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80%影視劇虧損? 投資影視業 且行且三思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69
       中國文化報 裘淨婧
  近日,阿里巴巴聯手國華人壽推出「娛樂寶」,讓電影投資話題再度甚囂塵上。事實上,總募集額為7300萬元的「娛樂寶」,只是「觸影資本」的冰山一角。近期,不少上市公司也紛紛「觸影」,先後有湘鄂情、熊貓煙花、中南重工等多家本與影視娛樂無關的公司借併購進入影視圈。主營機械製造業的浙富控股日前也跨界進入了影視娛樂業。難怪有影視公司老總感嘆:「現在錢不是問題,項目才是問題。」
  然而,熱鬧的資本市場背後,卻是殘酷的盈利現實。有業內人士說:「80%以上的影視劇都是虧損的,有些機構甚至提出90%的影視劇都不賺錢。」如果傳言屬實,面對如此巨大的虧損率,為何還有錢在源源不斷地湧入?
  錢,不是問題?
  近日,阿里巴巴攜手國華人壽推出娛樂寶平台,網民只要出資100元即可投資熱門影視作品,預期年化收益7%,不保本不保底。「娛樂寶」的誕生,讓人人都可以成為影視劇的投資者,但有業內人士說,影視行業根本「不差錢」,每人投幾百元幾千元,對影視劇的拍攝起不了多大作用。
  這個說法得到了浙江影視集團品牌推廣部總監孫慶的認同:「錢在以前是個問題,做一個項目,需要背著劇本到處去求人,但現在,錢越來越不是一個問題了。」
  「現在資本市場對影視行業頗為關注,只要有好的項目和好的團隊,完全不用擔心資金的問題。所以現在錢不是問題,項目才是問題。」說這句話的是浙江嘉納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捷。3月31日,這家公司的新劇《熟男養成記》在杭州開機,回想這一年多的籌備過程,沈捷用「天差地別」來形容。「在項目成立初期,我們找資金相當困難。」他說,「隨著公司團隊把項目打磨得越來越成熟,來洽談合作的金融機構也越來越多。」
  沈捷說,儘管新劇已開機,但現在仍有機構不斷找上門來,這部電視劇5500萬元投資資金已籌集完畢,沈捷只好對找上門來的機構說:「我們今年還會上其他項目,要不下次再看看有沒有合作機會。」
  長城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宣煥陽也談到,現在常常會有各種投資機構找上門來談合作。「長城的電視劇多年來都是長城獨家投入。但由於公司擴大產能,項目數量猛增,會考慮適量吸收外部資本。來找長城影視談合作的投資機構很多,選擇的餘地很大」。宣煥陽坦言,並不是所有的影視項目都能順利籌到錢,「只有優秀的團隊和項目才能吸引資金,普通項目和團隊對資金是沒有吸引力的。」
  「眾籌」能成影視融資主流?
  放在以前,影視劇的融資主要以行業內為主,但現在更多銀行、私募基金和風投公司開始介入。這是好事情,一方面,影視產業可以借助資本的力量進行提升,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的進入,會進一步規範融資流程,降低融資風險。
  那麼,目前影視投資主要有哪幾種模式?致力於影視產業投資的金誠財富管理中心的項目經理魯盛說,現在一般採用債券和股權兩種融資模式,而且主要以股權投資為主。「其實很多影視公司可能並不喜歡資方佔股,但對資方來說,影視公司固定資產較少,如果僅通過債權投資,風險較大,所以會傾向於股權投資。」魯盛表示,金誠財富管理中心成立以來,一直在嘗試影視產業方面的投資,並於2009年底成立第一支影視基金,眼下,公司已出品如《臨終囧事》、《致命閃玩》等多部影視作品。今年,為進一步擴大在影視領域的投資,金誠財富成立了一隻總量達30億元的文化產業基金,並和上海電影集團建立合作,以此來尋求全國範圍內更多更好的作品。
  隨著更多金融機構進入影視產業,創新的投資模式也不斷湧現,「眾籌」就是其中之一。阿里巴巴聯手國華人壽推出的「娛樂寶」融資模式,很難讓人不聯想到「眾籌」。不過阿里方面表示,「娛樂寶」並非外界認為的眾籌項目,理由是眾籌項目不能以股權或資金作為回報,項目發起人不能向支持者許諾任何資金上的收益,這與娛樂寶平台上能提供預期資金收益的保險理財產品有本質區別。
  事實上,影視行業的「眾籌」不算新鮮事物,去年《快樂男聲》主題電影在20天內成功在眾籌網上籌得501萬元,創中國電影眾籌融資金額紀錄。此前,動畫電影《大魚·海棠》通過眾籌融資近160萬元,動漫電影《十萬個冷笑話》募資超過137萬元。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不看好眾籌模式在影視行業的作用。宣煥陽就認為,眾籌模式可能會在短時間吸引市場的眼球,但不可能成為影視行業融資的主流。「眾籌模式宣揚人人都是投資人,相當於給普通人造了一個夢,但事實上,這個夢在現實中是很難實現的。」他說,「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投資額度很少,壓力相對就小,這就會導致對項目本身不會十分上心,事情就很難做好。另一方面,從法律的角度分析,眾籌市場缺乏必要的監管機制。萬一出現問題,投資者很難保障自己的利益。」
  投資影視劇如何避風險?
  儘管資本熱潮洶湧,但業內人士坦言,這仍然是一個風險巨大的行業。「我們一般認為,影視劇的虧損率在80%以上,哪怕說90%,也並不誇張。」孫慶說,無論是國產電影還是電視劇,都可能有這樣的虧損率,只不過電影看起來會更加殘酷,因為完全是靠電影票一張張堆積起來的。
  現狀如此,那為何還有錢在源源不斷地湧入?
  杭州天堂硅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認為,資本青睞影視業,一方面是看好這個產業的發展前景,但歸根到底,還是一個逐利行為。影視業是一個回報較高的行業,所以受到資本追逐也順理成章。據統計,目前內地的銀幕總數已達20007塊,未來這個總數還將進一步增長,特別是在一些二、三線城市,隨著商業綜合體的不斷增加,銀幕數量增速很快。而根據美國電影協會上月最新發佈的數據,中國的票房增長都大大超過美國國內市場。2013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長了27%,2012年增長了36%,達到36億美元,是首個票房超過30億美元的海外市場。
  「以前,國產影視劇為了保證票房,都按照大片的標準做,把國內頂級的演員彙集起來,這也使得影視劇的投資成本非常高,但這兩年,《小時代》、《致青春》等低成本電影的成功,讓資本有了進入衝動。」孫慶認為。「因為有了成功案例,所以不排除一些資方產生『博一博』的心態。」魯盛也表示。
  那麼投資影視業該如何規避風險?宣煥陽表示,「要投資影視產業,首先要看團隊,要找有經驗的公司,因為在這個行業,整合資源的能力相當重要;第二要看企業的市場盈利能力,大部分的影視公司,有一整套的版權盈利模式,但在國內,有些影視公司不是靠市場賺錢,而是靠政府的獎勵生存,這樣的企業沒有可持續的經營能力,不可能實現良性循環,投資者最好不要碰。」而天堂硅谷相關工作人員的意見是:「國內團隊和國外團隊,我們會優先考慮國外團隊,特別是如果有好萊塢、皮科薩這樣的團隊加入,絕對更有吸金能力。另外,電影和電視劇相比,我們也會有限選擇投資電視劇,特別是一些電視台的自制劇,因為播放渠道有保證,所以風險相對較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17

盜版影視站長暴利時代終結 流量已大幅貶值

http://www.iheima.com/thread-3922-1-1.html
對站內色情內容的清理成為包括中小站和眾多廣告聯盟近期的最重要任務,而在快播繼百度影音後也宣告停止視頻點播和下載服務後,曾經寄生在快播產業鏈上的龐大盜版中小影視網站的前景也被蒙上陰影。

  不過,在此之前,盜版影視站往日的暴利時代其實早已經過去,一位不願具名的站長向騰訊科技表示,在正版視頻網站發展和政策風險的雙重壓力下,近兩年盜版影視站的流量正在成為「垃圾流量」,雖然在各廣告聯盟的流量佔比依然很高,但是效果差、轉化率低,廣告主也不願投放。

  由於盜版影視站的用戶和遊戲產品的契合度較高,各種遊戲廣告成為相應站長和廣告聯盟目前最重要收入來源。

  據瞭解,每天擁有1000獨立IP的中小站,遊戲廣告的CPM彈窗價格依然達到5~7元左右。
  「總的來說這些影視站流量質量越來越低,只能通過彈窗等比較差的廣告價值來體現,站長轉型是這個行業的必然趨勢。」
  炎黃網絡創始人管鵬表示:「此前,很多站長已經通過盜版影視站的倒流建立了自己其他的正規網站,把盜版流量洗白後,接下來將迎來這些中小影視站的關閉潮。」

  快播催生盜版產業鏈
  觀看影視劇內容是網民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也是網站高流量的最佳獲取方式,在站長和廣告聯盟模式形成之初,影視站便成為建站獲取收益的主要手段。

  在迅雷、快播和百度影音等工具出現之前,最早中小站長往往通過和SP短信聯盟的合作共同謀取暴利,一位熟悉該行業的人士告訴騰訊科技,2004年左右SP聯盟的收入甚至遠高於後來新的各種廣告聯盟。

  由於種種原因,SP時代很快結束。

  而這些中小站長沒有資金實力購買版權、服務器和帶寬,在版權保護薄弱的情況下,他們急需找到新的解決方案,能低成本迅速地建一個電影站,並通過聯盟的流量廣告謀取暴利。

  當時作為網民影視內容的主要下載和獲取工具,迅雷曾推出過模式跟QVOD類似的GVOD和狗狗搜索,大量的中小站開始聚集,但後來迅雷因為牽涉盜版為了上市而最終放棄這個模式。

  這給了快播快速增長的機會。快播採取了多種策略奠定了日後3億的用戶覆蓋量:
  1.快播和國內最大的電影站建站系統MaxCMS結成聯盟,站長可以使用MaxCMS建電影站,並採用快播流媒體點播系統作為播放解決方案,這解決了前文所述站長的痛點;
  2.快播早期為了衝擊安裝量,以每個下載安裝5-10元的成本站長推廣快播播放器;
  3.快播的P2P技術讓中小電影站耗費很少的帶寬,而且能邊下載邊播放,站長們自然願意推廣;
  4.快播一直沒有要求和中小站進行流量廣告的分成。
  當快播逐漸積累起播放器下載安裝量和用戶活躍度,便涉足視頻搜索,通過片源搜索給站長流量,站長也開始免費推廣快播播放器;
  同時,快播也建立起自己的盈利模式,包括遊戲聯運或自營、彈窗廣告、安裝軟件的捆綁推廣收入等等,有消息稱,目前快播的年收入達到3億左右,這一數據在2011年為1億人民幣,而基於使用快播播放技術的的中小站也超萬家。

  不過,2011年百度推出的百度影音給快播帶來巨大競爭壓力。

  要知道,中小電影站對百度的依賴原本就很大,百度還收購了快播賴以起家的合作夥伴MaxCMS,並要求站長們勾選百度影音作為播放器,否則搜索排名將下降;
  同時,百度影音還提出與站長進行收入分成。

  中小站的兩種類型
  具體來看,快播和百度影音此前產業鏈下游的中小站主要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只提供搜索和鏈接的影視資源站,沒有自己的服務器和視頻內容;
  第二種是既有內容搜索門戶,也從IDC直接租用服務器並存儲大量盜版視頻內容,這些視頻內容下載自各大正規視頻網站、或者直接購買光盤後拷貝上傳。
  上述兩種影視站的關係是,第一類網站實際上只是殼而已,製作成本極低而且速度快,其視頻源是和第二類合作,按照點擊量進行廣告收益分成,分成比例為60%或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採用了快播等工具的P2P點播技術,這些自建內容資源的平台帶寬成本並沒有正規的視頻網站高,更多只是存儲成本,因此可以給合作方較高的分成比例。

  總的來看,第二類影視站的收入更高,自身除了靠點擊流量賣廣告,還可以在視頻中直接植入廣告,此外還包括合作的各類中小站的分成收入。

  當然,上述所有影視站都會加入大大小小的廣告聯盟,聯盟帶來的收入是這個產業鏈得以維繫的關鍵。

  為了得到更多的流量,中小電影站之間還互相合作通過鏈接倒流量,而較大的影視站在內容資源平台建立起來之後,往往會建立站群,也就是說,站長會建很多不同域名的影視站,但最後的資源鏈接其實指向的是同一個內容平台。

  在盜版電影站生意最好的那幾年,全國有10多萬站長,一些擁有內容資源的大的站群每年營收達到1千萬~2千萬元,流量高峰時期甚至能日進數十萬。
  而加入較大的廣告聯盟後,每天擁有1萬獨立IP的電影站每月便有2萬左右收入,也就是說每天能達到數百元。
  事實上,除了直接的廣告收入,這些盜版影視站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為了站長建立的其他的正規網站倒流量。

  打擊盜版依然任重道遠
  百度影音和快播始終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涉嫌盜版侵權,嚴重損害了正規視頻網站的發展。

  2013年11月,國內數十家正版視頻網站和版權方發起「中國網絡視頻反盜版聯合行動」,對百度影音和快播的盜版採取了技術反制和法律訴訟。

  去年12月27日,國家版權局認定,百度和快播公司構成盜版事實,分別對二者予以25萬元人民幣的罰款,並責令其停止侵權行為。

  在巨大的政策壓力下,百度首先宣佈停止百度影音的原有服務,不支持影視類聯盟廣告,百度官方還聲稱,從2013年6月至今,百度系列產品已經封殺的各類盜版及不良網絡視頻內容鏈接數量超過580萬條。

  對此,一位廣告聯盟的負責人表示,對於打擊盜版影視內容來說依然任重道遠,即便4月中旬國家多部門聯合發起的「掃黃打非,淨網2014」行動,其主要打擊範圍也是在色情內容領域。

  該人士表示,二線廣告聯盟對於和色情擦邊的網站內容高度警惕,但盜版內容只是違反了版權法,內部重視程度要鬆一些。
  從法律角度而言,快播等播放工具和廣告聯盟並沒有直接上傳和提供盜版內容,不屬於違法行為。

  在快播和百度影音之外,網盤和云存儲正成為中小站另一種解決內容播放的模式。

  騰訊科技在一家名為37看看的影視站上發現,部分內容資源會直接內置各大視頻網站的播放窗口,而查詢電影《救火英雄》等資源時,點開之後則有「百度云盤-需要下載或在線觀看」的鏈接提示,點擊之後會直接進入百度云盤的觀看或下載地址。

  一位長期關注站長行業的投資人士告訴騰訊科技,國內目前有200多萬中小站,其中很多中小影視網站其實都是採用國外的服務器,按月付費,並用建站群的方法防止網站被國內封IP,而這也加大了打擊盜版的難度。
  事實上,除了法律政策的監管壓力,移動互聯網對原有PC模式的顛覆和侵蝕,也使得傳統盜版影視站行業本身不斷走向衰落。

  「站長不轉型一定會無法生存。」曾經經營中小站業務的管鵬,近兩年也在版權壓力下轉型做IDC和新媒體業務,「我對於站長行業的前景感到悲觀,中小站失去渠道,大型論壇面臨監管壓力,未來真正能夠活下來的可能只剩下類似化工網等行業垂直網站、以及其他和移動互聯網很好接軌成功推出APP的產品。」

  騰訊科技/范曉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547

海潤影視欲借殼申科股份上市 孫儷或將晉陞為億萬富豪

http://www.iheima.com/thread-4477-1-1.html
早前擬赴香港IPO的民營電視劇製作「大鱷」海潤影視近日宣佈,擬採用借殼上市方式登陸A股市場,「目前公司已選定殼公司,各項工作正在進行中。」
北京市環保局網站信息顯示,海潤影視擬上市融資,目前正在接受上市環保核查公示,公示期為5月5日至9日。儘管未披露更多相關信息,但上證報記者從海潤影視官網掛出的文件中獲悉,公司擬採用借殼上市方式登陸A股市場。


「目前公司已經選定殼公司,各項工作正在進行中。」公司行政總監王存林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海潤影視IPO的初衷並非A股市場。資料顯示,海潤影視早在2010年就已開始籌備上市,本有望於2011年在香港上市,後因香港股市低迷而推遲上市計劃。王存林也表示,公司不在香港上市是因為覺得香港市況不太好,所以轉回A股市場。

據悉,海潤影視已與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等中介機構合作,制訂具體借殼上市計劃並付諸實施,目前各項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

資料顯示,海潤影視成立於2001年4月,註冊資金7759萬元,目前囊括了影視策劃、製作、營銷、廣告(電視劇植入)、經紀等多種娛樂業務,並擁有孫儷、甘婷婷、趙麗穎等眾多簽約演員。公司曾因拍攝作家海岩的劇作而一炮打響,「海岩劇」一度成為海潤的金字招牌,其製作發行的代表作品有《永不瞑目》、《玉觀音》、《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一米陽光》、《亮劍》等。

網絡消息發佈消息稱,《甄嬛傳》女主角孫儷用202萬元價格獲得海潤影視2.6%的股份,海潤影視要借殼浙江諸暨的申科股份;並透露同時入股的還有許多明星。
  
海潤影視已拍攝的電視劇超過80部,總集數超過2500集,目前年產電視劇700集左右,為國內產量最大的影視集團之一。對比素有「國內電視劇第一股」之稱的華策影視[-5.29% 資金 研報],其年生產量為300集左右,海潤影視的製作實力可見一斑。

正因有著不俗的實力,海潤影視在2012年底的一輪私募融資中,吸引了20家機構競相關注,其中包括宋城集團旗下PE公司七弦投資、啟明創智、潤熙投資等。據瞭解,當時的私募提供了三種退出途徑:除了IPO常規之路外,亦可由GP安排上市公司完成對海潤影視的併購,2015年前完成退出,或者選擇在2015年底前由海潤影視大股東回購完成。如今看來,海潤的選擇已明確,這為潛伏其中的PE機構提供了退出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華策影視、光線傳、華錄百先後登陸資本市場,影視傳媒類企業的上市熱潮進一步湧動,上述三家公司目前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50.19倍、203.50倍、111.02倍。業內人士表示,「作為國內民營電視劇製作商中的翹楚,若此次海潤影視成功借殼上市,其未來估值空間可以想像。」

文章來源:鳳凰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26

併購瞄準影視

2014-06-02  NM
 
 

 

繼蜂擁併購手游公司之後,影視公司成為新熱點,多家傳統行業上市公司跨界併購影視公司,究竟是業務轉型增加利潤增長點,還是炒作股價製造噱頭?

◎ 財新記者 劉冉 文liuran.blog.caixin.com 短短三個月,多家上市公司發佈公告併購影視公司,影視公司一下子成為傳統行業上市公司轉型的靈丹妙藥。

鑫 科 材 料(600255.SH)5月28日發佈定增預案,擬募資不超過13.25億元用於收購西安夢舟100% 的股權及補充公司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的流動資金。不過,公告後連續兩個交易日持續下跌,投資者對此次併購用腳投票。

僅今年4月,滬深兩市文化傳媒行業併購事件共計41個,涉及影視、廣告、出版、遊戲、衛星電視等子行業,涉資約380億元,其中有12個併購對象為影視公司,約佔三成。

由於資金的追捧,也引來投資者陣陣質疑。4月16日,當代東方(000673.

SZ)發佈非公開發行預案,收購東陽盟將威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下稱盟將威)100% 股權,股票複牌當日以漲停板報收。5月初,媒體上爆出盟將威聯合韓國投資方製作並獨家在中國發行的電影版《來自星星的你》 ,導致當代東方一週股價漲了28.57%。

文化科技產業投資人曹海濤認為,從收購方的角度講,A 股市場上有許多傳統行業本身就是需要被淘汰的落後產能,這些公司繼續在資本市場也無法發揮價值,投資者也往往用腳投票,不如把資源讓給影視公司。

不過針對這輪傳統產業併購影視公司熱潮,多位二級市場人士認為,這是在炒作概念,上市公司不專注於自己的主營業務,追題材風炒股價。有消息稱,監管層已經開始調查這些出現股價異動的上市公司。

影視香餑餑

熊貓煙花 (600599.SH) 3月13日公告稱,擬向萬載華海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華海時代100% 股權。熊貓煙花主營業務為煙花生產銷售和煙花燃放。

中南重工(002445.SZ)3月18日發佈重組預案,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大唐輝煌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唐輝煌)100% 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交易價格為10億元,再次刷新跨界併購的紀錄。

4月18日,禾盛新材(002290.SZ)則宣佈分兩步收購金英馬98.88% 的股權。收購完成後,禾盛新材表示將實現家電複合材料、影視雙主業發展模式。

4月22日,已在文化傳媒業小試牛刀的皇氏乳業(002329.SZ)則進一步加大了力度,擬以13.50元 / 股的價格向御嘉影視股東李建國發行約3538.89萬股及支付現金2.05億元,收購御嘉影視100%股權。

5月6日 晚, 鹿 港 科 技(601599.

SH)公告,擬以非公開發行股票結合現金支付對價的方式,用4.7億元收購世紀長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100% 的股權。

鹿港科技原是一家集制條、紡紗、染色、精紡呢絨於一體的紡織企業。

同日,鑫科材料公告與張健、吳建龍、武漢信能仁和股權投資基金中心就收購併取得西安夢舟影視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控制權的相關事宜,簽署了《股權收購意向性協議》 。

中南重工等幾家公司的主業均與影視無關,屬於典型的跨界併購,然而上市公司跨界併購影視公司,已經在資本市場中掀起了熱潮,同時引來眾多資金追捧。

湘鄂情(002306.SZ)此前一直定位於中高端酒樓餐飲業務,自限制「三公」消費以來,湘鄂情主營業務遭受重挫,2013年巨虧5.64億元,同比降788.86%。

湘鄂情曾表示,未來將在餐飲主業基礎上,投資開闢新產業,形成「餐飲產業 + 環保產業 + 文化產業」三方面的業務板塊。今年3月,湘鄂情在一週內連續兩次收購影視文化公司:3月6日宣佈收購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公司51% 股權,3月12日又宣佈收購笛女影視51%股權。

但一位投資人向財新記者評價,湘鄂情董事長孟凱是資本市場老手, 「完全是炒概念,這種企業我們都不會碰。 」

傳統公司謀轉型

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最看重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如果行業預期不佳,即使當前盈利穩定,股價也難有精彩表現,而併購影視產業等新興業務,則可以大大刺激投資者對公司的熱情。

「單純為了市值管理的企業,可能會由於市場上沒有好的影視併購標的,而使得跨界併購熱潮稍緩解,但這個行業的併購案以及戰略性的跨界併購交易會一直持續,不會突然結束。 」 元擇文化資本合夥人駱紅霞告訴財新記者。

曹海濤分析,傳統行業跨界併購影視公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一些主營業務不振、面臨收益下滑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正在尋求轉型,影視產業屬於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傳統上市公司對影視公司因而青睞有加。

「傳統行業上市公司都希望能找到淨利潤規模在5000萬元左右的企業,因為最適合做併購。 」曹海濤說,這種規模的企業多集中在影視公司和手機遊戲等文化類企業中,其他行業很難達到,「影視公司依靠的是項目性增長,每年拍兩部電視劇,保障好製作和發行環節,淨利潤就可達到5000萬元 ;每年拍三部片子,就可達到8000萬元。 」第二個原因是,傳統行業企業需要以文化作為出口,只有加入文化產業,才能形成爆炸式效應,對原有的傳統產業進行升級和改造。

曹海濤舉例稱,韓國樂天集團旗下有百貨、食品飲料等傳統行業,同時也有樂天影視;日本索尼集團旗下有電子設備加工製造,同時也有索尼影業、索尼音樂、索尼院線等。

盈利能力不錯的華夏幸福(600340.

SH)主營科技產業園區。該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公司與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將在河北大廠共同打造大廠高新影視文化科技產業園,目前在邀請影視公司入駐,也在尋找一些合適的影視文化併購標的。

駱紅霞告訴財新記者,文化產業的輕資產、高資本回報率是傳統重資產類企業戰略轉型的最好選擇之一。

當前,其他許多行業都面臨著需求增長疲乏、資本回報率大幅降低等各類問題,重資產投入,而在投入初期又看不清未來的成長空間。

另外, 2009年以來,創業板和中小板拓展了多層次資本市場,許多傳統家族企業需要考慮接班問題,年輕的繼承者不願意幹,這樣就需要新的產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新的高層人力資源加入優化公司治理和產業結構。

影視公司求聯姻

曹海濤透露,目前廣東強視影業傳媒有限公司(下稱強視傳媒) 、東方天星也都在準備登陸資本市場,尋找買家。

除投資大唐輝煌以外,博大創投2012年初向強視傳媒投資3000萬元,並成為強視傳媒第二大股東。參加本輪投資的機構還包括樂視網、信中利等。強視傳媒曾出品《金粉世家》 《小李飛刀》《敵營十八年》 《楚留香傳奇》 《龍票》《白狼》 《秘殺名單》等影視劇。

博大創投還於2012年投資北京東方天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東方天星) 。東方天星前身為廣州東方明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3月,代表作品有《少年包青天》系列、 《少年黃飛鴻》 《少年天子康熙王朝》 《少年天子順治王朝》等。

「我們都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準備獨立 IPO,另一方面,也在尋求好的上市公司買家。現在,顯然是賣給上市公司這條路更快一些。 」曹海濤表示,目前已經有多家 A 股上市公司來談收購,相對於賣給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影視公司,原股東更傾向於賣給傳統行業的非影視公司。 」他透露,強視傳媒2013年淨利潤約4000多萬元 ;東方天星2013年淨利潤3000多萬元。

曹海濤分析,從影視公司的角度講,希望自己被併購後能夠成為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而傳統行業公司原有業務增長乏力甚至虧損,會重視影視業務。

如果賣給已經上市的影視公司,這些買家無法保證資金和資源上的傾斜,從市值管理的角度也無法給予被併購企業之後的資本市場市值大幅度的增長。

曹海濤表示,從華誼兄弟、光線傳 媒的角度來說,都在朝著全產業鏈的綜合性娛樂集團方向發展,原來做電視劇的現在開始做電影,原來做電影的現在投資電視劇、手游、音樂等。

如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近年來的大手筆併購多集中在手游領域,以此補充自己的短板。

曹海濤認為,在中國有近百年曆史的影視行業在資本、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推動下才有產業升級的新機遇。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華誼兄弟正在謀求繼續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發力,擬併購一家新媒體公司。華誼兄弟公關部負責人曹赫回應財新記者 : 「一切以公告為準。 」目前未上市的影視公司一般會有以下幾種考慮:一是獨立IPO,如幸福藍海已經報送證監會,在排隊中;二是被上市公司併購 ;三是登陸新三板。

一位投行人士介紹,九鼎投資曾經在2012年投資一家影視公司,但隨著IPO 的趨緊,九鼎投資也希望將該企業儘快賣給上市公司。一家糧油上市公司希望以12倍估值買下,九鼎投資表示非15倍不賣。

「談不攏主要還是價格問題。 」該人士介紹,2011年、2012年是影視公司獲得 PE 融資的高峰,當時 PE 入股的價格都很貴,多在十五六倍。2011年3月,原投資人霸菱亞洲已經退出,小馬奔騰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吸引了超過40家機構參與競投。此輪融資7.5億元,最終由建銀國際旗下建銀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領投,信中利、清科創投、漢理資本旗下漢理前景投資基金、易凱資本等其他多家風投瓜分剩餘部分。 「當時對應當 年預期淨利潤約35倍為估值。 」曹海濤表示,隨著 A 股整體下跌,整個資本市場也在縮水,無法再給那麼高的估值,現在的併購多在10-12倍。

曹海濤還特別看好文化企業在新三板的機會,認為新三板對文化企業的支持和幫助可能會超過2009年創業板啟動時的效果。沃捷傳媒(430174) 、銀都傳媒(430230) 、典雅天地(430235) 、隨視傳媒(430240)等一批企業通過掛牌新三板,對提高企業整體估值、尋找業務合作、獲得政府補貼和獎勵,都起到不小的積極作用。

跨界併購風險

然而傳統行業公司跨界併購影視公司,也存在很多風險。

曹海濤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影視公司屬於文化創意產業,它的增長性來源於項目的數量,而非產品的標準化,所以,一是之前成功的項目製作人不代表他今後的項目也會成功,二是尤其在電視劇行業,已經遇到天花板,每年可以消化播出的電視劇數量有限。

曹海濤透露,今年以來,已有50餘家影視公司以被收購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而幾乎所有的收購合約裡都有對賭 條款。能否全部達到業績承諾,顯然會因播出渠道的狹窄而遇到天花板。

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此前向財新記者介紹,2013年電視劇產量雖然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有15000集之多。然而目前播出的平台趨於飽和,有些劇播出的困難比生產的困難大得多,表現了投資容易、製作容易;賣劇難、播劇難的現狀,其主要盈利模式還在衛視黃金時段的播出。

數據顯示,目前國產電視劇在慣於獨播的湖南衛視和央視單集價格可達160萬至180萬元,在江蘇、浙江等一線衛視聯播的單集價格可達60萬至80萬元,此外還有網絡版權、二輪播出等收入。能否有好的發行渠道,成為電視劇公司的關鍵。

李京盛介紹,2013年全年在衛視黃金時段共播出616部,而首播的新劇有266部,僅佔43%。衛視播出的有一半不是新劇,在首播的266部新劇中,獨家首播174部,佔66%。

文化產業投資人孫一介紹,目前中國電視劇年播出量在6000集左右,這意味著有很多企業生產的電視劇最後只能存在倉庫。

李京盛介紹,目前有更多企業準備上市,已經上市的要擴大規模,準備上市的還在鋪攤子,如果還是一劇三四家播放,就是現在的做劇容易、賣劇難。

多數投資者也擔心廣電總局「一劇兩星」新政可能會對影視企業帶來負面影響,雖然使得更多的劇有了發行渠道,但也使得高質量的電視劇賣價下滑。

然而,跨界併購的影視公司未來發展是否真有跨界資源整合的競爭優勢,很多人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即使上市也無法與華誼、光線等老牌企業競爭。

曹海濤表示,影視公司一方面需要創意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資金實力,同時還需要跨界整合能力,能夠把這幾項都做好的才有競爭力。

孫一指出,影視公司雖然普遍業績高增長,但優秀的團隊才是其核心資產,其他行業的上市公司由於對影視行業缺乏基礎,需格外注重後續整合,留住原有創作團隊,並注重人才建設,否則業績高增長不過是海市蜃樓。雖然在上市公司併購影視企業時會簽訂一系列對賭 協議,但是風險仍然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78

華誼20年文化產業擴張之道: 影視、明星、互聯網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52

成立於1994年,華誼兄弟可謂是名符其實的「90後」。20歲對於一個人來講剛剛成年,但對一個企業來講已走至成熟期——早在幾年前它就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娛樂公司。

20年來,華誼兄弟從一個廣告公司起家,意外涉足影視產業,製作發行、明星經紀、文化地產、遊戲網絡無不涉獵,幾乎每走一步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創了中國文化娛樂產業的全新歷史;走到今天,它已經成為內地民營文化娛樂公司中無可爭議的「老大」。

2014年,除了「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華誼兄弟還計劃投資組建北美製作公司,率先與好萊塢展開深度聯姻。但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在接受專訪時坦言,公司每走一步,並非刻意要成為某些方面的「第一個」,而是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只不過是走著走著就成了「第一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大」。至於進軍好萊塢,那不是華誼兄弟的終極目標,他還有更大的野心和理想,那就是讓「華誼兄弟」這個品牌成為一個「百年老店」。

20年之於100年,一切才剛剛起步。

簽約馮小剛,開啟中國電影「製片人制

1994年華誼兄弟公司創立之初,主營業務是廣告。1997年為了幫朋友解決資金問題,投資了電視劇《心理診所》並小賺了一筆。1998年,華誼兄弟開始投資電影並且一投就是三部——姜文的《鬼子來了》、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馮小剛的《沒完沒了》。這三部電影,前兩部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大幅虧損,只有《沒完沒了》賺了錢,華誼兄弟從此與馮小剛展開了「沒完沒了」的合作,接連推出《一聲嘆息》、《大腕》、《手機》等多部票房大賣的作品。

合作如此順利,華誼兄弟乾脆將馮小剛簽到了自己旗下,並為他創立個人工作室,展開深度合作,華誼兄弟由此也成為國內第一個跟職業導演有契約關係的民營影視公司,開創了全新的歷史。王中磊說,這種合作關係的好處,一是解決了導演的後顧之憂,他們可以專心於創作,不用為了找到投資而四處求人;另一方面,知名導演也是公司的品牌和品質保證。華誼兄弟由此也開啟了中國的「製片人制」,那就是導演只管創作,其它的讓公司來做。

果然,華誼兄弟和馮小剛「聯姻」之後,陸續推出了《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等一系列作品,成為中國影視界最耀眼的搭檔。後來因為合約到期,馮小剛雖然曾離開華誼兄弟一年,但後來又回到了公司,為此華誼兄弟給了他400萬現金和3%的股權,這個股權在華誼兄弟上市之後變成了數億真金白銀。當然,馮小剛也沒有讓華誼兄弟白白付出,《非誠勿擾2》、《私人訂製》等片都為公司賺到了巨額利潤,成為公司的一桿大旗,也成為中國電影的一桿大旗。

不過,華誼兄弟簽約的導演並不僅僅只有馮小剛一人,張紀中、滕華濤、高群書等名流大腕也都是「公司的人」,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出了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為公司賺取了巨額利潤和知名度,這也正應了《手機》中的那句台詞: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麼?是人才!

也許正是因為華誼兄弟與馮小剛、張紀中等導演的搭檔如此順利和耀眼,近年不少影視公司紛紛簽約職業導演,如小馬奔騰簽約吳宇森、樂視影業簽約張藝謀和陸川、甚至大量中小影視公司簽約新導演等,都是「依葫蘆畫瓢」。從這個角度來講,華誼兄弟公司是名符其實的「先驅」,為整個行業摸索了道路、開創了模式、樹立了榜樣。

王中磊:從去年到今年,可以看到華誼電影在出好作品的同時,它對集團所擔負的業績負擔其實是減少了,因為我們新的佈局已經開始顯現出它的效果,可能到年底做業績報表的時候,會看到電影只佔到百分之十幾、二十,以前可是五十、六十。這會給整個華誼的電影團隊帶來一個非常好的創作環境,不必有那麼重的負擔。

網羅「雙冰」、黃曉明,榮膺「造星工廠」



2000年以前,專業的藝人經紀公司在內地極為少見,絕大多數藝人從相關專業院校畢業後,都會找一個正兒八經的「單位」掛靠,比如國家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總政歌舞團、八一電影製片廠等,平時需要為「單位」幹活,不拿或者拿很少的報酬。至於接「單位」之外的活,則主要靠私人關係,與眾多明星關係都很好、且有豐厚業內資源的人於是也就成了經紀人,比如「中國第一經紀人」王京花,就與眾多明星私交極好。

2000年,時任李冰冰經紀人的王京花開公司需要投資,想跟一個機構合作,李冰冰建議她「找華誼兄弟」,恰好當時的華誼兄弟已經在影視界做得風生水起,正想謀求多元化發展,兩者於是一拍即合,組建了華誼兄弟經紀部,王京花擔任總負責人,第一批簽約的明星有7個,包括李冰冰、范冰冰、胡軍、佟大為、任泉等人。

當時以影視製作或發行為主業的娛樂公司,還沒有任何一家大規模涉足藝人經紀的,華誼兄弟於是又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

李冰冰、范冰冰等成了「華誼兄弟的人」後,為公司賺取了巨額利潤,另一方面華誼兄弟也利用自己的平台優勢讓藝人的知名度和業務量進一步提升,相得益彰。儘管2005年王京花率大批藝人離開華誼,兩個冰冰也先後離開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但這不影響華誼兄弟在內地藝人經紀領域的「老大」地位。目前中國當紅的明星當中,無論李冰冰、范冰冰、還是周迅、黃曉明、鄧超、姚晨、張涵予、馮紹峰、吳彥祖、Angelababy等人,他們要麼「是華誼的人」,要麼「曾經是華誼的人」。據統計,截至目前,華誼兄弟先後簽約過的明星藝人達300餘位,而且一手捧紅了馮紹峰、Angelababy等許多年輕明星,可謂內地娛樂產業名符其實的「造星工廠」。就在2010年10月11日,華誼兄弟在釜山與韓國六大經紀公司聯盟UAM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

華誼兄弟珠玉在前,光線、博納、星美、樂視等其它娛樂傳媒集團後來也紛紛簽約藝人,進一步朝著縱深方向發展。

王中磊:我最看重的是做人,以做人為標準。另外,既然藝人能夠進入經紀公司的視線,他就一定有潛在的能力和發展空間,這個不需要我去考慮,不過我們不會盲目簽約藝人,要有一定的合作基礎才行。我們最終想做到的就是成為國內最大的經紀公司。

成中國娛樂第一股,「不差錢時代」到來



2009年10月底,華誼兄弟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內地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娛樂企業,號稱「中國娛樂第一股」,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首先,它進一步拉近了娛樂產業和民間資本的距離,中國的影視行業由此開始進入「不差錢時代」——只要某個影視項目能夠獲得公司通過,從理論上講便不愁沒錢拍。

其二,它造就了影視行業一大批億萬富翁,馮小剛、王中軍、王中磊、黃曉明等大股東的身價都達到了好幾億甚至是十幾、幾十億,起到了巨大的廣告效應。去年王中軍大幅套現好幾億,黃曉明也在近期宣稱自己的資產「過億肯定是過億了」,饞得不少同行直流口水。

其三,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在華誼兄弟的引領下,光線傳媒、華策影視、博納影業等其它民營影視企業也紛紛上市,同時還有一大批公司諸如萬達影視、海潤影視等等著上市,據傳吳秀波和孫儷都即將因為相關影視公司的上市而成為億萬富翁。

這種局面最大的好處,是讓不少普通民眾的生活開始與影視行業變得息息相關——他們很可能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娛樂變成了一個全民關注的話題——比如2013年底《私人訂製》在國內公映時、華誼兄弟的股票反而暴跌就曾引發全民關注。如今回過頭去看,儘管當時華誼兄弟的股票下跌並不是一件好事,但也正因為這個股票下跌一度讓《私人訂製》成為話題焦點,從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它的熱賣。

華誼兄弟即將舉行成立20週年慶典,股價又開始大幅上揚。儘管起伏有時,但民眾對娛樂文化產業的關注和信心還是可見一斑。

王中磊:上市是一個不能忽略的時間截點,上市之前跟上市之後企業的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一個私營企業變為公眾公司,整個管理體制、經營體制,包括我們這些創始人、經營人,理念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推出「文化旅遊」 ,「小剛公社」將顛覆產業鏈




6月6日,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將在海南觀瀾湖旅遊度假區舉行開街儀式。這個項目從2011年便開始打造,2014年春節曾試運營4天,共接待遊客5.4萬人次。華誼兄弟2013年的年報數據顯示,項目公司「海南觀瀾湖華誼馮小剛文化旅遊實業有限公司」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2.28億元,淨利潤為5361萬元。

除「電影公社」外,華誼兄弟還在深圳、蘇州佈局了實景娛樂項目,也將於近年推出。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電影和實景娛樂將成為未來華誼兄弟「三駕馬車」中的兩駕——還有一駕是遊戲,最賺錢的板塊之一。

當然,依託影視、利用文化旅遊賺錢,華誼兄弟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橫店影視城在這方面已經做得相當成熟,萬達集團近年也在全國各地建設文化旅遊重鎮;但是,依靠某個導演或一家公司的影視作品來建立相關的文化旅遊項目,華誼兄弟仍然是第一個。

業界認為,如果華誼兄弟的「電影公社」經營得好、利潤豐厚,國內其它大型娛樂公司的文化旅遊項目也將迅速崛起。以後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拍完,其耗巨資搭建的片場將不必再費時費力拆除,而是可以作為旅遊景點保留下來;至於那些天然的外景地,則更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旅遊景點,繼續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將從一定程度上顛覆中國影視行業的產業鏈,使其變得「可持續發展」。

王中磊:因為(上市)有了一個資本槓桿,當你認定了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個槓桿,你可以用發債,你看連馬云都可以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集資,去拍攝一些作品什麼的,我覺得這些都給我們這樣的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佈局遊戲和互聯網,力圖做「娛樂航母」

除了影視製作發行、藝人經紀等傳統的線下板塊,華誼兄弟近年還開始涉足遊戲並佈局互聯網,力圖做中國的「娛樂航母」。據統計,雖然華誼兄弟的遊戲業務剛剛開始,推出國內首款月流水過億的手游作品,目前每天300多萬活躍玩家。

互聯網方面,2011年5月9日,騰訊公司與華誼兄弟共同宣佈,騰訊對華誼兄弟進行戰略投資人民幣近4.5億元。投資完成後,騰訊持有華誼兄弟4.6%的股權,成為華誼兄弟第一大機構投資者;眾所周知,騰訊是目前國內最大也最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

王中軍說,之所以進軍遊戲和互聯網,是因為華誼兄弟未來是大娛樂的格局,它絕對不是一家電影公司,而是一家綜合性娛樂公司,且「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娛樂公司」。

對此最好證明的就是,去年華誼兄弟與韓國Showbox合拍的《大明猩》首次實現了中韓合拍片票房過億的壯舉。今年,華誼兄弟目前正在謀劃直接在美國設立製作公司,以好萊塢為跳板,把自己的觸角伸向全球。

王中磊:全娛樂平台就是打通整個產業鏈,因為華誼是一個內容公司起家的,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優勢。如今人民生活已經進入到互聯網時代,所以你的娛樂不可能不去做這方面的佈局。華誼在互聯網的佈局其實也是為了最傳統的內容部分,可以跟現代的人的生活方式有所接觸。

說起華誼的終極目標,王中磊坦言,自己和中軍只設立了一個目標,就是「希望華誼兄弟的品牌能變成一個百年老店」,即使未來公司交由職業經理人管理,但「這個品牌仍是屬於我們這個國家的,仍屬於我們這個本土的」。

作者: 喻徳術
文章來源:騰訊娛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906

【行業觀察】萬達電影:「院線第一股」大熱門 影視帝國模式需慎行

http://www.iheima.com/thread-12182-1-1.html
影院經營業績突出

萬達院線日前在證監會網站進行了財務狀況的預披露。其招股說明書顯示,在IPO要求的3年報告期內,截至2013年底,下屬影院經營業績表現突出,影院票房收入自2011年的17.85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31.61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33.07%。

而作為行業領先的影院投資建設及運營商,截至2013年底,其在全國73個城市擁有已開業影院142家、1247塊銀幕。最近3年,萬達院線的營業總收入由2011年的220869.48萬元增長至2013年的402255.75萬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34.95%。在2009至2013年間,萬達院線年票房收入、市場份額、觀影人次連續5年均位列全國院線第一名。

萬達院線總經理葉寧曾表示,萬達院線既做院線公司,同時也做影院業務,能夠同時「吃」進院線約5%的票房分賬以及影院約50%的分賬,僅此一點,其盈利水平就高於大多數院線公司。更為重要的是,捆綁商業地產共同發展的運營模式,成為萬達院線持續高增長的關鍵所在。

萬達院線本次擬發行新股數量與公司股東公開發售股份數量之和,不低於本次發行後總股本的10%,且不超過6000萬股。本次募集資金到位後,將用於影院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預計總投資20億元,計劃全部使用募集資金進行投資。

高品質觀影服務凝聚人氣

萬達院線招股書指出,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為上海聯和、中影星美等國內院線公司,目前尚不存在同行業A股上市可比公司。其招股說明書指出了自身的核心優勢,如快速的跨區域擴張能力、超強的連鎖經營能力、品牌影響力等。

至2013年,萬達院線共有下屬37家影院躋身國內影院票房收入百強,60家影院進入影院票房收入200強。而在其被業界稱譽的放映技術方面,率先在國內引進雙機3D技術和RealD3D技術,並採用數字影院管理系統(TMS系統)進行聯網遠程放映管理。同時,已與加拿大IMAX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截至2013年底,已投入運營的IMAX銀幕合計89塊,約佔全國IMAX商業銀幕數量的2/3,是全國擁有IMAX銀幕數量最多的院線,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

此外,萬達院線於2012年推出了自有巨幕品牌「X-Land」放映系統,已推出自主研發且集成領先電影放映工藝技術的X-land巨幕27塊,提供了較為高端的觀影體驗。

高品質的觀影服務為萬達院線股份凝聚了較高人氣:2012年和2013年,其觀影人次分別達到5841萬人次和7780萬人次,人次增幅達33%,會員數量突破1100萬,顯示出觀眾對其服務品質的認可。

萬達院線也推出了自身的電子商務平台:萬達電影網新版自2011年5月上線,完成了在線購票、會員服務、綜合性支付平台等功能,萬達電影手機客戶端及WAP網站同步上線。2013年,萬達電影網瀏覽量共計1.58億次,訪問用戶數2311萬,網站註冊會員超過400萬人,重要檔期網上票房銷售佔比超過30%。

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對於電影產業的發展前景,萬達院線的判斷也詮釋著其影院投資大方向。萬達院線認為,城市居民文化娛樂消費升級、政策推動、技術升級等均為電影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盜版、新媒體分流等均可能影響觀影人次增長,同時,我國共45條城市院線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有影院、跨區域發展的優勢,行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大。

萬達院線承諾,募集資金到位後,他們將持續擴張業務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並通過細化經營管理、建設以會員和電子商務為核心的系統管理平台、拓展衍生業務等方式提高公司未來回報能力。

對於萬達院線的上市進程,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排隊IPO的影視企業中,有多家均為院線及影院投資公司,如金逸院線、上影股份等。前者如萬達院線一樣,均是依託各自強大的房地產母公司進行擴張,但這兩家擬上市公司財務情況均較為明晰,資產剝離得較為乾淨,因此雖然涉及關聯交易,但估計證監會會給予較高寬容度。

有分析認為,在其他院線還在租金成本上「精打細算」的時候,萬達和金逸兩大院線的母公司優勢短時間內難以被超越。一些專家甚至表示出對於國內電影院線將萬達一家獨大、面臨上市斷層尷尬的擔憂。不過,業內人士指出,萬達院線上市之後,從某種意義上講,提升現有跨區域院線、影院的管理水平,應該比其擴張規模更早提上日程。

【行業觀察】市場爭奪戰:「影視帝國」模式需慎行

在本批IPO影視企業中,院線及影院板塊浮出水面,共有萬達院線、金逸院線、上影股份等將募資方向定為影院的擴張。從大形勢看,國內整體影院銀幕覆蓋面還不夠,但為業界關注的是,同業競爭也趨於白熱化,觀影人次增長遠低於銀幕增長、單塊銀幕盈利水平下降等信號也為業界擔憂。同時部分以影視製作起家的上游企業,也向影院發起了衝鋒號,加入了影院生存爭奪戰。

「關鍵看誰能像電商一樣『把錢燒到最後,把別人擠垮』。」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談道。從此次幾家院線公司看,萬達院線實力最強,在大多院線公司處於虧損的局面下,金逸院線近幾年開始出現良好的增長勢頭。而上影股份雖然為國企,但起步晚,並沒有太大優勢。

「影視板塊裡,我較為看好萬達院線和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的上市進程。」魏鵬舉說,幸福藍海是典型的上游企業,雖然影視劇的收入較大程度上依託於其母公司江蘇廣電集團,存在關聯交易,但其近年來利潤增長和業務擴展穩定。從短期看,關聯交易對投資人是有好處的,所以預計證監會會持寬容態度。

魏鵬舉不看好江蘇廣電有線的商業模式,他認為,江蘇廣電有線對政策、優惠、區域行政壟斷的依賴度很高,業務模式單一,主要依靠有線電視收視費。而在如今三網融合、互聯網電視崛起的局面下,未來盈利能力堪憂。尤其絕對控制股東「缺席」,這導致未來它的經營決策效率會較低。

「幸福藍海此後肯定也會朝著全產業鏈方向發展,值得一說的是,當下影視類企業的全產業鏈經營思路。」魏鵬舉認為,全產業鏈運營從理論上講是正確的,美國大型的文化傳媒集團均是此模式。但放眼世界上的大型傳媒集團,更多追求的是跨區域、多業態、跨行業的全產業鏈架構。

以美國為例,「派拉蒙法案」秉承的「反托拉斯」原則是有道理的,他們強調將生產企業和下游環節嚴格區分開,一方面是反對生產、渠道的壟斷經營,另一方面,是防止上游企業將重心放在批發零售市場,坐地生錢,而忽略了本身內容生產上的創造力和活躍度。而中國由於目前部分文化領域是限制民營進入的,很多全產業鏈經營均是在狹小市場(如電影)裡進行,試圖形成絕對壟斷,一些企業做「地主」的發展苗頭已開始抬頭。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也談道,在往綜合性文化傳媒公司發展的道路上,已上市的文化企業不能「高枕無憂」。如電影類企業,中國電影市場也就是350億元的票房空間,在此基礎上不會有太大增長,而隨著院線數量的迅速增加,激烈的競爭必將導致電影票價進一步下降,進而導致票房的下降。放開狹小市場,往綜合性的文化傳媒公司方向發展,或許能拓展另一片發展空間。

來源:贏商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22

海潤影視停牌5個月後,25億欲借殼申科股份圓上市夢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074
前幾年赴港IPO未果的海潤影視終於實現了上市夢。停牌整整5個月之久的申科股份(002633)昨日晚間公佈了海潤影視的借殼方案:公司擬將除募集資金餘額以外的全部資產和負債置出,並擬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置入資產海潤影視100%股權。

而即將變身為影視公司的申科股份昨日也發佈重組方案稱,申科股份將持有海潤影視100%股權。屆時,海潤影視將借殼申科股份A股上市,而作為公司股東的藝人孫儷等簽約明星持股比例達5.6%。

  

交易完成後,申科股份將持有海潤影視100%股權,主營業務將由滑動軸承生產銷售轉變為電視劇製作發行,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劉燕銘。公司股票今日復牌。
  
從申科股份停牌前兩三個月的走勢來看,明顯有「聰明」的資金深度介入和潛伏。公司股價從去年12月3日最低點7元起步,到今年1月24日停牌收盤價9.29元,漲幅超過30%。
  
根據方案,申科股份擬將除募集資金餘額以外的全部資產和負債作為擬置出資產,整體作價為44463.96萬元。其中,擬置出資產中等值2.94億的資產和負債與劉燕銘等50名交易對方所持海潤影視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剩餘部分價值15063.96萬元將全部出售給何全波,後者以現金方式向申科股份支付。
  
擬置入資產與擬置換資產之間的差額部分,由申科股份向劉燕銘等50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經交易雙方協商確定,擬置入資產海潤影視100%股權作價為25.22億元,扣除2.94億元的置換部分,剩餘差額部分22.28億元由公司發行股份購買,發行價格為8.28元/股,合計發行數量為26912.64萬股。
  
資料顯示,海潤影視是我國目前最大民營電視劇製作公司之一,主營業務包括影視策劃、製作、營銷、廣告電視劇植入、經紀等娛樂業務,並擁有孫儷、甘婷婷、趙麗穎等眾多簽約演員。海潤影視早期以「海岩劇」在市場聞名,曾推出《永不瞑目》、《玉觀音》等作品,隨後電視劇製作範圍逐步擴大,目前已拍攝的電視劇超過80部。其中,2013年共拍攝16部電視劇,約700集。
  
經審計,截至2013年末,海潤影視總資產為13.985億元,淨資產為7.587億元,其2011年度至2013年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58億元、3.58億元和6.2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2574.93萬元、2079.36萬元和13066.30萬元。
  
在此次的借殼預案中,海潤影視還給出了《業績補償協議》。補償義務人承諾,擬置入資產2014年至2016年合併報表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80億元、2.40億元和2.91億元,合併報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72億元、2.28億元和2.7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與華誼兄弟類似,藝人資源豐富的海潤影視擁有不少明星股東。據媒體報導,國內知名女演員孫儷持有海潤影視股份數為202萬股,佔總股本7758萬股的2.6%,從海潤影視此次作價22.55億元來測算,孫儷持有的股份價值高達逾6500萬元。另外,男演員連奕名持有43.5萬股,女演員蔣欣則持有3萬股。

文章來源:商報、中國經濟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97

被BAT嚇得顫抖的很多影視公司,連「用戶」是什麼都還沒弄懂

http://www.iheima.com/thread-43586-1-1.html
文/包冉

互聯網公司成為各大影視節上的常客,這已經是老皇曆了。但在今年的上海電視&電影節期間,BAT、視頻網站和門戶們,卻讓影視界變得很不淡定起來。

不淡定的症候分幾種。有的是熱情四溢的擁抱,比如東方衛視與阿里巴巴互動娛樂的全面合作,包括打造專投其綜藝節目的「娛樂寶」、聯合開發電視與電商的交易閉環、探索綜藝品牌節目的衍生產品開發;

有的是聲聲急快的質問,比如保利博納的於冬質問「娛樂寶什麼時候會賠錢?」有的是明確定義和定性,比如高軍老師說「電商網絡對於電影事業來說,是攪局者!是投機人!」

之所以不淡定,大概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互聯網公司挾巨量資本殺入影視業,對增長迅速但規模不大的影視業來說,很容易產生全方位顛覆的恐懼;

其二,今天的互聯網,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分發通路,而是綜合了社交網絡、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和O2O、OTT傳播能力的巨大生態場,進入這個生態場,唯有被裹挾,無幾可能保持獨立;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傳統影視業雖然有品牌、有傳播、有觀眾、有粉絲,但最缺的是互聯網公司真正擁有的——用戶。

其實,用戶就是觀眾和粉絲,但反之不然。因為沒有自己的平台和統一帳戶體系,就沒法對觀眾和粉絲的行為進行追蹤、信用進行記錄、消費進行閉環、社群進行構建。

所以,東方衛視總監李勇想,要通過與阿里巴巴的合作,讓觀眾參與到節目製作全程中來,要知道到底自己的用戶是誰;

所以,儘管電影公司老總們嘴上在質疑,但絲毫不妨礙華誼兄弟花2.66億買下電影訂票網站「賣座網」,為的就是獲取用戶。

必須說,華誼的動作是對的,而其他侷限於業務層面的跨界合作,都無法讓影視機構從互聯網公司獲取真正的用戶。

為什麼?

首先,用戶是一個動態概念,絕非一個靜態的註冊ID。從匿名的觀眾,到實名的用戶,核心是圍繞其註冊ID的平台行為與數據統計、關聯和運營。而這個平台,就是互聯網公司的核心資產,不可能向你無條件的全面開放。

其次,用戶是一個黏性概念,黏住的是資源匯聚的平台,而非單點突破的影視作品,哪怕你的作品再出彩、再大咖。以娛樂寶為例,其投資指向可以是電影、綜藝、遊戲、漫畫……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產品都可以成之為標的,東方衛視可以是其中一期,但不可能是期期。

第三,用戶是一個惰性概念,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業態之豐富、創新之頻繁、關係之緊密、平台之壟斷,已經極大的增加了用戶的平台切換與轉移成本。比如,強大如阿里巴巴,想在微信之後再搞一個「來往」,事實證明只能是徒勞無功。

那麼,是不是除了資本併購,就不能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了?答案當然不是。

事實上,缺乏技術思維和技術自覺,一直是影視內容機構的短板。從社會專業分工的角度看沒問題,但從具體單位的運營看,就是大問題。

比如,開放平台與統一帳戶體系,在互聯網界已經非常成熟,BAT平台無法撼動,那就加入其開放平台,通過統一帳戶體係獲取用戶、流量和現金流,遊戲公司就是這麼幹的,電視台和影視公司為什麼不能嘗試?

再如,成立時間不長的小米、陌陌們,通過智能手機和MIUI系統(准OS),通過APP,獲取了數千萬黏性極強的用戶,硬生生在BAT之外建起了一個自己的用戶平台。

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創業者的第一意識一定是「打造入口,獲取用戶」;而非互聯網機構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我有資源,你出用戶」。

一點差別,可惜就可惜在這裡。


本文首發《南方電視學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86

BAT殺入影視業:電影公司將為它們打工?

http://news.iheima.com/show-10-144029-1.html
今年,互聯網巨頭們對於電影的熱情空前高漲。
 
6月17日,騰訊在上海電影電視節期間宣佈推出「為虎添翼」電影計劃,宣佈進入電影業。今年,騰訊將投資《鍾馗伏魔:雪妖魔靈》等6部影片。
 
6月25日,文化中國傳媒發佈公告,確認阿里巴巴集團斥資62.44億港幣收購該公司近60%股份的交易完成,文化中國傳媒將更名為阿里巴巴影業。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預期將擔任公司總裁,李連杰將擔任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王家衛、陳可辛、周星馳等大牌影人都將加盟,「跟著馬云混」。記者瞭解,已經有不少國內一線的編劇和劇本創作團隊收到了阿里方面的邀約。
 
今年2月份,外媒報導稱,李彥宏已經投資了一家位於美國洛杉磯的影視製作公司,首個項目便是斥資4000萬美元製作根據《西遊記》改編的3D動畫電影《悟空》,而百度旗下的愛奇藝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自制計劃,簽約了大批影視精英和頂級工作室。
 
不只是BAT,視頻網站更是雄心勃勃,最早殺入影視行業的互聯網公司樂視,據傳正在醞釀與好萊塢的突破性合作。此外,優酷土豆也蠢蠢欲動,已經在小範圍試水大電影。
 
「騰訊進入電影行業不是做『侵略者』,而是想『為虎添翼』,我們希望利用自身優勢,為中國電影創造出倍增甚至是數量級增長的可能性。因為騰訊是一個大的平台和渠道,有幾億的用戶及支付系統,有變現的團隊和能力,是一個足夠大的翅膀,能把各種可能性變成現實。」騰訊公司副總裁兼騰訊在線視頻部總經理孫忠懷告訴記者。
 
土豪齊聚 互聯網最紅
 
「中國養豬的、做乳製品的、開餐館的、做金屬管材的、賣五金的、放煙花的企業有什麼共同點?答案:都變成了影視公司。」易凱資本有限公司CEO王冉在微博上調侃。
 
據不完全統計,從今年年初至今,平均每4個交易日就會有一起和影視傳媒有關的或併購、或融資、或借殼、或參股的事項在交易所披露,A股內影視行業併購案接近20件,涉及資金近200億元,資本的活躍程度可見一斑。
 
而在這股資本熱潮背後是一個已經隱約可見的巨大蛋糕。2003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10億元,10年之後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年度總票房已經突破了200億元。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電影票房已超100億元,今年全年則有望突破300億元,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的電影消費市場。
 
但是,和過去大批煤老闆、房地產商投資影視產業不同,這次互聯網這次互聯網將會是更深層次地介入、改變甚至顛覆這個行業模式和遊戲規則,因為他們擁有渠道,而內容和渠道在整合過程中,將會產生全新的「化學反應」,而並非只是簡單的「物理疊加」。
 
「一年之前,大部分的電影公司只是把視頻網站當作一個通道而已。但現在,很多電影公司已經把視頻網站當作營銷主戰場。所以說互聯網是一個很有效的平台。」優酷土豆集團高級副總裁朱輝龍告訴記者。
 
三大創新重塑電影產業鏈
 
互聯網公司正在重塑幾乎所有行業,當然也包括電影。儘管互聯網公司「拍電影」還都在試水階段,但其實已經玩出了很多新花樣。
 
首先,真正的「大數據電影」將出現。無論是掌握社交數據的騰訊,還是掌握電商數據的阿里,抑或掌握搜索數據的百度,都可通過大數據挖掘,真正瞭解觀眾的需求,拉近電影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甚至讓觀眾參與到影視製作的每個環節。
 
此外,互聯網公司也可能重塑電影製作模式。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主要靠幾位名導演和名演員支撐,如果沒有大明星、大導演,投資方就會非常猶豫,於是,所有製作公司都在搶奪有限的明星資源,形成了畸高的演員片酬,而真正決定品質的製作費用反而被壓得極低。互聯網的草根文化可能會提供新的可能性,用小成本就能拍出賺大錢的好電影。
 
其次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互聯網時代的電影不僅僅依靠票房,而是真正將電影製作成全產業鏈的產品。「我們可以先與香奈兒談好,它生產1000雙某限量款鞋子,付費多少,我保證它在劇集中有多少秒的鏡頭。另一方面,我和京東談好,讓它賣這1000雙鞋。之後,在劇中某一集的高潮階段,女主角踢了男主角一腳,此時女主角正穿著這雙鞋,有個特寫,此時屏幕下方有彈窗,彈窗就是京東賣這款鞋的鏈接。也就是說,當劇還在播,我們就已經盈利了。」孫忠懷說。
 
第三是電影發行渠道創新。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電影與觀眾接觸和交流的方式不僅僅侷限於影院,也不會止於短短數週的上映期。「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會進一步拓寬電影行業的發行渠道。每一部手機都可能是一塊電影屏幕,移動互聯網平台提供的實際上是一個永遠在線的電影院。相比於常規的院線和版權收益,電影發行商在移動平台的收益將會更加長效和穩定。同時,移動視頻平台的崛起也會讓更多小眾、專業的電影走入公眾的視野。」移動視頻平台100TV創始人兼CEO劉述堯告訴記者。
 
在劉述堯看來,更大的機會還在於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在三四五線城市,電影院並不是那麼普及,手機則成為人們娛樂的主要方式,這個現象在廣東、江浙滬一帶的工廠密集區更為明顯。因為娛樂資源的稀缺,他們比一二線城市的用戶更願意為手機上播放的內容付費,這為電影進入互聯網收費點播鋪平了道路。」
 
樂視網網站事業群運營總裁高飛告訴記者說:「長期以來,藝術是一條線,科技是一條線,這兩條線是平行線,有了互聯網的載體,我們能夠讓科技和藝術產生交匯。這個變化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可以見證這個行業的變革,就是最大幸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82

起底中國影視上市公司10位大佬:他們踩准了文化產業的什麼契機?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0/144815.html
2014年,影視公司借殼上市成為了最熱門的標的,儘管由於過熱有可能導致估值過高,但大牌明星的入股、大製作影片的過億高票房,仍然調起了不少投資者的注資與關注熱情。例如,阿里影業中的李連杰、王家衛、海潤影視中的孫儷、趙麗穎這些明星股東無疑成為最為吸引眼球的「點」。這些上市的影視公司到底如何上市融資?它們身後的控權"大佬"又是些怎樣的人?他們在創業之初又經歷什麼?又是如何找到屬於他們的光明「錢途」?

綜合新華網、證券日報、《理財週報》、《杭州日報》、《廣州日報》等。

一、「資深操盤手」張強:上億身家 險成韓三平繼承人

\

年齡:50歲

職位:阿里影業CEO

身家:2014年3月,阿里宣佈將以62.44億港元投資獲得文化中國59.32%股份,成為文化中國的第一大股東,張強身家上億毋庸置疑。

成績:獲得華表獎和金雞獎等多項大獎的《中國合夥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及票房高收的《小時代1》《小時代2》等。

背景:在中國影視傳媒行業擁有逾25年經驗,此前張強一直在影視傳媒公司就任管理要職。1985年7月,張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得中國語文學士學位,後前往北京電影學院攻讀研究生,於1988年獲得電影美學碩士學位。後前往峨眉電影製片廠工作,2000年回京,任職於北京紫禁城信都電視文化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2004年後擔任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同時兼任北京電視台副總編輯。2011年11月起出任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在成為阿里影業總裁之前,張強在中影股份擔任副總經理。分管中影股份的策劃部門、電視分公司及營銷分公司。張強擅長項目開發,這與其長期專業的科班學歷背景和資深的行業從業經歷有關。

張強的中影工作背景這一次格外引人注意。有消息稱,在3月份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退休時,張強還曾被認為是董事長候選人。不過該職位最後由喇培康擔任。

二、「電視劇女王」趙依芳 :華策影視做到極致!

\

年齡:55歲

現職:華策影視總經理

身家市值:140億(截止2013年)

背景:1992年,33歲的趙依芳辭掉東陽市廣電局副局長等職務,到省城杭州「下海」。同一年,一大批體制內的人離開體制,下海創業,他們中誕生了陳東昇、馮侖、王功權、潘石屹、易小迪等一批當下著名的企業家,後來這些企業家被稱為「92派」。

1992年下海之初,趙依芳在東陽老鄉、浙江廣廈老總樓忠福投資控股的浙江華新影視公司任總經理,其間開發了中國第一個證券類節目《今日證券》,浙江華新還成為第一家拿到拍攝電視劇甲種經營許可證的民營企業——1995年,拍攝了14集連續劇《子夜》,當時投資只有幾百萬元。趙、樓兩人合作直到2005年,其後,趙依芳帶著部分骨幹自主創業,成立浙江華策影視有限公司。

借助之前積累的經驗和資源,華策發展的速度很快,2010年10月,華策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回憶起創業二十餘年的經歷,趙依芳不無感慨地說:「華策整個發展的歷程與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是同步的。」2013年,華策影視就做了A股最大的一單電視劇公司併購,斥資16.52億元一舉併購與華策電視劇年產量相仿的克頓傳媒,成為國內體量最大的電視劇公司。收購克頓後,華策電視劇產能達到年產1000集,也就是每年10部國產電視劇中,就有1部是華策出品。成為當之無愧的「電視劇第一股」。

成績:製作《鹿鼎記》、《西風烈》、《歸來》、《小時代3》、《全家福》、《雪豹》、《聽風者》、《分手合約》等,千集(部)影視作品,多部作品榮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華鼎獎」等重要獎項。

三、「民營大鱷」劉燕銘:海潤影視借殼上市 三年磨一劍

\

6月22日晚間,申科股份公告稱,公司擬將除募集資金餘額以外的全部資產和負債置出,並擬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置入資產海潤影視100%股權。早在2011年,海潤影視就啟動上市日程,最開始計劃赴香港上市,後因香港股市低迷而推遲上市計劃。此後,又逢國內IPO停滯一年。如今,海潤影視終於圓夢上市路,可謂三年磨一劍。

職位:海潤影業總裁、創始人

年齡:51歲

身家:截至2013年末,海潤影視總資產為13.985億元,淨資產為7.587億元。

背景:劉燕銘:海潤1963年8月11日出生於北京。 1981年在中國展望出版社工作。 198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進修。 1983年底協助著名老報人周沙塵先生創辦《老人天地》雜誌,任記者,編輯、責任編輯。1985年因工作表現出色,被破格提升為《老人天地》雜誌社編輯部主任,時年22歲。萬里委員長曾對他說,沒想到辦《老人天地》雜誌的小記者是那麼小的一個人。

1986年進入北京電視台工作,任文藝部製片主任。 1989年7月辭職離開北京電視台。1989年11月籌劃成立「海潤國際廣告有限公司」,是公司的創始人,任總經理、董事長、首席廣告導演。

從出版社臨時工、記者、廣告人再到影視公司老闆,劉燕銘闖蕩江湖三十餘年,一直遊走在商人和文化人之間。面對商業夥伴他果敢、靈活,面對媒體他則率直、親切。或許是骨子裡濃厚的文藝氣息,成就海潤電視劇口碑和收視雙贏局面,即使收視率不高,很多劇他們依舊大力打造。曾捧紅陸毅、孫儷、劉燁、印小天、王珞丹等一批明星。目前依然保有孫儷、吳奇隆、鐘漢良等明星的合約。

成績:《宰相劉羅鍋》、《亮劍》、《永不瞑目》、《玉觀音》、《士兵突擊》、《潛伏》等電視劇作品。截至目前製作完成並發行超過100部電視劇作品,投資了10多部電影作品,2011年至2013年,公司年電視劇產量分別為263集、214集、472集。

電影方面:《毒戰》、計劃《單身男女2》等。自2001年至今,海潤影視的作品幾乎囊括了「五個一工程獎」、「金鷹獎」、「飛天獎」等國內外近百項大獎,被中國傳媒界評為中國年產量最高、獲獎最多、品質最好、在民間最具知名度的影視製作公司。

四:「娛樂首富」王長田:光線傳媒「吸金大戶」
 

\

年齡:49歲

現職: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

王長田身家:123億,中國富豪榜的第45位

背景:王長田生於遼寧省大連市,1988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1990年,他進入《中華工商時報》,三年後升任市場新聞部副主任,那時他可能是升得最快的記者。1991年後,王長田調入《中國工商報》,並曾經嘗試去東北做生意,雖然沒有走通,旋即折返又做起了記者,但這對於王長田來說,是最具有現實意義的一次下海。

一直到1995年,王長田走進北京電視台,與張錦力、李德來一起創辦了財經欄目《北京特快》,收視率非常不錯,其中《娛樂現場》、《音樂風雲榜》和《體育界》已成為中國內地極具影響力的娛樂資訊節目。借助在電視傳媒上的實力,他推出流行音樂頒獎典禮--「音樂風雲榜頒獎盛典」並在中國音樂界引起極大轟動,被媒體譽為「中國的格萊美」。

王長田及其妻子杜英蓮在1998年創立了光線電視(光線傳媒前身),憑藉《中國娛樂報導》節目一舉成名。王長田東拼西借湊足了10萬元,在一個由民居改建的簡陋寫字樓裡開始了創業。要資訊,就必須先建立網絡。一切從零開始,王長田拿出了當初做記者時的那股闖勁,挨個打電話索要各藝員、演藝公司和娛樂機構的電話,碰壁受冷眼是可想而知。一年後,王長田的公司已經兵強馬壯。這個小小的私營電視製作公司已經擁有了一個龐大的娛樂新聞採編隊伍。老記們滿天飛,甚至出國採訪,除了中央電視台,連省級電視台都難以想像的事情被王長田變為現實。越來越多的明星主動找上門來,王長田建起了一個搭建起一個集歌、影、視等在內的娛樂通訊網絡。無論娛樂業發生什麼事,光線就能迅速「撲」上去。

2008年7月30日,光線傳媒對外宣佈,獲得北京銀行超過1億元的貸款額度,為重啟上市做鋪墊。2011年8月3日光線高調上市,記者出身的王長田身家暴漲至逾40億元。有統計數據顯示,光線傳媒已投資了7家公司。其中遊戲公司三家,分別為天神互動、熱鋒網絡、仙海科技;歡瑞世紀、新麗傳媒兩家電視節目製作公司以及動畫公司藍弧文化3家,另外光線還曾投資視頻社交公司呱呱視頻。

成績:製作《泰囧》、《致青春》、《中國合夥人》、《爸爸去哪兒》等電影;《新閨蜜時代》、《古劍奇譚》、《月供》等多部電視劇的發行。

五、「電影巨頭」王中軍:華誼兄弟的影視王國

\

年齡:54歲

現職:北京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總裁。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身家:華誼兄弟市值310億,王中軍持股26%,市值約80億人民幣。

背景:王中軍小時候不僅是一名運動健將,更立志考取中央美術學院,但事與願違,王中軍名落孫山。儘管與「畫家」的夢想擦肩而過,但王中軍開始了另外一段人生。在美國留學期間,王中軍一天工作15個小時,「開車送外賣,人家給小費,一塊或者五塊,甚至更少。」五年後,王中軍和妻子帶著辛辛苦苦攢下來的10萬美元回國創業。1998年,一個意外的機會,出於幫助朋友解決資金短缺的初衷,王中軍一腳踏入了電影圈。而這一次充滿風險的投資,不僅誕生了三部電影:《鬼子來了》《沒完沒了》和《荊軻刺秦王》,更讓王中軍結識了一位日後令其獲益匪淺的導演——馮小剛。

現在王中軍領軍的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堪稱內地文藝界的「王牌軍」,旗下擁有當紅演員、歌手,電影公司有馮小剛挑梁,新晉開發的電視劇公司也有《士兵突擊》這樣的代表作。然而,「華誼」前身只是一個廣告公司。2001年1月,王中軍成立華誼兄弟太合文化經紀有限公司;2009年9月27日晚,證監會宣佈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第七批創業板擬上市企業審核,擬發行4200萬股A股,發行後總股本約為16800萬股;發行前每股淨資產為2.22元。

成績:《唐山大地震》、《沒完沒了》(1999)、《鬼子來了》(1999)、《大腕》(2001)、《尋槍》(2002)、《天地英雄》(2003)、《手機》(2003)等十幾部電影,此外還有近二十多部電視劇,包括資拍攝電視劇《夢斷紫禁城》、《士兵突擊》、《我在天堂等你》、《我的團長我的團》、《鹿鼎記》、電視連續劇《蝸居》等。

2013年10月,全國工商聯60華誕之際,《中國工商》雜誌、華商韜略編輯委員會、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聯合發起《民營力量璀璨中國夢想——100位對民族產業貢獻卓著的民營功勛企業家》榮譽報導活動,彰顯民營經濟及民營企業家的民族成就與國家貢獻,王中軍獲「對民族產業貢獻卓著的民營功勛企業家」榮譽。

六、「發行第一人」於東:博納影業的娛樂王國

\

年齡:43歲

現職:博納影業集團現任總裁及創始人

身家:不詳

背景:於冬1971年生於北京。1993年,23歲的於冬從電影學院畢業。當時正好遇到中國電影改革,電影廠要打破原來的統購包銷的方式,搞自主發行。於冬班上的17個同學,畢業後都去了各大電影廠。北京人於冬被分配進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當時號稱亞洲第一大廠。於冬最初是北影廠一個普通的發行員,發行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全國的各條院線、主要影院發行北影廠的電影。憑藉勤奮努力和極佳的人際溝通能力,於冬在那時便已嶄露頭角,很快受到了時任北影廠廠長韓三平的賞識和提拔,成為了有史以來北影廠最年輕的科級幹部。

1999年,懷揣著對電影的執著與夢想,29歲的於冬和幾個夥伴創立了博納文化公司,公司主營電影發行。當時公司註冊資金30萬元,其中27萬都是借的,只有3萬塊是於冬多年的積蓄。並獲得了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第一塊「電影發行牌照」。在海外更是贏得了「中國的米拉麥克斯」的美譽。2003年到2008年,博納幾乎壟斷了80%進入內地的港片發行業務,發行了《無間道Ⅲ》、《頭文字D》等賣座片。2010年12月,40歲生日之前,於冬把博納影業帶到紐交所上市。

目前為止,保利博納在中國已發行近百部電影,總票房達到7990萬美元(7億人民幣)。於冬已經成為國內最成功的民營電影公司的管理者之一。

成績:《和你在一起》、《我的兄弟姐妹》、《無間道Ⅲ》、《雙雄》、《頭文字D》等成功躋身電影投資製作的領跑行列。影院投資方面,截至2014年初,博納投資建設的影院達到30家,其中已投入運營的影院22家,共計銀幕182張,覆蓋北、上、廣、成都、武漢等19個重點省市。未來五年內,博納影院在全國將增建至100家,共計超過800張銀幕。

七、吳宏亮:唐德影視的明天

\

年齡:不詳

現職: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身家:過億

背景: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製片管理專業,曾在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電影合拍部及世紀英雄電影投資有限公司擔任領導職務,在此期間,帶領製作團隊參與製作了多部製作精良、品質上乘的影視劇作品,均得到了良好的投資回報,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同時,在多年的公司運營管理的工作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並具有極強的投資決策能力,是業內資深的出品人、製片人。

成績:《永不消逝的電波》、《金大班》、《心術》、《雪狼》等電視劇作品。公司2013年電視劇業務收入2.3億元,佔營收比重72.55%,公司去年淨利潤近6400萬元。

八、「影視圈黑馬」劉德宏:華錄百納4年300倍增值

\

年齡:49歲

現職:北京華錄百納影視有限公司總經理

身家:4億

背景:劉德宏1965年12月出生,1990年至2000年任職於遼寧廣播電視音像出版社,歷任發行部經理、副社長;2000年至2002年任職於北京百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於2002年6月起任職於北京華錄百納影視有限公司,擔任經理。於2008年9月起任職北京華錄百納影視有限公司董事,2010年8月北京華錄百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續任董事、總經理。曾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製片委員會第8屆「全國十佳電視製片」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全國十佳電視劇出品人」。」。

他從音像製品做起,不太擅長於自我標榜,見諸媒體報端的次數少之又少。比起出品人這些懸乎的頭銜,他更喜歡稱自己為「經營者」。在他看來,華錄百納能成功,秘訣只有一個:從來不做不擅長的。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開疆拓土的野心。劉德宏十年前就給這個公司取了名——百是百代的百,納是華納的納,世界上音樂和影視業屈一指的業界龍頭老大。

成績:《漢武大帝》《媳婦的美好時代》《王貴與安娜》、《雙面膠》、《紅樓夢》(新版)、《黎明之前》,連續獲得五個一工程、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澳門國際電視節、東京國際電視節、首爾國際電視節等海內外各級各類獎項二百餘項。參與投資製作的電影《大內密探靈靈狗》、《建國大業》、《刺陵》和《建黨偉業》等也獲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

九、「綜藝翹楚」唐建 能量影視

\

年齡:不詳

現職:能量影視創始人、董事長

身價:唐建持能量28.89%股,具體身價不詳。

背景:唐建在1996年至2009年12月任鳳凰衛視國內事務副總裁,2010年起徹底從鳳凰衛視離職;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任能量有限董事長;2010年10月至今任能量影視董事長。

成績:《魯豫有約》、《壹周立波秀》、《超級演說家》、《我為喜劇狂》等電視綜藝熱門欄目。

十、田明:上海燦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裁

\

現職:星空華文傳媒首席執行官,上海燦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裁。

背景:田明此前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全面負責SMG旗艦頻道東方衛視及綜藝業務板塊工作,在新聞、娛樂及媒體運營領域擁有超過18年的製作和管理經驗。

田明於1992年參與上海東方電視台的籌備工作,歷任新聞記者、新聞主持人、製片人等職務,領導創辦「熱線傳呼」「東視廣角」等新聞節目,榮獲中國新聞獎等多項業內最高獎項。2005年起轉型綜藝娛樂領域,歷任SMG旗下東方電視台文藝頻道主編及綜藝部總監,2009年起兼任東方衛視總監。領導創辦「中國達人秀」「舞林大會」「加油好男兒」「一週立波秀」「東方直播室」等節目,東方衛視廣告收入在其上任後一年內增長一倍。

田明領導旗下燦星傳播公司,製作了中國今年最火爆的電視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不同以往的是,燦星製作在合作中佔據了主動——這檔節目由燦星製作主導了購買版權、投資和運作過程,而浙江衛視則更像是一個播出渠道。《中國好聲音》與以往「一口買斷」製作費的製播分離方式不同,星空華文與浙江衛視採用了「投資分成」的新商業模式

成績:2013年,燦星除了出品一檔《中國好聲音》之外,還與東方衛視推出了第四季《中國達人秀》、第一季《舞林爭霸》、與央視一套原創出一檔《舞出我人生》,在浙江衛視開設娛樂資訊節目《娛樂夢工廠》,燦星一直堅持和全國排名靠前的衛視平台進行合作,爭取影響力最大化。據悉,燦星還在與河北衛視、東南衛視方面接洽,未來有望與這些衛視合作研發新節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