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繼蜂擁併購手游公司之後,影視公司成為新熱點,多家傳統行業上市公司跨界併購影視公司,究竟是業務轉型增加利潤增長點,還是炒作股價製造噱頭? ◎ 財新記者 劉冉 文liuran.blog.caixin.com 短短三個月,多家上市公司發佈公告併購影視公司,影視公司一下子成為傳統行業上市公司轉型的靈丹妙藥。 鑫 科 材 料(600255.SH)5月28日發佈定增預案,擬募資不超過13.25億元用於收購西安夢舟100% 的股權及補充公司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的流動資金。不過,公告後連續兩個交易日持續下跌,投資者對此次併購用腳投票。 僅今年4月,滬深兩市文化傳媒行業併購事件共計41個,涉及影視、廣告、出版、遊戲、衛星電視等子行業,涉資約380億元,其中有12個併購對象為影視公司,約佔三成。 由於資金的追捧,也引來投資者陣陣質疑。4月16日,當代東方(000673. SZ)發佈非公開發行預案,收購東陽盟將威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下稱盟將威)100% 股權,股票複牌當日以漲停板報收。5月初,媒體上爆出盟將威聯合韓國投資方製作並獨家在中國發行的電影版《來自星星的你》 ,導致當代東方一週股價漲了28.57%。 文化科技產業投資人曹海濤認為,從收購方的角度講,A 股市場上有許多傳統行業本身就是需要被淘汰的落後產能,這些公司繼續在資本市場也無法發揮價值,投資者也往往用腳投票,不如把資源讓給影視公司。 不過針對這輪傳統產業併購影視公司熱潮,多位二級市場人士認為,這是在炒作概念,上市公司不專注於自己的主營業務,追題材風炒股價。有消息稱,監管層已經開始調查這些出現股價異動的上市公司。 影視香餑餑 熊貓煙花 (600599.SH) 3月13日公告稱,擬向萬載華海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華海時代100% 股權。熊貓煙花主營業務為煙花生產銷售和煙花燃放。 中南重工(002445.SZ)3月18日發佈重組預案,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大唐輝煌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唐輝煌)100% 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交易價格為10億元,再次刷新跨界併購的紀錄。 4月18日,禾盛新材(002290.SZ)則宣佈分兩步收購金英馬98.88% 的股權。收購完成後,禾盛新材表示將實現家電複合材料、影視雙主業發展模式。 4月22日,已在文化傳媒業小試牛刀的皇氏乳業(002329.SZ)則進一步加大了力度,擬以13.50元 / 股的價格向御嘉影視股東李建國發行約3538.89萬股及支付現金2.05億元,收購御嘉影視100%股權。 5月6日 晚, 鹿 港 科 技(601599. SH)公告,擬以非公開發行股票結合現金支付對價的方式,用4.7億元收購世紀長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100% 的股權。 鹿港科技原是一家集制條、紡紗、染色、精紡呢絨於一體的紡織企業。 同日,鑫科材料公告與張健、吳建龍、武漢信能仁和股權投資基金中心就收購併取得西安夢舟影視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控制權的相關事宜,簽署了《股權收購意向性協議》 。 中南重工等幾家公司的主業均與影視無關,屬於典型的跨界併購,然而上市公司跨界併購影視公司,已經在資本市場中掀起了熱潮,同時引來眾多資金追捧。 湘鄂情(002306.SZ)此前一直定位於中高端酒樓餐飲業務,自限制「三公」消費以來,湘鄂情主營業務遭受重挫,2013年巨虧5.64億元,同比降788.86%。 湘鄂情曾表示,未來將在餐飲主業基礎上,投資開闢新產業,形成「餐飲產業 + 環保產業 + 文化產業」三方面的業務板塊。今年3月,湘鄂情在一週內連續兩次收購影視文化公司:3月6日宣佈收購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公司51% 股權,3月12日又宣佈收購笛女影視51%股權。 但一位投資人向財新記者評價,湘鄂情董事長孟凱是資本市場老手, 「完全是炒概念,這種企業我們都不會碰。 」 傳統公司謀轉型 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最看重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如果行業預期不佳,即使當前盈利穩定,股價也難有精彩表現,而併購影視產業等新興業務,則可以大大刺激投資者對公司的熱情。 「單純為了市值管理的企業,可能會由於市場上沒有好的影視併購標的,而使得跨界併購熱潮稍緩解,但這個行業的併購案以及戰略性的跨界併購交易會一直持續,不會突然結束。 」 元擇文化資本合夥人駱紅霞告訴財新記者。 曹海濤分析,傳統行業跨界併購影視公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一些主營業務不振、面臨收益下滑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正在尋求轉型,影視產業屬於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傳統上市公司對影視公司因而青睞有加。 「傳統行業上市公司都希望能找到淨利潤規模在5000萬元左右的企業,因為最適合做併購。 」曹海濤說,這種規模的企業多集中在影視公司和手機遊戲等文化類企業中,其他行業很難達到,「影視公司依靠的是項目性增長,每年拍兩部電視劇,保障好製作和發行環節,淨利潤就可達到5000萬元 ;每年拍三部片子,就可達到8000萬元。 」第二個原因是,傳統行業企業需要以文化作為出口,只有加入文化產業,才能形成爆炸式效應,對原有的傳統產業進行升級和改造。 曹海濤舉例稱,韓國樂天集團旗下有百貨、食品飲料等傳統行業,同時也有樂天影視;日本索尼集團旗下有電子設備加工製造,同時也有索尼影業、索尼音樂、索尼院線等。 盈利能力不錯的華夏幸福(600340. SH)主營科技產業園區。該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公司與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將在河北大廠共同打造大廠高新影視文化科技產業園,目前在邀請影視公司入駐,也在尋找一些合適的影視文化併購標的。 駱紅霞告訴財新記者,文化產業的輕資產、高資本回報率是傳統重資產類企業戰略轉型的最好選擇之一。 當前,其他許多行業都面臨著需求增長疲乏、資本回報率大幅降低等各類問題,重資產投入,而在投入初期又看不清未來的成長空間。 另外, 2009年以來,創業板和中小板拓展了多層次資本市場,許多傳統家族企業需要考慮接班問題,年輕的繼承者不願意幹,這樣就需要新的產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新的高層人力資源加入優化公司治理和產業結構。 影視公司求聯姻 曹海濤透露,目前廣東強視影業傳媒有限公司(下稱強視傳媒) 、東方天星也都在準備登陸資本市場,尋找買家。 除投資大唐輝煌以外,博大創投2012年初向強視傳媒投資3000萬元,並成為強視傳媒第二大股東。參加本輪投資的機構還包括樂視網、信中利等。強視傳媒曾出品《金粉世家》 《小李飛刀》《敵營十八年》 《楚留香傳奇》 《龍票》《白狼》 《秘殺名單》等影視劇。 博大創投還於2012年投資北京東方天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東方天星) 。東方天星前身為廣州東方明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3月,代表作品有《少年包青天》系列、 《少年黃飛鴻》 《少年天子康熙王朝》 《少年天子順治王朝》等。 「我們都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準備獨立 IPO,另一方面,也在尋求好的上市公司買家。現在,顯然是賣給上市公司這條路更快一些。 」曹海濤表示,目前已經有多家 A 股上市公司來談收購,相對於賣給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影視公司,原股東更傾向於賣給傳統行業的非影視公司。 」他透露,強視傳媒2013年淨利潤約4000多萬元 ;東方天星2013年淨利潤3000多萬元。 曹海濤分析,從影視公司的角度講,希望自己被併購後能夠成為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而傳統行業公司原有業務增長乏力甚至虧損,會重視影視業務。 如果賣給已經上市的影視公司,這些買家無法保證資金和資源上的傾斜,從市值管理的角度也無法給予被併購企業之後的資本市場市值大幅度的增長。 曹海濤表示,從華誼兄弟、光線傳 媒的角度來說,都在朝著全產業鏈的綜合性娛樂集團方向發展,原來做電視劇的現在開始做電影,原來做電影的現在投資電視劇、手游、音樂等。 如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近年來的大手筆併購多集中在手游領域,以此補充自己的短板。 曹海濤認為,在中國有近百年曆史的影視行業在資本、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推動下才有產業升級的新機遇。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華誼兄弟正在謀求繼續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發力,擬併購一家新媒體公司。華誼兄弟公關部負責人曹赫回應財新記者 : 「一切以公告為準。 」目前未上市的影視公司一般會有以下幾種考慮:一是獨立IPO,如幸福藍海已經報送證監會,在排隊中;二是被上市公司併購 ;三是登陸新三板。 一位投行人士介紹,九鼎投資曾經在2012年投資一家影視公司,但隨著IPO 的趨緊,九鼎投資也希望將該企業儘快賣給上市公司。一家糧油上市公司希望以12倍估值買下,九鼎投資表示非15倍不賣。 「談不攏主要還是價格問題。 」該人士介紹,2011年、2012年是影視公司獲得 PE 融資的高峰,當時 PE 入股的價格都很貴,多在十五六倍。2011年3月,原投資人霸菱亞洲已經退出,小馬奔騰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吸引了超過40家機構參與競投。此輪融資7.5億元,最終由建銀國際旗下建銀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領投,信中利、清科創投、漢理資本旗下漢理前景投資基金、易凱資本等其他多家風投瓜分剩餘部分。 「當時對應當 年預期淨利潤約35倍為估值。 」曹海濤表示,隨著 A 股整體下跌,整個資本市場也在縮水,無法再給那麼高的估值,現在的併購多在10-12倍。 曹海濤還特別看好文化企業在新三板的機會,認為新三板對文化企業的支持和幫助可能會超過2009年創業板啟動時的效果。沃捷傳媒(430174) 、銀都傳媒(430230) 、典雅天地(430235) 、隨視傳媒(430240)等一批企業通過掛牌新三板,對提高企業整體估值、尋找業務合作、獲得政府補貼和獎勵,都起到不小的積極作用。 跨界併購風險 然而傳統行業公司跨界併購影視公司,也存在很多風險。 曹海濤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影視公司屬於文化創意產業,它的增長性來源於項目的數量,而非產品的標準化,所以,一是之前成功的項目製作人不代表他今後的項目也會成功,二是尤其在電視劇行業,已經遇到天花板,每年可以消化播出的電視劇數量有限。 曹海濤透露,今年以來,已有50餘家影視公司以被收購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而幾乎所有的收購合約裡都有對賭 條款。能否全部達到業績承諾,顯然會因播出渠道的狹窄而遇到天花板。 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此前向財新記者介紹,2013年電視劇產量雖然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有15000集之多。然而目前播出的平台趨於飽和,有些劇播出的困難比生產的困難大得多,表現了投資容易、製作容易;賣劇難、播劇難的現狀,其主要盈利模式還在衛視黃金時段的播出。 數據顯示,目前國產電視劇在慣於獨播的湖南衛視和央視單集價格可達160萬至180萬元,在江蘇、浙江等一線衛視聯播的單集價格可達60萬至80萬元,此外還有網絡版權、二輪播出等收入。能否有好的發行渠道,成為電視劇公司的關鍵。 李京盛介紹,2013年全年在衛視黃金時段共播出616部,而首播的新劇有266部,僅佔43%。衛視播出的有一半不是新劇,在首播的266部新劇中,獨家首播174部,佔66%。 文化產業投資人孫一介紹,目前中國電視劇年播出量在6000集左右,這意味著有很多企業生產的電視劇最後只能存在倉庫。 李京盛介紹,目前有更多企業準備上市,已經上市的要擴大規模,準備上市的還在鋪攤子,如果還是一劇三四家播放,就是現在的做劇容易、賣劇難。 多數投資者也擔心廣電總局「一劇兩星」新政可能會對影視企業帶來負面影響,雖然使得更多的劇有了發行渠道,但也使得高質量的電視劇賣價下滑。 然而,跨界併購的影視公司未來發展是否真有跨界資源整合的競爭優勢,很多人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即使上市也無法與華誼、光線等老牌企業競爭。 曹海濤表示,影視公司一方面需要創意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資金實力,同時還需要跨界整合能力,能夠把這幾項都做好的才有競爭力。 孫一指出,影視公司雖然普遍業績高增長,但優秀的團隊才是其核心資產,其他行業的上市公司由於對影視行業缺乏基礎,需格外注重後續整合,留住原有創作團隊,並注重人才建設,否則業績高增長不過是海市蜃樓。雖然在上市公司併購影視企業時會簽訂一系列對賭 協議,但是風險仍然存在。 |
綜合新華網、證券日報、《理財週報》、《杭州日報》、《廣州日報》等。
一、「資深操盤手」張強:上億身家 險成韓三平繼承人
年齡:50歲
職位:阿里影業CEO
身家:2014年3月,阿里宣佈將以62.44億港元投資獲得文化中國59.32%股份,成為文化中國的第一大股東,張強身家上億毋庸置疑。
成績:獲得華表獎和金雞獎等多項大獎的《中國合夥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及票房高收的《小時代1》《小時代2》等。
背景:在中國影視傳媒行業擁有逾25年經驗,此前張強一直在影視傳媒公司就任管理要職。1985年7月,張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得中國語文學士學位,後前往北京電影學院攻讀研究生,於1988年獲得電影美學碩士學位。後前往峨眉電影製片廠工作,2000年回京,任職於北京紫禁城信都電視文化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2004年後擔任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同時兼任北京電視台副總編輯。2011年11月起出任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在成為阿里影業總裁之前,張強在中影股份擔任副總經理。分管中影股份的策劃部門、電視分公司及營銷分公司。張強擅長項目開發,這與其長期專業的科班學歷背景和資深的行業從業經歷有關。
張強的中影工作背景這一次格外引人注意。有消息稱,在3月份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退休時,張強還曾被認為是董事長候選人。不過該職位最後由喇培康擔任。
二、「電視劇女王」趙依芳 :華策影視做到極致!
年齡:55歲
現職:華策影視總經理
身家市值:140億(截止2013年)
背景:1992年,33歲的趙依芳辭掉東陽市廣電局副局長等職務,到省城杭州「下海」。同一年,一大批體制內的人離開體制,下海創業,他們中誕生了陳東昇、馮侖、王功權、潘石屹、易小迪等一批當下著名的企業家,後來這些企業家被稱為「92派」。
1992年下海之初,趙依芳在東陽老鄉、浙江廣廈老總樓忠福投資控股的浙江華新影視公司任總經理,其間開發了中國第一個證券類節目《今日證券》,浙江華新還成為第一家拿到拍攝電視劇甲種經營許可證的民營企業——1995年,拍攝了14集連續劇《子夜》,當時投資只有幾百萬元。趙、樓兩人合作直到2005年,其後,趙依芳帶著部分骨幹自主創業,成立浙江華策影視有限公司。
借助之前積累的經驗和資源,華策發展的速度很快,2010年10月,華策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回憶起創業二十餘年的經歷,趙依芳不無感慨地說:「華策整個發展的歷程與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是同步的。」2013年,華策影視就做了A股最大的一單電視劇公司併購,斥資16.52億元一舉併購與華策電視劇年產量相仿的克頓傳媒,成為國內體量最大的電視劇公司。收購克頓後,華策電視劇產能達到年產1000集,也就是每年10部國產電視劇中,就有1部是華策出品。成為當之無愧的「電視劇第一股」。
成績:製作《鹿鼎記》、《西風烈》、《歸來》、《小時代3》、《全家福》、《雪豹》、《聽風者》、《分手合約》等,千集(部)影視作品,多部作品榮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華鼎獎」等重要獎項。
三、「民營大鱷」劉燕銘:海潤影視借殼上市 三年磨一劍
6月22日晚間,申科股份公告稱,公司擬將除募集資金餘額以外的全部資產和負債置出,並擬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置入資產海潤影視100%股權。早在2011年,海潤影視就啟動上市日程,最開始計劃赴香港上市,後因香港股市低迷而推遲上市計劃。此後,又逢國內IPO停滯一年。如今,海潤影視終於圓夢上市路,可謂三年磨一劍。
職位:海潤影業總裁、創始人
年齡:51歲
身家:截至2013年末,海潤影視總資產為13.985億元,淨資產為7.587億元。
背景:劉燕銘:海潤1963年8月11日出生於北京。 1981年在中國展望出版社工作。 198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進修。 1983年底協助著名老報人周沙塵先生創辦《老人天地》雜誌,任記者,編輯、責任編輯。1985年因工作表現出色,被破格提升為《老人天地》雜誌社編輯部主任,時年22歲。萬里委員長曾對他說,沒想到辦《老人天地》雜誌的小記者是那麼小的一個人。
1986年進入北京電視台工作,任文藝部製片主任。 1989年7月辭職離開北京電視台。1989年11月籌劃成立「海潤國際廣告有限公司」,是公司的創始人,任總經理、董事長、首席廣告導演。
從出版社臨時工、記者、廣告人再到影視公司老闆,劉燕銘闖蕩江湖三十餘年,一直遊走在商人和文化人之間。面對商業夥伴他果敢、靈活,面對媒體他則率直、親切。或許是骨子裡濃厚的文藝氣息,成就海潤電視劇口碑和收視雙贏局面,即使收視率不高,很多劇他們依舊大力打造。曾捧紅陸毅、孫儷、劉燁、印小天、王珞丹等一批明星。目前依然保有孫儷、吳奇隆、鐘漢良等明星的合約。
成績:《宰相劉羅鍋》、《亮劍》、《永不瞑目》、《玉觀音》、《士兵突擊》、《潛伏》等電視劇作品。截至目前製作完成並發行超過100部電視劇作品,投資了10多部電影作品,2011年至2013年,公司年電視劇產量分別為263集、214集、472集。
電影方面:《毒戰》、計劃《單身男女2》等。自2001年至今,海潤影視的作品幾乎囊括了「五個一工程獎」、「金鷹獎」、「飛天獎」等國內外近百項大獎,被中國傳媒界評為中國年產量最高、獲獎最多、品質最好、在民間最具知名度的影視製作公司。
四:「娛樂首富」王長田:光線傳媒「吸金大戶」
年齡:49歲
現職: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
王長田身家:123億,中國富豪榜的第45位
背景:王長田生於遼寧省大連市,1988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1990年,他進入《中華工商時報》,三年後升任市場新聞部副主任,那時他可能是升得最快的記者。1991年後,王長田調入《中國工商報》,並曾經嘗試去東北做生意,雖然沒有走通,旋即折返又做起了記者,但這對於王長田來說,是最具有現實意義的一次下海。
一直到1995年,王長田走進北京電視台,與張錦力、李德來一起創辦了財經欄目《北京特快》,收視率非常不錯,其中《娛樂現場》、《音樂風雲榜》和《體育界》已成為中國內地極具影響力的娛樂資訊節目。借助在電視傳媒上的實力,他推出流行音樂頒獎典禮--「音樂風雲榜頒獎盛典」並在中國音樂界引起極大轟動,被媒體譽為「中國的格萊美」。
王長田及其妻子杜英蓮在1998年創立了光線電視(光線傳媒前身),憑藉《中國娛樂報導》節目一舉成名。王長田東拼西借湊足了10萬元,在一個由民居改建的簡陋寫字樓裡開始了創業。要資訊,就必須先建立網絡。一切從零開始,王長田拿出了當初做記者時的那股闖勁,挨個打電話索要各藝員、演藝公司和娛樂機構的電話,碰壁受冷眼是可想而知。一年後,王長田的公司已經兵強馬壯。這個小小的私營電視製作公司已經擁有了一個龐大的娛樂新聞採編隊伍。老記們滿天飛,甚至出國採訪,除了中央電視台,連省級電視台都難以想像的事情被王長田變為現實。越來越多的明星主動找上門來,王長田建起了一個搭建起一個集歌、影、視等在內的娛樂通訊網絡。無論娛樂業發生什麼事,光線就能迅速「撲」上去。
2008年7月30日,光線傳媒對外宣佈,獲得北京銀行超過1億元的貸款額度,為重啟上市做鋪墊。2011年8月3日光線高調上市,記者出身的王長田身家暴漲至逾40億元。有統計數據顯示,光線傳媒已投資了7家公司。其中遊戲公司三家,分別為天神互動、熱鋒網絡、仙海科技;歡瑞世紀、新麗傳媒兩家電視節目製作公司以及動畫公司藍弧文化3家,另外光線還曾投資視頻社交公司呱呱視頻。
成績:製作《泰囧》、《致青春》、《中國合夥人》、《爸爸去哪兒》等電影;《新閨蜜時代》、《古劍奇譚》、《月供》等多部電視劇的發行。
五、「電影巨頭」王中軍:華誼兄弟的影視王國
年齡:54歲
現職:北京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總裁。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身家:華誼兄弟市值310億,王中軍持股26%,市值約80億人民幣。
背景:王中軍小時候不僅是一名運動健將,更立志考取中央美術學院,但事與願違,王中軍名落孫山。儘管與「畫家」的夢想擦肩而過,但王中軍開始了另外一段人生。在美國留學期間,王中軍一天工作15個小時,「開車送外賣,人家給小費,一塊或者五塊,甚至更少。」五年後,王中軍和妻子帶著辛辛苦苦攢下來的10萬美元回國創業。1998年,一個意外的機會,出於幫助朋友解決資金短缺的初衷,王中軍一腳踏入了電影圈。而這一次充滿風險的投資,不僅誕生了三部電影:《鬼子來了》《沒完沒了》和《荊軻刺秦王》,更讓王中軍結識了一位日後令其獲益匪淺的導演——馮小剛。
現在王中軍領軍的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堪稱內地文藝界的「王牌軍」,旗下擁有當紅演員、歌手,電影公司有馮小剛挑梁,新晉開發的電視劇公司也有《士兵突擊》這樣的代表作。然而,「華誼」前身只是一個廣告公司。2001年1月,王中軍成立華誼兄弟太合文化經紀有限公司;2009年9月27日晚,證監會宣佈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第七批創業板擬上市企業審核,擬發行4200萬股A股,發行後總股本約為16800萬股;發行前每股淨資產為2.22元。
成績:《唐山大地震》、《沒完沒了》(1999)、《鬼子來了》(1999)、《大腕》(2001)、《尋槍》(2002)、《天地英雄》(2003)、《手機》(2003)等十幾部電影,此外還有近二十多部電視劇,包括資拍攝電視劇《夢斷紫禁城》、《士兵突擊》、《我在天堂等你》、《我的團長我的團》、《鹿鼎記》、電視連續劇《蝸居》等。
2013年10月,全國工商聯60華誕之際,《中國工商》雜誌、華商韜略編輯委員會、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聯合發起《民營力量璀璨中國夢想——100位對民族產業貢獻卓著的民營功勛企業家》榮譽報導活動,彰顯民營經濟及民營企業家的民族成就與國家貢獻,王中軍獲「對民族產業貢獻卓著的民營功勛企業家」榮譽。
六、「發行第一人」於東:博納影業的娛樂王國
年齡:43歲
現職:博納影業集團現任總裁及創始人
身家:不詳
背景:於冬1971年生於北京。1993年,23歲的於冬從電影學院畢業。當時正好遇到中國電影改革,電影廠要打破原來的統購包銷的方式,搞自主發行。於冬班上的17個同學,畢業後都去了各大電影廠。北京人於冬被分配進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當時號稱亞洲第一大廠。於冬最初是北影廠一個普通的發行員,發行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全國的各條院線、主要影院發行北影廠的電影。憑藉勤奮努力和極佳的人際溝通能力,於冬在那時便已嶄露頭角,很快受到了時任北影廠廠長韓三平的賞識和提拔,成為了有史以來北影廠最年輕的科級幹部。
1999年,懷揣著對電影的執著與夢想,29歲的於冬和幾個夥伴創立了博納文化公司,公司主營電影發行。當時公司註冊資金30萬元,其中27萬都是借的,只有3萬塊是於冬多年的積蓄。並獲得了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第一塊「電影發行牌照」。在海外更是贏得了「中國的米拉麥克斯」的美譽。2003年到2008年,博納幾乎壟斷了80%進入內地的港片發行業務,發行了《無間道Ⅲ》、《頭文字D》等賣座片。2010年12月,40歲生日之前,於冬把博納影業帶到紐交所上市。
目前為止,保利博納在中國已發行近百部電影,總票房達到7990萬美元(7億人民幣)。於冬已經成為國內最成功的民營電影公司的管理者之一。
成績:《和你在一起》、《我的兄弟姐妹》、《無間道Ⅲ》、《雙雄》、《頭文字D》等成功躋身電影投資製作的領跑行列。影院投資方面,截至2014年初,博納投資建設的影院達到30家,其中已投入運營的影院22家,共計銀幕182張,覆蓋北、上、廣、成都、武漢等19個重點省市。未來五年內,博納影院在全國將增建至100家,共計超過800張銀幕。
七、吳宏亮:唐德影視的明天
年齡:不詳
現職: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身家:過億
背景: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製片管理專業,曾在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電影合拍部及世紀英雄電影投資有限公司擔任領導職務,在此期間,帶領製作團隊參與製作了多部製作精良、品質上乘的影視劇作品,均得到了良好的投資回報,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同時,在多年的公司運營管理的工作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並具有極強的投資決策能力,是業內資深的出品人、製片人。
成績:《永不消逝的電波》、《金大班》、《心術》、《雪狼》等電視劇作品。公司2013年電視劇業務收入2.3億元,佔營收比重72.55%,公司去年淨利潤近6400萬元。
八、「影視圈黑馬」劉德宏:華錄百納4年300倍增值
年齡:49歲
現職:北京華錄百納影視有限公司總經理
身家:4億
背景:劉德宏1965年12月出生,1990年至2000年任職於遼寧廣播電視音像出版社,歷任發行部經理、副社長;2000年至2002年任職於北京百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於2002年6月起任職於北京華錄百納影視有限公司,擔任經理。於2008年9月起任職北京華錄百納影視有限公司董事,2010年8月北京華錄百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續任董事、總經理。曾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製片委員會第8屆「全國十佳電視製片」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全國十佳電視劇出品人」。」。
他從音像製品做起,不太擅長於自我標榜,見諸媒體報端的次數少之又少。比起出品人這些懸乎的頭銜,他更喜歡稱自己為「經營者」。在他看來,華錄百納能成功,秘訣只有一個:從來不做不擅長的。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開疆拓土的野心。劉德宏十年前就給這個公司取了名——百是百代的百,納是華納的納,世界上音樂和影視業屈一指的業界龍頭老大。
成績:《漢武大帝》《媳婦的美好時代》《王貴與安娜》、《雙面膠》、《紅樓夢》(新版)、《黎明之前》,連續獲得五個一工程、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澳門國際電視節、東京國際電視節、首爾國際電視節等海內外各級各類獎項二百餘項。參與投資製作的電影《大內密探靈靈狗》、《建國大業》、《刺陵》和《建黨偉業》等也獲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
九、「綜藝翹楚」唐建 能量影視
年齡:不詳
現職:能量影視創始人、董事長
身價:唐建持能量28.89%股,具體身價不詳。
背景:唐建在1996年至2009年12月任鳳凰衛視國內事務副總裁,2010年起徹底從鳳凰衛視離職;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任能量有限董事長;2010年10月至今任能量影視董事長。
成績:《魯豫有約》、《壹周立波秀》、《超級演說家》、《我為喜劇狂》等電視綜藝熱門欄目。
十、田明:上海燦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裁
現職:星空華文傳媒首席執行官,上海燦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裁。
背景:田明此前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全面負責SMG旗艦頻道東方衛視及綜藝業務板塊工作,在新聞、娛樂及媒體運營領域擁有超過18年的製作和管理經驗。
田明於1992年參與上海東方電視台的籌備工作,歷任新聞記者、新聞主持人、製片人等職務,領導創辦「熱線傳呼」「東視廣角」等新聞節目,榮獲中國新聞獎等多項業內最高獎項。2005年起轉型綜藝娛樂領域,歷任SMG旗下東方電視台文藝頻道主編及綜藝部總監,2009年起兼任東方衛視總監。領導創辦「中國達人秀」「舞林大會」「加油好男兒」「一週立波秀」「東方直播室」等節目,東方衛視廣告收入在其上任後一年內增長一倍。
田明領導旗下燦星傳播公司,製作了中國今年最火爆的電視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不同以往的是,燦星製作在合作中佔據了主動——這檔節目由燦星製作主導了購買版權、投資和運作過程,而浙江衛視則更像是一個播出渠道。《中國好聲音》與以往「一口買斷」製作費的製播分離方式不同,星空華文與浙江衛視採用了「投資分成」的新商業模式
成績:2013年,燦星除了出品一檔《中國好聲音》之外,還與東方衛視推出了第四季《中國達人秀》、第一季《舞林爭霸》、與央視一套原創出一檔《舞出我人生》,在浙江衛視開設娛樂資訊節目《娛樂夢工廠》,燦星一直堅持和全國排名靠前的衛視平台進行合作,爭取影響力最大化。據悉,燦星還在與河北衛視、東南衛視方面接洽,未來有望與這些衛視合作研發新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