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元無辜?中國才是新興市場崩潰的真正原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36

搞不清最近新興市場為何全線崩潰?想知道美聯儲當初宣布削減QE後的全球市場恐慌暴跌,是否會在不久後重演?下面這幾張圖能解答你所有的困惑。

是的,這一次與美元的快速升值沒有關系(一旦每個人都認為美聯儲可能會重新QE,那麽美元就會回落),而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中國信貸增長放緩。

高盛在其投資研究報告中這樣寫道:

“新興市場國家GDP增長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中國經濟放緩。在本世紀前幾年,中國是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07年中國實際GDP增幅達到14%。因此,中國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體現在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增長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增長之間的相關性穩步增加。現在,人們廣泛接受在接下來幾年將有所放緩的事實,那麽投資者就需要尋找新興市場增長的新的動力源泉。”

換句話說,驅動新興市場國家增長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國,而那一段時期中,中國信貸飆升起到了關鍵作用。而現在中國已經不這麽做了。

EM china _0

那麽中國現在在做什麽呢?按照高盛“波前增長組合”(Wavefront Growth basket)展示的各項實時經濟增長指標正在快速下降。

China wavefront_0
底線是,要麽中國重啟每季度1萬億美元新增信貸的發電機,(事實上它很難再啟動,因為不良貸款已遠超過Minsky圖表的Ponzi Finance點),要麽新興市場國家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發達市場國家也會意識到這一點。如果能明白這一點,美聯儲還有4至6周時間回到自己最擅長做的事:印錢。

china minsky 1_0

(實習生 戴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213

中國的銀行業會崩潰嗎? 機器喵

來源: http://xueqiu.com/1340904670/32636253

中國的銀行業會崩潰嗎?

信達證券 陳嘉禾

有人說A股市場是半個銀行股市場,這話一點都不為過。以2014年中報的數據統計,銀行板塊占到全市場凈利潤的52.3%、凈資產的35.7%、分紅的50.7%。

因此,如果中國的銀行業即將崩潰,那麽研究A股的投資意願,也就幾乎沒有什麽價值了。那麽,中國的銀行業會不會崩潰呢?

認為其會崩潰者,多半會用2007年的美國銀行業和1989年的日本銀行業為例子,證明在房地產崩潰以後,銀行業也難獨善其身。但是,當前的中國銀行業和彼時的美日銀行業有兩個根本區別。

其一在於中國的銀行業在嚴格監管下,並沒有深入的介入房地產板塊。其在過去幾年中不僅極力壓低了對房地產行業的貸款,也幾乎沒有用自營資金投資房地產、抑或房地產相關衍生產品。其二則在於當前中國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對應較高的發展潛力,為房地產退出後的經濟發展留下了更多可能性。

盡管中國銀行業在2000年前後曾經造成了大量壞賬,但是彼時的銀行業經營與當前不可同日而語。

在1990年代,許多銀行地方分行的人事任免由地方政府操控,因此不免亂貸濫貸,而1998年才出臺的貸款五級分類制度也導致早期的銀行壞賬較多。相對於今天的中國銀行業,十多年前的銀行業風險管控水平可以說處於原始時代。

而當今中國銀行業的高利潤率,則為對沖潛在的不良貸款提供了有力武器。以常見於上市銀行股的20%凈資產回報率(RoE)、55%的貸款/總資產、50%的不良貸款損失率、7%的凈資產/總資產比例來算,每年的利潤即足以對沖5%的不良貸款。而如果不良貸款損失率能夠控制在管理較好的銀行所能達到的1/3左右的水平,則當年利潤可以對沖7.6%的不良貸款。

目前,情況最糟糕的浙江省全省不良貸款率僅為2%左右,而同樣沖擊嚴重的廣東省全省不良貸款率也只有不到1.5%,遠低於當年銀行利潤可以覆蓋的水平。

此外,銀行業還有一重保障,來自政策的支持。中國的主體融資體系基本分為3層,即銀行、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如果銀行業崩潰,那麽第1 和第3個體系幾乎會同時崩潰。在這種情況下,相信決策層不出臺支持政策的概率極低。

更為重要的是,銀行業由於其“中樞神經”的特殊性,屬於政策既可以救、又應該救的行業。

說銀行業可以救,是因為政策幫助銀行業非常容易,不對稱降息、降低準備金率、特別資金註入等均可解決問題。相比之下,舉例來說,之前由於全球需求疲軟的光伏行業,就很難用政策扶持。

而說這個行業應該救,則是因為有些行業的問題是有產能過剩導致,如房地產、鋼鐵、造紙等行業。在這類行業不景氣時,政策扶持只會使得產能更加過剩、問題更大。但是,銀行業則不存在這樣的“幫了麻煩更大”的問題,反而健康的銀行業能夠促使經濟回到正向循環的軌道上來。

所以,總結來說,當前的中國銀行業遠不到崩潰的地步,而即使房地產衰退、經濟下滑,銀行業可以回旋的余地也仍然很多。

最後,即使以最壞的考慮來說,假如全國經濟真的差到爆發出極多的不良貸款率,銀行板塊也仍然可能成為表現最好的行業之一。因為在那時候,目前市場上PE(市盈率)高達數十倍的小公司,其基本面又會好到哪里去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03

辜朝明:“安倍經濟學”或引發日本經濟大崩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89

野村證券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Koo)近日表示,如果日本政府及央行執意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來拉升通脹回升至2%的話,債市的崩潰最終將引發日本經濟的崩盤。

辜朝明表示:

一年半之前開始的安倍經濟學顯然未能在刺激個人消費方面取得任何的進展,政府理應意識到貨幣政策無法解決現有問題。但是大多數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都拒絕承認這個現實。

過度追求通脹率和日元貶值將壓制國內需求。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認為人們會因為通脹回升的預期而開始借貸/消費。如果通脹的確是由於供求關系變化而改變的話,這種假設自然成立。但是如果實際需求不增反減的話,黑田東彥的推斷就毫無意義。事實上,所謂的通脹回升都是由於日元疲軟所帶來的輸入性通脹,而非真實的消費通脹。

日本的量化寬松已經進入到第十二輪(或許是第十三輪),政府和央行所主導的充裕流動性並沒有流入到實體經濟當中。過去二十年內,私人領域所有的借貸都用於到償還現有債務之中。“失去的十年”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商家和個人都傾向於儲蓄——雖然利率為零。沒有實際效應的QE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不斷重複的小泡沫。如果企業盈利水平不能增長的話,小泡沫堆積起來的(股市及其他資產)大泡沫最終結局必然是泡沫破裂。

在日本央行宣布擴大QQE之後,市場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就是央行支持者所認為的寬松有效論,另外則是批判者的悲觀論調。

而在批判者中也分為兩派:一方認為日本經濟和政府財政將在無限制的寬松中走向崩潰,觸發因素可能是日本國債市場的崩盤。另一方則相信日元的持續貶值將對日本工業造成打擊。

在我看來,第二種擔憂不足畏懼,因為過去六年里美國和英國的QE計劃並未帶來類似的效應。

但是如果日本央行執意通過購買國債來達到2%的通脹目標的話,債市的崩盤終將導致經濟的崩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16

產油國貨幣崩盤:“石油美元”崩潰序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66

國際油價創四年新低後,俄羅斯盧布對美元匯率本周再次逼近創紀錄低位。不過,追隨油價大跳水的可不只是盧布。今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跌幅超過20%,石油市場跌入熊市,巴西、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多個產油國的貨幣也隨之重挫,由此產生的惡性循環將危及美國依賴的“石油美元”。

如下圖所示,藍線代表盧布對美元匯率,黃線代表墨西哥比索對美元匯率,綠色代表尼日利亞奈拉對美元匯率,紅色代表巴西雷亞爾對美元匯率,黑色代表美國WTI中級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橙線代表阿爾及利亞第納爾對美元匯率。

石油,大宗商品,新興市場,盧布,油價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面對國際油價大跌,上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罕見地沒有選擇減產,反而下調原油售價,打起了價格戰。有分析人士認為,沙特此舉是為了制止北美頁巖油產量增長。也有些人猜測,沙特降價是與美國聯手打擊伊朗和俄羅斯的經濟。即使是要打擊俄羅斯,這種行動也給其他產油國帶來了收入縮水的嚴重後果,也使長期支持美元流通的“石油美元”岌岌可危。

本月初的路透報道援引了法國巴黎銀行(法巴)新近的研究發現:能源出口國今年在將他們的“石油美元”撤出全球市場,十八年來尚屬首次。美元走強給美元計價的石油等大宗商品施加了下行壓力,將從多方面影響新興市場的債券質量。

法巴報告認為,“石油美元”流動減少的影響會體現在金融市場、貸款市場和美國國債收益率方面,後三者受到的影響會放大。預計新興市場能源出口國今年在全球市場的凈撤資額將高達80億美元,這是十八年來首次凈撤資。

石油,大宗商品,新興市場,盧布,石油美元

這種將近二十年來首次出現的撤資並不難理解。因為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收入占這些新興經濟體GDP總和的26%,也相當於這些經濟體發行外債規模的21%。對這些經濟體而言,國際油價大跌意味著財政收入減少、GDP增長下滑。而這些後果對美元的償債風險和信用評級又是負面因素,所以“石油美元”的可持續性和流動性比例都會大受影響。

換句話說,石油出口國不再像以往那樣註入流動性,而是從金融市場抽離流動性。這可能推升政府和企業的借款成本,讓消費者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02

GMO:美股會再漲10% 然後崩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55

jeremy-grantham-22

欲讓其亡,先讓其狂。

在其最新的季度致投資者信中,資產管理公司GMO聯合創始人、首席投資策略師Jeremy Grantham預計,標普500指數還可從現在的2041點再漲10%。

他在信中寫道:

我個人仍然偏向於認為市場還在繼續深入泡沫領域,直到市場開始崩潰(我們的數據顯示標普500指數約在2250點),歷來都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當標普500指數還是1790點左右的時候,Grantham做出了中期預測,認為市場可在未來一至兩年里再漲20%-30%。這一預測比當時華爾街的大部分賣方分析師都要激進。然而今天,市場幾乎完美地驗證了他的預測。

不過,盡管認為標普500指數還會再漲10%,Grantham並不對美股前景持樂觀看法。

實際上,Grantham和GMO的同事們對美股未來的看法更偏悲觀。在其基礎情形預測中,GMO將未來七年美股市場形容為“苦逼的低回報”時期。

cd-40

我們的數據顯示,除了高質量的股票能有2.2%的回報率外,美國大盤股回報率為-1.5%,其他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股市回報率則是3.5%,債券和現金也都不夠吸引人,投資者哪怕能找打一個勉強滿意的投資組合已經很好了。

這一過程在今天尤其艱難,因為市場上無處可藏身,好的投資機會比2000年泡沫時期還少。

短期來看,Grantham給出的歷史數據顯示,現在是買美股的好時機。以下是他總結的美國歷任總統任期第三年的美股表現:

自1932年以來,總統任期的第三年里,自10月1日到4月30日的7個月中,美股累計平均上漲17%,月平均上漲2.5%。現在是第21個周期。

......

過去的20個周期中,有17個是上漲的,3個下跌周期中最差的也僅下跌6.4%

不過,Grantham警告稱,這個周期可能會不同,原因包括美聯儲結束QE,加息可能早於預期,地緣政治沖突升級,以及埃博拉擴散的持續威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61

如果石油美元體系崩潰 全球市場準備好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19

20141124pretrodollar

隨著頁巖油氣的發展,美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越來越低。今年8月,美國從歐佩克進口的石油比例降至40%,創1985年5月以來新低。

想象一下,到了2025年,美國已經完全實現了石油自給自足。大把的美元不再從美國進入俄羅斯、沙特等石油國家。美元供應減少,流動性吃緊,全球經濟、政治格局將會怎樣?

花旗分析師認為,屆時,全球經濟(尤其是企業債市場)將會大受影響。而且有趣的是,如今石油美元短缺已經開始影響到美元企業債市場。

花旗企業債團隊首先指出,企業債市場疲軟,不是因為供應增加,而是因為需求減少:

最近,人們發現美元企業債券市場的表現很糟,但鮮有人知道為什麽。表面上看,息差走高是因為債券市場供應量增加,而國債長期收益率卻維持低位。但其實這種解釋是說不過去的。這個月發債確實很頻繁,但絕對比不上2012年11月,而且那時的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才不到3%。我們認為,企業債市場走弱,與其說是因為供應增加,還不如說是因為需求減少。那麽問題就來了,是誰在減少購買呢?

要知道,如今的大背景可是美元走強,那麽美元企業債市場的疲軟就更加有悖常理了。這背後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花旗認為,問題出在低油價導致的石油美元的減少

我們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油價的暴跌導致石油出口國的石油美元收入減少,從而讓回流到全球金融市場的資金大幅減少。

可以確定的是,在過去五年中大量的石油美元都流入了債券市場。自2009年以來,歐佩克國家的外匯儲備暴漲了60%至1.3萬億美元。如果算上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大國,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2萬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規模則擴大了80%,至4萬多億美元。

綜合來看,石油美元投資者的資產規模在過去五年中增加了2.5萬億美元,平均每年增加5000億美元。

而且,石油美元的積累速度與油價的增長也息息相關。在過去三年中,布倫特和WTI原油價格大部分時間都在110美元和90美元的高位,這也是石油國家財富增長最快的時間。

我們也確實發現,油價和產油國的資產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當WTI價格高於100美元時,產油國資產增速為10%,而當WTI油價在現有水平時,產油國資產增速僅為5%。

花旗指出,當WTI和布倫特原油都低於80美元時,這些國家的資產不可能再以每年50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而油價在這個水平的時間越久,產油國的石油美元投資就會越少。這個減少的數字非常大,足以抵消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聯合放水的效應。

當然,你也許會有疑問,石油美元和QE是不一樣的,QE是憑空創造錢,而石油美元是零和博弈。換句話說,如果產油國的石油美元收入減少,那麽國家進口國手上剩下的錢就會增多。對此,花旗分析師進一步分析道:

這種想法固然沒錯,但問題在於,那些石油進口國因為油價下跌省下的錢是否會像產油國那樣被拿去投資。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認為,石油美元投資者的投資策略更加保守,更傾向於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而低油價省下的錢則會進入那些面向消費者的公司的營收和利潤。所以,被省下的那些石油美元很少能夠進入固定收益市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68

石油生產國貨幣正全線崩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56

盡管墨西哥、俄羅斯、尼日利亞等國家多次幹預匯市,但仍阻止不了它們貨幣的自由落體。俄羅斯盧布已經跌得家喻戶曉,自今年6月以來盧布對美元匯率就跌了40%,今天正試探58一線。而墨西哥比索和巴西雷亞爾在過去一周也是潰不成軍。

而且所有這些石油生產國的違約風險也在不斷上升,俄羅斯的五年期CDS(信用違約掉期)已經高達450個基點。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受美國PPI數據不佳影響,國際油價日內再度跳水。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1月PPI環比下跌0.2%,差於預期的下跌0.1%,且較上個月的增長0.2%大幅下滑。消息公布後,WTI原油迅速跳水。短短半個小時內從59.10美元下降至58.27美元。

下圖為一些石油生產國貨幣今年六月來的表現:

20141212_oil3

俄羅斯盧布一騎絕塵……下圖為美元對盧布匯率:

20141212_oil4_0

這些國家的違約風險也不斷上升:

20141212_oil5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盧布對歐美貨幣的大跌,也改變了許多俄羅斯中產階級的生活——過去常常出國度假的人們,現在更傾向於留在國內,而且所購買的商品也從西方產品轉向了國產貨。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54

夢回1998:那一年 俄羅斯怎樣崩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50

普京,葉利欽,金融危機,盧布,油價,石油

昨日國際油價一度跌破每桶60美元,創五年半新低,盧布對美元的匯率跌逾10%。俄羅斯央行連夜開會決定加息650個基點,這是1998年債務違約以來最大幅度加息。華爾街見聞此前就曾提到西方分析人士警告,俄羅斯可能重演1998年的金融危機。經歷昨日的“莫斯科保衛戰”,這種隱憂更有可能成真,更有必要回顧1998年俄羅斯怎樣陷入危機。

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共有三波。第一波是在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下大量外資撤離俄羅斯市場。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俄羅斯股票市場大跌30%,殃及債券和外匯市場。俄羅斯央行救市後仍有100多億美元外流。

第二波發生於1998年5-6月。當時俄羅斯內債和外債余額高達2000億美元,那年政府預算中債務還本付息額已占到財政支出的58%。同時國會又修法改變了外資持有俄羅斯公司股份的比例,加劇了國際資本外流。俄羅斯國債收益率狂飆至80%,盧布大幅貶值,金融資產無人問津。

第三波源於俄羅斯政府的試圖穩定金融市場的幹預措施:將盧布對美元匯率的浮動上限由1:6.295擴大到1:9.5(即主動貶值50%);到期外債延期90天償還;短期國債展期為3年期國債。投資者信心因此徹底喪失,股市、債市、匯市統統暴跌,引發銀行擠兌和居民搶購,1998年那年GDP下降了2.5%,工業生產下降3%,糧食產量下降2400萬噸。

1998年俄羅斯的債務危機也連帶傷害了其他國家。在俄羅斯最大的債權國德國,商業銀行產生大量壞賬。在同為獨聯體國家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其本幣分別貶值35%和70%。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也受波及。

為什麽俄羅斯會發生這樣的金融危機?招商證券在研究報告《政府債務問題專題研究之三:1998年俄羅斯債務危機的前因後果及其啟示》中歸納了四大經濟根源:

1、1990年代俄羅斯獨立初期,葉利欽政府選擇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提出“休克療法”,意圖一步到位完成從前蘇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這種休克療法導致俄羅斯經濟全面衰退。

2、政府財政危機惡化。由於經濟衰退,企業利潤下滑,俄羅斯政府收入連年下降,財政赤字最高時接近GDP的10%。同時,中央政府將稅收總額較大的稅種劃歸自身征收,而將總額較低的稅種劃歸地方政府,導致地方政府強烈的發債沖動,甚至直接向歐洲國家發行債券。自1993年5月啟動短期國債發行起,這類國債到1998年8月已超過550億美元。

3、經濟產業結構畸形,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對俄羅斯償債能力有決定性影響。當時俄羅斯主要以出口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初級產品換回食品、日用消費品,70%以上的出口產品為能源和初級產品,30%以上的進口是食品和日用消費品,對外貿易總額約占GDP的35%,外匯收入的70%來自石油和天然氣出口。

4、資本開放過度、引進外資結構不合理。從1996年起,俄羅斯向國際資本開放本國資本市場,外資大多在股市和短期國債上進行投機活動。截至1998年危機爆發,在俄羅斯累計引進的218億美元外資中,外商直接投資僅占37%,外國金融機構持有短期國債總額的約33%,約70%的股票交易量和40%的國債交易額由外資掌握。

以上的債務違約有沒有可能在今天的俄羅斯重演?上述招商證券報告提到,1998年俄羅斯危機的兩大根源就是休克療法導致經濟全面衰退,以及資本市場過度開放,引進外資結構不合理。《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認為,今天的俄羅斯沒有這種嚴重的矛盾,而且普京領導的俄羅斯政治穩定性與葉利欽時期的混亂已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相比於規模較小的外債,和進口支付金額,俄羅斯的外匯儲備暫時還沒有低到“火燒眉毛”的地步。

按照IMF的標準,外匯儲備低於3個月的進口額為風險比較高水平。據中國商務部的國別貿易報告,2014年1-3月,俄羅斯自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總金額為611.69億美元。俄羅斯央行數據顯示,本月1日,俄羅斯的外匯儲備余額為3736.58億美元。截至今年11月1日,俄羅斯聯邦的國家外債為537.046億美元,其中2015年到期的外債僅有20億美元,另外70%將在2017至2043年間逐步到期。

當然,盧布劇跌的確給外匯儲備的保障程度造成不確定性。一旦俄羅斯爆發危機,全球會是怎樣?

華爾街見聞本月初曾援引英國《衛報》編輯的預測,危機可能有以下幾種方式蔓延全球:其他產油國可能像俄羅斯那樣因油價暴跌倒下;俄羅斯經濟影響與之經濟密切的東歐,也會影響西歐,打擊歐洲市場信心,可能足以使德國陷入經濟衰退;誰都無法確定普京怎樣回應經濟挑戰,也無法確定金融市場持俄羅斯風險的損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56

油價大跌引爆英國石油業危機 業內警告“瀕臨崩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17

英國,北海,石油,油價

油價暴跌不僅害苦了嚴重依賴石油出口創收的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一位英國石油業領袖認為,它也導致英國石油業陷入“巨大的危機”。

今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跌幅逼近50%。布倫特油價現已跌破每桶60美元。石油開采商協會Brindex的會長Robin Allan昨日向BBC表示,英國石油業“瀕臨崩潰”,如果國際油價低於每桶60美元,北海油田幾乎沒有一個新開發項目能獲利,投資者都在撤退。

“石油在這種價位,幾乎不可能賺錢。這是一場巨大的危機。”

“以前就發生過,行業會做調整,這種調整部分體現為裁員、削減開采項目、盡可能降低成本。那是我們從業者的痛苦,是企業、是這個國家的痛苦。”

“本周和今後幾周大部分公司都要裁員,大家都在削減2015年的預算。”

Allan還向BBC表示,該行業的許多裁員都不會公開宣布,因為石油工人往往以承包人的身份被雇用,石油公司更容易炒掉這類員工。

石油,油價,布倫特原油

除了Allan,上周資深石油業人士、英國政府顧問Ian Wood也對本國石油業發出警告。他認為,低油價會傷害北海油田開發,預計未來18個月,北海油田將出現大批裁員。

業內巨頭康菲石油公司旗下英國公司本月宣布,因油價下跌,其全球資本支出預算已調減20%,還將裁員230人,約占公司總人數的七分之一。而高盛研究預計,以當前油價衡量,如要扭虧為盈,大型石油公司需要將資本支出減少30%。

不過,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DECC)對北海石油開發的前景並未像Allan那麽悲觀。該部門認為,近來油價劇跌的確給石油企業在北海的活動提出了嚴峻挑戰,但“我們幾乎並未發現任何新項目因油價下跌而取消和推遲的跡象。”

雖然油價暴跌傷害了英國石油業,但英國消費者可能因此積極消費,帶動英國經濟增長。

《華爾街日報》報道援引本月英國央行官員觀點稱,油價下跌對英國及其主要貿易夥伴起到了“微刺激”的作用。英國央行預計,半年來以英鎊計價的國際油價跌幅達35%。該報道認為,油價暴跌、工資增長和借款成本下降都在提高英國家庭的消費能力,發出了英國消費者明年將保持國內經濟增長勢頭的強烈信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70

油價大跌引爆英國石油業危機 業內警告“瀕臨崩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17

英國,北海,石油,油價

油價暴跌不僅害苦了嚴重依賴石油出口創收的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一位英國石油業領袖認為,它也導致英國石油業陷入“巨大的危機”。

今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跌幅逼近50%。布倫特油價現已跌破每桶60美元。石油開采商協會Brindex的會長Robin Allan昨日向BBC表示,英國石油業“瀕臨崩潰”,如果國際油價低於每桶60美元,北海油田幾乎沒有一個新開發項目能獲利,投資者都在撤退。

“石油在這種價位,幾乎不可能賺錢。這是一場巨大的危機。”

“以前就發生過,行業會做調整,這種調整部分體現為裁員、削減開采項目、盡可能降低成本。那是我們從業者的痛苦,是企業、是這個國家的痛苦。”

“本周和今後幾周大部分公司都要裁員,大家都在削減2015年的預算。”

Allan還向BBC表示,該行業的許多裁員都不會公開宣布,因為石油工人往往以承包人的身份被雇用,石油公司更容易炒掉這類員工。

石油,油價,布倫特原油

除了Allan,上周資深石油業人士、英國政府顧問Ian Wood也對本國石油業發出警告。他認為,低油價會傷害北海油田開發,預計未來18個月,北海油田將出現大批裁員。

業內巨頭康菲石油公司旗下英國公司本月宣布,因油價下跌,其全球資本支出預算已調減20%,還將裁員230人,約占公司總人數的七分之一。而高盛研究預計,以當前油價衡量,如要扭虧為盈,大型石油公司需要將資本支出減少30%。

不過,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DECC)對北海石油開發的前景並未像Allan那麽悲觀。該部門認為,近來油價劇跌的確給石油企業在北海的活動提出了嚴峻挑戰,但“我們幾乎並未發現任何新項目因油價下跌而取消和推遲的跡象。”

雖然油價暴跌傷害了英國石油業,但英國消費者可能因此積極消費,帶動英國經濟增長。

《華爾街日報》報道援引本月英國央行官員觀點稱,油價下跌對英國及其主要貿易夥伴起到了“微刺激”的作用。英國央行預計,半年來以英鎊計價的國際油價跌幅達35%。該報道認為,油價暴跌、工資增長和借款成本下降都在提高英國家庭的消費能力,發出了英國消費者明年將保持國內經濟增長勢頭的強烈信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