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存款保險成型

2013-12-09  NCW
 
 

 

在央行內設存款保險基金,初步規模每年約在100億-150多億元,費率大體在萬分之一點五到萬分之二之間,“農字頭”銀行全部納入,採取限額全保◎ 本刊記者 張宇哲 文zhangyuzhe.blog.caixin.com 醞釀已達20年之久的存款保險實施在即。財新記者獲悉,近期,央行已就最終方案向各商業銀行高管徵求意見,業界呼籲多年的存款保險制度有望于明年初推出。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第四版最終方案,與2010年末央行上報的第三版方案並無太大調整,決策當局認為時機已經成熟。

2013年6月央行發佈的《金融穩定報告》亦強調,“在存款保險制度缺失的條件下,國家實際上承擔了隱形的擔保責任,容易導致商業銀行風險約束機制弱化,為追求高額利潤而過度投機。”中國的銀行業總資產已快速膨脹到140 多萬億元,影子銀行的泛濫、交叉金融領域的套利行為,已經使得中國金融體系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成為銀行主導的高度複雜的金融體系,風險也不斷積聚。

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 的決定》中,涉及金融改革方面,“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是主要議題之一。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銀行等存款類金融機構按照一定比例標準向特定機構繳納一定保險金,當發生危機時,由存款保險機構通過資金援助等方式來保障其清償能力的一項制度。這一機制也是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措施之一,即一旦銀行發生破產倒閉事件,存款人放在銀行的存款也不會受到損失。

按照央行方案,中國存款保險按分步走的設想,先在央行下屬的金融穩定局內設一個存款保險基金,並由其管理,而非作為實體的存款保險公司;待到未來條件成熟時,再設立完全獨立的存款保險公司。存款保險機構的保險基金由各投保銀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納。

保險方式為限額全保,即存款額50 萬元以下的賬戶全額保險,包括企業賬戶和個人賬戶。

財新記者獲悉,基金初步規模每年約在100億-150多億元,這是按銀行業稅後利潤1%-1.5% 來匡算,“這是為了看機構的負擔是否重,存款保險基金規模太小沒意義;規模、範圍太大,承擔的責任就越大,機構和財政負擔也會越大”。

銀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銀行業淨利潤約1.12萬億元。據此推算,存保款保險基金規模約在110億元。

銀行更關注的是繳費費率。據財新記者瞭解,中國的存保基金繳費制度是風險差別費率機制,根據銀行的存款基數上繳存款保險,不同銀行的風險係數不同,費率大體在0.015%-0.02% 之間。

一位央行人士坦承,存款保險機制一旦實施,首當其沖受到衝擊的很有可能就是小農信社。據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監管當局已批復同意按照央行的設計,將“農字頭”銀行全部納入,即存款保險將覆蓋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

四報方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發表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認為,中國的首要任務是推進金融改革,以防止風險進一步積累,主要步驟包括:放開存款利率,加強包括對影子銀行等的金融監管,以及通過引入存款保險和針對瀕 臨破產機構的正式處置機制,來解決廣泛的“隱性擔保”道德風險問題。

此前,由於各部委對其出台的時機和具體費率設定等核心內容尚需共識,存款保險制度一直處於徘徊狀態,期間方案亦一改再改。

存款保險制度涉及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市場化退出機制,即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機構的倒閉由市場埋單而不再是國家財政擔保,這一制度亦是《金融機構破產條例》出台的先行條件。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明確金融機構經營失敗時存款人的保護和損失分擔機制,是實現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堅實前提。這已成為業內共識,存款保險制度亦被認為 是放開民營銀行的先決條件。

近年,央行行長周小川已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條件已基本具備,要擇機出台並組織實施。

周小川11月28日在《人民日報》發文稱,加快建立功能完善、權責統一、運作有效的存款保險制度,促進形成市場化的金融風險防範和處置機制。

他明確指出,存款保險制度要覆蓋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實行有限賠付和基於風險的差別費率機制,建立事前積累的基金,具備必要的信息收集與核查、早期糾正及風險處置等基本職責,與現有金融穩定機制有機銜接,及時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周小川亦在前述撰文中指出,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通過明確金融機構經營失敗時的退出規則,包括風險補償和分擔機制,加強對存款人的保護,有效防止銀行擠兌。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加強市場約束,防範道德風險,從根本上防止金融體系風險的累積。

1997年底,央行成立了存款保險制度研究課題組,至今已15年之久。2007 年初,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推行存款保險制度,央行重啓對存款保險方案的調研,並計劃擇機推出;未料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得這一計劃再次推遲——由於全球金融市場不穩定,“高層擔心如果突然把國家承擔的隱形全額擔保改為存款保險制度的限額擔保,會引起公衆恐慌;從謹慎出發,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暫時擱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2009年9月央行第二次上報存款保險方案之時,銀監會曾以農信社仍處於深化改革之中,可能會受到較大衝擊為 由,對存款保險制度推出的時機持保留意見。

2010年初,國務院決意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由央行牽頭制定詳細方案。

2010年末,央行第三次上報存款保險方案,由於決策當局覺得時機不成熟,一直未予批復。

2012年1月初召開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次提出:“要抓緊研究完善存款保險制度方案,擇機出台並組織實施。”當年,該方案的設計在央行內部,亦由條法司過渡到央行下屬的金融穩定局。

隨著中國式存款保險制度方案的推進,爭議由存款保險是否具有監管權、放在哪個部門之下的制度設計,轉變為對具體問題的擔憂。大銀行原本對參與存款保險制度積極性不高,但在財務狀況好轉後,對是否參與則無所謂。監管當局深感棘手的是,像農信社這樣數量衆多、問題重重、尚未完成改革進程和財務重組的存款類機構,加入存款保險制度後,會不會出現後遺症。

“農字頭” 行全納入

據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監管當局已批復同意按照央行的設計,將“農字頭”銀行全部納入,包括所有農信社、農商行、農合行、村鎮銀行,存款保險覆蓋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考慮到中小銀行對於繳納費率高、成本加大的擔心,存款保險制度針對相對實力孱弱的“農字頭”銀行及小銀行,比如農信社,會考慮適當的政策傾斜,最初幾年會免交或減免保費。

目前,銀行業改革已經基本完成,加入存款保險制度並無難度,惟余全國5000多家農信社,雖然近年已取得了較大改革成果,但無論是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不良貸款率或是風險控制水平、法人治理結構,仍問題重重。

此前,存款保險制度是否將農信社納入?是全部納入、還是分類分步納入?一旦存款保險制度推出能否使風險平穩過渡,如何權衡利弊,央行和銀監會曾有爭議。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包括5000多家農信社、200多家已改製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總體各項貸款餘額、總資產等數據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農行相近。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整體孱弱的資本實力、較弱的風險管控能力,其中運營相對穩 健的“好”農信社不到總量的十分之一。

農信社機構數量多、差異大的特點,銀監會構建了分類監管體系,在統一監管標準和實施資產五級分類的基礎上,實施分類監管區別對待。按照進度指標考核,把農信社分為好、中、差三大類,比如好的一類標準是不良貸款率在5%之內,各項監管指標達到銀行業通行的評級標準二級,評級指標包括資產質量、管理、盈利能力、流動性、不良貸款率五個指標。

對於農信社來說,這一門檻已相當高。目前經營狀況較好的農信社有幾百家,大部分在東部的江浙地區。

銀監會人士認為,存款保險一般宜於面向健康的金融機構,而改革尚未完成的農信社,是否全部進入存款保險,需要考量,“一旦實施存款保險,難免引起波動”。

央行認為,如只把少部分的“好”的農信社納入存款保險機制,可能產生逆向激勵。因為一些資不抵債的農信社仍然在吸收公衆存款,問題機構可以在不付出存款保險基金、資本充足率和撥備嚴重不足的“零成本”下,實際享受著隱形的國家擔保。

接近監管當局的一位分析人士表示,不應建立價格的雙軌制。實踐證明,中國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的價格雙軌制,已造成了要素價格改革不到位等重重難題,而且再統一制度又要蹉跎經年,“存款保險制度一定不能重複老路”。

“這個制度是為了讓該退出市場的機構倒掉,但是不要連片倒、集中倒,盡可能讓倒掉的時間延長,風險平穩過 渡,比如三五年倒掉一批;那麼這個制度就起到警示作用,剩下沒倒的機構就老實了,否則應該退出市場的沒退出市場,才會扭曲市場秩序。”一位央行人士認為。

這位人士亦坦承,“ 一些小的經營不善、瀕臨破產的農信社很可能會倒閉,就可以動用存款保險機制來處置,這不可避免。”其實,高風險農信社的處置一直很棘手。2005年,銀監會依法撤銷了青海省格爾木市區八家嚴重違規經營、資不抵債、救助無望的高風險農信社。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集體撤銷農信社事件。2007年6月,銀監會再次行政撤銷已經存在52年的新疆哈密市四家農村信用社,這些信用社同樣是因特大經濟案件造成嚴重資不抵債,原網點被哈密市城市信用社接管。

“從這幾起行政關閉農信社的經驗來看,退出成本極大,包括社會穩定、系統影響、專項資產清收等等。對存款類金融機構的退出不得不謹慎,”銀監會有關人士如此感慨,“存款保險機制的出台或可對高風險農信社的退出及成本的平衡有一個平穩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中國金融會計學會會長馬德倫此前在上海召開的“第十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上表示,存款保險制度將會為民營和小型金融機構與大型金融機構競爭創造公平的環境,增強社會對民營和小型金融機構的信心。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前總裁拜爾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對於中國而言,存款保險制度有三個好處。

首先,它可以幫助增加對中小企業和農村地區的信貸供給。在有存款保險制度的前提下,儲戶可更放心地到小型金融機構存錢,中小金融機構從而可以得到更好地發展,有更多存款可用于給中小企業放貸。後者便不需要依賴偏向國企、大企業、政府等大客戶的大型金融機構。其次,幫助儲戶理解哪些存款是被政府擔保的,哪些不是。制度可以被設計為,讓儲戶假設所有存進大型銀行的存款都被保護,或是只有其中一部分被保護;對小型金融機構也作相應的說明。再有,一旦有了這樣一個明確闡明存款保險條件的制度,儲戶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其存款行為所對應的風險。

限額全保

存款保險制度設定的主要內容包括運營主體、監管權力、投保方式、投保標的、費率、最高限額等方面。

此前存款保險制度的爭議之一是設機構還是設基金。財新記者獲悉,最終方案是先設立存款保險基金,性質類似社保基金、保險保障基金、證監會的投資人保護基金。“設立在金融穩定局,也是因為存款保險屬於金融穩定的一個工具。”前述知情人士透露。

存款保險的限額保險上限為50萬元的存款賬戶,包括企業賬戶和個人賬戶。

按照央行的摸底調研結果,50萬元存款保險限額可以覆蓋的賬戶數目占99% 以上,存款額50萬元存款以下的賬戶存款總額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在90% 以上。

至於是否會發生存款搬家,小銀行的客戶把存款搬到大銀行的情形,前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小銀行存款搬家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影響不大;央行的摸底調查顯示,沒必要擔憂。因為大量賬戶的存款都是小額賬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額存款都在大行。”馬德倫在前述場合亦介紹說,存款保險制度將引導公衆對其要存款的銀行之風險做判斷,超過一定限額的存款戶會考慮把自己的存款分成若干份,分別存到不同的銀行。

存款保險的費率,國際上一般分為單一費率和基於風險調整的差別費率兩種。單一費率是按照統一費率徵收保險費用;風險差別費率則是按照銀行的真實風險水平徵收不同的保險費用。差別費率可以有效解決風險激勵扭曲問題,目前,美國、德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已逐漸採取風險差別費率制度。

“大行對費率的爭議比較大,因為大行存款基數高,即使稅率比例低,繳費總額也高。大行的繳費比例會酌情降低。總的來說,還是大行做貢獻,補貼小行,這是半強制性。”前述接近央行人士透露。

廣東金融學院院長陸磊認為,存款保險制度其實是關係改革成敗的核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之一。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似乎是為了讓中小存款類金融組織能破產。但在市場倫理上,對小型金融組織應保護,對大型金融組織應限制。

中小銀行非但不應破產,反而對其發展初期應加以保護。存款保險機制的目的不是把本來不多不大的社區性金融組織置於高成本(繳納高保費)、高破產概率(因為面對大銀行的非對稱競爭)的境地。相反,存款保險機制在於通過事前的“體檢”,讓銀行明白自己的狀況,並防患于未然。

他表示,在機制設計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遵循此思路,不妨把國有銀行部分上繳利潤劃撥為存款保障基金,以豁免中小銀行或未來的“民營銀行”保費。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保險費率低於0.1%,平均為0.05%,不會增加銀行太多成本。以0.05% 費率計算,2012年末中國本外幣存款餘額94.29萬億元,那麼繳納的保險費約為470億元,2012年商業銀行的全年累計實現淨利潤1.24萬億元。470億元保險費占商業銀行利潤的比重約為3.8%,總體來看影響較小。

護航利率市場化

從國際經驗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將出現存貸款利率從上升到回落、實際利率由負變正、存貸利差的收窄、存款利率向貨幣市場利率的靠攏、金融機構出現經營困難甚至倒閉等現象。中國正加速推進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被認為 是下一步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先決條件。

央行前述人士亦坦承,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存款上限不敢大幅度放開,也是擔心會對銀行衝擊太大,加速小銀行的倒閉。目前各家銀行存款利率上浮10% 的上限基本都用足了,眼下接近年末,銀行存款大戰加劇,餘額寶也加入收益率競爭大戰,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已飆升到5% 以上。銀行負債 成本不斷增加,擠壓利差空間。

業內人士認為,最終導致部分定價能力差的銀行受到顯著衝擊,乃至面臨退出的風險。預計國有銀行和城商行受利率市場化衝擊較小,多數股份制銀行的存款成本將承受較大壓力。“由此,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也顯得格外迫切。”前述央行人士強調。

東莞銀行金融分析師陳龍認為,一旦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市場將會認識到在商業銀行存款也是有風險的。如果市場認為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不當和從事業務的風險超出了普通存款保險承受的範圍,那麼擠兌風潮將使部分商業銀行面臨著流動性風險,並可能引發系統性或者區域性的金融風險。

“當出現擠兌風險時,有一個機構接管,風險處置和存款保險基金的使用及破產是相連的;現在的銀行資產處置更多基於非破產手段,比如收購兼併、過橋銀行、公開救助,而破產是最後的一個手段;有了存保基金之後,就可以允許銀行倒閉,然後以現有手段處置它,不一定走破產清算的道路。美國亦如此。”前述央行人士稱。

國際上的存款保險制度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單一付款箱型”,只負責 賠付儲戶的存款,以英國為代表;二是“風險最小化型”,除負責賠付,還具備對銀行的重組甚至監管等廣泛的功能,以美國為代表;三是“中間型”,其功能介於前兩者之間,以日本為代表。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更接近于美國。

拜爾亦告訴財新記者,存款保險機制的另一個作用,是通過存款保險制度的運營主體,來建立對各大銀行可能出現問題的一整套應對機制。由存款保險機構負責對問題銀行開展重組、接管和清算, 是FDIC 所具有的處置權(resolution power), 也是FDIC 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被有效實踐的。

FDIC 擔保各大銀行一定限額內的債務,此舉避免了類似大蕭條時期銀行擠兌的再次發生。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美國400多家銀行機構相繼倒閉,但FDIC 的存在,避免了儲戶遭受嚴重損失,延續了該機構1934年運作以來的良好記錄。拜爾力主把破產銀行出售給健康銀行,而非簡單地破產清算,這一處置機制也讓儲戶未因銀行倒閉而遭遇服務中斷。

拜爾因此在2009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頒獎詞是她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小人物的守護者”(the little guy’s protector in chief)。危機後,拜爾領導了“多德- 弗蘭克法案”在FDIC 的實施,把FDIC 的處置權限拓展到了系統重要性銀行。

FDIC 正在成為美國金融監管架構內,防範系統性風險越來越重要的一環。

本刊記者王力為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916

傳五大行存款利率上浮10%到頂應對存款搬家 回應:官網為準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862

財新網報導,近期大型國有銀行已加入存款利率上浮到頂的隊伍,即在官方存款利率基礎上浮10%。此前,為避免存款競爭過於激烈,央行曾窗口指導五大行存款利率暫不上浮到頂。

引起變化的原因是各種「寶」。2013年6月,餘額寶上線,一鳴驚人。互聯網公司、支付平台、銀行、基金公司見勢推出各種名字帶「寶」的貨幣基金產品。目前,銀行存款規模以日均千億之級別迅速萎縮,繼而傳導至信貸新增規模的日益緊張。而餘額寶卻以每分鐘300萬元的速度淨增長,這些資金絕大多數是從銀行撤離的。

報導稱,建行總行於上週發文,將存款利率上浮權限下放至一級分行,並允許各省分行將權限進一步下放到市級。此次發文甚至沒有限定利率上浮的起存門檻,意在由基層行根據競爭情況自由掌握。

交行的存款利率也於近期上浮到頂,起存門檻從一年期3萬元起。中行從去年年底開始,定存利率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上浮10%,一年期5萬元起,三年期10萬元起,五年期20萬元起。也就是說,五年期定存20萬元,利率可以達到5.22%。

據悉,2012年6月,央行首次雙向調整了存、貸款利率的浮動空間,其中,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為基準利率的1.1倍,即可上浮10%。

新浪網報導,對於有關報導,工行工作人員表示所有利率水平以網站公佈信息為準;中行工作人員稱沒有收到總行利率變動消息,具體情況需要核實。交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沒有聽說上浮到頂消息。

儘管如此,有知情人士透露,餘額寶的崛起確實吸收了銀行相當部分活期存款。為防止活期存款都搬家到餘額寶,招行最先對資金轉出到支付寶設置限額,隨後工行、農行亦跟進。這三家銀行均為持卡零售客戶較多的銀行。

「存款搬家壓力太大,控制不住,現在沒辦法了,得全面出擊。」一位大行人士坦承。

在銀行人士看來,餘額寶暫時只是賺了名聲,2013年半年即支付了18億元的利息,成本壓力不小。而大型銀行出手高利率存款,未來的利息成本壓力亦可想而知。

銀行仍可能「後發制人」

為應對挑戰,作為攬儲利器之一的銀行理財產品,其收益率水平近期也持續高企。

中國證券網報導,據銀率網統計,12月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以每週至少0.1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走高,最後一週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達到了5.96%,創2013年新高。財匯資訊的統計顯示,2014年1月,銀行在售的500款人民幣理財產品中,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6%的產品有203款,佔比40.6%。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產品經理坦言,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高的預期收益率,固然與當前由於資金面緊張造成的資金利率高企有關,但在衝破6%甚至7%這一重要的「高收益關口」時,銀行的補貼才是重要原因。

「眼下大部分銀行都在貼錢做高收益率。」前述產品經理透露。而銀行貼錢的方式,則是通過將原本應該成為銀行收入的理財產品管理費和託管費等費用,以讓利貼息的形式補貼給客戶。

「現在除了餘額寶又有了微信理財通,才剛上線就把收益率做到了7.5%以上,客戶的資金都被分流去了互聯網金融產品了。」前述理財師稱。不僅如此,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各家銀行間對於存款的爭奪也日益激烈。」

前述產品經理認為,銀行這種大規模的持續貼息的可能性不大。「畢竟資金面不會一直那麼緊張,銀行也不會總是缺錢。但是不排除在某些特殊的時間節點,銀行會再次大規模地讓利給客戶。」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稱,銀行利用其固有優勢,仍可能在這場比拚中「後發制人」。「銀行有客戶、資金、渠道等各方面的優勢,再加上其代表的商業銀行信譽,一旦銀行推出類似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後發優勢很明顯。」前述國有銀行人士表示。

央廣網報導,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國有銀行會上調存款利率是一個大趨勢,再加上最近市場的資金面比較近,各家銀行拉存款就需要有新的舉措。同時,郭田勇表示,餘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推出,也是觸發國有銀行上調利率的原因之一。

郭田勇表示,國有銀行上調存款利率以後,相對於餘額寶更能吸引投資者的目光,因為投資者對國有銀行更加放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06

傳五大行存款利率上浮10%到頂應對存款搬家 回應:官網為準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862

財新網報導,近期大型國有銀行已加入存款利率上浮到頂的隊伍,即在官方存款利率基礎上浮10%。此前,為避免存款競爭過於激烈,央行曾窗口指導五大行存款利率暫不上浮到頂。

引起變化的原因是各種「寶」。2013年6月,餘額寶上線,一鳴驚人。互聯網公司、支付平台、銀行、基金公司見勢推出各種名字帶「寶」的貨幣基金產品。目前,銀行存款規模以日均千億之級別迅速萎縮,繼而傳導至信貸新增規模的日益緊張。而餘額寶卻以每分鐘300萬元的速度淨增長,這些資金絕大多數是從銀行撤離的。

報導稱,建行總行於上週發文,將存款利率上浮權限下放至一級分行,並允許各省分行將權限進一步下放到市級。此次發文甚至沒有限定利率上浮的起存門檻,意在由基層行根據競爭情況自由掌握。

交行的存款利率也於近期上浮到頂,起存門檻從一年期3萬元起。中行從去年年底開始,定存利率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上浮10%,一年期5萬元起,三年期10萬元起,五年期20萬元起。也就是說,五年期定存20萬元,利率可以達到5.22%。

據悉,2012年6月,央行首次雙向調整了存、貸款利率的浮動空間,其中,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為基準利率的1.1倍,即可上浮10%。

新浪網報導,對於有關報導,工行工作人員表示所有利率水平以網站公佈信息為準;中行工作人員稱沒有收到總行利率變動消息,具體情況需要核實。交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沒有聽說上浮到頂消息。

儘管如此,有知情人士透露,餘額寶的崛起確實吸收了銀行相當部分活期存款。為防止活期存款都搬家到餘額寶,招行最先對資金轉出到支付寶設置限額,隨後工行、農行亦跟進。這三家銀行均為持卡零售客戶較多的銀行。

「存款搬家壓力太大,控制不住,現在沒辦法了,得全面出擊。」一位大行人士坦承。

在銀行人士看來,餘額寶暫時只是賺了名聲,2013年半年即支付了18億元的利息,成本壓力不小。而大型銀行出手高利率存款,未來的利息成本壓力亦可想而知。

銀行仍可能「後發制人」

為應對挑戰,作為攬儲利器之一的銀行理財產品,其收益率水平近期也持續高企。

中國證券網報導,據銀率網統計,12月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以每週至少0.1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走高,最後一週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達到了5.96%,創2013年新高。財匯資訊的統計顯示,2014年1月,銀行在售的500款人民幣理財產品中,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6%的產品有203款,佔比40.6%。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產品經理坦言,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高的預期收益率,固然與當前由於資金面緊張造成的資金利率高企有關,但在衝破6%甚至7%這一重要的「高收益關口」時,銀行的補貼才是重要原因。

「眼下大部分銀行都在貼錢做高收益率。」前述產品經理透露。而銀行貼錢的方式,則是通過將原本應該成為銀行收入的理財產品管理費和託管費等費用,以讓利貼息的形式補貼給客戶。

「現在除了餘額寶又有了微信理財通,才剛上線就把收益率做到了7.5%以上,客戶的資金都被分流去了互聯網金融產品了。」前述理財師稱。不僅如此,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各家銀行間對於存款的爭奪也日益激烈。」

前述產品經理認為,銀行這種大規模的持續貼息的可能性不大。「畢竟資金面不會一直那麼緊張,銀行也不會總是缺錢。但是不排除在某些特殊的時間節點,銀行會再次大規模地讓利給客戶。」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稱,銀行利用其固有優勢,仍可能在這場比拚中「後發制人」。「銀行有客戶、資金、渠道等各方面的優勢,再加上其代表的商業銀行信譽,一旦銀行推出類似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後發優勢很明顯。」前述國有銀行人士表示。

央廣網報導,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國有銀行會上調存款利率是一個大趨勢,再加上最近市場的資金面比較近,各家銀行拉存款就需要有新的舉措。同時,郭田勇表示,餘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推出,也是觸發國有銀行上調利率的原因之一。

郭田勇表示,國有銀行上調存款利率以後,相對於餘額寶更能吸引投資者的目光,因為投資者對國有銀行更加放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85

央行鬆綁上海自貿區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427

人民網與財經網站華爾街見聞報導,央行上海總部2月26日上午召開政策發佈會,發佈上海自貿區外幣利率市場化政策,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將放開區內300萬美元以下外幣存款利率上限。該政策將於3月1日起實施。

早在2013年底發佈的「央行30條」(即《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即「央行30條」),在「穩步推動利率市場化」的部分,就已經提出「在條件成熟時,放開區內一般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

此次出台的細則一項重要內容是將放開300萬美元以下外幣存款利率上限。上限放開後,上海自貿區將在全國率先實現外幣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在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上先走一步。

在區內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是指對自貿試驗區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上海地區金融機構對區內居民小額外幣存貸款自主定價。

本次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僅面向自貿區內居民,具體包括在試驗區內依法設立的中外資企事業法人(含金融機構)、在試驗區內註冊登記但未取得法人資格的組織、其他組織、境外法人機構駐試驗區內的機構以及在試驗區內就業一年以上的境內個人。

在外幣存款利率上,等值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利率目前已經完全市場化,而300萬美元以下小額利率受上限管理。

據《21世紀經濟報導》,2000年,我國開始啟動外幣利率市場化,其中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以上大額存款利率開始。2004年,央行進一步宣佈,央行不再公佈美元、 歐元、日元、港幣2年期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改由商業銀行自行確定。也就是說,國內對於外幣利率的管制,主要集中在小額外幣、短期限(一年內的)的存款利率。

不過,據瞭解,目前在境內,多數銀行的存款利率並沒有用足上限,也就是說,放開利率上限影響或不會馬上體現出。以美元為例,活期存款利率上限為1.15%,一年期上限為3.0%。以中行為例,該行目前的美元活期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則分別為0.05%、0.75%。

「放開自貿區內一般賬戶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其意義有限,因為外幣在境內存款利率所受限制本身就少,利率市場化核心在於人民幣存款利率。」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內,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細則還有望迎來一批集中釋放。

中國人民銀行曾在2013年12月2日出台《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其主要目標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建立可複製、可推廣的金融管理模式」。《意見》分為7個部分,分別是「總體原則」、「創新有利於風險管理的賬戶體系」、「探索投融資匯兌便利」、「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深化外匯管理改革」和「監測與管理」。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表示:「這些細則不會一起推出,而是本著先易後難的節奏,成熟一項就推出一項,『兩會』前夕,還有一些細則有望公佈,包括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綜合改革、跨國公司資金池業務、國際貿易結算、利率市場化等。」

不斷落地的細則也使得上海自貿區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已經在逐步增加。據公開報導的數據顯示,外資企業入駐自貿區的速度正在加快,目前已經有超過400家外資企業入駐上海自貿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81

韓國人民幣存款激增 中行、工行、建行被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913

韓國監管機構金融監督院(FSS)相關調查主管Lee Jong-uk昨日稱,韓國央行與FSS已啟動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韓國分行及巴克萊為期兩周的調查。知情者稱,調查源於擔憂韓國人民幣貸款激增使匯率波動更大。 韓國央行數據顯示,今年2月底,韓國境內人民幣存款總額增至創紀錄的76.2億美元。2012年末這類存款額僅有1.7億美元。 了解上述調查的消息人士向《華爾街日報》透露,韓國方面有兩種擔心:一是人民幣貸款大增會導致外資迅速撤離時加大國內匯率波動,二是這三家中資銀行可能為融資中國企業利用韓國存款過橋,韓國儲戶可能有血本無歸的風險。 韓國央行資本流分析團隊主管Chung Jin-woo指出,韓國人民幣存款增加源自結構性產品投資增加,一些券商將資產支持的證券出售給國內機構。這類交易先將韓元資產轉換為美元,然後在香港市場換為人民幣,存在中資銀行的韓國分行。 Jin-woo舉例說,有些這類結構性產品利息大約是3.3%,韓元的銀行存款類產品通常利息為2.8%。 FSS的外匯監督主管Cho Sung-rae說: 去年底我們就要求一些中國銀行的分行放慢他們的人民幣存款累積速度,這是我們風險管理的部分行動,因為持有某個國家的風險太大對本土投資者並不是好事。 德意誌銀行策略師也指出,近來韓國國民開始購買收益率約為6-7%的離岸人民幣結構性產品,而最近兩個月的人民幣貶值可能導致這類投資產品虧損。 去年人民幣對美元上漲2.9%,在中國央行引導下,今年前三個月人民幣已下挫2.3%。同時韓元今年也下跌1.4%,在亞洲貨幣之中跌幅僅次於人民幣和中國臺幣。這也是中韓密切貿易關系的體現。 作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的進口需求對韓國經濟有著重要意義。 韓聯社報道,今年1月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去年韓國對華出口占出口總額的26.1%,比重創歷史新高。 摩根士丹利數據顯示,中國與韓國一個月的雙邊貿易順差達到50億美元,韓國出口中國的風險影響13%的韓國GDP。 韓國政府對人民幣存款的警惕並非空穴來風。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昨日報告稱,今年韓國股市資金流出30億美元,債市流出10億美元。 自2010年年中起,韓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資本流入,包括限制銀行的遠期外匯頭寸。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巴克萊在韓國並無人民幣存款業務,韓國官員稱對巴克萊的調查不過是對國外銀行的常規審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74

不要存款保險,不要銀行優先股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qs26.html
香港"南華早報"英文版。張化橋, 2014-6-1

1. 引進存款保險制度是個壞主意。長期以來,中國實行的"隱性存款保制度"比任何國家的存款保險制度更加優越。中國不應該"東施效顰",或者,為了做而做。"隱性存保"制度確有不少問題,但是,"顯性存保"制度問題更多。

2. 發行銀行優先股更是個壞主意。中國的信貸膨脹過頭,銀行業產能過剩,直接導致了一個接著一個資產泡沫。銀行應該收縮信貸,從而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而不是擴充資本金。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繼續丟肉包子, 結果更壞

Beijing needs toturn off the credit tap

Government barkingup the wrong tree with tighter regulation and deposit insurancescheme

Joe Zhang,  1 June2014

 http://www.scmp.com/business/banking-finance/article/1523676/beijing-needs-turn-credit-ta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64

國開行萬億PSL細節曝光:利率4.5% 資金“藏在”同業存款科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31

備受市場關註的國開行1萬億PSL(抵押補充貸款)近日爆出更多細節,這筆資金今年利率定為4.5%,低於目前普遍超過6%的貸款利率,未來三年該利率將每年調整一次。

《證券時報》提到,

該筆PSL利率今年定為4.5%,而國開行利用這筆PSL做棚戶區改造專項貸款所設的貸款利率,則為棚改貸款項目相應期限的央行貸款基準利率。按照央行要求,該筆貸款期限3年,采取“一次到賬、按年支取”方式,利率每年調整一次。

上述權威人士表示,由於國開行棚改項目貸款多為中長期,因此棚改貸款利率大多集中在中長期基準利率。根據央行公布的8月份貸款基準利率顯示,一至三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15%,三至五年期為6.40%,而五年以上的貸款基準利率則為6.55%。

報道還稱,這筆萬億資金確實已於4月下發,但並未出現在“向中央銀行借款”科目下,而是撥付到國開行“同業存款”項下。

此前有媒體分析,4月份“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下稱“表一”)和“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下稱“表二”)同業往來(來源方)項下存在1萬多億的異動,因為3月份表一“同業往來(來源方)”項目比表二同項目多6512億元;到了4月份,同一項目下,表一比表二多17645億元,增加1萬多億。

由於表一包括的機構為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國開行、交行、郵儲銀行,表二包括的機構只有國有四大行,因此,多增的1萬多億就“花落”國開行、交行和郵儲銀行。

與此同時,根據國開行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國開行總資產達到9.9萬億元,比3月末增長近1.6萬億元。國開行人士稱,目前國開行近10萬億元的總資產中,有1萬億元來自央行提供的PSL。

至於央行資產資產負債表為何沒有明顯擴張,報道提到,有可能是記賬方式不同或者會計處理的差別難以看出,此外也不排除國開行是按照提款資金的規模來記賬的,而不是資金發放的規模。

目前,國開行已經從中提取了4000億元,並將其中2000多億作為棚改專項貸款下發,剩余約2000億的資金將於年內完成下發。

報道稱,該筆PSL的抵押物為棚改項目貸款,至於還款來源,報告稱國開行目前仍未確定。

此前對於償還來源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通過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未來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住宅金融專項債券款償還;另一種說法是以棚改項目借款方的還款或是國開行自有其他資產還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88

澎湃新聞:中國存款保險制度年內肯定推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896

8月27日,澎湃新聞援引知情人消息稱,存款保險制度的最終方案“終於在央行、銀監會等主要監管部門之間達成一致”,“年內肯定出臺。”(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談妥了的中國版存款保險制度方案中,不光是銀行,全部存款類機構都需要強制投保,以防發生恐慌性擠兌。也就是說,不僅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外資行將納入存款保險制度,所有農商行、農信社乃至村鎮銀行都將被涵蓋其中。

按上述方案,並非所有存款都能享受“保險待遇”,儲戶在單個賬戶存款超過50萬元,超出部分不在“保險”之列。當然,超過50萬元額度的儲戶可以將自己的存款分成若幹份,分別存到不同的銀行或賬戶。

但存款保險制度方案仍存變數。比如,需要建立一個存款保險機構是共識,不過,究竟是一步到位還是分兩步走,則有爭議。澎湃新聞報道還稱,

從目前“談妥”的方案看,中國版存款保險制度會先從存款保險基金起步,等到條件成熟時再成立存款保險機構。

其中,存款保險基金將設在央行的金融穩定局。早在2004年,金融穩定局就專門設立了存款保險處。

“分步走方式,是和今年3月央行拿出來供各部委討論的方案一致的。”另一知情人士說,“這麽做,其實也是考慮到,先把存款保險制度的框架搭起來,等過渡到獨立的存款保險公司,再解決(存款保險公司的)最終歸屬問題。”

由央行來牽頭設計存款保險制度、以及負責初期運作的問題基本沒有什麽爭議。不過,對後期成立的存款保險公司的監管權、定位和具體運營問題,不同監管部門之間是有不同聲音的。

“重組權歸屬央行。”上述人士同時稱,也就是說,一旦銀行打破“大而不能倒”的神話,將由央行負責其破產重組。

“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前,在發生危機,也即銀行凈資產不足賠償存款人存款的情況下,由(民營銀行)發起人承擔全部責任,自掏腰包補上;等到制度建立後,則有一部分會由存款保險基金給予補償。”上述人士說。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及,本月初,中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目前存款保險制度出臺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而央行行長周小川在3月曾提及,存款保險制度有望在今年推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前也明確:將“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納入2014年的重點工作。

馬駿還表示,存款保險制度將對銀行實行全覆蓋,並且銀行推出存款保險制度不分先後。

對於存款保險制度的主要內容,《上海證券報》曾指出,“強制保險”、“有限賠付”和“風險差別費率機制”將是重要要素;我國的存款保險賠付限額可能覆蓋99%以上賬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14

從銀監會加強存款偏離度管理說開去 鐘正生

來源: http://xueqiu.com/5497376835/31510826

(歡迎關註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國信宏觀”)

昨天來了個存款偏離度的嚴考核,今天來了個工業生產數據的“大跳水”,真是讓人周末也不能消停。給個發散式的評論,也算是例行常規吧。

1、這是“自上而下”的情急之舉。近幾月存款的大幅收放,不僅導致M2增速急劇波動,給貨幣金融統計和監測帶來幹擾,也導致商行信貸投放上竄下跳,給維穩實體經濟帶來困難。所以,估計監管層挨批了,坐不住了,急就章了。否則,季末攬存大戲一再上演,為何時至今日才雷霆震怒呢?!

2、我們將看到“自下而上”的規避我之舉。攬存時點提前,理財入表提前,必是商行最自然而然的應對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直從月末到月初”,一個時點的瘋狂演出,變成一個時段的激情演繹而已。

3、廢除貸存比也許可期。商行沖存款不是吃飽了撐的,要拜日益僵化和失效的存貸比所賜(外匯占款趨勢回落下更是如此)。人行和銀監會有關貸存比指標存廢的爭議經年日久,今年才頗為“令人意外”地讓我們看到了兩者的妥協和一致。惟剩修訂《商業銀行法》了!但遠水救不了近渴,監管層只能“先標後本”地來一手了。所以,不要一味指責監管層本末倒置,其實他們也需要時間和沈澱:)

4、貨幣政策也許將身處敏感時間窗口。穩定存款的嘗試,看起來只是監管上的糾偏舉措,但毫無疑問也與實體經濟表現息息相關。剛發布的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令人“大跌眼鏡”,但我們也不必急於下結論,認為宏觀調控政策即將“變天”。畢竟,克強總量在達沃斯論壇上剛打了一劑預防針,決策層還會在“微刺激”的路上摸索著走下去的。工業生產下一點,政策劑量加一點好了。但就像我們在尋尋覓覓預判拐點一樣,決策層也在小心翼翼地試探底限。

現在需關註的是,3季度GDP數據能否平穩。這是決定“微刺激”是否會向“強刺激”轉化的關鍵指標,也是現有中性偏穩的貨幣政策基調會否實質轉化的關鍵。在此之前,市場將在關註高頻數據,以及揣測政府“心計”中惴惴不安一段時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49

M2亂竄引起李克強過問 銀監會約束存款“沖時點”難治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91

M2數據失真引起中國領導人過問,銀監會等管理機構近日為此出臺新規,加強管理銀行的存款偏離度。分析人士認為新規“治標並未治本”,銀行可能提前沖存款化解監管,存貸比的剛性約束未除,還可能激化融資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商業銀行存款“沖時點”問題由來已久,今年上半年表現也十分明顯。存款月末沖高、月初回落,月末存款偏離度較高,季末尤為突出。路透由銀行業業內人士處獲悉,李克強總理曾在某次高層會議上過問沖時點導致的M2增速上下亂竄、以至失真的問題。

日前中國銀監會、財政部、中國央行聯合發布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完善績效考評體系,約束月末存款“沖時點”行為,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

所謂存款偏離度指標,是指各項存款余額/日均存款余額-1,用來測算存款的波動性,屬於銀行主要經營狀況指標之一。上述通知要求設置月末存款偏離度指標,即(月末最後一日各項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明確該項指標不得超過3%。

雖然存款“沖時點”已得到高層重視,並出臺規定加強管理,但分析人士認為,適時適度放開、甚至取消存貸比考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銀監會,M2,存款,存貸比

銀監會在新規中列出“八不得”,要求商業銀行不得運用高息攬儲吸存、非法返利吸存、通過理財產品和同業業務倒存、以貸轉存吸存等八種手段違規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銀監會新規規定,對於月末存款偏離度超過3%的銀行,自下月起連續暫停準入事項三個月以上;對於一年之內月末存款偏離度兩次超過3%的銀行,適當降低其年度監管評級。

國信證券固定收益團隊認為,即使加強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恐怕也無法平抑季度末貨幣市場利率高企的波動,因為以往拉存款白熱化的時點是月末,新規將導致導致銀行大幅增加存款的時間段提前,如前兩周就主動拉存款。國信指出:

“從本規定來看,沒有降低利率波動(只是將其前置或延長),而且令沖存款的難度加大,在存貸比剛性約束下,反而可能導致融資更難獲得。”

中金債券團隊也認為,銀行只要稍微提前沖存款的時點就可化解上述監管。破除陋習應改變銀行對存款的依賴性,比如放松存貸比指標的約束或者放開存款上限。

由於今年銀行分支行普遍未完成放貸和存款的業績指標,中金預計,短期來看9月末可能仍是銀行沖存款的關鍵時點。

鑒於目前資金格局較不均衡,主要資金融出方集中在政策性銀行,中金建議,投資者仍需提防9月末流動性沖擊,如果疊加IPO沖擊更要提防。其報告指出:

“9月份是成皇敗寇的關鍵,因此我們的草根調研顯示不少銀行分支行仍有較強的準備在9月份沖存款的沖動,而沖動是魔鬼。”

M2,貨幣供應,存貸比,中國股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