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存款「沖時點」痼疾難消 熊熊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v5e7.html


本刊特約作者  陳同輝/文  2014-09-19 《證券市場周刊》

         中國銀監會、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於912日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236號文”),主要包括敦促銀行改善考核體系、禁止違規吸收與虛假增加存款,以及通過量化指標對違規行為進行懲罰三部分。顯而易見,其主要目的,在於希望通過約束商業銀行存款沖時點行為,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然而,市場自有其運行規律,任何不顧市場規律,簡單粗暴的管制行為,不僅無法達成目的,反而可能事與願違,加大市場扭曲。在筆者看來, 236號文恰恰有此風險。

          從近幾年看,銀行在月末、季末時點,有非常強烈的吸收存款沖動,在此沖動下往往伴隨著高息攬儲,從而擡高市場資金價格。資金價格的提高通過銀行體系傳導到貸款方,導致貸款利率易升難降。因此,如果扼殺銀行的存款沖時點行為,便可讓高息攬儲現象消失,從而間接起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

           這種邏輯看似合理,其實完全經不住進一步的仔細分析。任何問題,要做到標本兼治,必須知道問題的根源,並針對此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僅僅只是針對現象進行簡單的壓制,則問題不僅無法得到解決,反而可能更增加其複雜性。

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考慮企業融資成本問題,目前在間接融資市場上,普遍存在融資貴,融資難現象,此兩者既相互聯系,有略微區別。先說融資貴,從字面理解,融資貴說的是價格問題,也就是貸款價格普遍高於企業可承受範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為6.11%,而同時期企業貸款利率普遍高於6%,甚至於9%,由此可見,融資貴確實是現實中企業所面臨的的困難之一。

既然是價格問題,那麽首先考慮的自然是供求關系,從需求方來說,是企業資金需求過旺,而從供給方面,則關鍵在於資金供給不足。從需求方來說,目前市場上巨大的資金需求來自於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在此巨量刺激計劃下,無論是國企、地方政府,還是民營企業,都在極度樂觀前景的鼓勵下大幅增加投資,擴大產能。而這種投資對資金的需求與使用並不能在短期內發生改變,換句話說,實體經濟在資金需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慣性。而在資金的供給方,由於目前中國仍處於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階段,作為衡量資金緊缺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存量規模並不低,截至2013年年末,M2/GDP之比為195%。但是從增量上來說,這幾年M2增速相較以往卻大幅降低,數據上看,M2增速自2011年以來始終維持於13%14%區間,相較於2009年、2010年分別降低13個百分點與6個百分點。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供求關系而言,目前融資貴問題在於存量資金未盤活,而增量資金又無法滿足經濟增長的內生需求。

         其次,由於金融業產品並非售賣,而是使用權在一定時間內的讓渡,因此其價格除取決於供求關系外,也受市場風險溢價影響。過往幾年,某些行業因銀監會限制而無法從銀行獲得融資,由此轉向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渠道尋求獲取資金。與銀行不同,信托等機構的盈利依靠管理費而非利差,也並不需要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壞賬提供類似銀行業標準的足額撥備,因此能夠以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價格吸收市場上的資金,外加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兩者共同作用,導致市場無風險利率上行,風險溢價降低。在此情況下,以逐利為目的的資金流向自然不可避免的提高市場整體的融資成本。

          從供求關系來說,如果供求失衡,則價格會自動調整以實現供求的再平衡,因此,一般情況下只會出現融資貴,而融資難現象的出現,則源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在中國融資市場,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包括央行、銀行以及企業。從央行來說,其通過控制基礎貨幣投放速度,間接限制了一定時間內可用M2總額。而對處於傳導鏈條核心位置的銀行來說,其發放貸款的能力受到存款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貸款投放能力受制於存款的主要原因在於《商業銀行法》中關於存貸比75%規定。一般而言,M2增量由央行通過貨幣工具或者外匯占款所投放的基礎貨幣以及通過貸款派生存款產生,在75%存貸比限制下,一旦央行限制基礎貨幣投放,而外匯占款又逐漸降低,則銀行通過貸款創造存款的能力就被75%存貸比限制住,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供獲取的資金數量相對不足。而核心資本充足率則受制於管理層規定的各項資產風險權重以及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由於資產風險權重在短時期內無法進行重大變更,外加在資本市場低迷情況下,銀行融資能力受限,核心資本充足率便成了制約銀行貸款投放能力的重要監管指標。從已經披露的2014年銀行業半年報看,由於受到存款增幅放緩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銀行貸款投放的速度大為減緩,一些股份制銀行更是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這意味著作為貨幣政策傳導核心的銀行已經開始減緩資金的供應,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存在降低的可能。

         同時,在資金需求方,融資難,則源於以國家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投入要素市場存在約束情況下,任何政府投資,都不可避免的通過對要素的占用而減少民間對資金的獲取。在央行緊縮貨幣以及銀行貸款投放能力受限情況下,由於先前大量開工的國家投資項目無法立即停工,資金無法從這些項目中退出,這使得市場上可供民間投資使用的資金數量大幅降少。在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方共同作用下,收益較低的房屋按揭貸款以及無抵押、風險較大的小微企業貸款等自然被銀行首先排除在外。

          可以說,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要解決,則必須對癥下藥。而236號文卻尋求在不解決根本原因、不改變供求關系的情況下,通過條文管制以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其最終結果只可能是事與願違。

存款爭奪戰

          其實,要理解這點我們只需做個邏輯推演。假設銀行十分“聽話”,停止存款“沖時點”,同時也不以各種方式高息攬儲,那麽這對銀行來說無異於自廢武功,因為金融業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原料是資金,在銀行則是存款。一旦存款流失,則銀行資產方業務也就成了無源之水。不幸的是,在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的今天,金融業各子行業間對資金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分行業看,保險業為了應對多年保費增速低迷的困境,於2013年動手修改預定利率,以增加對資金的吸引力,在費率新規下,2014年上半年保險業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0.8%,一掃前幾年的萎靡之勢。與此同時,各種貨幣市場基金也借助互聯網手段參與對資金的爭奪,最有名的余額寶更是創下了半年規模沖到5000億元的新速度。在此情況下,“聽話”的銀行將面臨存款流失的風險,從銀行自身來說,似乎不會做出如此選擇。其次,在存貸比75%規定下,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銀行可貸資金規模增速的降低。若需求不變,存款供給的減少顯然將擡高資金價格,這將導致市場上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將進一步加劇,此舉亦明顯與236號文的目的南轅北轍。

           實際上,236號文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銀行選擇拉長“沖存款”的時間,例如從最後一天拉長到最後五天、十天乃至十五天。畢竟,如果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將減少同比例的貸款,與此相應的是放棄存貸利差部分所帶來的營業收入。同時,銀行貸款資源的減少,也意味著無法拓展新的客戶,甚至於無法滿足已有客戶的需求,這對銀行來說,存在客戶流失,市場份額降低的風險。相較而言,拉長“沖存款”時間,最多僅是增加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導致利差有所縮小,同時在維持已有存量客戶基礎上,開發新客戶,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更何況,如果市場資金需求旺盛,則因拉長“沖存款”時間而增加的成本更可以轉嫁給貸款客戶。可以想象,如果將銀行業內部看成一個個互相博弈競爭的個體,那麽從納什均衡角度,對每家銀行來說,最優的方案顯然在於更加賣力的、更長時點的吸收存款。

總而言之,在不改變宏觀貨幣政策,不放開對直接融資的各種管制,以及不降低政府投資對民間資金的擠出效應下,任何試圖僅僅依靠管制降低資金成本的措施,其最終結果只可能事與願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03

存款「沖時點」痼疾難消 熊熊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v5e7.html


本刊特約作者  陳同輝/文  2014-09-19 《證券市場周刊》

         中國銀監會、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於912日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236號文”),主要包括敦促銀行改善考核體系、禁止違規吸收與虛假增加存款,以及通過量化指標對違規行為進行懲罰三部分。顯而易見,其主要目的,在於希望通過約束商業銀行存款沖時點行為,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然而,市場自有其運行規律,任何不顧市場規律,簡單粗暴的管制行為,不僅無法達成目的,反而可能事與願違,加大市場扭曲。在筆者看來, 236號文恰恰有此風險。

          從近幾年看,銀行在月末、季末時點,有非常強烈的吸收存款沖動,在此沖動下往往伴隨著高息攬儲,從而擡高市場資金價格。資金價格的提高通過銀行體系傳導到貸款方,導致貸款利率易升難降。因此,如果扼殺銀行的存款沖時點行為,便可讓高息攬儲現象消失,從而間接起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

           這種邏輯看似合理,其實完全經不住進一步的仔細分析。任何問題,要做到標本兼治,必須知道問題的根源,並針對此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僅僅只是針對現象進行簡單的壓制,則問題不僅無法得到解決,反而可能更增加其複雜性。

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考慮企業融資成本問題,目前在間接融資市場上,普遍存在融資貴,融資難現象,此兩者既相互聯系,有略微區別。先說融資貴,從字面理解,融資貴說的是價格問題,也就是貸款價格普遍高於企業可承受範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為6.11%,而同時期企業貸款利率普遍高於6%,甚至於9%,由此可見,融資貴確實是現實中企業所面臨的的困難之一。

既然是價格問題,那麽首先考慮的自然是供求關系,從需求方來說,是企業資金需求過旺,而從供給方面,則關鍵在於資金供給不足。從需求方來說,目前市場上巨大的資金需求來自於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在此巨量刺激計劃下,無論是國企、地方政府,還是民營企業,都在極度樂觀前景的鼓勵下大幅增加投資,擴大產能。而這種投資對資金的需求與使用並不能在短期內發生改變,換句話說,實體經濟在資金需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慣性。而在資金的供給方,由於目前中國仍處於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階段,作為衡量資金緊缺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存量規模並不低,截至2013年年末,M2/GDP之比為195%。但是從增量上來說,這幾年M2增速相較以往卻大幅降低,數據上看,M2增速自2011年以來始終維持於13%14%區間,相較於2009年、2010年分別降低13個百分點與6個百分點。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供求關系而言,目前融資貴問題在於存量資金未盤活,而增量資金又無法滿足經濟增長的內生需求。

         其次,由於金融業產品並非售賣,而是使用權在一定時間內的讓渡,因此其價格除取決於供求關系外,也受市場風險溢價影響。過往幾年,某些行業因銀監會限制而無法從銀行獲得融資,由此轉向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渠道尋求獲取資金。與銀行不同,信托等機構的盈利依靠管理費而非利差,也並不需要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壞賬提供類似銀行業標準的足額撥備,因此能夠以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價格吸收市場上的資金,外加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兩者共同作用,導致市場無風險利率上行,風險溢價降低。在此情況下,以逐利為目的的資金流向自然不可避免的提高市場整體的融資成本。

          從供求關系來說,如果供求失衡,則價格會自動調整以實現供求的再平衡,因此,一般情況下只會出現融資貴,而融資難現象的出現,則源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在中國融資市場,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包括央行、銀行以及企業。從央行來說,其通過控制基礎貨幣投放速度,間接限制了一定時間內可用M2總額。而對處於傳導鏈條核心位置的銀行來說,其發放貸款的能力受到存款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貸款投放能力受制於存款的主要原因在於《商業銀行法》中關於存貸比75%規定。一般而言,M2增量由央行通過貨幣工具或者外匯占款所投放的基礎貨幣以及通過貸款派生存款產生,在75%存貸比限制下,一旦央行限制基礎貨幣投放,而外匯占款又逐漸降低,則銀行通過貸款創造存款的能力就被75%存貸比限制住,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供獲取的資金數量相對不足。而核心資本充足率則受制於管理層規定的各項資產風險權重以及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由於資產風險權重在短時期內無法進行重大變更,外加在資本市場低迷情況下,銀行融資能力受限,核心資本充足率便成了制約銀行貸款投放能力的重要監管指標。從已經披露的2014年銀行業半年報看,由於受到存款增幅放緩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銀行貸款投放的速度大為減緩,一些股份制銀行更是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這意味著作為貨幣政策傳導核心的銀行已經開始減緩資金的供應,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存在降低的可能。

         同時,在資金需求方,融資難,則源於以國家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投入要素市場存在約束情況下,任何政府投資,都不可避免的通過對要素的占用而減少民間對資金的獲取。在央行緊縮貨幣以及銀行貸款投放能力受限情況下,由於先前大量開工的國家投資項目無法立即停工,資金無法從這些項目中退出,這使得市場上可供民間投資使用的資金數量大幅降少。在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方共同作用下,收益較低的房屋按揭貸款以及無抵押、風險較大的小微企業貸款等自然被銀行首先排除在外。

          可以說,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要解決,則必須對癥下藥。而236號文卻尋求在不解決根本原因、不改變供求關系的情況下,通過條文管制以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其最終結果只可能是事與願違。

存款爭奪戰

          其實,要理解這點我們只需做個邏輯推演。假設銀行十分“聽話”,停止存款“沖時點”,同時也不以各種方式高息攬儲,那麽這對銀行來說無異於自廢武功,因為金融業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原料是資金,在銀行則是存款。一旦存款流失,則銀行資產方業務也就成了無源之水。不幸的是,在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的今天,金融業各子行業間對資金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分行業看,保險業為了應對多年保費增速低迷的困境,於2013年動手修改預定利率,以增加對資金的吸引力,在費率新規下,2014年上半年保險業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0.8%,一掃前幾年的萎靡之勢。與此同時,各種貨幣市場基金也借助互聯網手段參與對資金的爭奪,最有名的余額寶更是創下了半年規模沖到5000億元的新速度。在此情況下,“聽話”的銀行將面臨存款流失的風險,從銀行自身來說,似乎不會做出如此選擇。其次,在存貸比75%規定下,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銀行可貸資金規模增速的降低。若需求不變,存款供給的減少顯然將擡高資金價格,這將導致市場上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將進一步加劇,此舉亦明顯與236號文的目的南轅北轍。

           實際上,236號文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銀行選擇拉長“沖存款”的時間,例如從最後一天拉長到最後五天、十天乃至十五天。畢竟,如果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將減少同比例的貸款,與此相應的是放棄存貸利差部分所帶來的營業收入。同時,銀行貸款資源的減少,也意味著無法拓展新的客戶,甚至於無法滿足已有客戶的需求,這對銀行來說,存在客戶流失,市場份額降低的風險。相較而言,拉長“沖存款”時間,最多僅是增加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導致利差有所縮小,同時在維持已有存量客戶基礎上,開發新客戶,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更何況,如果市場資金需求旺盛,則因拉長“沖存款”時間而增加的成本更可以轉嫁給貸款客戶。可以想象,如果將銀行業內部看成一個個互相博弈競爭的個體,那麽從納什均衡角度,對每家銀行來說,最優的方案顯然在於更加賣力的、更長時點的吸收存款。

總而言之,在不改變宏觀貨幣政策,不放開對直接融資的各種管制,以及不降低政府投資對民間資金的擠出效應下,任何試圖僅僅依靠管制降低資金成本的措施,其最終結果只可能事與願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04

存款「沖時點」痼疾難消 熊熊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v5e7.html


本刊特約作者  陳同輝/文  2014-09-19 《證券市場周刊》

         中國銀監會、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於912日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236號文”),主要包括敦促銀行改善考核體系、禁止違規吸收與虛假增加存款,以及通過量化指標對違規行為進行懲罰三部分。顯而易見,其主要目的,在於希望通過約束商業銀行存款沖時點行為,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然而,市場自有其運行規律,任何不顧市場規律,簡單粗暴的管制行為,不僅無法達成目的,反而可能事與願違,加大市場扭曲。在筆者看來, 236號文恰恰有此風險。

          從近幾年看,銀行在月末、季末時點,有非常強烈的吸收存款沖動,在此沖動下往往伴隨著高息攬儲,從而擡高市場資金價格。資金價格的提高通過銀行體系傳導到貸款方,導致貸款利率易升難降。因此,如果扼殺銀行的存款沖時點行為,便可讓高息攬儲現象消失,從而間接起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

           這種邏輯看似合理,其實完全經不住進一步的仔細分析。任何問題,要做到標本兼治,必須知道問題的根源,並針對此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僅僅只是針對現象進行簡單的壓制,則問題不僅無法得到解決,反而可能更增加其複雜性。

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考慮企業融資成本問題,目前在間接融資市場上,普遍存在融資貴,融資難現象,此兩者既相互聯系,有略微區別。先說融資貴,從字面理解,融資貴說的是價格問題,也就是貸款價格普遍高於企業可承受範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為6.11%,而同時期企業貸款利率普遍高於6%,甚至於9%,由此可見,融資貴確實是現實中企業所面臨的的困難之一。

既然是價格問題,那麽首先考慮的自然是供求關系,從需求方來說,是企業資金需求過旺,而從供給方面,則關鍵在於資金供給不足。從需求方來說,目前市場上巨大的資金需求來自於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在此巨量刺激計劃下,無論是國企、地方政府,還是民營企業,都在極度樂觀前景的鼓勵下大幅增加投資,擴大產能。而這種投資對資金的需求與使用並不能在短期內發生改變,換句話說,實體經濟在資金需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慣性。而在資金的供給方,由於目前中國仍處於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階段,作為衡量資金緊缺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存量規模並不低,截至2013年年末,M2/GDP之比為195%。但是從增量上來說,這幾年M2增速相較以往卻大幅降低,數據上看,M2增速自2011年以來始終維持於13%14%區間,相較於2009年、2010年分別降低13個百分點與6個百分點。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供求關系而言,目前融資貴問題在於存量資金未盤活,而增量資金又無法滿足經濟增長的內生需求。

         其次,由於金融業產品並非售賣,而是使用權在一定時間內的讓渡,因此其價格除取決於供求關系外,也受市場風險溢價影響。過往幾年,某些行業因銀監會限制而無法從銀行獲得融資,由此轉向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渠道尋求獲取資金。與銀行不同,信托等機構的盈利依靠管理費而非利差,也並不需要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壞賬提供類似銀行業標準的足額撥備,因此能夠以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價格吸收市場上的資金,外加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兩者共同作用,導致市場無風險利率上行,風險溢價降低。在此情況下,以逐利為目的的資金流向自然不可避免的提高市場整體的融資成本。

          從供求關系來說,如果供求失衡,則價格會自動調整以實現供求的再平衡,因此,一般情況下只會出現融資貴,而融資難現象的出現,則源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在中國融資市場,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包括央行、銀行以及企業。從央行來說,其通過控制基礎貨幣投放速度,間接限制了一定時間內可用M2總額。而對處於傳導鏈條核心位置的銀行來說,其發放貸款的能力受到存款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貸款投放能力受制於存款的主要原因在於《商業銀行法》中關於存貸比75%規定。一般而言,M2增量由央行通過貨幣工具或者外匯占款所投放的基礎貨幣以及通過貸款派生存款產生,在75%存貸比限制下,一旦央行限制基礎貨幣投放,而外匯占款又逐漸降低,則銀行通過貸款創造存款的能力就被75%存貸比限制住,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供獲取的資金數量相對不足。而核心資本充足率則受制於管理層規定的各項資產風險權重以及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由於資產風險權重在短時期內無法進行重大變更,外加在資本市場低迷情況下,銀行融資能力受限,核心資本充足率便成了制約銀行貸款投放能力的重要監管指標。從已經披露的2014年銀行業半年報看,由於受到存款增幅放緩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銀行貸款投放的速度大為減緩,一些股份制銀行更是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這意味著作為貨幣政策傳導核心的銀行已經開始減緩資金的供應,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存在降低的可能。

         同時,在資金需求方,融資難,則源於以國家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投入要素市場存在約束情況下,任何政府投資,都不可避免的通過對要素的占用而減少民間對資金的獲取。在央行緊縮貨幣以及銀行貸款投放能力受限情況下,由於先前大量開工的國家投資項目無法立即停工,資金無法從這些項目中退出,這使得市場上可供民間投資使用的資金數量大幅降少。在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方共同作用下,收益較低的房屋按揭貸款以及無抵押、風險較大的小微企業貸款等自然被銀行首先排除在外。

          可以說,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要解決,則必須對癥下藥。而236號文卻尋求在不解決根本原因、不改變供求關系的情況下,通過條文管制以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其最終結果只可能是事與願違。

存款爭奪戰

          其實,要理解這點我們只需做個邏輯推演。假設銀行十分“聽話”,停止存款“沖時點”,同時也不以各種方式高息攬儲,那麽這對銀行來說無異於自廢武功,因為金融業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原料是資金,在銀行則是存款。一旦存款流失,則銀行資產方業務也就成了無源之水。不幸的是,在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的今天,金融業各子行業間對資金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分行業看,保險業為了應對多年保費增速低迷的困境,於2013年動手修改預定利率,以增加對資金的吸引力,在費率新規下,2014年上半年保險業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0.8%,一掃前幾年的萎靡之勢。與此同時,各種貨幣市場基金也借助互聯網手段參與對資金的爭奪,最有名的余額寶更是創下了半年規模沖到5000億元的新速度。在此情況下,“聽話”的銀行將面臨存款流失的風險,從銀行自身來說,似乎不會做出如此選擇。其次,在存貸比75%規定下,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銀行可貸資金規模增速的降低。若需求不變,存款供給的減少顯然將擡高資金價格,這將導致市場上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將進一步加劇,此舉亦明顯與236號文的目的南轅北轍。

           實際上,236號文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銀行選擇拉長“沖存款”的時間,例如從最後一天拉長到最後五天、十天乃至十五天。畢竟,如果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將減少同比例的貸款,與此相應的是放棄存貸利差部分所帶來的營業收入。同時,銀行貸款資源的減少,也意味著無法拓展新的客戶,甚至於無法滿足已有客戶的需求,這對銀行來說,存在客戶流失,市場份額降低的風險。相較而言,拉長“沖存款”時間,最多僅是增加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導致利差有所縮小,同時在維持已有存量客戶基礎上,開發新客戶,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更何況,如果市場資金需求旺盛,則因拉長“沖存款”時間而增加的成本更可以轉嫁給貸款客戶。可以想象,如果將銀行業內部看成一個個互相博弈競爭的個體,那麽從納什均衡角度,對每家銀行來說,最優的方案顯然在於更加賣力的、更長時點的吸收存款。

總而言之,在不改變宏觀貨幣政策,不放開對直接融資的各種管制,以及不降低政府投資對民間資金的擠出效應下,任何試圖僅僅依靠管制降低資金成本的措施,其最終結果只可能事與願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05

香港銀行攬儲備戰滬港通 人民幣存款利率翻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84

距滬港通試點正式開通不足一周,離岸人民幣需求繼續猛增。為應對滬港通帶來的巨大需求,多家香港當地銀行以高息攬儲,六個月內人民幣存款利率翻了兩倍多。

因滬港通涉及跨境資金調配和港幣兌換人民幣,香港銀行紛紛推出存款優惠。恒生銀行推出年利率高達6.38厘的一周人民幣存款優惠,起存金額為人民幣2萬元。匯豐提供的一周人民幣存款年利率為6.5厘。中信銀行國際、匯豐銀行、大新銀行都推出1個月的定存優惠,年利率分別高達4.5厘、4厘和3.8厘。據彭博統計,離岸人民幣三個月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由今年5月9日的1.6%升至3.99%。

據中新社報道,永隆銀行存款部主管龔誌明表示,香港銀行業早已為滬港通準備人民幣資金,從10月起人民幣存款利率開始上調,平均升幅有70至80個基點,增幅較大。

龔誌明昨日接受彭博采訪時解釋,大家都在期待下周滬港通啟動,這就是香港銀行開始上調人民幣存款利率的原因。他說:“人民幣存款業務是每家銀行都試圖開拓的,因為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前日中國證監會公布,本月17日將開通滬港通試點。該項目允許每日跨境交易總額高達人民幣235億元(約合38億美元)。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本月7日曾表示,未來可能有七八萬億美元流入A股。渣打銀行預計,滬港通開通後,香港每日的離岸人民幣需求可能高達20億元。

除了滬港通因素,龔誌明認為,人民幣存款更有吸引力還因為,市場憧憬放寬香港每人每日兩萬元人民幣兌換上限,而且人民幣近來重拾升值步伐。

彭博統計發現,今年下半年至今,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漲1.3%,人民幣成為表現最佳的亞洲交易活躍貨幣。

另外,渣打銀行本月10日報告提到,中國財政部下周將在港發售人民幣120億元債券,這將加劇人民幣供應短缺。

人民幣,美元,滬港通,香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12

民營銀行發起人協議曝光:持股5%以上股東要兜底50萬元以下個人存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98

首批試點的五家民營銀行風險自擔細則終於明確。持有5%以上股份並簽署《主發起人風險自擔機制的相關承諾》的發起人必須支持華瑞銀行資本管理工作,承擔持續註資義務,確保華瑞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達到監管要求。

上海華瑞銀行發起人股東之一的美邦服飾11月13日發布公告稱,華瑞銀行已初步擬定發起人協議,註冊資本為35億元,均瑤集團出資10.5億元,持股30%,美邦服飾出資5.25億元,持股15%,其他一般發起人出資19.25億元,持股55%。

根據披露的信息,華瑞銀行將註冊在上海自貿區基隆路6號外高橋大廈,經營範圍與目前的普通銀行基本一致: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國內外結算;辦理票據承兌和貼現;發行金融債券;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從事同業拆借;買賣、代理買賣外匯;從事銀行卡業務;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提供保管箱服務;經國務院銀行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結匯、售匯業務和其他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美邦服飾在公告中比較詳細的披露了擬定的華瑞銀行發起人協議的主要條款,基本將銀監會對民營銀行的監管要求披露清楚。

以下為《上海華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暫定名)發起人協議》的主要條款:

(一)設立方式、經營期限、管理形式

發起人一致同意,根據《公司法》、《商業銀行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按照本協議規定的條款與條件共同發起設立華瑞銀行。

華瑞銀行為永久存續的股份有限公司。華瑞銀行的全部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發起人以其認購股份對華瑞銀行承擔責任,分享利潤和分擔風險及虧損。

華瑞銀行享有由發起人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所有權,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並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華瑞銀行實行權責分明、管理科學、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內部管理體制。

(二)名稱、住所

公司名稱:上海華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暫定名,最終以工商行政管理部分核準的名稱為準),簡稱:上海華瑞銀行(或華瑞銀行);英文名稱:Shanghai Hua Rui Bank Co.,LTD. 簡稱SHRB;住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基隆路6號外高橋大廈。

(三)發起人的權利和義務

1、發起人享有按照本協議確定的持股數量和比例認購華瑞銀行股份的權利。

2、華瑞銀行依法成立後,完全履行本協議約定義務的發起人即成為華瑞銀行的普通股股東,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華瑞銀行章程的規定,依其在華瑞銀行的持股比例享有股東權利、權益及承擔股東義務。

3、均瑤集團等持有5%以上股份並簽署《主發起人風險自擔機制的相關承諾》的發起人應承擔下列義務:

(1)支持華瑞銀行資本管理工作,承擔持續註資義務,確保華瑞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達到監管要求。如果無法正常履行上述承諾,則自願放棄優先認股權,支持其他股東註資或引入新股東等;

(2)支持華瑞銀行內生資本積累,開業三年內如果華瑞銀行監管指標不達標,則不分紅。華瑞銀行進入持續發展期後實行審慎的分紅政策,控制分紅比例和現金分紅;

(3)長期持有華瑞銀行股份,設定五年的最短入股鎖定期;

(4)依法合規經營,遠離破產風險,持續符合華瑞銀行股東資格要求,配合華瑞銀行的股權管理工作;

(5)按照監管部門相關規定和華瑞銀行章程實施股權質押和轉讓;

(6)尊重華瑞銀行經營自主權,在公司治理框架內規範行使股東權利,不向華瑞銀行施加不當的業績考核壓力,不幹預華瑞銀行的日常經營管理,不與華瑞銀行開展不當的關聯交易;

(7)支持華瑞銀行引入適當比例的獨立董事和外部監事,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支持獨立董事和外部監事依法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其在董事高管提名、薪酬管理、關聯交易管理、財務監督方面的作用;

(8)按照監管部門相關規定實施關聯授信管理;

(9)在流動性救助、不良資產處置、資產重組、小額儲蓄存款兌付等方面提供支持,配合華瑞銀行制定和實施恢複與處置計劃(RRPs),配合監管部門開展風險處置工作;

10)在國家頒布存款保險制度和金融機構破產法規之前,以自有資金,在出資額一倍範圍內,對五十萬元以下個人儲蓄存款承擔因華瑞銀行經營失敗而導致的剩余風險賠付責任,並以書面形式約定具體操作程序。在國家頒布存款保險制度和金融機構破產法規之後,將按照屆時有效的法律法規要求承擔相應的保證責任;

(11)向監管當局報送影響股東履行本條第(1)項至第(10)項承諾的重大不利事項和應對措施,並接受監管部門現場詢問、查閱資料等延伸監管方式;

(12)違反本條第(1)項至第(11)項承諾事項時,接受監管當局依法采取的處理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對股東采取責令控股股東轉讓股權、限制有關股東的權利等強制性措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75

存款流失——銀行不放貸的“罪魁禍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28

存款大規模流失正在嚴重侵蝕中國銀行業的放貸能力。

根據央行發布的最新報告,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大幅萎縮,環比大降36%。值得註意的是,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了1866億元,除去財政存款暴增6837億元的影響,住戶存款和非金融企業的存款數共減少了9877億元,接近萬億。

因為存貸比監管紅線的約束,銀行的貸款投放能力受制於存款規模。存款流失其實並非新問題,但是在今年越發嚴重,並已在上市銀行的三季度財報中有所體現。

根據媒體報道,截至9月末,16家上市銀行的銀行存款總額為75.62萬億元,較今年中報的77.13萬億元,減少了1.51萬億元,降幅達1.97%。其中,有13家銀行存款減少。而存款總額下降在近年來還是首次出現。

在存款流失的上市銀行中,交行的存款流失比例驚人,三季度高達5.93%。

銀行存款余額增速放緩,與監管部門控制余額波動有關。9月上旬,央行、財政部、銀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否則將按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監管糾正與處罰措施。

以建設銀行為例,該行三季報數據顯示,9月末集團存款129824億元,較年初增長6.21%,較6月末增長0.20%。扣除海外存款因素,境內存款零增長。受監管機構出臺的存款偏離度政策影響,三季度存款沒有增長。

隨著存款的流失,目前已有10家上市銀行的存貸比超過了70%,其中的6家銀行更是超過了73%,逼近了監管紅線。

在此背景下,取消存貸比的呼聲再起。

有媒體引述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觀點稱:“現實情況是,存款增速已明顯跟不上貸款增速。存貸比考核已越來越難以符合以市場化為導向配置資源的原則,逐步取消是大勢所趨。”

在存款偏離度考核下,銀行仍很難改變追逐存款行為。在該監管下,銀行存款吸收難度可能增加,不排除階段性存款增速進一步放緩、負債成本難以有效下降、從而限制信貸投放能力的可能性。

他進一步指出,降低融資成本的重要一環在於商業銀行,而當前商業銀行正面臨著存款增速放緩、資金成本上升的問題,75%的存貸比考核也限制了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能力,對存貸比進行適當的改革有助於貸款利率的下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95

央行降息 多家銀行存款利率一浮到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78

周五央行意外宣布降息並提高存款利率的浮動區間,目前多家銀行已經迅速行動,將存款利率上浮20%,市場更期待周一股市的高歌猛進,此前中概股的全線飄紅已經讓A股投資者蠢蠢欲動。

銀行投入“存款利率戰”

央行決定下調存款利率25個基點,與此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這意味著各家銀行執行利率時最高可上浮20%。

在此次降息前,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3%,上浮1.1倍為3.3%。降息調整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但存款基準利率上浮空間調整為1.2倍後,仍為3.3%,和降息前的上浮利率一樣。

綜合國內多家媒體的報道,全國不少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都采取一浮到頂的策略,執行3.3%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例如中信銀行、興業銀行,而民生、光大、華夏銀行等銀行執行央行基準利率上浮10%的標準,即利率3.025%,還有國有大行及其余股份制銀行按3%或者基準利率執行。

有銀行業人士提到,年末正是銀行搶儲的重要時間節點,若不上浮到頂,存款流失可能會更加嚴重。

在理財產品方面,《揚州晚報》引述業內人士稱,投資端收益的下行,將傳導至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水平也將進一步下行,預計將跌破5%的水平。

市場蠢蠢欲動

在央行降息當晚,市場洋溢著一片“漲聲”,不少人對周一股市開盤大漲相當期待。上一次降息,也就是2012年7月6日後的第一個交易日,A股市場一改低迷走勢,滬指上漲1.01%,深指更是錄得2.95%的日漲幅。

而降息當天的美股時段,中概股普遍上揚,地產股領漲,其中搜房網、樂居和易居中國均漲超10%。

華爾街見聞曾分析過央行降息可能帶來的市場效應,分析師大都認為,地產和券商有望成為最為明顯利好板塊,但對銀行而言,因為息差收窄,降息可能會打壓銀行股股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17

降息首日觀察:1/3上市銀行存款利率上浮到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97

u=415064884,3303354258&fm=21&gp=0

中國逐步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銀行業對央行降息的反應也不一致。中小銀行率先發起存款爭奪戰,16家上市銀行中5家已選擇將存款利率上浮至頂。

銀行官網數據顯示,中信、平安、南京、寧波和華夏五家上市銀行已將存款利率上浮至頂,也即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3%。相比之下,國有五大行利率上浮比例略小,同期存款利率為3%。

另據《現代快報》報道,江蘇銀行、蘇州銀行和恒豐銀行等未上市的股份制銀行也將存款利率上浮至頂。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周五介紹過,央行宣布,自11月22日(周六)起,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此外,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

這意味著商業銀行仍然能夠維持此前3.3%的存款利率(3%*1.1=2.75%*1.2)來攬存,只要他們想這麽做。但貸款基準利率卻被調低了0.4%,導致中國銀行業的核心盈利來源——凈息差收窄40個基點。

高盛經濟學家宋宇也指出,下調存款利率與提高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作用相抵消,存款利率實際上並未改變。中國政府可能並不願意削減存款利率,因為這可能會對家庭收入帶來負面影響。他還提到,降息的間接影響可能更有意義,這會給市場釋放出相當清晰的政策信號。

截止當前,中國光大銀行和招商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至3%,北京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定在3.02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51

存款保險制度或於明年1月正式推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23

長達21年醞釀之後,央行或將正式推出存款保險制度。

新浪財經報道,今日下午,央行召開系統內的全國存款保險制度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各省級分行領導到京參會。研究部署於明年1月份推出存款保險制度。

報道還提到,今天下午14:00,央行各地分行召開《關於召開存款保險制度相關實施工作的會議》,傳達總行存款保險制度會議精神,研究部署存款保險制度相關實施工作。

路透也引述三位消息人士稱,中國央行已於近日在系統內部召開相關會議,布署有關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工作。他們稱,按這個進展,估計此次存款保險制度的具體內容應該很快正式對外發布。

今日上午,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就在“《財經》年會2015: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民銀行將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兩天的市場走勢頗為“詭異”,昨天下午市場就在流傳,央行還會有大動作,國債期貨在尾盤快速拉升,保險和銀行股大漲,中國人壽漲停。今天下午,滬指也在尾盤拉升,券商、銀行、保險股大漲,新華保險漲停:

}[JYKS)6N$8})L3ZR)N7VVO

DAF5AD54-9422-4904-A2C3-E2B5E255C2E4

華爾街見聞曾多次提到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是指為儲戶的存款提供的一種支付保障,銀行繳納一定額度的保費,為特定範圍存款賬戶購買保險。一旦銀行面臨破產倒閉,將由存款保險機構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這樣能迅速、有效地處置問題銀行,降低處置成本。

存款保險的投保人是吸收公眾存款的金融機構而非存款人。該制度是為儲戶的存款加上的保險,也提示銀行將不再獲得國家信用的背書。

此前國際存款保險機構協會的統計顯示,已有111個國家(地區)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而金融穩定理事會的24個成員國(地區)中,絕大多數都已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缺席者是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中國。

該制度在中國已經醞釀了二十年多年,卻遲遲未破冰。

但近年來,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有加速之勢,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日前曾透露,存款保險制度各項工作取得很大進展,已經接近成熟。

近日,剛剛獲批的民營銀行華瑞銀行已經率先試水存款保險制度,承諾對50萬元以下個人存款承擔賠付責任。這意味著,一旦銀行破產,儲戶的存款損失由保險公司進行賠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54

存款保險制度破冰在即 保障上限或為50萬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99

存款保險,賠付,存款,儲蓄

國內多家媒體獲悉,近期很可能出臺全國存款保險制度,將由多個部門協調制定,存款保障的上限可能是50萬元。醞釀二十余年的存款保險制度有望近期破冰。業內人士認為,該制度出臺對儲戶的日常金融活動並無實質性影響,對商業銀行短期也不會有很大影響,在利率市場化後將影響銀行獲利。

昨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新浪財經消息稱,中國央行昨日下午召開系統內的全國存款保險制度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各省級分行領導到京參會,研究部署於明年1月推出存款保險制度。

對此,《經濟參考報》由接近監管層的權威人士處獲悉,存款保險制度將由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財政部、發改委等多個部門協調制定,

“很有可能根據監管評級制度實施差別化費率,賠付額度上限可能是50萬元,並且會成立專門的存款保險托管機構。”

《經濟參考報》報道稱,業內專家和監管層人士對目前是否為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的合適時間窗口依然存在爭議。有來自監管層的分析人士認為,

“目前銀行業的風險主要是表外業務資產包延伸出的資金期限錯配風險,再就是一些不良貸款,但並未形成較大的系統性風險,目前已經出臺了針對銀行同業業務,以及包括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盤活資產的一系列政策,因此存款保險制度現在出臺意義不是太大。”

靠近央行的人士對《南方都市報》表示,“近期會出臺征求意見稿”,何時正式推出得看征求意見稿進展情況。存款保險制度將采取限額保障的方式,目前討論的意見稿大致也是50萬元保障上限。

50萬元保障上限意味著,萬一銀行倒閉,儲戶得到保障的銀行存款最多為50萬元。超過50萬元的部分,有可能得不到賠付,或按一定比例賠付。

有知情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表示:

實際上,只有銀行破產倒閉才能觸發賠償的條件,對儲戶日常的金融活動而言沒有實質性作用,並且如果存款保險制度落地,很可能會改變當前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方式,更多的人會選擇投資股市等高收益市場。

銀行業人士認為,一旦存款保險制度實施,短期內商業銀行將會為存款保險的費率買單,其運營成本略增,影響不會太大。但長期來看,沖擊最大的是在利率市場化後,利差進一步收窄將影響銀行利潤。申銀萬國分析師認為:

“如果從2015年起開始實施存款保險制度,對上市銀行盈利的靜態影響為-3.5%。退出機制和存款保險制度對銀行業流動性的影響溫和。不過,在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初期,可以通過對出資行差別化下調1到2次法定準備金率來對沖對銀行間流動性的影響。”

《南方都市報》報道還提到,已參與多輪意見稿討論的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表示,近期有關部門確實再度開會討論征求意見稿情況,目前準備已較為充分,存款保險制度框架已較為成熟,短期推出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謂存款保險制度,就是銀行按一定比例向存款保險機構繳納保費,一旦發生經營危機或破產倒閉,存款保險機構可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向其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自1993年首次提出後,存款保險制度已醞釀21年,呼聲一直很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201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昨日上午,中國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就在“《財經》年會2015:預測與戰略”上表示,央行將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