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牛的咖啡是星巴克,比星巴克更牛的是國貿房東!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523.html

6月底,北京苦夏的一個夜晚,位於東三環國貿一期的星巴克悄然搬家。作為在華擴張的第一站,星巴克國貿一期店為何「出走」引發關注。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 星巴克經營14年的國貿一期店的關閉背後,CBD區域飆漲的租金是罪魁禍首。7月2日,星巴克相關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證實,國貿一期的星巴克門店已遷至國貿三期,但對於是否因高房租搬遷,該負責人不願回應。

隨著房地產市場在近年日益升溫,對實體經濟的擠壓開始凸顯。高昂的租金正讓商業連鎖企業寢食難安,星巴克注定不是最後一家。記者瞭解到,從今年開始,國內首批外資連鎖店租約合同面臨到期,零售業或將迎來關閉潮。誰是下一個「星巴克」?

房租逼走星巴克?

針對京城CBD持續飆漲的租金,星巴克無奈選擇了妥協。

7月2日,記者來到國貿一期發現,原星巴克店面已經人去樓空,不過原來舊址的輪廓還存在,而原來標有星巴克字樣的店面也被黑色的油布圍了起來,背景板上印著「GOYARD」字樣。不難發現,原來的星巴克店將被這家成立於1853年的法國老牌奢侈品箱包設計生產製造商所取代。

相關資料顯示,成立於1999年1月的星巴克國貿店是星巴克內地首家門店,身處北京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北京國貿一期門店對星巴克和很多中國顧客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對於星巴克而言,這是其在中國蓬勃發展的起點,對於北京建設CBD伊始擁入的那批奮鬥者來說,這家店也是其青春時光的見證。

「西南角的星巴克是此前一個週末晚上搬走的,此前並不知道它搬遷的消息。」國貿一期的諮詢台服務人員告訴記者。而對於星巴克的搬遷,國貿一期的一位商戶顯得很淡然,對記者說,「星巴克走了,肯定有新的品牌進來,近幾天一直看到有人在裝修。」

7月3日,記者也從星巴克相關負責人處證實,國貿一期的星巴克的確已經搬離,「該門店已經搬遷至國貿三期」,而對於搬遷的原因,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新的三期門店的面積更大,搬遷後的星巴克國貿三期店能夠容納更多的顧客進入門店享受純正的星巴克體驗。

對於星巴克的搬遷,業內資深專家丁利國直言,國貿一期的高額租金已讓星巴克無利可圖,消費者每消費一杯飲料,70%的費用主要用於房租,如果同樣的租金能獲得更大的利潤,就算星巴克搬到稍偏的國貿三期也是值得的。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目前,國貿商城一期店舖租金月均每平方米每月已經超過1000元而國貿三期的租金平均每天每平方米僅為15元-20元,充斥奢侈品牌的國貿一期的租金價格大約是國貿三期的兩到三倍。

一位接近星巴克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國貿一期一層商舖的價格已經超過了33元每天每平方米,而北京星巴克最多能承受的最高租金是20元每天每平方米左右,很顯然,國貿的租金已經遠遠超出了星巴克承受範圍之內,國貿一期店的搬遷非常明智。

另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國貿一期星巴克店年租金及人工成本超過700萬元。而2012年星巴克相關財報顯示,在亞洲地區的平均單店營業額為82.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09萬元。就算星巴克在國貿一期的業績超長,所面臨的壓力也非常的大。

採訪星巴克負責人過程中,雖然該負責人一再迴避記者提問的國貿一期店面搬遷是否是高房租的原因,但根據以上數據不難發現,該店面的搬遷與高額的房租確實有不可迴避的聯繫。

除此之外,一位不願具名的咖啡廳董事長對記者直言,「租金能力和每日的營收有直接的關係,以一個150平方米的標準咖啡館來說,如果說每月租金超過5萬,對於我們來說就要考慮一下。」

記者初略計算,150平方米的咖啡館每月5萬租金,折合每天每平方米的價格約11元。該董事長對記者表示,這是一個成熟的咖啡連鎖店所能承受的較高的租金。

以此看來,星巴克中國第一店撤店被外界解讀為高租金「逼遷」不足為奇。

事實上,不光是星巴克,中國餐飲業正普遍陷於「四高一低」(即租金價格高、人工費用高、能源價格高、原材料成本高、利潤越來越低)的困境。

據中國烹飪協會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全國餐飲收入7712億元,同比增長8.3%,近10年來同期數據第一次出現個位數增幅,租金高昂是主要「兇手」。

十餘年前的租約

在一線城市租金飆漲的倒逼下,外資洋餐飲的光環逐漸消退。星巴克從國貿一期搬至國貿三期,成為國際連鎖企業被租金「擠壓」的一個縮影。

星巴克並非國際一線品牌,為什麼商家當初會首選入駐繁華的高端商業圈?

相關資料顯示,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為了將新國貿打造成國際化購物中心,不惜開出多種優惠條件引入國際各大知名品牌入住。

「此前力求打造的商圈的地產商希望招攬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大眾化的國際品牌,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其他品牌進駐,同時也是為了吸引一批對這些品牌有追求的顧客『聚人氣』。」丁利國告訴記者,而當初各大商圈引入世界各大品牌最大的代價就是商舖租金,甚至有些商圈推出簽訂長達十餘年的租約合同等優惠政策。

一位當初曾在北京的某商業中心做過招商經理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01年的時候,北京某知名商圈為了將該地區打造成知名商圈推出,不惜出低價租金引入某國際連鎖品牌,曾以7元每平方米每天的價格簽訂了長達十幾年的租約合同。並在合同中約定,前兩年房租不變,此後每年以5%或6%的租金累加。

如果按照這張2001年的招商租約,記者計算發現,如果該租約用到今年,其價格也超不過每平方米每天15元,與今年北京高端CBD商圈的平均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價格29元的價格相比,真是很划算。

另有相關研究機構統計,2008年以來,北京的寫字樓租金年均增長將近40%,增速達到世界第一。

而英國房產服務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報告顯示,自2010年以來,北京商舖租金每個月都在上漲,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優質零售物業市場,主要是指高端購物中心首層,平均租金已經達到了864.9元/平方米/月,即近29元/平方米/天,過去六年每年平均漲幅為7%。

高昂的租金正將大眾品牌擠出高端商圈。本報記者在走訪高端CBD商圈的過程中發現,此前曾經金光閃閃的品牌洋餐飲在CBD商圈所享受的待遇已經不復存在。

「現在看來,隨著如星巴克等品牌的市場網絡擴大,稀缺性已經不存在了。」丁利國告訴記者,隨著近年來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國際大眾化品牌的迅猛擴張,此類品牌吸引力正逐步下滑。

據星巴克相關公開資料顯示,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已超過了900家,2015年前要發展至1500家。

優質商舖資源僧多粥少,星巴克國貿一期的店面不會空置太久。一位不願具名的某高端商圈經理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近些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國際各大品牌各大企業紛紛來中國淘金。一些高端的商圈店舖和寫字樓已經出現了資源緊缺的現象。

「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現在我們很少和商戶簽訂3年以上的租約,一般最多簽訂三年,並且優惠政策很少。」該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高端商場再也不需要靠一些連鎖店來驅動客源,因此公司也不會再出現更多的優惠政策。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稱,星巴克「挪窩」顯示出,雖然房地產帶動了整個經濟發展,但對實體經濟的倒逼擠壓已經逐漸顯現。

「家樂福或成第二」

「隨著首批引入外資企業合同的相繼到期,一線城市或將迎來連鎖店的關閉遷移潮。」丁利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商圈店面高企的租金,早已為人所詬病,星巴克並不是個例,這一點在外資商超尤為明顯。

以家樂福為例,這家大型的跨國零售巨頭近年來明顯放緩了在中國一線城市擴張的步伐,因房租等成本的壓力,在過去三年,家樂福至少在國內關閉了6家門店。

「除了星巴克和家樂福外,包括沃爾瑪、7-11連鎖店在續簽合同時,都會考慮租金是否過高等。如果支付高昂租金,企業就難賺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零售業研究人士對記者說。

實際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平洋百貨全面撤出北京市場。2011年底,位於北京東三環的盈科中心對太平洋百貨提出上漲租金要求,遭到後者反對從而撤出。

相關資料顯示,10年前,為了能夠招攬大牌商家入駐,盈科中心以低租金為代價招攬租戶。隨著10年租約到期,面對盈科中心上漲租金訴求,太平洋百貨撤出盈科店。

北京昭邑零商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諮詢顧問劉暉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前幾年,百貨商場的房租成本僅佔全年營業額的5%,而現在大多數百貨商場的房租成本已經突破10%,大量吞噬企業利潤空間。

另外,有媒體報導稱,受租金上漲影響最大的還包括實體書店。2010年,中國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倒閉;2011年7月,北大南門「風入松」倒閉,2011年11月;「光合作用」倒閉……在與沒有租金壓力的網店進行的一場場摧枯拉朽的價格戰中,除了有自己物業的新華書店,幾乎所有的實體書店都成了房租飛漲的炮灰。有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全國倒閉關門的民營書店至少有一萬多家。

房地產泡沫開始大範圍影響實體經濟,租金越來越高,星巴克已嚥下一口苦咖啡,誰是下一個「星巴克」?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資深專家對本報記者直言:「很可能是家樂福。」據該人士透露,2014年,家樂福將有一批店面租約到期,能否承受業主大幅提租將是家樂福面臨的一個嚴峻考驗。

據瞭解,家樂福在全國65個城市有219家店面,其中2004年左右開設的店面約40家。根據大型商超10-15年租約慣例,家樂福門店將開始集中面臨新租約問題。

據某媒體調查顯示,對於大賣場來說,按照行業平均水平,可承受的租金範圍在2元至3元/平方米/天,一旦房租超過3.5元/平方米/天的價格已經成為門店所能負擔的紅線,盈利就非常困難。但實際情況是,隨著店面租金的上漲,目前在北京,已經很難在市中心區域找到日租金在3元每平方米以內的商舖了。

可見,如何解決高額的房租問題,已經是擺在家樂福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對此,7月5日,記者致電家樂福相關負責人,該人士稱需向領導核實後再回覆。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相關回覆。

事實上,近期已經數次傳出「家樂福欲出售中國業務」的消息。雖然家樂福隨即對此消息進行了否認,並強調表示「十分看好中國市場」,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曾經的「商超教父」如今已經掀起關店潮,輝煌不再。

根據家樂福2012年全年財務公告,2012年該集團全年銷售收入為865.58億歐元,同比僅增長1%,創2005年以來最低水平。「粗放式擴張」的後遺症正讓家樂福元氣大傷。2014年,是否真的成為家樂福一道門檻?

一杯苦咖啡,不止是星巴克在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30

美國對巴克萊操縱電力市場開出4.9億美元創紀錄罰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137

美國能源監管機構對巴克萊操縱電力市場開出了創紀錄的4.9億美元罰單,這是美國針對英國銀行業的最新一項嚴厲監管制裁。

週二美國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FERC)確定的罰款額,與去年10月底最初擬定的規模匹配。當時FRRC指控巴克萊涉嫌操縱美國加州和其他西部州現貨電力市場,以便從衍生品市場的相關倉位中謀利。

FERC昨天指令巴克萊及其下屬交易員在30天內支付4.53億美元民事賠償,並且提交3490萬美元利潤來補償受到違規交易遭受損失美國家庭。

FERC聲明稱:

「如果巴克萊及其交易員不向FERC支付賠償,那麼FERC可能想聯邦法院謀求執行」。

巴克萊則試圖對抗美國監管機構的執行令,聲明稱

「我們認為我們的交易合法,並符合現行法律。這份民事罰款指令是單方面文件,沒能平衡反映事實,以及對適用法律做出了完整描述」。

4.7億美元可能並非最終結果。FERC說巴克萊及其交易員已決定放棄在訴諸法律的聽證會。
律師稱如果巴克萊方面不在30天內向美國當局支付賠償款,那麼聯邦法院可能將插手做出裁決。

自去年夏天以來巴克萊就一直試圖走出針對其的監管風暴,當時該英國投行因為操縱Libor利率被罰款2.9億英鎊。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導,摩根大通也已被警告因涉嫌操縱電力市場可能面臨強制執法行動。

而就在FERC公佈罰款的當天,巴克萊任命了曾供職摩根大通的Tushar Morzaria作為新財務主管,以此來增強其投行部門的專業管理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11

SENSE隨筆130717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17/sense%E9%9A%A8%E7%AD%86130717%E5%9C%A8%E6%98%9F%E5%B7%B4%E5%85%8B%E8%A6%81%E8%B2%B7%E5%A4%A7%E6%9D%AF%E5%92%96%E5%95%A1/

SENSE隨筆130717

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執筆人:阿Kan的三條sense

 

「阿Kan的三條sense」之:

〈Case1〉 同一枝500毫升的綠茶,在超市賣8元,旁邊的便利店賣10元,超市正門前的自動售賣機賣15元。你會到哪兒買?

 

(sense甲) 為何同物不同價?

相同的一瓶飲品,在相鄰的地點售賣,而價錢有明顯差異,大家會如何選擇?

將超市、便利店、自動售賣機的相同飲品取來,連售價一起擺放在人們面前,高價的一定賣不出去。 三瓶飲品的銷售點腳程相差不超過一分鐘,基本上也等於放在同一個地方,於是很多人都覺得便利店和自動售賣機的經營者不懂做生意或腦子有問題,他們的貨在超市旁完全喪失吸引力,一定賣不出。

事實上,儘管便利店和自動售賣機的售價相對偏高,但是購買者一點也不少。其中巧妙之處,是商家利用了人們的「交易成本」和「消費心理」達到同貨同地卻賣得高價的效果。***

 

Def. 「交易成本」是為了達成 “交易活動” 而付出的額外成本,**** 它不包括貨品的售價,卻包括了交易前收集資訊,及進行交易時付出的時間和體力等 “隱含成本”。

 

很多人甚少到超市買東西,根本不知道超市的飲品賣多少錢。 有人覺得要進超市或便利店比較貨品和查看價格是件很麻煩的事,而自動售賣機乾手淨腳,因此經過時就順手買下15元的飲品。 更甚者有如Kan太,對數字不敏感甚至反感,比較格價對她來說是極度厭惡性的工作,所以買東西時乾脆就不看價錢,自動售賣機當然就是她的第一選擇。

反之,很多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是超市的常客,對超市、便利店和自動售賣機的價格差異瞭如指掌。 但他們亦有可能惠顧自動售賣機:在炎炎烈日下等巴士時想買枝凍飲解渴,此時巴士剛來到前面的街口,如果進超市或便利店,就算只用兩三分鐘也會趕不上20分鐘一班的巴士。此時精明的他寧可多付些錢買自動售賣機的飲品。

 

不少人都有一種 “高價=高質=放心”的思想。他們可能會覺得 “賣8元這麼便宜,不會是產品就快過期或有什麽問題吧。”,因此轉購便利店或自動售賣機的飲品。  “相對高價” 成為這種人尋求 “高價=放心” 的心理慰藉,對他們而言,這些根本就是不同的商品,他們付出的額外金錢可理解為消除內心不安全感的一種成本,這是一種 「消費心理」。

大多數人都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進入超市逛了一圈,和推著車載滿貨的家庭主婦一起排隊結算時,看看自己手中只有一枝飲品—-我真為自己感到慚愧!” 這樣的人就算有大量空閒時間和明知超市的飲品最便宜,他們仍然會選擇便利店或自動售賣機。這也是一種 「消費心理」。

 

 

〈Case2〉 香港星巴克的鮮奶咖啡(拿鐵)最小的是中杯 Tall size 360毫升售30元 (其他地區還有小杯Short size 240毫升), 大杯 Grande size 480毫升 售33元,特大杯 Venti size 600毫升 售36元。你會買哪一款?

 

(sense乙) 為甚麼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中杯平均每120毫升售10元,但每追加120毫升 只需追加3元。乍聽起來這種訂價讓人感到很不合理:中杯平均每120毫升售價10元最高,大杯和特大杯分別是8.25元和7.2元,看來中杯是星巴克賺到最高利潤率的產品,客人選大杯或特大杯的話,星巴克是不是賺少了呢?

 

星巴克這種定價行為,若從成本方面考慮可找到合理解釋。

其實一杯咖啡所需成本中, 咖啡豆、牛奶和糖等 “原材料” 占總成本的比例十分小;*** 反倒是運輸、保存、烘焙等成本遠比原料高得多;而更大的成本,是令客人置身於店內優雅的環境,悠閒愜意地享受服務的相關 “營運開支”,與及為打造星巴克高雅時尚品牌所付出的 “市場推廣成本”。

 

試作成本分析:沏一杯中杯T型美式咖啡需要10-20克咖啡豆,進店時的成本價(連鎖店大量採購價)為港幣1-2元。 其他固定成本如店租、裝潢、人工及宣傳等營運開支佔了售價的百分之八十或以上。 星巴克從每杯T型咖啡賺到的利潤大約只有2-3元。

如果客人通過擴大杯子尺寸為G型追加120毫升而多付3元,這額外120毫升的材料成本大約是0.3元,3元扣除材料成本剩下的2.7元都是利潤,基本上星巴克反倒賺了更多。

結論:杯子尺寸越大利潤率越高,**** 只因物料成本所佔比重實在太低!

 

大杯咖啡反而是店家的較高利潤商品, 因此通過將小杯咖啡與大杯的價格並列,突顯其差距只為3元之低,讓大杯咖啡看起來份外充滿魅力,吸引顧客消費,這才是星巴克的最佳訂價策略。***

 

雖然在很多情況下,對店家而言利潤率高的商品可以看作是令顧客最吃虧(價格昂貴)的商品。 但在星巴克的例子中, 顧客通過加付3元就可以喝到額外的120毫升,那不是吃虧。 對於一次過想喝很多咖啡的顧客而言,事實上這是非常划算的價格設定。

 

 

參考書

《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 價格與生活的經濟學》(2007)

作者:吉本佳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26

標題巴克萊披露128億英鎊資本缺口 將發新股融資58億英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400

巴克萊週二披露了128億英鎊的資本缺口,為此,該銀行計劃增發58億英鎊新股,以滿足3%的最低槓桿比率要求;並發行20億英鎊的或有可轉債,以賠償不當銷售的指控

該銀行股價在週一下跌4%後,週二再度暴跌7%。

巴克萊的股東能夠以每股185便士價格購買增發的股票,每4股可購買1股新股。現有股東以較週一收盤價折扣40%的價格優先購買股票,可使其股票免遭稀釋。

巴克萊的這種措施能夠滿足巴塞爾協議III的要求的「銀行一級核心資本約9%」的要求。巴克萊的首席執行官Antony Jenkins稱:「我確信,我們這種果斷迅速的措施能夠讓巴克萊變得更加強大。」

上個月,英國審慎監管局(PRA)曾表示,巴克萊槓桿比率僅為2.5%,低於3%監管要求。

巴克萊週二稱,按照PRA的新規,該銀行的槓桿率僅為2.2%,巴克萊的資本缺口由此也上升至128億英鎊。

巴克萊還計劃出售20億英鎊債券,這些債券可轉換為股權。如果出現問題,該銀行將降低貸款。

巴克萊表示,它們將加快確認預期費用。該銀行面臨違規銷售支付保障保險(PPI)、利率掉期和身份欺詐保險等產品的指控。據FT的分析師預計,該銀行的賠償金額會高於之前的預測值。

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師Chirantan Barua稱:「如果一次性的意外費用過高,它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增加配股。」

巴克萊上半年因違規銷售需要向客戶支付20億英鎊的賠償金,這一金額遠高於市場預期。

巴克萊需要因違規銷售PPI而向客戶賠償13.5億英鎊,按規定需賠償40億英鎊。現在,英國整個銀行業因違規銷售PPI而需賠償客戶150億英鎊。

因為違規銷售複雜的利率對沖產品,巴克萊也需要向小型企業6.5億英鎊的賠償金。

巴克萊半年財報顯示,該公司的稅前利潤為17億英鎊,幾乎是去年8.71億英鎊的兩倍;調整後的稅前利潤為36億美元,僅低於37億美元的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52

星巴克做酸奶:品牌延伸的下一個慘敗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817.html

星巴克與法國酸奶巨頭達能(Danone)攜手推出希臘式酸奶系列。此舉不免讓人擔憂:作為咖啡巨頭的星巴克是否分不清東西之間偏離了當初的經營理念。

的確,在過去短短兩年的時間裡,星巴克就在門店推出了兩款新品——泰舒茶(Tazo tea)和Evolution Fresh果汁。

如今該公司又將目光瞄準了希臘式酸奶市場。近年來,希臘式酸奶在市場上一直銷售火爆。

然而,無論是品牌合作還是品牌延伸,能像速食品牌多力多滋(Doritos)與塔可鐘(Taco Bell)那樣通過聯合而大獲成功的公司都少之又少。去年,多力多滋和塔可鐘攜手推出了新品Doritos Locos Tacos——一款以多力多滋芝士脆片做餅皮的墨西哥卷餅。這款卷餅一經推出,大受歡迎,打破了過去所有墨西哥卷餅的銷售紀錄。

事實上,在品牌延伸的問題上慘遭滑鐵盧的公司並不少,下面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星巴克的早餐三明治

星巴克只需要觀察門店的情況,就不難發現其品牌延伸策略的慘敗——至少在一開始是如此。

該公司將經營範圍擴展到了熱氣騰騰的早餐三明治,但是鍾愛咖啡的顧客們並不買賬。因此,2008年,早餐三明治從星巴克的餐桌上徹底消失。

星巴克CEO和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在談到這次失誤時表示:「門店裡熱氣騰騰的三明治太香了,把咖啡的香氣都蓋住了。」

此後,星巴克設法推出了符合門店氛圍的早餐菜品。如今,其門店的早餐菜單中包含多個菜品,其中包括培根豪達奶酪特色早餐三明治(bacon and Gouda artisan breakfast sandwich)和菠菜羊奶酪早餐卷餅(spinach and feta wrap)。

尼曼瑪戈/塔吉特聯合推出的節日系列時裝

低端折扣零售商塔吉特(Target)與高端連鎖百貨內曼·馬庫斯(Neiman Marcus)攜手推出了獨家限量版2012年節日系列時裝。

塔吉特和內曼此次推出限量版時裝系列,邀請了24名高檔時裝設計師的加盟,其中包括黛安·馮芙絲汀寶(Diane von Furstenberg)、奧斯卡·德拉倫塔(Oscar de la Renta)和特雷西·裡斯(Tracy Reese)。

眾所周知,塔吉特一直是踐行「量販奢華風」這一營銷理念的急先鋒。多年來,該品牌一直與讓·保羅·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米索尼(Missoni)等知名時裝設計師合作——每次推出的時裝系列都廣受追捧,連塔吉特的官網Target.com都因訪問量過大而崩潰了。因此,塔吉特與尼曼的聯合似乎大有可為。

結果市場的反應並不如人意。塔吉特的發言人約書亞·托馬斯(Joshua Thomas)在事後接受《福布斯》記者採訪時表示,限量版時裝定價太高,節假日期間推出的時機不當,市場的需求也被高估了。

比克(Bic)的內衣

圓珠筆巨頭比克同時主打刮鬍刀和打火機。該公司曾推出一次性連褲襪,為品牌延伸試水。

結果表明,圓珠筆、刮鬍刀、打火機這類用品和女性內衣差距還是很大。比克的內衣系列銷售慘淡。

馬特·海格(Matt Haig)在《品牌失敗:經典100例》(Brand Failures: The Truth About The 100 Biggest Branding Mistakes of All Time)中表示,儘管比克品牌素來以一次性產品聞名,而圓珠筆、連褲襪都是一次性的,但正是這一點使消費者對比克失去了品牌共鳴。

「其中的主要問題在於,該公司堅持使用『比克』冠名新推出的內衣系列。」他寫道。

「正如營銷作家阿爾·裡斯(Al Reis)所說……『品牌名稱是有力量的,但這僅限於該品牌已經建立信譽的領域,一旦進入別的領域,且迷失了重點,那麼品牌名稱就會失去原有的力量。』」

麥當勞的匹薩餅

1989年,漢堡巨頭麥當勞嘗試著推出了匹薩新品——麥匹薩,意圖在當年市值210億美元的匹薩餅市場上分一杯羹。

然而,儘管門店遍佈世界各地的漢堡連鎖巨頭麥當勞素以快餐服務文明,其新推出的匹薩卻完全稱不上是「快餐」。顧客大約需要等11分鐘的時間才能拿到先點現做的匹薩。

顯然這樣的等待並不值得:麥當勞最終把麥匹薩撤下了菜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19

用品管力抓牢高檔客戶的金德陶瓷 錯一字負債三千萬 翻轉成星巴克代工

2013-09-09  TWM
 
 

 

星巴克咖啡馬克杯、迪士尼樂園瓷器禮品,兩種看似不相關的商品,背後都有一家相同的代工廠,就是來自台灣的金德陶瓷。它的創辦人,如何從負債三千萬元到搶下知名品牌訂單?

撰文 梁任瑋

中國白酒市場近期受到政府打擊豪華公務宴飲,價格有回跌跡象,但有一款高檔白酒的價格不僅未受影響,甚至因數量稀少、具有藝術價值,成為不少藏家的收藏目標,這款白酒就是由四川瀘州老窖出產的「國窖一五七三」紅燈籠紀念酒,目前每瓶行情仍有人民幣八.八萬元(約新台幣四十萬元),是一般白酒的十倍價。

瀘州老窖紅燈籠紀念酒最大特色是,以一只紅燈籠形狀的酒瓶,營造出喜氣氛圍,瓶身上點綴著立體牡丹花圖案,下面還有精緻的木器、金屬鑲嵌、穗花襯托,這款獨特的設計紅燈籠不僅替瀘州老窖創造亮眼業績,外觀設計還獲得二○一○年德國「世界包裝之星獎」(WorldStar Packaging Awards),而幕後推手正是來自台灣的金德陶瓷。

金德陶瓷一年營收約三.三億新台幣,每年外銷歐美的馬克杯數量達上百萬個,光是為國際知名品牌星巴克、迪士尼生產訂製品,就替它帶來六成以上的營業額,也因品質與數量穩定,金德所掌握的客戶品牌,可說是中國陶瓷業裡最高檔。

多一個字母 讓人生摔谷底一手在中國建立起陶瓷王國的是出身台灣苗栗、今年六十歲的金德陶瓷董事長詹豐瑜,但他的人生際遇,卻非一路平順無波,不僅曾創業失敗,更曾負債三千萬元摔落谷底。

專科時代,詹豐瑜就讀的是中州技術學院(現中州科技大學)化工科,畢業後,順利進入國內數一數二、國泰蔡家創辦的國泰塑膠擔任業務員,十信事件爆發後,他才與幾位朋友籌組貿易公司創業。

當時塑膠業前景好,台灣生產的PVC製品外銷暢旺,詹豐瑜看見商機,自立門戶鎖定生產「塑膠材質地球儀」,原本想藉此攢下人生第一桶金,但卻因一個疏忽,造成無可彌補的業務損失,也將他的人生帶入困境。

原來,詹豐瑜因印刷前未仔細校對,地球儀上的地名華盛頓Washington誤打成Washingtonn,就只一個字母之差,結果三個貨櫃送到美國後全被退貨,讓他背負高達三千萬元負債,「這個金額當時可以在台北市忠孝東路買好幾棟房子。」詹豐瑜回想創業失敗的經過,口氣裡仍有很深的無奈。

「那時我真的覺得我完了。」生意失敗不僅重傷詹豐瑜財務,更讓他的人生陷入低潮。「光是處理地球儀庫存就花了兩年時間,家人也不支持,最後連太太也與我協議離婚。」詹豐瑜被逼到走投無路,只好回到苗栗竹南親戚開的陶瓷工廠上班,希望從陶瓷這一行慢慢累積重新出發的實力。

當年地球儀錯字帶給他的慘痛教訓,讓詹豐瑜學會對細節格外注意,運用到企業管理上,嚴謹的作風有益他將親戚的工廠帶上軌道。一九八八年,他也有餘力成立自己的工廠昕昌陶瓷,但真正扭轉他人生的轉捩點,則是九一年受到朋友邀請,兩度到廣東深圳沙井、汕頭協助友人整頓工廠。

西進另起爐灶 走高檔路線當時的大陸員工常需反覆的教育訓練,才有辦法做出高品質的產品,但那四年多的時間,也讓詹豐瑜培養了管理大型工廠的經驗,更奠定了他自行在大陸創業的想法,於是九五年,詹豐瑜鎖定廣東潮州作為事業開創地。

詹豐瑜說,不少朋友一聽到他要到潮州創業,都力勸他到東莞去設工廠,因為東莞台商多,可以彼此照應;不過他卻逆向思考,認為潮州的本地工人較充足,可以省去外地工跳槽的問題,「以後見之明來看,潮州後來又獲選為中國的瓷都之一,當時真是選對了。」詹豐瑜成立金德陶瓷後,依舊如履薄冰,一開始透過貿易商承攬國外訂單,但後來他不願受限價格導向的市場規則,於是自己成立外貿部,直接與美國客戶往來。

早期進大陸的台灣陶瓷廠都是拚產量,因大陸工資便宜,要生產多少都可以;為求區隔,詹豐瑜選擇切入中高檔陶瓷市場,但這一跨,也跨出許多磨練與挑戰。

「一般馬克杯只能賣八、九毛美元,但一個迪士尼馬克杯卻可以賣四.五美元,整整貴了五倍。」詹豐瑜說,迪士尼的訂單屬於少量多樣,要大量開發模具,但每一種生產的數量卻相對有限,直覺想來,是吃力不討好的生意;但詹豐瑜又想,既然競爭者少,只要多花工夫把品質做好,訂單就能持續,生意可以維持長長久久。

「你的品質好,國外客戶自然會找你,做高端的才有好的價錢。」當年的錯字挫敗再次轉化為動力,憑藉著令他自豪的嚴格品管,後來連星巴克、Hallmark都主動上門請他代工馬克杯與禮品,也奠定他在高檔陶瓷代工的業界地位。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歐美大廠也要求代工廠必須改善流程,為了承攬星巴克與迪士尼的訂單,詹豐瑜甚至參加國際玩具業協會ICTI認證,以及美國海關貿易反恐認證GSV,保證產品是在安全、人性化的工廠生產,但無形中也增加許多成本,促使他及早將金德轉型為自動化生產工廠。

自動化生產 取代人海戰術詹豐瑜指出,台商以前在大陸製造生產,只要想辦法把成本因素降低,就可獲利。不過,近年中國工資高漲,人海戰術生產法已不管用。

他舉例,自家工廠員工五、六百人,每個月要支付的勞動成本就高達二十萬人民幣。潮州當地的最低基本工資不過是七百多人民幣,但每月須支付給員工的薪資包括社保等費用,就要二、三千人民幣,由此不難想見,此刻的大陸台商對於生產自動化、機械化的需求有多龐大。

目前金德已研發出機械自動灌漿,從過去一天只能生產三百至四百個酒瓶,產能提升至四千個,單位效率提升二.五倍,慢慢擺脫工資上漲的陰霾。

詹豐瑜語重心長地說,「這幾年中國投資環境變化快,台商面對投資成本越攀越高之餘,還要留心當地競爭對手的挑戰,特別是台商產品只要有一點創新,很快就被複製,對台商來說,總是要想辦法跑得越遠越好。」過去的詹豐瑜是努力承接歐美訂單的外向型台商,如今隨著中國投資環境遽變,歐美市場景氣動向不明,最近他也在自家公司成立大陸商貿部門,準備積極搶攻中國內需市場。

「命運要靠自己掌握。」詹豐瑜說,台商精神就是一種逆境求生的精神,在困頓中,也能思索出一條生存道路,過去強調台商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宣告結束,現在需要共同合作,一同找出創造變革的新方法,他認為,只要台商一同努力,一定能絕處逢生、開創更美好的事業。

詹豐瑜

出生:1953年

現職:金德陶瓷董事長、潮州市台商投資協會創會會長

經歷:國泰塑膠業務員

學歷:中州技術學院(現中州科大)

家庭:已婚

金德陶瓷

成立時間:1995年

負責人:詹豐瑜

資本額:9000萬元

主要業務:陶瓷生產

主要客戶:星巴克、迪士尼、瀘州老窖2012年營收:約3.3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79

不再懷舊:星巴克還值錢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866.html

7月2日,美國亞特蘭大和奧斯汀的星巴克門店內開始販售辣味根啤、乾薑水和檸檬麥酒三種軟飲料,由星巴克咖啡師用特製碳酸飲料製造機調製,售價與星巴克咖啡相同。此前星巴克還剛剛宣佈同達能集團合作,於2014年春季率先在美國門店推出希臘風味酸奶。在北京王府井,星巴克乾脆直接開出了一家「美食體驗店」,每天供應約17種新鮮烘焙的西式糕點和現場製作的西式簡餐,包括千層麵、奶油蘑菇湯等。9月,星巴克在美國一些城市推出了Starbucks Evening活動,每天4點之後店內會提供酒和比薩、雞翅、培根卷等食物。

在此之前,星巴克賣書賣音樂賣杯子賣茶。華爾街和投資者喜歡看到這樣。

星巴克發佈的2013年第三季度財報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公司運營利潤增長幅度達到了25%,營收也同比增長13%至37億美元。在並不理想的大環境下,星巴克遍佈全球62個國家的門店同店銷售提高了8%,其中7%得益於客流量的提升。「這是星巴克成立42年歷史上最好地實現了創紀錄全面增長的季度報表。」舒爾茨在財報發佈會上這樣評價說。

我們所熟悉的星巴克以製作咖啡聞名。咖啡大師會把密封袋裝的咖啡豆裝進咖啡機頂部的巨大豆倉裡,這些咖啡豆或許來自中國云南的種植基地,然後在美國經過特殊配比和深度烘焙。因為公司在幾年前陸續在全球範圍內用Verismo全自動咖啡機替代了之前的La Marzoccos半自動咖啡機,現在,只要按下一個鍵,熱咖啡就會自動流出。最多半分鐘,一杯拿鐵就製作完成了。

每天,在全世界超過1.8萬家星巴克門店裡,咖啡流水線飄出濃郁的醇香味道,經營咖啡生意讓星巴克始終透著一股浪漫氣息。這家公司同時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零售品牌之一,10年前,星巴克全球的分店還只有7000家,2006年11月,舒爾茨在接受CNBC記者採訪時提出,星巴克要在全球開出4萬家連鎖店。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星巴克絕對算得上成功。自從1992年上市以來,星巴克的股價在12年間翻了26倍,金融危機席捲之後的5年裡,它在華爾街的表現依舊強勁,目前它的市盈率超過沃爾瑪、可口可樂或百勝集團。即便經歷了2007年至2008年因虧損而導致的短暫的擴張停頓,舒爾茨也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再次讓星巴克回到了快車道上。

整個2013財年,星巴克計劃在全球淨增1650家新店,同時保證運營利潤率較2012財年提高1個百分點。舒爾茨甚至已經拿出了更為激進的2014財年新計劃—1400家新店,運營利潤率在2013財年基礎上再度提升1.5至2個百分點。

舒爾茨每天要喝5杯咖啡,他戲稱自己的血液都「變成咖啡色了」,咖啡狂人同時讓全世界熟知的還有另一種深入骨髓的基因—從1987年舒爾茨花380萬美元收購6家星巴克門店開始,他就從未停止過將星巴克打造成全球第一的計劃。增長對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儘管這種追求有時候會改變星巴克。

霍華德·畢哈在It Is Not About Coffee一書中曾講述過一個故事,他為星巴克在2001年左右制定了一個目標,新店3年內銷售額要增加10萬美元,當時是65萬美元,畢哈說事實上這個目標沒有任何基礎,但結果是3年後增加了15萬美元。實現目標的最主要手段是星巴克使用了半自動咖啡機,他承認這個決定到今天都「富有爭議」,但這大大加快了公司提供產品的速度,讓星巴克成功贏得投資者的青睞。畢哈是為星巴克開拓全球生意的舒爾茨的搭檔。

現在,舒爾茨在繼續這樣做。很明顯的一個跡像是,他正在不斷增加在咖啡館內出售食品的可能性。事實是從2008年舒爾茨重返CEO崗位之後,他就在做這樣的嘗試。「對於我們來說,這只是一個開頭。你可以想像,我們必須學會在店內經營食品業務,顯然這會對咖啡業務構成補充。」舒爾茨在電話會議上說。

星巴克喜歡將自己比作社會學家雷·歐登伯格所說的「第三地」,它賣的從來都不僅僅是4美元一杯的高價咖啡。同時,這家公司以獨特的文化而受到尊敬,比如它的員工被稱為Partner,他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拿到股權而成為公司的合夥人,甚至連兼職員工都有健康保險。這些都是讓舒爾茨深感驕傲的地方。但如果你現在走進西雅圖或者上海的一家星巴克咖啡館,可能會發現一些跟幾年前不同的樣子。

2013年8月的一個工作日的早晨,上海宜山路創新大廈,和所有寫字樓的晨間景像一樣,不少公司人匆匆推開位於底層電梯旁的星巴克玻璃門,買上一杯咖啡。這間寫字樓也是星巴克中國區總部的所在地,是2006年星巴克中國從亞太區分離出來之後設立的,其地位與亞太區並列,直接向美國總部匯報。星巴克甚至把其所在樓層的電梯樓道都鋪上了原木色的地板。

這間店並不算大,木製桌椅和沙發,輕鬆的音樂和咖啡的氣味讓人在早晨感到振奮,抬頭可見小黑板上寫著「今日推薦」,夏天通常是各種口味的星冰樂。櫃檯對面的貨架上陳列著各種馬克杯、VIA咖啡以及點心。總之就是你可以在每一家星巴克看到的樣子。在收銀台的側面,排隊等待的人群大都在打量著玻璃櫃檯裡的點心。「需要搭配一份我們的特色早餐嗎?」每一位顧客點完咖啡,店員都會微笑詢問。從2012年起,星巴克正式在中國各地門店陸續開賣早餐。

除了早餐,現在你在星巴克中國的門店裡甚至還能買到蕎麥涼麵,星巴克會根據一天不同的時段來調整玻璃櫃檯內食品的陳列。「我們能做的是儘量讓食物產品線變得豐富多樣起來。」星巴克中國產品及市場推廣副總裁韓梅蕊說。2011年,星巴克在上海成立了產品研發中心,這是公司第一次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目的就在於不僅僅像以往那樣從美國引入三明治、瑪奇朵和藍莓麥芬,而是研發符合本地口味的食品和咖啡飲料。

在商業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零售品牌達到4萬家這個數字,麥當勞目前也只有3萬多家門店。中國這樣的市場是幫助舒爾茨實現偉大夢想的重要部分, 2013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在中國及亞太地區的同店銷售額增長了9%,同北美市場相當,遠高於歐洲及其它地區的增幅。2014財年計劃的1400家店中,將有700家位於中國和其它亞太地區,屆時,中國將成為星巴克除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到2015年,星巴克在中國運營的門店將從現在的超過800家,增長至1500家。這意味著未來2年,星巴克在中國開設新店的數量接近其過去13年的總和。

星巴克的菜單正在不斷被豐富起來。2013年春節,在經過一年的消費者調研及產品測試之後,星巴克在中國推出了第一杯靈感來自中國的咖啡產品—福滿栗香瑪奇朵。為了在春節這個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裡做出好的營銷計劃,韓梅蕊和上海研發中心的同事開了無數冗長的討論會。之後,隨著情人節的臨近,桃花如意拿鐵緊接著上市。

以這兩款飲料為開端,星巴克上海研發中心的本地化創新會成為一種常態,未來將會在中國持續根據季節和特定節日推出不同的新品。除了飲料之外,韓梅蕊的另一項產品開發任務是同食品供應商一起研發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食物,比如星冰粽,還有最近每家星巴克門店都在醒目位置張貼了大幅海報的心意添圓滿月餅禮盒。

這讓人有點難以想像。在星巴克上市路演中,舒爾茨還曾經說過「星巴克永遠不會提供食物,那會稀釋體驗」。2007年,一份舒爾茨寫給公司高管的備忘錄被洩露在星巴克愛好者社區Starbucksgossip.com上。在備忘錄裡,他批評星巴克已經「忘本」了。他抱怨標準化的店舖設計讓星巴克在增長的同時失去了過去那種社區小店的溫暖感覺。「星巴克的體驗已經變得商業化了」,舒爾茨說,他呼籲管理層要重新「回到核心」。

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舒爾茨最終還是在增長和懷舊之間向前者做了妥協。

星巴克之所以激進拓展食品品類的原因在華爾街無人不曉,對於所有零售商來說都一樣:如果收入增長只來自於新開門店而非同店銷售額,那麼星巴克就絕不是一家有價值的公司。在財報發佈會上,星巴克首席財務官Troy Alstead指出,食品銷售對公司的幫助是「驚人」的,功能飲料也同樣貢獻不少。當季星巴克全球同店銷售額遠超分析師此前預期的5.8%。

最近,星巴克剛剛提升了其美國部分飲料產品的價格,但這次提價卻恰逢咖啡價格暴跌。「一家星巴克的直營店中咖啡僅佔總運營成本的10%,提價是為應付不斷上漲的租金、人力和非咖啡食品成本。」星巴克發言人吉姆·奧爾森(Jim Olson)說。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星巴克一直在想盡辦法悄悄壓縮成本,比如在中國,木製的攪拌棒被換成了綠色塑料的,牛奶供應商從進口品牌換成本土品牌。

星巴克還必須保證效率,這樣才能保證繼續增長。「我們想要確定的是,增加食品沒有拖慢服務的速度。」舒爾茨說。一個罕見的被曝光的失敗案例是星巴克曾經推過一款新飲品Sorbetto。製作這種飲品的機器每天都需要花一個半小時進行清潔,最終這款產品被放棄了。

如今,咖啡機已經從半自動變成了全自動。一位星巴克店員對《第一財經週刊》說,星巴克對於員工製作咖啡的時間有明確要求,最長不能超過30秒。如果是製作冰飲,打冰的時間也要利用起來調製下一杯飲品。而相比之下,星巴克的競爭對手Costa還在使用半自動咖啡機。和全自動的相比,這種咖啡機更強調員工手工製作的經驗和技巧,咖啡的口味也會更濃郁。全自動咖啡機不僅可以讓星巴克提高製作飲料的速度,同時員工經過簡單培訓也可以快速上手,實在是太符合快速擴張的需要了。

在這輪繁榮之前,星巴克遭遇的那場危機事實上也有著風和日麗的開端。2007年,星巴克的收入有兩位數的增長,並有2500多家新店開張。但這一年星巴克的股價卻跌了一半。原因是華爾街已經對這家公司未來的擴張空間感到擔憂。到2007年年末,星巴克在美國店舖的客流量首次出現下滑。2008年8月,星巴克發佈季報,當季公司虧損670萬美元,這是星巴克1992年上市以來的第一份虧損財報。

舒爾茨要使星巴克「光復」那些已沉澱的、優雅甚至古典的基因,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尋找靈魂」。他重新擔任CEO後調低了2008財年與2009財年的開店計劃,並不惜重金在美關閉600家店面並裁員1000人。「我們必須足夠謹慎,避免再次擴張過度。」舒爾茨說。隨後,速溶咖啡、冰激凌在星巴克被推出,短短一年之後,星巴克就扭虧為盈,每年的開店計劃,尤其是海外市場和其它增長指標也再次被提上日程。

曾經有人問過舒爾茨,為什麼他如此堅持甚至不惜妥協來保證星巴克的增長。他的回答是,如果你不迅速壯大,就會面臨被其它連鎖品牌擠出去的下場。

根據歐睿諮詢的統計,在中國,連鎖咖啡店的市場規模從2007年的12.8億元快速膨脹至2012年的64.6億元。而與此同時,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則從2007年的72.7%下降到2012年的60.2%。排在第二的麥當勞自2008年起,已經攫取了超過13%的市場份額。

競爭加劇首先提升了物業的壓力。2013年6月,星巴克1999年進入中國的首家店—星巴克北京國貿一期店搬遷至國貿三期。主要原因是迫於續約租金高漲的壓力。「這兩年有其它的競爭對手,比如 Costa、太平洋咖啡還有很多韓國的咖啡店也進來了,業主的選擇性多了,如今星巴克的競爭優勢被分散了。」商業地產服務公司睿意德執行董事聶綺冰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而2015年1500家的目標意味著星巴克在未來兩年時間內幾乎每天都要有1家新店開出。

除了物業,競爭帶來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對客源的爭奪。星巴克自2年前開始在中國推出會員計劃—星享卡。但和美國類似移動支付充值消費積點的會員計劃不同,星享卡採取預付88元享受125元價值的形式,包括免費贈飲以及禮券。

每一個在星巴克消費的顧客結賬時,店員都會問:「請問您有星享卡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下一句肯定是:「需不需要辦一張呢?有優惠噢。」為了配合星享卡的推出,星巴克花了許多力氣在門店就這一套話術營銷體系培訓員工。「這項客戶忠誠計劃效果很顯著,設計也符合年輕公司人的需求,比如生日邀請券、親友邀請券等。」星巴克上海五角場店店長楊震說。

讓韓梅蕊感到意外的是,星享卡在一些星巴克新進入的二三線城市格外受歡迎。星巴克長春店開業第一天就超額完成了指標,很快就需要重新訂貨了。「事實證明,星享卡對我們之後進入新市場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據韓梅蕊透露,目前星享卡在中國的會員數量已經超過了6位數。

而在美國,星巴克則希望用更加便捷的移動支付吸引消費者。2012年,星巴克任命Adam Brotman為首席數字官,直接向董事長報告,並與移動支付公司Square達成戰略合作關係。這一合作讓星巴克超過7000家店的顧客們可以通過手機購買大杯拿鐵。

「作為一名星巴克的常客,我知道咖啡師們是如何努力地想要減少我們等待的時間,同時儘量做到個性化,比如他們會記住某些老顧客口味的偏好,」Forrester電子商務及渠道戰略分析師Denée Carrington告訴《第一財經週刊》,「而手機支付無疑可以提高效率,並提升星巴克一直強調的『體驗』。這是一個鎖定消費者的新途徑。」如今,星巴克在美國地區店內銷售額的10%來自移動支付。

最新的消息是,星巴克將在其位於硅谷的門店中推廣無線充電咖啡桌,由Duracell Powermat提供技術支持。星巴克已經不僅僅是一家咖啡店,不少人在擔憂,星巴克如果丟失了它的咖啡味道,會不會是一種危險?而在投資者們看來,這種轉變是勇於創新的代表。

在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影《網上情緣》中有一句台詞,每個人一進星巴克就面臨六種選擇:口味?杯型?溫度?加不加糖?加低脂還是脫脂奶?要不要低咖啡因的?而如今,這個選擇變得更加難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58

巴克萊:美國政治鬧劇或已謝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499

本週,國會終於在最後時刻達成了關於政府關門和債務上限的共識,但很多分析師認為,兩黨只是把問題拖後了幾個月而已。市場也已經開始對明年可能再因債務上限僵局導致的違約風險定價。但巴克萊銀行認為,這次兩黨達成短期協議以後,已經為明年期限前達成全面的財政協議打下基礎:

第一,這次的重要教訓是,債務上限是禁忌問題。在2011年8月以及最近的政治僵局,兩黨都在財政部公佈的最後限期前,成功達成協議上調債務上限,儘管財政部有足夠的現金在限期後在運作數天。因此,市場和美聯儲不大可能會擔憂新的債務上限問題。就算它們真的擔憂,下一個債務上限的最後限期可能在2月7日的數月之後出現。

債務上限已經被延後到2月7日,這意味著在這個限期前,財政部可以按需要借足夠多的錢,而且還可能重新使用「特殊措施」(挖掘上限下的借款空間)。到了2月8日,債務上限將開始限制財政部借錢。而財政部可以再次使用特殊措施(約能增加2000億美元借款能力),並降低2月7日持有的現金餘額(過去幾年的平均水平為650億美元),至約300億美元。下圖所示,在2月和3月,財政部很快就會使用這些措施,因為財政部要發放退稅款,所以財政部可能在3月的某個時候耗盡這些措施。

然而,如果財政收入繼續上升,財政部順利度過4月15日,那麼債務上限可能要到明年年中才會形成真正的限制,因為4月的財政收入將超過支出,而且財政部很可能會逐步採取更多的特殊措施。因此,在12月的議息會議上,美聯儲應該不會擔憂即將到來的債務上限危機。

(深藍線代表明年2月13日以後的累計財政支出,淺藍線代表財政部使用的特殊措施資源+現金餘額)

 

第二,共和黨堅持推遲奧巴馬醫改法案(或否決給予該法案的撥款授權),是導致兩黨談判沒有進展和政府關門的關鍵原因。而下次的政治爭論應該會轉移到財政問題。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博納最近表示,他們將轉向依賴積極的監管來迫使醫療法案作出改變。雖然臨時撥款授權法案將在1月15日到期,但集中在財政問題的兩黨談判越來越可能獲得成功了。畢竟在過去幾年裡,美國政府一直在臨時撥款授權下運作。

下圖顯示,從2009年以來,美國幾乎出現了20個臨時撥款授權法案,而平均的授權長度為60天,相比之下當前的臨時授權長度超過100天。之前美國政府出現關門發生在1995-96財年,大家不應該認為政府關門將(在短期內)再次出現。

(09財年以來,各臨時撥款授權法案的長度)

 

第三,因為即將再次進入政治爭論的共和黨已經因為政府關門而受到大部分選民的指責,所以我們認為,政治僵局再次導致政府關門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在ABC電視台華盛頓的民意調查中,74%的受訪者不認同共和黨處理兩黨談判問題的方式,在政府關門以後,這個比率上升了9個百分點;而民主黨只上升了5個百分點。而NBC電視台華盛頓的民意調查顯示,自從今年7月以來,對共和黨持有一定負面或極端負面態度的民眾比率上升了12個百分點,而民主黨只上升了3個百分點。

 

最後我們認為,兩黨有動力進行談判,尋找取消自動減支機制的可能。共和黨將希望避免進一步削減國防支出,而民主黨則希望增加非國防支出水平。如下圖所示,與當前的臨時撥款授權相比,(自動減支機制明年1月生效以後)國防預算授權將降低200億美元,這應該會驅使共和黨進行談判。而民主黨已經認為自動減支機制生效以後的非國防支出水平很低,這正是他們不大可能同意更長期的臨時撥款授權法案的原因。(之前兩黨設定的自動減支機制就像是為了給今天提供談判動力的。)

(國防支出與非國防支出的變化:三個柱體依次為當前臨時撥款授權,2014年自動減支機制生效後,全部自動減支機制生效前)

 

在小幅修改福利項目的問題上,兩黨其實是有一些共識的。在最近的預算案中,奧巴馬計劃採用鏈式消費物價指數來計算福利和稅率,這將在未來10年裡節省2300億美元預算。因為有接近1000億美元來自新增收入,而且可能可以取消價值兩年時間的自動減支機制減支措施,可能有足夠的民主黨人同意這個計劃。共和黨內部對這個計劃也感到樂觀,暗示這可能是下次解決兩黨分歧的途徑。(當然,共和黨內部的強硬派——茶黨,可能還出製造麻煩。)實際上,這個解決方案可能對經濟增長也是積極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16

商務部稱媒體曝光三星星巴克非針對外企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656

10月31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若干經貿熱點問題接受媒體聯合採訪,會上,沈丹陽否認媒體近日批評三星、蘋果、星巴克等企業是有意針對外商投資企業。

近期,三星、蘋果、星巴克等外企分別因服務質量以及在華定價偏高等原因,遭到中國媒體的曝光和批評,有國外媒體認為,這是中方故意針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舉措。

商務部稱,這類報導和批評是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這類報導和批評並非僅僅針對外商投資企業。

對於媒體報導和批評的這些問題,沈丹陽說,要實事求是、客觀理性的來看待。相關企業是不是涉嫌違反中國的法律法規,相信相關執法部門會依法做出認定。

沈丹陽說,商務部從自身職責出發,將積極會同和配合有關部門依法開展工作,既要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會切實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今年10月,央視先後「點名」三星和星巴克。央視報導稱,三星手機售後服務因地而異,中國消費者面臨高昂的維修費用。對於星巴克,央視報導稱,同樣一款星巴克飲品,中國市場價格足足比美國的貴了1/3。央視採訪並對比了北京、倫敦、紐約、孟買的星巴克同款拿鐵咖啡的價格,北京最貴27元,孟買最便宜,只有人民幣14元多。

此前,在今年的3•15晚會中,央視也曾曝光蘋果在華涉嫌售後服務實行國內國外雙重標準。央視稱,高度一體化的蘋果手機除了少數部件外,不做維修,只整機交換。可是針對中國消費者,蘋果交換的卻並不是整機--新手機仍沿用舊後蓋。小小後蓋大有文章,國內外待遇有別,而這也是霸道的蘋果拒不執行三包規定的藉口。

對央視的報導,星巴克近日曾發聲明稱:在中國市場,星巴克的運營成本和市場動因完全不同。另外,財務報表顯示不同地區利潤率的巨大差異,主要是中國及亞太地區加盟店佔比比北美地區多很多的原因,因為加盟店都是直接將利潤體現在報表中,而直營店的財務報告是要體現各項成本以及最終的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13

星巴克開茶吧?咖啡大佬的茶葉生意經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4/56375.html

【導讀】當咖啡店在中國遍地開花時,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卻開始將注意力轉向茶飲。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每經網(孫宇婷)的文章,對於星巴克開拓茶飲市場可能遭遇的風險,主要還是原料風險。目前星巴克茶葉從全球各地採購,而茶葉質量很容易受到諸如氣候、栽培技術等影響,這或許是未來星巴克經營茶飲面臨的最大風險。

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當咖啡店在中國遍地開花時,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卻開始將注意力轉向茶飲。

星巴克轉向背後凸顯了美國飲料市場格局的變化:2003年至2013年10年間,美國人對咖啡的消費量僅增長1.9%,而對茶葉的平均消費量則增長了22.5%。

星巴克總部在郵件回覆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全球範圍看,茶飲市場一年有900億美元商機,僅次於水,潛力巨大。據公司內部調查,美國市場的茶飲需求出現明顯增長,並日益受到大眾的青睞。

在剛剛過去的2013財年 (截至2013年9月29日),受咖啡業績持續增長推動,星巴克交出了史上最出色的答卷。金融危機後至今的5年時間裡,星巴克(NASDAQ:SBUX)股價累計漲幅超過7倍,表現不僅優於麥當勞、可口可樂等消費類股,甚至遙遙領先蘋果、谷歌等炙手可熱的明星科技股。

目前,茶飲在星巴克咖啡店的銷售比例僅為1%,它能否成為星巴克的下一個增長點?

掘金900億美元茶飲市場

1971年,成立於美國西雅圖的星巴克咖啡、茶以及香料專賣店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儘管從名稱上看,茶亦是星巴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但42年致力於咖啡調製及零售領域,當人們談及星巴克,首先聯想到的無疑是咖啡。

據最新出爐的星巴克2013財年Q4財報,該季公司收入同比增長13%至38億美元,美國市場以及中國/亞太市場同店銷售均錄得8%的增長。2013財年,公司全年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12%,達到149億美元,刷新星巴克歷史最佳成績。

作為一隻傳統消費類股,星巴克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並不輸給當下人氣最旺的科技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計算發現,金融危機後(2009年迄今),蘋果(NASDAQ:AAPL)累計漲幅約490%,谷歌(NASDAQ:GOOG)漲逾200%,而相對低調的星巴克,5年漲幅竟達到770%。

然而,就在其咖啡事業蓬勃發展之時,星巴克突然宣佈,開始深耕茶飲市場,謀求飲料品類多元化,標誌性事件是星巴克全球首家茶吧的誕生。

對於這一決定,星巴克公司向《每日經濟新聞》解釋道,「我們看到美國市場對茶的興趣正與日俱增,在這裡,茶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日常的體驗。當前的消費趨勢也為茶飲這一細分市場提供了機遇。」

目前,全球茶飲市場有900億美元的商機,僅熱茶市場就佔了其中的四成,已有成熟飲料零售經驗的星巴克看到了潛在的機會。

10月23日,名為TeavanaFineTeas+TeaBar的星巴克首家茶飲店開張了。Teavana模式強調個性化體驗,不同於傳統茶吧。這裡除了提供多種熱茶和冰茶,抹茶拿鐵,以及起泡茶飲外,所有散茶或配製茶都可以從Teavana「茶牆」上選擇,由Teavana的夥伴(partners,星巴克對其店員的稱呼)現場沏制,或者被消費者帶走飲用。

一直以來,星巴克以販售文化著稱。在將西方咖啡文化複製到東方的嘗試中捷報頻頻,截至2013財年,中國/亞太區營收一枝獨秀,同比增幅達27.1%。這一次,其又能否成功地將東方的茶文化引入西方呢?

當記者問及星巴克茶吧與以往的咖啡店有何不同時,星巴克提到了「茶宗」的概念,星巴克稱,「不僅僅是茶道,還有茶文化的感官體驗。我們甚至將茶葉融入到門店的裝飾元素中,也將Teavana的『茶牆』融入其中,牆上展示了不同種類的優質散茶和配製茶。」

新店位於紐約曼哈頓上東區第85街和麥迪遜大道交界處,對於選址全球消費力首屈一指的紐約富人區,星巴克告訴記者,「紐約上東區有著頗具活力的藝術、設計場景,其本身也是奢侈品零售目的地,使得這裡成為星巴克首家茶吧的不二選擇。」

提前佈局 收購兩茶企

事實上,星巴克和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並非始於TeavanaFineTeas+TeaBar,早在上個世紀末,星巴克就已開始佈局茶飲市場。

自1999年收購茶葉專賣零售店泰舒茶(Tazo)品牌以來,星巴克對茶的興趣日漸濃厚。借助星巴克門店、官網以及零售商出售茶包和瓶裝茶飲,公司產品線得以擴展,也為其帶來額外的10億美元年銷售額。

為鋪平進軍茶葉市場的道路,2012年11月15日,星巴克出價6.2億美元收購了專業散茶零售商Teavana,這家兼賣茶葉和茶具的連鎖企業,在被星巴克盯上前,已擁有了近200家門店。資料顯示,Teavana銷售超過100種茶葉和相關茶製品,曾於2011年7月登陸紐交所。

為進一步瞭解美國茶葉市場整體狀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看了Teavana的招股書,從其公佈的歷年財報中可以發現:美國散茶銷量的季節性波動極其明顯,全年呈遞增趨勢,其中四季度為每年銷售的季度峰值,這與四季度美國假期數量較多成正相關。此外,在Teavana所售產品中,茶葉的毛利率最高。

在完成對Teavana的收購後,星巴克首席執行官霍華德·舒爾茨(HowardSchultz)對外透露,茶業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茶飲已到了再創新和快速發展的時機。

去年星巴克在西雅圖開設的首家泰舒茶坊被用作Teavana的實驗室,該茶坊提供超過80款不同種類的散茶、抹茶拿鐵和冰茶。

文化產業專家林瑋曾表示,星巴克把第一家具有象徵符號色彩的泰舒茶專賣店建成Teavana的實驗室,使之成為星巴克「茶文化」的用戶體驗中心,飲茶愛好者們可以在此自由搭配,DIY出真正的定製茶。這種將茶與體驗經濟密切結合的發展方向,或許就是「星巴克高端茶文化」的雛形。

在吸納泰舒茶和Teavana後,星巴克旗下茶品牌得以壯大,當嘗試向飲茶者提供優質和獨特的定製體驗時,相較行業對手,星巴克已具備了領先優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意到,在星巴克Q4財報中,其他部門業績被單獨剝離出來,用以反映Teavana等新收購品牌的銷售狀況,該季這部分收入為1.05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02%,且大部分由新增的Teavana零售店貢獻。

星巴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過去的15年裡,Teavana的增長反映出美國人正在尋求一種更加強大的茶飲體驗。「博大和豐富的茶文化給了星巴克摸索茶葉零售足跡的鍛鍊機會,正如星巴克做大咖啡市場一樣,我們也希望為消費者營造優質的品茶體驗。」

據知名研究機構Mintel對美國茶飲市場的分析報告,「隨著茶在美國市場的普及度日益提高,也向製造商開放了一個強調茶葉天然味道、種類以及各類搭配方式的市場。通過培訓,茶商有能力將茶葉製作成為類似咖啡的優質飲料。」

即飲茶市場開始興起

近年來,美國茶葉進口量猛增,但跟全球其他地區相比,茶消費程度仍然不算高,這也為飲料企業發掘這一細分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調研機構EuromonitorInternational預計,到2017年,美國即飲茶(on-trade)消費將增長10%,至37727噸。

記者留意到,不止是星巴克,全球銷量第一的茶葉品牌立頓(Lipton)也在通過擴大旗下茶葉品類突圍茶飲市場。背靠世界最大日用消費品公司之一的聯合利華,立頓從其強大的渠道和議價能力上獲得了巨大優勢。2012年,聯合利華茶葉銷量增長了2%,達到3.85億美元。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前秘書長、現祥源茶業副總經理吳錫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和立頓袋包茶所不同的是,Teavana專注的是高端茶市場,除品飲外,亦在向消費者傳遞茶文化。類似Teavana這樣的業態,除了經營茶飲外,也供應糕點,通過增加服務延伸實現綜合運營,將品飲、體驗和銷售有機融合,使得三者互為促進。」

Euromonitor在針對美國茶葉市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即飲茶市場的興趣已蔓延至大規模的即時消費渠道。當許多消費者開始尋求碳酸飲料的替代品時,罐裝/瓶裝茶在餐飲渠道流行起來。從健康角度看,茶葉的優勢是其他軟飲料無法比擬的。為了滿足健康導向的消費者,如麥當勞這類餐飲網點已經開始供應現做的冰茶。」

談及未來茶飲行業發展趨勢,吳錫端表示,「儘管互聯網的出現催生了電子商務這樣的銷售方式,但強調溝通和交流的體驗式消費是互聯網無法取代的。」

對於星巴克開拓茶飲市場可能遭遇的風險,吳錫端指出,星巴克有多年咖啡零售經驗,服務方面沒有什麼問題,主要還是原料風險。目前星巴克茶葉從全球各地採購,而茶葉質量很容易受到諸如氣候、栽培技術等影響,這或許是未來星巴克經營茶飲面臨的最大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