望遠鏡既然連風都看不到,那你用望遠鏡看了全宇宙,沒看到上帝,你怎麼就知道上帝是不存在的呢?

「上帝是存在的」,這個命題是無法證偽的。我們在家裡廚房和冰箱裡沒有找到上帝,但是這不證明上帝不存在,只能說明上帝不存在於你家的冰箱和廚房裡。航天飛機到了360公里的高空,到處轉了一遍沒有找到,那也不能說明上帝不存在,上帝可能在你沒有去到的地方。在原則上你無法證明這個命題是錯的。這個命題在哲學上和「樹葉是綠的」這個命題是不一樣的。

成功宗教的秘訣之一就是,它的許諾、命題和預言等,你無法證明它是錯的。佛教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你到廟裡捐出香火錢,保佑把股票炒好。如果沒炒好怎麼辦呢?和尚會告訴你心誠則靈,因為你心不誠,所以不行。

這些預言你在原則上都無法證明他們是錯的。

但是現代科學的所有命題在原則上都必須有方法證明它是錯的。不見得它已經被證明是錯的,但是原則上必須有方法能夠證明它是錯的。在它被證明是錯的之前,我們先相信它,直到它被證明是錯的,然後我們去接納一些新的命題。

所以,作為科學研究的命題,在哲學上必須具有這樣的特徵:本質上是可以被證偽的。我們觀察現象,提出一個理論,從這個理論做出了很多的預測,所有的預測在原則上必須是可以證偽的。這是卡爾·波普爾對科學哲學思考的非常重要的貢獻。

為什麼經驗證據的分析中很難釐清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你需要排除C的存在。但 「C是不存在的」這個命題就像「上帝是存在的」一樣,是幾乎無法證偽的。

 

 

10.上帝難以琢磨,但他並不邪惡!

 

我們觀察100個現象,可以提出10個理論,每一個理論解釋10個現象,都很成功,這是第一種做法。

第二種做法,提出1個理論,解釋這100個現象,每一個現象都不是那麼成功,但是它可以解釋所有的現象。

這兩種做法,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科學研究所遵循的一個原則,一般認為第二種方法是正確的。

有什麼道理嗎?沒有特別顯然的道理,第二種方法更簡單,這是一種信仰。

為此我舉兩段科學史上的例子。哥白尼最早認為地球繞著太陽轉,並且軌道是圓形的。

這個理論非常簡單,太陽在中心,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轉,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太陽之外的其他星系。在這個理論提出之前,主導性的理論是托勒密的「地心說」。「地心說」對世界的描述要更複雜,特別是要描述其他行星軌道的時候。

哥白尼的「日心說」提出來的時候,在預測上並沒有托勒密的「地心說」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假定軌道是圓形的,但是本來軌道是橢圓的,因此預測與經驗觀察的誤差是比較大的。而托勒密的預測同經驗觀察的結合程度要緊密的多。

但是歐洲科學界一流的學者私下裡都認為哥白尼是對的,這不是因為它跟經驗證據吻合得好,而是因為它簡單。從過去幾百年科學史來看,實際的情況也是這樣,簡單優美的理論往往戰勝複雜的理論。

最後我再講一個段子來結束我的陳述。

愛因斯坦的理論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是,光速是恆定的。在相對論提出一段時間以後,它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在一次錯誤的測量中,人們發現這個假設是不對的。

愛因斯坦當時已經非常有名了。這個結果出來後,有人問愛因斯坦對此怎麼評價。愛因斯坦說了一句話:「上帝難以琢磨,但他並不邪惡。」這句話像詩一樣,很優美,但也很難理解。

很多年以後,愛因斯坦的理論幾乎被所有人接受。他的一個朋友斗膽請教愛因斯坦當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愛因斯坦解釋說:

「上帝隱藏他的秘密,是因為他本性高傲,而不是憑藉什麼狡猾的手段。」

這就是說,這個世界原則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去理解。如果你弄了一堆很複雜的方法,幾乎注定是錯的。

「上帝隱藏他的秘密,是因為他本性高傲」,就是說事情很簡單,但是由於本性高傲,輕易不讓你知道;「狡猾的手段」,就是把事情弄得很複雜,你怎麼都摸不清楚。

希望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在原則上也是簡單的。

(全文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9

反地心吸力的投機方法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7330

巴黎:

最近看到有些炒友拿Paulson的嘉漢失敗例子去證明基本分析不好用。

有關綠森這隻股在大跌日巴黎也有留意,我 所謂留意不是像這些天材的留意方法,而是看綠森系的公司的業績,看後決定即使是大跌市也不會買它們,理由非常簡單、它們沒有隱定賺錢紀錄、沒有息派、沒有 長盈利紀錄,即使最後它們大反彈,有人能賺錢,我們的道理此一如終,別人懂、別人賺他的錢,而若別人蝕錢,因為以價值投資法資料不足,我們就不會懂 Paulson為何買,也就不會亂扯胡吹他蝕錢的原因。所以我告誡多次Blog友,不要自作聰明,看見一隻股下跌,就叻唔切發表意見。

今 天我教Blog友一個很簡單的反地心吸力的回報的投資方法,未講之前,我先企紹一下價值投資的實用性,前天出文比較了兩支股票動向和德永佳,雖然德永佳隨 後大幅跑勝動向,但真正的反映並未出現,正如我說,放長雙眼是一種基本的投資態度,否則有一日若動向發威,我太快說死動向,就顯得自已非常Stupid 了。

所以我就說一些已經較為久遠的比較我站內的股票的例子。

Blog友可回看我舊文,我是如何從AIG跳到友邦、怎樣因不懂中人壽而續買友邦、買超大不買中綠(雖然只是蝕小D),不買比亞迪但買駿威(現在的廣汽)其實所有思路都是相同,此終如一。

近日我又在中綠和超大同價時,轉了一少部份超大到中綠,這部份就要等些時間看結果了。

價值投資是否一個好的選擇?

如果你彈我隻超大,咁價值投資就一毛不值,一如那位天材君只拿歐洲股神最近的民企表現的批判,雖然場戲都未做完就叻唔切是投機客通病。但若你看埋上面的例子、加埋我的TJX、Macdonald、Johnson & Johnson、WFC(不是Who fucking Cares,是富國銀行)、中移動,都是用同一思路,你或會明白,點解有些人看起來好像總是會無寶不落。

閒話說過,現在要教大家如何能夠保持正回報、反地心吸力:

很 簡單,首先,沽出蝕本貨例如超大,這樣,報告給Blog友的持股就隻隻有正回報,然後,還說自已知錯能改,如何不死牛一頸。見有上升股,就飛入去,賺一、 二個%,就話止賺,假如蝕了,就沽出它,至少在報告內就能像超大一樣毀屍滅蹟,時常亦能題示正回報給一D傻哈哈的Blog友看。

唉,如果你既Blog友咁都看不出來,你既Blog就越來越多"傻哈哈"聚集,又點會有好野交流、益番你自已呢?我站內的Blog友個個有份量,互相激發至會有良性循環,不是嗎?Blog友建議要看德永佳就是一個明顯例子。

我雖然不會公告自已的組合、回報,不過有時我對別人的組合卻有八掛的心,但都只限於是那些以基礎分析為主的Blog主的組合,我會想想別人的思路是如何,他站內的組合那些是可再進一步分析。

而對於"天材級數“的投機人的組合,一如我對牛熊的捕捉、圖表、交差線、宏觀看法的回應,富國銀行的三個英文字代碼正好代表我心裡所想--------


WF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49

方法與能力 白雲之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74a560102dqxf.html

今天上老股民的博客,看了一會網友的留言,分歧比較大,語言也開始有些激烈了。

 

   其實,那裡的分歧,反映的是股市裡,很多人混淆的問題:就是把「方法」和「能力」混淆了。

 

   比如,價值投資。價值投資只是一個原則,一個方法。但決不是一說自己是價值投資,就能做好投資。也不是說,學習了價值投資就可以做好投資。

 

    一個人採用什麼方法,只是表明了他專業訓練的方法。但要把自己鍛鍊成專業水平的投資者,則要通過全面的學習,踏踏實實的實踐,堅持不懈的努力,無時不刻的思考。以至於通過各種努力,讓自己成為了「具備」價值投資「能力」的專家。

 

    大家知道,一個專業運動員,從小開始訓練,到出成績。怎麼也要10年以上吧。還是多少少年裡,出一個出色的運動員。

 

    對於創業做生意,怎麼也要幾年的痛苦掙扎的經歷吧。多數人都經歷過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很多人有自己創業的經歷,能做成和做好企業的,也是很小的比例。

 

    不知別人,我在創業前是讀了大量的中外企業書籍。但真正自己開始創業,我才明白這些書籍,只是讓你懂得一個大致的原理。真正讓你具備把企業辦成功的能力,是要在實踐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提高。

 

    即使書中說的方法是對的,你真正能運用這個方法,也是需要自己去悟,去實踐,才能逐步理解和融匯貫通。

 

    具體到證券投資,我的感覺,是一件比自己創業還要困難的事情。所以認為自己學習了價值投資的基本原理,就認為能做好價值投資的想法是非常脫離現實的。

 

    就像一個人看了一本關於激光的科普小冊子,就說自己可以從事激光的科研一樣不現實。

 

    要成為一個激光研究人員,大學四年,碩士兩年是最基本的入門。有條件的,最好要讀個博士,做個博士後,這又是六年時間。這才開始具備了開始從事激光科研的能力。要做出點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大概還要最少幾年或10幾年的日日夜夜努力吧。還要加上一點運氣。

 

    證券投資,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張化橋是科班出身,又從事了10多年的專門證券行業,包括上市公司和投行的管理工作。又寫過書。但我感覺他還是欠缺價值投資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知己知彼。做投資,更需要知己知彼。知道和決心學習價值投資,很好。但這並不代表就一定會賺錢。要把證券投資變為賺錢的工作,還要具備做好價值投資的能力。獲得這種能力,要付出的,一定不比其它行業更少。

 

    而在自己的綜合能力不如他人時,要盈利,最好的思維是如何不要輸,並排除各種可能造成虧損的問題。因為這樣容易讓你明白自己的能力圈,並保持在能力圈裡。

 

    能讓自己的投資保持在能力圈裡,是一種智慧。

 

    老巴多次強調這個問題。老巴的能力圈與大眾肯定不在一個能力圈。所以老巴能做的,絕大多數人肯定是不做不了。所以研究別人的經驗固然很重要,認識自己的能力更重要。

 

    這就是老巴講的,一個人知道自己不懂什麼,比知道自己懂什麼更重要。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