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靠投資變有錢,從來沒有速成班可上,十拿九穩的贏家無不歷經一番寒徹骨;十年磨一劍,就是這些投資達人的最佳寫照,他們練招式、練紀律、練心理,無一例外。 他們的故事證明,財富是可以練出來的。 撰文‧施禔盈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重複就會熟悉,熟悉就會熟練,熟練就會愛上。」這句話也適用在「練富」的過程中,在採訪多位投資達人後,我們發現,財富是可以練出來的。 成功的投資達人,他們的修練遠比我們想像單純,因為幾乎天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情,而這就是重複的力量;一段時間後,他們去蕪存菁,對自己的投資模式達到熟練的地步;最後熟練帶來的獲利成果,就讓他們統統愛上了投資! 法門一:務必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這是一個正向循環,但也是一段無法量化的時間序。沒人可以論定,練富的學程是三年、五年,還是十年,你只要一步一腳印前進,終究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曾說:「牛市可以賺錢,熊市也可以賺錢,但是豬市不會賺錢。」意思是,只有認真的投資人能在不論多、空行情下獲利,唯懶惰的投資人不可能賺錢。 富傳金融資產管理執行長陳冠升,過去是基金界的明星經理人,他剛入行時,公司規定一個星期要出一家公司的報告,但他就是可以一個月密集拜訪,寫出十幾家公司的報告,加上公司的周刊、月刊,他來者不拒,且從沒延遲交稿。 甚至別人認為對自己無意義、不願意寫的報告,陳冠升也接起來做。他的信念只有一個:「多做多學,別人不會我都會,那是我賺到!」而有一陣子負責電子下游的他,只要自己的領域跑完,就轉去看上游公司,「不要局限自己,多跑的都是我的,別人帶不走啊!」結果,陳冠升養成了對產業上中下游互相檢視的能力,之後自然創造出卓越的績效。 陳冠升由於在法人圈工作,所以歷練以基本面分析為主,但他對於技術分析同樣在行;重點是,方法對了,自然容易賺到錢。其實股市投資的方法不脫基本面與技術面,有的人兩者皆通,也有人只專精其一,結論是,什麼方法都好,就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與無數投資人互動過的元富投顧總經理劉坤錫解釋,很多人聽到投資大師的觀點,都會認為很有道理,但講到認同,就需要自己多下一點工夫;不過只有認同也還不夠,得要內化成信仰,才會付諸行動。法門二:從規律生活養成重複的威力外資圈曾經流傳一個故事,某券商因為紅利發放不如預期,當天分析師都憤憤不平、收拾包包回家去,但卻有一個人留下來繼續寫報告、call公司,她就是曾在外資圈紅到發紫的明星分析師蘇豔雪。 蘇豔雪是用紀律練出財富的典範,不只工作上年收入最高達千萬元,自己也練出一套一輩子受用的投資思惟。 至於紀律怎麼練?曾獲金彝獎金融創新獎、現任健利投資總經理賴冠吉指出,要從日常生活養成,像是和尚在修練的過程。達到財富自由的他分享,即使已自行創業,還是過著軍旅般生活,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七點多到公司,一進來就是看市場、看新聞、看報告,是最早來、最晚走的員工;他笑稱自己的生活枯燥無味。不過,紀律是一種重複的力量,不斷涓滴累積,就會成湖、成海,投資智慧因此隨手拈來。 陳冠升也自嘲在投資這個領域苦守寒窯十九年,比王寶釧還多一年,其實紀律的養成,不外乎是好習慣的堆疊,「了解自己、改變自己,才能進而克服不理性的自我。」劉坤錫則提到自己在投資領域「慢耕」了三十年,幾乎都在做雷同的事情,習慣成自然,因此就算想停也停不下來,「事實上也不能停,停下來就會對市場的感覺失去溫度。」現在他是公司最高主管,卻每天最晚下班,「我大概都會思考投資的相關事情到十點,保全都由我設定。」他還笑說:「不要把我當成常人。」但也是這樣的過程,他總是異於常人地找出不為人知的投資潛力股。 「十年可磨一劍,但心可磨嗎?」劉坤錫思考,做人要修養,投資也要修養。他舉例,二○○九年初,元富是領先市場提出「買進」論調的投顧,如此篤定地喊出來,是因為經濟訊號說話,而提出反轉訊號的這套模型,他們已使用多年,所以信心十足;再加上搭配過去底部出現的指標,一一證明當時是絕佳買點,這才讓他們放膽建議客戶買進。 法門三:戰勝人性就不受市場雜音干擾「膽識不是憑空而來,必須有實質的數據與指標輔佐,而對於數據與指標必須有信仰,才會產生行動,至於信仰則來自過往『總是對的』經驗值。」劉坤錫點出成就投資修養必要的配套。 所以練心理,必須搭配對的方法,只要對了,就會增強信心,而不會去理會市場的雜音。主要的修練過程則是不斷地「檢討績效」,「一定要真誠面對自己,錯了,找出原因,就會往上走一步。」賴冠吉分享,投資智慧除了來自積極認真的學習過程及豐富的交易經驗外,還必須持續不斷地自我檢討,如此,投資的心理素質便能修練完成。 不過,陳冠升強調,逆向思考違反人性,在市場一片悲觀之際危機入市,要克服恐懼害怕很難;在股市樂觀之際,能夠懸崖勒馬見好就收,要克服貪婪也不容易。因此,能夠練就一身逆市場思考的好功夫,固然很棒,但如果怎麼樣都無法戰勝人性,起碼要做到「見好就收」。也就是設立合理的報酬率,例如單一個股股價漲幅超過成本達二○%或三○%,即執行停利;當單一個股股價損失超過成本達一五%,即實施停損。陳冠升提到,這樣的投資規畫,雖不見得會賺到大波段漲幅,卻是「財富穩中求」的好方式。 不要再「練明牌」了,想靠投資變有錢,沒有速成保證班,真的只有苦練一途;從練招式、練紀律、練心理做起,就可以循序漸進掌握練富的精髓。練十年,富一輩子,這麼划算的交易,何樂不為? 掌握 3 大法門,你也可以富一輩子 練招式 Step1 了解自己適不適合做投資讀一本投資大師著作,例如《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如果愛不釋手,那麼可確定起碼你喜歡投資;若翻了兩頁就想睡覺,不妨另尋求有興趣的領域。 Step2 練基本功,還是練技術功? 若拿到巴菲特的書就想要猛啃,但見到線圖就頭痛,可專注於基本面領域;若見到線圖就像見到金錢符號,就適合朝技術分析領域前進。 練紀律 要領1. 從日常生活中的紀律開始,如規律的作息、運動等。 要領2. 養成天天關心財經訊息的習慣,以免對市場失去溫度。 練心理 方法1 每當碰到買錯、賠錢的狀況時,一定要檢討。 方法2 要有「信仰」指標,例如月KD,一旦看到月KD交叉向上或向下,才會放膽行動;否則忐忑不安,將錯過機會。 方法3 嚴格執行停利或停損,特別是停損,例如損失達15%就出場,才能留得青山在。 |
| ||||||
身為證券自營部主管,張智超帶人帶心;在投資操作上見解獨到、邏輯清晰,也深獲長官肯定。 他雖是台大財金研究所畢業,但求學過程崎嶇且荒唐;他並未贏在起跑點,但不受羈絆的青春期,卻為日後職場擦出燦爛火花。 撰文‧歐陽善玲 「人生不一定要贏在起跑點,愈早接受挫折,對人生愈有利。」大眾證券投資事業處副總經理張智超,高中重考一次,大學重考兩次,他常在演說時,對台下聽眾自嘲:「我的人生充滿挫折,家道中落,父母離異,重考三次,沒人會比我慘。」他比同儕至少晚了三年出社會,與他同期入行的人,現在成就卻遠不如他。 「在工作上,他最令人佩服的一點,是既認真又靈活,這一點非常難得。」大眾證券自營部經理練竑初,與張智超共事十年,他認為在投資領域有兩種人,一種是非常認真研究,選定標的後就很執著,持股信心強烈,就算看錯,也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 另一種人是很靈活,能隨著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操作策略;但這種人,往往就不夠認真。「在投資市場上,認真與靈活很難兼顧,兩者間甚至存在著矛盾。但他很特別,到現在這種職級還會認真去拜訪公司;如果發現公司不如預期,也會立即認錯、修正,很不容易。」練竑初說。 身為證券自營部主管,張智超懂得帶人帶心;在投資操作上,他見解獨到、邏輯清晰,也獲得投資前輩及長官的肯定。他雖是台大財金研究所畢業,但求學過程崎嶇且荒唐;他不是典型會念書的乖乖牌,但課堂外的天空,卻讓他日後在職場上展翅高飛,揮灑自如。 以下是張智超對中學時期生活的第一手告白:我不是典型的台大學生,與一般金融同業相比,我算是異類;國中以前,我都在放牛班,成天只知道玩,幾乎不念書,也不知念書有何意義。這和家庭教育有關,現在回頭看,中間過程雖然坎坷,卻對現在工作意義重大。 家道中落 從挫折中培養危機感我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態度,說好聽點,是自主式教育,其實就是放任式管理。小時候,家裡經營理髮廳,經濟狀況還不錯,所以從小就被灌輸一個觀念,書不用念太多,能憑自己的本事創業,在外闖出一片天才更重要。 三十多年前,我小學一年級,每天到學校就有一百元可花;有時懶得走路了,就坐計程車上學,很揮霍;我也因為手頭寬裕,三不五時請客,人緣極好。這樣天堂般的生活,到了國中卻風雲變色。當時,台北市大力掃蕩八大行業,理髮業也遭波及,原本經營得還不錯的理髮廳,被迫搬離住宅區,我的世界也從此發生劇烈變化。 剛開始,家裡從大房子換成小房子,後來從自己的房子,變成向人家租房子;上了國中,零用錢沒有變多,再鈍的小孩也知道家裡出事了。家境由盛轉衰,父母甚至因而離異,我的人生一夕驟變,跌到谷底。更認清一件事,要回到過去的好日子,只能靠自己。 我知道不能再混下去,並對未來產生危機感,及對知識的飢渴感。國中畢業後高中聯考,放牛班學生自然是陪榜的分;當時親戚多鼓勵我去念高職,學一技之長,但我知道念了高職再往上爬的機會不大,所以抱定決心重考。 國四重考生涯很苦,我把流失了九年的東西,濃縮用一年pick up(重拾)起來。後來我考上了北縣板橋高中,心情放鬆下來,又開始玩三年,真的很荒唐,但我不後悔。我都在玩些什麼呢?國高中時期都在蹺課打籃球。 酷愛籃球 對投資操作助益大不要小看運動,這對日後我在投資領域幫助非常大。至少有兩件事,多虧學生時代打籃球的訓練,一是團隊合作,學習領導與被領導,及如何溝通協調;另一是反應訓練,也就是即時判斷的能力。 比方說,籃球場上攻防變化快速,策略運用百變,如何掩護、擋人,都有賴團隊合作默契。可能前一秒還在進攻,後一秒就變成防守,戰術馬上就要調整;不只鍛鍊體力,更能刺激腦力、培養領導與團隊合作力。少了這層訓練,我在職場上的成績不會如此。 我有個好友,是建中、國立大學、理工碩士,從小到大都念名校,是個乖乖牌。除了念書,他不運動,也沒有其他興趣,多半時間都宅在家裡,伴著他的不是手機,就是平板電腦。他與我同期入行,也是操盤人,但只懂得看盤,卻不懂如何與人互動。 我想起以前念書時,老師曾說過,「以後出社會比較有成就的,會是功課普通,但特別會玩、會運動的人。」現在看好像有些道理,在投資這一行,要有自己的邏輯與判斷力,還要敢執行,乖乖牌是成不了氣候的。尤其過度倚賴程式交易、模組的人,將量化科學奉為圭臬,其實忽略了成功的投資,藝術成分遠大於科學,了解人心及人性,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我在青少年求學階段,蹺課、追女生、騎機車、爬牆樣樣來;老師剛點完名,一轉頭,我們在台下就一哄而散,翻牆去八仙樂園玩。因為愈早探索自己,很多事都能看得比較清楚,不像宅男沒見過世面,就容易迷失自己。 父母雖然放任我,不在意我念不念書,但有兩個做人的道理,他們卻管教嚴格。一是與朋友交往要「重義輕利」,二是對人要懂得「施比受有福」。就拿對朋友要「重義輕利」這件事來說,到現在,對我在職場上的幫助就非常大,是爸爸送給我最棒的人生禮物。 父母開放 得以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家境不錯,我有一輛讓小朋友羨慕的腳踏車。我想既然這麼受歡迎,不如以分時出租方式,將腳踏車一小時分租給三個人,一人騎二十分鐘,收錢賺外快。那天回家,還得意地向父母炫耀,以為會得到誇讚,說我有生意頭腦;沒想到,非但得不到讚美,還被修理一頓,要我把錢還給朋友。直到現在,對朋友「重義輕利」的家庭教育,仍對我影響深遠。 而媽媽是虔誠的佛教徒,相信因果輪迴,她告訴我,如果只想伸手向人家拿,下輩子就會做乞丐;如果願意給,下輩子就會當員外。還有小時候媽媽常帶我上圖書館,她念佛經,我就在一旁看書,讓我養成從書中找答案的習慣,所以雖然中學很愛玩,但我的本質是愛看書的。 因為對朋友講義氣,我放棄了淡江國貿系、東吳國貿系,大學陪著死黨重考兩次,最後考上政大保險系。中學階段荒唐的歲月,父母從不干涉我的決定,一切都讓我自己做主;隨著大學畢業,出社會的腳步逼近,我開始強烈感受到「飢渴感」,也明白只靠做保險,無法滿足自我成就感,那段時間,我仍持續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直到接觸《勝券在握》這本書,內容講述巴菲特的成功故事,我便為之著迷,很快就下定決心,要走投資這條路。在強烈的動機與危機感驅使下,我打定主意研究所畢業,就要從證券研究員做起,走巴菲特的路;到現在成為自營部主管,投資上任何決策,都深受中學時期影響。 人生不是跑百米,重點不在瞬間衝刺與爆發力,而是跑馬拉松,講究持續力,每步都踏得穩健扎實,人生才能豐富精采;贏在起跑點,未必是最後勝利的保證。 張智超 出生:1971年 現職:大眾證券投資事業處副總經理經歷:國票證券投資部副總經理、日盛證 券自營部操盤人 學歷:政大保險系、台大財金所得獎紀錄:2010年金彝獎傑出證券人才獎 |
| ||||||
從小散戶、中實戶到專業操盤人歷練,縱橫股海四十二年的李宗男,不但練就一身技術分析的好本領,更熟稔主力操盤的形態。 散戶只要洞悉主力的「賺錢劇本」,不但可以大幅降低被套牢的風險,甚至跟著賺一波。 口述‧李宗男 整理‧林心怡台股雖然早已走過「四大天王」(雷伯龍、沈慶京、邱明宏、游淮銀)的「傳統主力」時期,進入外資、投信、自營商三大法人機構的「合法主力」年代,但波動的股價看板上,依然隨處可見主力的痕跡;他們可能是對公司股價有企圖心的大股東、外圍財主,或是有實力的大戶,這些操控盤面股價走勢的主力,可以帶你上天堂,更常常請你住套房。散戶投資人如何洞悉主力動向,趨吉避凶,以下是退役主力操盤手李宗男獨家親身分享的密技。 破解一:挑小型股 從明星產業下手 目標價設定整數關卡如何觀察一檔股票是否有主力介入,其實從技術面、籌碼面及成交量變化,就能洞悉主力操作手法與心態。主力在控盤前都會做好三項準備:一、挑股票,二、算籌碼,三、獲得公司派或外圍籌碼支持;然後再以「養、套、殺」等操作手法大賺一票。 主力青睞的股票大多為「小型股」,一旦搭上當紅明星產業,或出現業績亮麗、轉虧為盈的炒作題材,要拉抬股價也相對容易。此外,股本最好是低於二十億元,甚至十億元以下的公司。在籌碼方面,董監持股比率越高者,代表流通在外的股票不多,只要主力算好籌碼願意拉抬,或者獲得「公司派」支持,談好合作條件,免得被惡意倒貨或吃貨,自然很容易影響股價。 做好控盤前的準備工作後,主力就著手編排「賺錢劇本」,進入「建立持股」、「拉抬」、「洗盤」、「出貨」四階段循環,也就是俗稱「養、套、殺」的操盤手法。有的會經歷「兩個循環」,也就是吃貨、拉抬(帶量急拉)、震盪洗盤,再拉抬、再次震盪洗盤(盤頭)、再出貨。 一般來說,有主力介入的股票,目標價大多會設在「整數關卡」,短線主力可能逢尾數是五元、十元就獲利出場。有企圖心的主力目標價至少是「倍數」起跳,如知名主力介入股基因(胖達人幕後控股公司),從去年低檔大漲至今年高點,短短七個月,漲幅高達三.六倍;又如股性投機的合機,也曾受主力拉抬,自二○○三年十月底起漲,約七個月,股價就大漲二.八倍,都是經典案例。 破解二:拉抬作價 用艾略特波浪理論 操作倍數目標價在拉抬的過程中,有倍數目標價企圖的主力,還經常會以「艾略特波浪理論」來操作。 以○三年曾經有大咖主力炒作的股票合機為例,就是公司派與主力聯手作多的典型案例,由於合機董監持股向來高達三五%,股本僅二十四.○九億元,流通在外的籌碼並不算多,主力只要賦予「轉機」、「業績亮麗」等題材,是一檔不難炒作的標的。 當時合機接到台電「六輸工程」訂單,大股東打算賣二萬張股票獲利,當年股價十五元,每天成交量才幾百張,如果一次賣出,不但賣不完,還會重挫股價,無利可圖,因此公司派找來主力一起拉抬股價,才三個多月就大漲二.八倍。 從合機○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至○四年五月十八日的日線圖來看(見圖例一),近似「艾略特波浪理論」走勢,其中,股價從十五元漲到最高四十二元附近,是第一波至第五波的上漲波,而a、b、c波的下跌波,則是從高點大跌至五月十八日的最低價十八元。然而,在股價炒作的過程中,事實上從K線、成交量變化就可以看出主力低檔吃貨,高檔出貨的跡象。 破解三:震盪洗盤吃貨 甩掉搭便車散戶 股價不破十日線至於要如何觀察一檔股票有主力介入?首先,看看有什麼類股最強,再從最強的族群找出強勢股,或三大法人新買進的股票,待股價整理一段時間後,有明顯帶量突破盤局,並出現K線「連三紅」的「紅三兵」時,可初步研判該檔股票有主力追捧,此時宜觀察股價位處的相對低檔還是高檔,再投資布局。 若是出現在股價底部翻揚區的「紅三兵」,代表該檔股票開始蠢蠢欲動,尤其三根都是收漲停板或接近漲停板的話,代表主力作多心態強烈,有機會是匹「大黑馬」。即使不是接近漲停板的紅三兵,只要每根紅K線收盤價一天比一天高,仍代表股價相對強勢,若搭配MACD由負轉正,KD值交叉向上,逢拉回都是介入的買點。 例如今年八月十二日,我以股價一七○元陸續布局的生技股智擎(見圖例二),就是典型的代表;相反地,若是在漲一段時間後出現的紅三兵,尤其出現「量大不漲」,就要提防主力拉高出貨了。 當然,主力股在股價大漲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進入「洗盤」的階段。「洗盤」的手法通常有二種:一是「震盪洗盤」,主力高出低進,上下狹幅震盪,目的是要甩掉那些搭便車的投資客,以達吃貨的目的,通常即使出現巨量長黑,股價也少跌破十日線;二是「向上震盪洗盤」,但這種手法比較少見,因為主力成本會較高。總之,一旦洗盤籌碼收足後,主力就會拉高出貨。 然而最高明的主力出貨法,是在股價高檔架構平台的「震盪出貨法」,這種方式與洗盤手法類似,散戶投資人常會誤認主力在洗盤而逢低承接,結果慘遭套牢。在K線上會反覆出現紅黑棒,甚至有製造上攻的假象,但股價不會突破前高,因此當「高檔爆量收黑」或出現陰線的「十字線」、「留長上影線」的變盤徵兆,都是主力出貨的跡象。 破解四:高檔出貨 買單虛掛誘多 常以價跌量縮收場此外,其他研判主力「高檔出貨」的跡象,還有虛掛買單、股價利多不漲反跌、股價該漲不漲並與大盤背道而馳、量價背離,以及股價漲停後次日開低盤等五招。 其中「虛掛買單」就是從「前五檔買賣價揭露」中做觀察,例如當投資人發現掛單準備買進的張數每一檔都高達一、二千張,掛單準備賣出的張數卻不過五百張,看似買方氣焰旺,但幾分鐘後買單急縮,最後股價下跌作收,代表主力在作價時,採用「虛掛買單」方式「誘多」;也就是說,主力在心態上並非真心想要拉抬股價,而是一種拉高出貨或洗盤的姿態,最後也是「價跌量縮」收場。 以我之前波段操作的F-康聯(見圖例三)為例,今年九月十三日突然爆出四千七百多張的成交量,對照原本日均量頂多四百多張來看,當天的「爆量收紅」,頗有主力介入的味道;接下來連續出現「紅三兵」、成交量持續放大,搭配股價越墊越高,加上先前股價已盤整打底大半年來看,主力作多的企圖心明顯可見。 F-康聯是股本僅七億元的醫療控股公司,具備當紅的生技題材,完全符合主力最愛股本小、有話題性的炒作條件。F-康聯在九月十日傳出第三季盈餘衝高、單季EPS上看一.五元利多後,股價持續「價漲量增」,在主力籌碼追捧下,果然於九月十三日出大量並從七十六.七元大漲至八十三元後開始整理,直到十月二十二日又出現大量、突破整理平台,我才在八十五.一元加碼。 六天後,當股價「高檔爆量收黑,留長上影線」時,我研判為主力出貨量,以股價九十八.三元賣出,六天就獲利一成五。對照後來的股價下殺,證明先行獲利了結,保持資金靈活性相對安全。雖然F-康聯操作經驗也可能是「洗盤量」,但仍寧可先出場,等趨勢明確再布局,畢竟自前波低點算起漲幅達四成五,已是相對高檔區。 挑選這類有主力追捧的股票時,最好還是挑選有業績基本面支撐的股票,否則一旦線形出現「敗象」,就要停損出場不宜戀棧,這才是投資持盈保泰的不二法門。 看穿主力速成班 看K線、觀籌碼、搭強勢股順風車 從艾略特波浪理論嗅走勢 當台股多頭時,前五波為上漲走勢,後三波(abc)為下跌走勢,,一共八個波段。在上漲行情中,第一、三、五是上升波,第二、四為回檔波,在下跌的過程中,a、c為下跌波,b波為反彈整理波。 低檔見紅三兵,有主力吃貨觀察強勢股或三大法人新買進股票,股價整理一段時間後,有明顯帶量突破盤局,並出現K線「連三紅」的「紅三兵」時,可初步研判有主力追捧,宜觀察股價位於相對低檔還是高檔,再投資布局。 主力出貨5跡象 1.虛掛買單。 2.利多不斷,股價不漲反跌。 3.該漲不漲,與大盤背道而馳。 4.量價背離。 5.股價漲停後,次日開低盤。 |
| ||||||
他,6歲時父母雙亡,成為孤兒。 年少嘗盡人情冷暖,但一顆力爭上游、渴望發達的心,直到年老,都未曾冷卻。 一位平凡的退休國小老師,如何靠股票投資成就數億元身價? 他又如何走出癌症陰影,感悟生死,得到心靈的救贖? 一個啟發人心、值得學習的投資奇蹟,不容錯過! 製作人.謝富旭 撰文.林心怡、謝富旭 研究員.辛曉昀十月下旬晚秋,周日中午時分的台北市街頭已經吹起颯颯冷風,高級日本懷石料理餐廳新都里的一間包廂內,傳來陣陣孩子與大人的嘻笑聲,這是七十二歲國小退休老師李宗男固定的家庭聚會,溫馨的氣氛與室外的冷清街道形成強烈對比。 李宗男夫婦育有二子,大兒子李君儀是馬偕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小兒子李君浩是國立大學電機系教授。用餐時,李宗男不是忙著幫六位孫子女挾菜,就是若有所思地微笑凝視著全家人,自己吃得極少。三年前被醫師檢查出罹患第四期攝護腺癌的李宗男感性地說:「賺再多錢,也比不上兩個兒子和六個孫子帶給我的驕傲與喜悅!」 貧苦偏鄉孤兒 向外公跪求學費 被嗆:去做工! 在一般人的生命中,財富和幸福雖不必然是相隨相伴的,但兩者卻往往是相輔相成的。經歷過一窮二白、家徒四壁的青春歲月,李宗男更清楚這當中的道理,因此格外珍惜現在的這份福報。 記憶再遙遠,李宗男永遠也忘不了生命中最慘澹的這一幕。 滂沱大雨的夜晚,為了隔天要繳交的初中學費,十三歲身材瘦弱的李宗男,長跪在外公家門口哀求著。「我沒錢啦!嘜讀冊去做工啦!」當時擁有一甲多檳榔園的外公冷淡地回覆,近六十年過去了,迄今仍如一把刀子插在心口,讓李宗男隱隱作痛。 老家在嘉義縣竹崎偏鄉的李宗男,出生六個月後父親驟逝,六歲時母親沒錢治病也跟著走了,從此成為孤兒。「我是務農的伯父帶大的,但他有肺病,也很窮,根本無力負擔我的學費,我為了籌學費上學,只好厚著臉皮去求外公。」李宗男眼角泛著淚光說:「我媽從小就被外公送給人家當養女,父女關係很差,外公連帶也很討厭我,任我跪再久、眼淚流乾了,他也不為所動;他有能力可以幫我,但他卻不肯。」 靠國小教職養家 存一桶金買股 兩周賺到半年薪水幸好,在許多鄉親的贊助下,李宗男才順利完成初中學業,成績優異的他考取有公費補助的嘉義師專。師專畢業後,十九歲的李宗男開始教書,在嘉義教了三年的小學,加上兼職勉強存了些錢,再考取台北師範學院,北上半工半讀完成最終的學業。 貧窮是一種詛咒,但也可能是一份禮物,端看當事人怎麼看。貧困童年成了李宗男一生成長的動力,也讓他懂得未雨綢繆,理財觀念比同年齡者早熟許多。當時已有論及婚嫁女友的他,總是不斷自我勉勵與盤算著:「該怎麼做,才能多賺點錢,結婚後讓太太與子女無後顧之憂!」退伍後,李宗男被分發到台北市西松國小任職,為了多賺點錢,他不但下課後兼任數個家教、賣保險,連中午午餐休息時間也馬不停蹄,與太太在大太陽底下挨家挨戶派發傳單,就是為了多存點錢。 當時的李宗男心裡很清楚,光是靠教職薪水要致富很難,但如果能先賺到第一桶金,再透過投資累積獲利,達成每個階段的目標,就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達到財富自由。 憑著一股扭轉命運的衝勁,才兩年多,李宗男就與太太攢下了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在那時幾乎是一般國小老師不吃不喝六、七年的薪水。除了拿來作為買房子的頭期款外,他也挪出部分資金嘗試進行股票投資。 「我還清楚記得,我人生中買的第一檔股票是大明紡織(現已下市),投資了二十萬元,進場不到兩星期就賺了半年的薪水,這讓我對股市投資開始產生濃厚的興趣。」「台塑、南亞、華聚、三商銀都有操作過,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經重押過中纖,當時股價從八元一路抱到一四二元。」細數初入股海的戰役,李宗男說,「老師正職已經很忙,還要兼差,一有閒暇,我會買書研究技術分析,花錢去上相關的課程,買格子圖學畫K線圖,也會研讀當時的《財星週刊》、《財訊》等財經刊物。」 分散資產持盈保泰 嚴守一成停損 四十歲翻身「億元男」年輕時期的李宗男,股票以中長線波段操作為主,這期間也遇過幾次大跌崩盤洗禮,但他的財富累積仍能持續增長的關鍵,就在於擁有極佳的停損與分散風險觀念。 「我投資股票的錢都是血汗錢,絕不容許虧損超過一成以上。」李宗男說,買進後如果損失觸及一○%,他一定斷然執行停損;其次,大盤如果已經從高點拉回一○%,即使個股價位還沒有觸及自己的停損點,他也會選擇停損觀望。因為他深信,波段操作要成功得有天時(總經)、地利(大盤多頭)、人和(好股)三方配合,在這種三合一的投資環境下,操作起來才會事半功倍。 一旦遇到天時、地利、人和的黃金投資時機,李宗男也勇於放大財務槓桿,融資大押。在西松國小任教第一個十年間,那時才三十歲出頭的李宗男,含融資的股票部位經常達到數千萬元。「一天的漲跌稍微劇烈一點,我的股市帳戶不是虧一至二百萬元,就是賺一至二百萬元,遠遠超過我當國小老師的年薪數倍!」四十歲時的李宗男一度為自己的身價估算過,股票加房地產已超過一億元,原本的「苦命男」,正式翻身為「億元男」。 第二個讓李宗男財富持盈保泰的關鍵心法,就是分散原則,一旦在股市獲利,他就會提出五成投資房地產。 迄今已在台北、桃園一帶前後買賣投資超過十五戶的李宗男,用「以小換大」方式,不斷換出大坪數住宅。他人生中第一戶房子──台北市虎林街的十九坪公寓,後來轉手賺一倍後,又將股市賺的錢加入一部分,換到三十八坪的公寓。房子愈換愈大,目前李宗男位於台北市安和路的六十餘坪電梯華廈,每坪已是百萬元起跳;此外,他還為兩個兒子在台北市精華地段各自添購新房。 退休轉戰金融圈 高齡菜鳥研究員 半年升任自營部經理正因為資產配置分散的關係,一九九○年二月台股的「萬點崩盤」、○三年SARS空頭、○八年金融海嘯等股市重大股災,李宗男雖有受傷,但嚴守虧損不超過一○%的原則,加上房地產的保值,因此未傷及財富元氣。 一九九○年,四十九歲的李宗男從服務三十年的國小教職退休,早已達成財富自由境界,本可安享清福的他,卻選擇轉戰金融圈,開創自己職涯的第二春。「還記得我是在民國七十九年退休前夕,看到宏泰證券籌備設點,我想自己還年輕,對股票也很有興趣,就去應徵研究員,沒想到真的被錄取。」或許是過去亮眼的台股實戰經驗,讓宏泰證券破格錄取他這位「高齡」四十九歲的「菜鳥」研究員。「當時我算是公司學歷最低的,但我曾經獨排眾議抓到高林股的大漲行情,一戰成名,才不到半年,就破格被升任自營部經理。」在業界已小有名氣的李宗男,後來被挖角擔任安泰銀行財富管理投資顧問,持續操盤的工作,直至六十歲正式退休後,還曾協助上市公司從事操盤工作。 從金融證券業退休至今十二個年頭,李宗男即使因百年難遇的金融海嘯一度受傷,平均下來,他個人的投資每年仍保有三成的報酬率戰果。 自創偵探投資法 圈養五十檔好股 每年獲利三成隨著操作趨於成熟,李宗男摸索出一套「偵探投資法」,從趨勢向上,中期處於整理的族群中,找出好股票。 「我認為,投資股票就像偵探一樣,必須要蒐集資料、培養抽絲剝繭的能力及想像力,再從技術面找買點,嚴設停損點,極短線操作,跌破十日線出場,長一點的則循二十日線操作,控制虧損不超過一○%,但若抓到強勢股就不一定要設停利點,這樣才能賺到大波段行情。」李宗男大方秀出他數本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舉凡公司營收突出個股、媒體報導的熱門題材股、三大法人當日買超的重點股、成交量突然放大的股票、股票線形盤整後出現變化的個股等,他都逐字用手寫,一一記入筆記本,再從中精挑他最感興趣的五十檔股票,登錄在券商貴賓室的電腦裡,每天帶著愛妻便當,全神貫注地盯盤。 盯盤時,五十檔口袋名單中,如果出現股價打底數個月後,突破盤整區間,帶量上攻,或者技術指標KD值低檔黃金交叉,且MACD值(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也呈黃金交叉、柱狀體由負轉正等買進訊號出現時,李宗男隨即敲單買進。 買進的股票,如果事先被李宗男定位為有技術面味道,但基本面乏善可陳的「投機股」,停損與停利就設在二%至三%之內,做個隔日沖或當沖就出場。如果是定位為營運爆發力尚未出現,但市場看好其未來業績的「熱門題材股」,停損則設七%,停利則設二○%至四○%。第三種則是營運數字漂亮,業績爆發力湧現的「當紅股」,這種股票李宗男會把停損放寬至一○%,停利點則不設,基本面出現敗象後再出場。 以今年戰績而言,第一類「短打型」股票,李宗男操作過太極、新日光、驊訊等股票,每次進場平均報酬率約二%至一○%。第二類「安打型」股票則有F-康聯、晟德、建大等。第三類「長打型」股票,則是資金布局重心所在,今年操作基亞、智擎、聯發科、精華光等股,讓他嘗到五○%至一倍的豐碩利潤。 靈活運用策略 長線搭配短作 來回滾出更大獲利除了停損、停利外,在股市投資資金規畫上,李宗男分為長線資金、波段操作、短線操作三部分,並隨時保持二成的現金,作為股市出現非系統性風險崩跌時的「危機入市」資金,這筆資金則只買進諸如台積電、台塑四寶等績優股,而且李宗男仍然嚴設停損,只是將停損放寬至二○%。 不過即使是長線持有標的,他還是會用「長線短作」的方式擴大獲利。例如他今年初布局的生技股精華光學,雖被他定位為「長打型」標的,在股價五二○至六○二元間開始買進,一路抱到現在八百多元尚未出脫,但期間技術面拉回修正的「震盪」,他還是將手上一半部位的精華持股來回操作,滾出更大獲利。 李宗男的長線短作操作邏輯也應用在「安打型」股票上。一檔鎖定的股票在展開漲勢的過程中,當股價拉回不破前低,打出單腳或第二隻腳形態出現,又或者當股價回測前波漲幅○.三八二或○.五的位置時,尤其當股價拉回季線具備強勁支撐者,都是他操作強勢股拉回找買點的參考指標。 至於在賣點的拿捏上,股價跌破日線的上升趨勢線或股價跌破十日均線,且三日內仍站不回趨勢線與均線,作為「破線」研判。一出現這種跡象,即進行停利。 儘管主要根據技術面操作,但李宗男對基本面著墨也頗深,因為,他認為深入了解基本面,「安打型」與「長打型」的股票抱得才會較久。除了閱讀資料外,李宗男與幾位券商資深研究員也維持良好關係,不時請他們到高檔餐廳吃飯,聽聽他們對專精產業前景的看法,作為參考。 以今年讓他大賺的生技股智擎、基亞、晟德等股來說,李宗男雖然對生技股充滿興趣,也買書勤做功課,但難免有力不從心之感。於是,他透過熟識的分析師約數名生技產業研究員一起吃飯,彼此交流,經過專業人士的解說,讓他得以對台灣生技業發展脈絡更為清晰。 罹癌感悟生死 資助失怙學童 回饋鄉里不遺餘力這樣「勤做功課」的投資精神,即使在三年前李宗男遇到「死神來敲門」,依然持續著。「當時醫師宣判我罹攝護腺癌只剩三個月壽命時,真的很震撼!心中吶喊著:我每天運動二小時,不菸不酒,怎麼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大受打擊的李宗男開始吃生機飲食,少吃原本最愛的肉食,「接受放射線治療之餘,我還是會抽空研究股票,一年後,我的癌細胞指數幾乎奇蹟式地歸零。」說到這裡,他握著老婆的手,感謝她跟著自己從年輕窮小子到幾度生死關卡。 李宗男自承,他目前絕大多數的財富都是從股市與房市賺來的,除了靠自己用功,他認為他所賺的是社會財,理應回饋鄉里。李宗男不僅曾擔任嘉義縣旅北同鄉會會長,即使已卸任會長一職,仍持續捐助同鄉會所設的失怙學童基金會。目前擔任同鄉會會長的翁順富說:「每當要募捐時,李宗男總是二話不說,慷慨解囊,三十年不輟,目前也是同鄉會旗下失怙學童基金最主要的出資者之一。」李宗男雖在股市、房市兩得意,但對自己老師的本分也從未怠忽過,不僅當選過優良教師,更盡其所能照顧弱勢學子。小學被李宗男教過、目前在嘉義擔任郵局分行長的李進成回憶說,他考上大學時,因家境貧困,北上求學租不起房子,李宗男當時在北市虎林街的房子雖只有十九坪,仍讓出一間房間,不收分文租金並免費搭伙,讓他與另一位學生免費借住多年。李宗男盡力照顧弱勢學生的心意可見一斑。 走過投資與人生的大風大浪,李宗男始終很惜福,因為他不僅達成了致富的心願,透過對家人、學生及社會不斷地關懷與付出,使他年輕時在貧困環境所受到的心靈傷害,得到救贖;而股市,正是他人生最好的修練道場。 李老師的富足人生之路──從窮苦孤兒到3億身價 李宗男 出生:1941年 現職:專職投資人 經歷:國小老師、宏泰證券自營部經理、銀行財富管理投資顧問 學歷:台北師範學院 投資資歷:42年 一窮二白 25歲以前 零資產 出生於嘉義竹崎,6個月大時父親過世,6歲時母親過世,由務農伯父撫養長大,學費多由親戚接濟。 存錢打底 25~35歲100萬買股,8年存千萬 退伍後,分發到台北市西松國小,薪水加上兼差收入,兩年時間累積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元後,開始投資股票;配合融資,股市操作部位成長到1000萬元以上。 資產分散 36~48歲 40歲前賺1億 把每次股市獲利部分固定投入房地產,進行風險分散,前後最多持有15戶房子;年近40歲時,身價突破1億元。 轉戰券商 49~60歲 股房雙賺,資產翻倍 49歲從國小教職退休,轉任券商研究員,半年後因投資眼光精準,被拔擢當自營部經理,後被挖角擔任銀行財富管理操盤人,直至60歲退休。 享受富足 61歲~至今 身家大約3億元 3年前罹患攝護腺癌,化療期間仍天天到看盤室看盤操作;抗癌成功,至今維持每天晚上8~10點睡前做投資功課的習慣。 打點精修班 短打、安打、長打,尋找最佳打擊點──李宗男的3種股票投資策略 1. 短打型 策略 鎖定有技術面、卻無基本面支撐的個股作短線。 停損與停利 停損設在2%~3%,停利設在2%~10%。 操作步驟 1.先觀察股價是否打底一段時間。 2.日KD值出現黃金交叉,高度留意。 3.股價帶量上漲突破整理平台,立即買進。 4.上漲過程中,如出現爆量收黑或上影線等敗象,出場。 2. 安打型 策略 鎖定業績尚未出現爆發力,但具有題材性,被法人看好前景的個股。 停損與停利 停損設7%,停利設20~40%。 操作步驟 1.股價已打底多時。 2.日KD值出現黃金交叉,高度留意。 3.MACD柱狀體轉正,二度確認。 4.股價帶量上漲突破整理平台,買進。 5.沿20日線操作,跌破20日線,賣出。 3. 長打型 策略 鎖定業績已出現爆發力,股價處於上升趨勢中的個股。 停損與停利 停損設10%,不對停利設限。 操作步驟 1.先觀察股價是否打底一段時間。 2.日KD值黃金交叉,留意。 3.MACD柱狀體轉正,二度確認。 4.股價帶量上漲,買進。 5.不從技術上設停利,但若營收及獲利衰退,將分批賣出。 40多年的投資智慧,焠鍊成7個買賣指標買點:1.股價整理打底一段時間。2.股價低檔帶量突破整理平台。3.KD低檔黃金交叉。4.MACD黃金交叉、柱狀體由負轉正。 賣點:5.股價跌破上升趨勢線。6.股價跌破20日均線 (3日內不站回均線)。7.股價高檔爆大量收黑者。 內外雙修班 基本面、技術面練功8寶典──李宗男推薦給年輕人的投資書 類別 書名 心得 基本分析 股神巴菲特的神諭(上下集) 巴菲特畢生最完整的語錄重現,有助建立正確投資觀念。 基本分析在台灣股市應用的訣竅 台股實戰案例,強化基本分析觀察。 我也能一小時看懂財報 以知名企業為例,圖表詳盡,淺顯易懂。 生技投資聖經 想投資台灣生技又看不懂生技,本書是入門書。 贏戰台股:有錢人也想學的基本分析 從總體經濟到財報的分析要領,散戶與主力都受用。 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入門 涵蓋技術分析的所有基本原理,適合初學者。 我的技術線型會轉彎 實例佐證,包括解讀金融海嘯與景氣V形復甦。 波浪理論動量分析 想利用波浪理論操作的投資人,可先從本書了解原理。 三段修行班 先小再大、先長後短、先慢再快──李宗男的3個致富叮嚀李宗男以自身經驗,建議有致富企圖心的年輕人要謹守三個原則:「先小再大」、「先長後短」、「先慢再快」! 他強調,投資致富需要不斷練習,當你存到50萬元時,不妨拿個10萬元做練習,先從挑股學起,體驗股價漲跌,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拿捏停利與停損的技巧,並把所學到的心得,不論賺賠,記錄下來作為檢討進步之用。如果能在「先小再大」的練習階段,達到每十次,就能賺六次以上,就可伺機逐步加大投資部位。 「先長後短」是指初期先以績優大型龍頭股「低買高賣」長期操作為主,隨著自己對產業與技術分析知識的成熟,再搭配新興產業,或尋找價值低估冷門股、成長股及黑馬股,進行中、短線的波段操作。 「先慢再快」原則是建議年輕人進入股市前十年腳步放緩,先把重心放在工作上,不要冀求短期致富,利用產業龍頭股低買高賣,或高殖利率股穩健累積財富。在財富有一定基礎後(投資資金至少500萬元),再拿二至三成資金進行短線套利;因為短線套利成功的要件之一,就得要有堅實的資金作為後盾。 |
| ||||||
撰文‧乾隆來 二○一三年的美國股市,創下一九九七年以來最大年度漲幅,史坦普五百指數年度漲幅二九.六%,加上股息之後更高達三二.四%,不僅遠遠超出所有投資專家的預估,也讓股神巴菲特顏面無光。 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股價漲幅在一三年超越史坦普,但是以五年的長期績效來評估,波克夏公司A股淨值在過去五年成長八六%,低於史坦普指數的一二八%,是巴菲特從一九六五年接掌公司以來,操作績效(從一九六九年開始計算)首度輸給大盤,一三年的大漲,正式終結了股神四十四年的不敗神話。 相較於黯然神傷的巴菲特,以追蹤大盤為策略的股票指數型開放式基金︵ETF︶則大獲全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ETF之王——先鋒全股市指數基金︵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代碼 VTI︶,這支規模超過新台幣一兆元、帳上同時持有超過三六○○檔股票的龐然大物,去年吸引了超過六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的新資金之後,竟然還能繳出超過三○%的年度投資報酬率,比史坦普指數漲幅還略高一籌,績效不僅名列前茅,還因為淨值大漲,讓原本已經非常低的管理費用降到史無前例的○.○五%。 ETF為基金管理寫下新頁先鋒VTI的投資人躺著、睡著、玩著,幾乎不繳任何管理費用,就落袋三○%的獲利,讓全世界投資人為之瘋狂。 在先鋒VTI領軍衝刺之下,ETF在一三年徹底為基金管理寫下了新的歷史。過去十年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引領風騷的對沖基金,市場龍頭地位即將被ETF取代。史坦普指數公司的投資策略部門主管愛德華斯估計,ETF的整體基金規模,將在一四年超越對沖基金;愛德華斯說:「透明、低手續費、高流動性當道,ETF即將取代對沖基金,成為投資人最主要的資產。」根據黑石基金以及多家不同的投資機構估算,全世界ETF基金規模,在一三年的十一月底已經超過二兆四千億美元,光是一三年,ETF基金的規模就暴增了二一%,其中美國股票市場ETF淨流入高達一七○○億美元,全世界以追蹤股票指數為標的的ETF逼近五千支。一言以蔽之,不論是投資機構或散戶,如果其基金組合中還沒有ETF,要不是太鐵齒,就是落伍了。 ETF大獲全勝,與基金公司不斷創新操作策略有關。其中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智慧型投資策略」︵Smart Beta︶的產生。 過去基金公司的股票投資組合,略分起來只有追蹤加權指數、跟著指數調整的「被動式」基金,或者像對沖基金、巴菲特那樣積極尋找潛力標的的「主動式」基金;但是金融海嘯之後,對沖基金與巴菲特式的主動式基金受到重創,而被動式的基金更遭到指數「先軋空、後殺底」,集體在金融海嘯凌虐的最低點被迫停損出場。 「智慧型投資策略」成熱門話題金融海嘯之後,基金公司痛定思痛,檢討後發現具有「高股息、低波動、高流動性」的股票,雖然較不容易大漲,卻同時具有抗跌的特性。幾乎所有大型基金公司都投入資源,重新思考如何修改被動式的投資策略,將「高股息、低波動、高流動性」等因素,加進被動投資的投資組合模型當中,也就是說,指數型基金不再只是單純根據總市值的權重調整,而會對高股息、或者低波動性、或者高流動性等特性,給予更高的權重,讓整個基金的表現更為穩健,更能夠避開金融海嘯時的整體系統風險。 早期採取「智慧型」操作最有名的成功案例之一,是採取「再平衡」︵rebalance︶策略的挪威主權基金。這個國家主權基金屬於被動式的基金,但是它堅持對已經出現一定漲幅的股票,機動性地獲利了結,藉著強迫將大漲的股票獲利了結,並且轉入低估下挫的股票,使投資組合回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區,周而復始地「再平衡」,讓挪威主權基金長期獲得超越大盤的表現。 一三年,幾乎所有基金公司都競相投入「智慧型」操作模型,將再平衡、股息、流動性等因素加重或者減低權值,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祕方」,但是大家都宣稱已經發現創新的投資組合操作模型,紛紛為自己的新模型冠上「進階」︵Advanced Beta︶、另類︵Alternative Beta︶、或者智慧︵Smart Beta︶的名稱。而且凡是冠上這些新穎名稱的ETF基金,都能夠獲得投資人額外的關注,智慧型基金規模的成長,超越其他領域。 根據科真顧問公司︵Cogent Research︶在去年底的調查,有高達五三%的基金公司表示,將在未來三年加強發展「智慧型ETF的操作模型」,而強力推動智慧型ETF模型的景順︵Invesco PowerShare︶ETF主管霍夫曼也說,智慧型指數基金的成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基金,投資人期望能提高風險權重調整後的報酬率,希望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也希望看到基金經理人以更精緻的模型,來調整指數基金的部位。 許多基金公司甚至以「重新定義基金」來描述一三年智慧型ETF大爆發的現象,他們以八○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重新定義」奧斯摩比汽車︵Oldsmobile︶做例子,當時奧斯摩比汽車打出廣告,宣稱「新一代的奧斯摩比,再也不是你父親那種奧斯摩比︵It's not your father's Oldsmobile!︶」,基金公司也宣傳新一代的智慧型ETF,已經不是傳統被動式的指數基金,而是更靈活、更能躲過風暴,更能提供穩健獲利的新產品。 投資應回歸「簡單四原則」智慧型ETF的爆發,吸引大量新資金投入,也是去年美股大漲的重要動力之一。根據黑石基金的統計,以提升高配息股權重的ETF,去年吸引了二七六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八千二百億元︶新資金流入,流入金額是一二年的一倍。另外以低波動︵minimum volatility,MV︶為訴求,增加「不動如山股」持股權重的ETF,去年整體規模更出現倍數增長,MV ETF領域的資產規模已經突破新台幣四千億元。這些都是促成去年高股息、低波動股票大漲的關鍵因素。 妙的是,作為新時代ETF代表的先鋒基金,卻刻意不特別強調它們基金的「智慧性能」,先鋒基金的投資長巴克禮︵Tim Buckley︶在他定期公布的投資報告中就表示,業界不斷宣傳Smart Beta「並沒有太多新意」,這些智慧型的模型,與在金融海嘯期間出事的計量模型基金,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巴克禮建議投資人回到「簡單的四原則」,第一就是確認自己的投資目標,第二根據目標選定投資組合,第三是降低投資成本,第四必須堅持執行「再平衡」策略。巴克禮認為,經歷了煙火璀璨的一三年,投資人只要落實他不斷強調的簡單四原則,就能享受長期的投資獲利。 ETF亮麗的表現,讓大家思考巴菲特式的主動式價值投資基金,「是否像我爸爸的奧斯摩比汽車,已經成為過去了?」巴菲特在去年三月發給全體投資人的致股東書中就曾經預言,「史坦普指數已經連漲四年了,如果一三年還繼續上漲,我連續四十四年打敗大盤︵以五年績效為標準︶的紀錄,將要告終。」不幸的是,史坦普在一三年創下史無前例的漲幅,毫不留情地終結了股神「連續四十四年勝過大盤」的紀錄。 對於高齡八十三歲,又背負新台幣九兆元︵近三千億美元︶龐大資產的巴菲特來說,連續四十四年打敗大盤,已經是空前、而且非常可能是絕後的成績了,過去的對沖基金、現在的智慧型ETF,或許可以熱鬧一時,卻不可能打破他的操盤紀錄。 巴菲特在網路泡沫時,曾經逆勢多年堅持不參與泡沫,如今,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吹漲傳統績優股,也讓生技股、中小型股活蹦亂跳,更讓史坦普創下罕見的榮景,股神巴菲特會不會認輸?會不會交棒?還是再爬起來戰勝大盤?應該是一四年大家最關注的焦點。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美國大型股指數基金五年期績效前十名表現較佳的美國大型股ETF,五年期績效均已超越波克夏同期間的128%報酬率基金 近五年報酬率(%) 近三年報酬率(%) 近一年報酬率(%) 基金規模 (億美元) 先鋒全股市指數基金 141.2 56.8 35.8 389 SPDR羅素3000指數基金 137.9 56 35.5 5 iShares羅素3000指數基金 137.7 56 35.5 53 iShares道瓊美國指數基金 136.9 55.6 34.9 8 iShares羅素1000指數基金 136.6 56.5 35.1 86 先鋒大型股指數基金 134.9 56.3 34.9 47 iShares核心標普美股總市場指數基金 134.1 56 34.9 10 SPDR羅素1000指數基金 133.4 56.3 35 0.4 iShares核心標普500指數基金 130.6 56.4 34.5 530 iShares MSCI社會責任指數基金 128.1 54.137.5 3 資料來源:晨星 說明:基金規模截算至2014年1月3日;報酬率截算至2013年12月31日 | ||||||
| ||||||
曾任阿布達比投資局基金經理人的林則行,以近三十年資歷,歸納出五大選股原則,他強調,嚴格遵守原則、不帶感情,才是在股海致勝的關鍵。 撰文‧周岐原 股市如戰場,總體經濟數據不利,股市卻大漲回應;企業公告正面訊息,股價卻大跌。這些讓人錯愕的場景,身為股市投資人的你,一定不陌生。 股價不是過高、就是過低,永遠沒有一刻,達到自己設定的「合理價」,究竟該逢高賣出,還是趁機摸底?這位日本人,有不同的致勝戰略。 他,叫作林則行(Hayashi Noriyuki)。五十五歲的林則行,從高中開始研究投資,為了找出最有效的股票分析理論,他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專注學習量子基金共同創辦人、原物料投資家吉姆.羅傑斯所開的課程。 後來,林則行又研究知名成長股投資人歐尼爾(《笑傲股市》一書作者)的成長型投資理論,以及短線投資專家賴利.威廉斯(Larry Williams)的交易方法;綜合各家心法,讓林則行有了躋身國際級金融機構的研究實力。 拿到哥大學位後,林則行在歐美多家金融機構任投資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人,二○○○年至○六年間,他進入阿布達比投資局(ADIA),擔任日本股票投資部部長。 隸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以銷售能源的資金成立阿布達比投資局(ADIA),這隻世界最大的主權基金,持有標的遍佈全球。據瞭解,阿布達比投資局握有的資產,總計上看八五○○億美元(約二十六兆新台幣),但因為是國家機構,作風極為低調、神祕,經理人必須簽訂保密協議,以防洩漏投資局的買賣策略,影響國家利益。放眼全中東地區,當年的林則行,就是唯一一位為中東國家操作「油元」資金的日本人。 林則行回憶,從羅傑斯身上,他學到最重要的一堂課,就是把握「大轉變」的機會。「羅傑斯教我最重要的觀念,是找出公司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機,因為這個轉折,就是決定買股報酬多寡的關鍵!」從最看好的一%標的中選股尋找飆股軌跡,讓市場自己說話「聽解盤、找新聞,或閱讀股市四季報,這些途徑都有助於分析股市,但在時效上都顯得過於落後。」林則行指出:「不如反其道而行,從最看好的一%標的中選股,投資人可以省下九九%的力氣!」如同林則行所言,在任何一個股市,選股從來不是容易的事。例如在日本,上市公司就有四千餘家;即使在台灣,上市櫃公司也有一千四百家之多,想依資訊按圖索驥、找到飆股,除非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否則很容易顧此失彼、徒呼負負。 因此,林則行認為,飆股出現行情之際,往往具有極為相近的特徵,既然有類似軌跡可循,股市投資人就應該逆向操作,在設定目標後耐心尋找,讓市場自己說話。這,也就是林則行領悟出的操作心法。 他舉例,如果依照這些策略投資日股,自○七年至一○年間將創造四八%報酬率;但跟著指數投資,報酬率會降至負二一%,可見林則行的心法在打敗大盤之外,能締造比大盤高六九%的超額獲利。 在林則行的五大選股心法中,第一項原則,也是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挑選股價創近二年新高的標的。「股價走勢,就是全體投資人對這家公司的意見,」林則行解釋:「股價創近年新高,代表公司已經出現極大變化。」遵行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人,通常選擇在股價走跌時出手買股,為什麼林則行反其道而行,提倡從新高的族群買股?根據他的想法,當股價創兩年來新高,意味著想買進的人比以往更多,讓這檔股票成為市場關注的亮點之一;既然這群創新高的公司,彙集市場最活絡的人氣,由此選股,成功機率自然較高。 平穩期之後急漲 不少飆股在盤整後,演出爆發行情相對而言,投資人琅琅上口的「逢低佈局」,究竟能否撿到便宜?潛藏的變數,其實遠比預期更多。 「投資人都想買在谷底,但沒有人知道,股價下跌究竟是呈現真實的價值變化,還是市場過度反應?」林則行強調:「即使知道獲利即將好轉,投資人也無從得知獲利帶動股價上揚的時間點。因此,『逮到底部』的想法,常會帶來極大損失。」此外,除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企業之外,許多上市公司經營的產品或服務,一般投資人並不容易理解,想從社會趨勢或公司動態中留意標的,也不是容易的功課。因此,林則行認為,聚焦在創新高股上,才是最有效率的作法。 統一國際開發副總經理廖繼弘指出,這種兼顧技術面和基本面強勢條件的方法,在實際進出股市時,的確能提高勝算。「決定股價能否飆漲的,不是股價到底有多便宜,而是市場的買氣,有人氣,股票才會漲,」知名技術分析投資人羅威也認為。 而從走勢來看,一檔股票在創新高之前,可能先經歷一段時間漲勢,當然也不排除從新高點盛極而衰的機率。為了確認所選股票維持足夠動能,林則行認為,個股創新高之前,必須有一段「平穩期」,這段期間最好在六個月以上,同時股價的高低落差,區間維持在三成以內。 要從K線圖上看出平穩期,只需要留意,不少飆股常在一段不起眼的盤整後,演出爆發行情。這段小漲小跌,甚至成交量明顯萎縮的期間,就是林則行強調的平穩期。他認為,當一檔股票與其他同業公司先後上攻,並在平穩期之後急漲,就是最佳的買點。 林則行舉例,若想觀察一枚由潛水艇發射的飛彈,當人站在地面,要等到飛彈冒出水面才能察覺,然而那時飛彈已發射很久了,「水面就是歷史最高價,潛水艇發射處,就是平穩期後陡然上升的起點。」當確認個股已經度過平穩期,創下兩年來新高價,林則行認為,有獲利加持的個股,其上漲行情會更具爆發力,且能進一步避開輕率出手的陷阱。他設下的原則是,單季營收最好年成長逾一○%,且稅後盈餘超過二○%。林則行認為,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微軟和蘋果。 身為美國科技業大型龍頭股,微軟和蘋果的市值都高達三、四千億美元。儘管在股市稱覇的時期前後不同,但兩家公司在股價走勢和獲利上,卻有微妙的相似之處。 例如微軟,因當年稱霸PC作業系統市場,公司在一九九二至二○○○年間,營收年成長率約為三○%、獲利年成長率更達三五%。這使得微軟股價在九○年代時,最高上漲幅度達九十八倍。進入二○○○年以後,蘋果則因推出各種行動裝置,營收、獲利大幅躍升,使得股價從○三年底的谷底開始飆漲,漲幅最多達九十五倍。 林則行分析,當最近十年,蘋果主宰全球行動裝置市場,營收、獲利成長率分別達二七%、三六%;相較之下,微軟在同期的獲利成長率衰退至一四%,自然無法讓股價媲美蘋果的漲幅。兩代科技股王的獲利情勢演變,正是林則行提倡,股價必須創新高之餘,獲利也須成長二成,才符合選股標準的原因。 在達成創新高價、獲利成長兩項原則後,下道關卡,是從技術指標推估買氣。林則行認為,個股創新高當天,成交量比近二十日平均高二至三成,同時,當日K線的高低落差在四%以下,是最理想情形。 成交量很重要 若人氣不旺,可能買到後繼無力型的股票他解釋,個股創新高,說明投資人對這檔個股的後市普遍有正面預期;「不過,當成交量出不來,就代表市場對這支股票的期待不高。」換言之,如果人氣不旺,就有可能買到創新高,但後繼無力的股票。 他舉例,股價皆於○二年九月見底、○七年十月見頂的商船三井、川崎汽船,波段漲幅分別是十一倍、十二倍,條件可說十分近似。但是正因為創新高當日,兩者的成交量大小顯著不同,日後這兩檔海運股,走勢也大相逕庭。 ○五年八月時,商船三井股價突破同年三月的高點,當天成交量達到六個月來第二大,幾乎比月均量多出二四九%;隨後半年,商船三井持續噴出,最高來到一○四○日圓,後續漲幅達五一%。至於川崎汽船,雖然也一度在○五年九月時創新高,但只是盤中曇花一現,收盤沒有守穩此價格,此外,成交量也比月均量來得低。後來,川崎汽船果然無法續創新高。 為確保大盤也能穩健上漲,林則行提醒,投資人選股後,最好時時觀察兩個趨勢。在大趨勢方面,全球主要股市有無突破向上,關係到國內股票的攻擊力,必須先確認,以免被大環境的賣壓拖累;在本國股市方面,創新高股的數量代表股市的動能強弱,因此他認為,創新高股至少要佔上市公司的二%以上。 例如,今年日本股市,在林則行看來就必須保守。「在創新高的個股中,成長力道強勁的股票愈來愈少。尤其是營業額增加一成以上,這類股票也很少。我認為這表示股價不太會再漲了。」林則行坦言。 當已經找到具攻擊力道,線形理想的標的時,林則行建議,投資人最好耐心等待一下,等到股價創新高隔天,再以較前日低○.五%至一%的價位下單,避免突然湧現的賣壓造成套牢。 在賣股方面,當帳面虧損達八%,或財報獲利成長低於二成,林則行就會斷然停損。但若股價緩跌,林則行則會視自己獨創的「賣壓比例」是否亮出訊號,來決定退場時機。 嚴守八%停損線 機械式操作,穩穩守住獲利但是,買股之後,林則行提醒投資人,想穩穩守住獲利,及時停損,仍是賺錢的不二法則。「和技術分析相比,停損的重要性高得多。」林則行強調。 林則行坦言,雖然他自己主張投資股票一定要「機械式操作」,但是他一度也受情緒波動所影響,在感情用事下,遭遇巨大損失。林則行承認:「賠錢事小,否定自己才最困難!」自己太過感情用事,棄守原本設下的八%停損線,是他沒有守住獲利的罪魁禍首。「這個經驗讓我瞭解到,投資成功多數奠基於市場行情走高,而大失敗,往往是自己的責任!」這五堂林則行的選股心法,沒有繁複的運算公式,也不難理解,對投資人而言,學習相對沒有門檻。然而想從一位戰場小兵,晉陞到股市將軍,唯有機械式執行、時時檢討改進,才能勝出。 林則行 出生:1959年 現職:Ashuk Investment負責人經歷:阿布達比投資局日本股票投資部長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 新聞辭典 主權基金 主權基金是各國政府成立的投資機構,目的在創造更高的收益。全球較知名的主權基金,包括阿布達比投資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挪威政府養老基金(The Government Pension Fund of Norway)、中投公司等。由於本金是國家的外匯存底,這些基金多著重中長線投資,不常短進短出。 林則行的飆股5訊號 訊號1 股價創近2年新高,市場的人氣王過去6個月內,股價震幅小於30%的個股,若與對手同漲、且創近2年新高,沒有重整、購併等事件,才符合選股原則。 訊號2 企業獲利是否有巨大轉變最好具特殊經營利基,或符合特定政策方向。依能否搭上時代潮流、獨佔利基市場、受惠政策等指標,判斷企業獲利能否大幅成長。 訊號3 單季營收年成長逾10%稅後盈餘逾20%符合營收、獲利標準者,代表企業產品最受當前社會所需,也才符合成長型企業的定義。 訊號4 價量同步上升,股價振幅小於4%創新高價當日,成交量比過去20日均量多2至3成;且當日股價震幅,最好在4%以下,若震幅在4%~6%,為中度風險。 訊號5 創新高股 佔上市家數2%以上每天注意,過去一年股價創新高公司,是否達上市公司家數2%以上;並留意世界主要股市與本國股市是否突破新高。 看線形找強勢股 隨著股價走勢的變化,我們可以判讀出企業的獲利高低、產業生態和競爭情況;由於股價創新高的個股,通常意味著競爭力在業界較佳,代表市場主流,選擇這類獲利、價格向上發展的標的,就能提升勝率。 案例一:微軟 因為獨霸PC市場,讓九○年代的微軟年營收、獲利成長率均超過3成,但是當成長下滑,股價也無力上攻。 案例二:蘋果 受惠iPhone等行動裝置暢銷全球,蘋果自2000年至2011年營收成長達27%、獲利成長36%,股價在10年內大漲95倍。 案例三:豐田汽車 從1984年到2007年間,豐田汽車股價4度創新高,說明產品有獲利優勢,更具世界級競爭力。 案例四:先鋒 先鋒自1990年股價創新高後,股價一再走低,原因是獲利剩下10年前的五分之一。 根據林則行投資模式挑選的台股標的! 10檔股價突破兩年前、單季獲利年增率20%的個股 股票 代號 公司 名稱 2013 Q3 稅後淨利 (億元) 2012 Q3 稅後淨利 (億元) 增幅 (%) 收盤價 (2/18,元) 8933 愛地雅 0.44 0.17 159 20.85 6277 宏 正 1.88 0.82 129 95.60 2356 英業達18.99 8.37 127 28.65 3665 F-貿聯 1.57 0.73 115 149.50 3332 幸 康 0.50 0.25100 44.70 6269 台 郡 5.62 3.45 61 88.70 9930 中聯資 2.33 1.62 44 69.10 2376 技 嘉 8.95 6.99 28 41.90 1730 花仙子 0.29 0.23 26 26.30 3189 景 碩 8.48 6.75 26105.50 資料來源:CMoney 林則行獨創的 「賣壓比例」 先根據K線圖形的意義,統計一個月(約20個營業日)以來,該股票買進股數和賣出股數,將賣出股數總和除以買進股數總和,當比率落在115%至120%間,代表盤勢轉向賣股。一般來說,將比率設定在116%至118%較妥當。 例如有一檔個股前日以920日圓收盤,本日以925日圓開盤,高低點則是930、905日圓,並以910日圓收盤、成交8萬股。 該股票本日在920至925日圓、925至930日圓、905至910日圓三個區間,共上漲15日圓(即統計當天兩波漲勢,第一波是前一天收盤價920日圓漲至最高價930日圓;第二波是最低價905日圓漲至收盤價910日圓),由最高930日圓跌至最低905日圓,共下跌25日圓。 當日買進股數即為3萬股(算法:15÷(15+25)×8萬股),賣出股數即為5萬股(算法:25÷(15+25)×8萬股)。 將5萬股除以3萬股,得到的166%,就是當日賣壓比例。林則行強調,這個工具的設計目的,是為了找出中長期走勢的股價高點。
| ||||||
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歐洲經濟復甦,加上美股前景難料,美系基金操盤人近來改捧歐股,紛紛拉高歐股配置比重。數據顯示,截至2月19日止,國際熱錢大舉流進歐股,根據EPFR Global的資料,歐洲股票基金今年以來累計吸金243億美元,同期間美國股票基金則呈現5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情況更為明顯,包括先鋒富時歐洲、安碩MSCI歐股與先鋒富時已開發市場今年來吸金力高居前4強,這三隻ETF的歐洲配置比重均相當高,今年來總計狂吸42.3億美元的新資金,相較之下美國最大檔的ETF─SPDR標普500 ETF則嚴重失血191億美元。
更吸引我們注意的是,被視為有遠見(insight)的投資者近期進一步往歐洲投資。巴郡披露,入股歐洲有線電視業務Liberty Global;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繼早前入股以色列藥企Teva後,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專訪時進一步透露看好歐股前景,特別是金融股。他說:「歐元區目前亟需民間投資,銀行尤其迫切需要增資,我的投資團隊很快就會因投資歐洲金融股而大賺。」此外,由於認為希臘的經濟狀況已改善,在可行的情況之下將亦考慮投資希臘。
為甚麼索羅斯說什麼、買什麼都會成為報章頭條?因為他的行動反映着環球投資趨勢,而且有領先作用,因而更值得重視。我們引用信報專欄作家何文俊的一篇文章,看看索羅斯如何就聯儲局Tapering這個大event進行部署及操盤。
『……去年第四季全球唱好美股、唱淡黃金,但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Fund Management)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的最新文件顯示,這位年屆83歲的金融大鱷在去年第四季聯儲局開始收水前後,竟大手掃入標普500指數認沽期權,空倉金額大增近1.8 倍至13億美元,佔其持貨總值逾一成,更同時買入金礦股Barrick Gold及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完全與唱好股市、唱淡黃金的市場主流對着幹。當然,掃入認沽期權未必一定看淡,也可能是對沖現有持貨;但要大手對沖,起碼反映其對後市有所保留,因而要為倉位增買保險。
「Soros Put」的準繩度如何呢?【圖1】所見,索羅斯所持標普500指數認沽期權,佔其持貨總值的比例在2008年上半年、2011年上半年、2012年第一季、2013年上半年及第四季均見明顯上升。結果在2008年、2011年及2012年認沽比例見頂後一季,標普500指數例跌,跌幅由3%至14%不等。心水清者應不難看出,索羅斯準確捕捉了2008年第三季金融海嘯、2011年第三季及2012年第二季歐債危機爆發前的造空機會。
事實上,在去年上半年,索羅斯亦看出聯儲局預期9月開始收水的炒作機會,再次大手造淡,可惜市場反應過敏,令聯儲局在7月起開始「維穩」,釋出鴿派言論,到了9月更索性縮手不收,美股回復上升。此役索羅斯表面看錯市,事實上卻早於第一季已看準收水預期,作出布局;第三季看到聯儲局亦有轉軚迹象,當機立斷大手斬掉六成淡倉,令認沽比例由13.5%急跌至5.1%,反應敏捷,避開了10月債限爭議解決後被挾的命運。
要留意的是,索羅斯並非只懂單邊造淡之輩。在去年第四季大舉造淡標普500指數以及Alcoa和Caterpillar等大藍籌的同時,他也大手買入科技股和金礦股。結果,年初至今(2月中)道指和標普500均跌,納指卻升2.3%,索羅斯買入的金礦股更逆市升成半至兩成半。去年第四季納指衝穿4000點、金價曾跌穿1200美元,兩者一急升一急跌,普羅投資者不敢高追科技股、不敢低撈黃金股,索羅斯偏反其道而行,結果大獲全勝。……』
這樣的execution令旗下量子基金的2013年回報達55億美元,按美元計為歷來第二佳年度表現,更加擊倒由著名對沖基金經理達利奧主理的Bridgewater旗下對沖基金Pure Alpha,重奪歷來最賺錢對沖基金的寶座。對於這隻資產管理總額高達286億美元的基金來說,55億美元的投資回報是自2009年以來的最好表現,當時索羅斯準確地預測到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終結,從而實現了29%的投資回報率。
那麼,就2014年,索羅斯又何部署?除了當前造好歐股,造淡美股,他還看淡中國。索羅斯的行動或許顯示,資金在今年繼續尋找有增長及回報的地方,但不是新興市場,也不是美國,而是轉到歐洲,甚至以色列、中東等地。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歐洲經濟復甦,加上美股前景難料,美系基金操盤人近來改捧歐股,紛紛拉高歐股配置比重。數據顯示,截至2月19日止,國際熱錢大舉流進歐股,根據EPFR Global的資料,歐洲股票基金今年以來累計吸金243億美元,同期間美國股票基金則呈現5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情況更為明顯,包括先鋒富時歐洲、安碩MSCI歐股與先鋒富時已開發市場今年來吸金力高居前4強,這三隻ETF的歐洲配置比重均相當高,今年來總計狂吸42.3億美元的新資金,相較之下美國最大檔的ETF─SPDR標普500 ETF則嚴重失血191億美元。
更吸引我們注意的是,被視為有遠見(insight)的投資者近期進一步往歐洲投資。巴郡披露,入股歐洲有線電視業務Liberty Global;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繼早前入股以色列藥企Teva後,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專訪時進一步透露看好歐股前景,特別是金融股。他說:「歐元區目前亟需民間投資,銀行尤其迫切需要增資,我的投資團隊很快就會因投資歐洲金融股而大賺。」此外,由於認為希臘的經濟狀況已改善,在可行的情況之下將亦考慮投資希臘。
為甚麼索羅斯說什麼、買什麼都會成為報章頭條?因為他的行動反映着環球投資趨勢,而且有領先作用,因而更值得重視。我們引用信報專欄作家何文俊的一篇文章,看看索羅斯如何就聯儲局Tapering這個大event進行部署及操盤。
『……去年第四季全球唱好美股、唱淡黃金,但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Fund Management)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的最新文件顯示,這位年屆83歲的金融大鱷在去年第四季聯儲局開始收水前後,竟大手掃入標普500指數認沽期權,空倉金額大增近1.8 倍至13億美元,佔其持貨總值逾一成,更同時買入金礦股Barrick Gold及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完全與唱好股市、唱淡黃金的市場主流對着幹。當然,掃入認沽期權未必一定看淡,也可能是對沖現有持貨;但要大手對沖,起碼反映其對後市有所保留,因而要為倉位增買保險。
「Soros Put」的準繩度如何呢?【圖1】所見,索羅斯所持標普500指數認沽期權,佔其持貨總值的比例在2008年上半年、2011年上半年、2012年第一季、2013年上半年及第四季均見明顯上升。結果在2008年、2011年及2012年認沽比例見頂後一季,標普500指數例跌,跌幅由3%至14%不等。心水清者應不難看出,索羅斯準確捕捉了2008年第三季金融海嘯、2011年第三季及2012年第二季歐債危機爆發前的造空機會。
事實上,在去年上半年,索羅斯亦看出聯儲局預期9月開始收水的炒作機會,再次大手造淡,可惜市場反應過敏,令聯儲局在7月起開始「維穩」,釋出鴿派言論,到了9月更索性縮手不收,美股回復上升。此役索羅斯表面看錯市,事實上卻早於第一季已看準收水預期,作出布局;第三季看到聯儲局亦有轉軚迹象,當機立斷大手斬掉六成淡倉,令認沽比例由13.5%急跌至5.1%,反應敏捷,避開了10月債限爭議解決後被挾的命運。
要留意的是,索羅斯並非只懂單邊造淡之輩。在去年第四季大舉造淡標普500指數以及Alcoa和Caterpillar等大藍籌的同時,他也大手買入科技股和金礦股。結果,年初至今(2月中)道指和標普500均跌,納指卻升2.3%,索羅斯買入的金礦股更逆市升成半至兩成半。去年第四季納指衝穿4000點、金價曾跌穿1200美元,兩者一急升一急跌,普羅投資者不敢高追科技股、不敢低撈黃金股,索羅斯偏反其道而行,結果大獲全勝。……』
這樣的execution令旗下量子基金的2013年回報達55億美元,按美元計為歷來第二佳年度表現,更加擊倒由著名對沖基金經理達利奧主理的Bridgewater旗下對沖基金Pure Alpha,重奪歷來最賺錢對沖基金的寶座。對於這隻資產管理總額高達286億美元的基金來說,55億美元的投資回報是自2009年以來的最好表現,當時索羅斯準確地預測到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終結,從而實現了29%的投資回報率。
那麼,就2014年,索羅斯又何部署?除了當前造好歐股,造淡美股,他還看淡中國。索羅斯的行動或許顯示,資金在今年繼續尋找有增長及回報的地方,但不是新興市場,也不是美國,而是轉到歐洲,甚至以色列、中東等地。此前坊間傳聞,京東股權分散,山頭林立,掌門人劉強東持股不多卻完全掌控京東,神乎其神。近日,京東赴美上市的招股書公開,坊間又開始議論紛紛:即便加上上市前突擊發放給劉強東的9000餘萬限制性股票單位(RSUs),劉強東持股也才18.8%(不含代持的4.3%激勵股權),勉強領先第二大股東老虎基金(18.1%)與第三大股東騰訊(18%,包括上市後5%認股權),劉強東大股東身份其實岌岌可危。大有一副誰誰不急誰誰急的架勢。
碰到自己一畝三分地裡興趣波段內的話題,筆者不能免俗,和大家一起去京東的招股書中探尋京東控制權制度設計的密碼,並結合筆者分別代表創業企業與投資人的執業經驗,和大家探討創業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普遍關注的重大敏感話題:(1)如何理解創業企業的控制權,以及(2)創業企業如何設計公司的控制權制度。
一. 一言堂VS相對控制權?
有的人一提到公司控制權,就以為是一言堂。其實,典型的創業投資模式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模式,並不是創業者或投資人單方出演的「獨角戲」。
因此,一方面,對於公司的絕大部分事項,創始團隊應該具有絕對話語權;另一方面,在典型的創業投資模式下,基於投資人出資佔大頭,卻佔小股,也很少參與公司實際運營,對公司缺乏控制力的情形,應當保障投資人作為公司小股東的核心經濟利益。比如,對公司發行新股、分紅、清算等關係投資人核心經濟利益的事項,創業企業應該有條件給予投資人否決權(非決定權)以保護其權益。因此,創業者在公司融資過程中要實現的是相對控制權,而不是一言堂,以平衡雙方利益。
二. 如何設計控制權?
結合筆者執業經驗和京東的控制權制度設計,我們提示創業者們關注以下五個相關的制度設計,以實現創業團隊對企業的相對控制:
1. 股權比例
股權是股東所享有的投票權、分紅權、選擇管理者等股東權利的源泉和基礎。因此,股權控制是創業者實現對企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有人把創業形象地比喻為拼圖遊戲。創業企業的發展需要拼接資本、團隊、技術和市場等社會資源,但大部分初創企業本身可利用的資源有限。為了對接利用上這些資源,創業企業通常要用公司的股權去置換。因此,創業者須考慮在「股權換資源」過程中對創業團隊股權的攤薄效應。不少創業企業在公開發行上市之前會經歷三輪以上融資,這種攤薄效應更為明顯。
就京東而言,它通過向今日資本、老虎基金、KPCB、紅杉DST等機構融資,為其奠定其目前中國電商場老二的地位功不可沒。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舍不了孩子套不了狼。在對接這些外部資源時,劉強東的股權在上市前也被攤薄到了只剩下18.8%(不含代持的4.3%激勵股權)。劉強東僅靠持股直接對應的18.8%投票權很難實現對京東的控制。
2. 投票權委託或一致行動人
「投票權委託」即通過協議約定,某些股東將其投票權委託給其他特定股東行使。比如,曾投資過Facebook, Groupon、Zynga、京東商城與阿里巴巴等互聯網明星企業的投資基金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一直就有全力支持被投資企業CEO的傳統,通常都會將其大部分投票權委託給被投資企業CEO行使。
根據京東的招股書,在京東發行上市前,京東有11家投資人將其投票權委托給了劉強東行使。劉強東持股只有18.8%(不含代持的4.3%激勵股權),卻據此掌控了京東過半數(51.2%)的投票權。
「一致行動人」即通過協議約定,某些股東就特定事項投票表決採取一致行動。意見不一致時,某些股東跟隨被授權股東投票。比如,創始股東之間、創始股東和投資人之前就可以通過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加大創始股東的投票權權重。
3. AB股計劃
根據京東招股說明書,上市前夕京東的股票會區分為A序列普通股(Class A common stock)與B序列普通股(Class B common stock),機構投資人的股票會被重新指定為A序列普通股,每股只有1個投票權。劉強東持有的23.1%股權(含其代持的4.3%激勵股權)將會被重新指定為B序列普通股,每股有20個投票權。因此,上市前夕實行AB股計劃後,雖然投資人會收回此前委託給劉強東行使的投票權會,但通過AB股計劃1:20的投票權制度設計,劉強東掌控的投票權不僅不會下降,肯定還會遠遠超過目前51.2%的投票權。因此,劉強東完全不存在騰訊入股後對公司失控的問題。
京東區分不同序列普通股投票權的做法,即坊間傳聞的「AB股計劃」(或「牛卡計劃」,或「雙股權結構」)(dual-class structure)。該計劃初看名字學術味十足,脫去馬甲敞亮說其實就是「同股不同權」制度。它的主要制度設計包括:(1)公司股票區分為A序列普通股(Class A common stock)與B序列普通股(Class B common stock); (2)A序列普通股通常由機構投資人與公眾股東持有,B序列普通股通常由創業團隊持有; (3)A序列普通股與B序列普通股設定不同的投票權。比如,包括Facebook、Google與百度等企業都將其A序列普通股每股設定為1個投票權,B序列普通股每股設定為10個投票權。但是,B序列普通股每股10個投票權並不是唯一確定的。比如,Zynga就將其設定為每股70個投票權; 以及(4)A序列普通股無法轉換為B序列普通股,但B序列普通股一經轉讓即自動轉換成A序列普通股。通過這些制度設計,創業企業可以在出讓股權對接利用外部資源的同時,創業團隊也不喪失對公司的有效控制。
在依葫蘆畫瓢之前,我們提請創業者注意的是,(1)由於涉及到對投資人的權利限制,AB股計劃不會是每個創業企業的自由選擇。從實踐看,採用牛卡計劃的主要是「皇帝女兒不愁嫁」、處於賣方市場的明星企業,比如, Google, Facebook, Groupon, Zynga, Linkedin與伯克希爾等。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百度與360也實行了AB股計劃。因此,說AB股計劃是皇帝女兒的金裝,一點也不過分;(2)該制度主要適用於美國資本市場,在遵循「同股同權」的香港資本市場與國內A股市場很難有直接適用的空間。這也是此前阿里巴巴想變通採用合夥人制度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的原因;以及(3)AB股計劃會有適用範圍限制。比如,涉及投資人某些重大權利通常會排除在適用AB股的範圍之外。
4. 保護性條款範圍(Protective Provisions)
在典型的創業投資模式下,基於投資人出資出大頭、但佔小股,也不參與公司實際經營管理的特點,為了保護投資人作為公司小股東的利益,投資人通常會要求對公司一些事項具有否決權,這有其合理性。但是,矯枉過正的是,我們看到有的投資人有個又長又臭的清單,小到公司買個辦公設備,大到公司發行上市,投資人都有一票否決權。這無疑加大了創業企業的管理效率和成本。比較合理的情形是,投資人僅對關係其核心經濟利益的少部分特定事項具有否決權。比如,對公司發行新股、分紅與清算等事項,以保障決策效果和決策效率,平衡雙方利益。
5. 董事會組成
公司的日常經營事項,通常由公司董事會來決定。一方面,投資人並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管理,通常並不瞭解公司日常運營層面的情況;另一方面,創業團隊離炮聲最近,熟悉公司實際情況,創始團隊應該佔有公司董事會的大部分席位,以保障決策效果和決策效率。
根據京東的招股書,京東的董事會會由劉強東和騰訊委派的Martin Chi Ping Lau組成,其他兩位均為獨立董事。劉強東佔據公司董事會半數席位。根據公開信息報導,在上市之前劉強東也一直保持委派董事會半數以上董事的權利。
三. 結語
劉強東之所以可以操盤京東,有很多創業企業很難複製的具體情景,包括劉強東一貫的強勢硬派風格、京東在電商領域的業績表現,以及包括DST、紅杉與KPCB在內的11家投資人將其投票權委託給了劉強東(通過Max Smart Limited)行使,抱團全力支持劉強東。雖然劉強東和京東這些因人而異的特質很難複製,
但是創業者們卻可以通過學習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並通過既理解創業投資又懂法律的專業人士協助,為創業企業設計合理的控制權制度,以實現對企業的相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