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山河
讀書劄記141113
政治秩序的起源(三) 國家形成理論
掌門執筆
<甚麼是國家?>
與部落社會相比,Def. 「國家」 型社會有五項組織特徵, 而「酋邦」可視為其過渡形式.***
A國家享有集中的權力, 在整個社會制訂和執行統一規則. 該權力淩駕領土之內所有其他形式的權力, 成為「主權」.***
B主權的後盾是對合法武力的壟斷, 使其有能力制止所屬部族擅自脫離. (這是國家和酋邦的主要區別.)
C主權是領土性的, 不以親屬關係為基礎,***** 所以涵蓋範圍大得多.
D社會內部階級分化, 不平等更甚, 通常奴隸制度大盛.
E宗教改換 “祖先崇拜” 內涵, 更為精緻化和普世化, 作為跨部落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賦予 “主權”合法性.*** 換句話說, 宗教成為國家施行統治的工具.
此五者, AB為一體, DE是衍生, 從歷史觀點看, C才是核心. 國家的形成就是要超越和克服部落制的侷限, 以施行大範圍多部族的統治.***** 所以, 欠缺武力制止部族逃逸, 沒有宗教凝聚民心則國家不能成立. 而國家化也就是 “去部落化”,**** 國家形成後還要時刻遏止提防社會回復部落狀態, 古代“政治衰退political decay” 問題比現代更甚.***
在此迎來一個有趣的問題: 首個, 或者首批國家是怎樣來的? 這是人類學界曾經爭論不休的「國家起源理論」, 且喜近年已漸獲共識.
據sense推論, 首批國家必然是從部落社會演變出來的, 因為所有古代國家都可看到深刻的部落社會遺痕,*** 是為 “原生形成”. “先進國” 建成後自必有意 “掃平六合, 一統江湖”. 鄰近的部落要麼逃跑(遊牧民族才能做到.), 要麼被吞併, 要麼效法先進經驗, 實行“現代化” “變法圖強”, 即是搖身變成國家, 是為 “競爭形成”. ***
起源理論還有一個有趣的側面, 便是要解釋為何某些地方到了相當晚近仍存在著固守部落制的情況,*** 從虛實兩邊審視理論的解釋力量, 非常有意思.
在歷史研究中看到的國家生成全都是 “競爭形成”, 從來未見過任何 “原生形成”的個案,*** 因為那年代實在是太久遠了. 於是學界諸多猜測, 亂派sense…..
國家起源理論針對的是原生形成, 主要理論有六說.
<國家起源理論>
(一) 社會契約說
此說由 “自由主義”哲學家提出, 原意不過作為理論工具, 並不提供實証. 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國家提供保護和公共服務, 以 “交換” 公民的 “自由權”, 這種誘因說法情理上說得過去, 尤其在長時段更有可能成立.
但若從初始時段來看, 人民的自由損失(還有勞力和物質)非常巨大, 而回報則在未定之天, 此說很難令人信服….. 除非是眼前有性命之憂, 即異族侵略或大型天災. 如此契約只是手段, 並非終極原因.
(二)水利工程說是首個被提出的系統理論, 相當有力量, 但已被証實為謬誤.
Karl Wittfogel以兩河為實証案例, 主張農業灌溉平原上面宏偉的水利工程催生了國家, 理由是只有國家才有能力成就此等工程.***
此說因果倒逆, 後來的實証研究顯示早期國家建設的工程都很小型; 國家強盛之後工程才宏大起來. 還有, 尼羅河谷是不須治水的, 仍興起了強大的法老國家.
(三) 人口密集說
人口統計學家William Domhoff認為人口增加和密集是技術革新的主要動力, 使得專業分工; 剩餘糧食則使得階級分化, 兩者促使國家形成.***
學界同意此乃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 但這理論存在一個致命罩門, 經濟學上稱為 “低盪平衡” : 生態條件容許增加生產, 但採獵族群(聰明地)寧可選擇休閒而非工作, 導致社會和技術發展停滯.**** 看來必有文化因素的作用力摻和其中, 才能促使國家形成.
人類學家提出人類天性懶惰, 只有在鞭子之下才會努力生產; 奴隸主自已不願意工作, 卻很樂意壓迫奴隸工作. 所以, 生產增加和階級分化起因於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 人口密集不是國家形成的終極原因, 而是一項中間變數.
(四) 暴力壓迫說
經濟學的無力感把終極解說指向暴力, 從部落到國家涉及自由和平等的巨大損失, 非有喪命之威脅沒有人民願意接受這種身份變化.
異族征服引起慘烈戰爭, 敗方淪為奴婢, 勝方於是要建立等級制度以施行統治(如種姓制度). 被侵略的一方如想捍衛土地, 人民也要接受族中強者的統一指揮, 如此仍可形成階級分化.****
戰爭說無疑最有解釋力, 只要補救一個漏洞: 為何有些地方(如巴布亞新畿內亞)部落戰爭持續數世紀而未有建立國家?
(五) 地理規限說
人類學家Robert Carneiro指出戰爭是必要條件, 但仍未充足. 設想四通八達之地, 敗者遠逸, 則勝負雙方仍可不立國家. 又或地形過於破碎(如巴布亞), 部落人口和糧產不足夠, 也建立不了國家.
所以, 人口密集, 戰爭壓力之外, 還要加上地理規限, 部族定居的土地要足夠廣大和肥沃, 而四面為自然環境或別的部族所圍困, 內部才會建立等級制度, 形成國家. 即是說, “困獸鬥” , 而且是隻大型野獸, 才會形成國家.***
(六) 魅力領袖說
上說可謂盡善矣, 仍然沒法解釋七世紀阿拉伯國家的急遽興起, 人類行為事理真的過於複雜!
自從科學風行草, 當代學風傾向以唯物主義解釋人類行為, 其實文化因素的影響力不容低估, 如宗教. 韋伯認為魅力型charisma(希臘文, 意為 “上帝碰過的” , 即“天授的”.)領袖足以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這裡領袖之所以令族群死心塌地, 不是由於他的政治才幹, 而是因為他是 “上帝揀選的人”. “君權神授”, 沒話可說.
〈綜合理論〉
作者綜合諸家理論, 認為國家的原生形成,首先必須資源豐富, 生產盈餘, 才有技術進步. 其次, 族群規模要足夠大, 允許專業分工和供養菁英階層. 再次, 族群必須為環境所縛束, 無路可逃,人口密度增大. 最後, 戰爭威脅迫使人民放棄自由, 而偉大的宗教領袖則是其代替品. ****
這個綜合理論的解釋力較為完備, 用來考察非洲等無法原生形成國家的地區, 也很有洞察力.***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券商股第二波行情的思考:格局一旦形成很難改變 作者:何宗炎 券商股第二波行情是由市場和情緒格局所決定。當前從格局上人人盼大牛市,而從實際操作中又缺乏好的龍頭品種下,從心里又擔心錯過大牛市,券商股無論在ROE增長、政策以及牛市受益性方面均具有很強的優勢。即使事後看,不是大牛市,在此矛盾而交錯糾結的格局下,券商股也會有第二波行情。 大券商當前的估值仍然具有很強的支撐。從絕對來看,當前大券商中信、海通的PB估值分別為1.95和1.98倍,對於未來15%的ROE仍具有支撐(15%ROE,6%股東必要回報率合理PB在2.2-2.5倍);從相對來看,中信證券當前的估值為1.9倍PB,2013年初最高時估值為2倍,而上證指數已突破前期高點5%;券商指數突破前期高點20%。 熱點過快切換更顯出券商的優勢。降息直接大幅受益的行業並不多,只是強化了市場的牛市預期,第一天保險、地產等行業的大漲;而第二天創業板大漲2.26%,第一天大漲的品種漲幅微弱,市場熱點過快切換表明其他行業或板塊仍有這樣那樣的不完美,券商集萬千利好於一身的優勢特點更加顯現,保證了第二波格局行情的延續。 格局一旦形成,很難打破。當前券商股在各種情緒交錯情形下的格局已經形成,該市場大格局一旦形成,很難打破。除非券商股估值小幅瘋狂,超漲之後才能將其萬千利好的龍頭位置讓渡出新的市場龍頭。 從市場格局來看,第二波行情至少還有20%。首先,從上述估值來看,還有20%以上的空間大券商才進入相對瘋狂;其次,從市場來看,龍頭板塊的龍頭股票至少翻一倍,此次龍頭為光大證券翻一倍;最後,從股價來看,大券商中信、海通、華泰、光大、招商和廣發股價還沒有一個突破20元。 繼續推薦大券商發力。三條主線:(1)增發後攤薄估值,而募集資金又很快提升ROE的品種光大、華泰和廣發,招商於今年募集資金,估值也較便宜;(2)大券商中信、海通估值便宜,受益改革;(3)明年國企改革可能是個很大的主題方向,推薦估值便宜且有國企改革預期的國元證券。 ![]() (申萬研究) |
你連接的WiFi安全嗎?
央視3·15晚會現場曝光了不安全WiFi網絡的風險——黑客可以通過構造假的WiFi網絡盜取晚會現場觀眾手機系統、品牌型號、自拍照片、郵箱賬號密碼等各類隱私數據。
這些數據被黑客獲取後,可導致私人郵件、商業郵件的泄露,還會導致通過郵箱註冊的微博、網站以及網絡支付賬號密碼泄露,最終導致財產損失。
事實上,由於免費WiFi市場目前缺少統一的服務標準和行為規範,基礎安全能力往往被忽視,而用戶使用免費WiFi的安全隱患日益凸顯。當這些個人信息成為“商品”經過龐大的網絡交易市場推波助瀾,在巨大利益驅使下,不安全WiFi成為新的信息泄露重災區。
虛假WiFi釣魚
公共WiFi究竟有多不安全?
今年年初,VPN供應商“Hidemyass.com”曾找來英國倫敦一個7歲小女孩,讓她上網搜索如何“黑”公共網絡的教程,然後根據教程“黑”掉一名正在利用公共網絡上網的誌願者的筆記本電腦。年僅7歲的小女孩只用了10分54秒,就完成了從搜索教程到攻擊成功的全部過程。
騰訊安全WiFi聯盟的數據顯示,全球約10%的人口正在使用WiFi,作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中國目前公共場所WiFi熱點覆蓋至少超過千萬個,這項服務幾乎已經成為了公共場所服務範圍內的標準配置。
騰訊手機管家《愛蹭WiFi的人必看》報告顯示,在Android聯網用戶中,高達49.75%的人用WiFi聯網,86.03%的用戶最愛用WiFi聊天,67.23%的人認為WiFi聯網的最大問題是速度慢,62.05%的人吐槽WiFi連接麻煩需要密碼,而有49.14%的人擔心WiFi的安全問題。
騰訊手機管家安全專家分析,虛假WiFi釣魚是當前免費WiFi的主要安全風險,3·15晚會現場曝光黑客盜取用戶隱私的主要方法,就是利用了虛假WiFi釣魚的手法。
所謂虛假WiFi釣魚,是指犯罪分子通過架設一個與某公共WiFi熱點同名的WiFi網絡,吸引用戶通過移動設備接入該網絡,然後就可以通過分析軟件竊取這些接入虛假WiFi熱點用戶的資料,包括WiFi登錄密碼。
而這只是不安全WiFi的冰山一角。通過這一手段,黑客還能竊取到用戶的銀行賬戶、網絡支付賬戶密碼,從而實施資金盜刷。除了虛假WiFi釣魚外,“DNS劫持”、“ARP欺騙攻擊”等黑客攻擊手段也會被用於在免費WiFi網絡下對在網用戶進行惡意攻擊,導致網絡癱瘓、竊取網購支付賬號密碼等。
黑色產業鏈
不安全WiFi背後,有怎樣的黑色產業鏈?
可以看到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友希望免費上網的心態,在公共場所用一臺電腦、一套無線網絡及一個網絡包分析軟件,就可以建一個不設密碼的WiFi,盜取蹭網設備上的資料。
360手機安全中心公布的《2015中國WiFi安全綠皮書》顯示,連接這種“黑網”所進行的操作、傳輸的數據都可被第三方監視,黑客可從數據包里查到用戶登錄信息,從而竊取個人郵箱、社交軟件賬號、照片、短信等信息。
“不安全WiFi熱點其實就是在數據傳輸的上遊設置了一道閥門,所有接入者的數據都通過這個閥門與相應的網站進行傳輸,黑客通過一些特定的攻擊設備,就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記錄和抓取分析。這樣,接入者的賬號、密碼等個人信息就被不法分子一覽無余。”360安全專家解釋稱。
除了抓取用戶數據包,黑客還可以通過病毒、木馬程序,讓接入者的設備中毒,獲取終端數據,而免費WiFi給黑客植入釣魚網站提供了便利。通過相關技術,黑客可以在接入者瀏覽網站時植入一段HTML代碼,使其自動跳轉到釣魚網站。如果此時登錄銀行、支付寶等進行電子商務交易,接入者就會面臨更嚴重的經濟損失。
而購買個人信息進行精準營銷或精準詐騙成為了這一黑色產業鏈的下遊。
目前,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已不是新鮮事物,高額利潤使大批不法分子趨之若鶩,甚至悄然形成了一條收集、加工、倒賣個人信息的地下“產業鏈”,結成了一條完整的犯罪網絡和利益鏈條,作案隱蔽、內外勾結,並與詐騙等下遊犯罪相互交織,在這條“產業鏈”上,每一個“鏈條”都“拴”著利益。
其中,黑客是信息來源的最頂端,黑客利用不安全WiFi等技術手段,大量套取用戶信息,再將這些信息賣給“下家”;而“下家”利用自己手上的資料,一方面以群發短信或郵件等方式推銷這些隱私信息,另一方面還會在網上公開打廣告,有意者只需用搜索引擎或聊天工具就能找到他們。
據悉,黑客實際掌握用戶數據庫的數量已超過1億條,中國黑客的黑色產業鏈規模或高達上百億元。
五大防範措施
“免費WiFi市場目前缺少統一的服務標準和行為規範,基礎安全能力往往被忽視,而用戶使用免費WiFi的安全隱患則日益凸顯,產業鏈合作並制定相關制度可改變這一現狀。”騰訊無線安全產品部運營總監葛明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WiFi萬能鑰匙公司則稱,目前有多項安全舉措保證WiFi網絡安全。例如,從2014年開始,WiFi萬能鑰匙就與金山等國內主流網絡安全廠商合作,推出WiFi熱點的安全監測,防止釣魚WiFi、防DNS篡改、防ARP攻擊等等,並明確向用戶提示WiFi熱點的安全級別。
而目前,在連接公共WiFi風險背後,如何保證移動上網的安全?
獵豹移動安全專家給出的建議是:一要謹慎連接公共WiFi。在公共場所使用WiFi時,找工作人員確認後再連接使用。不需要密碼的免費WiFi,有可能是釣魚陷阱,盡量避免使用。如果個人手機寬帶流量足夠,建議優先使用自己的手機流量套餐。
二是在接入公共WiFi時,盡量不做一些敏感性較大的操作,比如移動支付、登錄網銀、登錄重要的網絡服務(微博、郵箱等)。
第三,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上安裝殺毒軟件,可幫助網民攔截可能的釣魚網站和病毒木馬攻擊。如果殺毒軟件報警,建議斷開連接,確保安全。
第四,家用路由器管理後臺的登錄賬戶、密碼,不要使用默認的admin,建議使用字母加數字的高強度密碼;設置的WiFi密碼應選擇WPA2加密認證方式,並使用較複雜的密碼。這些措施可以防止家用路由器被入侵破解。
第五,手機端謹慎使用WiFi密碼破解軟件,謹防一些黑客工具竊取手機隱私信息。
無論從經濟增長,還是地緣政治,還是歐亞一體化發展,都要求建立一套中國與亞洲國家融合發展的國際金融範式。
要採取更具包容性的發展模式,國家不分大小,經濟不分強弱,相互尊重,遇事共商。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聶慶平,曾任職於中國證監會、人民銀行金融管理司,對中國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新體系有著密切觀察,他認為這標誌著舊範式走向終結、新範式破殼新生。2015年3月28日,聶慶平就此話題接受了南方週末記者專訪。
南方週末:目前已經有52個國家和地區申請加入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AIIB),基本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會員國數量相一致,如何看待這一出人意料的結果?
聶慶平:我把這件事看作一個標誌,它標誌著一個嶄新的以中國為主導的全球化金融格局和全球化經濟發展方式開始形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世紀的全球金融格局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化舊範式,它體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建立於1944年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支柱。第二,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美國擁有IMF最大投票權,可以說是一票否決權。IMF的目標主要是維持國際貨幣的穩定,是一
個救助組織,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發生貨幣金融危機時,它可向該成員國或地區發放貸款,提供援助。第三,成立世界銀行,支持基礎設施發展,包括馬歇爾計劃,幫助貧窮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等。
這個範式在20世紀50年代前是成功的,但20世紀後半期,這個範式就不太成功了,表現在美國經濟相對衰落,美元對黃金1971年脫鉤,1974年美國開始允許各國貨幣兌美元匯率自由浮動,美國對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基本上就不承擔它的大國責任了。
南方週末: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這個體系搞不下去?
聶慶平:我覺得有這麼幾方面原因:第一,舊範式的市場化原教旨主義理念和普世價值觀導致了全球金融的不穩定。當新興經濟國家出現貨幣危機,需要獲得IMF援助時,IMF開出的藥方就是受援國必須開放市場,實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以及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50年來實踐證明,這一藥方並不成功。新興市場國家接受這個藥方就遭受金融危機。20世紀70年代的墨西哥金融危機,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機,80年代後期的日本金融危機,90年代後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證明了這點。
第二,舊範式下全球化和自由化使新興經濟體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新興經濟體過早被迫實施金融自由化,國際資本自由流動使得新興國家因資產價格急劇波動而帶來財富損失。亞洲開發銀行統計過,1997年之前東亞國家人均GNP與美國比達到60%左右,但金融危機之後回落到30%左右,這是一場資產運作的浩劫。索羅斯在《開放社會》這本書裡就說,戰後國際金融體系就像一個巨大漩渦,漩渦邊緣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會被中心國家絞殺或吞噬。
亞投行得以在全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颳起旋風的另一方面原因,在於美國主導的舊國際貨幣體系的失效、式微與改革惰性。 (東方IC/圖)
第三,舊範式的國際貨幣體系也因「特裡芬難題」而難以為繼。美元的高估和超級寬鬆的信貸政策,對美國也是個危害,美國不具備足夠的商品製造能力來支撐這個體系,到了2008年矛盾掩蓋不住了,變成了全球性危機。
此外,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還是與意識形態掛鉤的,它在推行時,接受援助的國家必須接受西方民主觀、價值標準,文化也要改變。但世界是多樣性的,世界文明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非要其他文明在文化與意識形態上都要接受基督教文明價值觀,也是衝突的。
因此,20世紀以佈雷頓森林體係為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雖然還在繼續維持,但已不能滿足全球新的發展要求了。
這套舊範式不符合發展中國家利益,改革停滯不前,大家只好另起爐灶。G8、G20都提出過金融改革,包括增加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印度、俄羅斯的投票權份額,但遭到美國國會否決。IMF之所以玩不下去,是因為它又想讓新興國家掏錢,又不給人份額和投票權,世界上哪有這種好事。
南方週末:那麼新範式是什麼?
聶慶平:習總書記倡導的「一帶一路」,中國成立亞投行和金磚銀行,是一種引領21世紀金融全球化的新範式。
新範式的特點:首先,全球金融與經濟合作不以意識形態為前提,不以事先建立一種標準為先決條件,而且以不出現大的金融動盪為前提,互利共贏。其次,中國在新的範式下真正建立多邊關係,尊重全球其他國家的差異性。再次,以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和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為要務,根據亞洲經濟發展需要進行金融投資與合作,這是很好的經濟發展契機。
正是這種新的價值觀,新的經濟互聯互通的範式,得到了其他國家的認可。
南方週末:為什麼是中國來主導這個新範式?
聶慶平:目前只有中國具有探討全球金融化新範式的能力,日本經濟還在衰退,歐洲沒有走出債務困擾,俄羅斯在原油價格下跌後經濟危機揮之不去。從GDP總量、外匯儲備等看,目前有可能帶來新範式改革的只有中國,關鍵是中國有13億人的消費市場,這是全球增長的動力。
同時亞洲經濟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它佔全球經濟比重的25%,人口50%以上。將來經濟發展的重心畢竟是在人口眾多、經濟水平又有待提高的亞洲地區。為什麼這麼多國家要加入亞投行,因為如果它不進入這個體系,就無法分享整個亞洲經濟發展中的機會,亞洲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一路一帶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設備和產品,有巨大的商機,德國的製造業,英國的金融市場,俄羅斯的資源,中國的勞動力和資本,大家都有所長。
所以無論從經濟增長,還是地緣政治,還是歐亞一體化發展,都要求建立一套中國與亞洲國家融合發展的國際金融範式。這些任務在舊有的範式裡是完成不了的,這時候中國只能在不影響舊範式的前提下,提出新的範式。
南方週末:中國要成功地主導新範式,需要做好哪些事情?
聶慶平:第一,從實體經濟入手,通過亞投行和絲路基金,調動整個區域內的資金,特別是社會資本,形成中國與亞洲其他經濟體共同推動基礎設施發展的經濟合作模式。第二,採取具有更包容性的發展模式,國家不分大小,經濟不分強弱,相互尊重,遇事共商。第三,人民幣逐步國際化,中國已經是貿易第一大國,無論從規避外匯市場風險,還是從簡化外匯兌換成本來看,中國與別國的貿易往來不必非要用第三國貨幣作為結算貨幣。第四,遵循全球金融一體化的公司治理結構、運行規則、交易方式、理念、標準和規則。中國也不是一張白紙,中國是世貿組織和眾多國際金融組織的成員,對國際規則和最佳實踐都有深刻理解。第五,進一步放開外匯管制,允許國際資本自由流動,政府監管實施負面清單,通過自貿區推動與國際進一步接軌。
中國版“量化寬松”會對股市形成大水漫灌嗎? 作者:李映宏 為了應對經濟的下行,境外的多家媒體,如《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近期開始傳出中國將推出“中國版量寬”(QE)的消息,借以支持疲弱的經濟。 路透社日前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呼之欲出,人民銀行將通過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資產的方式投放基礎貨幣。報道引述消息指出,財政部與人行已經基本達成協議,推出的時間及力度會超乎外界想象。而《華爾街日報》也引述消息稱,中國央行考慮在規模達到萬億的人民幣地方債務置換過程中,讓銀行把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抵押給人行,從而向銀行註入資金,做法類似歐洲央行的長期再融資操作。 境內媒體也開始關註這一話題。事實上,由人行通過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資產的方式,投放基礎貨幣,可以以此撬動信用投放、拉低全社會的長期資金融資成本,減緩通縮壓力、推動經濟增長,是中國版QE的核心目的。 我們的核心觀點是,中國即將實行的“大水漫灌”似的量化寬松政策,會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的影響,甚至是福禍難料。我們把自己的觀點簡要總結如下: 1、量化寬松已經成為了目前世界各國應對經濟危機的首選手法——無論是2008年之後美國的數輪QE,還是今年前段時間歐洲推出的量化寬松,抑或是日本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中最關鍵的一支箭,各國無不利用“大水漫灌”式的量化寬松政策,通過央行購買國債、地方債或者是銀行負債資產等方式來實施。量寬發行的都是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的效應,往往會帶來更多的貨幣的投放。 2、目前來看,實行了量化寬松的國家,只有美國是基本成功的。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的資本市場極為成熟和發達,持續的QE的實施,直接導致了其股票市場的持續多年(7年以上)的上漲,使得眾多的包括創業公司在內的企業實現了大規模的上市融資,促進了創新、創造和創業,但又不增加負債率(加杠桿)。而且,由於美國是世界貨幣,它的大量發行,會通過各種渠道流到其境外,不會導致其國內的通貨膨脹(事實上,美國在整個QE期間,CPI保持了較為溫和的上漲)。通過持續多年的量寬,美國是目前全球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實現了經濟複蘇並初步走上正軌的國家。我們還認為,美國實行的數輪QE,取得了損人利己的效果。從目前美聯儲即將加息的信號來看,美國的QE已經完成了其使命。 3、日本過去幾年實行的貨幣大放水,最大的效果是促成了日本股市的牛市,日經指數因此而叠創新高。與美國股市的情況一樣,日本股市走的也是“經濟差,股市牛”的走勢。但是,日本經濟卻沒有美國經濟那麽幸運,沒有因為貨幣大放水而走出低谷。日本經濟的問題,是人口嚴重老齡化的問題,除非日本人願意多生,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改變人口結構、重塑人口紅利,否則,日本經濟無論采用什麽驚世駭俗的理論和辦法,都無可改變其經濟的頹勢。換句話來說,日本經濟已經是無藥可救了! 4、歐洲今年實行的歐版量寬,出現了完全預想不到的結果,即歐洲本身的流動性不但沒有寬松,反而在歐元因量寬而貶值的預期下,導致美元升值,全球流動性向美國湧入,從而使得全球資產價格出現了暴跌——包括以人民幣標價的A股股價的大幅下跌。我們認為,歐版量寬也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原因有三:一是歐洲同樣面臨嚴重老齡化的問題,沒有了人的因素,其經濟是無法實現強勁回升的,至少是中短期內是這樣;二是,歐洲在整體上負債率奇高,去杠桿的壓力極大,從而抑制了經濟的活力;第三,歐洲是嚴重的福利社會,是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社會,人已經失去了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與沖動。歐洲已經老了,從整體上而言,歐洲的世紀已經過去了。除了德國之外,歐洲與日本一樣,無可救藥了。 那麽,中國如果推出自己版本的量化寬松,將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呢? 1、它首先說明,中國的宏觀經濟很差,下行壓力很大,以至於到了必須要動用量化寬松這樣極端的方式,來配合其他諸多的組合工具來綜合化解的嚴重地步。我們認為,迫使中國可能退出由央行來購買地方政府債務、銀行信貸資產甚至是大型國企負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的整體的負債率過高,過去加杠桿的行為,已經把中國帶到了隨時可能爆發債務危機的地步。 我們認為,從人類應對經濟危機的歷史來看,單純通過大量發行基礎貨幣(量寬的本質就是發行基礎貨幣)來化解,實在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大家都通過拼命地發行天量基礎貨幣來應對金融和經濟危機,其後果是紙幣將被沒節操地濫發,人類好不容易建立的現代貨幣信用體系,遲早會有一天趨於崩潰。國際信用貨幣體系趨於崩潰甚至是崩潰,會有什麽後果?那就是,所有人,至少是大部分人的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將變為泡影。那麽,迎接人類的,將是戰爭、災難和毀滅。 中國的貨幣量,以M2來衡量的話,已經是極為嚴重地超發了(由2008年的25萬億,僅僅通過了4年的時間,到2012年就達到了100萬億),這在人類貨幣史上可能是空前,也很可能是絕後。在此條件下,如果中國真的實行量寬,將會繼續導致貨幣的超發;要逆流而動,只能說明,中國經濟目前是“救亡”勝過了“啟蒙”——事實上,地方政府債務的確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危機一觸即發的關頭了。據我們了解,早就有部分地方融資平臺連利息都要通過P2P平臺借高利貸來償還了。 國家只能先解燃眉之急,方能考慮更加長遠的改革。 2、如果由中央銀行發行基礎貨幣來買債,而非由財政部發行長期國債或者是拿中央政府的財政資金來買債,是一種什麽行為?說白了,就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印鈔票來替地方政府和銀行壞賬來買單;再說的明白一點,就是國家在賴賬——這在金本位制度下,是如何也不可能發生的。 如果是由中央財政或者地方財政拿財政資金來“買債”,那才叫做還錢。 由於各國實行量寬是逐漸的展開的,所以一時還產生不了明顯的或者惡劣的通脹;甚至,在美、歐、日紛紛推出天量量化資金來買債(賴賬)後,各國反而還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通縮——這個現象,以我們的智慧,比如我們掌握的弗里德曼的貨幣供給學派的理論,恕我們暫時無法回答,我們暫時稱之為“龍門之謎”吧——但是,巨量的基礎貨幣在我國的發放,肯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引致較大的通貨膨脹的。 我們應該視未來國家可能的量寬的數字,來進行評估。但是,如果地方債務和銀行貸款等資產,都由中央銀行來購買(而不是由財政部來償還)的話,那絕對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俗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我們當年為了應對2008年的金融、經濟危機,而采取的通過加杠桿來實施大規模低效和重複投資的、以拉動經濟增長的措施,的確已經到了要付出代價的時候了——這個代價,學名叫做“量化寬松”,英文名叫做“QE”,實質上,是由我們每一個人來承擔的名字叫做“賴賬”的玩藝兒。 以我們的有限的智慧,我們無法理解,全國人民艱苦奮鬥了10多年,最後留下的不是財富而是債務。但可以肯定的是,從一開始,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處理戰略與方法,就錯誤了。也或許,只要是危機,尤其是類似2008年這樣的大危機,地球人都是躲不過的。 並非是我們悲觀。如果我國實行量寬,我們無法確保我們在未來不會發生大的通貨膨脹。 3、說回到股市。如果我國實行大規模的買債行為,A股市場將在目前牛市的基礎上,出現更加瘋狂的上漲,泡沫將不斷被吹大。具體會有多大?我們也預測不出來。 4、但是,借鑒歐洲的教訓,中國如果實行大規模的量寬,出現人民幣貶值的概率會很大。一旦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形成,熱錢撤離中國的可能性會加大。如此,會有兩種可能:一是,以人民幣標價的資產會貶值——那麽,A股票會跌嗎?二是,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一旦形成,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必將受到阻礙——會嗎? 作為國家戰略,股市和“量寬”將互相作用、互相促進。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福禍難料”,且行且看吧。 (來自和訊網)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電改第四個配套文件日前出爐。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關於完善跨省跨區電能交易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簡稱:《通知》),提出跨省跨區送電由送電、受電市場主體雙方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協商或通過市場化交易方式確定送受電量、價格,並建立相應的價格調整機制。
這意味著,電力交易市場化突破了省域範圍。華北電力大學曾鳴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跨省區交易能夠逐步理清相關輸配電資產,結合獨立輸配電試點,有利於輸配電價格形成,實現電改方案提出的“管住中間,放開兩頭。”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通知》確定,跨省區送電價格實行市場定價,並指出此通知的出臺是為貫徹落實新電改9號文,完善電價形成機制,推進跨省跨區電力市場化交易,促進電力資源在更大範圍優化配置。
按照《通知》,國家已核定的跨省跨區電能交易送電價格,送受電雙方可重新協商並按照協商確定的價格執行,協商結果報送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送受電雙方經協商後確實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可建議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協調。
事實上,跨省區電能交易原國家電監會就推動過。
原國家電監會2012年底公布《跨省跨區電能交易基本規則》,提出要打破電網的“掛牌交易”,通過優先清潔能源交易、調整合同等方式保證電能交易的市場化。但原電監會當時也發現,跨省區交易價格不能準確反映不同時段的電力價值和資源稀缺程度。跨省交易輸電收費環節多、綜合輸電費偏高。
2014年6月,國家能源局對外發布《電力交易秩序駐點華中監管報告》,指出在跨省區電能交易中存在電網企業安排的部分跨區電能交易計劃與實際供需存在偏差,資源配置不合理;省間輸電通道建設滯後,限制跨省區電能交易;跨省區電能交易缺乏合理補償機制;部分交易行為不規範,價格未能反映市場主體意願等諸多問題。
為了推進電價改革,2014年底,政府開始推動輸配電價的試點,截至目前已有深圳、蒙西、寧夏、安徽、雲南、湖北納入試點,讓更多省份去探索區域內部的電價改革。而此次《通知》則在跨省區電價形成機制方面邁進了一步,延伸至跨區域市場。
《通知》還提出,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將組織對跨省跨區送電專項輸電工程進行成本監審,並根據成本監審結果重新核定輸電價格。輸電價格調整後,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將調整幅度在送電方、受電方之間按照1∶1比例分攤。
曾鳴分析說,跨區交易既能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也能促進節能減排,並促進區域電力市場的形成,逐步理清輸配電資產,有利於跨區輸配電價形成,從而實現電改方案中“管住中間”的要求,使得放開兩頭可以順勢而為。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303
平安观点:
1、近期我们邀请了阿里健康的相关专家,就当前投资者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现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阿里健康的战略布局、处方流转情况、医保对接进展、以及如何与第三方合作等,现将纪要整理如下:
(1)战略布局。1、 阿里健康前身是中信21世纪,主要有两大业务:阿里健康APP;药品电子监管码。原先切入点是通过药品与APP的结合、电子处方的流转,线下药店竞价,患 者确定单数并配送。现在主要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把平台做得更大,形成就医环节的闭环。3、药品电子监管码方面已与药监局达成了一些共识,阶段性地、有选择 地放开一些数据。以前只针对政府和医疗企业,未来将会向社会开放。
(2)处方流转情况。1、
与医院的合作,处方流转没有问题,但前期走了弯路,真正执行医药分开的省份不多,后期通过人海战术,患者将拿到的处方拍照上传,主攻河北石家庄。目前药品
主要选择1)医保超标药品和2)处方药。2、前期最大的问题是选择与公立医院合作,面临药品销售的阻力。后来重新认识到处方权取决于医生,故开始“抢医
生”。在医患平台方面,已有大量的先行者,阿里健康选择与这些平台合作。3、医院是否愿意让处方外流是推进的难点,解决方案是采取与医保等共同补贴医疗机
构部分药品利润的方式,目前已在石家庄和杭州的部分医疗机构里试点,具体操作由支付宝下面的云医院来推行。
(3)医保对接进展。新型医保正在制定,未来将是混合型(商业+原有医保),借助社会资本,重新制定符合各地级市的医保产品,广东已经在规划。拥有较好的地级市政府沟通能力和较低的沟通成本是关键,即承担新型医保的搭建并拿到使用权。目前阿里健康在技术手段上已实现与医保打通。
(4)如何与第三方合作。阿
里健康既做医疗,又做医药,但切入点是医药;与第三方的合作主要考虑能否将其纳入产业闭环的构建,可以看到构建的产业闭环正在逐步形成:1)咨询:与寻医
问药合作;2)预约、挂号、购药:阿里健康APP(自有业务);3)检查:与迪安诊断合作;4)治疗:云医院(目前由支付宝运营);5)慢病管理:与鱼跃
医疗合作;6)医药电商:天猫医药馆(已注入阿里健康);7)医保支付:与卫宁软件合作。
2、投资建议。
阿里健康是阿里整合医疗资源、推进大健康战略的资本平台,其产业闭环正在逐步形成,同时我们认为阿里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医疗生态系统,有望融入这个生态系
统的公司值得关注:(1)慢病管理闭环:推荐佐力药业(精神疾病管理),关注福瑞股份(慢性肝病管理O2O)、乐普医疗(心血管全产业链);
(2)PBM(药品福利管理)产业链:医药流通企业和医疗信息化企业将扮演重要角色,推荐上海医药,关注瑞康医药、柳州医药、嘉事堂、海虹控股、海南海药
(重庆亚德);(3)第三方医疗服务中心:关注迪安诊断(第三方检查检验中心)、华润万东(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麦迪电气(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
3、风险因素:新业务推进低于预期,政策出台低于预期。
諾基亞於10月20日宣布,其對阿爾卡特-朗訊公司(下稱“阿朗”)的並購計劃已通過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審查。
今年4月15日,諾基亞宣布將通過全額收購阿朗已發行證券,並在法國和美國以公開換股要約方式與阿朗進行合並,該交易有望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但其間需要通過相關監管部門以及諾基亞股東的批準。
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審查完成後,諾基亞還需獲得法國經濟部(MINEFI)對合並的正式批準,以及啟動換股合並批準程序。
巨大專利優勢
“它們的合並通過商務部反壟斷審查的最大障礙並不是來自設備市場,而是專利影響。”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電信專家付亮指出。
實際上,諾基亞和阿朗的合並,在電信設備行業是老四對老三的合並,沒有通過合並形成對市場的絕對掌控。
2014年,諾基亞、阿朗收入分別是154億美元(約978億元人民幣)、159億美元(約1009億元人民幣),諾基亞預計合並後年凈銷售額達到276億美元(約1752億元人民幣)。同時,華為2014年全球銷售收入2882億元人民幣,愛立信當年凈銷售額2280億瑞典克朗(約1747億元人民幣),諾基亞預計年凈銷售額略微超過愛立信。
不過,由於諾基亞、阿朗在2G、3G、4G的通信標準專利上分別擁有較大份額,合並後的新諾基亞將在通信行業形成巨大專利優勢。
據商務部統計,合並以前,諾基亞在2G、3G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市場持有的專利比例是25%~35%,和阿朗合並後將上升到35%~45%,在4G標準必要專利方面,新諾基亞將成為最大的專利擁有者。
也就是說,一旦合並完成,通信行業企業將更難與諾基亞達成專利交叉授權,需要額外向諾基亞支付巨額專利費。蘋果、三星將感受到諾基亞更龐大的專利庫壓力,而對於目前在專利方面相對薄弱的中國終端制造企業,將更難以與諾基亞形成有效抗衡。
“諾基亞把手機業務賣給微軟後,留下了手機專利,原來想打包給一家專門運營專利的公司,商務部就是在這塊提出的約束,要求盡可能保護中國企業的利益,實際是在知識產權框架下,給國內企業爭得了一些權利。”付亮說。
據悉,在商務部反壟斷審查過程中,商務部對新諾基亞改變專利收費策略提出多輪交涉。最後批準諾基亞、阿朗合並的附加前提是,諾基亞就禁令、標準必要專利的轉讓等問題做出相應承諾,以減少對中國通信設備企業、手機企業的潛在威脅。
合資央企開拓中國市場
諾基亞對阿朗並購後,新諾基亞在中國的業務平臺也將出現重要調整。
阿朗在中國市場的主要資產是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阿朗中國業務是上海貝爾前身,後來阿朗與中國華信合資成立上海貝爾,阿朗持有50%加1股股權,中方持有50%減1股股權。
中外合資公司中,上海貝爾是一個獨特存在,它既是國資委直屬企業,又是我國第一家外商投資股份制公司。
在阿朗收購案中,曾有傳聞諾基亞可能出售阿朗持有的上海貝爾股權,不過在今年8月28日,諾基亞宣布與中國華信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再次成立新的合資公司“NokiaShanghaiBell”經營上海貝爾。除此之外,諾基亞還將把在中國的電信設備業務整合並入新合資公司。
也就是說,以後“NokiaShanghaiBell”將是新諾基亞在中國開展電信設備業務的平臺,同時不僅包括原阿朗在中國的電信設備業務,還納入了原諾基亞在中國的電信設備業務。
值得註意的是,中方央企將在上述包括了原諾基亞、原阿朗在中國電信設備業務的平臺持有股權,同時股權結構依然沿用了上海貝爾的合資結構,諾基亞持有“NokiaShanghaiBell”的50%加1股,中方持有50%減1股。中國電信設備市場中,既有華為、中興、大唐這樣的中資企業,也有愛立信這樣的純外資企業,原來的外資企業諾基亞,現在披上了央企的外衣。
上述安排,對穩固和拓展諾基亞、阿朗在中國的業務,可能構成利好。諾基亞和阿朗在中國業務合並後,專家預計其整體收入可能超過愛立信乃至中興,而在引入央企背景後,在中資企業主導的中國電信設備市場可能更具優勢。
不過也可能存在弊端,“長遠來看,這種結構不會特別穩定,對於打市場、業務決策都會有限制。比如說我要做戰略投資,股權清晰地做決定會相對容易一些,而這是一種中外資本對等的合作,雙方權利基本相當。”付亮說。
11月30日,電改6個配套文件之一《關於電力交易機構組建和規範運行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
電力交易機構組建和運行將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適應電力工業發展客觀要求,以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為目標,組建相對獨立的電力交易機構,形成公平公正、有效競爭的市場格局,促進市場在能源資源優化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交易機構相對獨立。實施意見提出,將原來由電網企業承擔的交易業務與其他業務分開,實現交易機構管理運營與各類市場主體相對獨立。依托電網企業現有基礎條件,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鼓勵具有相應技術與業務專長的第三方參與,建立健全科學的治理結構。
交易機構界定為不以營利為目的,在政府監管下為市場主體提供規範公開透明的電力交易服務。交易機構主要負責市場交易平臺的建設、運營和管理;負責市場交易組織,提供結算依據和相關服務,匯總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自主簽訂的雙邊合同;負責市場主體註冊和相應管理,披露和發布市場信息等。
交易機構組織形式多樣,可以采取電網企業相對控股的公司制、電網企業子公司制、會員制等多種形式。電網企業相對控股的公司制交易機構,由電網企業相對控股,第三方機構及發電企業、售電企業、電力用戶等市場主體參股。會員制交易機構由市場主體按照相關規則組建。
未來將建立全國交易體系,組建相對獨立的區域和省(區、市)交易機構。區域交易機構包括依托國家電網公司組建的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和依托南方電網公司組建的廣州電力交易中心,以及其它服務於有關區域電力市場的交易機構。鼓勵交易機構不斷擴大交易服務範圍,推動市場間相互融合。
但同時,交易機構組建初期,交易機構出具結算憑證,電網企業提供電費結算服務的方式還將不變。交易機構根據交易結果和執行結果,出具電量電費、輔助服務費及輸電服務費等結算憑證。
國家還將加強對交易機構的監管和審計。交易機構的組建和推廣方面,在試點地區結合試點工作,組建相對獨立的交易機構,明確試點交易機構發起人及籌備組班子人選。籌備組參與擬定交易機構組建方案,試點方案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組織論證後組織實施。
隨後,試點地區交易機構組建試點經驗被總結,根據各地市場建設實際進展,再有序推動其它交易機構相對獨立、規範運行相關工作。
相關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