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委外代操不會管 自行操盤績效差 五大問題 拖垮台灣退休金績效

2012-11-12  TWM
 
 

 

盈正案爆發,凸顯勞保、勞退、退撫等台灣三大退休基金的管理問題;從委外代操到自行操作,現行制度都讓民眾血汗錢置身於「缺乏專業」的管理風險,也讓台灣退休金的操作績效長期「績憂」,甚至不到韓國的四分之一。

撰文‧楊紹華

「這些都是勞工和軍公教的血汗錢,請問,今天政府有沒有用最理想的制度、想盡辦法找到最強的人選來幫人民管好這些錢?」關於政府退休金制度的管理操作,一位金融業人士是如此提問。

隨著「盈正案」爆發,勞保、勞退、退撫基金在二○一○年九月短短數周之內,慘遭代操經理人坑殺二.二億元的事實浮上枱面,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管錢的制度、管錢的人,都大有問題。

「不夠專業的人,加上不以專業為導向的制度,造成台灣退休金操作績效遠遜於國際,也讓委外代操業者存在徇私舞弊的空間。」政大風險管理暨保險系主任王儷玲說。

在她的解讀中,盈正案或許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不能因此完全否定所有的委外代操經理人,」但這個極端案例卻鮮明地點出事實:「台灣的退休金管理,從委外代操到自行操盤,都嚴重缺乏專業精神。」不專業之處,首先可從委外代操機構的評選開始說起。至今年九月,勞保基金約有一三九五億元委外代操,占基金總規模的二五%,勞退新舊制委外代操金額則達六三九八億元,占比四五%;退撫基金亦有二○二三億元委外操盤,約占基金總額的四○%。這些總額高達九八一六億元的龐大資金,究竟是如何決定由誰操盤?

代操評選失準

﹁選秀會﹂每人三十分鐘定生死一位曾經參與評選的學者這麼說:「基本上,能不能拿到政府基金代操額度,是在三十分鐘之內定生死。」無論是勞保、勞退、退撫,依照各自「委託經營辦法」,選定代操業者的遊戲規則大致如下:主管機關公開徵求後,業者先以書面報名,隨後主管機關成立評選小組,勞保、勞退小組人數為九至十一人,學者專家須占一半,退撫基金則為七到九人,學者專家須占三分之二以上;經評選小組篩選後,「入圍」的業者進行下一階段的「面試」。

「入圍名單往往有十四、十五家業者,集中在一天的會議裡進行評選,時間從早上八點半到傍晚六點,每家業者有二十分鐘的簡報時間,接下來的問答時間,少則十分鐘,多者,絕對不會超過二十分鐘。」也就是,每家業者接受評審的時間最多只有半小時到四十分鐘,他形容:「簡直連走馬看花都還稱不上,如何能夠有效判斷誰才值得託付?」走馬看花的結果,不僅會讓評選失準,某位曾經參與「面試」的投信業主管亦認為:「在這樣的流程底下,評審委員往往會特別厚愛明星經理人。」他說:「或許不是迷信,應該說,因為資訊不夠,評審委員為了『避免犯錯』,自然而然會給明星經理人更多的額度。」道理不難理解,若明星經理人代操績效欠佳,至少評審委員可以用「過去績效」說明自己的評選符合常理,「但是在台灣,某些明星經理人就是靠著抓到一檔股票成為明星,與基金公司的團隊研究和風險控管能力,沒有太大關係。」目前台灣退休金管理是政府部門主導,王儷玲長期鼓吹台灣退休金管理應朝「行政法人」(註:組織形態介於政府與民間私人組織之間)方向改革,她舉先進國家尋找代操的嚴謹作法為例,「他們尋找代操業者,不是透過公開徵求招標,不會只有一天的會議,而是先請專業機構篩選業者名單,並實地查核,深入了解每一家業者經營管理和風險控管,甚至請專人調查經理人的身家、紀錄。」

缺少實戰經驗

監督管理的學者不懂股海﹁奸巧﹂她舉韓國為例,由七十六位外部專業人士所組成的「基金管理中心」負責韓國國民年金操盤,中心設有八大部門,其中之一就是「委外代操」,「他們是透過專業人士,主動尋找適合交付民眾退休金的代操團隊。」回頭看看台灣,除了選擇代操團隊的過程粗糙,後續的監督管理能力也明顯不足。依制度,勞保、勞退、退撫的監督單位分別是勞保監理委員會、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退撫基金監理委員會。其中,勞保、勞退的監理會議每月召開一次,但依「委託經營辦法」,對於委外代操的檢討,則是每季一次。

勞保、勞退監理委員中,專家分別須占四分之一及二分之一,其餘為政府及勞資雙方代表,但以目前的委員名單來看,並沒有任何熟悉股市或資本市場的「實戰」專家。王儷玲強調,投資市場的特質之一是「高度資訊不對稱」,光憑公務員、官員或學者,很難在第一時間警覺弊案發生的蛛絲馬跡,「沒有懂市場的專家來監督,不管辦法怎麼定,壞人就是有辦法騙到你。」她說。

的確,攤開勞保監理委員會或勞退基金監理委員會的委員名單,人數不少,但專家部分多為學者,若對比美國耶魯大學校務基金委員會名單,人數不多,但成員動輒來自私募基金、避險基金或投資公司高層,哪一個委員會較為專業?哪一個容易被騙?不難想像。且從耶魯大學校務基金近五年平均年報酬率七.七四%來看,由具金融專業的人才監管,績效確實比台灣土法煉鋼的方式,高出許多。

今年六月,監察院院務專欄針對勞保監理委員會監督委外代操的效果提出評論,一舉提出三大缺失:「對於績效不佳的受託機構缺少懲罰」、「對於相關利益迴避風險的管理存在盲點」、「對於國外委託經營,委員會根本沒有查核功能」。如今看來,前兩項缺失,某種程度都是盈正案有機可乘的關鍵。

管理費率太低

代操者容易被貪念戰勝正義在王儷玲的眼中,委外代操之所以存在經理人舞弊空間,除了「不會管」之外,「政府也不願意給代操業者合理報酬,於是,出現了所謂的代理人風險。」簡單地說,給錢給得少,就像職棒球員薪水太低一樣,一旦遇到誘惑,貪念戰勝正義的機率自然提高。

「投信參與政府基金代操,根本賺不到錢,賺到的只有現金流量而已。」某位曾參與代操投標的投信總經理說。他指出,目前政府基金給代操業者的費用,是每年大約○.一二%至○.一七%的管理費,管理五十億元,基金公司每年只收到六百到八百萬元。

據勞保局統計,目前共有七家投信業者為勞保基金代操,總額約為四四○億元,這七家業者今年上半年所拿到的管理費僅有三四二○萬元,換算下來全年管理費只有代操總額的○.一五%。「同樣是代操,勞保給國外業者的管理費,多半是操作金額的○.五%以上,比本土業者至少多兩倍。」雖然勞保、勞退、退撫在委外代操時也會在管理費之外提供「績效佣金」,但業者直指:「意義不大!」就像是把業務員的薪水壓到極低,再給他高額的績效獎金制度,「拚半天,賺到的和別人差不多,還是無法創造努力跑生意的動機。」況且,一旦遇到市場環境欠佳、操作困難時,眼看「績效獎金」無望,「經理人更有可能動歪腦筋。」人力不夠專業、報酬不夠合理,這樣的問題,不僅存在於委外代操的部分,「勞保、勞退、退撫本身的操作績效長期欠佳,可以說也是因為人、錢都不夠。」王儷玲表示。

今年前九月,勞保、勞退新制、退撫三大基金分別繳出五.八九%、四.一一%及二.八三%的報酬率,這樣的績效表現,雖已勝過各基金過去五年的年度報酬率平均值,但仍遠遜於鄰國如韓國國民年金近五年六.七九%、新加坡中央公積金近三年一二.一%的報酬率。

「老實說,真的不能苛責這些操作基金的公務員。」王儷玲為政府基金操盤人員叫屈:「他們的人太少,負擔真的太重了。」

操盤人力緊繃

天天打電話找銀行存錢

依現行作法,負責勞保基金運作的單位是勞保局財務處,勞退是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退撫則是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實際負責基金操盤者,分別為勞保四十八人、勞退四十四人、退撫二十四人,換算之後,三大基金內部的「每人平均操盤金額」分別達到一三二億元、二三九億元、二○五億元。

勞退基金監理會主委黃肇熙曾經私下聊到人力短缺之下的操盤實況:「勞退新舊制加起來有一兆多元,很多錢要放在銀行定存,但是銀行根本不收大額存款,所以必須拆單、不斷換票,四十四位同仁每天打電話,一家一家聯絡銀行,每個人單月的資金調度量甚至達到五十億元。」每月調度五十億元,這樣的手筆,恐怕已超過不少中小型規模的共同基金經理人。

工作量與壓力不比一般基金經理人低,但是,薪水卻不算高。王儷玲表示,以勞保局財務處基金運用科的狀況來看,「科長是主管,但月薪大概只有七萬元左右,底下的操盤人員恐怕更少。」業界人士指出,這樣的薪資水準若與韓國操作政府退休金的經理人比較,大概差了二到二.五倍。

薪水偏低之外,缺乏獎勵制度的配套也是問題,甚至應該說,這群幫全國人民操持退休金大計的公務員,不但沒有獎勵制度,反而只有懲罰制度,「賺錢沒有太多的特別獎金,賠錢的話,年終獎金恐怕就會變少。」王儷玲認為,在這種薪資與獎金制度下,操盤人自然而然會朝「低風險」的方向布局,不願為了賺更多錢而承擔較高風險。

考核注重短線

只懲不獎 退休金賺不到長線報酬在專家眼中,讓政府退休金操盤綁手綁腳的原因,除了制度設計「注重短線」之外,還包括了「基金規模不足」。

勞保與退撫是採取「確定給付制」,理論上,此一制度的重點是「現有的基金規模應盡量能夠支應未來負債」,若規模與未來負債相當,稱為「完全提撥」,若基金規模不足,就可稱為「提撥不足」。目前,退撫的提撥比率大約只有二○%,勞保更慘,只有六%,兩者均是嚴重的提撥不足。

提撥比率嚴重不足,基金破產風險攀高,管理者雖然知道「必須搶救」,但更害怕承擔風險;相對的,如果提撥比率較高,則管理者手中資金足夠,又不必過度擔心破產危機,因此能夠讓資金做更有效率的運用,「中國社保基金要求的提撥比率是八六%,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金則是八○%,相較之下,政府應立即思考如何分期撥補勞保與退撫的資金缺口。」王儷玲說。

除了政府加速撥補之外,要藉由擴大基金規模快速拉高基金操盤的「戰鬥力」,銓敘部前部長朱武獻認為,應該仿效韓國、新加坡作法,將公私部門退休準備金整併,共組「退休金公團」,共同營運管理,一方面可整合管理人力,另一方面也整合資金實力。

師法韓國、加州

全面導入行政法人制 資訊揭露更透明事實上,採取「行政法人制」的韓國「國民年金公團」,正是王儷玲對台灣退休金管理改革的終極理想。行政法人的目的,是將部分需要高度專業與效率的行政事務引進企業精神,由於非屬公部門,因此也可引進「非公務員」,並且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如此一來,問題幾乎解決一大半。」王儷玲說。她以韓國為例,因為可以引進「非公務員」,所以國民年金公團是從外部招攬專業人士成為轄下「基金管理中心」主力;此外,由於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委外操作對象的選擇及費用,也能回到專業導向。

以二○○一年至一○年的十年期間來看,韓國國民年金公團平均每年繳出將近七.三%的報酬率,即使是在全球股災的○八年,整體績效亦僅小賠○.二%,近乎損益兩平。

據了解,○五年勞退新制上路前,學者一度積極建議採取行政法人制,但在立法院受阻,理由是「難以監督」。不過,透過制度的調整,不難解決行政法人的監督問題。

以韓國國民年金公團為例,雖然高度自主,但每月收支與基金管理必須向衛生福利部報告,再由國家議會監督。此外,同樣是以投資、人才運用高度自主而著稱的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金,則是透過極度完整的資訊揭露取信於民。

依目前作法,勞保、勞退、退撫均僅公布十大持股,以及「已出清股票」,但加州公務員退休金則是「完全公開」,包括目前手中持有的證券名稱、持有股數、帳面價值及市場價值等,所有明細完全揭露。在研考會於去年七月的報告中特別強調:退休基金資訊揭露都不夠完整,若要贏得信賴,或可借鏡加州公務員退休金制度。

不過,亦有專家指出,台灣退休金管理無法走向行政法人化的關鍵,還是在於政府心態,「有一大筆錢握在手上太好用了,舉例來說,隨時可以調度資金進場護盤。」他強調,只要政府調動退休基金護盤,無論結果是賺是賠,都代表政府是把退休基金當成政策工具,而不是用「尊重專業」的心態來照顧民眾的退休老本。

「退休金管理的問題是不專業,答案也很簡單,就是導入專業。」王儷玲強調,明年一月起,隨勞委會改制勞動部,勞保、勞退、國民年金等將整併為「勞動基金」,「只有併在一起是不夠的,人力、專業未提升,就算錢變多,仍不能應付當前複雜多元的投資環境;沒有更懂市場的人參與,還是有可能會被壞老鼠騙走百姓的退休金。」台灣退休金管理的五個「不專業」——人少、錢少、薪水低 台灣退休金管理難以走向專業操盤

代操管理強度不足

監理委員會缺乏市場專家,不足以監督「歪哥」經理人,且代操管理費壓至極低,經理人舞弊風險升高。

績效評估注重短線

薪水偏低且缺乏獎勵制度,操作只求「不賠錢」,迫使操盤人刻意避免長線布局。

資金規模銀彈不足

勞保、退撫提撥比率嚴重偏低,破產危機牽制基金操作的風險承擔能力,且銀彈不足,也無法有效進行多元配置。

自營人力質量欠缺

勞保、勞退、退撫分別只有48、44、24人負責操盤,無法應付當今多元複雜的投資環境。

代操評選走馬看花

每家業者接受評審時間只有30分鐘,難以判斷業者操盤素質;且因資訊不足,評審委員為「避免犯錯」,普遍偏好明星經理人。

報酬率只有韓國的四分之一!

——缺乏專業之下,勞保、勞退近五年平均年報酬率均不及韓國國民年金的四分之一

勞保基金

總規模:5469億元

自營規模:4074億元

代操規模:1395億元

今年前九月績效:

5.89%

2007?2011年平均年報酬率:

1.69%

勞退新制

總規模:8474億元

自營規模:4052億元

代操規模:4422億元

今年前九月績效:

4.11%

2007?2011年平均年報酬率:

0.78%

勞退舊制

總規模:5760億元

自營規模:3784億元

代操規模:1976億元

今年前九月績效:

4.07%

2007?2011年平均年報酬率:

1.53%

退撫基金

總規模:5018億元

自營規模:2995億元

代操規模:2023億元

今年前九月績效:

2.83%

2007?2011年平均年報酬率:

1.85%

韓國國民年金

總規模:

3000億美元

(約新台幣8.7兆元)

2006?2010年平均報酬率

6.79%

耶魯大學校務基金

總規模:

193.74億美元

(約新台幣5618億元)2007?2011年平均報酬率

7.74%

只有「學者」專家 缺少 「實戰」專家國內勞保、勞退基金監理委員會成員包含勞資代表及學者專家,但與國外相比,明顯少了熟悉資本市場的「實戰」專家,績效與監管自然難以提升。

勞退基金監理會

代表 委員姓名 服務單位及職稱主任委員 黃肇熙 勞退基金監理會主委副主任委員 劉麗茹 勞退基金監理會副主委勞工團體代表 侯彩鳳全國勞工聯盟總會理事長李昭平 全國總工會副理事長吳聰鄰 全國總工會會務顧問譚秋英 全國工人總工會常務理事梁淑娟 全國產業職業總工會副理事長黃美華全國勞工聯合總工會常務監事雇主團體代表 葉宗義 全國商業總會常務監事學者專家 邱顯比 台大財金所教授

周麗芳 政大財政系教授

陳思寬 台大國企系教授

成之約 政大勞工所教授

黃慶堂 銘傳管研所副教授廖蕙芳 謙誠法律事務所律師辛炳隆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周志誠 台灣省會計師公會理事長張其恆 政大勞工所副教授李樑堅 義守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金管會 王詠心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財政部 馬小惠 財政部國庫署組長

勞保監理委員會

代表 委員姓名 服務單位及職稱專家 謝志雄 勞保基金監理會主任秘書謝幸伶 勞保基金監理會委員(已於9月辭職)吳琮璠 勞保基金監理會委員勞方陳茂全 中華民國全國縫紉業總工會常務理事宋介馨 全國產業工會理事楊德福 新北市產職業聯合總工會理事長董文雅 台灣總工會理事長廖正龍台北市總工會理事長邱寶安 勞委會就業安定基金管理委員資方 陳清男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副祕書長劉恒元 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副祕書長

羅忠祐 世堡紡織董事長

陳文龍 經濟部人事處副處長政府 王麗惠 保險局財務監理組組長石發基 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處處長

耶魯校務基金監理委員

人名 職稱

Douglas A. Warner 前J.P. Morgan董事長Richard C. Levin 耶魯大學校長Byron Auguste麥肯錫董事G. Leonard Baker Sutter Hill Ventures投資公司常務董事Joshua Beckenstein私募基金貝恩資本常務董事Ben Inker 投資管理公司GMO合夥人Paul Joskow 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總裁Stefan Kaluzny 私募股權公司Sycamore Partners常務董事Kevin Ryan Gilt Groupe網路公司創辦人、CEO Carter Sominds 藍山資本公司(Blue Ridge Capital)常務董事Dinakar Singh 對沖基金公司TPG-Axon Capital合夥創辦人、CE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2

政府基金操盤手謝青良坐擁4億豪宅 全民血汗錢 坑殺內幕

2012-11-12  TWM
 
 

 

他不是知名企業的大老闆,也不是富二代他只是一個月領十多萬元薪水的基金操盤手,但如今,他坐擁4億元的頂級豪宅「勤美璞真」,享受極為優渥的頂級生活,他就是近日的新聞主角——買入「盈正」股票、坑殺政府勞退、勞保基金的基金經理人——謝青良。

一個兩年前的舊案,但是金管會與檢調機關卻怠忽職守,遲遲未做出懲處,任由政府基金與投資人的血汗錢大失血。

撰文.劉俞青、歐陽善玲 研究員.辛曉昀狠撈一票人民的血汗錢之後,要做什麼?答案是:住頂級豪宅。

日前,勞退、勞保與退撫等政府基金,因為大買「盈正」股票,不僅因此大虧一.四四億元,也讓許多正在苦苦等待領取退休金的勞工、公務員們,因此擔心到睡不著覺,深怕退休後領不到半毛錢。

但同一時間,導致這場慘劇的罪魁禍首—— 安泰投信前基金操盤人謝青良,人在哪裡?東窗事發後,有如人間蒸發的他,根據︽今周刊︾追蹤調查,原來這個大賺一票走人的謝青良,此刻正坐擁台北市信義路三段的頂級豪宅「勤美璞真」,資產雄厚。

捧現金買「勤美璞真」 謝青良財力驚人「勤美璞真」就位在燙金的台北市信義路三段,因為面對約八萬坪的大安森林公園,是台北市中心絕無僅有的無價景觀,社區裡有溫水游泳池、健身房、酒吧等設施,因此在豪宅市場裡價格始終屹立不搖,日前甚至傳出有人以每坪三百萬元的天價成交,雖然無從查證,但也確立「勤美璞真」在有錢人眼中的地位。

「勤美璞真」裡的住戶,當然也個個大有來頭,包括永豐餘何壽川家族、自然美創辦人蔡燕萍家族等,都在這裡擁有多筆房產。

然而,這個今年年僅四十三歲的謝青良,從研究所畢業至今,工作經歷全數都在投信業。他從月薪三萬元的小研究員做起,到基金經理人、代操帳戶操盤人。根據業內人士估計,如果不含獎金,台灣的基金經理人目前月薪大約在十萬元上下,即使是明星級的操盤人,月薪也不超過二十萬元;若加上績效分紅,年薪最多是在三百萬到五百萬元之間,除非有特別的「收入」,否則以這樣的收入水平,雖然比起一般上班族要好許多,但距離住進二億元以上的頂級豪宅,恐怕是難上加難。

根據︽今周刊︾深入追蹤,謝青良以太太之名所擁有的這一戶,有一七七坪,就位在這座豪宅的中間樓層,還外加三個車位,俯瞰大安森林公園的美景相當宜人;如果以買進的價位來看,每坪保守地以當時市場成交價一四○萬元計算,當時謝青良購入的價格,至少要二.五億元。以目前市價計算,該豪宅總價應該已經上看四億元以上。

對此,本刊去電詢問謝青良夫妻,謝青良的手機不通,而他太太推說正在忙,對一切問題不願多做回應。

謝青良的財力驚人,目前他所擁有的這戶豪宅,完全沒有向銀行設定質押貸款,換句話說,他是捧著白花花的二億多元現金來買屋。

此外,時間上的巧合點,也令人驚訝。

根據資料顯示,謝青良夫妻是在去年三、四月間購入,而就在購屋之前不到半年,也就是前年的九、十月間,正是「盈正案」爆發的時間,謝青良因此被查出利用職務之便,開設人頭戶賺取暴利,卻讓自己操盤的政府基金慘賠。事情發生才短短不到半年,他就出手闊綽,不用貸款就買下頂級豪宅,作風之大膽,令人咋舌。

謝青良夫妻的出手不僅於此,因為就在「盈正案」剛剛發生之際,前年的十一月,他先在「勤美璞真」附近一棟同樣位在信義路上的大樓裡,買下一戶二十八坪的房產,根據當地房仲業估計,市價約二千三百萬元,同樣沒有任何貸款。謝青良究竟何許人也?能有如此「雄厚實力」?

﹁敢賭﹂ 自己賺飽卻讓全民血汗錢大虧據了解,謝青良從小在台北市大同區的哈密街長大,一路學業成績都不錯。念台北市立中正高中的時候,外表看起來有點臭屁,穿訂做的制服、戴兩邊不同顏色的眼鏡。在同學眼中,他腦筋十分聰明,打橋牌時是一把手。不過,因為有點散散的,功課普通,後來考上政大銀行系、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是班上成績出色的黑馬。有一次,畢業後同學聚會,他的同學問他為何操盤績效可以這麼好?他回答說:「我就是敢賭,看準之後,放膽買就對了!」然而,這名住豪宅、自言「敢賭」的年輕操盤手,這一次,賭上的,不僅是個人在金融業的信譽,還把所有人民的血汗錢,也一併賭上了。雖然安泰投信在十一月六日決定賠償政府基金與三檔共同基金共二.五六億元損失,並同時向謝青良採取法律行動,卻也讓人民捏了一把冷汗,更讓人對基金操盤人的操守打上問號,擔心日後是否還有類似坑殺手法再現!

究竟,謝青良透過如何巧妙的五鬼搬運手法,讓自己賺足荷包,從此過著優渥的奢華生活,而卻讓全體人民的血汗錢大虧?

︽今周刊︾獨家獲知謝青良全盤的操作手法與內幕,從中卻也見到人性的貪婪,與血淋淋的試煉。

整起故事要從「盈正」還沒上櫃、仍在興櫃掛牌時談起。

當時安泰投信手上共有三個政府基金帳戶,包括退撫基金、勞退與勞保三大基金的帳戶管理。

而這次出事的謝青良,一人就獨攬勞退與勞保兩大基金帳戶的管理,另外,退撫基金則是由他與安泰投信投資長黃媺芸相互代理管理。

利用「人頭戶」 個人先上車買進盈正二○一○年六月三日、八日這兩天,當時盈正在興櫃的股價只有八十多元左右,謝青良在永豐金證券位於台北市博愛路上的分公司,開立一名呂姓人頭戶的帳戶,並在這個帳戶下單,買進五十張盈正,成本約五百萬元。

過沒多久,盈正這檔股票就在興櫃開始狂飆,一路飆上三百多元的高價,當時市場上各式的傳聞四起,其中傳得最盛的耳語,就是多名基金經理人都在盈正一百元以下就已經自己先上車;如今回頭來看,這些耳語顯然不是空穴來風。

緊接著九月九日,盈正以每股一八五元的承銷價從興櫃轉上櫃,當天九點鐘一開盤,盈正股價一飛沖天,直接衝上五百元的高價,當天收盤在五○五元,成為上櫃股王,更是全市場的焦點。

之後,盈正股價更是一路攀高,謝青良所操盤的政府基金,也在九月十七日到十九日,進場大買六百張盈正。九月十七日當天的盈正收盤價是五四六元,從此之後,盈正再也沒有見到這個價格。

而如果和謝青良自己人頭戶的持有成本不到一百元相比,他所操盤的政府基金持股盈正成本,每股整整多出四百多元。

股價炒到最高點 個人人頭戶卻悄悄下車然而,就在謝青良等不少基金經理人,結合公司所放出的利多消息,利用眾人資金,把盈正股價炒到最高點之際,卻也是他個人的人頭戶悄悄下車的時點。根據資料顯示,謝青良透過呂姓人頭戶所買進的五十張盈正,全部在十月一日賣出,當天盈正均價約三五五元,換算下來,他個人在這個人頭戶的獲利約一四○○萬元。

在他個人已經安全下車的二個交易日後,謝青良所負責操盤的政府基金才開始出脫股票,在十月五、六日全部出清完畢。這兩天盈正的交易張數加起來不到三千張,其中就有六百張的賣盤來自謝青良的政府基金,而盈正也因為政府基金大倒貨,股價直直落,十月六日收盤只剩三百元,政府基金因此大虧一.四四億元。

待獲利入袋 再低點賣出公眾操盤股票一切幾乎都按照完美的劇本演出,謝青良個人先上車買進股票,等著股價上漲;緊接著利用人民的血汗錢大舉進場,把股價炒到最高點,然後再趁機出脫自己事先買進的股票,等到獲利安全入袋之後,再賣出為公眾操盤的股票。

統領法律事務所所長林明正表示,被告如果執行職務,造成受託基金受損,謀取個人利益,其行為即與背信罪的構成要件相當。

事成之後,呂姓人頭戶果真「盡忠職守」,在十月四日到十二日期間,這個人頭戶透過國泰世華銀行館前路分行的交割戶頭,總共匯出四千萬元的資金到謝青良的帳戶。

也因為這筆關鍵性的資金流向曝光,讓監理單位認定呂姓人士,就是謝青良的人頭戶無誤,讓謝青良想賴也賴不掉。

此外,永豐金證券每個月寄給呂姓人頭戶的對帳單地址,上面寫的正巧就是謝青良夫妻的戶籍地址,更讓整起事件,有了水落石出的結果。

不過,弔詭的是,如果按照資料顯示,謝青良透過這個人頭戶總共只買進五十張的盈正,賣出後的交割款也不到二千萬元;但人頭戶卻匯出高達四千萬元的金額給謝青良,究竟是謝青良買賣盈正不只五十張?還是兩人之間的「合作」,不只盈正這檔股票?值得檢調單位深入追查。

不過,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盈正案」幾乎是近年來台灣資本市場上最具爭議的案件,因此就在這事件爆發後,金管會與檢調都介入調查,金管會調查完畢,結果也具體確實,認為案情重大,將整起案件移送法院。但根據最新消息顯示,今年十月初,該案已經做出「因為證據不足,依職務簽結」的結論,其中檢察官根據什麼理由做出這樣的結論?令人高度不解。

盈正舊案 為何遲遲不懲處?

所幸近日由於退撫基金等政府基金「受害人」,對於謝青良買賣盈正造成的巨額虧損,一狀告進法院,才讓這個案子重新進入司法程序。據了解,謝青良被列為背信罪的被告,並對他發出境管通知。

事實上,整起「盈正案」的來龍去脈,至今已是兩年前的「舊案」。早在案發之際,︽今周刊︾就率先在二○一○年十月的第七二一期,以︿上櫃就腰斬,股王盈正炒作黑幕﹀為文,披露盈正邪惡的炒風;其後更在去年十月第七七三期的﹁封面故事﹂,再以︿獨家揭露投信、中資、主力炒股內幕﹀為主題,將投信經理人如何炒作盈正的始末,做了詳實完整的報導。一個兩年前的舊案,為何遲遲不做懲處,也沒有任何動作去遏止投信界利用公眾資金中飽私囊,炒作股價的歪風,讓投資人的權益持續流血受損,顯然是政府部門怠惰。

直到今年六月底,才看到金管會一張姍姍來遲的懲處新聞稿,對此,調查此案時任職金管會證期局局長、現已轉任櫃買中心總經理的李啟賢表示,金管會其實早就結案,但為了配合檢調辦案,才會延後發布懲處。

此外,其中只對安泰投信、德盛安聯投信與凱基投信給予警告,另外對於謝青良、彭國星與陸宗賢三名經理人的姓名均未透露,金管會表示,這是保護當事人為由的必要處置,而事後也證實彭、陸兩人對案情均坦承不諱。但試問,在這些經理人以惡質的手法操盤政府基金與共同基金,導致全民、投資人的權益受損,要由誰來保護?

當時︽今周刊︾的報導,已經清楚羅列在前年盈正案爆發下,當年九月底持有盈正股票的共同基金,共有十一家投信、二十一檔基金(見一二○頁表)。除了謝青良之外,當時甚至還傳出某家大型投信經理人住「帝寶」、持股狀況比基金更隱晦的自營商操盤人,也因買進盈正,如今住在中山區某豪宅等等情事。如今這些投信、經理人對於當時為何持有盈正?研究報告與持股明細,都有對外詳細說明的必要。

而這次被揪出來的三家投信全部上榜,可見︽今周刊︾的報導領先正確,甚至當時︽今周刊︾就為文寫道:「有一名已經離職的明星基金經理人,就住在台北市信義路上、大安森林公園對面的豪宅『勤美璞真』……」,如今一一證實。

整起「盈正案」,其實只是台灣資本市場上惡質炒風的冰山一角,暴露出人性最貪婪的一面。當這些年輕的經理人站在龐大的利益面前,人性的善良被狠狠踐踏,人民的血汗錢、投資人想要從投資市場獲取些微報酬的心意,完全被丟棄不顧,經理人們卻住豪宅、享受豪奢的生活。如果,這次監理單位金管會與司法機關,再不嚴懲這些惡形惡狀的炒作者,恐怕第二樁、第三樁「盈正案」,此刻仍在資本市場某個角落持續上演,而人民辛苦的血汗錢,仍會繼續血流不止。

謝青良

出生:1968年

現職:自組投資公司

經歷:

國際投信國際台灣祥龍基金經理人日盛投信日盛上選基金經理人日盛投信日盛精選五虎基金經理人安泰投信政府基金代操經理人

學歷:政治大學EMBA

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

政治大學銀行系(現改為金融系)

婚姻:已婚

領先揭露

兩年前,本刊即獨家揭露投信基金經理人涉入「盈正案」炒股內幕,牟取暴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6

獨家追蹤》盈正案坑殺全民退休金另一基金操盤人 彭國星 住安和路億元豪宅、開名車

2012-11-19  TWM
 
 

 

謝青良坑殺人民血汗錢,自己卻大賺一票住豪宅,行徑之惡劣引起公憤;但謝青良不是個案,如果檢調不徹查,盈正案也不會是最後一件坑殺案。︽今周刊︾近日接獲許多檢舉,為了保護所有人民的資產,本刊持續追追追,繼續揭發這些住豪宅的「謝青良們」。

撰文‧劉俞青

自從︽今周刊︾第八二九期揭發政府基金代操經理人謝青良坑殺人民血汗錢、自己卻坐擁豪宅後,謝青良的作法引發各界撻伐;究竟還有哪些基金經理人和謝青良一樣住豪宅、開名車?

謝青良其實不是個案,這些投信業界的「謝青良們」,以家人之名坐擁億元豪宅的所在多有,和其收入比例明顯不符。檢調如果再坐視不管,恐怕將是台灣資本市場亂源的幫凶。

凱基投信前經理人彭國星

坐享頂級生活

這次盈正案的起頭,金管會共懲罰三家投信、三位基金經理人,其中除了安泰投信的謝青良已經曝光之外,另外一位凱基投信股票投管部協理兼「凱基台灣精五門基金」經理人彭國星,也在這次金管會懲處名單中。

彭國星的住家,就買在台北市富人聚集的安和路上,是遠雄建設在三年前推出的「遠雄安禾」。如果以目前市價每坪約一四○萬元計算,彭國星家裡共七十坪,外加兩個車位,總價大約一億一千萬元。

這棟豪宅的市場知名度雖然不高,但以具備隱私、低調的特質,頗受有錢人喜愛,而且社區只有五十戶,住戶單純,地點在安和路靜謐的巷內,環境很清幽。推出之時,遠雄建設強調這是一座具備制震、制音等設備的新一代五感住宅,前一陣子因為宣明智外遇生子案而聲名大噪的李珍妮,在此也有一戶;社區共有十三樓,彭國星的豪宅就買在中間樓層。

此外,投信圈也盛傳,彭國星很喜歡汽車,曾經看過他開著保時捷、BMW等名車,馳騁在台北街頭。

當時金管會清查彭國星的戶頭發現,他的手法和謝青良如出一轍,在盈正上櫃前用徐姓人頭戶買進,並在上櫃後股價五百多元的高點賣出,大賺一票;但他操盤的凱基投信基金卻在上櫃第一天大買,等到人頭戶下車後,他的基金才賣出。對於金管會的調查,彭國星在去年九月去函金管會,對自己的行為坦承不諱,並在去年底自凱基投信離職。

不過,該檔基金當年度仍然有正報酬,因此凱基投信表示,並未因為盈正股票導致該檔基金交易虧損,而對投資人做出任何賠償。

日前,財政部長張盛和才宣示要徹查公股行庫旗下的證券營業員,是否有開名車、住豪宅等異常不明財產所得的現象,但金管會對繼謝青良之後,類似彭國星這樣的「不明所得」,不知究竟看見了沒有?

第一金證券前操盤人陳伯俞

買進盈正時機很敏感

此外,近期市場盛傳有官股行庫旗下的自營商也介入盈正案,根據本刊抽絲剝繭調查,這位行庫操盤人,就是曾任職第一金證券自營部門的「陳伯俞」無誤。

陳伯俞比謝青良年輕,今年只有四十一歲,而且家境很好,他的家族是有名的「雙葉冰淇淋」食品公司,但據說陳伯俞在外面常自稱,自己從來不用靠家裡,他的錢都是自己賺來的。

陳伯俞在第一金證券自營部前後任職約三年,卻在盈正案爆發前的敏感時刻突然離職,根據第一金證券表示,陳伯俞在二○一○年七月底正式離開第一金證券,第一金證券高層還表示,陳伯俞是因為前一年度操作「表現不好,有瑕疵」,才因此走人。

不過就在陳伯俞離職後一個多月,第一金證券自營部就在市場上買進盈正股票,當時的操盤人是經理莊炎霖,目前還在職。但以第一金半官方的色彩,卻異常地買進「盈正」這種股價大起大落、爭議性又高的股票,背後的投資決策過程,恐怕必須對外界好好解釋清楚。

而第一金證券也向本刊證實,二○一○年九月,盈正掛牌上櫃後,確實有從市場買進三十、四十張的盈正,「持有一個禮拜到十天左右就賣掉」。

市場傳言離職後的陳伯俞,在盈正這檔股票上大賺一票,雖然聰明地選擇在敏感時刻離職,切斷他個人與第一金證券之間的關聯,但他自己是否與公司派、其他經理人有所聯繫,而他自己、以及第一金證券前後都有買進盈正的紀錄,時間上的巧合,也引人遐想。

對此,本刊去電求證陳伯俞,他表示自己買進盈正股票,都是在離職之後,為數也不多,至於第一金證券買進盈正時,他已經離職,與他沒有任何關係。

這位自稱「錢都是靠自己賺」的陳伯俞,如今就住在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上,著名的「元大花園廣場」豪宅內,他在三年前買下這戶權狀七十七坪、外加兩個車位的豪宅,目前市價每坪以一二○萬元計算,總價也上億元。買進當時他年僅三十八歲,市場傳言許多基金經理人都來過他家。

而陳伯俞任職第一金證券期間,第一金董事長剛好就是現在的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日前財長張盛和才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查出不法,「督導的董事長、總經理都要負責」,但截至目前為止,所有出事的公司,沒有一位負責人因此有所異動。

買豪宅不會輕易找人頭戶

成回溯金流重點

事實上,這波從盈正案延燒出的「經理人住豪宅風」,是因為這幾年豪宅興盛,許多從股市賺取暴利、不法所得的基金經理人,都會興起住豪宅的念頭,因此不約而同紛紛買進豪宅。

相對證券市場的人頭戶盛行,在金檢中不易被查出,但投資不動產,尤其是買進上億豪宅,一般人若無充分信任,不會輕易找毫無關聯的人頭戶頂替持有。因此這次本刊揭發從「豪宅」回溯查金流,成了這些基金經理人百口莫辯的鐵證。相對過去偵辦炒股案,這是最大不同,也是案情最有可能突破之處。

除了這條逆向的金流,熟悉台股的市場資深人士還表示,這些經理人的行為會如此猖獗,背後隱約有一個無形組織長期在支持,而這個組織的主導者,就是市場上傳言的「金主」。

這些所謂的金主,事前找好人頭戶,墊款的年利率二成,基金經理人只要負責繳二成的保證金、然後在指定的帳戶下單買股票即可;這種「金主加基金經理人」的「營業模式」,最大好處是金流就此斷掉,和經理人幾乎是毫無關係,這也是過去金管會或檢調在調查類似盈正炒股案時,經常以「查無實據」結案的原因。

除此之外,包括公司董監事在內的公司派相關帳戶,也是檢調單位最不該放過的查緝方向。由於公司內部人士最清楚公司的營運狀況,因此利用上市櫃時機上下其手,坑殺外部股東,也是常見的手法 。

以盈正案為例,二○一○年九月上櫃時的董事長陳友安,已經因為涉及內線交易案下台,由此可見這種被基金經理人或市場主力提前鎖定的標的,事後證明公司派都可能涉入其中。

從正面思考,如果檢調具備足夠的專業辦案能力,這次盈正案不啻為一次整頓台灣資本市場的絕佳機會。這場牽連甚大的炒股案,從金主、基金經理人、自營商操盤人,到公司經營者,幾乎都涉入其中,如果能夠整串粽子一舉擒獲,正能收殺雞儆猴之效,一清股市風氣。

檢調與金管會調查盈正案三管道管道一 這次盈正案最大不同之處豪宅 金流曝光 基金經理人管道二 過去的檢查方式,經常查無實據結案基金經理人 金流斷流,不易曝光 金主的人頭戶下單 市場金主

管道三 公司派

盈正上櫃時任董監事的金流,也是檢調清查方向

董事長 陳友安

董事法人 漢唐集成

法人代表 王燕群

董事法人 漢唐集成

法人代表 陳朝水

董事 許文

董事 蕭宗哲

獨立董事 丁予嘉

獨立董事 林詮盛

監察人 陳世浩

監察人 陳淑華

監察人 何俊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71

《租怎麼算》包租天王傳授20年操盤經驗 悟出獨門三妙算 創造5%高報酬

2013-01-07  TWM
 
 

 

買房出租是很多人的如意算盤,但事實上,以出租為目的,和一般自住或投資的房價估算方法並不相同。

如何運用出租邏輯套利?包租達人傳授祕訣,助你尋得致富的包租好房。

撰文‧李建興

「誰說人算不如天算?除非你算的邏輯不對!」周末上午,素有「中台灣包租達人」之稱的永勝資產管理執行長徐銘達,對著前來聆聽演講的民眾侃侃而談包租致富的訣竅。他在白板上信手拈來就是好幾道算式,篤定自信的眼神、條理分明的口吻,底下的粉絲群很難不被這位從台中發跡,極盛時期旗下管理、代租的房子多達三千戶、總金額逾百億元的天王級人物吸引。

生長於苗栗的徐銘達,大學時期由於父親在台中買了房子出租,交給他管理,從此和包租結下不解之緣。多年來,喜歡房地產的他,從買、賣、租中累積了不少財富和經驗。一九九五年,他把當房東的經驗變為事業,開起全台灣第一家專司代租(幫房東找到房客)、代管(幫房東管理房客),以及包租(從出租到管理一手全包)的房屋租賃管理公司,至今仍是業界龍頭。

聽著徐銘達替自己及客戶成功操盤的案例,很難相信,他的包租大業擴張最快速的時期,竟是房地產市場最慘澹的一九九○年代。沒有時勢造英雄,也沒太多僥倖,一切皆來自他獨門的操作邏輯,以及自創的算房公式,甚至到二十年後的現在,仍妙用無窮。問起徐銘達是如何在詭譎多變的包租市場中,算出一片天,他一派輕鬆地說:「租,和買賣不同,算盤自然也大不相同。」

妙算一:先算不吃虧

先估計租金行情 再決定買價一般包租公在操作出租事宜時,總是先算房價合不合理,等買了房後,再來拿揑要用多少租金出租;但徐銘達認為,房子既然要拿來租,就得先把租金盤算好,否則會本末倒置。因此他的包租算盤依順序有三:「先算不吃虧」,盤算區域租金收益是否合理,再決定是否進場及買價;「再算最熱門」,意即挑選最佳的包租產品和地段;「後算高報酬」,也就是如何在房子現有的條件下,創造出最高報酬率。

對於出租不吃虧,舉例來說,一九九○年代,台中市許多重劃區大興土木,不少人前往買房準備出租;但新區域的房子儘管全新又漂亮,但生活機能還未成熟,很難創造高額租金。當時四期重劃區一帶,三十坪新房子行情在四百萬元左右,卻因偏離市區,月租金很難突破一萬二千元,投報率(年租金除以房子總價)只有三%。反觀當時機能成熟的中國醫藥大學商圈,同坪數的房子雖然價格略高於重劃區,大約四五○萬元,租金卻可達一萬八千元,換算租金投報率在四.八%以上。

不過,徐銘達也提醒,若買房主要目的是為了賺增值價差,包租為其次,則應先判斷區域的發展性,以房價成長為第一考量,許多潛力重劃區就值得布局了。

由於是為了出租而買房,徐銘達總是設定好理想的報酬率,才決定最後的買價。有一次,他看準一戶開價二百萬元的小套房,在明查暗訪下,得知當地的租金大約七千元,而當時市場上小套房的報酬率大約是四.五%。徐銘達心想,若要提高出租利潤,必須將投報率設在五%以上,回推房子的買價不能高於一六八萬元;因此他以此為目標殺價,最後以一六五萬元成交。

妙算二:再算最熱門

評估市場需求 找出搶手出租房既然要出租,房子就要買在最好租的地方,「大學學區要看外宿率,店面要看路寬,至於捷運住宅則要評估步行時間。」徐銘達表示,以學區來說,許多人認為只要成功卡位,就有學生搶著租;殊不知,學區的租屋需求和學生的外宿人口,才是關鍵。

徐銘達有一套自創的公式,可推出真正的租屋人口。算法是先將學生總數扣掉學校提供的床位數,得出潛在租屋學生人數;其中有兩成為通勤或居住在親戚家,剩餘的,又有一半合租。有意思的是,套進這個算式,得出的學生租屋人口,平均是學校總人數的三成,與教育部的數據不謀而合。

至於店面,徐銘達認為,位於三十五公尺道路兩旁的店面最好做生意,出租的行情也比路過寬或過窄的店面高出一至兩成。而捷運站住宅,則以走路五分鐘、距車站五百公尺內的最受歡迎,亦能將行情上調一至兩成。但他提醒,對房東而言,越近車站,房價也越高,加價幅度可能高於租金的增幅,換句話說,會折損投報率,「因此在位置的選擇上,最好『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妙算三:後算高報酬

利用租金特性 求出最佳報酬率此外,一般買房是看權狀面積,但為出租而買房則得看有多少「房間」。徐銘達說,通常每多一房,租金約略可加三成,因此包租時,能創造最多的房間數,就是贏家。挑高產品或頂樓加蓋,由於可以多隔出一兩個房間,而成為包租公的最愛。

拿他幫客戶在台中市北區操盤的包租房為例,當時客戶正在抉擇兩件鄰近的大樓住宅標的,一是二十坪普通大套房,每坪開價二十萬元;另一是權狀坪數相當的挑高四米套房,開價二十三萬元,足足貴了一成五。當時其他人都認為,權狀坪數一樣,挑高的卻要多付六十萬元,力勸他選一般宅。但徐銘達算一算,只要多隔一個房間,租金可以多收三成,高於一成五的房價價差,租金報酬率提升,獨排眾議買了挑高宅。

後來證實,徐銘達建議購下的挑高套房,經過隔間後,可當成三大房出租,租金一萬八千多元,投報率高達四.七%;反觀原本的普通套房,勉強只能隔成兩房,月租行情只有一萬三千元,投報率還不到四%。

數字是死的,人是活的,徐銘達靈活的計算,為他開闢了不少財路;原來,人算也會勝於天算的!

徐銘達

出生:1967年

現職:永勝資產管理執行長

學歷:逢甲大學

給包租公的算房叮嚀:

1. 算租金收益時,勿忘了計算修繕、稅費、空置期,及折舊等潛在成本。

2. 大2房的房型,很容易隔成3房來出租,租金可多3成,是包租的首選。

包租不能不知的四套公式:

1.算進場買價

總價報酬率法:

買包租房得先打聽租金行情,並設定目標租報率,再求出買價底線,以進行議價。

公式

區域年租金行情÷設定的租金投報率=房子應買總價

2.算實質報酬率

淨報酬率法:

算出包租時真正獲利率,適用附屬設備較多,如附全套家具的出租套房,或折舊率較高的學生套房。

公式

(年租金-年貸款利息、修繕及稅費)÷(房屋總價+裝潢和家具成本)=租金投報率註:亦可以年租金×0.7÷購屋總價來速算

3.算學區適不適合進場

學區租屋需求法:

算出實質的租屋學生人數,即學生總數扣掉學校提供床位,再估計非住宿族群中,有2成為通勤或居住親戚家;而算出的人數中,有一半為合租,因此得再乘以75%。

公式

(學生總人數-宿舍床位)×80%×75% 註:亦可以學生人數×0.3來速算4..算哪一種房型適合包租

房間租金法:

出租房的租金不與坪數成正比,而是看房間數多寡而定,一般來說,每多一房租金可多3成。

公式

2房租金=1.3×套房租金。3房租金=1.6×套房租金。4房租金=1.9×套房租金。

註:上述算式求出數值為大致行情,實際價位視個案而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60

中投的掌門人難題 為3.4萬億外匯儲備尋找「操盤手」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919

要為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找到合適的總操盤手,這是個難題,難題之難在於其既是人事問題,更涉及匯率改革路徑。

2013年5月27日,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在其官網上公佈,國務院於2013年5月17日決定曾任華融副總裁、工行副行長的李曉鵬任中投監事長,免去金立群中投監事長職務。

不過,中投的董事長一職至今仍然空缺,近日境外媒體《金融時報》報導了中投公司目前的難題——難以物色到一個合適的董事長人選。

作為國際上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長一職簡直就是中國3.4萬億外匯儲備操盤手的代名詞,責任重大可想而知。董事長的人選遲遲難定,亦是中投公司處境尷尬的部分投射。

難逃行政色彩

高管的報酬水平很難市場化。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又簡稱CIC,於2007年9月29日成立,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從事外匯資金投資管理業務的國有獨資公司。該公司的註冊資本金為2000億美元,來源於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籌集的15500億元人民幣。公司實行的是政企分開、自主經營、商業化運作的模式;業務以境外金融組合產品的投資為主,並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爭取長期投資收益最大化。

雖然設立的初衷是政企分開、市場化運作,但是跟所有官辦的市場化公司一樣,中投也帶有濃重的行政化色彩。從高管構成上,即可窺見一斑:根據公開報導,中投公司的董事長為正部級官員,其他高管中除了寥寥幾位市場化人士之外,大多來自中央機構的高層或者國有銀行中的高管,5名非執行董事分別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5個部門。2名獨立董事也是財政部和發改委已經退休的高官。

這種在行政化和市場化之間遊走的機構,其高管不無尷尬。高管既然是政府官員,當然其報酬薪水只能按照行政級別,很難市場化,因此其報酬是相對較低,這為市場化聘請國際一流的投資人才製造了相當大的障礙。

對中投公司而言,人才選拔的標準並不以其投資水平高低而論,從體制內出來的幹部似乎更受青睞。

每天賺3個億才不虧

中投公司的年收益率如果低於10%就會陷入虧損。

拋開人選的難題,中投董事長的位子並不易坐。大有大的難處,中投面臨的最大壓力是每天必須掙到三個億才算不虧損,這是前董事長樓繼偉公開抱怨過的,這三個億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中投公司設立時其資本金2000億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1.48萬億元)是通過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募集,中投公司需要支付每年5%的利息。另外,最近幾年人民幣兌美元每年的升值幅度接近5%,加上每年5%的利息成本,中投公司的年收益率如果低於10%就會陷入虧損。

作為世界上最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決定其投資收益除了其運作模式投資理念和能力等等之外,最為關鍵的還是國際宏觀經濟的運行,國際貨幣幣值的變動,每年保持10%以上的收益率簡直是一個超難完成的任務。所謂船小好掉頭,樓繼偉曾講到過資金規模過於龐大的難題,他寧願從200億美元做起。

不過,中投公司也算理財有道,交出的成績單看上去還不錯。2013年3月份中投總經理高西慶接受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專訪時透露,中投在過去三年內賺了400億美元。

除此之外,中投全資子公司匯金公司也通過持有國有商業銀行實現了賬面資產增值,從2007年評估的900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的3000億美元。不過這部分的賬面增值與中投的境外投資沒有關係。中投為了減少外界對其政府背景的擔憂,2011年還專門成立了子公司中投國際負責境外投資,中投國際與匯金公司是平行關係。

成果來之不易,中投初涉國際市場時就開局不順。2007年中投尚未正式掛牌,就對摩根士丹利以及黑石進行了投資。這兩筆投資正趕上國際金融危機前夜,不期而至的危機導致這兩筆投資的賬面價值出現大幅度縮水。

但明眼人都清楚,最近幾年,中投公司雖然業績卓著,其收益大頭還是主要依靠子公司匯金公司的壟斷收益,其控股中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四大,並持有幾家大的證券公司的股權,在中國宏觀經濟景氣上升時期實現了超額收益,從而支持中投公司的報表不至於太難看。

但是,商業銀行的暴利已經不能持續,業界普遍的共識是,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增速的下滑和利率市場化改革,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將會持續上升,而利潤也將持續下降,這就很難保證今後中投公司的收益將會繼續保持此前的輝煌。

根源在於匯改

央行不敢把外匯儲備直接讓中投去做投資。

另外,中投挑什麼人當家,還應考慮到中投未來的定位。

這還要從中投的資金來源,外匯儲備說起。

中國外匯儲備的來源比較特殊,不像其他國家外匯儲備大多來源於石油等資源出口換得的外匯,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有三個來源,一個是外匯順差,一個是境外投資,一個是熱錢。

這三個不同的來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關。尤其是境外投資和巨額熱錢,它們大多是預期人民幣必將升值,然後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中國,不僅僅獲取投資收益而且還要享受人民幣升值後的收益。

對於這些海外資金,央行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只能通過印鈔來購買這些外匯。這種行為一方面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基礎貨幣投放的負債,一方面形成了外匯儲備資產。而基礎貨幣的投放其實是央行向居民借錢,因為這直接稀釋了居民手中貨幣的價值。

一旦預期到人民幣貶值,或者中國經濟中資產價格泡沫破裂,這些資金將迅速撤出。在這個時候央行手中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將會遭受人民幣劇烈貶值的風險,重演亞洲金融危機時的一幕,這是誰都不能承受的。

因此,央行不敢把外匯儲備直接讓中投去做投資,而是賣給中投,中投公司的資本金來源方式實為央行建立了一堵防火牆,但這樣也給中投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任務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事實上,通過這幾年中投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對中投模式可能已經有所顧慮,最明顯的標誌是中投成立後,其模式沒有成立時被市場廣泛預期的那樣推廣。

從中投公司醞釀成立的2006年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剛破萬億美元大關,到2013年3月末,外匯儲備餘額已大幅飆升至3.44萬億美元,但是中投公司的資本金額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只是2012年注入資金300億美元,而且還是直接注入美元,而不是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

當初中投公司成立時,市場上普遍認為今後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國家可能會拷貝中投模式,投資設立多個類似中投的公司,而這種設想並未變成現實,取而代之的是,外匯局自己成立公司運作龐大的外匯儲備投資,大部分投資於美國國債,只有少部分做股權投資。中投模式沒有被推廣,意味著中投這種注資模式可能並不被看好,這也就難怪掌門人難選了。

事實上,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美國國債收益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價值正在縮水或者將要面臨大幅縮水的情況下,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也就是說,中投的尷尬,反映了外匯儲備管理的難題,而從本質上講,外匯儲備的形成和當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直接相關。

或許眼下更重要的不是選出董事長,而是需要思考,堅持多年的人民幣匯率的漸進升值路徑選擇是否需要進行修正?到底是應該先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還是先讓匯率自由浮動從而刺激金融市場的完善?

所以,中投公司的董事長是誰,中投公司的運行模式是否持續,外匯儲備如何保值增值等等,這些難題背後,歸根到底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路徑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97

林堉璘欽點女婿 重返宏泰集團 許東隆操盤六百億元開發案

2013-07-22  TCW
 
 

 

許東隆要重回宏泰集團了!近年已逐漸將事業交棒第二代的宏泰集團董事長林堉璘,近日悄悄將女婿許東隆找回公司,要替他操盤淡海新市鎮六百億元的住宅推案。

撰文‧梁任瑋

仁愛帝寶幕後推手、六年前從宏盛建設董事長一職「裸退」的許東隆,即將重回宏泰集團,負責宏泰在淡海新市鎮高達一萬九千坪土地、總銷金額約六百億元的推案。

許東隆是宏泰集團董事長林堉璘的長女婿,近三十年來一路跟在林堉璘身邊學習,土木本科系畢業的他,曾擔任宏盛建設擔任總經理、董事長,仁愛帝寶就是許東隆的代表作。

買下烏石港土地 震撼業界二○○七年,許東隆因太太林碧玉生病,加上心中懷有創業夢想,他辭任宏盛建設董事長一職,回到老家林口自行創立展悅建設,至今在林口推了三個建案,這些建案目前仍穩居林口最貴豪宅之列,讓「帝寶推手」光環一路亮到林口。

眼看許東隆的事業上軌道、家裡也已安頓好,林堉璘始終沒有忘記這位得力助手,近日再將許東隆找回宏泰集團,負責淡海新市鎮高達一萬九千坪土地開發案的操盤,由於淡海是宏泰集團未來幾年推案重心所在,林堉璘的這樁人事布局,可以看得出對許東隆的重視,才能委以重任。

對於重返宏泰集團,許東隆低調表示,主要是幫長期在大陸的大舅子林鴻熙處理台灣房地產推案,「可能因為我在這行比較久、操盤大型個案經驗比較多,岳父請我統籌。」據了解,目前宏泰集團位於淡海新市鎮的土地,大多以家族個人名義持有,很難採取個別推案的方式進行開發;因此,需要有人出來負責整體協調規畫。對林堉璘來說,一路栽培上來的許東隆當然是最適合的人選,讓他能再度一展長才,未來許東隆亦將擔任宏泰關係企業的子公司負責人。

離開宏盛這六年來,許東隆凡事都自己來,就連擔任土開、與地主接洽等第一線業務,他都是親力親為,「只能說岳父過去對我的栽培夠扎實,讓我自行創業的過程堪稱順利。」「小型建設公司的好處是彈性夠,讓我能推符合我心目中理想風格的建案。」許東隆有了林口推案的成功經驗,這幾年也不斷在找地,今年三月,他以二十億五二六八萬元買下宜蘭縣政府烏石港土地,手筆之大震撼房地產界。

「大家都不知道,我在蘭陽技術學院土木系念過兩年書,所以我對宜蘭這幾年的建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表示,原本也是抱著「聽聽看」的心態參加宜蘭縣政府的烏石港土地標售說明會,「後來親自跑了烏石港十幾次,甚至還佯裝土地開發商,與當地仲介搏感情,才開始對烏石港這塊土地有足夠的了解。」「你知道這塊地每坪底價多少嗎?才六.九萬元耶!現在光是一坪大理石價格就十萬元起跳。之後,又想起岳父對我講過一句話:『買土地就是要買在別人不知道之前,才會賺錢』,想一想,就進場標了,標價每坪只加一百元、也就是六.九一萬元,實在很划算。」許東隆描述這段過程。

要用藝術概念打造觀光飯店由於烏石港南堤新生地只能蓋飯店,許東隆認為,蓋房子這麼多年,對於「買地、建造、出售」這套模式已經厭倦,「房子賣出去就賣出去,再也不會是你的,但飯店不一樣,我想要用藝術概念打造,當成這輩子的收藏。」實地走訪烏石港,勘查許東隆得標的南堤新生地,正位於烏石漁港旁第一排,直接眺望龜山島,占地九.八二公頃(約三萬坪),許東隆自豪地說,「未來我的飯店不但是海景第一排,還是第一排的『包廂』。」三月初才得標這塊三萬坪土地,許東隆已快馬加鞭成立蘭博灣發展公司,並挖角太平洋崇光百貨總公司財務本部協理李逸川擔任總經理,未來將請設計蘭陽博物館的建築師姚仁喜,規畫三棟觀光飯店與Villa,定位為四星、五星與六星級三種客層,總房間數八百間,土地與營造總投資金額近一百億元。

事實上,烏石港開發案近幾年已成宜蘭投資新亮點,除了許東隆,昇恆昌也得標七千坪旅館服務用地,還有宜蘭當地建商晏京建設買下二千坪住宅區土地,即將推出超高樓層休閒住宅,更遑論其他以個人名義買進的小面積土地,未來準備蓋起獨棟別墅。難怪總統馬英九日前接受專訪時脫口而出,「烏石港房價每坪已喊到二十萬元。」許東隆說,六月底他才剛帶小舅子、宏泰建設常董林鴻南一家人,到烏石港看他的土地。這幾年他一直與岳家維持緊密的互動關係,只不過隨著烏石港土地即將開發,還有淡海新市鎮推案要規畫,看來沉潛已久的許東隆,又將恢復往昔忙碌的生活。

許東隆

出生:1957年

現職:展悅關係企業董事長

經歷:宏盛建設董事長

學歷: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一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76

80後基金經理「暴力」操盤 企業投資者-Jacky 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c30bfb0102e88u.html

Jacky評論:資本市場一切還是老樣子,不管你是「老前輩」,還是80,90後新生代,新老交替,市場風格,年輕氣盛,經驗老道,這些都可以稱之為「藉口」,或者說「誰沒有年輕過」,現在的80後,其實已不再年輕,跟10年前的「70後」沒有什麼不一樣,一個人的操作風格與自己的性格,投資理念,利益訴求和所在環境密切相關,但與年齡無關;同樣,記住:股市交易肯定存在博弈,有博弈就要重視和尊重對手,不存在只有投資沒有投機的股市,也不存在任何人都是贏家的股市。。。。。。


來源:中國證券報,記者 鄭洞宇


大批30歲左右的80後開始走上公募基金經理職位,逐漸成為市場主力軍。也正是這些熱愛新事物的80後操盤手,在宏觀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以「暴力買入,利落清倉」的方式,聯袂演繹了今年朝氣蓬勃的成長股大戲,讓價值派「老輩兒」基金經理感到莫大壓力。

這一主力的新老交替或影響未來幾年A股的市場風格。

迷戀成長股的一代

「今年的行情是屬於80後的行情。你會發現大家的選股方式很類似,幾乎都是費雪和歐奈爾的那套理念。」去年剛上任公募基金經理、目前還不到30歲的80後王俊(化名)看上去雖顯稚嫩,但語氣中有著強烈的自信。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80後當上了掌控億元級資金的基金經理,無論從個人還是工作經歷來看,他們都對成長股情有獨鍾,正是這批人的激情操盤,讓今年的成長股風生水起。

通常而言,25歲左右研究生畢業,進入基金公司擔任三五年研究員,工作成效得到公司認可後獲得提拔,這是一個從畢業生到基金經理的常規進化歷程。目前這批80至85生人的歲數在28至30歲間,已具備成為基金經理的經驗。據知情人士透露,公募、私募、券商等資管機構的人才競爭愈發激烈,不少老基金經理選擇「私奔」或「被挖腳」,80後就這樣悄然成為公募主力。目前行業中最年輕的基金經理是1985年出生。

雖說目前80後基金經理最多也就5年工作經驗,但這些科班出身的精英投資經驗大都超過十年,並且體驗過牛熊市滋味。王俊在讀研時經歷了2007年的牛市,將幾萬元炒到數十萬元。當時王俊最喜歡依據公募基金的重倉股跟莊,但在2008年初,他發現公募重倉股每次調整幅度都強於大盤,這種由申購資金不停湧入而推動的行情難以延續,於是王俊決心離場。而這次牛熊更迭的經歷讓他體會到,再好的投資理念只要不能兌現為實實在在的盈利,都沒有太大意義。

而這批80後進入基金公司擔任研究員的時點,多數遇上了2008年至2011年的漫長熊市。研究傳統週期性行業的研究員,常常會被批得灰頭土臉,因這些股票雖然一直被低估,但整體趨勢一路向下,使得他們體會到週期性股票只適合做波段;研究新興產業的研究員,則在2010年那波成長股小試牛刀的行情中,享受到「新概念」股票狂飆的快感,也為未來成為基金經理奠定了基礎。

朝氣蓬勃勤奮調研

另一位80後基金經理陳風(化名),已經記不清今年調研了多少次上市公司,調研手記寫得滿滿的。即使是一些同行普遍不看好的上市公司,他也願意親自跑一趟,只為發現一些邊緣化的機會。

陳風的一隻重倉股7月飆漲了接近50%。通常調研都是聽上市公司人員介紹公司業務,參觀公司生產線與產品展示廳。而陳風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家上市公司的一角放置著大量圖紙與各種各樣的零部件,並有不少看似新產品的雛形。他突然感到這家看似平平無奇的上市公司是一家以技術為主導的企業,於是爭取到與公司管理層進一步交流,發現公司大客戶戰略在穩步推進。經過仔細分析測算,陳風認為公司業績增長可期,於是大膽買入了這只股票。

事實上,由於80後剛當上基金經理,並不會輕易丟下過去當研究員積累下來的調研習慣。於是,不少80後基金經理仍舊以研究員的姿態搞調研,與上市公司密切聯繫,使得自己對重倉股的發展動態了然於胸。特別是在成長股主導的行情中,上市公司品種繁多,概念層出不窮,如果不跑得勤快些,拉近與中小企業的距離,就很難把握住那些稍縱即逝的飆漲行情。此外,一些80後基金經理在調研中敢於對上市公司提出質疑,對上市公司的弱處「開炮」。這種直率的性格雖然多少有點「無禮」,但對擠出成長股水分有較好作用。

相比而言,老基金經理有了一定地位,對調研沒那麼積極,丟下了過去擔任研究員時的敏銳觸覺。深圳一位基金經理表示,基金經理是凡人,家庭狀況對工作會有影響。目前80後基金經理在30歲左右,剛上任對投資充滿熱情;多數沒有成家,或者成家之後還沒有養育後代,可以全心投入工作,四處調研。等再過幾年,有了老婆孩子,這些80後基金經理就很難再如此激情澎湃。

暴力買入利落清倉

二十年來A股「主力軍」經過幾番更迭。一位老私募總結說,A股從最早期的原始股「大鱷」,上世紀90年代中期崛起的莊股模式,再到2005年後公募基金等大批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價值投資時代,每個時期的投資策略和賺錢主線都截然不同。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市場的「指揮棒」會慢慢轉移到這批善於挖掘新事物的80後手中。

今年A股指數雖然低迷,但成長股的賺錢機會不少,從特斯拉、手游、互聯網金融再到大數據,翻倍股層出不窮。但這種行情讓不少老前輩感到吃力,他們多數仍停留在過去賭重組、挖內幕消息的模式中,對於這種完全公開的行業前沿信息,反而無所適從。以今年最牛板塊手游、網遊概念股為例,從業近20年的老前輩斥之為「精神鴉片」,毫無參與熱情;

而80後基金經理多數有著大學時期在宿舍「組隊刷怪」的經歷,能夠體會到遊戲行業的發展空間,結果虜獲了非常可觀的收益。

除了迷戀成長股與新事物,80後在操盤方式上也顯得激情洋溢。前輩們傾向於穩健交易,徐徐然買入,再徐徐然賣出。而80後操盤手一旦有非常看好的品種,便不等回調暴力買入,而如果股價到了預期的位置,也敢於毫不留戀地清倉。用王俊的話講,這個市場沒有價值股與成長股之分,只有賺錢股與不賺錢股之別,「沒有賺錢效應的股票估值再低也沒用。」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監管部門已暫停30歲以下基金經理的申請,隨著更多的80後進入而立之年,基金業將迎來更多的80後基金經理,而90後「唱戲」的階段還為時尚早。在一個市場主力信奉費雪和歐奈爾的時代,巴菲特的方法在短期內就不見得有效果了。

前輩們傾向於穩健交易,徐徐然買入,再徐徐然賣出。而80後操盤手一旦有非常看好的品種,便不等回調,就暴力買入。如果股價到了預期位置,也敢於毫不留戀地清倉。用他們的話講,這個市場沒有價值股與成長股之分,只有賺錢股與不賺錢股之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77

少陽談內地基金操盤法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76776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6月時行文談論內地資金參與港股市場及所謂內地莊家的揀股與炒作手法。近來有隻股價在一個多月之內爆升5倍的概念股,完全符合我們在前文提到的內地莊家股特徵,甚至可以作為教材。這隻因北斗概念而炒起的協同通信(1613),成為國務院最近發布的「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鼓勵國外企業開發利用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受惠者。

因為,協同通信最近宣布,與FRASH POWER TECHNOLOGY及中國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共同成立公司,營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及「移動衛星通信」業務,拓展內地及亞太地區。如此這般,股價就由0.5港元升到2.5港元,在我們本地投資者仍然將亞太衛星(1045)與亞洲衛星(1135)放在這個北斗概念一起炒作時,真正smart money卻主力炒作協同通信,不難想像這幫資金應該源出祖國?!

或許有本地投資者會抱怨內地莊家為蝗蟲,但我們認為,事物總有兩面,正面看也可以是一種順勢而行的投機方法!林少陽早前亦有就內地投資資金的特點,作分享式的評論:『讀者必須明白,港股近年的遊戲規則已變,本地散戶及過往曾在港股市場呼風喚雨的本地庒家,都已經不再有足夠的力量,改變港股的方向。

反之,本港、內地及國際機構投資者之間的角力,已成為港股的主導力量,三類投資者的取態極之不同,尤其是近年國內興起了一股由20歲尾30出頭的年輕基金經理操盤的細價股基金。借用國內傳媒的術語,他們應用的是「暴力」操盤手法,當他們看好一隻股的時候,會不問價錢的追買,即使估值飛上天比高,只要盈利增長能夠維持,他們仍然樂於繼續持有,甚至是加碼投資。

反之,這批愛恨分明的年輕基金經理,當發覺盈利增長動力不如預期,或在極偏高的估值之下,一旦受到負面的消息打擊,他們沽貨的手法,跟買貨一樣,都是all or nothing(若不是全面看好,就是全面睇淡),可以完全不問價地沽貨,直至清倉一刻為止。由於港股可以透過借貨沽空,部份由這批年輕基金經理操盤的對沖基金,甚至會在沽清存貨之餘,反手造淡,進一步加劇個別股份於極短時間之內的大幅波動。

反之,本港及國際機構投資者的手法,相對溫和得多。然而,如果是專注於細價股的本港及海外機構投資者,他們若不熟習這些新晉對沖基金經理的操盤手法,投資成績往往備受牽連,甚至是遭遇滑鐵盧,包括本欄一向極之敬重的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過去一年,其主理的富達中國特別情況基金,看來已熟習了這批基金經理的操盤手法,借用if you can’t beat them,join them這句金融界名言,跟他們一齊在年初之時喪炒新能源股,但當發覺勢色不對,或隨時有走鬼風險之時,狠沽手上持股自保。

本欄過往亦領教過這批新晉操盤手的閃電式進攻手法,近年對類似突然急跌的股份,都不太敢貿然出手承接高速急跌下來的飛刀。』刊於913

補充一句,如果協同通信股價走勢確認轉勢,大家應該知道這把飛刀都是不接為妙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90

操盤手坑殺勞退金 離職就沒事?

2013-10-28  TCW
 
 

 

投信代操出包又一例!十月十六日,特偵組以背信罪及違反證券交易法等罪名,起訴日盛投信前投資長陳平、寶來投信前協理瞿乃正兩名政府基金代操經理人,違法獲利約七千萬元,卻造成委託他們代操的勞保與勞退基金因此虧損逾八億元。

若以勞退月領平均五千元估算,投信代操造成勞退基金等逾八億的虧損,等於吃掉十六萬名退休勞工的一個月退休金。這個虧損數字,還不包括去年底安泰ING投信前基金經理人謝青良涉嫌炒作盈正豫順股票,竟讓勞保、勞退基金在短短一個月內慘賠超過兩億元。

過去一年,投信代操政府基金接二連三爆發炒股弊案,經理人透過炒股與收受回扣方式中飽私囊,卻導致政府退休基金賠錢,財務困境雪上加霜,更引發民眾擔憂退休金不保。

「寧願少領也要先領」,自去年十月勞保基金傳財務危機來,許多民眾寧可減額,也要提早請領勞保年金,截至七月底最新數據,減額請領人數十個月內暴增一倍,明顯對政府管理退休基金投出不信任票。

荒謬一:炒股定罪難一拖三年,仍在偵查中

目前國內投信替政府基金代操資金部位,約四千七百六十億元,然而一旦發生炒股弊案,造成勞工權益大受影響,基金經理人卻往往只被解職,無須負起司法責任,更無須賠償等三大荒謬現象。

炒股案第一個荒謬現象是,在現行法規下,涉案的基金經理人往往難以起訴或定罪。以盈正案主角謝青良為例,炒股案在二○一○年九月就發生,二○一二年被列為被告,但遲遲未偵結或起訴,一拖就三年。

至於陳平等人的案子,竟出動了最高偵查單位的特偵組來偵辦,起訴書洋洋灑灑五百多頁,罪名為背信罪及違反證券交易法,但投信界卻認為,從起訴書來看,違反證交法等罪名恐難以定罪。

事實上,昔日投信界天王級人物、群益投信前董事長葉志勇,在一九九七年曾被查出他母親的帳戶裡,持有與群益基金相同的股票,形成利益輸送疑案,最終葉志勇辭掉所有職務,當時的證期會對葉志勇祭出最嚴厲處分,也僅是禁止執行證券相關業務五年。

按現有規定,主管機關的金管會只能透過行政處分,勒令基金經理人解職,三年內不准任職投信業,對基金經理人約束有限。至於涉及投信,也僅罰款約六十萬至一百二十萬元了事,相較於造成政府基金或投資人的虧損,顯然不成比例。

荒謬二:全民埋單代操賠錢,國庫補足缺口

投信炒股弊案帶來的第二個荒謬現象是,投信出包,全民埋單。退撫基金監理會前委員吳忠泰指出,投信代操的資金部位,一旦賠錢,政府基金也只能摸摸鼻子認了,收回並交由其他投信操作,未來基金若出現財務缺口,則由國庫撥補。

即使發生炒股弊案,政府基金只能禁止涉及投信在五年內不得再爭取代操業務,向投信求償的機率也不高,因為代操經理人雖違法被起訴,但要等三審定讞、賠償損失,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雖然投信業者對旗下經理人設下層層防弊關卡,但每次弊案爆發,投信只能逼迫出事經理人離職,然後發表聲明,指涉案經理人的違法行為屬於「個人行為、與公司無關」。金管會除了罰錢,頂多是禁止投信在一或兩年不得發行新基金。

相較下,花旗集團台灣分析師張凱偉在出具研究報告前,先將內容透露給客戶,結果花旗遭美國麻州政府重罰三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九億元),事後張凱偉遭花旗開除,無論個人或金融機構,都付出慘痛代價。

荒謬三:劣幣逐良幣虧不得賺要多,人才求去

投信炒股弊案衍生的第三個怪象,就是引發優秀的代操經理人離職,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代操基金的操盤人,幾乎就是明星基金經理人,因為投信要爭取政府基金委託案,必須端出過往的投資績效。然而,受到弊案打擊,許多經理人士氣低落,加上政府委外代操或私募代操等金額變少,基金經理人收入和風險不成正比,造成許多優秀經理人紛紛離職。

此外,政府基金委外代操的制度設計不良,也讓優秀經理人寧可放棄代操工作。曾在一年多時間就替政府基金賺到二八%報酬率的經理人指出,代操既要達到政府基金規定約八%至九%報酬率,又要超越其他代操經理人的績效,「壓力太大了!」

從成績單來看,勞保基金委託投信代操績效大部分優於大盤,以去年七月發放的一百億元委託案為例,至今年八月底的報酬率約一四%,同期大盤漲幅為九.二一%。

代操基金經理人無奈的透露,政府基金由公務員監督績效,對於虧損不能容忍,賺少也不能接受,然而,每當行情不好或發生股災時,代操經理人又銜命護盤,一旦被套牢,卻面臨部位被收回的窘境,讓經理人大嘆難為,寧可求去。

「就算把『謝青良們』都抓光了,最後只會出現很多平庸的操盤人。」吳忠泰指出,主管機關為了防弊,設下更多操盤限制,卻也壓縮了經理人的操作空間。

而這三大現象不改善,無法遏止代操基金經理人藉由老鼠倉牟利,一個基金經理人為了圖求他一家的財富,侵蝕了十六萬個勞工家庭的生計與幸福,類似的案例還會再發生。

【延伸閱讀】代操弊案偵辦進度慢、索賠難

時間/事件:2012/11盈正案虧損金額:逾2億元涉案經理人:安泰ING投信前副總謝青良、德盛安聯投信前經理人、凱基投信前經理人司法進度:台北地檢署將謝青良列為背信罪的他字案被告,目前仍在偵查中

時間/事件:2013/3普格案虧損金額:約2,000萬元涉案經理人:第一金投信前經理人喬仁傑、許弘政、許訓誠司法進度:台北地檢署依違反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等罪起訴

時間/事件:2013/10代操弊案虧損金額:逾8億元涉案經理人:日盛投信前投資長陳平、寶來投信前協理瞿乃正司法進度:特偵組依違反證券交易法以及背信罪起訴

註:*為共同基金,其餘為政府基金資料來源:金管會、特偵組、台北地檢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34

前QE操盤手的自白:對不起,美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699

By:Yinan

自白者:Andrew Huszar,現任羅格斯商學院資深研究員,曾任摩根斯坦利MD。在2009-2010年,他負責管理美聯儲1.25萬億的MBS購買項目。

 

Andrew Huszar:

我們旨在幫助美國實體經濟的債券購買行為,卻演變成了華爾街的「盛宴」。

對此,我只能說,對不起,美國。作為美聯儲前任官員,我負責執行美聯儲第一次債券購買實驗,即量化寬鬆政策(QE)的核心項目。央行一直將QE作為幫助實體經濟的手段。但我漸漸意識到這個項目的本質:一直以來它都是對華爾街最大的秘密援助。

5年前的11月,黑色星期五那天,美聯儲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債券購買行動。在金融危機中的那一時刻,為中止美國銀行系統的快速衰落,國會已經通過了TARP計劃的立法。除華爾街外,美國經濟狀況愈加糟糕。僅僅在2008年的最後三個月裡,將近200萬美國人失業。

美聯儲希望通過全新的大規模債券購買項目來幫助經濟。儘管還有其他的目標,但是伯南克主席已經強調美聯儲的核心動力是「影響家庭和企業的信貸環境」。伯南克希望通過壓低信貸成本來幫助更多的美國人度過經濟低迷期。為此,伯南克起初將其命名為「信用放鬆(credit easing)」政策。

我與QE的故事開始於幾個月之後。到2008年初,我在美聯儲工作了七年。之後,2009年春天我在華爾街工作時,接到了一個意外的電話,問我是否願意回到美聯儲的交易部門工作。工作內容是管理「QE大規模債券購買項目」的核心部分,計劃是在12個月的時間裡購買高達1.25萬億美元MBS。不可思議的是,美聯儲打電話問我是否願意擔任會這次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經濟刺激的總指揮。

這是我夢想的工作,但是我卻猶豫不決。這不單單是承擔如此重擔的壓力。我曾經見證了美聯儲愈加屈服於華爾街,這樣的挫敗感讓我離開了聯儲。獨立性是確保任何央行信用的核心,而在我看來,當時美聯儲的獨立性正在被「侵蝕」。其他資深美聯儲官員也公開承認了錯誤,一些人也告訴他們致力於讓華爾街改頭換面。我看得出他們強烈地需要援助。於是我打算為此一搏。

在過去將近100年的歷史中,美聯儲從未買過任何一隻按揭債券。而如今我的項目要在每天通過主動的交易來購買如此多債券,這讓我們一直面對債過高的推高債券價格以及摧毀全球金融市場信心的風險。我們努力(向外界)呈現出「美聯儲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印象。

不久後我的舊慮重新浮出水面。儘管美聯儲百般解釋,但該項目並未幫助美國大眾得到更多的貸款。銀行發行的貸款越來越少,而且他們展期的貸款價格也未大幅降低。QE或許降低了銀行貸款的批發成本,但是華爾街卻在將大部分新增現金收入囊中。

美聯儲其他經理人也開始表示出「QE不如預期」的擔憂。可是,我們的擔心和焦慮無人問津。在過去,即便在最後犯錯的美聯儲領導,也會在之前的決策過程中「杞人憂天」——相比從中得到的好處,他們更多地擔心所需付出的代價。如今他們只擔心金融市場對此怎麼看,華爾街上的銀行家和對沖基金經理們又會怎麼想。對不起,美國納稅人。 

第一輪QE於2010年3月31日結束。最終結果證明,美聯儲債券購買行為對美國實體經濟幫助不大,而對於華爾街來說卻是「絕對的福音」。銀行不僅從放貸成本降低中受益,也享有所持有的債券升值和為美聯儲大部分QE交易提供經紀服務的收益。

你或許以為QE會就此終止,但是幾個月後,就在美國股票市場下跌14%、銀行業再度走弱之後,美聯儲宣佈啟動新一輪的債券購買——QE2誕生。當時,德國財政部長Wolfgang Schäuble立即表示,這個決定是「毫無根據的」。

就在這時我意識到美聯儲可能真的喪失了獨立於華爾街進行思考的能力。無奈之下,我回到了私營部門。

我們今天又身處何處?美聯儲持續每個月購買850億美元的債券,遲遲未能實施哪怕規模很小的QE。在過去五年裡,美聯儲的債券購買量就已逾4萬億美元。令人驚奇的是,在這個本崇尚「自由市場」的國度,QE成了史上規模最大的政府干預行動。

而效果又怎樣呢?即便根據美聯儲最樂觀的計算結果,「洶湧」的QE在過去五年內僅助美國經濟增長了幾個百分點。相反,美聯儲外面的專家,Pimco投資公司的Mohammed El Erian稱美聯儲已經為區區0.25%的GDP增長付出了超過40萬億美元。這些財政預算都證明,QE並不奏效。

只有華爾街從中受益。自2009年三月以來,美國銀行股票價格已經翻了兩番。大銀行如今更像是個卡特爾:他們中的0.2%已經掌控了超過美國銀行總資產的70%。

至於美國其他領域,祝你們好運。QE在過去的五年內不斷地向金融市場注錢,這削弱了美國政府應對真正危機的緊迫性,那就是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貝萊德投資公司的Larry Fink 稱,這樣的情況又一次是泡沫。與此同時,國家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於華爾街。

即便深知QE的缺點,伯南克仍認為,美聯儲採取措施比沒有要好。(他可能的繼任者耶倫也持有同樣立場)。其話外音就是美聯儲正在為美國其他部分的「功能紊亂」做出補救。但事實是美聯儲處於這場「紊亂」的核心。如今,QE已成為華爾街新的「大而不倒」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1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