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3 TCW 日本央行最近一次寬鬆貨幣是去年十月底,將每年購買資產的規模,從原本的六十兆至七十兆日圓,提高到八十兆日圓。 不過三月底數據顯示,日本二月份核心通膨率降至○%,又回到寬鬆貨幣前的水準。上任剛滿兩週年的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當初就任時宣示「約兩年內使物價上漲二%。」《日經Business》日前表示,想達成該目標「已接近絕望。」甚至今年達成此目標也非常困難。 山本幸三說:「經濟停滯、物價下跌,按兵不動不是日本央行的選項。」他認為推出新的寬鬆貨幣政策,以避免日本再度陷入通縮,「是絕對必要的。」日本央行可動用的工具,包括再擴大購買資產的規模,以及放棄○.一%的利率下限。 不過寬鬆貨幣的邊際效應逐漸遞減,同時不斷印鈔導致的日圓貶值,其負面效應也逐漸浮現。最近日本某些餐館看不到雞蛋,正是因養雞所需的進口飼料,由於日圓貶值而成本大漲。國內產業能否承擔更多類似衝擊?這或許是日本央行下更多猛藥前,必須考慮的因素。 目前日本央行把希望寄託在:日圓貶值使日企海外獲利增加,帶動員工加薪、消費增加,使物價上漲。近來包括豐田(Toyota)、本田(Honda)等車廠,將分別提高工資四千日圓及三千四百日圓;政府也希望日本主要企業在俗稱「春鬥」的春季勞資談判中,主動提高工資。 當初參加山本幸三的學習會,才奠定「印鈔有助走出通縮」這個信念的安倍晉三,或許得多想幾個方法,才能讓他的「安倍經濟學」持續走下去了。 |
|
|||||||
全球經濟放緩,即使美國都因美元走強,股市表現差強人意。但在貨幣量化寬鬆政策的推波助瀾下,歐元區、日本今年的經濟與股市表現都令人眼睛一亮;量化寬鬆既是成長主力,政策的力道與效果將決定,誰,才是最值得投資的市場? 撰文.蔡曜蓮 即使通膨率離聯準會設定的二%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聯準會主席葉倫已在公開場合頻頻放話,今年美國升息勢在必行;影響所及,美元一枝獨秀,新興市場匯率一片哀號。 成熟市場中,歐元區和日本兩大經濟體的匯率同樣慘綠;歐元一度跌至一歐元兌一.○七美元,甚至可能跌到與美元平價;日幣則以一美元兌一二三.七九日圓創近十三年新低。 不過,歐、日兩地匯率跌歸跌,經濟展望與新興市場相比,可是完全不同光景。簡單地說,歐元和日圓的弱勢,根本原因在於兩地央行正與美國反向操作,在美國準 備藉由升息收緊游資的此際,歐日央行卻大搞QE(貨幣量化寬鬆),以印鈔刺激景氣。而在QE猛藥灌注之下,兩地經濟表現的確也見藥效。 五月,歐元區公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九八%,不僅高於歐盟整體○.四%,甚至超越美國的○.二%。日本內閣府六月公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修正值,年化後成長率三.九%,較上季高一%,表現亮眼。 「歐、日股市是今年最佳選項。」施羅德投信產品研究部協理林良軍如此表示。他解釋,MSCI歐元區指數今年以來報酬率為一六.七九%,MSCI日本報酬率 更高達一七.七二%;反觀經濟展望最明朗的美國,MSCI美國指數報酬率僅一.五三%。而若以MSCI世界指數至今報酬率四.七八%為衡量基準,則歐、日 股市漲幅高出世界整體表現三倍以上。 從公司基本面切入,林良軍進一步分析,從截至八月六日已公布的各家企業第二季財報來看,美國標準普爾五百的公司中,每股盈餘較去年同期衰退二%,主要是被能源產業「帶衰」。相反的,歐元區與日本則受惠於匯率大幅走貶,第二季財報的每股盈餘異常亮眼。 日本上市公司每股盈餘較去年同期的成長率高達二三%,而歐元區公司增長約一四%,其中,金融股受益於量化寬鬆,成長率高達四五%。兩國央行量化寬鬆政策暫時都不會喊停,股市風光還能延續。 比印鈔規模: 日本QE手筆壓過歐洲 只是,歐、日兩區雖然都好,但投資人若是只有一套資金,此時究竟該買歐洲、或者押寶日本呢?對於這個問題,富蘭克林華美坦伯頓全球股票組合基金經理人陳韻 如的答案很明確:「歐洲!」她的答案其來有自。既然鎖定兩地市場的主因在於「QE藥效」,那麼,要選日本或歐元區,就得先看看兩個市場的後續藥效是否仍然 值得期待。 日本從一○年開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力度一再加大,去年十月購債金額由原先已驚人的一年六十兆至七十兆日圓,拉高到前所未有的八十兆日圓。一四年,日本國內生產毛額約五○○兆日圓,量化寬鬆規模達國民生產毛額的一五%。 至於歐洲,今年三月正式實施QE,每月購債六百億歐元,歐元區國內生產毛額約十兆歐元,量化寬鬆占國民生產毛額約七.二%,比率僅日本的一半。就政策力道來看,日本央行似乎遠比歐洲央行激進。 不過陳韻如強調,日本的QE手筆之所以形同天文數字,也反映該國實有「不得已的苦衷」,畢竟日本已經歷二十多年通縮,需要的刺激遠較歐洲為大,「兩地實施QE的時點與經濟環境不同,也連帶影響QE的效果。」也就是,日本的QE力道能否與刺激效果成正比,仍有疑問。 量化寬鬆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帶起通膨、提高流動性等。依序檢視兩國QE成效,以通膨率而言,日本即使一再加重寬鬆力度,過去一年通膨率仍是逐步遞減,去年七 月還有三.四%,今年同期在低油價影響下大幅衰退至○.二%;反觀歐元區,量化寬鬆前仍面臨通縮危機,即使同受低油價影響,但今年五月起通膨率已由負轉 正,大約在○.二%徘徊。 比刺激效果: 歐版QE藥效方興未艾 如果借鏡日本經驗,一三年初安倍內閣推動無限期QE時,前四個月QE藥效尚未發作,還擺脫不了通縮陰霾,直到九月後通膨率才慢慢突破一%,當年度的平均通膨率最終達到一.六一%;由此看來,歐洲推行QE半年不到,未來通膨率應該還會逐步攀升。 關於QE猛藥的另一個重要效果||資金流動性,日本長期在QE加持下,數據可比歐元區好看多了;但歐元區的QE藥性相較過往日本,藥效卻是發揮得更快。 回頭檢視QE如何為日本注入流動性;一○年,QE初施行,日本信貸增長已衰退十個月,QE近一年,數值才由負轉正。尤其去年十月日本央行「豁出去」,再度 大手筆加碼QE,信貸增長穩定維持在二.五%至二.六%。歐元區QE前,信貸增長比日本還糟,已衰退逾兩年,三月QE後,信貸增長即出現顯著提升,一舉擺 脫負值,六月的信貸增長達到○.六%,是近三年來最漂亮的數值。 貝萊德集團全球首席投資策略師孔睿思表示,下半年看好歐洲市場的理由,除了歐元貶值之外,歐洲央行購債計畫營造寬鬆信用投資環境,且貸款也已出現成長跡象等,都讓歐元區企業的獲利成長表現得以樂觀預期。 對股市投資人來說,QE的「流動性藥效」最值得關注,原因在於,隨著美國可能在九月升息的時間逼近,○九年以來全球資金寬鬆甚至浮濫的環境也將逆轉,在此情況下,境內愈有足夠的資金流動性支撐,股市受到衝擊的程度也就愈小。 歐元區較有彈性 「黑天鵝亂竄」機率提升 綜合以上二點,歐元區的量化寬鬆畢竟還在剛起步,各方面經濟數值都獲得顯著改善,日本卻起伏不定;再說,以日本目前印鈔購債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來看,幾 乎可說已是強弩之末,未來是否還存在繼續擴大寬鬆的空間?這恐怕取決於央行的勇氣,無論答案是什麼,歐元區運籌帷幄的條件都比日本來得彈性。 當然,歐元區不是全無風險,甫落幕的希臘危機揭露歐元區面臨的最大挑戰,簡單地說,就是「反撙節有理」。 近年,歐債危機厲行的撙節政策,也讓不少極左或極右派偏激政黨靠著「反撙節」口號,獲得不少民粹支持。最出名的除了希臘「激進左翼聯盟」 (Syriza),還包括西班牙左翼公民政黨「我們可以」(Podemos)與法國極右派「民族陣線」(FN)等等。由於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等苦於撙節的 「歐豬」國家將在今年秋天舉行大選,屆時是否又有「反撙節」的勢力崛起,引爆類似在六月間「希臘倒債危機」戲碼的金融動盪,必須留意。 換言之,若從QE藥效來看,歐元區的確會是優於日本的QE市場,陳韻如預料年底前歐元區成長的趨勢不變;但不可否認,「黑天鵝亂竄」的機率也相對較高,且長期仍須注意全球需求放緩對歐元區出口的影響,一旦出口回落過大,可能拖累整體經濟成長。 至於短期策略,只要市場震盪就可以考慮進場;假設下半年續有政治風向轉變,引發市場短期波動,也許是值得出手的時機。 雖有希臘危機,歐元區基金近半年普遍仍賺10%以上! —歐元區股票基金近期績效(%)基金 近一月 近三月 近半年 近一年貝萊德歐元市場基金 5.26 7.28 15.39 39.59 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歐元股票 4.97 7.37 12.56 39.04 NN(L)歐元高股息基金 12.06 6.39 11.62 27.34 匯豐環球投資基金-歐元區股票 4.91 4.16 12.01 12.36 鋒裕歐陸股票基金 4.27 3.73 10.54 10.56 富蘭克林坦伯頓潛力歐洲基金 3.26 2.44 10.09 8.08 匯豐環球歐元區小型股票基金 3.92 1.93 9.34 18.84 說明:資料時間至2015年8月10日,以近半年績效排序資料來源:Fund DJ |
|
||||||
十日本第三大超商全家,整併第四大的OK超商,合併後的門市規模,將遠勝業界老二羅森,但若不改固 有企業文化,很難贏過龍頭7-Eleven。月中旬,日本第四大連鎖便利商店OK超商(編按:本文所指OK超商泛指包含其姊妹店Sunkus在內,統稱 Circle K Sunkus)母公司UNY控股,和第三大的全家便利商店,簽訂了經營整合備忘錄。整合後五年內,兩家便利商店在日本國內的目標營收為五兆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兆三千六百億元)以上,目標合併營業利益為一千億日圓以上。 整合重點是擴增門市量。全家在日本有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家店,OK則有六千多家店,整合後可望和業界龍頭7-Wleven的逾一萬八千家店抗衡,大幅領先羅森(Lawson),成為日本第二大便利商店。 整合後的品牌名稱尚未定案,但事實上應該會是全家併吞OK。對UNY來說,低迷不振的大型綜合超市事業是一個問題,但大和證券首席分析師津田和德表示: 「其實讓OK超商起死回生才是首要之務。因為業績惡化,營業現金流量甚至已經快要無法負擔設備投資。」對OK來說,全家的存在有如救世主。 二〇一二年度起,OK超商已經連續三年獲利衰退,二〇一五年度上半年甚至因為提列一百多家店的減損損失而虧損作收。但伸出援手的全家也並非高枕無憂,二〇 一五年度上半年的獲利雖然時隔三年首度成長,淨利也創新高,但和7-Eleven的實力差距仍大。以現有門市的營收來看,7-Eleven已經連續三十七 個月成長,二〇一五年度上半年成長三.二%:全家業績也不錯,卻只成長〇.九%。 讓全家和OK陷入苦戰的,就是7-Eleven的展店攻勢。二〇一一年度7-Eleven全年展店數突破一千家,之後更為加速,今年度預計展店一千七百家,強化稱霸全日本的企圖。 至於全家和OK整合後,是否能化規模為優勢,端看全家能否克服兩大「致命弱點」。 弱點一:外帶餐點只重噱頭,生命期比對手短第一項弱點,就是占每日營業額約三五%的便當等外帶餐點非常薄弱,為此全家社長中山勇提出了他口中的「國家級專案」,也就是二〇一四年春季開始的外帶餐點結構大改革。 在今年九月召開的二〇一五年度下半年商品說明會上,外帶餐點結構改革負責人本多利範主張:「過去全家賣的明太子飯糰中,魚卵比率四八%,7-Eleven則占了八一%;換新食譜後希望能提高到八七%。只要有好商品,加盟店自然會採購。」 至於為何全家的外帶餐點,不如7-Eleven?這可追溯到便當和熟食等外包工廠脆弱的生產體制。 全家的暢銷商品並不少。二〇〇二年現任會長上田準二上任後,就領先同業挑戰全新的領域,如「全家炸雞」或男性口味「男人的甜點」等。可是只顧著追求創造話 題,結果商品的生命週期遠比7-Eleven短,導致外包工廠生產效率惡化,獲利能力下滑,連帶造成改良外帶餐點口味所需的設備投資不足,相對的外帶餐點 就不如7-Eleven、來得美味。 改革外帶餐點結構的目的,就是要切斷這種惡性循環。 本多利範強調:「過去共有五千六百多個品項,刪除約一千項後,現在還有四千六百個品項。精簡外帶餐點,讓外包工廠的平均利益較上一年度倍增,終於有資金可以進行必要投資。」 包商難掌握,削弱美味度問題不只在於品項數,抓住外包廠商的能力也大為不同。 一九七九年7-Eleven就成立了由外包廠商組成的合作社,廠商之間除了團隊密切合作開發商品外,7-Eleven也會要求工廠專門生產該公司產品。 目前合作社約有八十家公司參加,有超過一百六十家的專用工廠。 全家也有同樣的組織,卻遲至一九九九年才成立,委託廠商有五十家,但專用工廠僅二十七家。全家不要求工廠只生產全家產品,讓外包廠有接其他訂單的自由,以換取廠商合作,結果工廠導入的設備和技術因此參差不齊,無法達成全日本一致的美味。 今後全家將強化總部的主導權,例如由總部出錢讓外包工廠導入同一套生產管理系統等。但是重整外包廠商,勢必遭遇阻力,有此覺悟的全家能堅持推行改革到什麼程度,就是能否生產美味外帶餐點的關鍵所在。 弱點二:經營寬鬆加盟店太自由,總部管不動第二項致命弱點就是寬鬆的加盟政策。本多利範承認:「說來丟臉,新商品問世時的上架率只有五〇%左右。」上架率就是門市導入新商品的比率,7-Eleven的新品上架率超過九成。 7-Eleven徹底要求加盟店主引進總部建議商品,但全家並未落實。其實「寬鬆」正是全家加盟政策的本質,卻也是缺點所在。全家關係人士表示:「正因為高舉7-Eleven欠缺的『體貼』大旗,全家才能順利募集加盟店。」 這種本質上的差異,也出現在加盟店的經營指導體制上。 每兩週,7-Eleven會將分散在日本各地約二千五百位店面督導召集王東京四谷的總公司開會,由會長鈴木敏文親自說明銷售方針,再由督導傳達至全日本的門市。 輕執行力,恐拖長整合期全家沒有類似的全體會議,而是每兩週召集全日本二十一個地區的區經理,在東京池袋總公司開會,再由他們將經營方針布達給各地約一千五百名督導。相較於7-Eleven徹底傳達高層決策至門市,全家重視的是加盟主的自主性,卻欠缺落實總部政策的執行力。 全家誕生於一九八一年,原為季節集團(Saison)旗下主力公司西友的子公司,在有「詩人經營者」之稱的已故集團創辦人堤清二領導下,季節集團一直以重話題性的措施為主、事業執行力次之。全家承繼了這項傳統,所以「寬鬆」深植於企業文化中。 而這次全家與OK的整合,除了加盟店經營政策外,時間也令人擔憂。二〇〇九年全家購併am/pm時,約七百三十家門市的招牌花了好幾年才全面更換完畢;而OK門市數量約是其九倍,整合時間可想而知只會更長。 此外,整合必須取得公平交易委員會的許可,在日本中部地方OK門市較多的地區,全家有可能必須放棄部分門市。 整合作業拖得越久,OK加盟店越可能成為競爭對手嘴邊的肥肉,事實上7-Eleven和羅森超商早已虎視眈眈,準備接收脫隊的加盟店。 (Nikkei Bublications(c)2015 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
受到貨幣量化寬鬆影響,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來到負值,而許多發行機構在債券契約中,將浮動利率與其連動,並未明訂以零為下限。所以,當殖利率降到零以下時,債券持有人可能還要倒貼錢,換取借錢給它的特權。 全球大行貨幣量化寬鬆(QE)的實驗之後,雖然衍生出奇奇怪怪的副作用,但我們現在也已經習慣,老神在在。民眾把錢存在活存帳戶,還得貼錢給銀行?很平 常!要向歐洲政府買公債,卻還得付錢給它們?這也不稀奇了。但公司債呢?每三個月把錢交給企業,換取借錢給它的特權,你說奇怪不奇怪? Furibor气轉負揭公司債亂象 BMw去年四月賣給投資人總值達十億歐元的浮動利率債券,在今年一月二十日重設利率。這些二0一八年到期的浮動利率債券,殖利率比三個月歐元區銀行同業拆 借利率(Euribor)多出二十個基點。也就是說,債券持有人,在四月第一次的殖利率是0.二0二%,七月是0.一八一%,十月是0.一四九%。 但畢竟目前的世界亂烘烘,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遠遠低於零,未來有可能拖累BMW公司債,把殖利率拉到負值。 過去一年,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的跌點超過二十個基點。如果再掉七個基點,也就是過去九周的跌幅,則BMW就有權利要求債權人付錢給它。 在一月利率重設之前,要投資人倒貼錢的情景,或許不會成真,但BMW至少還有四筆浮動利率債券流通在外,包括三億歐元將於二月十五日重設利率,但如果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在二月下滑五個基點,則這些債券也會出現負值利率。 並不是故意找這家德國汽車大廠的麻煩,用彭博終端機搜尋殖利率不到0.一四%的浮動利率債券,我總共找出兩干多筆,大多數由銀行發行。 殖利率下限公司規定不同 問題來了,許多發行機構在債券契約中,納入「最低殖利率」條款,明訂以零為下限,但BMW卻沒有這項條款,也沒有明訂下限。 我承認我沒有看完這兩干多筆債券的契約文件,倒是特別注意到聯合利華(Unilever)發行的債券,金額達七.五億歐元,殖利率比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高出十八個基點。我向公司求證,對方表示,確實明訂殖利率下限為零。 BWM證實並未設定殖利率下限,但表示如果殖利率真的降到零以下,並不會向債券持有人討錢。 親愛的讀者,你們讀到這裡,可能會覺得這篇文章沒有重點。但別忘了,還有其他兩千多筆與BMW類似的浮動利率債券,有多少筆明訂殖利率下限?又該怎麼確定 發行機構不會執行負殖利率?我若持有這些債券,這個禮拜一定會好好看過契約,甚至打電話給發行公司的財務部問清楚。 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 (Euribor,Euro Interbank Offered Rate)計算基礎是主要歐洲銀行互相貸出款項時的利率,去除偏差值取平均,在歐洲時間每天上午11點公布。重要性在於,它幾乎是所有金融商品以及存款或放款利率的參考標準。 |
自從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後,香港股市波動幅度大增,變成內地走資及大鱷的提款機,國企股指數一度跌穿7,500點,市盈率低見5.5倍。本地監管機構若然繼續放縱大鱷,不認真徹查違規造市行為,恐怕在本地上市的國企股,股價仍會屢創新低,國企指數隨時見6,500點,恒指將被拖累,跌至16,000點水平。 眾所周知,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由於資金自由流動,上市機制漏洞百出,監管寬鬆,故此方便內地貪官污吏進行洗黑錢活動,讓一些垃圾企業在港上市抽水。金融大鱷亦很容易在市場散播謠言,透過製造恐慌和造市賺個盆滿鉢滿。加上小股民喜愛短線跟風炒賣,自然成為大鱷的點心。過去十多年港股有波幅無升幅,最終只肥了一小撮造市的大鱷,大部分散戶都損手爛腳。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全面爆發後,歐美以至新加坡的監管機構,都發覺大量很有名堂的金融機構,從事違規活動,包括協助客戶洗黑錢、逃稅、銷售「有毒」的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操控同業拆息市場和外匯交易。最令人驚訝的是全球外匯市場24小時操作,每日成交額數十萬億港元,竟然可以人為操控,被擒獲的金融機構願意支付罰款,即默認曾經造市。只可惜實際被罰的是金融機構的小股東,從事違規活動的「賤精」早已袋走數以億元計的薪酬和花紅,毋須為事件負責。至於香港,港元拆息市場及港元買賣的規模相對細小,大鱷若然聯手借入及沽空港元,推高港元拆息,推低港元兌美元的匯價,實在易如反掌。這些大鱷早已沽空期指和港股,透過推高拆息和推低港匯(蝕些少匯價和利息),人為地製造恐慌,在期貨及股票市場賺個不亦樂乎。最可笑的是個別傳媒幫助大鱷造勢,不單大篇幅免費報導大鱷的宣傳廣告,還誇大拆息的上升及港匯的下挫幅度,說拆息由0.4厘「颷升」0.2厘至0.6厘,港匯「大幅下挫」至7.829港元兌一美元,令散戶恐慌沽售股票。 今年1月和2月的大跌市,已經是過去10個月的第三次。去年4月初大量資金流入香港,恒指在短短一個月內由25,000點升上28,000點以上;到7月初大幅下挫至23,000點以下。之後在7月底回升至25,000點以上,到9月又下挫至20,000點。10月底重上23,000點水平,到今年2月跌至18,000點。同期國企指數的跌幅更驚人,由高位14,962點跌至7,498點,下挫50%之多。很明顯,今次跌市的戰場在國企股,大鱷趁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及地方債問題嚴重,大舉沽空國企指數期貨指數及國企股,未平倉國企指數期貨合約一度超過50萬張,遠遠高於10多萬張的恒指期貨合約。假設淡友在國企指數10,000點以上沽空,當指數下挫2,000點時平倉,每張合約便可大賺10萬元(每點50元),50萬張合約即可賺取500億元,數字還未計算高價沽空國企股,低價補倉可獲的利潤。今年2月12日的跌市,國企指數40隻成分股的總市值跌至只得3萬多億元,其中6隻重磅股佔國企指數比重超過50%,佔總市值六成多;一隻建行市值已達1萬億元,佔總市值三成多。若然扣除中央機構的持股量,它們真正流通(即街貨)市值不過1萬多億元,故此很容易被大鱷操控股價,借貨沽空殺好友,或者突然搶高股價挾淡倉。監管機構若不正視市場低流通量的問題,放縱聯手操控市場,甚至無貨沽空等違規活動,恐怕食髓知味的大鱷,會像97及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在期貨及股票市場不斷提款。到時肯定把已經疲弱的經濟,再進一步推下去。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
| ||||||
從一開始就認定央行寬鬆是「龐氏騙局」的麥嘉華, 打從央行決定插手救市起,就在為貨幣淹腳目的未來做準備。 而今,在負利率成為金融奇觀後,不妨參考老神在在的他,如何進行投資布局。 「大家都說央行快要沒子彈了,沒這回事,央行多的是子彈!」電話另一頭傳來濃厚瑞士口音的英語,「末日博士」麥嘉華用想當然耳的語氣,推翻了各界認為「全球央行將無力繼續撒錢」的認知。 他向來愛與市場唱反調,但也有幾度令人毛骨悚然的精準預言;成名作是在一九八七年美股崩盤前唱衰市場,在成功預言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更奠定其「末日博士」名號。 市場上總有一小群人,從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就認定央行不會停止印鈔,這個世界的利率環境再也無法正常化,反骨如麥嘉華,當屬這派陣營的中堅分子。他早在○九年就稱量化寬鬆是一場「龐氏騙局」(指企業以後來投資者的錢分發給先位投資者,製造盈利假象的手法),且這場騙局一旦開始,就只能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導致整個體系崩盤。 隨著英國脫歐、歐洲經濟不確定性風險升高,歐洲央行極可能進一步擴大量化寬鬆;日本今年初石破天驚的負利率政策不僅沒讓經濟回春,還逼得日圓一路激升反彈,在七月中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拜訪日本後,市場一度盛傳日本央行會使出直升機撒錢等終極手段。 再看量化寬鬆的始作俑者美國,聯準會從一四年就開始放風聲要將利率正常化,但現在看來,恐仍遙遙無期。 而今,即使無法預知「末日預言」會否成真,至少都得承認麥嘉華對於貨幣政策的預期是對的。當市場對負利率感到手足無措時,麥嘉華過去七年來卻做足了要和寬鬆貨幣政策長期抗戰的準備,因此,《今周刊》特地越洋採訪他解析現今的投資混局。 「大家都在講直升機撒錢,但其實這早就發生了,只是目前不是撒在全民,而是降在華爾街等金融機構上。 如果未來經濟持續沒有起色,央行直接送錢給民眾這種事,也是很可能會發生的。」也就是說,在麥嘉華眼中,央行的政策還有更多的「揮灑空間」,「直升機撒錢之外,它甚至可以直接印鈔買股票、買房地產。」在他看來,近兩年聯準會試圖將利率正常化的企圖,只不過是貨幣寬鬆長征路上的一段小插曲;「央行無法縮手,因為現在的經濟成長,就是靠央行支撐出來的。」一旦縮手,經濟頹靡的本質就將原形畢露,這是麥嘉華認定央行印鈔就是一種龐氏騙局的原因。 在負利率成為常態、且扭轉無望的前提下,全球投資環境與經濟前景又將如何? 「央行的貨幣政策雖然讓市場上處處泡沫,但只要央行不屈不撓地繼續印鈔,這些泡沫也不一定會破掉。」麥嘉華認為,只要回顧○九年全球央行大印鈔的初期狀態,大概就能理解未來的整體市場環境,除了資產泡沫不致崩盤,「經濟運行也能維持下去,然而,不會出現高成長。」布局一》 新興亞洲 股市五%報酬率不難儘管市場環境「不死不活」,但麥嘉華為專業投資人所編輯的《股市榮枯及末日報導》(The Gloom, Boom and Doom Report),一向標榜「專注發掘不尋常的投資機會」,而他自己,更是早已確定了投資方向。 亮點,首先是新興亞洲。麥嘉華表示,過去一年的亞洲經濟不算穩定,但那是因為市場一度認定聯準會即將收水,導致匯率與資金流動的波動大增,否則一直以來,全球央行撒錢最大的受惠者,向來不是成熟國家,而是新興亞洲。 「相較於成熟國家,亞洲新興國家股市殖利率是相對好的。 像我投資泰國、新加坡等股市,要獲得五%的報酬率都不算難。現在要在其他地方找到這樣的報酬率,是很不容易的。」把新興國家當作投資關鍵布局,是他眼中負利率環境下的第一個重點。 「現在的亞洲,已經和過去不同。過去亞洲依賴歐洲、美國,但現在它們以中國為中心,除非中國出大亂子,否則亞洲經濟不會比去年差。」而對中國,他並不悲觀:「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它的人均基礎建設支出距離歐美還有一段距離,恐怕還要十年,中國的人均基礎建設支出才會趕上西方國家水平。」布局二》美國公債 不像銀行有倒閉風險麥嘉華進一步拆解亞洲各國,香港、新加坡表現可能稍弱;印尼和菲律賓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大約在四到五%,印度可能超過六%,「就算沒有六%,起碼也會在四%以上,與西方國家比起來,仍然是很漂亮的表現。」 利率像沉入沼澤的雕像,短期看不見上升力道,這對保守理財族的衝擊最大,這衝擊又可從兩個層面切入,首先,麥嘉華直言把錢存在銀行「是個糟糕的選擇」,因為報酬率實在太低了;另一方面,「銀行倒閉的可能性也比以往高出許多。」由於低利率等於掠奪銀行獲利空間,提高銀行營運風險,過往存錢在銀行是固若金湯的觀念,面臨挑戰。 他對投資者的「防禦資金部位」配置方向提出建議,「萬般無奈下的選擇,是已經價格過高的美國公債。」麥嘉華表示,三大成熟市場中,日本八成政府債券已負利率,歐元區政府債券包括德、法、義大利、西班牙等國都相繼捲入負利率的暴風圈,只剩美國公債至今殖利率都還維持正值。 「我買了十年期的美國公債,朋友說,『嘿,現在殖利率才一.五五%,你幹嘛買!』但我不知道五年之後全球經濟在央行手中會變怎麼樣,我非常悲觀,美國可能會衰退,或它們已經在衰退了。和其他負利率的政府公債比起來,十年期美國公債至少還是正的,而且聯準會必將持續印鈔,讓公債不像銀行有倒閉的風險。」過去一年,除了買進美國公債之外,他也進駐泰國、新加坡、越南房地產,其中越南的部位最大;股市則投資泰國、越南,他格外看好這兩國的農業、食品業,「現在不少原物料商品例如橡膠、糖、大豆等,價格都還會再往上走。」布局三》黃金 原物料 與貨幣供給相比並不貴除了上述資產以外,當然,免不了他最愛的黃金,「九○年代一盎司黃金約三百美元,現在的黃金約一三○○美元,這樣比起來彷彿黃金已經很貴,但是如果把金價漲幅與央行資產負債表增長幅度相比,後者從九八年以來已經增長十八倍了。」這代表,如果與貨幣供給增加的速度相比,黃金並不貴。 麥嘉華甚至半恐嚇地說,「而且如果央行繼續貨幣寬鬆,終有一天,我們會被迫回歸到用黃金、銀兩計價的年代。」石油在他眼裡,未來可能還會往下修正,但長期的均價會落在每桶三十五到六十美元區間,「影響油價高低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聯準會主席葉倫手中,你得打電話問她還要寬鬆多久,我才能準確預估油價。」麥嘉華打趣地說。 他不停強調,千萬不要懷疑央行印鈔救市的決心,在他看來,這樣極端的作法,大約可以再撐五年,但不是沒有代價。而代價就是,「當央行將經濟『國有化』以後,看看當年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例子,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後才取得經濟劇烈成長,而八○年代的蘇聯,社會窮困的程度簡直令人髮指。」「經濟將失去活力、通膨無可遏止高升、生活品質降低,最終,經濟的動亂可能使戰爭發生的機率大增。」在他的投資算盤中,連經濟末日的預演,顯然都已跑馬燈般地走完一回。 麥嘉華Marc Faber 出生:1946年學歷:瑞士蘇黎世大學經濟博士經歷:White Weld & Company Limited、Drexel Burnham Lambert管理總監、MARC FABER LIMITED創辦人 撰文 / 蔡曜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